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9 14:45:06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1)

开放教育,是人类为提高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发明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动态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中心,以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为辅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体的个性化认知过程。它是由学生、教师、学习媒体这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

开放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与其他事物一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更不是永恒存在的。开放教育只是不同经济时代教育形式的嬗变。与传统教育相比,开放教育三个要素之一一―“教师”的地位已悄然地发生变化。他不再是主体,而是“主导”的地位。教师和媒体都必须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为需要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和服务。

在现阶段的中国,绝大部分老师都是传统教育的“成果”。他们无论是在观念上、知识结构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不能适应开放教育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特征。但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又没有条件先培养教师,然后再办开放教育。因此,只能利用现有韵师资,边“实践”边“改进”,并不断转变。

一、转变立足于“教”的观念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圆心,教师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反复琢磨、体会后,灌输给学生。在这样所谓“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完全被忽略了。教师没有区别地要求学生将他授课的内容照单全收,很多人把它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有血有肉、活泼好动,富有感情的“人”,而只是受课或传递的对象,这种教学方式限制、埋没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全部“学”的过程中,没有实践环节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被给予一种现成的理性知识。学生只会读书、考试,而不会动员手做事,解决实际问题。只会逻辑上的推理,却不会发明创造。尤其令人悲哀的是连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给“学”没了。这种被“教”出来的学生,纵有超凡的读书本领,但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怎样生存于社会呢?

二、转变一次性教育的观念

在传统教育的观念里,人类的教学活动是一次性的。从传统教育在对人生设计上,我们至少能看出筛銮逦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传统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出生后,就像一张白纸,能画出最美好的人生之画;也能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就在于人的青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的人,要耗用10-20年的时间去学习做人的道理,获取能为人生的下半辈子(第二阶段)打下良好基础的知识。

传统教育忽略了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运动的、可变的世界。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呈现出的“知识”爆炸态势有增无减,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呈几何分裂状,知识的掌握者只要有一两年的懈怠,就可能落伍乃至被淘汰。因此,开放教育的教师应有终身教育的意识。青少年时期的学习主要是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得靠终身不断的学习,这样才能适应世界的变化,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

传统教育的精髓与核心便是应试教育。它把学生看成考试韵对象,利用种种手段对学生层层设卡,设法难倒考试的学生。虽然我们也强调教育的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是教育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目标。中考、高考之前,什么知识、思考、实践、文体、艺术等统统靠边站,老师就研究考题,学生就围绕着语数外等应试学科进行题海战术。那些单薄的身体、脆弱的心灵,面对来自家庭、学校和自己虚荣心的压力,多少人在未考之前,或者发榜之后的瞬间便崩溃了。开放教育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多种教育媒体,培养一定社会成员个别学习的能力,使其迅速达到社会化。其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从以前的教育模式中看,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教材的编写和考试的题型上,比如文科试题,多数题型还是填空、名词解释、选择题和简答、论述,这些题型题都能在教材上找到标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方向,但这一矛盾最终是会得到妥善解决的。

四、转变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是对学习“施舍”的观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常是对立的、不平等的关系。在教育场所,教师始终是主宰者,指挥命令学生如何如何,教师具有“管”和“教”的权利,学生只有“听”和“学”的义务。这种状态的形成是有一定思想根源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思想被奉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想,经过二千多年的延续和发展,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意识中。教师认为:是我“赐予”学生知识,是我向学生实施“恩惠”。而学生也不自觉地认为:我是“乞讨者”,老师永远高高在上。很多已经离校多年的“老”学生,再见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老师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心惊胆战、唯唯诺诺。现在,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固守着旧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什么时候才能作到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人类文明社会普遍接受的真理。而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传播的,教育已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一项产业。作为教育三大要素之一的教师(特别是职业教师),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传播知识,其教学活动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对学生的施舍和恩赐。教师应当与他们的合作伙伴――“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开放教育的教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

五、传统教育方式给予的启示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2)

一、在问题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发现新知识和新规律,而是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种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有人说,整个教育教学就是一个不停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教师就是一个根据当时的情景不断做出判断和行动的问题解决者。所以,教师教学研究应当从现实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上来。在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反思中获得自己的经验,这种研究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是有助于减轻教师负担的。

二、在行动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只有把自己的学习成果适用于教学实践中,才能发现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提炼,使之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应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并带着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实践,再搜集出现的新问题,试图解决新问题不断地做到连环改进。

