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2-10-09 18:21:25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篇(1)

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大体上离不开这样两种过渡,实际的教学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学生总是从或然到释然,到实然,再到应然的,用哲学的语言说就叫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说的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根据什么设计教学呢?难道不是根据我们对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来设计的吗?

设计常常进入程序,设计出一定的步骤,好的程序就有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学不能匆匆忙忙进入应然,有时候,那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往往造成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堵塞了思维的充分展开。进入应然恰似水到渠成,水若未到,渠只能干等。仓促进入应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学行为,可惜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甚至一些教学理论就有这样的毛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谁来请,学生去请,可是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去请。这位“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喜欢,比较喜欢的东西多半是对其有兴趣的东西。这个简单的提示也告诉我们学生喜欢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是比较而言的。学生比较不喜欢劈头盖脑突然来临的断言,尤其是那种指指点点、斩钉截铁的断言。

学生比较喜欢你告诉我或你让我明白道理,至于应当根据这个道理怎么去做,最好我自己去寻求,我自己去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告诉我实然,应然由我自己去说、去想、去找。

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好一些,从或然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并且居然通过这种引导让他自己发现了实然,他会更高兴,更感兴趣,更加喜欢。

兴趣常常从新鲜感、好奇感、疑惑感那里来。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如果自己居然也能思考,能发现了,兴趣就更加强烈了。

一般人是比较喜欢异乎寻常、出其不意的,学生更是如此。一切都那样习以为常,一切都板上钉钉了,还会增加多少兴趣?如果还加上教授的人板起面孔说话,那更可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讲得好的老师帮学生请来“老师”(兴趣),讲得不好的老师还可能赶跑“老师”(兴趣)。

再说,学问,学问,就是学“问”,学问就是从学“问”开始的。为什么那么高比例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或然性命题呢?这也表明,学生喜欢从学“问”开始。

从定义或概念开始,从结论开始,是教学不宜采用的。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情意变化规律。

“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使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也十分不容易。学“问”当然包括了学习“问”的技术、技巧。同样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事物,有的人仅仅技巧高人一筹就可以迅速提出一连串问题,而有的人就只是木然面对。

有一次,我请学生围绕“学会关心”这个命题提出问题,也是训练他们如何提问,亦即引导他们学“问”。等了好几分钟,竟无人提问。于是我只好就范了,自己问了:“关心需要学吗?”“不学也可以会吗?”“怎样去学会关心?”“关心些什么?”“任何关心都会有积极效果吗?”“大约要学好久才能学得像个样子?”学生多少有点兴趣了,“原来,一个‘学会关心’还有这么多问题啊”!

这个事例进一步证明学生是喜欢问、喜欢面对问题的,这与70%的学生相对喜欢或然性命题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学“问”本身确实还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还有学生敢不敢问、愿不愿问、爱不爱问的问题。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愿问,过分威严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敢问,没有相当讲究的教学艺术学生很难做到喜欢问,而没有这一切,没有学“问”,真正的学问又怎能获得?

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问,不只是设计一系列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创造优良的发问环境,让问题在此环境中繁茂生长,让学生与教师互问,乃至互疑互质。这便是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了。学生在“问”中习得学问,在“问”中获得结论,在“问”中扩大想像与思维的空间,在“问”中获得宝贵的学习兴趣(“老师”)。

人们常说的,也是常担心的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实然,而“知其然”者之“然”常常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应然。只知道应当是这样,应当这样做,不知为什么是这样,根据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

一般的课程编制者会注意到实然性命题的地位,并不急着进入应用,并不急着交待应当怎样做,也可以说是不急着进入技术性问题。

教学设计并不只是一堂课的设计。从大的方面讲,还需有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则还需有一堂课中某个环节的设计,或称环节设计。由这些环节设计组成一个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又由一堂堂课的设计组成一个大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

比如说,一堂课中需讲授两个实然性命题,并有相应的应然命题,那么,对每个实然命题宜有所设计,让学生真的知其所以然。

有经验的老师大半都明白,这还不算真的,在初知实然命题而进入应然之后,悟性较好的学生会返回来再思索那个实然,这才更靠近那个所以然了。教师的更加优秀还表现为能唤起学生的悟性,善于引导学生的悟性和回归。

