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化学难点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4 17:23:34

高中化学难点

高中化学难点篇(1)

高中化学类似于物理课程,是一门变化的科学,研究自然界中有机、无机事物及现象的科学,有专业理论基础,还有较多的实验课程。

一化学课程学习的现状

高中三年级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面临着大量的课程学习、复习和高考,面临着今后学习专业和人生发展方向的选择。目前一些高中为了本校的名誉和生源比较重视升学率,在高三课程安排方面大多为复习课程和一些高考模拟练习题。虽然,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模式比较先进科学,模拟考试试卷都配有标准答案。但并非每个同学都能准确的解题,都能积极主动的进行课程复习。学习基础好、热爱化学科目的同学,学习过程中感觉极为轻松,解题时感觉不到困难,每完成一道题都有兴奋感。学习基础不太好或较差的同学,对化学学科既不热爱又无兴趣,学习过程中感觉勉强或极为辛苦,解题时感觉非常困难,每解一道题就像翻过千山万水一般。此科目学习中有的同学欢乐、有的烦恼、有的优良、有的一般。

二浅析化学课程学习中的难点

(一)化学公式和概念缺乏透辟理解。有的同学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课堂听讲时对一些化学公式、基础概念缺乏透辟深刻的理解。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不勤奋,虽然平时学习中能理解化学公式、基础概念等基础知识,但课后没有多花时间去记忆,以至于在模拟考试或日常解题过程中无法熟练的运用公式进行解题进行实验操作。有的同学不去深入理解,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背记公式、定理或概念、背记模拟考试题等,教师有时将原题中的数据变换一下或将题型稍微改改,这些同学就无法正确解题了[1]。(二)重要知识点不去记。个别同学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好好做学习笔记,对化学理论知识中日积月累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没有动手动笔去记下来,导致考试前进行复习时摸不着头脑,不知何为自己应复习的重点。如有的同学不懂得将自己觉得这一课、这一节或这个公式、这个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去记住,不懂得时常将自己容易忘记的知识点记录下,不懂得时常将自己平日不会做的题目或模糊不清不理解的问题、突然听到同学讲到的一句话或听教师课堂中讲解等、顿时豁然开朗的一个问题或一句话记录下来,不懂得按照知识的规律性进行学习笔记整理,不懂得将一些比较特殊的知识记录下来。如化学方程式2F2+H2O=4HF+O2,是一种有着淡黄绿色的氟气和无色无味的氢、氧两种元素(H2O)组合在一起,就会从有色气体变为无色,产生水溶液呈酸性,反应非常大,可引起容器炸裂现象等。(三)做错的题型缺乏总结分析。平时的课堂练习和模拟考试练习中时常会有做错的题目,成绩优秀的同学能够建立错题集,仔细研究解题方法上的漏洞,认真找寻解题中差错的因素,总结相同的规律,采用反思方法进行学习。可有些同学不懂得收集不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纳整理,不懂得详细分析解题错误的步骤,不懂得仔细查找错误的原因,无法对待不同样的出错题型进行认真反思、总结,不懂得去深挖自己学习知识的思路,个人思维能力没法提高,一些知识无法深刻的进一步理解,一些错误无法认真的进行修正,再次考试就是相同的题可能还是不会做或继续做错。(四)基础差自卑情绪较大。高中化学课程属于理科范畴,但又有文科的性质,需要理解、需要记忆。在学校里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对化学实验课程充满兴趣,学习此科目时精神上兴致高,认为学习中没有困难和阻碍。可有的同学由于底子薄基础差,认为学习化学理论和进行化学实验难度实在太大,考试分数时常在班级倒数几名的更是对化学学习失去信心。有时教师为了调动基础有点差的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偶尔进行提问,可有的同学想都不想直接回答“不晓得”。自卑情绪比较大,课堂上往往想逃避自己尴尬的境地,有时坐下后发现其实这个问题自己会解,只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有的同学真的不会做题,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好意思提出,将自己进行封闭,造成学习成绩越差自卑感越强,形成了恶性循环,已经没有勇气走出自卑的困境。

