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政工作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12-03 16:14:26

财政工作报告

财政工作报告篇(1)

一、全省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的主要情况

(一)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08.6%,比上年决算数增收67.3亿元,增长2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93.6亿元,为调整预算数的94.4%,比上年决算数增支127.3亿元,增长16.6%。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决算数与今年年初向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4亿元,支出基本持平。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中央分配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补交入库。

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380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513.2亿元,国债转贷收入2.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8.2亿元,调入资金24亿元,收入总计957.8亿元;一般预算支出893.6亿元,上解中央支出8.5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0.4亿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2.9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5.2亿元。年终滚存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央财政在年终结算时增加了对我省的补助。

全省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88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6.1亿元,增长22.5%,与年初报告数基本持平;基金预算支出完成77.3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支1.8亿元,增长2.4%,比年初报告数减少0.3亿元。支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州市土地有偿使用费减少和其他部门基金支出增加,增减相抵后,支出相应发生变化。

全省财政基金收支平衡情况是:当年基金预算收入88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6.5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8.8亿元,基金收入总计113.3亿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77.3亿元,调出资金6.5亿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29.5亿元。结余的主要原因是按照以收定支、先收后支的原则,部分在*年底收取的基金无法形成当年支出,需结转到*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二)省本级地方财政决算情况

*年,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2.7亿元,为年初预算数的124.2%,比上年决算数增收22.6亿元,增长37.6%;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3.1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减支6.1亿元,下降2.8%。与年初报告数相比,收入增加0.4亿元。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决算整理期间中央分配的跨区经营企业所得税补交入库。

省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82.7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收入513.2亿元(其中:税收返还154.1亿元,所得税基数返还11.2亿元,原体制补助6.7亿元,专项拨款128.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35.5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15.2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5.2亿元,增发国债补助19.8亿元,增资补助79.1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5.3亿元,其他补助32.2亿元),下级上解收入36.6亿元,国债转贷收入2.4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2.4亿元,调入资金11.6亿元,收入总计658.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13.1亿元,上解中央支出8.5亿元,补助下级支出413.7亿元,拨付国债转贷资金2.4亿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1.2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7.3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3.3亿元;净结余3.9亿元,比年初报告数增加3.8亿元。结转下年支出和净结余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年终结算期间,通过我省积极争取,得到财政部的充分理解和资金上的支持,对我省反映的困难,中央大部分都给予了较好的解决。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入完成54.6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1.2亿元,增长25.7%;基金预算支出34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亿元,增长3.1%。基金收支决算数,与年初向人代会报告数基本一致。

省本级财政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预算收入54.6亿元,加上上年结余收入9.5亿元,中央补助收入6.5亿元,收入总计70.6亿元;基金预算支出34亿元,补助下级支出11.2亿元,调出资金4.3亿元。收支相抵,年终基金滚存结余21.1亿元,主要是以收定支、先收后支而形成的结余。

二、*年财政运行的主要特点

*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定,全面贯彻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议,努力发展经济,依法组织收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收入任务完成较好,争取中央支持的成效明显,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统筹安排支出,确保重点,用于教育、农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生态环境、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等领域的支出增长较快,保障了省委、省政府各项战略决策的落实。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依法理财、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更加规范,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力度加大,财政支出效益不断提高,全省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财政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年,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超过GDP增幅9.6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双双增长,地方税收收入完成299.4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78.8%,比上年增长21.6%。税收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势强劲,增幅均在20%以上,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0.5%、32.3%、23.8%和21%,四个主体税种共计增收43.8亿元,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非税收入完成80.6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1.2%,比上年增收14.1亿元,增长21.2%,拉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4.5个百分点。从收入级次看,省本级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2.7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占全省收入的21.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省以下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州(市)、县(市、区)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9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全省收入的78.2%,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

(二)支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各级财税部门注重发挥财税政策和资金的调节作用,促进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省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完成169.2亿元,重点用于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交通、环境保护、城镇发展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省级财政安排企业技改贷款贴息资金2亿元、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1亿元,实施了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焦化制气一期改造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了30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和8个特色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省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拨付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资金2.54亿元,筹集预拨退休教师待遇差补助资金7077万元,进一步解决了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安排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鼓励各类企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妥善解决烟草企业重组带来的利益转移问题,支持烟草企业重组整合,推动烟草产业做大做强。

(三)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年,全省财政农林水支出完成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主要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了村容村貌整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了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增加下达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353万元,全面完成取消农业税改革目标,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全省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5.41亿元,把土地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了一批高产优质农业示范项目。扶贫支出完成19.4亿元,重点支持了5312个村的整村推进、20万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25万户茅草房改造等项目,推动了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涉农补贴政策,省级财政安排1.1亿元,对70个县的种粮农民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中央和省级共安排2300万元,在63个县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安排退耕还林补贴12.81亿元,直接发放给有关农户;安排2.47亿元,实施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研究制定了涉农补贴“一折通”管理办法,确保将各项涉农补贴按时足额兑付到农民手中,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努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加大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较好实施。*年,全省教育支出完成1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3%,高于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平均增幅6.4个百分点,占*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6.8%。重点用于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支持高校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重大项目。全省共安排经费16.8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增长130%,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初步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省61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了免学杂费,261万名学生获得了免费教科书,115万名寄宿制贫困学生得到了生活补助。省级财政增设了省政府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金1600万元,并积极推进高等院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努力帮助贫困家庭解决上学难问题。二是医疗卫生事业经费重点向基层倾斜。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完成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省级财政筹集补助资金4.48亿元,将1400多万农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面扩大到全省的40%。支持了305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和464个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三是社会保障投入大幅增加。全省社会保障补助、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完成59.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省级财政筹集补助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筹集安排养老保险补助资金23.87亿元,保障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安排就业补助经费3.65亿元,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全省筹措资金7.34亿元,实现了74万多名城市低保对象的应保尽保;安排资金1.2亿元,对全省107万农村特困人口实施救助;筹措资金1.03亿元,将全省14.3万名农村“五保户”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并进一步提高了补助标准;筹措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补助资金3.1亿元,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筹集禁毒防艾专项资金5.18亿元,支持了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四是各项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所需资金全部落实。按照中央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在扎实做好数据测算和核对工作的基础上,省级财政足额落实*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需资金24.7亿元;完善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及时安排了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补助资金12.8亿元;对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情况进行了清理检查,研究拟定了我省规范津贴补贴的相关政策和办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了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金标准、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原大队一级部分离职半脱产干部、村干部岗位补贴标准以及1960年代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救济标准等一揽子利民解困政策的实施。

(五)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成效明显

*年,我省继续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财政工作重点,努力缩小区域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差距。在改进和公开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计算办法,稳定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的同时,完善了存量与增量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奖补机制。省财政在中央财政安排我省“三奖一补”资金5.3亿元的基础上,积极调整省本级支出结构,安排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及奖补资金31.7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6.4亿元、“四奖两补”资金5.3亿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资金8.5亿元和工资性转移支付资金90.9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基本消除了欠发工资现象,挪用专款的现象大幅减少,地区间财力差距有所缩小。同时,省级财政积极筹集资金,兑现了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考核奖励资金3.5亿元,通过清收财政有偿资金借款安排专项资金1.3亿元,有力支持了261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了试点县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年加强财政管理的主要措施

