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4-02 15:57:4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2、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布局也不合理。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绿色生产与营销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4、绿色营销的措施不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2、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环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速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3)

绿色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的必然趋势,是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造的产物。对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才能在其今后的发展中做到扬长避短,也就有助于促进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基础,将市场发展作为导向,以期能够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是可持续额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业生产行业中的具体表现。就目前来说,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大部分农业地区还是继续实行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还缺乏集约化与规模化。[1]受到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此就使得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有三点:首先,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使得企业用地与房地产用地面积不断增多,大大减少了耕地使用面积,随着耕地的流失,导致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市场适应能力不高,虽然我国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但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耗费了较高的成本,而产品质量却不高,因而就致使在销售农产品上存在着许多困难。最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追求短期效益为主,造成我国农业用地的质量不断下降,这也就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十分不利。

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

绿色农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势必会将产业化的经营与合理的规划、先进的技术结合在一起,能够与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适应。在产业模式上,绿色农业经济能够发挥出带头的模范作用,将生产、加工、销售等形成一条产业链,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将会不断增强。[2]在技术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环保型、科技型的技术为基础,通过提高队伍的技术含量来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在总体规划上,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设置布局时以因地制宜原则为指导,使各个区域的优势与特色能够体现出来,对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做到充分利用,将环境保护、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不断生产健康、环保、有机的绿色食品,推动绿色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绿色农业经济的生态环保发展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时候,必须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采取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系统,将农业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充分利用。

(二)做到科学布局与统筹规划,将土地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出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领头作用,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再根据各个区域所拥有的不同资源特色以及生态环境来合理布局绿色农业产业。各级政府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向农户宣传先进的生产观念,激发农户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3]

(三)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时,不仅要由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与生产技术来支撑,同时还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我国要对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投入更多的资金,同时还要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在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的扶持作用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们的生活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从政策、观念、技术布局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实现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贡献。[4]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绿色农业经济支撑条件分析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0,08:17.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89-6191+6194.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56-01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2001年黑龙江省颁布了我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食品法规,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为了推动绿色食品市场推广颁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2014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E经济环境

黑龙江省始终将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作为重点项目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达721个,新增耕地面积174万亩,增地率居我国第一位,土地总规模达2067万亩,累计资金投入量高达167.98亿元。其中“两大工程”实施的子项目达205个,整治规模达8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68万亩,总投资资金量达99.01亿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整体品牌形象良好,但知名大品牌数量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造成产业效益整体水平不高。面对日益竞争的绿色食品市场竞争环境,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应深入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这需要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绿色农产品,打造龙江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食品;网络平台;直销店;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 model research on ciruclation of heilongjiang green food——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outlet store platform

dong jin-ho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efficient circulation pattern by combin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direct selling stores was creaed, a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hannel green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serred up which woul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en food circulation.

key words: green foods;network platform;outlet stor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论文网]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 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部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

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 660 km2扩大到2011年的4 272 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2.2.2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和共享的时代,信息在市场主体间能否有效流通决定了市场效率的高效与否。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买菜难、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信息不对接。图2中可以看出,新模式中构建的“网络+直销店模式”是以黑龙江政府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比较权威的绿色食品信息网体系,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网站a。a网站起到的作用是供生产者供应信息和与网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管理人员将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等信息起到对产品品质的源头把关。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a网站来浏览产品信息,以此来订购所需的产品。这样通过a网站就达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接的目的,消除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性。同时,a网站可以将供需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三方物流,指导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配送到直销店,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订单到就近的直销店进行产品的最后挑选和领取。

2.2.3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新建立的流通体系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的,为了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品质,新模式中流通环节产生的资金流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消费者在直销店进行最后的产品选择和领取时直接确认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第三方平台再将收到的货款按照规定分配给不同的流通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可以保障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卖出去以后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不存在大型收购企业压价、拖欠应付账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拿到满意的产品之后再确认将货款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流通模式中,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将会分为农户的货款、第三方物流的费用、直销店的成本三部分来保障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各自的利益。这样的资金流分配可以有效杜绝市场上存在的缺斤少两和商贩投机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2.2.4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根据日本中村学园大学的徐涛对日本直销店的研究,日本的直销店大多采取农户会员制的形式,农户根据店员(从市场行情和相关的定价)的指导可以对产品自由定价,直销店从销售额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分成(15%~20%不等,日本的产品比较贵),直销店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农户评定信誉等级,起到二次监督的作用。笔者所构建的新模式中,不是照搬日本的直销店模式,而是在日本直销店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黑龙江省的情况。在新模式中,直销店主要发挥的作用:(1)消费者从就近直销店领取产品,让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挑选商品的机会,可以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2)同时直销店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便于从消费者直接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a反馈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宏观和微观调控。(3)依据现在的电商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网络这样的虚拟市场,而新构建的模式中直销店作为网络的终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度作用。(4)直销店的产品供给量是根据网站a反馈的消费者订购信息来决定的,所以不会存在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的库存。

3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新流通模式的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品种也在不断齐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仅靠个别区域或者企业来构建全省47.3万km2的市场流通模式,形不成一个体系。政府应该从全局来统筹规划,从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并且在网络+直销店模式体系构建上予以资金的支持,消费者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让消费者从心里认可这一新的选购方式。

3.2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第三方物流实体作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的关键责任,也是保障绿色食品品质的利益方。绿色食品包含了很多以新鲜为标准的蔬菜鲜活产品,第三方物流实体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进行升级,引进一些冷冻、保温、分装设备,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其次,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配送路线的合理分配到产品的定位跟踪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追查,以此来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3.3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国家对于生态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他省份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一种竞争。如果生产者不在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仍然会面临“小规模生产、大市场流通”的问题,也很容易失去现在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对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论是对小农户组织化的

指导还是对于龙头企业的深加工技术的培训,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一端得到保障整个流通体系才有发展和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涛.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上海商学院商报,2008(5):22-25.

[2] 李建伟. 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8):10-12.

[3] 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9):32-34.

[4] 丁华.“四流”协同理念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中的体现[j].经济纬度,2007(3):56-57.

[5] 陈柏龙,王树进 .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5):74-77.

[6] 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7] 陈伯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74-77.

[8] 杨洁雄,方亚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8):903-906.

[9] 王淑清.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3):99-101.

[10] 贾金凤,侯智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58-359.

[11] 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53-55.

