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利发展研究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农田水利科技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与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田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推进。
1.1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学科不断向节水、高效、环保的领域扩展,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用水、劣质水高效安全应用等都有新的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已从原有的单一化延伸至多元化,不仅由单纯的土壤水分调控研究转向“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而且把水分运移规律与养分、水热、化学物质运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更加重视局部灌溉和不同农业耕作条件下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开始了沟垄、带状种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滴灌、地下滴渗灌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水热、水肥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并取得新的成果。这些都为发展节水农业,把该领域的研究由实验统计性质转变为具有较严谨理论体系和科学定量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继续研究农田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的转化关系和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计算的同时,突出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和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入,非充分灌溉理论进一步丰富;由研究单点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水分敏感指数的时空分布;从传统地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经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特别是把作物不同阶段水分敏感性与根系生长、叶面气孔效应、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分配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索作物的适度缺水效应,为农业节水奠定了理论基础;确立了主要作物经济灌溉定额、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以及适宜的调亏期、调亏指标[1]。
1.2节水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2-3]。
1.3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优化调度,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方向
2.1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4]。
2.2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5],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灌设备,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各种自动阀门,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高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等,应加强灌排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到农田灌溉、灌溉用水管理、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治理等方面,将是今后农田水利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
3参考文献
[1] 许建中,李英能,李远华.农田水利科技新进展及其展望[J].中国水利,2004(9):35-38.
[2] 李英能,段爱旺,吴景社,等.作物与水资源利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
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水利的支撑,要建设持续健康的生态城市,就需要以区域水资源配置理论为指导,加强对城市各项社会与经济活动中水利活动的管理,从而确保城市发展与水利建设的均衡性。为了在城市区域中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必须控制和监测水资源,加强对各项水资源的保护、调节、控制、管理及治理,在地区和流域之间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促进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1 城市水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洪涝灾害防治标准低
多年来,我国虽然采用除险、加固等多种手段加强了对城市防洪的管理,但洪水问题仍是威胁城市安全的一大危害。在一些县城或者小型城市中,防洪体系尚未构建,对洪水灾害的抵抗力几乎为零。而且,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路面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暴雨等产生的流量排除难度加大。另外,存在于城市排涝系统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现有城市排水泵站多为早期建立,老化严重,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排水泵站排涝模数远远低于城区排涝要求。
1.2 城市水资源相对不足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满足了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需求,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需要更多的水资源,然而受降水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导致水资源供不应求问题日益严重。用水短缺现象普遍出现于用水高峰期或中等干旱年。在北方,为有效解决缺水地区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多通过跨流域调水、开发水源或节水等措施来实现,并且加大对个别重点城市的供水量。但与此同时,多数地区仍存在集中排污或过量利用地下水等问题,从而对区域内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产生严重影响。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将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若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补充必将造成水资源的枯竭,进而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供给。所以,做好并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利用对于城市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3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当前,我国水质污染的主要因素在于过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率。高度集中的城市用水导致城市排水量大,大量成分复杂的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江河必然对水体的自净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地下水及江河水造成污染,进而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而上游及周边地区工业、农业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不合理处理也严重影响了沿岸水体的污染,进而加重了下游城区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加之日益严重的城市酸雨问题,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受到进一步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污染不断严重化。