三、在情景中研究。

比如,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学环节,不同的学生基于不同的背景可能会有不同表现,教师的一个眼神,手势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信息。因而,我们提倡教师的反思和案例基于当时的情况,并从中获得具有个人经历和体验知识,内化为教师的智慧。万师92年毕业的任运昌老师能够以一位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就是他拥有自己的思想。他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的“行动是思想的母亲”这句话理解得特别深刻,并且,躬行不辍,孜孜以求,通过扎实的行动使自己成为这些思想的拥有者。他当过13年小学教师,多次参加和组织市级、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教育报刊发表文章60余篇,撰写、主编、参编教育图书18部,主持、主研部级、省部级教育科研课题7项,教育、教学、科研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2项。现任教于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是我们万州教师的骄傲,他是我在万师认识的佼佼者之一。

四、在情感中研究。

教师教学研究离不开情感和体验的参与。教师这个与变动的人和变动的课堂打交道的职业更是充满了酸甜苦辣。在一个充满情感的学习场所中,教师的个人探索和成功才会真实可感,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才会成为可能,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才会真正达到。

目前就我校而言,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掘资源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所改进,学习成绩上有所提高。笔者建议:

第一、上课,打破齐步走,分层教学。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个体之间在语文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摸准每个学生的实际信息,以便确定教学方式,为照顾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中、易三套问题让学生解,实施分层教学。

第二、作业,打破一刀切,因人而异。课堂练习采用两段轨道式:A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练习;B层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练习。家庭作业的布置,也因人而异,基础好的免去抄写作业,换成写作文,作剪报,看课外书等培养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业;基础差的,就以最简单的做起,先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就连写日记,AB层学生要求以整篇为主,C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学会写一两个片断即可。

第三、批改,打破集中式,即做即批。对任何一种作业都要求面批。批改前,要求学生先自己至少检查一遍,然后就一直站在教师身边进行面批。如果发现错误,告诉学生:“你错了!”在他的答案左边上打一个“?”,再让他自己找原因,如果订正好了,再进行第二次批改。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1)学生在态度上认真了许多。因为当场批改,谁都不希望自己太难看。所以,学生在审题上会仔细一些,书写上会认真一些,就连文字描述上也会具体、生动一些,作出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2)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学生在教师、眼皮子底下完成作业,谁都不敢偷看,所以,做出来的作业真实性就强了,教师也就能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了。(3)批改辅导合二为一。学生的作业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错误、有时字写错了,有时题目理解错了,有时不懂就乱做了。所以,面批时,一旦发现错误,教师就能及时会现,并能及时辅导学生,学生也能及时改正。学生的单元考试成绩,可利用中午的时间、课间的时间坐在讲台前一个一个面批,试卷考完,个别辅导也就完成了。这种形式,对那些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约束,他站在你身边,总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

第四、辅导,打破集体式,个别帮助。面对班级中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外辅导的工作量是繁重的,可集体辅导的效果总不如个别辅导的效果。可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学生一左一右地坐在教师两边。曾有老师利用放学后等车的片刻时间给学生补课或辅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找到学习的门径。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3)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正式在实践层面上拉开序幕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这一轮空前的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应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真正适应新世纪基础教学改革和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

1、教师应转变成才观和发展观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2、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练”、“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由老师摆布受老师灌输。学生的技术技能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地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中,教师要由以往的居高临下转向师生平等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仅能言传也要身教同学生一起运动一起享受体育运 动带来的乐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因为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现在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而养成终生锻炼的好习惯,这一点首先要从对体育老师因中小学生亲敬而模仿开始。

3、形成教材创新使用观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把教科书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教师只能按照教科书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这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旧教科书本身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特点,从而使体育教科书成为学生最不喜欢阅读的课本之一。根据新课程理念体育教材要体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地区特色。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发展的机会、展示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特别是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从而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校本教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体育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搞一些各式各样的体育比赛.如篮球、排球、足球、广播体操及拔河等比赛让学生把课中学到的技术技能,通过比赛的形式发挥出来。通过活动学生们的形态、神态都有明显的好转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创编一些基本的技巧组合。 所以说新型的体育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开发能力.做到用活教材、开发教材。

4、实行科学评价观

长久以来,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分注重几项指标定量分析只见分数不见人这样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缺陷.是不科学的。它漠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运动兴趣和上升幅度。因此是不科学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挖掘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由此要求我们体育教师树立正确评价观。因此在实施新课程评价的时候既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定还要有学生对自己进行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实现评价的多元化,最终使评价民主化、科学化。

