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素质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3-17 11:45:45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篇(1)

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是否有典型的范例?社会上有些人举出的样板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东方特别是汉文化圈内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显然是简单地以有无高考来区分的。而且分成两派,争得面红耳赤。反对前者的人认为虽然日本、韩国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竞争比我们的中学生而激烈,考前进入各种补习班进行的恶补比我们还疯狂,但是他们照样大量出人才,照样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科技经济照样走在世界前列。日本韩国高考这样激烈是为了考出高分进入名牌大学,从而毕业后可以在大公司中得到高薪职位,这一点和我们相同。所以不能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诟病高考。应试教育要考试,素质教育也要考试。考试只是教育成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评价方式,美国一些名牌大学入学照样要进行入学测试。有时候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素质和能力,因而不能以一考定终身。比如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藉华人李振道,新闻媒介在他获奖后对他进行报导,展示他学生时期在西南联大的电磁学考卷,得分只有七十几分。如果现在有学生在高考前模拟考试得到这个分数,那会使许多老师大失所望的。如果把考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一切为了考试出成绩,则就沦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了。有些省份的教育部门近来严格禁止举办奥赛辅导班。因为有些专家对近年来流行的奥赛大加抨击:虽然我们在国际上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这些成果只与学生升学有关,并没有由此改变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为零的局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五项基本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规范;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善于交往,具有团队精神。会生活,能自理。善于自我调适和平衡心理,具有健壮的体魄。最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会生存是具备适应和改造各种环境的能力。会关心是具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关心他人,创造和谐的氛围。我们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会学习,才能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会创造,才会从茹毛饮血到有火车、汽车、飞机、电视、磁悬浮列车等等。科学才会发展,人类才会进步。而这些“会”都是通过“学”获得的。人的素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习得的结合,也就是或是先天具有被教育开发出来的,或是通过教育后天获得。虽然一个人获得的教育来源多种多样,但是无庸置疑,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最系统的方式。

二、素质教育发展的核心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教育的方针路线、评价机制及体系、学校课程设置诸多方面的因素对成功推行素质教育的影响,教育专家已有完备的论证。素质教育要通过教师来实施,所以作为学校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推行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教师素质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除了教学内容向教育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外,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的心理素质、教学技能、与本学科间接相关的知识素质、分析并解决教育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较高的要求。从这个方面来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

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最终是由教育者来落实的,教育者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实施并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根本保证。

1.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思想政治水平高,对事物就会有清醒明晰的理解,处理问题就能驾轻就熟。才能高质量地教育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教师也必须是遵纪守法的模范。可能两袖清风,但须一身正气。如此则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道德楷模。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信其言,从其行。

(1)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着强烈的激情和热情。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园地里,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2)教师必须热爱与尊重学生

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最终都会归结到对学生的热爱上。因为“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热爱学生便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这种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3)教师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教师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学生和教学,还应该关心他人、国家、社会,以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事不关己”再也不能“高高挂起”。因为,看似“不关己”的事情,事实上都与自已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式的教育,而应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师要具有扎实过硬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精通专业知识,随时掌握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并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各类知识。通过对教育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研究未来社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探索素质教育新的内涵并由此创造独辟蹊径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

(1)知识素质

①理论性知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克服‘应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居高临下,举一反三”。专业的理论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因为学校中各学科课程之间的知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才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而不至于很单薄。

②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这种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

(2)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他同样也应该具备教学、学习、创新以及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①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

②学习能力

现今的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许多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甚至超过了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教材与教学大纲上,那么,他便会跟不上知识的时代步伐,甚至会落在学生的后面。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杯”和“桶”还是线性关系,而知识量却是指数增长的;二是“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自己也要“终身学习”。要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善于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

③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其实,教育家和教师的距离并不遥远,关键看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社会中,如果教师没有一种创新意识以及一种对创新追求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一群只知道接受知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书呆子”。没有生机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民族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

④交往能力

这里所说的交往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因为,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景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也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

此外,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活泼开朗,胸怀宽广,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心中有爱,目中有人,面向全体学生。适应能力强,兴趣广泛,浑身充满活力。在身体素质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要勤于并善于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质和焕发的精神状态。

