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健康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22 09:58:02

健康管理论文

健康管理论文:实施洪水泥沙管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摘要:河流的高程度开发利用,带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天然洪水水沙过程改变了,水库淤积了,河床抬高了,河道断流了……这种现象在黄河上尤为严重。河流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人类对水、河流的开发利用应有一定限度,否则就会影响河流的健康,进而影响人类自己。

关键词:泥沙 管理 黄河

流的高程度开发利用,带来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天然洪水水沙过程改变了,水库淤积了,河床抬高了,河道断流了……这种现象在黄河上尤为严重。河流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人类对水、河流的开发利用应有一定限度,否则就会影响河流的健康,进而影响人类自己。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新的治河理念,其初步理论框架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黄河治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体现其终极目标的四个主要标志。河流生命的核心是水,命脉是流动。河流生命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对外界行为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和规范性。初步考虑,要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黄河治理应通过九条途径,即: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水质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

对于黄河下游的洪水泥沙管理来讲,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内涵具体可描述为:利用中游水库群的水沙联合调度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恢复、维持下游主槽过流能力;利用人工、自然的措施逐步缓解“二级悬河”严峻形势,调整滩槽洪水期分流比,减少“横河、斜河、滚河、顺堤行洪”几率,确保黄河安澜;将具有典型滞洪沉沙功能的黄河下游滩区纳入蓄滞洪区管理,滩区享受国家蓄滞洪区补偿政策,从政策面上构筑人、河、沙和谐的管理环境,以使洪水泥沙管理能够实施和延续。

一、黄河中、下游洪水控制现状

目前,黄河下游防洪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建成,并于2001年投入运用。除了正在规划阶段的中游碛口、古贤和沁河河口村水库外,黄河中下游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建立,以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陆浑、故县五座水库为主形成了水库联合调度体系。1998年以来,国家又加大了对黄河下游治理的投入力度,开展了下游堤防加高加固,险点处理,险工加高改建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形成了河道工程体系,以东平湖、北金堤、南北展等蓄滞洪区形成了蓄滞洪体系。水文、通讯、组织指挥、抢险救灾等防洪非工程措施也在近些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整体上使黄河下游防洪形势明显改观。上述工程体系“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和非工程措施构成了当前黄河下游总的洪水控制现状。

具体表现为:一是小浪底水库和三门峡、故县、陆浑等水库联合调度,调蓄洪水,显着削减了黄河下游稀遇洪水,使花园口断面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15700立方米每秒,千年一遇洪峰流量由421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每秒,接近花园口设防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上大洪水”逐步得到控制,“下大洪水”和“上下较大洪水”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二是利用小浪底水库拦沙和调水调沙库容可减轻下游河道淤积76亿吨相当于20年左右的淤积量。三是堤防已经满足2000年水平设计水位的高度要求,抗洪能力得到加强,同时高村以下河势也得到初步控制。

二、洪水泥沙管理的实现途径

黄河复杂难治的主要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因此,只有抓住这一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洪水与泥沙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由洪水控制向洪水泥沙管理的转变。

自古以来,黄河洪水威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工程体系,基本具备了控制和处理洪水的“硬件”。同时,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加快,“数字防汛”等一系列“软件”逐步配套,这些“硬件”和“软件”构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防洪体系。依靠这一体系,可以针对不同量级的洪水实施有效控制和高效利用,也可以根据治黄需求,通过联合调度塑造洪水,防止河道萎缩,减少河道淤积,实现由过去单一控制洪水向洪水泥沙管理的转变。

1有效控制黄河大洪水、贯彻水沙联调指导思想

对于黄河大洪水和特大洪水,要致力于提高控制能力,依据水文预报、工程布局和可控能力,按照科学合理的洪水处理方案,通过干支流水库的联合调度和蓄滞洪区的适时启用,将洪水控制在两岸标准化堤防之间,确保大堤不决口,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同时,黄河大洪水和特大洪水发生时,除三花间洪水外,一般都伴随较高含沙量,因而在控制的同时,贯彻水沙联调指导思想,尽可能做到水库、河道冲淤兼顾,依据阶段管理目标,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但该类洪水泥沙的主要管理目标是黄河安澜。

2利用黄河中常洪水,实施水沙合理配置(调水调沙)

由于小浪底等水库在初步设计时对于黄河中常洪水一般不予控制,而中常洪水在洪量、洪峰流量、含沙量、沙量等特征值方面,又都处于中游水库群调控能力之内。因此,管理的途径是:合理承担适度风险,充分考虑黄河洪水的资源属性和造床功能。一是通过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让洪水冲刷河槽,挟沙入海,恢复河槽的过流能力。二是将黄河洪水资源化,可对汛期洪水进行分期管理,科学拦蓄后汛期洪水或低含沙量洪水为翌年春灌和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宝贵的水资源。三是实施小北干流放淤“淤粗排细”。在三门峡水库以上禹门口至潼关河段660平方公里的河道滩地上,利用弯道水力学、缓流分选泥沙水力学等原理,通过设置引洪放淤闸、弯道溢流堰、淤区格堤、退水闸等工程,靠水流自然力量,人为控制泥沙的颗粒级配,达到“淤粗排细”的目的。小北干流放淤分无坝放淤试验、无坝放淤和有坝放淤三个阶段实施?首先通过无坝放淤试验取得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实施无坝放淤,远期在黄河北干流建设以放淤为主要目的的水利枢纽,通过水库的水沙调控进一步扩大放淤区域和提高放淤效率。四是利用小浪底水库等干流骨干水库“拦粗泄细”。小浪底水库是调控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工程。按照设计,在其126.5亿立方米的总库容中,拦沙库容为75.5亿立方米?可拦蓄泥沙100亿吨。要科学设计小浪底水库的运用方式,尽可能做到拦蓄粗沙,泄放细沙,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库的拦沙减淤效率,同时延长水库拦沙使用年限。将来在古贤等骨干水库建成后,也可通过“拦粗泄细”运用,显着减少进入下游河道的粗泥沙。

3塑造黄河洪水,调整泥沙

河道是洪水和泥沙的输移通道,当河道内长期没有洪水通过时,河道主河槽就会发生萎缩。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黄河发生的最大洪水为22300立方米每秒,相应河槽平滩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20世纪80年代,黄河发生最大洪水为15300立方米每秒,相应河槽平滩流量为6000立方米每秒;20世纪90年代,黄河发生最大洪水为7600立方米每秒,相应河槽平滩流量为3000立方米每秒;进入21世纪,黄河没有发生一次大于4000立方米每秒的编号洪峰,相应河槽平滩流量已衰减至2000立方米每秒以下。因此,要树立强烈的洪水造床及输沙意识,在河道里没有洪水且条件具备时,要通过中游水库群联合调度等措施塑造人工洪水及其过程,达到减少水库泥沙淤积、调整泥沙淤积形态、防止河道主河槽萎缩和携沙入海的多重目的。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目前,控制黄河洪水的意识根深蒂固,但利用黄河洪水,特别是塑造黄河洪水的理念较为淡薄,甚至尚未建立,根据黄河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今后必须建立洪水利用和

