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1 14:54:37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1)

    在经历了去年“9.11”和一场轻度经济衰退之后,欧元区经济步入了一条并不乐观的复苏轨道。2002年头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保持一种相对平缓、但起色不大的回升态势。根据欧盟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二季度,十二国实际GDP同比增长0.3%和0.6%,欧盟专家认为,实际增长幅度与OECD估测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相差1.6个百分点,而且今年头两个季度的增长也是在上年第四季度经济大幅度下滑的基础上的微弱回升。就几个主要大国的具体增长情况而言,表现普遍不好。例如,占欧元区经济规模69.6%的三个大国(德国30.3%、法国21.4%和意大利17.9%)的经济状况明显差于其他国家。例如,法国上半年实际增长仅为0.5%,德国0.3%,而意大利仅为0.2%。这三个国家的增长不仅偏低,而且是欧元区十二国中最低的。欧元区经济运行的经验表明,这三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好坏与否,实际上主导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快慢。

    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同时,欧元区失业状况几乎没有多少改善,整个欧元区头两个季度的失业率为8.1%和8.3%,略高于上年。比较突出的是德国的失业人数不断攀升。自去年以来,德国失业规模一直在400万关口徘徊。就失业率情况而言,其他几个国家的失业率甚至超过德国,如西班牙失业率为11.2%,希腊达9.9%,法国和意大利分别为9.0%和8.9%。由于经济复苏乏力,欧元区各成员国大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纷纷裁员,预计三、四季度失业率还会上升至8.4%--8.5%。

    今年欧元区经济状况相对乐观的情况是,欧元汇率自今年春季上扬一直保持较高价位,欧元的上扬一度改变了几年来人们对它疲软形象的看法,欧元似乎进入了一个坚挺时期。实际上,欧元汇价的上升,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欧元区经济自身运行质量的提高。多数观点认为,主要是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元汇价长期高估而被迫做得市场调整。同时也要看到,欧元汇价提升也对欧元区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比较乐观一点的是,今年上半年欧元区的出口增长折合年率为4.2%(包含欧元区内的贸易量)。欧元区目前的价格水平相对稳定,为2.1%,处于欧洲央行认可的合理区间,而且年初引入欧元和短期油价波动未对物价造成持续性影响。

    此外,欧央行上半年对利率几乎未加干预。目前的主导利率水平(3.25%),高于美国(1.75%),虽然对刺激投资有所影响,但欧央行认为,货币供应量增长并不慢(7.3%),货币市场上的资金量相对充足。投资不振并非是利率政策所致。所以,通过减息以刺激投资的观点短期内很难在欧央行内占上风。

    二、问题与困难

    当前牵制欧元区经济复苏乏力的主要原因仍然在于:欧元区十二个成员国内需不足,增势缓慢,上半年增长仅为0.5%。其实,内需不足早在2000年第三季度就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近几年欧元区内需求变化的曲线看,2001年第三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直到今年2月份才止跌进而出现零增长,所以说,近两年的内需不足及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同期经济增长曲线相吻合。而目前的微弱增长只能对应于现实的经济疲软性恢复。

    与内需不足对应的还有,欧元区私人消费信心指数和支出双双不振。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公布的分析报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私人消费已连续两个季度呈负增长(-0.1%和-0.7%)。今年第二季度增长为1.6%,表明私人消费增长正处在一个刚刚开始的恢复阶段。根据上世纪后十年的数据分析,除了个别年份私人消费出现短期性快速增长外(欧盟拆除边境限制建立统一大市场、开放电信市场引发电信产品消费热潮或推进欧洲货币联盟等),欧元区私人消费在多数年份呈现一种平缓增长常态。因此,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很难预料欧元区私人消费会出现某种跳跃式增长。

    比私人消费更不乐观的是投资领域。据统计,整个设备投资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6个季度为负增长。设备投资不振首先反映出企业家对前景看淡,不愿意投资,这一点与整个内需不足是密切相关的。其次也与欧元区各成员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变动和调整的大周期有关。从总体上看,欧元区各国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产业及产品,偏重于面向外部市场,加上欧元区税收和工资成本长期处在高位且不断上升,内部投资回报和税收条件已经明显不如外部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近年来,一方面出现了国内设备利用率逐年下降的局面(欧元区内抽样调查平均为80.8%);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又把一些能吸纳劳动就业的产业向外转移。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的劳动成本和企业税收负担仍在增加,这种增长又与欧盟现行的社会福利体制和税收政策密切相关,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的短期行为必然导致长期投资信心不足。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2)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良好趋势,国民产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这种良好的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经济运行上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业率有所下降等。我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一)出口形势不乐观

