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利发展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4-04-22 15:34:14

水利发展研究

水利发展研究篇(1)

1农田水利科技取得的新进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与农田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和推广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田水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推进。

1.1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学科不断向节水、高效、环保的领域扩展,作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用水、劣质水高效安全应用等都有新的进展。

基础理论研究已从原有的单一化延伸至多元化,不仅由单纯的土壤水分调控研究转向“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而且把水分运移规律与养分、水热、化学物质运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更加重视局部灌溉和不同农业耕作条件下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的研究,开始了沟垄、带状种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滴灌、地下滴渗灌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水热、水肥及作物光合作用规律的研究,并取得新的成果。这些都为发展节水农业,把该领域的研究由实验统计性质转变为具有较严谨理论体系和科学定量方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继续研究农田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植物水的转化关系和农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流域蒸散发量计算的同时,突出以节水高效为目标的土壤水调节模型和各环节水量转化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生态的影响及其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机理研究进一步深入,非充分灌溉理论进一步丰富;由研究单点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及其水分敏感指数的时空分布;从传统地研究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转向研究经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特别是把作物不同阶段水分敏感性与根系生长、叶面气孔效应、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分配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探索作物的适度缺水效应,为农业节水奠定了理论基础;确立了主要作物经济灌溉定额、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以及适宜的调亏期、调亏指标[1]。

1.2节水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制

研制完成了节水节能灌溉新设备:外混式自吸泵、新型金属快速接头、地面移动铝合金管道系统设备、田间闸管系统设备、调压给水栓、竖管万向座、恒压喷灌设备、绞盘式喷灌机、折射式微喷头、旋转式微喷头、微灌用压力-流量调节器、微喷连接件、水动式施肥泵、水动反冲洗沙过滤器、平面迷宫式滴头、毛管移动机具、滴灌设计CAD系统、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及配套设备、波涌灌设备、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SYZW-1智能型量水仪、WIS-2智能型量水仪、长喉槽量水槽等24种节水新设备,其中16种产品实现产业化。在节水新材料研究上,提出了适合U型渠道衬砌构件的混凝土配合比,选用焦油塑料胶泥条和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作为预制衬砌渠道伸缩缝材料,较好地解决了渠道接缝渗漏问题[2-3]。

1.3农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农业节水新技术研究

在水库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根据径流出水量预测蓄水工程的调蓄能力和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并结合需水情况以及输水渠系的输水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优化调度,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

在多灌溉水源地区,将分散灌溉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工程实行联网,确定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实现了向农田供水的分散水源的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在输配水节水工程技术中,提出渠道刚性衬砌防冻胀破坏的内力计算与结构设计方法,并筛选出新型抗冻胀、防渗输水技术和先进实用的施工技术,形成渠道抗冻胀、防渗高效输水技术集成模式。

在膜下滴灌技术中,综合滴灌技术和覆膜技术优点,将水、肥、农药等通过滴灌带直接作用于作物根系,加上地膜覆盖,棵间蒸发甚微,十分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农田生态保护、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和南方的涝渍治理技术也继续得到提高。

2农田水利科技发展方向

2.1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研究

为了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利益,应制定相应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在灌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条件下的耗水量研究,特别是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灌区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4]。

2.2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技术

在引河灌区运用井渠结合灌溉,则是抗旱、防涝、治碱、节水、减淤等综合开发利用河水和当地水资源的有效措施。对这类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5],是当前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2.3农业节水设备的产业化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经营发展的趋势,节省劳力、生产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的节水灌溉机具应成为今后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如机械移管的喷灌机具,地下滴灌设备,大、中、小型的渠道防渗衬砌机具,农田精细平地、开沟、打畦机具,各种自动阀门,以及灌溉自动化控制设备等。

2.4高新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研究

由于灌溉排水规律的复杂、水资源日趋紧张、综合利用供需矛盾的增加等,应加强灌排自动化、GIS、GPS、RS、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等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到农田灌溉、灌溉用水管理、排水控制涝渍和盐碱化治理等方面,将是今后农田水利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的重要研究方向。

3参考文献

[1] 许建中,李英能,李远华.农田水利科技新进展及其展望[J].中国水利,2004(9):35-38.

