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6 08:02:28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1)

(一)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坚持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部门岗位职责。以提高执行力为手段,不断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保证了学报编辑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编辑部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现设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及编务3种岗位,目前有主编(兼职)2名,编辑部主任1名,责任编辑6名,编务1名。编辑部各个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均按照学校要求,已经通过上墙、上网(xx)予以公布。

(二)工作执行力情况

实行分工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强化部门执行力。学报的编辑校对工作按栏目分工,编务工作专人负责,其他如作者管理、发行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编辑业务培训、纪律监督等也逐一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头。在分工的基础上,日常事务实行首接责任制,热情而负责地为作者、读者及其他来访者服务。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现象,无投诉事故。

(三)部门建设情况

1.安全稳定工作

编辑部内部的各项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部门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设安全联络员1名,每月按时提交安全学习总结。无泄密事件,未发生安全事故。部门领导认真负责地参与学校安排的总值班。

2.财务管理情况

编辑部设兼职财务秘书1名。部门预算合理,财务管理及公务卡使用规范。

3.招标采购情况

严格按照学校招标采购的相关要求,采购基础办公设施及远程投稿系统。

4.资产管理情况

编辑部指定固定资产管理员1名。部门的每件办公设备,使用和保管均明确地落实到人。

5.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辑部的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并执行信息化工作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节约办公成本。

编辑部成员之间资料往来和部门的相关文件,直接通过自科邮箱传阅,节约了办公成本和电话成本,保证了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

(2)购买并使用作者远程投稿系统,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广泛调研,选择了实力及服务态度较好的北京勤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发作者远程投稿系统。简化了作者投稿、编辑审稿流程,做到每篇文章的每个处理环节都合理规范,可备份、可查询。

(3)建立部门门户网站,规范域名使用。

编辑部把学报业务系统集成到信息门户,部门职能、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的职责等均已上网,做到了制度公开,政策明朗。在使用部门网站域名时,严格按照信息化处的要求,规范使用域名。

(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全年无信息安全事故发生。

为了搞好学报信息化建设,部门领导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设立网站管理员2名(武海燕和米盛),信息员1名(陈中华)。部门领导亲自督促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责任,强化职工信息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零事故。

二、关联协作

(一)信访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安排,部门领导在信访工作接待日认真做好每次信访接待。2015年,编辑部未接到任何对本部门的投诉。

(二)档案工作情况

(三)年鉴工作情况

学报工作的年鉴材料由专人负责收集编写。2014年的学报工作年鉴材料,按时按要求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

(四)工作信息报送情况

编辑部根据学校要求及部门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及期刊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工作信息,并在部门网站及时了相关信息。

(五)保障教学中心地位情况

编辑部注重与学校其他职能处室的配合,与二级学院(部)的沟通与交流。坚持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方针,学报的稿件组织与录用发表主动向学校教职工倾斜,并积极关注与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配合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与学风教育。

(六)教代会分工会工作情况

三、教育培训

(一)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

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编辑工作做到老就需要学到老。编辑部坚持开展编辑业务学习活动,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同时,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学习培训,每年每个编辑都至少外出参加培训一次。坚持每个月号召一次政策法规与时事动态学习讨论会,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还有学校的有关会议精神。年内形成了2篇政治学习总结。

(二)业务教育培训情况

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如上文所述,为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编辑部除了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培训,还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今年5月和6月,xx和xx到xx到xx参加了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出版编辑规范标准与实务培训;12月,xx参加了由xx高校期刊研究会在北碚举行的出版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

(三)组织文化建设情况

重视新闻宣传,扩大学校及学报影响力。一方面,利用学报封页介绍学校的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及其科研成果,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学报还及时刊发了学校领导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稿。另一方面,利用学报网站及时反映学报编辑出版动态,报道学报参加有关考评活动的情况及在市期刊协会举办的好作品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者、作品情况。同时,通过学报参加各种数据库,向全国重点高校、地方图书馆和有关行业协会赠阅学报样刊,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编辑部要求编辑人员关心学校改革建设,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四、作风建设

(一)文风会风情况

在文风会风方面,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办会。部门内部坚持采用邮箱、qq等传阅文件,尽量减少文件打印,厉行节约。

(二)文明办公情况

部门办公用语文明,无投诉。联系实际,主动服务,崇尚实干、厉行节约。年度各项资金均未超出预算。办公实行无纸化,积极运用远程投稿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投稿系统网址,自科版:xx.社科版:xx.

(三)工作作风情况

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主动服务作者、读者的意识。编辑部实行了栏目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与相关栏目作者的沟通交流,要求做到热情、礼貌。在日常事务处理中,第一个接待咨询的要做到善始善终。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无投诉。

五、勤政廉洁

(一)劳动纪律情况

部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基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了按时出刊,节假日和外出学习期间也要组织与编改文稿。但是,编辑部仍然要求员工坐班,并遵守学校统一的劳动纪律。有事请假,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无故旷工、迟到、早退行为,纳入年度考核。

(二)党风廉政情况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建社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出教材学术精品,育人文社科英才”的办社理念,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高校文科教材,在读者中、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对于人大社较为完善的品牌链条来说,较高的出版质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多年来,人大社始终秉承质量是品牌生命的信念,通过搭建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出版社实施品牌战略保驾护航。

一、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搭建完备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人大社领导队伍历来重视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工作,并形成这样的共识——出版物的质量应该是综合质量,既包括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也包括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装质量。因此,抓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保障体系,需要有制度、有措施,人人参与、重在防范、确保落实,才能保证推出高质量的出版物,打造出版精品。

1.制度优先,于法有据

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方面,人大社重点强调两点:一是力求规范,所有规章制度都要于法有据,都要与国家的有关规定接轨;二是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力求实效,不搞花架子。规章制度不在烦琐,而在便于理解和执行。比如,目前国家对出版物质量只规定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情况。人大社为鼓励员工实现更高的质量目标,又将合格产品细化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质量等级:合格标准与国家规定相同,而优、良标准则定得更高,社内依此也对达标者予以不同的奖励。

人大社依据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意见》等相关重要的规范性文件,结合本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办法,并严格执行。主要有:《编辑加工基本规范》《书稿三审制规定》《书稿校对质量管理办法》《关于各分社设立质量管理员的规定》《关于编外审读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图书质量管理办法》《关于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关于封面、扉页和版权页各项责任的规定》《关于核红样检查项目的规定》《付印样通读检查制度》《成品书质量检查制度》《关于装帧设计质量管理办法的规定》《关于图书印装质量检查项目的规定》《关于实施图书印装质量动态监控办法的规定》,等等。近年来,为了适应出版社改革发展的需要,人大社及时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比如,2006年又制定了《图书印装质量评价表》,建立了一套图书印装质量评价体系,对图书印装质量进行更加严格、全面、公正的检查。2011年12月,为保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出版物质量,人大社又专门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重点图书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2.细化分工,明确责任

规章制度要落到实处,最终都要靠明确的分工,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大社就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作为出版社实施质量管理的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组长由总编辑兼任,常务副组长由副社长(副总编)兼任,成员包括了总编室、质管部、出版部的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对全社质量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其主要职责包括:根据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政策法规,制定本社的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质量目标;抓好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基础的质量教育工作;领导、组织、协调和检查本社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决定本社图书质量评优工作及奖励办法;对重大质量事故的处理作出决定。

在“领导小组”之下,各部门对图书质量有着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第一,质量管理部是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有出版社日常性质量监督的职责,对所有出版环节的质量管理进行监控。质管部目前有资深编辑五人,管理着三十多人的外审专家队伍,负责对重点图书付印样进行通读检查,对成书编校质量进行重点抽查,对所有图书印装质量进行普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作出奖惩评定。

第二,每个出版分社(中心)设立一至两名质量管理员,负责分社(中心)内部的具体质量管理工作,检查本部门图书付印样;所在分社部门负责人和责任编辑对稿件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负主要责任。

第三,出版部负责人和各责任印制员对图书排版、印刷、装订质量负主要责任。出版部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员,直接负责对纸张和出版物的制作质量进行实时监控。

第四,美编室负责人和责任美编对装帧设计质量负主要责任。

3.奖惩分明,有力监控

人大出版社各项规章制度均明确规定了各分社、部门、环节、岗位的质量管理责任,一般都有相应的奖罚办法。出版物的质量与分社以及编辑个人年底的考核结果直接挂钩,与年终效益工资直接挂钩。对合作厂家的质量奖罚规定主要通过签订厂社协议的方式加以约定。每年年底,出版社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出版社合作厂家评估小组都要对各厂家的印装质量情况进行评比和评估,并两年颁发一次图书印制优秀奖和优良奖;对于印制质量较差的企业视情节予以一定的惩罚,直至终止合作关系。

二、强化流程管理,全面提升出版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和精品。品牌优先、精品战略、质量第一的理念在人大社已经深入人心。人大社通过对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质量和印装质量各个环节的层层把关,对出版质量形成了全过程的立体化管理。

1.严把选题、组稿关,确保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内容质量

政治质量是出版物的灵魂,也是出版社的生命。人大社在出版物政治质量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这一点既是员工的共识,也是出版社的铁律。出版社严格实行选题报批制度,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送审制度。如近年推出的《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著)、《改革、探索与发展》(李铁映著)、《传》(特里尔著)等社会影响极大的图书都严格履行了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在强化政治质量的前提下,出版社对出版物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人大社所有出版物在正式列入选题计划之前至少要经过三关:第一关是策划编辑的选题立项报告,要重点论证说明选题的政治质量和内容质量;第二关是出版分社论证,各分社必须组织相关领域内著名专家学者对选题和作品的内容质量进行严格审查,重大项目须采取组织专题会议或匿名评审的方式确定其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第三关是出版社选题审批委员会召开会议,对所有上报选题进行审查批准。

正是由于严格执行一般选题报批、重大选题备案送审、三级选题论证等制度,多年来人大社在出版物的政治质量和内容质量方面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为出版社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严把审稿关,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人大出版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以此作为保证编校质量的根本基础。出版社总编室负责对三审流程进行监控,重点审核三审人员的资质与三审报告的完整性,并对稿件付印样和三审报告进行分类存档。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大社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出版新书近2?000种,文字总量达到7.3亿多字。在这样的发展规模下,由总编、副总编三人对书稿进行逐一终审几乎没有可能。为了实现快速发展与保障出版质量的协调统一,人大社在落实制度的具体做法上作了一些改革变通。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实施总编辑委托终审的制度——由总编领导的编辑委员会在各分社部门内依据专业技术职称、编校经验、技能、业绩等指标的综合考评情况,聘任最优秀的编辑担任该部门的终审编辑,并颁发委托终审聘书。这些社聘的终审编辑能够对书稿进行全面审读,根据初、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作出整体评价,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原有的终审功能,把终审制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重点选题或个别终审人员有疑问的书稿,总编、副总编再增加一个审次,严格把关。同时,定期聘请专家对终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并对终审人员进行必不可少的动态管理。

