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1 06:40:19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1)

1 利用英语课堂教学,立足教学内容,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主渠道

指出“一个好的老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即“四德”好老师。[2]“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不要一味地宣传西方价值观的优点,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既要看到起好的一面,同时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教师的精神情感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人生观的形成,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使英语课堂教学成为既是对大学生进行英语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主渠道。

隐性培育的关键是“隐”字,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内容通过巧妙的设计,以隐性的方式渗透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2]。比如,在上大学英语精读课(董亚芬总主编)A Brush with the Law那一单元的内容时,通过warm-up questions首先让学生了解与法律相关的词汇,如:警察、律师、法官、审判、正义等,法律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功能,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警察才能拘捕人,然后分析主人公 “I” 的遭遇。文中的主人公“I”是十九岁的高中毕业生,衣着打扮模仿西方60年代反传统文化的一代,留着乱糟糟的长头发,在街上漫无目标地寻找兼职工作,最后被警察以“怀疑企图偷牛奶瓶子”而拘捕,在法庭的15分钟的审判过程中由于“I”的父母是令人尊敬中产阶层,请得起体面的律师以及“I”学习成绩好而被判无罪。作者提到如果“I”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真的失业,就最有可能被判有罪。作者通过“I”被拘捕及在法庭上的审判这一经历讽刺了英国法律的“随意性”。在学习这个单元内容时,学生由于价值观尚处于塑型阶段,很容易将国内一些特殊的法律事件与之相联系,教师要用正面的法律案件积极引导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强调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国家一直致力完善的目标。

课文“the sampler”让学生洞察了西方一些老年人窘迫的生活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西方的价值观念赞扬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子女和父母之间没有那么强的依赖思想。孩子成年之后就独立生活,父母老年之后也不依靠孩子,孩子对父母没有法律上的赡养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家庭观念的同时要适时宣传中国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强调实践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 利用英语第二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

根据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比如:教师可以指定题目,如:I am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演讲比赛。教师也可以提前给出学生话题,如:Do you 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people can learn more from watching TV than from reading books? 要求学生在英语角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每节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用英语交流发生在身边及通过网络了解的好人好事,这种交流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也可以隐性培育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思想。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班级QQ群,微信群等渠道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如:结合特朗普访华新闻,教师通过班级QQ群让学生讨论“习特会,为何从故宫开始?”这个话题,学生从该话题的讨论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更进一步了解,从而产生自豪感。

课文The Fantastic Spur in Technology 主要介绍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科技在海陆空交通方面的迅速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课文内容不能真实反映本世纪海陆空这三面的迅速发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对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到目前海陆空交通的发展情况进行查阅,然后要求其用具体事例及数据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取资料进行对比之后,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中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产生自豪感,从而加深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3 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在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考试评价中,发挥教材培育的主渠道作用。

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汉译英考查内容主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翻译,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但是,在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占内容的比重较少。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2)

譬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审题就需要考生辩证分析。材料中的“有时”,表示或然,表明不定:是或然判断,不是肯定判断;是或然关系,不是必然关系。没有辩证思考,就很难对“有时”拿捏准确;没有辩证分析,就颇难对“或然”把准尺度。再如上海卷作文题要求评价他人的生活,考生审题时需要运用理性:因为对他人生活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的全面,有的片面;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爱护,有的伤害。要想公正发表见解,要想客观进行阐述,都需要理性思辨。可以说,没有辩证,审题就会审偏;没有思辨,审题就会失误。

二、修身育人,立德树人

高考作文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是精神文明的舞台。自然而然,高考作文把修身育人放在首位,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2016年4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命题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育人”的命题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所谓“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立德树人;所谓“四面”,就是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

2016年高考作文题就体现了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如,全国卷Ⅲ作文题的材料就体现了创新精神:“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除此之外,其他作文试题,也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预言,今后高考作文一定会继续坚守修身育人、立德树人的原则。

三、与时俱进,聚焦发展

材料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材料聚焦发展,是社会给予的重任。因而之后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定会一如既往,与以往相同――跟紧时代步伐,跟上社会潮流,跟今年无异――抓住时代热点,聚焦社会发展。

譬如说,浙江卷作文题的材料就最具科技感:“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远将来,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再如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更是紧扣社会发展:“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可以预见,今后的高考作文材料,无论怎么改,与时俱进、聚焦发展的方向不会变。

四、任务驱动,去除套宿

2016年高考作文题任务具体,只能针锋应对,无法进行套作;要求明确,只能实话实说,无法进行宿构。故而,去除了宿构,检测了实际能力;消除了套作,考查了真实才学。

譬如浙江卷作文题就是标准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面对虚拟变成现实,是选择拥抱,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显然这里提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虚拟变成现实”说出自己的应对办法。又如上海卷,也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这里同样,摆出了写作任务:要求对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表明自己的看法。再如全国卷Ⅱ:“请根据上述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这里直接列出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

【陈祥书/供稿】

备考指导

一、关注时事,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素材

高中生平时应多关心和思考时事。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考生如果平时能多关注时事,写作此文时便可联系到总理在2015年关于“互联网+”的讲话,便能写出立意较高的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代表十二个主题,它们分别从价值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行为层面进行表述。2016年高考作文主题,都与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来展开的。如全国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的材料作文便蕴含着“诚信”“法治”等价值观;江苏卷材料作文的“话长话短”,蕴含了“创新”,同时包含“个性”。“个性”的张扬,其实是“自由”的一个方面。考生既可以从个性角度切入,又可以从创新角度切入,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即创新并不妨碍个性的彰显;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何妨去大胆追求创新。这给我们指明了高考备考的方向:要针对近期出现的重大事件进行素材的搜集整理,还要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主题方向进行素材准备。

二、找准角度,加强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

审题立意,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以关键词或关键句来推测材料的指向,从而找到恰当的写作角度。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老腔何以让人震撼”这个作文题寻求的应该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思。立意时可以针对于当下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消逝以及浮躁简单的流行元素式艺术文化泛滥的现象,从而提出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对于原生态艺术如何生存和发扬光大的看法。

考生在平时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找一些材料作文,进行专门的审题立意训练。当然并不要求写成完整文章,可以只写提纲。做好这些针π匝盗罚考生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作文。

