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5 08:58:27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1)

一、组织领导

1、成立**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委员会,由9至1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同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公正、客观、准确、保密”原则,保证评审质量。

2、成立**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在**老科协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领导小组领导下,加强同本会所属企事业单位联系,负责受理助理级以上职称的申报、推荐、评审、认定的有关事项。

3、各团体会员单位要成立技术职称资格推荐审议小组,该小组一般由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5—7人组成。

二、转正定职

1、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不需评审,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2、大专毕业,见习期满,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取得双学历学位和研究生毕业班毕业的人员在取得最后一个学位或毕业后,可认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3、硕士学位获得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受理评审的系列

1、工程技术系列: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高校教师系列: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

4、科学研究系列: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5、经济系列: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四、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必备条件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者,应是本会所属企事业并是**老科协团体会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凡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应提交在公开发行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或工程设计报告二篇以上;

(四)对外语、计算机等级水平的要求,由各团体会员单位和职称资格专家评审委员会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核实灵活掌握。

五、评审标准条件

1、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条件

(一)助理工程师任职条件

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获得硕士学位取得第二学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工程技术岗位上见习一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技术员工作四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取得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工程师的任职条件:有独立承担复杂项目的研究、设计工作能力,能解决本专业范围内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研究、设计工作和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能够指导助理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合格;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2年左右;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4年以上。

(三)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①生产、技术管理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解决生产过程或综合技术管理中本专业领域重要技术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广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在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中有显著成绩和社会、经济效益;能够指导工程师的工作和学习。

②研究、设计部门高级工程师的任职条件:具有独立承担重要研究课题或有主持和组织重大工程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有系统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实践经验,取得过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或发表过有较高水平的技术著作、论文;能够指导工程师、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

③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

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从事工程技术研究、设计、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等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应能比较熟练和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为了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对在生产、勘察、设计、研究和技术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聘任或任命相应的技术职务。

(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职条件,

从事高级工程师工作5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评教授级高工:

①主持和设计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解决过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的技术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的(集体项目前三名或确系实际执行主要完成者,显著经济效益指年创税后利润50万元以上,下同)。

②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研究开发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或填补国内空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

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或部省级一等奖或二等奖2项或三等奖3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④在国际性的科技成果交流展览中获金质奖1个或银质奖2个、铜质奖3个的。

⑤获省部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称号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⑥主持开发、研制的新产品或结构调整、更新、换代的产品,成为自治区名牌产品,其市场占有率在自治区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三名,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⑦主持完成国外引进大型先进成套(单机)设备或生产线安装、调试的全过程,投入生产后,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⑧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设计、研制、开发、推广应用中,将高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验收)认可。

2、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教任职条件

助教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或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经考试或考查,确认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经过一年以上见习试用,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在担任4年或4年以上助教职务期间,已取得高等学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或确认已掌握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内容,具有本专业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教职务工作,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教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副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副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及时掌握本门学科发展前沿的状况,并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②教学成绩显著,能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发表过有一定水平的科学论文或出版过有价值著作、教科书;或在教学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或在实验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四)教授

承担五年以上副教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教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①教学成绩卓著。②发表、出版过有创见性的科学论文、著作或教科书,或有重大的创造发明。③在教学管理或科学管理方面具有组织领导能力。

对在教学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它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3、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讲师任职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任助理讲师职务:

①获得学士学位,见习期满;或担任教员职务两年以上,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有较强的业务实践技能,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②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助理讲师职责。

(二)讲师任职条件

讲师任职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①获得学士学位,已承担4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籍和资料,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②获得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或两年以上助理讲师职务工作,具有本学科必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和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能力,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③获得硕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左右助理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

(三)高级讲师任职条件

已承担5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或获得博士学位且已承担两年以上讲师职务工作,经考察,表明能胜任和履行高级讲师职责,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高级讲师:

①对本门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熟练地担任一门主干基础课或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卓著。

②能指导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咨询、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造诣较深、成绩显著。

③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对在教学工作或其它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其任职条件可不受学历、学位、任职年限等规定限制。

4、科学研究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研究实习员任职条件

获得硕士学位者,可聘任为研究实习员。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年见习期满,并具备下列条件,可任研究实习员:

①基本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②了解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环节,初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在高、中级研究人员指导下,能承担研究课题中的具体工作;

③能阅读一个语种的外文专业书刊。

(二)助理研究员任职条件

获得博士学位者,可任助理研究员;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四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后担任研究实习员职务二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任助理研究员:

①对本学科、本专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了解本门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独立地掌握本门学科必要的实验技术,能独立地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工作;

②取得过具有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或在推广科研成果中有明显成绩,或在野外科学工作中获得有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在上述之一工作中起主要作用,能指导初级研究人员进行工作;

③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对从事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的人员,外文要求可有所不同)。

(三)副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3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副研究员:

①具有本学科较系统的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运用这些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研究工作,解决科研工作中较复杂又有较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

②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掌握本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选定有较大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提出有效的研究途径,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

③取得过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或较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提出反映这些成果的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或取得系统的又有较大学术或实践意义的科学积累,或发表过较高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或在上述之一成就中起关键作用。

④具有指导和组织课题组进行研究工作的能力。

⑤具有指导和培养中级科技人员、研究生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四)研究员任职条件

担任副研究员职务5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者,可聘任为研究员:

①能分析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提出本学科研究方向,选定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开创性的研究课题,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②能创造性地解决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并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成果。

③是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能够指导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

④培养出较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具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

对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研究人员,在聘任各级研究职务时可不受上述规定的学历和资历的限制。

5、经济专业人员职务任职条件

(一)助理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较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对专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胜任助理经济师职务;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在经济专业岗位上见习1年期满,经考察合格;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2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经济员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二)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系统的经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有较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解决较复杂的业务问题,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博士学位,胜任经济师职务;获得硕士学位或取得第二学士学位,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2年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4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助理经济师工作4年以上者可任职。