素质教育篇(2)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特别关心教育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教师已真正成为社会大众崇尚的职业,教育战线也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在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思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使教育领域产生许多不和谐的音符。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商品关系,热衷于捞外快,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钱物;有的教师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批改作业,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无目标,随意性大,甚至制定目标错位,不能依纲据本,知能传授不严密,缺乏科学性,浅层次的讲解多,许多课还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僵化不变模式,使学生感到乏味、沉闷,现代教学媒体形同虚设等等。上述现象,农村中学尤为突出。不解决上述问题,推进素质教育只能是喊喊口号而已。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更决定了所培养者质量的高低。荀子说过:“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致士篇》)意思是说做教师要具备四种条件:首先,要有尊严和威信;其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再次要具备有条理、有传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最后要能够了解精微的道理并加以发挥。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也曾明智地指出:方法只是工具,工具再好,没有本领的工匠也使用不好。所以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有高水平的教师使用,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对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马克思的这段名言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座右铭。教育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教师的劳动没有轰轰烈烈、动人心魄的大场面,总是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是一种平凡的劳动,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它是“全天候的”、“立体多维度”的艰巨劳动。虽然近年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上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教师的报酬与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仍然是偏低的,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与其他行业相比还有差距。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只讲待遇不讲奉献是不行的,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寻求自身的价值,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找到自己人生轨迹的光辉位置。

素质教育篇(3)

教师职业是由许许多多教师个体所组成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党和国家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所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同事、对家长和对学问、教研的态度上。教师的道德素质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越短,教师的道德素质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书面上规定的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道德规范、准则全部内化。例如,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95%的老师都回答自己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具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教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完全内化。而教师所从事的却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道德素质势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二、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上

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关系。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选择一个目标。如果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有怎样的氛围就能塑造怎样的学生,而氛围是由教师来带动的,不同的教师特别是不同的班主任就会形成不同的班级氛围。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好坏则取决于教师道德素质高低。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强调学生的独立人格,始终把学生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在“尊师爱生”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爱生”,眼中没有“好生”“差生”,课堂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都一视同仁,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学生避免有害健康和不安全的情况。不会故意造谣和中伤学生,特别是不会拿刺耳的话语来挖苦、讽刺“差生”,即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会公开学生个人的隐私。总有办法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对课堂出现的混乱状态能有效的制止。愿意听取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关于教师教学、管理、行使职权等的意见。在学生有意或无意地冲撞、伤害自己时,能理智的对待,冷静地分析,正确地解决,不会轻易地发大火,乱骂人。进入教室时总是衣着整洁、体态端庄、面带笑容面向所有学生。始终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做学生的好榜样。如许多特级教师在治理“乱班”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高的体现。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强调自己的尊严,在“尊师爱生”的问题上首先考虑“尊师”,要求学生无条件地遵从自己,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至理名言”,作为学生必须“铭记在心”。有时会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说出某学生的个人隐私,甚至取笑作乐。对“好生”百依百顺,而对“差生”任意挖苦讽刺。上课时经常没有好方法维持良好教学秩序,随意骂人,动不动气走不上课,或者随意叫学生站在讲台、门口,或者罚抄、罚写等。上课抽问、批改作业、工作安排等方面只顾“好生”,不管“差生”,对待学生因人而异。进入教室时总是怒气冲冲,面露不悦。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对立面上,甚至憎恨学生没能弥补自己的无能。如近期报刊杂志上披露的许多校园恶性事件的肇事者-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道德素质低的体现。

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课堂氛围。而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很容易与全班学生持对抗情绪,或者教师被貌视,班级乱哄哄。建立良好的班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紧张的或者乱哄哄的班级氛围和课堂氛围则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家长的态度上

家长与教师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与教师有着平等的关系。家长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学生法律上的监护人。因此,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事关重大。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会认为家长如果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学生在校表现可能会更出色。把家长视为自己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为维护这种健康的伙伴关系,对家庭信息保密(对家庭隐私权的尊重),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听取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包括学科的学习成绩、技能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态度、品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定期向家长传达。不会利用职务关系向学生家长谋取私利。此外,还通过许多其它方式与家长沟通并争取他们的合作。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认为家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与管理权力的延伸,经常喜欢向家长告状,希望家长帮自己对付学生。对学生的批评常常转嫁到家长头上,指责家长没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不尊重学生的家庭隐私权,有意或无意向其他学生讲述某学生的不良家庭情况。有时会暗示地向家长索取某些好处,对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学生有意刁难。