三、归纳概括,注重总结不同的写作模式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类的,笔者称之为“现实评论范式”;一种是概括出一个普遍的观点的,笔者称之为“寓意启发范式”。现实评论范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新闻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近期的社会事件,这样的材料最好就是“就事论事”,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表明看法并展开分析。

四、关注生活,学会联系实际提升思维水平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3)

按照《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申报项目须经申报机构主管部门初审、基金办复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式评审程序。项目评审实行学术专家评审、出版专家评审、财务专家评审相结合的评审制度,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

在初审、复核和评审的各阶段,申报项目报送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请书》是第一手材料,也是除原稿外的唯一材料。这份材料是评委评价项目学术价值、出版价值、作者团队学术水平、申报机构执行能力、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等核心内容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经费预算合理性的核心材料。如何精心I划和编写一份高质量的申报材料,对顺利通过评审并获得理想资助费用至关重要。结合个人近年筹划和编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的经历谈谈认识。

精准把握填报要求,筹划组织好重点材料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规定,评审专家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一是申报项目的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传承价值和社会效益;二是申报项目的出版价值;三是作者队伍的学术水平;四是申报机构的项目执行能力和社会信誉;五是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及经费预算的合理性。一份优质的“申请书”要尽可能全方位体现出项目在以上五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编排周翔,纲举目张,准确理清原稿

出版基金评审的基本要求是原稿成稿要达到60%以上,很多编辑在做原稿准备时比较随意,自己不进行细致的复核和统计,最终导致无法通过基金办复核,无法进入正式评审;有些原稿放置随意、版面凌乱,电子文件命名混乱,给后期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带来很多不便,必然会影响评审效果。我们在准备申报项目的前两年便制定自己的交稿要求,同时将交来的原稿统一录入初排后,给每个编纂单元命名保存。在上报申请书时,我们在申请书中选择了10万余字的典型样稿,同时在样稿前附了一张各编纂单元的字数统计表,统计表中详列了编纂单元的书名、电子文件名、文件序号、字数和原稿的汇总字数,从这张表上可一目了然原稿成稿量。既方便基金办复核人员审核,也使评审专家能够概览项目的全貌。

与此同时,我们在上报材料要求报送的电子文件中,也按统计表中的文件名和序号逐一对应,电子文件中逐层按照文稿结构清晰命名文件夹,以尽可能方便复核人员审核,既节约复核时间,避免复核误差,也非常便于专家审读或抽样查阅。

(二)整体筹划,实事求是,科学预算经费

出版基金资助的基本原则是资助项目出版及印制300册成品的直接成本,所以在填写经费预算时要注意“申请书”表二中“直接成本总预算”“自筹资金”“申请资助总额”等栏目的筹划与填写,同时,这些数据要与“申请书”表四中各项成本构成的测算在数据上和逻辑上一致。

经费预算的合理性是确定资助金额的基本依据,在填写表四的各项成本时,要科学全面体现项目实施的具体计划,不盲目增大预算金额,不有意缩减可能的自筹经费,并适当考虑正常的市场调节因素。如果格式表格中项目不足以体现本项目的具体情况,要在表格中插入本项目实际的费用类别,若还有其他事项,一定要在“其他支出”一栏中详细说明情况,避免因漏项而导致资金核算偏差。

(三)组织专家多角度阐释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尽管格式的“申请书”中必备条件仅需2份专家推荐意见,但为了多方面说明项目的主要特色、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给评审专家对项目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在项目申报前的半年,便开始物色组织与项目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熟悉项目内容、撰写推荐意见。最终我们组织了13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研究领域出发论述了本项目填补水利史籍出版空白、史料价值、文献价值、以及对治水兴水、防灾减灾和相关学科研究的学术价值等。这些材料以专家的角度进一步充分佐证了本项目“申请书”中的“申请资助理由”。

清晰美观,准确周全,规范提交申报材料

(一)存储电子申报材料要结构清晰,命名准确直观

申报出版基金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较大的项目,提交的申报材料和原稿文件非常庞杂,在存成电子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复核专家和评审专家的工作便利,电子文件层次结构要清晰,章节编排要详略得当,文件命名要准确。我在存储电子材料时,设计了一层一层展开的4层文件夹,每一层打开都可以一目了然看到本层的主要纲要目录,同时文件命名也要力求准确直观。

(二)编排纸质材料要补充高质量的辅助材料

按文件要求需要提交的纸质材料有“申请书”、作者授权书及项目目录。然而,个人认为,仅仅简单提交必备条件要求的几页材料远远不够,对如何清晰全面展示项目特色无论如何也显得很薄弱。我们在提交“申请书”时,把其中两份格式的专家推荐意见书补充为13份,在“申请书”后附加了本项目各分册的详细目录和一份排版完备的可充分体现本项目内容及技术特色的样稿(约5万字),为了避免散乱,我们加封面、目录、隔页等细节后编排装订成了一份美观整洁的材料册。

近年申报项目时需要在系统中按要求录入相关内容,这些内容最终会生成各种供专家使用的评审文件,这个环节万万不可大意。个人认为,规范、准确、全面地将准备好的申报材料更好地提交到系统中,对后期的评审意义很大。

精心研究评审政策,编写阐释好核心栏目

“申请书”中需要申报单位填写的有4份表格:申报机构信息表、项目信息表、项目实施计划书和图书申请资助经费预算表,这4份表格中共有168个单元栏目需要填写。这些单元栏目中有些数据在申请书的《填表须知》中有明确要求,如申报规模、报送比例、项目类型等;有些数据需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填写,如未完成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情况、是否列入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等;有些单元栏目需根据出版申报指南及资助重点方向等把握项目申报要点,体现项目全方位的价值、实施的可行性以及申报单位的执行能力等。要填出一份让评审专家高度认同的申请书,不仅要筹划设计清晰准确又能打动专家的基础文案,更要认真研读相关政策及评审要求,找准核心栏目的阐释思路,多层面展示项目的精华和优势。现侧重介绍两项核心栏目的编写要点。

(一)“承担本项目的优势”的编写要点

“承担本项目的优势”是申报机构信息表的核心栏目,主要体现申报机构的执行能力,建议从以下要点人手编写:

本单位具有承担大型部级出版项目的丰富经验。简述本单位光荣优良的出版传统,规范高效的出版机制。简述本单位近年承担并出色完成的各类国家项目、重点规划选题以及获得部级奖励的数量;具有胜任本项目的优秀作者团队。简述作者团队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简述作者团队在本行业所取得的较高专业成就或曾创作的优秀作品;具有权威的技术专家团队和专业的外审专家队伍。如果项目较大,建议要建立技术专家和外审专家队伍,以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和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质量;具有专业的出版团队。简述为完成好项目所配备的组织机构、编辑力量和生产保障力量;具有成熟的业务操作细则和流程。简述项目承担单位成熟的业务制度和规范以及为承担本项目而制定的业务细则和工作流程。

(二)“申请资助理由”的编写要点

“项目基本情况”是申请书中最重要也编写要求最高的一个核心栏目。个人体会,本栏目要求填写的8个提要中“申请资助理由”最为关键。以《中国水利史典》的申请书编写为例,我们从以下8个方面分别列举了具体篇目和文献进行详述,主要目的是阐明项目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1)本项目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整理的水利史料,填补了水利史籍出版的空白。

(2)本项目收录整理的水利文献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本项目收录整理了众多水利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文献,对当前治水兴水、防灾减灾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4)本项目收录整理了诸多几近失传的珍稀文献,有很高的文物和文献价值。

(5)本项目选录整理了大量散见于各种记录中的水利资料,具有抢救挖掘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4)

课程内容包括哪些因素?“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②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教材不完全等于课程内容,因为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学生应获取的直接经验、情感性经验是教材难以表现的”。③学科课程教材主要承载和对应了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而教师组织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选择、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生实际发生的学习体验过程则承载和对应了课程内容的经验体系。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就已经指出了“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④

在中考命题中,通常强调要以各地编写颁发的中考说明和学生实际使用的学科课程教材为根据,再加上受限于命题人员的临时抽调和教师的命题能力,中考命题常常局限于考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因此,中考命题很有必要树立一种课程观视域下的中考命题导向,引导中考命题跳出“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课程认识上的缺陷,跳出“教材内容即知识”的知识绝对化的倾向,在考查学生学习、理解、建构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还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追求能力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等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上的指引作用。

例如:9.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图是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根据内容判断这位加强君权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升华到引导学生做历史学习笔记的学习方法上。在初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况,一些学生不喜欢做笔记,一些学生被动地做笔记但不知道做笔记的方式方法,一些学生盲目地做笔记而不知道做笔记的意义价值。此题在考查学生史实的同时,立意于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做笔记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

10.历史纪年表能帮助我们理清朝代的更替顺序。根据下列历史纪年表,判断表中的①应该是 A.秦 B.隋 C.唐 D.元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朝代更替的相关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指向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的功能价值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历史朝代的起止时间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历史时空认知则是历史教学的努力方向。教材中的历史纪年表则是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应该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更应该在教学中向学生指明这些教学资源的功能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建构时空观念的学习方法。

12.组织历史人物图片展需要突出主题,下列历史人物图片展的归类主题应该是

A.思想先驱 B.民族英雄

C.科学巨匠 D.艺术大师

命题解析:此题依托相关历史人物的教材知识,将命题立意引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活动过程。人物图片展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宣传方式,学生在学校、在博物馆、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图片展,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他们参观、组织那些历史人物图片展的时候,归纳、提炼、突出历史人物图片展的主题,既是这些活动的关键看点所在,也是举办这些活动的核心能力要求所在。

14.标语、口号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时期时代诉求的是

A.“自强”,“求富”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内除国贼”

D.“民主”,“科学”

命题解析:此题将的“口号”与近代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口号放置在一起,考察时期的时代诉求。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会面对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就应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门别类地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在历史学习过程的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此题的命题立意,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标语、口号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给予其学习方法上的指引,引导他们从那些标语、口号中分析、把握出特定时代的特定内涵和时代主题。

二、追求素养立意

命题融入了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的考查要求,力图体现试题对初中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引导作用。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以此为标志,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学科课程建设又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课标修订、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协同改革的新阶段。

目前教育部正组织历史学科课程专家,按照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从目前看到的有关历史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提炼出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要素,伴随这些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明确界定,高中、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考试命题必将进入到以落实、体现学科课程核心素养为根本归依的新阶段。早在2014年6月,深圳市就印发了立足于深圳市情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列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目标和教育发展重大任务,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素养,着力于整合课程资源、发掘课程知识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逐渐成为深圳教育教学共识。

如何在考试命题中体现素养立意,考查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地中考命题普遍遇到的难题。笔者认为加强中考命题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命题人员能力水平,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要求,有机地渗透、融入到学科命题与试题之中,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课程核心素养渗透为指向,是一条追求中考命题素养立意的现实路径。2016年深圳市历史学科的中考命题,在如何体现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容因素要求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尝试。

(一)时空观念考查

例如:2.山西省简称“晋”,山东省简称“鲁”。这些简称源于下列哪一制度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内阁制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是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此题将现在山西省、山东省的简称放置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定时间及空间之中,建立了历史事件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考查了分封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8.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 D.辛亥革命

命题解析:时空观念的考查,常常是一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特定史实的试题。此题如果命制成“政府曾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就变成了一道单纯考查史实记忆的试题了。此题的命题,首先考查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其次将命题立意扩展、拔高到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样一个历史结论上,将特定时间、空间中的特定史实放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展变化”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视角之中去分析其意义、认识其价值,这就拓展、丰富了试题的考查价值,有利于引导学生从这些特定史实中,分析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习俗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及其历史标识意义。因此,时空观念的考查,需要命题教师要有更加宏观的史学视野,要有更加高远的命题立意。

(二)史料实证考查

例如:4.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从研究司马迁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史记》属于

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C.实物资料 D.影像资料

命题解析:史料实证要求对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此题依托司马迁与《史记》的相关教材内容,但不是考查学生对司马迁与《史记》相关内容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史实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命题着眼于辨别史料价值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考试做题的同时得到历史学科素养上的引导,感受、体验到“学习历史需要辨别史料的价值”。

