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探讨

时间:2022-12-06 11:47:11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探讨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1

在近年来食品安全的发展进程中,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食源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正处在一种持续提高的状态中,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国家方面也持续提升了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在后续的实际落实阶段中,也应当进一步掌握好对食品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明确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以及后续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标准的评估提供出更加可靠的参考内容,确保风险监测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大幅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在民生问题方面,由于食品安全与群众的生命健康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由此可见,针对食品安全展开风险监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可以稳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具体内容是,准确找寻出食品的质量问题或是污染问题,在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过后,提供出详细的报告内容。引发食品污染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在运输与加工过程中,由于失误而导致部分污染物进入到食品当中,比如微生物、寄生虫或是真菌等。食源性疾病则是食品中的各类有害物质逐步进入到人体当中,引发感染或是中毒等多种疾病。在实际监测阶段中,通常都会由医疗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食源性疾病以及致病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并非只是针对某方面内容进行监督与管理,而是要找寻出食品的实际状态,保证后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更高的针对性。另外,在监测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展开动态监测,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还可以在后续的监测阶段中对食品的安全标准进行修订与完善[1]。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进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监管人员经验不足

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当中,一些监督管理人员在专业经验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他们通常只能够结合对应的标准内容来探索性地开展监测工作,但对监测流程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认知则处于较低的水平,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任务也十分复杂,内部缺少专职人员,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出监测所具备的实际作用,引发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多种问题出现,也无法对监测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检验方式较为落后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会对后续相关部门的各种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提供出准确的数据信息,要采用统一、科学的检验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针对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进行检验的行业标准已经达到了400多个,但国际常用检验方式的应用率则比较低,这也会对后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人才与资金限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有长期性特征,其中需要采用各类现代化的检测技术与检测方式,检验人员应当具备营养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实际情况是,目前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各类污染物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为了强化整体监测效率以及监测质量,应当积极主动地引入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人才。另外,在对食品进行安全监测时,要尽量采取那些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然而,目前部分单位资金有限,这限制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在面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检验任务时,也会出现检测设备不足等情况[2]。

三、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对策

(一)加大人力资金投入

首先,应当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并完善对应的实施方案。在日常风险监测工作当中,要加大对于细致化内容的重视程度,确保各类责任能够充分落实在个人,保证风险监测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开展;其次,还要积极组建专业化的监测人才队伍,并在社会当中尽量吸引那些综合素质较为优异的人才,针对监测人员展开重点的培养,确保各大疾控中心内部的风险监测标准可以在根本上得到提升;最后还应当提高经费的支持力度,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全面提高食品风险监测过程中的整体资金投入力度,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各类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所需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强调数据共享。在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时,要监管部门的领导下,逐步引导检测机构开展工作,相关单位也要积极主动进行配合。这就需要重点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检验的主要目的,确保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同步提升[3]。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确保基本的监测效果,应当制定出更加完整的评估体系,保证评估体系具备着较高的规范性与具体性,确保其可以更好地应用各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持续改进优化筛查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等,确保检查制度与监督制度得到落实;对监测活动的开展进行定期检查,针对内部的各大主要程序进行准确把握,提升监测结构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必要的培训活动与学习活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涉及多种专业知识,能够通过一个人身体健康情况,进一步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信息,结合事件、疾病、食品这三种内容进行关系性总结,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三)统一检测标准

针对不同的食品,采用的检测方式以及仪器设备的灵敏程度不同,在检测结果方面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差异。在后续的分析阶段中,为了保证结果分析具备着更高的可比性,就必须对各类标准以及检测方式进行统一处理,选择那些在检出限能、灵敏度等方面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并在后续风险监测当中使用统一的标准。由于在检出限方面确定了每一种食品污染物检出率的高低程度,所以对各类非法添加物以及添加剂的使用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如果检出了违禁或是非法的添加物,就代表着食品的检测不合格。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给出对应的检出限值,在这个检出限值当中,必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展开综合考虑。一是必须满足相关的标准需求,二是要综合考虑检测实验室内部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对应的检出限值,这样就可以确保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具备着更高的可比性。而那些有着判定标准的污染物,就可以将准确定量当中的定量限作为检出的依据[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不仅具备着技术性特征,同时还有着科学性的特点,监测的领域与范围也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类型的技术机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完善优化,进一步提高监测效率以及监测质量。

作者:钟姣 单位:文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2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企业或个人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略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根本要求,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持续加强。

