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8 22:03:58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1)

为掌握用人单位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情况,找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我们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型机电类企业进行了机电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情况调查。

一、调查情况

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期间,根据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主要就业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情况,通过走访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自治区及珠三角地区的28家机电类大中型企业,60余名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其中区外企业11家,区内企业17家;国营企业5家,外资或合资企业7家,民营企业16家;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10家,占调查企业的35.7%;利用机电设备进行生产类企业13家,占调查企业的46.4%;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5家,占调查企业的17.8%。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需求情况

(1)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依次为:自动生产线的操作(8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0%)、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80%)、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70%)、机电设备操作(70%)、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70%)、生产线现场管理(7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0%)。

(2)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92%)、机电设备保养与维修(85%)、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69%)、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62%)、机电设备及机电产品检测(62%)、机电设备操作(62%)、生产线现场管理(54%)、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46%)。

(3)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岗位需求为:机电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80%)、机电设备机械安装与调试(80%)、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修(80%)、机电设备的电气维修(60%)、机电设备保养与维护(60%)、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60%)、机电设备的机械维修(40%)。

调查表明,不同类型的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所不同。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和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合度较大,其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产品制造、检测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和现场管理,机电设备使用、安装、调试、保养与维修,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保养和维修,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维护及维修,供用电线路运行和维护。

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专业能力要求

在调查所列的15项专业能力中,虽然机电产品制造、利用机电设备生产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专业能力的优先程度有所不同,但机电类企业和毕业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相对集中,如机械制图和识图的能力、电气绘图与读图能力、使用机械测量工具能力、低压电器及其控制、电气控制电路安装调试、PLC的编程与应用能力等是企业和毕业生共同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企业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图2 学生认为重要的专业能力

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

图3 企业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1)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要求。从图3可见,在调查所列的14项职业基本职业素质中,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2)毕业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从图4可见,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是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图4 学生认为重要的基本职业素质

调查表明,企业和毕业生都认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小组工作合作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此外,企业认为毕业生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还需具有人际交流能力、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力;毕业生要满足自我成长需求,还需具有工作计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挫折的应变能力、劳动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4.企业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资格要求

在调查的28家企业中,部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资格提出了要求,维修电工证是各类企业的共同需求。此外,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电梯安装维修证、叉车证及电焊工证有一定的需求,利用机电设备生产类企业对电焊工证和钳工证有一定的需求,而机电产品服务类企业对电工上岗证和电梯安装维修证有一定的需求。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思路

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从企业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岗位分布可以看到,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机电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综合应用机电技术专业所学知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基于上述的目标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及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学校可采用大专业、多出口的思路,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往两个专业方向发展:一是机电产品生产检测、调试、维修、生产管理和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二是楼宇自动化控制维修(物业设备维修电工、智能楼宇BA管理员和电梯维修与调验)。

2.开发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或项目,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形成与岗位对接,突出能力培养的模块化、理实一体的项目课程体系。根据各教学模块的能力培养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2)

0引言

《电气控制与机床电路检修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中级维修电工、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岗位能力课程之一,重点培养学生对机电设备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从低压电器的认识到低压电器的使用;从复杂电路的故障分析到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的系统性和拓展性。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学中干,干中学”作为课程设计的理念,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以电气技术员、电气施工员、设备管理员岗位职责及工作任务为依据,将职业教育的特征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其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要求,为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

2课程设计思路

2.1采用“点、线、面”的逻辑思维设计教学内容

在工业生产中,电气控制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机械设备的控制方面使用更为普遍。因此,企业需要大批从事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与管理的技术人员,如何培养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要求,正是课程设计思路的主线。(1)所谓“点”:是指以熟悉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作用、参数、使用、维修等作为从事机电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与管理工作的“点”;图2(2)所谓“线”:是指掌握单向控制、可逆控制、异地控制、顺序控制、降压启动、制动控制等典型电路的原理、安装配线、线路检查等作为从设备运行、维护、检修工作的“线”;(3)所谓“面”:是指掌握车床、磨床、钻床、铣床、镗床、桥式起重机等机床控制系统结构、原理、控制特点、故障分析、检修方法等作为系统维护、故障处理工作的“面”。从典型工作任务对照职业能力标准,强调教学内容是由不同的学习情境的整合,在每个学习情景构建中包含不同的知识点[2]、技能点,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开拓新的有效途径。

