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格信息化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5 15:38:34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目标,网格化为抓手,信息化为手段,管理资源整合为保障,运用多种手段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并且创造出新的管理机制,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是城市管理模式的一次革命。

2003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创新城市管理模式课题组,针对《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运用“数字城市”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等思想和方法,依托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信息技术,结合东城区城市管理的实际,提出了网格化城市管理的构想。按照这一构想,东城区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推出全区域、全时段的网格化城市管理解决方案以及与之配套的“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此项目的研发得到了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务院信息办将其列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北京市信息办也将其列为北京市信息化重大应用项目。北京市东城区从抓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综合利用GIS、GPS、RS等多种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建立了完整的、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2004年10月22日,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开始试运行。试运行后,成效卓著。

2005年7月13日,建设部“建城函[2005]207号”文《关于公布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城区)名单的通知》选择了北京市朝阳区、上海市长宁区、上海市卢湾区、南京市鼓楼区、扬州市、杭州市、烟台市、深圳市、成都市和武汉市等10个城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待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后,逐步在全国推广。2005年7月14日,建设部了《关于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一文;2005年7月18~19日,建设部在北京市东城区召开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总结推广北京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并将此项目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示范工程。此前,建设部大力倡导和推进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抓手还有“12319”城建服务热线。

2004年初,上海市政府领导明确提出了要以方便市民为宗旨,加快建设“12319”城建服务热线的要求,2004年9月,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批准“12319”建设方案,并落实了资金预算和人员编制。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建设部文件精神,由建设交通委牵头,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把“12319”作为为民解难的实事工程抓紧抓好。2005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专程到“12319”城建服务热线视察指导工作,接通市民电话,询问市民反映问题的解决过程,并实地察看了工作的落实情况。2005年4月,上海市“12319”城建服务热线正式开通。10月,与“12319”城建服务热线通联的上海市城市数字化管理市级平台和卢湾、长宁两区的区级管理平台投入试运行。上海市“12319”城建服务热线整合了全市建设交通系统17条热线,受理范围涵盖建设、水务、交通、房地、市政、绿化、市容环境、城管综合执法等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供排水、供气、物业、公交、出租汽车、环卫作业等业务单位。自开通以来,坚持以“群众的话耐心听,群众的事耐心办”为工作宗旨和服务理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边运行边改进,不断完善工作网络,理顺运行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开通后7个月时间里,就接通市民拨入电话近9万个。

在建设部公布试点城市之前,在2005年年初,上海已有学习小组到北京东城区参观学习,并且开始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建设。自2005年5月开始,上海城地公司开始实施长宁和卢湾两区的网格化部件调查工作。在公司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61万个部件的调查工作,覆盖面积达46平方千米。在2005年成果的基础上,公司在2006年上半年实施了网格化部件调查的第二阶段的工作,截至6月底已提前完成预期目标,覆盖的区域由原来的两个区扩大到6个,总覆盖面积共达195.5平方千米,完成了243.5万个部件,平均合格率为98.41%。目前,网格化部件调查工作正面向全市全面展开。

经过几个月的高效率筹备和基本建设,2005年10月1日开始,本市卢湾、长宁两区率先进行了城市管理网格化试点。长宁区范围为37.19平方千米,被分为1459个万米网格,111个工作网格;配备了314名城管监督员(又称协管员,分早中两班工作,双休、节假日也有执勤)。卢湾区总面积8.02平方公里,将全区分成439个万米网格,设30个监督责任区;配备了35名城管监督员(日班制)。2006年1月1日,卢湾、长宁两个区级平台开始正式运行。1

2006年起,上海在中心城区全面推开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政、交通、水务、房地、市容环卫、绿化等部门各自建立的GIS系统纳入网格化管理大系统中。浦东、徐汇、黄浦、静安4个区在2006年6月开始试运行之后,市容面貌进一步改观,基础设施完好率明显提高。2006年下半年,普陀、虹口、杨浦、闸北等4个区将完成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同时,还要启动松江、青浦等郊区城市化地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的试点建设。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市、区、街道三级之间的大型数据库,在这个大平台上,6000多个管理网格以及其中数百万个部件和事件,可以实现各个层面之间的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市有关条线部门的信息终端设置也正在推进中。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长,但是成效十分显著。

通过网格化管理,许多数天乃至数月难以解决的无人或多头管理难题迎刃而解。例如:2005年10月1日至2006年7月底,长宁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立案6万多件,结案率平均达到99%以上,最高99.7%;卢湾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立案1.2万多件,结案率达到99.6%。2从协管员发现问题到监督中心立案,快的只要1分钟,慢的也只要3~4分钟。而解决问题,也有时间限制。

再如上海12319热线整合了城建系统水务、房地、交通、市容、绿化、市政等六大主要行业的17条热线,受理电话量很大。但是,自2005年10月份以来关于卢湾区的投诉却明显少了很多。至2006年8月8日,从12319 热线转到卢湾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的案件才6起。“热线”成“冷线”的背后不是城市环境问题的绝迹,而是城市管理网格化模式的推进。长宁区在这方面,夏季投诉电话全市排名也是倒数第二。这些都说明了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效。

上海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学习了北京东城区的先进经验,结合上海特点有所创新,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和近8个月的正式运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主要经验:

(1)建立了有效运行机制,改变了评价体系

运行机制的优劣,关系到系统长期运行的效率和系统的前途。这是我们进行任何改革都必须首先充分注意到的问题。

按照监管分开,一个平台两套班子,实行监督和处置“两分离”,形成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五个环节”有机衔接、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的思路。卢湾、长宁等区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建立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套班子,建立了以网格化、精细化为特征,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续监督为业务链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监控系统。而“监督中心”又有“12319”市民城建服务热线制衡。形成了主动监督、自我监督、社会监督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

这一机制的建立,改变了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管理部门自我监督、自行处置和自我验收的状况。

(2)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3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从技术衔接、组织再造、机制协调、运作效率、网络效应、转移成本、投入产出等多层面和多角度考虑问题。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了以市级平台建设为主线、以区级系统平台建设为重点、市区两级平台协同工作的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闭合管理系统包括四个层次,即网格监督员、市级平台、区级平台、街道和专业部门。基本工作流程大致分为五步:第一步,网格监督员现场巡查发现问题,通过移动终端(具有通讯、取证、卫星定位等多种功能),将信息以数据、图像、声音形式传至市级平台。第二步,市级平台综合分析后,分派至区级平台,即各区监督受理中心。第三步,区监督受理中心将受理案件(也包括其它渠道的反映、投诉)移送区指挥处置中心。第四步,区指挥处置中心按案件不同性质,分配至街道或区、市专业部门实施处置。第五步,街道或专业部门处置完毕,信息反馈至区指挥处置中心,再由区监督受理中心安排网格监督员现场确认后销案。

技术上的统一,大大降低了系统建设的投资成本和各系统的衔接成本,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体制上的协同,使得处置事件有了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效率,也使得监督体系能够逐级生效。属于市级职能部门管的,就由市级平台指挥中心直接联系;属于区或街道管的,就由区或街道去解决。如果不是市区两级平台协同建设,区级平台孤军奋战,不仅在“指挥”市级职能部门办事方面显得柔弱无力,而且未来在“全市统一建设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时,有可能遇到技术上的障碍,造成投资成本上升。这一经验值得其他省市在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时参考。

(3)扩展了监管内容,使城市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城市管理从重视硬环境到重视软环境是一大进步。

针对上海的实际需要和顺应市民的要求,长宁和卢湾等区都在城市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将监管范围从“部件”扩展到了“部件+事件”,并且在规范化管理方面作出了努力。长宁、卢湾两个区分别编写了《上海市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部件事件》、《长宁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规章制度汇编》和《卢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部件――实物图例与照片对照表》、《上海市卢湾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指挥手册》,用以明确监管职责、规范监管流程、限定解决时间等;还建立了“首接负责制”,使得每一件立案的事情肯定有人负责解决。在事件管理方面,目前扩展的主要有:禽流感问题――城市非法饲养家禽、鸽子问题;一次性饭盒使用的环保问题;高空、高危作业的安全问题;拆房、修路等的扬尘问题;国旗法的遵守问题;建筑工地安全生产问题等。同时,在“事件”监管方面,还注意到了信息内容的问题,例如:制止马路广告牌的不健康广告和保持宣传栏不被乱贴传单等。

目前,除了“部件+事件”监管“面上”的扩展,还正在进行监管的“纵深”延伸,主要是:从街面次序为主向社区延伸;从重点地段为主向社区、小区环境延伸;从“部件”完好向“部件”合理配置延伸;从信息形式向信息内容延伸。

(4)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提高了执政能力

有了主动服务的思想,还需要有主动服务的手段。

城市网格化管理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提供了主动发现问题、为民服务的手段;从“城管通”拍照取证、发信到“监督中心”“立案”和通知有关部门仅需要几分钟,许多疑难问题被及时解决、许多违章行为被及时制止、许多事态在初始阶段就受到控制,大大降低了社会运作成本。

老百姓有什么问题,过去不知道怎么投诉,现在有12319热线可打,还可以直接找协管员反映。有的协管员还与有关城管部门的人员实现了“结对”巡查和处理问题。长宁区管辖范围比较大,还有城郊结合部,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执法”应急队伍。

通过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各部门在处理好“条块关系”,整合好管理和作业资源,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市建设交通委牵头,会同全市15个委办局和相关单位,形成了市、区联动的工作网络,建立了月度工作例会制度,对数字化管理平台和“12319”反映出来的疑难顽症、历史遗留等问题进行协调磋商,有效推进了问题的解决。卢湾、长宁两个试点区也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了相应的区级部门间工作协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并且,城市网格化管理还有助于政府部门及时对本市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以及城建管理手段进行调整优化,使城市管理决策有了更充分的数量分析依据。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在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处于建设初期,归属、性质、地位和编制尚未明确

目前,各区级的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机构,领导归属,人员编制多少,各层次人员的身份等,还没有十分明确的说法。现有管理人员是从各处抽调来的,编制还挂在原来的部门。

卢湾区监督中心在2005年6月9日就成立了,成立至今已有一年多,卢湾区政府有文件初步说明了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行政编制人数,市人事局还没有 表态。城管监督员的组成,各个区也有较大的差别:卢湾区监督中心有31人是从市容局划过来的,编制未动,另有4人是社会招聘的;长宁区监督中心从市容局方面整合过来80人,大部分从社会招聘,解决了部分40-50问题。卢湾区的指挥中心,目前是事业单位,如果今后仍然这样,就不能设公务员编制。其他区的监督中心牵头和组成,也不尽相同:徐汇区的队伍构成,主要是原城管大队;虹口区是市容局;普陀区是市容局和城管大队;黄浦区是市政委牵头组织。而各区的监督中心的网络和电脑操作员,目前是从市人事局借调过来的,人事关系在市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