1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概念

食品质量安全无论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或食品加工单位的自身管理,从内部保证所生产的食品质量必须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定。食品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食品,绝不能以次充好[1]。二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于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督促各食品加工单位以更高的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和公信力。

2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首先,比较常见的就是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例如一些生鲜农产品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做好存贮,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人们食用了这些食品,轻者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重者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再者就是化学污染,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震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由于利益的驱动,目前仍然有部分企业抱有侥幸的心态,利用非法化学添加剂制作食品,导致含有工业添加剂的食品流入到市场当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与城市垃圾越来越多,大量的废水流入到河流当中,一些重金属污染了土地,这些因素也都会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此外,一些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往往会在农业生产中增大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导致很多农产品农药超标。即便是绿色食品,部分也存在农药超标的情况,这些都是制约食品质量安全提升的主要因素。

2.2人为因素

一方面,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重利益、轻安全,在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选择上以次充好,没有严把质量关。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会选择价格低的原材料,而没有根据食品的质量要求采购。此外,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储运条件和控制运输时间,导致部分原材料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直接影响了最终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如果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缺少监管,就会导致生产的食品无法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我国食品加工单位中,小企业、家庭式作坊占据较大的份额,部分规模较小的食品加工单位并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自身的技术水平能力也有限,以上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这些食品加工类企业根本就没有能力生产质量达标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食品污染,影响了食品安全。

3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3.1职能部门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度有待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前想要吃饱,现在变成了想要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承担起了食品安全的管理职责。然而,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还需要更加全面、科学,更符合当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实际形势,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默契和配合度的情况被放大。当下,食品加工、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工作环节十分复杂,单一职能部门难以高效开展本职工作,部门之间的联动性存在不足。这也导致了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较多的重复工作,以及少量监管空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3.2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需要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最终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开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过程中应急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不足,这成为了制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要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一些家庭式的作坊很难有效监管。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监管覆盖面不足,对于一些“三无”类的小作坊很难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由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往往都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征,导致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没有时间接受全面、专业的系统训练,就必须上岗工作,这也导致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存在一定缺失,不能高效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对食品质量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管[2]。

3.3食品检测标准急需完善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标准的特点是不统一,且没有完备、详细的条文支撑。不同地区的食品检测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在制定食品检测标准工作中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食品检测领域存在制度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很强的适配性,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白地带,严重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健康环境的构建。3.4食品违法行为处罚较轻我国对于食品行业采取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方式,助力其长远发展。现有的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条文规范,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主要以罚款为主,严重者才会没收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3]。比如,在国外,如果发现食品中有异物都会进行重罚。在我国,食品中有异物,消费者往往自认倒霉,就算消费者进行上告,对于企业的处罚也较轻。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于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包容,缺乏较强的处罚力度,一些企业会选择铤而走险。一些执法部门现有的执法标准多年来没有更新,与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匹配。

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

4.1多部门形成合力,协调管理工作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各部门形成联动联防的机制和状态,助力各项监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各部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优化统一的工作平台,防止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形成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导,其他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局面。同时要注重任务的分工,尤其是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与地方政府进行密切配合,彼此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夯实分管任务,对于任务分工以及各项工作流程要做出明确的规划,避免重复性工作,也要防止监管空白地带的出现,提升监管工作效率,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2加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应急能力

面对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必须打造一支执法力度强、综合水平高的执法队伍,这对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4]。首先,作为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效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其次,要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使其能够深入落实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整体质量。再次,要学会利用群众的力量,设立举报专线电话,呼吁和号召群众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要与有关部门立即取得联系。通过奖励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食品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

4.3统一食品检测标准和制度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标准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这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统一食品检测标准和制度。第一,要统一优化食品检测标准。相关部门要起到牵头和推进的作用,积极整合现有各地区食品检测标准,形成统一的食品检测规范,废除落后、低效的食品检测方式,使得我国食品检测可以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避免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壁垒。第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制定更加专业的法律体系,明确各类食品的安全标准以及各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责任,为职能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执法凭证和依据[5]。

4.4加大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旨在加大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将“处罚到人”作为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对于食品从业人员要建立个人责任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都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对存在不法行为的个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不仅包括罚款,也要进行其他的行政处罚,提高震慑力,规范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与此同时,也要细化违法行为,对于食品存贮、运输、加工生产、餐具消毒等内容进行细化,为执法部门开展处罚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确保处罚规范合理。

