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三农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1 18:50:00

三农工作思路

三农工作思路篇(1)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8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08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08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4.劳务经济受阻。劳务收入与2007年对比呈现出三点变化:劳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增速降低了2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仅23%,增收贡献率明显下降,与其在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不相称。其次,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难度增加,依靠劳务增收的难度加大。

5.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涨幅较大。按目前价格测算,2008年因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上涨,我县农民种粮亩均支出增加15%;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出栏生猪的利润空间由2008年4月份的400元/头左右降到2009年5月的150—200元/头,获利空间缩小,影响了农民增收。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几点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长效机制。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化的思维促进农民增收。要打破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通过调整结构、改良品种、扩大销售等办法,促进规模化发展、商品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我县山地多、无污染、气候好的比较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集中连片大规模和小型分散大规模相结合,做大做强林业干果、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产业布局上,注重科学规划,坚持因地制宜,以流域为单元,分区域规划、分产业布局、分类型指导,形成科学、合理、详实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上,坚持政府引导、示范推进的办法。林业产业以板栗、核桃为主,注重提品质上规模,建设标准化新基地,改良改造老基地,在基地规模和产品品质上要实现新突破;畜牧产业以建设畜牧大县为目标,按照“突破生猪发展、扩大牛羊规模、推进养鸡生产”的思路,培育规模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重点村;特色种植产业,按照“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着力抓好烟、药、菜、茶、魔芋等五大特色产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创业活动,在全县农村形成“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遍地开花”和农民群众人人手中有技术、户户家里有项目,竞相发展产业的大好局面。

2.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工业生产手段改造包装农业。积极争取陕南突破发展资金,以午峪绿色食品工业园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和个体投入及争取国家扶持等措施,兴办一批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饲料与畜产品加工、蔬菜保鲜与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大地集团招商力度,着力抓好缫丝厂改革攻坚,尽快盘活恢复生产;扩大恒达公司(板栗食品加工)、创盛肉食品加工厂、雪樱花魔芋精粉厂、五福酒厂生产线规模,努力实现满负荷生产;加快绿源玉米食品加工厂、神果酒业、蓖麻加工厂、岭南农产品开发公司建设,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认真落实中省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市场带基地,推动适销对路农产品实现规模种养,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着力抓好板栗、蔬菜、蚕桑、茶叶等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运销组织和经销大户,以等农贸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建设,鼓励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在农村建立连锁超市和农家店,搞活农产品流通,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增加收入。

三农工作思路篇(2)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文秘站-www,,找范文请到文秘站网]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

三农工作思路篇(3)

一、我省“三农”发展的基本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2004年,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保持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近年来,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讨论“三农”问题。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在农村税费改革、绿色江苏建设、农村劳务输出、发展民营经济、农村五件实事等重大问题上,亲自抓部署安排、抓督促检查。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农业生产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在保证一定数量基础上追求品质、效益和安全转变。适应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出现许多新亮点:①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②知识和科技加速向农业渗透;③“三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⑤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导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导转变。乡镇企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在较高平台上高速增长、高效运行。与此同时,各地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吸引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投资兴业,促进了农村的繁荣与发展。

三是农村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个体、私营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由主要依靠农业向主要依靠非农产业转变。农民收入增长来源日趋多元化、多样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农业收入由主要来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扩大就业。

五是城乡关系由二元结构、彼此分割向城乡统筹、互补共进转变。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劳动力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突破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传统思路,依靠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打破,城乡共同发展的局面逐步显现。

2004年由于政策好、市场活、天帮忙、人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五增”的良好局面。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劳务输出继续增加,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回顾这些年我省“三农”工作的实践,我们也得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和创造精神,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稳定。

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果需要巩固发展;三是粮食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四是基层组织正常运转还存在不少困难;五是农民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还得不到有效保护。

二、加快江苏“三农”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执政,我们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遵循一条思路,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突出五大重点,即推进科教兴农,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务输出;夯实一个基础,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一)关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科学执政的实效之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们解决了农产品短缺问题,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在新阶段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使广大农民达到全面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历史性任务。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把握四点:一是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目前相当多的农民还要依靠发展和经营各类种养业来获取或增加收入。对低收入户、纯农户来说,农业收入仍是其家庭收入的基本保证。二是把发展非农产业,扩大农民就业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形成持续稳定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形成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越来越高、资产性收入份额越来越大的收入结构。三是把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机装备、农村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是把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少数高收入户掩盖着不少低收入户。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对于提高全省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十分关键。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更多的低收入户早日脱贫致富。

