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质量体系工程师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4 23:48:32

质量体系工程师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1)

作者简介:谢娟娟(1985-),女,河南新蔡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巴志新(1979-),女,河南南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KT2011191)、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Y2011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39-01

为全面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成的优质资源,以“资源共建、全程参与、构建机制、深度融合”为指导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以工程师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学校、企业两个支撑,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的核心是探索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多层次协调机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各高校在把握这一战略契机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遵循工程教育内在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探索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1,2]但是,如何统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各领域的诸多关系,及时监控实施质量,是特色培养模式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此,在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并且能有效保障教学、合理配备人员、高效利用资源的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一、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南京工程学院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试点高校之一,材料工程学院贯彻学校“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坚持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思路,2010年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的模具设计方向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该专业紧密结合江苏区域经济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和“产学研相融”的校企合作教育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应用型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体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3+1”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南京工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和办学特色,以培养“模具现场工程师”为目标,联合相关模具企业共同制订“模具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标准、基本特征及培养目标,采用“3+1”培养模式:3年在校学习理论课程,最后1年为校企联合培养阶段,学生以典型模具产品的设计、分析、制造、调试、管理等为主线在相关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

(2)模块化理论教学体系。依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模具卓越工程师”理论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教育模块、模具工程基础模块、模具工程材料模块、冲压模具设计模块、塑料模具设计模块、锻造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模具数字化CAX 模块等,重点培养学生在材料成型加工、模具结构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3]

(3)强化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础上增设了“模具综合实验周”、“创业与创新教育”、“材料回收与再生综合实验周”及冲压、塑料和锻造模具的“企业认识实习”等。

2.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过程的始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有机结合,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现场工程师必备的素质。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学校积极构建科技活动平台、制订相关激励政策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科技创新活动和企业方案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与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能力等。通过专业岗位技能认证培训,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与学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3.企业全程参与教学

优选实力雄厚、可实习内容较多的模具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些企业直接参与相关冲压、锻造、塑料产品的成形工艺与结构设计、模具制造与加工、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分析等环节。企业实训不仅让学生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而且培养了学生具有现场工程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程意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相关行业及企业生产一线现场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今后的就业方向。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共同承担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教学安排。

二、构建“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的复杂性、质量监控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在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形成与之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1.“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监控应建立校企联动的多层次组织体系,由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方案,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与技能的需求是动态的。因此,模具卓越工程师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差异性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学目标监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需求的预测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规划与调整专业结构及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监控体系

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监控应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深度融通,校企共同建立健全检查考核体系。校内系统主要包括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各种检查以及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校外系统主要包括对学生在企业的见习、实习、就业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与监控以及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渠道科学地收集信息,形成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利于及时协调解决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结果监控体系

(1)考核评价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掌握“知识点”为本的评价体系,形成以包含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到整个培养过程。

(2)确保畅通的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由学校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进行抽查并进行公开答辩等;由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组和现场专家对实习学生及已就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质量反馈。

(3)建立运作有效的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正确处理监控结果,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三、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效果

以上探索并构建的质量监控体系对“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了全过程、有效的监控,充分发挥了体系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确保了“卓越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促进了“模具卓越工程师”特色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模具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创新更新了教育理念,同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深度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保证“卓越计划”的全面贯彻与落实。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2)

一、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由来

现代意义上的法国工程师教育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师的作用也随之不断发展。如今,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甚至在工程师职业本身的发展上工程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程师教育作为法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享誉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良好声誉得益于其通过立法建立的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法国通过教育立法,建立质量评估制度、教育督导等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工程师教育质量。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这是高等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首要及必不可少的因素;二是独立而公正的外部评估体系,通过1929年成立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具体实施。1934年,法国从法律上赋予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评估和鉴定法国工程师教育机构水平的职能,这是法国及欧洲最早的评估和鉴定体系。1984年,再次在《教育法》中对CTI的组成及职能予以确认。其目的是保证工程师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工程师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法国工程师教育的质量评估一方面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具有权威性。

二、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框架

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外部评估和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两个部分。外部评估是指CTI对工程师学校的评估和鉴定以及教育督导;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价是指工程师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和改善。

1.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法国工程师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指CTI对工程师学院的评估和鉴定以及教育督导,这对法国工程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

(1)对工程师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在法国,颁发工程师职衔文凭的工程师教育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范围覆盖会考后教育阶段的相关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CTI是法国专门及唯一负责工程师职衔认证的机构。

工程师文凭的获得意味着该学生达到了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各项技能及综合素质。相对而言,获得工程师职衔文凭的途径有多种,但所涉及到的颁发工程师职衔文凭的教育机构都必须获得CTI的认证,以保证工程师教育的质量标准。根据CTI颁布的相关参考文件,各种途径所涉及教育机构申请CTI认证程序略有不同,但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审核阶段、认证和意见反馈阶段、认证结果沟通阶段。[1]认证的有效期一般是6年,超过有效期还需要更新认证,申请新一轮的认证评估。

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欧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年越来越得到重视,欧洲高等教育机构近20年来在方法和机制层面建立一个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网络(ENQA)所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正在得到不断发展。CTI自2005年就已经成为ENQA的成员,工程师教育的认证及评估标准是符合欧洲标准的,其认证结果和评估是互相承认的。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图如图1所示。

(2)教育督导制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法国最早建立了教育督导制度,既对教育活动进行监督又在教育各部门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法国目前设有国家教育总督学和地区教育督学,均按专业组织督学工作小组。法国总督学侧重于宏观评估和调研,地区教育督学则在教师评估和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2.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是保证法国工程师教育质量所采取的必要手段,也是迎接认证应做的准备工作。从认证过程来看,CTI非常注重教育机构的自我评估,CTI的整个认证过程都是在教育机构的自评的基础上展开的,特别是在设立工程师培养目标时也充分尊重教育机构提出的培养目标。评审小组的任务主要是审查该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是否达到CTI提出的最低要求,其办学条件能否保证其培养目标的完成及其毕业生的质量能否符合该专业自身提出的培养目标。因此,工程师教育机构需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以保障教育质量达到标准。

(1)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各工程师教育机构根据自身的特色及社会的需求,明确各自的教育发展目标,并根据相应的培养目标制订明确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既要符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也要符合企业在招聘、调动和管理员工时的职业取向。学校保证所培养出的工程师能符合不断变化的大环境需要,其素质与相应的行业相匹配。学校还将采取措施,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外,还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估。

同时,各工程师教育机构通过加强在企业的实践、开设广泛的非技术教育等措施使未来的工程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宽泛的人文素养,以保障其满足社会发展对工程师越来越高的要求。

