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0 03:45:11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

“三农”问题是党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2)

前 言

村建办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促进村镇政治、经济、文化各项建设健康发展,而近年来,乡镇企业不断落户,也给村建办的工作带来许多新突破和新挑战。乡镇企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乡镇企业服好务也是街道村建办的重要任务。而有了服务意识不代表就能切实提供优质服务,这需要我们从乡镇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加强自身的思路调整及方法改进。更好的配合乡镇企业各项建设及运作,从而实现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最终目的。

一、乡镇企业需求分析

1、对支持的需求

乡镇企业立足乡镇,其发展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理解与信任。只有政府信任,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才能够放心搞企业,认真搞企业。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地区对于乡镇企业的理解与支持仍然停留在制度上和嘴巴上,在实际行动上和管理意识上未能达到企业需求,从而让企业的发展顾虑重重,不能放开手脚。

2、对融资的需求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尤其强烈,而目前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逐年抬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社会融资能力又十分有限。资金的缺乏与企业建设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作。

3、对劳动力的需求

目前乡镇企业的类型多为劳动力密集的初级化生产及加工型企业,所以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非常旺盛的。近年来,乡镇及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造成当地成年劳动力人数锐减,从而制约了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4、对技术的需求

乡镇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想要实现市场占有率和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也极其渴望先进的生产及管理技术注入,而就目前来说,乡镇企业所掌握的技术仍然比例偏低,制约了企业的转型,长期处于初级化生产运作模式的企业不仅会大量消耗当地资源,同时也十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优化升级。

二、村建办如何为乡镇企业服好务

前文我们对乡镇企业实际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而我们想要为乡镇企业服好务就必须从这些需求出发,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建立新的乡镇企业服务长效机制。

1、端正服务态度

端正服务态度是为乡镇企业服好务的基本前提,在端正服务态度的具体问题上,不仅要重视思想上的端正,同时也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学习与积累。要认真学习其他地区、街道的成功服务经验,同时立足自身,分析当地企业及街道、社区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既有服好务的意识,又能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给予企业真正的支持,为乡镇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优质服务。

2、打造专业团队

为乡镇企业服务,不仅要有一颗热情的心,同时也要积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及水平。需要打造一支了解企业管理、了解企业需求、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专业化团队,从而成为企业的好帮手,为企业各种需要积极达成做出贡献。在具体工作方面,首先要组建工作小组,小组成员不仅要包括街道及村建办负责人,及具体管理和工作人员,同时也要邀请企业管理者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确保团队运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其次,要加强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组织工作,在党政领导的积极带动下,加强成员的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策学习以及企业运作分析讨论,不断更新工作小组所掌握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的开展服务工作。

3、推行以服务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无考核就无动力,这在很多地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了有效提升工作团队、管理人员在服务企业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以为服务提供优质服务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帮助我们找到服务过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奖励为乡镇企业积极服务的优秀干部及工作人员,同时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吸引更多乡镇企业来当地落户与发展。

4、搭建政企银三方平台

乡镇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条件与优势为企业获取更多资金提供帮助。要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银行三方面的沟通交流平台,并定期组织三方负责人的约谈沟通,让企业能够有机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及说明发展计划,让当地政府及银行都能够对企业建立信心,我们也要帮助企业与更多银行建立良好的沟通及合作关系,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政企银三方平台的建立也能够帮助企业塑造积极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让企业能够有机会获得更多社会资金的支持,帮助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

面对劳动力短缺及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运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出台就业优惠、就业补助等政策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留在当地从事生产劳动。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与当地高校的沟通合作,利用政策优势,帮助企业与高校实现强强联合。利用企业的就业条件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教育资源,建立一条订单式人才培养输送通路,不仅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真正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也让高校能够在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切实的水平提升,从而达到高校、企业、毕业生的三方互惠,实现共赢。

结束语

乡镇企业能够获得良好发展不仅有利于当地就业,同时也极大的促进着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经济全面发展。所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街道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也是村建办的直接工作任务。虽然,乡镇企业在许多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我们在工作当中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只要我们端正态度,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不断调整方法、吸取经验,力所能及的做好每一件事,必然能够在今后的服务工作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提高,最终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得力帮手,促进企业发展,搞活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3)

顾名思义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年代提出的一句宏亮口号今天已变成全国许多地方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实际行动。“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的工程。

它是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政府行为到城乡民间经济行为、由临时性活动向经常性工程的重要转变和拓展。它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城乡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镇部分人员和企事业为主体,以各级政府为后盾而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现实矛盾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镇人员又要到农村,二者是否会形成冲突,给当地农村形成新的就业压力?这确实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矛盾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政府迫于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又回到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老路,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范围内解决城市职工就业的问题,为此而不惜采取了一些清退外来工和农民工的做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强调在农村自我消化。我们认为这是和改革开放中选择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取向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向。近年来许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为什么难以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什么成效不人。从城市方面讲则是我们没有把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作为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把城里人下乡上山与农民进城经商看成是互相冲突的。“城镇部分大?发展起来的农村乡镇企业为什么只能独领三五年?原因多种多样,根本在于许多农村劳动者、管理者的观念、素质、文化、科技、信息、资金等诸方面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在于农村致富无路、发展无门、转移无领路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中心目的是利用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在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使城乡融合后而组成的经济要素具有几何次方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温州人当年大举北上,走向全国不是也有一番争论吗?最后事实证明,尽管温州劳动力进入当地劳动市场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去了新技术、新观念、新文化,更带去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段磨合期过去,“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正趋向合理的动态调整阶段,毕竟这是市场行为。而城镇职工到农村兴办实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需要流动、融合的基础上的互利合作行为,它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一定矛盾,但只要引导得当,竞争压力会变成城乡发展的动力。

重要意义

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势能差,同时在供求结构上又有互补性,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促进城乡交流合作,达到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当前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

1、一项促进社会再就业的工程

当前,城乡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城市下岗待业大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成为摆到各级政府面前的严重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城乡分割、画地为牢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城乡融合双向交流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不但会开辟一条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新出路,而且通过竞争会启发、刺激和带动农牧民开拓新的生产门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开发,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2、一项促进城乡资源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转化的工程