洪水塑造的概念,并认真加以研究利用塑造洪水的方法、途径及手段,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使之逐步调整、完善,让黄河洪水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服务。

三、洪水泥沙管理的实践

1.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

首次调水调沙试验是针对小浪底水库初期运用的特点进行的,实施的是小浪底和三门峡两库水库联合调度方式,主要目标是寻求试验条件下的黄河下游泥沙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使下游河道?特别是艾山至利津河段 不淤积或尽可能冲刷。同时检验河道整治成果、验证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深化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试验以小浪底水库蓄水为主或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简称小花间 来水为主水库相机调水调沙,控制指标为花园口临界流量2600立方米每秒的时间不少于10天,平均含沙量不大于20千克每立方米,相应艾山站流量2300立方米每秒左右,利津站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左右。试验结束后控制花园口流量不大于800立方米每秒。

2002年7月4日上午9时,小浪底水库开始加大下泄流量,调水调沙试验进入调度实施阶段,直到小浪底出库流量恢复到800立方米每秒以下,水库调度历时11天。黄河下游河道净冲刷量为0.362亿吨,下游河槽全程发生明显冲刷,主槽沿程冲刷1.063亿吨,滩地淤积0.701亿吨,下游平滩流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漫滩最为严重的夹河滩至孙口河段平滩流量增大幅度最大,平均增加约300~500立方米每秒。

2.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

黄河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是结合防洪预泄进行的,实施的是小浪底、三门峡、陆浑、故县四库水沙联合调度,是典型的水沙多目标调度方式,主要目标是:水资源安全、干支流减灾、下游不发生大的漫滩损失、小浪底库区减淤、闸前防淤堵、为2004年水库在250米以上运用创造条件、实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或至少不发生大的淤积、进一步深化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等。

在试验调控技术方面,有效利用小花间的清水与小浪底水库下泄的高含沙量水流在花园口进行水沙“对接”,即:“小花间无控区清水负载,小浪底调水配沙”。

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历时12.4天。花园口站平均流量为2390立方米每秒?平均含沙量31.1千克每立方米,完全达到了预案规定的水沙调控指标;下游河道全河段基本上都发生了冲刷,总冲刷量0.456亿吨,达到了下游河道减淤的目的和小浪底水库尽量多排泥沙的预定目标。下游主要测验断面同流量水位降低,主槽过洪能力增加。

3.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

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是针对小浪底水库汛初蓄水较多?黄河中游又无中小洪水的特点进行的,实施的是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三库串联联合调度方式,主要目标是实现黄河下游主河槽全线冲刷,进一步恢复下游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调整黄河下游两处卡口段的河槽形态、增大过洪能力,调整小浪底库区的淤积形态,进一步探索研究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

此次试验小浪底水库出库沙量0.0572亿吨,利津站输沙量0.6434亿吨,小浪底至利津河段冲刷0.6071亿吨,各河段均发生冲刷。小浪底库区淤积设计淤积平衡纵剖面以上淤积的3850万立方米泥沙尽数冲刷,库区淤积三角洲形态得到了合理调整。黄河下游卡口河段河槽形态调整,徐码头、雷口两处卡口河段主槽平均冲刷深度为0.25~0.47米,主槽过流能力进一步提高,达到2800~2900立方米每秒。7月8日13时50分,小浪底库区异重流排沙出库,浑水持续约80小时,首次人工异重流塑造获得圆满成功。对黄河水库、河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水库群水沙调度、异重流运行状态、人工扰动泥沙的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原始数据,为今后多方面研究运用黄河水沙运行规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4.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

黄河小北干流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道长132.5公里,河宽3~18公里,滩地面积为682平方公里。滩区多为沙荒盐碱地,土地利用率不高,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天然的沉滞沙场所。2004年放淤试验的地点选在连伯滩。

2004年7月,在经过大量查勘和论证之后,黄委在小北干流开始实施放淤试验,这是继调水调沙试验之后,运用自然规律进行黄河治理的又一项开拓性工作。试验的关键是人为控制泥沙的颗粒级配,实现“淤粗排细”的目标。为此编制了试验工程设计报告及调度预案,利用放淤闸、弯道溢流堰、淤区格堤、退水闸等工程和由次洪量、历时、含沙量、泥沙级配、洪峰流量等指标组成的调度指标体系,靠水力自然力量,达到分选泥沙的目的。从7月26日16时放淤闸首次开启至8月26日14时结束,成功实施了6轮试验,累计放淤历时297小时,共淤积粗泥沙437.8万吨,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目标,通过水沙运行状况监测、分析,取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初步掌握了粗泥沙的运动规律,为今后大规模实施放淤调度提供了经验和科学依据。对减缓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速度,延长小浪底水库使用寿命,并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的意义。

5.黄河2003年秋汛调度

2003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黄河流域中下游连续发生6次强降雨过程遭遇罕见的“华西秋雨”天气,形成多次洪峰,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历时最长、洪量最大的秋汛。整个调度过程中,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洪水含沙量低、洪峰低、接近汛末等特点,黄河防总、黄委决定承担一定风险,实施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四库水沙联调”,多次成功削减黄河下游洪峰,大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避免了多次多股洪水汇合叠加后造成黄河花园口站可能形成的5000~60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将下游花园口站洪水始终控制在2400~2700立方米每秒之间,削峰率达40~50%,有效地减轻了下游滩区的洪水灾害,妥善处理了局部救灾和整体防洪的矛盾、降低潼关高程和三门峡运用方式的矛盾、水库安全和下游滩区安全的矛盾、防洪和水资源安全的矛盾,实现了拦洪、减灾、减淤、洪水资源化等多重目标。

据统计,2003年汛期利用小浪底、陆浑、故县、三门峡四座水库拦蓄洪水后,使下游滩区213.41万亩耕地免遭洪水淹没,使滩内76.85万人免遭洪水袭击,减免直接经济损失84.8亿元。

四、黄河下游滩区纳入蓄滞洪区管理问题探讨

黄河下游两岸堤防之间有广阔的滩区,居住有大量人口。根据2000年统计资料,滩区总面积4046.9万平方公里,它既是行滞洪、沉沙的场所,又是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所,目前有耕地375.50万亩,村庄2052个,人口180.94万人。

黄河滩区作为河流行洪、滞洪和沉沙的地域,在历年的防洪保安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滩区频繁漫滩,且受灾后无补偿渠道,致使滩区经济发展缓慢,生活落后。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在中下游河段基本无工程控制的条件下,滩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漫滩20余次,累计受灾人口887.16万人次、受灾村庄13275个次、受淹耕地2560.29万亩次。滩区农民收入仅为本省农民人均收入的27~47%,部分地区已成为河南、山东省甚至全国的重点贫困地区。