2.2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开展教学

《电气控制与机床电路检修技术》是一门岗位能力课程,实践性很强,适合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电气技术实训基地来支撑。建有标准多媒体教室,在硬件方面为实现“教学做一体”方式的教学创造良好条件。选取真实工作任务做为实训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工艺要求相一致[3],充分体现了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3采用“递进式”设置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必须是从职业需求入手。集中体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培训特色[4]。《电气控制与机床电路检修技术》课程有五模块,分别是低压电器模块、单元电路模块机、机床线路模块、起重机控制模块、电路设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不同的教学项目,内容的安排通过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到外的“递进式”内容设置,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建立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电气维护与管理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5]。

2.4改变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电气控制与机床电路检修技术》作为一门岗位能力课程,不仅要掌握电气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的笔试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的技能,已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提高教学效果,推行有效课堂,教学团队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对《电气控制与机床电路检修技术》课程考试进行改革,考试不再局限于理论考核,更要注重能力和技能的考核;考试内容不再局限在教材上,而以灵活多样方式,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考试方式不再仅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有机试、有开卷、有论文、有实际操作、有、作业、有产品等形式。实践表明,通过全面考核的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将实践环节提升到新的高度,注重技能与知识、结果与过程、学习成绩与能力评价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3结束语

为了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优质共享课,探索制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技术与技能型人才[6],寻找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新思路、新方法,就必须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通过低压电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低压电器安装与使用方法、各类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技术、大型起重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分析及综合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等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使用方法、安装与维护技术、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检查,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分析与故障检修,培养学生应用电气控制技术解决机电设备控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赵志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2010.

[3]胡爱娟.以工学结合为取向改革高职课程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4]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3)

由于在个人通信、多媒体通信业务、Internet应用、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与融合具有无可取代地位,移动通信终端――手机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5797万户,总数达到8.33亿,手机已经成为当今信息互动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手机普及率的提高以及手机功能的日益复杂化,手机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也使得手机售后维修服务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与多家通信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了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之后,认为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学生应面向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安装、测试、维修等岗位群就业,决定开设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作为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52学时(两周时间)集中进行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定位与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教育思想的内涵是重视职业技能及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获得,形成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职业能力,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就是依据这种思想进行课程定位与设计。

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旨在培养从事移动电话维护、维修、营销、生产等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根据企业调研,以及与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探讨,我们掌握并确定了目前移动通信类企业所需求的工作岗位,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项目设置为工作任务,并针对每项任务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通过对企业需求工作岗位的确定、明确生产过程相应的工作任务、掌握学生应具备职业能力后,再来确定学生在校内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设置相应的课程。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安排在第四学期,先修课程有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模电与数电)、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设计应用、通信技术基础、移动通信网络与设备、通信网络技术。后续课程有手机应用程序开发、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该实践类课程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验证,要求将通信技术专业各门课程融会贯通,并通过实践操作验证移动通信的各个环节的实现过程,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为其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

由企业岗位需求直接确定职业能力

通过市场调查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确定了学生就业主要在移动终端设备生产、测试、检修、装配、技术支持等方向。这些岗位要求学生熟练使用移动通信终端测试的仪器仪表、熟练掌握移动通信终端相关性能指标的测试、掌握移动通信终端的常见维修手段或常见故障维修技术。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岗位需求所对应的职业能力,我们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岗位专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表1),并通过实训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讲解和实践,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在手机上进行拆装、检测、检修、焊接,最终让学生学会分析及排除手机常见故障。

经过市场调研及对移动终端设备相关岗位的考察,我们选定了目前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MT6226芯片组,针对该芯片组的手机工作原理和电路,设计了一些典型的故障作为课程项目。我们在市场上收集了较多的MT6226芯片组的故障手机,要求学生在实训时直接在故障手机上找到对应的故障点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在进行维修的同时,穿插讲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可能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真正达到掌握MT6226芯片组手机的典型故障维修的能力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比对企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重点练习,如BGA芯片的焊接、整机电路图的识别、各种手机的拆装、手机软件编程与升级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表2为移动通信终端检测与维修实训项目化实施安排情况。