由于体制的制约和结构的影响,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剩余劳动力优势也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在优势,而城市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也远未发挥出来,闲置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鼓励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兴办实业就是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既有有利于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利于解决大量城镇科技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严重问题,把城乡市场供求结构上的互补效应发挥出来,把城乡潜在的各种资源优势利用起来,重新组合而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一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工程。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尽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必由这路,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既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又有利于把农民和市场、农村资源供给和企业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国近70%的农民脱贫致富无疑对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一项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工程。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原因,城乡之间仍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天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一样,就是让城里人冲破体制樊篱和观念束缚,到广阔的大地寻求投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人员交流必然促进城乡之间在经济、投资、技术、市场、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这无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5、一项促进科教兴区、传播精神文明的工程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的素质低下、人才短缺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牧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是我们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仅仅依靠缺信息、少文化的农牧民是根本无力承担和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而鼓励城镇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到农村牧区,参与农村牧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教智力资源利用率和科教成果转化率,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推动科教兴农。同时又有助于城市先进文化、先进观念、先进思想道德在农村牧区的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以上,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和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和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推动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理论和实践依据

当前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下,大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自谋职业,大量城镇工商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为什么还要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其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是:

1、二元结构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二元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化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二元结构的最典型表现。

实施新时期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主要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矛盾和转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相应扩大,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问题。城乡之间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发展水平悬殊的两个天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既存在发展的势能差,有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城市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但由于城市传统体制改革滞后、结构效益制约而使其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尤其是当前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增加正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农村有土地、草场、林地,有农牧林产品资源、药物资源、矿物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由于人的素质、观念、信息等方面滞后,特别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而使许多地方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正所谓“富饶的贫困”。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发展经济、兴办实业,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内在要求。

2、城市发展极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发展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城市作为发展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效应,一是极化效应,或者聚集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大量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二是扩散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部分城市人员、要素和文化向农村和区域扩散的过程。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化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许多人仅仅认为城市化是单指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转移的过程,这当然是城市化的主导方面和主要趋势,但不可忽略的还有另一面,即一定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城市人口和要素向农村的扩散也是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我们区域经济学理论讲作为“发展极”城市的区域经济效应时,包括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样,一定时期城镇人口和要素向农村扩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面。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更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之举。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城市下岗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隐性失业人员等均有相当规模,许多大中小城镇已聚积了相当巨大的能量,具备了向农村辐射的基础和实力。但是由于城乡双轨体制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交流发展尚不正常和通畅。因此,促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扩散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扩散、辐射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是中国过渡阶段的基本经济理论。城乡体制、结构和观念的影响,城乡各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其矛盾问题更加凸现,人浮于事,下岗待业,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外流成为许多城市单位的严重问题。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推动“上层建筑”、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即向城市企业和农村牧区产业转移,从城乡身份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城乡之间人员封闭向城乡开放、交流融合的转变,既是政府财政增收节支和城市消肿减肥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趋势。

基本内容、分类和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不是远离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蛮荒之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在那里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市企业到农村开辟市场寻求合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从事农牧林资源开发、加工、转化利用方面。例如租赁土地、草场、承包“五荒地”、发展种养加项目,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为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中提供社会化服务;

――开拓农村市场,从事市场中介服务,既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出力,又为开辟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刺激农村牧区需求而努力;

――参与农村乡镇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运销及管理体制的建立;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训、教育普及、理论辅导、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和医疗卫生服务;

――参与农村乡镇规划、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等。

总之,农村有各种行业、资源和市场,我们城市许多行业的有识之士、有为人才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许多科技成果都要以在那里得到应用转化,许多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甚至过时的旧货产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场,许多投资者可以在那里找到项目。

下乡上山工程的分类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设立共青团、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离退休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下岗分流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机关、事业、企业在职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各类科技教育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文艺理论宣传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等等。

从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其基本形式:一是户口迁移、停职停薪,常年下乡上山;二是户口不变,留职停薪,定期下乡上山;三是原户口身份和工资待遇不变,不定期或临时需要就下乡上山。对于农村和乡镇企业来说,应积极吸引城镇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其现实可行而有效的用人政策;对城镇人员和企业来说,应灵活多样、实事求是、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乡上山工程利国利民、收到实效。

实施思路和建议

1、建议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并将这一工程列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地推进城市化战略、城乡融合战略、农村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步骤,列为政府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农牧民脱贫致富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由计委、财政、劳动、人事、科委、农委、文化、宣传、理论、教育、公安等部门领导参加。主要负责对工程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制定“工程”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思路。

3、制定和实施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劳动、管理、资金、干部政策等等;应对预期效益较大的项目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

4、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研究会和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由城市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管理、信息等问题,为工程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5、要利用大众媒体对“下乡上山实业工程”进行宣传引导,提供舆论支持。宣传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宣传农村资源,产业和市场,宣传和表彰城镇下乡上山涌现出来的创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城镇人员转变局限于城市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和投资观念及城乡身份观念,迈出城门到农村兴办实业。同时要鼓励农村乡镇企业到城镇招商、引资和聘人。

6、建立健全城乡通开、统一的要素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培育建立相应联结城乡市场的社会中介机构。要改革单纯或重点为城市经济服务的政府管理机构,转变职能,增强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城乡融合的服务功能。

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虽有体制约束、观念滞后和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但更有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实践基础,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仅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上千万人,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千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客观上奠定了下乡上山的社会基础;

二是经验条件。过去上山下乡运动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城乡交流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交流、合作已成为平常之事,全国不少地方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城市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城乡交流合作,尤其是“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受到农村牧区百姓的欢迎;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4)

一、 乡村基“卫生门”事件

2011年11月21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报道了《记者卧底乡村基后厨――蛋液手搅剩菜沥油反复用》,揭露了乡村基成都双桥店后厨的卫生问题。卧底记者还通过手机拍摄了以下几个镜头。事件经过调查后,乡村基为此付出的代价仅为27329.9元的行政罚款。而对于消费者对于食品卫生安全的需求,乡村基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内部解决”。

二、 乡村基食品卫生安全内控分析

乡村基2007年以来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于2010年度在风投的推进下实现了国外上市,这主要得益于其规模的扩张。而乡村基就在上市不久,就暴露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乡村基的规模扩张与其内控管理间是否同步。