人大出版社对担任责任编辑的初审编辑向来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员工除了须通过总署统一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外,还必须接受由社编辑委员会主持进行的业绩情况考评,考评合格由人力资源部备案,方可正式担任责任编辑。

3.严把生产关,确保出版物的印装质量

在继续强化出版物内容质量、编校质量的同时,出版物的印装质量也被放到突出的重要地位。出版部对印装质量负全责,实践中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印前核片。出版物在付印胶片送达印刷厂之前,出版部有关人员须对胶片进行核查,严把付印前的最后一道关,一方面检查核改是否完全准确,另一方面检查胶片质量是否合格,检查出片环节是否发生错误。

二是印装工序。印装过程中要求各合作厂家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操作。每道工序上下监督,下一道工序对上一道工序发生的质量问题有责任监督和纠正,否则将受到连带处罚。为充分保证读者利益,出版社不惜增加成本,要求重点图书、70克胶版纸以上图书或较厚图书必须锁线胶订。

三是材料采购。人大社历来对材料采购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生产领导小组进行监督管理。生产所用大宗纸张和装帧材料都须经领导小组批准,分社社长、策划编辑认可,由出版部对其性价比和生产厂家认真分析比较后确定。主要纸张材料要用知名品牌。对油墨、版材、胶订用胶、覆膜等材料的质量也都有明确要求。

四是样书送检。这是图书印装质量监管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人大社要求,凡一本书批量装订之前,必须先装35册样书送社出版部、质管部、分社和相关领导的手中,经各方检查没有问题后方可成批装订。

五是入库抽查。评价图书印装质量的好坏,仅凭几本样书是不够的,大批入库书的质量状况,才能真正说明问题。出版部每月都要到书库对当月入库的所有图书进行抽检,并将抽检结果以质量简报的形式每月通报给各印装厂。对于检查质量达到优质品级的,工价结算时上浮一档;检查质量不合格的,工价结算时下调一档,以此引导厂家重视质量、健全制度、整改问题。

在不断健全社内印装质量管理机构的同时,人大社也将管理的触角伸进合作厂家。从2003年开始要求各主要合作印装厂必须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员,对人大社出版物在出厂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竭力防止印装质量不合格的出版物流入市场。

三、提升编辑素质和编校技能,打造高质量的编辑队伍

制度再好,流程再规范,也要落实到人。多年来,人大出版社在编辑招聘、培养和培训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编辑招聘方面,由于人大社是一家专业性很强的出版社,自2003年开始,招聘要求新入社编辑必须为国内相关学科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且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人大社编辑队伍中有硕士156人、博士16人、在职博士7人,硕士学历以上的编辑占到了编辑队伍的80%以上。

在编辑培养方面,每个新编辑一入社都会由所在部门的终审编辑作为“师傅”指导看稿,直到被编辑委员会授予责编资格后方可独立工作。同时,出版社每年都要举办新编辑入职培训活动,安排社领导、社内资深编审和总编室、质管部、出版部等部门负责人授课,讲社史、讲法规、讲经验、讲案例,还邀请优秀编辑谈亲身体会,使新编辑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牢固的质量意识和观念。

人大社鼓励并引导编辑不断充电学习,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和编校技能。社内设员工培训课堂,举办编校技能大赛,组织相关编辑参加、总署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并鼓励编辑“回炉”高校在职深造学习。其中,员工课堂除安排资深编辑对特定问题进行讲解外,还邀请、总署、兄弟出版社的领导来社解读政策、传授经验。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3)

(一)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

坚持实行岗位责任制,强化部门岗位职责。以提高执行力为手段,不断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保证了学报编辑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编辑部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现设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及编务3种岗位,目前有主编(兼职)2名,编辑部主任1名,责任编辑6名,编务1名。编辑部各个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均按照学校要求,已经通过上墙、上网(xx)予以公布。

(二)工作执行力情况

实行分工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强化部门执行力。学报的编辑校对工作按栏目分工,编务工作专人负责,其他如作者管理、发行管理、部门资产管理、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编辑业务培训、纪律监督等也逐一通过分工落实到具体人头。在分工的基础上,日常事务实行首接责任制,热情而负责地为作者、读者及其他来访者服务。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现象,无投诉事故。

(三)部门建设情况

1.安全稳定工作

编辑部内部的各项建设工作责任落实到人,部门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设安全联络员1名,每月按时提交安全学结。无泄密事件,未发生安全事故。部门领导认真负责地参与学校安排的总值班。

2.财务管理情况

编辑部设兼职财务秘书1名。部门预算合理,财务管理及公务卡使用规范。

3.招标采购情况

严格按照学校招标采购的相关要求,采购基础办公设施及远程投稿系统。

4.资产管理情况

编辑部指定固定资产管理员1名。部门的每件办公设备,使用和保管均明确地落实到人。

5.信息化建设情况

编辑部的信息化建设,严格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根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并执行信息化工作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节约办公成本。

编辑部成员之间资料往来和部门的相关文件,直接通过自科邮箱传阅,节约了办公成本和电话成本,保证了部门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性。

(2)购买并使用作者远程投稿系统,优化工作流程。

通过广泛调研,选择了实力及服务态度较好的北京勤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开发作者远程投稿系统。简化了作者投稿、编辑审稿流程,做到每篇文章的每个处理环节都合理规范,可备份、可查询。

(3)建立部门门户网站,规范域名使用。

编辑部把学报业务系统集成到信息门户,部门职能、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各岗位的职责等均已上网,做到了制度公开,政策明朗。在使用部门网站域名时,严格按照信息化处的要求,规范使用域名。

(4)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全年无信息安全事故发生。

为了搞好学报信息化建设,部门领导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设立网站管理员2名(武海燕和米盛),信息员1名(陈中华)。部门领导亲自督促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责任,强化职工信息安全意识,保证信息安全零事故。

二、关联协作

(一)工作情况

根据学校安排,部门领导在工作接待日认真做好每次接待。2015年,编辑部未接到任何对本部门的投诉。

(二)档案工作情况

(三)年鉴工作情况

学报工作的年鉴材料由专人负责收集编写。2014年的学报工作年鉴材料,按时按要求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

(四)工作信息报送情况

编辑部根据学校要求及部门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及期刊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工作信息,并在部门网站及时了相关信息。

(五)保障教学中心地位情况

编辑部注重与学校其他职能处室的配合,与二级学院(部)的沟通与交流。坚持服务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方针,学报的稿件组织与录用发表主动向学校教职工倾斜,并积极关注与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配合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与学风教育。

(六)教代会分工会工作情况

三、教育培训

(一)学习型组织建设情况

坚持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编辑工作做到老就需要学到老。编辑部坚持开展编辑业务学习活动,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同时,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学习培训,每年每个编辑都至少外出参加培训一次。坚持每个月号召一次政策法规与时事动态学习讨论会,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有关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还有学校的有关会议精神。年内形成了2篇政治学结。

(二)业务教育培训情况

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如上文所述,为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水平,编辑部除了适时安排编辑外出培训,还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业务学习交流会。今年5月和6月,xx和xx到xx到xx参加了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出版编辑规范标准与实务培训;12月,xx参加了由xx高校期刊研究会在北碚举行的出版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

(三)组织文化建设情况

重视新闻宣传,扩大学校及学报影响力。一方面,利用学报封页介绍学校的专家学者、科研团队及其科研成果,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改革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学报还及时刊发了学校领导关于学校转型发展的相关文稿。另一方面,利用学报网站及时反映学报编辑出版动态,报道学报参加有关考评活动的情况及在市期刊协会举办的好作品评选活动中的获奖作者、作品情况。同时,通过学报参加各种数据库,向全国重点高校、地方图书馆和有关行业协会赠阅学报样刊,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编辑部要求编辑人员关心学校改革建设,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参与意识、法治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

四、作风建设

(一)文风会风情况

在文风会风方面,编辑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勤俭办会。部门内部坚持采用邮箱、qq等传阅文件,尽量减少文件打印,厉行节约。

(二)文明办公情况

部门办公用语文明,无投诉。联系实际,主动服务,崇尚实干、厉行节约。年度各项资金均未超出预算。办公实行无纸化,积极运用远程投稿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投稿系统网址,自科版:xx.社科版:xx.

(三)工作作风情况

编辑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主动服务作者、读者的意识。编辑部实行了栏目负责制和首接责任制。与相关栏目作者的沟通交流,要求做到热情、礼貌。在日常事务处理中,第一个接待咨询的要做到善始善终。部门成员协作良好,无推诿,无投诉。

五、勤政廉洁

(一)劳动纪律情况

部门管理严格执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基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为了按时出刊,节假日和外出学习期间也要组织与编改文稿。但是,编辑部仍然要求员工坐班,并遵守学校统一的劳动纪律。有事请假,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无故旷工、迟到、早退行为,纳入年度考核。

(二)党风廉政情况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4)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规定,编辑人员每三年一次的职业资格续展登记注册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就是在近三年中每年接受继续教育的学时数不少于72小时。几年来,编辑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提升编辑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确实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编辑继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这从首次续展登记注册便可窥见一斑。由于大多数编辑继续教育的学时数达不到续展登记注册的要求,各地便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有的省市要求把继续教育证书填满就行,睁只眼闭只眼敷衍了事;有的省市突击举办全省性的培训班集中补课;也有的省市严格按照规定办事,致使一些出版单位干脆暂时放弃登记注册静观其变。分析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勿让编辑继续教育成为“鸡肋”,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编辑继续教育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

目前,从政府主管部门到出版单位的编辑继续教育机制尚不完善,考核机构、考核人员、考核办法、折算标准、奖惩办法等尚不明确,并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设置“关卡”进行推动,如规定编辑人员如果每年达不到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就不能参加年度考核,不能参加续展登记注册,不能进行正常的职称评聘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编辑继续教育内化为编辑的自身需求,走过场在所难免,本该严肃的编辑继续教育演变成了形式主义。总署推出的在线学习课程不少,方便选择,但互动性差,学习效果一般;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针对性强,但收费昂贵,超出了有些单位的承受能力;有些培训机构只管收钱,编辑签到了事,培训与旅游结合,拿到学时就行,至于培训效果则无人考核,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 编辑继续教育缺乏科学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无论是总署还是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都还没有制定出具体的编辑继续教育大纲,没有相应的继续教育教材,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师资队伍,“草台班子”比比皆是。编辑工作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殊性,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要求较高,但目前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普遍缺乏新颖性、前瞻性,更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不能解决编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训效果不理想,编辑感到收获不大。尽管《暂行规定》中提出了多种继续教育形式,但目前主要还是采用网络在线学习以及集中讲授的培训方式,对继续教育的效果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