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现负值,这说明我国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萎缩状态,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比重则达到了13%[1]。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所好转。相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各个国家正在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恢复过来,在出口贸易上对我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要积极寻求出口贸易的新出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需求会出现增加,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与欧盟、韩国、澳洲等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政府要对出口贸易予以扶持,加强出口贸易管理,对外贸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二)投资增速大

从我国的投资形势来看,今年年初的投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各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建筑项目的投资总额增长了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总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2]。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当中,企业在扩大产品的生产小说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各项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

(三)消费能力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巨大消费潜力的合理挖掘,能够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在今年年初推行减税政策和支持产品创新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让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政府的这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消费意识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转向其他需求,这就为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的当前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让财政赤字的金额超过2.18万亿元这一数值。我国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着手,通过调整财政预算的分布,来控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督促我国的各项产业向着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的新型产业转变。为了降低我国的财政赤字,我国要对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采取减税政策,为新兴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其发展负担。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财政预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这不利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方面

我国的信贷行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贷款的利率逐渐降低,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比较低,这是由世界上复杂的金融形势决定的。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要采取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让信贷业务的增速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提高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政府要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的稳定,确保我国货币的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太宽容,就会由于溢出效应造成泡沫经济泛滥,资产价格虚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三)加强投资有效性

在2016年,我国要将投资增长的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加强投资有效性上。首先,我国的财政预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当中,优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债务管理,限制置换债务的数额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债务而产生经济风险。最后,我国政府要放松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限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发展薄弱的环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投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四)扩大房地产需求

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是困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过高的房价给买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抑制了人民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当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员工住房公积金的金额,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税费,刺激人们的购房需求。我国要积极抑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缓解房源紧张的状况。

我国的经济形势与世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有效带动资金流动和行业发展,扩大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3)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4)



[摘要]目前,加强对煤炭经济形势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利用相关数据对我国近期煤炭形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煤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炭形势;煤炭企业;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55-02

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新能源产业迅猛成长,以及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煤炭供需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煤炭市场在未来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煤炭市场现状分析

1.1产能过剩日益显现“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489.7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进入“十二五”,对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上升势头,2011年投资约4700亿元,同比增长16%。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持续增加的背后是产能的扩张。按照每800元换算一吨产能来计算,2006—2011年,合计增加产能约21亿吨,其中仅在“十二五”期间就要释放16亿吨,有5亿吨转入“十三五”释放。煤炭产能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可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煤炭企业的市场风险。

1.2需求增幅低位运行从 2012年开始,煤炭需求增长受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抑制,将成为不争的事实。2012年,四大行业耗煤约30.56亿吨左右,以四大行业占全部耗煤的86%来推算,2012年全国的煤炭消耗量将在35.2亿吨左右,比2011年增加约1.5亿吨,增长4%~5%,其增幅要比2011年与2010年的8.5%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因为我国现在尤其强调经济稳步增长,据此可初步预计,“十二五”后几年煤炭需求量的年均增幅基本会在4%~6%波动。

1.3新能源挤压煤炭市场空间

根据有关专项发展规划和能源相关发展预测研究,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至少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届时,这些装机容量的每年的发电规模约为7亿吨煤炭的发电量。即15年间,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均增速分别达93%、59%和2.6倍。

1.4进口煤炭冲击国内市场5月我国煤炭进口2617万吨,当月同比增长62.3%。较4月增加66万吨,环比上涨3.32%。2012年前5月我国累计煤炭进口11273万吨,累计同比增长67.8%。煤炭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进口煤几乎支撑着这些地区海上煤炭调入量的1/3左右。进口煤的大量涌入,缓解了煤炭运输紧张局面,但也平抑了国内煤炭价格。

通过对煤炭市场现状的分析,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就是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时间内不会缓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煤炭供大于求的矛盾是产量增长、进口增加、需求下降等因素叠加形成的问题。中国GDP与煤炭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对未来我国的煤炭消费量的预测方法有效,也就是说,9%的GDP增速是煤炭供求平衡的临界点,当GDP增速低于8%时,对煤炭市场来说就意味着“严冬”的到来。从煤炭企业最困难的1998年、1999年来看,这两年的GDP增速分别只有7.8%、7.6%,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年煤炭消费量环比都出现了大幅下滑(1997年为13.92亿吨,1998年为12.95亿吨,1999年为12.64亿吨)。从目前形势看,二季度我国GDP增幅为7.8%,创下近三年来最低增幅,这也预示着煤炭行业“严冬”的到来。

