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0 15:37:44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1)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XX县部分初中学生和初中语文教师。

三、基本情况

四、结果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归纳出以下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问卷调查中有XX.4%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或有些兴趣。

2.幽默风趣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语言。问卷调查中,XX.6%的学生认为最喜欢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幽默风趣,57.6%的学生最希望语文教师拥有幽默风趣型的教学语言风格。

3.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语文课堂。问卷调查中,77.8%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影响很大或有些影响。

4.教师在讲授中提问交流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问卷调查中,76.3%的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是教师在讲授中提问交流。

(二)语文教师方面

1.语言生动成为学生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问卷调查中,40.1%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讲得生动,语言富有吸引力。

2.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语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中,XX.3%的语文教师认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教学影响很大。

3.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问卷调查中,66.6%的语文教师偶尔或没有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9.6%的语文教师最希望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4.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问卷调查中,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效果非常好的仅为1.8%,一般的占XX.8%。

5.开展本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问卷调查中,96.3%的语文教师认为,工作室开展《优化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言语 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有较大作用或有些作用。

五、调查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连南县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达到预定目标,为工作室开展《优化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言语 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作了铺垫,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影响很大,语文教师应当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学生喜欢的教学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3)

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系为配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的学习而设计开发的。其构成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板块四结合,即以文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体,以必修教材课文和成语中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为两翼,包括文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成语典故文选三个主题,注重学习方法与学习兴趣、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语言知识积累与表达运用能力、课内与课外学习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背景分析

立足点――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中考文言文考查课内文章而高考考查的是迁移能力,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文言文学习有很多困惑,他们读文言而色变、视文言如畏途。该课程从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入手,努力做到贴近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能力的形成需求、文言文和成语的教学需求、人文素养的提升需求,是为突破高中文言文教学难点而搭设的一座桥梁。

出发点――被人们称为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活化石”的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言和文化知识。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作为校本课程的突破口,在古今汉语的融通上着力,把三者沟通起来,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好文言文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资源点――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着用成语作为文言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学习成绩好了。驽马铅刀,功在不舍。工作之余,我把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成语材料整理成数十篇文章,相继发表在《语文报》《语文月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十几种语文报刊上,并于2002年应邀主持了《语文世界》的“成语大观园”栏目。校本课程就是在这些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基础上酝酿诞生的。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按照语文学科学习的规律,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把成语、文言和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从中“撷取语言菁华,提升语文修养”。

具体目标:(1)积累、丰富成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2)学习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开启智慧,涵养品性,丰厚底蕴。

(三)学习主题

该课程包括文言诵读、文言默写、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词法、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翻译、文言断句、文言短章、文化常识等十一章内容。

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的两个学期。第一学期每个周都安排一个课时将文言知识点分散到每篇课文,以配合语文必修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的文言文的教学。第二学期将第一学期所涉及的知识点再循环一次,配合必修教材第三册、第四册文言文的学习,以加深理解与巩固。例如:

每个章节的课时教学目标均围绕以下三个要点实施:

1.梳理、识记相关课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借助成语记忆与课文相关的文言和文化知识;

3.掌握相关知识点涉及的常见成语。

要求学生紧跟教学进度,自主梳理教材中的文言知识要点;同时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校本课程《成语与文言同步学》,同步学习其中的相关成语,注重对成语词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

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活动,诸如成语接龙、猜成语谜、成语知识竞赛、成语故事会、成语中的百科知识讲座等。

(四)评价活动

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一是建立成长记录夹,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例如学习卡片、小论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可以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随时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价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度。

二、课时

设计《万马奔腾:“马”字成语知识竞赛》这节校本课的时候,我充分利用2014年是农历马年和央视《中国成语大赛》《中国谜语大会》热播这一有利契机,主打“马”文化这张牌。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流利地阅读文言短文《指鹿为马》,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对“马”字成语的分类梳理,积累成语,提高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3.积累和“马”有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课时资源

首先,要求学生搜集、查阅“马”字成语,我也从报刊、网络上搜集了《马年话马》《“马”字成语歌》两篇文章,推荐给学生,为竞赛活动作好较为充分的准备。

其次,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选择了“指鹿为马”一段成语典故,作为每天例行的“课前演讲”的内容,以体现成语与文言同步学的课程特点。

第三,从网络和相关的书籍里搜集了上百条谜语资料,筛选组合成包括两个回合的以“马”为主题的谜语,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四,编制了一个百“马”归“圈”表格,对相关的“马”字成语从内容、色彩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梳理,为准确运用成语做好准备。并要求介绍蕴含在这些成语中的成语知识、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系统化。