[2] 李英能,段爱旺,吴景社,等.作物与水资源利用[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水利发展研究篇(2)

一、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在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党委实施人才战略的大好时机,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新机制,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引导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建立科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其次,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增强忧患意识、拓展企业竞争能力

1、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施工单位形象和信誉的体现。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工期与质量的矛盾相当突出。对此,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制定了创优规化,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并通过其它措施的配合,使工程初验被评为优良工程。

2、强化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

在外地施工中,参建各方对施工企业印象相当重要,如果参建方接触到的职工说话粗俗,举止粗野,便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工作将趋向被动。因此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基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施工中,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工程顺利完工。

3、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实践证明,文明施工,良好的合作,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最佳效益。在濮阳台前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同各单位合作时,诚实守信,决不损人利已,在土场划分中,就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其它两单位都给于了良好的评价,至工程完工,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同时主动牵头在施工中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爱护当地的一草一木,在当地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投标报价是反映企业综合素质和对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在评标时往往报价所占的分值较高,为此,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吃透定额章节说明,然后合理地套用定额。对现行定额中的缺项部分,在参考其他专业定额时应注意控制定额水平,做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工、料、机等定额消耗量。二是编制预算时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标书中已明确指定的材料设备和分包项目不要做任何更改,对这些项目进行定向询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非指定产品和分项项目上,在其上面下功夫,挖潜力,重点研究。三是在预算造价出来后,进行成本分析,这是报价前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简单地按照预算造价乘以下浮率进行报价,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特定环境,应根据企业现况和该项目的特定环境,分析计算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工、料、机等成本消耗,经过上述三方面工作,再考虑竞争对手的投标策略和本企业对承接该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弱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报价,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四、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工程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管理水平,不同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突出成本控制内容,如大型土石方工程,应着重在机械设备费、油料消耗量的成本控制。同时,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水利发展研究篇(3)

引言: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成为当下人类关注的话题,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减少水体污染是全社会倡导的主题,合利应用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工程利水,才能控制住水流危害,预防洪涝灾害,并对水量的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以实现其目标,随着社会应用的要求提高工程水利作为基础水利,其向资源水利发展已经向为一个必然的走向。

一、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水资源是指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水利是一切水之利,比如可以提供淡水、鱼类、水能等。

工程水利广义上就是指对水的利用,比如城市生态水域建设、农田的灌溉工程,水电站大坝建设等都是工程水利,工程水利是和筑坝(水闸)相关的发电、引水、航运项目或农田水利工程等,合理利用水资源,达到除害兴利目的研究和工程,工程水利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也称为水工程。

资源水利是说可以用的水资源,就是地下水、冰川水等,水能资源是可以被用来转化为能源的水资源,像三峡一样,要有一点的流量,一点的坡度,可以把水的重力势能等转化为电能或其它能源。资源水利: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包括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而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工程水利是为了兴利(防洪、灌溉、发电等)而建造的水利工程,资源水利就是保护,开发水资源及相配套的林业等资源而进行的工程。

二、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发展的原因

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存在于地球表面和地球的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中的水。而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

地球上的水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实际上,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地球上的浅水资源却很少,在这样很少的淡水资源中人类只能使用其中的极少部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地球上的生命所需,而且对于整个农业、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由于人类对保护淡水资源的认识不足,保护措施不力,致使淡水资源浪费严重,特别是因使用不当而对淡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以致造成可用的淡水资源缺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除去工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外,最大的污染就来自居民的生活垃圾!就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区,尤其是四川那一带,当地的居民把大量的生活垃圾集中堆放于江边,只等一场大雨就可以将其冲人江中,工业的废水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就这样从长江的中上游向小游流去,造成极大的污染。人类不正确的使用水资源方式,导致可用水资源的急剧减少,所以当前利用工程水利来制造可用资源,。