(2)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各工程师教育机构必须有一个实体和合法的地位,在行政和教学管理上享有完全的自。机构负责人有明确广泛的管理权对机构全权负责;机构成立管理委员会,以保证其教育使命的顺利履行;机构对外交流与内部交流协调一致,以确保具有良好的社会办学形象;拥有充足的资金以保障办学的软硬件资源。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工程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法国历来重视工程师教育的师资培养及其录用标准。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对教师从业资格、行业规范、教学组织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必须获得大学授课许可证才能够进入教师联合会。教师执教必须遵守行业规范,教师在工作中既要接受学生的监督,还要接受同行的监督。[3]

因此,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工程师学校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在学校内部,要求教师对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有充分的了解以及明确为达到培养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确定或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这样有助于学校与有关各方面,特别是报考者、工程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

(4)强化能力教育。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更好地适应将来职业的特点。因此,工程师教育机构通过在培养目标的确定、政策实施、所学技能认可,尤其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工程师专业学生自我测评方面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5)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由于工程师教育是有条件的精英教育,因此,其招生选拔制度类似于我国的高考制度。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前10%左右)需要先在预科学校学习2~3年,再通过全国性的严格考试并由各校单独进行测试才能进入工程师学院。即使在预科学习阶段,也将逐年进行筛选淘汰。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是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

三、对我国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启示

1.完善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

在建立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大趋势下,完善立法工作是基础。法国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比较类似。法国工程师教育是通过立法来保证教育质量的。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减少政府对大学的行政干预,才能保证大学在法律规定下的办学自,按照教育发展规律提高办学质量。因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亦应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政策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高等教育法律体系,保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有法可依,以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水平。

2.依据认证标准办学是保证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基础

CTI的认证标准是依据社会对在科学、技术、工业领域的工程师具备能力的要求确定的。依据CTI认证标准办学可以从科研和职业特点两方面保证工程师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工程师教育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确保工程师教育面向企业,面向世界。CTI与欧洲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结合保证了法国工程师教育在法国及欧洲硕士阶段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使CTI得到欧洲的认可,学位文凭互相承认。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机构按照CTI的认证标准办学,保证职业化和系统化,确保了工程师的培养质量。作为名副其实的高等工程教育大国,目前我国已经有10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工科专业,但是缺乏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认证体系。学习、借鉴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先进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机制,可以保证办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为我国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

3.国际化、职业化是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必然选择

法国政府推动工程师教育质量保障发展的两个主题就是促进工程师教育的国际化与职业化。法国一直重视面向国际的工程师教育培养,也致力于把法国的工程师教育推向世界,让法国的工程师培养获得欧洲以及世界的认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应该加强与国外工程教育界的交流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法国工程师教育十分重视职业性与学术性的融通,强调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注重实践环节,邀请企业界人士担任教师和参与评估,这都促进了工程师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促进了学生就业。我国是一个高等工程教育大国,学习、借鉴法国先进的工程师培养模式,遵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规律,制订满足工业界对工程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要求的标准,可以有效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实现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3)

近几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的蓬勃发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成为其战略重点[1]。针对“卓越计划”的特点,各高校进一步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专业领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各学科专业“卓越计划”具体培养方案和质量保障体系。华中科技大学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方案是根据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起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以“创新、卓越、精英、国际化”的目标为指引,利用“卓越计划”实施契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企业作为与高校共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体单位,要求“卓越计划”参与高校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和紧密的合作,关注教学过程控制,积极推进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高等工程教育者都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为己任,而企业和社会认可度却不高,说明“卓越计划”的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师资及评价等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培养模式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及社会需求不适应;(2)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与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培养不协调;(3)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不匹配;(4)教师队伍与卓越工程师高素质工程型人才培养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发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校企共同在“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指导下,在行业组织制订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体现高校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标准;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校企联合管理机构,对相关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进行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检查。

二、“卓越计划”的教学过程与培养质量

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其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条件要素和过程要素。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条件要素包括教学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包含了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环境和条件;过程要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这就使得培养质量控制具有复杂性和困难性。

卓越工程师培养既强调综合素质,也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标准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培养质量虽然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但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所表现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出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评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缓慢性。如果企业及时反馈,可以更有效地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基于对培养质量特殊性的认识,建立教学过程控制的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最终结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个体上,学校和企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想和行为的主动投入与培养质量成正比。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控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主动参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学习活动和培养质量的控制过程,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师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教学过程控制,参与培养质量监督,不断改进教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达到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目的[2]。

三、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产学研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理工科为主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尝试,探索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特别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CDIO思想,强调“做中学”,以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方位与企业合作,并针对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采取措施和策略,不断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得到学生、企业和社会认可。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确定特色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闭门造车”是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之一。高校通过市场调研,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一方面能够了解社会急需具有哪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以便校企共同确定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能够系统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卓越工程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具体要求,明确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和质量标准,结合高校自己拥有的教育资源,逐步形成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市场调研后,针对社会急需的金融行业中金融信息工程人才稀缺的现状,按照高等工程教育CDIO的要求,通过与国际跨国公司(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大力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型主机特色专业方向。解决了社会金融行业急需大型主机人才问题,也缓解了全球软件外包业转向中国后大型主机人才紧缺问题。

2.以CDIO理念为指导,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设计等与企业大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构建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强调工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追求卓越培养。追求卓越培养的方式为:一方面各高校为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开设大量选修课,压缩必修课总学时,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灵活教育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实际的社会和生产环境,在专业选修课上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让学生把高校中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决某个较复杂的实际工程问题上来,以便通过解决一个较复杂的大项目实践来提升大工程理念。

经过工业界对大型主机人才质量需求反馈,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根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的改革思路,以“依托校企合作,突出全面教育,重视工程实践,建设精品课程”的具体措施,按照软件产业的要求,与IBM公司和花旗集团共同研究定义了大型主机精英型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专业技能与素质、团队协作与沟通、系统与产品构建四个方面详细定义了精英型大型主机软件工程师应具有的8大领域知识结构(计算基础、数学和工程基础、大型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确认与验证、软件过程、软件质量与软件管理、大型主机基础和大型软件开发)、6种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实用能力)与10种专业素质(具备扎实的工科基础科学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软件工程学科核心基础知识,具备未来从事复杂技术研究与大型工程应用的潜能;了解软件开发流程、国际标准与规范;具有复合学科和系统的观点;了解工程知识;善于交流和表达;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系统化思维、辨析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博采众家之长;具有适应多变环境的自信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深刻了解团队工作的重要性及应具备能力)。确立了“夯基础、厚理论、重实践、强工程、瞻发展”五大特色的大型主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从中确定了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四门核心课程,并得到国内其他13所高校和IBM及IBM客户(花旗等)的认可和肯定。