(二)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改变“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作为一个整体,同等对待,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最终实现城乡全面发展。当前要从以

下几方面积极推进: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体系。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引导和推动农村新社区建设。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分割局面,引导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进入农村,加快城乡产业的融合,增强城乡产业的关联度,促进城乡产业共同发展。三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农业,让公共财政的春风温暖农民。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争取通过几年努力,在全省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将农村交通、环保、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列人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六是统筹区域发展。增加扶贫开发投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加大对苏北地区的帮扶力度。在提升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同时,加快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加工工业带,带动苏北、苏中工业化和沿海开发。

(三)关于五大重点工作

五大重点工作,是近期我省“三农”工作的重点。

第一个重点,科教兴“三农”。实现“两个率先”,对“三农”工作来说,就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一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以实施“农业三项工程”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二是围绕建设现代农村,以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围绕培育现代农民,以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为重点,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第二个重点,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引导集体参股比例较高的乡镇企业优化资本结构。深化林业、农林场圃、农机、小型农田水利等领域的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业,形成开放、多元、竞争、有序的流通格局。三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并逐步推开。四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使之成为服务农村社区的地方性金融企业。鼓励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五是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能快则快,改革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

第三个重点,调整农业结构。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坚定不移、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特色化农业。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二是产业化农业。省里着重抓好28家部级和18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三是高科技农业。组织实施品种、技术和知识更新“三项工程”。四是开放型农业。坚持吸引外来资本、引进外来技术、开拓国外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四外并举”。五是多功能农业。农业既要“养胃”,解决吃饭问题;又要“清肺”,美化、净化环境;还要“提神”,休闲、观光、旅游。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市场和产、销、储三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担负起省级粮食安全的责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上。

第四个重点,发展农村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活力经济、实惠经济,是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希望所在。要继续采取措施,促进农村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激发自主创业热情。学习创业者的精神,吃常人不肯吃的苦,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赚别人看不上眼的钱。二是打造发展载体。引导开发区规范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促进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三是加快改革创新。鼓励加快“二次创业”步伐,推行要素股份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好省里的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真正享有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同等的待遇。

第五个重点,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把增加劳务输出作为当前最大的农民致富工程来抓,确保每年新增劳务输出50万人以上,力争达到70万人,到2010年实现500万农民由农到工、由乡到城的大转移。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十六个字:城乡统筹、南北挂钩、面向全国、拓展海外。具体工作上:一是加强分类指导。苏南地区把新增就业人数作为各级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苏中地区坚持“内转外输”并举,大力发展本地非农产业,实行就地转移,同时根据苏中地区劳务输出特长,促进异地转移。苏北地区则要紧紧抓住加快输出不放,把新增输出人数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巩固和扩大劳务输出的成果。二是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都能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好文明素养、较强专业技能并掌握基本法律常识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权益维护。抓劳动力市场监管,抓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解决,抓就业政策环境改善。

三农工作思路篇(4)

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则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这项突破使亿万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推动我国有效地解决了温饱问题,进而开始向小康目标迈进。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取得这个成就的根本支撑是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连续登上7000亿斤、8000亿斤、9000亿斤、10000亿斤四个台阶。棉花产量从4000万担连续登上5000万担、6000万担、7000万担、8000万担四个台阶,其他农产品也都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量20%以上来自我国。我国农产品的供应已经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亿万农民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生活条件也有很大改善。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达到2936元,增长20多倍。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民生活变化最大的时期。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即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发放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严格保护耕地、严控农资价格、加大农业投入。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2004年,粮食产量达到9389亿斤,比上年增产775亿斤,是建国以来粮食增产最多的一年,粮食单产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今年以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得以保持,夏粮、早稻获得较好收成,农民现金收入较快增长。