(三)历史理解考查

例如:11.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这个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命题解析:历史理解是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的理解,有多种命题形式,如常见的可以问“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或直接套用教材的评价问“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一种直接搬用教材内容与结论的命题设问就不能体现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的考查要求,而且会导致初中历史教学陷于强化死记硬背的困局之中。此题的设问“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既涵盖了教材中的表述“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照应到了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难度不宜过高的现实要求,又拓展了教材的表述――“这个条约并不是由相互平等谈判达成,而是在一场战争后强加给中国”,为学生理性认识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提供了一个“脚手架”。

17.“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

A.锦州 B.北京 C.徐州 D.南京

命题解析:此题是一道典型意义的“情感取向”试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命题形式来比较分析其“情感取向”的命题立意。一种是直接简单地设问“我们要缅怀淮海战役,应该选择去下列哪个城市”,试题就减少了情感的含量和情感的归依,变成了一道主要考查淮海战役与一个战役发生地之间的史实记忆联系的试题。而在题干中加入“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一方面为“缅怀淮海战役”的表述提供了历史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还向学生传递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历史情感,同时还可以传递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典型例证,是分析国共两党人心向背的典型例证等等历史认知。

(四)历史解释考查

例如:31.(12分)创新是时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城市,工商业发达,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他们具有新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满足于当时天主教会控制下的陈腐、呆板的生活。……于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上册)

材料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障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英国人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重大创新,使后来西方各国在步入民主政治的行列之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英国为榜样。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3: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这场思想革命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4:罗斯福新政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人教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九年级下册)

请回答:

问题1:材料1反映的是哪次“思想文化运动”?(1分)请列举出两位代表人物。(2分)这次运动的核心精神是什么?(1分)

问题2:材料2中英国创设的“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1分)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变化?(1分)

问题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任答两点即可,2分)

问题4:根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是运用什么手段“解救危机”的? (1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1分)

命题解析: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中,文艺复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罗斯福新政四个知识点分布在教材的不同章节体系之中,也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当考试命题确定了要考查这些知识点之后,命题就需要对这些史实及其历史理解,给出符合逻辑的理性解释和进行有机的命题组织。此题以具有现实感的“创新”入题,结合历史课程内容,给予“创新”以历史学科课程视角的解说,提炼出了一个历史课程的命题立意――“创新是时展的动力,也是时代进步的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创新不只是科技领域的创新,还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破旧立新,还包括政治经济新体制的创设”。有了这一命题立意,不但将分散于不同章节体系的四件历史大事有机地联系了起来,而且还赋予考试命题以教学意义,让学生通过这道试题认识到,创新并不只是发生在科技领域,还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领域里的创新。

有关历史理解的命题考查,应该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此题在命题立意与题干设计上着力于体现历史理解的命题导向,但在对学生能力考查上还是主要落脚在所学史实的考查上,这是命题受制于中考既是选拔性考试又是学业水平考试的现实考量的结果。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肯定这样的命题尝试,因为没有命题教师立意高远的命题探索,就不可能有考查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命题与试题。

(五)历史价值观考查

例如:33.(15分)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交通的改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世界各国互联互通,人类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互通有无、密不可分的整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早在西汉时期,从中国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

材料2:15、16世纪,欧洲主导的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材料3:20世纪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高新科技的发展进步,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材料4: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11期

请回答:

问题1:根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沟通了哪两个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在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商人主要通过什么运输工具运载货物?(1分)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你认为哪一历史人物的功劳最大?(1分)说说你的理由。(1分)

问题2: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组织新航路开辟的国家是哪两个?(2分)从图示 ①②③④四条航线中,选出哥伦布的航海线路。(1分)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重大影响?(2分)

问题3: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成果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1分)

问题4:请根据材料4美国苹果公司生产iPhone手机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提两条建议。(2分)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5)

近几年,厦门市大力推进中小学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初中物理学科的教育目标主要有:培育学生乐学会学的物理学科情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教育;重视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正确的能源伦理道德观;感悟生命安全的意义和方法;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等.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编制也率先有了实际的行动.在试题编制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素材的真实性原则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素材虽然越具有正能量越好,但也要注意尊重素材的真实性,甚至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事实的能力.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乐于探索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有亲近感、热爱及和谐相处的情感时,也要意识到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同样要落到学生的肩上,同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在获得和利用内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又造成污染,引起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创设情境的多重教育性原则

试题的教育性,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与技能的认知与理解,改变和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应用能力.还在于选择真实的题材,创设题目的情境,把社会热点、科技创新和家乡变化等创设为题目情境,对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等.例如,立足物理视角,以厦门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试题情境,海底隧道的建设、智能节水环保公厕和高架桥两侧的噪声防治等,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1.3训练思维的辩证性原则

在习题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体现在结合哲学观点,注重逻辑辩证思维的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冰熔化成水的物态变化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温度变化引起物态变化,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变化的关系,借此让学生了解量变与质变观.

1.4把握物理学科方法的思想性原则

在物理学中,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和应用知识等都需要思维的加工,区别于一般的思维过程,物理学科的思维有其个性特点,如复杂事物的模型化、解决问题的多级性、开放式探究的多向性、规律表述的多样性(文字、图像、公式)、思维的转换(研究对象、物理模型、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和等效方法的应用等.在试题编制中,重视物理学科思想方法,紧密联系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物理试题案例评析

纵观近几年厦门市中考物理试题,除了有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引领学生同步了解当代科技新产品等特点,最大的亮点还在于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发挥了学科德育的功能,体现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用意.

2.1结合逻辑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提示了万物的发展包含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这三者分别是事物发展的状态与形式、动力与源泉和趋势与道路.通过物理学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组成了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而且这种运动是有规律的.因此,在物理学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逻辑思维,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探索、认知和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某些哲学思想.例1(2013年厦门)如图1所示,嫦娥三号的着陆器携带月球车将在月球的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为避免着陆器与月球猛烈碰撞,以下措施最合理的是A.选择松软的月球表面降落B.着陆器底部垫有硬度小的材料C.临近月球时向下喷气反推减速D.临近月球时打开降落伞减速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思想在初中物理教材的体现甚为广泛,比如惯性的利用与预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电荷有正电与负电等.本题以嫦娥三号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与时事热点,分析判断材料的硬度大小和有无空气阻力等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领会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是矛盾的斗争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主义观点.

