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2 16:19:29

健康人格的培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情绪;人格

以往体育教育只注重儿童身体健康而忽视儿童心理健康。教师在课堂编排及设计上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内心感受如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很少有人去关注,而是主观地认为只要是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达到了学生健康的目的。近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各门文化课教学中都有学生厌学的问题,甚至在体育课上同样有“厌学”的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小学生应该是最喜欢体育的人群,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一、融课堂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为一体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心理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成为学生新的活动动机,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小学的教学中,教材和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比如课堂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把教学内容融入这个游戏之中,并调动全员参加,这样就能把那些不合群的学生或者生性孤僻的学生融入到集体当中,让他们在集体中体会到温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样有助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使其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新的成就感;对差生要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二、培养小学生各种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确定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切忌期望过高;要引导他们实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优等生或争强好胜的小学生,不要为小事而过于自责,凡事要放宽心,想得开。教师要让小学生保持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对各种活动都倾注热情,积极参与,享受生活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品质,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绪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悦纳自己、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怜、不自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可爱和可造就的一面,要经常肯定他们,鼓励他们。在教育中要培养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发展其道德感。通过唱歌、跳舞、体育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发展他们的美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体育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通过课堂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

三、建立学校、家庭一体的培养体系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2)

面对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一教育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有人说:健康人格的培养任务应在思想品德课上。其实不然。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文教学,在人格的培养上是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学生无一不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影响。因此,笔者想就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问题作一尝试性的讨论,以求有助于同僚。

一、人格形成及其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什么是人格?笔者认为,人格是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西方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和指导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那么,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也可以这么说,通过生活方式,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可见,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机体因素提供可能性,社会因素提供引诱力,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过去,人们有一种片面的认识,以为青少年人格形成主要与政治思想品德课有关,与其他学科关系不大,事实上,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在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操和性格都将得到陶冶,尤其是语文课,他的作用不亚于政治和思品课,因为语文课既是基础课,又是主课,所占学时最长,所学内容最广,而且其本身就具备很多人文因素,因此,无论对哪一个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都显得十分重要。

二、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语文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什么作用?我们知道,健康人格的标准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才会具有健康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在培养人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人去认识和追求“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主要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自制力、自觉性、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去直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是间接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没有直接表现为健康人格的内涵,却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称之为间接作用。比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语言文字能力及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些因素虽然不是健康人格的内涵,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条件。

三是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各自从自己学科出发,抓住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的积极意义最终也就在于此。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这两个方面。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最终获得双方的统一。从这一角度看,语文教学要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可从知识与能力这两方面入手,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能力的提高过程中培养健康人格。

首先,应正确把握学科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在教学中,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而不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的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学生语文学好了,能力提高了,就必然形成健康人格,或者只要培养了健康人格,语文学习就自然会搞好。显然,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健康人格的形成溶于语文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分清主次。

然后,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上去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诚然,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地,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判断力达到一定水平,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就会自觉地选择、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审视自我人格的局限,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克服自我人格的缺点,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认识和仿效的榜样。如在《语文》七年级(上)“风筝”一课的教学中,通过“作者简介”将鲁迅的光辉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如采用“照镜子”的方法,对照自己与课文中和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进行自我剖析与总结。第三,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文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引导学生拟订自我教育计划开展“我和英模相比,应该怎么做”等主题活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人文信息的作用,设计妥善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知识教学与健康人格培养双丰收。

参考文献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3)

一、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内涵

通常我们认为,人格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身的言行等所表现出来的为人的品位和格调,是人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总和。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

健康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即是道德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健康人格的实质即是和谐的人格,是指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状态。

二、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

一个人的健康人格对自身和他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时,会做出错误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有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而一个人拥有健康的人格时,会做出正确的行为,这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幸福。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他们“竞争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创造力不足”,这就使他们产生很大的身份落差和心理落差,因而许多学生的人格出现了偏差。所以,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三、在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高职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

1.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艺术欣赏是靠人的理解力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家豪泽尔说:“人生来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鉴赏家。”在高职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教会学生观察作品,体验和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画中情景,与作品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欣赏画家古元的《严冬已过》,学生看到的画面是:傍晚时分,一群小鸟飞过平静的湖面。而这幅作品表现的情感是小鸟对深秋的眷恋。教师就可以利用这幅作品引导学生感受画家的情感,让他们的情感升华净化,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美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美术教师要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好感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以陶冶学生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其深邃的内涵和意蕴。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体验和感受美术作品中深层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获得美感享受,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比如潘天寿的《鹰石山花》,画面山花野草,雄鹰巨石,表现出浑雄奇崛的风格,有一股催人奋进的感染力和冲击力。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这幅作品的内涵,用这幅作品表现出来的美好情感,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一种坚定、奋进的心境,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内涵和意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4)