3. 编辑继续教育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

“编辑无学”的观念在社会上依然根深蒂固,因此,缺乏培养高层次编辑人才的教育体系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也就不足为奇。一直以来,针对编辑教育的学术研讨活动大多停留在应用层面,缺少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查询发现,目前发表的编辑教育方面的文章,大多是应用类的,具有一定理论深度、有所创新和突破的文章并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研究水平的提升,也影响了编辑继续教育的水平。

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必须有相应健全的机制作为指引和监督。各级人事部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出版单位要从机制上保证继续教育的贯彻实施。第一,要制定编辑继续教育规划,加强编辑继续教育的规范性、系统性,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考核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建立编辑继续教育的良好模式;第二,制定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大纲,组织编写各层次的继续教育教材,并与时俱进做好更新工作,满足不同编辑群体的需求;第三,加强对继续教育机构办学条件与办学质量的评估、检查,切实保证教学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满足编辑继续教育的需要,防止出现利用编辑继续教育敛财的行为;第四,出版单位要保障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继续教育的经费并适当增加,支持编辑继续教育;第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编辑继续教育评估机制,确保继续教育投入发挥应有效益。

科学合理的编辑继续教育内容对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编辑人员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工作年限和工作能力不同,尤其是工作分工也不同,只有提高针对性,选择科学合理的内容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编辑的需要。除了编辑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在当前的出版环境下,编辑所在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数字出版知识也是编辑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编辑只有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精深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才能了解所在学科的发展动态,提高与作者的沟通能力,以独特的视角策划独具特色的选题,准确把握选题的质量。

编辑继续教育形式对提高编辑继续教育质量同样重要。《暂行规定》中已经提出了若干种继续教育的形式,包括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各类培训活动、职业资格考试的考前培训、在职自学、在线学习等。不少学者也提出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公开、科研、自主学习等形式。②有的省市规定参加出版专业的学术会议、发表出版专业的学术论文可以折算为一定的学时;对出版单位自身制定的培训计划,只要年初送省局审核备案也可以折算一定的学时。据笔者了解,不少出版单位为了达到72学时的基本要求,制定了一个经济有效的“养证”方案,应对续展登记注册。首先,出版社编辑通过参加总署培训中心的在线学习获取规定的24个面授学时;其次,出版社制定每月一次、全年共36学时的自主培训计划,邀请出版专家、其他领域的专家以及本社资深编辑举办学术报告或讲座,并在年初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剩余12个学时则通过参加省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其他方式获取。

为了真正学有所用,笔者建议编辑参加非出版专业学术会议、发表非出版专业学术论文也可以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激励编辑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并撰写相关学科的论文。编辑参加这些学术会议既可以了解该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又可以与参会专家学者零距离沟通,是接受继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翟宇, 东南大学出版社编辑)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出 版事业的宏观布局及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加快发展我国的出版产业、积极参与国 际竞争的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大学出版社被推上了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的改制轨道。随着 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逐步实施[1],高校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也 必将面临市场化的激烈竞争。虽然目前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尚未形成具 体的方案,但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市场,则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如何面对即将面临的激烈的市 场竞争,是摆在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人员面前的紧迫问题。科技期刊市场化,人才是关键。现 就高校科技期刊的人才战略与队伍建设,谈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队伍的现状

高校科技期刊是我国三大科技期刊群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无论数量还是 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促进高校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及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近10多年来,高校科技期刊人逐渐更新办刊理念,充分发挥高校的办刊优势 ,期刊编辑出版质量、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3] 。但是,我国高校 科技期刊的发展很不平衡,期刊的竞争能力普遍不强,没有自己的特点,专业化程度低,同 质化现象严重,办刊水平不高。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学报工作研讨会 上指出的,“学报目前总体上还是‘全、散、弱、小’状态”,“主动进取精神不够,改革 意识不强”,“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上述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也从一个侧面客观反映了高校科技期刊出版队伍存在的 不足和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缺少经营性管理人才。虽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基本上实现了 高学历、知识化、专业化,总体科研学术水平较高,但由于期刊编辑部普遍规模较小,不能 形成合理的人员梯队结构,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严重失衡,尤其缺少懂 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编辑人员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亟待加强。由于高校科技期刊行政上隶属于高校机 关部门,编辑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机关人员基本一致,期刊的出版经费往往由学校事业费拨款 ,因此在客观上造成了编辑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期刊编辑往往靠经验办刊,坐等来稿,因此 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创新和进取意识。

三是缺少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高校对期刊的管理往往停留在行政干预上,对编辑部的 人力资源缺乏管理、激励机制,编辑部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编辑人员 学习、成才的机会不多,编辑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同时,由于 高校在职称评聘、职务任命中普遍重视“高学历”,客观上造成了编辑人员放下自己的本职 工作,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现象,不仅造成了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影响 了编辑队伍的稳定性,影响了编辑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从战略的高度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科技期刊办得好与差,关键在人才。科技期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战斗力强的编辑队伍。我国出版业市场化进程的进 一步加快和深化,必将会引起出版业各类专门人才的争夺战,出版业各类人才的需求必将会 快速加剧。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认识,因为它关系着科技期刊 的生死存亡。

期刊编辑部作为一个功能健全的组织,承担着期刊出版以及围绕期刊开展多元化经营等 一系列活动。在其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有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专业的专门人才,那种 “唯学历”、“重学历、轻能力”的人才观显然是不能适应目前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进程和时 代步伐的。因此,应从编辑人员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调配、优 化组合,激活每位编辑的创造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培养经营性的“领军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部主任的专业水平及业务管理能力决定了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办 刊质量以及期刊的发展前景。编辑部主任不仅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还要有强硬的管 理手段和刚正的人格魅力,在管理的过程中擅用友谊和信任促进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 4]。一个优秀的编辑部主任,不但要善于平衡各种关系,以身作则,激发编辑人员的积 极性、创造性,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影响力带动编辑人员,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捕捉适合本期刊发展的商机,为期刊的生存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

编辑部主任要有超前的思维与观念,不但要踏实抓好“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更要把 主要精力放在“经营”上,以“出版”带动“经营”,以“经营”促进“出版”,围绕期刊 的品牌建设,作好与期刊品牌相关的多元化经营[4],不断提高期刊的竞争力,使 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期刊编辑部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出版与经营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多个成员共同来完成 ,这些成员就是一个团队。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团队精神的建设,将编辑成员的个人目标与团 队目标统一起来,激发每个成员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为实现团队总目标而努力[5] 。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成员对团队产生归属感,使编辑成员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从而增强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科技期刊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科技期刊转企改制的逐步实施,编辑队伍将 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编辑成员也会得到锻炼并逐渐成长。因此,编辑队 伍的建设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进行。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形成有利于编辑人才 成长的人才管理制度,用制度来培养人才、管理人才;二是在企业内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 的奖励、激励机制和氛围,让出版产业链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才尽快脱颖而出[6] 。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战斗力较强的编辑团队。

参考文献

[1] 于国华.我对出版社转制的思考.科技与出版,2009(9):45.

[2] 谭金蓉.论培育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 11):254257.

[3] 颜帅,郑进宝,佟建国,等.论高校科技期刊的6种属性.编辑学报,2009,21(2): 9798.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6)

或者未来的编辑部会很快采取《圣何塞信使新闻》的做法。该报的执行总编凯若尔・哈顿大胆地预言并“预警”:“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6个月后的位置。我没有承诺将设置商业编辑或者体育编辑和城市版编辑,因为我们也许不需要这些内容。”

或者未来的编辑部可以超越甘耐特旗下的《得梅因记录者》的做法。如今,该报的编辑部已经改为“信息中心”,扩大了在线新闻的工作量,加入了“未来派”的尝试,比如设置了数据计算、统计岗位,合并或取消了一些传统的编辑工作岗位。

或者明日的编辑部正从华盛顿特区穿越波多马克河发出一道微弱的光芒,那里的新贵“网站/网报”――《政客》已经从顶级主流媒体掠夺人才,并不断鼓吹新鲜、时髦,多媒体的报道形式。

多年来,新闻从业者们一直为编辑部大的变动而争吵,特别是“在线革命”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工作任务,相伴而来的还有减员缩编,导致更少的人不得不完成更多的工作。现在这些变化急速冲向了一个极端,这个极端看起来像是为了报纸的生存和成功,要把通常意义下的纸媒体编辑部,变成一个多媒体中心。

《亚特兰大每日》的编辑部重构

参观《亚特兰大每日》编辑部,在其位于亚特兰大城内的三层楼的总部慢慢走过,你会觉得这里的家具很久没怎么换了,那些到处张贴的用词并不那么讲究的小海报和用小玩意儿装饰起来的看起来很普通的桌子和小办公室,编辑部的热闹和杂乱反而让人觉得熟悉和舒心。《亚特兰大》和《亚特兰大每日新闻》分别诞生于1868年和1883年,两报于2001年各并为一家《亚特兰大每日》,是美国东南部最大的报纸,曾9次获得普利策奖。

《亚特兰大每日》并不只是在重新思考新闻,而是试图超前获知新闻业的新的运作模式。

经过数月的头脑风暴和计划,包括紧张的几周时间供大约一半的雇员申请新的或不同的岗位,今年夏天《亚特兰大每日》废除了传统的编辑部,并把其改造为4大部门而不是原来的十几个部门。

4个部门中的2个,是生产内容的:新闻信息部是最大的部门,提供最新新闻和其它直接提供给网站的素材;拓展部负责那些爆炸性大新闻、调查监督式的新闻,主要是为纸质早报供稿;其他两个部门,数字部和印刷版部则各自从以上两个部门提供的内容中做出选稿,印刷版部负责出版《亚特兰大每日》,数字部则负责该报的网站省略。

内容和产品团队都有各自的领导人,互相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但是没有―个人对这两项业务进行从头至尾的总负责。优先考虑网络需要的策略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编辑部已经不再设下午晚些时候的编前会。但下午1点半,头版人员聚集在头版编辑处开会(总编辑通常不参加),同时参会的还有几个工作职责与报纸头版有可比性的网站主页的编辑人员。“动作从基层开始,而不是命令自上而下”,是编辑部改革后的口号。

“我们过去有一个为‘旧世界’打造的编辑部,”华莱士总编辑说。“在旧世界里,采编人员控制着印刷版报纸,但对报纸的网站没有控制力,我觉得那是一种在未来不能取胜的状态。我们不能再仅仅做一家纸质媒体了。我们需要成为一家新闻信息公司。网络即将成为一种新的大众媒体,印刷版报纸将定位于那部分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总之,更年轻一些的网络媒体受众需要的是,“帮助我在亚特兰大畅游生活,”然而较这部分受众年长的印刷媒体受众所寻找的是“报纸奉献有深度的本地新闻”。

所以,新的编辑部结构强调提供不间断的新闻升级,提供生活娱乐指南和互动多媒体的新闻报道,该报网站目前每月访客为500万人。印刷版报纸的日发行量为36万份,周日发行量为52.5万份,强调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