[12] 马享优,信丽媛,王晓蓉,等.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69-72.

[13] 李建伟. 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7):5-8.

[14] 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34-35.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食品;网络平台;直销店;流通效率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09

new model research on ciruclation of heilongjiang green food——based on the network and outlet store platform

 

dong jin-ho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 northeast forest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efficient circulation pattern by combining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direct selling stores was creaed, a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hannel green food distribution model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serred up which would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en food circulation.

 

key words: green foods;network platform;outlet store ;circulation efficiency

我国的市场流通体系是自1978年以来经过5个阶段的不断摸索和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渐过渡到现在的以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东北部,由于受到地理、气温众多因素的限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开始的时间较全国其他省份晚。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气温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黑龙江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天然优势,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了优势条件。依托优势条件,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绿色食品的概念,目前在绿色食品方面已经在全国占据了领军地位。今年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中担负着北菜南运和冬储菜基地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产业政策下,笔者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流通模式,希望为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优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现状

1.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土地总面积47.3万km2(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9%。农用地面积3 950.2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3.5%。目前,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428.7万km2,占全国的1/4;部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40万km2,占全国的1/2;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产量910万t,占全国的1/5。全国平均每8个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中就有一个是黑龙江省的产品。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已超过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1/4,已建立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29个,制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00多项,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22%,有1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不仅领军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而且正在成为全省最具活力的十大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2006—2010年基本情况见表1。

 

1.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流通体系现状

1.2.1政府参与度逐渐提高从2012年政府绿色食品报告会议中可以得知,黑龙江省政府在2011年绿色食品取得突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2012年,黑龙江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争取达到130家,产品560个,在2011年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增长4.6%和5.7%。从提出发展绿色食品概念开始,黑龙江省政府就从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其中包括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生产基地的建设、对重点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及每年由政府牵头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方面都有政府的参与。但是在参与度提高的同时,至今黑龙江省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部门,只是将参与分化在不同的部门,各部门还不能达到有机协调统一,参与度的提高并没有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的效率。

 

1.2.2龙头企业规模初现截止到2011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发展到531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65家;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910万t,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全省龙头企业已经有10家涉及绿色食品产业,其中部级的重点企业有3家。这些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将农户、市场、运输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成型的产业链,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2.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遇和竞争并存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2011年增长速度超过15%,但是与国际有机食品每年20%~30%的增长速度相比,黑省绿色食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为1 000亿美元,而我国的产值仅接近2亿美元,增长的潜力无限。

 

与机遇并存的是竞争,全球市场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农产品一直在设置比较苛刻的标准。绿色贸易壁垒一直是国内学者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出口受到这些条件的限制,要想找到突破口就必须从质量上严格达到标准。而在国内市场中,其他省份的绿色食品发展对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福建省经过12年的发展,2011年绿色食品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9%,居于各省份第四名,但是其出口额却超过黑龙江省跃居第一。从产量规模和出口额规模上来说对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4绿色食品流通模式多样化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流通体系中包含了两种流通模式:“七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七位一体”主要适用于跨省份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物流实体、销地一级批发市场、销地二级批发市场、农贸零售市场、终端消费者7种不同的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多,成本相对较高,这种模式最常见的例子是从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到北京、哈尔滨这样的远距离流通,具体如图1所示。“五位一体”适用于区域内的绿色食品流通。这种模式包含了生产者、农村合作社、销地市场、超市/专卖

店、终端消费者5种市场主体。其流通环节相对较短、价格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渠道常见于本地生产销往本地。

 

这样的流通模式也是城市化扩张的结果,仅就省会哈尔滨市而言,市中心面积已经由2004年的1 660 km2扩大到2011年的4 272 km2,面积上扩大了2倍多。城市化使得绿色食品的种植从城郊不断转移到农村和偏离城镇的地方。然而,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主力仍然集中在城市里,这样,从地理位置上而言,绿色食品从生产地流通到消费者中间环节就会在无形之中拉长,必然会出现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效率降低的现象。

 

2新模式构建及优势分析

2.1新流通模式构建

“七位一体”模式适合于异地远距离的流通,受到物流环节的影响比较大。由于运输距离远,在流通过程中,绿色食品很容易出现腐烂、挤压、缺失,损失率比较大;而“五位一体”模式适合于本地近距离的流通,农村合作社在中间起到的影响力比较大,我国当前存在的农村合作社组织与市场体系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日本相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起到的作用也远没有日本的农村合作社示范效应好。鉴于此,笔者结合当前成熟的网络平台和借鉴日本成熟的直销店模式来构建一种新的、信息对称的、高效的流通模式,此模式是一种“四位一体”模式,可以暂且称为“网络+直销店模式”,具体模式结构见图2。

 

2.2新流通模式优势分析

新模式主要是解决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问题。国内学者有提出“四流协同的理念”的新模式来解决农产品在经济过剩条件下需求不畅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现代农产品发展的问题。笔者借鉴这样的理念从政府、信息流、资金流、直销店4个方面来分析新流通模式的优势。

 

2.2.1发挥了政府统一规划职能依据现在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政府部门在绿色食品参与度比较高,但是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绿色食品的流通是一系列过程的有机结合,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绿色食品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领导全省范围内的绿色食品流通。图2中可以看出,笔者构建的“四位一体”模式是由绿色食品部门统一指挥协调进行的,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市场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即时沟通,使得流通过程达到统一协调,将不同的参与者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2.2.2强化了信息流的有效性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流通和共享的时代,信息在市场主体间能否有效流通决定了市场效率的高效与否。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买菜难、卖菜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信息不对接。图2中可以看出,新模式中构建的“网络+直销店模式”是以黑龙江政府为主导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比较权威的绿色食品信息网体系,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交易网站a。a网站起到的作用是供生产者供应信息和与网站的管理人员进行产品信息的及时沟通,以便于管理人员将产品的品质、产量、产地等信息起到对产品品质的源头把关。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a网站来浏览产品信息,以此来订购所需的产品。这样通过a网站就达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对接的目的,消除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性。同时,a网站可以将供需信息及时反馈到第三方物流,指导第三方物流将产品配送到直销店,然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订单到就近的直销店进行产品的最后挑选和领取。

 