2煤炭企业现状分析

2.1煤炭价格下降进入5月份以来,重点地区市场动力煤炭价格一直跌跌不休,主要煤炭产地山西焦煤集团部分矿点一次性下调煤价100元/吨;主要中转地秦皇岛港5500大卡市场煤价比4月末下降45元/吨,比2011年同期下降100元/吨。省内煤炭企业也多次下调价格,5月份至今调价幅度最多的济宁地区气精煤已超过300元/吨,煤价下滑速度之快历史少见。从集团情况看,商品煤税后平均价格由年初的671元/吨,下降到6月份的526元/吨,降幅22%。同时,全国煤炭库存激增,迅速从用户、中转地和煤炭企业蔓延,全社会库存达到3.2亿吨,大体相当于一个月的消费总量。被称为国内煤炭市场“风向标”的秦皇岛港也因煤炭库存爆满而亮起“红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拼产量、拼成本、拼价格、拼市场已经成为各煤炭企业生存竞争的共同选择。

2.2成本持续增长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5)

当前投资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增速将保持在20―22%。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因素,一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建设项目不会减速。同时,与2005年面临的宏观环境不同,2006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会弱于上年,因此,要保证2006年经济增长维持在一个理想平台,投资拉动的作用不能削弱。二是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量在建项目仍要继续完成,必须开工的新建项目,将对投资造成拉动作用。三是地方政府换届效应所形成的投资冲动依然强劲。四是外国直接投资热度不减。

但是,当前投资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投资进一步反弹的条件依然存在;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为此,建议:

一、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与1998年的扩大内需不同,本轮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对于投资需求,在防止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在投资政策取向上,短期内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实施力度不宜大幅放松,但应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逐步把重点转向关注和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二、投资重点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农村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应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努力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

三、通过制定和执行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经济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四、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等手段,有效引导和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都要求房地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要通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如实施房产交易税、实行差别税率等,遏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数技经所博士 刘 强:

对2006年我国价格走势的预测及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的价格走势,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铁矿石价格;二是粮食价格;三是国家有关的政策措施。

2006年2月份以来,OPEC报告称其石油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后,国际石油价格有所回落。与此同时,我国控制石油消费的措施也开始发挥作用。预计2006年如不出现战争、灾害、恐怖袭击等强干扰因素,石油价格仍会保持在50―60美元/桶的水平上。

近期我国与国际铁矿石生产巨头的谈判走势表明,由于国内铁矿石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06年铁矿石国际价格仍会上涨,其幅度取决于国内企业的谈判能力。预计2006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幅度在15%左右。

2005年以来,国际小麦产量增长迅速,我国产量和市场供给量也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2006年国内粮食价格难以上涨,甚至可能有所回落。

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决定改变成品油定价机制,这必将引发2006年国内成品油、其他石油产品、化肥等价格的上涨。因此,2006年国内燃料、化学品、农资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如果国际油价有所回落,这种压力可能会有所减轻。

当前,各地政府对垄断价格上涨仍有很高的热情,热力、自来水、电力等的涨价仍难以避免。

总体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的价格一直比较平稳,这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由于价格工具有很强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资源价格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的收入差距,这种状况应受到高度的重视。由于2006年我国价格变动的压力不大,且多处于政府的调控能力范围之内,因此,有关部门应更多地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价格问题。一是加紧出台燃油税政策,利用税收工具和价格杠杆调节汽车消费。二是改革垄断性部门,对垄断性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进行控制。可利用资源税,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资源的“级差收益”。三是减少粮食进口。四是建立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期货市场。

工经所所长.研究员 吕 政 研究员 魏后凯:

2006年我国工业布局新趋势

2006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2--15%。其主要依据,一是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二是国内消费需求增幅较为稳定。目前,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为了实现国民经济适度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或略高于20%的水平是必要的。

一、工业布局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集中。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工业生产能力分布过密与过疏并存。二是工业园区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郊”、“进区人园”,并对规模较小、布局散乱的生产点和工业区进行调整合并,工业布局的集聚规模效应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化比重不断提高。三是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各地越来越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快。尤其是沿海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还出现了由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产业链分工转变的趋势。

二、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工业节地政策。尽快组织编制“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研究并推行工业节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设立行业和地区差别化的企业用地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业节地政策,把工业布局调整与工业用地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二是引导工业合理集聚和转移。对那些项目过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小、发展潜力

有限的地区,要实行优化开发和整合,促使其加快产业升级。并积极引导其工业企业和生产要素向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集聚,逐步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带和制造业基地。要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办法,引导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逐步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三是强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管治。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明确界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工业发展实行空间管治,以促进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四是进一步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鼓励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财贸所所长、研究员 裴长洪: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延续2005年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将超过20%,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顺差仍将超过1000亿美元。支持出口贸易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一、国际经贸环境总体有利。从外部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可达4.3%,与2005年持平;世界贸易增长将略高于2005年,可达7.6%;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外部需求对我出口持续增长有利。虽然2006年贸易摩擦仍将不断发生,但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总体态势不起逆转趋势的阻碍作用。

二、国内经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强。从国内经济情况看,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还不可能通过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扩大出口仍然是企业寻找市场的重要出路。从政策环境看,通过2005年的出口退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加大了中央财政支持出口退税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不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仍将快速增长。