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的基本特点长期难以改变,黄委经过多次研究,为保障黄淮海平原安全,对黄河采取“稳定主槽,调水调沙,宽河固堤,政策补偿”的治河方略,在这个治黄方略下仍需对滩区采取淤滩 刷槽的方针。小浪底水利枢纽的修建与中游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联合运用后,虽然可使洪峰流量受到一定的控制,但黄河下游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漫滩,滩区群众的贫困现状仍难以改变。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河势游荡多变,主槽过洪能力低,小水漫滩,“横河”、“斜河”、“滚河”、“顺堤行洪”等的严峻形势急需改变,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是改善这种状况的有效措施。按照规定,小浪底水库对于8000立方米每秒以下洪水不能拦蓄,但从滩区群众的生存发展要求来看,必须对4000~8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进行控制。洪水控泄造成的后果为:一方面小浪底水库将提前被淤废,经国家多年努力投巨资建成的黄河下游防洪关键性控制工程将大大缩短使用寿命,丧失其防御大洪水的作用。另一方面,长期小流量下泄,将导致河道持续萎缩,“二级悬河”迅速发展使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进一步恶化,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当前,黄河下游的综合治理与滩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尖锐,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在于滩区受淹后的损失能够比照蓄滞洪运用补偿办法进行补偿,从而构建和谐管理环境。

通过近年黄河治理的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可以看出: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泥沙管理转变,在黄河上还必须包括泥沙管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实施水沙联调和处理好黄河下游滩区问题,即调水调沙和滩区纳入蓄滞洪区管理,这样,才能做到人、水、沙的和谐相处,进而向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迈进。

健康管理论文:加强儿童的系统管理整体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保健 健康检查 计划免疫

论文摘要:在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本社区内育龄期妇女的情况,对孕妇进行优生、优育、早检、健康教育,及时掌握社区内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对每一个新生儿都要进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复查,建立、建全系统的儿童管理卡片,建立、建全系统的免疫档案,对儿童的表、卡、证进行系统管理。禁防早种、迟种、漏种现象发生。对各种原因造成迟种或漏种者,通过免疫系统管理,及时进行补种,有效防止传染病在社区内暴发流行。新生儿出院后,都要接受社区保健人员的访视与保健指导,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要求我们必须从早做起。

加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是整体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基础〔‘〕。几年来,通过对。一6岁儿童的系统管理,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介绍如下。

1新生儿期保健管理

新生儿在出生后3一7d内进行第1次访视,详细询问新生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情况。如:是否足月、顺产、有无窒息、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吃奶及排尿情况、疫苗接种情况等,详细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检查,指导护理及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12一14d左右,测身长、体重,观察黄疽情况及脐带残端愈合情况。指导家属对新生儿加喂VDz (5 000u,丸),直到周岁,宣传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提高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满日访:新生儿后28 d时,测量身长、体重、满月体重,与出生体重比较增长不足600g者,应找出原因并给以相应指导,访视时先访早产儿、新生儿,后访感染儿。

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阿氏评分7分者、黄疽儿、感染儿、先天畸形并影响生存能力者应进行垂直管理,增加访视次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供最佳服务。

2婴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系统管理

2.1建立建全档案制度

满月后,建立系统管理大卡,儿童定期进行四、二、一体检,即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4次体检,l}3岁,每年进行2次体检;;3一6岁,每年进行1次体检,根据体检情况,指导喂养知识,及时添加辅食,并对适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为人学做好准备工作。

2.2计划免疫制度

按国家规定的儿童计划免疫制度和程序,出生首先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建立计划免疫登记表、卡、证。28 d一1岁内婴儿期:计划免疫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乙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等。1一3岁幼儿期:要完成麻诊复种、百白破加强和A群流脑或A+C流脑、甲肝疫苗、水痘疫苗、麻风腮、流感疫苗等疫苗接种;4一6岁前儿童要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加强,百破二连、麻疹、A群流脑、复查乙肝、个别儿童接种乙肝疫苗转阴者,可重新免疫(接0,1,6程序进行)对抗体减弱可直接加强1次。

3健康教育制度

我们定期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开展如何预防拘楼病、腹泻、小儿肺炎、肥胖、贫血等讲座,倡导母乳喂养、正确指导婴幼儿的辅食添加,积极宣传计划免疫接种,按计划免疫程序为每一个儿童进行预防接种。通过我们的努力,近几年,本社区儿童整体健康水平上升,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

健康管理论文:妇科手术病人健康教育的路径管理

【摘要】目的 消除或减轻影响手术病人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并发症,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方法 从护士的要求、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考核的方法4方面开展路径管理。结果 护士在职业素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得到提高;手术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在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病人的投诉率明显下降。使用路径管理考核方式更加人性化,考核合格率普遍提高。结论 通过使用健康教育路径管理,使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系统化。

【关键词】手术病人 健康教育 路径管理

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 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 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达到使患者了解和增进健康知识, 改变他们的健康行为, 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面发展,妇科手术病人最渴望了解有关手术的健康知识,因此,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给病人安全感,增加其自我照顾能力,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3月~2008年3月妇科1病区作为对照组实行普通健康教育,妇科2病区作为实验组实行健康教育路径管理。

1.2 方法

1.2.1 护士的要求:(1)要求护理人员通过掌握患者的十知道(患者的床号 姓名 文化 职业 诊断 病情 治疗 护理 饮食 心理)来进行健康教育并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运用语言艺术 、情感的交流,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说教和安慰。(2)要求护理人员通过自学,每周两次上小课,每月两次的业务学习,书写工作笔记等形式,不断学结,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阶段性技能培训、考核练就过硬操作技能。(3)要求护理人员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带着细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去对每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内容: 主要从入院-出院的术前至术后每天进行。

入院当天主要完成入院宣教包括告知经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介绍住院环境、用餐时间、物品的保管、便民措施及有关作息、陪伴探视制度以及将要检查的内容,协助病人之间的沟通,让病人尽快转变角色,配合参与护理过程。住院第二天强化入院当天的内容,告知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及检查结果的时限,让病人心中有数配合检查。第三天反馈部分检查结果及做好术前饮食指导,解释术前准备的目的意义及如何配合等,使病人能以最佳的生理心理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当天给予心理支持并讲述术中配合要点,术后回病房从术后卧位、饮食、用药、生命体征监测目的、术后功能锻炼的时间及目的等有利于疾病康复方面进行教育。术后一天主要从饮食,功能锻炼,个人卫生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平稳度过危险期,减少并发症尽早恢复。术后二至四天反馈体温及用药时限,术后病理检查的意义和出结果时间并进一步指导饮食和功能锻炼。让病人有良好的心态恢复健康。

