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1 14:50:27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1)

职业规划是指根据一个人的主客观环境分析,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要求,以实际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从当前情况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一般要经历许多阶段,按职业生涯理论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和选择阶段,所以要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与选择正确职业方向,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较晚,发展缓慢,所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大学生应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理念。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面临的一些问题

起步晚,发展慢,国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支持。在西方国家,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大致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到了7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已经被纳入到高等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中。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相关的法规,甚至也不具备相关的文件,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了一些必要的政策保障。此外,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还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专项的资金来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致使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极度缺乏最基本的专门场所、电脑等设施,给工作发展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科学。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不强,由此导致其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不科学性。第一,缺乏职业规划的计划性。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校门后,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认为职业生涯是毕业后才需考虑的事情,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二,急功近利性。许多大学生看到当前就业难,就想多方面提高自己“硬件”水平,于是盲目从众,急于求成,想方设法走捷径,呈现出功利性。“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等问题日渐明显。第三,职业规划体现出随意性。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认识、评估,很多大学生都欠缺对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考虑,全凭自己的喜好来随意规划。

重眼前,轻长远,各高校缺乏长期的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从国外先进的经验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整个大学始终的。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只有即将要毕业的学生才接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却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灌输。因此,很多大学生直到毕业后才发现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不足。结果,“主动准备”的黄金时期就这样错过了。

学生多,专业人员少,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完善。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从学历要求来看,需要具有心理学或者高等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从知识结构上看,应该具备心理学、职业生涯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应该熟练掌握职业规划咨询以及辅导的流程和各种技法,掌握相关的心理测评技术、心理咨询技术,具有较高的职业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分析其职业心理、职业意向,帮其做好职业规划。但是,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起步阶段,从业者多是学校中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教人文课的教师等,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对学生而言,由于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也就处于迷茫状态,单凭他们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学校就业服务机构的专业老师与职业咨询的帮助,需要有专业职业教师的辅导,加强理论方面的传授。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对策

学生要重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大学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一方面,要认清自己、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这样才能做到“人职匹配”。学生要先了解自己兴趣爱好,这是选择个人职业的前提。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不会感到疲劳和厌倦。如果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不感兴趣的,那么就无法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在职业规划时,要考虑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另外,还要认清自己的长处,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到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提高职业选择的成功率和满意度。

另一方面,应认清社会的需求。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根本出发点就是社会需要。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认清社会的需求,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以贴近社会需求。

借鉴国外已有的先进模式,开发本土测评软件,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西方发达国家有比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而我国也应该根据国情,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经验和模式,缩短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个领域的探索时间,同时,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测评软件。此外,我们也需要专业的辅导老师,可以邀请具有高级学历或职务的社会、企业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师来进行教学,介绍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方法和理论。学校也可以自行组织校内或者学校之间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人员的工作事例和技巧方法的讨论,取长补短,以缩短个人在工作上的摸索期,提高工作效率。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2)

脱离战略的职业生涯规划

1.“独木桥”问题

很多国有企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直接目的,是要打破“官本位”、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于是在行政管理序列之外,制定了技术发展通道,还有一些企业也为工人制定了技能发展通道。

这种通道设计完成后的结果,是在短期内让大家明确了各自发展路径,有了能力提升的积极性;也有很多人被直接聘任到更高级别的技术岗位上,与行政管理岗位在薪酬上有了一定的可比性,似乎一切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经过三、五年后的一个新的周期,原来的问题似乎又卷土重来了,原本以为会变得高等的“位子”反而开始紧张起来。

2.职业生涯规划成了望梅止渴

如此看来,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了望梅止渴,至多是缓兵之计而已。因为不管是多少条通道,岗位的金字塔结构无法根本改变,顶端岗位少、中初级岗位多,这个结构不可能倒过来。除了少数人能够真正得到更高级的岗位,大多数人仍然只能处于金字塔的中低端。也就是说,独木桥变成了两条或三条,只有量的增加,而实质性问题仍然存在。

同时,一旦有了所谓的标准,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就必然强调一些定量的指标,在与岗位层级相匹配的工资刺激下,总会有很多员工达到那些标准,而是否真正能够创造出业绩反倒退居其次。于是就出现了开篇提到的问题。

3.根本原因在于战略脱节

究其原因,首先这种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了无法承受之重。很多国有企业的独木桥问题更多地是由僵化的用人机制和缺乏必要的淘汰机制造成的,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去解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进行了缓解,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其次,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停滞,就不会产生多少新岗位来,因为地就那么多,坑的数量也就那么多。只有企业发展了,也就是地块增大,坑的数量才会多起来。这样说来,前面那家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可能脱离了发展战略,而单独地规划员工发展。企业不发展,员工发展就没有空间;反过来,如果员工发展了,企业却没有发展又会怎样?

对于国企,特别是某些垄断国企,由于工资水平高于市场水平,即使没有上升空间也不会流向市场,

而是沉淀下来;对于民营企业,员工自然会选择跳槽,庙小是容不下大和尚的。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再认识

1.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是组织与人的动态匹配

由此,职业生涯规划绝不是以单方面地解决员工发展问题或薪酬待遇问题为指向的,而应当是组织与人、企业与员工的基于企业战略的动态匹配过程。

一方面,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对人员数量、结构、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员工则从自身角度提出职业发展意愿。职业生涯规划则是对两者进行匹配的过程,即将符合企业战略需要的员工意愿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战略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有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后者则是以个人成功为导向的;前者更多地满足了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需要,后者则是通过个体职业的维持与变更,职务的升迁或职位的变动而获得个人的成功。

2.人力资源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

无疑,我们这里的讨论对象是前者。这样,人力资源规划实际上就构成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基于对企业战略的分析,建立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才有落脚点。

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相对于企业整体人力资源规划更为微观和具体,它往往落实为每一个员工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层级。因此,可以这样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具体执行层面,它是将人力资源规划落地,且综合了培训开发、持续评估和继任计划。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生涯规划特别符合当前所谓的“企业关键人才要依靠自身培养”的理念。

讲到这里,似乎可以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绝非仅仅是设计若干通道、明确阶梯标准、进行职业定位等孤立性的工作,而应当从系统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设计。