(一) 内部环境

乡村基2011年年报显示,乡村基创始人持股达到51.41%,实现了对乡村基的完全控股权。其股权结构特征体现为过于集中,典型的家族企业经营。

此外,乡村基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根据来自乡村基2011年度财务报表的数据显示的乡村基全职员工的分布:管理人员及公司层面的员工共498人,厨师1101人,单店店员3857人;除了公司管理层,厨师及普通店员都是外包人力。而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人力在很多情况下是处于企业文化的的,真正能够融入企业的仅有乡村基的公司层面的员工。通过比较分析乡村基职工分布情况发现,除去公司总部管理层及中心厨房研发人员后,一家成员店能配备一位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就不错了。这在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乡村基在规模化过程中走向了重扩张、轻管理。

(二) 风险评估

基于GMP/HAAP的基本原理,在进行快餐门店后厨的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之前,应该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即GMP)。在乡村基创始人李红引入风投时,就介绍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对其规范化、标准化胜券在握。因而,如若在乡村基中实施GMP/HAAP方法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控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GMP/HAAP原理中操作规范只是起点,真正的核心应该是HACCP(即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乡村基为了确保操作手册实施的有效性,企业有必要基于GMP/HAAP原理对门店后厨中食品安全卫生进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分析,并依此识别相应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给出风险应对措施。

(三)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企业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例如:若从以上风险评估中得出的结果是,厨房中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主要是受到厨房设计及相关器具缺失的影响,那乡村基就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如厨房标准化、厨房器具采购进行科学规划等。若结果是,厨卫主要受到职工卫生意识的影响,那么乡村基就应该采用统一的厨房工作人员资格培训、设计有效的厨卫监控制度。

(四) 信息与沟通

根据乡村基相关财务信息发现乡村基仅有一种“check list”制度能获得某些食品安全卫生信息。这种“check list”制度,是指店员在将一套餐端到消费者餐桌前,需要按照check list上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对。这种在最后关卡进行的信息收集记录,在很多时候是难以满足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的。因而,建议乡村基在企业内部设计一种食品安全卫生内控报告制度:首先,明确相关监控人员或者部门的权限职责;其次,设计出有效的食品安全卫生监控活动;第三,对食品安全卫生监控活动的记录;第四、定期向上级提交食品安全卫生的内控报告。并且,企业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对底层成员店中食品安全卫生相关情况进行视察沟通,这便于高层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及时解决问题。

(五) 内部监督

在“卫生门”揭露后,乡村基针对厨卫方面给出的措施是:陆续开放所有餐厅后厨,敬请消费者监督。首先,我们知道对于中式快餐来说,开放餐厅后厨不是明智之举,易造成商业机密的外流;其次,若真要实现这一承诺,那么乡村基在维护商业机密方面就需要加大成本投入,在乡村基流失了大量顾客后,一边忙于促销挽回声誉的过程中,增加的商业机密维护成本必然有损乡村基的盈利。乡村基这样轻易做出承诺,一定程度上说明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在其内部依然没有的得到应有的重视,内部监督机制的尚不完善。

三、 结论及建议

虽然该则乡村基后厨卫生揭露事件,似乎微小,我们甚至觉得这是某些人的素质问题,那么我们消费者受迫害的路将会长直又长。我不否认,假使乡村基的企业文化够深入人心,餐饮卫生职业培训够到位,那么食品卫生问题就不在是问题了。但公司的本质就是以营利为目的。任何人的道德观、世界观都不能简单地加在“公司”这一法人身上。所以当一个餐饮企业的领导者自主从公司的内控制度入手,或者在领导者自觉性不够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强制力介入以要求餐饮企业要完善自身的食品安全卫生内控,那么此时,上述所说的人的食品卫生素质甚至企业文化才会应运而生。而且,制度和文化是相生相惜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那么,在食品加工企业真正形成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的乡镇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等问题层出不穷,具体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领导及居民受旧思想制约比较严重,对经济的发展缺乏创新性

由于乡镇居民多是以土地为生,相当一部分乡镇领导的思想比较保守,对农村的基本的风俗习惯比较熟悉,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农村计划生育等工作比较上心,对创办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的新项目比较陌生,也不去积极地发展和学习,觉得只要地方治安不出现问题就可以了,缺乏创新的精神和魄力。一些乡镇的居民多是干一些小生意,成本下,风险下,固守于自己的小事业和小家庭,不干放开手脚去干,缺乏把生意做大的胆量和资本。城镇居民的经商意识还不强烈,只是在土地死干,缺乏经商的观念。

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乡镇居民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匮乏

乡镇人口中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农村中总量供给不足,产业结构调整仍有局限性,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平衡。农村产业开发的条件差,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很大困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致使整个经济发展的缓慢。现在大多数地方的乡镇经济还是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缺乏富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乡镇整体产业缺乏合理的布局。

目前村民自治没有严格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够强大,领导性较差,村民委员会职责和村民自治工作得不到应有体现,无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民委员会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在新农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没有号召力、缺少凝聚力。而且乡镇财政资金比较紧张,缺乏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乡镇的经济建设。

(三)乡镇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作为乡镇经济的支柱产业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在总体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许多乡镇企业由于财务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导致企业的资金比较紧张,周转不开,不能对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仍处于较原始的手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产品缺乏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缺乏科学管理,无法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因为乡镇企业的领导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在实际的管理中带有较多的个人感彩,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同时,乡镇企业的环境相对比较封闭,缺乏对外界足够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对当前的最新市场信息的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乡镇企业在员工的聘用上一般采取就近的原则,缺乏完善的用人机制,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乡镇企业难以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和改进,严重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

乡镇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副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鼓励乡镇居民进行蔬菜种植、养殖等比较有前景的副业,实行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乡镇经济发展。

在发展畜牧业和蔬菜种植的基础上,要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当地乡镇经济的特点,着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镇经济,要结合本地资源状况,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道路,以区域的特色来增强乡镇经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二)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

乡镇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乡镇企业的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农村信用社和金融市场,协调好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协同发展,提升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要加快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降低生产成本,以质取胜。同时,还要增加对企业设备和技术改良方面的资金投入,增加对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资金投入,从长计议,从而获取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经营者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大力引进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摈弃陈旧设备,采用生产效率高,无污染的生产设备,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进企业的技术。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科学的管理,发展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增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三、结语

另外,乡镇领导还要加强乡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乡镇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促进乡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领导不但要解放思想,以身作则,还要努力促进乡镇居民的思想改变,摒弃传统的保守思想,努力接受新思想,用新思想中有利的一面来发展乡镇经济,大胆创新,培养对经济发展的企业创办的魄力和勇气,逐步改变乡镇经济的现状,完善乡镇经济发展体制,推动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惠国琴,胡胜德.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J].商业经济,2006(12).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6)