出院指导:告知办理出院的程序、出院后的饮食、训练、禁性生活时间、复诊时间并发放医患联系卡方便咨询。

1.2.3 健康教育方式: 健康教育形式以尊重患者的文化习俗和隐私为重。主要通过(1)语言教育。语言教育是最直接的方法之一,要求护理人员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和交流时机,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接受教育。(2)书面文字教育。如发放健康教育处方.每月更换健康宣传栏版面(3)集体教育。每周三次由护士长、主任就妇科常见病的防治进行讲课,咨询。(4)电化教育:每天上午宣教室滚动式播放手术录像带,让患者了解手术经过,消除恐惧心理接受治疗。

1.2.4 健康教育量化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试运行[2]。 成立院科两级健康教育质控组织,实施院科两级质量考核评价,科室每周自查1次,护理部每季全面考核1次,考核的方法:(1)科护士长每天床头交接班时口头询问健康教育落实情况。(2)总护士长定期抽查(书面、口头)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掌握情况。(3)护理部每季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考评。(4)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患者座谈会、个别访谈等评估科室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2 结果

2.1 在使用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后护士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扩充了护士对心理、伦理、营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护士工作的责任感,提高主动了解患者需求为患者提供教育的责任,化解工作矛盾,保证健康教育更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调查表设计:共设计调查表3份,分别将职业素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各分解为8项内容。并按一般(1~3)、尚可(4~5)、较好(6~7)、好(8~9)分成9个分值四个层次,由被调查者在相应栏内打“√”。职业道德评价内容包括:基本素质、敬业精神、安心程度、进取意识、受伤观念、协作配合、仪表举止和科学态度;知识结构评价内容包括:善钻好学、学识层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操作熟练、相关知识和兴趣爱好;智能水平评价内容包括:思维判断、应急反应、写作水平、慎言守密、动手程度、语言艺术、沟通技巧和关系协调[3]。对照组与实验组护士素质调查结果经u检验,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其整体素质结果评价如下

表1 对照组和实验组护士整体素质评价比较

2.2 病人的满意度、病人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病人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健康教育是“知、信、行”的统一,因此健康教育覆盖率、手术病人的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是作为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实行健康教育路径管理后科室健康教育覆盖率、健康知识知晓率、手术病人的满意度与未实行健康教育路径管理的科室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著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病人情况比较

2.3 对照组与实验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分别为9%、2%,病人的投诉率分别为4%、0%。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著差异(p均<0.05)。

3 讨论

3.1 在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多种角色,健康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的素质,护士的综合素质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要求呈高度相关性,提高健康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护士的能力和素质。随着护理教育的发展及护理大专、本科教育的普及,希望通过健康教育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4]。通过健康教育的路径管理,护士在职业素质、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得到提高;手术病人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在提高,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病人的投诉率明显下降。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教育内容,从而改善了不良行为,降低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对医院产生了信任感。

3.2 健康教育在医院逐渐得到重视,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健康教育开展,提高教育效果,则需要多部门合作,必须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基础理论和意识的培养,各部门相互配合保证教育顺利进行。

3.3 随着世纪的到来, 护理人员将成为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因此, 我们必须深人研究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效果评价等, 才能有力地推动护理现代化进程, 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健康管理论文:新医改形势下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健康管理的内涵及步骤,阐述了发展社区健康的意义,认为进行社区健康管理是破解“看病贵、 看病难”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切合中医\"治未病\"的重要举措。并在新医改形势下,就社区健康管理发展战略问题对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swot分析,指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并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优 势———劣势和机会———威胁这两个维度组合的情形下,如何发展进一步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提出了建议,如转变观念、加 强健康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构建信息化平台、建立中心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性互动机制等.

【关键词】 社区健康管理; swot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自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提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 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以来,社区卫生服 务在我国受到日益重视和普遍认可。在2009年颁布的新医改 方案中,提出要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其中包括健全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 力争让群众少生病,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 标。时至今日,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已无需 赘述,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及战略,尤其是在全民健 康意识增加,在新医改刚刚颁布,各地都在集中精力准备有所 作为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健康管理中的作 用、社区健康管理怎样发展等战略问题还需要做一个明晰的阐 述.

1 社区健康管理的内涵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 断增强,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有病才求医”的传统医疗服务模 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加快,导致各类疾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上升,从而对健康 维护及改善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而在我国城市社区医疗卫 生资源结构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的 医疗服务远低于社区居民需求,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 问题突出。因此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必须改革社区医疗服 务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以健康管理为 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1·1 健康管理含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 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过 程。它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方面出 发,对影响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跟踪预测、对疾病早期预 警,全方位地进行健康干预的前瞻性理念,结合先进完善的医 疗保健服务与信息技术手段,以各层次医疗机构为依托,为居 民提供科学、系统及人性化的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以此调动个 人与家庭自我保健的积极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达到防治疾病发生、控制疾病的 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1-2].

它的主要实施流程见图1。首先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 息,了解其健康状况,然后对有可能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有关 风险性因素进行评估,通过社区诊断对社区居民目前的健康状 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做出预测。然后是针对各个个 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改善其健康状 况。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即在实施 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价,为进一步调整干预计划提供 反馈。只有通过长期的健康管理的过程,才能有效地改善社区 居民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他们的医疗支出.

1·2 社区健康管理的内涵 社区健康管理是以社区全体居民 为服务对象,对全社区居民的生命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指 导和维护服务,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疾病(上接第1207页) 治疗结合到一起,落实“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 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目标,有效地分流患者,减轻 大医院的压力,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3]。因此,它对 建立我国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新型体制,推进我国城市医疗 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累积 过程,健康管理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对引起疾病的各种危险因 素的归纳、分析和控制,以达到对疾病的预防或控制发展。美 国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 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健 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 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 进行健康管理,医疗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4]。所以,健康管 理对于社会、企业和个人都是必要的,它节约了医疗费用的支 出,也提高了个人的生存质量.

2 发展社区健康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在医改进程中各种 矛盾的凸显,发展社区健康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社区 健康管理是从上游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最有效办 法和举措。慢性病威胁和医疗负担加重是引发当前社区健康 管理“热潮”的直接原因和最大需求[5]。只有实施战略前移 (从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即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实行有 效地控制与管理,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健康/亚健康人群为中 心)和重心下移(即将卫生防病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农村和家 庭),才是解决民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和举 措。通过发展社区健康管理,能够引导社区居民的一般诊疗下 移到基层,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 级医疗和双向转诊。②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社区群众越来越 迫切的需要。who认为所有就诊患者中,只有10%左右的患 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80% ~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 题,可以通过以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和社区健康管理师为骨干 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 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 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 健康管理的大发展能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起居 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③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有利于适应疾 病谱改变的需要。2006年卫生部公布的全国城乡调查数据显 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内分 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神经系病、精神 障碍等发病率均比上一年度大幅度上升。世界卫生组织 的健康公式(健康=15%遗传+10%社会因素+8%医疗+7% 气候因素+60%生活方式)也明确显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是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疾病是可以通过健康管理 有效地预防的[6-7]。④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中 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 疗服务中的作用。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中医的“治未病” 思想更是切合社区健康管理的理念,因此以发展社区健康管理 为契机,可以充分促进中医的发展和普及[5-6].