编制未定,人心不定,奖惩和管理有难度。不利于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长久发展。做什么事情,实践、摸索,然后争取制度先行是很重要的,一开始就争取规范化,比以后积重难返去整合造成很大摩擦成本要好。并且,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今年全面铺开,归属、性质、地位和编制以及经费来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2)法律地位不明确、法规不全

性质、地位的明确需要法规方面的支持。目前监督大队“执法”,严格意义上是受不到法律条文支持的。监督员“执法”,代表的是谁?是不是代表政府部门?这与人民警察、工商管理人员执法的代表身份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在监管过程中,发生监督员被殴打的事件,派出所只能按民事纠纷裁决。有些区的监督员(协管员)拍照取证,不敢光明正大去做。此外,目前全市监督员制服也不统一,有的区不发制服。

(3)新旧体制尚有摩擦,人们的认识尚未统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原有体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自试运行以来,原有职能部门总体上是配合的。但是新旧两种体制的磨擦、旧体制旧习惯的抗争也是存在的。老体制对新体制的效应有一定程度的抵消。

目前有个别区,没有建立“一个平台、两套班子”的机制,这说明人们对新体制新机制的认识尚有不足。

由于城市网格化管理的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定位”还不十分明确,与原有部门在职能的划分方面也不是很清晰,还存在各部门此消彼长能否顺利实现的问题,例如:各部门人员配备的此消彼长也是一个问题。既要解决新部门的人员增长问题,解决社会待业人员就业问题,也不能使得老部门变得无所事事、人浮于事。

(4)定位系统需要改进,信息系统硬件配置不到位

城市网格化管理综合利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在试点区单独运行的时候,信息遥感定位系统比较准确,监督中心对监督员巡视路线、所处区域位置都能一目了然,但是临近区开通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以后,各个区的信息系统信号有相互干扰的情况出现,个别人员位置发生大幅度被“拉动”和漂移的情况。

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大量的图片、图形显示和操作,目前的硬件配置有不够合理的地方,计算机系统内存和显示卡配置不适应多媒体操作的要求,图形显示速度很慢,降低了工作效率。

此外,在调查中还有人反映说目前城管监督员(协管员)的待遇太低,与交通协管员的待遇一样,月基本收入1000元,包括800元工资、200元奖金。对工作违规、“城管通”损坏的罚则过重。并且,城管监督员需要学习很多法规、熟悉各个城管部门的职能,还要学习“城管通”的使用方法。相比交通协管员,劳动的复杂程度要高一些。每个城管监督员,按照规定,每天必须在管辖范围内巡视8遍,来回走动,劳动强度也比较大。有的区监督员(协管员)分为早中两班工作,就更为辛苦一些。

四、建议

(1)尽快明确各区监督中心、指挥中心的领导归属、性质、地位和编制

主要是要解决统一归口领导的问题;明确“两个中心”的职能和性质;定编定岗,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编制和归属应当明确。关于“监督员”和“协管员”,也要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和规则,可以考虑采用的办法是将“监督员”和“协管员”区分开来,类似“工勤人员”与“职工”的区别。

(2)尽快制定相关法规

这个工作与上述工作应当同步开展,需要通过人大立法,明确“两个中心”的职能和性质;明确“监督员”执法的性质、管理范围等。政府部门则要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相关考核制度。

(3)信息系统要进行技术上的改进

信息定位系统要进行全市统一重新布局“磨合”,解决信号相互干扰的问题。硬件系统要进行适当升级,扩充内存、升级显示卡,解决系统反应迟缓的问题。

(4)加强对监督员(协管员)的培训,适当提高待遇,统一制服

网格化管理要实现四个全覆盖,即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环节和管理时限全覆盖。现有管理队伍要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全天24小时三班制。同时,监督员(协管员)必须学习一定的有关知识和法规,提高基本素质,才能做好这份要处理好很多方面关系的工作。并且,当前城市管理中很突出的矛盾是城市容貌与流动摊贩、马路菜场方面的矛盾;说得严重一点与环境与民生之间的矛盾。最近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小商小贩与城管人员严重冲突的事件,既有商贩恶意伤害城管人员的事件;也有“执法”过份,民众深切同情商贩的事件。没有较高的素质,就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尽管目前监督员(协管员)主要责任是上报事件而不是直接管理,但是也会遇上需要即刻管理的事件,而且对于上报事件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把握好分寸。

必须要有统一的制服,才能改善监督员(协管员)的形象。统一制服有威慑作用,可以避免矛盾激化。

(5)建立“全民协管制”

建议建立市民手机拍照取证短信举报奖励制,设立“手机城管热线”。目前国内少数城市已经开通“手机短信城管热线”,上海也应当开通,让热心的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

(特别声明:本文允许所有网站无偿转载但是必须通知作者,gwm@sass.org.cn)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四个治理”原则,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其中,在源头治理方面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中共云南省委第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近年来,瑞丽市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最前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独有的优惠政策,在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应运而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瑞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革命和创新,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思想和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的创新,已在我国不同地区、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顺应形势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管理就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把所要管理的区域(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网格化”即把区域地理空间进行划分,按照统一的标准将管理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各个网络单元之间能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共享本区域系统的各种资源,达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不及时、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决策机构听不到群众的声音等,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公共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完善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涉及城管、公安、环卫、绿化、工商、卫生、计生、社保、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依靠互联网高效的信息传播力量,有效整合一区或一个城市中的公共资源,便利快捷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物质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有效解决了基层服务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弊端,使城市管理日趋优质、高效、节约,也使市民感受到细致入微,便民利民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流程规范标准,管理机制日趋科学

网格化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业务流程规范标准。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级负责具体运作,各级分别组建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和指挥系统,定量分析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减少了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形成监管互动、分工协作、管理有序的管理新机制,使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更加流畅,大大缩短了处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三)管理方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快速便捷

传统的管理方式缓慢被动、控制不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多变的管理需要。网格化管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网格划分,让所有的党政部门都通过对口的网格深入基层,让所有的城乡社区都有对口的网格单位连通体制,无缝隙地覆盖了所有的城乡社区,使政府的工作中心向下移动,向基层倾斜,给党政单位以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及直接服务的对象,使得管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与效果,更加方便群众生活,管理变得积极主动。党政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变为协调服务,建构起既基于基层又能充分发挥各党政部门积极性的服务型政府,破解了“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评价体系公开透明,管理监督更加有效

网格化管理从基层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出发,借助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理清基层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晰职权,监督权和行政权分开,同时把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每一个单元网格,明确网格负责人的职、责、权,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理顺市、区、网格之间的关系,使最基层的民情、民意、民声能够通过网格单位通达党政部门的同时,也使党政部门所掌握的权力与资源及其社会资本在合法范围内能够贯通至基层。

二、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3年,德宏州委、州政府将瑞丽市确定为全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县市。2014年2月,云南省社管综治委将瑞丽确定为省综治信息化建设8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瑞丽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握试点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实践,制定了《中共瑞丽市委、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瑞丽市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瑞丽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工作经验,为全州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搭建工作平台。在瑞丽市社管综治办设立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管中心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监管中心,依托乡镇(农场)、社区现有为民服务中心(站),成立网格管理中心(站),与社管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中心(站)合署办公,“三中心(站)”业务相对分离,工作统分结合,推进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

(二)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其中11个城市社区在维持现有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按照500―600户的标准,划分成30个网格;农村和农场按每个村委会(农场办事处)为一个网格,划分为36个网格。

(三)配齐网格管理(信息)员。按照一个网格一名网格管理员、一名社(片)区民警;一个村民小组(生产队)一名网格信息员;每个社管综治成员单位一名信息员的标准配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要求,全市共设网格管理员、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实现“三员一警”全覆盖。

(四)构建信息支撑体系。依托云南省综治信息系统,构建网络服务管理、平安建设、综治信息共享“三大平台”,建设市、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四级信息网络体系,并在瑞丽电视台播出《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通告》,宣传发动全市人民,动员广大群众支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市综治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

(五)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逐级化解工作机制和处级以上领导及单位挂钩联系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制度,一名市级领导及一个综治成员单位挂钩一个网格,做好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网格管理(信息)员以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运用人口采集、纠纷调处、事件送报等模块,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群防群治、平安创建和服务联系群众等工作,实行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乡镇(农场)“三中心(站)”及时研究处理网格管理(信息)员上报的信息,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逐级上报解决。

(六)注重资源整合。整合综治基层基础、禁毒防艾、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七)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员管理考核办法》、《瑞丽市综治通终端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瑞丽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和《瑞丽市社管综治信息事件报送处理制度(试行)》等,明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及综治通手机使用管理、信息采集、报送、汇总、梳理、研判、分流、督办、等工作流程。

通过半年多的试点,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各网格点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接入系统,建立健全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及时将辖区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案(事)件信息及居民诉求,注明信息的紧急程度和类别后,以手机短信、“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报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处理。

三、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网格化服务管理适应了瑞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现解决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其推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许着多问题和困难。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

网格化管理最初本是城市管理者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社会管理中的,但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则是基于维稳的需要。瑞丽市政府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排查社会隐患、解决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潜在问题,不让自己管辖区域出现管理盲点。在初期阶段比较注重组织架构的搭建,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色彩浓厚。在制度设计上,虽然充分赋予了一级网格,也就是社区、乡镇(农场)对下沉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调配权、使用权和评价权,但部分乡镇办对下沉的工作人员不敢用、不会用,加之市直部门一些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不足、配合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致使一级网格的区域统筹和综合协调力度不够、条块融合欠佳,缺位、越位、错位,“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问题依然存,网格化运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只能探索与运行并行。

(二)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目前瑞丽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66名、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即增加机构的数量;网格化管理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需要增设大量的设备,投入很多物质资源,并需要相应的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资金注入,等等。虽然在需要投入的初始阶段瑞丽市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但这还仅仅是对可以计算的财政投入的估计,如果将无形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时间、志愿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成本等计算在内,数额则要大得多,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如何筹措相对充分的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需求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网格管理(信息)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普及和实际应用,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认真、细致、高效、负有责任心,为每一户居民建立非常详细的档案,建立低保、退管等工作台账等。但目前瑞丽市信息管理中心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特别是部分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信息员,学历层次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缓慢,配备的综治通手机虽经多次培训,仍不能熟练操作。一些网格缺乏电脑操作人员,信息平台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工作的快速开展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网格管理(信息)员怕问题、怕麻烦,不愿意也不善于利用平台处置解决问题,造成信息平台对矛盾问题的统筹协调和评判裁决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开展难度大。