*年,我们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要求,认真贯彻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关决定,结合审计部门的意见,认真整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完善措施,狠抓落实,规范管理。

(一)强化收入征管,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收入进度跟踪考核,重点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的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充分调动收入组织部门依法征管、努力增收的积极性。二是严肃税费征收纪律,充分利用“金税工程”等现代化征管手段,强化税收稽查,清理到期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优惠政策的监管办法,防范偷、逃税收和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行为,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不断完善探矿权与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制度,促进了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四是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为全面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服务水平

*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为16.6%,各项支出均完成年初预算,并保持了较快增长。特别是在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我省财政支出结构突破以往格局,基本建设和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稳中有降,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支出增幅均达到了20%以上,明显高于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增长水平,这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适应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以人为本,整合资金,优化结构,压缩政府直接投资规模,集中更多资金重点投向教育、扶助弱势群体、发展农村经济、保障人民健康,进一步提高财政服务社会水平,致力改善民生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益性特征。

(三)重视监督管理,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财政工作报告篇(2)

(三)切实履行财税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9年,我们按照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优化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导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财税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积极落实扶持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安排工业技改贴息资金和科技经费500万元,支持企业技改和新产品研发;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旅游宣传和促销,扶持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安排资金500万元,设立创业创新基金,扶持来料加工、家庭工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筹集资金1160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统筹安排资金650万元,用于防汛抗旱、农业灾害救助。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统筹安排资金32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落实资金1730万元,实施“百十工程”,支持农村自来水设施、村级办公楼建设及支付村干部报酬;筹集扶贫开发资金3500万元,支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落实扶贫迁村项目。三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农村中小学助学工程,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和医疗器械购置,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thesystemofruralcooperativemedicalandhealthcareservices)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全县医疗卫生支出7371万元,比上年增长34.5%。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

县财政安排资金2400万元,争取省市资金1750万元,用于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五保”集中供养;统筹安排资金1400万元,用于农村住房困难救助和农村住房政策性保险、自然灾害救助。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筹集资金610万元,支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工程”;统筹安排资金430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安排专项经费300万元,支持省级文明县城、生态县建设等创建工作;统筹安排资金1150万元,用于生态公益林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统筹安排资金2400万元,用于政法机关改善执法办案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保障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审批改革、等专项工作。四是大力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筹集资金9600万元,支持乡村“康庄工程”、异地脱贫、泗溪河治理、千库保安、河滨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同时,我们积极向省市财政争取资金,支持交通、工业、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五是确保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运转。2009年,我们根据实际财力情况,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运转和干部职工工资足额发放,安排资金3900多万元,用于增人、增资和提高住房公积金标准,干部职工待遇逐步提高。继续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安排资金400万元,用于乡镇办公楼维修、办公设备购置、交通工具更新及提高公用经费标准。六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支农、社会抚养费、水资源费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使用财政资金行为。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结算审查,全年共办理竣工结算项目57个,核减资金234万元,核减率达5.7%。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工作。对全县国有资产出租情况进行清查登记,规范国有资产出租行为。加强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外出考察等公务消费管理。

(四)认真办理代表议案(建议),努力提高办理工作质量。2009年,县政府交由我局办答的人大代表议案5件,建议意见9件,共计14件。其中,解决和基本解决的7件,解决率50%,受目前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解决的7件。从今年我局办理的人大议案(建议)主要内容看,大部分是要求增加财政支出、经费投入和解决项目资金等。我局多次召开会议,站在尊重代表民利、增强公仆意识的高度,把议案(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两上两下”分四步走的办理方式,把好交办关、调研关和答复关,确保办理工作质量。局班子成员分组带队,深入到有关部门、乡镇、建设项目单位,认真开展调研,了解实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对代表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具备解决条件的,及时制订计划,逐步予以解决;因客观原因一时确实解决不了的,加强与代表的沟通,实事求是地予以解释说明。同时,认真开展议案(建议)办理“回头看”工作,对代表不满意的,重新予以办理;对答复中承诺的事项,认真抓好落实,努力提高办理工作质量。

财政工作报告篇(3)

(一)着力加强组织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机构。根据人员调整情况,及时调整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保及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局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层层分解到科室,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小组为中心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线、相关职能科室为扩散面,“点、线、面”紧密结合,协调联动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架构,确保了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和全面推行。二是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运行机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联络员网络,协调全局各科室共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同时,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审核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建立健全公开信息采编、报送、审核、发送等工作制度,妥善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二)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为依据,结合省财政厅和市政府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文件要求,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完善了市财政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程序、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予以了明确,确保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推动政府信息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随意公开向规范公开、粗放公开向精细公开“三个转变”,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三)着力加强载体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形式不断丰富。按照便利、实用、有效的原则,不断创新政府信息公开载体,使政府信息公开的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全面详实,重点鲜明突出。一是依托局门户网站,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常态化。以门户网站为窗口,及时公布和更新市财政局最新的工作动态、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及有关重要财政报告等。同时,公布各业务科室各项业务的办理程序、办理依据、办理条件、办理时限及办理地点、联系方式等,方便单位和群众办事。二是积极推进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动态化。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公众和社会公开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情况,让社会公众更清楚地了解我市财政工作的重点、财政预算收支情况、政府采购信息、全市非税收入等情况。三是通过内部刊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集成化。通过《财政信息专报》,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从深度和广度加强对财政改革和财政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公开有关财政统计数据。此外,还通过制定“明白册”、电子屏幕、电话咨询等方式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扎实开展。

(四)着力加强督查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措施贯彻有力。按照中央、省和市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结合市财政局的具体工作安排,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督检落实工作,确保按时高效地向公众提供各种政府信息。同时,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监督,积极反映公开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建议,使公开工作更加扎实、有序开展。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市财政局主要通过本局门户网站、政务公开宣传栏、《财政信息专报》、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主动公开本局的政府信息。

(一)市财政局门户网站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政府信息33条。公众可通过市财政局门户网站查阅并全文检索市财政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

(二)内部刊物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通过《财政信息专报》、《财政信息》政府信息134条。

财政工作报告篇(4)

2010年我局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始终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财政工作完成质量的好坏。因此局党组一班人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全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武清”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结合“学习型机关”和“文明机关”建设等活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抓手,以财政专业知识、业务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促进了财政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局党组历来对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今年年初,局领导班子经过研究,将培训工作列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精心制定学习计划,认真选择学习课题,并明确要求副局长冯彪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办公室、人事科抽调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局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参加教育培训,重点内容亲自授课,全局干部职工踊跃参加,确保了各项教育培训计划的落实。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把严格学习制度、严肃学习纪律作为整个教育培训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坚持和完善干部职工学习日制度。我们把每周三下午定为科室学习时间,要求每名干部职工结合工作岗位和自身实际开展学习,按照学习计划通过书籍、互联网等学习与财政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严格学习考勤制度,对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求全体干部必须参加。凡是无故不参加学习的成员,以旷工处理。别外我们还建立了学习笔记制度、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制度,很好的保证了各项学习任务落到了实处。