3.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期权

企业发展是激励员工工作有效性的前提,这一点仍需特别强调。从企业战略出发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就目前的企业状况来设计,而是以战略目标实现为标的,这和期权非常类似。期权的激励性是以企业股价上升为前提,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是以企业发展为前提。不同之处在于,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强调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保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和包含了培训开发、持续评估和继任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综合体的运作,推动企业战略的实现,这一路径必须是有效的。如果失效,职业“期权”自然无从兑现。

基于企业战略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缺乏这个前提,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无法与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职业生涯规划才能避免单方面强调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问题,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如图1)。

需要指出的是,人力资源规划可对人力资源数量、结构方面做出总体性规划,但还必须针对企业内部的关键岗位进行具体的规划,而这对于那些劳动力市场上供应充足的岗位必要性不大。这些关键岗位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对象。因此,企业应当首先明确关键岗位的范围,而关键岗位可按照岗位稀缺性和战略价值的高低构建二维矩阵进行分析。

员工评估定向与继任人选拔。替换单法是针对具体关键岗位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一种有效方法,它针对某一特定岗位明确了在岗人员在未来某一时点的晋升、退休等流动可能,进而根据实现以及该岗位的任职资格特征从员工中选拔继任者。替换单法将人力资源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连接起来,从企业角度看是关键岗位的继任计划、而从员工角度看则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先,企业应当针对上述关键岗位建立明确的继任人选拔体系――可以看作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评估与定向,其中既包括选拔标准,也包括评价方法。选拔标准就要求企业建立任职资格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胜任力标准(素质、知识、技能),当然企业也

可以根据需要建立行为标准(工作行为、职业行为)和贡献标准(工作成果、解决问题、知识贡献);评价方法则可采用基于360度的评价方法,组织上级、同级、下级进行全方位评价。这里不做赘述。

构建培训开发体系。通过以上过程即完成了关键岗位的继任人选拔,同时也明确了员工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这时就需要按照前期评估的结果,针对其与目标继任岗位的差距对继任人进行培训。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有效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方法、培训课程、培训资源等,从而开展有针对、有计划的继任人培养和职业生涯开发。

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关键人才要依靠企业内部培养,而企业内部培养的主要方式实际上是“干中学”,即有针对性地将一些工作部署给继任人选,或有意识地让继任人选轮岗以获取目标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经验。企业不可偏废“干中学”的培养方式。除了轮岗,“干中学”还包括诸如组成初级董事会、特别工作小组、部署专门任务等方式。

持续评估与反馈。要对继任人进行定期评估,评估方法与继任人选拔评估方法相同。这种评估除了360度评估,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面谈,对其业绩和能力提升进行反馈,听取其意见,并制定下一阶段的能力提升计划。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即对继任人晋升与淘汰。当然,根据评估结果以及继任期的时间进度,对继任人不断淘汰,并最终完成对继任人的晋升决策。这一过程也就是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

值得深思之处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3)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8年559万人,2009年610万人,2010年达到了631万人,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面对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什么样的职业适合自己?大学期间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前程和生涯发展做好哪些准备?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种问题都困扰着迷茫中的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了为期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笔者试图通过对大赛的分析对当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概况

2009年5月,“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正式启动,本次大赛是以大学生“励志、成长、就业”为主题、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主要形式、以电视录播为宣传载体的大型活动。通过高校初赛、省市复赛、全国分阶段竞赛晋级的方式和职业测评、现场展示、无领导小组讨论、职场模拟等手段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规划的过程以及企业招聘情景,在展示参赛选手综合素质与嘉宾精彩点评的过程中把行业企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真实面试、就业实习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一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特点

1.全面性

本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经过前期的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在比赛规模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较大突破,能比较准确合理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程度。首先,从参赛人数看,2006年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举办时,共有来自全国657所高校的12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最终共有4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而本次大赛自启动以来共吸引了全国1000余所高校的70余万名大学生参与比赛,在北京总决赛上的人数更是翻了一番,达到80人。其次,比赛规模空前。许多省市、高校都是连续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河南是第三届,安徽、黑龙江已经举办了四届,广东更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五届,同时,云南、内蒙古、四川等省也组织了本地区的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得职业规划之风在大学生中广为传播。最后,从参赛的队伍来看,除了综合类大学外,还有师范类、财经管理类、理工类、农林类、高职高专等学校,基本上包含了我国现有的各级高校和学科门类。可以说,本次大赛不失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汇报和检验。

2.科学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之所以成为受关注度极高的赛事,原因在于其适应时代潮流,能真正体现出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其一,各个省市、高校在职业规划指导方面更加专业化。每名参赛选手都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而指导老师包括了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就业创业教育专家、选手所在院系的专业课老师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此外,一些省市还邀请了在大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的资深政府官员、知名企业的老总和HR来对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笔者所在学校还针对比赛对选手进行了文化礼仪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赛前辅导。其二,比赛选手的职业规划过程更加科学化。参赛选手在递交职业规划书之前都要按照目标设计原则、职业性向定论、职业规划基本步骤,使用SWOT分析法、PPDF分析法、五W分析法等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自我评估,以确定科学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同时,大部分选手可以根据变化合理调整职业目标,做到认知匹配。

3.可行性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因此,参赛作品是否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目标,规划职业路径,是大赛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其中包括选手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生理状况、生活经历等方面。全国大赛特等奖获得者安庆师范学院选手是一名身残志坚的外语系学生,她给自己定位在做一名优秀的文字翻译的职业目标上。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这位选手的就业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因为她做了合理的规划,确定了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生价值。相反,也有部分选手的职业规划操作性不强,有位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财政厅的某部门处长上,这引发了讨论,这个职业生涯规划是不成熟的。职业规划可以进行职务规划,但是职务属于外职业生涯的范畴,尤其是行政职务的任免,其取决的因素太多,个人难以把握,但个人可以通过努力使内职业生涯得到完善,从而促进外职业生涯的提高,实现职业目标。