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我们按照企业所需求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设置实训各个环节,而如何在以实践为主的实训教学中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个难题。针对手机检测与维修目的性比较强的特点,我们在设置项目时突出手机工作时容易遇到的故障,以框图的形式给学生讲解故障产生的过程和产生原因,并要求学生在实体手机上根据整机电路图找到故障点所在位置,用各种仪器进行检测。对可能产生故障的电路进行逐一排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该类型所有故障排查方法,如在项目十四中设置了蓝牙功能失灵这个故障点。首先要学生根据整机电路图找到蓝牙芯片所在的位置以及其电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出蓝牙工作时的电路框图,如图2所示,简单讲解其工作过程。然后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故障手机中测试蓝牙功能是否正常。针对蓝牙芯片可能出现的其他故障,如不能启动蓝牙功能、蓝牙传输距离缩短、蓝牙的接收能力或发射能力下降,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可能是哪些芯片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检修方法及步骤:(1)测蓝牙供电是否产生,如果没有则测U702的3脚有无启动信号,没有则换CPU或借信号,有则更换U702(借电压);(2)代换U701,或更换CPU;(3)检查蓝牙天线回路;(4)刷手机软件资料;(5)更换蓝牙模块。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4)

1.制定了部门的《工作手册》,原创: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制定了各项专业的操作规程和工作守则;

2.配置完善了人员组织架构,以更符合工程维修部的运作规律,使部门的运作更合理和高效;

3.加强人员技术技能的在岗培训,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并开展绩效考核;

4.规范工程维修的工作流程,细化落实岗位责任制,使日常维修的合格率达到95%,及时率95%。

5.接收了江南世家二期施工档案及竣工验收资料和图纸,开始建立了物业公司工程设备设施档案;

6.按月度、季度建立各公共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计划。

二、公共维修工作:

2006年1月1、跟进市政水管的安装。

2、南区灯柱及中心广场走廊翻新。

3、小区花园内的公共灯具检修。

4、自来水水池报警装置安装。

5、对小区公共照明系统、道路进行了全面检修。

2006年2月1、更换一期延湖路靠旁的电源箱和铁架。

2、做露天停车位标识。

3、检修中心花园喷泉系统。

4、检修会所前喷泉,对电动机进行了大修。

2006年3月1、完成沿湖路木墩、木桥、山顶水池旁观景亭检修。

2、完成山顶水池检修。

3、完成泳池配套设施的全面检修。

4、完成园区路灯全面检修。

2006年4月1、完成二期公共照明改造。

2、完成电梯照明系统的全面检修。

3、完成会所中央空调的全面保养。

4、二期围墙倒塌修复。

2006年5月1、完成泳池瀑布水源的清查,泉水流失情况已处理。

2、完成信箱、广告牌迁移和路面改造等工作。

3、完成泳池入口喷水系统改造、线路处理。

4、完成路灯、公共用电节能改造,与改造前相比,节能50%以上。

5、完成深井水泵全面检修,令园区井水供应正常。

三、二期收楼工作:

1、我部人员与客服人员一起陪同业主收楼。

2、我部负责对业主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类并输入电脑。

3、我部负责联系施工单位到场整改。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我部派员检查。

现收楼单元共...套,完成整改项目....多条。

四、日常住户维修

上半年我部完成日常住户维修....单,并多次得到业主好评。

部门存在不足及改进措施:

1.工作效率存在滞后现象原创:,员工积极性不高,未能全面调动员工的士气。

改正措施:首先要统一思想,团结一致,把提高服务作为一个主要考核目标,利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人员素质、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改正措施:结合下半年的考核工作,对部分人员进行调整,并实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员工培训强化操作规范的执行,提高整体技能、服务水平。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我的岗位是仪器维修岗,时间飞逝,自从入职实习完后,来到这个岗位,已经有六年了。早已经完成了从一名新入职员工到老员工的蜕变。

仪器维修岗,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出入库管理、设备的改进创新研发等工作。在别人看来它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岗位,但在我眼里它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六年的岗位坚守,使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这个岗位。日常的仪器检测维修只是我们的基本职责。持续的仪器创新改造研发算是给这个岗位赋予了“高附加值”。一项项曾参与过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感到身为技术研发人员的自豪。小到附件的微小改进,大到系统的研发,都能为企业降低几十到百万元级的成本。降本增效,我在我的岗位上贡献智慧。