(三)高级经济师任职条件

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国内外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方法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经济工作实践经验,能够解决重要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性意见。在加强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贡献显著。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经济师工作2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经济师工作5年。

六、破格晋升条件

为鼓励自学成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在生产、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确有真才实学,贡献突出者,可不受规定的学历限制,放宽资历年限,破格申报评审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一)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五年,并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荣获市级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四等奖或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市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任职期间(三年以上)企事业管理成绩突出,管理经验被市主管部门或市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二)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工作满十年,并取得本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三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

①获得省、部级以上授予的劳动模范;

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发明奖,下同)三等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③创省、部级名牌产品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④获省、部级质量管理奖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⑤在本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中创立了有价值的经验,被自治区主管部门确认,并在全区同行业中推广的主要贡献者。

七、申报、推荐及受理程序

1、个人申报。申报人填写《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表》,提供学历证书复印件、现有专业技术资格复印件、获奖证书复印件等,交所在单位专业技术资格审议推荐小组。申报人填写申报材料时,除本人姓名用笔填写外,其余内容一律用电脑打印。

2、单位审议推荐小组负责对申报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确定推荐意见,根据申报人的德才表现,学术技术水平、工作业绩、成果等情况写出具体推荐评语。

3、申报材料每人一式二份,在今年7月底前,送交**老科协职称申评工作办公室,整理后送评委会评审。

4、申报人在交申报材料的同时,高级的每人交评审费用500元,中级的每人交400元,初级的每人交300元。

八、评审及审批

1、高教、科研、工程系列,高级评委会要按学科、专业设置若干学科(专业)组,对被评审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并向高级评委会提供真实可靠的推荐意见。

2、对照相应系列条件规定的任职条件,各档次职称规定必备学历资历条件和破格晋升条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审。

3、评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表决,经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获通过。评委会的评审表决,只投同意或不同意票,不投弃权票,正式投票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搞复议。

4、评委会应建立会议记录制度,记录内容包括:开会日期、出席会议的评审委员、会议议程、评审委员发言摘要、投票结果等。记录要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记录人签名。

5、评委会的评审结果须经**老科协专业职称资格申评领导小组批准,由**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行文公布,并发加盖钢印的职称资格证书,方可有效。

九、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职称的评审

参加本协会的民营企业人员的职称,由个人向企业申请,再送服务民营企业委员会初审,然后提交老科协专家评委会评审。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2)

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人民银行中占比较高,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升基层人民银行的履职效能,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我支行为例,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大余支行共有在职职工31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83.87%。

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看,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6.9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3.07%;未取得专业技术资格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9.23%。

从专业技术系列分布看,经济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1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84%;会计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政工系列具有专业技术资格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3.07%。

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产生原因

(一)在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方面

存在的不足: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系列分布不够合理。我支行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系列,7人中达到6人,占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5.7%;而会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仅1人,明显偏少。2000年以来,我支行通过考试获得经济师资格的人员5人,而仅有1人通过考试获得会计师资格,由于政工系列未开考,2000年以后通过分行评审有1人获得政工师资格。

产生原因: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获得方面,经济师的考试通过率要远远高于会计师、工程师。而在目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各岗位对于聘任何种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也就是说取得经济师资格、会计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在聘任上没有区别,这就使得大部分职工在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取得上更多地选择了经济系列,由此造成了各中级专业技术系列人员分布的失衡。

(二)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

存在不足: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求失衡。按照支行中级职称的聘任上限,大部分支行可聘中级职称职数已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数的快速增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供小于求的矛盾在今后将会越来越突出。

产生原因:目前职工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尤其是经济师资格)变得相对较为容易,因此,通过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来提高工资待遇就成为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首选。同时,由于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比例的限制,使得在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培养机制,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优化。一是要结合多能型员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二是要通过给调研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技术成果转化,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三是要鼓励优秀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称职外语和计算机模块考试。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并积极向省部级以上公开刊物投稿,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创造条件。改变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级人才缺失的现状。

(二)强化和完善用人机制。一是努力寻找支行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结合点,把专业技术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有计划地开展多岗位锻炼,激发工作潜能。要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在使用过程中多给工作,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二是严格用人条件,注重“德”的培养,要有用人的大环境,让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职位来之不易,是综合能力和知识的堆砌,牢固树立关心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就是关系中支发展的理念。三是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宣传力度,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形象。通过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宣传,从而推动支行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制度的安排应与工作发展需要及其目标相一致。适当提高基层央行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人人成才。

(四)激励促进,加强职称评聘考核管理。大力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在专业技术的评聘方面注重实践能力,实行培养、激励、监督并重;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大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加干部考取专业技术资格的紧迫感,促进干部成长成才。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3)

1、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2、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年度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在报名时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须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甘肃中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二)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获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获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获博士学位。

(三)有关工作年限的要求是指取得正规学历前后工作时间的总和,工作年限计算时间的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

(四)按照原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的规定,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由学校统一持能够证明考生本人在考试年度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报考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师报考条件

高级经济师考试报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取得经济师(或相近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下同)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2年以上。

(二)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 4 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4)

[作者简介]曹玉平(1963- ),男,江苏常州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连云港地处江苏省东北部,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也是中西部地区运距最短、成本最低的出海口岸。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各种适用的高技能人才来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之目的,因此,作为连云港时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就必须适应连云港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地方对技能人才的需要。

一、连云港地方经济对高职院校的需要

(一)连云港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连云港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陇海兰新产业带的结合部,是江苏实施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和沿海开发的主要承担者,是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603.42亿元,全市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达到36470元,固定资产投资1280.88亿元。 首先,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农业逐步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优质高效农业得到大力发展,渔业和海洋养殖成为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工业升级改造步伐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装备制造等新的工业体系已形成规模;服务行业已现快速发展之势。其次,不断发展的高新产业。2012年连云港高新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137.17亿元增加到15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19.72%提升到45.15%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聚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最后,高集群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新医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集群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