(三)联系实际开展学习。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财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我们紧紧从财政工作的大局出发,认真组织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培训。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市九次党代会及区委三届全会精神。根据工作需要,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类业务知识培训。六、七月份我们组织农财、企业等业务科室骨干赴山东考察,学习当地先进的财政管理体制。八月份组织乡镇财政所长赴大连学习国库集中收付等方面的专业知识,9月份联合国税、地税等部门开展财税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升了财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组织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先进后组织了《会计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局人员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另外,我们还举办了公文写作、财务系统软件应用培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知识培训等,使全局干部职工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保证了财政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财政工作报告篇(5)

全面做好财政收支管理任务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增强学法的自觉性。我局先后组织集中学习了《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财政干部学法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政策法规宣传。结合“财政宣传月”活动,先后深入13个乡镇街道开展财政惠民政策宣传,利用快板、小品等文艺节目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家电下乡、强农惠农、社保保障等财政补贴政策,让广大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了解、支持财政工作,受到群众一致好评。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三是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执行《预算法》,按照年初制定的财政预算,财政局不签批一笔追加预算,遇有特殊事项确需追加指标的,用款单位书面报区领导研究确定,区政府定期报区人大常委会审批。从源头上杜绝了拨人情款的现象,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规范采购项目运作。认真执行《会计法》,推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二、紧密围绕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全面提升服务发展能力

(一)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我区减收因素增多,全区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收入缺口较大,面对困难,全体财政干部没有消极对待,始终坚定信心,积极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年度收入目标任务,细化分解目标任务,量化到部门、各乡镇街道,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户企业,每一个征收人员,形成“以日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收入进度监控体系。加强与国地税协调,扎实开展财税目标“百日冲刺”活动,建立局机关中层以上干部与乡镇街道财政所挂钩联系制度,进一步帮助乡镇街道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加强对重点税源排查,全面掌握全区现有税源,挖掘潜在税源,确保了财政收入超序时进度完成任务。1-11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9.8亿元,增长38.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21亿元,增长3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在全市位列第一。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3.7%,在三县两区位列第二。

(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始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组织招商小组成员赴上海、福建、河南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外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多渠道招引大项目。同时精心帮办服务已落户项目,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全年完成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个,分别是大德新能源和财茂科工贸城项目;亿元竣工项目2个,分别是青啤和瑞斯特传动机械项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引资额达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始终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支持和谐建设的着力点,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目标要求,千方百计调度财政资金,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确保民生投入持续增长。1-11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支出26.7亿元,增长30.9%,其中公共财政支出18.9亿元,增长21%。“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重点实事工程等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8%。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千家万户,使全区广大群众共享经济改革与发展成果。

(四)财源培植成效明显。一是全力支持开发区发展。1-11月份区财政筹集安排资金4.2亿元,支持经济开发区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园区承接大项目、大产业的功能。二是加大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区财政安排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033万元,资金总额创历年新高;为企业向上争取争取企业科研、商务发展、农村金融等18个项目,争取资金达6287万元,为企业增强发展后劲提供有力支持。设立金融发展扶持资金200万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完善金融体系,优化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环境。三是全力支持新区和老城区建设。1-11月份区财政筹集资金7.4亿元,支持新区和老城区基础设施、市区两级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四是加大策应扶持争取力度。深入研究上级扶持政策和措施,加大与省市财政协调汇报力度,争取更多资金项目及政策向区倾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增添动力。截止11月份共争取上级资金达9200万元。

(五)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严格控制预算支出,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在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上更加科学化。二是进一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财政直接收付范围,形成统一、集中、高效的财政资金支付体系。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并重,重点加强对扩大内需、农业、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关民生的重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六)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加大财政公开透明度、打造阳光财政”为目标,从机关管理、干部培养、思想作风等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财政执行力。一是激发工作热情。在全系统倡导“激情工作、阳光生活”快乐工作法,组织开展演讲比赛、学习沈浩先进事迹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激发财政干部工作热情,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强化廉洁意识。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强化廉政学习教育。组织财政干部到市看守所、廉政教育基地和观看廉政反面典型专题片形式开展廉政教育专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廉洁从政意识。三是实行重大决策议事制。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运作,都由局党组集体讨论决定,按程序办理,不搞独断专行。近年来,财政局连续获得省市级文明单位和全区经济管理部门行风评议先进单位等荣誉,没发生一例违法违纪受到查处的案件。

三、执行人大决议,听取代表建议,认真及时办结代表议案

我局严格执行年初人大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及时向人大提供真实准确的财政决算,供人大审议。认真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决定、决议及审议意见。认真地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对来自人大代表的每一份建议意见,都有领导班子研究办理和督办,明确分工和办理要求,努力提高办结率和满意率。对因财力所限,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制定了推进计划,尽量争取代表理解、满意。局里的重大事项能够及时通过政府向人大报告。虚心接受人大及其代表的监督,聘请了包括人大代表在内的多名行风监督员。及时足额地拨付人大经费,为人大充分行使权利提供保障。

尽管我区财政收入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支柱骨干型税源较少,财源结构单一,财源稳定性弱;随着对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刚性投入不断增加、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财政支出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可用财力的增加与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支出需求相比,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财政管理的方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部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改进。

四、紧盯目标不放松,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战略,在区人大和全区人民的监督下,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加快苏北发展战略部署,按照“一个总量持续扩张、五个收入大幅提高”目标要求,强化财源建设,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一)狠抓收入征管,进一步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加强对经济和财政运行中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国家税制改革政策的分析研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收入征管力度,对重点税源、主要税种、重点企业深入排查,挖掘收入潜力,加大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在保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收入质量,不断提高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

(二)突出壮大培植财源,提升财政服务发展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着力构建财源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加大我区纺织服装、食品酿造、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企业扶持,拓展工业主体财源;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优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引进金融机构和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全力支持开发区、新区和老城区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园区,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发展商贸、物流、房地产和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带动餐饮、运输、商贸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扩大财源总量。

(三)优先保障民计民生,增强财政公共服务能力。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发展教育,严格落实教育投入增长法定要求,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加大对涉农补贴、农村基础设施、高效农业等新农村建设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财政工作报告篇(6)

一、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围绕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在全区各镇(园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度财政收支预算,实现了预算平衡的预期目标。

(一)财政收入执行情况

年1月,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我区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455,900万元,比上年增加41,517万元,增长10.0%。全年地方财政收入执行结果456,11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0%,比上年增加41,729万元,增长10.1%。

1、税收收入完成413,836万元,比上年增加23,017万元,增长5.9%。其中:增值税76,918万元,比上年增加14,536万元;营业税150,909万元,比上年增加18,761万元;所得税92,498万元(内资企业所得税48,293万元,外资企业所得税18,453万元,个人所得税25,752万元),比上年增加25,100万元;契税完成38,199万元,比上年减少10,825万元。

2、非税收入完成42,276万元,比上年增加18,712万元,增长79.4%。其中:罚没收入完成9,026万元,比上年增加1,022万元,增长12.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完成13,304万元,比上年减少802万元,下降5.7%;其他收入和专项收入完成19,946万元,比上年增加18,492万元,增长1271.8%。

(二)财政支出执行情况

年1月,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我区年地方财政支出预算648,900万元(不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支出)。经区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批准,将地方财政支出预算调整为738,903万元(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支出)。全年地方财政支出执行结果739,40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加59,973万元,增长8.8%。其中:区本级支出523,410万元,比上年增加33,977万元,增长6.9%;镇级支出215,996万元,比上年增加25,996万元,增长13.7%。