3.以产学研校企联合为机制,校企共同建立教学工作组,实施校企互动式工程教育新模式

产学研深度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发达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华中科技大学携手大型主机行业的知名企业,联合多所重点高校,有效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以“重工程,重实践”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一套“一一一三”的大型主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即“开设一个大型主机应用专业方向,搭建一个多校联合、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紧握一条校企合作的育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3]。大型主机专业方向是以市场对主机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校联合,校企多方位合作,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企业为载体,建立师生共同参与企业工程项目的机制,提高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贴近度;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种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企业和学校三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企业和各高校合作下,建立了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该工作组的职责是建立各个企业和多个高校联合机制,协调企业和高校资源,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优势,使得校企合作和多校联合的工作更加常规化、规范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协作创新,面向世界,共同提高我国大型主机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大型主机人才培养的生态链。工作组日常工作由IBM大学合作部协助主持,各高校轮流主持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的工作,目前参与高校已达13所。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每年在社会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召开一次校企人才培养计划会和总结会,对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各个环节实施监控,探讨企业参与教学环节的合适机会,研究企业和学校分别履行的职责,校企共建大型主机实验共享平台,制订校企和多校大型主机共享资源方案,并每年举行一次全国大型主机创新应用大赛,共同对创新人才进行评估和检验。

4.以校企人才培养生态链为牵引,校企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运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

社会、高校、企业、学生之间形成人才培养生态链,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是通过全员质量管理机制的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实施和全因素的质量监控,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管理的持续改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优化。首先,学校通过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组成一个高效、严密质量保证的有机整体,并且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周期性地运转。其次,通过校企的“信息互动交流平台”、教学过程管理平台、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平台”等,构建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使得过程管理中信息尽量能及时反馈、问题尽量能及时解决、工作尽量能及时改进。再次,逐步构建起一个较完备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并将“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最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定期报告制度,对某段时间的人才培养质量状态、成效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通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各方面的不断改进和优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根据校企共建的大型主机教学工作组制订的人才评估方案,在专业方向开始之前,加强学生对人才培养目

标的认识,请企业专家到高校巡讲职业规划和职业要求,并不断引进企业课程或新技术,按照课程要求培养工程能力,为学生发放相关课程的企业认可的能力证书。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型主机校友会及网站,通过学生和企业不定期地反馈人才培养质量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人为本,校企联合,共同组建卓越工程师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

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校企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和行业需求,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模块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对理论强的教学,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重点建设专业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等课程模块的专业教学团队;对工程需求强的教学,发挥企业优秀工程师的作用,重点建设工程及专业技术教育、职业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课程模块的工程教学团队。

针对我校大型主机专业方向的特点和学校教学资源的具体情况,根据大型主机专业方向课程的业务关联性,组建了由企业资深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组成的大型主机专业方向专兼职联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了“教学团队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分层次运行管理制度。教学团队中既有学术造诣深厚和工程水平卓越的老专家,又有一批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为主的中年骨干教师,企业中年富力强具有工程经验的优秀工程师,还有一批思想活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的青年教师,这些优秀教师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在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上发挥作用。不仅组建了合理的联合教学创新团队,而且企业还帮助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工程能力和大工程理念,每年根据技术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需要,规划师资培养计划,每年为各大学优秀教师提供到企业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制订大型主机师资认定办法,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保证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3-02

一、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及现存问题

(一)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指以教育质量不断追求为核心的质量文化为基础,校内外合作,全面保证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是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它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为教育质量提供保障服务。

(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建造师是以专业技术为依托、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业的执业注册人员。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必须逐步由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但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的人员能否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的项目经理,应由建设类企业自主决定。因此,需要把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做好,使他们能够满足建设类企业的特殊个性化需求。

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使利益相关者(具体包括建设行业、用人企业及建造师本人)建造师继续教育实施单位在建造师的视野拓宽、能力提升、道德修养提升等方面的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构建起来的组织与程序系统,着眼于具有时代性、社会特征的质量观。这种质量保证体系通常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建造师继续教育培养质量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建造师考试前的严格资格审查,从源头上遏制“挂靠”等非法行为;培养方案的审订,这将从管理层的角度保障继续教育质量;教材的编制,这将从实施层面确保教育的高水平;课程的实施,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稳定以及精力的投入,甚至是建造师继续教育事业的热爱;学习过程的真实高效,需要严格的考勤制度来约束,并且要辅以适当的师生互动。

与严格的过程考核相应的是结果考核阶段,这也是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综合体现。结果考核可以通过课题实践、专题论文撰写以及考试成绩等环节的成果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不仅受到培训机构内部要素的影响,还受到国家有关建造师培训政策法规的制约。如培训时间的安排、学时限制、如何做到“够用为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社会、市场环境以及建造师所在单位的倾向等的影响,这些环节共处于一个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可以将这一系统看作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质量反馈体系的统一体。

二、分层次建设建造师质量保障体系

(一)从政策导向上

建造师管理部门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思想上以引导参与为主,在手段上以强制实施为主。

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为调动相关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应积极主动向继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政策、制度和信息的透明度。该体系的建设应以“管理”为中心,以“服务”为重点。

为做好服务工作,培训机构应在政府指导下协调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参与方,获得相关企业支持,积极稳妥地落实整个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好的管理体系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好的服务需要着重处理好多重关系,包括行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全国性协会与地方协会、地方协会与地方主管部门、协会与培训单位的关系。

针我国建造师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不仅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而且,使得监督工作变得异常艰难。有效的监督于建造师这一肩负重担的特殊称谓而言,十分必要,且关系重大。于建造师的各级管理部门而言,有效的监督需要多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从政策层面上引导企业重视建造师的监督与管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培训工作实施方面的监督,则应该充分调动、整合行业资源,严格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的选拔。

总之,要提高各参与方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提升到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十二五”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造师继续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主动配合。

(二)从培训教育机构层次上

培训机构的工作重点涉及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反馈体系的建设。针我国建造师的特点,培训机构的重点工作在于要做好上级管理部门与建造师所在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就近培训,以属地化的原则组织开展培训;如果培训内容能结合当地工程实际,就会使得培训更具吸引力。

本层面上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针建造师个人,需以强制为主;强制他们从繁重的工作中暂时脱离开来,吸取新的知识与技能,用新时代的新技能武装头脑,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的不必要的损失。针建造师所在单位的质量管理,应以激励为主,设置以单位为团队的团体学习项目,以该项目的好成绩作为单位重视建造师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一项考核指标,予以适当的奖励,以强化其质量管理意识。

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有质量反馈的义务。具体而言,是向上向下的双向反馈;向上,建造师的管理部门负责,将教学成果向上级汇报;向下,建造师所在单位负责,作为建造师继续教育成本的支付者,他们有权了解培训成果。甚至,培训机构可以向企业做更深层次的追踪调查,以探究培训效果的高低,并在下一次培训课程中加以改进提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三)从建造师所在单位层次上

