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7:36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1)

经过简单的休整之后,活动就正式开始了。这次素质拓展活动最大特点是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充分发掘个人的潜能。在“八人九足”这个项目中,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将自己与队友的脚绑在一起,然后一起前行。在行进途中,既要保证速度,而且不能有成员掉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同舟共济。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攻城”这个项目中,成员被划分成2队,而且各自都有各自的守卫区域,成员中只要有人能通过对方防守的路径,踩到对方的雷区就算是胜利。这个既要考验大家的团队意识,更主要的是挖掘成员的个人潜能,以最小的伤亡,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法来完成,而且还能考验车成员的观察能力,利用对方的疏漏通过对方的防守区域,进而完成任务。通过这个项目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潜力与策应能力。

每一个项目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都会带给发挥每个人的个人潜力,我们深刻的思考和启发,让我们懂得了团队项目不是单凭一两个人的冲动和体力就能完成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群策群力,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代表整个团队的成功,只有团队中的个体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共同达到团队的目标。 全体队员在挑战困难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挑战了自我,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彼此之间更多了份信任、理解、包容、默契、鼓励。每次训练后,每个队伍都围坐一起总结训练情况。在分享彼此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分析队友失误的原因,并能将每次训练与日常工作情况联系起来,我想这也是素质拓展的成功之处.

这次素质拓展活动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知识与心得体会也非常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潜能是一种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无论智者还是愚者,每个人都拥有它,而当这种能力被激发出来时,常常也是出人意料的!而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深地潜伏着,要靠外界的东西来激发它。智者之所以为智,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外界的条件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创造出更大的成就;愚者之所以愚,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埋头苦干,而不晓得挖掘自身的潜能,使固有的才能变得迟钝并失去了它的力量。

2、勇气是我们的第一潜能。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说:“勇敢是人类美德的高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可见勇为德之首。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2)

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特点与品质的综合,可以划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3类,而心理素质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它又是产生、形成社会素质的基础。在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是素质的核心,又是素质的中介。燕国材教授认为:“人的心理十分纷繁复杂,因而相应地,人的心理因素也是形形的。但不论人的心理因素多么纷繁复杂,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应地,不论人的心理素质多么形形,也总可以一分为二,即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1]。”由此,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保证人们有效进行意向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首先,从素质拓展训练的起源来看,德国教育家哈恩最初实践素质拓展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海员们的心理素质,进而增加生存的可能。其次,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学校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旨向的一种教育,“素质拓展训练”中的“素质”指的是心理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对“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最后,从当前学校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形式来看,笔者认为,素质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重要而有效的环节,素质拓展训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年级的不同发展需求,而且素质拓展训练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都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是采用一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所以,在学校中它可以与各种有不同理论背景的指导方法相结合起来,对于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综合的,既有智力因素素质,也有非智力因素素质,并且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兼具体能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既有个人的挑战项目,也有分组挑战类、集体挑战类,既有室内、模拟场地,也有野外项目,既有空中项目、陆地项目、水上项目,也有军事项目及定向越野等,多样的组织活动形式能够提供多样的情境,给心理素质提升以充足的空间,所以,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会观察、会记忆、会想象、会思维、会注意等智力方面的能力,且使学生们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立学习,培育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等非智力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心理素质的提升应当渗透在素质拓展训练的每个过程之中,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心理素质这一核心。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核心,然而当前,在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有些项目常常局限于某种智力的或非智力的考量,而不是从整体着眼,这种方式不符合拓展整体心理素质的要求。因此,有意识地设计拓展项目,做到既促进智力素质的提升,又利于非智力素质的发展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首要问题。心理素质不是某种单一素质的机械相加,而是整体素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完美统一。

2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心理体验

在心理学中,体验是指一种由诸多心理因素共同参与的心理活动。体验中不仅有认知的参与,而且还有情感的投入,最终生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也就是说,体验是在与一定经验关联中发生的情感融入和态度、意义的生成。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指在素质拓展训练中,通过情境和活动,学生体验到内在生命的流动,本真生命的能量,瞬间高峰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如自我挑战类项目,它能在个体的内在体验中,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超越先前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完成自身的一次超越。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的成效不是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主体内在是否产生了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心理体验不是指向训练的结果,而是指向训练的过程,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果每个人的陶冶道路最终是指向一个基本问题,那么就用不着像盼望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解答一样地期待着答案。其实,真理就蕴含在自身的本质之中,这里敞亮了本源的空间,实现了存在意识,其表述本身就是答案”[2],体验不是获取成长的手段,体验过程就蕴含着成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只有有了心理体验,心理训练才能有效展开,心理成长才能最终落实,心理素质才能逐步提升,否则,没有心理体验作为基础,那么素质拓展训练的其他要素是无法进行的。其次,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户外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面对挑战,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交往、对话、成长,由此可见,注重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活动性质。最后,从学校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体验是心理内化的基础,素质拓展训练把心理体验作为基础,是使心理体验成为心理建构的桥梁,从而激发心理的内化机制,在内化过程中澄明、生成与建构,达成心灵的变更。因此,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心理体验,为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展开奠定坚实基础。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也是提升整个心理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当前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并没有在这一环节上有更多的引导,使得学生体验不深,出现“走过场”的思想。素质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形式,是借助户外设置的项目,让学生去体验,接受个人潜力激发和团队凝聚力的挑战,因此,在拓展训练中我们要遵循体验式学习的规律。因此,在活动中首先应重视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拓展训练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一个过程。因此,在实际活动中要让每个学生充分地体验过程,并且一定要体验到位,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其次要合理地设计体验内容,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的连续性和学生与环境的交互性,这首先要明确训练的目的、掌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明确体验环节,合理设计活动流程,从而促进学生的丰富体验。