财政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9,673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405万元,区本级支出45,787万元,镇级支出33,481万元),比上年增长14.7%;

2、公共安全支出40,144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1,962万元,区本级支出37,679万元,镇级支出503万元),比上年增长30.2%;

3、教育支出93,919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12,596万元,区本级支出77,829万元,镇级支出3,494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4、科学技术支出3,122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20万元,区本级支出3,092万元,镇级支出10万元),比上年增长15.5%;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655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217万元,区本级支出5,156万元,镇级支出5,282万元),比上年增长17.5%;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5,448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3,022万元,区本级支出72,468万元,镇级支出29,958万元),比上年增长33.9%;

7、医疗卫生支出44,981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1,004万元,区本级支出31,638万元,镇级支出12,339万元),比上年增长32.2%;

8、环境保护支出4,864万元(区本级支出3,510万元,镇级支出1,35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1%;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1,453万元(区本级支出16,304万元,镇级支出25,149万元),比上年增长34.2%;

10、农林水事务支出56,750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4,986万元,区本级支出34,443万元,镇级支出17,32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

11、交通运输支出1,733万元,比上年下降6.4%;

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143,312万元(区本级支出59,463万元,镇级支出83,849万元),比上年增长6.0%;

13、其他支出113,352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支出24,154万元,区本级支出85,942万元,镇级支出3,256万元),比上年下降27.1%。其中安排临港产业园区和康桥工业区发展专项资金65,000万元。

(三)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年,我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6,112万元,加上市财税体制改革基数117,052万元、新体制1:0.5奖励和市与区结算税收返还基数及市拨转移支付收入154,628万元、市拨专项补助收入48,366万元,收入合计为776,158万元,再加上土地收益68,935万元,全年收入总计为845,093万元。地方财政支出739,406万元(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支出48,366万元),加上上解支出36,202万元,合计为775,608万元,再加上土地收益支出68,935万元,支出总计为844,543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50万元。

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接连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等影响,区内部分行业和产业增长趋缓。年内1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和停止征收。针对非常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区财税等部门密切协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千方百计夯实财源,切实加强税收征管。各镇(园区)、各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税源质量稳步提高,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税收保持平稳增长。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通过各镇(园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年地方财政收入任务,顺利实现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三年翻一番”的目标。

2、积极支持经济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建设财力统筹机制的基础上,区财政安排建设财力85,000万元。向有关区属公司注入资本金111,365万元,进一步优化了企业资本结构。积极扶持区内企业发展,安排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扶持资金2,987万元;为30家中小企业提供7,390万元贷款担保;安排1,000万元支持节能减排工作。

3、积极支持“三农”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全年整合市、区、镇三级财政支农资金68,800万元,其中安排17,900万元用于农业项目,安排50,900万元用于水利项目。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自然村落整治工程,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桥改造。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支持科技强农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支持农业合作社发展和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设施菜田等项目建设。认真落实农业“直补”政策,全年发放“直补”资金2,100万元。区财政连续第二年安排10,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大力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4、积极支持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从740元提高到1,400元,初中从900元提高到1,600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平均报销率从2007年的55%提高到58.6%。支持预防保健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费减免政策和村卫生室基本药品零差价改革。

5、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居民由每年2,800元调整为3,200元,城镇居民由每月350元调整为400元。将65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养老金补贴从每月120元提高到130元,为全区90周岁以上老人每天赠送一瓶鲜牛奶。扩大“万(千)人就业项目”实施领域,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继续对征地动迁农民就业培训和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给予补贴。积极响应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号召,压缩全区行政事业单位10%公用经费共2,100万元,用于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6、积极贯彻依法理财理念。深化镇财区管改革,全区14个镇全部纳入改革范围,镇级财政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管理改革,80多家区级行政事业单位纳入改革范围,相关单位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改革,全区已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改革范围。完善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施收缴分离制度和综合预算制度。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全年采购2,530批次,资金达到131,077万元,采购范围涉及文明城区创建、“一镇一园一场”建设、二中新校舍建设、区医疗卫生中心设备采购、黑臭河道综合整治等。

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指导下,各部门协同理财,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全区财政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财政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全区财源基础还不够稳固,财政收入增长趋势逐渐放缓,财政抵御风险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全区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还非常艰巨,财政对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财政收支平衡矛盾逐年加剧。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财政预算安排

年是实施“”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一年,围绕保增长、促和谐,全区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市委九届和区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区别对待,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坚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力重点向“三农”、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倾斜,同时确保农业、教育和科技支出的三个法定增长;坚持改革创新、依法理财,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确保民生得到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情况,年财政预算草案为:

(一)财政收入

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预算拟安排501,800万元,比上年增加45,688万元,增长10.0%。其中:税收收入460,400万元(包括契税收入46,800万元),非税收入41,400万元。

(二)财政支出

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年全区财政支出预算拟安排727,480万元(不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支出),比上年增加36,440万元,增长5.3%。其中:区本级支出491,480万元,比上年增加16,436万元,增长3.5%;镇级支出236,000万元,比上年增加20,004万元,增长9.3%。

区本级按年政府收支功能分类科目安排如下:

(1)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37,702万元,比上年下降15.5%;

(2)国防支出366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32,914万元,比上年下降12.6%;

(4)教育支出82,189万元,比上年增长5.6%;

(5)科学技术支出3,228万元,比上年增长4.4%;

(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483万元,比上年下降32.5%;

(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4,878万元,比上年增长3.3%;

(8)医疗卫生支出32,761万元,比上年下降0.1%(剔除年基本建设项目资金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8%);

(9)环境保护支出8,46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3%;

(1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85万元,比上年下降35.1%;

(11)农林水事务支出29,764万元,比上年下降13.6%(剔除年基本建设项目资金6,036万元,比上年增长4.8%);

(12)交通运输支出1,477万元,比上年下降14.7%;

(13)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9,078万元,比上年增长0.1%;

(14)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督等事务支出399万元,比上年下降10.4%;

(15)其他支出114,187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包括基本建设项目资金30,000万元)。

(三)预算收支平衡

年,地方财政收入预算501,800万元,加上市财税体制改革基数117,052万元,新体制1:0.5奖励和市与区结算税收返还基数及市拨转移支付收入154,628万元(不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收入),收入合计773,48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预算727,480万元(不包括市拨专项补助支出),上解支出46,000万元,支出合计773,480万元,当年预算收支平衡。

三、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推进财政工作平稳健康发展

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一)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努力夯实财政发展基础

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作用,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建设财力统筹机制,优化建设财力投资结构。认真落实新一轮市级工业区财政政策,加快推进临港开发建设。

(二)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完成年度预算任务

要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着力做好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征收工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购房补贴等财税政策,努力实现应收尽收。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努力挖掘非税收入增收潜力。按照“保重点支出、保公共支出”的公共财政支出顺序,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紧安排一般性支出,全面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重点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出国经费和公务用车等支出。

(三)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年,区财政继续安排10,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继续深化支农资金整合,根据全区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积极推进支农资金国库直拨、政府采购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四)加强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建设,巩固社会和谐发展基础