3 社区卫生服务在健康管理中的swot分析

swot(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分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 院著名教授安德鲁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后成为 战略管理中广为应用的对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的方法。它在通过分析环境而发现机会和威胁的同时,分析组 织资源,识别自身优势和劣势,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有助于 组织在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占领战略制高点。然而swot分 析法在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应用较少,本部分拟根据社区卫生服 务现行的政策理论及实践情况,对之进行探索性分析,为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在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建议。

健康管理论文:市级疾控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摘要】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市级疾控健康教育应重视档案储备与规范化管理,并具体论述了如何制定健康教育档案的管理制度,以适应当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要求。

【关键词】健康教育 档案管理 规范化

近年来,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疾控事业的蓬勃发展,疾控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工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充分利用健康档案,发挥健康档案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 强化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意识 建立健康教育档案网络

1.1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健康教育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形成了大量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数据,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要增强这方面档案意识、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实现对健康教育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业务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疾控工作服务。

1.2建立档案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网络,设立健康教育档案,即在中心设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各科长参加的全中心健康教育档案管理网络体系,中心档案室负责全中心档案工作的总体规划,负责起草制定健康教育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并要经常到各科室检查、指导。

2 强化人员对健康教育工作培训 建立健康教育档案新模式

2.1加大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培训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保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等基本环节,且每个环节都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和工作方法。所以要有素质高、能吃苦刻苦、具有奉献精神和较高政治素质的人员管理。

要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增加投资,加大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坚持内训与外引相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使这支队伍成为疾控档案事业的主力军。

2.2采用多种渠道提高技能

健康教育档案业务培训必须紧跟发展需要,加以创新并着重学习档案的收集、鉴定、分类等技能,鼓励档案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了解和把握健康教育工作新态势。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使健康教育档案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在培训方面采用参加培训班、进修班及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外语、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和档案知识培训,以适应当前形势需要。

2.3健立档案工作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档案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健康教育档案事业的发展,使健康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保护健康教育档案,延长其寿命,使疾控档案管理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转变。

3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因地制宜促进健康教育

3.1利用绩效考核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引进奖罚机制,纳进考核评选,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在健康教育工作档案整理突出的档案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申报档案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研究档案资料的利用和开发。近年来,开展疾控绩效考核工作中涉及大量健康教育档案资料,注意收集整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建设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3.2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健全健康教育档案

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市卫生防病工作的繁重任务,尤其是健康教育等业务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健康教育技术档案。从疾病控制的工作实际角度出发,加强健康教育档案管理,更好的促进健康教育工作,为疾控机构进步和发展服务。

健康管理论文:浅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贯彻实施,强化了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发挥领导作用,全员参与、重点对危险源的控制,加强对内审员的配备和管理,用标准指导工作,规范了企业和职工行为,广大员工在施工现场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作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我约束机制,企业的管理体系得到良好的运转。

关键词:安全管理;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各类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大量采用,施工队伍迅速增加,各种所有制,不同等级的施工队伍大批进入建筑市场,造成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的不断突出,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传统的安全管理方法无能为力,人们在寻求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法,系统化管理是现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显著特征。系统化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是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核心,采用系统、结构化的管理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本公司于2000年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来,规范化管理了各项工作,使各部门职责明确,部门之间接口关系顺畅,各项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员工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增强自身竞争力,多年来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如何搞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发挥领导作用

领导者是确定企业的统一宗旨和方向,并使运作方向与组织的宗旨相统一,一个企业没有宗旨和方向,难以发展,不可能做强做大。领导作用是通过增强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在整个企业内促进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的实现。从体系运行过程来看,在管理层(特别是机关管理层包括分公司管理层)作用发挥上容易出现偏差,他们错误认为目前企业的安全管理的事情就是安全管理部门、贯标部门的事情,不积极参与贯标培训,对贯标的各阶段工作被动应付,未按照《管理手册》要求发挥其职能职责,不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工作,等到内审和外审时,才忙着突击工作应付贯标,从而导致体系在该部门执行力差。太原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自2000年以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修订了3次,董事长(总经理)为了把标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于2005年成立贯标工作组,亲自组织贯标工作,修订文件,重新确立了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清楚地阐明了职业安全总目标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承诺,并充分发挥各级管理层的作用,带动广大员工,学习体系文件,执行体系标准与规范,狠抓培训、印发学习资料,结合内审,组织各部门深入学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让广大员工熟悉制度、《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按照制度、手册、程序办事。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使体系较好地运行。

2 注重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是企业之本,只有他们充分参与,才能使企业管理有好的成效。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全员、全层次、施工全过程的一件大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级人员是企业之本,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安全管理,必须有全体员工的参与,在现代企业中,安全管理是一个牵扯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全体员工的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岗位员工的参与,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真正把安全落到实处,只有全体员工的的积极参与并履行其职业健康安全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才能保证贯标工作的深入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对象相当复杂,受建筑施工过程中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是动态的,是关系到安全管理成败的主观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中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加强对员工职业安全健康培训,使全员理解、全员参与、全员支持,将日常安全工作与体系相结合,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参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意识,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方能持续改进,成为永恒的动力。

3 全面、彻底地辨识危害性

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是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应对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特别是根据工程对象的特点和条件,充分识别各个施工阶段、部位和场所需要控制的危险源,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周期性和临时性的活动;②企业非正常(紧急情况下)的活动;③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④作业场所内所有的材料、设施、设备。在危害辨识中应考虑整个经营过程和性质,对生产和服务区域可能产生危害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评价和控制策划,识别与企业相关的所有危险源,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对其中风险较大或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阶段或部位的活动,还应进行安全论证,评价和论证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方案,项目经理部对其进行控制。企业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企业应及时更新这方面的信息,采取有效手段,从源头抓起,使所有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从根本上增加施工作业的安全度,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4 做好内审员的配备和管理

一个企业的内审员通常是贯彻标准的第一批人员,除了肩负内部审核任务外,还是企业管理体系建设的骨干。不仅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进行检查、判定,还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起到参谋、纽带、内外接口和带头作用。内审员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教育。内审员至少应获得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

(2)工作经历。内审员具备3年以上工作经历,没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与实践,没有一定的专业工作经历,难以对体系的运行有充分的了解,难以胜任独立的审核工作。