布鲁纳有个“螺旋式课程”概念,后来被后现代所特别看重,并被借以形成后现代的“四R”方案之一的回归性(recur)。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有意地进行回归或无意地实施了螺旋式课程,并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细节表现完美。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看重实然命题的,但他并未忽视螺旋式教学的重要性,否则,恐怕后现代主义对之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布鲁纳对结构的看重实质上是对基本原理(大都是实然性命题表现出来)的看重,因为它是最便于迁移的。迁移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转换至应然性命题。

将教学及其设计中的问题联系及此可列述为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停留在实然而不适时去迁移(转换于应然);二是过于急促地转入而不具有多少迁移的性质了,或者说转入后很难回首实然;三是缺乏迁移或转入应然之后的必要回归,构不成螺旋。迁移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凡有效的迁移应产生反迁移,一种特定的回归也形成特定的螺旋方式。

教学设计篇(2)

设计素描教学是近几年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功能与审美的需求而进行的素描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是对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艺术设计必要的表现手段,是设计造型的根基。设计素描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理性的秩序感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正确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使学生树立清晰的体积、结构、空间、造型概念。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设计素描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的环节

1.设计素描与素描的概念

素描(drawing),是指以线条表现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和构思的艺术形式。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感悟、理解并融入个人情感的素描,能准确、生动、概括地反映对象。设计素描是艺术创作和原创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和艺术特性,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通过素描手段,在平面纸上对物体进行刻画、塑造、表现的设计过程,是设计者的思维符号在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设计素描和绘画性素描相比较,设计素描是以抽象形态和造物构想为目的的素描;而绘画性素描是以具象绘画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素描。设计素描注重传达设计造型的理念,强调实用功能意义上的审美;绘画性素描是纯粹的审美功能,体现的是画家独特的感受和风格。

2.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

设计素描在设计艺术中作用重大,从客观角度来看,旨在培养四种能力:

① 培养视觉的反应及增强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敏锐的感受能力。(眼)

② 培养分析、洞悉、理解的心智思维,形成对事物特征的深刻把握,即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脑)

③ 培养开发想象能力,形成对未知领域的自觉探求,即创造意识。(心)

④ 培养技能的熟练掌握,达到对于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即富于技能的适应能力。(手)

3.设计素描的分类

设计素描的分类应从其功能和目的来划分,凡是与艺术设计类相关的素描形成都应纳入其中。设计素描划分为以下七类:

①结构设计素描:主要研究物体内部的构造关系,研究内部结构与外部特征之间的整合规律,研究形体结构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②具象设计素描:是以现实形态为依据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分析、表现的素描造型手段。它区别于传统写实的具象造型素描,是以设计的表示与表现为目的。

③装饰设计素描:是以素描的表现形式对被装饰物着重于形式美感方面的思考和加工处理。装饰设计素描是在把握物体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追求形式上的装饰性。是超越自然物象的艺术手段,注重自然物象共性美的表现。装饰设计素描具有对称、均衡、节奏、韵律、调和等形式美感规律。

④表现设计素描:源于表现主义绘画,在形式上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延伸,主要是以艺术家单纯而强烈的情感方式去感知对象、选择对象,表现出一种自由绘画形式,以突出、集中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⑤抽象设计素描:是从自然形象中抽离出来,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有规律的抽象图像,是与写实传统艺术精神相对立的。抽象设计素描的构成因素主要是点、线、面。

⑥意象设计素描:设计艺术语言中有一种依赖自然形象,通过联想、寓意而独立存在的形式结构,以这种形式结构为主要表现主题的素描即为意象设计素描。意象的形式有线条意象、平面意象、构成意象等。

⑦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即对众多材质媒介自身的物理特性和审美价值进行探讨,有创造性地发现、选择、运用不同的材质媒介去设计、构架不同题材内容的形式。材质媒介的选择、运用和表现是设计素描实践中最能激发创造力和最有探索乐趣的行为之一,材质的自然因素,经常会引起创作的冲动与激励创作的灵感。

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能收到最佳效果

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近年来成为各类学校各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设计素描教学中使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在课件制作中,我们可以分几大块处理:

1.通过众多的图例展示设计素描的实用性、目的性、机能性、科学性、审美性和快捷性。

2.设计素描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造型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多方面的体现。

3.设计素描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4.设计素描的工具、材料和作画过程演示。

5.优秀的设计素描作品鉴赏。

教学中应运用鼓励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有没有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与否,作为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给予鼓励。鼓励艺术创造性思维,尊重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设计素描教学中要从过去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向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师的思想中不可缺少教学相长的观念,要树立启发、引导式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要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抒发己见,允许他们无所顾忌地尽情的表现,教师给以公平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加强学生的安全感与成功感。