(四)公共设施及服务不到位制约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调研来看,与我国一些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相比,瑞丽市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乡镇(农场)网格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财政投入,而之前政府对乡镇的投入相对较少,公共设施缺乏,基层网格管理在人员和设施配备上都不尽完善,试点工作站点、电脑及设备尚未配置到位,部分网格网络接通还不到位。在工作中,由于有些乡镇地域复杂、工作范围大,特别是有些二、三级网格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缺乏工作、用餐、休息等必要设施,出现“下得去、沉不住”现象。这些都制约着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居民、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参与不足

作为乡镇、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网格化管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矛盾。但事实上,瑞丽市地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差别大,外来人口多,素质参差不齐,外籍人口高达5.1万,占瑞丽城镇人口比例近一半;边境山区村寨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缓慢;乡镇村社干部多是靠威望获选,综合素质不高,常常把网格化服务管理当做上级的命令。就目前来看,在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二、三级网格中,居民、村民还未积极参与到乡镇、社区建设中来,社会参与严重不足。

四、对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路径探析

(一)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

建立一套符合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际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是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效整合乡镇(农场)、村(社区)派出所(警务室)、司法所、社保、民政、宗教、计生、教育、等工作力量,把市级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行政职权和资源下沉到“网格”、覆盖到乡镇社区,创新职能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载体和服务平台,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其次应进一步完善网格划分、职责、考核、监督、评比、奖惩、统计分析以及公众参与等各项工作,坚持把基层的评价、群众的认可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持续与逐步精细,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最后应从瑞丽市实际出发,以人口管理为核心,重点抓好社情民意收集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治安防控、禁毒,以及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反应等工作,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二)提升瑞丽市政府、各网格单位的能力建设,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在社会管理中,对于各管理主体应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人、财、物等资源供给都是“鱼”的形式,如何提升政府、各级网格的能力建设,有效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非常重要。政府作为间接提供资源的主体,一是要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广辟渠道,多方筹措资源。三是建立资源使用评估体系,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国;作为直接提供资源的网格单位,应由资源提供者转为资源提供者与资源使用监督者,使资源再配制方式效率最大化。将再配置资源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离,并提供或协助相关的能力培训,让资源的无偿提供转为行动激励或服务购买;作为接受资源的次级网格单位,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要培养资源自造能力,提升竞争力,以能力与行动获取资源。当然,任何一方的能力提升,都不是仅靠自身就可完成,需要长效机制的配套支持。

(三)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

网格化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配套管理人员。针对瑞丽市目前网格化管理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情况,建议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激发网格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一方面在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的同时,展开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电话抽查、走访网格群众、跟踪督查、联合督查和互查,及时掌控每个网格和网格管理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设立网格干部考勤业绩奖,对于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的下沉人员,按规定由市财政年底一次性兑现业绩奖,予以通报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认真、排查不细致、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免职等处理。

(四)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建议瑞丽市加大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财政投入,(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54页)从信息化建设、公益岗位设置、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以开展信息化调研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项目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网格内人口、房屋、证件、职业、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推广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并定期在网上分析研判、预警预防,做好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发动群防群治、开展平安创建、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确保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牢牢掌握网格化管理主动权。另一方面以信息化为手段,积极搭建网上服务新平台,促进电子政务与网格信息化对接,大力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使群众打开电脑就能查询有关事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服务,真正把网格化管理的成效惠及民生、反哺社会。

(五)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多方参与网格共治

现代社会,政府不可能主导一切,许多事情必须分离出来,交给市场或社会组织去完成。这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培育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网格服务管理持续长效的一种方式,也是网格服务管理更专业、更高效面临的挑战。建议借助瑞丽市大力宣传网格化管理的契机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培养群众的自治意识。各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和职能部门下派的网格工作人员要加强与联户代表的联系,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网格化建设中来,协助网格管理(信息)员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网格共治局面。

总之,抓好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之一,是实现维稳进网格,维护边境稳定的重大举措。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有效推行,关乎着平安瑞丽的创建,更是固本强基、便民利民,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汇报》,2014年7月。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3)

1 引言

信息栅格是在网络上构建大规模、分布式信息系统的一种技术方案,它是将信息系统按照信息栅格节点的方式构建,通过节点间的连接,实现系统的互联。

武警指挥信息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武警部队军事领域应用的重要成果,是各级组织执勤工作,指挥部队遂行处突、反恐、维稳、抢险救援任务最直接的实践工具。信息栅格技术的特点,能够紧密结合武警部队任务实际,有效提升武警部队指挥信息系统的效能。因此,深化信息栅格技术的应用研究,对于加强武警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全球信息栅格简介

2.1 全球信息栅格的背景

1999年9月,美国国防部提出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的概念,将GIG定义为“全球互联的,端到端的信息能力、相关流程和人员的功能集合体,可满足作战人员、决策人员和保障人员对采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信息的要求”,并遵循“按需定制”原则,把整个一体化C4ISR的网络系统划分为若干信息栅格,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体系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空、天、地信息网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的模式。

2.2 全球信息栅格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

全球信息栅格是通过集成各种信息系统和综合各类信息资源,将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网络传输和信息资源组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用户按需获取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从体系结构上来说,全球信息栅格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基础层,包括体系结构、标准、法规、管理措施、频谱分配等。

第二层是通信层,以国防信息系统网(DISN)为核心,包括遍及世界各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移动用户系统、联合信息分发系统、战术数据链等各种通信系统。

第三层是计算层,包括各级计算设施,从提供全球/区域服务的国防计算中心,到各个战区司令部、军兵种司令部、联合作战部队的计算机局域网的服务器和工作站,直至单兵个人的野战便携式终端。

第四层是应用层,通过部署在世界的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援系统等,为部队提供战场态势感知、决策支持、情报支援、数据共享、消息传递、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等多种应用服务。

第五层是决策人员、作战人员和保障人员,在机动作战、精确打击、战略威慑、特种作战、指挥控制、通信/计算环境、信息作战、情报侦察预警、集中后勤、全方位防护、武器实验/部队训练、多国作战行动协调等12个领域提供应用支持。

全球信息栅格的设想和发展,引发了美军信息平台技术的变革,它能够根据作战人员、决策人员、保障人员的需求,适时地收集、处理、存储、分发和管理各种信息,这样就可以使原有的信息网络和C4ISR系统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1)信息获取全球化;

(2)信息交换全维化;

(3)信息处理智能化;

(4)信息设施兼容化;

(5)信息防护层次化。

3 信息栅格技术对武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启示

武警指挥信息系统是指综合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装备,实现对执勤处突相关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自动化,保障各级指挥机构对所属部队实施科学高效指挥、控制与管理的各类信息系统的统称。随着武警指挥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信息栅格的应用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已建成使用的有线网、无线网、卫星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可构成信息栅格的信息传送体系框架;信息处理平台的软件成果,可作为武警信息栅格公共操作环境中相应功能模块的基础;国内主要研究单位承研的国家“863工程”关于信息栅格的专项研究成果,对武警信息栅格建设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信息栅格技术在武警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1 推进网系融合,不断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获取能力

武警部队应在有线网扩容提速、无线网扩面增点、卫星网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按照信息栅格理念,加快“三网融合”步伐,在全部队建成广域覆盖、宽带传输、实时接入、按需服务的栅格化信息基础网络,实现从顶层到末端的“一网联通”。同时,要以“哪里有需要,哪里能获取”为目标,抓好信息网络、传输平台和通信手段的综合集成,确保信息基础网络能够达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功能融合的目的。既要依靠部队自身的指挥信息系统,又要借助地方的政务网、公安网,大力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使各级指挥员能够全天候、无盲区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谋求“全时、全维的信息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3.2 加强一体化设计,健全信息安全机制,不断提高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

指挥信息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可实现扁平化的指挥控制,从而构成一体化的综合指挥体系,逐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执勤、处突和反恐等各项任务的情报融合、态势综合、指挥控制能力。

依据信息栅格理念,逐步健全信息安全机制,构建指挥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了层次化的信息防护能力。首先,要确保物理层面的安全。加强相关通信设施的抗毁能力,防止设施老化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引起的通信故障发生;其次,要确保网络层面的安全。严把出入口控制、入侵检测和安全认证三个重要环节,从严控制网络访问权限,及时检测系统运行状态,防止非法入侵,有效提高系统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确保指挥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再次,要确保应用层的安全。建立和规范体系建设、使用管理、日常维护等机制,制定三级网维修、执勤网络系统日常检查、专业设备管理维护的相关制度规定,各级通信部门定期派出专业检修小组,到所属各单位巡检、巡修,解决各单位自身管理维护难的问题,促进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4 结束语

建设与实现全球信息栅格,是美军实现信息优势、知识优势和决策优势的关键所在。深入研究美军的全球信息栅格建设,对于促进武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不盲目照搬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美军全球信息栅格的先进思想和有用经验,建立适合武警部队自身特点的信息栅格网络,不断提高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4)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社区治理的创新,经过近2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的全面普及,使得中国社区建设初步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在城市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下,城市网格化建设以街道、社区、网格为范围对象,通过对社区地图、房屋、楼栋、人口、党建、安全、纠纷等民政和治安信息的数字化,实现即时、联动的社区信息化管理。尤其是对社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社会治安等事件实现了即时监察、调整与治理,并通过构建不同角色模块和打造互动平台,为社区居民与各级管理者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不同等级社会管理部门与同一等级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置,及时听取社区居民意见与建议,反馈社情民意。社区网格化管理,运用技术化手段将被动、分散式管理转化为主动监测、系统式管理,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在公众参与、多方互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也是和谐社区建设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社区网格化管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包括:通过社区管理综合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社区基础信息的电子化,为社区智慧化管理和社区聚合服务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细化了社区管理单元,虽然单元划分未必完全合理,但管理网格的细分仍为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提供了借鉴和支撑。社区管理人员得到一定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包括上级职能部门、居委会、物业委员会、网格管理人员等均进行了信息化技能实践,积累了相关经验。

1.2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问题

社区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基层管理的手段创新,虽然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为智慧社区建设打下一定基础,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也是下一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提升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

1.2.1重管理轻服务,智慧化程度有限

社区网格化建设核心是面对社区管理者建立的,实质是针对民政信息、安全信息、矛盾纠纷解决的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居委会作为行政基层组织的代表,行政化偏向仍然较重;社区网格化建设重管理而轻服务,社区的服务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社区居民主动性与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但随着政府组织机构作为社区建设单一主体地位被逐渐打破,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开始增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的信息化与智慧化建设亟需实现从面向管理者向面向多元主体,尤其是居民的转变。但社区信息化服务多以天气、停车、限行等简单化、静态信息为主,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为此要从居民实际需求着眼,从居民时空间行为分析入手,提供满足社区居民切实需求的服务,实现从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向智慧社区服务模式的转化。