3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的学者认为“心理训练是在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从事有组织、有系统的心理活动,增强并保持心理机能,培养心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心理活动习惯,最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率”[3],接受心理训练的人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包括认识的突破、情绪和情感的调适、行为的转变和人格的改善,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个人在整体上获得成长,心理成熟起来,生存的质量得到提高。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是以外在的影响力为主导,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训练当中的个人的内在力量为主导。它的着重点不在于改变人的某些心理与行为本身,而在于帮助个人自己改变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过程。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心理训练主要包含认知训练、情意训练和行为训练,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心理行为训练,它是一种磨练人的意志的训练方式。通过挑战一些极限的训练科目,使受训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激发出潜能,从而超越过去无法超越的事情,从而提高受训人员的意志力。心理训练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素质拓展训练从最初的起源到当今的发展,都是以心理训练作为其方式的。每一种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得到增强,当采用心理训练这种方式时,个体真真切切在体验心理的变化,在面对种种特殊情境中挑战自我、熔炼团队,通过训练、感受、分享、总结、应用,促进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其次,从提升心理素质的方式来看,心理训练最为适宜,心理训练不仅贴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突出主体的自我体验,注重主体的自我发展,参与性强,可迁移性强,而且接受程度快,契合当下体验教育思潮,又与营地教育、大自然教育理念相吻合,这种方式令当下许多人所称道。从活动效果来看,参加过心理训练的学生大都有较强的感受,这无疑都是对心理训练这种方式的肯定。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能够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形式上类型多样,既有集体类项目、小组类项目,还有个人的活动项目,具体主要包括体验创新类、团队构建类、合作竞争类、激烈挑战类、沟通合作类、活跃气氛类、增强信任类、团队建设类等活动类型,多样的活动类型使心理成长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活动内容上新颖刺激、富有一定挑战性,既有突破自我极限的个人项目“空中抓杆”“信任背摔”等,又有集体项目“穿越电网”、小组项目“无敌风火轮”等,多彩的活动内容能够感受不同层面的心理成长。在活动基本形式上,林林总总,既有集体活动式、又有小组活动式、个人活动式,集体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团队建设等活动项目中,小组活动式集中表现在合作竞争类等活动项目中,个人活动式集中表现在激烈挑战类等活动项目中,形式上的多元也带来不同方式的心理成长。借助素质拓展训练多样的活动类型、多彩的活动内容、多元的活动形式,心理训练这一方式能够得到有力的开展,然而,心理训练后的践行才能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当下,心理训练方式大都追求多样化,却渐渐忽视了心理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身体力行的践行,以促使心理行为的养成,从而提升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成长,而这恰恰是学校心理教育的最终追求。

4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心理成长

心理成长即个体在心理上的生长与发展,心理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归宿。在素质拓展训练中,一个人在心理体验一项活动后,最终还必须转化为心理成长,素质拓展训练才会有效、稳固,近半个世纪素质拓展训练的发展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许多人参加完素质拓展训练一进入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偶尔有困境与挑战,便会不知所措呢?主要还是心理成长不够,因此,在心理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以便促使心理成长能够体现在行动中。从素质拓展的起源来说,其训练的最终就是要能够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将其在训练中的所思所感所获带入到生活之中,从而转化为其内在的生长力。沈贵鹏认为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来看,心理成长的本质是一种自主成长,虽然它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和外力作用,但外部因素只有转化成学生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心理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自助是心理教育的目标归宿,人只有过渡到“自助”的境界才标志着心理的真正成熟,才能在众多的人生抉择中取得主动[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教育命题时曾指出“人的发展从生到死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从认识自己开始,然后打开与他人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5]。”其实质就是要使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身,学会自我选择与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在盲从与跟风中渐渐丢失了自我,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自助”,拥有独特的想法,成为独立的人,过有意义的人生,心理成长是人存在的核心和主导,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成长为归宿的,其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开发心理潜能,发展心理特点,促进心理成长。心理的成长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在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中,当前素质拓展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渐渐偏离了这一目标,其目标的设定仅仅限制在团队合作、个人挑战等表层,而不是深入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最终归宿,这种偏离显然不符合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因此,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要达到“助人者自助”的层面,素质拓展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些心理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培养和提高上,而是最终要达成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心理成长不是经训练出的某些心理能力、心理体验、心理品质等的表层提升,而是主体整体全部方面的深层发展,体现为心理潜能、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品质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21(3):72.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1-97.

[3]郑军.心理训练:成就一生的心灵加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3)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复合型人才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必由之路。自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政府行为,各高校为响应号召开展了大量的素质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并未形成一个普适性的有效方法模式。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提出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1],要求高校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积极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模式,实现素质教育方法的革新和突破。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并在西安某高校中进行了长达5年多持续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出了一种系统性的素质教育新模式。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内容框架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是以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系统分析和预测学生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统筹规划和科学安排“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内容,并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以促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的教育新模式。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开设“素质拓展课目”和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三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内容框架示意图

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品性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它能够使大学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在大学期间合理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素质拓展需求,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发挥内在激励作用[2]。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在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内,在有关教师的专业指导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基本具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基础。

1.2开设素质拓展科目

素质拓展科目的开设实际是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初步构想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多而散、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管理、规范性不足、综合潜力挖掘不够等诸多问题,将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概括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和“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3],相应开设的六个课程科目。并针对这六个课程科目的性质、训练作用、训练途径和时间安排等制订规范、详细的教学大纲,以便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统筹安排。

1.3建立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

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建立是以六个课程科目及其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参照经济和建设领域中项目管理模式的基本程序[4],通过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申报、项目审定、项目修正等环节,最终形成开放性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的六类活动项目总汇。(1)项目申报。学期初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将素质拓展学期计划的重点通知分院素质拓展部,分院素质拓展部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和专业培养需要,按照课程科目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调研论证,提出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6个科目的学期活动项目规划,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2)项目审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对各分院申报的项目规划进行审核汇总,制定出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3)项目公布。全校素质拓展活动学期项目库报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向全校学生公布,学生可根据自身素质拓展的实际需要选择参加;(4)项目修正。已列入学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的项目,由于主客观原因发生变更时,须及时上报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并经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审查后,予以更改或取消。各环节的操作关系(如图2所示)为:

图2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库形成示意图

2.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管理运行

2.1建立“四级”机构

开设素质拓展课程需要组建学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学校素质拓展中心、分院素质拓展部、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四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工作职责,以保证对课程实施全过程的有效操控,具体组织机构如图3所示。

图3“四级”组织机构图

学校素质拓展课程工作指导委员会应由主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基础部、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分院系负责人组成[5],负责研究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的指导方针,并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由校团委书记任主任,成员由团委老师、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理事长、分院素质拓展部部长组成,负责全校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部长由分院团委书记担任,成员由分院团委副书记、年级组长、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班级学生代表等组成,负责本单位素质拓展课程项目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组长由辅导员担任,成员由团支书、班长及其他团学干部和学生代表组成,具体负责组织本班级学生积极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项目。