(3)审核员培训。审核是一门技术,不经过一定的培训,难以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充分的理解,也难以系统掌握审核的知识和审核工作。

(4)审核经历。在具有一定经验的内审员带领下从事过审核工作。审核的实践帮助内审员将学习到的审核技能应用到审核的实践中,掌握审核的实际技能,积累审核的经验。企业内审员全部由企业部门负责人担任,都是参加体系标准和审核过培训的人员,他们不但熟悉自己的业务知识,而且还掌握标准,能很好地将标准和业务知识相结合,这样,他们既可以收集员工对管理体系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发现体系运行中的不适宜,通过审核报告向领导反应,又可以把领导层的决策和意图向员工传达、解释和贯彻,起到一种沟通和联络的作用。部门负责人作为内审员,他们对体系的要求有更深的了解,更懂得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体系在运行过程中能及时改进,保证持续有效性。

5 加强运行控制,防止“两张皮”的现象

运行控制是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实施和应用,而在体系建立初期,大家习惯原来的工作方法,而新体系凡事讲程序、太麻烦,不如原来自由方便,因而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按新体系运行,形成“两张皮”。所以,要克服“两张皮”现象,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能把体系误当成形式上的“达标”,认为建立新体系单纯只是为了应付认证审核,得一块牌子;二是要狠抓落实,明确管理职能和岗位职责,为体系的运行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制定的各种体系文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符合现行安全技术标准的要求,更有利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有关要求的贯彻和落实;四是狠抓落实,就是将职业健康安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开展检查、验收和体系审核、评估活动,实施控制,强行推进,这样才能使体系建设更具严肃性、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将原有的管理手段、制度、组织结构等彻底推翻,而是应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框架模式重新构造、安排、组合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它可以与其他管理要求相结合帮助企业实现包括安全管理目标在内的各项技术经济目标,实现企业在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平台上进行监督、检查、考核的目的,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健康管理论文:浅析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关健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程管理 职业健康 职业安全 管理体系

论文摘要:结合目前国内职业安全、职业健康方面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政府、企业、员工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1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 )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与is09000和iso 14000等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样,被称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iso正式成员国,1995年参加了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组建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特别工作小组,2001年11月12日批准了gb/t28001- 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科学技术、管理工具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对于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不断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先后出台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就业促进法》等多部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工作的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大安全生产方面的投人,尤其是高危行业的安全投人。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安全设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统计,2008年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1172人,比上年下降10.2%。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312人,下降24.5%;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2.82人,下降7.5%;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1.182人,下降20.4%。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万起,造成7.3万人死亡,30.5万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3人,减少0.8人。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如下:

(1)一些地方和企业,思想上对于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这就很难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小企业,这种意识的树立还很不够,同时受资金投人等各方面的制约,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2)职工对职业安全健康认识不够,尤其是那些在苦、累、脏、差环境下工作的职工,不了解什么是职业健康,企业也不对他们进行告知,有些职工得了职业病还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3)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有着很大的立法空间。目前,虽然我国有许多涉及到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一般夹杂在其他法律如《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等里面,在职业危害防治上,我国只有一部法律—《职业病防治法》。但从我国目前职业危害的现状来看,只有一部法律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和《职业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规章和标准的制定已到了一个刻不容缓的时刻。

3进一步推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举措

3.1提高安全健康意识,营造全社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

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们从事安全健康活动的安全健康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人的价值理念。树立社会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风气,从物质、精神两方面,从员工、企业、社会三层次,形成全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围、舆论氛围,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健康。

3.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从国家层面,加快劳动安全健康方面专业法规的立法工作,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各领域相关的法规、技术规程、标准,依法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行为,做好职业危害申报制度、作业场所监督检查制度、职业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建设工作,把安全生产和健康管理工作纳人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

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过加大科技投人来推进科技创新,从而运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改善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面貌,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生产以及职业健康工作能够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

3.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根据目标管理原则,从企业法人、董事长等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普通员工,层层制定、分解目标,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健康管理考核标准。根据国家、部委、行业制定的《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标准。

规定员工安全健康行为规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册》,明确总要求、目标、职责等,为安全生产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汇报、分析、处理、调查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中。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意识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自觉学习安全生产、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法律,提高自身意识,将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纳人企业管理中,积极营造企业安全健康文化氛围,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为培训的组织、管理、资源等提供支持,确保安全生产与健康管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3.4加强政府职能监管

政府监管部门要建立各级监督管理的执法队伍、企业要建立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队伍,切实履行职业安全健康监管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监管执法力度,指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逐步建立安全生产诚信机制。

健康管理论文: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浅析

摘要:本文对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的特点以及个人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 个人健康档案管理

0 引言

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自我保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医学资料,它记录了每个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建立健全公民个人健康档案对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其中在健康权利中,就提到了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在这里,笔者将就个人健康档案的界定、特点及管理谈一些浅见,愿与业内人士商榷,共同搞好个人健康档案的理论与实际研究工作。

1 个人健康档案的定义

为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个人健康档案,我们先要对个人健康档案的定义进行一下界定。与广义的档案定义一样,个人健康档案的定义应满足四个构成要件:档案的形成者,主要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等。档案内容,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包括个人在医院看病时候所用的病历,还包括与个体健康有关在医疗、保健等过程中产生的更广义信息资料。档案的形式,主要有图、档、卡、册、表。档案的本质即个人在医疗、保健等个人健康管理活动中形成原始的历史记录,它是医疗保健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个人健康档案,就是个人身心健康(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疾病预防与保护、非健康状态的疾病治疗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它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管理,满足个人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和形式的历史记录。

2 个人健康档案的特点

2.1 内容的全面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个人健康档案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病历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还记载了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集个人健康档案,不仅能记录病史、诊断治疗情况可以完成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信息集成,而且也是在医疗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字、数据、图表、影像等资料的有机整合。个人健康档案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以图、卡、档、表、册等形式出现。

2.2 内容变化的动态性 一份完整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了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在各个健康状态下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客观反映疾病病情、检查、诊断、治疗情况及其转归的全过程记录。它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过程,并通过各种形式详细地记录健康信息的变化,从而为将来的医疗保健以及健康管理过程提供完整的医疗诊断依据。

2.3 检索使用的方便性与灵活性 传统意义上的查阅档案,必须是要先通过查找索引,找到相关索引一层层进入后才能进行翻阅,这不仅速度慢,劳动繁琐,而且检索的查全性和查准性又无法得到保证。个人健康档案以个人为单位,以特有的数据格式集中存储,有利于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信息,为科学研究、临床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2.4 内容的保密性 由于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了大量的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所以它的安全控制和保密性的要求就显得很高。个人健康档案涉及的隐私信息主要有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职业等,有对于个人健康有关的某一问题的跟踪动态观察记录,如就医行为等,还有用户的潜在信息,即基于个人信息从中发掘出来的潜在信息。