在增粮增收的同时,农业自身基础建设也不断增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防旱防涝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国农田灌溉面积达到9.2亿亩,占耕地面积50%。大江大河经过治理,一般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从2004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农业“七大体系”建设规划,包括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争取再用5年时间,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新型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撑保障服务体系,使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二是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几年来,全国农村一直坚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从2003年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选择13种优势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合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先进的种养模式,制定一整套扶持措施,争取到2007年培育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从2004年起又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争取到2007年末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现在,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乡镇工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小城镇迅速发展。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全国已拥有近10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和上百万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还有一大批农民技术员,已初步形成多学科配套的科研体系和覆盖全国的科技推广体系。我国对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超级稻等研究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同时,创新、集成、推广了一批良法。如测土配方施肥,既增产,又省肥,还可减少环境污染。从今年起,我们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50个主导品种、20项主推技术,培育10万个科技示范户、养殖示范小区,辐射带动200万农户。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行各业大力支持,农业系统和农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取得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从近期看,今年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还有一些难以预测的因素。从长远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第一,如何既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又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难度相当大,任务相当艰巨。第二,我国农业既面临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又面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第三,在建立市场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近几年来,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认真总结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改革与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形成了推进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是在发展方略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方略,是“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实施城乡统筹,最重要的是实行三个“统筹”: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协调,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安排,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理解,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这是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是农业和农村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也是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的。

三是在发展阶段上,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工农、城乡关系“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后来进一步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15.2%,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体现。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举措。“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城乡统筹的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多予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少取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在放活上,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举措

现在,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就是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第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让两亿多小规模经营农户生产的小批量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绝不能走土地归大堆的老路,而必须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发展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发展行业协会。

三农工作思路篇(5)

1.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转化、加工和增值。要围绕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着眼于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结构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

2.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要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打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包装、储运、销售,以及针对农村市场的咨询、中介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在市场准入、资源使用、税赋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3.要扩大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向大中城市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创新抓农业的思路与方法,跳出“市区抓工业,农村抓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城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1.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良性互动。要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3.要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要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力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流通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

4.要抓好市场环境建设。积极为各类农村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降低市场门槛,遏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5.要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者,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加快省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使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要提高综合生产和综合保障能力。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1.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基础设施,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要立足于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深入推进“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搞好农村造福工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总结、推广和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切实提高服务农业水平。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坚决按照国务院八项措施和卢省长“八个始终”的要求,扎实抓好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同时,要依靠科学,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办法,抓住机遇推进我市禽畜业的发展壮大。

3.要稳步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足额投入到位,绝不允许挤占、截留和挪用。要抓住国家向农业、粮食主产区、老区基础设施增加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

4.要继续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重点帮助农村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道路交通、用水用电、广播电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要着力创新机制体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好、保护好、引导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1.要完善土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滥占耕地,不依法补偿征地费用、管理混乱、安置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2.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税改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搞好配套改革,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

3.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解决集体资产所有权和民主监督不力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乡镇企业、供销社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4.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加强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简化手续,改善服务,努力满足农户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版权所有

五、要推进统筹发展。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局当中去研究,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三农工作思路篇(6)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核心,按照“调整结构、扩大就业、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保护、创新机制、推进服务”的思路,围绕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健全支持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转化、加工和增值。要围绕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着眼于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结构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2.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要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打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包装、储运、销售,以及针对农村市场的咨询、中介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在市场准入、资源使用、税赋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3.要扩大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向大中城市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二、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创新抓农业的思路与方法,跳出“市区抓工业,农村抓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城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1.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良性互动。要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3.要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要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力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流通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4.要抓好市场环境建设。积极为各类农村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降低市场门槛,遏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5.要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者,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加快省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区建设,使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三、要提高综合生产和综合保障能力。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1.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基础设施,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要立足于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深入推进“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搞好农村造福工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总结、推广和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切实提高服务农业水平。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坚决按照国务院八项措施和卢省长“八个始终”的要求,扎实抓好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同时,要依靠科学,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办法,抓住机遇推进我市禽畜业的发展壮大。3.要稳步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足额投入到位,绝不允许挤占、截留和挪用。要抓住国家向农业、粮食主产区、老区基础设施增加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4.要继续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重点帮助农村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道路交通、用水用电、广播电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要着力创新机制体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好、保护好、引导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1.要完善土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滥占耕地,不依法补偿征地费用、管理混乱、安置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制度。2.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税改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搞好配套改革,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3.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解决集体资产所有权和民主监督不力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乡镇企业、供销社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繁荣。4.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加强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简化手续,改善服务,努力满足农户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合理资金需求。五、要推进统筹发展。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局当中去研究,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1.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县城的要求,加强县城建设的科学规划,有步骤地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化特色,提升县城档次与品位。要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紧紧依托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园区开发,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突出抓好14个省定重点镇和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镇规划建设,以及20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城镇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效应。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充分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2.要统筹农村各项事业,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要在逐步加大政府对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 制度,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要加强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农村安定稳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县城区和重点集镇的治安防范网络。建立健全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解决治安突出问题。突出重点打击“__”等活动,防范和惩治“__功”等组织的非法活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组织网络和调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不断提高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本文为市委书记###2月15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三农工作思路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作为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必须作为根本要求认真落实。

