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9 11:39:16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1)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核心硬件基础课程之一。计算机专业本科生都会开设该课程。该课程从单处理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出发介绍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硬件部分主要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功能部件,通过总线构成一个完整的硬件系统。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建立清晰的“整机”概念,能够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理。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面重要的一门课程。部分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该课程。我们学校就没有开设。该课程主要研究软件、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件、硬件界面的确定,即确定哪些功能由软件完成,哪些功能由硬件实现。从总体结构和系统分析这一角度来研究计算机系统。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掌握新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国外相关教材内容

目前国外有很多类似教材包含了近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美国计算机专家William Stallings编著的世界著名计算机教材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esigning for Performance(Seventh Editon)是介绍当代计算机体系主流技术的最新技术的优秀教材。该书以Intel Pentium 4和IBM/Motorola PowerPC作为考察实例,将当代计算机系统性能问题和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原理紧密联系起来。主要内容有CPU性能设计、指令流水线、整数和浮点算术、微程序设计的控制器;RISC处理器和超标量处理器;最新的IA-64体系结构和Itanium处理器;PCI新型系统总线规范;cache存储器组织、cache一致性问题和MESI协议;包括行总线和最近研发的InfiniBand;最后是多个处理器的并行组织,包括对称多处理机、机群系统、非均匀存储器存取(NUMA)系统。

3两门课程的比较和整合

应用技术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做到面向市场、灵活有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把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征、多学科知识交叉与渗透的趋势和动向反映出来。整合后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整合后的实验主要是运算器及设计实验、存储器及设计实验、控制器及设计实验、系统总线控制实验、模型计算机实验等。

整合后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设计指令系统实现基本模型计算机、基于CPLD的模型计算机、基于RISC处理器的模型计算机、基于重叠技术的模型计算机、基于流水线技术的模型计算机等。注意根据课程进度进行相应的具体的实验项目,此外还要兼顾先简后难。可以先进性简单的验证式实验,然后稍有难度的设计性实验,最后是较大难度的综合性实践。

参考文献

[1] 钟荣柏.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 科教文汇,2007,(4).

[2] 王忠华,屈会芳.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3).

[3] 柴志雷.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2007,(27).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2)

1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晓燕,袁春风,张泽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计算机教育,2013(21):74-78.

[2]杨泽雪,闵莉,王建伟.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5(4):107-110.

[3]杨欣宇,李诚,宋广军,等.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8):45-47.

[4]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60-02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LI Ling-hua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such as the strong theorization, the abstractness and the great difficulty to learn.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measures in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re sta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 closely combine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urse teaching is explored. Th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experiment course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setting of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setting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 the design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 method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t is summarized combined with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Key words: principle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practice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进行年来,计算机技术无论在软件还是在硬件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计算机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这些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向于计算机硬件,其理论性强,抽象,学习难度大。而我校的教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软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的心理及现状。如何通过课程实验教学的合理组织与安排,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的目的,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的实践,从实验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介绍,并结合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提供思路和借鉴。

2 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设置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掌握单CPU计算机的组成原理与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硬件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学习理解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如何被执行的过程和原理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教学要求如下:

1)理解各大部件互连构成整机系统的技术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

2)理解单CPU计算机的完整硬件组成、基本运行原理、内部运行机制。

3)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4)在知识、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课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冯・诺依曼结构划分,包括:

1)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和运算方法,包括:定点数的表示和运算、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

2)计算机中的运算器部件,包括:算术逻辑单元、定点运算器结构、浮点运算器结构;

3)存储系统,包括:存储系统的层次结构、主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其他形式的高速存储器、虚拟存储器系统、辅助存储器;

4)总线,包括:总线信息传输、总线的工作方式、总线仲裁、总线标准;

5)指令系统,包括: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类型;

6)控制器,包括: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结构、指令的执行过程、微程序控制器、硬布线控制器;

7)输入/输出系统,包括:设备、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信息传送控制方式。

3 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实验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进程安排,以单元实验为主,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都对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再最后安排一次贯穿课程全部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内容。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由三大类构成,即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构成比例为4:3:1。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合理地安排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既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充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实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验教学方法

不同实验性质的实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1)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验证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芯片的介绍操作步骤讲解及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2)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实验方法的讲解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学生设计成果检查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实验总结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3)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综合性实验是将前面几个实验中的单元电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台简单的模型计算机。使用的单元电路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以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模型机是用微程序控制器实现数据通路的控制,通过执行由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体现模型机的功能。其教学过程包括:学生课前预习,实验课前检查实验内容及要求的讲解课程理论教学相关原理的回顾模型机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步骤的讲解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个别辅导答疑实验验收,评定验收成绩。

最后,通过验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综合给出课程实验成绩。

5 结束语

近五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主动上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又直观的展示,使理论教学内容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有利于理论内容的消化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晓燕, 袁春风, 张泽生.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初探[J]. 计算机教育, 2013(21):74-78.