三、发展资源水利的相关策略

就资源水利未来的发展,要求我们工程水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对工程水利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来看,工程水利工作尚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工程水利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节源开流的宣传,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早就被人们关注。但是,人们经常使用“水资源”一词,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关于水资源的含义,有几十种之多,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可以供人们经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复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资源。这样,苦咸的海水就不算在内,连千年难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加大节源开流的意识,达到可持续长远应用。要增加水资源,就要得用资源水利把所有河流的源头地区的小溪流上筑堤修筑小水库,水库的规模不怕小,关键是要多,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以灌溉和再利用。

水利建设是标志着国家基础建设保障,水不仅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公共性的社会资源,而且是经济性的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生命性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文是水利的尖兵,防汛抗旱的耳目,水资源的基石,水环境保护的前哨。不是空头口号,正被全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

强化水利建设工程,达到水利建设工程战略性的转变,第一要从资源水利的基础上来理解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化的真正意义,并借此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安排,运用工程上的建筑来综合,以落实资源水利建目标达到更好更快更新更有效的状况。

结束语: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随社会的高速的发展,水资源的合理正确良性的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发展基础,但同时资源水利又是工程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工程水利不能完全被资源水利所替代,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工程水利或单一的资源水利都会不免有缺陷;同时,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人类社会水资源取得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工程水利和资源水利并用模式有了可能。要想让人类的水资源得到必要的应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水利的发展就成为了研究人员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研究篇(4)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的万物都离不开水资源,作为地球主宰者的我们人类,应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建立完善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体系至关重要,直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途。一个国家的工农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电力等诸多行业都需要在以完善的水利系统为基础才能够正常运转下去。本文通过对于中国当下的工程水文及水利现状的分析研究,阐述可持续发展的水文及水利体系构建与规划方法。

1.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恢复和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由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基础性目标。具体是要将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信息水利通过工程或非工程的措施实现水少能引、水多能控、水脏能调的目标。为经济社会提供防洪安全的保障、水资源的保护和供给保障。

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本质特点主要包括:一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是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三是良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四是水利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了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实现了生态水利的高效公平的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当下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基本现状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于水文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体系还未完善。中国的现状是大型的水文及水利工程管理都分布在城市中,而乡镇里依然是小型的水利管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水利建设更加重要,受地理环境的因素所影响,中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小型的水利工程满足不了农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于资金短缺且农村发展速度不如城市发展迅速等多方面原因,使得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得不到进一步的完善。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传统的水文及水利建设方式已不能够满足当代的发展要求,传统的水利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所不符,将会极大地限制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于新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方法的研究与开发应该马上提及到我们议程上。

3.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是应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不被过度的破坏,保证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合理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健康生态的前提下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水利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应该与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我国作为拥有全球最大人口比重的国家,而且仍然持增长的趋势,这就对水资源的节约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迫在眉睫。

4.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存的水利规划同可持续发展之间主要有几点区别的,并且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下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是只强调了河流水文功能,而忽略了河流生态功能的水文循环。水文循环是认识水资源的有限性、可恢复性和时空的分布不均匀性的基础性知识,河流就是水文循环过程中的液态水陆地上流动通道。主要的流程是大气降水形成了地表径流,向低洼处形成河流。降水的一部分入渗地下复归河流。但是,这一过程忽略了河流也是许多地区上生态系统重要的形成和支持因素之一,河流在进行泥沙和淡水的运输过程中,也运送了矿物盐类和各类的生物质。为河流中乃至整个流域和近海地带的生物供给了营养物质。