3 个人健康档案的内容

个人健康档案不仅包括个人在医院看病时候所用的病历,还包括与个体健康有关在医疗、保健等过程中产生的更广义信息资料。笔者认为个人健康档案可由个人基本信息、基本记录和专项档案等部分组成。个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职业、工作单位、教育程度、婚姻、民族等;基本记录即个人健康行为记录:如家族史、吸烟、饮酒、就医行为以及个人各种化验及辅助检查记录、预防性记录等;专项档案指特殊疾患流程,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随访的动态观察记录。包括症状、体征、用药、转会诊结果等。

4 个人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建立完善的管理流程和机制 首先是完善个人健康档案的收集制度。个人要有自我保健意识,尽可能地将与自身健康相关的所有记录全面、妥善地保管起来。各个卫生服务机构,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健康服务机构等要形成制度,从个人出生开始建立健康档案,把个人健康资料纳入各个医疗保健机构的档案管理流程中。其次要确定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机构。个人健康档案是个人健康情况的原始记录,具有从属性与唯一性,其归属权属于个人所有。医院等健康机构在受聘管理的期限内,负有形成。收集、归档和妥善管理的职责,严禁健康档案的散失。要根据有关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做好个人健康档案的交接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再次是不断探索好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培养一支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高校快捷地提供利用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

4.2 个人隐私安全与保护问题 隐私的基本涵义就是自然人对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保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个人健康档案中有关个人信息完全属于个人隐私,这种隐私权主要表现在个人对整个就医、保健过程中档案上记载的个人资讯或信息部分享有的支配权。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的改革,医疗法制尚不健全,易患纠纷日益增多,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之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工作也应纳入法制轨道。如何有效保护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是保障个人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机构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起如医患双方密切的信任关系,抵消提供个人信息的顾虑;制订完善的个人隐私制度与隐私保护技术;开展个人隐私保护教育,提高隐私保护意识与行业自律管理意识等几个方面入手,将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与保护个人隐私权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之路。

4.3 实现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综合利用,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个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是必然趋势,是快速方便提供利用的必然途径。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特指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化软件,系统为居民从出生到死亡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内提供所有健康档案,以及这个生命周期内相关的父系、母系的遗传健康史,它以健康卡作为居民身份的电子档案,收集、组织、管理居民在医疗、保健等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在将来医疗保健过程中提供完整的医疗诊断依据。与传统意义上的健康档案相比,个人健康档案信息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档案内容更加全面、充分。它不是简单地将纸质病历记载的各项内容输入电脑,还记载了居民平时生活中的点滴健康相关信息。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取有关信息,快速全面的了解情况。②检索使用更方便。信息化基础上的个人健康档案具有特定的数据格式和集中存储,有利于快捷输入,迅速检索查询、调用处理各种诊疗信息,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集成资料,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③可以使患者得到异地专家的健康指导。依托互联网,异地专家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详细信息,能给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意见。④存储更加简易。纸质档案的保存,必须有足够空间,同时还要解决纸张的磨损、老化以及“三防”等问题。对健康档案实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占用空间小,保存容量大,能永久保存。

由于笔者学识和能力的限制,本人只是对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身此项研究,同时也希望这篇浅陋之作能给当前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健康管理论文:完善收支预算管理 保障高校健康发展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高校收支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当前高校收支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危害及其原因,提出了完善收支预算管理、保障学校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收支预算管理; 科学发展观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007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对于高校债务问题表示“要认真地加以解决”,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在新闻会上说“教育部将为高校贷款设立上限额度……帮助学校化解贷款风险”,搜狐网发起“高校负债会不会让高校破产”的讨论;4月,教育部发言人做客中国网表示“高校贷款问题是能够解决的”;9月,周济承认中国高校负债2 000多亿元,高校可通过土地置换解决负债问题;10月,国土资源部表示,高校用地属国有划拨土地,按照法律,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12月,国务委员陈至立表示,高校债务存在潜在风险,要把高校负债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3月,周济就高校债务问题再次接受采访。高校负债已成为媒体、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年来,高校赤字运转,一方面向银行举债(显性负债),一方面利用沉淀资金(隐蔽负债),实际负债远超出政府统计数字,对高校正常运行构成威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非赢利组织,预算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方式,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好坏事关高校事业的计划能否完成,直接影响到高校各项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收支预算管理,保障学校健康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二、高校收支预算管理的现状

高校预算是指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校进行预算管理并不是单纯控制收支,而是根据学校规划,明确资源投向,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有序发展。

建国以来,高校预算编制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后三十年间,教育经费全由国家包揽,预算只反映财政拨款收支;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向综合财务预算过渡,高校收入趋向多元化,开始编制包括所有可用收入的“校级预算”,初步确立综合财务预算模式;三是综合财务预算贯彻实施阶段,贯彻“集中统一、大收大支”原则。

高校编制预算的目的是经费切块、控制支出、压缩赤字、收支平衡。2000年,国家推进中央部门预算改革;2002年财政部开始实行编制部门预算改革。中央部门预算与学校收支情况不一致,学校编制两套预算:一是8月份开始编制上报教育、财政主管部门的次年综合预算,主要是财政拨款及可预见大项收支预算;一套是上年底开始编制当年3-4月下达的分配校内部门年度经费的学校内部预算。

上报综合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编制程序:“一上”预算根据当年文件要求,利用相关基础数据,比较粗略地测算上报;“一下”预算由上级财政部门根据“一上”预算和相关政策下达控制数;高校根据控制数填报“二上”预算;上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下达“二下”预算。因为上报部门综合预算主要是与财政拨款有关的预算及其他可预见大项收支,各类专项单独编制预算,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经济和收支情况。

高校内部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预算,由校级和所属各级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包括事业拨款和学费收入,事业拨款由财政核定,学费收入根据学生数和物价部门核定收费标准确定。高校支出包括事业、经营、自筹基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等支出,其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由高校根据校内政策确定,维持性专项和发展性专项支出预算由相关部门申报,人员经费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控制或由业务归口职能部门进行二次分配。

高校预算留有传统预算编制的痕迹,上报部门预算和学校内部预算从时间和总额上不一致,存在明显的“两张皮”现象。

三、高校收支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预算“两张皮”的直接后果就是上级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收支情况。分三类问题分析:

(一)高校收支总体预算管理问题与危害

1.收不抵支,内部编制赤字预算现象普遍存在,贷款盛行,威胁高校科学发展

与高校10年来的发展速度相比,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显然不足。高校要实现“一要吃饭,二要发展,三要有所积累,四要增强调控能力”的财务管理目标确实困难;高校基本是“吃饭靠拨款,运转靠收费,发展靠贷款”。据了解,当前高校对待贷款大致有两种状态:(1)贷款不列入预算,全部挂在应付款科目,还款采取“借新还旧”,甚至利息都要靠贷款偿还。(2)贷款列入预算,预计当年能从预算外收入中归还的本息数额列入收支预算,无法归还部分仍挂应付款科目。长远来看,对高校科学发展是一种巨大威胁。

