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金经理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12-17 20:05:51

现金经理总结

现金经理总结篇(1)

一、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的融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日趋完善,金融业务与产品不断创新,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体系开始由“银行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在这样新的经济金融背景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孕育的一些传统金融监测指标已经无法完整而又准确地反映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之间的关系。2010年,一个用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新生概念―社会融资规模顺势而生。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分为四大部分:①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②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③直接融资,包括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④其他,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等。

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值的判断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了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从总量上描述了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融资的状况。另一方面,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囊括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囊括了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等金融子市场,内涵广泛,统计口径宽泛,从而可以从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子市场的视角描述资金的结构和流向,多层次地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信息,从结构上深入剖析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要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一)总量的合理性

从总量上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需要总量的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是其结构调整的基础。

首先,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与宏观调控目标保持高度一致。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是监管当局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变革的背景下对宏观调控实践作出的重大创新。所以,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充分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等经济指标的关系密切,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同样的,社会融资规模与CPI的关联性强,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能够影响物价水平。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保持适合的货币流动性,稳定住通货膨胀预期,这样才能稳定物价总水平,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社会融资规模应当顺应宏观政策导向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融资规模关系密切的货币政策。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政策一个重要检测指标,扩大了M2,新增人民币贷款等传统金融指标的监测范畴,将监测的范围延伸至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中间业务市场等金融子市场,拓宽了货币政策的关注面,更为全面而又准确地反映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总量。对于社会融资规模本身,它的合理值应当符合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的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定能够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有助于保持合理的融资成本,并且能够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保持合理的融资成本,推动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效推动私人投资的发展,有效增加社会投资总量。

(二)结构的合理化

从结构上说,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需要结构的合理化。

首先,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融资规模细致地反映了金融体系中各个不同部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求信息,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就体现了金融体系的资金供给结构,而合理的资金供给结构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社会融资规模能够影响消费投资,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改善产业、消费、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

第二,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突出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扶持。虽然,社会融资规模不仅仅只是信贷市场的反映,但信贷市场仍然是社会融资规模的重点监测对象。信贷市场是服务“三农”的主体,加强“三农”信贷投放,保持合理的“三农”信贷总量以及增速是合理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体现。在社会融资规模中,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不同的融资渠道,不同的金融工具给予小微企业以资金支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应当能够体现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重点支持。

第三,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须处理好表内、表外业务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在当前的融资市场中,金融机构表外业务迅速崛起,除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等表内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中,这部分资金也能被清晰地反映在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中,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规范问题,不断出现的监管漏洞,监管盲区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逐步引导表外业务的发展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减少表内业务资金通过不合规的表外业务流入市场的情况,减少干扰金融稳定的因素。

第四,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必须处理好直接、间接融资之间的关系。面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发展趋势,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市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总理就曾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 企业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渠道通过市场的筛选功能引导资金配置,弥补间接融资的不足,进一步满足了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同时也分散了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促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实体。

现金经理总结篇(2)

“集团企业”是指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以股权、产权为联结纽带,由众多子公司、关联公司等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然而,我国的集团企业在总体实力上与经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资金管理的问题尤为突出。资金作为集团企业的“血液”,贯穿于企业运行发展的全过程,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的资金运作?如何在规避资金风险和降低资金使用成本的同时,提高整个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此,本文进行相关探索。

一、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势分析

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是各成员企业只持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性现金,剩余资金由资金管理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中到集团总部,由集团企业统一调度,管理和运用的管理方法。与资金分散的管理相比,资金集中管理有明显的优势。①提高投资的效率。集团总部能及时上收财权,统一进行投资决策,提高投资效率。成员企业若有投资计划,需向总部报批,使得集团总部能够详细地了解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动向,降低成员企业和集团总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②加强总部对各成员企业的管控。集团总部能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动向,了解其日常的运营情况。同时,还可防止成员企业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保证集团内部的资金安全。③降低融资成本。集团企业由于整体规模大,信用等级高,获得的信用额度也更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能给予的贷款优惠也大,从而大大降低集团的融资成本。④增强抗风险能力。在资金集中管理下,集团能发挥众多专业人才的优势,能更加系统地分析风险,并将部分风险分散掉,降低整体风险。⑤提高内部资金融通效率。在资金集中管理下,集团总部能充分发挥整体的资源调配优势,增强资金的流动性。

二、当前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集中管理观念不深入。集团大多数是依照行政手段组建起来,管理层级多、各成员企业地域分散,集团形式大于内容,容易造成总部的管理者或是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深入,导致资金集中管理的效果不理想。

(1)结算中心只“管”不“理”,功能单一。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集团企业仅仅在资金管理方面提供了集中管理方案,在实践工作中,结算中心注重对成员企业资金实行上收和下拨的管理方式,但对如何有效的使用资金,如何控制头寸的规模,减少资金的沉淀缺乏重视程度。资金结算中心作为负责资金调剂和资金管理的机构,其职能体现在内部结算功能以及对各级子公司的资金流向、使用状况的监督功能。对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收付实行监控,只是在形式上实现了资金的“集中”过程,而“管理”职能并不突出,没有为集团决策层提供必要的信息反馈和决策分析数据,同时缺乏对外融资、投资、中介等资金服务功能。无法为集团企业快速迅猛发展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

(2)各成员企业缺乏大局观。从法律层面来讲,总部、集团各成员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对自己的资金享有自主支配权,为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容易对资金集中管理产生轻视乃至抵触心理。就各成员企业而言,没有树立“大集团”“大财务”的观念,缺乏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作用的了解,配合集中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就集团总部的管理而言,过分突出对下属成员资金的管控,陷入“集中”与“分散”的误区,而没有通过集中管理来支持集团资金的运营,实现资金效用最大化。

(二)资金闲置现象十分普遍。资金闲置是我国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成员企业分别开设银行账户,将资金存放在不同银行,资金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闲置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时,集团企业缺乏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不集中,决策者很难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因此无法对集团的资金实施有效管理、监督和控制。没有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做保障,资金集中的程度不高,同国外集团企业的结算成员企业每日资金账户余额为零还有差距。

(三)预算管理监督不到位。大多数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预算编制相对粗放,缺乏对资金使用的规划和监督。预算执行中项目变动、调整频繁,追加较多。集团资金预算在编制、审批和执行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部分预算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甚至不能收回投资,致使资金收益损失严重。此外,集团企业预算管理还缺乏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造成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相脱离。集团企业尚未制定详细的资金需求计划,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缺少对资金的统一规划和调配,资金预算管理不到位,以及对资金支出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疏忽,导致了实际与资金预算目标存在较大偏差。

(四)资金规模效应带来整体风险集中。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一方面将资金统筹规划,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资金集中度过高增加各子公司的依赖性和关联性,从而增加集团整体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集中度越高,集团整体风险越大。集团总部通过给各成员企业下达指标来实现资金集中,通常集中度越高,资金量越大,结算中心归集于账户上的资金量也就越多。但资金的集中度过高,集团资金调控、资金沉淀,一方面增加了资金集中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集团成员企业间、集团总部与各成员企业间的依赖性和关联性,增加了集团的整体风险。

(2)分散风险转为集中风险。集团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子公司因经营困难而无法偿还的贷款损失,可能会转移到整个集团。给集团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严重影响集团正常的经营活动,也可能丧失很好的投资机会,对集团的声誉也产生不良影响,使得原本分散的风险转变为集中风险。

(3)内部贷款缺少市场化运作,加大财务风险。目前集团企业采用结算中心这一管理模式的居多,而结算中心不同于商业银行,放贷的主观性较强,对各成员贷款用途和效益回报率审查不到位,难免有失客观性。这几年的运行结果显示,结算中心贷款管理在内部经济状况良好,生产经营正常的贷款单位,杠杆作用较大,不仅调剂集团资金余缺,而且节约资金成本。反之,结算中心资金回笼就会遇到很大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团整体的财务风险。

三、完善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资金集中管理理念。统一集团企业内部的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学习培训,促进集团企业成员的交流,在集团内部树立“大财务”观念,拓宽视野,不断地加强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内涵和对本质的认识,消除成员企业对集中管理的轻视和抵触思想;同时,在集团总部要杜绝对资金集中管理的强制干预,应更多地强调资金集中管理的服务功能,使得各层的管理人员能够站在集团整体的角度看待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要以资金集中管理为基础,在各成员之间高度有效的融通资金,实现财务资源的共享。同时,以经济人假设为基本观点,假设集团各成员都是经济人,势必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而集团企业所应提供的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吸引各成员加入到这一管理体系中来,以实现任一成员都无法单独获得资金的最大价值。