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康的人格实质上是和谐的人格,从伦理学角度讲即道德的人格。如何培养学员健康的人格,进而把学员培养成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需求的合格技能人才是摆在职教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也是职教的核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尽管大多数职教学员都具有较高的人格素养,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但是,由于一部分学员的成长环境、文化层次、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导致这部分学员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以致有一定数量的学员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针对这些情况,加强和塑造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健康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员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培养学员健康人格的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建立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在学员面前具有较高的威信,使学员乐于听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育。而且必须注意师生平等,相互尊重,充分相信每个学员的发展潜能,教师要一切为了学员,为了学员的一切,为了一切学员,这样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和谐的班集体

学员健康人格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具有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几乎随时都在熏陶感染集体中的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每个班级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合理的规章制度,只有健全的班级管理体制,才能使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大家相互督促,取长补短,每个人的正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3.优秀的教师人格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5)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具有个性特征,它是个人的性格、气质、心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总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有赖于自身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杰可逊认为,阅读疗法是把文献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由读书顾问精选后提供给读者,以帮助读者领悟人生,增强信念,完善人格。前苏联人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阅读疗法所依靠的心理机制主要是指导读者学习英雄,增强信心,磨炼意志,克服困难,战胜疾病。这是一种强调激励的阅读疗法,是一种如火冶炼般的刚性疗法。

阅读疗法是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创新形式,高校传统的德育工作不易取得理想效果,通过阅读疗法这一方式能够顺利推行,且效果很好。阅读疗法成为高校在德育教育、学生工作、图书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品牌,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发挥了促进作用,阅读疗法也获得了良性发展环境。

二、阅读疗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1、创建阅读疗法网站,宣传正确的价值观。阅读咨询网站是推广、宣传、实施阅读疗法的网络服务平台,也是高校运用阅读疗法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网站设有阅读咨询室、工作团队、专家链接、动态信息、成功案例、阅读交流、书目信息、网站留言、阅读疗法协会等主要栏目。网站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价值导向,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能够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健康人格。内容丰富多彩,贴近校园学习生活,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阅读疗法服务,实现实时有效地交流与沟通。

2、悉心指导个案,加强自我教育。阅读指导与咨询是阅疗馆员通过与大学生面对面交谈,舒缓其学习、恋爱、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重建自信。阅疗馆员在与大学生接触、交流过程中,针对生活与学习中碰到的一些问题、遇到的挫折,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阅读指导。通过阅读,大学生学会不断地思考,不断进行自我体验、自我觉察,感悟成长。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进步的过程。

阅疗馆员用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以阅读疗法为手段,帮助众多因孤独、自卑、学习压力、交际困难、精神抑郁的同学走出情绪低谷,摆脱心灵困境。阅读咨询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通过阅读加强自我教育的过程。

3、推荐阅读疗法书目,提升品质修养。甄选阅读疗法书目、编制阅读疗法书方是阅读疗法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阅读疗法书目就是在实施阅读疗法的过程中,针对读者的心理偏差和问题而开列的文献目录。通过研制发展性阅读治疗书目与临床性阅读治疗书目,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提升品质修养。

4、创办阅读疗法刊物,宣传道德规范。《阅读疗法工作通讯》通过阅疗视窗、新闻快讯、新书推荐、悦读育心、成功案例、协会天地、知识讲堂等栏目的设置,成功开辟了我校普及阅读疗法知识、报道阅疗工作动态、推广阅读疗法服务及交流阅疗心得体会的又一有效渠道,对阅读疗法理念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阅疗馆员深入到大学生中去根据他们的现状,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需要,以调动其积极性。《阅读疗法工作通讯》大力弘扬主流道德价值,宣传道德规范,使校园道德风气得到净化。

5、开设阅读疗法课程,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开放、探究性的课程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能够产生丰富感受和体验并具有多元解读方式的真实事件、活动和经验,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和态度。阅读疗法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促进大学生主动建构心理、塑造健康人格的过程。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大学生原有经验发生转化并形成新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体验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发展性问题,充分开发潜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阅读疗法课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推进高校素质教育。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6)

一、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

培养健康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而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人格的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情绪失常、行为失控等诸多问题,人格健康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体能否顺利成长和成才。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潜力发扬光大,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努力克服改造,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产生努力献身于社会的理想信念,并提高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从学会生存发展到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

2.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都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的机遇与挑战。在“素质教育中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的翅膀,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因此,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3.培养高校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先进分子,是社会的优秀青年,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经过数年的大学深造,他们都将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去,他们的人格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的行动能否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这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培养健全的人格,他们才能自觉地做到“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从而更好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