四、教师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与同事的相处上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紧密团结的教师团体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总是能心诚地对待领导和同事,力图避免侵犯同事的尊严、影响合作的种种行为。对同事取得的成绩由衷地表示祝贺,在业务上和修养上能取长补短。对于同事的表现和有关工作的批评在其当面而非私下进行。承认自己在教学、教研上的不足,努力客观地对待同行的评价。对自己取得一点成绩或受到一点批评都能坦然处之。能承担学校管理中教师应承担的责任。与同事能和睦相处,乐意帮助同事,把同组的教师视作家人,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而一个道德素质低的教师总是面前一套,背后一套,领导面前一套,普通教师面前又是另一套。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搞得同事相互猜忌、心烦意乱。不能正确地对待同行的评价,爱听好话,烦听批评。对取得一点小成绩喜不自禁,对几句批评耿耿于怀。经常推卸教师应承担的责任,遇事总喜欢指责别人,不去反省自己。对同事取得成绩冷言冷语、不屑一顾,对同事遇到困难幸灾乐祸,麻木不仁。

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组成一个紧密的教师团体,产生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而道德素质低的教师只能组成离散的教师团体,不断地“窝里斗”内耗着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使教学质量下降,纪律涣散,教风、学风、校风变得较差。

五、教师道德素质表现在教师对待教研、教学的态度上

教师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只有不断创新和进取的教师才能永葆青春,与学生保持较近的距离。当年龄逐渐增大时,不会被学生所讨厌,被教育所淘汰。

一个道德素质高的教师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奉献全部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教研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灵感,经常撰写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并在不断地撰写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善于接受新观念、学习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善于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有新鲜感。

素质教育篇(4)

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展开,使中国教育领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课程变革,千千万万一线教师们已经接受了这一变革带来的洗礼。同样给体育教师们带来了素质的转变,进而给他们创造了不断改变原有的知识、观念,吸纳新的知识、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转变自己角色的平台。在此背景下,体育教师的提高转变更是不同寻常。具体说来,体育教师的提高转变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首先是体现在观念的转变提高。《 教育改革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过去不少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停留于现代教育的初始状态,停留于赫尔巴特的思想阶段,这显然是落后于教育研究的进展。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提高涉及学生、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体现在体育课堂和知识的教授中,不再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他们看作知识的建构者,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变学生为自主的学习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身心得以愉悦。不再把教材看作学生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把它看作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与中介。不再把课堂看作教师宣讲、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开展多种活动从而建构知识、探究真理、发展能力、加强沟通、陶冶情操的地方。不再把教学看作知识的传递过程,传递知识只是教学的一个很小的目标,教学更应该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师生对话、交流、合作的过程。不再把评价看作是甄别和选拔学生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促进师生发展的一个途径。

再就是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提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实验的洗礼,体育教师在知识方面,不仅大胆地改变陈旧的知识形式,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成功走进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争做知识的主人。促使这一转变根源是,现如今的体育,并非单单是锻炼学生身体,而是要完成丰富学生知识、健康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等教学目的。尽管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获得了一定的学历,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他们的知识具有严格的体育学科特点,只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至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则知之甚少。与此同时,教师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不是当代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的新知识。这种情况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的要求,不仅难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也难以联系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因此,他们才由此转变,也必须由此转变,进而才能面对改变了“繁、难、偏、旧”诸问题的新课程的挑战。

素质教育篇(5)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 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 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3、 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要转变教育观念,屏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的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素质教育篇(6)

众所周知: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效应。所以说搞素质教育,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高素质。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的素质:

1、 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有资料指出: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负担之重,超过所有国家学生。“应试教育”使肩负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祖国未来”束缚在考试的枷锁下,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因素。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刻不容缓,要真正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地和有效地更新、掌握所需的科学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去创造性地工作。

2、 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于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3、 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 识,要转变教育观念,屏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的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素质教育篇(7)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

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岗敬业的模范。”作为教师,应尊重自己的选择而无怨无悔,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只有对教育充满感情,才能收获真情。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体现出内在的知识修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作风。

三、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共同的理想与目标聚集一堂,只有团结协作、主动配合,有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才能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在工作中,教师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面对困难与挫折,互相勉励,互相尊重。遇到分歧时,以教育的大局为重,大处讲原则,小处讲风格,虚怀若谷、坦诚相待,坚决克服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