最后,搜集了运用“青梅竹马”的几个句子,以及与“马”相关的两幅漫画,设计成抢答题,以落实成语的活学活用。

(三)精彩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马”字成语这条明线,通过朗诵、讲述、竞猜作答、归类整理、多角度解说、判断、拟题这些丰富而灵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完成了预设的学、猜、筛、说、用“马”字成语的五个活动环节,同时把知识积累、梳理、拓展、运用等知能训练的暗线贯穿于竞赛活动的始终。明暗两条线索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4)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明确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教育课程中重点基础学科,它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及文化创新精神,具备从事专业理论岗位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往往更加注重理论教学的研究而忽视实践教育教学的开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讲解和知识点灌输,还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教学,更应该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争取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推动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效适应现代用人企业的选才需求,也为高职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教学内容不合适

在现今的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普通话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但是受困于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选修课程身份,学校安排的课程学时比较少,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是教师简单讲讲凑足课时数,而学生选课也仅仅为了修足学分才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课程,不能真正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文学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都背离了其设置的初衷,严重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拓展,不能真正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导致学生很难实现专业岗位的创新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实施。

1.3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受困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和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和家长更多地鼓励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明显降低,也增加了汉语文学专业教学目标的实施难度。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将汉语言文学当做公共选修课,导致很多专业课程的听课学生寥寥无几,而教师的教学兴趣也不能被有效激发,造成课堂教学循规蹈矩,而教学气氛则非常沉闷。

1.4信息化在教学中应用较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技术和电脑技术,而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非常乐意采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活动。但是纵观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没有真正实现其使用原则和辅助功能,并没有带动教学方法的改善和创新。一方面,很多教师仅仅将信息化教学停留在幻灯片的播放和多媒体课件的讲解上,课堂教学依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开展汉语言文学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环节,往往打着课堂教学创新的名义,使用信息技术来贯穿全部课堂教学环节,违背了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相应解决措施

2.1满足新课改目标要求,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在高职院校新课改教学目标中,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时遵循综合性、自由性和均衡性的原则,从而能够迎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人生发展规划。首先,应该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优化,确保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迎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基本理论,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新闻、艺术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等基本方法,并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素养。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遵循以“专业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模式,让学生能够结合职业技能开展相关汉语言专业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的手脑协调发展,推动汉语言文学学习成果的有效转化。最后,应该在教学环节上注重课程任务、教学模式、评价方式、课程内容的和谐统一和明确分工,制定整体有效的教学规划。

2.2正视高职院校教学特色,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从教学任务、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这三方面入手,着重考虑增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和更全面的课程内容。首先,需要高职院校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目标中关于素质教育的部分内容,学会结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标来规划和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内容,积极将实习基地引入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其次,增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比重。学校应该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岗位需求,适当增加新媒体与文学、当代文学与媒体传播、文化产业市场化管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专题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得到专业培养的同时,能够吸纳接受更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内容。最后,教师需要联合实习基地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这些实践活动落实到文案制作中,对于优秀文案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2.3构建汉语言文学与信息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研室课题“语用视角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课题编号:2015JK11-L09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08-02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不论是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由于认识的模糊与交错,我们的课堂仍没能突破“以教为主”的传统束缚,没能实现“以学为核心”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它不是立足于教师的“教”,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学”,始终坚持学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根本旨归。站在语文课程的教学高度,以此来审视学本课堂教学,有着属于自身的意蕴向度和实践意义。

一、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站在语文的高度,也就站在了语文课程的高度,以此来重新审视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能言善辩的口才,更需要文通字顺的书面表达能力;不仅需要单方面的才能,更需要多方面的素养……我们的课堂应当让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对此,笔者认为: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以及人的发展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学本课堂必须遵循的价值向度。

二、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教会学生学习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也就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是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本课堂追寻的美好愿景。叶圣陶先生曾经描述过这种愿景。他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教会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教会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按叶老所示,语文教师的职责主要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和自能作文。培养这种能力,达到这种愿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认为,下列三点尤为重要:

1. 把握学情,让学习真实发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首先就要站在儿童学的高度。衡量儿童学的高度,那就是学情,这是教学的立足点。学生的已知与未知,知多与知少,浅知与深知,真知与假知,正知与偏知,苦知与乐知等都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一切正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它影响着教学的成效。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关注学生的存在与差异;课堂,绝不是少数学生展示的平台,而是所有学生共同的学习场地;课堂,绝不是教师作秀的舞台,而是学生提升素养的“练兵场”。一位老师执教《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上课伊始,他不是从学生已知的热萑胧郑而是引导学生从预设的两个问题按部就班展开教学:“什么是互联网”“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殊不知,互联网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再陌生,它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因此,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毫无兴趣。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巧妙利用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要寻找学生学习上的盲点,发现学习上的弱点,利用好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教学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

2. 优化学程,让学习扎实推进

传统的教学,教师主宰课堂,把原本充满探索与创造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简单的“告诉”。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在当前的课堂上还普遍存在。在语文课堂上,具体地表现为“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 要优化学习过程,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课堂要“让学于生”,教师要“助力于学”。课堂按照“自学――互学――导学――展学”的步骤扎实推进。其次,课堂要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是一个“慢”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水平、领悟能力不是一点就透的,它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请看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两个名字》教学片断:

师:(拿起一本语文书)我有一本语文书。

生:(拿起自己的语文书)我也有一本语文书。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本语文书。

师:(指着自己的鼻子)我有一个鼻子。

生:(也指着自己的鼻子)我也有一个鼻子。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鼻子。

师:(指着自己的眼睛)我有一双眼睛。

生:(也指着自己的眼睛)我也有一双眼睛。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双眼睛。

师:(指着自己的嘴巴)我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生:(也指着自己的嘴巴)我也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

师:好,现在你说,我再说,你要说我有的。

生: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可以做医生。

师:哦,你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我可以培养出很多很多优秀的学生。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

生: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我也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家庭。(走向另一个学生)

生:我有一颗爱心。

师:我也有一颗爱心。

师生:哈哈,(握手)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

从这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的言语能力的生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需要教师智慧的引导,它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习成效,更要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

3. 习得方法,让学习取得实效

教学虽倡导教无定法,但我认为必须有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写法”。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崔峦先生也指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方法是从研究文本的表达中来,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形式表达上独有的特质。例如《司马迁发愤写》(苏教版教材五下)这一课,作者没有按照常规的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上刻画人物,而是把着力点放在了司马迁受宫刑后内心的想法: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教学就要抓住特有的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体会情感,习得表达方法。方法从言语的实践中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读,在写中学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发现言语表达的规律和习得言语运用之妙。当前课堂教学套路,大多是随文而教,教师见到生字教生字,见到句子教句子,见到比喻教比喻,见到拟人教拟人。这种以文本内容为板块的设计,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随意性和碎片化。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不再以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而以主要的言语实践来设计学习活动板块,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慢慢提升。

三、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学本课堂必须扎根语用实践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聚焦W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来看,语文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然而它的内涵却又非常丰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等都是语文素养。哪些才是核心的语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是言语能力。因为其他修养皆可以依附在言语能力上来发展。而言语能力形成有三个标识:言语积累、言语思维和言语智慧。要提升言语能力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丰富言语的积累

言语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根基厚了,将来才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积累多了,言语特点和言语规律自然就积淀下来,化为了自己的言语经验。少学如胶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5~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趁着年少,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书。除了国学经典和经典诗文,还要引导学生看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因为这些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注重思维的训练

好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很好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离不开思维训练。在语文课堂里,既要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更要重视形象思维训练。而言语能力的提高、言语智慧的发展与思维训练是紧密相连的。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逻辑思维强的人,语言表达必然深刻、有条理;形象思维好的人,语言表达必然生动活泼,富有感召力。问题,是情感的导火索,是思维的催化剂。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善于解决问题。学本的课堂,是一个问学课堂。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以问启思,以问促思。课堂一定要走向语言与思维共舞,情感与素养共生的美好境界。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整节课引导学生就围绕一个问题来加以探究――林冲的为人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是哪个字?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才发现是“温、良、恭、谦、让”中的“让”字。

3. 强化言语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言语的运用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凭借文本资源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学本课堂特别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用观,认识到扎扎实实的字词学习是语用,绘声绘色的课文朗读是语用,恰到好处的练笔补白也是语用。课堂要给学生营造言语运用的氛围,搭建言语运用的平台,创造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言语表达规则,习得言语运用本领,创生出更富表现力的言语方式和言语形式。强化言语运用,并不是摒弃文本的内容。言语训练离不开言语内容。言语训练要植根于文本内容的土壤,不能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