这个岗位的价值作用就被赋予了“灵魂”。岗位的本身属性决定着它在小队生产中更能发挥它最直接的作用,为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家都知道一台机器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组在一起的,一环扣一环,有的小零件可有可无,不会影响到机器的正常运转,但有的零配件不行,缺一不可,会直接决定着机器的生死,由此,它们被视为核心组件。如果把野外作业队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那么仪器维修岗就是那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在现场他们总会这样说:“只要你们在,我们就像吃了颗定心丸,生产工作就有了底气。其它再难的事也不会怕。”这个时候,我不免会想,原来我的岗位还挺重要。关于岗位人员紧缺,我认为可以在操作员中挑选培训一批,他们长期的仪器操作积累,对仪器已经十分熟悉,一些简单的仪器故障,都有能力解决。还能实现“一岗多能”,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想起每次项目启动,都会特别担心中心能不能派出技术支持人员,那种你争我抢的场面,更是让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油然而生一种职业和岗位自豪感。是啊,在生产后勤保障工作中,说它是核心,也不为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工作就是“利其器”。为仪器设备正常工作保驾护航。有时候,按照一种分析思路,整个流程下来,最后发现问题不在这里,就得转变思路,从新来过。往往时间一分一秒在这种情况下流失掉了,为了不影响生产,通宵的工作就是家常便饭了。当全队的人都在等着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此时人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记得我刚来这个岗位的时候,总是认为干好这个工作很容易,只要能看懂电路,会辨识电子元器件,其它都不是问题。后来,我发现这样想那就错了。在实际生产中,仪器设备会出现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个时候仅仅那些关于电路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判断力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遇见问题不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同时经验也在增长。平时采取的老师傅“传帮带”技能培训方法很有用,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6)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2.2 构建“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具有线长、点多、分散,所用设备专业、贵重、占地空间大,工作环境具有“三高”(高电压、高空、高速度),必须与铁路工务、机务、信号等工种协调配合等特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特点,实施“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施工、运行与维护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1 产教对接

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济南铁路局、中铁电气化运营管理公司、地铁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的通道;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深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推进“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产教对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 实岗历练

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以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和电气试验工的身份,进行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压电器测试等核心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比武练兵,训练学生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依托济南铁路局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高职三年内到对口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获取工作经历证书,深化“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实岗历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产教对接示意图

图2 实岗历练示意图

2.3 “三线贯穿,多头并进”,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为宗旨,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多头并进,既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践行“知能共进、德道同优”,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

2.3.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铁道电气化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学习氛围。推行“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岗定课、课岗融通,将主要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参照铁路供电段主要岗位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供电段主要技术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技能要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按照铁路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标准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铁路特有工种中级工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标准要求。

2.3.2 以创新发明为导向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置了“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环节,设立单独的学分,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旋转木马法、逻辑关系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专场报告会和讲座、各种技能竞赛、特长生课题研究、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课外创新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创新教育”学分中,激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方位开放实验实训室,设立电气创新实验室,营造学生创新活动环境,构建创新发明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支持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学生参加“电气化铁道技术协会”,设置技能竞赛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接触网技能比武”、“电力线路工技能大赛”,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2.3.3 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榜样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合理安排传统美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全过程、多方位、深层次”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学校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并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注重长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全人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①加强通识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②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职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

③ 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集体讨论学习、美德日记评比、经典诵读、诚信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开发坚持“突出职业能力、适于个性发展”原则,通过对济南铁路局等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维修电工、接触网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电力线路工、电力调度员、变电检修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确定本专业需要的主干课程。

3.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培养电气化铁道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设置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电气化铁道施工、运营、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课岗融通”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7)

维修电工是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的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作为维修电工应在理论教学中掌握维修电工常识、基本技能,包括室内线路的安装,接地装置的安装与维修,常见变压器的检修与维护,常用电机的拆装与维修,常用低压电器及配电装置的安装与维修,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等等,涉及的方面很多。因此,教师在要在维修电工理论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各个环节中讲解注意事项和相关要求,打好知识基础,以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技能水平和服务本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的是工作安全。维修电工常常和电器设备接触,提高用电安全意识显得极为重要。安全是设备正常运转的保障,没有了安全,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对安全进行重点讲解,除了设备安全要讲解,自身的安全、他人的安全都要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领悟安全的重要性,失去安全将带来什么后果。教师可以结合安全事故的有关视频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将安全这条工作准绳牢牢记在心上。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电气设备和线路等教学内容讲解在维修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和安装规范,如何操作才是最准确和符合规范的。每一步操作、每一个元件的不规范、不正确,都可能导致相关设备的损坏,甚至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导致严重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在在工作中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规范操作,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和携带。

二、实践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维修电工专业的涉及的内容知识很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根据实训内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灌输。要求学生在实训过程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包括每条接线、每个元件正确的故障检修操作方法都要认真记号。教师要进行示范,在示范之后把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教师进行观看并对学生的操作给予评价,提出注意事项。所以,实训教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注意安全的责任意识都会直接影响学生,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要领。如果实训的操作不规范,不严谨,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印象,在以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因为不遵守规范和要求造成问题发生。