要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制度,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改革范围,继续推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保基金和农村老年人养老补贴的投入。积极支持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强万(千)人就业项目管理,继续对征地动迁农民和企业吸纳失业人员给予补贴。支持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

(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高依法理财能力

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着力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按照“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的原则,增强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开展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和规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开展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提高财政财务的透明度,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深化镇财区管改革,完善区镇财政体制,进一步提高镇级财政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着力加强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推进非税收入收缴分离改革。

(六)加强财政监督检查,维护良好财经秩序

财政工作报告篇(7)

任职以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聚精会神抓经济、开拓创新谋发展、执政为民建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开拓进取,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1、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__年的6482万元,增长到20__年的8800万元(预计数),年均增长6.31%;一般预算支出从20__年的16409万元,增长到20__年的25521万元(预计数),年均增长9.24%。

2、财源建设不断巩固,财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壮大主体财源,将重点财力向解决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方面倾斜。积极筹措资金,奖励纳税大户,调动企业发展积极性。制定《__市财源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十一五”时期财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对工作重点、主要任务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总体规划。

3、加大“三农”支持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专项资金7615万元,积极实施了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项目。大力支持中低产田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部免征农牧业税,减轻了农牧民负担,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不断强化税费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建设;加强资金管理,全面落实财政补贴政策。规范政策性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发放与管理,及时足额发放粮食补贴7799万元、退耕还林补贴3142万元、良种补贴320万元、大型农机具补贴150万元、抗震安居补贴258万元;向五乡一镇现役军人、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等优抚对象发放补助金532万元;为各乡镇独生子女家庭发放“两证”补助金250万元,同时还安排转移支付资金519万元,保证了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支出。继续落实国家对农村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支持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捆绑使用”支农资金,不断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推动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4、科学合理调度资金,有效保障重点支出。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累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268万元,再就业资金1416万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7313万元,医疗保险金5153万元,失业保险金499万元,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金659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7562万元,使年教育投入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投入医疗卫生建设资金1038万元,确保抗击“非典”、应对禽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资金需求,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20442万元,支持城市道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专项资金4314万元,保证公检法司支出需要,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局面。积极调度安排资金,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岗位津贴、奖励工资、一次性生活补贴及时足额发放。

5、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全面推进预算管理改革,预算编制质量得到逐年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全市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并实现了支付的网络化运行;推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深化财政资金管理,使政府预算更加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积极开展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实现财政与银行的网络连接,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机制,不断扩大征管范围,把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及其他非税收入纳入非税系统管理,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水平;规范政府采购流程,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采购质量和采购效率,采购资金由20__年的420万元增加到20__年的975万元,年均增长18.35%;推进农牧场税费改革,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确保农牧场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进一步推进“金财工程”项目建设,使财政体制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大力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管好用好转移支付资金,促进了基层政权建设。

6、建立内审机制,加强财政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财政内部监督机制,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我一直把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作为长期教育的基本。总结

经验教训,树立正面典型。通过主题教育、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增强抗腐蚀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脚”。二是深化财政监督改革,化解财政风险。财政监督跟着政策走,跟着改革走,跟着资金走。实行全过程监督,将监督延伸到预算编制、收入解缴、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制度建设。财政局内部资金实行了总预算会计制度,将局内各部门(科室)的资金,不分来源,统统纳入财政国库,由国库支付中心统一支付,并做到管账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批钱。长期以来,坚持财务内审制度。市局组织有关科室,每年开展一次内审,对乡镇财税所每两年进行一次财务审计。财政监督的种种实践,有效地规范了收支行为,控制了各项支出,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也有效地制止了不正之风。二、坚持廉政勤政,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作为经济综合部门,自身时刻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这些年来,我们能够牢记肩负的责任,坚持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带头廉洁从政,严格按照“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是抓党廉工作。局领导班子成员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同时,组织人员对局领导班子每个成员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有效地促进了领导班子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

按照全市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部署,要求全局干部、职工加强廉政建设,遵守财经纪律,经常学习有关政策规定,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积极整顿干部作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做到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立场坚定,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部署。同时,我也非常注重机关勤政廉政建设,提出要将市财政局打造成“廉洁、高效、文明”的机关。在局机关推行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部目标管理办法。每年年初,由我分别与分管局长、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部目标管理责任书,我负总责,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直接领导责任。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党纪和“两个务必”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了“外树形象、内炼素质”和争创文明机关的活动。进一步完善机关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

二是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纠风工作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将纠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

我局抓纠风工作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落实四个长效机制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服务。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和完善纠风工作领导体制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形成抓纠风工作的整体合力。

在工作中,财政局未发生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未发生违背纠风工作要求做出错误决定;未出现发生违背纠风工作要求的问题不及时纠正而由上级纠正的现象。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近年来,财政局领导班子能够尽心尽力,认真做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一是财政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预算虽然年年细化,但各部门在资金使用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对资金使用的全方位监督还缺乏力度;二是由于财力的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支持、用于支持市域经济发展中“瓶颈”问题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财政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但离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针对上述问题,我将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要努力提高班子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继续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工作报告,学好财政法律法规,提高自身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工作报告篇(8)

20*年,我区财政收入预计完成625000万元,同比增加164269万元,增长35.65%,完成区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财政收入预算5*000万元的123.27%。其中:固定收入预计完成101350万元;共享收入预计完成511200万元;分级收入预计完成7450万元;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000万元。

20*年,我区总财力预计为528231万元,其中:体制财力预计为458099万元;以前年度专项结转预计为22028万元;本年度市追加专款预计为48104万元。

20*年,我区财政总支出预计完成498132万元,同比增加75394万元,增长17.83%,其中:区级财政支出预计完成470028万元。部门预算执行到位率预计达到96.15%。

总财力和总支出相抵,预计当年结余30099万元。(关于财政收支预算预计执行情况请见附表一,关于财政体制有关情况请见附件一)

总体来看,20*年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预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上述预算预计执行情况,最终以财政决算为准。

(一)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

20*年,我区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呈现良性的互动态势。今年,我区各主要税种收入增幅均保持在16%以上,尤其是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四大主体税种预计完成550500万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8.*%,增幅达到36.56%,拉动财政收入增长31.9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在看到财政收入实现较高幅度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影响我区财政收入的因素中,除了由于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带动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因素。主要有:国家物资储备局一次性入区库增值税13250万元;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一次性入库印花税9376万元;驻区众多国有企业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汇算清缴税款大幅增加,使得企业所得税预计同比增长60.44%,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1.80个百分点。如果剔除以上特殊因素,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

(二)继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

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对各类社会事业的投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一是教育、科学支出均达到增长要求。20*年,对教育投入达到97125万元,同比增长11.00%(见附表三);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支出投入5760万元,同比增长20%;二是对公共卫生投入达到9330万元,同比增长20.39%(见附表四);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支出5343万元,同比增长14.78%;四是支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支出85793万元,同比增长14.63%。

(三)全力保障重点支出

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我区城市建设。20*年财政经济建设类资金总投入预计达到381645万元,使全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得到落实。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8433万元,主要用于德内大街改造、党校东侧路改造、新街口东街改造、地铁四号线拆迁等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投入164851万元,主要用于北二环、西二环、月坛公园、什刹海等地区的综合整治;解危排险投入18517万元,主要用于17栋简易楼改造和故居修缮;社会事业建设投入92231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大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德胜社区医院、北京市第二医院和社区居委会等项目建设;偿还政府贷款利息等支出27613万元。