2.2实行学分管理

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实行学分管理[6],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两个科目分别获得2个以上学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4个科目分别获得1个以上学分,总共8个以上学分。各课程科目的学分获得按照学生参与该科目各项活动的累计时间计算,每累计10小时可获得一个学分,对各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可根据获奖等次额外附加该科目0.2―0.6个学分,原则上各科目的学分不允许进行相互兑换。

2.3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

学生按照规定加素质拓展课程6各科目的活动,毕业前分别累计达到规定的学分要求后,可经个人申请、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审核、分院大学生素质拓展部认证、学院素质拓展中心审批并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素质拓展合格证书分学期记载了该学生大学期间参加该课程6个科目的各项训练活动及取得的成绩,可为用人单位录用优秀人才提供素质选择的现实考察依据。

2.4实行网络化管理

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组织实施可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管理系统”,制定严格的全程操作工作流程,通过学生自行登录系统填报素质拓展项目,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分院(系)素质拓展部、学院素质拓展中心依次网上管理和认证,毕业前学院素质拓展中心集中为学生打印、颁发素质拓展合格证书的方式,形成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客观透明、科学严谨的网络化管理流程。

3.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几年来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的持续探索与实践,目前取得的成效和成果十分显著。具体体现为:(1)学生思想修养逐步提升,遵纪守法自觉性明显提高,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志愿服务等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受表彰人数逐年增多;(2)校园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活跃有序,各类学生社团迅速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持续高涨,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活动获奖率大幅提高;(3)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率持续居高,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进一步形成。

总之,“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项目体系”是高校在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加强素质教育要求的背景下,根据高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学生素质教育运作体系。该课程体系适应于所有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应用型或技能型为目标的高校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3-25.

[2]张军.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J].现代企业教育,2011,(3):185-186.

[3]罗亚.素质拓展活动中项目管理的运用实践.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教育教究),2006,(3):72-73.

[4]贾梅.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几点思考.河南农业(教育版),2008,(6):42-44.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25-03

1 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研究背景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是高校通过学分禀赋这一措施,对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成效进行量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具体包括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化组织、管理、认证、评价、激励和监督。

政府出台的政策导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做出了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决定。2007年,面向北京部分高校,再次联合颁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但相关的具体操作措施,尚需要各个高校进一步探索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高校在专业教育之余愈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如何根据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个体兴趣爱好和特长优势,搭建优质的服务和教育平台,创新素质拓展活动的教育实践机制成为了高校着力追求的目标。由于素质拓展处于第一课堂的附属地位,高校为保障素质拓展活动能按时、保量、有效地开展以期确保其作用的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应运而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征选择性地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学生必须在毕业离校前同时修满第一课堂学分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它创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实践机制,也扩展和延伸了高校学分制的内涵。

从全国各地高校的实践层面看,近年来,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实施骤然兴起。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实施院校仅占少数。在业已实施的高职院校中,目前也主要在部分类别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小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社团活动、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志愿者活动等)中应用学分制管理。总体来说,高职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工作还普遍存在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够完善、素质拓展活动的范畴界定模糊、配套保障机制不够稳健、学分折算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

2 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意义

凸显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地位,营造师生对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这项明确的措施无疑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动力,使其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实际参与到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同时,也使全体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教师从思想定位上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性等同于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进而从行动上优化活动的设计、组织开展、评价等环节。

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主动性,将活动对学生的覆盖面最大化。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是建立在将诸多培训、活动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并审核筛选基础上的,参加何类哪个项目一定程度上可以客观地衡量学生参与活动的成效,学生也可以据此自我衡量自身素质的优劣程度和发展状态,从而增强学生在全面素质发展方面的自觉性。

促进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提升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质量。一方面,通过对各类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学分禀赋,可以使活动的组织者对活动开展的目标进行斟酌和反思,对活动的方案和环节的设计进行推敲和规范,有效避免了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需经过申报、审核等环节,为使活动更有影响力、关注度和参与面,院系的活动质量势必大大提高。

有利于后继完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的实施意味着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化。这些活动开展的目的、计划、实效将进一步明确,这有利于素质拓展活动计划和整体方案的完善。与其他学分即第一课堂的教学课程学分如何更好地衔接,使素质拓展教育在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使育人系统更为优化。

3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问题现状

课题小组对浙江的部分高职院校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现状主要如下。

①素质拓展学分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欠紧密,活动的设计与素质拓展活动全面覆盖的目标还存在背离现象。施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时,在活动的设置上没有突出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相应职业特质、所在行业特点,没有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校园品牌活动。

②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仅占少数,且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活动认定范围、选修和必修学分的界定、加分和减分设置等均存在巨大差异。从本质看,少部分高校的素质拓展学分实质是德育分,对于学生毕业与否并没有约束,仅仅用于学生的考核、评奖评优、入党等。既然是类同于课程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则不宜采取减分的性质。从认定范围看,部分高校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同时纳入素质拓展活动的范畴。随着2015年浙江出台新政要求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探索建立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自主创业情况折算为学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单独设立学分管理办法是更为妥当的选择。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更多地与专业技能相关,此类活动纳入素质拓展学分也着实不妥。从学分性质看,选修学分的设置意味着素质拓展教育是可有可无,这显然与设置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初衷相违背。

③局限于高职院校部门间的合力协作,未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在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基本都成立素质拓展中心领导小组和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学分评定工作小组,参与该项工作的部门主要包括教务处、学工部(处)、团委三个部门。在调研反馈中往往有这样一个共性问题,即实际实施学分制管理主要由团委负责,各系的辅导员老师承担学分的统计、公示、录入等工作,团委负责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审核和学分管理监督等工作,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教师资源、其他教学资源的投入支持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普遍存在高校单方作战,没有形成多方联动参与共管的局面。

④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工作量过大。在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院校均未采取电子网络管理系统。高职院校基本实行学工和团委合署办公,各系辅导员老师身兼数职,工作量巨大。对于原本已经被事务性工作缠身的辅导员来说,实施学分制管理无疑又是一个大挑战。受访学校普遍反映,辅导员这支基层的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对实施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重视和负责程度有待提高,相应地,学生也存在侥幸心理,重视程度也较差。