1.从我国目前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着一种唯理性的误区,过于强调理性的说教和灌输,而缺乏必要的诗性启发与引导。这种只重规范的传授、知识的掌握、认知水平的提高的理性的道德教育方式,仅仅是把美德当作现成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洞穴中去”,它遏制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达到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品德的功能。而且这种失去诗性光辉的唯理性的道德教育常常是单调的、苍白的、枯燥的,很难打动受教育者的心灵,从而使受教育者在主观上产生向善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使道德教育精神丰富,给人美的享受,就必须从“问理的道德”(纯粹的理性灌输)转变为“问心的道德”(情理交融),使道德教育走上一条美学路径,倡导诗化的道德教育。

诗化的道德教育与唯理性的道德教育不同,它是以诗性智慧方法对受教者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显隐结合意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目标,借助诗意的语言,把理性的灌输变为生动的形象,把道德说服转化为道德情感的熏陶,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获得道德理性的认知、道德情感的升华,从而促使其道德人格的完善。诗化的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寓道德教育于美育之中,实现道德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使人们立身成德的追求升华为一种诗意的美。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促使其思考,启迪其智慧,深化其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情感更纯洁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情趣,美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克服了唯理性的道德教育了无情趣、枯燥乏味的状况,使受教育者在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教育,并从道德提高、人格完善中感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从而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更新教育理念。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动机和人》的著作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马斯洛看来,人是“需要的动物”,同时“需要是有层次的”。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僻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斋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层次。当某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该需求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但同时也便有了另一种新的需要,需要又得到满足。他认为在低层次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人们所要追求的需要,即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而且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当前,在开展人格教育中也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但总的说来,高校学生在接受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大致概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希望能够对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及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从而推动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意识到的是自我人格的存在,他们不仅希望在教育中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人格,而且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的人格;三是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大多认为人格理论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认知历史、社会、自身的能力。因此,他们希望通过人格学习,掌握科学的理论,形成理性的思维,明确发展的方向,不断增强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3.明确教育内涵。目前,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的不一致性,也导致了对人格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谈人格教育,从而把人格教育看作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如:范蔚认为:“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人格教育的宗旨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健全的、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有的是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人格教育,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正如肖川所说:“人格教育是着眼于个体的社会自我的生成与塑造的教育”。

丰子恺先生曾经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一真;品德一美;情感一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健康人格是“以受教育者为目的与本体,注重受教育者身心的协调、知情意的统一,追求个体和群体的一致,努力使受教育者在德育、美育、体育、美育和世界观教育五方面和谐发展”。我认为,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追求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体说来,高校人格教育,在内涵上,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情怀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教育、意志锤炼教育、社交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自我保健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7)

一、人格修养的重要性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人的终身都会产生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人格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因为首先,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造与竞争并存的社会。这一社会特性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有知识、有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较高的人格素养。只有培养和造就大批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够经受困难与挫折考验、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的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重视学生人格建塑,正是现代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其次,重视人格教育,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这为他们健全人格的建塑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同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等多方面负面因素的影响。如果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人格教育,这些负面因素将成为极大的隐忧,甚至导致错误的人生方向。最后从广义来看人格教育的价值。它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我们的祖先讲求仁、义、礼、智、信、忠孝、勤俭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二、影响人格修养的因素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人格教育还没有适应时展的需要,人格教育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遭到长期的忽视,并且这一教育的缺失已经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因此,在如何搞好人格教育的问题上,我们教育工作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何培养健全、健康的人呢?我想,首先从得人格的影响因素着手。人格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是基础,而后天的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家庭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因为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环境,它对人格的影响开始最早,持续最长,影响也最深刻。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经济条件、政治背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父母的心理状态、文化素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子女对所经历的事件的认知与适应,在儿童的幼小心灵上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最终人格的形成。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爱,而在仇恨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学会的必定是仇恨。研究表明,体贴、温暖的家庭能促进成熟、独立、友好、自控和自主等人格的发展。马克思也说过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我们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

2.学校教育的影响因素

帕金森把学校称为“修正人格的工厂”,可见,学校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接受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自己的个性。如果学校生活中的体验主要是紧张、压抑和沮丧的,那么不利于人格的构建。如果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体验轻松、乐观和积极的校园生活,那么他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有利于人格的构建。

3.教师的影响因素

教师影响着学生对人、对事、对集体的态度。首先是教师对社会如果是积极的,那么学生眼中世界就是美好的。因为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在教学中。他们褒扬积极的、健康的、伟大的事物,贬责那些卑鄙的、堕落的和可耻的事物。正确的观点,认真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反之,会贻害万年。