例如:在50米跑的考核时我们不是简单地看学生能跑多少秒,然后相应给他们的分数,而是根据他们上下学期或上下学年成绩提高的幅度,再加上这次考核的绝对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分(学生要建成绩档案)。又如:技巧的考核,一改过去教师单一打分的做法而采用教师50% ,学生互评30%,学生自评20%的综合评分或者采用’“我真棒”、“我能更好”、“我要加油“、“我要努力”“四种鼓励性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更能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后进生看到进步的曙光尖子生朝着高峰前进。

5,重点转变观(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教学角度上讲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倡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动作技术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技术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形成正确技术动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实质是教育新理念的确立和重构,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现教育人本化的回归,其核心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从传统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有别于传统教学内容的相对封闭性,新一轮课改的主题则是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新一轮课改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实行走班制、模块教学等。模块教学模式也称为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为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技能培训模式,其核心是以技能为标准培训学员。其特点是将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素质分解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技能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教学中以技能素质训练为主,将相关理论融于技能训练中的教学。学生的技能素质由所学的技能模块组合而成,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走班制是指学生上了高中,分到哪个班就是哪个班的学生,这个班就是学生的行政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除非文理分科后发生换班,否则上课等各项活动都要在行政班进行。实施走班制后,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因为选择的模块不同,有的学生就要离开自己的行政班,去另外的班上课,这个新班就是学生的教学班。这种学生因为选修课程而出现的在行政班和不同教学班之间奔走的现象,就叫走班。

以重庆市巴县中学为例,在新课改即将全面展开之时,学校里到处洋溢着新课改的气息。从教育思想上,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改的理念、技能、方法和新课程的培训;从校本教研(学科教学研究)上,完成了三级课程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育研究上,完成了“课例教研”、“主题教研”、“课题教研”、“特色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在打造科技特色学校上,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系列经典科技教育活动,正在主持研究国家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开发了学校校本科技课程体系,成立了系列科技社团,如创造发明协会、天好协会、网络工作室等。确立了每年十一月为学校科技活动月,集中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活动展示等。无论是研究性学习或是校本教材开发还是科技特色,学校都一直走在重庆市前列。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课改的目的是学生,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不改变,新课改就无从做起。因此,必须做好以科研课题为引导、以校本教材为载体、以教师培训为基石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建构教师新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课改能力。

重庆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为每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现在的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还有很重的应试痕迹,为了广泛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在新课改即将实施之际了解老师们的真实想法,笔者对部分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结合平时与老师们的交流情况来看,发现作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都是模糊的,这种现象应该在全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表现如下:从教师的教育思想上看,教师们对新课改的理论基础并不十分明确,不知道新课改是多种理论指导的,单选多元智能理论的老师高达59.3%,教育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讲授阶段,过分注重课程知识的传承,注重了接受、记忆和模仿学习,强调了知识的选拔与甄别功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65.9%的老师认为是社会的教育评价观阻碍着课程改革的进行。

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超出60%的老师们都能普遍注意到班级的差异性、学生的层次性、师生的互动和对课堂设计的反思,认同和基本认同新课改的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占92.3%),也知道学生喜欢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各占57.1%和54.9%),但说着容易做着难,从听课的情况看老师们主要运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主导不足;学生活动匮乏,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了;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表现出较为典型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在教育技术上,总体来看大多数教师是能很好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占61.5%);但也有部分老师从思想上就认为那是花哨的东西,不过是借这个工具体现改革罢了(占38.5%);有的觉得学起困难,有的认为用处不大,不如自己“刀耕火种”来得方便;但也有的教师把现代教育技术当成了教学的主渠道,没有计算机,没有课件,就上不了课(有6.6%),忘记了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这一特性。在教学评价上,65.9%的老师能把握新课改的精神,知道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化去评价教育教学目的的得失,理解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方式,能熟练运用鼓励性评语和成长记录评价,这些都与平时扎实的教研备课和培训活动分不开,对学校教研和备课较满意的占78.9%,需要注意的是有58.2%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其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主要看考试成绩。