企业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工作重点是质量监督与质量反馈。作为建造师的直接管理者,企业继续教育培训充满了期望。既然为继续教育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作为利益相关者,企业有权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督,甚至可以与培训机构协商进行深入合作,将企业内部培训交由好的培训机构代为实施。

针建造师个人培训质量的监督由企业来实施更为便捷,更具有可操作性。企业可以通过本身的企业文化从道德层面来约束建造师的行为,更可以动用公司的奖惩制度来强制建造师认真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笔者认为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应以正向的激励措施为主,处罚只能是辅助手段。

有效的质量反馈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改进的方向,除了直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将会间接提高企业方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质量反馈同样应当是双向的;除了向培训机构提供学员接受继续教育后的工作表现,还应向受培训的建造师提供个人素质提升方向及空间方面的反馈,为建造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用信息。只有这样双赢的反馈才能使建造师们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将使建造师继续教育的监管工作变得容易,从而为降低监管成本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策与建议

(一)管理层面

管理层要调动各级管理方、实施方、直接受益方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各省级协会在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各方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建造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各级管理方都继续教育的有效实施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加强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建造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于提升管理质量与工作效率十分必要。

管理层可以通过“末位淘汰制”继续教育执行单位进行严格筛选,当然,这需要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保障。面上级部门的严格监管,实施方作为继续教育执行单位会做出正面的反应,毕竟,建造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强制的教育,其刚性需求会给培训方带来稳定的利益。培训机构有必要通过高质量的培训赢得企业及管理部门的长期依赖。

(二)实施层面

严格过程监控,提供优质服务,在选拔培训单位和师资力量中要做到标准高、条件严、考察细,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服务质量。

1.师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师资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造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要依托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建筑企业,加快建立以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高素质建造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2.继续教育教材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造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该类继续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教材建设需要依托高等学校、建筑企业、科研院所、学术团体、培训机构等,将建筑行业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融入教材内容,组织编写较高质量的建造师继续教育公共课和专业课培训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5)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75-04

2004年起,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指导,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下简称“评估”),全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本文以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师专”)为例,讨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评估指标量身定制

通过评估,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了一次全面检阅,各院校以评估为契机,加大办学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评估指标量身定制,指标明细,操作规范。以柳州师专为例,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结构见图1。如图1所示,教务处对学校负责,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管理和实施。教学督导组通常由退休的资深老教师组成,是独立于教务处、直接受命于学校的教学督查机构,负责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情况,对教务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或通过访谈、听课,监督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教学系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单位,下设教研室负责落实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学生教学信息站由教务处直接管理,每个班级设1~2名教学信息员,按周收集并反馈教学信息。整个监控体系围绕常规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价和听课反馈(包括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和学生听课)等开展工作,工作要求和评价准则以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工作管理制度为准。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分离

通过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各种检查工作也形成了良好的操作规范。但是由于传统管理方式和行政职能问题等原因,教学管理与教师职称、津贴等绩效管理制度没有实现同步改革。如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排名不作为教学工作量计算的参考指标,也不是年终考核的依据,更不属于职称评定考查的内容。因此,教师对各种监控制度执行的热情和配合度并不高,质量监控效果欠佳。提高教学监控管理制度执行力,必须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1]。

(三)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程序繁琐[2]

教学质量监控实施程序是参照评估指标体系定制出来的,注重规范性建设。但是规范性往往是以附加工作或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加上评估指标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3],有些指标没有考虑到可操作性和教师自身需求问题,使教师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或只是敷衍了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有些教师则疲于应付检查,忽视了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因此,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要以人为本,从管理需要和教师发展需要两方面考虑,增强监控的可操作性。

(四)教学评价体系设计不够合理,评教结果与教学实际偏离

有研究表明,在评教过程中,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影响最大的不是教学效果,而是教师的阅历、社会关系和仪态仪表[4]。教学效果通过不同评价者的主观意识反馈出来,参评的主体数量、主体成员的知识水平状况、上下属关系、同行关系和师生关系都影响着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果评教结果与实际偏离过大,就会使教师对评价工作失去信心和兴趣。在柳州师专的评教体系设计中,领导、同行和学生三类主体成员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综合成绩按“领导(占30%)+同行(占30%)+学生(占40%)”计算得出。调查发现,在评教过程中,领导、同行和学生按印象打分的现象非常严重。设计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仍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关键环节。

(五)教学质量监控没有同师资培养机制相结合,掩盖了教学监控的真正目的[5]

目前,柳州师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以鉴定和考核教师为主,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只鉴定和评比教师教学业绩是不够的,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其学习的自发性,用学生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促使其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科学、可持续地进行教师梯队建设。建立与评价制度相配套的师资培养机制,加强对问题教师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这才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

(六)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

在传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通常通过考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将学生成绩纳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但实际上,考试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日常教学过程的点滴积累,反映了教与学相融合的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的时间越来越少,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也不能及时反映给教师,产生了教与学脱节的普遍现象,教学效果无从保证[6]。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并引入课堂教学反馈体系,使教与学能够衔接起来。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思考

在现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高职院校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深度对教师不构成压力,教学的自由度较大,教学质量的定位比较模糊。对教师来说,在没有压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只做到教学工作不违反规章制度和教学规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所以,应该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加入压力和动力成分,即加入绩效评价,用绩效产生压力和动力,驱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以人为本,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师资培养长效机制,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以行政手段保障推广实施。

(一)总体原则

绩效评价通常以定量评价为主,即以数据为依据[7]。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总的原则是将教学质量监控同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即将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使教学效果同津贴分配、职称晋升等利益环节挂钩,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激励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二)总体思考

以绩效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可保留原有监控体系的大框架,在原体系中加入绩效考评机制,并以行政手段保障实施。绩效考评围绕监控体系的工作流程进行,做得越好,评分越高。为了提高绩效考评工作的效率,需要构建一套基于网络的教学工作绩效评价管理系统,实现绩效考评的信息化。柳州师专教学质量监控流程分为前期监控、过程监控和后期监控三个阶段,各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如下。

前期监控。前期监控主要监督教师学期初对教学任务的准备情况,对教材的钻研情况,包括是否按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对教科书内容掌握的程度,授课计划是否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查阅教学参考资料的情况等。本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有2个: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过程监控。过程监控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以听课指导和教学反馈为主。一是考查教案的准备情况,包括是否考虑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科性质等;二是考查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姓名、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表现、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对任课教师的适应性和期望值等;三是考查基于工作过程培养教师的执行情况,主要考查教师作为导师培养年轻同行的记录、个人成长记录、教研活动记录、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记录和听课记录等。本阶段绩效考评的主要观测点有8个:教案、学情分析、教师听课记录、导师培养记录、教师成长记录、教研活动日志、学生培养记录和教师授课日志。为了杜绝弄虚作假,导师培养记录、教师成长记录和学生培养记录以聊天记录形式呈现,每种记录需要两个人合作才能完成。通过约束教师完成一定工作记录或日志的方式,迫使教师自我反思,推进教学研究[8],同时还加强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促进教学质量的良性发展。