三突破难点解决问题,制定对策找寻最佳学习方法

(一)着重理解化学公式及概念。基础知识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同学,应注意课堂听讲做好笔记,自己再进课后复习,加深对化学公式、基础概念的理解。基础一般的同学在学习时应养成良好勤奋的学习习惯,不仅要在课堂学习时理解化学公式、基础概念等基础知识,还要在课后多花时间去记忆,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学会运用基本定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进行答题、做题和解题。对于公式、定理或概念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记忆方法去深入理解,该背记的就背记,该做题加深理解程度的就做练习题[2]。(二)记住重要知识点。记住任何一门课程都必须养成好好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将自己容易忘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将自己平日不会做的题目或模糊不清不理解的问题,请教教师或同学将正确的答案或理解记录下来。在日积月累中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动手动笔去记下来,并学会按照知识的规律性整理学习笔记。这样复习时看看笔记把握住重点、掌握一些特殊知识点,就会胸有成竹不怕考试了。(三)总结分析错题,整理错题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同学们都应像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运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认真建立错题管理系统,将日常课堂练习、平时的模拟考试练习、课外作业和同学之间容易出错的题目进行收集,按试卷、课堂练习、课外作业、同学错题等类别进行整理装订成册,按照教材模式进行标记,写明错误的原因、正确的解答、题型(如推断题、实验题)和详细的地址等。如试卷册起名为喜洋洋P18T6(第18页,第6题)、课堂练习起名为懒洋洋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反思,认真研究解题方法上的漏洞,回顾做题时错误之处,寻找总结出错中相同的规律,改掉做题时不过细、做题后不检查的坏毛病。理清学习思路,修正学习中的错误,并借助班级同学之间的错题集等学习资源,使自己的化学课程学习能有进步和提升。(四)克服自卑情绪,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同学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不应灰心,不是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验课程太难,也不是因为自己太笨或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没有端正学习心态,没有树立自信心,使得对此科目的学习心存畏惧,思想上不积极造成行动上的消极,基础有点差不要紧,只有克服自卑心情,就像一些理发店员工上班前在店门口集合喊出店里的经营口号,给自己增加强大的自信心,才能面对形形不同人群,淡定的工作不断创新自己的技术。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怕做错、答错题,找回失去的信心,鼓起勇气走出自卑的困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抽空补习自己不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移动工具,将课堂上教师所讲进行录制,将实验课程每个步骤进行摄影,将课程中的难点自己采用图文并用的方法,绘制实验流程草图,记录错题的步骤,写明实验中的反应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记录实验的类型和实验生成的结果。以此加深对一些理论、概念的理解,学会实验操作的步骤和解题的思路。(五)学习方法的一点建议。对待化学课程学习应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带着能学好的自信心。明确是为了学习、为了记住的学习目的。学会自己写出学习提纲,建立学习小目标,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将学过的知识和将要学的知识经常进行串联、进行回忆,争取在第一次学习时就能理解或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等,学完一课或一节立刻进行复习,需要背记的知识时常看一看以求牢固掌握或更好的应用[3]。

四总结

总之,要将高中化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进行有效的突破,最佳对策就是不怕困难提高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技巧,活学活用,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学好化学课程。

作者:吴雨卓 单位:重庆市南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难点篇(2)

难点一:"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它有一定难度。在电化学的应用中,我要求学生紧扣"升失氧、高失负","阳失阴得"等化学口诀便于记忆。我还引导学生从"师傅、阴德"等谐音把繁乱的化学知识提炼成容易记忆的几个词或几句话,传授给学生,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并能长久保留在记忆中。而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也是学生的易乱点,如反应Cl2+2NaOH=NaCl+ NaClO+H2O,不少同学认为电子转移数目为2e-,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把还原剂和氧化剂比作借方和贷方,氧化剂把一元钱借给还原剂,氧化剂失去一元,还原剂得到一元,但借贷的总额只有一元,故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为e-。

难点二:实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此,新颖有趣的比喻,易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到知识。如:在讲授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最难记住的是实验前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后撤下酒精灯时要继续通氢气这一程序,我就这样比喻:氢气很辛苦,像很多同学一样早出晚归,而酒精灯很懒惰,像个别学生一样总是迟到早退(这时有些班级学生马上会举出一些类似学生的名字),经过有趣的比喻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难点三:在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中,很多参考书都以"逆、等、动、定、变"概括。但实际中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平衡状态的本质,解答题目时常把"定"误以为各组分相等或满足化学计量数。为了更好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备课中灵感一现,觉得可以用"养金鱼"为例(如图),让学生更深入理解。

通过生活实例,使抽象理论清晰明了,较好突破难点。如平衡判据,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家长不以性别而以身高判断小孩是否长高?自然引出作为平衡判据未平衡时本身应是一个变量。又如学习勒沙特列原理时,又长又拗口,我就打了个比喻"平衡本身是一个顽童,总与外界条件对着干",所以,如果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便正向移动,以便使正反应浓度降低;如果增大外界的压强,则平衡本身便有意识的收缩,这样可以使本身的压强减少,有时也借助天平原理让学生理解。