站在语文及语文课程的高度关照学本课堂的实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让学本课堂聚焦核心素养,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创生言语表达的智慧,使学本课堂的意蕴更丰盈,内涵更深刻,逐步抵达高远的教学境界。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6)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它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人文”为人们提供的是“道”,即教人们如何去“做人”。康德曾经说过,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文素质教育旨在通过人文科学的学习和人文科学的熏陶,使人获得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从而认识人的本质。所谓“人的本质”即是“成为人”的基本准则。他具有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精神境界、修养、思想品德,总之人文教育是建立在人文学科基础上的教育。

然而,人文素质教育并非是独立的,它体现在整个教育的各个方面。无论从人文素质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语言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英语语言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长期存在,而人文素质教育被忽略了。改革开放后,高教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又过分注重实用性,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损害。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忽视所形成的惯性,使今天的人文素质教育面临重重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作为自己发展的重要目标。对科技教育的过度重视,导致部分高校忽略了人文教育,甚至认为科技教育是“有用”的,而人文教育是“无用”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教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欠缺,这一欠缺虽然表现在个体教师身上,但与各高校较重视培养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忽略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人文素质的欠缺会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和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疑给教育带来了挑战。这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更是如此,它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 1.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2007年,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门语言,一种人文学科,英语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特性,也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说是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基本教学手段,淡化以语言形式教学的知识传输,强化以语言表现出的文化形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是学到语言本身,还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的文化得到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英语学习不仅是技能性的语言学习,更是一种文化性体悟学习,正如王守仁教授指出的那样,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文化融于语言之中。英语课程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

2.调整英语课程设置,实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

要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关键在于对英语课程设置作一定的调整。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加上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大学英语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据着其他课程所无法企及的地位。

然而英语课对部分学生来说只是一门学习语言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的课程。针对这一情况,许多高校开始调整英语课程设置,以加强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压缩现有的较为单一的英语课程,增加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分层、分班、分课程教学,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一学年学完国家规定的大学英语课程,这一课程可称之为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这一层次的学生学完一学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语言应用类或专门用途类英语课程继续学习,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按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执行。无论是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是较弱的学生学完规定英语课程并获得学分后,可以继续选修各类选修课程,包括文化类、文学类、报刊阅读、影视欣赏等等。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既扩充了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加强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同时又保证了大学英语教育四年不断线。

3.挖掘人文教育资源,提高人文素质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57

语文是我国课程设置中的最基础学科之一,而初中语文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初中语文不但是对小学语文的继承,更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文学,课本上的文言文选篇更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文言文是我国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文言文教学是必须引起教师与学生重视的重要学习版块。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采用的词汇、语法等都是古代的形式,与现在的普通话有较大差别,因此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些许困难。文言文的讲解通常存在枯燥无味的情况,学生没有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不到位。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文体,希冀对相关任课教师有些许借鉴作用。根据自身的授课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授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授课。

一、端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

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生认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要想高效地进行文言文授课,首先需要教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重视,只有端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才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授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初中是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学生正式接触文言文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时期学好文言文,不但可以使学生有扎实的基础接受高中文言文教学,更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不仅对以后接受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有重要的帮助,对理解古文、掌握古代知识、阅读古代文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其中文言文学习就是一个重要的版块。教师可以将本学期的几篇文言梳理,同时对“文言文”做整体介绍,让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不至于学习的时候一头雾水。同时,强调文言文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同时,要对课堂纪律做出明确规定,确保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制定纪律就需要认真执行。

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如《论语》中所言,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第一导师,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若是在开始阶段就使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那么学生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都会很容易理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首先,多让学生阅读文言文。因为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古文中的精品,其语言与思想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阅读这些篇章,不但可以了解过去的语言系统,也可以理解古人的思想,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文言文,虽然其语句会比较拗口,可是读熟了,读懂了,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其魅力。

其次,课堂上多利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是当今课堂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具,它的便利性不但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更可以拓展充实课堂内容。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可以适当地活跃课堂氛围。一方面,古文的词汇语法与当今语言系统有很大区别,需要学生对其进行辨别。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标准音频,让学生借音频对课文中的字进行读音纠正,对句子正确断句。另一方面,因为文言文授课容易枯燥无味,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低沉,这时候,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文言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可以极大的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新课改后,学校的教育理念发生改变,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授课理念可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存在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讲授文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步步推理,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学习文言文的具体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指导,虽然文言文极其重要,但是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指导文言文学习,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时重视每篇文言文,对每篇文章都进行认真讲解,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普通初中学校而言,中考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授课时候就会出现“中考考什么,课堂讲什么”的情况。教师在授课时,需要注意中考考点,更要注意对文章的全面讲解,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一般而言,文言文的授课,首先需要学生对重要的文章进行熟读背诵,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每句话具体到每个字词都能掌握其具体意思,对文章整体的翻译能够做到“信达雅”。当然,这些仅是新课堂三维目标之一,即“知识与技能”目标,除此之外,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即“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而理解文章的情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8)