4.创新性

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次大赛在表现形式和作品内容上较之以往都有了新的创新,更加重视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认知。在表现形式上,本次大赛在递交职业规划书和现场展示、答辩的基础上,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的环节,可谓是最大的创新之处。无领导小组讨论由一组选手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做出决策,由于这个小组是临时拼凑的,并不指定谁是负责人,目的在于考察选手的表现,尤其是看谁会从中脱颖而出,成为自发的领导者。这种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测评和企业招聘面试等工作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逻辑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十分有用。职场模拟是由选手身穿职业装,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展示自己所选的职业角色,通过模拟职业生涯的一个片段来促进选手对职业的了解。在作品内容上,涌现出了女子优雅养成高级会所经理、动画编剧、模特经纪人、瑜伽教练、“空巢老人”养老服务机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这种新的职业目标的确立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是在对各种有效信息的筛选、职业规划的沉淀而反复琢磨得到的目标、路径,也是当代大学生对这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转贴于

三、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若干思考

1.树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观

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比较稳定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在职业选择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职业活动中担心自己被埋没、大材小用,从而使职业规划缺乏合理性。我们的一名选手在做职业规划展示时,明确对评委及在场观众说“职业规划没有什么必要,他更看重的是将来个人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观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统一原则,受到了专家评委的批评和指正;还有部分选手将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在管理人员岗位,但是在职业发展实施路径中却没有从基层积累的计划,这种职业观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我们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在选手的职业目标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河南、陕西、云南等西部和内地省份的选手大部分职业定位在教师、村官、律师、记者等传统职业上,而广东、福建、湖南、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选手在职业选择上更为广泛和新颖,如前所述的职业规划师等新兴职业均出自这些地区。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一定要全面认识自己,调整择业心态,拓宽职业渠道,解放就业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树立科学而有效的职业观。

2.培养全面的大学生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大学生职业准备时期甚至未来职业发展时期的重要内容。本次大赛的最终成绩也再次印证了职业能力在职业规划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比赛中我们发现,一些选手在现场展示时表现得非常好,语言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得分很高,但是最后总成绩却不好,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部分选手只是在对比赛做准备,一旦遇到真正考察职业能力时便显示出了这方面的不足。大赛新设无领导小组讨论和职场模拟环节,目的就在于考察选手的职业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集体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考察选手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基本的职业能力;职场模拟则重在检验选手所选职业目标的能力类型匹配情况和专业技能认知程度。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职业能力,很明显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

另外,选手们在社会实践上的多少也会导致职业能力的巨大差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选手选择的职业目标相同或相近,但是最后效果确实大相径庭。在策划人这类职业目标选择中,共有河南、北京、广东等6名选手,最后深圳的选手凭借参与策划深圳卫视跨年演唱会、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项目脱颖而出。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锻炼自我的基本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勤于实践,将专业知识和社会活动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职业能力。

3.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为核心,针对大学生实际需求,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为现实性、阶段性目标,以帮助大学生未来可持续职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认知职业,了解自我,实现人生职业理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从纵向上看,应切实把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纳入整个大学期间,而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应急式辅导。比如可以按照年级划分为就业环境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培养、求职择业技巧四个板块,同时以专题讲座、个性咨询等方式为辅助,从而使职业发展教育不仅能全面覆盖大学生活,而且更具有针对性。从横向上看,职业发展教育指导队伍应进一步壮大。从比赛选手指导老师来看,大多是院系专业课老师或者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实际上许多选手还咨询了相关职业目标的职场中人以及父母、同学、朋友等。黑龙江的选手之所以选择应征入伍,源于其家人的军人身份,而青海、河南等地的选手选择注册会计师、理财师可以说家人的银行从业背景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该吸收企业、社会、相关职业家庭等人员的加入,做到多方参与,全面指导。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4)

作者简介:杨红娜(1980-),女,山西运城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20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2011年度学校发展与改革课题“提升我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33-02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准备阶段,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我们课题组组织了本次问卷调查活动。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我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三大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有2600余人,本次调查从7个二级学院29个本科专业中随机抽取了500名2011级新生调查,采用自编的《上海电力学院2011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测试。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自我认知能力

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本次调查中,学生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等的认知方面,有31.7%的学生“非常了解”,有60.4%的学生“一般了解”,还有5.8%的学生“不了解”,2%的学生“没想过”;在个人能力描述中认为自己有强项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沟通能力、做事效率、普通话,排列在后三位的是外语水平、公众演讲、计算机应用;参与过职业发展方面测试的占23.4%。从数据看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待加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能力的认识不够清晰,学生对职业测评软件使用率较低。

2.专业认知能力

在选择专业依据的选题中,“自己喜欢”的占33.9%,“父母决定”的占15.5%,“参考他人的建议”的占19.3%,“被调剂”的占31.2%;对于现在所学专业的满意度测评中,“非常满意”的占7.6%,“喜欢”的占26.1%,“一般”的占54.4%,“不太喜欢”的占8.8%;在是否了解专业的就业去向的统计中,“非常了解”的占11.2%,“一般了解”的占63.4%,“不了解”的占23.1%,“没想过”的占2%。从数据分析,2011级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和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度偏低,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3.职业规划认知现状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指导大学新生的职业定向,明确奋斗目标,促进大学新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在调查中对职业生涯规划“非常了解”的占7.9%,“一般了解”的占53.7%,“不了解”的占34.8%,“从没听说过”的占3.6%;在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评价中,“认为很有价值,但缺少行动”的占47.9%,“缺少机会深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占31.5%,“会认真规划自己”的占16.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校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了解,同时学生们渴望深入学习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从而认真规划自我。

(2)对职业规划的需求程度。在职业知识来源的选项中,“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占38.7%,“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活动”占27.4%,“父母平常讨论以后工作的去向”占23.4%,“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了解”的占3.4%;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程度的选题中,“非常需要”和“需要”的选项共占60.9%,“一般”的占31.9%;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式的多项选择中,排列在前三位的是:面对面咨询、讲座、职业规划的课程。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喜欢互动性强的职业规划指导方式,学生现在从校内师资中得到的职业知识偏少。