“客观地看,新闻信息应该首先考虑刊载于互联网,因其速度最快;而调查性报道则首先考虑印刷版报纸。”拥有该报独创的新头衔的“文化与变革总监”肖恩・麦金托什说,“这种观念的变革就像火箭发射一样快速。”

重构后效应

一个周三,《亚特兰大每日》记者克雷格-施奈德正赶着去参加郡议会,他的手机响了。是编辑打来的,他被改派去参加一个关于本州的家庭服务的新闻会。施奈德曾经是报纸的社会服务记者。现在他负责健康和医疗,但是他仍旧时不时被派去报道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容。他赶往新闻会,迅速写出了供给网站使用的突发新闻稿。然后匆匆赶往郡议会,回到编辑部,写出供给次日印刷版报纸的这两次采访的稿件。

“现在这对我来说是很平常的工作,”他很坚定地说。“我感觉在现在的运作方式下,我必须绷紧神经,迅速深入进去,获得信息,然后迅速成稿。”

“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求记者就新闻事件迅速写成150~300字的快讯供给网站使用。然后再为第二天的报纸写稿。”新闻信息部主编迈克尔・卢珀说。为此,报社成立了一个由3个人组成的“急件编辑室”,该室专门负责从记者那里接稿,完善、编辑稿件,然后供给网站和印刷版报纸。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样的操作模式下,一旦采写和图片团队把作品传到下一个流程,他们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在传统的编辑部系统中,一个版面编辑能够从策划到派遣记者、出版,掌管这个版面的制作全过程。现在,打个比方说,一个在新闻信息部负责带领体育报道团队的编辑,无法控制如何刊发他的作品。真正决定如何刊发的权力在数字部和印刷版部。有人担心这样做会丧失工作连续性,但是有人认为更好的沟通和协作会解决这些问题。负责采编的领导应当常规地寻求与印刷版报纸版面编辑和在线版“频道主管”的沟通协调。

有趣的是,记者并不因此而感到有压力。卢珀介绍:“记者不必担心供给在线版的稿件的长度,写上300字就行,马上把精力转到印刷版上。对于大多数记者来说,这并不难。现在这一切变得越来越简单。”

数字部主编罗宾・亨利认为:“在向记者们灌输首先考虑网络需要的概念上,我们做得足够好了。我更倾向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第二阶段――我们还没有把网络放在心目中的第一位,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在对待网络方面变得更聪明了。记者必须不断问自己,这有趣吗?这是否会成为大家的谈资?这是不是那种用多媒体来表现会更好的新闻?”

这些在线能量得到发挥的同时,你也许会认为负责印刷版报纸的印刷版部面对看起来比较明朗的收缩趋势会变得很焦虑。但是一些编辑表示他们并不担心。“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在报纸上。突发新闻本身已经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印刷版部主编伯特・卢夫顿说,“我们要做的是解释事件的发生,并做出分析,写读者想要在报纸上读到的东西,我希望读者能够感到报纸质量提升了,编排更加有序、更加经过精心思考。”

向印刷版报纸供稿是拓展部的主要工作内容,资深编辑汉克・克利巴诺夫为该部的主编:“我的团队里分工明确,有专人分别负责调查研究、整理撰写稿件、分析数据制作图表,同时还有商业和体育方面的专家。被大家昵称为‘狗窝’的机动记者组由6名记者组成,也是拓展部的员工。这些记者主要是充实都市报道。这些记者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出去‘找麻烦’,他们开着车慢慢地在街上转圈,寻找新鲜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我们城镇的一部分,也是城镇上人聊天时谈资的一部分。我们这个部被认为是报社的精英团队,而新闻信息部的员工则被认为是做简单工作的‘工蜂’。在报社进行大规模改革前,员工们被要求针对新的组织结构申请职位,相当大比例的员工都希望能够进人拓展部工作,例如,有44个人申请我们部里‘整理撰写稿件小组’的4个职位。” 负责管理报社改革过程的麦金托什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的薪酬设置,我们必须保证那些捕捉突发新闻、向网络供稿的人员将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回报。”

“裁员”与“加强网络报道力量”并举

像多数编辑部一样,考克斯新闻集团旗下的《亚特兰大每日》也缩编了。2007年春季,43名雇员被“买断工龄”。现经过编辑部改革,共有雇员435名,之前该报共有535名员工。改革同时还达到了提高效率,挤压出不必要的资源的效果。

“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的关键,是简化组织结构”,副总编辑詹姆斯-瑞说。当然,报纸所承载的很多传统功能和服务被牺牲掉了,比如:

1、3月份,报纸将发行范围从原先覆盖乔治亚州的159个郡、同时覆盖周边地区的几个州,缩减为覆盖乔治亚州北部的66个核心郡和少数几个北卡罗莱纳州、田纳西州的下辖郡。发行量也主动缩减了20余万份。

2、一些报道范围缩减或者被合并。不再设全国新闻记者。报道地方电视的记者由2人缩减为1人;交通与公共运输报道部门合二为―;原来专门负责可口可乐公司报道的记者,现在报道内容拓宽到了食品和饮料。

3、对于外地区的新闻、特写和体育报道,报纸将更加依赖于通讯社。该报放弃了影评版,将减少派体育记者采访国内其他地区赛事的次数。

4、大约有20个编辑岗位被裁减掉了。编辑岗位的层级减少了,而每个团队领导实际上带的“兵”比以前多了。“从记者到我之间,以前的隶属关系间隔最多达6级,”总编辑华莱士说。现在已经不超过3级。

某些方面的报道覆盖面积增加了,更多的资源如今给了网站。数字部的雇员从50人增长到了65人,同时,拥有180人的新闻信息部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络内容的报道上。《亚特兰大每日》加强了对当地地方法庭、郊区发展和社会、休闲活动等内容的报道。

报纸发行人约翰・麦罗特表示全力支持总编辑华莱士的决定,称之为“商业时代最好的总编辑。”并认为她全力平衡报纸使命与人力资源的努力是双赢的。“真是美好的时光,我们坐下来谈,讨论怎样才能既提供给读者最好的服务,又能服务于我们的商业模式。如果我们必须要对付经营问题,我们干脆先动摇一下报纸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

《达拉斯早新闻》的西班牙文版日报《日讯》的发行人兼总编辑吉尔伯特・贝隆有一个明确的想法:“我们的运营收入已经不支持我们采用先前的运营模式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贝隆最重要的观点也许就是伴随着读者对印刷版报纸的“地区、全国和国际新闻需求的下降”,“本地新闻将重新崛起”。

《圣何塞信使新闻》执行总编凯若尔・哈顿已经就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家报纸原隶属于奈特里德报业公司,现属于威廉・希尔顿的传媒新闻集团。这份发行量23万份的报纸拥有员工200人,大约是该报网站兴旺发达前人数的一半。像很多总编辑一样,哈顿希望自己能改变那种“印刷版报纸第一、在线版第二”的概念。为了节约人力,该报减少了对通讯社稿件的编辑层次;对一些不需要太多版式设计的版面,设定了可供选择的固定版式;让一些版面编辑自己撰写自己版面的头条;减少后勤工作人员的数量(4个执行总编辑共用一个助理);放弃对一些郊区地区的报道,撤回亚洲记者站;扩大单个记者的报道范围,比如,先前报道微处理器工业的记者,如今报道范围包括了更本地化的商业信息。哈顿希望保持本地新闻和商业新闻的密度,并且保持“至少某种程度上的研究型报道的工作。

甘耐特公司旗下各报正在把他们的编辑部重新定义为“本地信息中心,”即一个能够通过印刷媒体、互联网、移动手持终端和“一切可能切合读者需求”的方式,收集和信息的中心。该公司旗下《得梅因记录者》总编辑卡罗琳-沃什伯恩这样描述:“具有启发性的监督报道,有惊人洞察力的调查性报道,讲故事的笔法,严格本地化的报道范围,数字化,加上奇思妙想。这才是一份报纸的最佳组合。”

发行量15万份的《得梅因记录者》有195名采编人员,比2003年的巅峰时期减少了不到10人,现在正在加强在线报道的火力。例如,该报的数据部正在努力发展报纸的数据库,从发行范围内的大桥的安全性,到在该地区境内进行自行车穿越所能找到的卫生间的位置,都在数据库需要纳入的范围内。沃什伯恩通过对部门人员进行压缩,挤压出了一些新的位置给在线内容的编辑人员。为了强调在线内容,该报网站正在开发多媒体式的记者出镜评论板块。

在甘耐特的另一家发行量为11.5万份的《威尔明顿每日新闻》,执行总编辑大卫・莱德福德继续强调本地新闻和调查性报道。莱德福德手下有138名员工,比3年前减少了15人。该报已经将城市部和商业部合并,并将几名机动记者和版面编辑充实到多媒体工作中。一名职员成为了一名早新闻记者,同时负责在线版和印刷版的早新闻采写,一名版面设计人员被委派负责体育视频新闻的制作,大约8名记者能拍摄和编辑视频音频资料。

裁员后,采编人员们的薪水提升了,坚定不移地推进着“新编辑部”的改革,但同时他们也担心今后会进一步裁员。

一家以网站为中心的报纸

“超酷”,是你参观《政客》位于华盛顿特区外罗斯雷恩的办公区时所能想到的最恰当的词。

《政客》创办于2007年年初,吸引了一批全明星记者在该报的网站(省略)工作。该报目前发行量3万份,围绕网站内容,每周出报1~3期。是一家以网站为核心的“报社”。

该报的工作空间是这样安排的,一间大厅中,普通雇员的办公桌位于大厅中央,门口镶有名签的高级编辑的玻璃办公室围绕在周围。

公平地讲,该报定位狭窄,并非主流媒体。该报的报道焦点主要是“国会山政治”、总统选举和华盛顿的议员大厅。作为一个新到者,《政客》将为老媒体们提供以网络为核心的编辑部模式运营经验。

“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力求成为一个专注于互联网的公司,”执行总编辑吉姆-范德黑说,他与总编辑约翰・哈里斯离开《华盛顿邮报》的高层职位,开始了新的冒险。“我们成功地创造了这样的价值观:让我们想写就写,不用去管稿件的截稿期,也不用管是在网上刊发还是登载于报纸上。”

全天候更新内容,所有的文章,不管是刊发在报纸上还是网站上,多数要首先经过编辑部编辑,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可以先上网,后编辑。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7)

学校编辑人员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在9月xx日进行的纳新大会上,纳取四名部员,重点培养部员,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学生会,了解编辑部的工作,要求每个成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责,积极主动,提高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凝聚力,并培养其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编辑部两周召开一次会议,初步定于单周周日晚上8:00,以保证由足够得时间进行交流、沟通。使广大同学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反映到学生会和团委。

三、对上一学期的编辑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取长补短,并深入到广大同学中去,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建议。