2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城市洪涝灾害防治,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安全直接受城市洪涝标准的影响。要保障城市水利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构建和改造,构建完善的防洪设施,通过提高城区排水能力来降低城市因洪涝灾害而遭受的损失,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排水区域的划分及排水管网的铺设首先要坚持分散布局、就近排放的原则,以排水布局现状为基础,以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的目的。还要通过对内部排水管网及排涝河道的治理来理顺排涝水系,综合治理排涝河道,确保排水畅通。还可以采用管网铺设、泵站扩容、河道整治等手段,重点治理重涝区,对现有排水设施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从整体上提升城市排涝标准及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河塘及水面的保护,充分利用其调蓄和排泄能力,有效缓解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2.2 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要求城市水利建设工作,其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其核心内容。首先要促进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工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构建节水型社会,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其次要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通过降低工农业污染排放量对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还可以采用雨水排污系统分流措施对生活污染进行处理。还可以通过节水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行发展生态农业,配套续建灌区,改造渠网,改革耕作制度,对施肥、施药方法进行革新,对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养殖业和农业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加强绿化对水土进行有效保护,加强对乱砍乱伐行为的禁止以保护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和进度。其次可以通过运用可降解垃圾袋、推行垃圾袋装化以及专人专车收集并处理城区生活垃圾等措施,对居民住宅的垃圾道进行有效改造,大力改造旧城区环境,使其生活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同时,还要对城市河湖水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大面积建设城市绿地和绿化带,尤其要在河流两岸进行绿化带建设,在水体生态区之间构建纵向联系体系,提升涵养肥力和固土保水的能力,通过减少地表径流,扩大透水面积实现对水文循环以及水生植物布局和河床基质的改善,从而达到降低水土流失、净化水体、缩小并稳固洪泛范围的目的。
3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利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经济、环境及资源的健康发展是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环境要求我们对水资源加强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全面节约、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及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4.023
Th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Take Jing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NG Li[1], LI Fang[2], XU Haoran[3]
([1]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The Changzhou Campus of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2]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3] College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n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level of water conservancy.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but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economy. This paper takes Jing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water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explore its significance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y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 modernization; synergistic effect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格局。水利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国民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水利经济和谐发展体系的构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应该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①在水利方面进行了大规模且持续的投入,并且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水利发展和改革,引领水利创新发展,提升水利现代化水平。
1 水利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不同的特点,我们把水利事业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主要致力于水利经济的发展。
水利经济作为位于国民经济基础的一种行业经济,涵盖了水资源的勘探、 开发、保护、利用、经营、管理及在水旱灾害防治过程中的全部社会关系。水利经济包括水利基础产业和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主体。②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经济阶段理解为主要注重增强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即以水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阶段靖江市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充分利用水利优势,发展船舶运输等港口经济的发展,以此带动靖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在这一阶段同时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调配能力,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与利用,为全市医药,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主要工业门类的发展和靖江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水资源的基础保障功能,使人民安居乐业,逐步走上以水致富的道路。
第二阶段为水利建设工作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现代化是指将现代化的手段应用于水利,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需求和发展。它包括的内容:一是治水理念和治水思路的现代化;二是先进的规划水平和设计能力;三是安全可靠的防灾能力和资源保障水平;四是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装备。③在这里我们把水利现代化阶段理解为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改变水利发展模式,实现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和信息化水利,主要注重增强水利的基础保障功能,水利建设重点逐步转向水利现代化。
在水利现代化的建设中,靖江市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长江、界河以及横港进行三条控制线的建设,有利地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加强了小型涵闸,灌排渠道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很大的投入,靖江市不断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体系,并且致力于实现靖江市水利综合信息化和自动化,显著提升全市水利综合管理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为水利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和成熟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