⑤素质拓展活动的指导和教育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素质拓展活动究其本质来讲,涉及的领域广泛,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一支思想政治过硬、知识渊博、才艺兼修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深度的指导和管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不应该停留在学分转换和统计的层面,而应该在规范学分转换、统计管理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指导和管理水平和力度,实实在在地投入精力,配置优质师资,对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将素质拓展活动覆盖面提高到全员参与、活动形式和内容适应学生不同群体特征、活动的质量和层次尽可能拔高。

⑥大部分院校尚未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仅纳入学院学生德育考评。从高职院校的德育考评规定、德育记实考评实施细则看,德育考评考核结果往往作为评定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及各类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德育考评不及格者甚至作退学、不毕业只结业处理。德育考评采取基本分和记实加减分相结合的办法,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德育分进行减分处理,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并表现优异者则进行加分处理。

可见,德育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德育管理对学生的有效覆盖面过低。德育管理中仅以两头学生为主,(即对质优学生促进巨大,对差学生规范严格),而对人数占比较大的中间学生则发挥不了有效的激励作用。因此,普通同学对参与素质拓展的有关活动积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更毫无必须参与的压力。另外,德育的有效管理主要覆盖高职学生中的非毕业班学生,尤其大三期间对两头学生中质优学生的激励作用也由于奖学金评定的缺失而效果大减。

2)德育管理对学生参与活动或担任职务的范围过窄。德育分计算时活动内容比较局限,主要是大型活动的参与、经学院认定的荣誉的获得、担任团学干或班级干部职务等。然而对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个人分散活动、担任社团的理事等就无法计算德育分。显然,这些活动或职务都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素质。

3)各系对同一学院或系部的活动或获奖的德育分赋值不统一。由于学生活动或获奖本身的分值规定是区间形式的数值,没有明确规具体活动的分值,加上实际操作过程中各系会根据本系的工作需要对不同的活动区别侧重,因此,德育分的计算无法在学院层面进行统一,对不同系别的学生来讲做同样的活动或获奖可能得到不同的德育加分。

4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对策建议

①紧密结合学院的发展目标和专业特色,设计覆盖面广泛的素质拓展品牌活动。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制管理必须在素质拓展活动的设计上围绕特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积淀的专项校园文化特色。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校园文化品牌”、社团活动、讲座培训等载体进行实效的估量评价,确定重点项目,在学分分值上给予倾斜性赋值。另外,在活动的设计时,要想方设法降低素质拓展活动参与门槛,切实解决“二八”现象;重点做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个人分散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经费等限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重点做好以集体为单位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班级风采展示活动),强调思想性、创造性和团队型,让广大普通学生走上舞台;重点做好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敬老服务、各类教育机构支教、社倌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②坚定以必修学分的形式实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明确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范围,科学设置素质拓展学分的指标体系。根据2002年“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文件要求,素质拓展学分的范围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6个方面。然而,由于不同高职院校有不同的发展侧重、面临不同的实际问题,新时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高职院校对科技学术和创新创业有着更高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评估考核往往与专业课程学分认定有融通制度等等,在具体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制管理时,应结合各种因素界定符合特定高职院校实际需求的素质拓展活动范围。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大量参考同类高职院校的分值设置,反复推敲并广泛征集专家、高校领导、高校一线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意见,模拟运行,会议多轮讨论,最终确定学分认定的指标。

③高职院校部门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多方联动全方位保障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运行。成立素质拓展中心领导小组,将分管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作为组长,其他参与该项工作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的领导作为副组长,切实协调解决学分制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理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联合政府、企业、行业整合力量和资源,进一步构建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专业人才成长始终的全方位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如针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联合校企合作的企业在实训基地开展适宜的活动,利用网络面向全体毕业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活动。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5)

近年来,各高校为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在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构建全面发展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切实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质量大学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素质拓展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一)素质拓展教育的发展历程

拓展训练源于西方英文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离开安全的港湾,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迎接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盟军在大西洋的物资供应线屡遭德军潜艇的袭击,大部分水手在运输船被击沉后葬身鱼腹,只有少数人得以生还。人们惊奇的发现大多数生还的往往不是年轻力壮的水手,而是那些富有经验,心理素质较强的年长者。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能在恶劣环境下求得生存,靠的不是体能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据此德国人库尔特·汉恩提出了“拓展训练”理念(OUTWARD-BOUND),其好友劳伦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以年轻海员为训练对象,这种理念后来逐渐延伸为军队士兵生存能力的训练。这便是拓展训练最早的雏形。

二战结束后,英国出现了一种叫做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从而使“拓展训练”从军事生存训练演变成为社会和经济领域服务的一种人本训练。今天,“拓展训练”融汇 OUTWARD-BOUND培训理念,围绕着领导艺术,团队建设等现代管理的中心问题,结合团队发展需要,促使参训者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超越自我;另一方面,通过训练,提高成员忠诚度,凝聚团队向心力,共同面对困难,携手迎接挑战!

我国的素质拓展教育理论来源于西方的“拓展训练”,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以及对民族素质的培养进行拓展教育。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着力点,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为目标,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载体,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的系统工程。[1]素质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萌芽阶段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此《决定》的启示下,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于1987年4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此后,又有诸多学者发表文章讨论素质教育问题。所有这些,为素质教育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实施阶段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将“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等文件,对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等重要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1999年团中央在学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学校战线工作要以“素质拓展”为统揽,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全国个别高校的试点工作。所有这些,都为素质教育的初步实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3、全面推进阶段

2002年3月,为了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教育部联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并且首批63所试点高校出席昆明会议,标志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高校共青团为实施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载体,在一年多的试点工作后,它以涵盖面广、规范性强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试点院校师生的广泛欢迎与认可。此后,全国一批又一批高校推广实施该计划。

4、内涵发展阶段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在历经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后,可以且应当转向第四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发展阶段。它要求各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发展为指导,并立足于本校实际,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素质拓展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很多高校积极实施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中有1106所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比例为57.9%,本科高校当中有632所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比例为85.3%,[2] 这为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应当看到,尽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已经试行多年,并有一些高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推行和实施情况并不均衡,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重视不够,未能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

许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建设,还是工作场地和经费划拨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素质拓展教育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素质拓展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2、采纳不多,未能给予足够的社会认可。

虽然不少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校内评价与激励机制,但仍局限在学工系统,没有被广泛认可,尤其是《素质拓展学分认证手册》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并未成为考察、选用毕业生的依据,甚至其科学性还遭到了质疑。