在自我发展上,老师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对新课改的自信,完全适应、基本适应新课改的老师占78%,也有61.5%的教师表达了愿意接受更多培训以适应新课改的愿望。其实面对新课改,尤其是目前,教师们在新课改即将到来之际,最需要两样东西,这两样一虚一实,一是迎接新课改的勇气和斗志,一是过硬的教师基本功。教师能自信面对是务虚,希望接受更多培训是务实,如此虚实相生,相信教师们定能在新课改中取得成功。

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实行新课改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的课程理念,变革教育教学实践,以适应时展,这可能也是目前重庆高中教育在课改前夕所面临的情况,所以笔者对即将进行的新课改有了以下设想。

一、落实课改理念,明确教师主导身份

面对新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身份,即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三维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整体结构分解确定每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有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知识,迁移方法,形成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追求。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赞赏学生微小的进步,宽容学生的错误,哪怕是一些低级错误也不能简单的加以否定,更不应有言语的嘲讽和表情的鄙视。采取积极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既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精神。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要“蹲下讲、抱起教,不生气、不放弃”。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性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重教师讲,轻学生学;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有的课堂又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把课堂变成作秀,秀完课件秀优生;秀完概念秀理念;秀完软件秀硬件。你方秀罢我登场,秀得学生闹饥荒,使课堂看似热闹却流于形式[2]。

新课改追求的教学是形式和效果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必须首先让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走班制”会激发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选择,“模块教学”更会促进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教具,备过程;还要备学生,备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学习兴趣。

其次,新课改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5)

《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当前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迅速帮助广大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争取大面积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端正他们对《标准》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标准》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向“研究”要“教学质量”。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外语和电脑。中小学的非语言课如果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从网上获取资料,学会自制课件。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只有一桶水,而是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此外,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宇,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都懂一点,才更能使学生“服”。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6)

《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有着七大主要不同之处: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对当前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面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改变,并尽快地适应、接受这种改变,保持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迅速帮助广大体育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争取大面积地改善他们对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与焦虑,端正他们对《标准》的正确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标准》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向“研究”要“教学质量”。

怎样有效地帮助广大体育教师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对《标准》的研究信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实验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教师的职业观,要从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教师职业仅仅是各个行业当中的一份职业,体育教师只要上好体育课、搞好群体活动、抓好课余训练与竞赛,就可以把这份工作完成好,这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固有观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示各国教育界:“使教师们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必须深刻理解和认真实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未来意识和未来眼光,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为己任;他善于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地思考、探索、创造,在造就一代新人的创造性活动中,体现他的职业价值;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2)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从“德”来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传统文化中既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学问的道理。要培养“大气”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大气”的人格素养。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应该在这方面下一番大功夫,而不能急功近利。从“才”来说,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文科教师要学习理科知识,理科教师也要学习文科知识。特别是要努力学习外语和电脑。中小学的非语言课如果用英语或其他外语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还必须学会从网上获取资料,学会自制课件。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只有一桶水,而是有常流常新的活水。此外,教师如能写一手好宇,做一手好文章,琴棋书画都懂一点,才更能使学生“服”。

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反思特殊案例,从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学生学不好,往往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通过对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为此,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3)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而学生的尊严似乎可以随意侵犯。在现代社会里,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教师有教师的尊严,学生也应有学生的尊严。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道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应该受到尊重。—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主的脸是对立的,感情不能对立。”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例如:有的学生描写他们的体育老师是:“冰冷的心,冰棍的脸,古板的眼”;有些体育老师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酿成种种悲剧。教育学生最重要的秘诀是爱。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体育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体育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校长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在信息时代,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4)教师的教育主体观,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课程基本理念三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曾经有一位专家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即以教师为本,其核心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只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扮演的往往就是这一类角色。由于过度强调和看重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低估学生的能动性和潜能,或者只习惯于传统的注入式教育方式,昧于启发式教育操作,因而导致体育教育上普遍的非人格化专制和文化霸权态度。在专制态度和控管方式构成的体育教育环境下,学生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没有自觉自由的权利,没有自觉责任行为的机会。独立思考的剥夺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觉活动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消蚀,自由选择的取消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根据《标准》的要求,这种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提供学生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思考、富于批判、敢于负责、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以及自尊自立、自信自律、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主体人格。