总之,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选取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在设计素描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全开启学生的设计思维,要力求为每位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条件。而学生越是觉得他们是自主的,是受尊重的,就越能激发其个人成就感,从而追求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为此,作为专业教师,优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努力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篇(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字体设计是一门创造性的课程。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获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最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其生命发展历程中如何具有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字体设计是对创造力的培养课程之一。文字,是人类思想情感交流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他由简单而复杂,逐步形成了科学而完美的规范程式,是人类生产与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成熟的。文字设计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和审美能力以及实践经验,要抓住文字的主要内容,变形夸张,追求艺术化,追求视觉美,美要有发现,有创造,有个性。因此,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调动激发学生特有的创造力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2.理论依据。高等院校教材《字体设计》中指出,字体设计是一门创造性课程,它的应用和所有的设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对于各个综合设计课程起到非常重要和衔接的作用,新课标要求学生有意图的运用形、色、空间和明暗等美术预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字体本身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字体设计》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视觉媒体中,文字和图片都是其两大构成要素。文字排列组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因此,文字设计是增强视觉传达效果,提高作品的诉求力,赋予作版面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构成技术。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设计领域,文字的设计的工作很大一部分由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了。但设计作品所面对的观众始终是人脑而不是电脑,因而,在一些需要涉及人的思维的方面电脑是始终不可替代人脑来完成的,例如创意、审美之类。因此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基础,再通过电脑技法进行表现。2.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上学期学习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图形创意》等课程,学会了一定的造型手段和能力;学生这些课业的学习从不同程度上都为学习本课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同时,由于字体设计表现形式自由,可大胆想象、夸张变形,但是,对我校大一同学上学期的学习进行回顾,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对形进行大胆的夸张变形、加工创造,但也有部分学生很难跳出原有形象,亦停留在对文字的如实书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应关注这种情况,加强对这一群体创作方法的引导和鼓励。此外文字设计结合电脑操作,对于刚刚接触电脑软件的设计的同学来说也是一大难处,所以对电脑软件的学习要需要手把手教。3.教学方式和技术说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字体网络图片、电脑软件操作及学生作业的运用。

学习环境和技术、资料的准备:准备一间电脑房,调试好电脑软件、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演示法、实践法

学习方法:欣赏、讨论、观察、分析、表述、操作、练习等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字体设计的概念及特点,知道多种创意表现形式,能够运用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创造或临摹一幅字体设计,懂得字体设计在其他综合设计上的应用。2.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欣赏、体会、分析、归纳、制作,逐步学会字体设计的表现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及制作文字,产生对设计的兴趣,通过感受多种字体设计的不同艺术形式美感,形成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字体设计的创作方法。

难点:创意字体的表现及创作方法。

五、简要设计思路

1.出示名作引出课题。2.出示若干特点不同的字体设计,使学生自己归纳出字体设计的特点。3.分别出示不同种方法表现的字体,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其的多种表现方法。4.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直观学习字体设计的方法步骤。5.通过课堂实践检测巩固学习成果。课前准备:学生调查问卷和反馈、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学具:教材、电脑软件的应用、电子课件等。

六、教学内容设计

1.导入。通过一些字体设计图片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同学们对比一下设计过的“花房”和没有设计的“花房”文字在笔画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预测:1、他们其中的某个笔画拉长了。

2.他们其中的某个笔画变弯了。

3.它们其中的一个笔画用图形来取代

4.文字中笔画变直了等等

通过更多的图片展示,不断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了解字体设计的特点,知道如何去设计设计文字

2.新课教学。教师先给学生示范(手绘+电脑操作)如设计“博艺”二字过程

第一步:先用手绘设计草图,告诉学生应该延长那个笔画,字与字之间的间距等。第二步:电脑扫描,用CorelDRW软件沿着文字的边缘线绘制。第三步:绘制完成,加些小文字,填充颜色。第四步:给学生介绍将设计好的文字在设计上的应用,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直观学习字体设计的过程。检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中解决难点,巩固提升。

3.学生设计与制作。作业:完成一幅字体设计作品。

设计与老师操作类似的文字,让学生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表现主题,绘制字体的设计稿。通过学生练习可以看出学生这门课的掌握程度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聆听师评。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巩固。

4.小结:总结课堂上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下一步怎么做。

板书设计:

1.字体设计特点的特点:简洁、明快、夸张

2.字体设计的表现方法:

1笔画变化 2结构笔画 3外形变化 4将物象夸张变形处理。

3.字体设计的方法步骤:1构思 2草图 3用电脑软件画出文字草图轮廓 4表现调整 5应用

4.作业:发挥你的创造力,完成一幅文字设计。创作主题和作业如下:

1冰爽夏天 2盛大开业 3可以临摹老师示范作品或在临摹基础上进行改动

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6-01

1 设计问题活动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很有必要设置一定数量和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多个数学教师的课堂调查发现数学活动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想参与问题活动但是机会很少。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不能得到体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造成的,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讲效率更高。第三,学生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内容:数系的扩充(苏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节)

环节一:问题情境。

问题与活动一:请同学们单独完成以下几个解方程题,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1) x+3=0,x∈N

(2) 2x+3=0,x∈Z

(3) 2x2+2=6,x∈Q

问题解决:问题一在自然数集中方程一无自然数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问题二在整数集中方程无整数解,为此课本中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问题三在有理数集中方程无有理数解,为此课本中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道解方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矛盾之所在以及问题的化解过程,正是这种数集的不断扩充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的知识面才得到不断的延伸。

问题与活动二: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自然数集到整数集、整数集到有理数集、有理数集到实数集的每一次的扩展内在因素和动力,他们在扩展的过程中是否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新内容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过度到负数的内容就很自然了。

环节二:数学建构。

问题与活动三:请同学们讨论方程x2=-1在R上是否有解?如果没有解能否参考活动二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引入新数来扩大我们的数集?

问题解决:和活动一中的问题一样,次方程在实数集中是无解的,因此师生达成共识:引入新数i使得i2=-1,但是此数还要满足活动二中的相关规则:引入的新数与实数之间满足以上的三种运算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此方程的求解让学生感受到现有的数集已经不够用了,引入新数来扩充数集非常必要,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问题与活动四:在循序以上三种运算法则的前提下新数与实数之间可以产生哪些新的数和代数式,并把它们写出来,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探索,同桌之间进行比较,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成果分析:通过学生的展示可能产生如下一些结果3i,-7i,3+2i,23-i……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四是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环节以师生互动为主,教师及时的点拨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由于知识的生疏所产生的障碍。在新数与实数的乘法满换律,与实数的加法也满换律,因此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写出a+bi(a∈R,b∈R)的形式。

问题与活动五: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号和图形表示出来。

问题与活动六:请同学们思考任意的两个复数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学生活动之后本节课的新内容基本上已经呈现出来了,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有层次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能力。

3 设计问题活动应注意的方面

3.1 明确数学问题与活动的内涵

本文所介绍的学生活动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安排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立思考、同学之间的互助探索等过程,因而这里所提到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一般的肢体活动有本质上的区别。数学课的学生活动(简称数学活动)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数学活动与解决一般的数学题目也有很大的区别,数学活动强调的是一种探究性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模仿。因此,数学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聚集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对学生的长久发展立体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根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一格代表五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预测。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

2.教学难点: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一格代表五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

1.“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决定表彰一批优秀少先队员,分配给我们班两个名额。先请每小组推荐一名候选人,分别填入下表中(生推荐,师板书)。

2.如果要从4名候选人中选出2人作为我们班推荐学校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员,该怎么办?(板书课题:统计)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六一”表彰优秀少先队员这一教学资源,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统计,体会统计的必要性。感受统计的价值。

二、自主探索,认识统计。

1.收集整理数据。

(1)议一议:4名候选人中选出2人,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推荐比较好?(举手表决、无记名投票)

(2)比一比: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的优越性(无记名投票有利于保护选举人,便于剔除不按规定填写的废票)。

(3)进行无记名投票:①在纸条上写出上面候选人中最优秀的两名少先队员姓名(超过两名为无效票)。②由小组长把票收齐交老师。

(4)计票:①议一议:我们学过的统计方法中,用什么方法统计选票最好?(画“正”字统计)②荐一荐:推荐计票人、唱票人、监票人。③算一算:由计票人、唱票人、监票人在黑板上画“正”字计票。④填一填:把统计结果整理好填入下表(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参加投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通过方法的比较,学会优化方法,体会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为直观、准确。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分工合作、收集整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做人原则和民主意识,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绘制统计图。

(1)想一想:如果想一眼看出谁的票数最多。谁的票数最少,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图)