一、问题的提出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 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是由农民自己创办并经营的企业。

二十多年来,在城乡二元格局的背景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下,乡镇企业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我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0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4200亿元,就业职工超过1.4亿人,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100元。乡镇企业日益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成为党和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但是,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以及相应的市场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过程。首先,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初步成功,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时候,变动巨大的经济环境给予具有灵活体制的乡镇企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八十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中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还为国家和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等外部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 乡镇企业开始面“临增长的极限”,发展势头渐渐趋缓。突出表现在中国经济由全面短缺走向相对过剩, 卖方市场逐步转化为买方市场, 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更加强化,国际市场也随全球经济增长形势变化, 市场对乡镇企业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加之乡镇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在国有企业实行一系列改革因而效率获得提高,以及高效率的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之后,乡镇企业逐渐成为竞争中的弱者,大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同时金融体制改革, 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使乡镇企业融资环境严重恶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的分散性和粗放性所导致的巨大的环境成本也逐步显现出来,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就促使我们要重新思考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并力图探讨一条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关于竞争力理论的文献评述

竞争力理论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应用最新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综合应用学科体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历史发展看, 竞争力理论可以归纳成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理论、基于资源与能力的竞争理论、企业创新理论和基于评价方法的竞争力理论5个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 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内在成长理论, 进而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 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 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 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

基于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以Collis D.J和Montgomery为代表,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以Prahalad CK和Hamel G为代表,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关于我国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问题的研究,国内的战略管理学家大多沿着能力学派的路径,对大企业集团或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展开讨论。例如,周玫(2002)指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地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意图、创造满足顾客需求的独特的价值链以及增加顾客的利益”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陈志华(2006)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品牌建设及信息技术”对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吴添祖(2001)关注战略柔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专门针对乡镇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而基于农村地区的资源基础对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进行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吴荣(2003)、刘增科(2005)曾经从企业机制构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升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学英(2003)则强调制度创新对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他们都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企业内部,忽视了外部环境变量对企业的影响。过聚荣、周三多(2004)虽然指出了企业内部培育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两条途径,但他们并未对外部环境中的要素禀赋这一客观条件加以强调,但这一研究思路却为如何在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基础上探索培育乡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路径提供了线索。

三、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及培育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1、秦皇岛地区要素禀赋分析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区位优越,交通方便,资源富集,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1)自然资源条件。秦皇岛地区的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水热资源充裕,立体农业气候明显,加上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具优势,为绿色食品的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秦皇岛周边地区的经济资源比较匮乏,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相对较少,对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有利于绿色食品发展的地区之一。比如,昌黎县林果资源丰富,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全县林地面积1.17万公顷,果园面积0.73万公顷。主要生产葡萄、梨、苹果、桃、板栗等干鲜果品,玫瑰香葡萄、天津蜜梨等早就远近闻名,有“花果之乡”的美称。现拥有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生产基地,面积已达3.6万亩,年产量为3.4万吨,2000年被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命名为“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卢龙县农业已形成稳固的基础,农产品丰富多样,有甘薯、玉米、小麦、水稻、花生、大豆等。甘薯是主栽作物,卢龙素有“薯县”、“粉乡”之称,是华北甘薯主产区之一,甘薯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鲜薯5.5亿公斤以上。以甘薯为原料搞多层次加工已形成规模,加工的食品有淀粉、粉条、粉丝、粉皮、膨化薯片等,产品大部分出口。

(3)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近年来,秦皇岛市的农产品名优品牌量和注册商标量逐年增加。2005年底,共有“长城”葡萄酒等4个品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市“十五”期间全国名牌产品数量的67%;6家企业的24种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第二位;100多种农产品获省优。成功注册了“集发”、“潘官营”等一批农产品商标,其中“集发”蔬菜入主全市10大超市,“一奇”粉丝远销韩国,“翡翠岛”海产品占全国出口量的半壁江山,华夏“长城”干红酒畅销英、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三大葡萄酒品牌之一,并于2006年8月份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葡萄酒类独家供应商。农产品名优品牌和注册商标已经成为企业广拓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一张通行证。

(4)初步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包括产地环境、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包装、仓储等各个环节的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质量监测机构和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培训了一批专业队伍。这些条件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基础。

2、培育秦皇岛地区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规划设想

(1)凭借乡土优势与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业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秦皇岛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及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进一步培育区域优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市场结构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即集群所获取的各种有利于集群发展和技术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集群所带来的对负面效应的规避能力,即对不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规避和纠正能力。秦皇岛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进入成长期阶段,在生产和出口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现有区域竞争优势是开拓国外市场的基础,但要从加强竞争优势的角度,进一步培育和发展这些产业集群,使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比如组织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多到外面“取经”,博采众长,将本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或者发展成果向外地展示,吸引资金技术,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注: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秦皇岛农村地区要素禀赋结构与乡镇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0703022)

【参考文献】

[1] 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软科学,2003(9).

[2]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4(7).

[3] Abbas:How to Man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New York: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ess,2002.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7)

 

我国的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重点,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健康、长远发展,对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新时期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已难以紧跟时代的步伐来适应乡镇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已成为新时期乡镇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紧迫性

乡镇企业一般资产规模不大、人员较少,它因数量众多,涉及行业的面广,所以成为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增加了农村劳动就业机会,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从中国加入到世贸组织中以来,我国众多的乡镇企业抓住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渐渐将企业做实、做强,使企业得以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面对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乡镇企业对其财会队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来适应不断出现了新事物、新技术、新业务。但许多企业中的财会队伍却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这样的需要,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财会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乡镇企业维持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好坏必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产生影响。

二、乡镇企业财会队伍存在的问题

1、财会队伍不稳定。笔者到相关企业调查,发现许多乡镇企业担心用人费用和企业成本、秘密等问题,都没有专职的财会人员,多数只是请人代账,有的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一两个亲戚在做会计,有的甚至是企业法人或负责人担任。由于企业不能够为财会人员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长远的发展平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财会队伍很不稳定,人员流动平凡。

