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1 05:37:37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1)

对人力资本的估算一般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考虑,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类似,也是由积累形成的,积累生成人力资本;另一种思路是基于人力资本贡献的考虑,这是一种基于收入的做法,认为工资收入中含有人力资本的信息,高人力资本意味着高工资收入,不同的工资收入水平对应着不同的人力资本,工资的相对差异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相对差异。

一、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状况分析

本文从人力资本的两个维度,即水平视角下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来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状况。

(一)人力资本水平

结合人力资本积累的形成机制,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主要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类别和各行业就业类别来分析。本文选取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区域人力资本结构及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7.5%,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7.9%,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4.6%(见表1)。2007年全国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6.6%,中学教育程度的占59.1%,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34.3%。同年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这3个指标分别是6.4%、62.4%和31.2%。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从整体上看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从东北地区看,2007年辽宁省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职工占就业人员总数的9.7%,中学教育程度的占66.4%,小学及未上小学的占23.9%;2007年吉林省这3个指标分别为7.5%、64.6%和27.9%。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与吉林省较为接近,而与辽宁省相比,却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大学及以上的教育程度上,二者相差2.2个百分点。

尽管黑龙江省2006年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高中这3个层次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黑龙江在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上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黑龙江省研究生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086%。而2007年全国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0.197%,黑龙江的比例仅为全国平均比例的不足半数(见表2)。从东北地区看,同年辽宁、吉林研究生学历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304%和0.159%,是黑龙江省该指标的3.5倍和1.8倍。2007年黑龙江大学本科学历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为1.881%。同年辽宁和吉林两省分别为3.368%和2.564%,高于黑龙江1.487和0.683个百分点。可见,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上,就业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东北地区内部也处于较低水平。黑龙江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具有学历层次偏低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结构

下文从人力资本就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分析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的就业结构。1998-2004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变化不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比例下降幅度为1.6%,这与国有企业改组、下岗职工分流存在密切联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28.6%上升至2004年的30.5%,上升了1.9%(见表3)。同期,吉林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下降,辽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略有上升;吉林、辽宁两省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别下降1.7%和7.0%,高于黑龙江省的下降幅度1.6%;吉林、辽宁两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较快,增长幅度分别为3.5%和6.2%。可见,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在第一、二产业上的就业状况与邻近两省差别不大,而在第三产业就业发展上,无论是就业人员比例数,还是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度,都落后于吉林、辽宁两省。

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看,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数的比例为43.7%,从2004年以来下降速度加快;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得到回升,由2004年的21.2%上升至2007年的21,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速度加快,2004-2007年增幅为4.2个百分点,为1998-2004年增长幅度的2倍多。尽管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长加快,但是与吉林、辽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仍然低于吉林1.5个百分点、低于辽宁5.4个百分点。从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长幅度为6.1%,而第一、二产业就业比例均逐年下降,可见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非常明显。

1998-2007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5.5%下降至13.0%;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长期在53%左右徘徊;第三产业产值比例由31.1%上升至34.7%,增幅4.6个百分点(见表4)。从截面数据看,2007年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52.3%、46.8%和53.1%,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为34.7%、38.4%和36.6%。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和就业比例对照中(见表5)发现,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滞后于产值结构,第二、三产业产值结构则超前于就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错位是与各次产业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剩余劳动力造成和区域产业引导政策有密切关联的,这不仅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三产业,而且反映出我国的三次产业之间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二元结构现象。

二、人力资本投资强度是解释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

影响人力资本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投入、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劳动者接受培训、劳动者工作经验等。决定区域人力资本状况的关键因素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总量和投资速度,而人力资本的存量是人力资本投资强度的反映。因此,我们通过对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存量的考察来分析黑龙江人力资本现状的特点。

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来看,自1998年以来,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同期水平。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是41.8%,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7年该指标上升至47.8%。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黑龙江省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仍然偏低。2001年黑龙江省从业人员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低15.4%,2003年为15.3%,2007年缩减为10.5%,差距呈现缩小趋势。

从每千人在校学生数看,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中小学生数一直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人口结构分布导致。从每千人在校大学生数方面,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998年的13人上升至2007年的64人,增长了4.9倍。同期全国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增长了5.3倍。1998年黑龙江省每千人在校大学生人数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4人;2007年二者相差79人。可见,黑龙江省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从职工平均工资看,职工平均工资不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基础,而且是区域吸进人才流入的关键因素之一。1998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6328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84.6%;2007年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为19386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77.8%。黑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加大,一方面说明黑龙江省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解释了黑龙江省新增劳动人员中省外高级人才的比例偏低。