(二)连云港地方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的需求

首先,技能人才馈乏已经严重制约了连云港地方经济发展。连云港提出创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新兴临港工业集群、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科学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创新技术和技能人才,引进高素质技能人成为连云港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十二五”期间,连云港将开工建设12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急需一批从事材料和化工生产、技术研发的高技能人才;将建成30万吨级航道和30万吨级原油等专业化深水码头,急需既懂现代港口管理又具有超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随着连云港产业结构调整及地方经济发展对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服务地方经济提出了新要求,而作为连云港市唯一的高职院校,它的发展又离不开连云港市政府的大力资助,它在设置专业时应该密切关注连云港产业结构变化及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地方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学院的自身发展。

二、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的情况分析

(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概况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涵盖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3号)中的制造、土建、电子信息、生化、环保、农林等12个专业大类。具体设置的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建筑工程技术、港口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生物制药、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旅游管理等50个专业。这与连云港市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港口运输、旅游观光、海洋养殖等重点优势产业所需人才还存在明显不足。

(二)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高技能人才是连云港地方经济发展的急需,包括生物制药、仪器仪表、材料、太阳能光伏、建筑、农业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的技术人才。根据连云港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的现状,不难发现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置专业与地方经济的适应性正逐步提高。首先,对连云港经济发展所作贡献呈上升之势。培养的人才质量迅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且50%毕业生在连云港就业,为连云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能人才。其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明显提高。对连云港市重点发展的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电子信息、港口运输、旅游观光、海洋养殖等产业,除部分产业外都有相应的专业与之匹配。再次,已有专业质量不断提高。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具有物流管理、化学制药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化学制药技术、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四个江苏省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制药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三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并且建有2个部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0余个校级实训基地,1个部级职业技能鉴定所,与连云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连云港市公共培训基地。

(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设置专业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欠佳。从2012年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计划可以看出,招生专业中第三产业较多,而且偏重管理类,作为港口城市临港工业急需的港口管理等专业却没见踪影;第一产业发展急需的生态农业、海洋养殖等专业更是少的可怜,只有园艺一个专业招生;第二产业中新材料、新能源、港口运输、船舶修造等都没有设置相应专业。因此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要进一步适应连云港的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所设置专业的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含量”是指所设置专业在师资及实训设备等所含的技术成份。目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所设置的专业呈现:文科专业多、管理专业多。究其原因:文科专业开办经费低、投入专业建设的经费少,而工科类专业开办成本高、设备投入经费高、实训实验技术要求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高,因此偏重文科专业也属正常。

再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软肋。较强的产业集聚性是连云港地方经济的特色,这种高集聚性不仅要求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而且要求专业设置更应具备鲜明的产业特色,进而形成特色专业。连云港是水晶之都,也是我国的著名港口,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修造、港口运输、旅游观光、海洋养殖等都是连云港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特色产业,但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之际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形成与特色产业对应的特色专业。这与缺乏专业建设定位、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衔接性欠佳密切相关。

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适应性的对策分析

(一)满足多方需要,提高专业的适应性

第一,应该满足地方政府的需要。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由地方政府投资,学院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地方政府,学院应该严格遵守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应该满足企业的需要。市场经济时代企业通过市场招聘员工,企业拥有用人的自、决定权,企业只会录用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如果还按原来自我制定的标准培养学生,就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肯定低,因此学校必须深入企业调研人才需求,明确各类人才培养标准,由此制定培养目标及各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第三,满足生源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生存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只有密切关注善变的社会需要,才能及时调整专业建设以应对新的经济需要。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就应该顾及家长和学生的各种需要,然而这种生源需要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常常无法一致,因为家长和学生不一定喜欢地方经济急需专业,反而可能热捧已经饱和或就业率低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既要考虑企业需要,还要兼顾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第四,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只有维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如果专业无法相对稳定,那么形成高水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就十分困难,形成鲜明的特色专业更是空谈,高的教育质量也就无法实现。然而,满足企业需要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企业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就形成一对矛盾体,解决该矛盾的最佳方法是在相对稳定的专业大类下增设专业方向。

(二)及时进行专业开发,提高专业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进行地方宏观经济、人才市场、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及教学等分析之后才能开发新专业。

第一,设置新专业时应该对地方宏观经济作出分析。要充分了解周边及本地的经济模式,了解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结构的发展现状,经过分析初步掌握周边和本地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挖掘出待发展的朝阳产业及待调整处理的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相关的专业应该大力开发、充分设置,与夕阳产业相关的专业应该缩减甚至取消。

第二,设置新专业时应该对人才市场进行分析。一是要分析新生劳动力市场;二是要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由供需关系获得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的职业,应该重点开发并充分设置与紧缺职业相应的专业,缩减甚至取消与供过于求职业相应的专业;三是要分析教育市场,只有充分熟悉本地高职教育的现状,才能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调整和设置专业时,必须依据当地人才市场的需求并结合自己的办学条件。

第三,设置新专业时应该对受教育者进行分析。满足需要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出发点,这种需要包括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职业发展是人的基本发展,急剧变化的职业结构促使就业观念发生巨变。因此,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及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满足受教育者的各种合理需要。