(2)怎样画统计图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例2。①看一看:(出示教材109页动态图及统计表)注意观察辆数。②试一试: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尝试画统计图。③比一比:展示学生不同的生成情况。(一格代表1辆、2辆、3辆……)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用每个口代表2辆.最多要画几格呢?⑤议一议:每个口代表几辆比较好?⑥画一画:用每个口代表5辆,在教材110页再画一画。⑦想一想:A.每个口表示( )辆车。B.面包车比货车多( )辆。C.( )车最少,( )车最多。它们相差( )辆。⑧猜一猜: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比较小结方法。

议一议:为什么一格代表5个单位最好?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由于数据比较大,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比一格表示1或2个单位更清楚、更合适。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碰到更大数据,我们可以用每格表示5或10个单位,甚至更大的单位。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化静为动,让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接着尝试画统计图,由于统计图上设置的单位过小无法完整展现数据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逐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比一比、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领悟制作统计图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格表示的数量,初步掌握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4)画一画:根据投票结果统计表中的信息,独立画统计图。

说一说:①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②谁当选为我们班推荐学校表彰的优秀少先队员?

【设计意图】通过对导人题自主生成的数据进行绘制统计图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深化知识,灵活地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应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体验统计。

1.看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假如一个口代表3人,参加各项活动各是多少人?

(3)参加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人?

(4)如果再来一人参加活动最有可能是参加什么活动?为什么?

4.完成114页第4题后,交流“你知道吗”内容。

5.做环保小卫士:(课件出示某餐馆上星期丢弃塑料袋数量统计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统计图中涂色,并回答问题。(个)

(1)统计表中每个口代表( )个塑料袋。

(2)星期( )丢弃的塑料袋最多,是( )个。

(3)星期一到星期五一共丢弃( )个。

(4)塑料袋对环境有害,为了保护环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少丢弃几个塑料袋?

(5)你平时是怎么做的?我们都来做个环保小卫士。

【设计意图】把统计引向社会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巩固新知,又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实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用眼卫生习惯。

四、总结延伸,渗透统计。

教学设计篇(6)

Using Language (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 第一课时

教材重组:

从整个单元来分析,将Using Language ( Read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 整合在一起上一节“阅读和写作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Reading部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单词、短语和句式结构,此外让学生了解写出“新闻”报道的步骤和见报前的有关程序。

(2)通过对Writing 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新闻的要点及运用有关交际功能“约会”的习惯用语。

(3)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合作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写出“新闻”报道的步骤和见报前的有关程序。

(2)让学生学习一些词汇。

(3)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Step 1 Lead-in (3 minutes)

Show some pictures to talk about newspaper and new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o you read newspaper every day?

Do you notice what happened recently that shakes our life?

设计目的:通过欣赏爆炸式新闻和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回答来引入话题,实现教学内容的软着陆。这也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Step 2 Skimming ( 4 minutes )

Ask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article and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

1. What was Zhou Yang’s first task?

2. How many people saw his story before it was set on the newspaper?

Who are they? What do they do?

设计目的:通过快速阅读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信息,并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课程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阅读并回答问题,正是实现这一要求之关键。

Step 3 Listening and reading ( 15 minutes )

Play the tape for the students.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Task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the article. Discuss the followings and try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key words.

1. You go to an interview to _________________for your story.

2. You do some research to see if the story is true or not.

3. You begin to write the story using ____ _ from the interview.

4. You give the article to the copy-editor to_____ ______.

5. The article is given to a native speaker to _____ __the style.

6. The last stage the article is _________________by the chief editor.

7. All the stories and photos are set and the color negative for the printing are made ready.

8.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newspaper is .

设计目的:通过表格的流程设计让学生迅速抓住课文的要点和结构,并有助于学生对主旨大意的归纳。“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利用关键词,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理解所学语言。”分组讨论并有评比制度,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同时加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在任务完成时,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很多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英语教学的目的。

Task 2: Discussion: Sum up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设计目的:主旨大意的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有助于把握全文结构框架。这一环节运用了“认知发展论”中的“信息加工论。”演绎归纳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我们不仅要理解学生得出的答案,还要理解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些答案的。”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解释他们是怎样的到答案的。

Step 4 Writing

1. Practice ( 5 minutes )

Guide the students to practice one- sentence news, pay attention to the six questions (who, what, how, when, where, why) and ask them to act the news out.

A man was injured seriously at about 7am on the 101 Road due to heavy fog.