第三阶段为水利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持续加强水利现代化的建设并同时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我们把这一阶段理解为注重协调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使水资源基础产业和基础保障两个基本功能均衡发展,使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在促进水利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相互促进并且力争达到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即在两者的协同作用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2 水利经济发展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1 在经济社会建设初期,必须重视水利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也就是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一阶段,水利的作用更多在于实现水资源的供给,促进水利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利用发达的水运交通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等使沿江开发势头不断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本来就是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水利经济,重视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有利于发挥水利行业特有的自身优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2 水利经济的发展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
水利经济发展阶段,主要重视水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在过去水利的发展历程中,对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科技带领水利建设,实现水利信息化,科学化等方面明显不足,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水利的发展必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而只有在水利经济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之后,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才能认准方向,找准目标,才具备实力使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3 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经济的发展
(1)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水利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必须重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就是本文所讲述的水利发展第二阶段。在加快防洪除涝,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水利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等目标的引导下,必须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实现资源集约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和生态安全等都必须靠水利发展提供更加完备更加可靠的基础性保障。由此水利现代化是未来水利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2)水利现代化推动了水资源更好的整合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水利经济的基础产业功能。靖江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通过建设150余座涵闸,极大提高了沿长江引水能力, 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和保障了重要工业的用水,这为靖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靖江市也大力提倡建设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在工业用水方面实现重复利用率达到46%。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3)水利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损失,更好地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果。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注重防洪除涝的建设,靖江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内部骨干河道和配套设施为主体的西引东排,北纳南泄,分级控制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这为保障居民安全生活及依靠水资源发展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使水利经济得以在一个安全有保障的环境中发展。通过提高水利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水利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实现了水利经济。
(4)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致富治水,治水致富”为导向,促进了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靖江市全面落实各项水环境管理措施,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在城区河道疏浚方面有很大的投入,大力实施了农村“双清”工程;在生活和工业污水收集和处理方面也有很大的进展。靖江水利的发展适应了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从改善现状,预防发展,改变居民用水理念等方面努力,使水利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5)水利现代化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改变水利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水利改革创新。水利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水利科技化发展,靖江市在水利建设和水利管理中普及高新技术,致力于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目标。这为靖江市之后的水利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改变传统的水利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推动经济改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
4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呈现协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1 水利发展呈现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④同样的,我们把水利发展中的协同效应理解为在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其达到的经济社会效应大于水利经济或水利现代化单独发展所带来的效益。
近几年来,靖江市沿江开发的势头迅猛, 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靖江市经济能得以如此快速的发展,与靖江市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是分不开的。近几年来,靖江市的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的特点,处于本文所述的水利发展第三阶段,即靖江市在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以增强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的同时,也注重水利经济的发展,来增强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水利经济和水利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协同效应。而正是在其协同效应下,靖江市水利的发展呈现“目标明确,科技带领,不断提升”的特点,很好地适应了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4.2 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促进,并不矛盾