高中化学难点篇(3)

由于电解质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生活、工业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连,而成为高考的常考知识点。从命题形式上来看,它涉及选择、填空、判断、推断、计算等各种题型。从知识点方面来看,命题主要涉及到:(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如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2)盐类物质的水解;(3)离子共存;(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当然,在命题过程中,虽然题目千变万化,牵涉极广,由于电解质知识与社会生活、人体健康、生物酸碱等紧密相连,且在一些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数学思维(极值法)来解决,所以在将来的高考中仍将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推断思维,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一、电解质中的概念辨析

学习电解质,首先必须明确电解质的概念。电解质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电离而进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离子能分别向两极移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导电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它不同于一般导体的导电过程。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其他一些离子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如活泼金属氧化物、氢化物以及一些离子型碳化物等,当然很多的共价化合物也是电解质,它们的辨析我们只需要严格从概念入手即可。

非电解质的概念与电解质不同,重点突出“和”,说的是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在学习这几个概念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注意区分几个易混淆的知识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不一定能导电,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3.一些电解质在熔化和水溶液中电离时,离子方程式不同。

比如,NaHSO4在熔化时:NaHSO4=Na++H++SO42-

NaHSO4在溶液中时:NaHSO4=Na++HSO4-

4.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度无关: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强电解质,不溶于水的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比如,CaCO3难溶于水但是强电解质,CH3COOH易溶于水但是是弱电解质。

5.溶于水之后溶液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

比如,NH3、CO2通入水后,水溶液导电,但是NH3、CO2都是非电解质,之所以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通入水后生成了弱电解质NH3•H2O和H2CO3。

6.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只与溶液中离子的溶度有关。

二、高考中常见的题型

高考是高校面向社会选拔人才的大型考试,其命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近年高考命题内容为指导,对一些常见的题型与学生们进行详尽的分析,我们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概念辨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金属的导电性。

2.离子共存。离子共存问题,其考察的主要侧重点是学生审题的能力,能否挖掘隐含条件直接决定了这类题目的得分与否。(1)有些题目要求能共存的,有些要求不能共存的;(2)有些题目要求不能共存,但是同时提出不能共存的因素: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环境的酸碱性(PH值、酸碱指示剂、加入金属冒出气泡等)、溶液的颜色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正误判定。(1)书写。要让学生们严格按照:写、拆、删、查几步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写,以免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把一些常见的方程式掌握,然后抓住酸式盐的几个典型题例,把过量问题彻底解决;(2)判定正误。首先要看是否符合反应原理,然后检查“质量、电荷是否守恒”再检查一些必要的符号、条件等。

4.离子推断、除杂和检验。离子反应的运用,做这类题目需要把握反应机理、认真审题。

三、电解质问题解析策略

电解质问题频繁出现于高考试题中,常考常错,令老师和同学们深感头疼。其实,仔细看起来,其考查不外乎两大块:(1)概念;(2)离子。对于基本概念的考查,没有窍门可供选择,只需要牢记和深入理解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各种概念的考查题型都会迎刃而解。关键是第二板块内容,离子问题,对于离子问题的考查,题型千变万化,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都是考查了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1)离子共存;(2)离子方程式书写及判断;(3)离子除杂和鉴别;(4)离子推断和相关计算。

解析离子问题,关键是认真审题。比如,离子共存问题中,外在条件以及隐含条件的挖掘都离不开审题;再比如,离子除杂问题,一定要注意是逐一除去还是无限制的除去。其次,在解析离子问题时,要注意认清反应实质,在离子共存问题、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定上,都紧抓住离子反应的实质,只要能发生离子反应的离子,一定不能共存;凡是能供大量共存的,一定不能发生离子反应。在此基础上,明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判定方法,所有问题自会很容易解决。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定问题,是多年来的高考必考题型,对离子方程式进行判定,我们可以首先检查方程式两次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然后对一些物质的拆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过量物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并对给出的习题精挑细选,让每一道题都是精品,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总结解题方法,并得到解题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秀锋.离子问题解析策略.高校招生,2007,(2).