三、进口增长仍将低于出口增长。一是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和机器设备两大类,其进口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内投资增长规模和速度的制约。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虽投资增长速度不会大幅度回落,但也不会出现2003年那种过热形势,因此,对进口的需求不会产生大的刺激。二是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仍以行政垄断为主,阻碍了市场的竞争,阻碍了消费和储备的增加,影响了进口规模的扩大。三是在关键设备和先进机器设备的进口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进口这类产品的动力。同时,在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扶持政策中,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企业难以问津进口技术和设备。

四、我国有可能进入长期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的阶段。从2005年我国出现超千亿美元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趋势看,似不应简单地把它作为个别年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结果,应深入研究其更深层的经济原因。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常态而延续。因此,经济形势的判断要正确估量和把握这一新的经济现象。

积极转变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建议:

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要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共同努力。

一、在生产环节,要提高生产的国际分工位置,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一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出口贸易已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向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制成品的转变。我国在保持纺织品、家用电器、部分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仍需积极培育新的优势出口商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与此同时,在出口产品中,要努力引导出口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二是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更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自创品牌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大力支持内资企业的发展。三是优化生产结构的措施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即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搞资本密集型产品。事实上,传统产业中也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与产品;高技术产业中也有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与产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既包括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传统产业即使不能跃升分工位置,也可通过改善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附加值。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1302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将就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加强管理,以克服困难、化解危机、渡过难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加强客户与供应商管理,减轻上下游环节对公司的挤压效应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应了企业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将有效保证企业的周转资金和再生产能力。特别是经济危机时期,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效益会有一定的传导效应,一旦上游企业资金断链,必然导致下游企业应收款的回收风险。

所以,企业应加强对客户群的管理,对重点行业(客户)跟踪分析,根据其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同时,严格回收责任制,制定考核指标,将应收款的回收及时率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业绩指标。与此同时,建立回收风险预警机制,必要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避免回收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同时,企业应拓展支付的结算方式,譬如使用票据结算、信用证等,通过延期付款,增加企业现金的使用效益。当然,企业自身应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在经济危机中共度难关。

企业还应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增加采购与销售环节的匹配度,加强计划性,尽可能减少垫付资金的情况,降低经营资金成本。总之,市场化中机遇、挑战重重,企业之间尤其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唇齿相依,那些重视关联企业管理,擅长经营的企业,在任何生存环境中都将处于优势。

2 采取稳健的财务策略,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应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根据市场灵活安排生产经营。近年来,国内铝工业产能急剧扩张,生产过剩导致价格回落,就是生产脱离市场的结果。经济危机时期市场委靡,库存积压会导致资金长期占用,产生的后果将会更为严重。企业应提高市场化程度,建立为生产服务,为营销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大营销格局,做好市场研究和预测。同时,牢牢抓住原、辅材料价格趋势,保持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应合理安排预算与支出,注重“节流”。可以根据不同的产销量编制弹性预算,并加强预算的过程管理和对经营的指导。通过大宗原材料集中招标采购等,节约采购成本。通过压低库存、压缩管理费用和其他可控费用,严控非生产性支出。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程序,节省不必要的会议费、办公费开支,紧缩行政后勤费用等等。不仅如此,企业还应将集约发展的要求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从系统整体最优的角度开展资产的全寿命成本管理。

除了生产以外,企业在投资上也应持更审慎的态度,要把握投资的重点和节奏,实现规模适度,结构优化,项目优选,强调投入产出,促进有效投入。

3 加强资金管理,创新融资方式

“现金为王”,经济危机时期尤其如此,企业倒闭最直接的原因往往就是资金链的断裂。企业应注重对资金的管理,实时掌握现金流状况。通过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编制滚动资金预算等手段,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供需量及周期,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和调控。

目前,国内许多集团型企业都开展了资金集中管理,在集团内部引入商业银行机制,系统内自动调剂余缺,大大提高了存量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集团整体融资成本,增强了集团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实践中,这个办法帮助许多企业渡过了危机。

为提高资金保障度,企业还应广泛拓展融资渠道。如采用商业票据、信用证等支付结算方式,以及融资租赁或杠杆租赁租入大型固定资产等,其实都是一种很好的直接融资手段。除此之外,企业应加大与银行的战略合作,获得更稳定更优惠的授信支持,巩固资金的备付渠道。集团型企业还可以采取统一授信、融资统一管理的方式,增强资金融通的能力。

目前国家鼓励发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加上经济危机使得投资者对固定收益证券的需求增加,有利于公司创新融资方式、丰富融资手段。企业如果能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社保资金、邮政储蓄、信托计划等低成本资金,将大大降低融资成本。当然,企业合理融资,还应注重资产与债务的时限配比,考虑即期支付能力,适当增加长期债务,加大中期票据等债券的发行规模。