2.预算不完整,不统一,影响资源配置

贷款不能列入收入预算;多个预算并行(基本收支、基本建设、修购项目、985工程等),各预算编报时间不一致,要求有区别,经费下达与执行时间不同。高校侧重于编制校级财力预算,欠缺学院、部、处等二级单位预算。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实际经济状况,支出安排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资源浪费,学校调控资金额度和余地小。

(二)高校收入预算管理问题与危害

1.收入预算存在不确定性,资金安排低效,专项经费更为突出

“985工程”专项经费往往下半年编制当年预算,年底下达又不按预算下达(按一定比例下达);“修购专项”预算审核后,学校已按需求情况垫支资金组织实施,到年底上级部门又没安排预算,反过来说,学校利用自有资金已安排相关项目支出,经争取得到的上级补助款往往成为一种“埋伏”,资金使用效益值得商榷;部分学费等应收款项不能按时上缴,势必影响到资金使用安排。某高校2007年12月本科生欠费达到2 150万元,严重影响到办学资金周转,由此增加贷款额度又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

2.收入预算不实,难以保障高校支出需要

个别二级单位重视部门利益,与财务管理部门在资金收支方面信息不对称;创收单位往往由业务部门对其投资、上缴等指标进行核定,难以准确判断和掌握实际状况,难以对其未完成部分作出判断、评价和考核,完不成收入计划,缺乏必要的约束措施;收入增加较大时,也会部分打“埋伏”,倾向于只是完成年初制定指标任务。收入预算不能较好地完成,预算支出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高校支出预算管理问题与危害

1.支出预算约束乏力,管理低效,影响正常事业有序发展

支出预算缺乏约束,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无法实现预算增值功能;经费使用部门在支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热衷于想方设法争资金;项目预算金额,较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申报者的游说能力和决策者的偏好和关注程度;以部门利益为重,导致一方面经费紧张,一方面浪费严重。在混乱状态中财务负责人往往权力过大且得不到有效监控,预算的公平性、公正性和效率受到影响,随意增加支出预算导致学校入不敷出,赤字大到一定程度学校就会紧急叫停。最终导致学校发展规划得不到落实,资源投向低效,事业发展受到威胁。

2.高校支出预算偏离发展战略,基建投资比重大,影响到高校持续发展

发展战略是指导高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般由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及措施等内容组成,而高校部门预算均为一年一定,往往关注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偏离学校发展战略;高校支出预算安排“盖大楼,请大师”,基建支出过大,运行经费飙升,高校不得不编制和执行赤字预算,影响高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四、高校收支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预算基础的制约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高校预算仍留有传统预算痕迹,上报部门预算和内部预算编制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高校编制“零基预算”条件尚不具备,高校预算定编、定额、定标准未形成,预算管理处于相对粗放、经验式的状况,高校缺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财务预算管理队伍。

(二)编制本身的问题

1.预算编制方法问题。目前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数+增长”的编制方法,以上一年支出为基数,部门间基数不均衡,难以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各部门,容易造成各部门一味增加支出。2.预算准确性差导致预算缺乏刚性。预算的准确性是保证预算刚性的前提,现行预算往往缺乏必要论证,预算准确性较差。3.预算编制、执行和考核缺乏有效制衡。现行预算编制程序要经过预算编制工作小组、分管财务校领导、职工代表大会(常设主席团会议)、校长办公会(党委常委会),但是大部分成员只是“用脚投票”,决策层有时不很了解情况;学校虽设有财经委员会,但往往只是从专家角度提出意见,无否决权。

(三)制度方面的限制

1.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预算约束力不强。2.制度基础不一致,事业收支实行“收付实现制”,经营收支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年度自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教学年度自当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3.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错位。编制预算时留有的机动资金常被用于填补问题严重部门的资金损失,是在奖励失败。往往重预算执行、轻绩效评价,支出预算执行好坏一个样;决策失误、不合理支出无从考核和问责。

(四)其他方面的影响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权力制衡机制、党政主要领导态度,业务领导预算控制意识和习惯,都影响到预算执行;有的部门负责人追求部门政绩,缺乏全局观念;有的领导可能有任期观念,重视开源、忽视节流,重投入、轻管理、轻效益。

五、学校健康发展迫切要求完善收支预算管理

(一)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1.改革完善高校部门预算制度,克服“两张皮”现象。2.编制全面预算。寻找合理反映高校负债问题的途径,统筹各项预算管理。3.严格执行《预算法》,杜绝高校编制内部赤字预算;加大教育经费投资,加强贷款风险管理。4.推进高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创新会计核算方法,与高校财务运行实际相适应。

(二)建章立制,确立预算权威性

1.科学制定高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避免预算与其偏离的现象。2.建立预算管理机制,制定预算、收入、支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管理职权和审批程序,落实预算执行主体及单位负责人的权责,维护预算严肃性。3.基建与发展战略相适应,区分轻重缓急,分步骤进行校园基本建设。

(三)科学编制财务收支预算

1.完善预算体系。既要全面预算,也要有二级部门预算,形成两级责任预算体系;经费安排使财权与事权统一。2.成立机构并充分发挥作用。预算编制工作小组要摸实情、求实效;预算管理委员会要指导和协调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常设主席团要发挥作用,促进民主决策和公开理财。3.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项目预算可行性论证、项目库管理等制度。4.预算编制前要深入调研,提高预算准确性和透明度;不同部门和不同项目尝试不同方法。5.支出预算编制指导思想必须明确。支出预算作为分配导向,要区分维持性经费、发展性经费和重点经费的不同,体现学校发展方针和重点投资方向,要坚持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既要实事求是,又要有超前意识,保证学校日常开支和前瞻性发展需要。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对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决算等全程监督

1.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强调“一支笔”负责制,明确预算支出范围、内容、限额。2.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对超限额项目需按规定报领导审批,对确需增加的支出应本着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的原则经规定程序调整,财务和审计部门按预算方案适时跟踪和监督资金投向及预算执行情况,随时把握预算执行进程和均衡性。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预算的透明度,维护公平竞争,减少违规。4.对预算的监管要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解决预算、决算两张皮的问题。

(五)评价与考核并重

1.建立预算绩效后评价制度。财务、审计等部门协同预算管理委员会评价预算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是否符合国家预算管理规定,及时总结当期预算项目执行效果,为下期预算项目管理奠定基础。2.建立预算绩效后评价结果使用制度。通过提供和传送已完成项目的执行记录,增强项目责任制和透明度。可用四种形式,一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二是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反馈;三是向拨款部门反馈;四是向学校教职工公开。3.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评价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任期考核、经济责任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