高中化学难点篇(4)

1.高中力学教学比较抽象化

因为物质的四种相互作用本身就是抽象的自然哲学概念,在高中力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匹配,对于典型的力学计算没有办法进行数学分析。高中力学的很多公式都是由经典力学的微积分公式简化出来的,这就导致了很多力学公式晦涩难懂。教师在对这些相对抽象的公式进行讲解时,又没有办法讲明白这些公式的原理,这就会给学生造成一些不良的印象,甚至有的学生会感觉物理公式的应用性很差。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2.高中力学教学的理论大于实践

由于高中力学缺少足够强大的数学基础作支撑,所以,高中力学公式的解题范围就很小,这就导致了力学应用题的出题范围就比较小,也就导致了力学的试卷显得单薄。学生学习的力学知识只能解决很小范围的实际问题,这给学生造成了“力学无用”的错觉。加上这些纯理论的知识记忆难度比较大,不少学生在学习力学的过程中感到了挫败,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

3.高中力学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学科

不少学生在学习力学时是初次接触矢量计算,很难理解1+1有时等于2,有时等于0,还有时等于其他数的现象,这种矢量计算让很多学生感到茫然无措。高中力学的数学计算要领先于数学课程的数学计算,这让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给不少学生带来一种“物理是数学计算”的错觉。

二、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多样化策略

1.课堂与实验相结合

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的本质是探索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而力学的实质也并不只是研究质点或“小球”的运动,而是透过这些运动去延伸出更加普遍化的规律。这种普遍化的规律是指导我们工程实践和生活起居的固有规律。高中物理特别是力学需要通过实验让物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地位,让学生知道物理的理论和计算在物理学科中的固有地位,并对物理学本身产生正确的认识。

2.考试与尝试相结合

现代教育学认为,考试的作用是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感,而不是寻找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通过合理的考试,科学的试卷设计,让学生在考试中梳理自己的知识点,明白自己在学习中到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足,这是我们本次教改的关键。合理地开发考试在教学中的功能,让学生在尝试中考试,在考试中尝试,不断地在考试和尝试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成就感,“在未知的世界发现已知的自我”,这样才能充分实现物理教学的时效性。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我们利用学校实验室,持续地开展各种与高中物理特别是高中力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组织力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索力学世界中深奥、神秘的部分,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合理的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课外活动比课外培训班更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提分”。

通过合理的课外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学会了根据生活现象分析其力学本质,对于空泛和抽象的力学公式也有了较为直观的理解,基本上可以使用力学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通过课外活动,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不少学生开始喜欢学习力学,学生的考试分数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使命与兴趣相结合

不论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多么好的学习环境,怎样优化课程设计,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还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积极促进学生的“使命感”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使学生懂得学习力学的目的和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战胜青春期的迷茫。

三、结语

高中力学的教学因为它的特殊性,近年来一直是各学校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和持续的教改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得到了以上心得。与此同时,近年来我校物理教改实验班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市里名列前茅,取得了相当丰厚的教学成果。

高中化学难点篇(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逐渐推广、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升学率的提高已不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高中化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尤其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用科学的教学手法,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活动而言,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机遇,又是钻研教学改革的挑战。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难点

1.未能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当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努力争取教学进度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与学生间的情感沟通,未能与学生建立密切的关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由于一味的知识和理论灌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很难被激发,因而较少进行自主探究和讨论,学习主动性不高。而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分数和进度不再被过分强调,教师可开展更多的互动讨论,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也会大大减轻,因而能够营造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积极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新课改要求使用新的教材,在新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大大增加,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内容成为重点。这样一来,就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亲自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在参与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科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对实验结论和相关原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在对金属钠与稀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在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猜想的基础上,可进行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生成了蓝色絮状沉淀物,有的还发现有氢气产生,还有的观察到了黑色夹杂固体。通过协作讨论,学生能够独立推导出一定结论:金属钠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了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出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即实验中的蓝色沉淀物。学生通过思考,认为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释放了热量,因而使氢氧化铜分解,产生氧化铜,即实验中的黑色固体。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直观地领会了教材中的理论。

二、实现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1.通过涉猎更多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于传送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有必要广泛涉猎教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活动更为丰富,成为教材内容以外的有益补充。这类教学资源的补充,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发明的由衷赞叹,培养其利用化学知识造福世界的良好价值观,并为其投入热情和学习动力。

2.加强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近几年来,生态环保工程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主动关注生态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硫酸这节内容时,可要求学生对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调查,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掌握,可使学生对形成的酸雨量有明确的认知,进而对治理酸雨的途径进行探索。同时,化学教育也应更多地关注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从实际的社会生活角度出发,使学生产生加强防治环境污染的紧迫感。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时刻关注环保问题的最新动态,从多个渠道搜集素材,向学生说明环境污染的重大危害,突出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课改的化学教学要求,实现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其中,教师更应不断地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新课改给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突破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努力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使高中化学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高中化学难点篇(6)

高中化学新课程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转变教学理念,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对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学习的理念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尤为关键。