4 坚持资产整合,优化产业结构

许多企业存在业务交叉、布局不合理,科研单位与业务版块无法有效结合的情况,企业应提高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坚持突出主业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通过管理上移、缩股撤资等压缩管理层级,以及通过资本化整合、集成化管理,提高企业资产赢利能力,保证资产优良,运营高效。

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大,加上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使原材料价格上涨。环境保护成本上涨和地方利益诉求不断升级,也加大了企业成本。尤其国内一些产业在核心技术上仍严重依赖外国,引消吸成本高等等。所以,企业应在资金上支持公司做强做大技术产业,并尽快使科研成果、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利用国家在科技和节能减排项目上的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发展。

由美国开始向世界蔓延的这场经济危机,也给中国一些企业带来了机遇。有实力的企业应抓住时机,开展经济衰退期的海外并购,以相对低的成本获得海外资源,或增加市场份额。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囤积紧缺资源,或收购、入股此类公司,将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通过结构性并构,还可以丰富企业的产业链,增强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当然,这都要求企业有足够的管理和整合能力来整合现有的和收购后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协同效应。

5 加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

国际化、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国际汇率变动、利率变动等等都企业经营带来很大风险,这次的金融危机的连带效应也了我们警示。企业应从系统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风险防控问题,要下定决心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边缘地带进行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进一步明确内控的关键环节和关键点,包括但不局限于投资风险,资金安全,抵押担保,还款能力。

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了虚拟经济产生的泡沫和极度市场化带来的危害,企业应强化对投资的风险管理,制定一定的杠杆率,建立科学和严格的止损机制。在坚持实盘交易为基础的原则上,对套期保值外的期货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持更加慎重的态度。

企业还应严控对内外的担保和贷款,为保证资金安全,应压缩银行帐户数量,禁止短贷长投。为做好风险管理,企业应建立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譬如建立融资、担保专审会议制度,譬如禁止集团外担保,系统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不超过净资产规定比例,有逾期历史的不予提供担保等等,持续开展对风险的事前与事中管理、事后稽核与评价。

企业应坚持以实业为主的原则,对不同产业的投资,尤其对新兴产业和以前未涉足领域,要加强前期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以及经济效益评价,防止盲目投资。要逐步完善财务评价和对标体系,实现对所属经营单位业绩的全面考核和科学评价。

当前形势下,企业除了注重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加强风险防控,还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努力获取外部资源,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企业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优势,将国家在基础产业投资、固定资产购置以及科技开发、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用好,依托有利政策支持发展;争取国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安排上给予政策支持等等。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央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制定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应及时把握总体效益变动趋势,分析影响因素,积极取有效措施,打赢应对危机这场攻坚战。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商管理机关在优化组织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形势来看,我国工商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缺乏专业工商管理人才

作为金字塔的中部和塔尖,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缺口很大,高级工商管理人才的紧缺就更严重了。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竞争的意识,然而,长期以来工商管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分强调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缺乏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

工商管理发挥越来越大的功能与作用,在客观上要求拓宽其管理范围,加强其薄弱环节,实现职能到位。不仅要管好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而且要监督宏观调控指导计划的实现,不仅要管理个体,私营经济,而且要管好公有制经济,维护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秩序。而目前工商管理体制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把已经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人为地分割成条条、块块,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分兵把关,不利于形成管理的合力。

3、缺乏强有力的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在履行工商职责时,工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效能,切实履行工商行政执法职能,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谋划工作思路的主要依据和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然而,现实中,在现代社会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工商管理部门并不能应对自如,其执法手段有被一味弱化之嫌。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强制执行权相分离,工商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后,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权力,从而使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削弱。二是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受地方保护主义干预严重。地方政府认为工商行政管理是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私自决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未经政府允许,一律不得对企业进行检查和实施处罚,从而加大了工商管理人员的执法难度。

4、缺乏严格的工商管理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内部管理问题的主要问题:一是工商管理部门摊子大,职能部门多,国家投入的资产相形较多,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不全或根本没有,从而导致在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体现出了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国有资产出现比较严重的流失。二是工商管理部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进行调查和评价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职能,但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不够健全,使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难以开展,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效果。

二、解决当前工商管理问题的对策

只有针对性的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水平,具体来说可以从加强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完善工商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

1、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模式,以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新时期的工商管理人员,除了要立足于基本国情,同时还必须具有高度的国际竞争意识,而且要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给予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新时期的公司管理人才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所提出的要求与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才,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将不再是单一的地域与国家的市场,而是含有越来越丰富的经济元素的市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不得不努力完善工商管理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机构的职能。

2.1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督管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工商管理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加强工商管理体制的统一性,而其所具有的效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另外,还应该在全社会数量工商管理机构的威信,提高管理水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