(二)夯实资金集中管理基础。第一,制定统一的资金调配标准。规范统一的资金调配标准,不仅可以让集团企业通过财务信息及时了解成员的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而且对超出预算成员及时监控并采取措施,降低资金控制的管理风险。统一的资金调配标准具体包括: (1)预算控制标准。现代集团以战略为导向,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资金预算制度方式,将集团的战略渗透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从而提高财务体系运转的效率。集团企业应该将资金预算与企业经营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2)有偿使用标准。总部资金结算中心依次排列成员企业的授信等级,允许其在资金余额不足时申请授信额度内的贷款或票据贴现业务,存贷款可按当期银行利率计息。 (3)统一调剂标准。建立建全集团资金调度制度,各成员企业按照统一要求编制《货币资金收支预算表》,明确月度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分解上报每周收支计划,而集团总部则根据上报计划及结合内外账户余额安排调度资金。

第二,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集团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流程和人员的集成进行有效传递信息,而网络技术就为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创造了条件,因此有必要将网络技术的效用发挥到极致。(1)建立统一的网银结算体系,提高资金管理软件管控功能。适时监控成员企业资金动态,为集团相关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结算中心加快结算系统升级改造,建立统一的网银结算体系,为资金集中管理创造技术条件。 (2)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将工作落实到实处。重视网络科技投入和技术人才培养,从基础业务抓起,逐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交流、客户信息平台等。为资金管理中心配备财务信息化系统工程师,逐步提升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使财务信息化与集团企业信息化接轨。(3)实现会计处理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的集成化。利用 ERP 系统对超预算支出进行自动提示和实时控制,当实际金额差超过预算可用额度时,系统会自动提醒财务人员,便于财务人员及时查阅实际金额使用情况。

第三,逐步完善资金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下,总部须依行政手段管理资金,成员企业通常向银行短期贷款,或将闲置资金以短期形式存入银行,这势必降低资金使用效率或造成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影响成员企业经营收益。而完善的资金共享服务管理平台就是为成员企业提供高收益、低成本的资金资源共享服务。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其功能:(1)加强服务和理财。总部一方面适时扩大信贷规模,做好资金需求的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将成员企业闲置的资金投资理财,对财务公司增资扩股,扩大票据使用范围,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增加闲置资金的收益。(2)及时掌握成员企业的财务信息。加大资金预算应用,共享平台为资金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提供条件,使总部能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预算执行情况、资金的存量和动态收支情况。(3)建立统一的核算平台。建立统一的核算平台,使总部能够全面跟踪资金去向,随时跨单位、跨部门、跨业务查询各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及节余情况,有效对资金进行风险管控。

(三)构建资金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内容,同时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方面。预算是一种控制程序,不仅可以反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及时监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而且为企业审计提供参考依据。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从预算制度建立、预算制度执行、预算制度监督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1)建立预算制度。集团的经营者应重视预算工作,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月度资金预算。将集团企业的总资金计划分解到各成员企业。而集团企业管理者也应对各成员企业的产能、设备运行情况等能做出详细总结,以此指导集团企业全面预算。在编制预算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将集团的战略目标及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协调总部与各成员之间的利益,集团内目标一致,减少集团内部的利益摩擦。(2)强化执行管理。预算控制是集团总部监控各成员的重要手段,是最有效的事前控制。集团企业的预算执行工作是实现预算任务的关键步骤。集团企业对各成员企业的预算控制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内部控制是成员企业财务情况与资金预算对比的控制。外部控制是总部对成员企业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控制。各成员企业经营者需定期向上汇报,以便总部及时监督和跟进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并及时纠正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3)加强监督力度。随着集团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引入内部审计制度,并朝着管理审计方向转变。集团总部审计应依据结算中心和会计部提供的资料对各成员企业进行审计,并规范其收支流程,检司营利润的真实情况。集团管理者应采用重点监控与一般监控相结合,评价各成员的预算执行情况,并根据执行结果对管理者实施激励或惩罚。

(四)实施集团企业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并存模式。结算中心是在集团内部设置的一个职能管理机构,对集团总部和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付和内部往来业务款项进行结算。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各成员企业的现金收入,统一拨付结算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并统一对外筹资,特征是“收支两条线”。

虽然该模式具有减少集团在途资金时间、利于集团总部加强对各成员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为集团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资金使用信息优势,但也存在以下不足:①功能不够全面,作为集团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与财务公司相比,缺乏对外融资、投资和中介的功能;②由于资金的专有属性和各成员企业存在自身利益,一些资金仍旧存放于各自的商业银行,形成部分体外循环资金;③结算中心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够规范。

财务公司是集团企业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集团企业成员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不仅可以加速资金周转,实现资金的整体控制,承担集团的理财功能,而且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外汇及有价证券交易、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方式,为集团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但财务公司遵循商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能干预集团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能强制要求各成员企业将资金存入财务公司,因此无法对各成员的资金流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同时,财务公司作为独立法人、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依照税法纳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集团的税赋负担。

采用财务公司与结算中心并存的管理模式,一方面财务公司弥补结算中心功能的局限性,提高了集团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结算中心又补充了财务公司的资金沉淀、集团风险集中等不足。

参考文献:

[1] 杨淑娥.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跨度与深度分析[J].财务与会计(理 财版),2012,07(06).

现金经理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178-02

经济管理归根结蒂还是企业资金的管理,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要科学地进行财务分析,可利用现金流量表实现。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都可以通过现金流量来实现。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基本良好,那么他的现金流量表中各部分现金流量结构应该相对较为合理,现金流入、流出无重大异常波动;同样,现金流量表也可以反映企业最常见的失败原因、症状。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和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常作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三大类(如表1所示)。可以运用现金流量结构和现金流量比率来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1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1.1 绝对数值的分析

解读现金流量表的第一步,是在分析现金流量表时,研究和分析各项目反映的绝对值,这也是进行相对值分析的基础。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呈现表2所示几种情形。

但这只是从现金流量表绝对数值得出的表象,只做到这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计算比较各个项目,总额及各个项目的内部组成结构,这样才能进一步揭示现金流量表反映的财务信息。

1.2 相对比值分析

现以CD公司为研究背景,探讨基于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方法,其中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由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流入流出比分析三者组成。

1.2.1 流入结构分析

(1)项目流入结构分析。

①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是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也是CD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全部来源,表明企业主营业绩突出,销营状况良好。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流入和本期收到前期的应收帐款是提供劳务的现金流入的两大部分。根据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企业当期销售商品。应收票据及本期收到预收帐款形成的现金流入两项。

②投资收回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66.7%,分得股利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中的20%,处置固定资产占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13.3%,应重点关注收回投资形成的现金流入的具体项目,企业应当理性分析经营方针,因此此时企业变卖资产有可能是为了缩小经营规模,也有可能为了转变经营方向。

③发行普通股股票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66.7%,借款占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的33.3%,这表明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发行权益性证券,对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是有益的。

(2)总流入结构分析。

如表3所示,经营活动是企业现金流入主要来源,在CD公司总现金流入中所占百分比为83.1%,这说明CD公司获取现金的能力是较好的,财务风险较低,意即经营状况良好,有着合理的现金流入结构较,现金总流入的5.6%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它表明CD公司不是专业性的投资公司,如果CD公司有比较充足的现金持有量,为了避免资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应当考虑是否有新的投资机会,现金流入占11.3%为筹资活动产生的,说明融资也是企业现金流入的一个主要途径,为了避免产生财务信用危机,应重点分析融入资金的用途。

1.2.2 流出结构分析

(1)总流出结构分析。

经营活动是最主要的流出内容,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的64.3%,说明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生产经营状况正常,投资活动流出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的3.8%,仅是总流出中的一个很小的比例,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占CD公司的现金总流出31.9%,需要对其流出具体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

(2)项目流出结构分析。

①购买商品是经营活动现金总流出的主要部分。接受劳务占购买商品支出的60.5%,人工费用属于正常的范畴,占经营现金流出的绝大部分,支付职工占购买商品支出的29.9%,二者合计占经营活动现金的90.4%。

②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全部为购置固定资产,表明企业本期尚未找到较好的投资项目,或者已经完成了初始投入。

③发放股利支出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39.8%,偿还应付债券占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中的60.2%,它表明CD公司进入了偿债期,同时还需要支付权益性资金使用费,结合现金流入百分比,应重点关注经营状况的变化,因为企业偿债及发放股利现金主要来源于经营活动,企业期初现金的持有量此时也应该结合考虑,并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为此时经营状况的变化导致的资金压力。

1.2.3 流入流出比分析

经营活动的流入流出比是指企业1元的经营流出可换回的经营流入,该值一般越大越好,CD公司为1.32,投资活动的流入流出比为1.5,该指标值较小是当公司要产生大量的现金投资支出,比如处于扩张时期时,该指标值较大的情况是公司处于衰退期或缺少投资机会时。

CD公司的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为0.36,表明还款等支出大于借款等流入。

2 现金流量比率分析

2.1 偿还债务能力分析

现金经理总结篇(4)

施工企业一般采用“总部――分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并实行项目经理承包制。在总部与下级分公司或项目部之间,一般建立利润或净收益承包制。在财务上,与之匹配实行三级核算,分公司或项目部成为会计报告主体,它们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可以直接对外实现收支结算和债权债务的清偿。作为非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项目部,一方面拥有工程结算收支和产生经营性债权债务的权力,另一方面,所发生的经济与法律风险却由总公司的法人来承担,这种体制安排,客观上造成施工企业资金分散、结算成本高、整体资金效率低下和风险预警的滞后等财务管理问题。