正如前面所述,水利经济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水利现代化不可能跳过水利经济阶段而直接产生,需要在水利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水利现代化是水利发展的必经阶段,水利现代化的提出更好地明确了水利发展的方向,即推动水利发展模式改革,提升水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在水利发展中并不矛盾,只是在不同时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水利发展应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水利经(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济与水利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促进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3 水利发展呈现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
水利经济的发展为靖江水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水利现代化则为水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水利的发展必须在科学技术的带领下,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改革创新,不断改变水利发展模式,改变水利发展理念。使水利的发展能够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送去源源不断的动力。水利发展的进程中,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水利经济,即正如我们前面所谈论的把水利建设重点放在水资源的基础产业功能上,就可能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重视和提高;同样地,如果只注重水利现代化的建设而忽视水利经济的发展,水利的基础产业功能可能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对于水利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只有重视两者的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水资源的双重效益,使水利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靖江市正是在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共同作用下,极大地发挥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功能和基础产业功能,不断加快了靖江市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5 结束语
我们必须意识到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使水利起到更好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水利的发展必须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处理好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关系,使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能实现其最大的协同效应,以促进水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并以此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基金来源:本文系2014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水利经济与水利现代化的协同效应研究――以靖江为例(项目编号:201410294048X)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廖丽霞.实现我国水利经济科学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现代社会最为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总的来说,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局面,为了解决西北地区用水困难的问题,国家制订了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充沛的水资源通过人工渠道或改道输送到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和地区。从历史发展来看,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曾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典型的温带气候环境,水资源绝对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随着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环境破坏和支流断流,导致黄河流量急剧下降,水土流失问题更是使得黄河水患连年不觉。水利工程项目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管理利用,在保障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同时,更能够消除水患,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水利运行机制需要有新的创造和发展。
一、当前水利运行机制的局限性
水资源是当前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物质,也是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或者水资源缺失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更是不可计数。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巨大社会影响效应在当前的水利运行机制中,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水利运行的长远效应,甚至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1)水利运行投资体系缺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水利项目都是国家重点投入、重点规划的基础项目,也由此造成了水利项目完全国家投入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固然能够保障水利运行和水利规划的有序性,但是受制于国家政府预算,水利运行一直难以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大型水利工程项目涉及面广、施工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投入,很难真正正常营运。
2)水利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一直是公共基础项目,其承担了大量的公共任务,管理经营中也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计划性,水利项目预算中很少涉及到水利项目的运营方案,缺少市场操作的水利工程项目很难真正在水价调控、水利市场管理和水循环管理上发挥作用。
3)水价波动频繁,市场观念落后。目前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明确的单价,甚至在用水高峰时段还会出现议价环节,水利工程往往是地区性水资源的核心管理机构,它对于水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目前水利运行管理机制中,没有发挥这种效应,也没有体现出水利运行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运用、水资源经济价值保障上的重要价值,这些都是水利运行市场化观念落后的典型表现。
二、基于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正是由于水资源的战略性意义以及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我们需要在水力资源运行管理中重视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水力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并且要立足长远发展,制定水利运行可持续性机制,造福于后世。因此,针对当前在水利运行管理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内容有:
1)健全水利运行的市场管理机制。水资源不仅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更是具备经济价值的高附加值商品,因此在水利经济运行管理中,建立健全水利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管理十分必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水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原则,以稳定水市场经济为目标,建立符合我国水资源开发现状的经济运行体制。从水利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标开始,明确水利工程项目的社会责任、公益性目标和经济运行方案,使水利经济的发展同时兼顾社会性和经济性,保障其日常运营的可持续性。