三、提升我校新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分析

1.多项举措加强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是整个生涯发展历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大学新生需要对自我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要分析个人的能力、兴趣、性格、气质和价值观,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位。新生可以借助职业规划书籍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借助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测试软件帮助自己更好的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新生积极思考与探索个人特点和社会职业,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全员育人加强新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在前面调查中我们已经看到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偏低,对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偏少。学校可以建立就业资料室,方便学生查询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学长的就业去向,我校朝日之窗职业生涯规划坊成立就业资料室,就业资料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帮助学生们加深对专业去向和专业考证的了解;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与大学新生交流,定期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从而增强大学新生的能力培养和提升新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大学新生走访校友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寻访优秀校友,学生们可以参观校友企业,在校友企业中可以看到校友创业艰辛的历程,从而养成艰苦奋斗的品格。在优秀校友的工作岗位,尤其是条件艰苦的岗位中,看到校友为工作付出的艰辛,取得的成就,周围人对校友的评价等等,从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等。通过校友工作加强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指导大学新生更好的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应加强教书和育人工作,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负责人要调研就业市场,针对性的组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学习目标、就业去向、专业考证信息,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创工作,加强新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加强职业规划知识的普及和实施

在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渴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宣传。高校首先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宣传,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家讲授职业生涯的含义、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加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校园展板、生活园区宣传单、出版刊物、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宣传;现在很多高校都将就业指导课开设为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选修课,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从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面和收益面。其次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方面的培养,尤其应加强辅导员参与中级职业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方面的培训,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职业测评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合同法、创业的理论、职业咨询的过程和方法等,在培训的基础上定期组织辅导员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或参与一些企业的面试环节。在辅导员自身素质完善的基础上,辅导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对大学新生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加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提升大学新生的就业能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利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2]常雪梅,陈靓慧.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3]祁明,徐迅.大学生职业生涯启航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5)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tatus and Education Exploration of Graduates

JIAO Ke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graduat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suggest that in the graduate educ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graduate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correctly; deepen graduate self-awareness, highlight the crucial role of mentors; draw lessons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guidance.

Key wordsgraduates; occupation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曾经研究生就业犹如“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形势十分乐观。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数量剧增,而劳动力市场需求基本不变,造成社会结构性失业,使原本处于人才高端的硕士研究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从这一点看,就业形势的变化是引起研究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就业过程中研究生自身的不足,如,只重视专业的学习,对职业自我认知和职业世界知识等了解不足。沈长月、陈奎(2010)在研究中指出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知识的积累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断层以及教学理念的错位,或许是就业困境的根源。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各大高校进行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研究生要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职业规划。同时,高校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研究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萨柏将职业生涯规划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研究生恰好处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探索阶段及确定阶段。

1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内容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研究生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总结和测定,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以及制订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学习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①由于研究者依据理论基础不同,及研究成果还相对不足,到目前为止,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其内涵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是,综合来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包涵以下两个基本内容:

1.1 学业生涯规划

学业生涯规划是指为胜任一份工作所制订的各种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计划。②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合理安排,开展自己的主要任务;做好研究生期间的时间管理;适用的学习策略等。众所周知,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以后的职业发展,因此,做好学业规划是科学合理职业规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一份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自己确定其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个人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找到一份适合自己资历条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我,认识环境,提高其职业意识,明确一生的发展方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具体来看,主要包括:

(1)职业意识。研究生这种意识是显性的、慎重的,能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感知。由于在报考研究生时对未来职业方向的再次选择,所以是本科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延续。(2)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技能、情商、智商、价值、需要、思维等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认知。③在自我认知与职业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中,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影响较大。霍兰德的理论认为可以将人分为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型共六类,职业环境也可以相应地分为相同名称的六大类,霍兰德并对它们的匹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人们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责任。④自我认知是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影响职业实现的内部因素。(3)社会环境。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需求、个人的生活习惯、地域要求等,⑤其中社会需求是最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职业实现的外部因素。

2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所查资料显示,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很少涉及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多,总的来看,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呈现如下:

2.1 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认识

目前,虽然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已经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了解或了解不多。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研究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过于理想化经不起现实的检验,或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做的事,不愿再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对深圳地区研究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11.0%的研究生认为职业生涯辅导非常需要,40.1%认为比较需要,20.4%不清楚,17.7%认为不太需要,3.7%认为完全不需要。⑥

2.2 研究生对自己认知水平的评估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先决条件是充分的自我认知。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对自我认知内容的了解。现有的一些资料显示,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定向和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比较了解,但就业信心不足,就业要求降低,例如,师范类研究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决策方面,所调查新生中12%在就业选择上存在困惑,三分之一缺乏就业信心,超过半数的人选择就业后择业,21%的人愿意降低就业要求。⑦

(2)研究生对自我认知途径的选择。现有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研究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但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自我分析或他人评价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的,其客观性及科学性不够。

(3)研究生对自身职业素质的评价。研究生对自身的职业素质缺乏自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社交能力、求职技巧、心理适应能力、发现自身潜力的能力和礼仪修养水平等。

2.3 研究生对社会环境的评估

现有的资料显示:(1)多数研究生求职准备不够,且对社会需求,职业环境及国家相关政策缺乏了解。(2)研究生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对自己的理想职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了解,但对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不足。(3)再择业时,研究生普遍较看重名利,追其体面高薪的职业。存在 “年轻时以健康换取金钱,年老后以金钱换取健康”的不合理信念。

3 如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1 正确认识并重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为了应对研究生就业难这一现状,各大高校正积极开展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且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较成熟的理论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研究生,因此,我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 如: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就业指导,而且是由于就业问题而被被动地提上议程的。此外,从研究生自身来看,自我认知不足、职业认识缺失、缺少社会实经验,对社会环境了解不足。因此,应正视这一现状,重视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加强宣传,积极培养、引导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真正做到早谋划、早打算, 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建立合理职业观、价值观。

3.2 深化研究生自我认识,突出导师的重要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性,要求高校建立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模式。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研究生本身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需以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结合他们自身特质和学科特点设置核心课程,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教育,如: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及兴趣能力和人格特点的差异,有差别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专业方向进行更为细化、更具体的分流。在实施过程中,导师或导师组结合研究生自身特点,如个人的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及社会需求,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学分结构,进一步帮助并引导研究生进行职业检索、选择、评判和校正, 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确定其职业发展的具体领域;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渗透到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

3.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就业指导质量

美、英等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了“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与信息化”。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明确了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设立(社会企业、高校)了业培训和指导的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专职人员。⑧而我国许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还仅停留在就业信息的提供上,且仅局限于毕业班的指导,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全程性。虽配备了专职人员,但其专业素养仍需进一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就业指导工作未落实,尤其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因此,首先,积极学习国外“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与信息化”的指导模式,并努力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辅导模式。其次,就业培训经费应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并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尽快开展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此外,职业生涯发展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促使研究生了解自我,而且要积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环境,使他们深刻地感知到到自我与职业间的最佳契合点,从而在行业选择、地域确定等方面做到自身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协调一致。⑨

注释

①孙丽丽.浅议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161-162 .