后期监控。后期监控主要考查教师教学的总体效果,从教学综合评价、课程考核和教学总结三个方面认定教师工作的绩效。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一致,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督导、同行、领导和学生四种对象为主的听课指导制度,加强引导教师、学生理性评教,保证评教结果的准确与公正。在课程考核方面,审查内容包括考试命题是否科学,试题的覆盖面是否符合大纲要求,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准确,学生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等,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监控,可以避免教师考前漏题或命题过于简单等情况发生,同时可端正学生学习与考试的态度,确保考评的公正性。本阶段绩效考评主要观测点有3个:教学评价、课程考核和期终教学总结。

根据以上考评思路,初步设置教学质量绩效评价观测点量化分值,见表1。表1中绩效考评观测点的完备性和量化分值的科学性还有待考究,至于如何把握绩效分值与津贴分配、职称晋升等利益环节的关系,各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

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改革尝试中不断完善。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把教师的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必将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竞争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编号:LSZ2011JGA01,主持人:蒙焕念)

参考文献:

[1]李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96-99.

[2]朱以财,王平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存在的问题与机制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31-32.

[3]朱方鸣,张小军,陈华,等.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问题与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4):48-53.

[4]田金梅,陈铭波,陈海燕,等.大学教师角色绩效对教师满意感的影响研究[J].经营者管理,2011(3):274-275.

[5]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8-39.

[6]马会泉,王丽丽,李海英,等.论高校师生关系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22):64-65.

[7]洪林,陆为群.关于地方高校实施绩效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0):34-36.

[8]王淮庆,杨晓莉.加强教学教改研究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erformance

MENG Huan-nian, FAN Hua, WU Xin-de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6)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呈现大众化,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及内容进行了界定,其次依据评价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实际应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及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过程的发展性,重视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使评价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师德和作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包括量化考核和非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占40%,非量化考核占60%,非量化考核包括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

量化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参与系部建设、常规表现、科研情况、实践情况等。

督导评价以随堂听课、学院信息反馈为依据,主要从教师的师德作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以随堂听课、日常交流为依据,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以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为依据,进行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实情,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加强全过程的教师表现管理和考核,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架构,本文构建如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详细指标内容如表1、表2。

三、总结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学校每个关节的系统,需要从下到上的反馈评价,从上到下的监控,从下到上的改善,从上到下的激励。相信随着质量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推广及百所国家师范院校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能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很好的完善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许芳奎. 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2)

[2] 周执平. 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研究.2013(1)

[3] 姜义 董先.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4)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35-03

工程流体力学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矿业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环境工程等许多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知识涉及面广、基本概念多、内容抽象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不但理论抽象,而且直接面向工程实践。在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难学”。其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方面是工程流体力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如材料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另一方面是工程流体力学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最后还由于工程流体力学工程背景强,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知识。为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从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入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由五个系统构成[1]。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化、结构化、持续化的整体,其实质是不断探索如何以更合理的方式管理学校的人才培养活动,以有效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各种要求[2]。

根据课程建设情况,制定了图1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其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大纲修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试方式改进等。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基础扎实;其不足是讲课内容与生产实际及后续课程结合较少,讲课时还不能收放自如。为此,安排青年教师边上课、边助课。实践证明,助课是一种培养年轻教师上好课的必要环节。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我们根据专业特点编写了一套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和辅助教材。针对能源与动力类专业本科教学要求,并兼顾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2002年出版了《工程流体力学》第一版。该教材在江苏省教育厅的资助下,进行整体优化、精简、补充,突出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作为江苏省高校立项精品教材,于2010年出版了第二版。为使学生更好掌握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2007年,出版了配套学习辅导教材《流体力学学习辅导与习题解答》。该教材作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配套学习辅导教材,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为满足《工程流体力学》双语课程教学需要,在参考国外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于2010年出版了英文版《工程流体力学》教材,完善了我校《工程流体力学》教材体系。为提高教材质量,特邀美国肯塔基大学Jimmy Smart教授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对整本教材进行审阅、修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3]。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环节,开放的实验模式在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掌握,知识的综合应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我们的实验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包括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1999年起,我校将实测实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融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手段。工程流体力学课程配套了16学时的综合实验课,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流的、开放的实验室课外学习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奖,与工程流体力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锻炼是分不开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效果的一个主要指标,确保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并使考试成绩能够如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从学校的情况来看,还是以笔试为主,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也是验证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5]。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不能单靠死记硬背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内容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上。使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和理解上,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计算题则突出对解题步骤的要求,按步骤给分,没有步骤就不给分。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展工程流体力学习题库和试题库建设。在同时开课班级较多的情况下,采取统考的形式,使考、教分离,使考试能够更好地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系统包括领导听课、教学检查、督导检查、学生信息员、学生评测等,目的是从不同侧面收集课程教学的相关情况,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领导听课主要是学院和系领导,通过听课了解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解决教学问题。教学检查包括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掌握教学信息,稳定教学秩序。教学督导员的工作以听课为主,督导员可随时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进行听课检查、指导。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相长,我校2009组建了校、院两级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学生教学信息员覆盖了全校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能全面地反映同学们在学习工程流体力学课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及时反映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搞好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建设,我们通过大范围调查问卷和小范围收集学生个人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意见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课程课时设置是否合适,教师教学方式安排,学生是否主动发言,学生对授课老师的要求,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课程作业量是否合适等。我们建立的这个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目的是多渠道、科学地收集有关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信息。本系统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公正的处理。信息收集和处理是为了诊断和评价,为了推进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者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课程教学目标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协调工作。

三、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包括教务处反馈、督导组反馈、教学秘书反馈、任课教师反馈和学生信息员反馈。我校常年承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6人,经常承担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6人。根据教务系统要求,每次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均必须对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及任课教师作出评价,并由教务处反馈给学院和教师。我校本科教学督导组分为学校和学院两级。督导组分别为学校、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咨询。通过听课、座谈、访问、征询、专题评估等各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并及时提供信息和反馈意见。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践改革,教学管理以及教师教书育人,学风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学秘书的工作涉及本院的全部教学工作,是连接各方面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和改善关系的作用。由于教学秘书非常熟悉教学管理、教学环节,又同时接触教师和学生。因此,通过教学秘书反馈的对于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程流体力学任课教师根据其教学过程的切身体会,对教与学两方面情况均比较熟悉。任课教师的反馈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教师还可通过教学例会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信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教学信息员小组是完善通畅的教学信息网络和健全教学检查、反馈、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学院通过信息员反馈、学生测评、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及时了解并解决教学问题。课程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以上多种渠道收集反馈意见,经过诊断和评价后,将结果反馈给教师,目的是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的工程流体力学精品课程网站上,还有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将其建议直接返回给学生。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为切实提高其教学质量,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为核心,通过教学过程信息收集、处理,并将意见和建议进行反馈,达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扬,尹红,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46-48.