5.结束语

总之,食品安全与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忽视。各级主管和监管部门要更加合理、高效、科学和先进地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作者:徐文隽 单位: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3

引言

食品是生存之本,与人们生活与生存息息相关,是保障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食品工艺、形态越来越丰富。食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亟须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管理,让人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1、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内涵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会经历原材料种植与采集、食品加工与包装、食品运输与销售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对食品进行质量与安全控制应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而开展质量控制应从食品特征、消费者期望与满意度等多维度展开。首先,食品品质是核心,是决定食品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质量优良、包装得体、储存合理的食品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对食品的品质、美观度、美味度等进行预判,从而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当然,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需要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测与分析,而消费者则通过食品包装上的宣传信息获取更加精准、权威的指标信息。其次,生产食品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食品质量,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食品,从而抢占市场。因此,合理使用添加剂优化食品外观与口感、合理利用包装优化食品呈现方式等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最后,食品销售反馈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参考标准,消费者购买与享用食品时的满意度为食品企业及其他消费者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参考,是食品企业进行产品升级的重要依据。

2、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2.1.1农药超标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被应用于农作物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在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农作物种植区域存在滥用农药甚至超强功效农药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在收获时仍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1.2激素种类及数量严重超标

肉类食品是食品结构的重要构成,多由鸡、鸭、牛等常见的可食用动物加工而成。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与食用口感,养殖户通过培育这些动物并供应给相应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然而,一些养殖户为了压缩动物养殖周期,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滥用生长激素加速动物的生长进程,在短期内实现增肥增重的养殖效果,但会导致激素、药品在动物体内沉积,从而对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造成安全威胁。

2.2食品生产环节安全控制不严

2.2.1微生物污染

不少食品加工厂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生产与加工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加强对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各项环节的管控,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等微生物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微生物污染是食品生产环节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而误食受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可能会造成腹泻、食物中毒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2.2.2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产物,在改善食品品相、口感、储存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严格控制品质及用量。然而不少食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过分追逐食品特征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得食品添加剂用量远超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此外,一些食品厂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质量不达标甚至过期的添加剂。

2.2.3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技术落后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是食品厂家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持续履行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少食品工厂并没有对食品安全检测形成足够的重视,没有结合品控需求加强检测设备及技术手段建设,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食品生产、包装及运输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2.3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管理问题

2.3.1食品生产管理水平低

随着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涌入食品加工领域,其中不少企业并没有结合发展需求构建起合理的食品产业链,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生产企业在食品加工与生产中甚至使用假冒伪劣的食品原料。而一些区域的食品监管部门又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得许多不良食品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漏网之鱼。

2.3.2食品流通秩序混乱

从食品行业整体结构来看,规模化食品生产与销售企业占比较低,大多为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而很多食品加工企业、个体户又缺乏足够的食品安全意识,在食品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存在短板,这种状况加剧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难度。此外,由于食品经销商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食品流通环节混乱不堪,许多食品因储存不当而出现变质,许多过期食品仍常见于货架之上。

3、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有效举措

3.1加强对原材料的管控,健全相应监管程序

原材料是食品生产加工的基础,直接决定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否达标。因此,要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首先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风险监控,通过健全的监管程序保障原材料安全。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农作物农药、化肥超标,可食用动物激素、药物超标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与食品加工相关行业内营造浓郁的食品安全氛围,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从意识层面去督促原材料生产者安全开展种植或养殖工作,强化其责任感与安全意识,从源头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部门应结合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强化防御性措施与监管手段,建立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制度,定期对区域内食品原材料生产企业进行微生物、农药残留、动物疫病疫情等检查或抽查工作[2],通过对食品原材料的有力监管从源头规避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当然,为强化监管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动党员、领导干部力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食品安全控制工作、责任落实至具体个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不留死角。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农业种植、畜牧等领域的技术指导,在基层配备专业的农业科技指导人员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引导农户积极运用新科技、新手段开展无公害的原材料生产工作,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原材料达标。定期对农产品原材料进行食品安全质量评级,针对不同级别的食品原材料供应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指导及政策倾斜,以强化食品原材料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激发其提升食品原材料品质的意识。