[2] 杨泽雪, 闵莉, 王建伟.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5(4):107-110.

[3] 杨欣宇, 李诚, 宋广军, 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3(18):45-47.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4)

1.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相对应,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知识。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本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进行“做中学”和“学中做”,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计算机理论知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上机测试20%,上机操作分为Word操作30%,Excel操作20%,PowerPoint操作1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

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采用学生上交作品评定成绩,其中Word作品上交电子稿和打印稿,PowerPoint作品上交电子稿。

汉字输入成绩也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模拟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

今年5月,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首届全国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通过比赛,老师和学生看到了差距,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

参赛学生对比赛感受是:

第一,知识面广,题量大,软件类型多,所以无论在什么软件中都要使用快捷键,从而在比赛中赢得宝贵的时间;第二,软件的关联性,无论什么软件只要有相应的关联就要去熟悉它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如此一来在比赛中就不容易乱分寸;第三,实战操作,加强练习,提高熟练程度。

2.思路

本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证,但现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没有统一认证,学生自愿报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

针对上述现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IC3)可以在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进行置换。

IC3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计算机标准,是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主要包括三大领域,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概论(Computing Fundamentals)、计算机关键操作(Key applications)和在线应用(Living on line)。

3.实践与探讨

3.1 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总学时为56课时,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常用应用软件;模块二,计算机基本原理;模块三,网络应用与安全。

3.2 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常用应用软件、计算机基本原理、网络应用与安全,每个模块满分1000分,合计3000分。采用上机考试,边学边考,考上机测试80%,汉字输入10%,平时成绩10%。

汉字输入成绩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软件测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入的文字为打字通过,获总成绩的10%。打字不通过,总成绩不得评为优秀和良好。

S:总成绩;

Scf:计算机基础模块成绩;

Ska:常用软件模块成绩;

SlO:网络与安全模块成绩

P:平时成绩;

D:汉字输入成绩。

3.3 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本课程要求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机房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供上机操作实践练习。

采用中国铁道出版社:天勤在线数字化教育平台,地址:certprep.省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

4.建议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课题,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融入以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全球标准认证为平台,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

IC3国际认证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职业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相关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了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一个趋势,建议如下:

第一,课程结构将职业工作流程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和单元模块进行分析。

第二,将IC3的课程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第三,全球标准测评平台融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需加强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潘海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2(02).

[2]邵利平.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2(03).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5)

关键词:实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课程综合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两门课程的要求,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向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实践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加深对计算机“时空”概念的理解和对计算机系统性能评测的应用,提高应用集成电路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设备

2003年初我院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全面改善实验室条件,添加了30台西安唐都科教仪器公司推出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各计算机部件和多种模型计算机的设计及实现而高水平地支持“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并通过对指令设计方法、时空并行性、指令并行性等多种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设计和研究来开展“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实验教学。

2实验目标和内容

运算器组成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加深理解运算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掌握算术逻辑部件的功能原理及74LS181的功能;掌握移位电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运算器中通用寄存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运算器中运算结果判断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实验内容主要是验证运算器的8位加、减、与、移位、进位、直通功能;验证4位乘4位功能。按给定的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其中大部分属于简单的验证式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索实验步骤和任务。比如,学生验证完运算器的加运算之后,再让学生自行探索减法的实验步骤并完成相应任务。

存储系统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主存储的作用,掌握存储器的构成;掌握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的工作原理及读写方法;掌握用存储器芯片构成主存储器时,如何进行字/片选技术,了解使用半导体存储器电路时的定时要求。实验内容主要是对存储器存储单元进行先写后读,属于简单的验证式实验。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现存储器容量的扩展。

控制器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加深理解计算机控制器中时序控制部件、指令部件、地址部件、操作控制部件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微指令格式、设计方法、写入过程、执行过程;掌握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实验内容主要是微程序控制器中微指令编制、写入、执行过程;硬布线控制器的指令执行过程。属于有一定难度的验证式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设备本身的系统结构设计微程序、写入并运行。

总线控制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熟悉总线的概念、作用及特性;掌握用总线传输数据的控制原理和方法;掌握总线仲裁的方式及方法。实验内容主要是控制总线实现数据由输入设备通过总线向通用寄存器或者存储器传送。属于验证和设计式实验。

模型计算机实验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模型计算机实验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性能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计算机的“时空”概念。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为后边的模型计算机的设计打下基础。实验内容主要是基本模型计算机实验,复杂模型计算机实验,用CPLD实现模型计算机实验,基于RISC处理器的模型计算机实验,基于重叠技术的模型计算机实验,基于流水线技术的模型计算机实验。属于验证式实验。