为此,施工企业运用信息、银企一体化和网银等现代结算技术,导入并开发应用资金管理系统,实行资金集中和集权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目标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目的是设计一种上下沟通机制,运用系统进行分界,重新划分总部与下级单位之间的资金管理权限。通过合理的统筹,调剂不同会计报告主体间的资金余缺,减少运营风险,使整个企业资金管理高效有序、动态平衡。其目标如下:

(一)实现资金运营的集约透明

分公司或项目部分散在不同区域,允许它们作为会计报告主体,独立开设账户,这在传统银行结算条件下,减少跨地区工程收支结算和债权债务清偿的财务成本的较好方法。但也造成了企业资金分散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开户行的账户中。一个公司往往开设了数百、上千个账户,资金的监控成本极高。快捷的网银、网上结算和在授权分权下的资金集中,可以将分散开户的资金,统一在一个系统内,从而实现集约、透明的运营。

(二)调剂资金余缺

在分散管理下,不同会计报告主体间存在资金盈缺不均,资金短缺的分公司或项目可能面临融资压力,而资金充裕的分公司或项目部则可能弱化应收款催收动力,从而使总体的资金预测与控制失去依据。资金集中,也是信息的集中,可以动态的解决同一公司内部不同主体间的余缺。

(三)简化财务对账工作

分公司和项目部越多,在传统核算体制下,面临的内部账户间的对账越多。在手工对账模式下,任何其中一个环节或一个主体的差错,都会导致对账失败。运用信息技术,在资金集中管理下,可以实现不同权限账户间的自动对账,从而简化人工对账,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

(四)建立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资金集中管理,不仅解决公司内资金的分散运营,还可以为建立自我管理提供帮助。在传统资金管理模式下,收支和债权债务的清偿,均需依赖银行传输单据和按期对账提供信息,企业往往不能及时、完整、准确的获得资金信息。导入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可为企业建立敏感捕获资金信息的检测手段。

(五)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导入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帮助施工企业解决现行核算模式下资金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减少结算的时间。总部可以随时掌握资金到账时间和实时监控分公司或项目部付款的审批,减少资金的在途时间;二是避免内部交易引致的不必要的关联交易税收负担。在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建立内部的资金结算系统,可以在发生内部交易时,通过内部往来的对冲,实现余额结算制,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内部债权债务的形成,减少内部资金往来导致的关联交易税收定价负担。资金的集中管理,旨在提高总部对货币资产的控制,实时掌握资金运向,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资金效率。

二、施工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内涵

施工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是要将分公司或项目部独立享有工程收支和形成经营性债权债务及清偿的权力,通过一定的分界,改由总部直接控制,这种控制,是资金流、审批流、结算流和风险与收益的集中。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改革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网上银行和电子支付等手段,实现资金集中统一,包括资金计划、收支控制、资金调剂、动态分析等的系统化管理体系。从施工企业管理特征分析,资金的集中管理,可划分为两个层次:总部管理和分公司、项目部管理。根据授权不同,分别承担不同的资金管理职能。从财务特性分析,资金的控制过程包括三个层级:计划分析、业务运营、财务核算。如图所示:

首先,集中管理包含了资金计划管理。总部需要通过对各分公司、项目部所涉及的工程收支入单项目、债权债务的资金,进行计划管理。包括:(1)计划设计。即编制资金计划和层面所要包含的各项指标及其填制方法;(2)计划编制。各层面根据总部统一的方法和时间,编制某一会计期间的资金计划;(3)汇总审批。各分公司、项目部编制的资金计划通过系统汇总成企业的计划并经一定的管理层审批后执行;(4)执行分析。计划可能面临调整,针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可根据实际经营情况作出调整。因此,计划管理也包括了对计划本身的修正。同时,总部可以通过对现金流的监督和预测,实现对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加强了总部对企业整体资金存量、流量、内外部结算比、计划与执行差异等的分析。

其次,集中管理包含了对业务运营过程的控制。依托银行的网银系统,建立跨行跨地区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和结算平台,利用银行资源和营业网点,为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分公司、项目部提供结算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1)账户管理。企业总部和各分公司、项目部设立统一的结算账户。分公司、项目部账户的设立,需经总部的授权和审批,总部的系统可以随时查询、调动和限制各分公司、项目部的资金账户;(2)结算流程。系统内使用统一的资金收支、债权债务清算流程;(3)审批稽核。总部对各分公司、项目部的资金收支进行实时的监控,这种监控通过事前审批和事后稽核实现;(4)数据传递。各分公司、项目部每一笔涉及资金流动业务的发生,都通过系统即时传递到总部,从而实现信息流与现金流的等效。上述功能,在系统内部数据传输时,可通过企业的资金系统与银行网银系统的无缝对接和数据安全认证,实现资金管理的安全与效率。

最后,集中管理包含了集中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的集中是会计处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中的体现,从凭证审核、账务划转到会计记录都在会计体系解决。资金结算在会计核算系统内自动完成。在会计系统内,对涉及资金的会计处理、科目设置、凭证分类和编制以及核算方法和资金报表的编制,都依据统一的会计政策。一定意义上说,集中管理就是体现了制度和内部处理方法的统一。

三、选择合适的资金集中管理方法

资金集中管理方法的选择,体现了总部与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集权与分权,应当根据公司的经营特点和资金运营规律来决定。高度集权的资金控制,有助于提高总部的控制力和统一调配能力,但不利于调动各分公司、项目部的积极性。在管理上过分依赖总部,若配套不到位,可能降低整个企业的市场反映能力;相反,过分分权的资金控制,又可造成资金分散、使用效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等缺陷。根据管理的集权与分权的不同程度,大体可以采取以下四种不同的方法。

(一)统收统支法

统收统支是指企业的所有资金收支和债权债务清算,都集中在总部,资金的使用、决策和融通权集中在总部。各分公司、项目部均不单独设立结算账户。如图:

(二)收支两条线法

收支两条线的操作思路是,各分公司、项目部,可以在当地银行开设子账户;总部开设主账户。子账户可根据授权,分别收、支功能开设,也可以收支合一开设;子账收款时,通过网银系统上划到主账户,实际不拥有资金;付款时,子账户开户单位,通过系统向主账户委托,主账户根据审批后向子账户下拨资金及指付令实现向外支付;内部债权债务清算时,收付只在主账户内实现,并不真正在子账户中划转。在收支两条线下,子账户的资金仅表示分公司、项目部可用资金,并不是实际拥有的资金。如下图:

(三)集中监控法

在监控法下,各分公司、项目部以一定方式定期向总部报告资金收支和债权债务清算情况,总部只对各分公司、项目部的资金计划、使用方向和现金流量进行一定的控制,并不实质干预分公司、项目部的业务经营。如图:

(四)余额控制法

现金经理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F279.2;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201-04

引言

现金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它是公司能够正常运营的前提,对公司的投资和融资等各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现金持有量一直处于高额持有的状态,相比别的发达国家而言,现金持有量超额很多。本文旨在结合前人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为投资者、公司管理层以及债权人等的决策行为提供有用的建议和新的思考角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超额现金和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为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提供理论价值。

一、研究假设

国内外学者对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很多,主要从公司财务特征和公司治理结构上来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金持有量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提出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的相关假设。

(一) 公司规模

笔者认为,公司规模越大,公司的运营成本越大,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经营,一般来说会留存较多的现金。同时,大规模的公司面临的投资机会也较多,产生的现金流量较大,支付的现金水平也较高,为了应对不时之需,经常会持有较多的现金。近几年,我国经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较为繁杂,为了保证现金的及时性,大规模的公司也倾向于多持有一些现金。因此假设1:公司规模越大,现金持有量越多。

(二) 财务杠杆

由于我国近几年实行的宏观政策较为宽松,鼓励企业进行贷款投资,这样就使得因资产负债率高而发生财务危机的情况减少了很多。这用优序融资理论解释更为合理一些。因此假设2:财务杠杆越大,现金持有量越少。

(三) 股权集中度

由于公司中问题的存在,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与约束越多,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谋私利的行为,把现金用到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项目上。因此假设3:股权集中度越高,现金持有量越少。

(四) 公司成长性

公司越具成长性,对资金的需求就越多,当不能满足所需资金需求时,就只能放弃投资机会。因此,为了获得有利的投资机会和规避风险,公司就会选择持有现金。因此假设4:公司成长性越高,现金持有量越多。

(五) 债务期限结构

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避免公司陷入难以逆转的财务困境,公司一般倾向于持有较多的现金。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当公司持有较多的短期债务时,通常会被认为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这样就会使得公司对外筹资的难度增大,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一般公司会持有较多的现金。综合以上两种说法,都可以得到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持有量正相关的结论。因此假设5:短期债务越多,现金持有量越多。