第四,设置新专业时应该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时要充分听取企业人员的建议,特别是基层一线负责人(流水线线长、加工车间工段长、连锁超市店长等)、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设计师等的意见。一线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准确直观描述职业的各种要求;其他人员能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开发职业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将两者意见有机结合起来。设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时,高职院校领导、课程专家、教师要进行多方调研和实地考察,与行业专家及前述企业人员一起分析职业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今后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能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第五,设置新专业时应该进行教学分析。设置专业的重要环节是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在前述四项分析基础上对教学条件和专业课程进行的分析,教学分析是确保专业正常运行的前提。将职业能力分析所获职业技能全部转化成知识点并将知识点组成新课程是教学分析的关键内容。教学分析还要进行教学条件、教师能力和学员水平的分析,教学条件包括教学组织机构、管理系统、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实习实训场所、必备设备等,教学分析的重点是分析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而确定专业学制和课程设计的必要条件是学员水平,由此应该对学员的品行、专业技能、文化教育进行慎密分析。所有这些分析都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

专业建设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及能力直接影响专业建设质量,因此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应该拓宽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高职院校教师最基本的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紧跟学科发展趋势,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

第二,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实践技能,目前各行各业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果专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及时更新,必将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建立并完善专业教师技能更新体系尤其重要,要选择与专业对应的企业定期培训专业教师,促使专业教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要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定期考核。

第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含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能力、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高职院校尤其显得重要,高职院校应该让教师树立正确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四,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努力获得与专业相关的技术职称,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为专业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技能培训计划,有步骤地把专业教师逐个送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学习进修,使其获得生产实践经验和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最新信息,让专业教师都真正具有“双师”素质。

总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要充分适应地方经济、兼顾地方需求,通过建设高水平的专业达到更好的服务连云港地方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蕙,杨敖.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教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连云港市统计局.连云港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8-03-17.

[5]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连云港日报,2011-04-18.

[6]颜旻,谢陈祥,宋红玲.港城去年实现GDP1603亿元[N].连云港日报,2013-01-31.

[7]王尧.乘势而上,突出特色,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J].宁夏教育,2008(7).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5)

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我省职称改革,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客观、公正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加快开发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

二、组织领导

在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人事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负责全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评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辖市人事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直及中央驻豫有关单位具体负责本地、本单位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评结合试点的相关工作。

三、考试与评审

从20*年起,实行高级经济师资格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凡申报评审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高级经济师业务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评审。

(一)考试

1、凡符合《河南省经济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规定的高级经济师资格申报条件的人员,不受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限制,均可申报参加考试。经所在单位同意后,按管理权限分别经省辖市人事局、省直或中央驻豫单位初审后,统一报省职改办进行资格审查;省职改办审查合格者,转交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委会具体安排参考事宜。

2、高级经济师业务考试不分专业,统一试卷,采取开卷笔试的方式进行。

3、考试主要内容为经济管理基础知识及相关实务。主要考核参评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政策理论水平,掌握国内外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和发展趋势的情况,运用相关知识、法律和法规分析、判断和解决经济活动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20*年考试报名时间为9月1日至30日,考试时间为10月23日上午9:00至11:30,考点统一设在郑州市。

5、考试合格标准由省职改办根据考试情况制定,合格人员资格有效期为两年。

(二)评审

1、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条件和程序仍按省人事厅豫人职[2002]19号文件及相关规定执行。

2、根据《河南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和省人事厅关于建立评委会专家库等有关文件精神,组建河南省高级经济师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经济师资格的评审工作。评审通过人员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并下发资格文件,颁发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资格证书。

四、需明确的有关事项

(一)全省高级经济师资格实行考评结合后,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即评聘分开),取得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已具备高级经济师的能力和水平,不与工资等待遇挂钩,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择优聘任。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6)

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而轻视技能的做法,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培养和培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他强调,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社会贡献。我们不仅要尊重那些有理论素养的教授、专家,也要尊重那些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有发明创造的技术专家。对生产一线工人取得的各种技术革新成果,凡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都应予以重奖。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蔚然成风。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的竞争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含量以及掌握和应用这种科技和先进工艺的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而企业的发展又十分短缺具有科研能力、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高级劳动者。因此,高校如何适应这一社会需要、如何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稳定发展是办学定位的大问题,高校如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更为关键。要培养人就要有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队伍怎样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为适应这一需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应当把教学、生产实践、科研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使高等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在“产学研”的结合过程中,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产学研”为导向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高等教育特色的关键。所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势在必行,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如何确定办学定位的重大课题,更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时代的要求

世纪之交,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是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是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推进教育与其他因素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共同认识到,教育应该发挥新的作用,肩负新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已正式建议师资培养方面的“根本改革是要改变他们的任务”。虽然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人们很难对教师的新任务或职能方面的新变化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作为普通高校应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也应该建设成“双师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充分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当务之急,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历史的必然;作为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领导们必须时刻牢记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并为之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的拼搏和奉献,否则将对不起党、对不起社会、更对不起人民,将误人子弟,成为阻挡社会前进的历史罪人。

二、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一轮接一轮的就业潮、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等问题,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然而高级技术人才却严重短缺,人才市场呈现出求大学生和硕士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状况。

2004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出的调研报告表明,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和高级技术能力的人才严重短缺,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主要表现为:

1.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当前最急需人才的前3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例达到319%。

2.各级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人数与求职应聘人数之比分别是2.4∶1、2.1∶1、1.8∶1、1.5∶1和1.5∶1,目前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比已经大于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比。

3.在发达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更加严重。如:①江苏省无锡市仅在二季度企业登记就需要275名高级技师和技师,但没有一个人应聘;高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已经达到48∶1,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应聘人数之比分别为15∶1和17∶1。②东三省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短缺,据去年底调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辽宁为88%、吉林为71%、黑龙江为61%。即使在上海,此比例也只有94%。③在北京,汽车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竞相以高薪争夺高级销售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场面。

4.我国对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据测算,到“十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级以上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高级技术工人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口。

三、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党和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最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党中央又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这些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研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把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科技创新、科技转化的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如何培养人才高校应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入手,才能适应这一需要,从左表中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短缺,有关人士将之称为“技工荒”现象。

社会进步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雄厚、实践技能熟练、科研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高校不迅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这样的社会急需的人才。因此,社会进步需要高校必须迅速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充分就业的需要