例如,实训教师在接地保护实训教学中,有的设备详细标注有接地标志,但在实际工作中缺因为不认真、不严格要求而忽略接地标志,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这恰恰是造成事故的重大隐患,一旦电气设备应没有接地保护而漏电,后果将不堪设想,严重者会危机生命和财产安全。再比如,实际工作出现需要更换保险丝时,有时不用指定标识或安全标识的其它替用品,而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隐患。在用电量小的时候或许可以,一旦用电量大同时出现短路极容易发生安全问题,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实训教师要在各个流程、各个环节上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才能不断提高责任意识,提高技能和服务的本领。

三、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于细微处体现职业素质

维修电工职业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不仅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习来掌握,通过实训练习强化应用,还要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把理论和实践学习的知识和本领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将电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应用本领。要通过实践的深入不断上升为理论,用更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达到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教师在学生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和指导,把在校期间和顶岗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更好的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生不仅要学会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岗位,同时要将所学知识融入岗位中,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积累实践经验,学习学校期间无法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涉猎其它相关领域的和学科的知识,拓展思维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促进水平提升和专业潜力发挥。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学习机

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姜大源教授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专业类型不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导向性;教学也不同,职业教育是行动导向性,追求的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1]。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本研究以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为对象,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式应用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和实训设备研发过程中来。

1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仪器是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医学检验仪器的使用操作,熟悉仪器常见故障现象并具备故障维修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通过对传统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实施的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其存在一些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课程标准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对传统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和工作岗位调研分析,发现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均不符合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需要。教学内容中的仪器设备选型市场占有率低;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讲授和实践观摩为主,模式单一;理论考核仅从知识学习方面反映学生的培养情况,缺乏行业认可度。

1.2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脱节传统教材以理论知识体系为框架,按照检验仪器的类型,分别对光电比色计、生化分析仪、尿液检测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设备的原理进行理论阐述。传统教材中的仪器结构图片大多都是原理图,与实际的仪器结构和工作流程脱节,教材中描述的过时仪器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高性能仪器相差甚远,同时对于仪器维修和仪器使用操作等内容介绍很少。随着医用仪器向着高科技和人性化方向的不断革新,仪器的种类和功能也有了飞跃,因此医学检验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选取和教材建设方面需要不断更新。

1.3实训设备与能力培养目标脱节医疗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性能结构也不断更新发展;同时由于仪器的实际电路板体积小且结构紧凑,元器件布局密集,学生很难将原理图的理论学习与电路板的实际学习联系起来[2]。在医学检验仪器课程传统实训教学中,实训设备单一且技术落后,通过教材讲解或简单的仪器实验,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操作技能和仪器原理结构。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材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实训设备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本研究旨在以培养学生真实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使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教材内容体系指向职业工作任务,实训设备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特点,从而达到和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目标。

2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过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2.1.1体现能力培养目标的原则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课程建设首先要确定教学的能力目标,结合本课程确定具体的、可检测的目标[3]。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为:通过生化分析仪、尿液检测分析仪的使用操作及对常见故障的排查、维修训练,学生能够通过说明书正确操作各类医学检验仪器,并进行仪器常见故障的排查及维修。

2.1.2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课程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编写实训教材,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4]。实训设备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研发开放式实训教学设备,将原型机的电路板进行扩展,以电路原理结构图的形式进行改进,设置实验用基本测试点和故障设置点。学习机布局应方便学生掌握仪器原理,使其通过实验操作能在维修技能方面获得提高[5,6]。

2.1.3项目任务训练适合的原则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项目的选择要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这是保证教材和实训设备适用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前提。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的完成中,训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并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7]。

2.2课程建设思路

2.2.1深入行业调研,分析职业工作标准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工作标准。为此,我院组织教师深入医学检验仪器相关的迈瑞医疗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优利特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各级各类医院检验科和设备科进行岗位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职业工作标准,包括3种工作岗位、5类医疗器械设备、43项核心工作能力和28条岗位工作规范。

2.2.2依据职业工作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职业工作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设置5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包括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按照职业工作标准,将医学检验仪器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相关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和整合,明确课程性质,对接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适用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实现课程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医学检验仪器课程标准。

2.2.3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实训教材组建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技术员工的教材编写组,进行企业岗位职责研究,进行工作分析,归纳典型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中职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共同研究教材内容,同时教师要亲自到一线岗位体验并搜集资料,及时与一线技术员工和专家进行探讨研究,保证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从而提升教材的实用性[8]。《医学检验仪器项目化实训教程》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材编写思路,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材编写项目,以工作情景引入,附以工作任务单,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描述。教材内容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体现教学做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训教材共开发4个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实训项目,包括20个子项目、43个实训任务。