(六) 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最能直接体现一个公司经营状况好坏的指标。笔者认为,现金流量越多,公司短缺现金的概率就会越少,面临财务困境的概率也越少,公司也就不倾向于持有太多的现金。因此假设6:现金流量越多,现金持有量越少。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因变量

因变量为现金持有量(CASH)。目前学术界主要存在着三种可供选择的计量方法:(1) Opler等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与在总资产中扣除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后的资产净额的比例来衡量现金持有量;(2) Ozkan等采用了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之和与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现金持有量;(3) 姜宝强、毕晓方采用了资产减去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差去除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再取商的自然对数来衡量现金持有量。为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本文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即CASH=(现金+现金等价物)/总资产。

2.解释变量

(1) 公司规模(SIZE)。国内外学者一般用总资产或销售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本文使用总资产自然对数为公司规模的替代变量。即SIZE=Ln(年末账面总资产)。

(2) 财务杠杆(LEV)。本文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杠杆的替代变量。即LEV=负债总额/总资产。

(3) 股权集中度(FIRSHARE)。本文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表示。

(4) 公司成长性(M/B)。本文用市净率来衡量公司的成长性。即M/B=公司总市值/账面价值。

(5) 债务期限结构(STRU)。本文以公司年末流动负债的总额与全部债务总额的比率来定义公司的债务结构。即STRU=流动负债/负债总额。

(6) 现金流量(CASHFLOW)。本文以企业自由现金流量占总资产的比重来表示。即CASHFLOW=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总资产。

根据以上指标的定义,本研究的变量定义方式及符号整理如表1所示。

(二)模型设计

按照现金持有量相关理论以及前文对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假设,笔者在前人研究模型的基础上,以2010年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的模型如下:

CASHi=a+b1SIZEi+b2LEVi+b3FIRSHAREi+b4M/Bi+b5STRUi+

b6CASHFLOWi+εi

CASHi:表示2010年i公司的现金持有量

a :横截距,为常数

bj :j从1到6,表示估计系数值

εi :表示2010年i公司的误差项

(三)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在2009年12月31日之前A股上市的公司,观测期为2010年,并且以制造业公司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常数据的影响,本文对所研究的样本作如下处理:(1) 剔除ST类公司;(2) 剔除同时发行B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3) 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4) 剔除数据异常的样本公司。经过以上剔除工作,本文研究的样本量为822个。

(四) 数据来源

本文的相关财务指标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本文使用EXCEL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可知,我国制造业2010年现金持有量的均值为21.02%,中值为13.52%,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总体上处于高额持有现金的状态。从公司规模来看,标准差较大,说明所选样本的公司规模差异较大。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最高达到85.98%,最低只有10.63%,说明这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差异较大,既有高负债的,也有低负债的;然而,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49%,表明这些上市公司的负债情况总体上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看,不同样本公司的差异非常大,最小值是8%,而最大值达到83.83%,但平均为36.83%。从债务期限结构来看,最大值将近1,说明我国制造业中负债大多为流动负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成本,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还款压力和财务风险。从公司市净率来看,最大值将近30,最小值仅为1,说明我国制造业中既有发展很好也有濒临破产的公司;其均值将近6,说明这些上市公司大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近几年来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从现金流量来看,均值为负,说明这些公司总体上来说经营状况不是十分理想,现金流量不是十分充裕。

(二) 相关性检验

为了观察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先对自变量做相关性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股权集中度和现金持有量的相关系数接近于0,基本上没有相关关系,但为了使研究更准确,暂时还不将这一指标剔除。各指标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部分都在0.1以下,只有现金流量与各指标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1以上,最大为0.23,表现出了较弱的相关关系,但由于现金流量本身就与企业很多的财务指标有勾稽关系,而且现实中也不存在完全不相关的这种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指标之间都是不相关的,或者仅存在较弱的相关关系,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没有太大的影响。

(三)多元回归检验

根据现金持有量影响因素的数学模型,笔者利用SPSS 19.0对样本公司这些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0.505。再进行F检验,其概率为0,说明方程的显著性很好,即因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显著成立的。最后进行T检验,很明显发现模型中FIRSHARE的显著性非常不高,其t检验的概率均超过了0.1,这说明这个变量对模型的解释力度很弱,应该予以剔除。

接下来,就剔除FIRSHARE这个变量,再次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直到所有变量的T检验的概率在0.1以下。剔除后得到以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由以上结果可知,拟合优度为0.505,说明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的概率为0,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很好。最后再看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其概率均在0.01以下,说明这些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以上回归结果得知,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公司成长性、债务期限结构和现金流量都和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有显著相关关系,而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现金持有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四、进一步的研究

超额现金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可以用两种理论来解释。出于理论,超额现金越多,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为自己谋私利,产生相应的成本,这势必会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负面的影响。出于权衡理论,超额现金越多,公司将会面临更多的投资机会,这样可以在一定的成本范围内选择收益最高的项目来投资,从而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正面的影响。笔者认为,随着我国治理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越来越多,出现谋私利的情况被很好的克制住了;另外,我国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有大好的投资机会摆在公司面前,他们应该会充分把握好这种机会,进行有利的投资,这就会给公司业绩带来正面的影响。对此,我们将进一步检验公司持有的超额现金和经营业绩的相关性。

考虑到指标的延续性和客观性,笔者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作为因变量,以衡量公司业绩。分别从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能够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公司的经营业绩。两个指标的表达公式如下:

ROA=净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总额

同时选择正常现金持有量(EXPCASH)和超额现金持有量(UNEXPCASH)作为解释变量。根据上一章的研究结论,对现金持有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公司成长性、债务期限结构和现金流量。这些变量也是估计公司2010年正常的现金持有量的依据。

估计公司正常的现金持有量的公式为:

EXPCASHi=a+b1SIZEi+b2LEVi+b3M/Bi+b4STRUi+b5CASHFLOWi

(1)

EXPCASHi :表示i公司2010年估计的正常现金持有量

a:横截距,为常数

bj:j从1到5,表示估计系数值

我们以Opler等的研究方法为基础,根据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确定的回归方程,其残差项即为超额现金。也可以将式(5-1)估计出的正常现金持有量与2010年公司实际的现金相比较,通过式(5-2)得出公司的超额现金。超额现金持有量的公式为:

UNEXPCASHi=CASHi-EXPCASHi (2)

UNEXPCASHi :表示i公司在2010年的超额现金持有量

CASHi:表示i公司在2010年的实际现金持有量

EXPCASHi:表示i公司在2010年估计的正常现金持有量

进一步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公司持有超额现金时对公司业绩有何影响,以此来分析理论和权衡理论哪个更适合解释公司的超额现金持有现象。为了避免本年超额现金和本年业绩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笔者将用2010年的超额现金与未来两年平均的公司业绩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以此来研究超额现金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如表7。

ROAi=α+β1EXPCASHi+β2UNEXPCASHi+εi (3)

ROEi=α+β1EXPCASHi+β2UNEXPCASHi+εi (4)

ROAi:表示i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平均的总资产收益率

ROEi:表示i公司在2011年和2012年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

表7和表8分别为超额现金与ROA、ROE的回归结果。

从研究结果来看,模型调整的拟合优度不高,仅有0.124。而从F检验和T检验来看,其概率均为0,说明方程和变量在显著性水平为1%的情况下极为显著。总体来说,模型的可靠性还是很好的,虽然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但这并不是判断模型质量的唯一标准。

从EXPCASH和UNEXPCASH的系数来看,均为正数,并且系数值较大,说明这两项对公司的ROA具有正面的影响,并且极为显著。

从研究结果来看,与上一个结论相似,模型调整的拟合优度不太好,仅有0.056,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的指标有很多,比如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等。但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超额现金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因此不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这必然会导致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差。但是,模型的F检验和T检验都已经通过,说明模型和变量在显著性水平在1%的情况下极为显著。从两项的回归系数来看,均为正数,说明超额现金对ROE的的影响是正面的。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2010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公司为样本,首先研究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公司成长性、债务期限结构和现金流量这7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运用SPSS 19.0软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各因素对现金持有量存在何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和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持有量显著正相关;

财务杠杆和现金流量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

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持有量无显著性相关关系。

接下来,笔者以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的有效模型为基础,取其残差项为公司当年的超额现金持有量,以超额现金和正常现金作为解释变量;再以2011年和2012年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代表公司业绩,分别将其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过实证检验最终得到结论:公司的超额现金会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的影响,权衡理论更适合于解释超额现金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胡天天.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 顾乃康,孙进军.现金的市场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4):96-104.

[3] 吴荷青.公司治理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政监督,2008,(3):21-24.

[4] 张照南,杨兴全.治理环境、现金持有量与公司价值――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88-94.