从医疗卫生水平看,1998年至2007年黑龙江省万人平均拥有床位数平均为3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及卫生技术人员数平均为42人。全国同期水平分别为24张和35人。显然,在医疗卫生方面,黑龙江省要走在全国的前列。以上分析表明,除医疗卫生水平外,黑龙江省的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教育经费支出看,1998-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教育经费支出由1998年的人均115.3元增长至2007年的人均522.4元,增长了4.5倍。这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是提高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支出越多。

从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方面看,2004-2007年黑龙江省人均移动电话数增长最快,2007年人均移动电话数每百人近38部;2007年人均电信业务量为12.6万元,是2004年的1.8倍。而人均国际互联网数和人均电话机数目增长速度较慢。这些数据反映了近年来人们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集,人们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程度在不断增强。

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一方面来源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强度和固有的人力资本积累效率,这不仅在于区域生产力发展程度、学校教育、职工工资、健康投资、通信网络的发展,而且与地区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文化底蕴关联;另一方面,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来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相关。经济发达省区在改革初期享有和运用灵活的用人制度和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所以会发生人力资本的高增长,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而区域经济一旦失去对人才的吸引力,将会造成高级人才流失,使本地区人力资本增长相对缓慢。2007年黑龙江省国有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8.6万人,集体单位新增就业人员1.6万人。其中,国有单位由外省调入人员为274人,仅为辽宁省同期的不足1/3,集体单位由外省调入人员为5人(见表6)。所以,黑龙江省与辽宁、吉林两省的人力资本差异性的扩大是区域内部人力资本投资和外部人才吸引力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先进技术能否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取决于本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及其知识吸收能力,也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与引进技术的匹配程度。引进的技术水平越高,技术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要求就越高。而知识吸收能力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结构,因此,黑龙江省只有尽快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并依据产业结构特征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才能获得与发达地区相当的技术创新机会和能力,从而通过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吸收能力与再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2)

一、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早在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与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即伴随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逐步转移[1];随后,库茨涅茨在配第和克拉克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库茨涅茨定理,即产业结构变化会受到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他认为经济不发达国家要加强非农产业的发展,来缩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2];钱纳里等对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基本同步,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换要快于就业结构的转换[3];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经济表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发展中国家就业具有其独特性[4];卡尔兹等指出,技术进步使劳动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就业越来越困难,其失业率上升[5];Geogre主要研究了资本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影响[6];Young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制造业就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7]。国内学者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机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等方面,如汤光华、舒元等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8],张车伟、蔡眆对中国就业弹性的演变及趋势做了研究[9],夏长杰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10],徐光平、景建军对城镇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研究[11],张少红等对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做了研究[12-14],张文玺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做了研究[15]。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是经济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内外学者倾入大量心血对此进行研究,且研究成果丰硕。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战略调整期,推动创新驱动和打造新增长源成为各国新的合作重点。我国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经济结构重组阶段,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产业发展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越发重要,与此同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提高,就业领域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因此,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梳理和两者协调性进行系统研究,非常有必要,这也是文章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

1.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演变,符合产业结构演变一般规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50.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462.7亿元,增长了173.4倍,年均增长率为9.31%(按不变价格计算)。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结构也不断进行优化调整,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9∶47.6∶24.5,2014年产业结构比重演变为9.2∶42.6∶48.2(见图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快,共下降1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增长快速,共增加23.7个百分点。根据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16],可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阶段(1978-1991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1992-2014年)。图1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1978-2014年)第一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使得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经济得到跳跃式的发展。从经济总量上看,三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1978年的1018.4亿元、1736.0亿元和895.8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5288.6亿元、9055.8亿元和7551.2亿元,增幅分别为419.3%、421.6%和743.0%;从产业结构演变上看,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演变到“二三一”,产业结构比重则从1978年的27.9∶47.6∶24.5演变到1991年的24.2∶41.4∶34.5,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7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9.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总变动值为19.8,年均变动1.52。第二阶段(1992-201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阶段。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正式确立,以及随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与此同时,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也使中国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GDP总量从1992年的27068.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462.7亿元,共增加609394.4亿元,增长了22.5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5800.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58331.6亿元,共增加52531.6亿元,增长了9.1倍;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11640.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71392.4亿元,共增加259752.0亿元,增长了22.3倍;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92年的9627.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06738.7亿元,共增加297110.8亿元,增长了30.8倍。从产业结构演变上看,产业结构由“二三一”阶段(1992-2011年)演变到“三二一”阶段(2012-2014年),产业结构比重由1992年的21.4∶43.0∶35.6演变到2014年的9.2∶42.6∶48.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减少12.2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减少仅0.4个百分点,且第二产业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特征;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大,增加12.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57个百分点。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特征演变,整个演变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迅速,且已经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从长远发展看,第一产业比重还将下降,但下降速度会较为缓慢,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且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巨大,从2012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比较国外学者钱纳里、赛尔奎因、库兹涅茨以及艾金同等借助多国资料,分别对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总结出几种代表性的国际理论标准模式,本文选用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模式,作为国际理论标准模式进行研究。钱纳里和赛尔奎因通过对多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参考周叔莲、郭克莎(2000)的相关分析,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见表1)。在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美元)是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的,以1980年为基期,2010年中国物价共上涨了4.895倍(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为100,1980年为109.5,2010年为536.1),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30567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1980年的6244.5元,按照当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1.5:1,折合成美元为4163美元。对照表1,接近于产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4000美元,与其相对应的产业结构为9.7:45.6:44.7,而2010年中国产业结构水平为9.6:46.2:44.2。与国际标准模式对比,中国产业结构基本接近于国际标准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标准模式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0.5个百分点,说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符合国际理论标准模式。