一、课堂观察的定义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

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我认为课堂观察可以从字面来理解。一是课堂,二是观察。我们观察者就是要观察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情况,并且去分析总结,

让课堂教学走向更丰富、更深刻、更有效的世界。

观察者具体要观察什么呢?我们要观察课堂教学的一切组成部分――教师、学生、课堂情境等。当然在我们进行课堂观察中,要做到三步走,一准备,二观察,三总结,缺一不可。首先,我们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因为一节课涵盖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你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把所有的教学情况都一一观察清楚并作出相关判断和总结,所以在观察前,应该明确这次观察的重点。其次,在进行观察时,应该注意记录相关的资料。最后,也是相当关键的步骤,那就是对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当然每个人对于课堂观察都有些许的不同理解,但总体而言是一样的,我们都是要立足于课堂,从课堂中汲取养料来充实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提升语文课堂魅力。

二、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形式在不断地更新和前进,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也要随着教育的大方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科学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魅力课堂,从而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最终达到全方位的素质的提高。

如今,初中学生对语文课总是提不起劲,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后的学习,以至于将来的人际交往等等,所以作为教师要选择一些方式方法来改变这一种局面。那么,通过提升课堂魅力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解读文本,在授课的过程中机智运用语言等,这样学生对语文课堂就会充满期待。

三、课堂观察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艺术

课堂观察为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生活惯性保持一种省察的态度。通过课堂观察从中酝酿、提炼有价值的“真理性认识”,在日积月累中建立起理想课堂的内在尺度。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生命的一项行之有效而又意义重大的修炼。一位成功的教师必须学会观察课堂、阅读课堂、阐释课堂、调整课堂、创造课堂。

从课堂中我们可以汲取到无限的感动与无比美妙的想象。观察课堂的另一种趣味在于:与上课教师、听课教师一起分享课堂上的乐趣,分析上课中的困难。在对课堂的分享和研究中,心灵的欢愉与思想的快乐也是与日俱增的。听课与成长有约,研究和乐趣相伴。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可以提升语文课堂魅力,下面就谈谈我通过平日的课堂观察,发现的几点艺术。

1.智慧解读文本

语文是一门情感的学科,一门人文的学科,更是一门智慧的学科。智慧的解读教材,智慧的构建课堂,智慧的引领学生,智慧的促使学生生命发展。缺少“智慧”的课堂无疑是“空洞”的,缺少内涵的。

进行正确的文本解读是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根本。教师如果能够深入地、透彻地去解读文本,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提高,文本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会更明显。文本解读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要为学生后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和动力能源。我们要构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语文文本解读应该朝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

养、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向着发展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迈进。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精细化

现在,有些课堂看起来很热闹,教师在上面讲的意犹未尽,可是学生却丝毫提不起劲。我们细心地去寻找原因,其实就是教师所讲授的只是文本中大家所知道的东西,而没有对文本精细化处理。教师应细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的每一处细节,对于文本,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演绎。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我们也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心境、感情、态度。所以,我们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段来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奥秘,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

(2)注重过程

对文本的解读,我认为应该是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个人经验,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文本的解读。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形成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差异性。我们教师应该避免硬性地用自己从参考书上得来的只言片语作为一种权威去规范学生的体验和结论,抹杀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作为解读文本主体的一种地位。“真正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作为主体,让他们的个人体验和结论为主,让学生学会如何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2.机智运用语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的时间。”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作为教师,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语言表达,是语文课堂魅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同时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

机智的运用语言,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课堂的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出口成章。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也不是一件高不可攀,不能办到的事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有魅力呢?