[2]张永玲,李风岐,王安东.以教学评估为基础建立质量保障体系[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51):78-80.

[3]邓艳梅.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分析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42):57-58.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8)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指出,评估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下简称合格评估)针对未参加过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普通本科学校(以下简称新建本科学校),包括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1]。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共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观测点39个。民办高校增加"领导机制",共40个观测点。在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解析中明确:"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五是信息的反馈;六是调控。"学校的自评报告中要有对质量保障体系的专门阐述[2-3]。

1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容易存在的不足

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六个方面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运行和完善等方面距离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容易存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质量标准方面,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尚缺少较明确的可检测的质量标准,尚缺少部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标准;在自我评估方面,仍需要进行专项自我评估,包括院级教学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多媒体教学评估、培养方案评估、试卷评估、教研室评估、实验中心或实验室评估等等;在质量监督方面,虽然规定了各级听课制度,检查教师的教学日志、调停课率、学生的到课率、实验的开出率、考试的通过率等等,但仍需深化其层次,看实验的开出率,更应看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开了多少,效果如何。看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进度,还应看题目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是否合适,有没有实验或社会调查等等[4-5]。

2新进本科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四个方面:政策制度保障、师资队伍保障、教学条件保障以及质量文化保障进行改革。

2.1政策制度保障

2.1.1建全面、详细的质量标准

根据机电与质量技术工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选取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基本教学环节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的质量标准。

2.1.2质量监控与评估方面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校院级的管理是三个关乎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校对评教和评学比较重视,但学院作为基本教学单位,对教学质量关系重大,建议开展周期性的院级教学评估,同时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运行监控与评价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教研室等专项教学评估。

2.1.3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考核

健全本科教学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对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从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及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各学院(系)的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2.1.4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借鉴其他高等院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建议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设立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教学辅助岗、实践教师岗等多类岗位,对不同岗位制订不同的岗位职责。根据对教师采用分类管理的原则,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入手,对全校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学为主岗、科研为主岗、实践教师岗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分类考核。教学工作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实习、社会实践、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编写、出版教材。在教学质量上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情况、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教学获奖情况和撰写、发表教学研究论文等方面。

2.2师资队伍保障

2.2.1青年教师培养

教师教学发展及教学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大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培训,举办校级、学院级的以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各类教学学术活动,如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学术讲座;示范观摩等。邀请专家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开展全方位个性辅导,从教学细节中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氛围。

2.2.2教学团队建设

加大教学团队建设的力度,共同制定并实施教学团队工作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教学条件建设等内容,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2.2.3改进教学督导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和院系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在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中的作用,督导并重,建议增加针对性的听课和指导工作,多帮助、指导青年教师和新引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针对师生中负面反映较多的教学开展了专项调查,采用到现场听课、检查课程教学大纲等,进一步改进。

2.3教学条件保障

2.3.1协同创新,整合实验室资源

对全校师生充分开放现有实验室并配套相应的实验室人员、岗位、制度、评价机制,实现师生网上预约实验,提高教师科研和学生创新能力;

2.3.2加大投入,建设校内仿真训练基地

2.3.3政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2.4质量文化保障

质量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产生对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的认同感。培育和发展学校的教学质量文化,也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浓厚氛围中,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会自觉做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明确质量目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质量首要的是人才培养质量”定期研讨教学质量问题,注重教学成果的展示与交流,通过引导、激励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促使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自觉实践者。

3结束语

综上,新增本科院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研究成果,借鉴老本科大学建设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查找不足,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是必须且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德江.从教学工作评估看教学质量保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3):34-36.

[2]詹亚力,史庆,郝杰.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2(1):78-81.

[3]陈颖.构建全方位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北京教育,2015(4):67-69.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9)

建立了“四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章程规定了组织机构产生办法、权利义务、议事规则等;主体责任明确: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起保障、考核、检查、监督等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提供项目任务、维护资质、进行资源的再分配等工作;从事生产和教学的教师(生产教学一体化)负责专业调研和市场分析,开发产学结合课程,组织生产与教学,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等。其决策层是董事会。

2.教学实践创新

构建“三维”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形成典型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和师徒制、云课堂的教学方法,不仅实现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真实的生产项目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项目分组制管理,形成制度与范式。

3.评价与考核机制创新

基于三个标准建立产学评价体系。以测绘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省优质测绘工程标准为依据,建立产学互通评价体系。考核通过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根据双师要求建立教师成长机制。设计专业教师成长路径,建立师徒结对、工程实践、职称评审等制度;规定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技术职务高低取决于教师参与工程项目的能力与业绩。教师团队对本成果理论贡献:论文15篇(中文核心8篇),专著1部;实践贡献:8项工程获得10个省市工程质量奖。

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团队于2001年创建股份制公司:南京大地测绘院,秉持“生产育人”理念,在江苏率先实施“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有:1.建立“四合一”(系主任与测绘院院长合一、专业带头人与总工程师合一、专业教师与项目经理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产学高度融合的管理体制,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教材组织与项目任务、教学与生产的“四同步”。2.基于教学与生产对接,构建“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生产课程)。根据测绘生产项目的特点,产学结合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三个转化”(技术设计转化为教学方案,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生产质量监控转化为教学质量监控)。3.以“三个标准”(测绘行业标准、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等)为依据,创新产学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标准化考核和动态评价。4.建立“双师”培养与成长机制,教师职称评审试行工程系列优先原则,先有工程系列职称方可申报同级教师系列职称。本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除有工程和教师系列职称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注册测绘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和土地登记人等证书。

一、研究特色

1.按照素质、产学合作、生产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以“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素质教育与职业培养渗透式、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为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学习迁移能力等,校企合作构建了工程测量专业的“三维”课程体系。

2.依据“三个转化”开发产学结合课程。以工程测量、地籍测绘、地图编制等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每个生产项目的特点,适时修订和补充专业课程内容。产学结合课程内容的“三个转化”、师徒制、云课堂的方法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教学,不仅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解决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顽疾。

3.基于三个标准制定产学评价体系。吸收“三个标准”中的规范操作、熟练程度、质量等级之精华评价学生,进行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产学互通的评价体系。三个评价标准的共同特征是质量标准,但又有所侧重,测绘行业标准侧重考查学生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测绘行业国家职业标准侧重考核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而省级优质测绘工程评选标准侧重学生成果质量差异的考核,实现了产学融通。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以及“工程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过工程实践且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获得企业颁发的工程实践证书。