二是忽略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修复,对于人类生活环境缺乏保护意识,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然而现存的建设理论中没有对于环境修复的内容。水利工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除了因贫困造成的环境破坏,但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建设确实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比如说很多电站、水库的建设都会影响河流的形态,导致生物多样化的退化和水体污染的加重,所以,在满足生产应用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结合下有河道生态用水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来控制水库下泻量,将可持续发展推行到工程水文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当中,实现水量平衡的同时,保证调污平衡、水沙平衡和生态平衡,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是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地方水库的兴利和调度一般是依据地面的径流资料和水利部门的相关要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的调度图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发电量足够大、供水率足够高和灌溉面积足够大。然而水资源的开发和规划都忽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从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征本质分析,传统的工程水文和水利建设都是不完善的。新型的水资源管理必须要将传统的“经济型”规划转变为“协调型”。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利用的层次规划的水利工程系统观。

四是防洪调度上的问题。这主要是确保水库的安全和处理防洪兴利之间的矛盾的。实现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建设复合型的良好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水资源的产权管理、管理原则和合理配置都是十分具有技术含量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体保护,都必须要结合相关的技术要求和生态条件来进行,最终都是为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水利工程规划主要是针对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实现对国民经济的优质服务。农业上的水利规划要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保证地下水的灌溉、排溉和农牧业给水,根据地方上的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和用水标准,实现全面的改革规划。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开采的摸清,制定出合理的开发计划和工程措施。水利工程要能够用于自然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调配和控制,实现除害兴利水利工程的修建。我国当前的水利工程在市场运行上还不是十分规范,业主单位占有绝对市场主导权,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公平公正。为了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对水利系统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分析,整治整个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我国的水利工程打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各自领域的力量。

结束语

传统的工程水文及水利工程已不再适合当代的发展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新型的工程水文及水利工程不仅能够使生态资源保持健康平衡的水准,还能更合理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它的可持续规划能够形成全面服务社会各行各业的良好局面,有效的对水资源利用进行利用,更加优化了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现代水利体系建设。现代水利的核心思想“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已经逐步渗透进人们的观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规划方案将会实施到现实生活当中去。

水利发展研究篇(5)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wWW.133229.Com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研究篇(6)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研究篇(7)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49-03

水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正在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而逐步减少。水资源短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工农业用水的加剧,使得水资源之争变得日益严峻,农业用水空间受到极大的加压。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造成我国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如何协调好区域发展中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显得紧迫并且重要。对此,本文重点结合协调度发展模型,就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探讨,并借助陕西礼泉县发展数据作为实证,从而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同时,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协调度概述

关于水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三者之间的高度和谐发展过程。对我们来讲,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增长,增长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总量在不断地上升。而所谓发展,是指随着总量的增加,其整个社会更加系统深化。而对于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作为代价,而应该将三者进行统筹利用,以此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和可循环。因此,为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协调度概念对其进行评价。

所谓协调度,就是指在系统内部及其要素之间从原始的无序向有序发展的一个过程,体现了这个系统发展的和谐程度和趋势,是对协调状况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对协调度来讲,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某个时间点或者是某个时间段之内,其不能作为单独考虑的数据,而应该放在具体的时间序列之中进行综合考虑,即从某一个时间到另外一个时间的协调情况。同样,对于协调度的评价中,我们也可以利用空间区域对其协调度进行衡量,即空间序列协调度。由于篇幅限制,在本文中只考虑时间序列的协调度。

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的理论分析,我们必须要建立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度模型,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一)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的原则

对协调发展指标进行构建是第一步,也是衡量环境、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三者之前关系的重要步骤。张永凯和樊艳丽认为,对其指标的评价中需要严格按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对构建的指标中,必须要客观地反映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机制。第二,全面性原则。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涉及面要广,并且指标必须具备代表性,从而可以全面地反映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动态性原则。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对指标体系进行设计中,选取的指标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性,从而可反映发展的趋势和现状。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即所选取的指标可很好地进行数据采集,并可通过量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本文中,一方面,采用时间序列协调度对指标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在指标的选取中,采用尽量涉及可较好反映经济、水资源利用率和环境的指标,并且主要从农业用水的角度来进行选取。因此,本文一级指标选择环境、水资源和经济发展,具体(见下页图1所示)。