(5)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等。良好的习惯是使人成功的无穷力量。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当今这个“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时代,“学会学习”比“学到什么”重要得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习得的价值远远大于知识的习得。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传统教育着眼于知识;现代教育则应着眼于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疲于做题和应付考试,能得到高分,却难以避免低能。满堂灌的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考试制度,往往只是训练学生成为解决考卷问题的“熟练技工”,从而戕害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白纸,当你在这张白纸上画上过多的东西时,这张白纸的空白处就变小了,想像力和创造力就被挤掉了。只有有了充分的空闲时间,才能产生辽阔无边的奇思妙想,只有在独立思考时,才能让创新意识有萌芽的机会。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7)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的语音关联

秦月汉关寄边情——王昌龄边塞诗思想价值论略

论汉乐府、新乐府的叙述发展

浅论苏轼词的审美倾向

剑气萧心亦儒生——从龚自珍的散文看其对原始儒家的反归

翩翩飞舞的银翅蝴蝶——浅谈苏雪林散文集《绿天》的创作特色

文化审视与人性剖析——论张艺谋电影的民族性表现

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理性选择

关于西部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试析创新型人才成长条件及其培养

新编《经济常识》教材特点浅析

和声概念对歌曲写作的影响

从巴赫的《英国组曲》《法国组曲》谈巴洛克组曲的基本特征

激活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人文观念

钢笔画艺术漫议

关于函数凹凸性概念的探讨

关于数学教学评价的认识和思考

《辞源》“三礼”条目疏误例析(之十一)

语用的灵活性和规范性——汉英语码混用利弊谈

女性:在“新”与“旧”之间——凌叔华小说论

试论归有光的政论散文

陈三立古文观刍议

浅谈张孝祥对陶渊明的接受

《说苑》语词对《汉语大词典》的补充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浅析关于广告本质的三种典型观点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达至心理和谐的路径分析

解读“均平”之历史内涵

再谈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校本培训的心理学思考

样本量影响心理研究设计的几个因素

新背景下研究型小学教师早期培养之我见

适应苏州经济发展形势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对苏州市属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自主性听力教学——听力教学改革初探

引领走向非语言境界——美育教育的艺术核心

数感的特性

四阶调和多项式算子谱的带权估计

探索中前进的新区实验小学

浅谈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任务——地方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启示

坚持面向基层办学努力提高校长培训工作质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院吴江籍大专毕业生(85-95年)跟踪调查报告

加强劳技教育管理开创劳技教育新局面

英国教育一瞥

从《扬州慢》看姜夔词的音乐性

以“和”为核心的词群及其文化内涵(下篇)

“拜见”礼节的变迁

论庾信《拟咏怀》之愁

论零度表达效果

试论王蒙小说的音乐性表现(上)

音乐教学与通俗音乐

浅谈音乐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渗透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学习《文心雕龙·神思》随笔

浅谈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以法治教的重要里程碑——写在《教育法》正式施行之际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8)

《道士塔》教案区雪丽

CAI课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李凯婵

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关心经济生活的品质尚志慧

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谢敏

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邱习胜

加强思品情感教学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李永山

对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不恰当之处的评析宁素梅

高三政治教学的一点反思及对策章存林

转变观念注重理解——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理解能力的培养陆月新

浅谈教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方法刘福仁

浅谈初中思品课的有效教学唐炳耀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设问应把握好"度"杨秀峰

浅谈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构建于锋

初中思品课激趣法刍议樊亚东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实效性叶吉海

浅谈愉快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周文武

谈谈政治非选择题的解答方法吴望林

浅谈"五严"背景下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姜安平

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创建历史趣味课堂的策略赵珊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龚云端,万晓东

以人物为导向讲述中国近代思想变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教学反思廖丹萍

浅谈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廖云庭

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马斌

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施显胜

浅谈提高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陆鹏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苏艳茹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与主体关系李常稳

问题驱动、主体先行:"变革与争霸"教学案例项东旭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王小凤

教师,请稳住你的课堂阵地刘艳秋

浅谈新大纲下职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王宁

语文教学期待源头活水陈雪元

让语文课堂"动"起来张和平

构建有尊严的语文课堂殷长青

语文教学中如何拨动情感教育这根弦陈利锋

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刁难"教师的学生朱哲林

从课文中学写作文韦芳美

语文教学课堂导入之我见冯丽娟

浅谈新课标下的中学作文教学韦德

关于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之我见周子伟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浅探罗侃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柳志君

高中写字教学不是鸡肋张建

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体会冼碧玲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钟乔芳