1.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各个知识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历来是各科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高中化学课程同样也不例外。要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就必须从宏观角度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根基。例如,高一学习过金属铝以及铝的重要化合物后,教师特别强调了金属铝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生成致密氧化膜的特点,让学生联系自己家里的铝锅不易生锈的特点,从而对金属铝的特性有深入的理解。其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从宏观上构建化学学科网络。例如,在学习了实验室法(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点知识进行思考,让学生探究KMnO4、KCLO3、Ca(CLO)2等氧化性比MnO2强的氧化剂,或者将浓盐酸换为含Cl-的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均可制备氯气,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但能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深入的理解,而且探究的过程也是知识构建的过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化学知识。

2.构建解题网络,归纳题型和解题过程

练习是高中化学课堂学习的重要部分,是强化课堂知识的直接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强化所学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对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构建解题网络,归纳题型和解题过程是极为必要的。具体而言,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题目时首先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解题能力,同时要通过题目来诊断学生把握重点、攻克难点的能力。其次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近几年高考题中频繁出现的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的问题,在练习时要从强化离子间因反应生成沉淀、气体、弱电解质而不能大量共存;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重难点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在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系统性地掌握化学课中的事实性知识、概念原理性知识和过程方法性知识。因此,对于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知识就不能简单地立足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而应该选择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在高一学习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识时,通过联系碱金属族的学习方法: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从结构入手推测性质,进而进行实验验证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对比碱金属的知识中,抓住卤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从而顺利实现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当然,在抓共性的同时也应联系对比其差异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联和重难点有系统性的把握。

2.在思考重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

新课程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科学素养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知识目标,还包括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过程方法、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全面地理解化学科学与社会、技术、其他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努力思考;另一方面则要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让学生在重难点问题的试验过程中形成科学思维。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功能,它是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发展和化学教学中的极端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化学实验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生在“离子反应实质”这一部分内容时普遍感觉理解有困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来创设导电性实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复分解反应、电解质导电性知识体系预想实验中小灯泡可能出现的亮度变化情况,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溶液中离子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确实发生了反应。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克服了理解障碍,对难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自己的知识构建形成了科学思维。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构建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标理念采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中依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去探究知识、通过设计实验验证知识都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倡导的,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要努力营造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并在探索和建构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体系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试验来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查阅资料并且探索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在反思重难点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反思意识,达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思维追溯、体系建构、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并讨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在能源、农业、医疗、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在课堂中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能够在查阅资料和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并且形成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不但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高中化学课程中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难点篇(7)

二、高中化学微课应用实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微课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微课资源时间较短,因此,我们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短视频”,将“死板”的课本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灵活生动的微课短视频,有利于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在短时间内,不仅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记忆,促进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以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为例,在微课教学资源中,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传授给学生谐音记忆法,有的教师传授给学生联想记忆法,还有的教师采用比较记忆法,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提高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记忆。所以,高中化学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克服由于强制性记忆给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主动记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微课最大特点就是“微”,精髓在于“微而不小”,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不要因为微课时间较短而忽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小精悍”的微课不是泛泛铺陈出来的,其内容是浓缩起来的精华。微课动态性、影音性的特征,决定了短视频的“有声有色”,所以,它可以全方面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全神贯注”的学习,提高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二)拓展学生记忆深度,巧妙化解教学重难点。微课的客观载体是“短视频”,所以,微课既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成为学生课下的有效学习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学时间比较短,一些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有效地消化和理解。如:“钠的重要化合物”(高中必修一第三章)包含许多知识要点,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很容易混淆一些知识点。但是,如果我们应用短视频微课反复播放,有利于巩固知识点,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和广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微课“短小精悍”,利用微课回顾复习知识点,也有利于节省学生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耗时最多,教学效率比较低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之前,许多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同,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虽然在一些时候教师“用尽心思”,想尽一切办法突破教学难点,但是依旧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不同层面的学生,对于这些重难点,都能够理解和重视。如果我们借助教学微课资源平台,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不同类型的微课对重难点的解读方式也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学重点,解决方法与方案有许多途径,在“多位老师的点拨”下,更有利于巧妙化解教学重难点,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微课应用需注意的事项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发展尚不成熟。微课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高中化学微课应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微视频”质量,“微视频”质量直接影响着微课的应用效果。可以说,微课教学设计十分困难,在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微课资源利用不当,在化学微课实践中,许多教师微课选题难以聚焦教学重点难点,存在选题过大、过偏的倾向。如果微课资源利用不当,学生难以学到实质性内容。二是知识点选择缺乏衔接性。有些化学微课看似比较热闹,知识点讲解也比较细致,但是,由于其内容无法承接已学知识,同时,又忽略了牵引后续知识点,导致知识点的选择显得比较孤立,不仅不利于唤醒学习者先前记忆,也不利于后期的学习和拓展。这样的微课内容在实践应用中收效甚微。三是微课内容过于追求可视化、趣味性。这种微课视频,无异于舍本逐末,仅仅追求微视频的视频质量,偏离了学习目标,很难实现微课应用效果。

四、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逐步流行开来。高中化学微课视频的运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化学难点,变成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知识,将微观世界学科知识与具体的物质联系起来,使高中化学课堂变得活跃,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作者:聂玉霞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钱华.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4(11).