(三)权重计算方法

目前针对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很多,如主成分分析法、Delphi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和熵值法。上述不同的权重方法计算中,Delphi分析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利于结果的客观性;而如主成分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对数据的要求很高。对此,本文选择熵值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ω表示权重;e表示指标信息的熵值;d表示信息效用值;m表示样本数;K为常数,与样本数有关;yij表示样本的标准化值。

(四)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

通过上述权重的计算,可以得到不同指标的评价值。

因此,对于不同的子系统,其协调度可以表示为: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农业用水和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协调度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C的取值在[0,1]之间。该值越大,表示协调度越大,反之,表示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越小。

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问题,杨世琦(2007)则提出好几种方法,如几何平均法等。本文结合几何平均法,对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具体公式为:

(五)协调度评价等级

通过上述的计算,需要对协调发展度的等级我进行划分,从而了解不同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本文则借助刘荣增的研究,将协调发展等级描述为下表所示。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以2003―2014年陕西礼泉县在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的协调发展度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陕西礼泉县在农业水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协调度整体不高,在0.4~0.7的区间变动。由此可以说明,陕西礼泉县在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并没有换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并以甘肃天祝县作为研究样本,得到陕西礼泉县在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永凯,王蕾.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

(2):142-145.

[2] 王莉芳,贾晓猛,周妹和.陕西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6,(3):39-45.

[3] 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水利发展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F523 文献标识码:A

1 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建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减少损失,为农业高产服务。主要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等防治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

2 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山区水利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忽视水利的建设。归结起来就是人们的侥幸心理,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天注定的,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缺少带头人,人们的积极性不高,不知道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山区强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投入的资金不足,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后期维护存在问题,由于农民自身收入就不高,难以满足维修所需要的资金,农民不愿意支付费用。

3 干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干旱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困境是水的存储问题。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节水潜力作为实现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方式。选择高效型的作物,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低耗水、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还有管水领导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在我国,干旱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的困境就是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有的地方就是无法建设水利设施。

4 南方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湿润地区,这几年来旱涝灾害频发,而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面对这样的情况,南方目前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土地分散,不能统一的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灌溉系统,发生涝灾时水的存储和旱灾时水的发放。所以说水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5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5.1 建立多元化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

要构建多元化的模式,国家、各省、市、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部分支持,积极引诱更多的企业参与水利的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完善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机制。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国家负担,对于小的工程农民负担。要多方面集资金,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由于政府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所以必须多渠道的积累资金。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法规来认真的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努力的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农民利益最大化,激励农民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保证水利设施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5.2 认真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进行创新,虽然存在天灾,但是有些也是人为因素,所以要实行问责制,要严格落实政府责任,要保证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要重视和农民的合作,不断强化地方各级领导考察和监督。明确各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地方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抓具体的事务,积极引导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任务落实每个农村、每个人。

5.3 以农为本

要始终以农为本,保证农民的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真实了解人民的心愿,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组织力度,给农民最大的优惠,降低农民的风险。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内容,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基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最终目标,是解决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围绕农业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农村不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

5.4 加强农民学习和人才的培养

要组织农民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水利服务队伍,充分了解我国的气候,然后再这个大背景下了解我国水利实施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深化农村水利设施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明显。按照适应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制度十分完善、监管有力度、市场比较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他们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5.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设施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注意节约水资源也是必要的,将节水灌溉设施利用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中,积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样也在节约水利建设成本。

未来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国家将提出更加有利的政策、制度保障。水利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加,未来将把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推进。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始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切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带动起可以带动起来的力量。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伟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09).