3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专门留出来一两周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的课程设计,主要内容是模型计算机的设计。要求根据设备情况,自行设计指令系统(包括算术逻辑运算指令、访存指令、转移控制指令、I/O指令和停机指令)的微程序来控制模型计算机实现功能。并且要求各组课程实践人员设计的指令系统各不相同,基于的设备或技术也不相同。比如设计指令系统实现基本模型计算机、基于CPLD的模型计算机、基于RISC处理器的模型计算机、基于重叠技术的模型计算机、基于流水线技术的模型计算机。

4考核方法

实验报告主要包含预习报告、原始记录和总结报告三部分。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自己组织时间查询资料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和步骤)。在实验室做实验前,指导教师根据预习报告书写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成绩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包括教师签名和日期),然后指导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包括实践/调试过程,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束前10分钟由指导教师在实验报告上给出成绩(包括教师签名和日期)。实验结束后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写出本次实验的总结报告(包括实验结论,实验讨论,实验清单),下次做实验时再交上实验报告,由指导教师填写学生该次实验的最终成绩(包括教师签名和日期)。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最终成绩的20%。

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分四大项。系统程序设计情况(占20%),主要是针对系统程序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和可扩充性。学生动手能力(占20%),主要是针对学生设计思路的开扩性和创新能力。报告总结(占10%),主要是针对学生资料完成、条理清晰情况。答辩情况(占50%),主要是程序能正确运行情况(10%),设计错误的改正情况或按要求改变执行结果(20%),问题回答情况(20%)。由至少两位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参与答辩,并对答辩情况量化。课程设计单独另算一个学分。

参考文献

[1] 钟荣柏.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 科教文汇,2007,(4).

[2] 柴志雷.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2007,(27).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6)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军队院校理工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学员信息化素养的要求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由常用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对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有了更高要求。但是教学实施仍面临一系列问题:(1)学员入学时的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生源在高中时接受的信息技术课程差距很大,因而新生入学时具备的计算机技能和素养差距明显。(2)课堂教学和实践时间有限。教学目标变化,学时减少,课程内容增多,计算机学科知识宽度和深度较以前有所增加。(3)技能和思维培养如何兼顾。教学目标由计算机工具使用转变为计算思维培养及训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达到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过程中体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照顾个体差异,注重能力培养,成为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主要目标。课程组将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针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主动学习,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做法。主动学习是指采取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责任感来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主动学习中学员不是被动地“听”,要“做”,在“做”中思考,学员要参与活动(做):阅读、讨论、写、活动/游戏等,主动学习强调发展技能大于传递知识,重视学员的态度、价值观、学习动机,学员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注重发展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1]。爱德加•戴尔对各种学习方式下,2周后学员的学习内容平均存留率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听讲”是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因此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等几种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明显低于平均存留率50%以上的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爱德加•戴尔金字塔一利用MOOC翻转课堂,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是授课教员预先将课程材料布置给学员当作业,用上课时间进行讨论学习,体现主动学习。

课堂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师的角色作用也发生变化,上课讨论,知识讲解以外的其他环节如何实施?MOOC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提供了一种新型在线教育模式,MOOC的非正式学习、混合学习等特征,提供了课前自学开展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2][3]。利用MOOC,课程组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实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翻转课堂改革尝试

第一次《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班授课模式调整为三个环节:课前根据教员给定的要求自学预习,课堂实施翻转课堂,课后交流作业。课前、课后学员登录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完成,课上主要按照知识总结、讨论答辩、练习讨论和评价4个环节进行:(1)知识总结。学员总结讲解本节课内容为主,教师补充为辅;(2)讨论答辩。学员提出问题为主,教师补充问题为辅进行讨论,90分钟的教学内容可以提炼出10~15个知识点,讨论时间大约占总课时的40%左右;(3)习题讨论。讨论课前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案,课堂上新给出的3~4道题难度较高的或有实际工程应用背景的练习,进行巩固和加强训练;(4)每个环节可设置为教师可对学员或学员对学员进行评价打分。课堂四个环节时间分配约为30%、40%、20%及10%。第二次尝试在第一次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1)采用更灵活的MOOC学习模式,使视频学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部分内容课前看视频自修,课内讲授重点难点;部分内容课内先讲解,课后看视频加强;有的内容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2)利用答题器,扩大参与宽度和深度。教员提出问题,学员思考问题后由答题器给出答案,教员根据答案情况进行下一步讲解或讨论;(3)精心设计驻点问题、研讨题目。好的驻点问题有助于发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角度以及听课的集中程度;设置研讨案例,加强学员对知识的应用、综合分析,例如某型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学员较好地理解了二进制表示与数值精度之间的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对提出改进方法。