设计目的:一句式新闻的训练让学生轻松掌握新闻的特点,积极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

2. Writing ( 10 minutes )

Give the students sample writing about an appointment on Ex 5 page 31.

设计目的:仿照写作模板来训练写作不仅降低了写作难度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焦虑,能帮助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并进行再创造。

Step 5 Summary and evaluation ( 2 minutes )

Ask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make a self-evaluation.

设计目的:着重每节课学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篇(7)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出现在“things around us”这一模块里,学生在学习了季节、天气后出现本单元有关服装的内容,这是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当学生在谈论此话题时,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季节与天气的知识,进行自己的服装搭配。同时本单元在本册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孩子们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渡过重大的节日,如生日、六一节和在课本后面模块出现的新年。在这个单元里,孩子们将运用以前所学的表达自己喜好的句型I like...和表示颜色的句型it is ...(colour).但是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四个季节,但与之搭配的服装只有T-shirt, blouse, shorts, dress4个单词,所以孩子在表达不同季节与不同天气的服装搭配时,明显感到词汇不够,建议有更多的相关阅读内容来补充,以便使整个话题更贴近生活。

三、设计整体思路和依据

本单元以四个小朋友Danny, Kitty, Alice, Sally为主角,通过clothes I need,clothes I have,clothes I like三个不同的主题和场景设计,让学生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知语言和运用语言。

四、教学安排

本单元要求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个课时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4个核心词汇,并能根据课本中let’s talk的图片了解Danny与Alice的需求;第二个课时为与天气与气候相关联的其他服装类单词,以及在这些气候条件下自己所拥有的服装;第三个课时是基于本服装主题为课本中出现的三个人物Danny, Alice and Kitty 所进行的服装购买及服装设计,同时延伸到为自己设计搭配最漂亮最酷的服装参加六一节。

五、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服装类单词和what do you need 的句型,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言语交际。通过课堂中的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做到:以新知巩固旧知,以已知带动未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服饰的搭配,增强美感,体验生活的美。通过课堂任务的延伸,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和模仿习惯,以及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选取第三个课时的设计与大家分享本节与上节相关性分析。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多种服装,Danny,Alice都告知了他们的需要,但Kitty需要的blouse在生日礼物里找不到,所以本节课帮助Kitty购买blouse,并将他们的衣服进行合理搭配,比比谁的衣服搭配最好。同时也让孩子们为自己的六一节搭配最漂亮最帅气的衣服。

六、课型、时间

本节课为活动课,用时一课时

七、教学内容

上海牛津教材第9课Clothes “Let’s act”部分

八、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真实情境交际。

将本单元所学知识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九、教学重难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进行交际。

小组的合作与交流。

对课本内容的重组与拓展。

十、教学过程

十一、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篇(8)

教学设计 文章作者:hebin7766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7月20日14:50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一、一做——游戏导入,分散难点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2、我们怎么和它们做游戏呢?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纸,像老师一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你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谁对呢?(小鸟)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 ,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我国的成语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课前搜集的其他成语故事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吗?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写一写——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文章出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教学设计篇(9)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初中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一节“程序设计简介”的内容,是本章的起始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是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计算机就是靠人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程序是一组操作指令或语句序列,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确定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计算机程序的概念;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方程”实例引入程序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求图形面积、周长”实例,经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中含有的概念较多,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的最初形式,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物质基础。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教学时,要还原概念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概念、感受概念,最终形成对概念的认知。为此,笔者通过引入程序、走进程序、体验程序、畅想程序这些学习活动,期望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程序、程序设计的概念,认识程序设计语言,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程序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计算机解决以下各类问题:①如何在体检表中,快速找出身高最高的学生?(电子表格)②绘制一个圆形,可以使用什么工具软件?(画图、WPS、Photoshop)③解一元二次方程呢?前面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电子表格、画图等软件来解决。第三个问题呢?我们现有的软件能解决吗?没有合适的软件,我们可以自己编写程序。

学生体验用程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如图1)。

小结: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考虑选择现有软件,当没有合适的软件时,需要自己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总结出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利用解方程这个小程序,帮助学生感受计算机程序的作用,调动他们开发程序的愿望,明确学习内容。

2.感知生活,走进程序

用计算机能识别和执行的语言,编排完成具体工作的操作序列。

师:计算机所能识别的语言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分析程序代码)。

活动三:了解程序设计语言。

观看微视频“程序设计语言”,思考以下问题。

①程序设计语言分为哪三种?(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②计算机唯一直接识别的语言是什么?(机器语言)