(二)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

1.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伴随经济结构的重组优化、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城镇化的稳妥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提高快速,劳动力市场体系不断成熟,中国就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见图2)。从就业人口总量上看,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最大,总量变化略微下降,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28318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2790万人,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潜力巨大,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总量从1978年的6945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3099万人,共增加16154万人,年均增长448.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31364万人,共增加26474万人,年均增长735.4万人;从就业总量的增长速度上看(见图3),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最小,且2003年以后均为负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为-0.53%,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较快,除第二产业少数年份增长率为负值外,增长率均为正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6%和5.36%;从就业结构变化上看,就业结构从1978年的70.5∶17.3∶12.2变化到2014年的29.5∶29.9∶40.6,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4年的29.5%,共减少41.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1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分别从1978年的17.3%和12.2%增加到2014年的29.9%和40.6%,增加12.6和28.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4和0.79个百分点。图2中国就业结构演进过程(1978-2014年)图3中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增长速度(1978-2014年)2.中国就业结构演变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对比分析同样,运用塞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标准模式,作为研究就业结构国际理论标准模式。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30567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相当于1980年的6244.5元,折合成美元为4163美元,对照郭克莎(1999)的研究(见表2),相当于就业结构标准模式中人均GDP4000美元,其所对应的就业结构应为24.2∶32.6∶43.2,而2010年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6.7∶28.7∶34.6,与标准模式相对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出标准模式1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标准模式8.6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比重变化过程看,在标准模式中,人均GDP从300美元增加到4000美元,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从74.9∶9.2∶15.9变化到24.2∶32.6∶43.2,第一产业下降5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2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7.3个百分点。1980年中国人均GDP为464元,按照当年汇率计算相当于309美元,2010年中国人均GDP相当于1980年的4163美元,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则从1980年的68.7∶18.2∶13.1演变到2010年的36.7∶28.7∶34.6,第一产业下降32.0个百分点,下降值小于标准模式1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10.5个百分点,增加值小于标准模式1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21.5个百分点,增加值小于标准模式5.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偏高,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速度缓慢,这也给中国就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要注重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尤其是要向第三产业快速转移。从总体上看,中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标准模式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又明显偏低,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慢。中国就业结构的这一特征正好验证了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标准模式理论,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同步,就业结构变动要慢于产业结构演变。

三、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相对比,中国产业结构水平基本接近于标准模式,与标准模式协调性较好,而中国就业结构则与标准模式不协调特征较为明显。为对两者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有更深的认识,本文选用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进行研究。

(一)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公式为: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比重/就业的产业构成比重-1。若结构偏离度等于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达到均衡状态;若结构偏离度为正,即产业比重高于就业比重,表明该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有外部劳动力不断转移进来,反之则有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反映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人口的转移越不协调[17]。产业结构总偏离度等于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的总和。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和总偏离度情况如表3所示。(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负值,且绝对值呈现扩大趋势。从整个过程看,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处于大于0.5的水平,绝对值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最大为0.75,且2000年以后,绝对值都在0.70以上,较大的负偏离度说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均为正值,整体较第三产业偏高,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偏离度从1978年的1.75下降到2014年的0.42,下降较大,尤其从2003年以后呈快速下降趋势,表明第二产业结构快于就业结构的这种不协调性,已经明显得到改善,这主要与加入WTO以后,中国第二产业的战略转型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总体上表现为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01下降到2014年的0.19,且从2006年以后基本保持在0.2~0.3较低的位置,表明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这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就业渠道多样化、就业进入壁垒较低的特征。(4)产业结构总偏离度呈下降趋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现象改善明显。总偏离度从1978年的3.37下降到2014年的1.30,共下降2.07,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由原来的不同步、不协调逐步向协调同步转变。