(1)有丰富的情感

作为语文教学,本身文本是比较富有感情的,有作者深层意思的表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以丰富的情感性的语言作为一个教与学的桥梁。教师应以富有感情的生动的语言,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一开始学习就带着浓厚的求知情绪,带着高涨的情绪进行接下来的文本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魅力课堂。

(2)要适时的幽默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9)

二、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xx县部分初中学生和初中语文教师。

三、基本情况

《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其中县城学生发放160份,乡镇学生发放140份),回收xx份(县城学生回收155份,乡镇学生回收102份),回收率xx.6%(县城xx.9%,乡镇72.9%),县城学生共提出了135条建议,乡镇学生提出了62条建议;《初中语文教师调查问卷》共发放xx份,回收54份,回收率为xx%,语文教师共提出了32条建议。

四、结果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归纳出以下结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问卷调查中有xx.4%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有浓厚的兴趣”或“有些兴趣”。

2.“幽默风趣”成为学生比较喜欢的课堂语言。问卷调查中,xx.6%的学生认为最喜欢的语文教师应当是“幽默风趣”,57.6%的学生最希望语文教师拥有“幽默风趣型”的教学语言风格。

3.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语文课堂。问卷调查中,77.8%的学生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影响很大”或“有些影响”。

4.“教师在讲授中提问交流”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问卷调查中,76.3%的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学形式是“教师在讲授中提问交流”。

5.语文教师应当多些研究“导入”“总结”等课堂语言。问卷调查中,40.1%的学生最喜欢语文教师“导入语言”,其次是“总结语言”,占24.5%,再次为“评价语言”,占19.8%。

(二)语文教师方面

1.“语言生动”成为学生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问卷调查中,40.1%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喜欢语文课的主要原因是“讲得生动,语言富有吸引力。”

2.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语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中,xx.3%的语文教师认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教学“影响很大”。

3.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问卷调查中,66.6%的语文教师“偶尔”或“没有”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9.6%的语文教师最希望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4.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问卷调查中,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效果“非常好”的仅为1.8%,“一般”的占xx.8%。

5.开展本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有促进作用。问卷调查中,96.3%的语文教师认为,工作室开展《优化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言语 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有较大作用”或“有些作用”。

五、调查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连南县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达到预定目标,为工作室开展《优化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言语 构建高效生命课堂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作了铺垫,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对语文课堂影响很大,语文教师应当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和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形成学生喜欢的教学语言风格。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10)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形势发展的多样化,对非通用语种人才提出了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上的新要求。对如何提高非通用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策略,实现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每位非通用语种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专业为例,探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

    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2010年起,广西民族大学为2007级泰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根据学校本科培养计划,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属于专业任选课,课程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该课程语言与文化并重,要求学生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语言和文化的概念、泰语语言特征、文化特征、泰国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以及当前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旨在让学生通过各种实例的研究,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关系,学会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整合四年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奠定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高文化素质。

    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现状

    外语教学中,语言课程总是作为主干内容来进行设置,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专业学生传统的语言训练,如听、说、读、写、译技能方面一直有较好的经验。但语言教学无法与文化背景相脱离,外语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方法,总会自然地融入相关的文化教学,并形成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我校在培养泰语本科人才中一直非常注重对文化的导入,授课教师通常会根据上课内容涉及的主题进行补充介绍,灌输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经历见闻,但内容较为零散。在低年级阶段,针对泰语专业的学生在国内也开设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如:泰国概况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课程侧重的是横向的文化知识铺垫,内容覆盖面广而泛。大学第三学年,在学生赴语言对象国学习期间,开设有泰国社会文化课程。虽然我校的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尚处于任选课的地位,但对于加深对语言对象国的认识又是不可缺少的课程之一,在高年级专门开设语言与文化兼并的课程对外语学习者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二语言教学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包含了教授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教师在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堂上的作用就是提出语言现象结合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在社会语用背景下教学,提高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文化的认识。笔者通过关注2010年至今泰国语言与文化课开设的情况看,从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其中有值得借鉴的可取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2.2.1 教材问题

    针对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这门新开设的课程目前没有适合的固定教材可供直接使用,暂时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泰国语言与文化课设定为专业任选课,但语言与文化涉及内容范围广,教师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化现象和特征囊括在36个课时内介绍完整。加上可搜集整合的教材资源有限,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教学准备不足使教师没有完全吃透教学内容,对于语言文化知识不够深厚,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何上好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保证授课质量,是任课教师面临的棘手问题。

    2.2.2 国内外教师教学方法问题

    2010年笔者曾教授过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之后分别由另外两位泰籍外教继续担任授课教师。毋庸置疑的是,中泰教师由于文化差异,教学经验各具特点,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差异,这包括授课内容、手段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教学成效也必然会有所差异。