一个战略任务,一个基本方向,一个根本要求,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把握,牢牢抓住,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三农工作思路篇(8)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

四、农电管控阶段性研究

1、加强农电管理“3+9+9”的工作思路

2013年,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一体化专业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县级供电企业根据现状,通过对人力资源、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工作、专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理清加强农电管理工作思路,找出重点需要提升的三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九项核心的专业管理、九个关键的业绩指标(简称“3+9+9”),集中精力来重点规范和提升。

2、基于“3+9+9”模式下“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

2014年,按照县级供电企业强管控、转作风、补短板的工作要求,农电管理以抓好规范化建设为基础、以强化专业一体化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推动创先“管理提升三年规划”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加强“3+9+9”农电工作计划实施,重点推进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通过强化过程管控和PDCA绩效考核闭环,弥补农电工作短板,农电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延伸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以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做实“根基”、做强“支柱”、做好“绩效”为具体目标,从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开展管控实践,推进农电创先管控工作思路,丰富了农电管控思路。二是“指标+任务”的农电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通过围绕农电目标,设定农电管理目标和实施计划,并月度分解,过程管控,做到县公司的工作与网局同步策划、同步开展、同步检查、同步指导、同步考核。三是“月度过程+年度目标”绩效考核闭环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出台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明确了月度考核权重占全年绩效的50%,并依托统一的绩效考核系统对指标、任务进行PDCA闭环考核,促进一体化管理延伸工作开展。

“四维度”推进农电创先管控,以战略型管控为核心理念,主要围绕组织、职能、业务、基础四个维度展开,以达到平衡县级供电企业的资源需求、协调矛盾、推行“无边界”管理文化为目的。

3、农电创先落地管控工作思路

2015年,以“看得清”、“管得住”、“管得好”为目标,将进一步明晰县级供电企业作为“战略中心、协调中心、控制中心、资源中心、服务中心”的农电工作定位。进一步推进农电管理创先落地,一体化专业管理在基层落地并取得实效,基本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融合。

五、研究的创新价值与亮点

1、管控模式的可落地性

三农工作思路篇(9)

1 分别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

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分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大量成果,特别是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相当的多,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可以收集到的仅1998年到2001年专门研究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文章就有50篇。

关于毛泽东的“三农”思想,学者们进行专门研究的不是很多,目前进入笔者视野的著作有郑以灵的《毛泽东农民观透视》、陈高同、赵素芬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丛书中的《毛泽东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以论文出现的研究成果有郑有贵在《党的文献》1999年第3期上发表的《毛泽东的“三农”现代化思想与当代农村改革》,其余研究成果均散见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或者其他研究性文章里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学者们重点研究了毛泽东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土地改革和建国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

关于邓小平的“三农”思想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面很广,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个相关方面都有论述,呈现出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征。学者们重点对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掘和解读,同时不少学者还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特点和重要意义以及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探讨。关于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容,学者们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精辟论述,一致认为它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要科教兴农;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思想。学者们认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具有求实性、创造性、超前性、人民性和辩证性的特点。同时,学者们还指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他们认为从理论上讲,邓小平“三农”思想在农业合作制、农业现代化、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从实践上看,它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经济实践中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从而使党在“三农”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江泽民的“三农”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也不太多,还未见以著作的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的成果,但是可以在研究江泽民的经济思想的著作中找到其“三农”思想的内容,如顾龙生等所著《江泽民经济思想研究》。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专门研究成果有王骏在《党的文献》2003年第5期上发表的《试论江泽民的“三农”思想》,他从基础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论:“必须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中心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几个方面全面论述了江泽民的“三农”思想的内容,同时指出了其鲜明特点。关于江泽民的“三农”思想研究其成果还可以从于法友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 2期上发表的《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完善与发展》等文章中找到。

2 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分若干阶段详尽的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陈承红在《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三农”探索》以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为线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程。