落实促进产业发展政策。兑现入驻金融街16户金融企业一次性补助10900万元;落实德胜科技园产业优惠政策及兑现金融企业购(租)房补贴款12009万元。

(四)稳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20*年,按照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依靠“金财工程”的技术支撑,稳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财政资金运行效益和财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开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今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北京市财政局的要求,我们对全区各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开展了培训。同时,将已批复的《西城区20*年部门预算》中的3710个项目逐一按新科目进行了转换,并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数据分新、旧两套科目进行核算和上报,为20*年全面实施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与北京市财政局一起对西城公安分局车辆购置和北京市第二医院病房楼改造两个项目开展了绩效评价,两个项目分别被市财政局评为“优秀”和“良好”。本着勤俭节约、满足基本需要、保证各单位基本运行的原则,委托北京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对法院、卫生局等6家入驻新址办公的单位所申请的开办费16198万元进行了评审,共审减资金3873万元,审减率达到23.91%。通过参与上述项目,为今后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和投资评审工作积累了经验。

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优化资金拨付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的政府采购资金规模不断扩大,预计达到20000万元,直接支付率达到50%;纳入财政工资统发范围的人数接近万人,本年度累计统发工资金额将突破50000万元。着力研究和解决执行中的新问题,5家授权支付改革试点单位运行更加平稳。进一步细化并规范财政、银行、预算单位职责,加强内、外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扎实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对公开招标政府采购项目引入公证机制,完善工作程序,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按照《西城区定点供应商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定点供应商的管理。继续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效率,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全年预计完成政府采购资金40000万元,同比增长3.02%,节约资金预计达到2000万元,资金节约率为5%。

全面加强政府资产管理。以20*年7月31日为基准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此次我区纳入清查范围的单位共369个,其中行政单位47个,事业单位284个,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38个。经初步汇总,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768334万元,事业单位改制成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共计127248万元。此外,截止到基准日,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各基本建设专户尚有44个在建项目,累计投资133097万元,预计60%的投资可以形成固定资产。据此我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可达975440万元。通过此次“摸清家底”,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统筹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政府资产实物管理与资金管理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

着力抓好政府债务管理。在充分利用我区融资平台筹措建设资金的同时,严格控制债务规模,严格管理债务资金用途,不断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意识,坚持政府债务季度报告制度和或有负债“红、黄、绿”三级预警制度;通过利用外国政府低息贷款,以及主动应对国家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政府债务还款期限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融资成本。截止11月份,我区直接负债合同金额为355600万元;或有负债为231250万元,同比减少114400万元,下降33.11%。

各位代表,回顾20*年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区公共财政体系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资金压力日趋增大,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理财能力与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控制行政成本和勤俭节约干事业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事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财政改革等,全力加以解决。同时,恳请各位代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对财政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帮助。

二、20*年财政预算草案

各位代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20*年1月1日起,全国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与现行的预算收支科目存在着很大差别,特别是在支出方面,分为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改革的目的是更加完整和准确地反映财政收支和政府职能活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提高预算透明度。20*年西城区财政预算草案及20*年西城区部门预算都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的。(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请见附件二。)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年部门预算的有关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20*年我区财政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我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坚持“三区”战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强化财政监督职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区级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比20*年预计财政收入625000万元,增加62500万元,增长10.00%。区级财力支出在财政收入安排687500万元的基础上,扣除体制上解,加上以前年度市专项结转,安排503000万元,比20*年预计区财力支出470028万元,增加32972万元,增长7.01%。(见附表二)

20*年我区财政预算安排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安排财政收入

20*年,国家宏观经济仍将呈现稳定的增长势头,北京市也将进入全面完成奥运会前期各项筹备工作的冲刺阶段,我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这些都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关注到西城区经济具有典型的总部经济特征。总部经济的发展在对我区经济和税收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大大增加了我们开展税源监控和收入分析预测工作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总部型企业可以根据经营战略的调整,将税收在总部与子公司之间进行转移,并且总部型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而产生经营波动。所以,总部型企业的税收贡献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注意到,在20*年财政收入中有较多的一次性和非经常性的不可比因素,形成了20*年财政收入较高的基数,使得财政收入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难度加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20*年我区财政收入增幅安排为10%。

(二)确保政权建设和法定支出增长

按照“人员按实际,公用按定额,项目按财力”的原则,为各政府职能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提供资金保障,20*年,安排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9万元,安排公共安全支出28437万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增加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投入。教育投入105000万元,同比增长8.11%(见附表三)。科学技术投入6912万元,同比增长20%。医疗卫生投入11214万元,同比增长20.19%。关于医疗卫生安排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支持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在确保卫生工作经费投入的同时,妥善解决卫生系统的离退休经费负担问题,将离退休经费从卫生依法增长中剥离出来,退休经费按调资后的标准,在20*年财政负担80%的基础上,自20*年起,财政负担比例每年提高5%,到2010年财政将100%负担卫生系统退休经费(离休经费已由财政100%负担)。

(三)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20*年,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5724万元,主要用于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的利益。支持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改造,在20*年已安排8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安排2000万元。继续安排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社区教育工作各160万元。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安排日常保洁维护等费用14055万元。安排15000万元用于在职和退休人员的公费医疗支出;继续安排2000万元医疗改革储备金,为将来的医疗改革做好储备。安排预备费15090万元,应对新增事项和突发公共事件。

(四)积极促进产业政策落实

为进一步吸引优质税源,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安排42500万元,用于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积极落实《西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继续加大对德胜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持,安排1500万元,重点用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及支持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的建设等,促进德胜科技园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涵养税源,继续安排2000万元,用于落实区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税源发展和鼓励吸引资金的试行办法》。

(五)继续加大重点项目投入

综合运用融资资金、市配套资金等多渠道筹集的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承载力,全力做好奥运筹备相关工作。其中,预算内安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6000万元,重点用于什刹海环湖立面修缮和景观建设、城市边角地整治、西单文化广场、西单北大街及北延长线改造、“平改坡”等项目。安排基本建设资金27000万元,主要用于政府大院危楼改造、区党校装修改造等工程和偿还政府直接负债本息。安排标准租私房腾退还贷4800万元。为完善政府债务风险保障机制,安排补充政府偿债资金2000万元。

三、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20*年预算任务圆满完成

20*年,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筹办奥运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届区政府的开局之年。根据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首先,积极推进财源体系建设,大力培植后续财源,不断增强财政增收后劲。按照落实我区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高我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聚集力和吸引力。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其次,树立“大财政”的理财观念,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着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第三,加强税收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应收尽收。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税源建立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机制,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第四,狠抓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抓支出管理,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困难群体倾斜,努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

按照公共性、市场性和导向性原则,进一步研究界定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对政权建设、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确保重点项目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统筹各方面的资源,确保各项“折子工程”、“重点工程”、“便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努力压缩会议费、公务用车等消费性支出增长,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三)抓制度创新,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