阅读教学重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王永生

中学语文释词教学一见王章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陈伟兰

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以《马说》一课为例黎冲

作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莫克宇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罗艳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班灿忠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一次课堂失误的后续矫正及执教思考张晓宇

浅谈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的语文作业陈迎九

应重视文言文注释中的音注麦希华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黎成

重视学生质疑挖掘学生潜力丁光兴

深入文本对话培养想象能力韦首建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语文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隆胜

试论小组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沈明明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王菁

古诗词背诵法初探黄铭珍

让语文"轻装"前行花蕴芳

给学生做一回老师——《劝学》有效性学习案例分析朱敏

浅谈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赵前

语文课上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周筱红

大容量高密度带来高效率——也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程广文

想一想当初我们是怎么学语文的来凤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申雪芳

浅探初中作文创新的七大途径肖勇

周朴园:罪恶制度的受害者王爱霞

语文教师的素质浅论王翠如

试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何志红

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金国海

论诗歌教学中的意境引入与悟性培养高庆强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闲暇教育王艳华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梁作俊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孙高荣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石志泽

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柴成贤

浅谈诗歌教学廖丽华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策略柏海燕

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容启权

合作学习须适时、适度、讲实效刘光乾

创造性语文教学张文成

投石冲开水底天——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彭启硕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细节——板书设计顾建梅

浅论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蒙育飞

作文教学之我见骆天普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初中作文教学中想象力训练策略申林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刘英斌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导语创意设计符祝旗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周钢善

初中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自己读书罗少立

高考作文快速构思三招黄正深

中考古诗、词、曲五步备考策略梁汉尤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傅春宁

在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阮海燕

初中语文心育初探唐莉静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职生素质张志诚

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曾海

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王海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写作美文的能力黄家斌

关注身边细事,写情真意切之文周燕青

浅谈语文课合作学习的任务分配林洁菁

浅谈抒情诗的教学方法李树清

提高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浅探郝虎

激发农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思考陆峻

农村初中语文开放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梁芳,黄宝清

初中语文应重视书写教学陈向东

开发课程资源创设大语文环境黄启江

高中语文教学导语艺术策略研究许梅

厚积薄发写华章——浅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李华英

激起语文课堂的波涛——《祝福》合作探究教学实录张莉琴

谈谈初中语文的听说教学覃爱兰

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鲜活力黄仁旗

怎样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刘芳宏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黄雪芬

让讲台成为学生的"舞台"陆亮盛

多媒体教学利弊谈覃香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李温仁

浅谈语文阅读张钰平

谈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黄坤英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9)

装备保障实习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现状和分析

浅谈英语词汇的教学

浅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问题情境式教学法探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谈农村初中英语听力教学

谈“讨论”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呼唤语文文本教学的回归

中职物流专业《商品知识》的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初中英语感叹句教学研究

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几点看法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实效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的艺术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转化后进生

探析儿童色彩心理认知

大一日语作文教学浅析

大学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探究

初中物理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浅析

中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论如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

抓住士官任职教育的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地理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现状研究

转变观念,改进阅读教学方法

培养军校创造性人才几点思考

推进创新教育应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

阅读教学要力求轻教实练

浅谈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记忆单词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用爱放飞希望——浅谈职校班主任工作

高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学会“倾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感悟

浅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能力素质现状与对策

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现状的观察与分析

英语教学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创造性

对当前幼儿教育的思考

图式理论的再编辑——论图式理论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阅前阶段的应用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企业纳税实务”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谈师德修养

基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之精读课文教学研究

论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培养之我见

基于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对策

英语高效课堂中教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初探

论我国地理教育理念转变与改革

浅析黑龙江民间工艺品前期电脑设计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10)

3.终身学习与图书馆左洪英

4.浅谈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徐文芝,曾路

5.方言发音习惯对英语语音的影响王甜静,达芬琦,桂萍萍,张周梅

6.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张卫彬

7.浅谈现代网络教育吴建华

8.浅谈电视作品中的解说词菅越

9.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霍丽红

10.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林飞

11.金色年华(下) 浅谈班级管理顾金云

12.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备课"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田贵民