根据对全国113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严重短缺。

能否抓住这个发展机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是一所高校能否在社会上立足的关键,要培养出好就业、社会急需且大量需要的人才,必须依靠教师,而且只有“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同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普通高校立足、生存的根本所在。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队伍是充分就业的需要。

五、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21世纪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决定的

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有责任、有义务积极主动承担起培养21世纪和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并直接在生产、科技创新、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和科研型人才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人才市场的一大趋势是人才的高消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高校生不能靠学历取胜,只能靠发挥自身安心于工作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这一优势,以优取胜。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应是一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而且应成为一名能从事技术工作、促进新科技转化工作和工程管理工作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经济师。具备了“双师型”业务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理论教学中联系实践、科技创新、指导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并能将最新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传授给学生,所以说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21世纪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决定的。

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改变教师知识结构缺陷,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形成一个误区:重理论、轻实践。表现在理论教学上,强调金字塔形知识结构模式;在师资培训方面,注重学历的提高;在质量考评上,主要以理论课讲授来评估教师水平的高低;在职称评定、业务考核等方面,也极少提到实践能力。从师资队伍现状看,80%以上的青年教师承担着几乎全部新专业的建设和新课程的教学,他们虽然知识较新,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教学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知识面偏窄,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不稳定情绪,其中,社会分配不公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教师工作性质单调,重复性劳动多,创造性劳动少,与外界接触机会少,难以有更多机会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根本原因。因此,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应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具体方法为:

1.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中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3.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

4.建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的制度。

5.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

6.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7.招聘和引进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促进教学改革,通过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整体提高。

8.在建设专业教室、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9.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和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的工作。

10.采取激励措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普通高等学校更需要“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教研及科研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从事高等学校教育的专业课教师不能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应是精通教学、精通生产科技、精通经济的综合性人才;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动手操作和科技推广的能力,还要有经营能力和市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才能适应培养多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双师型”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新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7)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生命线,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其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是衡量学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将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使之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一、地方产业现状

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并急需人才的重要专业技术领域。无锡市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上仅次于苏州,位居全省第二。宜兴是无锡“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是江苏省四个重点发展的三级一类中心城市之一。近几年,宜兴在原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新兴产业增势强劲。高端线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是市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6年以来,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三创”(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总体目标,宜兴市建立了华东光电子科技创新园、新能源产业园、江苏宜兴光电子产业园、江苏宜兴投影产业园等基地,具体见表1。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8.4亿元,增长96.5%,全市光伏产能超过1500兆瓦。光电子产业实现销售53.7亿元,增长2.8%。

随着新能源与节能电子的快速发展,对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3.5万人左右,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领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实现“双倍增”目标,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的28%(而目前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已达35~40%,差距仍然十分明显),而目前我市这一比例仅占到8%左右。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

1.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詹姆斯・杜德斯达(密歇根大学原校长)在《2l世纪的大学》一书中指出:“绝大多数专业教育都要求与专业实践领域建立密切的联系,专业学院趋于紧密迎合社会的需要。”可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需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培养新兴产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

2010年,为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于试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组建卓越技师班。2011年,在原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专业方向。

2.深化地方企业与专业的合作

近几年我们分别与江苏卡欧万泓电子有限公司、江苏森莱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江光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无锡伟洛仕电子有限公司、宜兴市旭日仪表自控设备厂、无锡佳恒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和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积极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如图1所示,2010年到2012年本专业共有毕业生240人,共完成本地区企业顶岗240人次,本地就业人数为143人,占就业人数比例为60%左右。

3.构建教师与企业的互动平台

要培养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急需建设一支“技艺精湛、专兼一体”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职改革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

本专业积极建设教师和企业的互动平台,专业教师每年安排下厂实践,从事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实际生产等工作,让教师先在“做中学”,再在“做中教”。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拜师学艺,以跟班作业、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夯实专业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明确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向,更好地适应职业学院技能培训和实习指导工作。

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宜兴地区立项并通过验收横向课题数8项,到账经费约为25万元,并为为宜兴市供电局、中讯电话通讯有限公司、远东电缆有限公司、丁山监狱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对外培训。

4.借鉴CDIO模式[5]构建一体化课程群体系

课程群的构建以分级项目为核心: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1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2级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3级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3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及形式由各门课程大纲根据需要确定。

5.选拔优秀学生开办卓越技师班,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技师班将技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导师制教学,每个学生配备相应的专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确保学生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发展方向上采用学生和导师共同研讨主修方向,并通过完整的工业项目,完成主修方向的技能训练。通过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技师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制教学、分小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以赛代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是专业培养的出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要求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正如麻省理工CDIO项目发起人David C.Wisler在2011年的中国年会上提出的,倾听“顾客的声音(Voice of customer),满足“关键性质量(Critical to quality)。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地方企业,关键性质量对应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专业建设是它们联结的纽带。

参考文献

[1]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BA02/C/05/5705129.shtml.

[2]陆小荣.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职业与教育,2012(11):109-110.

[3]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zfxxgk/cyxx/fzgh/zcqgh/2430612.shtml.