    笔者在正式上课前曾具体调查过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让学生写下希望从中收获到些什么,以便及时调整教案和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后,在第一堂课上会先告知学生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及上课内容,让学生在没有课本和教材的情况下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笔者从“泰语语言特点”的角度出发,采用主题分类的方式,利用每周3个课时教授一个相关主题的内容,如泰语语言等级、泰语中的外来词、泰语称谓词和泰国姓名文化等。笔者分主题制作课件,并打印分发课件讲义作为上课资料。授课过程中先铺垫基础理论导出本节知识点,让学生学习该主题中相关的语言与文化理论,举例论证,尽可能地把本节中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关系分析清楚,然后进一步介绍目前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论文。最后,安排全班分组后在下一次课进行小组报告,开展自由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更多其它的有关理论书籍阅读,搜集更多的实例来论证,增强理论基础。笔者还特别强调学生的作业报告中所引用资料的可信度,严格要求参考文献、参考书目的书写规范。

    从与泰国外教交流教学经验中得知,泰国学生一般是通过民俗学或文学类课程中习得语言文化知识,而授课老师如果是语言学家则会选用历史纪实、史记类书籍作为教材授课。泰国外教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设计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教学内容,例如:泰国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中的语言文化、泰国风俗中的语言文化和泰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化(以警示诗为例)。同样采取主题分类和课件的方式授课,重点讲解一些实用、优美的词汇,分析词汇的含义、词根、文化背景和现今的使用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汇后能够学以致用。最后,布置相应的练习或完成课后作业,如造句或写作等进行检查。

    学生一致反馈泰国语言与文化课相比过去所接触的语言文化知识课难度更深,层次更高。学生对笔者采用先分析后报告的教学方法的评价是,授课内容有深度、有条理,与泰国教学方式相似,对提高泰语专业学生研究水平起到积极作用。而外教身为对象国语言文化的“代言人”语言地道,是可靠的目的语文化信息来源,教学风格具有本土化特色,课堂文化气氛多元,在阐述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背景时更驾轻就熟。可以说,聘请外教授课本身就是一种加深学生对对象国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

    虽然国内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各具优势,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捉襟见肘。国内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弊病之一是力求一次讲全讲透、面面俱到,笔者在初次授课时一直忙碌于阅读和搜集大量而分散的资料信息制作课件,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可能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但由于准备的材料多,往往会造成对教材不够熟悉,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聘请外教教学同样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外籍教师的流动性大,部分泰国外教是非泰语专业出身,出现教学水平良莠不齐等情况。外教通常对我们国内的教学大纲不熟悉,上课缺乏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不够规范,授课内容经常与学生在泰国留学期间已学习过的知识重叠。此外,由于缺乏系统教学和理论参与指导,课堂上容易出现跑题,讲述漫无边际,教学效率不高的弊病。外教也反映,因为泰语中不少词汇是来自巴利文、梵文并且涉及宗教的文化背景,词汇的含义较深,所以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一两个词汇的文化根源,有时需要加快语速或者借助图片教学,学生虽然最终能够掌握,但整个学期下来在专业上的收效甚微。

    2.2.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大学本科教育一向都提倡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外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对语言使用文化环境的理解。每个学生掌握语言的水平高低和进度不同,文化接受能力不同,自身对新事物新文化的理解和遇到的障碍也不同。是否能够准确地领会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取决于个人语言的能力、文化素质和生活经历。现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甚至对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身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学习了解远远不够。如果只具备了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单面人”。另外,笔者在布置学生进行课后分组报告中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滞后,获取、处理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比较弱,这体现在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渠道单一,范围窄。再则,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的培养,理论基础薄弱使很多学生不善于分析和综合归纳问题,在报告的论证中往往缺乏可信的依据,并且出现抄袭的情况,小组报告的信息来源、内容及分析结果雷同,缺乏新意。若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学会分析语言文化差异,对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27-02

引言

自80年代末,传统意义上的精读课程演变成了综合英语课,教学重点逐步从纯语言技能的训练转为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将听力、口语、阅读、语音等课程有机的综合起来,避免了以往精读只重视文章分析和理解的弊端,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灵活。随着90年代中后期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综合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些进展,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现代化,教学目的更为明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等。本文结合综合英语课程目标,揭露课程的本质属性,探讨教学原则,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专业综合课程的目标与本质属性

1.综合英语课程的目标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了对学生语言能力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的要求,概括说来,就是英语专业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语言技能、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质”。综合英语课程作为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任务(秦秀白,2010)。

综合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应当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即“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规范,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2000年《教学大纲》)。

“外语学习决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而是要给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提供一种手段、一种其他人不具备的优势。对专业生来说,这就是外语教学的人文性所在。(何兆熊,2010)”因此,综合英语课程除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还需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人文素养首先体现在学生的人文知识上,但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方法、道德水平、是非标准、美丑标准和言行方式等方面。外语专业生的优势在于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利用语言的工具性汲取更多的人文素养。