2.2.3保障了资金流的分配性新建立的流通体系都是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进行的,为了保障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产品的品质,新模式中流通环节产生的资金流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消费者在直销店进行最后的产品选择和领取时直接确认将货款支付到第三方平台,之后第三方平台再将收到的货款按照规定分配给不同的流通主体。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统一收取和分配,可以保障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将产品卖出去以后货款可以及时收回,不存在大型收购企业压价、拖欠应付账款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拿到满意的产品之后再确认将货款付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整个流通模式中,消费者支付的货款将会分为农户的货款、第三方物流的费用、直销店的成本三部分来保障流通过程中流通主体各自的利益。这样的资金流分配可以有效杜绝市场上存在的缺斤少两和商贩投机现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2.2.4凸显了直销店的优势根据日本中村学园大学的徐涛对日本直销店的研究,日本的直销店大多采取农户会员制的形式,农户根据店员(从市场行情和相关的定价)的指导可以对产品自由定价,直销店从销售额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分成(15%~20%不等,日本的产品比较贵),直销店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为农户评定信誉等级,起到二次监督的作用。笔者所构建的新模式中,不是照搬日本的直销店模式,而是在日本直销店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适应黑龙江省的情况。在新模式中,直销店主要发挥的作用:(1)消费者从就近直销店领取产品,让消费者有了实实在在挑选商品的机会,可以保障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2)同时直销店在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便于从消费者直接获得最原始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站a反馈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这些一手资料可以对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有利于进一步宏观和微观调控。(3)依据现在的电商市场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接受网络这样的虚拟市场,而新构建的模式中直销店作为网络的终端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度作用。(4)直销店的产品供给量是根据网站a反馈的消费者订购信息来决定的,所以不会存在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降低了产品的库存。

3新流通模式的保障措施

3.1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保障

新流通模式的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绿色食品作为黑龙江省的重要产业也是主打产业,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品种也在不断齐全。如果没有政府政策的扶持,仅靠个别区域或者企业来构建全省47.3万km2的市场流通模式,形不成一个体系。政府应该从全局来统筹规划,从政策方面予以保障并且在网络+直销店模式体系构建上予以资金的支持,消费者方面应该起到积极宣传的作用,让消费者从心里认可这一新的选购方式。

 

3.2强化第三方物流实体

第三方物流实体作为流通环节中重要的参与者,承担着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流通的关键责任,也是保障绿色食品品质的利益方。绿色食品包含了很多以新鲜为标准的蔬菜鲜活产品,第三方物流实体首先要从硬件方面进行升级,引进一些冷冻、保温、分装设备,保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其次,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从配送路线的合理分配到产品的定位跟踪都要做到信息的及时追查,以此来保障配送食品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3.3增加对生产者尤其是小规模生产者的培训

近几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由于国家对于生态方面的政策扶持,其他省份也开始朝这方面发展,对于黑龙江省而言是一种竞争。如果生产者不在生产技术、组织化程度等方面有所提高,仍然会面临“小规模生产、大市场流通”的问题,也很容易失去现在的优势。所以有必要增加对生产者的培训和指导,不论是对小农户组织化的

指导还是对于龙头企业的深加工技术的培训,都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一端得到保障整个流通体系才有发展和完善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涛.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上海商学院商报,2008(5):22-25.

[2] 李建伟. 物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1(8):10-12.

[3] 陈薇,杨春河.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08(9):32-34.

[4] 丁华.“四流”协同理念在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造中的体现[j].经济纬度,2007(3):56-57.

[5] 陈柏龙,王树进 .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5):74-77.

[6] 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7] 陈伯龙,王树进.农产品配送中心应用crm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5):74-77.

[8] 杨洁雄,方亚男.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8):903-906.

[9] 王淑清.河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2(3):99-101.

[10] 贾金凤,侯智惠.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58-359.

[11] 徐慧星.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的统筹优化[j].物流科技,2009(3):53-55.

[12] 马享优,信丽媛,王晓蓉,等.国内农业领域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6):69-72.

[13] 李建伟. 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swot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7):5-8.

[14] 陈善晓,王卫华.基于第三方物流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1):34-35.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7)