③我们一般使用哪种语言编写程序?(高级语言)

④高级语言程序如何转换成机器语言程序呢?(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必须先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计算机才能识别和执行,翻译方式有解释与编译两种,如图2)

设计意图: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即解方程的步骤、查看解方程程序的代码,由生活中的程序过渡到计算机程序,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借助微视频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认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等几种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3.范例引领,体验程序

活动四:分析范例,体验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

①求三角形面积。

师:实现方法是输入底、高(面积=底×高÷2),点击计算按钮,输出面积(如图3)。为了使描述更加清晰、直观,我们一般使用流程图呈现(如图4)。

小结:这是我们解决求三角形面积问题的方法。计算机解决问题和人解决问题一样需要解题步骤和方法。这种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称为算法。自然语言是最直接的描述算法的工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实现算法的过程,而计算机程序就是算法的代码实现,是计算机可以执行的。

②打开求三角形面积程序,切换代码界面,对照流程图,尝试读懂程序。

③学生运行程序,查看结果。

活动五:模仿范例,设计求长方形周长的程序。

①分析问题,确定算法。

教师对比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确定求长方形周长的算法(如图5)。

②启动VB,完善程序。

学生模仿求三角形面积的程序编写求长方形周长的程序。

③运行和调试程序。

师:按F5键运行程序,观察结果,运行成功了吗?如果没有成功,仔细查看输入的代码,找出错误,修改后再次运行!

学生演示程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寻程序中的错误并修改,直至运行成功。

④提炼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如图6)。

设计意图:知识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也不是道听途说的,更不是被推导、想象或猜测出来的,而是由学生亲身经历习得的。首先以学生熟悉的三角形面积为例,通过分析算法、查看代码、运行程序,初步了解程序设计。在此基础上,模仿编写求长方形周长的程序,增加感性认识。在熟悉的情境中轻松体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想,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体会到程序编写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需要反复调试。从而经历和体验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般过程,感悟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魅力。

提炼升华,畅想程序

1.思维导图,复习巩固(如图7)

2.观看视频,畅想程序

教师介绍软件、App与程序之间的关系。(软件是由程序、数据、文档资料组成的,其核心是程序;App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

观看视频《一名12岁的手机应用开发者》,并说一说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程序?

教学设计篇(10)

抽取训练点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结构素描-速写短期作业。短期训练首先是抽取感兴趣的结构特征部分。在写生研究阶段,注重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对形体进行反复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分析性的描绘,以便形成对形体明晰的概念,发掘对象内在的规律,更准确肯定地体现外部形态,进行剖析描绘,既描绘看得见的,也要通过想象和理解去画看不见的部分;其次,进入创造阶段。通过对写生物的研究、分析、了解,通过对原始物的剖析和拆解,找自己感兴趣的结构特征部分,加以抽取、融合、运用到设计新生物上来。新生物小作业的设置由老师精心设置,新生物与原物可以是同类物,也可以适当的夸张。这是在保持总体具象角度范围绘画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多设计、构思草图,注重中间过程的演绎,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反复交流探讨。新生物的表现仍采用结构素描的形式,要求结构清晰、透视合理,有比例美、形态美。通过此抽取训练点的训练,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展开人物速写,默写,人物角色创新性草图绘画,自行车等景物速写和默写及创新性绘画这一流程的练习。有出处,避免学生凭空臆造和无所适从,使学生知道结构研究与训练的意义,也体会到“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表面刻画练习。在素描慢写的练习当中,要求学生把观察推理到的物体结构、素描规律、光影变化与氛围特写结合起来,着重强调对物体动势形态、体积感、空间感、质感的刻画。训练的侧重点为传统素描练习,着重理性素描练习,能运用绘画材料来表现对象,为动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在理性绘画的基础上,能够逼真重现物体的质感,将视线引向对材料的关注,完成从发现中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即把肌理质感作为一种语言要素,并通过主动的肌理质感发挥它主要的力量,不断挖掘潜在的感染力,使用材料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物体素描的过程。在肌理质感的转换和对比中产生强大、新颖的感染力,使肌理质感的刻画避免以往的对物体肌理质感机械简单式、无创造性的描绘,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的目的。