1.2.2重空间划分,人本社区建设不足

社区网格化管理实际是以空间为核心的人、地、事、物、组织的静态管理,社区网格往往由社区管理者根据空间面积、人口数量等标准进行划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简单化弊端,且以静态管理为主,缺乏合理科学的网格划分手段和技术,导致社区网格化管理功能不能有效发挥,缺乏对与人相关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及时提供针对。且空间划分往往依照社区物理空间内的楼栋分布,未考虑社区内部空间与社区周边设施存在紧密的关联,很少从社区居民的需求出发进行目标定位,未能实现以空间为基础到以人为基础的转变,社区人本化建设不足。

1.2.3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信息化建设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建设内容与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社区网格化建设有指导性文件,但具体执行方法差异较大,且缺乏建设标准的约束与支撑及统一的建设规范引导,使得中国社区网格化建设较为混乱,难以在更高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快速集成管理,不利于社区服务业务的推广和第三方服务接入,最终阻碍了社区信息化进程。目前,社区网格化建设多侧重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信息系统滞后、数据库建设缺乏,缺乏专业的系统维护和升级。虽然重视社区信息化硬件建设,但单一化静态电子展牌对社区居民信息服务很有限,其他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缺乏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其他终端设备的配套与衔接,各网格之间的信息缺乏联动。

2.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框架

2.1从网格化管理走向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居民对社区管理与服务存在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社区网格化管理为社区建设奠定了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但网格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进一步提升;而智慧社区建设则为社区管理与服务新一轮改革和提升提供了契机。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有力地推进了智慧城市与智慧社区建设,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组成细胞,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北京西城区、上海陆家嘴、广州天河区等地区相继开展了智慧社区建设示范试点,并先后颁发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建设指南。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初步奠定信息化基础但尚未全面深入铺开时,智慧社区建设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热潮,但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缺乏衔接;虽然社区网格化管理为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和智慧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中国目前开展的智慧社区建设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基础,且缺乏统一的建设模式。因此,今后智慧社区建设亟需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克服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弊端,建立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技术标准,充分利用智能监测终端、信息推送终端等智能终端,变社区静态管理为社区动态服务。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建立了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居民等多角色主体服务网络端口,社区居民通过百姓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建议和意见。社区网格化管理建有公告管理模块、个人通知管理模块、短信管理模块等模块构成的信息平台,以及网格以内发生民众矛盾纠纷与社会治安等事件主动上报与调处整治的社情民意平台。智慧社区建设应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已有成果,建立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主体由社区管理部门向社区居民的转变,形成以社区居民为核心的多主体互动模式;通过社区范围内及社区周边摄像头、家居、环境监测设备、管线监测设备、一体化服务设备和社区居民的移动通信、位置感知设备等实现社区各层面数据的动态感知;依托社区网格划分实现各个网格或微空间不同感知设备的建设和管理,强调社区网格的微观监测与管理和网格之间的动态关联。将社区划分为网格进行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社区基础设施和感知设备的建设与布局、感知设备反馈信息的精细化管理,同时有利于社区服务的合理配套和实施针对性的服务。

2.2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路径

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倡导人本理念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最小建设示范单元,其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建设逐渐成为建设的核心方向,而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社区环境、社区生活质量和健康生活方式成为社区居民关注的重点。智慧社区建设推动了现阶段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的深入发展。智慧社区建设应以人为核心,依托社区管理网格化建设,以社区动态规划为指导,通过移动互联设备感知、多网融合和数据抽取—转换—加载(ETL),利用智慧社区聚合服务技术、智慧社区居民自主与互助服务技术、智慧社区本地化第三方服务集成技术和智慧社区设施与环境监测技术,实现智慧社区精细化服务,并通过国家颁布的智慧社区建设指标与评价体系对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水平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的不断提升。

2.2.1社区管理的智慧化实现

(1)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建设成果

社区管理的智慧化应充分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已有基础,打破传统基于空间的治理思路,从居民行为分析出发,实现社区管理网格的科学划分,向以人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转变。居民社群日常行为早已冲破了社区的物理“围墙”,往往依托社区周边各类设施供给,不同居民个体或居民社群的日常空间会经常出现空间重叠和共享,即社区生活圈。高时空精度的居民行为数据是测度社区生活圈合理范围和进行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基础。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区居民时空间行为和社区周边设施利用状况能得到迅速有效的获取和整合。基于居民时空行为特征,用海量数据挖掘、地理计算、智能分析、地理叙述等方法科学测度社区生活圈,将社区周边合理范围纳入社区规划的边界,将社区规划聚焦社区生活圈规划,动态科学地划分社区网格,了解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制度基于不同网格、不同人群、不同行为的社区治理方案。

(2)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到社区智慧化管理

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和网格化框架,在网格的智慧化再识别与确定边界的基础上,通过各个网格内移动互联的感知设备进行设施、人口、环境、行为、健康等等社区相关的监测信息数据,借助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网融合技术实现社区数据的传递与汇聚,运用多网格综合服务统一接入技术、面向主题的服务聚合及服务管理技术、多网格综合服务多渠道统一受理技术等社区管理网格化技术、社区居民自主和互助服务技术等社区服务精细化技术,并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基础上搭建基于网格的智慧社区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人口、设施、环境、物业、停车、能源、管线等核心内容的网格化管理,和智慧家居、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出行、智慧缴费、智慧家政、信息等智慧社区精细化服务。在建立社区规划动态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和社区服务精细化的技术标准体系下,实现智慧社区规划、管理与服务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耦合互通和无缝对接,解决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促进社区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首先,社区网格的划分不应单独依据人口、建筑或空间面积等静态信息进行划分,而应充分结合“人”本身的群体特征与行为特征。具体而言,社区设施、社区管线等静态社区管理网格的划分可以依据设施空间布局、空间面积等进行划分,但与人相关的商业服务、养老服务、文体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交通信息服务等动态社区服务网格具有动态性、复杂性,且往往超出社区的物理边界,因此动态社区服务网格划分应充分考虑人的群体特征和行为特征。其次,基于社区静态网格和动态网格划分的智慧化,在不同网格内通过标准互通共融的时空数据监测与采集技术、多网格数据无线采集技术和智慧社区设施与环境集成监测技术等进行精细化监测和数据采集。通过多网格时空数据集成和挖掘,并结合多网格综合服务统一接入技术和智慧社区本地化第三方服务集成技术,实现数据转化、集成和挖掘;进而利用智慧社区聚合服务技术、智慧社区居民自主与互助服务技术,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建立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并通过决策支持与个性化信息技术实现社区服务的动态化、精细化和智慧化。

2.2.2社区服务的智慧化实现

(1)以日常生活的地理学为知识基础

社区服务的智慧化应从人本理念出发,基于对居民时空间行为模式挖掘和需求分析,整合社区生活圈与城市尺度范围内设施供给的时空信息,对社区生活圈范围内的设施进行时间规划,为居民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实现社区居民行为的高效、低碳、健康引导。日常生活的地理学提供了一套实现社区服务智慧化的理论与方法,其核心为时间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强调行为的时空间制约,而行为地理学则强调行为的主观偏好与选择,两者的相互补充,不断充实了日常生活的地理学研究框架。随着与移动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一方面,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公众参与,社区居民通过参与社区规划编制与社区设计方案,和对社区管理服务反馈建议,提高了社区自治与参与度;另一方面,基于定位技术使得社区居民时空行为动态数据监测与捕捉成为可能,通过行为数据生成的自动化、共享化与智慧化,以及时空行为模式分析与需求挖掘,实现社区服务的智慧化,这也是社区服务待开发的重点领域。

(2)社区服务智慧化与行为引导

传统的社区规划以社区物理空间为内容,以物质规划为核心,仅仅侧重社区内部设施布局与功能优化,社区静态规划没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主体性特征,而社区动态化规划是社区服务智慧化发展的基础。社区动态规划以人为核心,是基于居民行为的日常生活地理学研究与规划的结合,将社区生活圈作为社区居民服务的空间范围,通过社区生活圈内设施时间规划与有效调控,并结合行为与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解剖和居民需求挖掘,提供面向居民的服务引导,实现社区服务的智慧化。一方面,通过服务设施的时空供给与调控实现行为与设施时空关系耦合。社区居民生活的时间维度表现为以人为主体的个人时间利用和以物为主体的设施(商业服务、医疗、养老、公共交通、停车等)时间利用,设施时间规划以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空间作为规划对象,将设施时间利用状况与居民的移动—活动行为和设施时空间利用状况相匹配,从时间维度实现社区内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社区设施时间规划的范围不应局限于社区物质空间内部,还应包括社区生活圈整个空间范围,如社区周边购物设施时间配置、工作地—社区错时停车等都是通过社区设施时间规划与调控实现社区服务的智慧化。另一方面,通过针对性、个性化信息服务,引导社区居民行为。研究社区居民长期时间尺度和短期尺度下时空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响应机制,剖析时空行为背后隐含的丰富内涵。在社区居民行为时空规律和需求偏好分析的基础上,遴选有针对性的信息及次序选择集,利用社区公告管理模块、个人通知管理模块、短信管理模块和其他智慧化移动信息终端等手段,并充分结合无技术壁垒的第三方服务,通过短期行为引导和干预,形成长期惯常行为的改变,促进智慧、健康、低碳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同时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讨论

在人本城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加关怀社区、关怀社区中的人,营造更宜居的社区环境、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生活质量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因此,亟需促进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

3.1社区网格化建设奠定了社区信息化基础

但仍存在智慧社区建设硬件设施、感知设备不足,数据采集、整合与共享及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当前中国社区管理与服务智慧化应以智慧社区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现有成果,完善社区静态网格与动态网格划分及多网格间的有机耦合,通过社区管理网格化技术体系、社区服务精细化技术体系与社区规划动态化技术体系的对接互融,促进智慧社区的规划建设。

3.2社区管理与服务

中应更强调对人的服务,而日常生活地理学研究从居民时空间行为出发,通过居民行为与空间的作用关系以及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挖掘行为—空间互动机理,最终面向社区居民服务,提供个性化服务,调控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塑造智慧的社区生活方式,提升社区生活质量。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5)

关键词 互联网+ 档案信息化 策略研究

一、“互联网+”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赢得新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这个“+”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也正因为此,“互联网+”被人们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新形态,是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演进。