一是积极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认真研究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预算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影响,完善相关办法,探索提高预算、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研究探索建立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资产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完善专项支出项目库建设,探索建立项目滚动管理的机制。加强对财政性结余资金的管理,研究制定财政性结余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范围。总结授权支付试点经验,逐步将全区的行政机关纳入到授权支付改革范围;四是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完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升政府采购管理水平;五是加快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探索建立以“结果”及“追踪问效”为导向的支出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在20*年资产清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探索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盘活用活现有存量资产;六是继续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将政府负债规模控制在财政可控风险之内,管好用好财政融资资金;七是继续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优化完善财政一体化系统,强化系统多维的、全口径的查询与分析功能;继续向二级预算单位推广一体化系统,实现一体化系统全覆盖;加强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财政工作报告篇(9)

一是全力以赴支持扩内需保增长。2009年,我们牢牢抓住积极财政政策机遇,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支持,全年争取到位上级财政专项资金61704万元,可比增长36.3%,其中新增中央投资资金7913万元,同时争取地方债券资金3000万元、世行贷款1976万美元等。按工程进度快速拨付中央新增投资资金6552万元,支持56个扩内需项目开工建设,拉动社会投资5.8亿元;为30家企业担保办理贷款7905万元,向9家企业投放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500万元,增强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投入财政资金35757万元,支持新农村、三大工业园区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了市域经济加快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足额落实和发放各项惠农补贴7959万元,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兑付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696万元,兑现农机具购置补贴906万元,拉动农村消费约1.5亿元;全面落实国家减税减费政策,累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1.4亿多元。

二是千方百计组织财政收入。密切关注经济发展和税收征管形势,强化税收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机制,真实掌握税源和税收征管情况,做到税收收入应收尽收,确保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财政收入征收入库任务。2009年实现财政收入10131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9%。按照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出台《涉企收费项目目录》和《某市级政府非税收入类别及收费项目标准工作手册》,加强土地出让收入、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性收益等非税收入征管,实行以票控费、以票管收,全年完成非税收入72898万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19648万元,增长19.8%。同时,负责征收入库参合基金2273万元,农民参合率达94.5%,参合人数比上年增加2.5万人。

三是突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年本级财政支出1256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5%,重点保障了干部教师和社会民生领域投入。按政策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和退休教师生活补贴,按预算均衡拨付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剩余10%部分,足额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补助,加快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全年义务教育支出达36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0%;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居住、基本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全年投入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56570万元,比上年增长34%;认真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政策,全年投入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达10234万元;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新机制,拨付农村“以钱养事”经费1633万元;保障对文化、体育、计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协调发展。

四是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改革,建立健全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科学编制65家市直一级预算单位和所属二级单位预算;将市直预算单位和乡镇一级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规模和效益,全年完成政府采购14879万元,节约财政资金1653万元;开通运行新的非税收入管理系统,按月将“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归集的资金分类缴入国库或清算专户,收缴、罚缴、收支三分离工作不断规范;建立惠农补贴市级直达农户新机制,将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户。

五是扎实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实施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拨付各类扩内需和保民生资金,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开展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整治,认真开展政府采购法和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扎实开展涉农补贴、扩大内需、社会保障等财政专项资金落实情况检查,清理并锁定村级债务,维护了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按要求编制资产配置预算,完善资产配置、处置流程,纠正违规处置资产行为,加强了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按规定在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公开专项资金和65家部门的预算,社会咨询、投诉和建议回复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建成26个乡镇财政服务大厅,将财政便民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大厅管理,方便群众办事。

六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财政队伍建设。结合“作风建设年”、“能力建设年”活动,按市委统一部署,精心组织了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针对收集到的109条意见和建议,按内容整合为三大类19个整改项目,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整改,截止目前已整改到位或得到基本解决的事项有10个,收到明显成效。根据开展新形势下财政工作的需要,4月份组织全市财政干部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财政业务知识,9月份分两批组织100名财经所业务骨干重点培训乡镇预算业务和村级会计委托业务,多次组织财经所微机操作员开展电脑操作技能培训,财政干部履责能力和执行能力进一步提升。注重在系统内部建立能上能下的科学用人制度,着力培养年轻干部,调整优化干部结构,财政队伍活力进一步增强。始终强调财政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被各级领导机关和新闻媒体分别采用宣传信息及采纳调研成果80多篇,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到财政改革与发展新动向、新成果。组织机关干部扎实开展“三进农户”、“双联双帮”等活动,深入到仙女山国光村和韩集乡倪集村等联系点,帮助解决帮扶对象的生产生活困难,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财政形象。

二、个人思想和廉政情况

我是2002年11月底调财政部门工作的。七年多来,与局党组成员一道工作,虽然担子重,但心情感到舒畅,大家很抬举我,我也愿意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包括反对的意见,通过认真学习,刻苦学习,虚心学习,努力把全市财政工作做好。

(一)个人思想情况

1、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财政工作。重点学习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公报,带头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勤奋学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财政工作实际,勇于实践,锐意创新。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撰写了过万字的心得体会,其中撰写的《金融危机对某税收的影响及建议》被评为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优秀调研报告”,撰写的《做足财政“新”文章践行科学发展观》被湖北省委刊物《学习月刊》采用,努力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财政工作开展。

2、认真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理财。首先,学习财政法规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近年来,我认真学习《预算法》和《会计法》,按照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紧密联系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联系财政队伍实际,勤于思考,深入调研。去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门争取和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支持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了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其次,虚心向内行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高节奏、高效率地做好财政工作。其三,坚持为政理财、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多年来,为实践古人提出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的理财思想,结合实际,主要抓了以下几点工作:①狠抓财政收入的增长,确保财政收支平衡;②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政策性支出和重点支出需要;③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体制机制;④注重财政监管,规范财政工作秩序。这样,使财政工作逐步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公开透明的方向迈进。

3、牢记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忘廉洁从政,公道正派的政治要求。“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多年来,我以清代张聪贤的古训为座右铭,时刻警示自己,要清清清白白从政,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一呼百应,不令而从。首先,先做人,后做“官”。学会做人是成事之道,人品人格是谋事之基。不会做人,人品人格低劣,是绝对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替老百姓做好事的,也绝对当不好群众拥护的“官”。其次,做一个清醒的人,不做糊涂的人。一个人一生中有顺利时期甚至辉煌时期,但不会只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矛盾和挫折,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用正确的办法来解决,保持心静如水的心态。再次,敢于坚持正义,敢说公道话。要襟怀坦荡,敢作敢为。对正确的事就要坚持,错误的事就要纠正。最后,严格要求自己,时刻警醒自己。一是严于律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二是按规矩办事,对上不越位,对下不揽权,不文过饰非,不邀功请赏,敢于担担子;三是在组织安排的职位上,竭尽全力去工作,去拼搏、去创造。对事业的追求要永无止境,而在个人“官位”上,则应有知足感,知足才能常乐。

(二)个人廉政情况

财政工作报告篇(10)