②黄巍巍等.基于提升就业力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2009(5):24-25.

③王丽,李荔波.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4):41-42.

④沈富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厦门大学,2008.

⑤沈长月,陈奎.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分析与高校教学改革[J].2010.31(3):87-90.

⑥张革华等.深圳地区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报告.职业圈,2007(24):57-59.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6)

一、建立统一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就是培养能立足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目前看来,在思想理论层面上,六所试点高校一直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但现阶段免费师范生培养仍处于教育探索期内,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国家应该组织专家,广泛论证,调查实证,建设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结束目前各试点高校各自探索难免有失偏颇的现象。统一的免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做好两个结合,一是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教育结合,二是学业规划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对免费师范生进行四年连续的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教师教育特色,具有连续性,分年级开设,目的明确,定位分明。课程内容设置活泼多样,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为了尽早结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现状,应该将其课程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安排一定的课时量和学分。增强实践环节,以平时考察取代考试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育教师职业意识,尽早进行合理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二、开展职业锚的认定,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 各试点高校依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的规定,为师范生与非免费师范生提供二次选择的机会,就是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和职业价值标准。各试点高校要大力号召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锻炼机会,促使学生发现未来自己的优势所在,帮助他们认知自己的职业锚类型,究竟属于技术或功能锚型还是管理能力锚型,最终为免费师范生明确奋斗方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管理自我,造就富有个性、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服务。

三、重视大学各年级阶段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学业生涯是一个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的短暂历程。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四年的学业生涯是由一个师范生再到教师角色转化的职前培养过程。在四年当中的每个年级阶段,免费师范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预期。依据国家、试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以及免费师范生在各个年级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构建免费师范生各年级阶段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对学校教育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7)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一般可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是组织层面,另一则是个体层面。本文探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侧重的是个体层面,其内涵是:以中职学生职业成长为核心,以对中职学生每一个体的职业发展潜质测量与分析为基础,以对新常态下中职学生就业环境综合分析为引导,以中职学生个体潜能、兴趣及特长为倾向,以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合理确立职业选择方向为目标而进行的富有操作性、可行性的教育活动与安排。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尽管从方式方法、主要内容等方面看,面向中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整体水平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思想认识、核心教学内容以及专业化教学团队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不足,影响职业教育的效果。

1.学校及教师对基于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紧迫性及其作用的认识不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内容,也是中职生自身发展的紧迫需要。一方面,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增强就业创业的意识,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就学校而言,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中职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知识成为教育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甚至可以说,帮助中职学生认识和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意识,不仅成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中之重,也的确应该纳入中职学校的主要工作范围。此外,就学生来讲,与高职学生或者大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方面相对较差,由此也导致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对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能力,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愿景,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努力程度和方式,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合理运用不同的职业生涯教育策略与工具选择,引导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选择自信心,增强应对职业选择困难和挑战的必要能力,激发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自发意识,改变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定位或者信心不足等问题,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普遍来看,中职学校及教师对基于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紧迫性及其作用的认识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较为片面,模式较为单一。从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这一微观领域的具体情形来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内容较为片面,模式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主要的教学内容看,对于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的介绍比较充分。但是在如下几个方面相对薄弱:职业选择的策略和工作,职业选择的技巧和经验,职业环境的分析和职业需求的预测研究,中职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和训练,职业选择心理辅导和矫正,以及对职业选择技能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培训等。二是从教学模式看,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具体手段、工具选择都较为单一和陈旧。本文主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尊重其合理的内容体系,选择有效的工具与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效应。就其内容体系来讲,由职业选择及其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理想及其职业选择自信心培育、职业选择决策能力教育及其提升等较为完整连贯的模块构成,缺一不可。就职业规划教育的工具和策略来看,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生涯畅想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辅导工具。片面注重就业信息、求职技巧与职业道德等的指导与教育,导致中职学生职业选择的视野和范围较为狭窄,效果大打折扣。

3.职业生涯教育师资专业素质整体程度偏低。在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培训活动,抽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形象化为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具体指导原则和职业生涯实践的指引手册。正因为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具有如此关键的作用,其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态度等成为直接影响和制约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但通过笔者的走访和实地调查等发现,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大多由部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转变而来,这种来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足。加之缺乏对这些教师的系统化、专业化在职培训,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的师资队伍无法很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要求。由于激励机制和管理模式的局限,教师关注企业行业的相关动态,跟踪把握企业行业新信息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普遍不高。这也客观上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性,特别是基于学生职业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无法落到实处。

二、完善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合理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本文主张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等三个方面加以革新。

1.有效发挥核心课程和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核心课程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内容的载体,而专业教师则是连接核心课程和受教主体的主导人。此外,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面性和多维性,班主任、其他课程任课教师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参与者。可以说,只有中职学校及其教师提升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全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倡导全体教师的多维参与,注重提高专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正确意识与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效果。就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构成而言,一方面要通过积累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和工具以及成功案例等,不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专业知识储备和进行职业指导的技能;此外,要有通过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客观准确地掌握最新就业环境,以及不同专业的相关职业群和职业生涯发展轨迹的积极性和能力;最后,要充分理解中职学生职业选择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与实训活动,让中职学生在做中学。

2.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如针对中职生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职业生涯目标与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等问题,可以采取“课程介入+教学渗透”的教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讲授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注重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思维,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或者,可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夯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总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3.以需求为导向,加快产教融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方向与市场衔接不紧密、与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是导致实体经济“招工难”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就中职学校而言,必须建立起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在教学、实训、就业等方面的有效合作机制。就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说,则必须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向中职学生介绍社会就业形势的现状,使学生能充分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职业选择方向,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职业理想,为合理选择职业、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部分城市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

[2]王昕.中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8)