(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组织试验班和普通班学员于同一时间参加课程考试。考试采用机试,试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包括主观可客观题,力求做到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知识应用能力。考试结束后,教研室对两个班学员的成绩进行了统计,如表1。通过成绩对比发现,试验班学员的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除了同卷成绩,实验班鼓励参与,激发了学习热情,学员提高了表达、思辨能力,学员与教员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并表现出对计算机学科的持续关注。

(三)教改引入MOOC的教学反思

利用MOOC开展教改试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提高课堂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开展主动学习,同时教师和学员了解和适应了MOOC这个新生事物。对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课堂形式变化。传播知识被网络全部或部分代替,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网络时代,传道由在线教学资源全部或部分代替,教师应更关注“授业、解惑”的工作。(2)教师角色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员为中心,教学实施关注课堂的过程设计,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员负责学习组织、课堂讲授、助教、过程设计师等多个角色,教员的付出更多,开展MOOC学习对教员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3)MOOC不能替代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上我们有很多与学员交互的方式:随动的PPT、激光笔或教鞭、教师的眼神、手势、与学员近距离对话,尤其对于新生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而MOOC是不具备的。(4)利用MOOC有利于主动学习。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由低到高分成6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传统教授达到对认知的记忆和理解,主动学习则可以达到综合这一阶段目标,因而利用MOOC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进行主动学习。

二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开展《计算机程序设计》主动学习

BOPPPS教学模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Learning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S—Summary(总结)。BOPPPS模型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获取反馈信息[4];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学员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探寻学习难点、如何反思学习的盲点等问题,是实施主动教学较好的工具。《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从问题驱动入手,依据BOPPPS模型设计教学过程,确立研究问题、解析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和总结评价等课堂实施环节。例如以循环嵌套教学内容为例,首先通过卫星发射倒计时视频,引出“秒针分针”倒计时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为学习循环嵌套的实现形式,掌握循环嵌套的程序设计要点,并利用循环嵌套实现穷举等问题;接下来在单重循环基础上,通过类比分针秒针运动规律来讲授循环嵌套是什么,通过发射倒计时和输出特定图形等任务案例讲解循环嵌套程序设计要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参与式学习环节由学员分组实现“百钱买百鸡”问题完成,引导学员总结循环嵌套来实现穷举类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例如通过3~4题由易到难的选择测验进行教学反馈,检验学员学习掌握情况,最后由学员或教员对本次课内容进行总结。实践证明从问题任务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较好地揭示了知识点及知识点的运用过程,有利于学员理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思路和过程,了解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思路,掌握问题求解的方法,激发了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习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信心。

三实施多元化考核,促进主动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采用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过程考核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40%,包括课堂发言、笔记、作业、章节总结、阶段性测试,建议任课教员至少选择3中以上组成平时考核成绩,例如采用课堂发言、作业、阶段性测试组成形成性成绩,分别占形成性成绩的30%、30%、40%。终结性成绩为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综合考试,占总成绩60~70%,采用闭卷客观题与主观题,以机试形式完成。客观题考核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主观题考核学员课程学习后应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较复杂事物或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抽象与假设等的科学实践能力。试题库建设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一般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各题型题量与课程教学学时相当。实践证明推行全过程、重基础、练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模式,树立了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理念,加大平时成绩的定量考评力度和学员参与考评的程度,倒逼学员重视过程学习,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内在动力,有效促进了课堂主动教学的实施。

四总结

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育应顺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积极研究教育教学对象,合理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探索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开展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使学员主逐渐内化计算思维,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珂.关于新课改背后西方学习理论的再认识——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主[J].大学教育.2014(2):29-30.

[2]李菲,黄明东.幕课高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高等教育.2014(7):22-26.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TP3-4

最早是在1974年的时候信息素养这个概念就被提了出来,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和形态,能够通过高效可行的方法获取所需信息;能够批判地评价信息及信源且能够整合在自身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内;可以利用信息单独或团队合作完成特定目标;能够认识到使用信息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使用、获取信息过程中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1]。因此,是否能够使用计算机去分析、获取、加工处理各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信息素养,已成为评价每个人基本能力的标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使大学生们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对学生们信息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和直接的影响。