四、爱生如子,诲人不倦

鲁迅先生说:“教师是植根于爱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应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付出时,不计较回报,是一种责任的驱使;教师的爱,应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达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地;教师的爱,应有“滴水穿石”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学生,直到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责任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任务紧密相连的。

素质教育篇(8)

其实,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历史中,有关素质教育的精辟的见解和精当的作为可谓屡见不鲜。例如――

《论语・先进》中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一章所讲的孔子教学的故事经常被后人作为“因材施教”的范例加以引述。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方法,在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因材施教”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篇(9)

一、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注重基础性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做到:第一,培养学生体质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第二,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加强小群体自主活动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是在学生集体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篇(10)

素质的本义,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或指心理学上所说的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觉悟、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良好素质无疑与先天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有的人记忆力特别好,有的人体育资质或艺术天赋特别好等。但良好素质更重要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如觉悟、意志力、体魄、能力、技能等。“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正要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扬长补短,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处于领先地位,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这是大家所公认了的:而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以常规德育为例证:

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可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纪律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教育、军训、青年志愿者活动、革命传统教育、香港回归祖国的教育等去培养。

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可以通过学习目的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才观教育、“创三好”、创文明集体活动、体育节、科技节活动等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上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以及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掌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去对学生实施教育,从而培养起来。良好的劳动技能素质、审美能力、多种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进取精神、表达能力、责任心等,更得通过多种的正面教育、社团活动而培养起来的:第二课堂、团队活动、艺术节、“手拉手”活动,对内对外各种交流、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德育工作一直培养着学生的良好素质。德育领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德育搞好了,良好素质的培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之育,基础之育,综合之育。

但如果认为开展常规性的德育工作,就等于是进行素质教育了,那就错了。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更高的要求。虽然德育活动包含着对优良素质的培养,但是真正实现德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要注意突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棗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二、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目标

教育的本义就是把自然的人培养成社会的人。从孔老夫子的私塾到现代的高等学府,人类有“教育”这一行以来,教育的任务就一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有知识,有技能、能动脑,能动手,得以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这些人才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观得以融洽社会、完善自我、推动社会前进;这些人才才有健康的体魄足以承担工作,有健康的心理人格足以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可以说是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而学会做人还应该包括会求知、会办事、会健体几个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设计、开展多方面的活动:

让学生学会做人。开办的前三年,我们一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系列活动。把孝敬父母长辈、关心帮助他们、刻苦勤奋学习、忠于祖国人民归列为“孝、仁、勤、忠”四项传统美德的学习活动中去。去年,我们又提出以四个“学会”为德育活动的中心。针对学生中近来勒索事件增多的趋势,我们准备进行“自我保护十五个怎么办”的方案征集活动,让学生思考怎样在突发事件中保护自己,帮助别人。通过教师节让学生采访老师,让学生学习与人交往,学习老师的高尚精神和敬业精神。通过学代会、团代会,让学生就学校工作提意见和建议,培养自主意识、自立能力和协调方法。

让学生学会求知。会求知包括有求知欲和会学习。我们邀请中科院的赵忠贤院士以及市科协的科技人员来校作报告,请市经委的同学来讲企业改革,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为了让学生“会学”,必须让学生“会学”。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高三学生别进行学习方法和复习方法的讲座,探讨科学利用时间、记忆、制定学习计划等问题,参加的同学非常踊跃。大家明确了“目标+

计划+行动=成功”的道理,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每届新生都进行如何利用学校图书资料的辅导,班级还准备进行查阅工具书的比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求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健体。要求学生每人都学会一项健身技能,制定锻炼计划。校医给学生上卫生知识课,教给学生预防疾病、伤痛和公共卫生知识。心理教师给高一、初一的同学上心理卫生课,指导毕业班的同学克服学习焦虑,调整心态,迎接考试。有两位因为厌学而离家出走的同学,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认真学习,其中一人还考上了大学。学生体质不断提高,在中学生运动会和体育工作综合评分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让学生学会办事。学校制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学会办事。如长期到启聪(聋哑)学校开展助学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自主自立开展学生会、团委会工作,自编小报、校刊等。让学生接待来访的日本伊丹市、香港加拿大国际学校师生等,增长与人交往的能力。开展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懂得礼貌待人的意义和方法。