2)水价合理调控。水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巨大,要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市场稳定性,就必须制定水价的合理调控机制。其一是要保障正常的水需求,通过水利工程的蓄水和放水,保障水资源需求方的正常水需求得到保障;其次是要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控制,对于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要进行严厉处理;再者是要对水污染问题进行防治,控制毒害废物废水的排放。要实现水利经济运行的上述三个功能,可以在水价管理上实现阶梯性水价和附加水价,对于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行业和个人,进行水价处罚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完善水利经济运行中的投资渠道。要真正发挥水利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就必须扩大水利项目中市场资本的份额,建立起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和企业运作有机结合筹资办水利的新举措。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强化水利经济运行中的市场化行为,扩大水利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水利运行的市场投资吸引力。政府要重视对水利项目的政策扶持,提高水利项目的银行贷款额度和市场准入机制,建立水利项目建设的专项管理资金,并对水利运行施行高效的股份制管理,扩大水利经济运行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三、总结
水利事业是农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防治水利灾害的有利方法。我国传统的水利运行机制中,普遍存在投资力度和投资多样性不足、水利市场功能单一、水利市场意识淡薄和水价调控混乱的局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在水利运行机制中合理优化水市场分配机制,实行水价市场调控制,透过明确水利项目的具体要求,扩展水利投资渠道,建立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利经济运行机制。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转变水利发展方式、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事关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我们联系工作实际,针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1新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辉煌业绩有目共睹,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亟待解决。
1.1在工程建设目标上,存在国家和农民的目标不同的矛盾
国家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的是要粮食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而,农民种粮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跟着市场走,市场农产品什么价格高农民就种什么,国家无法强迫农民种什么。这样就会出现水在田边流,农民就不用问题,灌区灌溉面积达不到设计标准,甚至出现严重萎缩问题。
1.2在投资方向上,出现建设和改造的矛盾
我们建议国家对新上水利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要在宏观上对新建项目和现有工程改造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坚持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能改造省钱效益好工作难度小项目就坚持以改造为主,不要盲目上新项目,浪费钱,浪费资源。
1.3在经济效益评估上,出现理论值过高与实际不符的矛盾
我国在工程建设效益评估上采用理论公式计算,不考虑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仅从技术上进行规划,缺乏政府宏观把关,缺少全面经济论证,往往出现一项工程经济评估很可观,但建成就亏损。
1.4在投资上,出现投资多元化和水务一体化管理的矛盾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大量投资,这是一个好的政策。然而实际情况是各部门有其自己的规划和政策要求,有的部门干的是头,有的部门干的是尾,有的搞土地整理,最后工程都建在灌区。由于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各自工程建完后,工程运行出现新建末级渠系建的高供水上不去,没着还的把新建工程扒掉才能供水,劳民伤财;还有的土地整理表面看很平,灌水后高低不平,地无法种,农民非常反感,对这样工程水利部门和农民不认可。
2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我们建议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思路是坚持改革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民意,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发展之路。
2.1注重工程效益,坚持建设和改造并重方针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应坚持新建和改造两条腿走路方针,要在宏观上对新建项目和现有工程改造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坚持上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能改造省钱效益好工作难度小项目就坚持以改造为主,不要盲目上新项目,浪费钱,浪费资源。严把新上项目关,建立项目责任追究制度,纳入政绩考核,避免一走了之。几十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巨大,工程项目覆盖面大,多数工程已需要更新改造,工程稍加改造,经济效益巨大。那么,我们何必投巨资,浪费资源进行新工程建设呢。据我们调查,很多灌区设施不配套,支、斗、毛渠不健全,跑、冒、漏水严重,水利用率低下,工程效益差,管理水平低,生存发展难度大。可以说,灌区更新改造上档次是我们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亮点。我们认为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是一项工省效宏的路子,应作为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重中之重。
2.2搞好顶层设计,实行财政资金一元化管理
我们建议改革现行中央、省、县、建设单位配套投资的方法为市场化运作。我们想国家实行配套资金政策的初衷是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实际运行中看出现的问题较多。凡是需要加大水利投资的省、县都是农业大省、农业大县。省、县经济都比较困难,财政部门对农业生产只是付出没有回报,他们很难拿出更多钱修水利。这样就使应该干的项目没钱干,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改革思路是水利建设要实行市场化运作。中央对各省实行砍块包干,按各省粮食贡献率进行水利投资;省级规划项目对县进行招标,招标主体可以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生产公司、自然人。可以改变现在党让干群众没意愿变群众积极干的新局面。这样,投资主体有了积极性,资金筹集有办法了,建设投资可以大大节省,工程建完非常实用,管理责任明确了,经济效益可以大大提高。
2.3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中央加大水利投入的一揽子政策,多渠道筹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二是要敞开大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大力推行PPP以及BOT、TOT等项目融资和经营模式筹集资金;三是要调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用水者协会、农业生产公司积极性,鼓励他们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业生产后劲;四是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出台水利中长期信贷扶持和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和水利建设企业开展债券融资,解决好水利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2.4对新上水利工程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严把审批关
我们建议各地对新建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时要吸收政府人大、政协和涉及相关的政府、农民参加,倾听他们的意见,防止规划部门在办公室进行单纯的理论设计,工程一干问题百出,效益长期发挥不了。重大水利工程要分级进行审批,要经过政府、人大审批。经过严格审查,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防止工程设计宏伟,实际运行两回事,浪费资金、浪费资源,群众不买账,劳民伤财的事情发生。
作者:冷淑芬 单位:黑龙江省林口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关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干流沿岸灌区规划的批复(水规计〔2006〕50号).