四、在本学期的比较大的活动中,协助各个部门作好工作,做好稿件的征集和编辑工作,尤其在本学院的演讲大赛中帮助学习部做好演讲稿的筛选工作,发挥编辑部的重大作用。

五、坚持三步走战略。即征稿、审稿、出书,首先在学院发放征稿启事,并把征收的文章出版在我们的《阳光语录——展理学院风采》上,供广大读者品读。

六、配合社里及各部多拉赞助,补充经费,为我们开展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同学们多写稿,多投稿,奖励优秀小作者。

七、听从校编辑部的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持校编辑部的各种活动,为校编辑部即将出版的半月内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部是一个年轻的部门,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在自己的手里把编辑部做成一个能承胜任绝大部分文字工作的部门。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编辑部的工作一定会处理的有条不紊。编辑部会积极努力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相信我,相信我们编辑部,相信编辑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学校编辑人员工作计划范文二

1、学生会招新工作将于九月份军训期间进行,为了确保能够引进满足编辑部工作要求的新鲜血液,部门内部重点讨论了这一块工作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招新前:通过新生群、亲身接触以及与超越网的合作宣传等方式,扩大编辑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新生加入,加大新生对编辑部工作的了解和兴趣。同时制定好招新时的录取标准和所要提的问题和考核方式。

(2)招新中:与学生会其它各部门一同进行招新工作。并按计划和具体情况进行筛选。综合考核应聘者的通讯撰写、摄影、心理素质、性格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三个新成员。

(3)招新后:召开部门会议,向新成员系统介绍编辑部的工作内容,并通过实际工作和指导迅速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并时常举行例会,总结上一阶段的问题和不足,讨论下一阶段的工作。

2、鼓励部门成员参加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讲座,通过专业的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3、团委学生会作为一个整体,其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努力。而编辑部的工作内容更需要配合其他几乎所有部门。所以必须要求部门成员加强与其他部门成员的交流与联系,通过联谊、工作加深部门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校编辑人员工作计划范文三

编辑部是我院团委学生会下属的部门之一,作为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它立足大学校园生活,面向广大同学,密切关注学生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力求准确务实的做好简报、专刊的编辑工作,加强对我校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宣传工作。

一、纳新

1、前期宣传

a)食堂、主教楼设报名点。b)横幅。c)海报。d)新生群、微博、微信。

2、笔试。

3、面试。(重点寻找擅长写作及会排版的同学)

笔试主要以开放性问题为主,考察学生对宣传部的认识。问题:

1、你对编辑部怎么看?为什么要加入编辑部?

2、据你了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主要有哪些?

3、如果你当选为编辑部的干事,你会怎样去开展工作?

4、怎样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面试主要分为自我介绍(2分钟)和提问(3分钟)两个环节。主要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和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进一步了解本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工作能力,侧重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工作安排

每学期两期的《xx青年》,分别定于10月中旬和12月中旬,以及团讯。

本学期的重点在于扩大《xx青年》的影响力,鼓励学生投稿,以及向二级分院征稿,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提高《纺服青年》在全校的影响。坚持三步走战略,即征稿、审稿、出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把《xx青年》办的越来越好。

征稿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于团刊常年征稿,要提前做好团刊的征稿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及各分院能够及时了解团刊的栏目设置、来稿要求、审稿制度和校稿流程等。为下期团刊的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三、管理、培养

招纳的新干事,没有从事过编辑部工作,对编辑部的工作也不太了解。因此,干事的培训为重中之重。借鉴以往的经验,并结合部中的实际情况,培养计划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逐渐深入接触编辑部工作,由部长协作干事,加强干事与干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让他们边干边学,不断提高;

2、开始较独立地完成工作,注重发挥专业特长,由部长把好质量关。

3、组织干事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既可以提高编辑部干事的写作能力,又能够让干事们在社团工作之余有所收获。

4、注重培养干事的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为更好的进行工作奠定基础。

5、联合其他部门组织一些活动,例如短途旅行,增进不同部门干事之间、新干事与部长之间交流,增强学生会干事们的团结友爱。

6、组织一次编辑部内部的交流会,邀请曾担任干事的大二的学长学姐对新干事的工作给一些有经验的建议和帮助,具体给新干事讲解一下团刊、团讯的编写,以及征文活动的流程,要注意的问题。为新干事更好的做好工作打好基础,也对宣传工作有更多了解。

四、健全和规范

1、通过奖励制度促进干事积极性,留住干事。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进入九十年代,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都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中国媒体的现状是,媒体定位既是,又是信息产业。新闻媒介的功能大为拓展,从单一的宣传教育,增加到传播信息、舆论监督、提供服务和娱乐。新闻报道的信息量增大,报道方式从简单的动态消息发展到解释性报道,为读者、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媒体种类从较为单一的日报走向多元,报纸有日报、晚报、信息报、行业报、都市报;广播从综合到专业,增加了信息台、娱乐台、交通台;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增加了教育台,增加了多套节目;网站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并很快从综合网站发展到专业网站,从门户走向垂直。媒体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从政府财政拨款,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媒体结构从粗放到集约,大媒介逐步吞并小媒介,集团化趋势方兴未艾;媒介从相对的自由竞争逐步升级,走向垄断竞争,并面临着国际间的媒体竞争。

所有这一切都先于机制改革在新闻领域里展开。事实上,当新闻改革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新闻领域的诸多矛盾也就越来越醒目地暴露出来。症状集中表现在新闻产品的质量问题上,比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条线痕迹明显,生产性、工作性报道过多,各报、各台面孔相似乃至雷同等等。如果不从机制、人员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矛盾,矛盾恐怕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尖锐。为此,我们需要在机制方面找原因,看看记者中心制对产品质量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影响,以利于解决矛盾。

首先,记者中心制限制编辑思想的形成和实施。记者中心制事实上形成记者高于编辑的现状。新闻报道权、甚至发稿主动权几乎都掌握在记者手中,编辑无法形成自己的编辑思想,对版面、节目的总体策划、设计不够,难以形成风格。这些年强调“新闻策划”,即强调新闻报道的深度开发,但有些策划不是编辑根据版面特点进行的,而是记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条线情况进行的。尽管不乏优秀之作,但有相当部分内容与版面要求、读者要求相去甚远。由于缺乏编辑思想,新闻报道中新闻性较差,新闻编排杂乱、零碎、相似或雷同的报道较多等问题都一一浮现出来。

其次,记者中心制给新闻报道方式改革带来难度。记者中心制中,记者来稿基本上决定了编辑的版面,这就给改革目前不合乎要求的报道方式造成了难度。尤其进入九十年代末,网络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媒体中崛起,它集文字、图像甚至声音于一体,时效性极强,并采取链接式报道方式,把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忠实地记录下来,使读者通过链接可以看到完整的新闻报道。比如9月份发生的常德杀人抢劫大案,新浪网的相关报道就有200多篇。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却既受传统新闻思想的影响,又受传统采编方式惯性的制约,无暇也无意对新闻的意义进行阐释,即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前景和影响不作细致的展现,只是习惯性地采用动态新闻的方式进行报道。由于记者缺乏对版面的了解,编辑又无权指挥记者进行追踪采访,导致新闻报道往往草草了事。这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阅读口味了。只有重视编辑的功能,才能积极地解决传统报道方式面临的困境。

再次,记者中心制在某种程度上无法遏制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主要表现为新闻与金钱的交易。记者中心制中,记者对内控制着事实上的发稿权,对外控制着媒体与报道对象的联系。现行机制对记者权限并不加以约束(除法律、道德之外)。如果个别记者成了某生产条线的“代言人”,“以稿谋私”的现象一旦发生,有偿新闻也就顺理成章地上了版面。这种行为影响新闻质量不说,还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编辑中心制实行编辑控制记者,而编辑不直接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则可以从机制上对有偿新闻有所遏止。

最后,记者中心制中生产关系不和谐,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记者中心制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已与现在整个大环境不相适应,即在新闻采访、利益分配、信息交换等全过程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固定且滞后的人与人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已落后于时代,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地说,由于内部分工不合理,导致编辑、记者的发展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形成了不畅的部门关系,使编辑部的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不能达到最大化,甚至出现“集体磨洋工”现象。在新闻媒体中,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即指发稿数量和质量,采编人员协同作战、快速应变所具有的能力,以及获取受众认同的程度等。人员满意度则指记者和编辑通过工作获得的满足感,包括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获得精神愉悦的程度等。实际情况是,记者工作主要实行“计件制”,对数量的要求超过对质量的要求,并且受到的关注程度要大得多,在“名”与“利”两方面均优于编辑;编辑工作则较难评判,功劳也常被忽视,获得的满足感要大大少于记者。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新闻质量,使新闻产品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只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切实调整生产关系,才能适合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编辑中心制和记者中心制的不同

那么,什么是记者中心制?什么是编辑中心制?两者到底有什么不同?

首先,记者中心制和编辑中心制是两种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在新闻领域的深层反映。

记者中心制是五十年代学习苏联新闻采编制度的结果。它以政府部门的机构设置为参照,在媒体内部设立了庞大的记者部。记者部下辖条线记者群,负责报道各条战线的工作和生产情况。记者不仅人数众多,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而且是“第一线”人员,处于中心位置,为版面提供各条线的新闻;而编辑则主要负责编辑版面,按照条线的重要程度安排新闻稿件的顺序。在实际操作中,记者的作用大于编辑。一方面记者来稿决定着新闻来源,记者如果不提供稿件,编辑就束手无策;另一方面,记者的稿件又决定着新闻产品――版面、节目的内容甚至风格。编辑的功能主要是进行新闻稿件文字加工,做标题,划版样,而不能策划报道、组织稿件。换句话说,编辑对记者选择新闻、判断新闻价值、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无从把握。所以,记者稿件基本上是以“原装”状态出现在版面上。俗称“大记者部,小编辑部”就说明了这种采编机制的实质。

而编辑中心制则是国际上媒体通用的运作方式。这种采编机制的特点是,尽管记者在数量上占多数,但编辑却拥有很大的权力。编辑不是“等米下锅”,而是“找米下锅”,可以直接分派记者的采访任务,派遣记者补充采访,甚至分配记者的奖金。国外的编辑中心制中,只有少数编辑具有这种特殊地位,有资格被称为Editor。还有一些编辑仅仅作为编辑中的“技术员”,不具有安排版面、调遣记者的权力,而仅仅进行文字加工、做标题等,他们被称为Copyeditor。总之,编辑的功能就是直接规划、掌管版面,围绕版面组织记者采访。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编辑与记者共同参与新闻策划,在一定的编辑思想指导下,组织记者实施各种报道计划;如果稿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组织记者进行补充采访,直到稿件合乎要求。这种采编机制是针对报纸版面和读者口味而设定的,建立在新闻规律和市场原则的基础上。

其次,记者中心制与编辑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着眼点,记者中心制常常着眼于被采访对象,编辑中心制则着眼于读者;换句话说,记者中心制以稿件为中心,编辑中心制则以版面为中心;或者说,记者着眼于局部,编辑着眼于全局。