2.2培养安全意识,感悟生命安全的意义

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有安全的社会环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日俱增的车辆、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不可避免的,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伤害,如家庭触电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和煤气中毒事故等,这些都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等,也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标之一.纵观初中物理学,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生命安全教育资源.如交通事故、龙卷风、触电事故、火灾事故、光污染、煤气中毒和核泄露等安全教育.例2(2015年厦门)安装在车辆前挡风玻璃上的行车记录仪,可以拍摄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以保存证据,还原真相.在一次A、B两车追尾相撞交通事故中,交警调阅A车行车记录仪,看到道路前方正常行驶的车子纷纷“倒退”.突然发现B车超车变向,并道到A车前方后却又放缓车速,即恶意别车.A车避让不及,追尾相撞,如图2所示.请用物理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道路前方的车子纷纷‘倒退’”?(2)为什么恶意别车容易造成追尾相撞的交通事故?分析这道试题取材于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恶意别车事件,命题者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交通安全.当看到行车记录仪里,前方正常行驶的车子“倒退”时,其实所选的参照物就是后方的车辆,也就意味着自己所在的车辆速度偏快,要注意控制行车速度.而且,当发生恶意别车事件时,后方的车辆即使踩了刹车,但是由于惯性还会往前冲,难免会发生追尾事故.因此,本题在考查“参照物”和“惯性”的知识时,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交通安全教育,体现了命题者重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设计意图.

2.3激发民族自信心,培育爱祖国爱家乡情感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学生个体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但是,爱国主义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宏观而又不具体的概念,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就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从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做起.例3(2015年厦门)如图3所示,厦门公共自行车绿色标志由人、自行车和道路三个元素组成,寓意绿色出行.关于人在水平路面上骑车时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路面受到人的压力B.人受到路面的支持力C.自行车受到路面的支持力D.人和自行车都受到路面的摩擦力分析当前,厦门一样面临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而且交通非常拥堵的现状.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命题者以自行车绿色标志为背景,在考察了力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城市交通的困境,积极关注发展自行车交通的举措,并了解该举措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的意识.当然,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其实也包含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坚定爱国信念.例4(2015年厦门)2015年5月30日,中国运动员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中以9.99s的成绩获得百米比赛季军,成为第一位突破“百米十秒”大关的亚洲本土选手.求苏炳添在比赛全程的平均速度.(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分析尽量收集生活中积极正面的好素材做为试题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在某些方面的迅速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题中,苏炳添虽然以9秒99的成绩仅获得了季军,但这个成绩的特殊意义在于,这是在正常风速下,亚洲本土选手首次突破10秒大关口.因此,第(1)小题在考查速度计算的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6)

房地产管理中心作为具有管理职能的生活后勤服务单位,工作内容繁杂,岗位材料消耗少。原有的绩效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上级对下级单项的考察与评价,使机关管理岗员工的工作业绩难以量化,无法进行有效评价,员工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管理潜能未被激发。通过实施了岗位价值精细全视角绩效考核,进行高效能的绩效管理,展现员工的个人价值,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共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1.主要内涵与特征

1.1 主要内涵

按照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原则,科学制定业绩考核指标,坚持以工作业绩和岗位职责为核心的绩效分配,通过上级主管、中层管理、下属等三个维度的考核,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使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激励,实现职位、绩效、薪酬一体化,真正实现“员工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了“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目标。

1.2 主要特征

1.2.1 科学设计绩效指标,实现了岗位指标化

运用全视角绩效考核法,建立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即:主要以定量为主、结合定性的考核方式设计业绩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详细描述出岗位指标和岗位任务,选取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定量考核指标;根据岗位职责分析该岗位对什么工作负责,找到影响该岗位对企业贡献大小的关键因素,综合定性考核中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确定岗位任务(定性指标)的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1.2.2 优化工作流设计,实现了运行流程化

把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流程进行分析,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分别在中心、科所、班组、员工等四个层面对工作及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从流程机构、流程活动、流程组织等三个方面,对每一个工作流程进行设计、优化和再造,借助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管控。

1.2.3 绩效考核客观公正,实现了考核数据化

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多角度评估,减少了主观因素,弥补了定性考核指标主观偏误的不足,增加了考核结果的可信度,让员工的能力得到更客观的评价。岗位考核标准定量数据化,岗位考核结果通过信息平台流转生成,实现了阳光操作。

1.2.4 实施全员绩效量化考核,实现了分配差额化

对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员工全部实行了绩效考核,每名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都与奖金挂钩,按岗位价值付酬,每月都有几元至几百元的差异。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不仅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还与评优、升职等利益上挂钩。

2.具体实践与主要做法

2.1 建立岗位划分评价体系

根据行业特点,将岗位划为三类,即生产岗、服务岗和管理岗。遵循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划分出124个工作岗位(其中:生产岗27个、服务岗21个、管理岗76个)。用岗位说明书准确地描述出岗位名称、岗位编号、岗位目的、岗位材料、工作内容等信息。按照岗位责任、服务技能、工作强度、岗位环境等四要素进行了岗位评价,确定了124个岗位的岗位系数,作为岗位奖金的系数。根据每个岗位的工况和历史同期消耗,确定了岗位材料核算定额45项。

2.2 建立岗位价值核算体系

2.2.1 对单位的价值核算

中心将每个基层单位做为一个“岗位”进行价值核算,其绩效考核指标为安全指标、工作(服务)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安全管理得分、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得分、成本管理得分和岗位创效结果与基层单位的绩效奖金挂钩。考核由相关职能科室负责,每月打分一次。考核分为100分,安全分、质量分、成本分按4:4:2比例分配。

中心每月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即为岗位收入,实际消耗为岗位支出。成本控制指标由材料费、电费、水费、设备修理费、文销杂品、电话费等6项费用组成,核算周期为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岗位消耗通过信息平台每旬录入一次,每月结算一次。岗位创效=岗位收入-岗位支出。