[2] 钟玉秀,陈奇,刘宝勤.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08).

水利发展研究篇(9)

关键词:

新时期;农田水利;问题;原因;发展对策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排水建设、灌溉建设、防涝防旱建设、防盐渍灾害建设以及防土壤盐碱化建设等等,所以农田水利不仅有助于农作物的生产,同时也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及上世纪90年代至上世纪末,我国大力发展农业,所以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从2001年至今,随着市场趋向多元化,我国农业生产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农田水利发展也因此进入了低谷。但是,农业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支柱产业,促进其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要发展农业,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建设积极性下降

在改革开放以前,就业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所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多,因此为了提高农田产量,农民自主建设农田水利工程。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开始大量涌向城市与工厂。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足50%,可见大部分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农田水利建设难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难以得到较大的提升。

1.2农田水利设备与技术薄弱

新时期下的农田水利设施仍然保持着上世纪50年代的特色,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弊端。通过调查,在现有的农田水利中,一部分水利工程设施标准化程度低、严重老化等,所以导致农田水利工程抗旱排涝的能力较弱。此外,灌溉技术落后也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的一项突出问题。截至十一五来,我国农田水利的衬砌率仅25%左右,漏、冒、滴、跑等现象非常普遍。所以,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在技术上的缺陷,大大降低了农田生产效益,给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3缺乏新的农田水利管理机制

一方面,新时期下,我国农田水利缺乏新的保障机制。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水利建设主要是由集体投资或政府出资,所以农田水利发展势头较好。但是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兴建模式发生了改变,不再由政府完全出资兴建水利,所以水利工程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而且农村存在“只用不管”的心理,所以限制了农田水利的发展与建设;另一方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在新时期下,我国农村水利不仅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而且缺乏大量专业的水利管理人才,所以在农田水利投入使用中,设施得不到良好的维护,技术得不到全面的改进与创新,进一步限制了农田水利管理的效率与发展的速度。

2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存在问题的原因

综合以上几点主要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知道,限制农田水利发展的原因来自于多个方面,但是从宏观角度而言,这些问题的成因与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2.1政策与制度原因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统收统支”政策,在这一政策时期,国家中央财政部门设立了农田水利事业费,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但是“分灶吃饭”后,中央财政出现了艰难,所以无力顾及农田水利建设。而“分税制”后,财政对农田水利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设经费逐渐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大都政府为“吃饭财政”,因此也无法对农田水利做出较大的投资,逐渐形成了“国家靠地方,地方靠农民,农民靠国家”的形式。

2.2社会原因

与政策和制度息息相关的因素还有社会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指的是劳动力因素。由于社会就业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农村生产的人口比例下降,在新时期下不再依靠“挣工分”度日,所以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大幅度增长,而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因此农民也无积极性来发展农田水利。除了以上原因,社会法制环境因素、集体利益因素等等也是导致新时期农田水利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3新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的对策

3.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鉴于新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顶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要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不仅需要借鉴以往的建设经验,而且还需要了解当前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并且以科学、专业、严谨的态度做好农田水利的设计工作。在农田水利设计过程中,需要以生态承载力为首要前提,确保农业增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2规范农田水利管理体制

一方面,规范建设管理。可以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条款进行进一步细化,使农田水利人员进行管理时有法可依,而且还应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产权,使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投资人可以享受其带来的权利与利益。另一方面,改革管理体制。可以明确各项管理责任体制,使农田水利管理中的事项与问题都能落至实处。并且还应对农田水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使农田水利管理人才趋向专业化,也能够使农田水利技术人才在科学的管理体制下协同管理人员做好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管理工作。

3.3拓宽农田水利建设融资渠道

资金是限制农田水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多种融资渠道。首先,要保障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因此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其次,鼓励个人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并且让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体现出“有投资,有收益”的理念,从而提高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再者,有关部门应把农田水利建设当成一项项目来经营,并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促使新时期农田水利得到进一步发展。