2、业务水平良莠不齐。论文参考。笔者看到,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没有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设立相关的账户科目,没有设立总账和分类明细账,甚至没有将记账凭证装订成册;有的财会人员只能做一般的流水账,不会做会计凭证,不会做财务报表;有的财会人员连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也不会填。这部分人员中绝大多数却又是没有会计人员从业执业资格证书。有许多财会人员不能及时学习和了解新出台的政策、法规,不能按照新的要求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还有的财会人员没接触过会计电算化,甚至电脑的使用也不会。

3、职业道德淡化诚信度不高。部分企业的财会人员或兼职财会人员缺少应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甚至无视《会计法》的规定,在利益驱动下和保自己工作岗位的压力下,按照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要求,帮助企业弄虚作假,偷税漏税,甚至设置多套账,不能或不如实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不能诚信理财。

4、制度建设、管理不到位。论文参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出纳等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受到规模、财力的限制,企业的财务组织简单,员工少且流动性大,工作无法细分,一个人可能要做多项会计工作,财会队伍管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执行。

三、加强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管理的建议

1、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任用德能兼备人才。乡镇企业应该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规定,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企业法人或负责人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也要执行会计法的规定,不能任人唯亲,要用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要善于用能人,用德能兼备的财会人才,要培养和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财会队伍。

2、加强专业技术教育,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为乡镇企业现有的财会人员多数为会计初级人才,掌握的都是些基础知识,需要加强专业技术教育。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只有通过强化专业技术教育,才能让他们熟练使用电脑,提高办事效率。论文参考。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为单位领导出谋划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工作才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地位才会得到提高。在乡镇企业,财会人员在某一方面做深做透,照样能有所专长,有所成绩。在加强财会人员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朱镕基总理2004年4月16日在考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指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制定“游戏规则”并按“游戏规则”办事,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逐步提高整个财会队伍的道德水准是实现“不做假账”、会计信息真实有效目标的根本保证。乡镇企业的财会人员更应当按“游戏规则”办事,将“不做假账”牢记心中,在现有的岗位上诚信理财。

3、强化政府部门监管,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监管对乡镇企业财会队伍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乡镇企业财会人员的监管,严格执行会计执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要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必须达到一定学历、持有国家财政部门认可的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否则予以惩罚。财政、税务部门还应加大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联合对乡镇企业的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和财务信息采取不定期的抽查,严格查处弄虚作假、偷税漏税,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会计人员,要取消其任职资格,吊销有关资格证书,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采用乡镇企业财务信息的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设一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彻底改变那些财会人员做不同报表、不同账分别对付不同部门的局面。

4、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提供和谐会计环境。企业和社会应当为财会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会计环境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影响到会计职能的发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8)

众所周知,乡村旅游迎合了21世纪全球人居与旅游回归自然的生活质量意识,已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和旅游趋势。根据国内外现有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从旅游形态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的特色“农家乐”休闲游;二是乡村农业观光园区休闲游;三是乡村旅游景点(农庄、山庄)休闲游;四是古村落、古民居等乡村特色文化村休闲游。目前,浙江省正在蓬勃发展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核心的“农家乐”旅游,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

本文以该省诸暨市东和乡“农家乐”的发展为例,通过对其产业发展基本条件、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试图找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1 东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1 自然地理条件

东和乡地处浙江省诸暨市东部低山丘陵区,总面积64.46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山谷奇峻,层次巍峨,农林水资源丰富多样。

1.2 历史文化条件

东和地处会稽山,这里因大禹在此祭祀、会盟、婚姻、丧葬这四件大事而名扬史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上的宗教圣地,东和乡的“走马岗、天马山”等地名都有典可考,东和的历史文化由此而渊源深厚。

1.3 农业发展条件

东和低丘陵坡较多,适宜于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一优二高农业。目前已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基地:一是部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浙江诸暨十里坪万亩有机茶良种示范基地;二是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市东和乡白哺鸡竹良种;三是吊瓜、香榧和高山蔬菜等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有机茶、象牙笋、吊瓜、香榧、高山蔬菜等多种特色产业竞向发展的良好局。

1.4 交通和信息条件

东和交通便利,市级公路枫桥至嵊州谷来公路、 舞公路、石砩至闹桥公路过境,交通和信息网络日益发达。

2 东和乡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

2.1 规划开发不够科学

东和乡同其它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一样,存着着一些盲目性。一些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没有根据区域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缺乏资源的科学论证,其发展处于“一盘散棋”式的状态中,粗制滥造,建设雷同。如十里坪有机茶生产基地部分竹林需要改造成风景林,增强旅游景观的观赏性。一些楼房会舍需要粉饰墙体,绘出反映地方传统风俗的故事画,以增强民俗文化的浓厚氛围。

2.2 发展特色不够明显

部分农家乐项目的开发过分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要素不够重视,服务项目与诸暨市其地方的农家乐旅游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无法满足游客对多种多样的农业景观、形形的乡土文化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学习体验等多种需求,最终导致乡村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

2.3 设施功能不够齐全

一些旅游点(村)功能比较单一,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农家饭店,发展难以持续,需要充实观光、食宿、娱乐、参与等功能。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乡村环境洁化不到位,排污排水通道不畅,餐厅、厨房、厕所等卫生状况不良,消防、交通、用电等配套设施还不到位,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卫生和安全管理存在一定隐患。

2.4 经营服务不够规范

这些农家乐旅游项目都是民间集资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旅游经营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缺乏专业旅游管理人才,乡村旅游仍处于一种“小而散”的自发性发展状态,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特别是“农家乐”经营户的“小农经济”意识较强,环保意识不强、对外宣传不够、包装意识淡薄,服务档次不高,整体接待水平偏低。

2.5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政府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涉及政府多个责任部门,如农办、旅游、工商、税收、卫生防疫、消防、技监、公安、环保等,在对农家乐的管理中,往往造成“人人可以管,人人都不管”的尴尬局面。

3 当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3.1准确把握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建设互促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消费者在优美环境和悠久文化的熏陶和感悟下,更多地了解自然、呵护生态,更好地秉承传统、保护文化。

3.2 逐级制定发展规划并有效的实施。镇乡要按照《诸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地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镇(乡)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村及旅游点则结合镇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村(点)农家乐发展详规》。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3.3 着力打造一二个乡村旅游“名品、名企”。 镇乡要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渔)业和森林、水库等休闲旅游项目,培植出一二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旅游“名星产品”。并通过“抓大扶小、以点带面”策略,积极扶持乡村旅游业中的规模企业。组织实施“创优争星”活动,培养和扶持乡村旅游的拳头企业、品牌企业使其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乡村旅游的知名企业。最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户自营的“农家乐”项目的扩大和开发。