2.2.2 对岗位的价值核算

2.2.2.1 生产岗和服务岗的岗位价值核算

生产岗包括保洁员、驾驶员、维修工;服务岗包括收费员和交易业务员。生产岗和服务岗的价值核算主要以考核岗位材料消耗为主,员工月工分、岗位创效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日考核――班组工分核算方法:生产岗和服务岗的月工分为210分,每日10分,其中:安全(4分)、工作服务质量(4分)、成本(2分)。结合岗位特点,各单位细化分解出若干项考核标准,班长按照细则规定,对员工每天的工作情况进行日打分。

周点评――单位管理岗人员对负责包片的区域定期进行走动巡查,每周对检查结果进行周点评。

月评价――单位领导根据员工的总体表现进行月评价,对在上级检查或为单位取得荣誉的员工进行加分,否则就减分。员工月工分=日考核分累计±周点评分±月评价分。

中心每月下达岗位指标(材料消耗定额或定量指标),即为岗位收入,实际消耗即为岗位支出,核算周期为上月21日至本月20日,核算员每日在信息平台中录入工分,每旬录入一次岗位材料消耗,每月录入一次管理考核分(周点评和月评价的分数),每月核算一次。岗位创效=岗位收入-岗位支出,岗位价值=岗位收入÷岗位支出。例如:中心小区保洁员岗,2010年5月核算到岗的定量指标由材料费、电费、水费等3项费用组成,材料费包括垃圾袋、笤帚、扫帚、平锹、手推车等常用工具及材料,该月岗位指标为2004元,岗位支出为1918.22元,岗位价值为1.045,岗位创效为85.78元。

2.2.2.2 管理岗的岗位价值核算

管理岗主要指两级机关的管理人员。岗位价值核算主要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员工月工分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

根据管理岗日常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依据每个岗位的职责及标准,共制定了558项考核细则,量化到76个岗位,考核到99名员工。考核内容为两项,即:岗位指标和岗位任务。岗位指标包括财务指标、能耗指标、安全指标、宣传报道指标、消防火指标、走动巡查指标、设备管理等岗位关键绩效指标,共计155项;岗位任务着重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工作效率、团队意识、沟通能力、配合能力等方面制定,把岗位职责分解细化,找出业务联系节点,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共计403项。

由上级、中层管理、同事、服务对象等不同考核者对被考核者每月的工作业绩进行量化打分,每项考核可单人,亦可多人。管理岗的考核分为100分,即:科室考评分和业务考评分,根据岗位职责不同,利用权重关系调整两项分数的比例。管理岗考核分为科级和科员二个组别进行,科级的科室考评分由中心领导打分,科员的科室考评分由科室负责人打分,业务考评分由服务对象(相关业务联系人)打分。每月1-10日,考核人对被考核人打分;每月10-13日,被考核人可对考核结果提出申述;每月15日,生成月得分和岗位价值系数。员工月得分=科内考评分+业务考评分+加分,岗位价值系数=月得分÷组内平均分。

2.2.3 考核申诉

中心成立了岗位价值考核领导小组,在仲裁会上听取单位及个人的申诉请求。每月10-13日,在考核结果公示期间,对考核出现的偏差,可以退回重新考核或修正;对考核结果有争议的,考核结果公示3个工作日内,直接向考核者说明情况,考核者以书面形式上报企管办修改打分结果,如果被考核人对处理结果仍不满意,可以提出二次申诉,填写《考核申诉表》,向企管办提出书面申诉。考核领导小组受理诉求后,在2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每月15日后,申诉期结束。通过评价――反馈(包括申诉)――调整――再评价的良性循环过程,对考核者给与必要的约束和压力,避免“暗箱操作”。

2.2.4 考核反馈

中心在实施绩效考核前,就实施方案、岗位定额、考核细则等制度的出台,与员工进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得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认可。考核结果在信息平台上公示后,考核领导小组每月利用仲裁会的时间,采用与员工代表进行面谈、问卷调查、走访谈心等形式,及时调整偏差。企管办根据考评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得分差异性较大的考核项,寻找改进工作的方法。对连续三个月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或员工,考核领导小组会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

2.2.5 考核激励

在绩效考核上更多地引入了正向激励,按照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行为表现,在考核结果中予以加分。对工作表现突出、为单位取得荣誉的,给予1-5分的加分,加分奖金单独计发;对在年内考核员工个人得满分或名列前茅者,中心将作为与评优、升职重要条件;团队业绩突出的,推荐为先进单位。

2.3建立“一酬多挂”的薪酬分配体系

“442”薪酬分配体系,实行一酬多挂。在单位的绩效奖金中,安全、工作(服务)质量和成本各占绩效奖金总额的40%、40%、20%比例,岗位创效部分奖金每月单独计发。单位月份绩效奖金=安全管理得分/100×安全奖+工作(服务)质量管理得分/100×质量奖+成本管理得分/100×成本奖±岗位创效奖。

在员工的绩效奖金中,员工月工分、岗位创效结果与员工的绩效奖金挂钩。核算员每日在岗位价值核算信息平台中录入工分,每月录入一次管理考核的奖罚分,月末录入单位的绩效奖金总额,奖金计算便可自动生成,做到了绩效考核结果落实到岗,分配到人。

例如:2010年8月,新区厅收费员岗因同比增加收费额和“文明窗口竞赛”成绩优秀等二项,组内员工增加工分13分,员工岗位价值为1.02,奖金多收入39元,员工多收入3-12元不等。

2.4 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中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房地产管理中心岗位价值核算信息平台。该平台基于B/S架构,网络化模式,集成了考核录入、价值核算、内部通讯、辅助办公、车辆管理、信息查询等6种功能,工分、材料消耗、考核打分等日常考核的结果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相关的统计数据、报表自动生成,可随时查询工分、奖金、岗位消耗、岗位定额、岗位价值等信息,实现了网上审批、实时核算、奖罚公开和无纸化办公。

3.取得效果

实施全视角绩效考核后,“岗位有限、价值无限”的理念已经成为员工新的心智模式。通过对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的全方位、多层次评价,解决了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难于量化的难题,提升了管理水平。

2010年,企业收入计划715万元,实际完成1066万元,增收351万元。通过岗位价值核算,岗位消耗节支3.3万元,其中:材料费消耗较定额指标降低6.5%,水、电费消耗降低4.2%。

结束语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7)