二、“互联网+”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倒逼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起到变革的作用。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起着重要的变革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化步伐、提升档案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机遇,但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档案管理还处于相对传统和保守的阶段,“互联网+”也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面对诸多挑战和问题。具体来讲,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档案信息化”的思想认识不深,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部分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反应迟缓;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部分企业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看成是底层操作人员,没有花大力气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软件、数据格式不统一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企业档案数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指导,但一些公司和企业在档案管理中盲目上马,各自为战。例如有调研表明,河南省范围内使用软件公司有量子伟业、上海中信、北京盛赞、清华紫光、新锐英城、世纪科怡、东方飞扬、泰恒、简帛、中信外包等20多家,个别名义上是公司,实际是一年至两年的商,甚至是一人公司。各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往往具有自定义数据的功能,再加上各单位情况不一致,上级部门没有统一数字化前的格式,造成了软件、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同时也造成主管部门接收所属单位的电子档案时,档号字段也没有著录,不能挂接,最关键的是公司倒闭将会引起更大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信息化建设平台落后,多以纸质形式保存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

受“白纸黑字,立此为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中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纸质档案。按档案管理的要求,纸质档案保存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温度、湿度适宜,防潮、防蛀,而且纸质档案体积庞大,保管需占用一定空间,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较大的专门档案库房来进行存放,不经济。

也正是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形式下,一些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使用率低,价值降低。因为纸质成果在后续借阅时,要通过档案管理员先进行原始的检索、查阅,查询其保存准确位置后再进行借阅,费时费力,档案利用率低下。

(四)档案整理质量不高

目前有些单位早期的档案本身整理就有问题,如页码漏编、跳号;题名拟写有误、过于简单;文件装订倒装、排列有误;页面破损等,这样扫描著录的电子档案也是错误的。

(五)数字化有泄密隐患

一是数字化前没有进行整理鉴定,有可能造成网络泄密;二是数字化企业人员的不确定性及电脑硬盘的失泄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管理、监管不到位,后期服务、版本升级、黑客攻击等都有泄密隐患。

三、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也给我们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此,我们需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信息化人才放在第一位,这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培养大量既懂档案业务、企业管理,又熟悉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优化人员结构,这是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人力保证。

(二)加强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所有的原始资料一般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编制、处理,都存在电子媒介。即使是有关审批、签字的资料以纸质形式存在,也完全可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变成电子文档。因此,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为企业档案提供快、准、全的信息。

(三)统一软件、统一格式

最好是国家研发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选择一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数字化企业,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有利于后期升级、连接和管理,便于档案人操作。

(四)严格管理,加强责任心,使保密制度落到实处

其一,要求数字化外包公司在承揽数字化期间,业务经理和工作人员不能调换,以制度管理所有人员;其二,数字化后的软硬件外包公司不能携带走,并且必须签订违约或破产后软件高端运行协议;其三,数字化前对档案必须进行鉴定,分别进行编号、扫描等处理;其四,网站的平台构建完成后,就要进行内容的录入和完善,这个工作也将成为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因此严格计算机、互联网管理保密制度,在技术层面: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在制度层面: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杜绝非法操作;在管理层面:经常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防止黑客病毒侵袭等。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生产还是管理,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档案信息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非网络化、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技术含量,但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人才队伍不足、标准不统一、格式不规范、信息化平台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6)

为更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推进我县信息化工作建设进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南溪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县长曾勇担任,副组长分别由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县领导担任,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内网和外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中:内网建设由县委机要局负责,局长陈全富兼任主任;外网建设由县招商局负责,局长王德彬兼任主任。在健全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我县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各项建设内容。

二、加快硬件建设,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

一是加快网络建设与管理。积极开展县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完成主机托管工作;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制定岗位责任制。为快速推进我县的电子信息化建设,我县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县政府办公室新近又购置了三台电脑,专门用于信息报送和信息管理,并明确了专门的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与信息报送。

二是积极开展网上应用推广。积极向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办公资源网报送信息;11月1目至今,我县坚持每日向市政府公共信息网上报信息,共上报了近60条信息,其中有25条在公共信息网首页“要闻”中,有56条在南溪县政府“县内要闻”中,“要闻”今年了涉及南溪的各类要闻共753条。基本保证了我县政府门户网站动态信息的日更新要求。同时对外难耐了相关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优惠政策信息,另外还积极推开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栏目。

三是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建设。严格按信息制度进行信息;严格按照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网络安全管理,确保网络安全。

三、强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

(一)建全信息制度,严格监控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的信息工作,在县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通过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监管,健全了具体信息内容和程序要求:

1、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栏目由县政府办公室审定,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和县级部门主办。县级部门主办栏目包括县长信箱、政务服务中心、采购招标、城市规划、投资指引,以及南溪经济和便民服务中涉及部门工作动态和部门政策的子栏目,其他栏目由县政府信息中心主办。

2、多方开拓信息来源。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通过国内官方新闻媒体,具有ICP运营资格的中文网站,经相关部门审定的信息资源,县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经县政府领导同意的县内重大信息,保障了信息的及时、真实、合法。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的信息采集主要采取从信息源中摘编和自主制作两种形式。

3、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设立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栏目编辑主要由网站工作人员组成,网站主编由县信息中心分管领导担任,网站总编由县信息中心主要领导担任。栏目编辑、网站主编和网站总编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

4、由县信息中心主办的栏目实行信息三级审查制。首先,栏目编辑人员按照栏目要求,根据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编辑,并注明信息采集日期、信息来源渠道(摘编信息要标明作者)、信息想时间、信息采集人等。拟的信息及时送网站主编;第二,网站主编按照有关规定,对拟信息进行审查后提出是否意见并及时送网站总编;第三,网站总编对拟发信息认真审核后确定是否。的信息要备份并归入数据库管理。对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之窗栏目中的领导讲话、人事任免、法规文件、南溪大事记、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等栏目,以及涉及盛市、县领导、重大突出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稳。

定等方面的信息,县信息中心编辑审核后,送县政府办公室初审,报县政府领导审核。

5、县级部门的栏目按照“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对上网的全部信息进行审查把关,市级部门主办栏目应确定专人管理和维护,需要的信息,采取两种方式传送。一种方式,需要的信息经分管领导签字后,以书面及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交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另一种方式,县信息中心设定模块,统一制定编辑权限,交由相应栏目主办部门远程后台编辑,并由县信息中心审核后。

6、对在BBS公告板等公共言论的栏目建立完善的审核检查制度,并定时检查,杜绝违犯《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情形出现。对一旦发现在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上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等9种情形的信息的,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删除本网络中含有上述内容的地址、目录或者关闭服务器。编辑、主编和总编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制止,并保留原始记录,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信息的内容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盛市有关规定的,产生不良后果或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实行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二)建立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认真防范

我县电子政务外网是全县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和舆论引导窗口,肩负着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群众提供完善、密集、周到的信息化服务,因此,必须营造先进、可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杜绝和避免安全事故、安全责任的发生。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具体包括:

1、严格要求全县电子政务外网工作人员和用户,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和采取的必要措施。

2、规范单位和个人入网登记手续,认真签署相应的信息安全协议。严禁任何用户擅自连入南溪县电子政务外网。南溪县信息中心设专人负责审查上网信息。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和用户在网络上发现有碍社会治安和不健康的信息,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机关报告。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7)

中图分类号:TN91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2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Grid and the Radio Management

Song Feng

(Shenzhen RongX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Ltd.,Shenzhen51803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concepts of grid technology,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status of radio management,radio management is propos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solutions,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s of the grid implementation,and the target Data signal is proposed regional databas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adio management object database instance,for the radio management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related industries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Grid technology;Radio management;Signal database;Field positioning

一、引言

伴随无线电通信事业高速发展,国内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逐渐得以完善,并逐步投入使用,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无线通信设备已经由窄带、大功率发射逐渐朝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有的粗放管理逐渐不能满足业务和管理工作需求,仍处于被动式管理阶段。如何完成实现无线电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由被动式行业管理模式向主动式社会化服务型转变,做到管理精确化、科学化,以适应未来无线电通信事业发展,是目前无线电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一种新型的网格技术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得以某些行业局部范围的应用。基于网格技术,笔者提出了新型数字化无线电管理的构建思路,期待对国内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二、网格技术介绍

网格技术(Gridding Technique)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通过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在网格单元之间实现有效地信息交流,透明地共享组织的资源,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是实现网格化管理的一种方法或技术解决手段。

三、无线电管理中的网格应用

网格技术作为一种管理技术理念和设计思想,能够将无线电管理中涉及的空间分布、业务对象,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层次化、数字化和网格化,构建区域信号数据库及无线电管理对象数据库,最终实现对无线电频谱资源及台站的精细化管理。

(一)管理对象部件的数字化

无线电管理对象部件的数字化,是实现网格管理的前提条件,通过将台站的类别、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发射时间、发射天线、发射地址以及管理人等对象部件属性的编码化和数字化,建立详尽的无线电信号数据库,是实施有效、精细无线电管理的前提,也是提高无线电管理效率的根本要求。

1.管理对象数据的采集。无线电信号数据库是利用无线电管理部件数据调查结果,运用空间数据采集技术、地理编码技术、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以及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等先进技术,以如高精度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为底图,按照无线电管理部件对象的功能划分,分层绘图,把每一个部件与其属性信息表建立关联,将其全部定位到所属网格单元中,并对部分对象的编码进行实地标注。

2.无线电信号数据库的建立。无线电信号数据库的建设、管理与维护是数字化、网格化无线电管理建设中最基础、最耗时、投资大的一项工作。建议利用已有的工作基础,充分利用台站数据,采用统一的网格划分、统一网络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应用平台等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和维护机制。

无线电信号数据库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系统运行支撑数据。

(1)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是数字化无线电管理的核心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部件数据、事件数据和网格数据。网格数据按照“单元网格―管理区”二级网格的层次关系进行组织,无线电网格化管理工作按照管理区开展。

(2)业务数据.围绕无线电管理及各科室部门业务,基于单元网格、部件、事件等基础性数据之上的管理性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字化无线电管理平台的业务管理信息,另一类是各科室部门的专业管理信息。

(3)系统运行支撑数据.提供元数据、数据字典、系统级配置等支撑类信息。

(二)监管区域的网格化

网格划分是无线电管理部件数据库建设中非常基础性的工作,所有的部件调查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网格当中。

网格划分可以以行政区划为一级网格单元,并结合监管业务、管理对象等属性进一步划分二级子网格,依次类推。基于电子地图,依托网格划分,可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后,实现共享,由管理员对整体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区域的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和全区域管理,从而实现无线电从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

精确的网格化划分使无线电管理的触角深入到了无线电业务应用领域的每一空间,将监管方向从静态资格监管转到动态行为监管,从主要监管登记事项转向重点打击非法干扰、非法用频、非法设置台(站),为重点部门、重点行业提供服务,保证对区域无线电业务应用监管到位。