1引言 随着经济和市场型措施在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1],生态补偿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生态补偿最初仅限于自然生态补偿范畴,之后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被理解为促进资源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手段和利益驱动机制[1~3]。 国内研究的生态补偿接近于国外的生态服务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service,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aymentforecosystembenefit,PEB)概念[2],但目前国内外学界仍没有对生态补偿的统一定义。卡普鲁斯(Cuperus)等认为生态补偿是对发展中受损的生态功能或质量的替代或交换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受损区域或创建新的生态功能和质量的区域[3],比利亚罗亚和普伊格(Villarroya&Puig)接受了这一定义,并强调生态补偿相对于环境赔偿来说,有利于避免出现诸如自然资源的损耗是易于被资金赔偿或支付的观点[4]。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具有共同之处,即理论来源是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包括对自然的补偿和对人的补偿,应用一系列的经济激励手段,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2,5]。尽管生态补偿至今无明确定义,但其相关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国内外展开。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生态补偿项目如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开展的针对改善流域水环境服务功能的PES项目[6]、欧盟各成员国推行的生态税措施,目前生态补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农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7]。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从矿区生态恢复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逐步展开,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开展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新能源建设、流域水资源管理、农田保护方面的相应补偿政策使生产补偿机制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5]。 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研究一直是该领域讨论的重点问题,本文在评述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进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借助博弈分析手段研究了政府和供需双方在形成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链条中的作用和冲突,其结果将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相关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一定参考。 2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讨论 本文所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指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特定方式生产,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类经专门机构认证,具有绿色标志或环境标志认证的生态、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食品。随着健康安全取代满足温饱成为农产品生产的主要目标,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将是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避免或减轻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消费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健康损害,提高了社会总体和消费者个体效用,其产生的正外部性及相应成本是对其进行生态补偿的前提和保证,而现阶段实施其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可归纳为如下思点。 (1)制度方面的必要性。现阶段我国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的条件下,仅依靠受益者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完全承担绿色农产品在生态建设上付出的成本仍较为困难,为维持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必要建立一套包含政府支持的生态补偿制度,而类似的对低害或无害化农业生产的生态补偿方案(PES)已经在国外实现,如欧盟的“Agri-environmentMeasures”的操作中(此补偿包括用于弥补使用该技术所产生的额外成本的赔偿和应用这些环境友好的农业实践中符合农业环境合同所产生的收入,详细情况可见ec.europa.eu/agriculture/envir/measures/index_en.htm的介绍),农户若采用超出了法律义务的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则将获得补偿。 (2)环境安全方面的必要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中已经付出了高额的环境成本,严重威胁环境安全。采用生态补偿手段建立生态管制政策引导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是扭转当前农业生产中大量负外部存在的形势,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有效途径。 (3)相关产业发展方面的必要性。其一,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成本包括了市场准入成本、生产环节的环保成本、流通环节的营销成本,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化解高成本带来的绿色农产品高售价与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冲突;其二,也为生产方实行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农产品产量提供了资金支持。 (4)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的必要性。针对当今世界食品消费从满足温饱时代转向满足健康和营养需求时代的需求变化,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使生产方有实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冲破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绿色贸易壁垒。 3补偿主体的博弈分析 生态补偿的主体问题即“谁补偿谁”的问题,一般认为国家或政府在生态补偿主体中占主导地位,但按照“受益者付费”原则,不应忽视其他主体存在。本文认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既产生全社会共享的公共物品,又会在其被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提高消费者在维持身体健康方面的效用,消费者对高于普通农产品售价的绿色农产品的购买,事实上即包括对绿色农产品在健康方面价值的实现,也包括部分对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的支付,是对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所造成的额外成本的一种社会补偿的实现形式,是一种隐含和间接的生态补偿。此外,政府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进行经济杠杆和道德文化上的调节和倡导,可视为政府对消费者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补贴”。本文将通过一个博弈模型来说明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稳定供需关系下,生态补偿的主体设计及绿色农产品供需中政府、生产方(企业或农户)、消费者三方的相互关系。 假定绿色农产品供需过程的博弈主体为生产方和消费者,博弈双方均为理性决策主体,其目标是追求自己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政府的目标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实施对生产方的生态补偿和可能对消费者的补贴来影响博弈双方决策。生产方的纯战略选择为生产或不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普通农产品),消费者的纯战略选择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和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消费普通农产品)。该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图1中,πgp表示政府对生产方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支付的生态补偿,Ugc包括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享受的政府的优惠或补贴、消费者认为表示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能获得的认同及对自身环保和生态意愿实现的满足所带来的非物化的效用。π1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绿色农产品得到的利润(收入-生产成本);π2为生产方在市场上售出普通农产品得到的利润;Uc1为消费者权衡消费绿色农产品所获得温饱和健康的满足和购买成本后,认为得到的效用;类似的,Uc2为消费者消费普通农产品所获得的效用。对照现实情况,消费者对等量的绿色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的效用判断与价格密切相关。#p#分页标题#e# 对博弈模型按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处理,分析如下:第一,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高于消费普通农产品,此条件下:(1)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包括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和市场上出售实现的利润)高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这是一个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状态。(2)若π1+πgp<π2,即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利润小于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时,有纯战略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体现为现实中对绿色农产品存在潜在需求的地区或消费群体,但生产方因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不愿生产的情况。第二,当Uc1+Ugc<Uc2时,即消费者考虑消费成本后,认为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低于消费普通农产品,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对价格的不接受,这也是目前较常见的情况,此条件下: (1)若π1+πgp>π2,此时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πgp-Ce<π2,即当绿色农产品无法在市场上顺利出售时,生产方所实现的利润(政府支付的生态补偿与生产成本的差值)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由于存在Uc2+Ugc>Uc2,消费者仍表现出愿意接受的意愿,此时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生产方-消费者考虑混合战略。假设此条件下消费者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1,不接受的概率为1-P1;生产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概率为P2,不生产的概率为1-P2,则: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1(P1,P2)=P1[P2(Uc1+Ugc)+(1-P2)(Uc2+Ugc)]+(1-P1)[P2Uc2+(1-P2)Uc2]生产方的期望效用函数为:U2(P1,P2)=P2[P1(πgp+π1)+(1-P1)(πgp-Ce)]+(1-P2)1[P1π2+(1-P1)π2]或联立U1(1,P2*)=U1(0,P2*),U2(P1*,1)=U2(P1*,0),均可解得:当生产方生产概率P2=P2*时,消费者效用U1(1,P2)=U1(0,P2),消费选择消费或不消费绿色农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会选择混合战略或任意一个纯战略;解U1(1,P2)>U1(0,P2)可知,当P2<P2*,消费者会选择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反之,当P2>P2*时,消费者会选择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可见,当P2*的值越大时,P2<P2*的可能性越大[13],越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消费绿色农产品。类似的,当消费者接受概率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混合战略;当P1>P1*,即P1*的值越小时,生产方选择生产;反之当P1<P1*时,生产方会选择不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样的,当P1*越小时,生产者越趋向于选择生产绿色农产品。②若πgp-Ce>π2,即政府给予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高额补贴,此时有纳什均衡解(不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完全由政府“输血”,这种情况不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讨论中予以排除。 (2)若πgp+π1<π2,即政府及消费者购买实现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利润低于生产普通农产品的利润,此时有纳什均衡解(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不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情况反映消费者难以接受绿色农产品的较高售价,但是消费者仍表示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同,即消费者同时意识到Uc2+Ugc>Uc2的事实存在,这对应着目前调查中常出现消费者对购买绿色农产品的问卷中认同率高,但是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却很少的情况。 在上述博弈分析的纯战略纳什均衡中只有接受消费绿色农产品,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情况才能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的稳定,其要求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方和消费者来说,生产与消费都是有利的,由于生产方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和消费者需要支付的成本是同步变化的,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与政府相关的πgp和Ugc的调节相当关键:一方面,政府应核算生产方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和出售的收益,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制定生态补偿πgp的标准,使此补偿标准不低于π2-π1。另一方面,提高Ugc的水平,政府对愿意购买绿色农产品设计一定的优惠政策或宣传,并提升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在食品和健康方面的效用衡量,从而有效减少财政支付额度,提高政府补偿资金的效力。 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情况较为接近我国现状,即消费者认为购买绿色农产品成本过高不合适,但对接受绿色农产品有一定意愿,绿色农产品必须在市场上顺利出售,即生产方在享受政府和市场双重生态补偿和利润实现下才较普通农产品有利。此条件下,实现绿色农产品供需关系稳定,应分别提高P2*,降低P1*,当农产品售价和成本固定时,类似上文可以论证现阶段政府进行生产补偿的重要作用。纯战略和混合战略博弈分析都可以看到生产方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生产方从消费者处获利π1增大时(P1*减小),生产方越倾向于生产,而消费者则会因成本的提高而感受到效用Uc2下降(P2*减小)倾向于不消费,即现阶段通过消费者购买而在市场上实现的生态补偿额度是有限的。 通过上述博弈模型的分析可知,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生态补偿由政府和消费者(市场购买费用的一部分)共同实现,但基于我国现实,依靠市场运用不可能完全购买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公共物品,政府在现阶段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消费都应进行一定的补偿或引导,对生产方补偿的设计合理的补偿标准,对消费方除货币补贴外应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消费的效用水平判断。而同样应认识到,政府对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意义更多在于产业培育方面,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支付操作性不高,目前级差补偿是各国实践中常常采用的形式,在形成绿色农产品品牌和规模后,政府的投入可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这是因为绿色农产品产业的瓶颈问题是生产规模问题导致的成本问题,由于技术进步的始终存在,绿色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会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生产规模和更强竞争力,其价值最终可完全由市场实现。 4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博弈模型对绿色农产品产业中各相关主体的分析可知,现阶段实施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制度和相应的核算、考核体系。当前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对绿色农产品产业实施补偿的实践,如对绿色农产品相关认证实施奖励,但这些既有的补偿措施大多仍缺乏配套的科学合理高效的补偿标准量化核算方法,考核中补偿常不区分生产方环境公共物品的提供规模,导致对生产方分类指导作用不明显。应针对此情况建立量化的补偿标准体系和相应监督方案。#p#分页标题#e# (2)现阶段政府仍是绿色农产品产业生态补偿的主导方,应充分体现政府责任。通过政府对生产方的生产过程的生态补偿、建立价格补贴制度等全方位支持,保证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同时,政府应增强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宣传和培养,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消费绿色农产品的效用值的衡量,规范认证市场从而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这是远景上实现绿色农产品生态补偿由政府补偿主导转向社会补偿主导的重要途径。 (3)积极促使绿色农产品生产方实施技术创新,实现级差补偿。绿色农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技术效率,农户才不会因机会成本的存在选择利润更高的普通农产品生产,才能保证其生产的持续性。目前绿色农产品产量偏低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和价格偏高,其生产关键技术瓶颈仍待突破,政府应提高对其技术攻关的奖励补贴、强化生产技术培训、拓宽投资机制,从而提高生产规模和市场利润,采用级差补偿形式逐渐降低政府介入程度,减少财政负担,而实现规模化生产也是绿色农产品产业逐步成为农业发展主导模式的形势下,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8)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壁垒的现状