我们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为主题,开展了多次德育主题知识竞赛活动,每次竞赛选择一个关键词作为主题,如诚信、爱国、民主等。通过在赛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进行准备。在竞赛过程中分小组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分决出胜负。辩论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上一次我们竞赛的主题为“诚信”,学生搜集了大量和诚信相关的资料,在竞赛中引用资料的事例回答问题,最终圆满完成了竞赛。这次竞赛丰富了学生对诚信含义的理解,促进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恪守诚信。

二、精心组织主题教育践行活动

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首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组织学生观看了如《大转折》《大决战》《大进军》等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充分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感情。在进行爱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组织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组织开展以“尽孝、友善、节俭、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朗诵经典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创建方面,我们组织引导学生以假日小队为单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社区、实践基地为主要阵地,开展以“日行一善”“文明诚信”“节能环保”“文明出行”“知法懂法”等为主题的假日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断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向具体化深入。

三、组织开展主题交流、探讨活动

我们班还定期组织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交流、探讨活动,利用活动对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感想、心得进行交流、探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体会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德育水平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上一次的活动以“和谐”为主题,师生共同交流了师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等内容,大家增进了对和谐的理解,达成了共同创建和谐校园的共识。通过组织开展交流、探讨活动,使学生对核心价值的内涵产生更深入的理解,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不够重视、理解较差的问题,针对有这种问题的学生,我们采取重点帮助的方法,在教师帮助的同时,指派学生党员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四、利用视频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培育中,我们将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制作成短视频为学生播放,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例如,为引导学生开展“日行一善”道德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视频将学生弯腰捡拾垃圾、帮老师倒水、扶老人过马路等活动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八九分钟的视频片段,取名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通过播放该视频,用实践养成教育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对学生“在校争当好学生,在社会争当好公民”的要求。通过播放该视频,师生讨论日行一善的价值,讨论在道德实践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学生普遍表示,通过观看视频,加强了他们的道德意识,自己要在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入手积累善举。

综上所述,在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品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其学习、生活、社会关系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融入高中德育工作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教育意义。

作者:莫逆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香路明德中学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8)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4-0068-02\

九年级的思品课与七八年级不同,引入了很多的国家大事、国情分析和国家政策。由于课程滞后,理论性强,学生反映很难学,难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虽然穿插了很多时政内容,但很多学生还是听得昏昏欲睡。怎样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该课程的学习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时政探究。

一、学生时政分析探究时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被动,“等、靠、要”心理突出

一部分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时政新闻的搜集与交流中,这部分学生大概占整体的三分之一。这些学生大都是班里的“学困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不强,成绩在中下等,对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有一定难度。

(二)时政新闻抓不住要点,良莠不齐

很多学生虽然充满热情地搜集新闻,但往往抓不住要点与热点,盲目地跟风明星,甚至对娱乐新闻津津乐道。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对学生自身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对时政新闻无法进行正确的分析,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如对“两会”中的计生政策调整这一时政,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无法认识到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而对大学生就业难及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学生也往往存在困惑。这说明学生要有教师的引导,才能有深度地理解国情和国策。

(四)时政搜集行为短期,不能长期地抓住热点要点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大多是一种短期行为,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或者是习惯于跟风,不能形成有逻辑的、连贯的关注,如对于国家统一、国家安全、对外开放、环境保护等这些问题,不能长期连续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

二、提高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的策略

(一)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同学讨论,教师引导

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要从日常教学做起。注重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既能给课堂增添色彩,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从报纸、杂志、新闻网站上搜集相应内容,在课堂上交流,轮流播报新闻。学生上台讲述新闻时,其他学生需认真听讲,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教师要概括新闻主题,并把新闻与教材联系起来。如学生在讲高考、中考改革方案、加分政策等时,可以联系教材中有关公平的内容;在讲关于暴力恐怖事件时,可以联系有关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的内容;在讲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时,可以联系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等。

关键在于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坚持,让其日常化、规范化。对于因表现不好而不想搜集资料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对于内向腼腆而不想上台讲述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对于在台上声音小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只要有了良好的开端,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这个收获就是学生对思品课的内容能比较主动地探究,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敏感度。

(二)设立时政兴趣小组,定期汇报热点新闻

课堂5分钟的时政播报,属于浅层次的新闻追踪。而锻炼学生的新闻思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给有兴趣或者优秀的学生一个展示与提升的平台,那就需要设立时政兴趣小组。

每班设立两个时政小组,分别研究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并且制作课件,上台汇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组还可以自由选定新闻主题,如“两会”、深化改革、大气污染与防治等。

教师要指导学生相关的讨论,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建设诚信社会,扶起“摔倒”的道德;“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等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解决在阅读时段新闻材料时遇到的问题。

(三)教师进行时政专题指导,培养学生时政分析能力

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处理,如果没有教师加以引导,则只是停留在讨论交流上。教师若加以引导,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便上了一个台阶。一般笔者通常从时政新闻的背景、该政策与教材相关的知识链接、命题的思路等角度设计问题,要特别重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回答的有效切入点,问题不宜过多,要求典型并且有一定质量。

如关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从其提出背景、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我国践行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社会和学校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学习就有血有肉,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就更直观了。在时政专题复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量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关注长远时政,形成长效时政线索

学生容易对一些时政材料进行短期的追踪。即使是时政兴趣小组,也经常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搜集材料,造成新闻材料的堆砌,而无法形成长期的时政分析思维。

政治教师思考要有深度,不仅关注短期时政新闻,更要长期、长效地关注那些有关我们生存环境、国计民生,并且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持续性的时政热点。如环境保护、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等。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背景、表现形式,并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形成专题式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国情国策。

三、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

(一)学生的兴趣有所激发,时政敏感性有所增强

很多学生越来越期待每节课的5分钟时政播报。有的看该同学播报的新闻与自己收集的是否相同,有的则是看今天某位同学的表现是否完美,有的则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些平常很少发言的学生经过精心的准备,也上台发言了。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学习思品课的热情得到激发,主动问教师问题的也次数增加了。