3.2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监管与控制

许多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加工过程,譬如,苏丹红鸭蛋事件。从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许多都源于食品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或操作不规范。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构建起完善的食品加工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抽查力度,针对屡次不达标的食品企业进行罚款、停业整顿等严厉惩罚。一方面要加强对食品加工环境规范度的检查,深入加工基地检查生产器材是否达标,并督促相关企业及时优化生产设备,做好生产环境的管理与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环节原材料品质、生产流程的抽查,以保障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的合理应用,避免微生物污染等食品污染问题的出现。

3.3优化食品检测技术,提高检测力度

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药品等食品原材料污染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污染问题无法通过肉眼发现,食品原材料中的污染成分、污染物含量等需要使用专业的食品检测设备与技术[3]。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提高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结合经营业态及发展规模引进先进的食品检测设备,及时更新食品检测技术,以提高食品原材料分析能力,为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同时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制度,从原材料引进、储存、应用等环节进行全周期、多频次检测,通过定期定量的质量检测保障食品安全。此外,还应加强食品成品抽样检测,持续监控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为食品生产与包装管理提供依据,及时调整与优化食品加工技术与程序。

3.4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水平

3.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的基石,是食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新时期食品行业分布、食品安全问题等的研究力度,从宏观层面上调整、完善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使其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提升法律对食品行业发展的监督与促进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应构建起长期的调整策略,稳步推进相关法律的落实,并结合不同周期呈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优化。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构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严格惩处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活动的行径。3.

4.2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同食品行业、不同食品企业面临的问题大相径庭,因此,食品企业应结合实际管理需求构建起适合自身发展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等各项环节的调查与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向行业内国内外优秀企业借鉴管理经验,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当然,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在这些方面为食品行业提供相应的资源及政策支持。

3.4.3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流通秩序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流通秩序管理是食品监管相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有力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食品市场管理与食品生产许可证,优化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及食品企业的管理手段[4]: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资格与资质的审查力度,全面清零不符合规范的食品企业;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抽查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经营的食品企业,通过勤查重罚等方式肃清食品行业风气,以杜绝劣质、变质或者过期食品流入市场。

3.4.4加强信息监测,提升安全查验便捷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开展开创了新的可能,食品监管相关部门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与检测体系进行产品溯源,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便捷的食品安全查验平台,进而强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息监测。一方面,要求食品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要求输入食品相关信息,如原材料产地、加工企业、检测单位与结果等;另一方面,要优化信息查验平台功能,提升食品信息查验的便捷度,使消费者可以轻松掌握使用方法并乐于查验与反馈[5]。

3.5加强舆论监督,拓宽宣传渠道

社会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合理运用舆论有助于发动外部因素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及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通过从食品生产源头到食品消费终端的监管,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成效。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大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一旦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自然会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定期通过官方网站食品行业安全检测与质量评估动态,相关媒体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解析及相关信息补充,有助于信息的透明化与快速传播,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真实数据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了解,而且还能对食品行业施加舆论压力,引导食品企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主动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此外,随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会更加强烈,可以发动群众力量做到及时发现与举报,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力量。

4.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意义重大,食品企业应加大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视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与指导功能,从健全法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引导等多维度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影响力,通过社会合力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滕文垒,李振,孙鸣乐.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区域治理,2018(7):178.

[2]张琪.浅析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作用[J].现代食品,2019(8):131-133.

[3]郎曼,邹蕴,宛红娥,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用的技术手段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J].微生物前沿,2019,8(2):89-92.

[4]王琳琳.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282.

[5]谢美坤.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J].食品安全导刊,2016(26):24.

作者:康汉彬 单位:平和县质量计量检验检测中心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1

在近年来食品安全的发展进程中,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食源性疾病的患病人数正处在一种持续提高的状态中,这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国家方面也持续提升了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在后续的实际落实阶段中,也应当进一步掌握好对食品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明确食源性疾病的基本特征以及后续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标准的评估提供出更加可靠的参考内容,确保风险监测质量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大幅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几率。在民生问题方面,由于食品安全与群众的生命健康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食品安全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由此可见,针对食品安全展开风险监测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可以稳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作用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具体内容是,准确找寻出食品的质量问题或是污染问题,在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过后,提供出详细的报告内容。引发食品污染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在运输与加工过程中,由于失误而导致部分污染物进入到食品当中,比如微生物、寄生虫或是真菌等。食源性疾病则是食品中的各类有害物质逐步进入到人体当中,引发感染或是中毒等多种疾病。在实际监测阶段中,通常都会由医疗机构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食源性疾病以及致病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并非只是针对某方面内容进行监督与管理,而是要找寻出食品的实际状态,保证后续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更高的针对性。另外,在监测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需要确保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够按照相关标准展开动态监测,这样不仅可以为后续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还可以在后续的监测阶段中对食品的安全标准进行修订与完善[1]。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进行控制,但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进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监管人员经验不足