[4]宜兴经信委.2010年宜兴市工业经济行业发展情况概述[EB/OL].http:///xwzx/cyfz/1337.shtml.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8)

课 题: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N109。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以及制约因素,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如何更主动、更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尤其是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急需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经历了规模扩张阶段后,现正处于内涵发展阶段,尽管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社会服务方面还显得较为薄弱和不尽如人意。低水平的社会服务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行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影响了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

1.对社会服务认识存在偏差

现实中有人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把社会服务看成是高职院校的副业,不在教师的绩效考核范围之内,可做可不做;二是认为如果加强社会服务功能,那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就会被削弱;三是认为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硬件建设不具备进行社会服务的条件,开展社会服务是强人所难。

2.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在发挥其自然属性的同时,也体现其社会属性。高职院校在行使社会属性时受到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约束,具体表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服务管理弱化,又没有直接财政拨款支持,缺乏财政支持和刚性考核的社会服务必然是一种无力的供给状况。

3.社会服务资源匮乏

社会服务资源主要是指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人才、开展社会服务的物质条件和服务载体三个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少、实验实训等物质条件落后、缺乏服务载体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更不要说进行有效的技术技能积累了。

二、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能力的路径与对策

1.锻炼师资,强化合作,拓宽院校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平台

教师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高职院校教师是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实施者。教师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为产品开发能力、工艺改进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则主要体现为决策咨询能力、技能培训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其专业素质应符合三维结构理论模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兼结合、教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合作共赢,搭建多样化平台。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高标准建设区域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在满足自身教学需要的同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状况,构建多工种、多层次“学习培训包”,针对中小微企业及社会各类人员,大力开展“超市式”培训和“工厂化”实训。

高职院校或发挥地域优势,筑巢引凤,着力打造区域创新创意设计人力、智力和产业聚集地,以创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或发挥学校综合优势,校政行企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构建区域职教集团;或发挥专业优势,与行业合作,构建行业专门人才培训中心,以人才培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强化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市场竞争力。

2.提高认识,夯实基础,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增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配度。一方面,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设相关的专业群、链;同时,建立起主动适应、动态开放、自我调整的专业发展机制,解决好人才培养的市场性和区域性之间的矛盾。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着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课程的考核评价,应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不可偏废。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CMM情景教学,强化“工学结合”,建立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构建载体,有效运作,注入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

科研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科研工作方位,以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抓手,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高,大力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各种应用型的研究团队,例如工业设计中心、机械研究所、家装设计中心、知识产权中心等,直接为社会、企业或个人提供科技服务;二是发挥名师效应,组建各种技能大师工作室,既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和定制培训,又以老带新,加快青年教师培养;三是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善于吸收企业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应用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

构建活动载体,创新机制体制。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平台是依托,载体是保障,高职院校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政、校、行、企双元合作或多元合作,建立共同育人、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合作发展新机制。创新活动载体,吸引师生创新,例如创办技能文化节、举办技能竞赛、校园创客等,但要重点考虑广泛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包括项目开发与管理制度、技术转让与推介制度、绩效考核与奖励制度、学分置换制度等,鼓励广大师生创新创业。

注重文化融合,营造良好环境。高职院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吸纳、融合先进的工业文化、特色区域文化、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着力弘扬工匠精神和营造“竞技、精技、乐技”的浓郁文化氛围,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姬瑞海,李存霞,潘荣江.“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2]鲁武霞.高技能人才规格提升的困境及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3]潘荣江,姬瑞海,伍红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9)

1高级会计师的相关概述

取得高级会计师的资格需要各方面的条件,在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学历和专业能力方面,高级会计师需要有本科以上学历,会计专业,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获得高级会计师资格证5 年以上,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需要精通计算机操作,此外,还需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相关经验以及专业方面的论文汇报等。通过这些条件可以提高高级会计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和技能,是为我国提供高水平的人才的必要保证,这些条件需要严格贯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变。高级会计师在信息时代下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高级会计师如果一成不变,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持续给自己充电,学习新的知识,就会退化,也就不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多变的时代下,高级会计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充实自己,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如网络等媒介,使自己能够与时俱进。

2高级会计师体系的作用与发展

信息时代环境下,高级会计师具备的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是信息时展与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一种产物,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会计行业也踏入了一个新时代环境[1]。因此,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环境下,会计行业的发展也充满了生机。

(1)高级会计师体系是信息时代条件下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

处在信息时代下,办公软件、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新型做账系统等均被应用在当今会计管理工作中。传统做账方法是通过手工完成,从记账到算账,最好再到报账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手动完成,而这些新型技术的应用使会计师体系采用了新型的会计信息化、新型技术来进行会计工作核算。从而使会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准确,在进行会计工作中所用的方法比较灵活,进一步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

(2)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立能帮助会计职能实现转型

会计行业中广泛运用了信息技术,从客观角度而言,其促进了国内高级会计师群体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企业、单位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投资相关数据及标准,企业能通过这些会计信息数据以及会计报表来分析投资活动的风险率、可行及可靠性以及利润回报率,从而为企业、单位经济增长以及控制经济风险提供可靠保障。

(3)高级会计师体系以及高级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的关键资源之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作为全新衡量基础以及衡量标准的是知识这一因素。通过对企业财务相关需求以及企业核算工作的准确性进行全新了解,从而帮助衡量高级会计师具备的理论知识以及会计技能水平。高级会计师以及会计体系能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更准确、更安全可靠的信息,为企业决策者做出准确决策提供有利保障。因此,高级会计师以及高级会计师体系是企业、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资源之一。

3信息时代与建设高级会计师体系之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级会计师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价值不断提高。高级会计师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引导作用。能够对企业具有的资源进行最佳配置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高级会计师对市场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级会计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为高级会计师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设备和信息来源渠道,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信息时代与高级会计师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促进。

信息时代使高级会计师体系的管理方法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办公软件、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使得管理手段有了更高水平的发展。促进体系运行更加便捷、快速,规范信息来源渠道,使得所得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及时。同时,在信息?r代,高级会计师的工作更加丰富,其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记账、算账,而是在企业之间经营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有利资源快速方便的搜集各种信息,对每种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司提供正确的政策,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也适应了在信息时代下,企业经营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优化的需要。此外,高级会计师对企业的管理也有很大的影响。高级会计师能够通过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工作经验,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最后,高级会计师体系对企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高级会计师体系,企业可以对其财务状况以及资源利用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掌握,使企业能够稳步发展。