2.2.4依据课程标准及实训教材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实训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参考,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改革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实施方案中引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43个教学任务,并创设了与工作岗位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分析、合作学习、完成任务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规范,以实践考核评价为主,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水平。

2.2.5根据实训项目研发教学实训学习机中职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而且集成度较高的仪器设备结构复杂,学生对医疗器械结构及维修很难有直观的认识,安全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开展实训教学存在很大困难。但是,目前我国中职院校没有该课程配套的教学专用设备。因此,研发医学检验仪器配套的教学实训学习机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针对仪器维修维护技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用维修学习机研制思路主要是建立原型机实体与原理图学习之间的联系,实现原理电路图与实际电路板电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思路过程见图1。如图1所示,首先对原型机的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在保持原型机功能稳定、准确的基础上,以PCB(PnintedCircuitBard)原理图形式扩展电路板的布局结构,使电路走向明显、框架清晰、布局合理。根据PCB电路结构布局,在学习机面板上进行展示,研制教学用的学习机电路图,操作人员及培训人员通过实验能直观地了解结构及原理[9]。

3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成果

3.1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工作标准本研究制定的课程标准达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目标,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活动,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3.2实训教材对接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教育培养要求,教材编写采用项目化组织结构,通过项目、子项目等内容辅助开展任务引领式实践教学。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工作任务,针对不同任务明确列出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

3.3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本研究成果教学用维修学习机如图2、图3所示,具备以下特色。

3.3.1仪器结构明显、布局合理学习机的内部结构包括光路系统和电路系统两部分,其中光路系统包括蠕动泵、滤光轮、比色器、光源等,了解这些部分的布局和结构,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工作流程和原理的整体认识和学习。

3.3.2测试点设置准确可靠学习机设置近50个基本测试点,测试点的设置按照原理电路功能结点的重要性进行选取,结点选择标准化是学习机的突出特点。通过对测试点数据的掌握,了解分电路特点和信号走向,通过实验准确分析电路功能,帮助学生进行数据检测及分析。

3.3.3故障点设置符合实际学习机设置近60个故障点,根据仪器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选取电路中重要性不同的元器件进行故障设置。每个故障设置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建立故障现象与故障原因之间的准确联系[10,11],从而掌握故障维修技能。

4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成果的应用

在不断研讨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1)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性文件,规范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实训教材作为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训练的辅助工具,内容涉及项目任务单、角色扮演活动表、能力目标评价反馈表等。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任务单展示,学生明确了训练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典型故障排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通过检测基本测试点数据,小组讨论总结故障原因,并对需要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完成各类故障维修任务;教材中还设置了相应的情景模拟训练,学生扮演实际工作岗位中的维修技术人员,通过故障维修实践演练查找不足,并熟悉岗位中故障维修的相关规范和注意事项,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兴趣浓厚,在数据测试和故障维修能力培养方面效果显著。教学用维修学习机设计使用过程中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能够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结合相关实验现象进行故障分析及排查,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职业技能,得到了行业专家的好评,学生反映较好,即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

5展望

医学检验仪器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标准对接职业工作标准,实训教材对接工作过程,实训设备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以仪器维修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注重学生检验仪器使用及故障维修能力目标的培养,精心设计项目实训任务,辅助该课程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本研究中的学习机填补了国内教学用医学检验仪器实训设备的空白,在理论学习和培养技能方面实用性突出,适合职业类学校学生培养和在职人员技能培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7):8-16.

[2]周传运.基于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开发研究[J].成人教育,2013,33(8):54-55.

[3]戴士弘.职业教学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刘婉琴.项目教学法在《用电营业管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3(6):163.

[5]卢伟,周斐.AVE-763B(2.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日常保养及常见故障分析与维修[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4):129-130.

[6]杨春雷.尿液分析仪的一般故障分析与检测方法[J].黑龙江科学,2014,5(4):85.

[7]杨林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国际商法实务教材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56-158.

[8]何新凤.高职高专《电工电子操作技能项目化实训教程》教材建设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26):193-197.

[9]姚四改.单片机实验电路的四层板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13,26(4):182-183.