[2]水利部水总〔2015〕196号文批复的《黑龙江省黑龙江干流堤防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简单叫做小农水,主要包括在田间修建的小型灌区、小型水库、蓄水池、灌排工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塘坝、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其目的在于解决农村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等问题,并通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普及来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封状况、延伸农业发展用水渠道,提升地区水利条件,满足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为农业稳产高产、农民增收打下基础。概括来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普及主要有两种方法,首先是,是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上着手,通过引水、蓄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在时空上的相对均衡;其次,是对旱区和涝区分别采取灌溉和排水的措施,以此来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效益亟待进一步挖掘 小型农田水利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项目,在工程建设和完工之后,其工程效益却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首先,是农田水利工程完工之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实施,配套工程没能及时跟进;其次,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时,没能详加调研,对区域内的水源等状况了解不够充足先期盲目铺设饮水管道,运行若干年之后,区域内水源干涸,造成工程浪费;再者,误认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次性工程,或者是认为维修不方便,造成工程建成后长年缺乏维修,工程逐渐老化,直至最终基本丧失原有功能;最后,工程建设期间管理缺失,造成工程质量问题频出,豆腐渣工程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1.2 水利工程对农民收入贡献下降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农业收入显得愈加的微薄,更多的农民选择丢弃土地外出务工,农民近年来收入的不断增加更多的得益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农民收入结构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减少。同时,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劳动量大,农用物资价格逐渐攀升,农作物价格涨幅并不明显,使得面对用水价格居高不下时,更多的农棉选择了“只灌移栽和救命水,不灌增产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农业经济效益出现衰退的趋势,最终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驱动力。
1.3 水资源资利用率偏低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往往是大水漫灌,如此以来就回造成水资源充足的季节与水资源淡季人们对谁的态度截然相反,而农业灌溉工程修建时缺乏标准化的控制、之后维修欠缺,更是使得标准化灌溉不能得以保障,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下。
1.4 土地分散经营 当下农村土地使用权大都归属于农户自己,如此以来,农户就拥有了农作物种植的自由权,最终造成灌溉周期、用水量等不统一,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难以推广;同时,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私改沟渠,造成水利工程的破坏;而节水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更是艰难。
1.5 管理制度不清晰,管理责任难以落实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逐渐推行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增产,保障了农民的增收,然后,随之而来的是集体资源管理界限的模糊,集体资源被集体的个人大肆浪费,农田水利工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推行之后,农田水利的管理权归属不到位,造成农民节约用水意识淡薄,水利设施保护不善,甚至出现了水利设施随意破坏和盗取的现象,农田水利管理权亟需明确。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1 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极其有利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还十分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最终为农民谋福利实现农民增收,这是一项革命性措施。与此同时,还要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还要扶持节水灌溉典型,使防渗渠系配套更加完善,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用这些措施来配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2.2 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改革,这对农田灌溉、排涝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迫使灌、排技术标准的研究要更加深入。
2.3 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 近年来,水污染带来的水环境恶化、水质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带来了负面影响,死鱼、死虾经常性浮出水面;同时,水土流失还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保护农村水资源,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3 结语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要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水工作,像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一样加强水利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其运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1.构建完善的水利资源市场
水利资源是具有综合性强的一项资源,以往开发水利资源,大多重视投入,对于后续环节的产量忽视,收益达不到预期经济效益,国有水利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水利发展相关的法律规章,各个水利单位工作得以落实,在国家支持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一条件现有的经济政策,保障水利经济发展有良好的未来。例如部分地区,天然环境条件,推动旅游业经济发展,而水利项目的开发,更是促进经济效益,针对水利经济发展的投资渠道的拓展,可以从企业融资的方式中找到解决的途径,融资体系的进入,大大的增强了水利项目发展的投融渠道。而在水利资产管理机制当中,必须要有懂得经营管理的技术性人才,在岗位上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经营管理水利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必须组建专门人员,以更好的发展水利经济为前提,落实监管各个水利部门遵守相关制度。从而水利经济发展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水利经济发展必然有丰硕的效益。
2.水资源合理配置