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中,******紧盯两个责任,切实明确任务,强化责任落实,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取得新成效,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一)明确责任,健全机制推部署。按照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党组“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领导“一岗双责”制。一是积极发挥好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定期听取系统各单位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信件亲自阅批、重大问题亲自督办,每年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少于2次,工作批示不少于3次。始终坚持党风廉政和自身反腐败工作逢会必讲,无论是学习教育会议,还是专题业务会议,一定都会强调从严治财、从严治党的问题,对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自身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并及时进行工作批示。二是局党组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从总体要求、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从严监督执纪六个方面,明确了26项任务目标,重点抓好工作布置、检查督促、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四个环节,促使党组领导、党组成员、各单位切实担负起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的政治责任,真正做到党风廉政和反腐败与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结账。三是强化分管责任,局党组成员按照分工,经常深入分管单位,与分管单位的负责同志一起研究防范部门廉政风险的具体措施,向分管单位的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廉政要求,对分管单位的相关同志进行廉政谈话,督促单位领导班子“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正好自家风。及时督促分管单位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领导不力,执行力不强、推诿和扯皮,严重影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谈话提醒,确保工作目标落实到位。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推执行。注重从强化思想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和提高工作效率入手,根据市纪委《2019年全市纪检监察工作要点》,结合本部门职能和实际情况,制定******《2019年纪检监察工作要点》,从强化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讲政治;强化学习教育,构筑和巩固党风廉政防线;落实纪检监督责任,切实改进作风三个方面,细化了16项任务,不但明确了党组主体责任,而且对党组成员分管责任、单位责任、系统监督责任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进行了层层明确、细化要求。同时,以督查推进落实、严格责任追究作为贯彻落实的关键环节,在全市财政系统形成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明确任务,创新方式推深入。近年来,受机构改革,财政职能转换等大环境影响,财政工作目标任务、职能发挥模式有所转变。同时,由于改革不到位,财政系统干部职工身份待遇暂未落实等问题客观存在,系统存在不稳定因素。在此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渝抓党风廉政建设,越是不稳定、越是困难多、越是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越是将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首位,一方面,主动争取市纪委领导,积极争取市纪委派出第二纪检监察组监督指导,2019年3月、4月,******在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第二纪检监察组联系会议上,分别作为代表发言。2019年6月,第二纪检监察组组织监督联系单位在******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交流促进会;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要求,从上至下形成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对涉及单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都通过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局长办公会等形式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事前征求意见,事后按集体决定执行,避免了暗箱操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杜绝和防范了廉政风险。另一方面,把实施责任追究与监督检查、责任考核、案件查办、行政执法监督、专项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严肃责任追究,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全域渗透、全方位执行,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二、紧盯廉政主线,强化教育、筑牢防线

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高度重视廉洁自律教育,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学习、交流体会等教育措施,着力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

(一)抓好领导班子自身的廉洁自律教育。把廉洁自律教育列入年度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全年开展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12次,对党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精神,以及《条例》、《准则》、脱贫攻坚、意识形态、新时代模范人物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并组织机关科室、二级单位负责人列席中心组学习会议,形成了带头学习、率先垂范的良好局面,牢固树立了道德底线、纪律红线。二是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了学习教育活动计划,召开了动员会议,并严格按照方案逐一落实各个专题活动。共开展专题活动9次,党组书记讲党课1次,专题调研和汇报交流1次。做到了问题检视有清单、整改落实有时限、主题教育有成效。三是落实分管责任上党课。全年党组成员到分管单位上党课、进行廉政谈话二十余次,做到了党课有记录、谈话有记载,起到了沟通交流、防患于未然,防范和杜绝廉政风险的良好效果。

(二)抓好党员干部的廉政勤政教育。在落实领导班子廉洁自律教育的前提下,以开展作风建设,强化工作执行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紧密结合第二十个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十进十建”等党风廉政专题活动,大力提升了系统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意识。在开展党风廉政宣教月活动期间,通过组织观看廉政专题影片,收看荆州清风专题节目,到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共撰写心得体会40余篇。开展党纪党规测试,深化家庭助廉,党组成员深入基层上党课和廉政提醒谈话、谈心,系统上下积极参加五月的清风廉政诗文朗诵,共收到选送视频及原创作品20余件,******选送的《财政人之歌》参加全市汇演。多措并举,使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融入财政日常工作,形成日常行为准则,促进了系统党员干部更加廉洁自律。与此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全年向松滋市政府网、荆州清风等媒体报送廉政信息30余篇。将宣教月活动贯穿全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始终,整体推进,全员覆盖,确保了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不断深入,夯实了事业发展基础。

(三)抓好党建引领持续强化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和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重在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市财政系统落地生根,做出实效,一方面,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财政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根本政治原则,一以贯之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思想。方法方式上,采取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主题党日活动集中学,做到联系实际学、持续跟进学,及时将党的重大时事政策理论和模范人物事迹送到每个党员干部的心头,促进了对标对表,及时掌握核心要义,领会精神实质,及时贯彻落实。一方面,落实基层党建要求,大力开展党建品牌建设,全市财政系统12个党支部全部上选“红旗党支部”。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市委组织部要求,强化强化非公党建要求,三家会计师事务所加入市会计局党支部,当年纳新党员3名。11月份,机关支部分设为3个党支部,更加便于加强党员干部日

常教育管理,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党支部工作条例的完整落实。

三、狠抓风险防控,严格监管、重在预防

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上,******紧扣风险防控,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加强系统作风纪律、日常工作和重大改革监督,向不良现象和违纪个人亮剑,擦亮了内设纪检探头,切实做到了严格监管,预防在先,问责到人。

(一)深化专项活动,重视自我防控。一是认真开展开展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局党组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学习了松纪发〔2019〕2号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将其纳入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每位党组成员都深刻领会了专项整治活动意义,并从自身查摆了是否存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系统16个乡镇财政所,12个二级单位,24个科室向******报送了自查自纠情况、名特产资源一览表、民主生活会材料,442名党员干部向所在单位进行了《自查零报告》。37名科级以上干部向市纪委进行了《自查零报告》。二是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深化“十进十建”,持续精简文件会议,将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学习和日常工作。三是积极开展综治维稳、信访调处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时排除系统廉政风险,系统上下没有越级信访,或其他综治维稳、涉黑涉恶事件发生。

财政工作报告篇(11)

去年以来,市政府及审计部门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拓展审计领域,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动重大民生政策落实,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维护正常财经秩序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注重从总体上反映情况、揭示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____4年市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____4年我市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整体状况,所提建议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为市人大常委会审查、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和批准财政决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规范预算管理、维护财经秩序、严格政策执行、推进依法行政发挥了应有作用,大家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表示满意。

虽然审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需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审计工作的任务还需进一步明确,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新途径,提高预算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审计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要做好中央、省出台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切实把审计结果和建议转化为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作用。三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在群众关心的实事上着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抓住不放,力促整改,认真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屡审屡犯的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贯彻新预算法,强化依法审计。新预算法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监督以及预算公开都作了全面规范,对违反预算法的行为明确了具体处罚规定。新预算法既是政府编制预算、执行预算、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应遵循的基本法律,也是审计部门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决算审计的重要法律依据。各级审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预算法,以预算法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充分地履行审计职能,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探索和解决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层面揭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深化改革和规范管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建设性作用。

二、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财政预算规范管理。要按照全口径预决算要求,加强预算执行的全面审计,加强对预算执行单位和财政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管,把审计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全过程。对一些预算单位在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规范指导,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不断深化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维护财政收支的真实性、预算编制执行的完整性、财政支出的合法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强化对群众普遍关注的“三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城建、交通等民生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着力揭示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民生资金等违规违纪问题,推动各项惠民富民强民政策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