3.4加强农田水利法律建设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农田水利的立法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在立法上仍然有许多空白之处,比如税费的承担、基础设施的管理等等。因此,完善各方面立法,明晰各项责任体制是法制时期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趋势。

4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命脉,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生产以及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新时期农田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应对之策。总而言之,促进农田水利的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建设与管理体制,还需要拓宽建设资金渠道以及优化建设与管理队伍。

作者:刘福荣 单位:宁夏唐徕渠管理处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研究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要想有更加长足的发展和经济贡献,就需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1]。为了实现更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需要严格监管工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职责。在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时,一定要重视水资源的安全问题,严格控制水资源的管理,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

1.1操作不够规范

随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开发出了许多的管理模式,如承包、出租、拍卖及参股等。但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其操作模式的选择仍旧缺少理论依据。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都在不断地探讨和钻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机制,也探究出了很多的理论成果。然而,因为许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并没有采用相应的模式,致使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相应的操作不够规范。

1.2方式不够科学

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于人的管理上,却忽视了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和管理机制。加上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方法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当地实际管理情况来制定管理方式,就造成了大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着管理缺少秩序、效率低下、水平不够及效益不足的情况。

1.3责任不够明确

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产权归属问题不明确及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的现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例如,如果国家出资修建了一项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土地所有权就应归属于集体,并由工程所在地的乡镇部门进行管理,然而这时的使用权如果被承包出去,产权和使用权就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责任权限的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落实。

2农田水利工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运行机制

2.1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向的大多是农村的农户,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户受益较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依据农户的意愿,由各级政府宣传、引导和扶持,在受益范围内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并且国家的补助资金归其组织所有。对于此类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其国家投资部分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投资的部分就归集体,而像乡镇企业、果园、种植场及养殖场等需要供水的经营性水利工程,就可以组建法人实体,进行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2]。在个人投资的工程方面,所有权是归投资人所有的,多方投资则是实行股份制管理,但是如果加入了国家的补助,其补助就由该地的农村水利服务组织以参股的形式经营和管理,当然也能够卖给个人经营。

2.2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资金的管理,而水费是其资金的重要来源,只有建立有效的有偿用水机制,才能以水养水,确保管理工作的落实。但是,由于农村的农户长期使用福利水或低价水,对水费的收取带来了很大的阻力。所以,只有加大对于有偿用水机制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户使用传统水模式的思想观念,让农户真正认识到水费是供水保障的资金基础。可以采用水费听证及公示等方式,协调水费与农户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相互的统一性。

2.3建立有效的扶持机制

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中,政府通常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却忽视了建成后的管理工作。然而实践和研究表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运作。政府不仅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掌握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还能制定出相关的管理扶持、补助和奖励等政策来进行工程的扶持管理。在宣传方面,政府需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中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在工程管理方面,工程的管理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在确保管理人员是持证上岗的情况下,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3]。

2.4落实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

农民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主体,所以要想落实相关的自主管理机制,需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宣传教育的力度,让农民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参与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农民参与工程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全面落实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用水费用的制定和管理,并且全程监督工程的实施过程。

2.5实行全面的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是指建立出关于工程管理单位的监督管理体制,其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监管体制包含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即内部监管的受益农户和用水者协会监事会等,以及外部监管的县、乡镇和村,而政府的监管就是由县、乡镇来实现的。政府的监管可以依据管理制度来实施,不仅能保障工程管理的落实,还能通过不同方式督促和检查工程管理的成效,从而发挥出工程的最大效益,规范工程的实施运行。

3结语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就是协调统一经济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使后代能够充分地享用有限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保障农民的最大化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J].致富时代,2016(4):177-178.