记者中心制把着眼点放在记者对各项工作和生产的宣传上,其实质就是强调被采访对象,即满足被采访对象的要求。有些稿件很可能是某个单位的日常事务、具体工作的报道,并不带有普遍性,但由于记者具有主导倾向,稿件仍然被编辑采用。这种机制下,记者提供的主要是自己所联络行业的新闻或生产信息,而对条线以外领域的新闻重视不够。它的版面特点是,行业性、工作性较强;版面的编辑思想不突出,内容较为零碎、散乱;读者兴趣体现得不够,社会性、趣味性、时效性较弱。

编辑中心制的着眼点则在于版面,在于强调版面的编辑思想与读者兴趣的结合。其实质是强调读者群体,在内容上满足读者兴趣;在编排上采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以获得高额发行和广告。比如,美国著名的《华尔街日报》是一份商业与财经报纸,行业性很强。但它的一版却经常刊登具有社会共同兴趣的新闻作品,并摈弃传统新闻的五个W原则,采用解释性报道的形式吸引读者。他们投入的编辑力量很大,《华尔街日报》的200个新闻部门中需要600多编辑专门改写记者的稿件,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做。由此可以看出,在编辑中心制中,记者必须服从编辑思想,编辑则必须服从版面,服从读者需要。编辑是报纸产品的直接出品人,处于新闻信息、版面和读者的交汇点,完全可以担当一个重要的枢纽,建立一套符合媒体特点、行之有效的人员组织制度。

最后,记者中心制与编辑中心制具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在记者中心制中,记者与编辑的关系基本上是平行、分散的,交融性不强;在编辑中心制中,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垂直、互动的,两者共处于一个系统,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担负报道任务。

记者中心制的组织类型是协商式,即记者、编辑两大部门基本上是平行建立的,两大系统较为封闭,各有不同的系统目标。部门间的信息交换和反馈程度较弱,不容易真正形成合力,形成团队协作。

编辑中心制则是参与式组织类型,即采用编辑领导记者的架构,使编辑、记者共处于一个系统。具体地说,编辑负责版面,下辖为版面采写稿件的记者,编辑与记者的信息交流是多渠道、互动的;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反馈很容易到编辑那儿,形成新的意见。从人力资源学角度看,这种机制可以保证编辑和记者的力量不致相互销蚀、形成壁垒、产生惰性,从而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目前,建立编辑中心制是改革措施,也是一种趋势。那么,我们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编辑中心制呢?

依据国外通用的编辑中心制的内涵,结合国内已经实行的某些新机制的具体情况,我们作一粗略设计,以期抛砖引玉。

我们所说的编辑中心制,就是在科学地设计报纸全部版面基础上,构建以版面主编为骨干、主编下辖具体版面责任编辑、编辑再统辖记者这样一种编辑部体制。它以编辑系统为轴线,加大版面中编辑成分的含量,突出版面的统筹安排和深层思考,以求最大程度地适应宣传需要和读者要求。

具体说来,就是在编辑部门按需要设立若干主编,大致相当于兼管采访和编辑两项业务的部主任,让主编统管内容相近的几个版面。例如,有的主编可以管三四个经济新闻版;有的主编则可能只管一个版面。具体版面则由主编聘用责任编辑负责组稿、文字编辑等工作;责任编辑之下是围绕版面进行采访的记者,他们与主编、责任编辑形成直接的信息链,共同商量报道重点,并尽快地执行报道计划。

我们认为所要建立的主编制应该有以下特点:

首先,选拔合格的主编,形成对相近版面的统领格局,实现强势的新闻宣传和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突出版面的独特风格。

所谓主编制,就是撤消传统的记者部,打乱按政府和企业划分行业条线的采编机制,根据报纸全部版面的科学安排,选取板块状结构,整合编辑部门。最主要的就是选拔主编。主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部主任,两者的指导思想、工作职责均有所不同。主编应该是新闻尖子人才,不仅熟悉采访业务,更要熟悉编辑业务。对报纸的编辑方针烂熟于心,对分管版面了如指掌,对版面涉及的领域和行业非常在行,尤其要善于宏观思维和组织领导。主编由总编辑直接任命并领导,他可以由总编辑授权,对下辖版面的责任编辑以及相关版面的记者进行任免聘用。主编上对总编辑负责,下对版面负责,把编辑与记者协调统一于一个部门之内,使之产生互动效应。

编辑部应该是一个富有层次的编辑系统。这个编辑系统的内在构成是这样的:

第一层次:总编辑、副总编辑,处于编辑系统的领导核心地位,接受党委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工作中得以贯彻;对重大的新闻报道具有决定权,确立报纸的指导思想,办报方针;直接领导各主编,协调人事及业务活动,负责处理整个编辑部事务。根据主编制的特点,报社副总编辑似乎不宜多设,不宜像过去那样各人分管一摊。

第二层次:主编。如上所说,设立统管编辑和采访业务的主编,分管多个内容与风格相近的版面或一个相对独立的版面,一手抓编辑,一手抓采访,是编辑部的“中坚”层次。

第三层次:版面责任编辑,负责具体版面编辑业务,下辖记者。

另外,设立几种相对独立、不直接负责编辑版面的编辑,如评论编辑、摄影编辑、美术编辑等;设立专业性的改稿编辑,他们无发稿权,专门负责修改文字,制作标题。

最后,建立为版面服务的记者系统,培养高级记者、名记者。

记者通常是处于编辑之下,为版面服务的。他们发现新闻,及时向编辑通报,并根据编辑的意见采写新闻。他们有义务分管自己片内的新闻,不致漏报。根据版面需要,有选择地进行新闻追踪,及时报道新闻事件的纵深发展。经过多年磨练,这些大部分由年轻人从事的记者行业将出现一批名记者、高级记者,他们有的可以晋升编辑,或者主编;有的可以开辟个人专栏,不受或者较少受编辑制约,因而在读者中具有更直接的、更大的影响。

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方方面面,难点很多。

首先,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宏观体制改革。

这些年,改革开放使人们对新闻宣传、信息传播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是我们进行机制改革的内在原因。但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很深的矛盾,这些都使我们的新闻体制改革包括采编机制改革困难重重。

不久前,中组部、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经启动,正在朝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将与党政机关人事制度脱钩、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的趋向发展。这一切为我们建立编辑中心制带来了契机。

实际上,建立编辑中心制就是建立符合新闻媒体特点的组织人事制度。通过实现编辑中心制,转变对媒体工作人员的行政化管理方式,实现新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向专业人才、优秀人才倾斜;通过建立编辑中心制,辅以聘用制、灵活的激励机制,深化新闻媒体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采编机制改革受制于多样因素,既需要条件成熟,也需要创新勇气。

现行机制下,新闻媒体等同于党政机关,有些新闻工作者也习惯于把自己看作国家干部。从思想深处看,“官本位”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很深,并关系到新闻采访作风和新闻报道。一旦进行机制改革,可能会有一批人难以转弯,甚至影响工作。

建立编辑中心制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旧有观念,尤其是官本位思想,大胆探索适合新闻传播规律的采编人员机制,调节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

长期实行的记者中心制已经奠定了编辑、记者的职责权力、活动范围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固有基础。建立编辑中心制,则须完全打破其原有的内在规则,调整其原有的框架结构,这对现有机制必然带来极大冲击。

最深层的波动,源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建立新机制,利益受到最大冲击的应当是记者,记者将更多地受到编辑的制约。其次受到较大冲击的是部分中高层领导,他们有些人可能不再担任业务领导。相反,编辑的利益则得到了巩固,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如何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进行调整,即保护什么样的利益最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利相较选其重”,应尽可能满足整体利益,满足事业发展的利益。只有事业发展了,才有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的满足。

最后,建立编辑中心制涉及建立新型编辑队伍。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9)

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图书也是一种特殊商品。产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检验才能得知。如果让市场检验出产品(图书)不合格,那么,出版社即将面临的不光是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其声誉的影响,那代价是惨重的。因此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防患于未然,适应转企改制后出版形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运作了三年多审校部(组织全社图书校对与印前审读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础上,于2010年6月底设立质检部,专门对四个事业部(幼儿教育图书事业部,基础教育图书事业部,高等教育图书事业部,综合图书事业部)的所有图书进行印前审读,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已成图书进行审读,从而实行对全社图书质量的监督与控制。

一、图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

1 制度的建立与规范执行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

出版社应重视制度的建立。在成立审校部时,有意识地引导全员注重平时的经验积累,将图书审读流程进行规范,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形成文字材料,按章执行。

质检部成立后,结束了过去审校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历史。通过近一年的运作及半年多的反复讨论与征求意见后,于2011年6月11日南京师大社出台了“宁师出[2011]7号文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关于图书审读的若干规定》,将“图书审读的总体规定,图书审读的监控与管理,图书审读的结果管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分发到各个事业部,要求部门主管组织编辑们认真学习。

有了制度作为保障,质检部在执行审读时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审读员客观、公正、认真地评判审读结果,避免了许多矛盾的产生。

2 审读队伍的建设是图书质量管理的保障

审读队伍的建设又是图书质量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审读员队伍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专职审读员,有由社内双向选择而来的;也有通过考试招聘而来,成为出版社正式员工。二是特聘人员,从社外聘请来的,在出版界有威望、功底深厚、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专家。三是审读专家组成员,由各大学二级学院及学报编辑部人员组成,须具有某一学科或专业深厚的学术功底,并在编辑方面有一定专长的教授级人员。四是社内各事业部兼职审读员,必须具备某一学科知识背景,在编校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

质检部对审读员实行动态管理。如果审读员所抽检的印前书稿合格,但成书检查其抽检部分合格率很低,再给其一次机会,并要求其加强学习,如看书、看标准、看杂志、看审读单,听取资深审读员介绍经验等。如果还达不到审读要求,质检部有权取消其审读资格。成书审读员管理也如此。

二、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执行

质检部对图书的审读分两类:印前审读和成书审读。印前审读重点审读编校质量;成书审读重点审读内容质量,同时也审读编校质量。书稿内容质量与编校质量的认定,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质检部只对社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选题书稿进行印前审读。”未经社务会议讨论通过的选题,不得进入印前审读流程。这样有效地避免了不按流程操作的书稿进行下一个出片与印刷程序。责任编辑在确认书稿已经完成三审三校后,方可送至质检部进入印前审读程序。

书稿进入印前审读程序之前具体操作方法与管理流程主要有:责任编辑到质检部领取印前审读表格,填写相关内容,如书名、作者名、复审人、终审人、一校人、二校人、三校人及内容质量评价,并签字后进入印前审读程序。未完成上述流程的书稿,质检部有权退回。