(二)共同分析讨论,资源共享,提高效率

时政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他们可以在公共邮箱里下载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如中考加分政策、高考改革,大部分学生认为中考、高考加分是不公平的。笔者让学生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中考、高考有些项目的加分是不公平的,一个政策只能达到相对公平,绝对公平的社会政策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让国家有所重视,进而对该政策进行完善。最终让高考、中考更加公平,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学生时政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感到科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有了提升。通过多年对时政热点的追踪,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做到了游刃有余,把时政与教材结合的能力有了提高,对时政命题方向有了一定的把握。

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9)

施工项目价值链,是指施工企业承揽到项目后,由项目部组织施工生产的一系列价值链活动构成的链条关系。

(一)基本价值活动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作为价值链的起点,可以为施工项目创造价值,对价值链流程中其他环节的成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内部后勤:主要是按照项目合同的要求,合理储运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储备、运输,各种人工、机械设备的进场,以保证在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建设任务。由于项目生产场地具有流动性、一次性的特点,使得各生产要素的稳定性较差,因此该活动需要与辅助活动采购紧密联系,并将企业资源与市场资源合理利用,以降低成本。

施工过程:施工过程是按照项目合同进行所承揽项目的施工,它是整个项目进行的核心。施工企业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的目标,进行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资源控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资源管理来实现项目目标。该阶段是成本发生的主要环节,包括工期成本、质量成本、作业成本、机制成本等。

交付维护:指项目完成合同所要求的内容,交付使用以及保修服务所进行的活动。工程验收是项目施工的最后阶段,主要是竣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工程结算的编制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工程收入和利润。工程项目的顺利交付,良好的交付服务以及维护服务,可以为企业起到品牌示范作用,带来一定的声誉,有利于以后项目承揽工作的开展。

(二)辅助价值活动

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常规管理系统和管理活动,包括施工项目的组织结构、战略制定(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信息化建设,法律事务管理、财务会计分析、质量保证体系、与建设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联系,政府事务处理等一系列活动。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它向整个价值链提供支持。

采购供应:主要指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办公设备及其他物资向供应商批量或集中购买。其中,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最大,施工企业成本中60%左右系材料成本,材料的质量、数量以及采购的及时性都会影响到施工成本。采购成本的降低将对项目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施工企业需通过研究采购供应方式、持续改进采购管理成本,保持成本优化。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深藏于企业文化,形成的优势难以模仿,对施工企业而言,根据项目管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人员结构,加强员工的系统培训,充分开发员工能力,形成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员工队伍,也成为降低施工成本的途径。

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直接与产品或进程相关,施工企业的技术开发包括施工市场分析能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项目管理模式的开发等。任何先进技术的掌握都会增加施工企业的竞争力,给竞争对手设置技术和成本障碍。

二、项目价值链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此,如何有效进行项目成本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和坏,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基于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项目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应当采用价值工程法、标准成本控制法和作业成本法。

(一)价值工程法。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它是研究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可靠地实现对象(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或作业价值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价值工程,既要研究在提高功能的同时不增加成本,或者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影响功能,把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统一在最佳方案中。

价值工程的目的是力图以最小的成本使产品或作业具有适当的价值(就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作业”是指提供一定的功能的工艺、工序、作业、活动等),通过使用价值工程法,项目经理可以决定采用何种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可以明确知道对降低成本或增加价值最有效的方案,实现施工方案的优选。

(二)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的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标准成本法就是指以预计的标准成本为基础,通过对标准成本与实际发生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实施标准成本法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计算成本,其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以衡量业绩,注意对不利差异的纠正,以提高效率,不断降低成本,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三)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依据不同成本动因(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归集对象即成本库来归集、汇总费用,再以各种产品耗费的作业量分摊这些费用至产品中,从而汇总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作业成本法的引入与实施,有助于项目成本核算更加准确,通过减少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非增值作业,可以优化业务流程,避免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降低建筑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我国施工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作业成本法,主要是要吸收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和观念,进而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增强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价值链分析在施工项目各个阶段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一)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计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基础,是公司对项目经理部实行目标成本考核的依据,成本计划是否合理,是否有操作性,直接关系到项目今后的经营好坏,建议施工企业在开工前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投标报价、企业内部定额、当地的材料价和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单价和总体成本控制目标。施工组织设计的施工方案选优,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解决技术问题,而且考虑后期的经济效果,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源头。在施工准备阶段,可以采用价值工程法对方案和计划选优,采用标准成本控制法控制材料采购。

(二)项目施工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提高项目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控制原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直接费用的开支,对安全制定预防措施,减少安全损失,规范项目的管理,认真收集项目成本的有关资料,为项目成本分析和企业定额的编制与更新。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与项目的管理人员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10)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核心价值观交流材料篇(11)

一、借助物理人物资源、物理课本的内容,展现物理教育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教学中有大量可供利用的人物资源:安培与移动的黑板、吹肥皂泡的疯老头——牛顿、磁偏角的发现者——沈括、敲打厨房餐具的孩童——帕斯卡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精神无不激励着学生发奋学习,引领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执着的追求,激发学生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

物理课本中阅读的内容[生活·物理·社会]和[信息库],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在社会和生活中得到应用的物理知识,如八年级下册[生活·物理·社会]中介绍《航天飞行器的特殊“外衣”》,其中说到材料的生产与应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进入“陶瓷时代”,陶瓷可以说是古代文明的象征.人类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这种古老的材料焕发出新的生命.还有苏科版九年级下册[信息库]中对磁悬浮列车介绍:2002年12月31日,举世瞩目的高速磁悬浮铁路商业运行线在上海试运行成功.物理教材中丰富的阅读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索物理科学的信心和欲望.

二、择优选择教学模式,发挥模式优势,指导学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适宜新课标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多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对话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几个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发挥这些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不同模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苏科版“压强”一节的教学模式选择如表1.

表1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验压力效果体验式教学通过手边现成的学习工具进行实验简单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影响压力作用的因素探究式教学通过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压强公式的正确使用对话式教学通过师生间的对话和讨论,总结出压强公式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正确应用公式能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合作式教学通过学生对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关注和尊重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帮助学生孕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暂时把“师道尊严”搁置一旁,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跨越师生之间的代沟.作为一名教师,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光点.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三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交流的本质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与心的沟通,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平等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通达心灵彼岸的桥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在思想深处产生碰撞,在精神深处相互激励,在情感深处相互感染,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即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终教学目的.

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学习新知,促进学生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