浙江是一个劳务输入大省,温州也是一个劳务输入比较集中的城市。2005年起温州市政府把到温州务工的农民工称为“新温州人”,充分体现了政府号召人们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认可和尊重,从思想观念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切实让农民工享有平等待遇。据温州市公安局统计,2008年12月,温州市公安局对外公布全市登记在册的外地暂住人口为3 396 053,主要以湖南、湖北、贵州、江西、安徽、四川等省,暂住人口中务工的为3 135 307人,从事服务业的58 805人,务农的24 250人,温州已经成为创业的第二故乡。温州对农民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温州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农民工。

一、职业生涯规划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朋友进入到城市里展开个人的城市生涯,每个人都要借助于谋求职业而实现自我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就是对个人的职业历程乃至整个一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规划性的设计的过程。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职业生涯规划又划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其中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员工,都有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足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实现职业的理想,能主动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2.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在广大员工希望得到成长、发展的强烈要求推动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人事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了解员工个人的特点,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宣传、教育和咨询等活动,帮助员工制订有关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以及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与企业组织的发展统一协调起来。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既要体现员工发展的需要,又要体现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一种协调与相融。

二、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对所有工作年龄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在人一生的历程中,需要靠职业来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去把握它、迎合它、顺应它才是生存之道。有些农民工朋友会说,职业生涯规划,那是大学生的事,我们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活如无根的浮萍,天天生活在变化中,甚至工作有没有着落也不清楚,还需要做职业生涯规划吗?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并不在少数,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观点,很多农民工朋友的城市生活才没有更多的长进。离开家乡进城工作,可不能像当年游击队一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合理的、长远的、多方面的规划,就无法进一步实现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那么怎样看待农民工做职业生涯规划这个问题呢?

1.从社会的角度看。每年一度的春节,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春节过后又有大批农民工进城,在上亿的劳动力大军流动过程中,许多人完成了一年的职业劳作,来年又重归游离的状态,不能也无法重新回归从前的单位,也不能从事原先的职业。于是乎,大量的人力资源耗费在等待、煎熬、徘徊和痛苦之中。这中间有很多原因是由于农民工朋友在自己进入城市之后,没有对自己能做什么,个人想要什么,有什么基础,个人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等问题,做深入、系统的分析和探讨而造成的。农民工朋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提高就业的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失业、被辞职的情况,从社会角度来看对降低就业压力是有较大帮助的。因此,农民工朋友做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现实的需要。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整个劳动力市场呈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状态。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上到国家、下到企业都逐渐产生了员工流动和使用的依赖,中外企业招聘员工一般不用发愁。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待农民工劳动力,都是重在使用而轻视培养,重视招聘新员工而轻视已有劳动力的再提高,更不用说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提升。实际上,企业员工缺乏职业安全感和职业发展需求的满足感,员工的安心工作就会出现波动,企业发展就会有隐患。如果农民工劳动力资源没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规划、开发与储蓄,大部分农民工很可能将永久性地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了农民工的“再出发”与产业的“再发展”,就必须做好劳动力供给的“蓄水池”,进行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与开发。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农民工朋友绝大多数原来是在土地上从业的农民,由于寻求个人的发展等动力促进,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全新的城市环境里,谋求有所发展,但是如果个人在进入城市职场之前,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和目标,那么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障碍的。特别对刚刚成长起来的步入城市的年轻打工者(新生代农民工),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将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农民工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析自我,个人可以准确评价自身的职业能力、性格特点、价值追求、优势与劣势等,在职业竞争中发挥个人优势。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重新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破原有生活的局限,塑造全新、充实的自我。即使自己已经进城打工多年,还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前进的动力。(3)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通过自我评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然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使个人价值增值。还有助于全面了解自己,增强职业竞争力,发现新的职业机遇。(4)职业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的人生规划上,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生活、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充实而有条理。

三、农民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农民工朋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价自我。即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做全面分析,通过自我评估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因此,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重要步骤之一。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内容。也许农民工朋友会说,我没有什么特长,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平时没有去挖掘发现而己,仔细分析自己,就会发现原来我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特长。

2.评估职业机会。主要分析内外因素对自己职业选择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以,在制定个人的职业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

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做到在复杂的环境中避害趋利,使职业规划具有实际意义。农民工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职业人来了解周围的环境、你所在的地区、你将要就业的行业等,只有清晰掌握周围的环境,才能权衡利弊。

3.选择职业。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作出选择。也就是在职业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特点,即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兴趣,特别是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往往是限制一个人在劳动力市场选择合适岗位的因素。分析自我、了解自己、分析环境、了解职业世界,使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与职业相吻合。通过对自己以往的经历及经验的分析,找出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点。选择职业重要的是能正确地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专业,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职业的选择决定以后的成长道路,所以每一位农民工朋友千万不要简单的认为找一份工份就是自己以后的职业,随意从这个工作跳到那个工作,这里不行就到那里。对待自己的工作选择要慎重。

4.制订职业计划。在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时候,要考虑你所选择的工作,能否帮助你实现人生的最终目标?你是否有办法可以让你现有的职业与你的人生基本目标一致起来?简单的说,就是你希望在多少年之内达到什么目标,根据这个目标我又该怎么做?通常在制订职业计划时,先制定一个长期目标,然后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和中期目标,这样对于每一个短期目标就会变得贴近生活、容易达到。

5.实施行动。开始行动,这是所有生涯设计中最艰难的一个步骤,因为行动就意味着你要停止梦想而切实地开始行动。如果想法不转换成行动,就是一纸空文,目标也只能停留在梦想阶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电工或家政人员,当你制定职业规划后就立即行动起来,你可以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培训,针对大量需要培训的农民工,政府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农民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的,那农民兄弟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立即行动,无论你是处于刚刚踏上职业路途的年轻人,还是40岁左右并且正陷在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之中的中年人,现在都是你进行职业规划的好时机。只要你还没有到安享晚年的地步,任何时候开始你的职业规划都不为晚。

参考文献:

[1]邹树新.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陆汉洲.聚焦中国民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沈立人.中国农民工[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4]隋光明.中国民工调查[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9)

一、研究背景

学风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育人水平、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事业长久而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结果看,高校的学风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学风令人担忧。原因比较复杂,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学校的原因,甚至跟整个社会也有一定关系。所以,探索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对策显得尤为紧迫。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加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制定教育与管理方案时,不能不切实际地照搬照套,更不能闭门造车。