高中化学难点篇(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其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需要对课堂中的数学疑难问题进行突破,从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常在数学课堂中,教材上的疑难点是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巧当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实践教学的应用,化解疑难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一、运用比较法突破疑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可以防止对知识的混淆,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辨别的能力,在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中,对疑难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并且发展了自身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一节中,可以从三角形的概念进行入手,通过运用对比法,给学生讲述,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这样就强调了三角形在形似时是将对应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这样在运用对比法中,防止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进行混淆,并且在学习中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对课堂中疑难问题有了新的解决办法,从中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分辨能力。

另外在学习三角形一章中,教师可以在运用对比法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出发,在实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终使得三角形中的疑难点能够有效的被化解。

二、情境教学,弱化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冲突,做到弱化难点。例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中,培养学生测量物高的方案设计,在教学中是难点,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方案,利用相似三角形,以及测树影、平面镜的反射现象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测物高。通过具体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具体的解决。利用旧知识以及新知识的连接,能够在教学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新鲜的数学苏在中去发现问题,并且对数学知识中的疑难问题实施具体的方案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学要善于将疑难点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中,将问题从具体的课堂出发,以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掌握的知识中去解决新的疑难点,这样能够将难点弱化,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分层教学,消化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将难点分成若干个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来逐步的化解疑难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新知识在解决中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将问题进行展开,对知识分层研究,在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以及重点中启发学生深刻的理解,使得课堂中的难点一步一步被消化。在教学中根据基础性的解决进行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解题思路中,逐渐的寻求解题的最终答案。在疑难点的解决中,需要做一定的铺垫工作,间接的寻找解题的思路,对旧知识的研究来具体解决新知识。将疑难点进行简化,在分层中消化难点。

四、类比推理,转化难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类比推理是一种解决相似或者是相同属性的研究中,能够通过推理得出一种对象可能具有令一种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解决疑难问题它也是一种类推法,在数学解题中,对相似系统的学习可以通过类比的思维类进行数学形式的类比推理,通常逻辑类比和直觉类比是初中数学类比中基本的形式,在学习中将相似的知识进行归纳推论,最终需找合理的解题思路,将疑难点进行转化,用相似的数学解题方式一步一步推理,将难点转化为比较容易的解题思路。

五、一题多解,转移难点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将疑难问题进行转移,在对难点进行突破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知识的强化,这样有助于在激发学生发现和创造中去解决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采用更加广阔的解题思路,将一个问题,采用多种形式以及多种方法进行解决,在问题中的难点通过多元化的解题思路中,寻找更加合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六、总结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的解决数学教学中的疑难点问题,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淡化学生在解题中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对疑难问题进行简化,在全面分析疑难问题中,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在教学中实施分散难点、降低难点,逐步引导学生,这样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中全面的掌握解题的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的难点利用合理吗的方式进行解决。解决好学生在学习中的绊脚石,在教学中应该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做好课程安排,充分的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克服在疑难问题中的障碍,提高对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以及数学课堂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毛小方,赵东晨,刘庆来.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26).