1 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学生的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课堂很多学生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对于某一个问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差甚至与就根本没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一些学生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有些学生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获取信息。高校的机房中学生一般上网喜欢看电影,打网络游戏,热衷于做黑客,平时的一些基础操作都不会。由此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已迫在眉睫。纵观高校目前计算机课程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表现为:第一计算机教学目标出现了偏移,教师和学生们的应试心理严重,过分追求考试的分数,以通过计算机各种等级考试为学习目标,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应用能力;第二由于每个学生不是来自同一地方,并且存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差异,这使的许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各不相同,这给每个计算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导致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深浅选择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第三当代计算机网络环境新技术、新手段、新概念的发展,如何处理好经典和新兴事物的关系较难,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爱好计算机的原因是喜欢上网娱乐,并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第四在现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计算机总学时在逐年减少,而计算机教学信息却逐年增大,技能训练时间逐年减少且很难实现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培养目标;第五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 基础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素养——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来看,“计算机”和“技术”的权重依次减弱,“信息”同“文化(素养)”逐渐显现。是“计算机”到“信息”过程的转移,同全球信息化的大环境密不可分的。计算机是处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信息是计算机工作的客体。而在计算机使用的最早期,计算机能够处理的信息种类还很少,人们多忙于认识计算机的功能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Internet网络的大行其道,已经很难找到不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信息,计算机处理信息速度已经不再是瓶颈。让“技术”到“文化(素养)”的转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1]。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超越技术训练类教育范畴,应该不断地完善、应该不断地总结,展示出从培养计算机技术到培养计算机素养的蜕变,发展成为与当代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3 基于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

3.1 调整课程的设置,完善课程的体系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计算机必修课,学生们必须学习此类基础课程并按照学校要求通过考试,一般此类课程是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完成;另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类的选修课,由本校计算机教研室或者学生所在系或学院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要求进行课程的开设,每个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此外,在每个学院的高年级学生还会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开设针对性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由专门教师讲授。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化。而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各专业课程总量在压缩的大环境下,要想增加课程总学时数已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因此,让每个计算机老师必须要对适合课堂讲授的章节用较多的学时去讲,适合上机实践的章节,进行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上机实践。

3.2 改变教学传统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当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已经出现的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紧、教育对象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能够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笔者在几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做了如下一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3.2.1 课前与课后五分钟

课前五分钟通过对上次计算机课程内容或实践操作的总结,然后再引出此次计算机课程新内容,提出本次课程我们要解决的计算机的哪些问题,让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课程结束,用五分钟进行课后内容总结,且提出我们下次计算机课程准备要解决的问题,不断的通过这种课前和课后五分钟的方式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方便同学进行全盘学习内容的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本次课所教内容的知识掌握。

然而一堂课教学时间有限,每次课前后五分钟要用得好而且有实际效果,每个计算机教师就必须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精心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经过笔者课后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大多数认为这几分钟让他们了解到了本次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目标,能够做到对每堂课的知识点心中有数,通过总结提高了学习效果。

3.2.2 教学学生通过自学找到学习的方法

计算机学科中的内涵、外延内容的丰富,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理论、应用等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教学任务逐渐加大,而一个课程不会包罗万象所有知识都具备,这就需要教会学生们应该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教授的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学习目标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演讲,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作业,教会他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借助书籍和参考资料、去图书馆获得资源、从而解决学习问题。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学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3.2.3 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加强师生互动环节

由于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流动性,使学生和老师在课下见面机会很少,非常不利于知识的交流,使教师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十分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搭建一个开放式的交流平台,来加强师生互动,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以外,从而构建立体化教学环境。为此教师可以尝试在第一次上课时给学生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包括EMAIL、QQ、手机、BLOG等,如果学校有自己建立的教学网站或交流平台就更好了,这样会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更好更方便的学习和积累知识还可以加强和教师之间的亲切感,学生又不必担心因为当面与教师交流而带来的胆怯和拘束感。笔者尝试使用这个方法后,发现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表达的欲望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交流不再会有强迫性了,学生能够反馈更有效的信息了。同时,学生在使用这些交互方式的过程中,无形中的提高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对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水平都有了提高。

3.2.4 以案例驱动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细致准备每个计算机本堂课程案例,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能事半功倍。如在课堂上讲到用PTT幻灯片时,预先制作完成一个精美的PPT制作的MTV幻灯片,再逐一讲解其中的动画效果如何添加,要求每个学生在实践中能完成同样的案例。在计算机课堂中以案例驱动教学,从案例中总结出知识点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们看到知识应用后的直观效果,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3.3 改革考试制度,以考促学

利用上机实践考试代替传统考试,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按照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分为实践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两部分,在计算机考核上可以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方式来解决问题。计算机实践操作题采用题库抽题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规定时间内完成期末考核,经过笔者的实践,采用这种无纸化计算机考核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结束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工程,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创新的过程中,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发展学生们的多元发展、智力提高能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社会发展来说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者更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

[2]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24-29.