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当中,一些监督管理人员在专业经验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他们通常只能够结合对应的标准内容来探索性地开展监测工作,但对监测流程以及内容等方面的认知则处于较低的水平,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任务也十分复杂,内部缺少专职人员,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出监测所具备的实际作用,引发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多种问题出现,也无法对监测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检验方式较为落后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会对后续相关部门的各种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提供出准确的数据信息,要采用统一、科学的检验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我国针对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进行检验的行业标准已经达到了400多个,但国际常用检验方式的应用率则比较低,这也会对后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人才与资金限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有长期性特征,其中需要采用各类现代化的检测技术与检测方式,检验人员应当具备营养学、病理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实际情况是,目前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各类污染物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为了强化整体监测效率以及监测质量,应当积极主动地引入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化人才。另外,在对食品进行安全监测时,要尽量采取那些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然而,目前部分单位资金有限,这限制了先进设备的引入,在面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检验任务时,也会出现检测设备不足等情况[2]。

三、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对策

(一)加大人力资金投入

首先,应当针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并完善对应的实施方案。在日常风险监测工作当中,要加大对于细致化内容的重视程度,确保各类责任能够充分落实在个人,保证风险监测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开展;其次,还要积极组建专业化的监测人才队伍,并在社会当中尽量吸引那些综合素质较为优异的人才,针对监测人员展开重点的培养,确保各大疾控中心内部的风险监测标准可以在根本上得到提升;最后还应当提高经费的支持力度,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全面提高食品风险监测过程中的整体资金投入力度,这样就可以为后续各类工作的稳定开展提供所需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强调数据共享。在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时,要监管部门的领导下,逐步引导检测机构开展工作,相关单位也要积极主动进行配合。这就需要重点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更加清晰的表达出检验的主要目的,确保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同步提升[3]。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确保基本的监测效果,应当制定出更加完整的评估体系,保证评估体系具备着较高的规范性与具体性,确保其可以更好地应用各类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持续改进优化筛查技术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等,确保检查制度与监督制度得到落实;对监测活动的开展进行定期检查,针对内部的各大主要程序进行准确把握,提升监测结构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必要的培训活动与学习活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涉及多种专业知识,能够通过一个人身体健康情况,进一步掌握一个群体的健康信息,结合事件、疾病、食品这三种内容进行关系性总结,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三)统一检测标准

针对不同的食品,采用的检测方式以及仪器设备的灵敏程度不同,在检测结果方面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差异。在后续的分析阶段中,为了保证结果分析具备着更高的可比性,就必须对各类标准以及检测方式进行统一处理,选择那些在检出限能、灵敏度等方面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并在后续风险监测当中使用统一的标准。由于在检出限方面确定了每一种食品污染物检出率的高低程度,所以对各类非法添加物以及添加剂的使用也起到了限制作用。如果检出了违禁或是非法的添加物,就代表着食品的检测不合格。同时,还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给出对应的检出限值,在这个检出限值当中,必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展开综合考虑。一是必须满足相关的标准需求,二是要综合考虑检测实验室内部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对应的检出限值,这样就可以确保监测数据信息的分析具备着更高的可比性。而那些有着判定标准的污染物,就可以将准确定量当中的定量限作为检出的依据[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不仅具备着技术性特征,同时还有着科学性的特点,监测的领域与范围也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类型的技术机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完善优化,进一步提高监测效率以及监测质量。

作者:钟姣 单位:文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2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部分企业或个人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略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根本要求,造成了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持续加强。

1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概念

食品质量安全无论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针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或食品加工单位的自身管理,从内部保证所生产的食品质量必须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定。食品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食品,绝不能以次充好[1]。二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部门对于行业的监督和管理,为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督促各食品加工单位以更高的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和公信力。

2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2.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首先,比较常见的就是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例如一些生鲜农产品如果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做好存贮,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导致食品腐败。人们食用了这些食品,轻者会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重者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再者就是化学污染,苏丹红、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震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由于利益的驱动,目前仍然有部分企业抱有侥幸的心态,利用非法化学添加剂制作食品,导致含有工业添加剂的食品流入到市场当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三废与城市垃圾越来越多,大量的废水流入到河流当中,一些重金属污染了土地,这些因素也都会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安全。此外,一些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往往会在农业生产中增大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导致很多农产品农药超标。即便是绿色食品,部分也存在农药超标的情况,这些都是制约食品质量安全提升的主要因素。