现金经理总结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24-05

一、引言

金融是以货币、信用为基础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金转化、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构成了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并驾齐驱的市场格局。现代金融形成了由交易对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机制、交易方式等共同组成的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监控,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调控。

产业结构是一国经济结构的体现,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一国经济质量高低,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有了较为明显的优化提升,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大致相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科技化、低碳环保的改造,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竞争力。

金融结构是组成金融体系各部分的相互配合的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结构的差异,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所以,研究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对于优化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有效提高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Sergei Guriev和Dmitriy Kvasov(2009)分析了金融市场与资本结构的不完全竞争,主要分析了金融结构中的金融中介与企业融资的模式的关系,表示信息不对称下企业可以通过债务或股权融资项目提高增长机会,股票的出现使得金融中介可以将市场处于平衡状态。因此,金融中介使得效益存在差异的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1]。Anne Anderson和Parveen P. Gupta(2009)分析了跨国的公司业绩问题,检验其是否是金融结构与体制方面造成的。结果发现公司治理结构与国家金融结构与制度有很大关系,通过检验1736家企业和22个国家与地区,结果发现金融结构与合理的制度能提高一国的公司治理水平,进而影响经济。Brian M. Lucey和QiYu Zhang(2011)考察了国家层面的金融一体化对于新兴经济体的企业融资影响,研究了24个国家4477家上市公司后发现,企业融资与信贷市场正相关,与股权市场负相关。并且证实了如果在国家层面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企业的微观融资结构就会向好的方向改变。Riadh Aloui,Mohamed Safouane Ben Assa和Duc Khuong Nguyen(2011)检验了经济结构的作用,分析是否造成金融危机及其蔓延。通过选择新兴市场为主体,验证经济危机的传播效应,通过函数进行检验跨市场的联系程度[2]。

范方志和张立军(2003)从地区角度对我国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各地金融结构变动程度大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各地产业结构带动金融结构转变的程度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毛定祥(2006)对我国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研究表明处于转轨时期我国逐渐向成熟经济转变,并且存在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协调问题。侯建平,杨慧和刘璞(2009)基于金融结构理论对我国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了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现状,发现我国金融结构向适应经济结构的最优金融结构演进,并提出加快金融结构演进的政策建议[3]。董敏和袁云峰(2012)以区域金融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认为需要意识到在金融体制不做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进行纯粹的金融结构调整无益于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实施金融改革和施行金融政策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地区性的特征[4]。 梦凌雁和闫翠芬(2012)对区域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以重庆市为例,表明金融发展和第三产业有协整关系,并与其他两大产业也有关系,并针对其提出政策建议。王秀霞(2012)、李帅(2012)、尚莉,陶风华和付海龙(2011)虽然研究的对象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金融发展和产亚发展也有类似的观点。

三、理论模型

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梳理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机制理论。为方便研究,假定存在两大部门,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理想的状态就是经济均衡发展,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资源配置恰当,比例搭配合理,经济实现最优发展。

(一)金融结构转变和产业升级关系分析

假设存在两部门:传统部门和新兴部门。其中传统部门还可以划分为传统产业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新兴部门也依此划分。依据理论假设,新兴部门对经济结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描述

1.金融结构发展。

正如上文所说,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应经济发展而生,同时又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一方面服务于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协调资源配置又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在货币化程度的深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组织构成了我国金融系统。金融创新不断发展,货币形式多样化,“经济人”投资渠道多元化,金融宏观调控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

目前,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理论界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指标来分析金融结构,目前主要有“金融相关率”和“金融结构比率”来表示。金融相关率是一个综合发展指标,表示金融资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的比重。金融结构比率从金融总量衡量金融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在这里包括非货币金融资产和广义货币(M2);非货币金融资产在这里包括国家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市场总价值;金融相关率就是金融资产总量与名义GDP之间的比值,金融结构比率是非货币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总量的比值。如图1所示,我国金融相关率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34年来,增长速度年均8.37%,尤其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年份都保持在两位数增速,这说明我国金融资产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当然这里也包括货币发行量的因素引发的几次通货膨胀。金融结构相关比率相比金融相关率的发展规模较小,但是增速却快于金融相关率,年均达到9.22%。非货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28%提高到2011年的58.16%,比重增长明显,说明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迅速,金融结构多元化。虽然我国金融发展总体较快,但是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资产总量番了数百倍,但是其中的货币性金融资产过多,银行仍在我国金融结构中占较大比重,信用市场不发达,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资源分配也主要集中在银行,分配效率较低,资本市场不完善,使得我国融资结构也主要在银行贷款领域,资本市场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2.产业结构。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各产业发展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规模虽然不及第二产业但是增长速度较快。三次产业的不断调整,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

虽然农业现代化、工业结构科技化、服务业发展迅猛,现代产业格局形成,但离产业结构优化还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第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仍是粗放式,科技化水平较低;第二产业耗能高、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薄弱;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增加值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相符,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服务业升级转型步伐较慢,大多是传统的服务业,技术化与附加值不高,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二)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前人研究成果与本文研究内容的结合,特选用“国有银行存款占全国GDP比重”表示金融结构的转变,用字母FS表示。用“二三产业产值之和占GDP比重”说明产业结构,用字母IS表示(注:此处的字母表示与专有的“FS”和“IS”含义有差异)。时间跨度从1978~2011年。为消除时间趋势,特用1978年指数进行平减。基于本文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故采用对数对数据进行处理。

(1)平稳性检验。

根据理论规定,变量之间可能会存在“伪回归”问题,为避免该问题,首先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而在数据平稳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构建。

五、政策建议

以上通过理论与实际数据的分析,发现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带动的关系,以经济发展为纽带,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并且在长期和短期中存在稳定的关系。长期中双方存在较大的弹性系数,说明我国经济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金融与产业发展框架。短期中,因滞后期数不同导致拉动作用存在差异,但是双方变动方向保持一致。

虽然双方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但是我国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还存在滞后发展问题,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金融结构深化,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

1.从金融总量增长转向关注金融结构比率关系。金融目前已经发展到渗透各经济领域,并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和综合化特点。在国际上金融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速的背景下,我国要加快金融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应该看到金融的繁荣发展也事关到国家经济稳定的问题。因此,应该要积极推动金融结构多元化均衡发展。

当前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金融结构的比率,也就是要提高非货币资产的比重。针对货币资产过大、银行业风险集中的问题,就需要积极发展非货币资产,关注金融风险,加强银行监管,提高金融安全性;二是,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增加融资渠道,尤其要注意扶持中小企业,均衡社会各种规模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严惩扰乱市场的行为。

2.优化产业结构。

在经济总量全球第二,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的基点上,经济增长质量亟待提高,其关键的步骤在于产业升级。第一产业是立国之本,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与大局稳定。针对第二产业出现的问题,就是要摆脱低端制造的桎梏,加强科技化研发,以政府作为引导力量,企业作为主导力量,共同促进产业竞争力,实现第二产业达到新型工业化目标。第三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抓手,要尽快提升其经济占比与产业内优化,这就需要一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应用,加大行业促进力度,在政策支持、引导示范方面加强和培育并发展新的服务模式。除了产业内提高调整之外,还要注意三次产业的融合,利用第三产业作为第一二产业的有效结合点,坚持传统与现代、生产与生活的融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参考文献:

[1]Sergei Guriev,Dmitriy Kvasov.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financial market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J]. 2009, 72(1)):131-146.

[2]Riadh Aloui Mohamed Safouane Ben Assa Duc Khuong Nguyen.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xtreme interdependences, and contagion effects: The role of economic structur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1,35(1):130-141.

现金经理总结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企业规模都在逐步扩大,集团企业迅速形成,下属公司数目随之增多,因而也增加了企业资金的管理难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基于资金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企业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是大势所趋。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金管理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

一、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概述

(一)资金集中管理内涵

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是指将集团下属的所有分公司的资金一同集中到集团总部财务部门,由集团总部的对资金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的一种模式,其中主要包括资金集中、融资管理以及资金支付等。通过对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使企业集团整体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降低集团资金风险。

(二)资金集中管理必要性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纽带,通过对资金进行整合,才能使企业集团与各下属单位有效连接在一起,因此资金是集团总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企业内部的资金就好像是企业集团中的“血液”,对企业的安全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血液有效畅通,才能确保企业高效运转。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实现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是提升集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能够实现对资金管理的集中化、科学化管理,加强企业集团总部对下属子公司资金流量的精细控制,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升企业集团经济效益。

二、集团型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种类

(一)统收统支模式

统收统支是集团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模式之一,指的是集团只为母公司设置资金财务账号,其他成员单位不能再单独对账号进行设立,所有的收入资金必须集中到集团总部的账号中,成员单位需要把所有的资金支付情况向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进行上报,当经过相关审核批准后,由总部财务部来执行。这种资金管理方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采用该模式,集团总部能够对每个下属分公司的资金收支情形有清晰把握,有利于集团总部科学制定财务计划,能够降低总部公司资金沉淀率,减少资金花费成本。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弊端,由于对资金管理的主要权力集中在集团总部财务部门手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员单位对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不利于各个下属单位切合实际的进行资金运作,使集团资本增效成果不明显。

(二)资金结算中心

集团中的资金结算中心是总公司内部为下属成员单位进行现金支付和结算工作而设立的财务机构,是对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经济业务结算进行办理的职能部门。