在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研究方面,我国有不少教育学者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成为学风建设助力的观点。正如赵会利所说: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高校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助力推动学风建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二)、2013级(大一)学生的学风情况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希望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优良学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何瑾编制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以及袭开国、顾雪英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进行了问卷,并根据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及本研究的需求对问卷的问题表述做少许修整。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了四个因子,分别是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学习的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在原有的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反馈修正的能力五个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子。两份问卷分别三十道题目。问卷按Likert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有点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状越好。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法对两份问卷分别进行信度分析。《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8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5.这说明两个量表经过修改后的信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2013级、2012级(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96名,女生124名,2013级学生78名,2012级学生14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主要分析对我院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在年级上的差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学风的预测力。

(一)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由表一可以看出,220名调查对象在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基本在三四分之间,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除了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因子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显优于大二学生。

(二)学风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关系。

首先本研究采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对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在各个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又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因子对学风的预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可以看出,当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作为自变量对学风进行预测时,只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学风的三个因子有较好的预测力,它们分别是学习的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及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其次是认识自我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及制订计划的能力分别对学风有一定的预测力。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越强的学生,学习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学习的态度和观念越佳;认识自我的能力越强,学习认知和品质、学习环境和压力越佳;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订计划的能力越强,学习态度和观念、学习习惯和方法越佳。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不松懈。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优于大二学生,这并非偶然现象。由于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入学教育,其中重点内容便是树立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意识,而随着入学教育的结束,职业规划教育慢慢淡出学生的生活,导致大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渐淡薄。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强弱关系到学风的优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应该不断强化,采用多种教育形式长期不间断地进行教育。

(二)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导学教育体系。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良好学习风气的关键。学习主动性的形成,一是要有强烈的内驱力,二是要有足够的外动力。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是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内驱力。但是如果没有外动力的及时促进,这个内驱力就会消耗殆尽。

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及对未来就业问题的关注,在学习方法、学习方向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当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时,学习很可能便处于懈怠或停滞的状态。因此,外部导学教育发挥的引导、指导、监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学院已有学业导师、导生等制度,但导学教育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普及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会利.对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职业,2011(11):90-91.

[2]王珏.理工科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9-63.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10)

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在内心中认为所从事的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其中“使有业者乐业”即是要实现人的职业认同。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现实考虑:首先,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乐观,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逐步明确自己将来做什么,并为以后职业做些准备,将有利于毕业生实现就业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其次,面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的员工,更需要热爱该职业、具有较好职业认同并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关于职业认同测量维度方面的已有研究各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美国学者Holland 从单一维度测量个人与职业有关的特点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其量表由18个题目组成[1];Melgosa 按照获得、延缓、早闭、扩散四种状态将其分为四个维度,根据各维度上的得分将其归类[2]。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薄艳玲等认为职业认同可以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六个维度[3]。分析已有研究发现:目前的职业认同测量维度主要针对在职人员,而且在维度也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比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之间,职业情感与职业意志之间等。结合已有研究和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本研究拟提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假设。关于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研究,国外的学者主要是从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如Penick和Jepsen研究发现家庭风格可以显著地预测职业认同[4];Gushue等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具有正向相关[5]。国内相关研究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有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比如,魏淑华在研究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因素有个体特征、个体传记及教学环境等[6]。应该说,影响个体职业认同的主客观因素众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天津市高职院校为例,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拟主要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人口统计学等因素出发,探索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来自于天津市三所高职院校在校生,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调查时间是2014年5月,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1份,回收率为95.5%,其中有效问卷为561份,有效率为90.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男生225人,女生336人;大一学生219人,大二学生183人,大三学生159人;城镇学生298人,农村学生26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文献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参考已有其他群体的一些职业认同调查问卷,编制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4个分问卷,其中自我认同分问卷采用加藤厚1983年编制、张日?N1989年修订的自我认同测试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7]。调查问卷及其他各分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后形成,采用5点计分法。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使用集体施测的方式,施测前向被试说明填写的要求,施测完毕,对问卷进行编码处理,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3.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职业认同。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拟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行为倾向三个方面。

(2)解释变量

专业认同,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其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及专业行为三个方面。

自我认同,主要包括过去的危机、现在的自我投入及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三个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人口统计学因素,主要考虑性别、年级及生源等因素。

4.问卷分析

使用SPSS18.0对职业认同、专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4的题项,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表1、表2、表3所示的因子结构。从表中显示内容来看,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分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818、0.874、0.840,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p

表3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因子分析及信度分析

题项 职业生涯规划 因子负荷

职业生涯规划

KMO值 0.840

我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战略规划 0.793

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0.792

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 0.748

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0.733

我非常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 0.601

我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服务很满意 0.553

Cronbach a 0.797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现状

表4 天津市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及其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平均数(M) 3.5624 2.9759 3.4999 3.4385

标准差(SD) 0.7078 0.9121 0.6655 0.5215

调查发现,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总体良好,处于中上水平。基于问卷采用5点评分法,估计的总体均值取3为参考值。从表4来看,高职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平均得分为3.4385,超出均值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平均得分与参考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比较,p=0.000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具体表现。从构成职业认同的维度来看,职业认知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行为,最低的是职业情感,也就是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情感。从表4看出,职业情感均值为2.9759,没有达到一般水平,这说明,总体来讲高职学生虽然对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行为,但在情感上没有较好的接受。

(二)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职业认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众多,本研究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一是从性别、年级、生源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出发,考察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感在人口统计学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二是从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出发,考察各因素是否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1.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5 不同被试特征在职业认同及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职业认同维度 总体