3.4 要解决好乡村旅游管理的机制问题。要明确和理顺行业管理的归属部门,界定管理职责,建立行业管理章程、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许可证制度等。乡村旅游的主管部门和所在的镇乡要建立健全农家乐管理职能机构,加强对企业、农民经营行为的有序管理和贴心服务。同时要积极组织指导经营者建立协会组织,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行业自律。

3.5 做好乡土节庆活动的内涵挖掘和活动联动。镇乡要结合市场调查和本地的旅游资源调查,确定乡村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和目标市场,选择多种渠道宣传推广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发上,不仅要深入挖掘和充实本地的风俗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策划、组织这些活动,如举办“开茶节”、“播种节”、“樱桃节”、“过小年”等。就拿东和乡来说,可将本乡举办的节庆活动与诸暨市一级举办的“西施文化节”、“珍珠文化节”、“袜业博览会”等大型节庆活动联动起来,以“大会带小会”,近一步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力。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9)

(一)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普法机构统一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乡党委人大、政府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党委批转了“五五”普法依法治乡的规划,作出了决定;乡人大主席团作出了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的决议;乡人民政府制定了实施意见,各年度都有总结与下年度的工作意见及工作要点;全乡各村、单位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相应出台了决议,撰写了规划、实施意见;加强了“宪法”的宣传,开展了“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全乡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普法依法治乡的针对性,提高普法依法治乡的实效性,为普法依法治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纪律保障。

(二)积极征订普法教材,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全乡在职在编干部职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人手有一册“五五”普法教材;11个村166个村民小组,统一发放了组均13本的全国“五五”普法读本《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和迪庆州“五五”普法读本《农村法律知识手册》,企业一般职工也相应有普法学习的材料,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以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为基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打牢全乡干部职工、企事业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根基

(一)区别不同对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坚持法制宣传教育骨干培训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坚持专门培训与以会代训相结合的原则,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堂、点负责人参加培训;五年来共组织法律知识骨干培训10次,其中专门培训4次,以会代训6次,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领导、村民小组长、各单位负责人、企业主管人员和教堂负责人共3387人。

(二)强化责任落实,确保普法依法治乡工作的正常开展

层层签订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稳定暨创建“平安乡(镇)”、民族团结、安全生产等责任状,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乡人民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做到实报实销。其他所属单位相应安排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经费,保证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以领导学法为龙头,以干部职工普法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

乡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年度制定学习计划时将学习法律知识与政治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每周五的学习日集中学习或 自学的方式学习“五五”普法全国统编教材,学习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物权法》、《劳动合同法》、《禁毒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和《云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全乡干部职工增强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基层党建为载体,积极服务“三农”,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覆盖全乡,促进了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法制宣传是行政机关的重要(来源:文秘站 )职责之一,党委政府是开展全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管机关,落实“普法依法”规划,推进依法治乡进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1、坚持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为龙头,推进乡直机关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

2、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将法律知识、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指导农村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以来,乡党委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贯穿在工作的全过程,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坚决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

3、坚持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基层党建为载体,积极创建干部职工法律学习平台,开展学法研讨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法律进机关”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增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深入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各单位参加普法依法治理的自觉性得到增强。

乡党委政府和乡普法依法治乡办公室,始终把各单位的普法依法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不同单位的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了行业管理,提高了行业自律水平。全乡干部各单位依法治理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逐步提高。

(三)、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为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先导,认真领会“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

一是强化党总支、支部建设,着力开展“三建三带三创”活动,把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工作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的始终。

二是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活动,制定出台了各村的规范性文件,各村明确法制宣传,依法治村、组工作目标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意见》,立足于贴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并抓好村两委干部、外出打工人员和各群团组织三个重点对象,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我乡林改试点工作的开展,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的开展,在全乡广大农村一次次掀起普法依法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维稳暨平安创建活动高潮。共发放全国“五五”普法统一读本《农民法律知识读本》864册,发放迪庆州“五五”普法读本《农村法律知识手册》1362本,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以“民主法治村”创建和“送法进村”活动为载体,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3月在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之后,乡党委政府站在学习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在全乡开展了学习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的“三个一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合作医疗、项目建设、进城务工、安全生产、维护稳定等实际问题,开展了以宣传《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禁毒防艾、安全生产、人口与计划生育、婚姻家庭、土地承包、义务教育、森林法规等的举案说法电视播放、挂标、挂图、相关知识讲解宣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广大群众的学法积极性极大提高。

四是以“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维护国家统一和热爱伟大祖国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团结政策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宣传教育和积极宣传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确保村“两委”换届选举公正公平有序进行。期间组织骨干培训3次,参培人数达141人次;发放宣传材料330册;召开大小宣传会议531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9542人次;张贴宣传标语12次、177条(幅)。

五是基层党建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为核心,带动群团组织,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幸福感恩、饮水思源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农村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妇联、 共青团、民兵和老协的积极性,编排歌颂党和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及法律法规的文艺节目,利用节庆日,以汇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宣传,既活跃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六是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和基层基础综治维稳规范建设。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建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建立健全维护农村稳定网络组织,推进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程。

(四)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促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为认真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全国普法办《关于加强中小学法制建设指导纲要》,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重点组织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禁毒防艾、禁毒决定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法制副校长制度进一步完善。“五五”普法和第二个依法治乡工作启动以来,连续三年组织了“校园杯”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暨法律知识演讲比赛,逐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并开展了依法治校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全乡1所中学和中心完小被县平安创建办公室授予平安校园称号。