[3]贝蓓,王元立.李艳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农业网络信息,2010(3):88-89.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8)

关键词: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ique;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13-02

0引言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合格已作为高校招生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新生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另外,目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很多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为顺应这一新的变化,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也应有相应的提高。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已作为一项通用职业技能强化培养,由此而推进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系列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用和地位早已广为认同,课程开设八年来不断进行改革,在规划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结构、配备师资队伍、筹建上机环境等方面均有建树,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基础,现将这几年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成果总结如下:

1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统一考核标准

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改革思路是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民办高职的定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全院一门通用的职业技能课,要求理论知识够用,实践能力过硬。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不分文科、理科,只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

作为全院性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统一了考核标准。课程考试试卷统一从题库中抽题组卷,计算机等级考试统一参加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如此统一考核标准后可以方便地检查课程教学情况和及时评估教学改革的成效。

2优化内容,完善体系,保证授课时数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前比较流行的课程建设思路是: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都是随时可以应用的相关知识群体,然后将它们组成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知识单元的优化组合,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集合在一门课程中,知识量大,知识点新颖,教学效果好。

根据以上思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选用了江苏省统编教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该教材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所选教材知识新颖,内容详实,信息量大,考核要求理论实践并重,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保证授课时数。对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基础比较差,如没有课时作保证,要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几乎不可能。

3统一要求、过程控制、调动积极性

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进度、统一课件、案、统一考试。要求任课教师在统一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修改,以适应本班教学需要,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为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教学经验,我们组织任课教师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这对年轻教师来说确实受益匪浅。同时,这种听课活动也是一种监督和过程控制。

为调动计算机信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我们还制订了一套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以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为指标,划定几个奖励等级,不但奖励任课老师、实验指导老师,而且还奖励学生、学生所在班级和系部。该奖励办法实施后效果明显。

4打好基础,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这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作为全院统一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和非计算机专业的要求不一样,如何分解?计算机科学中一些重要理论和思想方法,对开阔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完善知识结构很有帮助,这些理论是否属于理论够用的范围?还有计算机的新技术和新发展在课程教学中该如何处置?这与突出能力的关系又该如何等,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有很多问题纠结,似乎有些无所适从。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设计上,我们认为其根本出路还是要抓住“基础”不放,着重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为主,侧重于基本概念与方法论的介绍,突出原理性、概念性的内容;在上机实践课中,则采用新的环境和工具,对具体软件产品使用的内容加以讲解。

在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培养学生借助帮助、通过上机摸索来独立掌握具体软件使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与计算机交谈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联想、触类旁通的能力。总之,我们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为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5采用目标管理,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调因材施教。全院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不同班级的学风也不同,任课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度调整教学方法,以求最佳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我们采用了目标管理法。以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考核目标,以调动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各系的积极性,收效显著。

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内容主要是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上课。课程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课件,建立交互式教学系统,使投影与板书相结合,讲解与动画相结合,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学生理解更容易,教学效果更好。

为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锻炼,我们计划适时开放计算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上机自学的环境。

6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我们一直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从03~04学年第一学期首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就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任课老师召开教学研讨会,共同研讨、备课、写教案和示范讲课;还邀请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的主编南京大学张福炎教授等名家给大家作讲授指导。张福炎教授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给我们畅谈了课程的结构、知识点和层次的把握等重要内容,使所有任课教师受益匪浅。任课教师都能把握住课程的核心内容,熟悉了这门课程的总体结构,平时我们坚持每周五下午的教研活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梳理,及时解决,有效地组织了本课程的教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高屋建瓴。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9)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科学设置科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由于中专学生具有上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选课时,尽量选取现实工作、生活中应用性强的课程(如:Office办公系统、计算机维护等),而少选或不选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如:Basic语言、Visual Basic等)。在具体到一个科目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更要侧重那些操作性强,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而把那些理论性的、抽象的内容放在次要位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滞后,正是没有很好地注意这一点。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巧妙安排教学过程,逐一消化吸收。中专的计算机教学,其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四个字:“讲、答、练、总”。“讲”,即教师的讲授,这包括教师的语言宣讲、实物展示、示范操作等。“答”,即教师的答疑。教师在讲授或示范之后,一定不要忘了这一环节,必须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练”,是指学生的练习。能否把理论转化为技能,还需要经过“练习”这一实践环节。 “总”,即教师的小结,教师在观看、指导了学生的练习之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已经心中有数,适时的总结,能起到点拨、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上四个环节,要按顺序逐步进行,“讲”,“练”过程可作为重点,在时间分配上可稍长;“答”“总”过程亦不可缺。重复以上过程,进行下一内容的教学,使该授课模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计算机学科教学,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科学有效。计算机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口头讲授、直观演示、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等教学方法。有的内容是理论性的,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讲明白,切不可粗枝大叶,一笔带过;有的内容较简单,学生一看就明白,教师不妨做个教学课件,放映给大家看;有的内容较复杂,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做给学生看;另外,在让学生操作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适时改正,避免学生走弯路。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语言通俗,化难为易。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艰涩难懂,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恰当形象的比喻等多种方法,使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尖端学科,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学科特点,多举实例,如:机器人的海底光缆铺设,工厂生产线的无人化管理,人体DNA密码的破译,神舟七号的宇宙访问……这一切,离开了计算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学生听了这些实例后,一定对计算机的广阔用途感到惊讶,不免产生好奇感、求知欲、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计算机学科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例如,教材中有关文件复制和重命名的操作,发现它们有一个相同的操作步骤——打开该文件的快捷菜单,然后往下进行。那么文件的其他操作 ,诸如打开、打印、查毒、杀毒、压缩、移动、发送、创建快捷方式、删除、查看属性等,能否通过其快捷菜单来实现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上机调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对文件的诸多操作,都可以通过它的快捷菜单,一步一步,最终实现。进而,教师再及时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光文件是这样,文件夹、图片、图标、页面(如WPS2000)等也是这样,对它们的诸多操作,都包括在它的快捷菜单中,于是可以概括总结为:“要对谁操作,就在它上面单击鼠标右键”。总之,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普遍性的特点或规律,并适时地进行归纳总结、探索运用,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触类旁通的能力。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10)