水市场的构建通过市场机制的调整得以实现,长期的缺少市场观念的影响,水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过去我们主要是解决城市居民供水问题为主,忽略了水利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推动,我们不仅要保证过去的原则,还要构建水市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得以发展水市场,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从而实现水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往,水利发展主要是投资渠道缺少,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很多水利工程,在国家财政建设不足的情况下,都阻滞了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国家对于水利建设往往只能满足基本,导致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的周期长,甚至水利发展工程被搁置的情况。
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发展水利经济
在发展水利经济的具体实施当中,建立合理的一系列具体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水价机制。在水价机制当中,水费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目前水价比成本价格低很多,对于节水,维持生态平衡都起不到很好的作用,水污染日益严重,对于水质的要求逐渐升高,人们往往不了解这些,水资源无法有效的体现出被重视的情况,造成市场的供求关系不能有效的合理分析。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为满足各类用水的需求,水资源的得以利用,就要通过水价来促进引导水资源流动,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有效实施,对于发展水利经济,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已建好的水利工程,收取一定的水费,也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每个人都能珍惜水资源,珍惜每一滴水,无论在城市居民中,还是在农业项目中,都应该加大节水的宣传力度,使每个人都了解水的重要,以及水资源日益缺少,人们的基本用水如何层层过滤,才输送给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节水。从生活中节约用水,保障水循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可持续发展水利经济当中,首先要完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是水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保证,只有管理体制得到提升,水利经济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之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完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国家财政当中关于无偿投资的份额,在每年的经济发展当中,关于水利经济当中国家关于无偿投资已经逐渐减少,有有偿投资逐渐增多,在国家实行无偿投资减少,有偿投资增加的趋势中,社会投资就变得日益重要,企业对于水利经济项目发展投资已经非常重视,首先就要建立关于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在这样的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就是要建立政府财政投资于市场运作想结合的多元投资体制。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值,只有多元投资体制的建立,才能确保水利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当中,最重要的是建立水利建设融资机制,各种融资手段的结合,都是为了实现水利融资机制的构建与建设的完善,在利用原有有效的融资机制的同时,我们还要开拓新的社会融资渠道,创建新的市场投资,达到水利经济发展建设中资金链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想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和经济贡献,就需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1]。为了实现更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需要严格监管工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职责。在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视水资源的安全问题,严格控制水资源的管理,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1.1操作不够规范
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开发出了许多的管理模式,如承包、出租、拍卖及参股等。但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其操作模式的选择仍旧缺少理论依据。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都在不断地探讨和钻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机制,也探究出了很多的理论成果。然而,因为许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并没有采用相应的模式,致使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相应的操作不够规范。
1.2方式不够科学
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于人的管理上,却忽视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和管理机制。加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法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当地实际管理情况来制定管理方式,就造成了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管理缺少秩序、效率低下、水平不够及效益不足的情况。
1.3责任不够明确
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产权归属问题不明确及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国家出资修建了一项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土地所有权就应归属于集体,并由工程所在地的乡镇部门进行管理,然而这时的使用权如果被承包出去,产权和使用权就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责任权限的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实。
2农田水利工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行机制
2.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向的大多是农村的农户,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户受益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依据农户的意愿,由各级政府宣传、引导和扶持,在受益范围内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并且国家的补助资金归其组织所有。对于此类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其国家投资部分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投资的部分就归集体,而像乡镇企业、果园、种植场及养殖场等需要供水的经营性水利工程,就可以组建法人实体,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2]。在个人投资的工程方面,所有权是归投资人所有的,多方投资则是实行股份制管理,但是如果加入了国家的补助,其补助就由该地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以参股的形式经营和管理,当然也能够卖给个人经营。
2.2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资金的管理,而水费是其资金的重要来源,只有建立有效的有偿用水机制,才能以水养水,确保管理工作的落实。但是,由于农村的农户长期使用福利水或低价水,对水费的收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只有加大对于有偿用水机制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户使用传统水模式的思想观念,让农户真正认识到水费是供水保障的资金基础。可以采用水费听证及公示等方式,协调水费与农户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互的统一性。