四个“学会”的精神应该渗透到每项教育活动中,年年提出一些新的活动,新的要求,让学习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步提高。

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实现德育问题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调动起整个德育系统的力量(领导、专干、班主任、政治老师、团队干部、科任老师等),不光重视形式的多样,还要注意内容的深入,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为此,要做好几个结合:

1、明理与导行结合。

无论搞什么活动,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育学生要有“孝心”,先要通过动员报告,或演讲、故事会、主题会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讲“孝”道,应该怎么做,让他们行动起来。事后要通过家长、社会反馈,让他们自己总结、体会。又如组织学生到启聪学校挂钩助学活动,一定要搞好交接,让上一届的同学总结,谈心得,明白“助人自助”的道理。

一定不能省略“明理”这一环。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明白事理,使学生能积极投入活动;投入活动,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事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导行、实践,学生对我们设定的目标将会领会得更深刻。这有利于良好素质的形成。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虽然,各种德育活动都是由老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出来的,教师无疑在德育中起主导作用。但我们如果明确到这些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上。虽然这样,可能我们要多做一些工作,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不如意的事。要克服过去由老师包办代替、一厢情愿的状况,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上。放手让他们去想象,去实践,老师站在背后给他们出主意,帮他们总结。一个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强的人,必然是未来社会的积极力量。我校高一级英语接待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查单词,找资料,练口语,在接待外籍人员参观过程中,热情大方,表现出很好的应变能力,在参观路线、介绍内容、组织活动方面发挥个人才智。在即兴表演中,他们会唱那么多英语歌,令参加交流的师生们感到惊讶和兴奋。

3、遵循道德原则与遵循心理规律相结合

素质教育篇(11)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依靠教育发展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在未来社会,我们是否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我们能否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多种渠道加以实施,近些年来,教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科学不能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许多人还是热衷于升学率,对美育并不关心。21世纪是一个审美的时代,在审美时代,探讨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目标,更新育人观念,显得十分必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有较高的修养,并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强的竞争力,大力提倡高雅文明的艺术活动,加强审美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积极奋进的力量,而且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实现对人才的文化素质、价值取向的塑造。美育的内涵极为丰富,文学艺术美、科学技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等,并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育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能教育,都有审美的因素,审美素质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美育以真善美去净化人们的心灵

美育可以提高青少年正确判断人类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抵制消极颓废思想的侵蚀。艺术教育是美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最具普遍性、直观性、生动性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最具操作性的主要形式。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借助于具体生动的美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等,通过审美,启迪人的智慧,滋养人当心灵。杰出的艺术都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以美引真,以美导善,美的欣赏是直接的,真善的影响是潜在的,当欣赏历代的美术杰作时,将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深深体会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一个个完美的美的形象,首先打动人的情感,由感情上升到理智,从而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接受各种教育,使学生与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进而达到高尚的境界,讲道德、守纪律、举止文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

二、美育可以增长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于各门学科,而且也要借助于各种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已随时光而流逝,但是我们凭借前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可以深刻了解过去的时代。在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性能力,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民族、人类素质状况的直接标志。审美教育就是提高这种创造能力,在审美中,审美主体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况,它就为个性的发展和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最佳的机遇,成为新鲜活泼的创造精神的“契机”。

三、加强美育,有益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

现代社会要求各类建设人才,不但要掌握最新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美学方面的艺术审美知识和空间形象的造型创造力。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与美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小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是各行各业的生力军,深厚的艺术修养,有助于他们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目前,双向选择的分配原则使大学生们十分关注自身形象,他们的审美品味甚至影响社会的审美风尚,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外表(仪态服饰)、内心(心理气质)、行为(待人接物)等方面更好地设计自己,塑造富有个性的美的形象,展现新一代大学生的崭新风采。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审美教育是学生成功的内在需要,其意义已不是单纯的娱乐、消遣,要从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提高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1.把审美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科学的课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要贯彻三个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学校应特别重视涉及到艺术美的音乐、美术课,切实纠正“重技艺、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不仅仅教教唱歌、学学绘画,而要把精力集中在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保持艺术教育的连贯性

要探讨适合于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的艺术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小学艺术教育以培养和激发孩子们对某类艺术的兴趣爱好为主,中学艺术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一项艺术技能,大学艺术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3.丰富课外活动,扩大美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