2.2建立实事求是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服务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而言,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原有的地域性和局限性已经不复存在,工商行政管理的任务会越来越繁重,相应的责任也就更大。随着各种市场主体的增加,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立法也会相应增加,而且随着我国愈加频繁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使得工商管理部门也必须与国外有关部门和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为了能够良好的解决今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对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3、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3.1完善工商管理法制体系

我国应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等为重点,加强制定单项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解决掉新旧法规自相矛盾、执法依据不统一的问题,解决工商行政基本法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同时,注意加强法制宣传和学习培训,不断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监管执法职权。

3.2调整内部职能机构,明晰职能关系

目前工商管理各业务部门职能交叉,分散管理、分头执法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因此, 根据工商管理机关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需要,对全部工商管理业务职能进行“三分”,即:一为行政许可及审批行为;二为行政监督及处罚行为;三为行政督察行为。从而使内部业务职能有效的整合,可以避免现有机构设置存在的既互不相干又互相重叠、内耗大于合力的局面,加强工商管理执法力度。

3.3加强对监管的制度建设,规范干部行政执法行为。国家要把依法行政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同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也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工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4、建设工商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工商管理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应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对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财务经费实行统一管理。同时,省级财政根据全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业务支出范围,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办案经费、装备经费及基础设施经费等实行统一核拨。工商管理财务部门和物资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分别设专人管理账目、物资,配套完善出入库手续,达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另一方面,要增强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应向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汇报,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得以真正发挥。并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促进监督服务职责的完善和加强。

三、总结

在市场经济中,工商管理是维护经济秩序的高效职能管理部门,我们必须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整合各管理职能,打造更好的工商管理平台,努力争取管理的最优化,使市场资源公平化,促进市场持续稳定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8)

2010年以来,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出口恢复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同时,物价涨幅出现趋稳迹象,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向正常增长轨道的转变有了重要进展。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投资增长动力实现市场接替。2009年我国经济能迅速扭转增速下滑势头,主要得益于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快速扩张发挥了关键作用。自2009年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在2010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2009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2009年同期12.5%的增速。2010年前8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和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

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我国政府实施的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效果显著。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之后实际增长16.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消费实际增长有所回落,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月份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稳定在15.2%左右的较高水平。

(二)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2010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超出预期。2010年2月份以后单月出口值达到1100亿美元,2010年前8个月累计出口9897亿美元,同比增长35.45%,高出金融危机发生前的2008年同期504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出口占比为8.9%。2009年出口受到严重冲击,但降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占比不降反升,达到9.7%。2010年有望突破10%,接近德国、日本曾经占全球出口比重的峰值。

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2010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三)物价涨幅趋稳,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10年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但目前已出现趋稳迹象。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从国内看,2010年粮食产量较去年略有减产,但储备充裕、调控能力强,部分农产品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粮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2010年6月以来猪肉价格在淡季出现止跌回升,猪粮比达到盈亏平衡点以上。四季度猪肉价格虽看涨,但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应不会超过翘尾因素的减小幅度。

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效果初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抑制。目前部分城市成交量和房价出现一定幅度回升,但2010年5月份以来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持续负增长,部分开发商资金链趋紧,库存明显增加,预计年底前后房价水平可能松动,有一定幅度回调。此外,货币信贷已回归适度增长区间,信贷投放节奏较为均匀,经济过热和通胀预期下降,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降低。

综合看,2010年以来,内需增长动力从政策推动转向市场驱动,出口恢复快速增长,显示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增长速度高位回调有内在要求,也受到政策主动调整的影响。鉴于房地产投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将带动整体投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回落;出口增速受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减缓的影响,5月份以后已逐月下降,三、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逐季、小幅回调趋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10%左右。

二、2011年经济增长将企稳回升,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1年,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中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景气监测指数显示,虽然2010年8月份部分指标小幅逆转,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和同步指数仍在下降,经济运行将延续短期下行态势。同时,先行扩散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反弹,先行指数降幅缩小,筑底迹象比较明显。根据历史经验和全球经济走势综合判断,本轮短期调整的底部有望出现在2011年一季度。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同时,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一)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我国出口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2009年三季度到2010年上半年,美、欧、日等经济体已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正增长,按照传统经济学定义,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并进入复苏状态。但是,多数发达国家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完全消化危机冲击尚需时日。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后,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降低公务员工资和政府福利支出等,以削减财政赤字、化解债务风险,加上刺激性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明显减弱,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存在反复的可能。根据历次重大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的一般特点,结合近期美、欧、日等经济指标的表现和政策取向,综合判断2011年发达经济体将保

持温和复苏状态,出现二次探底或恢复快速增长的可能性均较小。201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彼此之间经贸合作加强、对发达经济体依赖程度下降,经济复苏势头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预计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新兴经济体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局面。