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这一新型的非关税壁垒来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绿色壁垒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农产品出口大国,由于农产品出口质量不高,达不到进口国的各种苛刻要求而频频遭遇国外的绿色壁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已经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自从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我国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和全方面的发展,中国跻身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由长期顺差转变为连续的逆差状态,结束了此前长达20年的贸易顺差,而且逆差额逐年扩大,出口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进口的增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是全世界第四位,占世界农产品总贸易额的3.4%,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其中,出口632.9亿美元,同比增4.2%;进口1124.8亿美元,同比增18.6%。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造成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个,但国际上非关税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盛行,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的挑战无疑是最大的。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

随着各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尤其是有些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旗号,针对我国的某些农产品制定苛刻的检验检疫标准,从而将我国技术含量低、污染高、消耗大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拒之门外。因此,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必须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2)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规模化效益的影响

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社会以及面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实施各种贸易保护政策,要想使我国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占有绝对优势,就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就是对农业实施现代化的标准作业,通过对农产品全过程的控制,既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规格质量,而且又能在更高的质量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同时,现代化的标准作业也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并且通过农产品标准的不断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农产品力量,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3)促使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不断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巨大冲击后,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寻求突破之道,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理念,企业才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及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于1984年正式加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根据WTO/SPS协议,WTO成员有义务并采纳CAC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应该应该严格按照CAC标准的要求,加大质量认证力度,使产品国际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2.消极影响

(1)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大幅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在贸易保护主义演进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出台了各种环保法规和标准,绿色标志等创新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抑制负外部性的输入和保护国内经济的目的。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型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这些国家大多数属于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因此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程度都比较高,又因为我国采取的很多环境标准都低于国际标准,来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已经造成了或即将造成市场准入的障碍,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总量大幅下降,市场份额减少。

(2)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出口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出口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基于廉价劳动力和较低的生产成本而形成的价格优势,而绿色壁垒的实施则要求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大在农产品生产上的科技投入以及高技术人员的配备等,这势必增加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成本,从而使我国农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民族产业相比处于比较劣势,价格竞争优势受到严重削弱。日本从2006年5月起正式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最终草案》,明确设定了进口食品、农产品中可能出现的734种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近5万个暂定标准,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食品的准入门槛。

(3)严格的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难度

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卫生检疫措施,实际上是实施贸易保护措施,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在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例如,欧盟从2000年7月起,提高了进口茶叶的安全及卫生标准,对外其中的农药残留有检查极其严格,比原标准高出100-200倍。又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要求进口花生中黄曲霉素含量不得超过0.02‰等。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为了从根源上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为企业指引前进的方向。

(1)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技术标准

按照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机制,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同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推行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ISO14000国际标准已经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护照”。

(2)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支持,强化国民绿色消费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首先,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高污染的农产品生产,加大对示范性绿色生态农业项目的支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实施绿色农产品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产业结构绿色化,使更多出口农产品符合国际环保标准,减小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带来的消极影响,增强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其次政府还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从而使人们提高绿色农产品消费的自觉性。

(3)积极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我国应积极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帮助企业掌握国外的技术标准和法规、认证、检验检疫等市场准入条件,以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做好防范工作,赢得在贸易中应对绿色壁垒的主动权。绿色壁垒预警机制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系统的收集、分析、处理,在绿色壁垒所引起的贸易危机到来之前及时发出警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2.突出出口企业的主体性地位

(1)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不断创新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拦路虎”。在绿色贸易壁垒盛行的国际出口环境下,我国的农产品由于难以“达标”而被拒于发达国家的国门之外。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更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生产出符合绿色标准的健康农产品,力求突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力。