3、关注少数,未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应该强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高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开展要么“门槛过高”,学生没有资格参加,要么“含金量低”,学生没有兴趣参加,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群体间的不均衡发展。

4、认识粗浅,学生被动地参加素质拓展活动。

多数高校学生对素质拓展教育的需求只是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需求意识尚未被唤醒,被动盲目地参与学校要求完成的素质拓展活动,甚至把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视为一项必须应付上交的作业,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紧迫感和危机感。

5、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虽然许多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继承了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比如坚持开展 “挑战杯”、“三下乡”等项目,但这些活动的开展未能与时代精神和学生需求充分结合,使得素质拓展教育手段与方法过于单一、创新性不够、特色较少。

二、以全面发展为导向,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重点,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深刻的推广意义。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拓展教育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全面发展不仅是素质拓展教育的理论依据,更是素质拓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素质拓展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发展是素质拓展教育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是各方面完整的、和谐的发展。马克思实践论指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其自然力的发展,也包括其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锻炼、培养与学习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等因素的发展。[2]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是以全面发展的实践观为基础,以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为培养目标,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不断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学会客观把握世界。

(二)全面发展是素质拓展教育的根本目的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既不能被仅仅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范畴,也不能归结为纯粹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应景教育或功利教育范畴,而是促进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的生成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解放的前提和目的,而且更应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大学教育就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有知识、有信仰,一个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亦即西方的通识教育,它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在变,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因地而变,不变的是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3]

三、建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课程化、合规律、有品位

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要求全员参与的同时,又能有所区分,让有专长,有能力的同学实现拔高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构建课程化、合规律、有品位的素质拓展教育内容体系。以笔者所在学校母体大学为例,按照“课程化、合规律、有品位”的理念,设计了素质拓展活动三大模块。具体内容为:

A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主要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基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时事政策、党团知识等理论学习活动;明礼诚信、文明创建、民主法制、安全稳定、爱国爱校、校规校纪等主题教育活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及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工作助理等承担社会工作活动。

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主要指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拓展大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崇尚科学精神、稳定专业思想、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拓展阅读、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科普知识等专业延伸学习活动;专业技能、语言表达、文字写作、考级考证等技能提升活动;科技培训、科技制作、发明创造、学术研究等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职业导航等就业创业活动。

C模块,即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主要指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审美能力、意志品质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悦纳自我、强健体魄、健康生活,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书籍阅读活动和文学艺术等表演及创作活动;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球类棋类竞赛、田径运动会等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模块活动,为学生选择活动提供了更多自主的选择,有利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活动。同时为了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规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修习的学分。这样便保证了全员参与基础上的拔高发展。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体系,是希望在素质拓展实施过程中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素质拓展,达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它不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活动,而应该是面对所有学生。因此,在实施素质拓展时应构建全员参与的体系,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构建校、院、班三级联动实施机制。

以笔者所在学校母体大学为例,即构建了校、院、班三级素质拓展实施机构,分层实施确保每个同学有机会、有空间参加各级活动。其中,学校成立校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分管校领导担任主任,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组织部、科研处、团委、体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校素质拓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校团委书记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全面负责本科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日常工作。学院成立院素质拓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认证中心(办公室设在院团委),院党委副书记担任主任,院团委书记、教学秘书、科研秘书、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负责院级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学分认证工作,指导班级开展素质拓展活动。班级成立素质拓展工作组,辅导员担任组长,成员由团支委和班委会成员组成,负责班级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实施;团支委设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委员,具体负责日常学分认证工作。

在具体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环节,按校、院、班三级组织实施,校、院、班三级均按活动审批、活动公告、活动组织、活动总结四个程序展开。活动主办单位选配热心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域专家、教师、干部担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和评价。

全员参与,全面发展的实施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科学发展与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与健康素质,实现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四、健全全面发展的素质拓展教育保障机制

(一)完善活动课程体系,实现活动组织的科学化

各高校应将大学生素质拓展作为活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为目标,将活动课程按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并以“分层规划、分级设计”为原则,每年统一规划全校素质拓展活动,校级活动重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院级活动重在拓展学生专业素质,全校形成“学校规定活动+学院特色活动+班级自选活动”的活动体系;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设计,一年级学生重专业学业导航,二年级学生重专业素质拓展,三年级学生重就业创业导航,四年级学生根据素质拓展学分完成情况自主安排。

(二)创设网上管理系统,实现活动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素质拓展作为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如何确保活动项目的、报名、组织等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尤其是提高素质拓展学分认证的准确、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某些高校甚至研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活动课程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该系统设置了活动项目管理、活动课程选择、活动学分管理、系统与用户管理等主要模块,远程动态地实现活动规划、报名参赛、学分录入、信息查询与统计、毕业学分审查、学分预警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素质拓展活动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完备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活动参与的全员化

就整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总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项目评估, 即对素质拓展活动本身的评估,包括立项评估、认证评估、实施跟踪评估等, 确保活动的实效。二是组织评估,是从学校角度建立的对各个院系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成效的评价体系,推进素质拓展工作的落实和创新。三是个体评价,旨在建立对学生个人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成效评价和激励引导机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参与对象为所有青年大学生,实施过程中亦只有达到全员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四)健全资源整合机制,实现活动影响的社会化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参与,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也不例外,亦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各种资源。一是主体的社会化,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密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共同主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促使大学生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 广泛接触社会信息,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勇于接受社会挑战。二是实施的社会化,要强化社会信息的引导,要重视社会精英的激励和指导,要寻求社会资金、场地等支持,尤其是依托优质育人资源建立各类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

(五)打造精品特色项目,实现活动质量的品牌化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吸引学生踊跃参与和获得社会认可,都要求其有一批精品特色项目,实现品牌化,提升影响力。各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把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向纵深发展,在广度、深度、时间和方式方法上寻求多样化,合理进行特色定位,坚持将其中的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坚持时间长的活动项目命名化,形成历史悠久、传承相继的品牌活动。品牌化是赋予活动一种品牌所具有的能力,其核心是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可,同时还需要主流引领、媒体宣传等,以体现时代主流和青年特征,借助青年喜爱的微博等新媒体,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6)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