4.鉴于双师要求改革教师成长路径。统筹规划,系统安排,建立流程,完善制度。通过工程项目,产、教、学结合培养教师,促进教师成长。本专业教师在参与、主持或获得一项省级工程项目优秀奖后可依次申报工程系列助工、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等职称,在此基础上再申报教师系列的助教(助讲)、讲师、副教授(高级讲师)和教授(正高级高级讲师);建立了师徒结对制度。

二、研究成果

1.制订了“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双主体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统筹实施与安排“校内基础知识学习―校外专业认知和体验―校内专项能力培养―校外综合能力提升”的工学多轮循环交替式学习与培养。

2.构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维”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和生产课程各有侧重,素质课程注重国民素质教育;产学结合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生产课程注重企业文化、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顶岗实习实施。

3.开发了项目化教学资源。形成了由传统的以教材为基础和进入课堂为目的的课程开发转变到以工程项目为基础和进入工地为目的的课程开发机制。新课程具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交替式(多轮交替)、素质教育与职业要素培养渗透式(如体育课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技术教育与技能培养并进式(技术设计、总结、创新);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动态化(以精度和速度为指标,打破年级界限,动态考核)、教学组织与学习形式多样化(班组合作学习、在线资源学习);人人能成才的目标”(简称“三式二化一目标”)。出版教材5部,主持工程测量专业部级数字化资源建设。

4.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通过项目制、师徒制和云课堂,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教学与生产结合不紧密的瓶颈;在市场项目与教学不能衔接时,以校园地形图测绘等典型项目课程模拟真实项目,进行生产、管理与教学,并实现标准化考核。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10)

二、强化学校对教学的宏观管理,实现由“包办型”向“管理型”转变

此次《标准》是我国首个教师培养课程标准,它确立了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基本理念。这三大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国新型教师教育观和教师教育课程观。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改革现行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以适应《标准》的要求,已经成为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回答的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地方师范院校教学工作实施的是统筹管理,即通常是由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代表学校统筹管理。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到学籍管理,甚至教室等资源的使用与分配等都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各下属院(系)只负责教学工作。从对教学工作的管理来看,下属院(系)处于配合学校统筹状态,其管理参与常常是被动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不是主动行为。贯彻《标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重点在下属院(系),关键在教师。如何改革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标准》的贯彻,乃至整个教师教育改革成败。新形式下,代表地方师范院校行使教学管理权的教务处,已不能再是“包办型”的教务事务处,而应该成为学校的宏观教学管理组织。这一组织通过科学的教学管理行使行政权力,其工作重点应该定位在宏观管理上。根据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具体实际,概括起来,代表学校行使教学管理权力的教务处应有五大职责:一是宏观教学质量的管理;二是宏观教学事务的管理;三是教学组织间关系的协调处理;四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与文件的组织贯彻;五是临时性事务工作。在这五大职责中,“宏观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核心和重点。地方性师范院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实现由“包办型”向“管理型”转变既是地方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又是科学管理的诉求。

三、明确院(系)管理责任,使其由“依附型”向“责任型”回归

目前,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多数是延续过去小学院对系(科)的教学工作管理模式。学校对下属学院(系)包办得太多,下属院(系)自然也就养成了依附心理。这样实际上既放逐了下属院(系)的责任与义务,又打消了下属院(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代表学校行使教学管理权力的教务处负担沉重。加之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绝大多数又尚未建立起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这种体制必须改变,要回归各下属院(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义务与权力,使它们真正把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牢牢地夯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上,使其由“依附型”向“责任型”回归。各下属院(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责任单位,下属学院院长(系主任)是教学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我国,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下属院(系)由教学院长或系主任(由副院长或副系主任担任)负责下属院(系)的教学工作,下属学院院长(系主任)则不管教学。笔者认为,这种安排并不能免除学院院长(系主任)一把手管理教学的责任与义务,一把手不抓教育教学的现状必须彻底改变。教学管理就是给广大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健康适宜、动态良好、持续改进的条件和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生成与健康发展。下属学院(系)是教学的基层单位,直接承担着人才培养重任,其管理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全面和系统。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下属学院(系)必须履行好五大职责,即:本学院(系)的教学质量管理,教学事务管理,各系(科)关系的协调处理,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与文件的贯彻执行以及学校(院)其他事务。在上述诸项职责中,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核心。贯彻《标准》重在落实,重在下属院(系)和广大教师的落实。地方师范院校必须转变观念,在放权给下属院(系)的同时,赋予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质量体系工程师篇(11)

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考查以及认证时,既要考虑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外在因素的制约作用,更要注重教师个体内在主观因素的发挥程度。而这个主观因素发挥的程度又表现为两个维度—“出工”与“出力”。

一般地说,“出工”即指一个工作人员在社会或单位规定的带有强制性的工作时间段上班(通常为8小时)。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同样是上班,花费同样的时间,其工作量、工作的强度以及工作的效率或效果是有很大差异的。换句话说,“出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人整天都在上班,但有的是一张报纸、一杯茶水、一支香烟安坐一天,有的是说说笑笑、得过且过以打发时光,有的喜欢作表面文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业务不思进取、不认真观察和思考、不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机械重复既有的内容。这种人的工作成效可想而知;另一种人则是感觉正常的8小时工作时间根本不够用,还要搭进去大量的业余时间—下班后的、晚上的、周末的、假期的等。他们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在自己深深热爱的这份工作上,对工作精益求精,认真地观察着、思考着、研究着、探索着、讨论着。他们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也常常感觉辛苦和劳累,但同时感觉活得充实,工作有劲头、也有奔头。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血汗换来的工作的进步、业务的精熟、成效的获得,赢得了同伴、同事以及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他们感到无比的骄傲、自豪和幸福。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态度或工作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这是由于内因不同所导致的,内因是起着决定作用的。上述的“出工”可看作外因,“出力”可看作内因。这种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现象在任何行业、领域或场合都是普遍存在的,道理也都是相通的。同样地,在教育教学领域,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即内因)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因此,在建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的内因(即“出力”)与外因(即“出工”),因素的影响。