(2)主动申请国际绿色认证,实施国际环保标准,减少出口贸易壁垒

获得国际认证是农产品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应积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认证等,认真学习HACCP和ISO14000等国际环境标准内容,做到尽快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通过国际认证,特别是针对性地取得出口目的地的相关认证,就能使产品出口畅通无阻,突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最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往往依仗其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先进设备,制定极其苛刻的环境标准,设置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障碍。因此企业应放眼全球,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其他层次的新型市场。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目标市场过于集中所导致的出口波动风险,由于企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慧.浅析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中国食品产业网.http://.200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

[3]中商情报网.http://.2012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情况.2013-1

[4]刘畅.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4).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修订工作.2012-6

[6]陈玉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9)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一词都来源已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下,在农业发展方面,国内才首次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农业绿色化”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绿色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宜居,强调确保和提升生态环境,以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先前“绿色农业”投放在农产品安全上的重心分散开来,结合科技、资源、信息等要素,注重产业、环境、生活、消费同时、协调、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做出衡量,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绿色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地域广阔,物种多样,背靠东盟各国,毗邻南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业绿色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1“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广西“农业绿色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广西特殊的社会生产条件,参考WTO、欧盟、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衡量“农业绿色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评价“绿色化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信息化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6项准则指标,下设13项个体指标,作为评价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绿色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为: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绿色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休闲农业总产值等;③反映“农业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移动电话普及率;④反映“农业绿色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选择的指标组主要是:恩格尔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等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⑤反映“农业绿色化”市场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⑥反映“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为常用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2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2.1“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衡量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请专家根据经验及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和指标优化方向,再进行加权累加,最后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专家评分法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分成6个有序的层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分别对每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2.2“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模型构建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模型组。模型组包括“农业绿色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G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T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T2,农业信息化子系统模型T3,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T4,农业市场发展子系统模型T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模型T6。因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为:GTt=K1T1+K2T2+K3T3+K4T4+K5T5+K6T6其中,Ki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i为一级子系统指数,t为时间。

3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根据表1所示标准,可将“农业绿色化”发展分为初级、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GT<0.4,“农业绿色化”的发展阶段:0.4≤GT≤0.8,“农业绿色化”的成熟阶段:GT>0.8。

4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年)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对广西近十年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指数是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的1.3倍。由此可见,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提高的幅度不大,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上升趋势非常缓慢,平均增长度小于0.04%,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来看,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由投入、产出、信息化、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6个因素推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2005-2014这十年间,尽管投入与产出仍成正比,但产出增加的速度已明显跟不上投入的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升速度较快,若单从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看,广西“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将很快进入发展阶段;同时,广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因地制宜,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又稳又快地增长,推动了“农业绿色化”的发展;然而在6个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的指数值。由此可见,广西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利于“农业绿色化”的传播和发展。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0)

[摘 要] 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文章对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探析并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六条路径。

关键词 ]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 问题; 探析

[基金项目]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JY02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JY129)。

[作者简介]张丽梅(1965-),女,新疆伊犁人,兵团第四师党校高级讲师、干训科科长,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农垦经济;王友文(1949-),男,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张军(1970-),男,甘肃人,兵团第四师党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1 ]。这是指导兵团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绿色产业,改善职工民生的重要战略方针。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人类进入20世纪末,在工业革命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绿色产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系列主客观原因。

伊犁垦区属于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伊犁垦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绿色生态畜牧业、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和绿色生态服务业,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团场民生问题互动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通过生态产业提高职工收入,使农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成就成为当地示范的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关于“以建设高素质兵团队伍为重点,强化组织保障”,“发挥兵团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作用”精神的重要举措。

一、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

截至到2013年末,第四师“三品一标”认证22件,绿色种植业发展趋于规模化。一是昭苏垦区的74团、75团、76团、77团四个团场被评定为国家“绿色食品春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可覆盖全部可耕地区域;二是以“伊香”、“伊河双六”为支柱的伊犁垦区米业,绿色稻米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万余亩扩大到2011年的11.2万亩;三是61团“阿力玛里”果品、78团“伊帅”苹果、73团“金琪珊”葡萄等绿色林果业都已是团场的支柱产业,通过近几年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林果种植面积已占团场耕地面积的30%以上,基本达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状态①。

另外,部分农产品正处在绿色产品转换期或申报认证期,如66团500亩有机水稻,70团1200亩蔬菜基地、4000亩红提葡萄等。

(二)绿色生态畜牧业开始起步

截止到2013年末,伊犁垦区71团的“天香”猪肉获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畜产品,年出栏率可达7000余头;76团获批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特克斯、昭苏县域的五个团场正在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绿色草场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在“山区繁殖、山下育肥”思路指导下,2013年末,山区牧场存栏达到27.14万头(只),育肥出栏14.34万头(只),绿色生态畜牧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另外,特克斯、昭苏两县在伊犁州“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以保护生态、发展绿色农牧产业和绿色旅游业为主的县域,这也为特克斯、昭苏县域内的五个团场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畜牧业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和政策制度保证。

(三)食品工业的绿色理念强于非食品工业

2002年9月伊力特系列产品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饮品”认证,并获得“绿色饮品”环境标志使用权; 2009年3月,兵团第四师获得绿色认证的工业产品有伊力特乳业的四种乳制品(全脂乳粉、全脂加糖乳粉、全脂奶粉、全脂甜奶粉);绿华糖业的白砂糖;2011年12月新疆伊珠葡萄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伊珠冰葡萄酒、干葡萄酒通过兵团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有机产品认证。

综上所述,伊犁垦区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成就明显的集中在农业种植业方面。

二、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趋势

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呈现规模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13年末伊犁垦区设施农业温棚3953个,面积8931亩;其中蔬菜面积3750亩,瓜果3097亩,花卉苗木290亩,食用菌159亩,其他3190亩。目前伊犁垦区绿色种植业在垦区绿色产业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已经成为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职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垦区米业为例:分析表1、表2数据可知:一是有机稻米品质高、售价高、利润增幅大;二是绿色稻与普通稻相比较,平均单产低15.4%,平均成本低22.8%、平均利润高9.8%,平均售价略高,但尚在大众消费的承受范围内;三是种植规模稳中略有扩大;四是“伊香”大米售价高于“双六”大米,应归因于品牌效益。从社会大众对安全食品的现实需求趋势来看,绿色、有机稻米均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社会大众的消费水平来看,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有较大差异性,有机稻米售价仅适合国内少数高收入群体,销售市场应瞄准中亚、欧洲;绿色稻米售价适合大众消费,有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人群,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认知度的提升,其品质会被大众普遍认可,绿色稻米前景广阔,而且伊犁垦区的绿色稻米产业整合发展之路对于区域内的其他种养殖业也均具有借鉴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1.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有待完善。第四师工业强师战略之“八大板块”(伊力特板块、南岗板块、口岸板块、电力板块、金岗板块、硅产业板块、矿产板块、团企板块)的规划布局关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立足资源优势的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尚未成为整体布局中有机子系统。