总体上看,2011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略好于2010年。伴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2010年5月份以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进口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逐步止跌回稳,预计2011年进口增长将维持在lO%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在重启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以后升值压力不减,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增长产生冲击。同时,2010年全年出口达到30%左右的高增长,是在上年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预计2011年我国出口增长将有一定幅度回落,月度出口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全年出口增长15%~20%。

(二)消费实际增长稳中有降.投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

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实际收入保持较高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快速扩张,消费预期改善,消费实际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扣除商品零售价格因素)达到较高水平。2009年下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有所回调,消费刺激政策效应减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回落,消费实际增速也开始下降。2010年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仅增长7.5%,对下半年和201 1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将形成硬约束。去年5月份以来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长有所加快,但仍明显低于2007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受此影响,2010年三季度以后消费实际增速将稳中有降,预计2011年消费实际增长略低于2010年。

2010年以来,投资增长回落,但降幅不大,全年仍将达到24%左右。2011年,出口和消费实际增长水平可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为制造业投资增长提供了一定的需求基础。同时,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各地重大规划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没空间较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将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投资性需求明显回落,房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倾向得到有效遏制,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但房地产成交量的持续负增长,意味着开发商从市场销售中获得的资金减少,对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部分弥补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长的负面影响。综合看,2011年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预计2011年投资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全年投资增长将达到20%以上。

(三)通胀压力趋于增强

2010年物价涨幅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将趋稳,并有所回落。2011年,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同时存在,物价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看:消费实际增速回调、货币供给回归适度增长区间,需求拉动因素趋于弱化;2010年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11年再度大幅度上涨的空间不大;未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输入型通胀压力。

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前期积累的大量流动性的消化仍需一个过程;二是目前肉、蛋产品价格已呈恢复性上涨,2011年有可能继续保持上涨态势,成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内投机资金已介入部分农副产品炒作,会推动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四是工资上涨将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传导,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等,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五是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存在贬值的可能,将推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再度上涨,输入型通胀因素不可忽视。总体看,2011年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一季度以后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物价上涨压力可能加大。

综合上述分析,2011年出口、投资和消费实际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略低于今年。从出口和投资增长可能呈前低后高走势判断,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也将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可保持在9%左右,2010年下半年通胀压力加大,全年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4%以内。

三、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2011年应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加快价格改革步伐,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机制。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济运行基本回归正常增长轨道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因此,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应逐步实现由应对危机型向常规型的平稳过渡,并保持相对稳定,把更大精力放到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上,力争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重新认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从劳动力供求格局看,近年来城镇就业年均增长接近4%,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与新增城乡劳动力供给大体相当,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的压力明显缓解。上述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转变。宏观经济政策为保就业而保增长的压力将有所减轻,政策目标在保持必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应对增长速度放缓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而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培育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障碍。应择机推进利率、汇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存、贷款利差较大,且普遍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考虑适度提高存款利率,积极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在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更多地发挥汇率在优化调整出口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调节作用。进一步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非农用水价格。

(三)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扩大消费

推进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扩大消费的有效途径。可选择的政策包括: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合理分享土地升值收益;积极推进房产税征收试点,加大对高收入群体存量财产的税收调节力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和民生性转移支付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将政府支出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上来。

(四)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初步形成了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表明,节能减排对行政管理的依赖程度依然过高,依靠行政命令、实行“一刀切”的管理办法控制能源消耗,已产生一定负面效果,而且难以持续,也容易对一些地区的发展形成不当限制。应该以市场为基础,针对各地区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更加公平合理分配指标,积极探索有利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降低的实现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节能减排成效。可参考国际不同行业能耗、排放标准,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排放权交易试点。

(五)改革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度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9)

二、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

1、市场整体供过于求

(1)市场需求开始下降。在工业活动中,煤炭往往是作为辅助资源用于建材、电力、钢铁等行业,而不是作为直接的工业原料,伴随着这些主要耗煤行业产量的下降,煤炭的需求量自然会下降。

(2)产能的持续扩张导致煤炭供给过剩。在过去的煤炭行业黄金十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已高达124897亿元,相当于建国后煤炭产业总投资的28倍。我国重点建设了蒙东、神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其2010年的煤炭总产量达到28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7.5%。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约32亿吨,是2005年的1.5倍,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5%,我国原煤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十二五”期间,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仍持续增加,以2011年为例,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就高达4700亿元。煤炭开采及洗选加工固定资产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导致煤炭产能的扩张和煤炭供给的过剩,然而市场需求却因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煤炭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的状况日趋明显。

2、新兴能源产业的冲击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未来十年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将达到2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也挤压了煤炭行业的发展空间,对煤炭产业构成了一定的竞争,随着新能源的兴起,整个市场对于煤炭的需求将会进一步下降。