教育的双重目的是Inform and Inspire,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即思辨能力。外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的问题。学生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缺乏创造力,这是由于外语学习内在规律的使然,教学方法上的偏颇,思想认识片面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黄源深,1998,2010)。因此,综合英语课程应当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鉴赏力。

2.综合英语课程的本质属性

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课程的本质属性仍然与语言技能密不可分,这是由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综合英语课的课程目标所决定。综合英语课程的本质属性是文本分析或者篇章分析。文本分析应当注意文本的基本属性和文本分析的出发点。

文本的第一基本属性是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分别是指语言形式(如词汇、语法等)上的连贯性和语义上的连贯性。综合英语课程不仅要关注文本语言上的衔接,同时还要在具体语境中探讨语义的连贯性。文本的基本属性还包括意图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景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综合英语课程应重点解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和背景知识,并关注文本映射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文本分析的过程就是提取“意义”的过程,这给我们几点启示:首先,综合英语教学就是探索意义的过程,我们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认识世界;其次,综合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与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升相辅相成;最后,综合英语教学是分层次的,一般层次(认知性阅读)回答的是What dose it mean? 较高层次 (批判性阅读) 回答的是How dose it mean what it means? 更高层次(鉴赏性阅读)回答的是How does the text acquire the meaning?(秦秀白,2010)

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原则

1.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1987)。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认为“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应当提倡提倡体验性学习。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认知学习 (Cognitive Learning)和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把学习方式分为两种:有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和无意义学习(meaningless learning)。由于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因此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活动。而体验学习是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是“有意义的学习”。综合英语课教学应当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文本分析的过程以及各种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感悟语言情境,感悟语言内涵,感悟语言技巧,不断积累“语感”(秦秀白,2010)。

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还应转变教师角色。罗杰斯认为“教师”应当是“学习的促进者” (facilitator)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而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可是,有些教师仍然担任着“知识填鸭者”甚至是“保姆”的角色,要么“满堂灌”,要么“漫堂看”(即把讲稿做成PPT文本逐句在屏幕上演示,并美其名曰“教学手段的改革”)。我们应当认识到,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课堂内的“点拨”,而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剥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2.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合英语课的“工具性”体现在:综合英语课程肩负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的培养任务,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语言和用语言实现自我表达;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知识和发展“语感”。其“人文性”主要指:综合英语课肩负着情感熏陶和人格培养的任务;能让学生通过文本分析认识世界、感悟人生、提升精神境界、领会生命价值、培养思辨能力和鉴赏能力(秦秀白,2010)。

英语专业综合课程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做到在教学的过程中聚焦学习者(Zooming in ton the learner)以及聚焦文本(Zooming in on the text)(秦秀白,2010)。综英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当“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启发其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而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既然文本分析是多元和多层的,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聚焦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从语言形式入手,把握文本内容;再从对内容的理解,感悟语言形式;往复多次,以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三、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所谓“教必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一切都视教学效果而定。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几种较有成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

1.做好读前预热和篇章导入

读前预热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到15分钟。针对学生对篇章把握的欠缺,在综合英语的教学中运用篇章导入的方法,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理解文章,了解整篇文章是如何建构的,并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最大限度、最准确地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

2.教学过程中的交际互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丰富的课堂互动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3.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拓展

这方面可拓展的内容很多。从传统意义上的词汇、词组讲解、词的内涵和外延到句子的修辞手法,再到课文的背景知识、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等都是可以扩展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文素材,善于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very不能滥用的时候,可以引用《百万英镑》中的一句经典语句:“It looks good; it feels good; it tastes good.”如果都在good的前面加上very,那么全文的味道就全无了。

4.丰富的课外教学活动

语言是一门交际的工具,必须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大量的实践才能提高和完善,课堂中有限的时间远远不够,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在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个题目做课后研究、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活动,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一个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享受学英语的乐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之,综合英语课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基础练习,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体验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结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一门集英语知识技能发展与知识拓展、思维能力锻造、创造能力开发、人格个性培养、人文精神孕育为一体的英语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其“文本分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综英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即通过解读文本教会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人本主义教学观坚持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自我实现的路径,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应当坚持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倡体验式学习,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有熟练的英语技能、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的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 Rogers, Carl R. 1969. Freedom to Learn: 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兆熊. 基础课的教学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G].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