监测区域的网格化,是管理部件数字化和网格化的前提,也是无线电信号数据库建库的重要设计依据。

(三)业务管理的网格化

1.信息查询的网格化。在建立信号数据库时,可采集建立的时间、地理坐标、所属区、街道,该频率、台站属于哪个格网中,该网格的管理员等辅助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无线电管理部门快速、准确地了解区域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的使用情况及其它相关属性,为高效率执法提供参考。

2.监管职能的网格化。通过对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把无线电频率、台站按照空间和所属单位分布划分为若干个网格,针对每个网格设立管理员,实现无线电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具体的负责人和具体的网格,最终实现网格内的监管功能,完成设备管理、专项整治、数据采集等业务。网格负责人可以实施无线电设备使用者进行分类分级的确认,以及自动确定巡查周期等工作。

3.空间域分析的网格化。在对区域的无线电频率、台站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实现以下空间域分析功能:

(1)以无线电频率、设备为查询对象,查询周边地区的无线电设备分布情况、违法记录情况等,并对往年的电磁干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分析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无线电台站分布、执法记录、随时了解无线电设备使用的整体状况,促进无线电管理部门在监管方式以及对电磁环境秩序的控制力、信息掌握量、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实现战略转变。

(3)查询具体管理员所管辖的网格内执法过程,处罚结果等。

(4)对特定网格内的无线电应用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区域范围内的无线电业务发展、运行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直观的空间上的分布属性图层。

4.移动执法的网格化。采集大量的静态和动态信息并输入计算机,通过增加移动数据采集设备,使无线电执法人员在巡查的过程中,利用移动终端自动生成无线电设备空间属性数据和时间属性数据。

移动终端信息的采集,有助于建立、补充完善单元网格的区域信号数据库的数据,并提供台站数据核查功能。

5.趋势分析的网格化。分析是激活信息功能、提高信息利用价值的核心环节。而趋势分析是根据历史数据对现状和未来发展做出的预测分析。

预警分析:根据无线电台站使用者违反无线管理规定的类型、特点、导致电磁环境秩序混乱的程度进行区域性、阶段性的分析。根据预测模型,从中及时发现当前电磁状态趋势的新动向,进而为管理决策部门及时调整无线电监管重点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将一些无线电违法使用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

电磁环境发展分析:根据特定网格区域的电磁环境数据,选择预测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的电磁环境进行预测。

四、网格管理信息的展现

基于信息的数字化,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地显示监测网格和网格内的各种信息,并可以以图形表现信息查询结果和各种统计比较信息,如频率使用、台站位置、报警信息等信息。

网格信号报警信息展现

五、网格化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的无线电管理,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管理思路转变:突破传统的粗放、被动式管理,朝精细科学化、主动服务型管理转变,尤其部件数据的图层化,使得对象管理更加直观,更加规范。

2.管理范围转变:进一步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即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通信。

3.管理方式转变:不仅仅是信号数据采集管理。通过建立单元网格的分析模型,可进行趋势分析,突出管理重点。

4.技术设施建设转变:精细的监测区域网格,为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包括设备技术选型、建站规划。

5.测向技术的转变:根据方向性天线接收的目标信号场强,结合信号数据库,可初步定为目标信号的网格位置。

六、结束语

网格技术是最新提出的概念技术,有着广泛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地提出的网格技术与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结合创新性思路和解决途径,对于启发无线电管理建设思路的转变,突破无线电管理发展中面临被动式、粗放型监测等的系列问题,发掘网格管理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应用实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8)

1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近年来,随着网格应用的不断深人,基于Web Service的网格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 ( 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统一描述、查找和集成)、WSFL ( Web服务流语言)及BPEL4WS ( 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等开放协议和标准,Web Service提供了面向互联网应用的统一服务注册、发现、绑定和集成机制。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知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SSA)在Web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式的网格服务基础结构(OGSI)的核心接口,解决了虚拟化服务间的互操作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网格协议和服务的互操作性,使网格应用突破科学计算的局限性,而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领域扩展。

OGSA把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抽象定义为服务,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包括GridService,NotificationSource, NotificationSink. Registry, Factory,PrimaryKey, HandleMap)来实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消息订阅、通知发放等功能,并对网格资源实施管理和共享。

OGSA的虚拟组织将各种资源包装为服务,通过建立一个注册服务和一个句柄映射服务,将服务到注册中心。网格用户通过注册服务访问注册中心中服务工厂的信息和已经创建的服务实例信息,再通过请求特定的服务工厂创建的一个实例,并按照服务接口的描述将数据传递给该实例,从而享用网格的服务功能。

2基于OGSA的空化伯班网格设计

文化信息网格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基于宽带传翰和海量信息组织、Web Serv-ices等技术和网格基础支撑环境的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应用平台,是进行文化信息生产、传播及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2. 1构建文化信息网格的技术需求

(1)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通过实现对分布式、松散祸合的组织结构中共享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管理,从而进行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

(2)协同工作支持。在虚拟信息组织间提供相互合作的平台环境,协调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3)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体系。构建具有高科技、专业化、社会性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4)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为实现共享资源的、删除、修改等安全化操作提供支持。网格安全管理贯穿系统所有层面,包括资源认证、资源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数据传翰、安全管理等功能。

2. 2文化信息网格框架与功能模块

参考OGSA体系,文化信息网格的框架体系设计为5层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资源层、构造层、连接层、汇集层及应用层等5个层次,各层之间相互关联,上层可以调用下层的功能和服务,形成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到管理、共享、应用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1)资源层。这是网格应用的基础,由各种抽象的资源组成,包括主机、存储设备、仪器设备等物理资源,网络带宽、程序软件、服务应用等逻辑资源、信息资源、用户资源、计算资源等。

(2)构造层。这是面向服务应用的关键,其作用在于解决各类资源的协同与共享问题。根据被封装的业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通过Web服务接口描述其共享能力,支持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其核心包括资源服务、信息管理、网格系统监控、安全控制等。

(3)连接层。这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实现构造层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授权验证、安全控制。采用基于公钥的网格安全协议,提供一次登录、委托授权、安全方案整合、基于用户信任关系等功能。

(4)汇集层。这是汇集资源层的受控资源,提供协调管理的中心。其提供资源分配、目录管理、负载控制、资源监控等功能,具有跨资源集合的交互协议和服务,协调多个资源间的协同作业。

(5)应用层。这是网格应用具体实现层。通过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应用层调用网格各低层提供的服务,如资源管理服务、数据访问服务、资源发现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文化信息网格是一个松散辆合的系统,它基于当前的互联网及将来的高速传输网,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它对文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屏蔽网格资源的异构性与动态性,为用户提供高可靠的、安全方便的透明网格服务,实现基于网格开发环境,通过网格门户而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安全的统一管理。文化信息网格管理平台逻辑功能设计如下:

(1)网格门户。为网格应用提供基于Web的统一用户界面,用户通过服务门户选择服务应用、提交任务,并在任务执行结束后,通过网格浏览器得到可视化的结果。

(2)信息管理。负责收集网格系统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统一管理。完成通用的网格服务功能。通过对服务、数据、作业、域管理等的服务抽象,统一实现网格服务的与运行。

(4)安全管理。这是网格运行环境的基础支撑系统。其保障网格中分布式资源的有效、一致、安全的管理与共享,提供面向异构环境、跨自治域的安全系统集成框架及安全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认证、资源、服务授权、加密传输等。

2. 3文化信息网格的运行机制

2. 3. 1网格服务运行环境

文化信息网格遵循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和OGSl,网格服务的实现基于Globus Toolkit3。OGSA体系结构将网格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存储和网络等资源抽象于服务的形式,通过服务屏蔽资源之间的差异,为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奠定基础。

2. 3. 2聚合目录的分层发现机制

依托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成功实践,本人设计了层次化网格模型:即建立部级网格中心节点,其下设立各省级信息中心分节点,再辐射至市(县)级基层节点,构建树型的结构模型。

在树型网格系统中,网格节点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所有网格节点的内部逻辑结构相同,实现从上至下的统一管理。父网格节点开发环境可调用子网格结点开发环境,各个网格节点的功能从树型结构的底层向上汇集,网格中心节点具有所有子网格的功能。不同的网格节点可通过统一的管理层进行相互调用,子网格完成各自系统功能,所有负载并不向上聚集。信息服务的调用只存在于上下级的网格节点之间,子网格与子网格之间通过父网格的信息交互完成。

采用层次模型的树型结构,通过部级网格中心节点的全局控制,使网格系统具备了完整性与统一性;各个区域用户可优先使用本区域的资源,体现了文化信息网格的区域性;每层的网格节点可扩展自己的网格子节点,使系统具有了扩展性。

2. 3. 3网格服务示例

在基于OGSA的网格服务中,服务请求者请求服务工厂构建服务实例,每一个服务实例都有一个GSH(Grid Services Handle,网格服务句柄)作为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如果服务请求者需要与服务进行通信,它就将GSH解析为一个GSR (Grid Service Reference,网格服务引用),然后用它与工厂创建的服务实例进行联系。当服务请求者想要销毁这个服务实例时,它可以显示调用一个销毁操作,或是简单地依赖OGSI内置的基于生命期的垃圾回收机制。下面以资源检索为例,说明网格服务的实现原理:

基于OGSA的一切都为服务的思想,可将文化信息网格中的检索服务包装为3个部分:资源检索服务、资源提供者、资源检索服务工厂。

(1)资源检索服务。为屏蔽不同资源检索的不同实现方式,定义3个端口类型:GridService, SearchCodePort-Type和ManipulationPortType。

" SearchCodePortType”用于启动检索服务应用程序,并监侧状态,负责通知操作。在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xtractSearchCode( ):对资源检索应用提供统一的方法与调用,并监测进程的状态,其参数的返回值与资源检索主函数相同。SearchingInstanceStatus:记录资源检索的状态信息,提供实时的状态通知。 " ManipulationPortType.包装T资源检索服务的操作方法,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ndJob( ):终止检索进程。Rerur lob( ):重新运行检索进程。

(2)资源的提供者。定义ResourceProvider端口,用于把不同的资源包装成统一的形式。以模块化的形式动态载人,实现SearchCodePortType, 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具体操作,生成不同实现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

(3)资源检索服务工厂。负责本节点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信息到注册服务。注册信息包括:工厂自身信息及资源检索服务信息。根据用户的检索需要,载人相应的资源检索提供者,从而生成针对性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实例。