但是这个结算中心并不是集团中独立的经济核算实体,它主要对整个集团资金进行管理,负责企业的对外融资,通过利用集团总部更高的信誉度和良好形象,企业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另外由于集团总部对各个子公司资金流进行严格管控,因而能够发挥出总部集团对资金流向、资金融通和资金监督的作用。

(三)拨付备用金模式

拨付备用金是集团总部向成员单位定期拨付一定额度的资金以满足其正常经济活动的一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集团总部能够对每个成员单位的所有资金收入进行统一集中与管理,各成员单位没有直接使用这些资金的权利;如果成员单位需要进行资金支出,这时先由备用金进行支付,当备用资金数额不足时,成员单位可以凭借关有证件到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办理指定核销手续,以此来补足备用金。和统收统支模式相比,该模式使成员单位获得了一定的资金使用与管理权力。但是主要的资金收支权力还是由集团财务总部掌控,只有通过集团相关审批后,才予以资金支付。

(四)内部银行

内部银行是指企业对专业化的商业银行进行模拟,服务于企业内部资金融通和资金统一管理和结算。集团内部银行不具有法人资格,隶属于集团总财务部,与集团各成员单位进行资金往来。内部银行不把盈利作为目的,他不管理外部单位的资金,只负责对集团内部公司的资金进行调度。内部银行在集团内部资金管理中占有核心地位,能够加快资金流动周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团的整体功能,能够对内部结算渠道进行疏通,避免各单位之间出现资金拖欠现象,能够对集团成员单位资金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

(五)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中的财务公司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财务公司是集团公司二级子公司,是具有独立性的法人企业。财务公司模式是集团资金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适合于规模较大、经营范围广的成熟型企业使用。各成员单位可以在财务公司开设自己账户,拥有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权利,有利于成员单位提高对管理资金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资金收益。财务公司作为集团企业中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能够行使银行的部分职能,从而更好地为集团总部及各成员单位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三、结束语

加强对集团企业财务管控和资金管理能够提高集团的综合竞争力。各大企业要认清当期企业中的资金管理现状,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现金经理总结篇(8)

财务结算中心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立的资金管理机构,通过为内部成员单位办理资金结算与资金融通,以管理、规划、调控集团范围内的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财务结算中心构建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

人民银行对企业集团是否可以设置结算中心没有明文规定,但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是支持的。财政部1997年的《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建立资金结算中心”;2000年10月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规定“实行母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应当通过法定程序加强对全资、控股子公司资金监控,建立健全统一的资金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结算中心的功能,对内部各单位实行统一结算。”所以,重在内部资金管理的结算中心是有其存在的政策基础。

(二)现实基础

目前大部分集团公司都采取分散型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都沉淀在下级成员单位的账户上,集团总部无法及时掌握资金的整体情况;部分资金在账外循环,缺乏对资金的有效控制;成员单位资金余缺并存,未实现内部的有效调节。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实现集团的战略发展,资金的集中管理成为企业集团日益紧迫的问题。

二、财务结算中心的基本架构

结算中心有其特定的资金管理模式,资金管理范围为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子企业。相对完善的结算中心通常具备以下职能:

(1)结算管理:根据集团批准的资金预算和规定的审批手续,负责统一结算所属企业日常结算业务及相关账务的处理,并负责与相关银行和所属企业核对账目;

(2)资金预算管理:负责所属企业资金预算报表的统一汇总上报,掌握资金流向,考核资金预算执行情况;

(3)资金筹措管理:统一向银行筹措所属企业所需资金,保证集团经营发展所需的资金运转;

(4)资金监控管理:所属企业的对外担保和对外投资由结算中心对外统一管理;

(5)资金调剂管理:运用富余资金进行集团内部理财活动,调剂所属企业的短期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了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的各项职能,首先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全集团范围内的快速、稳定、安全的资金管理系统,满足资金账务核算、资金结算、信贷管理、票据管理等管理和决策分析的要求,实现集团内资金业务处理自动化、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

其次,建立合理高效的账户管理体系。结算中心以集团公司的名义在资金归集银行设立一级集中总账户,下属成员单位在同一银行开立二级分账户。分账户可以分设收入专户与支出专户,实现收支两条线。为此须先推进集团范围内的账户清理工作,各成员单位应将收入支出专户以及特殊专户外的其他银行账户一律撤销,余额转入“支出专户”,同时按规定及时将各项收入资金存入收入专户。结算中心通过银行协议规则或资金管理系统上收单将成员单位收入账户资金上收到总账户,再由专人将总账户的资金根据规则划拨至成员单位支出账户,由成员单位完成对外支付。各单位结算账户资金可保留一定额度,结算中心依据成员单位的资金预算及生产经营情况予以核定,并视需要调整。各成员单位在资金管理系统均设置内部账户,彼此之间的款项划拨,由付款成员单位通过资金系统平台采取内部账户支付方式,使用委托付款书,经由资金制单、资金审核、审核支付等业务审批流程后,以成员单位的实名形式(内部账户)实现资金的内部支付。此外,要实行系统内统一借贷,实现对外统一筹资,必须要先进行贷款账户的清理,各单位所有银行的贷款和授信额度须全部取消,确实需要贷款可向结算中心重新申请贷款,借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执行。划入结算中心总账户统一管理的资金属于各单位的银行存款而非往来款,其所有权仍属各成员单位,结算中心可参照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对其进行计息处理。

第三,要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的资金管理职能,就必须准确定位结算中心。通常结算中心是作为组织机构中独立的财务职能部门,下设结算部、信贷部、资金计划部和风险监督部等部门。有些集团公司也将结算中心设在集团公司财务部内,行政上隶属于集团公司财务部。结算中心设立资金监控、资金会计、资金审核、资金出纳等相应岗位,开展结算中心业务,并对所有账户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结算中心组织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财务结算中心的基本运作

结算中心的核心业务是资金结算、内部信贷与统一筹资,这三大业务模块的有效运转是结算中心充分发挥资金规模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保证。

现金经理总结篇(9)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适用于产业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并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企业,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相分离,各事业部采取独立核算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提高各事业部对经营环境的反应速度。但是,这种组织结构致使企业资金较为分散,各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产生摩擦,不便于总部进行统一管理及资金调度。

一、事业部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概述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一)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含义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以某个产品、地区、服务或市场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企业采用的按照不同任务和职位来划分和调配劳动力的方法,企业的规模、经营范围、所在环境、技术及文化等对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具有重大的影响,企业应当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工业企业规模及经营范围的扩大,企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多个产品线,或者由于消费者市场的迅速扩张致使企业跨地区进行经营时,企业的整体协调活动较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采取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因此,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便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事业部制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控制,促进各事业部按照总部的统一调配进行运转。

1、资金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现金为王”一直以来就被认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理念,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众所周知,企业利润高并不一定企业现金充足,企业通过对资金规划,减少破产的可能性,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提高总部对各事业部的控制力。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中,各个事业部相互独立,在管理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各事业部都有独立的产品或市场,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因此,总部可以采取集中化的资金管理模式,加强对各事业部的控制,总部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与安排资源,减少各个事业部之间的摩擦,促使各个事业部能够按照总部的安排进行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资金浪费,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提高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3、资金集中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下,公司通过资金管理,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计划、监督及考核,降低资金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另外,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控制运营风险,减少破产的可能性。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因此,笔者通过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特点探讨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一)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管理的特点

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下,总部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有各自的产品、服务或市场,并且各个事业部在管理上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具体来说,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策集中,分散经营。总部下面设立多个事业部,总部负责总体的计划、协调和安排资源,各个事业部则承担日常运营管理及职能责任,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经营决策相分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最高层摆脱日常经营事务的束缚,集中精力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政策及制度等,而把最大的经营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个事业部,促使各个事业部能够根据本事业部的产品、地区或市场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经营策略,能够充分提高各个事业部的主动性及积极性。

2、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各个事业部之间实行独立核算政策,各个事业部为一个利润中心,这说明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将市场机制进入到企业内部,各个事业部之间一般按照独立企业之间进行往来,各个事业部之间产品应当按照一定的价格进行转移,这可能导致各个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资源产生摩擦,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也是各事业部易于产生分歧的方面之一。

3、各事业部仍采取职能制组织结构的设计,造成管理成本的重叠和浪费。事业部制企业的企业高层与各事业部也都有自己各自的职能部门,各事业部规模较小,产品较为单一,一般采取职能制结构,而总部为了实现集中控制下的分权,提高经营的效率,也会根据需要设置一些职能部门,这就造成管理成本的重复和浪费。

(二)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管理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最大的的特点是:各事业部为了争夺有限的资金产生摩擦,企业资金较为分散,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及协调。

1、各事业部为争夺有限资金会产生摩擦。事业部制工业企业采取政策集中、分散经营的模式,各个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独立实行核算,各事业部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为争夺有限的资金资源而产生摩擦;同时各个事业部之间采取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货物结算,这些内部转移价格造成的资金流动也会增加事业部之间的摩擦。事业部之间的摩擦给总部的资金调度带来困难。