(五)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围绕企业改革、稳定、发展和生产经营,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建立企业干部职工学法、用法、民主管理、依法治企制度。开展企业综治维稳和平安企业创建活动,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法制教育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开展企业争创诚信、守法活动,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六)深入开展“法律进教堂”活动,维护全乡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根据我乡有12个教堂、5个教点,信教群众222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2%的情况,在法制宣传中,始终把民族宗教和维护稳定作为中心工作,立足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全乡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目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五五”普法以来,针对民族宗教的实际和保稳定、促发展的大局,坚持不懈地突出做好送法进教堂工作,共集中培训教堂负责人3次,参培人数达180人次;到教堂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3场次,参学的信教群众达6400人次,占应参学数的96%,全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深入开展“法律进街天”活动,积极宣传市场经济安全生产等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我乡把流动人口暂住登记、宣传教育、造册管理放到重视流动人口管理的第一环节,并在开展“法律进街天”活动中,除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外,把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内容融入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乡在开展“五五”普法依法治乡工作中,不仅充分利用民族语言和传统方法,也逐步用新的宣传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法律六进”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至20__年,全乡共举办法制文艺及促进和谐文艺汇演12场次,参加演出的文艺队有154个,演出节目2688个,观看人数达7236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35%;开展法律知识竞赛4场次,参加竞赛的有52个队,观众达13500人次;开展法律知识演讲比赛2场次,参加演讲比赛的有30人次,观众达7000人次;对推动我乡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几年来,我乡抓住林权制度改革,“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千名干部送法进村促和谐活动”、“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和乡级换届及村级两次换届的机会,大力开展全乡“法律六进”活动和依法治理综治维稳工作,共撰写工作简报57期,比“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850%;出法制宣传专栏146期,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__个百分点;张贴各种宣传标语198次,15807条幅,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29%;播放宣传光碟168场,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0%,受教育人数达5380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3%;图片展出28场126幅,观看群众达16020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48%;在图片展出中中小学展出8场,观看的中小学学生和老师2100人次;草拟法制课13课,上法制课60节;草拟宣传材料、法律知识竞赛题库18份;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76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9起,与“四五”普法同比增长了4%,调处249起,调处成功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投入工作经费118680元,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21%;召开各种大小宣传会议4119场次,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82%,人数达357202人,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36.9%;印发各种文件、材料34691份,与“四五”普法同比上升了1.737‰;复制宣传光碟219盘,分别发放到11个党总支、52个党支部和12所中小学;接待来访群众38人次(户);组织乡、村、部门、单位在职的249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普法考试。其中有副科以上的党员领导干部11人,企业管理人员11人,村两委领导26人。

总之,乡的普法依法治乡工作,在中共维西县委、县人民政府、县普法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乡党委、人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普法依法治乡工作在提高执行力、增强实效性、注重广泛性上下功夫,为全面落实规划、责任状和依法治理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推进依法治乡、构建和谐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通过对照规划、责任状、维治县办发20__

2号《中共维西县委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迅速健全规范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档案资料的通知》、维办发20__11号《中共维西县委办公室维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维西县“五五”普法依法治理检查验收实施方案>的通知》,认为 做到了工作组织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宣传活动到位。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0)

基金项目:2012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编号:12SA058。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在乡村旅游业初期,农民可以从事较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但随着乡村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其高水平人才短缺的不足开始日渐凸显,人才缺口已成为限制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大多数从业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经过系统学习、有文化、懂经营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这就必须依靠高校等机构进行专门的培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成效直接决定了今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高校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体系建设问题,而培训体系的建设工作需要从功能定位、运行模式、培训原则与内容和保障措施四方面入手。

二、功能定位

高校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同于传统的学历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乡村旅游在职人员的旅游经营管理、服务等实用性较强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培训体系的功能定位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1、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

针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高校调整定位,将其区别于普通学历教育,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加强餐饮娱乐设备操作、旅游服务演练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是培训学员从业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也是乡村旅游服务业各个技能点的具体体现。通过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后,再加以实验实训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完成对培训学员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综合性实践教学需要

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是对各个技能点的全面整合,是解决乡村旅游操作的全面流程。部分实践教学可以在高校校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企业实际顶岗完成。此类课程对高校校内实训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真实反映乡村旅游企业的实际环境,还能具备乡村旅游企业相同的社会服务功能。

3、满足培训学员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

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一方面是在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素质。部分培训学员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也有部分培训学员今后并不从事乡村旅游业。因此,高校要为各种学员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高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及声誉。

三、运行模式

当前高校培训体系的运行模式与市场化有很大的距离,行政化痕迹较为明显,自身造血和循环功能不佳,这对于高校培训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较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大胆探索建立市场化运行模式。主要措施如下。

1、高校培训工作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的培训实体

培训工作需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建立相对独立的培训实体,政府和高校在开始阶段投入一定的资源外,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培训实体有较为灵活的运营体制和发展空间,从而为培训实体接入市场开展包括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等业务。高校培训实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培训,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乡村旅游市场需要的培训项目,把开拓培训市场作为高校培训生存和发展的主线;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智力服务,发挥高校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在培训市场占据一定的地位。

2、高校培训实体内部实行制度化管理

以项目制为核心,将培训项目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自主运作培训项目、自负培训成本、自定培训效益分配方案,从而充分调动培训团队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构建项目责任制,规范培训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相关责任人在开展培训工作时按规定行使职权,并承担相对应的责任以及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则是要打造目标考核制,在落实培训目标的前提下,形成考核办法并用以检查和督促培训工作,最终按照考核结果支付培训工作的各类福利待遇。

3、实现资金的多元化

培训工作的资金来源可分为三类,即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有义务关注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问题,所以培训资金的来源主要以政府为主,高校机构是企业员工的培训方,企业是受益方,所以也有责任为员工培训分担相应的资金。政府可考虑通过财政拨付成立“高校乡村旅游培训专项基金”,并将之纳入预算体系,其中培训乡村旅游员工的费用应该以政府成立的专项基金为主;员工所在企业可以通过订单培训的方式,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给高校培训机构,以弥补高校培训工作的资金缺口。通过资金分流,能有效地解决由于资金不足而造成的高校培训工作缺乏积极性的问题。

四、培训原则与内容

与普通学历教育相比,由于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有所不同。目前,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人才应具备旅游职业道德、乡村历史文化知识、旅游现场服务技能等主要素质。高校培训体系在培训原则和内容方面都需要和普通学历教育有所区别。

1、培训原则

高校培训体系要制定针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训的原则,以满足培训对象接受培训的目的。(1)实用性原则。从业者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经验,因此需要在开展培训工作前,首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身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尤其需要重点针对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或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2)阶段性原则。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其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文字的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为此,对学员们的培训应该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的培训内容也应有所不同。(3)可操作性原则。要针对农村学员和其所在的乡村旅游企业类型和行业规模等情况,按照实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际效果。(4)适用性原则。面向农村学员的培训要符合适用性原则。由于接受培训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阶段和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况也不同,不同时期人们的培训需求和整个社会对培训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出所处时代的特点,要紧跟时代的脚步,需要注意对象的适用性、地区的适用性和时间的适用性。