2.2人为因素

一方面,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重利益、轻安全,在食品加工的原材料选择上以次充好,没有严把质量关。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会选择价格低的原材料,而没有根据食品的质量要求采购。此外,在运输过程中没有严格落实储运条件和控制运输时间,导致部分原材料失去了原有的新鲜度,直接影响了最终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如果在食品加工的整个过程中缺少监管,就会导致生产的食品无法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我国食品加工单位中,小企业、家庭式作坊占据较大的份额,部分规模较小的食品加工单位并没有制定严格的管理标准,自身的技术水平能力也有限,以上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这些食品加工类企业根本就没有能力生产质量达标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食品污染,影响了食品安全。

3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3.1职能部门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度有待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从前想要吃饱,现在变成了想要吃好,更要吃出健康。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承担起了食品安全的管理职责。然而,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管理制度还需要更加全面、科学,更符合当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实际形势,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默契和配合度的情况被放大。当下,食品加工、生产、包装、运输等各个工作环节十分复杂,单一职能部门难以高效开展本职工作,部门之间的联动性存在不足。这也导致了在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较多的重复工作,以及少量监管空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形成合力。

3.2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应急能力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需要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最终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开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作过程中应急能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不足,这成为了制约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要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一些家庭式的作坊很难有效监管。现有的行政执法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导致监管覆盖面不足,对于一些“三无”类的小作坊很难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由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往往都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征,导致部分行政执法人员没有时间接受全面、专业的系统训练,就必须上岗工作,这也导致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存在一定缺失,不能高效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不能对食品质量进行全面、深入的监管[2]。

3.3食品检测标准急需完善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标准的特点是不统一,且没有完备、详细的条文支撑。不同地区的食品检测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各地方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在制定食品检测标准工作中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在食品检测领域存在制度不完善、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有的食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很强的适配性,这也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他们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白地带,严重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健康环境的构建。3.4食品违法行为处罚较轻我国对于食品行业采取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方式,助力其长远发展。现有的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条文规范,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理方式主要以罚款为主,严重者才会没收营业执照,责令停业整顿[3]。比如,在国外,如果发现食品中有异物都会进行重罚。在我国,食品中有异物,消费者往往自认倒霉,就算消费者进行上告,对于企业的处罚也较轻。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于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包容,缺乏较强的处罚力度,一些企业会选择铤而走险。一些执法部门现有的执法标准多年来没有更新,与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匹配。

4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对策

4.1多部门形成合力,协调管理工作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各部门形成联动联防的机制和状态,助力各项监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各部门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优化统一的工作平台,防止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形成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导,其他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局面。同时要注重任务的分工,尤其是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与地方政府进行密切配合,彼此之间形成合力,共同助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之,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夯实分管任务,对于任务分工以及各项工作流程要做出明确的规划,避免重复性工作,也要防止监管空白地带的出现,提升监管工作效率,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2加强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应急能力

面对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必须打造一支执法力度强、综合水平高的执法队伍,这对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4]。首先,作为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人力资源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效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其次,要注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培训,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使其能够深入落实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整体质量。再次,要学会利用群众的力量,设立举报专线电话,呼吁和号召群众一旦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就要与有关部门立即取得联系。通过奖励等方式提高群众参与食品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高效的完成。

4.3统一食品检测标准和制度

现阶段,我国食品检测标准还没有很好的统一,这对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统一食品检测标准和制度。第一,要统一优化食品检测标准。相关部门要起到牵头和推进的作用,积极整合现有各地区食品检测标准,形成统一的食品检测规范,废除落后、低效的食品检测方式,使得我国食品检测可以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避免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壁垒。第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要制定更加专业的法律体系,明确各类食品的安全标准以及各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责任,为职能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执法凭证和依据[5]。

4.4加大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旨在加大对于食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将“处罚到人”作为各项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对于食品从业人员要建立个人责任制,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管理者都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对存在不法行为的个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不仅包括罚款,也要进行其他的行政处罚,提高震慑力,规范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与此同时,也要细化违法行为,对于食品存贮、运输、加工生产、餐具消毒等内容进行细化,为执法部门开展处罚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确保处罚规范合理。