水利发展研究篇(11)

我国在实施小康社会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中,薄弱的农业基础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对其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在使国家粮食生产得到有效保证的同时,就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度,而且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制定正确的农田水利的发展方向与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现状

1)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必然应处于重要位置。然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的资金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矛盾,以致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而忽略管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哟发挥应有的功能更,导致很多中小型水库及机井设施毁坏严重,很难得到修复。由于农村设施建设中,报酬低待遇差极大的挫伤了人们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的加固与维修。同时,有很多水利项目进行申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很难得到有关部门批复。2)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在改革初期实施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需求。在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不是属于一个区域的,而是属于很多地方共建的。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哟与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极为需要的灌溉渠道不能满足需要,硬化设施更是极少。由于国家政府投入较少,造成水利建设设施标准不高,没有应有的配套设施,有的区域甚至出现功能衰退,也无力进行改建,以致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同时,水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水资源被遭到破坏或者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浇地变成了旱地。很多地方的河流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我国水资源相对与其他国家比较短缺,人均以及按照国土面积计算,处于世界中下游。3)我国农田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水利部是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由农村水利司主管;跨省市的农田水利直接由省水利厅主管;市以及县水利局负责本市县的农田水利管理。支渠以上的水利建设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支渠以下的水利建设由乡镇水利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对灌区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制约,就会形成很多问题。过于集中的建设与管理权,导致用水单位及个人没有很好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群众自发的水利保护组织进行有效保障,导致水利设施建设后,没有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的维护。农村基层水利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想法,也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以致水利主管部门的计划与实际应用发生脱节现象。水利机构用水费用与用水缴费的农户之间不能同步发展。因此,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

1.2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承办主体严重缺位。国家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农民增收,然而,事关农民增收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国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仍然处于缺乏阶段,国家仍然需要农民筹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承办主体的严重缺位。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同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会对农村生产形成很大影响,以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较差。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仍然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导致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同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合理的供水机制,没有完善的水利经营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很难使水利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这些问题都会对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很大的影响。3)农民群体组织没有凝聚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解放,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村的发展。农民只是忙于自己的农田,却忽视了公共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此,水利建设的整体性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2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方向,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思想,实施现代化水利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战略举措,运用科学发展体制改变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我国民生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明确指出,必须加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因此,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水利的原则,必须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节水保护原则,必须坚持强化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今后5~10a或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2.1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政府责任必须明确,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国家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必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国家与政府必须发挥自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实施经济调节职能,确保农田水利能够可持续发展。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增长机制中,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保障支持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国家应该探索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断健全村级基础农田水利事业,促进农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设与长效发展。

2.2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水利建设法律法规

国家通过建立《水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管理职责、管理经费以及产权、管理权转移等很多有关农村水利建设的制度。必须通过严格的论证与审批,才能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很多农村水利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混乱,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深化监管,实施保障农业用水的有效举措。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用水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2.3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建设

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中的突出矛盾,促进农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必须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中,必须好小型农田水利排水与灌溉,骨干与田间的工程配套工作。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科研工作进行加强,应充分运用优良传统和经验,并加强新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做好各种水利建设的宣传教育,为全民办水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

我国在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作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对农村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应进行充分的调动,通过良好机制进行激励,让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之中。国家应鼓励与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确保水利事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进行改革。国家不仅对大型水利工程进行投资,更重要的应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有效投资。国家各级政府以及水利部门应积极开拓思路,通过有效的经济措施建立长效水利机制,国家应设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可以通过科学的筹措渠道,对一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企业、集体以及个人投资兴办。

2.5国家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国家应将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措施实施喷灌技术的应用,应积极发展大棚滴管技术。通过各种水利建设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的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实施有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2.6提高水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各级农田水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有效的计划措施,鼓励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够更好的满足岗位以及市场的需求标准。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的力度。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基础性作用,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流动,对农田水利科技队伍进行优化。国家应对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进行保障,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各种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3结语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保障获得良好粮食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已经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不能与之同步。今天,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经显示出其薄弱的一面,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者:张立荣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利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