三、健康人格的养成条件

1.优化孩子家庭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首先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当着孩子的面不讲低级庸俗的话,给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的语言环境,孩子自然就会讲文明、懂礼貌,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其次,父母应当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弃,不爱他人也不自爱,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父母也不应在孩子面前谈论社会的阴暗面或任何消极的人生观,应该向孩子宣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意识。最后,可能也是最难的,就是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学校的分数并不是一切。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8)

一、儿童健康人格的界定

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指以“仁”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信念的塑造。他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包含了宽容、善良、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等基本的道德内涵。而在当代教育中所提倡的人格教育,我们用通俗的话语可以表述为:儿童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对自己所参与的学习与活动有责任感,对亲戚朋友要有爱的表现,有能力管好自己的生活。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当代教育所倡导的健康人格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当代教育所提倡的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是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的层面上,儿童健康人格我们可以界定为做“好”人,做“好”事。

二、音乐对儿童健康人格的教化作用

早在战国时代《礼记》就指出,“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就是说音乐可以深刻地感动人心,使人心向善,缓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民俗民风改变。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也说,“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音乐教育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培养和人格塑造。儿童在积极的音乐的熏陶下,渐渐地有了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并且在领悟美好的音乐过程中,也形成了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了。另外,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丰富的情感以及激发儿童的意志,鼓舞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让学生欣赏并学唱《新疆之春》、《童心是小鸟》、《滴哩,滴哩》、《渴望春天》等歌曲,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好、蓬勃的朝气、生命的活力,进而引发珍惜时光、活出精彩的思考。通过让学生在《勇敢的鄂伦春》、《小松树》、《粉刷匠》等歌曲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进而从多个角度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三、如何有效地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

在音乐教育中融入健康人格教育,实质上就是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通过审美教育来打造学生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以达到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做事。

1.音乐教师要有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意识对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正确的导向意识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要始终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结构的特点,树立以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为核心的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欣赏美的教育,教师切不可把它当做专业教育,而只重视技能的培养。

2.寓教于“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音乐也是一样,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小学生对于事物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运用多种手段,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图片、舞蹈、表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音乐有了强烈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配合教师的教学,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的教育,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9)

随着素质教育和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对其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个健康人格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教学中,体育课不但要通过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度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里。健康的心理是个体身心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自身的运动特点决定了作为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其价值所在,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体育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学生未来发展的有效性。

一、在体育课中锻炼培养其耐挫能力

比如短跑,面对一个新的标准,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大相径庭。名次前茅者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成绩不理想者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该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在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二、突出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体育课中我常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评比,对于那些主动、努力完成较难的体育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可以加强实现某种目标的信念,在竞争中获胜,有了实验目标的经验,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信心。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学生,不能让他们停留在成就感和满足感之中,而引导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学生只有认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加强团结协作,认识到竞争机制协作的重要性,调整配合和团体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团队的优势。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10)

学校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实施者。如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又如教学“时、分、秒”时,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教育学生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时、分、秒”快慢感受后,教师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又如教画长方体、正方体、圆形、利用对称图形及平移图形的特点设计多种组合图形的图案时,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又如教学大数的“读作、写作”时,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地貌特征,如我国地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全长6300千米。体会我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又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中的生活、农业、科技、卫生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多姿多彩的活动永远是孩子们成长岁月中的难忘回忆,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的大自然的变化,还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全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作为班主任,安排学生们天天诵读《弟子规》。弘扬祖国精髓的传统文化;在体育课中可以举行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等,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竞争活动,强身健体,提高团队意识。还可以通过自主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克服依赖心理;通过情感训练,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防止胆小闭锁心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任性,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经常同学之间会发生矛盾,人际交往的意识淡薄,文明礼貌也显得比较薄弱。针对这种问题,从文明礼仪教育入手,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是进行教育最佳时期。如:与别人见面要说声 “您好”;跟别人道别说声“再见”;请求帮助,要说“请”;得到关心、帮助说声“谢谢”;打扰了或有愧于别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用好“微笑、招手、点头、鞠躬、鼓掌、请进、敲门”等体态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教育时,这些“礼貌”就会深入人心;还有教师要帮助学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要尊重父母,理解并能体谅父母的一番苦心;教师本身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和择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群体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这样,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健康人格的培养篇(11)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团结、友爱的心理氛围中学习,教学中构建起以爱为核心的内在人格框架,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祖国的良好素质,将爱的种子洒向每位学生的心田。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对学生的错误、失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勇于承认并善于采纳学生正确的观点。只有在这样和谐友爱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进行行为调节和控制的参照系。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比赛,培养学生辨证公正的观察、分析问题,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靠智慧、技巧、靠实力、靠人格的精神战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三、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四、整合教学方法,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教学形式。

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实施人格教育有效的教学方法有 诱导式、启发式等教育方法。采用这些教育方法能够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形成健康人格。人格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教育者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逐渐引导被教育者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