13.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苏锦

14.如何突破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刘晓琼

15.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及方法途径杨曦,周建伟,孙微

16.中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夏春琴

17.元认知监控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矫秀丽

18.浅谈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孙珍珍

19.浅谈从学生的角度看好课的标准苏秀芬

20.教师在初中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郝福顺

21.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赵海荣

22.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卢宇洁

23.浅谈初中语文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沈翠兰

24.反思与语文教学陈晓霞

25.浅谈由新课程标准把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动向张立,张从敏

26.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王志军

27.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与思考李海燕

28.浅谈当代中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刘会梦

29.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梁庆丰

30.略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导学冯广杰,王民川

3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孙微

32.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金色年华(下) 杨瑞芳

33.浅议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刘洪生

34.浅谈初中政治教学及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史银贵

35.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杨卫芳

37.AestheticProgressioninLiteraryTranslation夏金玲

38.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探讨胡大伟

39.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探究——谈小学语文的"工具性"李瑞华

40.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谷瑞春

41.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优化中学英语教学韦启富

42.提高大班型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杨立芳

4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提问陈向灵

44.更新教育观念创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李金祥

45.如何提高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张秉东

46.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田军朝

47.语文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陈小琴

48.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定位和创新张明翼

49.在反思中成长——初中语文课改感悟李跃旗

50.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张琳

51.电工专业教学体会张建山

52.浅议怎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赵美利

53.郑州电大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王锐,耿在丹

54.为后进生插上"爱"的翅膀朱忠俊

55.农村中学学困生问题之我见郭振礼

56.数学教学中应做好抓两头促中间胡天凤

57.浅谈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于洋,陈宇

58.金色年华(下)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朱凤茹

59.抓住特点激发兴趣玩中发展郭丽

60.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严培娟

61.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王书旗

62.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法指南许建全

63.试析人文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改革张兰凤

64.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潘群

65.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田福有

66.现代远程教育"督导结合、教辅互动"教学理念的探索娄红

67.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若干问题初探王宏渠

68.试论高中英语整体性教学原则刘淑君HtTp://

69.在课改背景下如何实现政治课的跨越段庆丰

70.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浅议武锦

71.浅谈小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柳艳芬

72.中学英语教学刍议王艳敏

73.体验,让学生享受数学韩斐

74.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学习形式王淑梅

75.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论"说"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性羌燕

7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郭艳丽

77.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文言实词与成语的联系孙坚

78.VisualFoxPro表达式和运算符金色年华(下) 黄应虎,路文祯

79.我对初中地理教学课改的实践和体会姚于兴

80.浅析非主流元素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陈春燕

81.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朱春风

82.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新梅

8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张海燕

8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梁守中

85.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石蕊

86.再议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迁移"阮晓楠

87.浅谈科学发展观黄华维

88.生动的历史与历史的生动——兼谈历史学科的情境教学赵艳春

89.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和途径吴刚

90.高中历史教学方式转变的几点尝试贺英芬

91.浅议信息化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李春刚

92.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苗芳

93."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教学贾小丽

94.初中历史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王九珍

95.一切从"心"开始——浅谈如何活跃科学课堂叶海君

96.初中数学"魅力课堂"的探讨与反思石小梅

97.金色年华(下)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王树坤

98.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读、练的思考郭英娴

浅谈教师的教育观念篇(11)

从教师角色冲突看教师职业倦怠

课堂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集体备课:变“鸡肋”为“助推器”

为人师表应从“小节”做起

好课撷英

对乡村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的思索

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七大途径”

对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百草园”

弹好语文课堂上的第一个音符——浅谈语文导语的设计

让语文课堂因“朗读”而更美丽

让阅读教学呈现个性化色彩

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让词语教学绽放生命光彩

数学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尝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好数学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掌握数学概念

蹲下身子教科学

创新教育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实践

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教导主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师爱,让学生扬起成长的风帆

校长要正确对待“小道消息”

读懂学生守住教学之根

洒向山村都是爱

学术诚信宣言

重新甄视“历史”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中国传统历史视角的分析

共生理念引领下的共生性课堂建构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学校教育应恢复惩戒功能

多媒体有效辅助教学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应用

灵活运用多媒体打造高效课堂

师生关系紧张的根源何在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名看教育家的成长

浅谈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由富士康事件引发的深度思考

不必谈“教”色变

浅析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学相融

课文解读要尊重文本

新课效语文课堂误区例析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由高中语文第一课谈开去

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

谈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重在科学指导

意在笔先作文不难——浅谈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作文立意的指导

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

让评价激活孩子的心灵

“六变法”让思想教育艺术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美育者应有美的素养

浅谈课外体育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

校长要善于寻找教师管理的“平衡点”

解读校本管理的本质内涵及基本理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