1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内因与外因涵义

不言而喻,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授课质量。而影响一个教师教学质量或效果提高的因素既有外在的(“出工’),,也有内在的(“出力”),既有外因也有内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可知,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外部因素即外因只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条件,而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内部因素即内因才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外部因素必须通过其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所谓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外因,即能够给教学质量带来改善和提高的必备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学历、教龄、职称、科研水平等)、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的内容及课程体系、生源质量、培养的计划及目标、日常的教务教学管理等。这些外在因素作用的发挥是通过教师按规定的时间和基本要求到教室去给学生上课即所谓的“出工”来实现的。这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得以保证。然而,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应当是一种创新型素质教育,是实施一种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启发诱导式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科学、正确、积极的人生观。而这一切光靠“出工”则未必做得到,还要靠“出力”即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作用的发挥。所谓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简言之,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认识程度、在思想上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努力程度。它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因为如果要保证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因或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即“出力”),则要求任课教师必然广泛阅读和钻研学科专业知识,必然认真探究教学的艺术、方法(诸如深入浅出、浅入浅出、启发诱导、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等)及创新教学模式。因此,那些反映创新性教育的、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因,也应当在目前正在构建的质保体系中有所体现。

大学与中小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不同是中小学教师实行坐班制,即8小时工作制。而大学教师则不然,他们除了保证必须的课堂教学时间外,其余的时间全由个人自由支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企业公司的一般职工那样,工作之余可以随意潇洒休闲,不用担忧如何上好明天的班,而是要考虑下一节课的进程、内容、性质等,尤其要考虑并认真准备如何上好下一节课,包括方法、程序、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把握、应补充和丰富内容、欲达到的效果、需参考和阅读那些相关资料等等。而这些显然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大学教师在授完课后,这些大量的课后时间有多少是被用来思考、研究并着手提高教学质量的呢,据了解,许多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如外语类的、政治法律类的、计算机类的等,纷纷在外面兼职任教,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一种可应付的差使,有的甚至还颠倒了本职和兼职的重视程度。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这两大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理当将自己毕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单位所赋予的自己责无旁贷的教学及科研这一本职工作之中去,孜孜以求地提高其本职工作—教学的质量。而这种意识和精神及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正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动因即内因之所在。只有当教师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和水平,积极主动地、想法设法地、孜孜以求地去提高其教学质量,去上好每一堂课,这样就称之为“出力”。只有真正处理和解决好教师的“出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也是解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滑坡的一条重要途径。

2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当前,各个教学单位为提高教育质量,纷纷采取措施制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综观这些保障体系,大多只重外在因素的控制,如教学环境、软硬设施的改善与提高,教师教学计划及目标控制等,而很少涉及和关注教师自身教学主观积极性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在构建的教学质保体系中,如何影响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主观能动因素(即“出力”)呢,怎样才能衡量和监督一个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呢,

首先,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为保证教学质量,其全过程都应处于受控状态。为此,需要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系即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模式的理论基础可以借鉴企业领域的相关理论及模式,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目前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及其保证体系模式主要是is0 9000族标准的2000版。它是在1994版的基础上的改进和完善,使is0 9000族标准具有了更广泛的适应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引用这一理论及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和结合教育教学的特性,并从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因、外因的角度,考虑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其次,为配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需加强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增强教师对一般的教学理念的认同意识。根据is09000族标准建立的教学质保体系,可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都包含其中,并使各环节、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但是不应忘记is09000的2000版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即所制定的质保体系要广泛征求广大员工的意见和看法,争取他们对标准的认同,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因此,在正式公布和实施所构建的教学质保体系之前,先要统一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为此,可以根据一般的教学理念,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努力提高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教学)的质量是任何一位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学及研究是教师的基本使命等,设计一系列问卷对广大教职工进行调查。如:

1)你认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吗,a、是;b、否;c、无所谓。(附原因)

2)你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理当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教学事业上去吗,a、是;b、否;c、无所谓。(附原因)

3)你认为本职与兼职哪个更重要、应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a、本职工作;b、兼职工作;c、无所谓。(附原因)

4)你认为这些因素—教案的编写、专业研究论文、教学研究论文—哪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密切,a、全部;b、大部分;c、全无。(附原因)

5)你对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对教案的编写、专业论文及教学论文的撰写做出严格或较高的要求的态度如何,a、应当这样;b、不可理解;c、无所谓。(附原因)

可以预见,绝大部分教师将会而且应当会选择a答案。这样,广大教师对于教学态度和思想认识将会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的理念上统一起来。从而根据前文述及的管理理念及模式而构建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会在全校顺利的贯彻和执行,进而可以在全校形成一个讲求质量的文化氛围;

第三,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衡量、了解和督促教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方面发挥作用。现在大学有许多教师是出于种种原因而留校任教的,而非单纯而且很少是出于对教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当前,基本上无法控制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因—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的认识程度、在思想上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以及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发挥程度—但可以通过这些内因外化的手段或方式对此进行衡量和督促。

1)检查教师的教案。对于新进校的年轻教师,通过检查其教案可以了解其课前准备情况是否充分、完备;对于老教师(相对于刚进校的年轻教师而言),通过检查其教案可以了解到其是否重新、认真地备课,备课内容是否反映了所教学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案能否反映出创新教育的理念,有无自己的创新或独到之处,等等。很难想象一个不写教案或者教案写得很简略的教师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努力提高其教学质量。尽管有的老师认为不久的将来教师的教案将上传到电子公告板上公示,但是否每位教师都必须这样做,如何保证每位教师都做到这一点,对于教案的是非曲直又由谁来监督评判,所以,在建立教学质保体系时,对于教师的教案工作应给以足够的重视,至少要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

2)考查科研成果。这可从两方面情况来衡量。其一,所教授学科的专业情况。它反映出教师对该学科领域的关注和钻研情况,这类文章发表得多,则反映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内容讲得透彻,会向学生传递更多、更新的信息;其二,教学研究论文。这类论文较之于专业的学术论文,显得浅显、通俗些,但也能反映出教师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更能表明教师对于教学的态度和热情,应当成为优秀教师评选标准的不可或缺的要件。总之,这两类论文都能很好的反映教师用以提高其教学质量的内在动因,都应给以足够地重视;

3)检查教师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及测验情况。如果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则反映出该教师必然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教师。

综上所述,只有将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外因(“出工”)与内因’(“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才是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如果只注重教学质量提高的外部因素(是否“出工”),而忽视内部因素(是否“出力”),所构建起来的质保体系必然是有所欠缺的。尽管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举太过细琐,但看在它是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因所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的份上,应当给以足够的重视。

3建立完善的重视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衡量的评估与认证机制

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还只是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持续提高提供一套完善的制度保证和激励及衡量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程度的策略措施,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认真、具体地实施,则无异于空中楼阁。为此,建立一套评估和认证机制以确保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既“出工”又“出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按分类考核的原则,对不同类别的人员建有不同的但在工作的量和质的要求方面基本平衡的考核评价标准;二是考核标准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协调;三是对工作的量与质都应制定适当的考核评价标准,并体现学校的导向;四是根据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有一定周期的特点,科学的制定对科研工作地考核评价周期,以利于产生大成果、消除急功近利现象。同时,应强调专业研究与教学研究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