孙仲彝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9月号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一文中,也是以历史为线索分两个大的阶段和若干个小阶段用详尽的资料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历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从奠基、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方面指出了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的发展历程。

此外,广东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的最终主要成果、秦兴洪主编的《共和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选择》,这本书全面阐述新中国50年来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发展历程。还有学者从某一特定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历程,如何丽芬在《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上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历史进程;华中师范大学刘国武2005年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三农” 问题的认识历程。

3 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的巨大贡献

卢文在《中国财经报》2001年07月4日第003版上发表《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巨大贡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一文,他分别从“三农”的涵盖的三个方面将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问题上的贡献阐述为:在农业上的贡献:实行合理的土地制度、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在农村问题上的贡献:一贯重视农村、使农村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促进乡村城镇化、使农村进入小康;在农民问题上的贡献:注重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素质、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帮助农民实现历史性的大转变。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王玉珍在《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增刊——《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专辑》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三农”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的突出贡献包括: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找到了一条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下解放出来的道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科学规律,并将“农业是基础”作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之一;在如何发展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上,我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了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制度创新和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创新;在探索中国农民如何增加收入,走上富裕的途径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探索完成了从集约经营——无工不富——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税费改革等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的过程。

冯雷、田立春、刘大莲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兼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三农”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指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的“三农”思想为我党开辟中国的革命道路、中国的改革道路和中国的跨世纪发展道路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

李明、郭宇在《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经验》,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解决“三农”问题上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主要包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农民群众推进农村改革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和发展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必须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的关系;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三农”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农民人权事业发展;必须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武力在《党的文献》、《光明日报》及其主编的著作《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中一再强调:新中国成立55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有不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包括:实事求是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民主制度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本是形成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前提条件。

5 关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三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者们将中共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结合起来进行了比较研究。如李建宁在《攀登》2001年第4期发表《毛泽东、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之比较》,邹开明、周世慧在《党史文苑》2006年第2期上发表《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晋玲在《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发表《毛泽东、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差异分析》,闵帅、陈洪勋在《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上发表《关于毛泽东与邓小平农业发展思路的比较》,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上发表《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郭翔宇在《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1期上发表《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学者们一致认为毛泽东与邓小平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发展的途径、农业发展的规划及经营体制的制定、发展农业采取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农业战略目标的政策构思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邓小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农业思想,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思想。有的学者还从知识背景和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及其性格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他们认为江泽民在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上、农业和农村具体工作思路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农业思想。

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取得了一定甚至是可观的成果,成绩斐然。但是,随着我国“三农”实践的推进,相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持来说,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研究,理论研究尚有薄弱和不足之处。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重复性研究比较多,综述研究太少,无论是整体研究,还是专题研究都需要大力开拓新领域。特别是对中共第三代及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三农”思想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内在关联性的研究、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现实指导意义及其前瞻性研究要更加深入,这就有待于后来者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

[2]陆学艺著.“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

[3]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三农工作思路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01-02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我们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现就如何围绕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做好规定动作、如何创新工作、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长效机制、让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扎根等谈如下个人认识和体会,以求共勉。

一、新时期下群众路线的内涵和意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时期下,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1]。党要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需,把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思维与理念的起点,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是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的出发点。曾指出: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休戚相关。深刻领会的这一重要论断,必须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升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大局为突破口,重新认识和把握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难点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特殊作用,增强做好“三农”服务工作的敏锐性和自觉性,以实际行动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二、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做好“规定动作”

1. 熟悉政策,掌握内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好党的十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2]为总要求,以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服务群众的重点。我们党的干部要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储备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食粮。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深入研究农业发展问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区耕地、水资源紧缺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约束越来越大,同时,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因此,必须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保障体系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流通等为内容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2. 剖析思路,排查问题。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定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检举,接受群众监督。有少数干部宗旨意识不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官气十足;把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甚至与民争利。有少数基层干部作风不实,这些干部抓工作不务实不深入,把上级要求挂在嘴上,把群众呼声当成“耳边风”,不“做事”只“做秀”。有少数基层干部精神状态不振,慵懒满散、贪图享乐,斗志消退,观念停滞不前,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有少数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挥霍奢侈、铺张浪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理清思路,认真排查问题,彻底进行整改。未来20年将是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的阶段。要在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强研究,加快建立“农民变市化”的政策措施,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三是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四是推进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3. 找解决之道,探可行办法。在践行群众路线工作中要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重实干、不做秀,降虚火、不浮躁,敢做为、勇担当,真正做到“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查找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之道,能力找到行之有效办法。做到艰苦朴素、勤俭办事,做到清廉自守、克己奉公,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解决好以上问题,首先,要深入研究农民教育问题,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实施“智慧农民”工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其次,要深入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通过建立工农业产品间合理的“平价”比例来保护农民的利益。第三,要深入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运行机制。