下图以资源检索为例,诊释了资源检索网格服务的功能与流程。

①工厂注册服务信息。在启动网格服务环境时,资源检索工厂就会向服务注册中心所有的检索服务接口和调用描述信息。②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服务请求者访问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是否有可用的资源检索服务,在得到确认后,通过工厂的网格服务句柄(GSH)与相应的资源检索工厂进行绑定。③服务请求者向工厂请求创建实例。服务请求者将包含了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类型信息的具体请求发送至资源检索工厂。④工厂创建资源检索实例。工厂解析请求,根据创建的服务类型要求,查询工厂配置文件,找到这个服务类型所对应的操作提供者,再将其实例化后,载人到生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中。⑤工厂返回创建完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句柄给服务请求者。工厂将此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返回给服务请求者。⑥服务请求者调用服务请求执行检索操作。服务请求者在收到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之后,向资源检索服务实例发出执行检索请求,并持续发出Keepalive消息保持存活,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服务请求者就会调用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操作终止运行或重新检索等.检索结束后,检索服务实例会即刻通知服务请求者,完成一次检索服务过程。

2. 3. 4文化信息网格虚拟组织间的资源共享

在文化信息网格基层节点的本地基础服务中,用户接口可构造成一个Registry,一个或者多个Factory,一个HandleMap句柄映射服务.在此简单的运行环境中,每个Factory在Registry中记录,用于客户端发现可用的Factory。当一个Factory收到客户端要求创建网格服务实例的请求时,Factory就会激活相应的运行环境的接口来创建新的实例,并且斌给它一个句柄,使用Registry注册该实例。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9)

1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近年来,随着网格应用的不断深人,基于web service的网格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 ( 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统一描述、查找和集成)、wsfl ( web服务流语言)及bpel4ws ( 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等开放协议和标准,web service提供了面向互联网应用的统一服务注册、发现、绑定和集成机制。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知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ssa)在web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式的网格服务基础结构(ogsi)的核心接口,解决了虚拟化服务间的互操作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网格协议和服务的互操作性,使网格应用突破科学计算的局限性,而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领域扩展。

ogsa把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抽象定义为服务,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包括gridservice,notificationsource, notificationsink. registry, factory,primarykey, handlemap)来实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消息订阅、通知发放等功能,并对网格资源实施管理和共享。

ogsa的虚拟组织将各种资源包装为服务,通过建立一个注册服务和一个句柄映射服务,将服务到注册中心。网格用户通过注册服务访问注册中心中服务工厂的信息和已经创建的服务实例信息,再通过请求特定的服务工厂创建的一个实例,并按照服务接口的描述将数据传递给该实例,从而享用网格的服务功能。

2基于ogsa的空化伯班网格设计

文化信息网格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基于宽带传翰和海量信息组织、web serv-ices等技术和网格基础支撑环境的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应用平台,是进行文化信息生产、传播及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2. 1构建文化信息网格的技术需求

(1)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通过实现对分布式、松散祸合的组织结构中共享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管理,从而进行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

(2)协同工作支持。在虚拟信息组织间提供相互合作的平台环境,协调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3)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体系。构建具有高科技、专业化、社会性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4)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为实现共享资源的、删除、修改等安全化操作提供支持。网格安全管理贯穿系统所有层面,包括资源认证、资源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数据传翰、安全管理等功能。

2. 2文化信息网格框架与功能模块

参考ogsa体系,文化信息网格的框架体系设计为5层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资源层、构造层、连接层、汇集层及应用层等5个层次,各层之间相互关联,上层可以调用下层的功能和服务,形成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到管理、共享、应用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1)资源层。这是网格应用的基础,由各种抽象的资源组成,包括主机、存储设备、仪器设备等物理资源,网络带宽、程序软件、服务应用等逻辑资源、信息资源、用户资源、计算资源等。

(2)构造层。这是面向服务应用的关键,其作用在于解决各类资源的协同与共享问题。根据被封装的业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通过web服务接口描述其共享能力,支持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其核心包括资源服务、信息管理、网格系统监控、安全控制等。

(3)连接层。这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实现构造层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授权验证、安全控制。采用基于公钥的网格安全协议,提供一次登录、委托授权、安全方案整合、基于用户信任关系等功能。

(4)汇集层。这是汇集资源层的受控资源,提供协调管理的中心。其提供资源分配、目录管理、负载控制、资源监控等功能,具有跨资源集合的交互协议和服务,协调多个资源间的协同作业。

(5)应用层。这是网格应用具体实现层。通过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应用层调用网格各低层提供的服务,如资源管理服务、数据访问服务、资源发现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文化信息网格是一个松散辆合的系统,它基于当前的互联网及将来的高速传输网,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它对文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屏蔽网格资源的异构性与动态性,为用户提供高可靠的、安全方便的透明网格服务,实现基于网格开发环境,通过网格门户而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安全的统一管理。文化信息网格管理平台逻辑功能设计如下:

(1)网格门户。为网格应用提供基于web的统一用户界面,用户通过服务门户选择服务应用、提交任务,并在任务执行结束后,通过网格浏览器得到可视化的结果。

(2)信息管理。负责收集网格系统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统一管理。完成通用的网格服务功能。通过对服务、数据、作业、域管理等的服务抽象,统一实现网格服务的与运行。

(4)安全管理。这是网格运行环境的基础支撑系统。其保障网格中分布式资源的有效、一致、安全的管理与共享,提供面向异构环境、跨自治域的安全系统集成框架及安全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认证、资源、服务授权、加密传输等。

2. 3文化信息网格的运行机制

2. 3. 1网格服务运行环境

文化信息网格遵循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和ogsl,网格服务的实现基于globus toolkit3。ogsa体系结构将网格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存储和网络等资源抽象于服务的形式,通过服务屏蔽资源之间的差异,为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奠定基础。

2. 3. 2聚合目录的分层发现机制

依托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成功实践,本人设计了层次化网格模型:即建立部级网格中心节点,其下设立各省级信息中心分节点,再辐射至市(县)级基层节点,构建树型的结构模型。

在树型网格系统中,网格节点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所有网格节点的内部逻辑结构相同,实现从上至下的统一管理。父网格节点开发环境可调用子网格结点开发环境,各个网格节点的功能从树型结构的底层向上汇集,网格中心节点具有所有子网格的功能。不同的网格节点可通过统一的管理层进行相互调用,子网格完成各自系统功能,所有负载并不向上聚集。信息服务的调用只存在于上下级的网格节点之间,子网格与子网格之间通过父网格的信息交互完成。

采用层次模型的树型结构,通过部级网格中心节点的全局控制,使网格系统具备了完整性与统一性;各个区域用户可优先使用本区域的资源,体现了文化信息网格的区域性;每层的网格节点可扩展自己的网格子节点,使系统具有了扩展性。

2. 3. 3网格服务示例

在基于ogsa的网格服务中,服务请求者请求服务工厂构建服务实例,每一个服务实例都有一个gsh(grid services handle,网格服务句柄)作为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如果服务请求者需要与服务进行通信,它就将gsh解析为一个gsr (grid service reference,网格服务引用),然后用它与工厂创建的服务实例进行联系。当服务请求者想要销毁这个服务实例时,它可以显示调用一个销毁操作,或是简单地依赖ogsi内置的基于生命期的垃圾回收机制。下面以资源检索为例,说明网格服务的实现原理:

基于ogsa的一切都为服务的思想,可将文化信息网格中的检索服务包装为3个部分:资源检索服务、资源提供者、资源检索服务工厂。

(1)资源检索服务。为屏蔽不同资源检索的不同实现方式,定义3个端口类型:gridservice, searchcodeport-type和manipulationporttype。

" searchcodeporttype”用于启动检索服务应用程序,并监侧状态,负责通知操作。在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xtractsearchcode( ):对资源检索应用提供统一的方法与调用,并监测进程的状态,其参数的返回值与资源检索主函数相同。searchinginstancestatus:记录资源检索的状态信息,提供实时的状态通知。

" manipulationporttype.包装t资源检索服务的操作方法,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ndjob( ):终止检索进程。rerur lob( ):重新运行检索进程。

(2)资源的提供者。定义resourceprovider端口,用于把不同的资源包装成统一的形式。以模块化的形式动态载人,实现searchcodeporttype, 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具体操作,生成不同实现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

(3)资源检索服务工厂。负责本节点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信息到注册服务。注册信息包括:工厂自身信息及资源检索服务信息。根据用户的检索需要,载人相应的资源检索提供者,从而生成针对性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实例。

下图以资源检索为例,诊释了资源检索网格服务的功能与流程。

①工厂注册服务信息。在启动网格服务环境时,资源检索工厂就会向服务注册中心所有的检索服务接口和调用描述信息。②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服务请求者访问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是否有可用的资源检索服务,在得到确认后,通过工厂的网格服务句柄(gsh)与相应的资源检索工厂进行绑定。③服务请求者向工厂请求创建实例。服务请求者将包含了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类型信息的具体请求发送至资源检索工厂。④工厂创建资源检索实例。工厂解析请求,根据创建的服务类型要求,查询工厂配置文件,找到这个服务类型所对应的操作提供者,再将其实例化后,载人到生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中。⑤工厂返回创建完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句柄给服务请求者。工厂将此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返回给服务请求者。⑥服务请求者调用服务请求执行检索操作。服务请求者在收到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之后,向资源检索服务实例发出执行检索请求,并持续发出keepalive消息保持存活,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服务请求者就会调用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操作终止运行或重新检索等.检索结束后,检索服务实例会即刻通知服务请求者,完成一次检索服务过程。

2. 3. 4文化信息网格虚拟组织间的资源共享

在文化信息网格基层节点的本地基础服务中,用户接口可构造成一个registry,一个或者多个factory,一个handlemap句柄映射服务.在此简单的运行环境中,每个factory在registry中记录,用于客户端发现可用的factory。当一个factory收到客户端要求创建网格服务实例的请求时,factory就会激活相应的运行环境的接口来创建新的实例,并且斌给它一个句柄,使用registry注册该实例。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0)

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的质量与准确度的提升,一方面保证了工程造价确定的科学化与合理性,更加贴近市场;另一方面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工程造价作用在建设施工行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管理中,如何推进全国建设工程造假的信息化管理,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1)

栅格这个名词是从电力输电网而来的。由于电力资源有电力栅格,人类可以很方便的从墙上的插座获取强大的电力资源。人们设想把自己的计算机插入信息栅格,像获得电力资源一样获得所需各种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

我们还可以对栅格的概念进一步解释,帮助我们对全球信息栅格理解。从空间拓扑上看,栅格是由一组纵横交叉的线连成的几何图,从物理存在上看,有提供电力资源的电力栅格、帮助判别地理位置的地图栅格、由各种交通工具和道路组成的运输栅格、描述高性能计算项目的分布式计算设施,称作计算栅格,计算栅格是分布式计算设施,将互联网上分散做各种资源(计算、存储、软件、信息、短识)连接起来,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提供所需的服务。利用栅格可以共享资源、协同工作,栅格大小可以是单一的一个小组,也可以是项目的集群栅格,直至为地球上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服务,称为全球信息栅格。