1、记录方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行双重记录法。

(1)网上记录、认证

在百步梯网站()的素质拓展网页上记录和认证。

(2)书面记录、认证

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下简称证书)上记录和认证。

2、记录内容

(1)记录内容为素质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

(2)该证书原则上记录各学院以上的各级组织主办的各项活动和项目(非本校举办的活动必须提供相关证明)。

3、证书费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全国统一定价人民币肆元整,由学校统一购买,学生免费使用。如遗失补办由学生本人交工本费肆元整。

4、证书的保管和使用

学生在校时,证书由各学院统一保管,离校前发给学生本人。

5、工作流程

(1)个人申报

每月25日之前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本月及上个月的学习、工作情况填写根据不同类别在网上填写申报。

(2)团支部认证

每月26日至月底各基层团支部对每位同学在网上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如情况属实由团支部书记在网上进行认证;如有不同意见,由团支部填写意见并退回学生本人修改。

(3)公示期

下一学期的第一、二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各团支部的支部大会上公布每位同学上一学期的记录情况,接受申诉并公布处理意见;同时同一团支部的同学也可在网上浏览其他同学的情况。

(4)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修改网上记录及认证

第二学期的第三、四个星期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公布结果适当修改网上记录,并对证书记载内容在网上予以认证。

(5)校级认证

新学年的第五六个星期,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网上对记录内容予以最后认证。

(6)填写记录

新学年的第七、八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审批意见,组织各团支部委员会统一分期、分批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原则上每一学年每一栏只能填写四项记录。

6、毕业生的证书认证工作

毕业生的认证工作另行发文处理。

7、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打印

为方便用人单位了解每位毕业生素质教育情况,每位毕业生可在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统一打印素质拓展证书网上总表并经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确认。

三、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四、本实施方案未尽事宜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注意事项

一、本证书用于记载在校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不包括课堂教学成绩。

二、本证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举办高校的本专科生。

三、本证书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可用于学生毕业求职。

四、证书所列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的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栏主要记载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栏主要记载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会工作。

“技能培训及其他”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未能被上述所包括的其他重要经历或成果也可以在这一栏填写。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7)

1 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以及学生团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去亲身参与和体验这个项目,并在项目实施后进行自身感想的分享,最终形成理论,运用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本身具有“体验式学习”的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素质拓展训练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更改变了过去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中去,并通过分享知识、自我总结和思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学习的目的。

1.2 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

素质拓展训练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讲台延伸到了各类教育中,德育教育更是融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还主要是通过学校专设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育和学习,其专业性虽然强,但其涉及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影响极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我们需要清除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形成针对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并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想要真正的达到这一目的就是必须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台上转变到生活中。而这一转变的一个优秀载体就是素质拓展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本身涉及内容广泛,项目种类丰富,极大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了实现。所以素质拓展训练把无形的教育渗透到了实践中,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给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大的补充。

1.3 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想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需要实践活动,大学生需要在活动中不断的实践和反复的学习。素质拓展训练就是运用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每项项目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反复和不断的锻炼中形成正确的认知。提升在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加牢固的知识,形成针对的价值观念,学生通过对自身认知的深入能够帮助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在团队合作中体会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当然在各类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也得到了强化,最终形成了特有的道德信念,为学生人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开展高校素质拓展训练

2.1 素质拓展训练课程要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相对于其他门类的课程来讲,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身需要涉及的内容较多,除了需要具备完整、丰富的培训主题外,更需要明确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并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过程中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内容,制定出与思想政治内容相符合和适应的训练项目。当然还需要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能够对不同项目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做出合理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始终坚持和努力,进一步达到最终目标。

2.2 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始终将团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载体

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想要顺利有序的进行,需要依托学校内容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并将其做到拓展训练活动实施的重要载体,素质拓展训练的设计和实施本身就是针对学生开展的,也需要将那些涉及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实践的团学活动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载体,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相关活动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当然, 针对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内容,也需要做好团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调整,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制定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定

为了提升高校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以及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高校可以采用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制度的方式,通过学分认证制定能够极大提升大学生参与素质训练的活力和兴趣,让学生在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得到相关机构的认可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这种认证制度的实施,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2.4 做好素质拓展训练的师资投入

在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师资培养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关键,在素质拓展训练师生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其师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让其能够从内心接受和理解体验式素质拓展活动的内涵,此外,还需要拓展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在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现实特征以及心理状况时,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让学生真正的学习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结合素质拓展训练, 发挥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都转变为实际行动,并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推动学生的成长,进一步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屈.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2012(29):13-14.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8)

 

在一期的中心制运行过程中,素质拓展中心工作有喜有忧,其一,喜在一期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绩,首先本中心非常重视对我院学生文体方面的培养和锻炼,组织了一系列这  方面的运动,如:积极组织我院运动健儿参与我校第十六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与百事公司成功合作举办了百事盖世群英音乐会,协助统一冰红茶成功举办“冰力先锋校园歌手”大赛等;然而素质拓展中心也非常注重我院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          

的掌握程度,因此由中心学习部牵

头组织了系列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      (素质拓展中心成员合影 )

识方面的活动,如:第六届导游技能大赛等。同时,在不久前的五月,素质拓展中心还牵头承办了万州区第一届“悦君山”杯导游风采大赛,并在此次活动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且素质拓展中心也同样注意时刻维护我院女生的合法权益,为我院广大女生提供一系列展示女生魅力的平台,如:第一届“女生节”,同时也开展一些关于女生自我保护和自我塑造形象气质的讲座活动。其二,忧于这一过程中素质拓展中心的运作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中心工作的开展还没有完全摆脱其前身的部门运作模式,使得其不能效率最大化的开展中心工作;拓展活动班级承办制也需要进一步磨合。然而我们也知道,学习工作不进行总结永远得不到进步,因此一个组织不存在问题那么它也就不存在进步的空间。因此我们不怕有问题,也不怕遇到问题。但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想办法防止不该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正是这样的一直向前推进素质拓展中心的工作。

    看到素质拓展中心这期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院领导的带领和指导老师的引领下,素质拓展中心的明天将创造出更多的成就,它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9)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模拟现实生活情景对参训人员的体能、心理、团队精神等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参训人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素质拓展训练起源于德国的海上模拟逃生训练,后来的研究发现素质拓展适用于各种教育情景,对参训人员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于是素质拓展运动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尤其是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了教育领域,更是让素质拓展训练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最具活力和创造力,身心整合最关键的阶段,通过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富有一定挑战性的素质拓展运动,可以有效提升其身心素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他们更快融入到全新的大W生活中。