5.结束语

总之,食品安全与群众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绝不能忽视。各级主管和监管部门要更加合理、高效、科学和先进地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作者:徐文隽 单位: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

食品质量安全和控制篇3

引言

食品是生存之本,与人们生活与生存息息相关,是保障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食品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食品工艺、形态越来越丰富。食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亟须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管理,让人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1、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内涵

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基本原则,食品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者手中,会经历原材料种植与采集、食品加工与包装、食品运输与销售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对食品进行质量与安全控制应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而开展质量控制应从食品特征、消费者期望与满意度等多维度展开。首先,食品品质是核心,是决定食品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质量优良、包装得体、储存合理的食品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消费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对食品的品质、美观度、美味度等进行预判,从而做出是否购买的决定。当然,对于食品品质的鉴定,需要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使用专业的检测设备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测与分析,而消费者则通过食品包装上的宣传信息获取更加精准、权威的指标信息。其次,生产食品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分析消费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食品质量,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食品,从而抢占市场。因此,合理使用添加剂优化食品外观与口感、合理利用包装优化食品呈现方式等也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最后,食品销售反馈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要参考标准,消费者购买与享用食品时的满意度为食品企业及其他消费者提供了较为具体的参考,是食品企业进行产品升级的重要依据。

2、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

2.1.1农药超标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被应用于农作物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在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一些农作物种植区域存在滥用农药甚至超强功效农药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在收获时仍存在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1.2激素种类及数量严重超标

肉类食品是食品结构的重要构成,多由鸡、鸭、牛等常见的可食用动物加工而成。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与食用口感,养殖户通过培育这些动物并供应给相应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然而,一些养殖户为了压缩动物养殖周期,在动物养殖过程中滥用生长激素加速动物的生长进程,在短期内实现增肥增重的养殖效果,但会导致激素、药品在动物体内沉积,从而对食物链顶端的人类造成安全威胁。

2.2食品生产环节安全控制不严

2.2.1微生物污染

不少食品加工厂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生产与加工设备相对落后,没有加强对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各项环节的管控,因操作不当导致的细菌、真菌甚至病毒等微生物污染问题时有发生。微生物污染是食品生产环节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而误食受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可能会造成腹泻、食物中毒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

2.2.2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行业发展的产物,在改善食品品相、口感、储存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需要严格控制品质及用量。然而不少食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过分追逐食品特征而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得食品添加剂用量远超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此外,一些食品厂家为了压缩成本,使用质量不达标甚至过期的添加剂。

2.2.3食品质量与安全检验技术落后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检验是食品厂家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持续履行的重要环节,然而不少食品工厂并没有对食品安全检测形成足够的重视,没有结合品控需求加强检测设备及技术手段建设,检测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食品生产、包装及运输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2.3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管理问题

2.3.1食品生产管理水平低

随着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个人涌入食品加工领域,其中不少企业并没有结合发展需求构建起合理的食品产业链,生产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生产企业在食品加工与生产中甚至使用假冒伪劣的食品原料。而一些区域的食品监管部门又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使得许多不良食品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漏网之鱼。

2.3.2食品流通秩序混乱

从食品行业整体结构来看,规模化食品生产与销售企业占比较低,大多为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而很多食品加工企业、个体户又缺乏足够的食品安全意识,在食品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存在短板,这种状况加剧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难度。此外,由于食品经销商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食品流通环节混乱不堪,许多食品因储存不当而出现变质,许多过期食品仍常见于货架之上。

3、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有效举措

3.1加强对原材料的管控,健全相应监管程序

原材料是食品生产加工的基础,直接决定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否达标。因此,要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首先要加强对原材料的风险监控,通过健全的监管程序保障原材料安全。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农作物农药、化肥超标,可食用动物激素、药物超标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与食品加工相关行业内营造浓郁的食品安全氛围,提升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从意识层面去督促原材料生产者安全开展种植或养殖工作,强化其责任感与安全意识,从源头规避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同时,食品安全检验检疫部门应结合区域内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强化防御性措施与监管手段,建立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制度,定期对区域内食品原材料生产企业进行微生物、农药残留、动物疫病疫情等检查或抽查工作[2],通过对食品原材料的有力监管从源头规避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当然,为强化监管效果,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动党员、领导干部力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食品安全控制工作、责任落实至具体个人,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不留死角。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农业种植、畜牧等领域的技术指导,在基层配备专业的农业科技指导人员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引导农户积极运用新科技、新手段开展无公害的原材料生产工作,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原材料达标。定期对农产品原材料进行食品安全质量评级,针对不同级别的食品原材料供应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指导及政策倾斜,以强化食品原材料生产者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激发其提升食品原材料品质的意识。