写实与分割练习。具体到这一训练时,应考虑画面构成的重要性,在画面中,构图在画面美感上占有的比重相当的大。点,线,形,点线形分割,衔接,层次,对比,节奏中心整体旋律,均衡,边角等分开进行分析和练习。无论是柔性分割还是刚性分割,是动态分割还是静态分割,是否即与画面意象相统一;再次,考虑对绘画物体的理解上分割,提取兴趣的元素部分、显著特征元素部分进行打散重组,并注重产生的新图的感悟与体会,避免简单,无目的性的训练。练习的同时放置两种不同材质,但可有相似形状的物体——绳子和铁索,渔网和鱼,人物和核桃等等两种材质的物体需要有机的结合方可放置在一张画面当中。

注重默写和构图的创造能力的训练。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完成的场景设计,目前常用的软件是PHOTOSHOP、PAITER,这种类型的场景设计绘画性较强;二是通过电脑合成照片,以及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场景中所需要的模型,需要同学们学会使用素材,在第一时间将他们从脑海中提取出来,通过解构所发现物体的新形态,结合线性的分割,用立体具象形描绘手法,达到新,奇的立体形象在二维平面上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被剖解、拆解时,物体在分割交集的若干块小的平面中,敏锐的视觉提炼需要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突现的具象内容重建。随机应变,灵活地处理不同的形状,丰富画面结构和形象结构,在依托物体作主观分析与描绘的过程中,让思维扩散,进一步发挥创造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形方面的丰富联想,对一张实物拍摄的人物肖像,进行原型演绎,变形——拉伸——压缩——扭曲夸张变形——拉伸——压缩——扭曲,嫁接。

教学设计篇(11)

二、应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外贸英文制单”中的教学设计分析

当前,在外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常规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根据具体的业务环节,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下,采用仿真式的情景创设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之初,我们虽然对于外贸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将工作流程脉络化,并依托省级精品课程网页和POCIB外贸实训综合教学平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较为完善、内容丰富、拥有练习题库,并能够做到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和互动的教学平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如何能做到将具体的工作流程与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和相关的知识真正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在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情境下,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式地吸收和累进,进而能够转化为主动吸收的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并在过程中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提升,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棘手问题。在2011年,笔者初次接触到了4C/ID教学设计模型,在学习和了解之后,觉得该种教学设计能够运用到外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基于对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培训,能够很好地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因而笔者以外贸英语专业11级的学生为实践,在外贸英文制单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运用4C/ID教学设计模型构建该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框架,并就其中一个具体的学习型工作任务为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框架下,应用针对复杂技能训练4C/ID教学设计模型,我们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整合形成了该门课程的12个学习型的工作任务,这12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构成了外贸单证缮制整个的复杂技能训练的、彼此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且有技能层级区别的技能群。具体到每一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按照4C/ID教学设计模型中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分解,以“task2:审核并修改L/C”为例:在具体设计时,将一些彼此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技能点综合为一个整体,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协调与综合,从而提高他们在整体复杂认知技能操作——即外贸业务流程中整体单据缮制、审核与修改上的整体能力。基本要素1.learningtask(学习任务):审核并修改L/C,根据合同,阅读L/C,审核并找出L/C中的错误;基本要素2.supportiveinformation(支持性信息):L/C的基本流程、标准SWIFTL/C解析、L/C审核的基本原则;基本要素3.proceduralinformation(及时信息):L/C审核的常见不符点、softclauses、L/C的修改流程、L/C修改中应注意的事项、L/C改证函的缮制技巧;基本要素4.part-taskpractice(分任务练习):审核L/C,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卖方(beneficiary)的名义向买方(applicant)发出改证申请,拟写改证函。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我们通过课时的分配,网络课程的学习、pocib实训平台的演练以及教师模拟情境布置的作业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强化某项任务所需的技能的重复性演练,强化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熟悉与专业程度。笔者在外贸英语专业2011级学生的外贸英文制单课程上采用了4C/ID模型所设计出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并按照设计模型中的四要素来组织教学,在该门课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自评,86.2%的学生都给予了“优秀”的评价,同时在该门课程的后续课程如“外贸跟单”、“外贸项目设计”上,授课教师普遍反映课程的教学,比起以往届学生无论是在技能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的反馈以及自我学习意识上都有着明显的提高,给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011届学生共计137名学生,其中有98人参加了该门课程相关的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37人参加了外贸跟单员,两者的通过率分别达到了92.86%和91.89%。同时,我们也对11级学生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截止到目前)的实习和就业情况做了跟踪回访,用工单位对该届学生的表现,特别是能够“立马上手”的职业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