2、资金较为分散,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及协调。企业根据产品、服务、市场、地区等分为各个事业部,各个事业部分布较为分散,造成企业资金分布较为分散。再者,事业部制工业企业战略决策及经营决策相分离,关于企业资金的筹集、预算控制等权利属于总部,而各个事业部经营过程中资金的具体使用及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的具体消耗由各个事业部负责,各事业部日常经营资金的使用总部难以进行统一管理。

三、加强事业部制工业企业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事业部制工业企业应当加强企业资金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采取集分权相结合的资金管理体制,进行适当的放权处理

对于事业部制工业企业来说,总部应当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采取适当的放权处理,对企业资金相关的筹集、使用及分配决策权力进行适当的分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资金的筹集、投资、用资、担保权、收益分配权等这些比较重大的决策应当由总部统一决定。资金的筹集是资金运作的起点,为了使企业内部筹资风险最小、筹资成本最低,应当由总部统一进行资金筹资,比如总部统一进行银行贷款,利率由总部确定,各个事业部可以分别办理贷款手续,按规定支付利息。对于企业投资,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事业部超过一定限额的投资应当报总部批准,降低企业投资风险,保证企业投资的合理性。对于企业用资,总部应当对大额资金的拨付进行严格监督及审批,各事业部超限额用资应当报总部批准。对于企业收益分配决策,应当由总部统一制定收益分配决策,各个事业部无权自行进行利润分配。

对于日常经营中资金的开支,比如费用开支审批权、业务定价权等由各个事业部根据本事业部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确定。各个事业部负责人组织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决定生产与销售,决定资金的具体使用。各个事业部在经营中发生的各种必然的费用,企业总部没必要进行集中管理,各事业部在遵守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其负责人批准各种合理的用于经营管理的费用。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总部要想在不影响各个事业部日常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控制,必须增强企业整体的信息传递系统,减少各个事业部与企业总部信息不对策现象,提高总部对各个事业部的监控能力。企业应当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各个事业部将日常经营状况及资金使用状况及时计入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总部能够随时监督各个事业部资金的使用及产品收入状况,为企业进行整体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提高企业总部决策效率。再者,企业应当配备一支高技能的资金管理团队,负责资金的筹资、投资、担保、及收益分配等重大决策的分析。只有信息与人员相齐全,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及企业投资收益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三)建立全面预算体系,通过预算加强对各事业部的控制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自身资金能力,将资金管理放在首位,严格控制资金的筹集、使用、投资、担保及分配等一系列工作,提高总部资金控制能力。企业可以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加强资金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考核,首先由各个事业部根据本事业部的经营计划制定预算,再由总部汇总各个事业部的预算,根据各个事业部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制定企业的全面预算。企业制定全面预算可以成为对各个事业部考核的依据,规范各个事业部行为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之,资金管理是事业部制工业企业的核心管理工作,企业总部应当进行统一的资金筹集、担保、投资及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各个事业部负责自身日常经营过程的用资状况,总部通过全面预算体系及信息化系统加强对各个事业部的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投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 梁莹,浅析事业部制财务管理体制,管理观察,2011年22期 .

现金经理总结篇(10)

一、事业部制概述及其资金管理的特点

事业部制是高度集权下分权的管理组织体制,它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可按照产品、地区、顾客等标准来划分,如宝洁公司按产品类别划分事业部,青啤集团按全国区域划分事业部,许多银行按顾客公私类别划分事业部。

目前,事业部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公司占主导地位的组织管理模式,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集团也在采用这种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司总部拥有关键性战略方针的制定权和决策权,比如政策制定权、重大投资决策权、重要人士任免权、对外筹资与资本运营权等,事业部则作为利润中心拥有独立自主经营权,负责对某一产品、某一区域的经营管理。

在事业部制企业中,资金管理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在纵向关系上,企业总部负责资金集中管理,各事业部根据自身资金需求情况上报资金使用计划,总部根据各事业部的资金使用计划调度资金,下拨资金。二是在横向关系上,各事业部在总部授予的权限内进行资金管理,实行独立核算,拥有充分的自。

二、加强事业部制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资金流犹如“血脉”贯通于企业的各个层面,在企业运行中,资金不断给企业带来丰富的“营养”,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加强事业部制资金管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企业总部层面上来说,总部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可以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总部通过对各事业部的资金流量流速进行管理,可实现对各事业部的监督管理,促使各事业部能够在总部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总部通过统一的计划、协调和安排,可保证企业资金链周转顺畅,以减少资金沉淀和闲置,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以良好的资本运作,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从各事业部的资金管理角度来看,各事业部能够在总部的授权范围内,从事业部的发展战略出发,立足本部门,灵活掌握资金的使用安排。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下,事业部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需求的紧要程度和时间节点,做出切合实际的资金使用安排,进而提高事业部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事业部经营风险,降低破产的可能性。

三、事业部制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1、总部对集中资金管理有难度,挑战高

总部对各事业部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往往会在总部形成巨大的“资金池”,如果对这庞大的资金管理不善,往往会付出过高的资金成本,从而不能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2、资金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

总部作为资金的集中管理者,若对资金的控制和统筹划拨随意性过大,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机制,会造成各事业部资金的短缺或剩余,从而影响了事业部的正常经营活动或造成资金的不必要浪费。另外,总部自身也会有资金需求,如果对自身资金投放过大,会挤占事业部的资金使用空间,影响整体与局部的和谐统一。

3、各事业部放大资金需求数量现象突出

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各事业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向总部多报资金的需求数量,而总部汇总后资金的需求量往往会大于实际需求量,给总部资金的正确投放带来压力。总部若不能合理安排各事业部的资金需求,将导致各事业部为争取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矛盾。

4、总部监管不力,各事业部的资金使用较随意

各事业部由于本身具有资金管理的权限,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安排资金使用方向,在没有总部监管或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会出现资金使用不当或随意花钱的情况,给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带来很多隐患。

5、各事业部的资金分散,给总部资金统一管理带来难度

由于事业部是根据产品、区域、服务对象等划分的,因而其资金也相对分散,这些“小溪流”若不经过妥善疏导,是不会自发地流向企业总部这条“大河”之中的,这给总部管理好事业部的资金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部制企业资金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合理划分资金管理相关权限

对于事业部制企业来说,总部应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资金管理制度,对总部和事业部的资金管理权限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在资金管理上总部要集权有度,事业部要分权适度,过度集权和过度放权都会带来资金安全风险。

在资金管理上,总部主要着重于资金筹集、融资、投资和资金的调配等重大决策。总部可通过建立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各事业部收到的现金在指定账户归集,定期划款归集到总部,总部根据各个事业部的资金使用计划、投资计划,安排是否进行融资,然后下拨资金给各事业部,对资金进行统一调拨分配。各事业部要在总部划定的权限内进行资金使用,对于重大的资金筹资、投资要上报总部批准,对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资金使用需求,比如物资采购付款,工资薪酬发放,固定资产设备的采购付款,差旅费、业务费等报销业务,各事业部可以在总部的授权下自行处理。

2、建立健全事业部资金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管理的重点是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做好事业部企业的资金管理就要以预算管理为依托,加强对各事业部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总部了解事业部的资金预算需求情况后,需及时审批,并将各个事业部的资金使用额度及时反馈。通过资金预算管理可实现总部和各事业部之间的流程再造,实现总部与事业部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通过对事业部现金收支进行预算管理,组织落实现金收入,执行当期现金支出,可以达到合理使用资金的目的。通过资金预算管理,总部可“以收定支”作为资金供应的依据,控制各事业部事前使用资金,保证各事业部资金按预算有序流动,有效避免各事业部资金紧张的状况。

各事业部要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编制资金预算,对编入资金预算收入项目要确保按期落实,对资金支出项目要认真分析,优先保障经营生产急需项目,比如购买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发放职工薪酬等。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总部要将资金预算分解成每月资金收支计划,以各事业部当月的收支情况来安排各事业部下月的资金使用计划,各事业部要在每月月底前将下月资金使用计划上报总部,总部根据各事业部的资金使用节点来调度资金,确保各事业部的正常生产经营。

3、建立资金管理安全保障机制,定期进行资金收支审计和评价工作

企业总部要建立资金安全保障机制,通过资金使用的预警机制和差异化分析来进行事业部资金的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各事业部资金的进出、调动和内部周转,各事业部要建立合理的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复核制度、结算制度、盘点制度等相关制度,将资金的管理权力关进各项制度的笼子里,保障资金的安全。要进行货币资金的定期审计工作,确保资金使用到位,审计追踪到位。要强化事业部资金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等环节出现的资金流量进行专项审计。对各事业部审计的重点包括资金实际收支与预算收支的差异,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进行集体决策等等,通过上下一体的制度规定,并配合定期的资金审计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事业部资金的安全管理,防范风险的发生。应定期对各事业部资金管理的审计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资金预算管理好实施好的事业部要落实奖励,对于资金管理出现问题又没有合理原因的事业部要给予惩罚,并责令进行整改。只有通过“资金预算―资金使用―资金审计―资金评价”这一闭环过程才能真正做好事业部企业的资金管理。

