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时间:2022-11-09 05:12:05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人民的健康状况是衡量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关键指标。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义不容辞,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高校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教育部自2001年以来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要求高校积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调适方法的传授,加强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咨询服务体系以及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科学化建设。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课这一主渠道建设,明确规范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体系日渐完善,课程教学更加规范。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各种社会思潮交织碰撞,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加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亟待升级,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助力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是在长期的制茶、煎茶、品茶等一系列茶事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道德规范。李亚南和陈方认为茶文化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中起到文化引领的重要作用,增加文化沉淀,文化自信。喜悦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融入茶文化,有益于身体、道德和心理等综合素质。本文探索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策略,以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1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

人发展的核心是心理的发展,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发展任务。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稳定成熟,他们经历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等多重人生重要转折,面对从应试教育下的唯分数至上到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核心能力竞争,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等多重发展转变,不可避免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若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将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人格发展,持续恶化将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对学生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都将造成严重危害。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学习身心健康相关知识,树立科学正确的身心健康理念,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科学人文素质更好协调发展,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身心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健康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重要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内涵之一,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开好心理健康相关课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培养更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1.3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在2016年8月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全国人民的健康是实现小康的重要指标,党的报告强调部署建设健康中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2030年普遍提升我国人民心理健康素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不但直接关系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对大学生的人际圈,特别是家人、朋友、同事等关系密切的群体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实现全民健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健康根基,早日实现健康中国建设。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和投入不够

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纳度普遍提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也从早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如今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健康中国”心理健康建设的总体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高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加强,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家庭和学生仍有讳疾忌医的观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过程中往往错位、缺位,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有待进一步规范

2011年以来,高校纷纷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认定1个学分或者2个学分,通常在大一学年开设。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主要内容符合教育部的要求,但教学形式、课程建设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规范加强。随着互联网教学的发展,部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形式转变为课堂教学和慕课学习相结合,有的高校慕课教学完全取代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性,除了单纯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体验以及互动中教师的引导,课堂教学不可或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管理多由学生工作处或心理中心负责,作为学校行政部门,学生工作处或心理中心老师工作性质以行政工作为主,缺乏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经验,课程发展的后劲不足。

2.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师资队伍亟需加强

心理学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这无疑给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好,且具备较强的身心调适能力。二是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专业师资严重缺乏,授课任务多由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兼职承担,授课教师人数无法满足全校学生需求,授课教师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教学、教育和研究水平有限。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日常的行政工作繁杂,兼职心理健康课备课、授课过程中存在倦怠情绪,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或以说教为主,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待改进。

2.4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

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信息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更趋于多元化,抑郁、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加剧,人们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更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更多强调个人幸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更加个性化,除了传统的新生适应、人际交往等主题外,广大学生更期待学校提供“空心病”、焦虑症、抑郁症、性心理等主题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和咨询服务。

3茶文化融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策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茶发源于中国,据文献记载茶最早开始于神农时期,距今近5000年的历史,是民间生活中重要的“开门七件事”之一。唐代茶学专家陆羽被称为“茶圣”,他在《茶经》中首次将人文精神融入制茶、烹茶和品茶中,提出了茶人应具备的德行和品性,即精、行、俭、德。茶叶是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绿色饮料,以茶会友、以茶修德、以茶养性等中华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扬。

3.1茶文化之“和”与大学生人际交往

“和”是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制茶、烹茶的过程中“和”表现为平衡、适宜、恰到好处。在待客的过程中“和”表现为守序、尊敬、明礼和谐。在交友的过程中“和”表现为尊重、包容、和合与共。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茶叶品种、采茶制茶的常识介绍,带领同学进行泡茶、品茶的现场体验,引导同学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和”的精神内涵,并把“和”的精神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觉培养尊重、接纳、规则的意识。

3.2茶文化之“静”与大学生情绪调适

“静”是茶事活动对外部环境氛围的要求,也是参与茶事活动者的态度和心境的体现,道家、儒家、佛教均提倡“静”,以静为本。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一度追求“快”,必然导致浮躁、迷茫,情绪失控。在心理健康课教学中教师带领同学现场体会茶事活动环境和心境的“静”,有助于学生们增强情绪的觉察和调适的能力。

3.3茶文化之“真”与大学生自我认知

求“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茶文化的终极追求。不同品种的茶叶的茶性不同,泡茶过程中对水温、时间的要求不同,所泡茶水的味道不同,因此,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认识自己”是贯穿人一生的重要课题,在自我认知主题中,教师借助对不同品种茶叶的认识、比较,品尝,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相结合,认识“真我”,追求真实,身心合一。

4结语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把茶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是有益的探索,以期改善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