2.3建立有效的扶持机制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政府通常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建成后的管理工作。然而实践和研究表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运作。政府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掌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还能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扶持、补助和奖励等政策来进行工程的扶持管理。在宣传方面,政府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工程管理方面,工程的管理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在确保管理人员是持证上岗的情况下,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3]。
2.4落实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
农民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所以要想落实相关的自主管理机制,需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宣传教育的力度,让农民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参与工程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全面落实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用水费用的制定和管理,并且全程监督工程的实施过程。
2.5实行全面的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是指建立出关于工程管理单位的监督管理体制,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体制包含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即内部监管的受益农户和用水者协会监事会等,以及外部监管的县、乡镇和村,而政府的监管就是由县、乡镇来实现的。政府的监管可以依据管理制度来实施,不仅能保障工程管理的落实,还能通过不同方式督促和检查工程管理的成效,从而发挥出工程的最大效益,规范工程的实施运行。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协调统一经济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使后代能够充分地享用有限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保障农民的最大化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J].致富时代,2016(4):177-178.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利工程项目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要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一个相互协作,相互共赢的软件平台,同时也可以实现针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安全、成本、进度、质量的控制,从传统化向集约化进行转变。
(一)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一系列过程中都是要通过互联网或是依靠电子的介质进行,且要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在施工现场实现信息化管理,能通过上网就可以掌握进展情况,结合上网技术,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每一个参与的工作人员,在工程期间与结束后都可生成资料进行随时储备。
(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水平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都拥有与自己相适应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在用于勘探设计的信息上可以对设计人员的信息、项目过程与审核等方面进行管理。但是在信息处理上大多数企业在对信息的产生、整理、利用、加工上都还采用传统的信息处理方法,即利用纸作为介质进行的,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才会应用PROJECT或者是P3等软件进行现场的操作,且在全部过程中,信息的处理速度较为缓慢。所以在我国对信息的处理上还是相对薄弱的,且流动性很大,都是在现场几个监管人员携带简易式电脑记录成果,而在整个市场上的监管软件却几乎匮乏,且还在逐渐建立完整的数据库,但是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管理现场也才刚刚采用摄像监管系统,用来监管施工现场的消防与安全,所以信息化管理相对于建设水利管理工程还远不可及。因为我国在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个别企业才使用信息技术的一小部分,还没有达到资源共享、随机交流、全面互动、所以信息化的道路还有相当长远的路要走。
(三)借鉴信息化管理的成功经验
信息化管理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依据这些进行计划安排与优化管理。同时在外部还应当进行信息的交流,只有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实现科学的、高效率的、稳定的监管系统,实现优化与办公室无纸化、科学决策化的生产。在内部达到全网共享、专用的数据达到分级分权限共享,彻底实现快速监控,在网上就可以进行采集管理所需要的材料报表,从而确保所采集到的数据真实、安全、有效。实现管理层的消息可以直达各个相关部门,也可使各个部门的意见能快速的反应到管理层,实现水利工程项目在安全、物资、质量、造价、进度上的信息可以得到监管与控制。
三、加强风险管理水利工程项目
水利工程在建设与多方面原因上,都有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在过去,水利工程建设多以国家为主,参加项目的单位也大多都是国有单位,一旦出现问题也都是由国家承担,利益关系不大,所以风险意识淡薄,但是随着改革的开放,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多元化的开展,参与单位的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改变,风险的承担者不在是国家,而涉及到各个参与单位了,再有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的风险可能性越来越大,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则也会影响水利工程目标的实现,甚至会造成严重的事故,造成经济的损失。在于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项目管理水平上仍然处于落后阶段,在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有风险意识淡薄、相关的保险行业体系尚不成熟、没有相应的担保与保险合同范文标准,可供参考。
四、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具有美学性的水利工程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建设水利工程不在是仅限于其自身的用处了,而开始研发相应的精神愉悦层次,发展趋势也是具有美学性的水利工程建设了,通过利用施工所在地的人文特点,地理环境的优势,通过艺术的设计,把水利工程进行优化,充分运用美学知识,使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水利工程具有了观光的价值,同时还促进了水利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二)发展具有程序化的水利工程行业
为了更好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实施水利工程投资招标,引进竞争的机制,择优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充分的调动参与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水平与质量,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加大了控制水利工程造价建设的设计力度,使其不断向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
(三)发展具有标准化得水利设计行业
大力推广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化进行,提高设计的效率,加强设计部门与科研部门的联合,节约社会资源。通过设计与科研部门的衔接与全面的沟通,共同建设水利资源建设的规范性,推动标准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