高中化学难点篇(9)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完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而使数字化教学得到广泛应用.在新课改基本理念得到贯彻落实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实现数字化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利用数字化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比较关注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并参与到有关教学活动中.相反,如果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学习效率就比较低.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化学,就要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让学生喜欢上化学.高中化学抽象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难度陡升,长此以往,他们就对化学不怎么感冒,甚至有的学生讨厌化学.要想改变当前不利的局面,教师可以考虑利用数字化实验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拾信心,注意力更加集中,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化学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化学课堂的学习主体.例如,在讲“工业乙醇的蒸馏”实验时,该实验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实验准备时间比较长,而且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操作不当往往很难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也就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实验的直观性,将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向学生播放.同时,向学生展示实验数据的有关图表.这样,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乙醇这种化学物质,学生再熟悉不过.如果教师仍像传统教学那样讲解化学实验,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更别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数字化实验,死板的化学实验顿时变得形象生动,富于动态化,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层次探究.可见,通过数字化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数字化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高中化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知识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很多时候学生只能领会其中一部分内容,导致学生感觉难度很大,特别是重、难点内容.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突破化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应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简单形象,进一步降低重、难点知识的难度.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格外关注学生在接受化学重、难点时所遇到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此外,教师应注意到,自己在课前归纳的重、难点在学生看来不一定都是重、难点.教师可以专门针对学生认为的重、难点帮助其进行分析,利用数字化教学方式帮助其对重、难点进行突破.例如,在讲“糖类”时,要掌握的内容有很多,既要掌握糖类转换机制,又要掌握糖类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初涉有机化学时都会感到很抽象,接受起来有难度.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及时利用数字化的教学方式,让抽象的知识点以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学生在理解糖类构成以及性质特点等内容时就会感觉很简单,那么在理解糖类相关知识点时也就更加容易.对于学生来说,通过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克服了化学重、难点,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利用数字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难点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42-02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富有挑战性”就意味着数学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有效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规避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有较全面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才能有效教学。本文就课堂教学难点的形成作简单的分析,并结合我校课改实践和课改理论,摭谈化解教学难点的一些策略。

二、教学难点的形成

想要有效化解教学难点,首先要清楚教学难点是如何形成的。

(一)学科特点与学生心理的矛盾

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心理特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对事物理解的简单性与数学知识的严密性之间的矛盾;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的狭窄性与数学知识应用的实用性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矛盾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决定了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来说总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教材中有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离得较远,这也容易形成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中的矛盾

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建构过程。学生的认识总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

(四)教学原因

1.落后的教学设施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有些概念及规律若没有有效的教学手段,就不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有了多媒体的演示学生感知清晰,理解深刻,化解了教学的难点,反之则会成为教学的难点。

2.低效的巩固练习

低效的数学练习,只能使学生被迫做大量的低效训练,使认知水平和能力在同一层面上单调重复,得不到高效的巩固和提高,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形成难点。

三、化解教学难点的策略

(一)有效把握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工具,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组织或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目的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驾驭教材,用活教材。”数学教学要按照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进行教学。

(二)贴近生活实际

《职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规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联系实践,说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他们说:“我们的教室、课桌椅、文具盒等都是立体图形。”然后以教室为例找一找异面直线,同学们踊跃发言。

同学们惊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为将来融入社会的生产、生活服务。贴近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渲染教学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三)强化有效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当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之间可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重要认知结构变量。因此,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沟通、比较可以使知识间的差异更清晰,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来龙去脉有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有效化解知识的难点。

(四)设置认知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造成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机,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学,思考着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化解难点。

(五)借助教学手段

针对教学内容,借助有效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化解难点。教学手段有多种,这里就借助多媒体、实验操作来说怎样化解难点。

1.多媒体演示

人的思维总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而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多媒体演示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更好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化解教学难点。

(六)设计有效练习

练习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l.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不偏离教学目标。2.与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紧密联系,不简单重复。3.形式新颖,体现层次性、应用性、开放性,使练习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加强师生交流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交流,放下架子,以宽容之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情,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调整教法,有助于化解教学难点。

(八)注重规律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有效“化难”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做教学有心人,有意渗透,有意点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有效“化难”方法的美妙,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而使其形成系统、完整、准确的有效“化难”方法。但是,对学生有效“化难”方法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数学有效“化难”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做好准备,做一个数学有效“化难”方法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谭昌平.巧设铺垫 化解难点—职高数学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14)

高中化学难点篇(11)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106-02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重要作用,若是学不好高等数学,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遇到较大障碍。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繁琐性的特点,加之学生的基础不一,使得这门课程十分难学难教。因此,正确认识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和原因,从而正确地化难为易,通过多种方式化解高等数学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综合相关文献报道以及我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现状,发现高等数学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内容太深奥太抽象听不懂;不会运用理论知识解题,在证明题、不定积分等题目上无从下手;逻辑推理不强,害怕证明题;只会用公式推演或是套用固定的模式解题;没有掌握学好高等数学的方法等。

一 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 高等数学的特点

与中学阶段学习的初等数学对比,高等数学的研究范围更广泛,概念、定理、方法等更加丰富,且是变量数学,步入抽象的理性思维领域,如连续、无穷小、线性空间等。大多数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产物,以运动的状态出现,无法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述;逻辑推理的语言和方法则经常让学生摸不着边际,造成认知难度大;高等数学知识点多,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强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深刻吃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方能运用,且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高等数学课程往往在大一讲授,此时的大学生对于学习难免不适应。