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基础

1. 创新工作要“三”个从我做起1、从我做起提高认识。2、从我做起强化实践。 3、从我做起提高实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作秀,关键要促进工作。本着“两促进、两不误”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要努力找准不足。真正把不符合群众路线的问题和不足查清楚、摆明白。要抓好整改落实。找到问题后要建立查摆整改台账,认真分析原因和改进措施,一项一项逐步改进。要严格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并随时修正不足。时刻围绕为民原点谋划工作,始终参照群众满意考量成绩,将群众路线践行到底。

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结合起来,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定性;加大政策教育和科技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使他们成为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进一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探索在农村产业协会、劳务输出人员中建立党组织的办法,改进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村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加强村级配套组织建设,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民自治进程,进一步扩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2. 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方式查找问题,特别要以人民群众为镜子、以为镜子,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揭短亮丑、触及灵魂。要有与人民群众融洽交流的沟通能力,并且勇于和善于打破自身小视角的局限,要有更上一层楼的精神去审视问题,深度思考社会矛盾的根源,洞悉各种事件的真相与本源,以廉政为民、求真务实的态度,全面客观了解问题、找准症结,并下大力气解决。

要着眼于解决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要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发展劳务经济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步伐。

3. 要开展多种形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热情服务群众、真心帮扶群众。1、大规模走访、多层次谈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进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特别是要到困难大、矛盾多、基础差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汇集群众智慧,把握民心、民情、民意和社会动态,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了解真民情体察真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多征求意见、常态化服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我们党员干部要广泛征求基层单位、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梳理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并研究落实改进对策和措施。3、公共服务为重点、惠民行动心贴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着眼于群众反映强烈的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组织多部门联动进行公共义务服务,真正让义务服务成为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载体。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法宝。在新的征途上,只要我们紧紧地和人民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三农”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6月18日。

三农工作思路篇(11)

***县由于县型小、底子薄,县财政保工资尚且难以维继,搞基础设施建设更是难上加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县委、县政府首先从解放思想入手,一改以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保守思想,坚定了五年工程三年竣工,三年债务五年还清的信心,通过实地调研、组织座谈、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在全县上下统一了思想,极大的鼓舞了全县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干劲,凝聚了人心,打破了贫困县建设难、发展更难的思想桎梏。

二、广辟财源筹措资金强保障

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瓶颈。对此,县委、县政府运用创新思维,县、乡、村及社会各界四轮联动,汇涓成流,积水成渊,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一是县级财政投一点。设立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户,按照每公里农村公路县级投入6万元的标准,将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5%列入了财政预算,今年首期300万元建设资金已经拨付到位;按照工农产品每吨2元的征收标准,加大销售环节地方养路费征收力度,扩充了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受益村屯筹一点。积极调动受益村屯农民群众积极性,通过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采取出工出劳、以资代劳等方式,解决了受益村屯每公里11万元缺口资金问题。三是动员社会捐一点。采取给外地的***人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和为捐资助路的企业或个人树碑立传、实行公路贯名制等办法,鼓励受益企业或回乡人员及社会各界人事捐资助路。目前,收益企业北疆集团采取一次性供货分期收款的办法,提供了工程建设急需的5万吨水泥。四是协调银行贷一点。在今年乃至“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将建立探索商品路、贷款责任路建设模式作为解决资金短缺的有效渠道,积极吸纳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

三、统筹全局制定政策给扶持

工程未动,政策先行。年初,县政府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方商榷,出台了《***县“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从政策、制度、管理各个方面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保障措施。一是明确了工程造价、建设标准和县、乡、村三级投入额度。二是明确了村屯对涉建道路先行改建,报交通部门备案,政府最终审批的路基储备制度。三是明确了受益村屯无偿提供水、电、原料场地和免除环评、规划设计、土地、工商费等一切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通过“三个明确”,为“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