4信息时代下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设策略

4.1运用信息化的战略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在信息时代下,对信息的收集和政策的制定对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促进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运用信息化的战略对建设高级会计师体系非常重要。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是高级会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促进高级会计师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4.2优化高级会计师管理方式,提高高级会计师能力和素养

时代在不断变化,为了使高级会计师能够与时俱进,企业需要对高级会计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利用信息时代优势资源为高级会计师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此外,高级会计师在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也要积极不断的去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体现高级会计师的价值。

4.3更新会计管理的思路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30-02

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现有大学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类新型大学。技术本科教育是在本科教育层次为进入应用科学和现代技术领域就业的学生提供学术和职业教育准备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把科学技术、工程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

一、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先进经验

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在应用技术大学的起步发展较早,对我国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有借鉴意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突出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有显著的应用性特色及职业导向。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大量开设案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师资队伍构建方面,学校对于全职教授要求有行业实践工作五年以上的经历,并且除全职教授外还对外聘任来自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的人数甚至超过全职教授的人数。瑞士的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定位明确、特点鲜明。首先,大学的所属学院类型多样化:有公立的,也有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和独立的私立学校;其次,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突出地区的产业特色,专业学科的开设相对集中;第三,以职业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项目、课题、课程与工作实际需求相结合,突出实践导向,注重工学结合,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第四,注重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瑞士的很多学生都是先在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然后再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要到应用技术大学深造,最后培养为各类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第五,以产业需求为科技研发的指导方向,注重与产业界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

二、培养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国内企业和民间资本的大量崛起,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过硬的财会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区会计人力资源总量增长60%,预计达到50万人;具有会计职称的会计人才占会计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由30%提高到40%,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而目前广西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有31万,其中近七成没有职称,拥有初级职称的占23%,拥有中级职称的仅占8%。广西的执业注册会计师是1274人,高级会计师仅有1052人,有硕士学位的不足三百人。要想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发展目标,就要充分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和企业财务工作的需要,任重而道远。

三、会计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几点思考

培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应用会计人才,既是广西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南宁学院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1.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①人才培养方案体现“重技术”与“高素质”。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以实际动手应用为导向,制订开放式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坚持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发展。②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以及参与经济决策能力,直接从事出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其他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建立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分为四部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模块及综合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轴心,密切围绕着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有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来进行考虑的。教学上应做好以下方面:①以启发式教学为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以会计工作实务为讲授内容,实现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掌握会计技能。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真实工作中的会计软件和模拟电子报税平台等软件进行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③教材建设。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地改变,有些教材不能及时地更新配套,还有些专业课程存在着内容上相互割据、重复交叉等问题。鼓励教师与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外聘教师一起共同编写结合行业特点、有区域特色的教材,以适合会计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需要。④实践教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教学,始终根据会计类课程的特点,坚持业务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每门专业课程都安排有实际操作体验,开设阶段性课程实训。⑤研究教学方法,从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再分部讲解。最终要求学生能独立解决编制凭证、登记账簿、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会计类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应具有“会计师”、“经济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等级资格证书。从行业、企事业单位聘请一线的会计能手到学院兼职上会计课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4.校企合作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分层次构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拓展实习基地类型,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完成教师实践锻炼、为教师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双向交流搭建平台。

通过研究借鉴外国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建设应用技术大学、促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南宁学院应该根据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及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特色化办学。依托地方支柱产业和地区产业结构及社会需求,注重校企合作,走特色发展道路,深化改革,构建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应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高级经济师专业技术篇(11)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正在向市场转变,深化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优化职称结构,已不是什么新话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职称改革依然成效有限,优化职称结构很多方面停留在纸面上。为什么职称改革会如此之难,结构为什么如此难以优化。关键问题何在?围绕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职称改革问题的起因

我国原有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种相适应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制度必然要向以市场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制度转变,作为人事管理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职称制度,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职称一词,源出“职务的名称”,最初是表示一个人的职务,但并不一定代表其水平、能力和贡献等。

但职称作为一种制度,其内涵已远远超出“职务名称”所能表达了。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在今后一系列实际上将要实行的职称制度中,其思路和实际做法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所期盼的所谓“没有指标限制,人人皆可拥有高级职称”的评聘分开制度相差甚远。因此,职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在本质上职称本身具有这样一些特性,如:一旦拥有,终身享有;相同的职称,评定的标准相同,不应因地区、单位、民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应该没有数额限制;与使用无关,人人可以参加职称评定等。然而,严格地说,我国的职称制度改革,无论是1983年的职称评定,还是1986年以来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都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的烙印。

二、国家和高校在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优化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的过程中,主体究竟应该是谁?从社会生产理论来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晋升制度,在经济学上,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的标志是经济增长靠投入增加,这叫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靠效率提高则称集约型(或内涵)增长。在高校职称制度也同样适用。衡量一所高校师资水平的标志,理论上都是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中高职比例的高低,如果师资队伍水平是靠不断增加高职比例而提高的话,我们就可以看作是高校职称的粗放型(或外延增长;如果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的提高是靠效率和产出提高的话,我们就说是集约型(或内涵)增长。毫无疑问,粗放型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必然联系,而集约是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在宏观,国家在1986年恢复职称评聘以来,提出一系列的建议。首先是深化职称改革。其次是职称结构的优化,其中结构优化是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职称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高校各职称人员数量上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增加迅速。国家一直把高校的职称改革作为主线,鼓励教师评职称,尤其是高级职称。提法没错,这样可以对高校青年教师起到激励作用,提高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教师结构。但是在经过几年的改革后,从宏观上,普遍认为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得多了,不够条件的多了,高级职称评得有些滥了。在微观,各具体单位争着要增加评聘数量,教师个人也争着要晋升。问题在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由谁来控制,向什么方向进行控制。在计划经济中,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管是宏观总量,还是微观结构,都是由政府计划来定;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是政府管宏观,市场管微观。在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的高校中,应该由高校本身来管微观。政府直接进行干预就是错位,政府只能通过完善职称制度来合理晋升职称,配置高校教师资源,间接发挥作用。