2. 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和质量追溯系统尚未建立。特殊的水土资源环境赋予伊犁垦区颇具特色的农业发展资源禀赋,然而由于欠缺“绿色农业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也比较缓慢,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跟不上农垦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公害和绿色产品标准没有全面推开,质量追溯系统还没有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无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截至2012年末,唯有68团“伊香”大米国家质量追溯系统正式建立实施,垦区范围内尚无一家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

3. 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有待延长。伊犁垦区农林果蓄产品在加工、分级、包装、储藏、保鲜方面手段仍然落后,规模和能力偏小,上市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品;工业产品也多以工业原料型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内地大企业的原料供给地。这两种情形的结果是一致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这也是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瓶颈问题。

4. 品牌建设统筹合作机制尚未形成。截至到2013年底,伊犁垦区农垦系统注册品牌有53件,其中苹果的主打品牌有“阿力玛里”(61团)、“天伊”(61团)、“伊帅”(78团),葡萄的主打品牌有“伊珠”(70团)、“金琪珊”(73团)、“可可达拉”(64团)、“伊都园”(67团)。由于尚未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合作机制,导致各品牌产品生产、销售各自为政,无序竞争。

5. 以绿色产业为中心的人才与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做好绿色产业生产示范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科技,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品牌化,关键在人,但垦区缺乏农业标准化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研究人员,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标准化意识及科技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农垦绿色产业发展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财力有限,绿色产业发展资金紧缺,造成基地建设、品种改良、良种繁育、储藏保鲜、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于绿色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团场的职工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对农垦绿色产业发展的投入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目标的实现。

6.缺乏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顶层设计,沿边境口岸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公路、铁路两用口岸,与都拉塔口岸一起形成了向中亚、俄罗斯开放的扇形态势,但从伊犁州到兵团第四师均没有针对如何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出顶层设计,没有搭建起域内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的绿色通道。截止到2013年,区域内尚无一家标准化外向型农产品基地。毗邻边境口岸,面对中亚俄罗斯巨大市场需求,却因缺少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而望洋兴叹。

三、发展伊犁垦区绿色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体系

一要通过产业化使农林畜产品资源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再通过资源就地精深加工以充分提高商品的产值和附加值,打响“伊犁垦区农垦绿色食品”这张牌,并倾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二要瞄准市场大力发展饮料(酒、葡萄汁、果汁)制造产业集群、干鲜果品等经济林果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三要有选择地发展外向型高品质高附加值、多样化绿色畜产品、果蔬产业集群等,坚持发展5-20年的时间,通过聚集要素、整合资源等方式,可持续培育和发展,使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集群,成为伊犁垦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是推进伊犁垦区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师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最佳选择。

(二)创新发展思路,建立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

一要有新思维,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精深加工带动农业发展;用品质优势弥补规模劣势,伊犁垦区气候多样性、农作物多元化、特色化、中微化,相较于规模效益而言,特色这一优势更为凸显。二要有新定位,依托伊犁垦区自然环境的绿色性、农作物多样化、特色化优势,优先发展绿色农业,适度发展有机农业。三要有新目标,围绕“履行生态卫士职责、繁荣伊犁垦区经济、维护伊犁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化绿色种植业、精品化绿色畜牧业和精深化绿色食品加工业。四要有新方法,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做法,从基地建设到龙头企业、从市场开发到配套服务,实行一个产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推广一套适用技术、明确一套扶植办法;坚持科学导向,采取“三维度”考评办法,一看绿色、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质量,二看加工企业的发展数量、规模、质量和效益,三看对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社会就业的贡献。

(三)抓紧落实绿色农业区划工作

规划的制定要根据各团的不同特点,重点围绕绿色农业“确保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确定绿色农业区划发展重点,加快构建规模大、带动面广,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向型的绿色龙头企业群。农区要重点围绕粮食和畜产品等大宗绿色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发展龙头企业。牧区半牧区要发挥绿色畜牧业的生产优势,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畜产品为主的绿色龙头企业。城市郊区要面向城市需求,重点发展以加工和经营绿色蔬菜、乳品、肉类、水产品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边境地区要以出口创汇为目标,重点建设外向型的加工和市场营销绿色龙头企业。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伊犁垦区绿色产业发展情况,建议按照“一团一品”(或二品)的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创建以下农垦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阿力玛里”树上干杏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1团);“伊河双六”有机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6团);“伊香”绿色稻米生产加工示范基地(68团);“益群”绿色设施蔬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伊珠”露地鲜食葡萄、酒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0团);“金琪珊”有机鲜食葡萄生产加工示范基地(设施农业,73团);“伊帅”苹果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8团);“格登山”有机蓄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76团)。

(五)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充分利用口岸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提高外向型绿色农产品的附加值。以霍尔果斯为轴心,与都拉塔口岸形成向中亚市场的扇形开放态势,利用口岸功能,借助政策平台,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优势,各口岸辐射区都应该抓紧发展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如霍尔果斯口岸辐射区(霍新尼垦区)和都拉塔口岸辐射区(查伊垦区)应发展地上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木扎尔特口岸辐射区(巩特昭苏垦区)应发展地下绿色蔬菜、地产水果和草原畜肉等绿色农产品包装出口和深加工出口产业,精加工、精包装地产特色出口农产品,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62团建立贸易信息流平台、物流集散中心和大型货物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新亚欧大陆桥国内铁路交通大动脉,积极拓展国内绿色产品市场,提高伊犁农垦绿色产品在东、中部地区市场占有率。本着走名、优、特、精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带动首先打造在中东部地区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新疆、全国知名品牌,如“伊力特”酒业、“伊珠”干红葡萄酒、“伊帕尔汗”薰衣草精油、“伊香”稻米等四大优质绿色产品,提升品牌形象,在产品拓展、加工、包装和市场细分及营销上下功夫,倾力开拓“四伊”在中东部地区市场空间;其次发展具有区域特色、规模较小或刚刚起步有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果品、草原绿色畜肉、乳制品、蜂产品、马铃薯、大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特色水果包装加工企业,在品质和规模上下功夫,做优继而做大,建立品牌向内闯中东部市场,向外拓中亚、欧洲市场。