项目 职业认知 职业情感 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认同

M SD M SD M SD M SD

性别 男 3.5522 0.7584 2.9222 0.9171 3.6171 0.6900 3.4903 0.5536

女 3.5692 0.6729 3.0119 0.9084 3.4213 0.6377 3.4038 0.4966

生源 城镇 3.5822 0.6960 2.9379 0.9340 3.5398 0.6922 3.4602 0.5303

乡村 3.5399 0.7217 3.0190 0.8865 3.4546 0.6322 3.4139 0.5111

年级 大一 3.4189 0.7059 3.0907 0.8873 3.3762 0.6415 3.3454 0.5295

大二 3.6321 0.6868 2.8023 0.8936 2.5562 0.6671 3.4636 0.4850

大三 4.0449 0.5789 3.3846 0.9697 3.9414 0.5823 3.8876 0.4601

注:M代表平均数;SD代表标准差。

性别因素。从表5可以看出,在职业认同上男生均值为3.4903,女生均值为3.4038,男生高于女生,经过t检验,p=0.054(>0.05),两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得分均值非常接近,t检验结果分别为:p=0.781(>0.05),p=0.254(>0.05),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男生均值为3.6171,女生为3.4213,t检验结果:p=0.001(

生源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总体情况上,城镇生源得分均值为3.4602,乡村生源均值为3.4139,经过t检验,p=0.293(>0.05),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在职业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上城镇生源和乡村生源得分均值接近,虽然在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城镇生源比乡村生源稍高,但经过t检验,两者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年级因素。从表5可知,在职业认同上,大一学生的均值为3.3454,大二学生均值为3.4636,大三学生的均值为3.8876,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大一和大二显著性为0.008(

2.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从学生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及职业生涯规划三个因素出发,考察其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2:自我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假设3: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影响。为验证以上假设,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以上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表6 回归模型

R R2 adjR2 F F(P)

三主要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48 0.559 0.557 235.630 0.000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结果 0.751 0.563 0.559 119.103 0.000

由表6可知,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5.630,P=0.000(

表7 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因素对职业认同的回归分析结果

B t t(P)

常量 0.852(0.120) 7.124 0.000

专业认同 0.482(0.032) 14.935 0.000

自我认同 0.134(0.027) 4.967 0.000

职业生涯规划 0.131(0.030) 4.437 0.000

从表7可以看出,专业认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B=0.482,P=0.000

为全面了解专业认同、自我认同和职业生涯规划三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各子因素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结果见表8。从表8可以看出,在专业认同因素中,专业认知对高职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正向影响(B=0.140,P=0.000

表8 各子因素和职业认同回归分析的结果

B t t(P)

常量 1.193(0.106) 11.210 0.000

专业认知 0.140(0.027) 5.233 0.000

专业情感 0.203(0.026) 7.779 0.000

专业行为 0.119(0.025) 4.665 0.000

过去危机 -0.061(0.021) -2.959 0.003

现在投入 0.114(0.026) 4.308 0.000

将来愿望 0.036(0.043) 1.018 0.309

职业生涯规划 0.113(0.030) 3.721 0.000

四、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认同的对策与建议

(一)高职院校要加快人才培养改革,以专业认同培养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以自我认同为基础,通过自身学习经验建构起来的对某一学科专业的整体认可。专业认同是职业认同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对所学专业认同,才能在就业时选择相应职业,在工作中实现职业认同。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为基础。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高职学生由于对专业不了解或者分数限制等因素可能造成对所学专业并不满意。为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在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下,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层面采取一些合理措施,适当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尽可能增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灵活性。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含金量。专业建设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会受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的影响。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关键在于加强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路径,促进学生的职业认同

对职业规划的看法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通过对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采取必要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这个过程是以高职学生自身为开发对象,工作的重点是为获得和改进可能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自己今后的职业绩效,最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的各种规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学生、企业乃至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以往研究调查显示,有54.9%的高职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其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程度较高的约为3/4;但问及能力和价值观时,则了解者仅有1/2,自我认知明显不足。[2]而对工作的认知情况,仅有44.08%的高职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比较了解。[3]由此可见,虽然职业生涯规划已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指导着高职学生就业,但其实效性仍有待提高,当前依然有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这种现象的存在既与高职院校本身有关,又与学生自身认识不足有关。

一、目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指导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国外许多学校在学生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此项教育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而且也只限于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中,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泛开展,除了极少数的专业由于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了相关课程外,绝大多数专业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指导内容只是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而没有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2.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缺少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从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多年前的职业生涯理论方面,理论、专业名词的阐释往往占用较多课时,缺少对当前的职业信息、职业环境的分析把握。某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校生中有48%的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高达68%的学生“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而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则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深人了解目前的职业环境,知道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对哪些人才需求较多,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停留在20世纪中叶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的层面上,这些虽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但在我国近20年的职业指导教育中,仍缺乏对高职学生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缺乏对我国学生兴趣、个性、能力、专业的研究分析,所以很难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所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等,他们在经过了短期的就业资格考核后,就着手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工作。而且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很难保证上课的质量。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要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辅助指导,这对目前现有的高职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来说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发展和提升。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课方式有待改进。谈到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大多会认为就是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专家教授的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样的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高职学生大多兴趣不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职院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定期开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生涯规划。

(二)高职学生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还非常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规划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2.高职学生自我认知不全。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自身的优劣势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3.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高职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作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饶,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次成型、一劳永逸的。

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迫切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高职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高职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地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常很难全面地审视自己。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通过各种专业测评工具、职业锚、SWOT分析法等,帮助高职学生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优势与不足、发展潜质等,从而使高职学生科学地规划适合自己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利于他们根据社会职业需求以及自身条件适应性学习,提高专业理论和职业能力水平。

(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调整职业期望

在现代职场中,有的岗位很多人在竞争,有的岗位无人问津,高职学生在就业时也常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表面上好像是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已经过剩,其实是由于高职学生缺乏对自己职业发展的清晰认识,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缺乏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分析,在选择职业时,选择的标准绝大多数和“收入高、地位高”相挂钩,而不是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去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增强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不断地获得与自身发展有关的职业、法规、组织、社会等信息,找准人生价值,正确对待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找到与自己主客观条件相符合的职业,从而避免随大流,盲目就业的情况。

(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在前些年的高等教育中,多数高职学生不但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连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十分模糊,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择业现象。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且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高职学生毕业后只是随波逐流地变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而且对其长期的职业发展也有不利影响。因而在高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发展目标,把大学生活看成一个接受知识、储备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对自身的发展带来有利的因素,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就业的能力,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规划,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满足目前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做到人职匹配,把最适合的人才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职业幸福感,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对所有工作年龄的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职业生涯规划将对其一生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高职学生能够尽早地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

教师教育研究,2009,21(5):35-39.

[2] 吕嘉炜,张潇,王国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