4、建立资金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一批高效的资金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许多大型企业不再满足于财务数据期末的收集,而是要求实时进行财务信息的查询与处理。企业总部可以利用相应的财务软件设立一套账,统一制定会计科目、人员权限、业务流程等,各事业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增设会计科目。通过互联网技术,各事业部在客户端将财务信息实时录入,总部数据库统一储存、查阅,实现总部与各事业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事业部制企业要结合自身资金管理的特点建立内部财务结算中心。总部结算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总账户,各事业部在总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收入户和支出户,总部结算中心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随时查询到各事业部银行账面情况。另外,通过把总部财务帐套中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与各事业部银行账户进行对接,可以将各事业部资金收支预算情况与银行收支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实现实时监控各事业部的现金流量的目的。

管好资金,用好资金,关键还是要有一批高效率、专业化的人才管理队伍,无论是总部还是各事业部,都要选好人,用好人,不断培育有生力量,进行人才储备,定时轮岗,避免一人长时间参与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将资金管理的效益直接与个人的薪酬挂钩,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具备资金管理丰富经验又懂资金管理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提高事业部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在当今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事业部制企业中,管好资金、用活资金是关系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我们一定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资金管理经验,为事业部制企业的资金管理注入新活力、新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资金“血液”在总部和各事业部之间流动得更顺畅,企业才更有生命力,并最终实现事业部制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现金经理总结篇(11)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的广度全球化和深度全球化,集团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的资金流量和存量都很大,对于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不能固守传统的做法,而应该树立集中管理的理念,从战略高度强化对资金的管理,把握整体的资金管理和控制,有效配置集团公司各个成员企业的资源,把集团公司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得集团公司的资金在有序的运动中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进而保证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资金集中管理概述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内涵

资金集中管理是指将整个集团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由集团总部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和统一运用。其内容主要包括资金集中、资金支付结算、融资管理等,其中资金集中是基础,其他各方面运作均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二)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把无数的资金个体集中起来,由集团公司总部合理调剂内部单位资金余缺,促进集团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集团公司根据集团发展战略,集中力量进行资金投入,避免因各成员单位之间的无效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各单位集中优势巩固和发展主业。

2、最小化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集团各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盘活成员单位的闲余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外部融资需求,从而降低集团公司外部融资而支付的利息。同时由于集团公司资金集中后所形成的规模优势,可以获得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的优惠政策,大大降低公司财务费用,降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

3、外融资内分配

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财务状况好的公司较易获得外部融资。但是,集团内部各公司的经济实力、财务状况参差不齐。这也就造成了集团内部有些公司资金充裕甚至过剩,而有些公司资金比较短缺,甚至到了资金链断裂的险境。随着集团各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集团公司的融资能力将大大增强,通过自身较好的信用取得外部融资,然后在各公司之间进行适当分配,为集团各公司提供更优惠、更方便、更快捷的资金保障

二、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具体模式

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因集团公司的规模大小和行业经营模式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具体来说,分成以下几种:

(一)统收统支模式

统收统支模式是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企业的所有资金收付活动,只有集团总部设立账号,各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不再单独设立账号,由集团总部统一将下属单位的资金集中到总部账号进行管理和使用,集团总公司和下属单位之间通过往来账进行核算,从而达到集团总公司完全占有和支配集团资金的目的。

统收统支模式的优点是较为简单,容易操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增加资金收付相关的流程环节,延长资金收付时间,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资金支付方式不灵活等。

(二)拨付备用金模式

拨付备用金模式是集团根据历史数据测算一定时间期限内下属单位使用资金的需求量,从而统拨规定数额的现金给下属各单位备其使用。各下属单位实际支出现金后,定期持相关单据凭证到集团财务部进行报销,集团再给其补足备用金。

拨付备用金模式的资金管控力度较为宽松,当集团公司从分散型向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过渡时,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但是,由于集团下属各单位没有独立的财务部,而是由集团财务部统一负责下属各单位的支出报销,如果因意外或紧急情况出现超范围和超标准的开支,还必须经过公司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另行批准,这不可避免的会降低下属单位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效率。

(三)结算中心模式

结算中心模式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结算中心流程图

如图显示,在结算中心模式下,集团和下属单位保留各自独立的财务部门,但下属单位的资金一般都存放在结算中心,由结算中心负责统一办理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结算和成员企业的对外结算。另外融资工作一般也由结算中心统一办理,并将资金在集团内部进行分配和管理。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的灵活性,各下属单位仍可保留一定的资金所有权和管理权,可在集团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资金收付和对外融资活动。但该模式存在一些合规性问题,由于结算中心不具备法人资格,在处理内部企业资金直接划转业务时,会导致内部企业之间出现资金无因流动,需特别谨慎对待由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四)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模式由结算中心模式发展而来。由于集团下属各单位大都是独立法人,所以其资金不能够无偿占用,同时也为了增加资金管理机构的融资、投资功能,所以很多集团选择将资金管理机构从集团总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财务公司。

财务公司模式的好处除了能够规避结算中心模式存在的合规性风险之外,还具有使集团的内部资金管控市场化的功能,具体来说,由于财务公司的独立法人地位,其具有一定的外部市场功能,能从债权人的角度对借款单位进行风险管控,更好的约束下属成员企业,从而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五)现金池模式

现金池模式是由集团总部在某家商业银行开设总账户,下属单位在同一家商业银行开设子账户。总账户和子账户、子账户与子账户之间可自由转账。银行每天根据事先约定的目标余额管理方法,将资金先在下属单位账户之间划转,如有缺口统一借贷,如有结余统一投资。每天结束后将下属单位的收支账户清零,余额转入集团总部账户。

现金池模式有效利用了现代商业银行强大的资金结算能力,实现了以天为单位有效利用每一分钱的目的,并且规避了集团总部因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而无法对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法律障碍。但是,现金池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商业银行的选择、资金往来的转账手续费等。

三、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实际运用

以上五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运营模式的集团分别适用不同的模式。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公司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实际构建和运用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我司是一家集大米、米粉、淀粉糖生产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有专门的采购公司进行谷物等原材料的采购,有大型粮食加工厂负责大米等成品的生产加工,有自设贸易销售公司和三十家直营店负责终端销售,逐渐步入了销一体化的集团运作模式。

目前我司由于销环节的互相独立,各自在资金需求量和收支时点要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贸易销售公司和直营店现金流收入充沛,而采购公司经常需要面对大额支付等,如果采用各自“单兵作战”的模式将导致集团整体的“资金血液循环”不畅,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为此笔者借鉴现金池管理模式的思想帮助我司构建了资金集中管控的具体模式。

第一步,实施资金计划预算管理。在我司已有的财务预算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过往历史数据,制定出详细的资金计划预算,每个下属单位都必须制定该预算,且必须至少细化到“周”,并制定出相应的预算考核方法,以增强下属各单位对资金预算的重视程度,从而为资金集中管控打下基础。

第二步,开设账户。选择一家银行开设总账户和下属各单位的子账户,在选择银行时应利用自身集团规模大的优势与银行磋商谈判并签订协议,以获得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及异地转账手续费等相关费用。

第三步,构建集成化的资金信息系统。这步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系统上要实现总部和下属各单位之间的资金信息集成和共享,最大程度降低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司目前要求集团总部和下属各单位在每天下班之前,将当天所有的资金支出情况和当前现有的资金存量信息录入该信息系统,并录入明天预计支付的资金信息(如总部需支付的管理费用,采购公司需支付的采购款项,加工厂需支付的员工工资,贸易销售公司和直营店需支付的店面房租、水电费等),总部派专人负责审核其资金支付的合理性,超预算的需提交领导审批。系统根据上述信息自动计算出下属各单位的资金富余或缺口数额,再根据“多边净额结算”的原则得出在下属各单位之间调配资金的最优方案。若发现集团整体资金有富余,则存入集团总账户;若整体仍有缺口,则由集团出面贷款,以满足所有单位的资金需求。从而高效利用资金,将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需要提及的是,总部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下属各单位设置一定金额的“资金缓冲垫”,以免出现意外情况导致资金不够使用的窘境。

第四步,考核和激励。总部定期根据下属各单位资金预算的制定和实际执行情况对其进行考核,并与激励制度相挂钩,从而督促其重视资金管理,不断提高预测准确性,并分析资金支出的合理性,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我司在运用这一资金集中管控模式后,很好的平衡了各单位对资金的需求,大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节省了可观的资金利息,同时还由于资金信息的透明化而大大降低了贸易销售公司和直营店店员舞弊的可能性。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在实际运用中可结合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对以上五种模式进行“本土化”的修改,以更好的适应本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静芹.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胡逢才.企业集团财务控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程恩富.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黄芳.论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J].金融经济,2011,(8)

[5]肖坚勇.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研究[D].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夏亨峰.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理论基础、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02)

[7]张晋阳.刍议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J].会计之友,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