送质检部进行印前审读合格的书稿方可出片并下厂印刷。不合格的书稿退回责任编辑重新校对后再送检,送检不得超过三次。三次送审不合格的书稿,质检部有权取消其出版资格。

通过上述流程的监控,避免未经正常流程的书稿进入印前审读程序,同时也避免不合格的图书流入市场。

2 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

责任编辑在确认书稿已经完成生产过程并填表签字后进入印前审读程序。印前审读实行送审制度,分为初审和复审。其中,初审注重编校质量;复审会对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如涉及须履行备案手续的重大敏感选题,涉及地图与南海问题的选题,涉及有关法律法规的选题等。

质检部组织相关审读员对书稿进行印前审读,印前审读内容包括必读部分和抽查部分。必读部分包括:版权页、前言或序、目录、书眉、后记或跋等;抽查部分由审读员随机抽查连续页面一至两万字。印前审读书稿中所有差错均按《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由审读员记录在责编所填写的那份表格的背面。印前审读书稿一律按照审读标准定性地判出合格还是不合格。第一次送审不合格,视同印前审读不合格;第二次送审时须部门主管签字;第二次送审不合格,第三次送审时须经过分管社领导签字。

成书审读实行抽检制度。质检部每年组织社内外审读专家组成员根据统一规则对责任编辑已成图书进行两次抽检,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每一次平均抽检每一个编辑1~2本书。每本图书的审读量为10万字,不足10万字的审读全书。审读员根据书稿的内容质量写出评判性审读意见,对图书的编校质量则定量地标出万分之几的差错率。

成书审读不但审读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还审读印刷质量与装帧质量,如发现问题,我们会告知出版科哪家印刷厂的哪本书印刷存在什么问题,什么书的装帧设计出现了问题,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

对参与评奖图书及重点图书则优先进行成书审读。如对参与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奖,学术著作奖,优秀畅销书奖等的图书优先进行成书审读,事先作好评奖准备。

对合作图书,出版社也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修改建议。质检部还建立了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档案,以便随时查阅。

3 检查结果的公布与反馈

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结果一律与责任编辑见面,给其申辩的机会,并由责任编辑确认签字后方能生效。成书审读结果最后由质检部聘请有资质的人员及分管社领导参与的仲裁组确认其差错率。

经责任编辑确认后的印前审读与成书审读的结果,质检部将按四个事业部为单位每一季度进行统计与比较,不但在全社编辑沙龙(由社长亲自主持)上由质量总监公布其结果、分析其原因,而且在质检部主办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审读简报》上进行公布。

质检部为了调动各事业部编辑们的积极性,提高书稿编校质量,特地在《简报》上开辟了一个板块,定期将图书审读中出现的差错罗列出来,为全社编辑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与互相学习的平台,避免其他编辑再犯同类错误。另外,每一期《简报》会确立一个主题,加起来就是系列的新编辑培训材料。同时利用《简报》这个平台对国家在出版管理方面的最新形势进行介绍,并向全社编辑们呼吁:要将图书质量好坏视为今后有无饭碗的大事来看待。

四个事业部的部门主管与编辑,为了自己部门的书稿质量及部门荣誉,也会想方设法提高书稿送审质量。从而激发了部门间的竞争。

4 奖惩措施的落实

对图书审读结果的公正处理就是奖优惩劣。否则,责任编辑为了追求图书数量可能会逐步忽视图书质量。

对印前审读合格率高、信誉好的责任编辑,一年中给予其书稿1~2次的免检机会,用于对其精神激励。对印前审读不合格的图书惩罚:同一书稿两次送审均不合格者,质检部将其记录在案;同一本书稿三次送审均不合格者,将在《简报》上通报批评;同一责任编辑一年内两本书稿两次印前审读不合格,视同一本成书审读不合格。

成书审读的奖惩分为对责任编辑的奖惩与对部门的处罚。首先,对责任编辑的奖惩规定如下:编校差错率在0.25/万(含0.25/万)以下的,奖励责任编辑本书100%的工作量;编校差错率在2/万至1/万(不含1/万),扣除责任编辑本书50%的工作量;编校差错率在2/万(不含2/万)以上的,扣除责任编辑本书100%的工作量;责任编辑一年中如有一本成书审读不合格,年终考评不得被评为优秀。而对部门的处罚做了如此规定:每本不合格的成书,视情节扣罚所属部门3万元以下的毛利业绩。

三、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结果

1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个别编辑对审读员的评判不服,则可以通过各类工具书,出示权威的解释。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和规范》等工具书,质检部均备有。

关于各位审读员结果宽严不一的问题,应通过复检,及时对审读员的判定提出修改建议。另外,还要定期对各位审读员的审读单进行分析,编辑认同度高的,则过关;认同度低的,分析其原因。同时利用图书各类检查中对图书检查结果与各位审读员在图书进行自检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匹配度高的过关,匹配度低的分析其原因,提醒审读员注意把握好分寸和度。

2 编辑良好习惯的养成与部门主管责任意识的加强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10)

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1一、量化目标

(1)网站访问量

(2)网站排名

(3)关键词搜索引擎排名

(4)微信粉丝量

(5)活动次数,参加人数:平均每月3次,全年达到36次,人数视具体活动内容而定。主要是以aa制为主的短期娱乐、运动、休闲活动。

(6)电话咨询量、网络咨询量

二、实现方法

(一)主要工作内容

(二)具体实施

1、关键词优化:

1.1实施方法:

1.1.1确定主推关键词:汽车用品、车友俱乐部、第一、道路救援、拖车救援、轮胎、轮毂、汽车保险、车证代办、汽车保养、汽车维修、海南自驾游、国际自驾游。

1.1.2根据主推关键词,对网站各频道页进行标题、关键词、描述的优化。

1.1.3进行关键词和长尾词的推广,推广办法详细参看“2、推广”。

1.2管控措施:

1.2.1做好《关键词排名跟踪表》,每月进行检查,根据跟踪表情况进行分析,调整长尾词和推广方法。

2、推广

2.1实施方法:

2.1.1登陆各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diyifanwen.com注册网络实名、企业实名、行业实名等方法大范围的传播企业信息。

2.1.2除了主推关键词,根据不同平台,灵活设置长尾词,在各大门户网站,进行软文推广。

2.1.3开通新浪、网易、搜狐、天涯、豆瓣等重要博客空间,结合关键词和公司产品服务,宣传博文。

这些地方外链权重较高,建设稳定后资源相对稳定,培养推广资源,建设外链,提升公司官网的权重。

2.1.4每人注册至少10个邮箱,用于在各大社区论坛上注册id,结合论坛特点参与回帖讨论,巧妙关键词外链。

2.1.5通过在各种知识搜索引擎、贴吧、圈子、小组等,注册多个id专业性问题,再回答问题,提升点击率,在解答专业问题的同时,巧妙加入将公司官网信息。

主要以这些站点为主:百度知道、搜狗问问、新浪爱问、天涯问答、百度百科、搜搜百科、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百度文库、搜狐圈子、搜狐汽车问答。

2.1.6制作带有公司水印、文、电话和客服qq的图片、视频、word、pdf电子书,到优酷、土豆、百度文库、第一,做好标题、标签和关键词,扩大公司信息和文化推广。

2.1.7维护已经开通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及开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与其它一些微博平台,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为主,结合微信平台,增加粉丝量,培养互动粉丝。

2.2管控措施:

2.2.1做好《收集【分类、微博、空间,论坛】》表中的各类网站注册和资料填写。

2.2.2根据《推广跟踪记录表》,详细做好各数据登记记录。

2.2.3每月做一份《月度网站流量分析报告》,以检查推广效果与网站当前状况。

2.2.4做好《注册用户跟踪表》,分析网站注册用户的数量变化趋势,细分用户群体与消费习惯,分析注册用户的来源渠道,根据结果有针对性的加以利用。

2.3需要支持:

2.3.1技术部对网站进行架构优化、代码简化。

2.3.2网站产品套餐其他形式的产品足够丰富和有吸引力。

3、网络地图登记:

3.1实施方法:

对百度、搜搜、搜狗、360地图均进行虎拜加盟店、连锁店地址标注,

联系方式登记为客服部diyifanwen.com号码。一月份完成。

3.2管控措施:

提交信息后实时跟踪结果,并在通过审核后,每个月都要检查一次,防止被网友修改。

4、微信活动:

4.1实施方法:

4.1.1每周一次互动活动,每月一次线上线下活动。

如遇到公司其他重要活动,则以重要活动代替。

4.1.2二月份进行微信认证。

三月份完成微信二次开发方案,对微信进行二次开发。

4.2管控措施:

4.2.1《微信互动活动跟踪表》。

4.2.2《虎拜车友俱乐部微博微信管理办法》

4.3需要支持:

4.3.1二次开放需要技术部深入摸索。

4.3.2网站产品有足够的诱惑力,或者有一定的促销机制。

4.3.3有完善的线上线下会员机制。

5、车友活动:

5.1实施方法:

5.1.1制动全年活动计划,根据不同类别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篮球赛、足球赛、圣诞年会、聚餐、k歌、观影、旅游、踏青等,车友熟悉到一定程度后组建相应的团队,比如“篮球队”、“羽毛球队”“足球队”

“钓鱼团队”“徒步队”等。

5.1.2结合会员服务部组织的自驾游活动,以及其他门店活动,灵活进行调整。

5.1.3大概在8月份左右举办“虎拜车友文化节”。

5.2管控措施:

5.2.1《虎拜车友活动计划表》,制定活动类型,和按时间排序的全年度计划。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6、百度认证:

6.1实施方法:

6.1.1根据网站的内容建设程度和功能完善程度,考虑对网站进行百度官方认证。

6.1.2认证的方式有三种:实名认证(600元/年);

实地认证(5600/年);官网认证(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即可申请)。

6.2管控措施

6.2.1跟踪后台数据,观察实名认证和实地认证的效果,带来多少流量,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认证。

7、微信群建设

7.1实施方法:

7.1.1制定《微信群管理办法》,确定微信群的使用规则。

7.1.2充分利用车友活动、q群和其他渠道的车友资源,根据情况不断建立起微信群。

用于每月3次小活动的根据地,结合车友周末活动和其他优惠活动,管理微信群。

7.2管控措施:

7.2.1《微信群管理办法》

8、内容制作

8.1实施方法:

8.1.1根据《网站栏目更新标准》采集内容。

8.1.2门店保养维修内容制作。

8.1.3门店活动内容报道、跟踪。

8.1.4车友周活动报道。

8.1.5自驾游专题报道。

8.1.6线上活动报道。

8.2管控措施:

8.2.1《网站栏目定位及编辑要求说明》

8.2.2《编辑部内容采编工作标准》

8.2.3《网站内容更新标准》

8.2.4《网站广告-专题制作挂网审核制度》

9、媒体广告:

9.1实施方法:网站功能和产品足够完善和丰富后,根据投放方式合理选择进行广告投放。

主要选择的媒介有:

9.1.1报纸:海口晚报、特区报。

9.1.2电台:交通广播电台。

9.1.3行业网站:太平洋海口站、新浪故居、汽车之家等

9.2管控措施:根据各类广告投放情况进行调整。

10、同行合作

10.1实施方法:

10.1.1进行内容互换合作,达成宣传共识,互相彼此的活动类软文。

10.1.2频道互换合作,把对方网站中部分内容内嵌到彼此网站中。

10.1.3网站广告置换。

10.1.4友情链接互换。

10.2管控措施:

10.2.1合作协议

10.2.2《友情链接合作登记表》

11、部门建设

11.1实施方法:

11.1.1完善部门制度和标准。

11.1.2完善团队人员组建,增加频道负责人、编辑、编辑主任各1名。

11.1.3人员知识培训,制定部门培训计划进行定期培训。

11.1.4团队活动建设。

11.2管控措施:

11.2.1根据《网络部部门文件目录》中制定的内容完善部门流程和制度。

11.2.2《网络编辑部培训计划表》

11.2.3《网络编辑部员工关怀实施记录表》

三、支持需求

(一)网上会员积分制的完善,和线下会员卡成功关联。

(二)网站产品足够丰富,各类套餐和预约服务的完善。

(三)技术部对网站功能和体验的不断完善。

(四)技术部对微信的二次开发。

(五)人员配备:增加1名频道负责人(或新增1名主持人),负责每周活动的组织和车友的维护。增加1名编辑主任。

(六)每月的活动经费支持。

(七)会员服务部对举办车友活动的协助支持。

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2师之趣编辑部作为我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学校的文化建设、特色发展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对学校教师进行真实、有力的采访报道,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展现学校文化特色,展现我校教师风范,为老师们搭建交流的平台。

,编辑部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总体打算

1.按期召开例会,每周一次(特殊情况灵活变换)。

成员彼此交流周刊的编辑、排版,营造好的文化氛围;通知部员近期的活动布置,组织安排编辑部的相关事宜。

2.出版《师之趣》周报和季刊。

面向校内外教师约稿和征稿,预计出版周报30期,季刊四期。

3.积极主动地举办的各类活动,将教师的特色与活力展现出来,并进行积极报道。

扩大宣传力度,把学校的新闻、亮点等及时、准确的报道出去,促进我校与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我部将更好地和其他各部融合在一起,积极和兄弟部分合作组织常识竞赛,从而更好地促进各部之间的协作,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

二.具体安排

七月份:编辑出版《师之趣》夏季刊。责任人:卜庆振、乔波

八月份:组织编辑《师之趣》暑假网络版,开展网络读书交流活动两次。责任人:李海燕、樊祥惠

九月份:春蕾文学社开展社长竞选活动。开展暑期读书写作交流活动。举行__ 年第 3 期网上论坛。责任人:尚昌英、卜庆振

十月份:组织秋游采风活动。 编辑出版《春蕾学年度合订本》、《师之趣秋季刊——校本课程专号》。责任人:赵桂芸、王新

十一月份:开展了“师之趣教育征文活动”。举行第4期网上论坛。责任人:焦政、权柯柯

十二月份:评选“师之趣编辑部度人物”,组织年度总结交流活动。责任人:焦成杰、李超

同时,本年度我们将继续开展各项文体、公益活动,让老师们更加愉快地完成各项面工作。我们将会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计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调动部员积极性,力求编辑部的工作更上一层楼。

校刊编辑工作计划范文的文章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这里下半年编辑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3为有条不紊地安排下一学期的工作,现在听取辅导员老师关于下学期工作的纲领性指示以及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审度上学期的工作情况,取长补短,制定编辑部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一、部门招新及人事建设

1、学生会招新工作将于九月份军训期间进行,为了确保能够引进满足编辑部工作要求的新鲜血液,部门内部重点讨论了这一块工作的实施方案。

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招新前:通过新生群、亲身接触以及与超越网的合作宣传等方式,扩大编辑部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新生加入,加大新生对编辑部工作的了解和兴趣。同时制定好招新时的录取标准和所要提的问题和考核方式。

(2)、招新中:与学生会其它各部门一同进行招新工作。并按计划和具体情况进行筛选。综合考核应聘者的通讯撰写、摄影、心理素质、性格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三个新成员。

(3)、招新后:召开部门会议,向新成员系统介绍编辑部的工作内容,并通过实际工作和指导迅速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工作需要。并时常举行例会,总结上一阶段的问题和不足,讨论下一阶段的工作。

2、鼓励部门成员参加与工作相关的培训、讲座,通过专业的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3、团委学生会作为一个整体,其工作的开展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努力。

而编辑部的工作内容更需要配合其他几乎所有部门。所以必须要求部门成员加强与其他部门成员的交流与联系,通过联谊、工作加深部门之间的友谊,营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

二、具体工作:

1、通过通讯、摄影等方式报导学院动态、进行对内对外宣传是编辑部的主要职责。

新的一学期中,这块内容将继续作为我部的重中之重。根据辅导员老师和主席团的意见,下学期学生会的活动将精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部的工作负担,但也为我们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看来,九月份的军训是一个挑战。由于军训期间还要进行迎新招新工作,所以工作会相当繁重。我部门将统筹安排人手,努力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十月份,校运会是工作的重点。届时需要借助学生会其它部门同仁的力量,保证通讯稿的质量和数量,争取继续为学院争得荣誉。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比赛的报道工作。这需要我们深入第一线,抓拍比赛的精彩瞬间,写出高质量的比赛报道。接下来十一十二月的话剧节,我们将全力配合文娱部,对话剧节的筹备、开幕式和各项具体活动进行全程报道,保证这个学院品牌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大型活动,平时学院的各项讲座、会议、活动等,只要有需要,我们都会以一贯的敬业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充分发扬编辑部的优良传统,认真对待每一次任务。

2、院刊《文轩》的编辑出版。

这是编辑部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文章收集、文校对到图片整理、版面设计等环节,都需要部门成员付出努力和汗水。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新成员普遍对这块工作比较陌生。因而在充分带动他们参与的基础上,更要详细向他们讲解每一步的实施细节,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文轩》在上一学期进行了改版,我们将继续秉承改版思路,大胆创新,精心选取有特点的优秀文章,展现给全院师生。

3、部门博客和网络化建设。

部门的博客,我们将安排专人精心经营。同时养成习惯,增加浏览量,并对比其他部门的博客,取长补短。这块工作不算复杂,但却需要长期的耐心经营,决不能中途懈怠。

三、上学期的不足和改进

纵观我部门上学期的工作,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1)与其他部门的交流不够,只一心做好自己部门的工作,却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难以形成默契的配合和协作,为工作质量的提高带来障碍。这一点,[莲山~课 件]可以通过参与帮忙其他部门活动的开展,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交流等方式进行改进。

(2)照片质量不高。这主要是成员的专业技能不够和设备老旧等因素造成的。新学期我们将着重注意培养新成员的摄影技巧,并设法更新设备,提高照片的质量。同时也要做好照片资料的存档工作。

编辑部作为团委学生会的一份子,在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挑好肩上的担子,与时俱进地做好宣传工作,培养责任意识,是我们永远的课题。今后的日子里,我部将与学生会其他各部门团结一致,共同推动这个优秀的集体走的更高、更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学院的广大同学。

编辑部工作计划范文41、在新闻方面,不仅仅是注重新闻的数量,做到数量与质量同事抓,增加原创。

把新闻与seo结合起来。

2、在图片设计处理,专题制作,文案策划,视频剪辑等方面要更加努力学习钻研。

3、在加强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多与同事沟通

编辑制作部部门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33-02

总编室是出版社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全社编辑业务的管理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协助总编辑及社领导贯彻编辑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制定、调整并完成编辑出版计划;维护本社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协调业务部门的工作;组织形象宣传以及重点出版物推介;服务社内社外,为编辑、出版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等。所以,在出版社的工作中总编室不仅是桥梁和纽带,还是出版社运行的中枢,在出版社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守土有责,管理转型

作为出版社的核心管理部门,管理是总编室的重要工作内容。总编室的管理工作内容庞杂,主要有选题管理、出版物质量管理、版权管理这3个方面。首先,在选题管理上,总编室要树立选题全程管理的整体意识,加强选题流程化管理与动态监控。协助总编辑和编辑出版部门及时召开日常选题工作会议,确保编辑经营部门的选题及时汇总讨论;将出版成本和盈亏做实,做好选题计划管理,掌握后期动态,确保出版物有序、按时出版;尤其是做好重点选题的生产进度管理。其次,出版物质量管理方面,要抓好重点图书的抽查、辞书及工具书的抽查、新闻出版总署要求的专项检查和年度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查。

在出版社的日常运营中总编室就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首先,总编室要以国家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的出版行为及相关的出版物内容。其次,要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确保出版物在政治、民族、宗教等方面不出现问题。第三,要以著作权法为依据,在尊重作者权利和利益的同时,避免出现违法的出版行为。”

网络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物的兴起,对出版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出版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传承文化之外又被赋予了更多内容。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总编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也要有相应的转变与提高。总编室不仅应“守土有责”还应该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出版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出版社的“把关人”,“把关”不仅要避免问题,还要过滤信息和筛选信息。将重要的信息进行整合并及时的传递给相关的人。总编室在选题规划时要强化政治意识,于国家政策、政府导向之中寻求出版的契机,协助出版社做好出版导向的方向工作,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例如,《中国台湾百科全书》《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就是服务国家需要的精品出版工程。

2 细致服务,组织协调

服务出版社的整体运行是总编室的基本职能。从选题、发稿、合同审定到为读者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维护出版社的形象,总编室的服务内容多、范围大、重要性高。大量日常性的、看似琐碎的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系着出版社的整体运行,会直接影响出版社的员工的工作效率、图书产品品质、整体社会形象。

在社内,因为总编室和的枢纽位置,总编室的服务对象从社长、总编辑、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到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和图书的印制和发行人员,在社外,因图书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总编室与主管领导机关、行业协会、媒体、作者、读者都要保持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人员决定了总编室服务工作的差异性,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编室工作既需要扎实的国家意识、政策意识,又需要懂图书、懂市场、懂读者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应对自如,展示或代表出版社的形象。

服务的更高层面是总编室要进一步提升协调组织能力。这将直接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如在图书评奖的组织工作中,总编室的工作人员要脱离以往的组织材料,递交材料的简单性工作,要分析各种评奖规则和要求,为出版社遴选出最适合的出版物参与评选,同时总编室还要根据参评结果,和各类奖项的入选结果,认真分析总结,得出出版社图书产品的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出版社出版物的组织生产。

出版社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各个部门之间会有沟通不畅的地方,在出版社编辑部、印制、发行之间经常会有各类问题,协调沟通各部门,全局考量是总编室的重要任务,总编室是总编辑和出版社内各个部门的桥梁,是出版社信息的集散场。所以,总编室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把社里的决策和信息及时、准备地传达给各相关部门,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落实政策和规章,通过日常的监督把工作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3 信息分析,参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