栅格的定义是由美国的伊恩福斯特(Ian Foster)在1999年出版的《栅格:未来计算结构的蓝图》一书中提出的。Ian Foster是美国阿岗(Argonne)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美国栅格项目领导人。他为栅格所下的定义是:栅格是构筑在Internet上的一组新型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

2、栅格的时代背景

(1)开发全球信息栅格的原因。

在全球信息栅格之前,美国国防部已有C4ISR指挥信息系统,该系统为增强美军战斗力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儿次较大的实战中美军发现该系统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

①C4ISR指挥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全球网络化;

②C4ISR指挥信息系统没有实现对大量战场信息的加工;

③C4ISR指挥信息系统无法实现设备兼容。

(2)1999年9月,美国防部主管信息办公室首次提出“全球信息栅格”概念。

所谓全球信息栅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简称GIG,就是由可以链接到全球任意两点或多点的信息传输能力、相关实现软件和对信息进行传输处理的操作使用人员组成的栅格化信息综合体。GIG是全球互连的,用于收集、处理、存储、散布信息并能根据作战单元、决策人员和支持人员的要求来管理信息的集合。GIG包括自有的和租借的通信与计算机系统以及服务、软件、数据、安全服务等其他获取信息优势所必需的有关服务,此外GIG还包括美国全国性安全系统。GIG为所有作战地点提供性能,它还提供了与联合部队、盟国和非国防部用户与系统的接口。

2001年9月,美国防部在《网络中心战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全球信息栅格网(GIG)”计划。该报告指出:“全球信息栅格网”是在全球范围内工作的一个超大规模信息系统,它能提供一整套增值功能来支援信息处理、存储与传送,并实现人网互动、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信息保障等功能的最优化;这些功能“充分交织、融合,以实现大系统之互通”,以实时方式和真实图像向所有官兵提供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根据美国防部的计划,到2010年GIG将初步建成,预计最终将于2020年建设完成。

“全球信息栅格”(GIG)就是一个将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感器网、计算机网和武器平台网联为一体的全球性信息化作战空间网。它能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向其推荐信息和作战知识,为陆、海、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提供数据。“全球信息栅格”将作为美军未来的数据中枢,《2020联合构想》的实现载体,是未来战争能否从以武器平台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关键,是网络中心战的“神经中枢”。

“全球信息栅格”具有全球互联、终端对终端的信息传输能力,可应作战人员、决策层和支援人员的需要对作战空间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贮存和分发。“全球信息栅格”拥有向所有的行动地点(包括基地、机动平台、部署地点、兵营、哨所等)提供所需作战空间信息的各种能力。它可以通用作战图像的形式向作战部队提供战场态势信息。美军认为GIG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实现全球的信息无缝链接和信息共享,进而全面实现互操作。但美军也指出,网络中心战不是将战争移交给网络,它是通过GIG更有效地利用战场信息和战争资源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得以最大的发挥。

全球信息栅格将把世界各地的美军指战员连接起来,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为他们提供联合作战所必须的数据、应用软件和通信能力,以获取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支持“网络中心战”。

全球信息栅格包含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组成部分:传感器栅格、交战栅格和信息栅格。传感器栅格可以被视为安装在信息栅格上的传感器的集合;交战栅格可以被视为安装在信息栅格上的射击武器的集合;信息栅格是一个信息环境,它提供通信、信息处理、信息贮藏和增值服务,以便用户能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换信息。

3、栅格的发展历程

GIG的发展与美军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略需求的内在驱动和作战理论的有力牵引。1996年美军的《2010年联合构想》提出建立通用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2000年的《2020年联合构想》进一步指出“信息优势……可以通过发展全球信息栅格的概念来创建”。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力推动。研究、发展各种栅格是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栅格软件产品已经出现,各种栅格已呈现雏形,利用现成的商业技术和产品来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军利用栅格思想开发了数个先进的信息系统,以支持其指挥控制系统的能力。如1995年提出的高级战场信息系统构想和武士C4I系统;1998年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理论,包含信息栅格、传感器栅格和射击器栅格。

内涵

1、从体系结构上看

GIG一改大多数C4ISR 系统纵向一条线或组网一个面的链接模式,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结构,科学地联接成一体化的系统,建立栅格状的信息网系,以便从结构上为实现全球任意点、不同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环境条件。它很可能以开放系统互连模式的分层结构为基础,这种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使任何一层实现技术升级而不影响其它各层。

2、从系统组成上看

GIG将系统分为基础、通信、计算、全球应用和使用人员五个层次。基础层次包括体系结构、频谱分配、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等;通信层次包括光纤、卫星、无线通信以及国防基础信息系统网、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计算层次包括网络服务、软件管理、各类数据库和电子邮件;全球应用层次包括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全球战斗支持系统、日常事务处理程序以及医疗保障系统等;使用人员层次包括陆、海、空、天军及特种部队等。

3、从技术体制上看

GIG包括了多种专用或租借的通信计算机系统和设备、各种软件(含应用软件)和数据,安全服务设备,以及有助于谋求信息优势的其他相关技术。

4、从处理程序上看

GIG可区分处理各类信息的优先等级。美军认为,信息交换需求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在GIG中,信息交换的需求量依次为武器控制(约占 1/3),指挥控制(约占1/5),非战争的军事行动OOTW(约占1/5弱),战场防护,情报、侦察与监视,通信与计算以及勤务保障等。

特点

1、信息获取全球化

GIG是国防信息系统网的延伸和发展,是覆盖全球的军事行动信息采集和,不受地域、天候、时间的限制,真正可以实现“哪里有信息,哪里就能上网”,“谁要获取信息,谁就能上网”。

2、信息交换全维化

据有关报道,美国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受美空军委托于2001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即《全球信息栅格:做什么?谁来用?》,提出了“局部提供全球共享”的思想。GIG可以把这种“全球共享”,通过全维、立体、多频谱、多节点的栅格化信息交换来实现,大大拓展了C4ISR的功能。

3、信息处理智能化

GIG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由“谋求信息优势”向“谋求决策优势”转化,变“四个任意”为“四个正确”,即: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传递到正确的接收者手中,同时压制敌方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从而将信息获取能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科学决策能力和作战能力。

这种信息处理智能化的特点来自于栅格技术能生产知识的特性,这是与互联网的质的区别。互联网本身不创造或生产知识,人们都是先把信息或知识用其它方式生产出来以后,再放到网上,供用户查找。而栅格则能根据用户的要求自动地生产知识。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高性能的计算机将起到关键作用。它把从数据源(传感器、贵重设备、数据库、信息库等等)得到的原始数据 ,运行特定的程序加工成信息和知识,供决策层使用。

4、信息设施兼容化

GIG与C4ISR的重要差异还在于,C4ISR主要是计算机与通信设施的联网,而GIG中既包含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栅格,也包含传感器栅格和武器平台栅格,强调从传感器到射击器的全程信息一体化兼容,实现任何能发送和接收“0”、“1”数字信号的设备均能与GIG相联,从而提升整体战斗力水平。

5、信息防护安全化

安全性是GIG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GIG关注的主要内容。美军对GIG信息保护的基本策略是多层设置、纵深防护。在网络、链路、计算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维向都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防护能力。

体系

1、结构框架

GIG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包括所有军队专用的和租用的通信与计算系统,以及这些系统的各种软件、数据、应用、服务和保密业务。GIG框架分为5层,参见图1。GIG将通过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无缝隙通信能力,为位于全球所有作战地点的美军基地、指挥所、武器平台提供所需的作战信息。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送交给正确的接收者,确保建立和保持完成联合作战使命所必需的信息优势和决策优势。

2、参考模型

GIG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开发以通信和计算系统为依托,目标是将国防部范围内具有不同体系结构的各种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具有单一体系结构的系统,从而成为系统的系统 (system of systems) ,解决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和互操作问题。GIG体系结构可以从作战视图、系统视图和技术视图3个角度进行描述,参见图2。

发展措施

目前,美军的GIG还处于顶层设计阶段。为了进一步的整合,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提高连通性

通过采用标准的保密和非保密的电话技术,话音连通性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但是,目前的话音和数据几乎还是完全独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民用工业还不能可靠而无缝地实现互联网协议话音(VoIP)标准。目前,还缺乏发展VoIP技术和异步传输模式(ATM)话音技术的动力。事实上,标准电话设备正在向更多的战术部队梯队扩散,但这些梯队还没有解决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带宽需求问题。另外,对机系统来说,只有采用1553B数据总线的少数指挥控制平台可以使用IP协议。

2、增加带宽

新兴的服务质量(QoS)方法可改进带宽的使用。目前的传输方法是给话音、数据和电视会议,分配固定份额的带宽,而服务质量方法则结合ATM或IP技术,可以在上述业务之间,或在上述业务与其它业务之间,实现有管理的带宽共享。数量很少的最高优先级用户,能够根据需要获得带宽,数量较多的次优先级用户,则在“互不干扰”的基础上,利用可以利用的带宽。但是在国防部门,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服务质量方法。实际上,国防部对网络应有优先需求,以确保按优先次序处理各个信息单元。

3、提高互操作性

由于现在还没有建立能满足公认的联合信息需求的国防部数据库,因此,还不能通过需求生成系统来确保互操作性的工作。目前的无线电波形,也限制了互操作性。正在实施的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的传统波形计划,其目的是使所有部队都能通过软件来定义无线电电台所使用的所有传统波形。传统的保密话音协议,也限制了地面部队和海上部队之间的互操作性。传统的多路复用设备也是如此,陆军、空军和海军部队之间的卫星通信的多路复用设备都不能互操作。

4、提高安全保密性

国防部确定采用公用密钥基础设施来提高GIG的安全保密性,进一步结合使用加密数据库和入侵检测系统。传统的加密机正在被使用分组加密的新型加密机所取代,但这种加密机不支持服务质量(QoS)方法。

5、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

建设GIG必须制定一整套合理的原则,发展统一的结构,克服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保证执行程序和结构的互相一致。统一结构的一个关键是要有一套共同的技术标准。国防部联合技术体系规定了一套最基本的、用于装备新系统或对现有系统进行升级的标准和测量。由于该体系包含大量标准,因此,还要制定适用于网络应用的具体标准。

启示

GIG的建设与加速发展不仅给世界新的军事变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

1、应进一步推进军事信息网络化建设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以宽带、大容量、数字化的网络传输能力为基础和前提,所以,加快军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特别是末端建设和移动网络的建设势在必行。

2、应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在研究现代高技术战争、特别是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加速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根本性转化。

3、应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