[10]王玉平.医学检验仪器的维修特点[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2):107-108.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9)

公路桥梁建成通车以后,后期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做好养护工作不仅能够保证桥梁的质量,减少桥梁使用过程中安全隐患;而且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的行车环境,提高出行的舒适度。但是现在在公路桥梁养护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不重视养护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许多公路桥梁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质量水平、行车舒适度急速下降,一些桥梁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甚至引发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

一、公路桥梁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公路桥梁养护中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养护部门的不重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对桥梁养护缺乏足够的认识、维修养护不及时、应付思想突出等,具体如下:

1.对桥梁养护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传统的市政建设或公路养护部分的思维当中,对桥梁养护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道路路面的重视程度,这导致基层养护单位和养护岗位工作人员长期起来形成了重路面养护,忽视桥梁养护的工作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桥梁养护功工作受到忽视,导致一些桥梁无法及时得到维修、维护,尤其是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中小型桥梁,由桥梁养护不到位引发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不仅影响到了交通,还危及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2.桥梁维修养护不及时

基层公路养护单位承担着桥梁的主要养护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他们的意识、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及时能够发现桥梁发生了一些病害,但极少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对于超出自己的养护范围的病害也没有及时通知上级管理部门及时处理。导致桥梁病害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了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3.维护过程中的应付心理突出

现在很多基层公路养护单位存在一种应付心理,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发现的栏杆、扶手等设施的破坏问题充耳不闻,直到上级检查或者因为其它原因,才进行突击式的维修、维护,这种养护方式根本就是一种应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一些病害失去了最佳的维修、维护的机会,导致桥梁的质量和安全性大打折扣。

二、公路桥梁病害的预防和维护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基层公路养护单位应该从预防和维护两个方面解决,从重视桥梁维护工作入手,做好公路桥梁的预防和养护工作。

1.做好桥梁病害的预防工作

(1)构建起完善的检查监督制度

在当前的公路养护工作当中,公路养护单位要充分意识到桥梁质量在整个公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意识到桥梁安全对行车安全、公路运行安全的重要意义,确实将国家各项桥梁养护的管理要求、技术要求落实到位。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构建其完善的检查监督制度,使基层养护单位真正做到“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的要求。公路养护部门能够从上到下都能重视起桥梁的养护工作,基层公路养护部门能够积极履行自己的养护责任,及时处理发现的病害,对于技术上要求较高的病害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将桥梁病害消灭在萌芽之中。

(2)构建岗位责任制度

基层养护单位要构建起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将桥梁的养护责任落实到人,督促他们认真履行自己的养护责任。在桥梁养护当中,“要经常保持桥头与路面衔接处平整、顺适,达到桥头无跳车的现象,对于桥面板、保护层风华剥落露筋、八字墙,圬土体勾缝脱落,要及时进行处理,做好保护层或用水泥勾缝或抹面处理,对端墙、翼墙如发生倾斜、冻胀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及时维修或加固,对取沙或水毁造成的基础要及时铺砌,确保桥梁各部完好。”[1 高贵滨,薛丽,曹春龙.公路桥梁养护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和方法.吉林交通科技.2006年,02期。]1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做好相应的检查监督工作,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桥梁病好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应付检查,或由于桥梁养护不到位引起的安全事故,要追究相关单位和岗位人员的责任,强化相关单位和岗位人员的养护责任意识。

(3)要促使桥梁维护工作常态化

现在在桥梁养护工作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是养护工作常态化。在这一方面上基层公路养护单位应该将桥梁的养护任务分配到人,设专门的桥梁养护岗位负责辖区内的桥梁养护工作。对辖区内的桥梁要按照检查周期,做到每周一遍,并做好相应的检查维修记录,促使桥梁维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2.桥梁养护对策

当前在桥梁养护当中,基层养护单位要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发的《桥梁技术规范》和《养护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构建起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公路检查养护机制。其中经常检查的频率应该不低于一月一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桥梁的设施和附属构造的情况。定期检查也就每隔一段时间固定对辖区内的桥梁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桥梁的主体结构及其附属构造。对于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病害要及时处理,以免因小失大。具体来说在养护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桥梁日常养护的主要内容

基层桥梁养护单位的养护人员应该对桥梁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检查,及时清理桥面上的污泥、积雪和杂物,及时清理伸缩缝、疏通泄水槽、排水管,对于桥梁上的扶手、栏杆等暴漏在空气中的易腐蚀设施要做好相应的防腐、防锈处理。对发现的已经损坏不能维修的栏杆、扶手要进行进行更换,对发现的支座和路面病害要做好相应处理工作。对于跨径较小的桥梁要及时做好清淤工作,保持水流的畅通无阻,减少水流对桥体、桥墩的侵蚀。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V267-4