有效备课离不开教师的智力投入,教师备课不能仅仅依靠课本,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在平时要不断的进行充电,熟悉各种搜索引擎以及方便广大教师进行有效研修的大型教学门户网,如省略。同时注意各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资源库,学会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好有效备课这一重要环节。

有效备课更重要的是备教学环境,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一定要找到适合学生需求的方法,一边是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科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科知识的动态以及学生学习的发展状态,只有做好这些,才能进行有效课堂教学。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优化课堂环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抓住了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有效教学的课堂环节主要包括:有效导入,知识探究,共同释疑,达标巩固,温故总结。在计算机网络网络环境下,师范学校计算机教师在授课时要学会人机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分享与控制,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

1.有效导入。课堂导入一定要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特性,找到学生的爱好与共识。例如,在上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单元《因特网》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鉴赏一些优秀的学校网站,如:湖南省芷江师范学校:省略/,苏州园林:省略/。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浏览这些网站,从而达到学习设计网站的兴趣。导入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调节,对课堂的气氛起到一种催化作用。

2.有效探究。知识探究与共同释疑是课堂的主题,是一节课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在讲课本,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理解与渗透。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局域网与校园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人机对话能力。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以一帮一,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良性的竟争,以达到知识的掌握。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不能直接参与某个小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遇到疑问时,小组之间解决,教师只能做一个观赏者和引导者。其次学生小组的释疑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答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培养学生团队思想。

3.有效巩固。达标巩固是有效教学的检验环节,一节课的成功率要靠达标巩固。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主要知识的达标,达标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软件,教师提前把有关的题目发给学生,利用最后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内容,最后,利用网络系统上传给教师进行评估,以及及时进行订正,并且,对一些不能达标的学生进行勉励,让他们分析自己的不足与收获。

4.有效总结。温故总结是有效教学的课堂收尾,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通过广播系统简要的总结,或者请学生进行总结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总结可以是全面也可以是突出某一重点方面,总结本节课的所有知识、主要内容,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某一个知识,如湖南省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单元《文字信息处理》可以对word文档修饰的几种方法总结,或者对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进行总结,这样的效果可以更明显,学生回顾起来也就非常容易掌握了。

三、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实施有效辅导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强大的互联网系统,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把上课没有听懂的知识再巩固一遍。而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与教师面对面视频沟通,从而弥补上课时一对多的全体局面。

网络上可以选择的视频工具很多,如:qq就是一个很好的聊天工具,它在学习中同样起到教授知识的效果。当然,常见的沟通工具莫过与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已经通过发展,功能非常强大,储存容量变大,还可以在下线时进行接受,免于长期在线。同时,有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沟通。有效反馈注重有效,关注教学效益的产生,因此,辅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在线上纠正学生的错误的地方,同时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达标,弥补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辅导学生,一定要在全班公布自己的个人交流信息,以便学生及时沟通,同时做到免费辅导,有针对辅导,有效辅导,让有效反馈在网络环境下找到正确的方向。