一、素质拓展项目的分类

以项目培训目的为依据,可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破冰项目、创造力和领导力项目、沟通项目、挑战项目、团队信任项目。破冰项目是为了让团队成员打破隔膜,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而设置的项目,以互动游戏、热身游戏为主。创造力和领导力项目主要是给拓展团队成员设置若干问题情景,团体成员必须在领导者指挥下发挥团体创造力才能完成的项目。沟通项目是团队成员必须反复沟通、集合众人的智慧才能完成的项目。挑战项目具有较高难度、需要拓展团队发挥勇气、克服困难才能完成。而团队信任项目则是通过这些项目能让团队成员之间更加信任或者必须充分信任团队成员才能完成的项目。

二、素质拓展的特点

(一)体验性

素质拓展训练以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为背景设计的各个挑战环节,需要参训人员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素质拓展的理念就是要在“做中学”,即通过参与、体验、合作来获得感悟,促进受训人员心理上产生改变的需求。

(二)反思性

素质拓展训练在完成一定的项目后,能引导参训人员去反思整个拓展训练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获,并进行组内分享。而通过参训人员的分享,能引起其他成员的共鸣,因而对整个团队凝聚力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个人及团队获得成长。

(三)游戏性

素质拓展的性质注定了它是一种轻松、活泼、快乐与紧张并存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相对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而言,素质拓展训练更具趣味性,它往往以游戏、竞赛的形式开展,因而能激发起参训人员强烈的兴趣及参与热情,并从中受益。

(四)领悟性

素质拓展训练在组织参训人员进行积极的体验之后,重点在于领会体悟到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体会到团队成员的力量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体验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必要性,从而产生领悟,并将这种领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工作中。

三、素质拓展的基本环节

从拓展的过程考虑,拓展包括破冰、建队展示、体验、分享、总结等五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许多注意事项。

第一, 破冰是素质拓展培训的第一步骤,也是素质拓展培训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破冰的目的是消除参训人员的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让其得以展现他们的热情,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参加素拓培训。破冰活动应灵活多样,根据团体成员的身份、性质、男女比例、熟悉程度、年龄等选择不同的破冰活动。且破冰活动时间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太短,以达成彼此放松、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的目的。带训人员可适度点评,也可适时关注参训人员感受。

第二, 建队展示是拓展培训的第二环节,也是拓展培训顺利进行的前提。建队展示的目的是激发参训人员参与的热情、积极性和为团队荣誉而努力的动力,同时也更好地管理参训人员,消除安全隐患。建队时间一般以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导致成员疲倦。建队应有队长、队名、口号和队形展示、队歌等,目的是增进参训人员的凝聚力。团队展示是展示队员风采和队长领导能力的平台,同时也是激发竞争意识的平台,通过团队展示可以更好激发队员参与的热情和增强团队的自豪感。

第三, 体验是参训人员与带训人员直接互动及达成参训目标的最重要环节。带训人员根据参训人员本身或其组织要求达成的目的,选择特定的体验项目,让参训团体在体验中学会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展示个人自信和风采。体验中应注意,必须保持成员高度集中于所参与的项目,避免成员受其他项目的吸引而分散注意力,可以通过暗示、鼓励其为他人加油,加强队长对成员的管理等方法来实现,体验中带训人员应高度关注参训人员的状态,尤其是安全方面。一些有安全隐患或有较高挑战性的项目,应有两名以上带训人员作安全保护,以防出安全事故,导致参训人员受伤。

第四, 分享是拓展培训达成目标的最后一道重要环节。在这个分享过程中,带训人员应对各队表现,及参与项目中失败和胜利的原因作出简要点评,然后让参训人员积极主动地分享自身感受,也可结合一至两个项目分享。带训人员应及时鼓励参训人员充分分享自身感受和心得,如给予掌声等。

第五,总结是带训人员对整个拓展过程、学员心得分享后的一个概括。总结的目的是让成员意识到团体凝聚力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同时应强调将这种精神迁移到现实生活、工作中。

四、素质拓展的意义

(一)增强团队凝聚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而组合在一起所开展的活动。素质拓展设置的活动情景及任务能迅速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把心凝聚到一块,即使有少部分成员刚开始不太愿意投入到团队中,但在团队其他成员的鼓励和帮助下,会由被动转为主动,甚至不由自主参与到素质拓展训练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二)增强纪律观念

素质拓展中的项目或任务,大部分都有时间限制,以增加项目的挑战性。团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任务,就必须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各员必须服从领导者的安排,而不能各行其是。对于一些缺乏纪律观念的队员而言,在这种情境下,必然会意识到服从安排、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素质拓展能够有效增强受训人员的组织纪律性。

(三)挑战自我,激发自我潜能

素质拓展有部分项目是专业设计用来让参训人员挑战自我、激发自身潜能的,例如高空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参训人员在带训人员的指导下,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战胜自己的恐惧心理和不自信,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使参训人员的自我潜能得到了实现,能大大提升参训人员的自信心,使其意识到许多看似不可能、做不到的事情,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也能达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标。

(四)增强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

素质拓展是以团队的形式对拓展项目和任务进行挑战,在团队建立初的取名、设计口号、队形展示等过程中,就让每个团队成员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团队,必须为这个团队贡献力量,以确保团队目标的实现。而在体验拓展项目、完成拓展任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渐渐加深,团队成员便能对团队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为团队目标尽最大努力甚至作出牺牲,也使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素质拓展能增强个人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五)提升交流及沟通能力

素质拓展团队为了完成拓展项目和任务,领导者和团队成员及团队成员之间必须经常交流信息,征求团队成员的意见,并对团队成员的意见进行反馈。团队成员间要互帮互助、培养友谊,加强互相了解,这些都必须要在充分的交流沟通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对于一些缺乏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团队成员而言,团队成员的鼓励和友谊,可以促使他们渐渐克服胆怯、不自信的心理,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不断尝试与其他成员交流和沟通,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五、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素质拓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赵世杰、周莹的研究认为,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拓展训练对学生增强自我认知、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显著提高,对学生自闭、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均有较显著的改善作用。韦宇通过对某军事大学334名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表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作用,特别是对心理困扰因子中的社交退缩、社交攻击,焦虑、抑郁、冲动和心理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和总体适应等因子有显著影响。杨文明的研究认为,开展拓展训练可使学生的心理获得松弛和消遣。调节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增强自信心,甚至改变自身形象,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惰性,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拓展训练能提高受训学生的集体自尊。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耿聪、张伟的研究表明:实验后除男生50米以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躯体化各项心理指标均表现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强迫、抑郁、焦虑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还有研究者认为拓展训练比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及心理健康。