3、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1)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受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下滑、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煤炭产品需求下降,煤炭产品价格下滑,众多能源消耗企业对煤炭的进口量持续增加,直接导致国内煤炭销售利润空间收窄。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上半年累计进口煤炭3080万吨,同比增长73.7%,占全省煤炭调入量的37%。

(2)从国内来看,目前,在主要煤化工及下游企业整体开工率不足、库存持续增加、行业面临整体亏损的情况下,有些地区相关部门出台煤炭资源开发转化率达到50%以上的政策要求,导致相关煤炭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建设煤炭下游产业。

4、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在过去的几年间,由于部分煤炭企业的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企业煤炭资源频临枯竭,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很大困难。同时,企业效益分布很不均匀,煤炭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到少数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资金流陷入极为紧张的境地。

5、流动资金匮乏

经营效益的下滑必然影响了资金供给,进而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和拓展经营。货款回收中现金比例下降,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随着煤炭供给过剩、价格持续下滑问题的日趋显现,煤炭企业逐步陷入经营困难局面。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下滑的现状,大部分煤炭企业采取挖掘内部潜力,探索进行内部的改革和调整,甚至采取竞相裁员降薪的方式减少成本。

三、应对措施

1、深化改革,坚持市场化原则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作用,以市场化原则深化煤炭行业的改革,打破行业的垄断,加快转变煤炭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煤炭基地的建设,构建可靠稳定的煤炭供应基地和煤炭洗选加工基地。同时,要改进煤炭的资源管理,开放煤炭市场,鼓励煤炭供需双方订立长期合同,完善全国范围内的煤炭交易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和预警作用。

2、合理开采,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依据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等情况,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做好煤炭的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协调平衡,科学推进产业转型。各企业还应当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发掘煤炭资源新的价值,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

3、科学调控煤炭生产总量

目前,我国存在煤炭产品积压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对煤炭的生产总量进行合理地调控。一方面,要坚持依法办矿,深化“打非治违”活动,加大煤炭总量调控力度。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加强行业自律,特别是要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维护市场稳定、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的的积极作用,防止煤炭市场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同时,煤炭企业要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人追究等各项安全保障制度。

4、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适合煤炭行业的配套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大力支持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减少煤炭企业相关税费的征收,为煤炭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体现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1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1]。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4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2]。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乃是改革与创新。以往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政府以退为进的决策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续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继续推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渐弱化政府的支配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民间力量[3]。第二,政府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当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决要循序渐进,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为拉动国内消费提供条件。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创新为力量,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2.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项动态化的建设正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纺织业、服装生产业、皮革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使人口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呈正比,可见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现阶段以及下个发展阶段,我国都要将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

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在近十年经历了由过热到过冷的过程,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59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4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6%,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6292亿元,比上年下降6.3%。就当前的形势来看,房地产业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趋向平稳发展。然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在房价必须得到控制的情况下,还要实现房产经济的增长。而有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使调控成为众多社会问题的引爆点。在这种形势下,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做一个调整,从改善房产需求入手,为房产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并推动高端住宅的市场化,加快保障房的建设。

三、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而下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要继续保持稳妥的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产业结构问题、人口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等作出相应的改革。在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相关政策,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剑平.中国趋稳的经济形势下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市场,2012(29).

[2]郑超愚.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11年-2012年[J].新金融,2012(01).

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篇(11)

出于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考虑,今年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速度上有所回落。而从具体的发展成就来看,我国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同时民生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以下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特点。

第一,经济结构得到持续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三产结构比例为9.2:42.6:48.2。高新技术革命潮流和经济全球化是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科技产业转移,同时一些新的行业也不断涌现出来,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快速的发展[1]。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1.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缩小0.06。

第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受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难和居民人均收入低成为改善民生的两大难点,201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6万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而2014年,我国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民生建设倾斜的力度,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建设均得到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提高了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各项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我国的消费结构中,网络零售下的通讯器材如手机、电脑等是其中的消费热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得益于产品的高速更新,这个消费热点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就使网络零售成为占据全国零售总额较重比例的经济体[2]。除此之外,绿色食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等绿色消费也在现阶段获得显著的增长。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改革和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乃是改革与创新。以往几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改革与创新是国家获得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而在当前政府以退为进的决策下,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更不能松懈,持续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必要。第一,政府要继续推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并逐渐弱化政府的支配权,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拥有更多的民间力量[3]。第二,政府要继续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在当下,收入分配不平衡的解决要循序渐进,首要的是提高中等收入水平,为拉动国内消费提供条件。第三,政府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创新为力量,全面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

2.加快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涉及到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资源、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项动态化的建设正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一,城镇化带来的人口流动使纺织业、服装生产业、皮革制造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从而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第二,城镇化使人口的消费能力得到提升,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城镇化水平与消费需求的增长呈正比,可见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在现阶段以及下个发展阶段,我国都要将推动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规划。

3.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