引言

装备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培养学员装备维修保障岗位任职能力,使学员具备从事机务维修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保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装备维护课程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学员从院校走向部队工作岗位的“接口课程”,对提升学员干好机务工作的信心、消除学员对机务工作的神秘感、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与部队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思维是一种筹划性的思维方式,是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核心能力,是否具备工程思维,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是否有潜力的核心要素。工程思维包括实践基础、模式识别、总体观念、统筹观念、制约观念等内涵。工程思维应当贯穿于工科学员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装备维护课程实践性强,在工程思维培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广阔的设计空间。近年来,随着对任职教育内涵的深入理解,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装备维护实践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突出工程思维的培养,从模块化教学、精细化教学设计、想定式教学、组织部队实习跟飞等方面实施了装备维护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改革对提升学员的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增强第一任职能力和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1.细分岗位要求,模块化教学内容

工程思维首先必须具备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否则工程思维无法继续生长和发育。在筑牢基础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要求培养对象上岗后,“能做”、“会干”和“顶用”。装备维护课程以培养部队机务维修保障人才为对象,满足一线维修保障能力要求,实施机务维修保障工作。根据任职岗位维修保障能力和管理能力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基本维护保养、拆装技能、飞机和发动机性能检测、机务准备、组训能力等5个能力模块。从而教学目标针对性更强,保证毕业学员具备第一任职所需的基础工程实践能力。

2.注重宏观导入,精细化教学设计

总体观念是人学习和认识事物的基本习惯,贯穿于人类的历史和现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纲举目张”、“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等诗句和成语即生动反映了人类的这种认知愿望和认知经验。模式识别是分析思维的本质,是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总体观念和模式识别是工程思维的重要内涵,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上要突出这两种内涵的培养。在教学设计的“引入”环节,要注重宏观导入,讲清所学具体科目在整个维修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员建构对机务工作的总体观念,防止迷失在细节之中。在教学设计的“小结”环节要总结提炼所学科目与其它科目的共同点和区别,使学员能够增强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在教学实施中,拆装技能类科目要强化“准备工具、拆装步骤、机件保管、注意事项”基本模式,性能检测类科目要强化“检测内容、检测时机、检测程序、注意事项”基本模式,机务准备类科目要强化“准备程序、具体工作、检查路线、技术标准”基本模式。通过模式的不断强化使学员建立“总体―分类”思路,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体系。在性能检测类科目教学中还可以穿插讲解各种技术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做为把授课内容引向深入的一种手段,使学员理解为了获得某种性能参数提高所必须付出的另一种性能参数的降低,从而建立工程思维中的制约观念。在故障案例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员挖掘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典型和通行路剑使学员理解排故模式,在形成模式的基础上将逻辑推理、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素质深化延伸到直觉思维层面,使学员初步体会排故能手“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的精深内涵。

3.贴合部队实际,加强想定式教学

工程思维还必须具备统筹观念,即将各种要素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合力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机务工作中,看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过不过硬,不仅仅看能不能完成具体维护科目和排除具体故障,还要看能不能迅速准确地聚集人力、车辆、器材等保障资源,完成某项保障任务。这种能力对学员毕业后的发展后劲至关重要,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统筹观念。想定式教学在培养学员的统筹观念方面效果很好。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增加岗位练兵和综合演练等想定式科目的比重,使学员参与进来,在完成想定任务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使学员逐步掌握部队装备保障中“计划、分工、协调、控制”的基本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任职能力。

4.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好跟飞实习

部分学员,特别是地方大学毕业的国防生,对机务部队比较陌生;并且,空军部队机型众多,各种机型的保障模式大致相同,但具体保障方法差异较大。用一种机型进行实装教学,培养出的学员毕业到部队后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带教期。为了缩短带教期,使学员毕业后能够快速放单,到部队进行跟飞实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跟飞实习既可以结合部队实际工作进行课程讲授,突破技术难点,又可以把学员以见习专业师的身份编入机组,快速进入角色,在亲身参与保障中进一步巩固实践基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员毕业分配到部队后往往在较长时间内固定在一个岗位上,而机务工作岗位众多,这一矛盾容易造成毕业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整体观念的建立,而跟飞实习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跟飞实习可以安排学员观摩各个岗位的机务工作,并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从而获得来自一线的丰富信息,开阔学员的视野。但是在跟飞实习过程中教学保障比较困难,部队情况又比较复杂,容易造成教学设计不能有效落实,需要教员发挥好主导作用,并加大与部队沟通协调的力度,防止教学走过场。

维修岗位工作思路篇(11)

1 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开发与设计

2.1 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

(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

(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

(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 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

(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

(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

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