2 高等数学讲授和学习的特点

高等数学课程课时短、课程内容多,故而在授课中教师更加重视概念、定理等理论教学,注重逻辑推理演绎和论证的教学,却少有各种题型的专题讲授以及训练,强调学生的自学。学生应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吸收消化知识,并复习巩固。这一讲授和学习的特点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最终导致学习困难。

3 学生心理原因

大多数大一新生在学习上处于懈怠解脱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就认为高等数学非常难学,从而对其产生畏惧心理。也有部分学生尚未认识到高等数学对于其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重视高等数学的学习;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差别太大,无法衔接,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并消极面对高等数学的学习。

二 将高等数学化难为易的方法

高等数学在大一开课,而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不大,学习懈怠,进而出现学习困难现象,教学质量低,严重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针对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内容难问题和学习困难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难度进行数学知识难度的化解,减少高等数学学习中的障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 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预习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高效率,中学阶段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而大学里学生学习动力不强,且高等数学的课时较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预习,学生也很少在课外时间看书,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听得云里雾里。预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的认识,并圈出不懂的地方等,在课堂学习中有助于吸收掌握知识。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每次下课前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指出预习时的重点,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相互监督预习。通过预习,课堂上的互动增多,师生交流增多,教师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讲授,并且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情况、课堂讨论情况,了解到学生是否跟上教的进度,从而适当调整教学进度。

高等数学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独立思考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其引导下主动去探究知识,掌握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主动预习、探究数学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语言暗示、引导,课外师生谈心,开展数学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

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独立思考习惯,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数学的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复习初等数学知识,建立与高等数学的联系

数学知识有其严谨的知识结构体系,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衔接的,高中学习的初等数学知识与大学的高等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在传授高等数学知识时,应帮助学生认识其与初等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建立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既促进学生更好理解新知识,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在大一教高等数学课程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其基础能力,适当给学生复习旧知识,让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学生在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后,会相互讨论交流,课堂氛围更加明快、轻松,师生交流增多。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问教学,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深入探究知识,学生与教师一起发现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真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难度降低。

3 运用直观法将抽象知识转变成具体形象的知识

高等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是变量数学,较高中阶段的初等数学更加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将抽象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法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例如通过图表、图形、视频等,深化学生的感知,使其获得清晰的表象认识,帮助其迅速掌握新概念、新知识。

笔者在给大一学生讲授高等数学知识时,将传统板书与几何图形、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图文并茂,试图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点。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从视觉方式获取的知识大概能记住25%,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住15%;而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则能记住65%。所以说,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合理运用这一理论,合理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整合起来,在课堂上确保板书的系统性、严谨性和简捷性。导入新课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可用图来导入新课,比如用图来说明知识点,用框图总结已学知识点,一步步引导学生画课本上已有的图,让学生认识到图的形成过程。具体运算和证明时运用直观法化难为易。学生反映高等数学知识也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数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直观法为高等数学的教学增强活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高等数学课程在讲解数列极限ε-N的概念时,笔者在课堂中运用直观法,通过数轴将与数轴中的点对应起来,然后指出项数N的位置,并给学生强调N的作用,紧接着画出几幅与ε-N逼近关系图,将逼近过程体现在一幅幅图中,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动态运动的图帮助学生理解:ε和N就是在相互运动、静止的状态才能体现出数列及其极限的无限靠近程度。在这种直观教学中,化解了教学难度,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具体的形象,在上述动态图中,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出极限的概念以及特征。

4 分解难点,循序渐进地学习

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多,且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大,分解难点,循序渐进地学习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化难为易。作为一个整体的高等数学,学起来非常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章节、分步骤的整合,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呈现知识点,合理安排课时,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知识结构体系,因材施教,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难点的分解,这样将一个难点分成若干个小难点,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就简单得多,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讲解凑微分法知识时,将公式的讲解分解成如下三个小难点:(1)先进行填括号的训练,例如:若已知,求解;同时探究与之间的关系。(2)讲解如何凑微分并积出结果。(3)最后讲解凑的关键,如何选择,接着讲解被积函数的种类,将例题插入其中讲解,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并掌握解题技巧。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分解地教学,一步步设问质疑以及练习,将难点分解,在短时间内给学生讲解透彻知识点,并让学生掌握相关题型的解题方法。将一个难点分成若干个部分,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难点,这样不仅将知识点的难度降低,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学习心理状态、对新知识接受能力、自学能力等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难点进行合理分解,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各个小难点,可以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雪静.高等数学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探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4,5(4).

[2]顾雪.少数民族预科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

[3]曾亮.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J].职业时空,2010,06(11).

[4]张静,樊永艳.高等数学课程中极限定义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