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职称结构优化的方向是什么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师资情况看,职称的评定出现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示。1986年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以来,改革措施也是层出不穷,呼吁和鼓励年青教师评高级职称。提出现有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偏大,提倡晋升年轻的教师以鼓励青年多出科研成果。全国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高校都在讲职称改革工作势在必行。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较低,因此,职称晋升政策在向粗放型“高职化”方向导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第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急需大批的高科技人员。高校是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的场所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突击队,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优化教育结构,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目前,全国高校中教授、副教授人数不断攀升,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5.07万人,副教授16.13万人;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6.02万人,副教授18.6293万人;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教授7.01万人,副教授21.616l万人。虽然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例还不算高,甚至可以说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比较低,但我国特殊国情告诉我们一切发展都要以实际国情为背景。我国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人数上升的如此之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教师比例过低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痕迹,如教师队伍只能进,不能出,一旦进入教师队伍,人人都是“终身教师”,教师的“铁饭碗”使教师缺少压力,表现差的人员走不了,优秀的人员难进入;“近亲繁殖”无法解决,几代“师生同堂”。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任中,只在内部竞争,“矮子当中拔将军”,难免有人为情感因素,使教师缺少竞争的动力和淘汰的压力,最后导致不够条件,不够水平的也能评上高级职称。虽然我国高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增多,但是不是每个高职教师都真正达到相应水平,是不是每个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可以与国际上同一级职称的教师相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结构优化的方向不应只重职称的“名”,而不重职称的“实”。粗放型“高职化”倾向与我国目前的国情是不相符的。虽然,理论上认为一所大学师资素质水平的高低以职称结构而论。通常也认为高级职称的师资比重越大,师资的整体水平就越高。但理论所说的高级职称是指教师的水平真的达到相应的水平。因此,要提高大学师资水平和整体素质,不能片面地追求数量上的粗放型“高职化”。结合我国的实际背景,要想在短时期内,使大批教师在学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在“质”上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是很难的。有些知识技能是靠时间的积累,阅历的丰富才能达到的,速成是不现实的。要使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优化,要达到“质”的优化,而不是“量”的优化。要形成“质”上的学术梯队,使教师的学术科研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靠数量就能解决的,而应该循序渐进,从“质”的角度提高。美国高校中“终身教授”的晋升率不到20%,可是却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要走集约路线,谨防高校教师职称出现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四、要警惕高校用旧观念运行新政策

1986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职称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国务院在同年颁布的《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中指出:“专业技术职务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才能担负的工作岗位,不同于一次获得终身拥有的学位,学衔等各种学术技术称号。”“建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关于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报告》时指出,要通过职称改革,“着手革除历史上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弊端,打破禁锢人才,一潭死水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1995年在《关于加强选拔优秀青年科技人员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逐步提高高教、科研、工程、农业、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青年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胆选拔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政策导向,使高校开始放手选拔青年教师担任教授职务,然而所谓“优秀青年科技人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尤其在高校,优秀与否是个定性的概念,难以量化,若青年教师科研水平高,而教学平平,是否优秀?还有教学能力强,科研一般,又怎样衡量,尤其是对教学水平。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水平的高低是与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一定关系的,经验的积累必然以时间积累为前提。

《意见》中还有“事业单位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经各地部门人事(职改)部门核准,可不受上级核定的基层单位职务数额或结构比例限制”。“各地、各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专项管理办法,在国家每年下达本地、本部门的总职数内定出一定比例,设置专项职数,解决35岁以下人员聘任副高级职务,40岁以下人员聘任正高级职务需要的职务数额。人事部将视该专项职数的设置和使用情况,在来年下达年度职数微调计划时适当增拨专业技术职务数额。”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在职称作为我国目前评价高校师资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前提下,各高校努力扩大青年高职人员,一时间,高职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同时期,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比例偏低,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重与国际相比偏低的报道或文章也出现频繁。因此,在“响应”政策的掩盖下,高校纷纷争取高级职称名额,个人也都争上高级职称,使得我国高校教师在短期内高职比重不断上升。从理论上讲,一个教师从一个职称级别晋升到另一个更高的职称级别,是需要一段相当长时间积累和努力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低一级别的职称教师都能得到晋升,高级职称晋升的过快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客观地讲,不是高校教师中高职比重越大越好,人数越多层次越高,要谨防我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出现粗放的“高职化”倾向。

五、关于政府宏观控制的手段

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要尽量用总量手段,在需要用行政手段时,也要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现在一种看法认为总量手段很可怕,政府一说高职人员数额偏少,比重偏低,在几年之内全国高校中高职教师就会迅速增多。其实,总量手段体现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上,就是指利用评聘标准,如利用学历、年资等条件来控制高校教师职称的总体数量。

在宏观经济学上,总量手段的作用就是指要把需求总量调整到与资源支撑能力相适应。应用到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上,其作用就在于把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需求总量调整与师资能力相适应。至于在微观结构上,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学科系列晋升多少,晋升的水平要求应由客观情况决定。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中行政手段利用仍然很多,因为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向市场,尤其是在职称晋升这一块,仍遗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

当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着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既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又进行开发,职称制度作为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也必须适应这个需要。国家对职称工作的宏观管理在思路上,应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坚持管少管好的原则。由国家宏观控制部门提出宏观的指导性意见,供各高校参照执行。如确定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实施范围,总体规划出哪些岗位,哪些专业实施职称制度,而高校依据国家的指导性意见,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具体量化标准条件,组织统一的考评,确定评价结果与使用的相互关系等。不要一味地追求量的增长,造成高校教师的粗放型“高职化”倾向。

参考文献:

[1]熊新华。高校教师职称问题探源[M].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