(二)素质拓展对团队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大多数研究认为素质拓展能加强受训人员的团队精神,改善受训成员的人际关系。黄艺农、刘雯通过对湖南师范大学2003级旅游管理系接受拓展的25名学生调查后发现:68%的学生认为自己“加强了团队精神”,56%的学生觉得自己“提高了心理素质”,认为“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占到了36%,还有24%的学生认为通过素质拓展“战胜了自己”。杨奇靖的研究认为素质拓展对于调节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成效显著。刘宇认为素质拓展有利于培养班级文化中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培养班级成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班级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班级学生工作有正相关作用,能帮助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六、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方向

(一)应进一步明确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

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是为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其团结协作、加强人际沟通,增强学生之间凝聚力,而不仅仅是为拓展而拓展,或者是因为娱乐、好玩而拓展,因此拓展训练的研究必须明确训练的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项目,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应加强对素质拓展效果评价工具的开发研究

素质拓展训练的效果必须有科学的评价工具才能进行,仅仅依靠一些简单的问卷、访谈等,无法得到全面而科学的数据,难以准确地评价素质拓展的训练效果。因此,必须开发出一些信、效度都能达到统计学标准的问卷。

(三)应将素质拓展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

素质拓展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已是公认的事实。这些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研究中,而应该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来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让更多的大学生从素质拓展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赵世杰,周莹.拓展训练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5):171-172.

[2]韦宇.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文明.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究,2014,(03):150-153.

[4]屈东利.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5]耿聪,张伟.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114-115.

[6]赵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05):92-94.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10)

时光如梭,我院团总支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工作已经成功运作一期。本期的团学工作也即将步入尾声,在一期的工作中,学院指导老师积极应对形势,引领并指导我院团总支学生会实行了中心制改革,成立了素质拓展中心等其他共六个中心。自各个中心成立以来,我院团总支学生会便本着中心制运作、团队化管理的理念运行。

素质拓展中心扮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职责,其下设四个常规部门:学习部、文娱部、女生部和体育部;并带领着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各支队伍:篮球队、足球队、辩论队、拉拉队。素质拓展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我院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为我院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平台,组织有益于提高我院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活动,同时它也担当着维护我院女生权益的责任。

在一期的中心制运行过程中,素质拓展中心工作有喜有忧,其一,喜在一期的工作中我们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绩,首先本中心非常重视对我院学生文体方面的培养和锻炼,组织了一系列这方面的运动,如:积极组织我院运动健儿参与我校第十六届体育文化艺术节;与百事公司成功合作举办了百事盖世群英音乐会,协助统一冰红茶成功举办“冰力先锋校园歌手”大赛等;然而素质拓展中心也非常注重我院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由中心学习部牵头组织了系列关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方面的活动,如:第六届导游技能大赛等。同时,在不久前的五月,素质拓展中心还牵头承办了万州区第一届“悦君山”杯导游风采大赛,并在此次活动中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而且素质拓展中心也同样注意时刻维护我院女生的合法权益,为我院广大女生提供一系列展示女生魅力的平台,如:第一届“女生节”,同时也开展一些关于女生自我保护和自我塑造形象气质的讲座活动。其二,忧于这一过程中素质拓展中心的运作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如:中心工作的开展还没有完全摆脱其前身的部门运作模式,使得其不能效率最大化的开展中心工作;拓展活动班级承办制也需要进一步磨合。然而我们也知道,学习工作不进行总结永远得不到进步,因此一个组织不存在问题那么它也就不存在进步的空间。因此我们不怕有问题,也不怕遇到问题。但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想办法防止不该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正是这样的一直向前推进素质拓展中心的工作。

看到素质拓展中心这期的丰硕成绩和进步的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院领导的带领和指导老师的引领下,素质拓展中心的明天将创造出更多的成就,它的将来会更加美好!

素质拓展活动心得篇(11)

1心理素质知识拓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心理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心理适应、健康生活、学习成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此项活动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实施。

2心理健康素质测评

对全体新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素质测评。通过心理测评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此项活动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牵头,学生处和各教学院共同组织实施。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运动

各教学院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趣味运动会、团体训练等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素质提升实践,增强心理素质。活动项目由各教学院自主设计、实施,实施的项目一般有无敌风火轮、动力火车、同舟共济、龙珠接力、潮起潮落、不倒森林、三人同心、袋鼠跳越,信任背摔、孤岛求生、心有千千结等。

通过连续多年的实践发现,心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深受广大新生的欢迎,已经成为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新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增强大学新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很多大学新生都是第一次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对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感到生疏,充满戒备之心,很多学生对新的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缺乏互助合作精神,这对于适应新环境非常不利。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有一定的目标,目标的完成需要每个团队成员参与进来,需要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信任和理解,共同体验分享成功和失败,快乐与痛苦。在集体互动时,感受团队中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完成任务的刹那,体会通过努力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任务的喜悦,牢记团队的作用。很多新生都说经过素质拓展运动会后班级的气氛大大改善,在互动合作、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了解。

3.2增强大学新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和紧张情绪,顺利完成目标之后,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受挫能力。有的项目在于挑战人的心理极限,帮助克服个体原先可能害怕和逃避的事物,比如信任背摔,刚开始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很多新生因为感到害怕不敢往下倒,大家通过营造一个安全、信任的氛围,加上周围人的鼓励,促使个体不断去尝试,让个体获得领悟,最终克服了内心的不安和不自信,相信自己,相信他人,鼓起勇气顺利完成任务。

3.3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拓展训练中想要顺利达成目标就必须创新,许多项目的完成不能用过去的思维和方式,不能固守原来的模式,而必须用一种崭新的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大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在面对不同性格的同学时,如何与他们流畅地沟通,需要同学们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带动全员的积极性。在“心有千千结”这个活动中,遇到难解的结时,就必须发挥创新意识,大胆想象,灵活的寻找办法,一点点尝试,一点点去化解,最终将问题解决。还有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勇气、意志力、责任心及解决问题实践动手的能力,便于从容应对大学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挑战。

3.4帮助大学新生更好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