3.2加强食品加工过程的监管与控制

许多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都发生在加工过程,譬如,苏丹红鸭蛋事件。从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许多都源于食品安全生产意识薄弱或操作不规范。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构建起完善的食品加工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食品加工过程的抽查力度,针对屡次不达标的食品企业进行罚款、停业整顿等严厉惩罚。一方面要加强对食品加工环境规范度的检查,深入加工基地检查生产器材是否达标,并督促相关企业及时优化生产设备,做好生产环境的管理与管控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产环节原材料品质、生产流程的抽查,以保障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的合理应用,避免微生物污染等食品污染问题的出现。

3.3优化食品检测技术,提高检测力度

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药品等食品原材料污染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这些污染问题无法通过肉眼发现,食品原材料中的污染成分、污染物含量等需要使用专业的食品检测设备与技术[3]。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提高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结合经营业态及发展规模引进先进的食品检测设备,及时更新食品检测技术,以提高食品原材料分析能力,为食品原材料的采购与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同时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检测与管理制度,从原材料引进、储存、应用等环节进行全周期、多频次检测,通过定期定量的质量检测保障食品安全。此外,还应加强食品成品抽样检测,持续监控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为食品生产与包装管理提供依据,及时调整与优化食品加工技术与程序。

3.4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水平

3.4.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是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的基石,是食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新时期食品行业分布、食品安全问题等的研究力度,从宏观层面上调整、完善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使其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提升法律对食品行业发展的监督与促进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法规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应构建起长期的调整策略,稳步推进相关法律的落实,并结合不同周期呈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优化。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构建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严格惩处严重违反食品安全活动的行径。3.

4.2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同食品行业、不同食品企业面临的问题大相径庭,因此,食品企业应结合实际管理需求构建起适合自身发展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等各项环节的调查与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短板与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向行业内国内外优秀企业借鉴管理经验,优化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当然,政府相关部门应适当在这些方面为食品行业提供相应的资源及政策支持。

3.4.3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流通秩序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与流通秩序管理是食品监管相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有力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健全食品市场管理与食品生产许可证,优化食品市场准入门槛及食品企业的管理手段[4]: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资格与资质的审查力度,全面清零不符合规范的食品企业;加强对食品流通环节的抽查力度,严格查处非法经营的食品企业,通过勤查重罚等方式肃清食品行业风气,以杜绝劣质、变质或者过期食品流入市场。

3.4.4加强信息监测,提升安全查验便捷度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开展开创了新的可能,食品监管相关部门应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创新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法,通过构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与检测体系进行产品溯源,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便捷的食品安全查验平台,进而强化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信息监测。一方面,要求食品企业严格按照食品安全信息与监测体系要求输入食品相关信息,如原材料产地、加工企业、检测单位与结果等;另一方面,要优化信息查验平台功能,提升食品信息查验的便捷度,使消费者可以轻松掌握使用方法并乐于查验与反馈[5]。

3.5加强舆论监督,拓宽宣传渠道

社会舆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合理运用舆论有助于发动外部因素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及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培养,通过从食品生产源头到食品消费终端的监管,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成效。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创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大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一旦人们普遍关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企业自然会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进而加强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定期通过官方网站食品行业安全检测与质量评估动态,相关媒体对这些信息进行转发、解析及相关信息补充,有助于信息的透明化与快速传播,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真实数据信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了解,而且还能对食品行业施加舆论压力,引导食品企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主动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此外,随着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会更加强烈,可以发动群众力量做到及时发现与举报,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形成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力量。

4.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意义重大,食品企业应加大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重视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与指导功能,从健全法律、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舆论引导等多维度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影响力,通过社会合力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滕文垒,李振,孙鸣乐.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区域治理,2018(7):178.

[2]张琪.浅析食品质量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作用[J].现代食品,2019(8):131-133.

[3]郎曼,邹蕴,宛红娥,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用的技术手段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J].微生物前沿,2019,8(2):89-92.

[4]王琳琳.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2):282.

[5]谢美坤.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措施[J].食品安全导刊,2016(26):24.

作者:康汉彬 单位:平和县质量计量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