(六)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 加强绿色农业的相关标准、管理、监督体系和质量追溯机制建设,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基地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各项管理制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的实施,以实现环境、品种、农业投入品、生产、流通、市场等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2. 制订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倾斜和税收、费用减免等保护、扶持和鼓励绿色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引导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3. 建立人才成长、优化机制。优化软硬环境,集聚人才;加强各类培训,培养人才;搭建发展平台,用好人才;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4. 加强农垦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品牌主打方向,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价值。鉴于伊犁垦区香料资源与品牌整合的成功范例,以及米业整合的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大垦区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力度,宣传和打响“中亚第一绿色稻米”的牌子。

综上所述,有发展绿色产业的顶层设计,有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定位,有依托优势整合资源的思路和措施,有确保绿色产业良性发展制度机制,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同时对伊犁农业板块经济的发展具有低成本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2]张昌勇.我国绿色产业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 [D].武汉理工大学,2011.

[3]焦子伟,郭岩彬,孟凡乔,王开勇,吴文良.经济欠发达区绿色产业发展战略——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2):17-21.

[4]刘贵,王晓光,冯福忠.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与途径[J].现代农业,2010,(06):118.

[5]董淑芬.培育我国绿色消费模式的对策与建议[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1):187-190.

[6]卢良恕.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J].甘肃农业,2007,(06):8.

[7]袁慧湘,甄洪飞.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J].科技资讯,2006,(14):7.

[8]张春梅.基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绿色农业发展机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1):29-30.

[9] 胡江川,胡国强.廊坊市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364-365.

绿色农业市场分析篇(11)

一、有机农产品的目标市场

有机农产品由于其生产加工的原则和标准相当严格,所以其单位面积产量要低于一般农产品,而成本和价格则要高于一般农产品。我国尚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人均土地面积少,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压力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规模推广有机农业还不切实际。所以有机农产品在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都只能作为高端农产品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其目标市场定位为中等及以上收入家庭;工厂、学校、幼儿园及机关、事业单位等的食堂;宾馆、酒店和注重品牌效应的一般饭店。

二、关于当前发展有机农产品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正在逐步扩大,有机农产品的多样化不断增加。人们收入水平也随之提高,因而更加注重食品上的安全。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更多的人认为食用有机食品是生活当中时尚的表现。

(2)弱势分析

有机产业是刚刚兴起的一个新行业。有机农产品在我们国家才刚刚兴起,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知晓。此外,有机农产品价格高,品质不一定优。有机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遵循有机农业的标准而进行生产,因而对生产基地的要求比较高。

(3)机遇分析

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投入力度。科学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有些商家看准商机,运用互联网,在网上销售有机农产品。消费者观念的转变。食品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人们更向往健康、纯天然的食品。因此,消费者健康观念的转变,使有机农品逐渐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

表1 当前发展有机农产品的SWOT分析示意图

三、我国实施有机农产品营销的对策分析

(1)产品策略

在包装上,对有机农产品的包装可以不经过深加工进行装包。将出土的有机农产品用专用的包装袋进行包装,包装上不仅含有有机食品的防伪标志,更要突出原生态、健康这一特征。必要时可以带着蒜梗一起包装,给消费者一种刚出土的感觉,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包装上也要不断创新思路,在一些节假日可以混合不同种类的有机农产品,形成礼品包装。在包装中也要利用低碳的原理,尽量使用一些原始的包装,如用纸包装,或是菜篮子包装。

有机农产品包装的优化组合。目前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多数是初级加工品,因此在销售过程中要细分品种,细分目标市场,并将有机农产品的组合根据高、中、低这三个档次进行细分,针对高端个人---会员制;针对行政、机关单位---周末菜篮子,每周五陪送;针对礼品市场突出送健康----礼盒产品。因为有机农产品存在季节性限制,所以在产品生产方面,有机农产品基地(公司)根据产品生产周期设置科学合理的产品种植组合。比如,在超市专柜,普通产品区则可以将简单包装的有机农产品进行出售,而在一些礼盒区或是高档产品区,就要制作有机农产品的高档包装。

此外,需要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营养问题。严格控制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有机农产品能不能长期受到消费者信赖与产品的质量显著相关。为长期定制有机农产品(特别是有机蔬菜)的消费者科学搭配蔬菜品类和营养,既满足消费者对蔬菜种类变化的需求又满足对营养搭配的要求,做消费者的“家庭营养师”。

(2)促销策略

促销就是卖方与买方之间进行的信息沟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促销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促销成为了企业出售商品的重要手段。有机农产品主要是面向出口,对国内的市场也只是简单的销售有机农产品,并没有进行相应的促销宣传策略,因此根据促销方式来制定有机农产品的促销策略。

第一,有机农产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它是属于调料品一类,因此可以采取免费赠送的方式。即购买有机农产品达到一定量则会送有机农产品的赠品,也可以赠送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册、农产品样式的饰品或是别的赠送物品。对有机农产品进行折扣上的优惠。比如在一些节假日,或是一些特殊的节日上,进行价格的优惠。发放折扣券,小面额的有价证券,吸引顾客前来购买。

第二,广告宣传,广告是各种商品进行宣传的媒介,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有机农产品来说,它的广告应该面向全社会,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应该高调宣扬。宣传对象是全体公众,尤其是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高收入家庭、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们。因此,广告的设计应该充分全面地展示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特点、种类、价格、认证机构、认证程序及标准、标志,要特别说明有机与无机的区别。

(3)价格策略

有机农产品的商家在制定有机农产品价格时需考虑成本、市场、消费三因素,商家可以选择一下价格策略:第一,组合产品的价格策略。有机农产品的互补产品是一些调味品,则进行产品组合时,要把有关煮菜的调味品摆在一起,让顾客一目了然,因为都是炒菜过程中的必需品,则可以价格优惠,比平常价格低一些,以此来吸引顾客。第二,差别价格策略。这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不同的顾客群,不同的时间段采取不同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