2、培训内容

在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时,应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所开设的课程要有针对性,要有重点、有层次和阶段性。在形成相应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合理选择或自主编写与本地实际相符的培训教材,以利于将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课程和教材等媒介传递给基层管理部门的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乡村旅游经营户,从而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总体上包括职业道德、服务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现代经营理念、仪容仪表、历史民俗知识、语言表达等。细化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发展模式,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等。这一方面的培训旨在提高参与各方对乡村旅游的基本认识,并在部分重要的观念上达成共识。(2)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包括深入准确地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认知,保护与开发当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协调旅游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等。这可以调动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3)乡村旅游市场开拓问题。包括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市场的细分和定位、市场的开拓、区域内外的合作经营等。通过这方面的培训,使广大农村地区接受现代市场观念,并通过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4)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包括与乡村旅游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导向与具体扶持措施等。这是顺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引导基层政权组织依法管理和市场经营主体依法经营的有效手段。(5)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问题。包括餐饮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住宿卫生和安全管理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紧急救援管理规范、医疗卫生管理规范等。这方面的内容是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是提升乡村旅游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6)乡村旅游的操作技能。包括餐饮和客房服务、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特色娱乐方式的操作、市场营销与开拓的技能、企业管理的理念与方式等。这方面的培训内容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显著的,能够充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同时也是最容易为培训对象认可和掌握并取得成效的部分。

五、保障措施

针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无法由单个高校独立完成,要将区域内的各高校纳入培训工作的整体体系中,需要行政机关、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为之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

1、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建立有重点、分层次的区域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要结合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条件等因素,对应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进度,以培训内容为分工标准,将各类高校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培训体系。如农业类高校的农业种植和园林绿化;旅游类高校的景区管理、餐饮制作、客房服务;法律类高校的法律政策等。同时,根据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要求,改变目前一个地区的学员由同一所高校完成全部培训任务的现状,将培训对象按照培训体系的层次轮流接受各类高校的培训。制订并优化区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培训对象的培训时间安排,并通过示范效应和帮扶机制的发挥,使当地乡村旅游培训对象都能获得相应的培训机会。

2、培养并共享区域内高校培训讲师资源,企业对应建立助理讲师团队

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区域内所有高校范围内遴选出优秀的乡村旅游培训讲师,形成区域性乡村旅游培训的核心讲师团队,而不仅限于少数高校,该团队内的讲师可按照培训工作的需要而实现共享。高校培训团队主要负责对乡村旅游业相关基层人员的培训,同时企业也可以在各地的行业企业内挑选、培养并形成遍及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助理讲师团队,作为培训讲师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高校培训团队和企业内部的助理讲师团队间建立起信息交流以及合作机制,对所在区域的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双方的合作,使乡村旅游的培训工作摆脱目前的运动式培训,形成一种长效的培训机制。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

由于目前各高校分别承担培训任务,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尽相同,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实现有效监督,也无法对培训对象所在企业给予考核评价。因此,需要第三方机构统一制定完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这是推动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途径。要改变培训“管学不管考”的现状,就要利用考核来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从而认定各参与培训高校的工作业绩。建立培训考核体系,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和对象,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此推动培训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培训对象和游客对培训效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培训计划,使乡村旅游培训工作不断得以完善。乡村旅游业与社会福利事业有根本的区别,要让乡村旅游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做到从业人员的优胜劣汰,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政府和协会会同相关机构,建立执业资格和从业标准。通过对执业资格的考核,彻底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层次,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幼君:试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冯清: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市场论坛,2010(7).

[3]邹淑珍、焦庚英: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J].教育技术月刊,2008(9).

乡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1)

在对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理念更新、营销管理、质量管理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乡镇企业的概念做一番理解和把握,以为之后的阐述奠定基础。

一、乡镇企业的概念

乡镇企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产生的。所谓乡镇企业就是指以农民投资或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在乡镇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业务的企业,其本质仍然是企业。乡镇企业主要包括村办企业、乡办企业、联户企业、个体企业等几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镇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比较科学而又实用的管理方法和经验,但从总体来看,其在理念更新、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仍然相对滞后,为乡镇企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带来了困扰和阻碍。

二、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理念更新

长期以来,由于理念的守旧与滞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较为缓慢,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乡镇企业就必须抓住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机遇,着力更新自身理念,比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遵从国际惯例和市场投资风险,重视管理的作用,树立尊重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意识等等,以从整体上更有效地改进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理念、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为乡镇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好规划,提供正确指引。当然,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乡镇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要求,理念的更新也是要建立在乡镇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的,切不可以其它类型企业,比如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的要求与理念来要求乡镇企业,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要求的理念和思维也是不同的。理念的更新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才是唯物辩证的,才能避免乡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错路,也才能更好的推动其发展。

三、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在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前提下而日趋凸显的。加强营销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为企业产品、服务等的顺利推出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提供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来看,要加强乡镇企业的营销管理可以从营销水平的提高、营销管理机制的建立以及竞争优势的培育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营销水平的提高。营销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积极采用网路营销、连锁经营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加强市场调研,建立密集的营销网络等;其次,营销管理机制的建立。营销管理机制必须具有高效、健全的特点,才能更好的促进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建立营销管理机制,首先必须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素质与业务能力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中心等,以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与参考;最后,竞争优势的培育。在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及两个市场上两种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做积极的了解与把握,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等的研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质量管理

新形势下,随着人们质量意识的提升,其对企业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任何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获得消费者信赖就必须保证企业产品的质量是经得起检验的,乡镇企业也不例外。特别是乡镇企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其它类型企业相比竞争能力较弱的前提下,从质量上取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发展途径。具体来说,乡镇企业应该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组织生产、售后服务等全过程建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从根本上、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的可靠性。企业必须严格遵循相关的国家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对企业产品质量加强监管,建立产品质量责任制度,防止各种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显得异常重要和突出,特别是在国家对“三农”的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推动乡镇企业的理念更新、营销管理与质量管理,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乡镇企业的概念、新形势下乡镇企业的理念更新、营销管理、质量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论述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的缺点和漏洞,在以后的研究中要加以规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