大学计算机课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9-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微软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技巧。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Office的使用方法,简要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能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服务于工作和学习,了解多媒体系统和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1]。课程教学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科学思维方法。本文针对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各专业教材过于统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只要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几乎都会选用统一的教材。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我校目前存在的现象,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大一新生是各大高校从全国各地招收来的,他们的社会背景大不相同,经济水平也参差不齐,更突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不考虑这些实际情况而各专业统一规划教材,那么同样的教师授课,学生的听课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2.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授课模式一般是多媒体教学,教师直接在讲台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内容也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般也是统一设计的。教师在进行第一次授课时,没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不同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学生在课堂上听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少,即使教师讲的很精彩,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也并不太高,一部分原因与课件中准备的案例与学生的专业没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感兴趣;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够,总认为讲台是教师的,自己处于被动的状态。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机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从比例上来看,机试成绩取决定性因素。从近几年的学生试卷分析来看,有的学生平时做实验时,表现得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不错,但是最后因为对上机考试系统不熟悉,提交试卷时没能按要求正常提交,结果教师在改卷时出现种种情况。例如,有个别学生不小心将原始试卷提交上来,结果教师阅卷时看到是空白的学生答卷;或者有的学生即使将答卷做的非常好,但是没能提交到系统上,导致的后果是试卷出现乱码或根本没有试卷信息,最后上机考试成绩只能以零分记。

4.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目前,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类似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选修课授课教师往往是授课完以后就离开教室,等到下一次授课时再和学生见面,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地点专门和学生沟通,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每次课上遇到的难点和问题。长此循环,等到下次授课时,教师只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授课,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由于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随着课程进度的一步步深入,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1.教材的选定应不拘一格。由于我校大一新生在本学年下学期将会选修程序设计等后续课程,所以教师在授课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掌握以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使用方法等,还应逐步引入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如果此时没有适时的引入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等到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在教的时候,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基本概念还要从头讲起,另一方面,学生常常会感到没有头绪,无从下手。这是近年来很多教授程序设计的教师经常会遇到的尴尬情况。因此,在选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时,最好不要统一规划指定通用教材,而应该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2],而且尽可能按不同的专业来选定适合该专业学生提高自身计算机素养的教材。

2.教学方法多样化。(1)转换角色,学生上讲台。在传统的大学课堂上,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有时即使老师讲的很精彩,但学生仍然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如果能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基本理论时,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适当地安排互动环节[3],如请部分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同学一起动手演示当堂课上的内容,教学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在演示过程中,如果学生出错,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现场引导。此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往往出错的时候,就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同时,计算机水平也就会慢慢提高。而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尺度,尽量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自我计算机应用水平的目的。(2)由学生参与提供教学案例。在传统的案例驱动教学法中,大部分案例都是由教师来编排和确定的。试想如果能由学生参与,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学生参与制作教学案例;或者作为授课教师来讲,能在讲授课程之前及时归纳总结出学生平时遇到的此类实际问题,并且能将该问题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这样当教师在讲授案例时,学生很可能会有更大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重视实验课。虽然,在教学安排上,大学计算机课程安排有理论课20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但是实验课的学时安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实验课,适当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消化本次实验课的知识点,并自己对该次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交实验报告的同时一并附上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于教师下一次讲解。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将理论课搬到机房上,一边讲理论,一边做实验。

4.考核方式新探索。经过近几年的考核情况来看,学生仅仅通过学期末的上机成绩很难如实的反映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达不到较理想的测试结果。例如,有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平时表现的相当不错,但是由于期末上机考试时,对考试系统提交试卷时操作不当,错过提交时间,结果机试成绩很低,有时甚至不及格。这样,似乎有些不太公平,但是对于机试而言,是全程在线考试,每一位考生几点几分登录,几点几分交卷,系统是实时记录的,一旦考试时间结束,该考生的机试成绩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授课教师也没有办法改变结果。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出以下一些改进措施,仅供参考。(1)改变考试形式。应逐步改变原有的考试形式,一种方法是可以尝试将总成绩分散到平时实验,具体可以通过教师为每次实验现场打分,最后将几次次实验的平均分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不再设置学期末的机试。(2)突出动手能力。考试总成绩也可以这样来确定,当学生第一次上机时,教师就布置一个类似于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实验的题目,该题目的设置应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可行性。学生可以先考虑考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就可以早点动手做,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展开。等到学期末需要对学生考核时,学生只需要将自己完成的该综合性的设计成果上交,综合性实验的分数就当作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成绩。

5.创造条件反馈问题。为了能让学生听完课以后及时地反馈自己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例如可以利用目前学生经常使用的QQ群和学生及时地在线交流,也可以利用目前广泛使用的微信功能,及时地查阅学生的问题并在线解决,如果不能在线解决的至少也对学生的问题心中有数,等到下次授课时,将学生遇到的较为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统一讲解。此外,如果有些问题需要和学生当面交流的话,教师也尽量地找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授课学时来解决[4]。总之,只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授课教师来说,都要创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便利。

四、小结

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对各大高校来讲,常常会作为新生入学的选修课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从教材的选定,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实验课的重视度以及考核方式的探索等提出了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战德臣,王浩.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4,(7):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