(二)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是反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弱的指标,即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的比值。比值为正值且数值越大,就业弹性越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越大;比值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对就业产生的“挤压效应”就越大。中国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和总弹性变化情况如表4所示。(1)就业总弹性分析。就业总弹性均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产生持续的拉动作用,但是拉动幅度不是很大,1978-2014年经济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仅拉动就业增长0.154个百分点。从就业总弹性的变化趋势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就业总弹性都在0.1以下且不断下降,近年来保持在较低的水平。(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分析。第一产业就业弹性总体上由正值变为负值,1978-1991年就业弹性为负值,表明这一阶段经济增长会促进就业增长,而从1992年以后(除少数年份外),就业弹性表现为负值,经济增长反而带来就业数量的减少,第一产业发展对就业带来了“挤出效应”,2003-2014年经济平均每加1个百分点会导致就业数量减少0.47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总体上为正值(除第二产业个别年份为负值外),1978-2014年经济平均每增加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就业人口数量增加0.287和0.480个百分点,表明第二、三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效果显著,且发展空间和潜力非常大。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与该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的比值。若该比值小于1,则该产业的劳动力会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反之劳动力则会从别的产业部门转移进来,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接近于1时,将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978-2014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发展过程如表5所示。(1)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现总体下降的特征,且数值都在0.50以下,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渠道不畅,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未转移。(2)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于1,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75下降到2014年的1.42,表明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越来越好,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3)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2.01下降到2014年的1.19,且同一时段的值都要小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协调性最好,尤其是2006年以后,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小于1.30,2014年为1.19,接近于均衡水平值1,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很好。四、结论与建议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符合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的规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快,下降幅度最大,2009年以后一直保持在个位数的水平,且下降速度变得平缓,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2014年第二、三产业产值总和占到整个GDP的90.8%,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对比,中国产业结构基本接近标准模式,产业结构演变符合国际理论标准模式;中国就业结构演变特征明显,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年均下降1.1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年均分别增长0.34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2014年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已经超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与国际理论标准模式相对比,中国就业结构还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高,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缓慢。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可知:第一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差,产业发展与就业转换协调性不好,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第二产业发展协调性总体较好,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最好,对劳动力吸收能力较强,成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主渠道,产业结构转变和就业结构转换逐步趋于同步。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高级化演变特征更加明显,就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已经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产业发展要注重挖掘新优势,更加注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处理好剩余劳动力的内部消化和外部转移;第二、三产业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应以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质量提升为重点,尤其是第三产业要提升发展速度,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作者:景建军 单位:山东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经济进步的条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2]库茨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3]H•钱纳里,S•鲁滨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56-104.

[4]ARTHRULW.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r[J].ManchesterSchool,1999(22):139-191.

[5]KATZ,LAWRENCEF,MURPHYKM.Changesinrelativewages,1963-1987:supplyanddemandfactor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2(13):124-127.

[6]CHOWG.Capitalformation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8):79-84.

[7]YOUNGA.Goldintobasemetals:productivegrowth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duringthereformperiod[D].NBERWorkingPaper,2000.

[8]汤光华,舒元.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26-28.

[9]张车伟,蔡眆.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2(5):22-30.

[10]夏杰长.我国劳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J].中国工业经济,2000(1):36-40.

[11]徐光平,景建军.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水平的关联效应分析[J].东岳论丛,2015(7):130-134.

[12]张少红.论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J].东岳论丛,2004(2):170-173.

[13]孔进,孔宪香.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可持续调整的关系研究[J].东岳论丛,2007(4):79-81.

[14]周海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东岳论丛,2014(9):95-99.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3)

根据县教育局大教德艺体关于上好20xx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的通知要求,我校在开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组织全体认真学习文件的基础上,认真上好开学第一课,现将具体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工作的赵主任为副组长,大队干部、班主任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并按计划开展工作。

二、具体工作实施情况。

1、抓好校内外环境整治,校园面貌新,周边环境好,以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环境卫生建设,以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迎接新学期,确保上放学秩序井然。

2、积极办好黑板报,营造深厚的学习氛围,发动学生劝慰父母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家庭、社区、学校践行文明、倡导节能,争做文明的小公民。

3、举行了奉献幸福的开始的开学典礼,在开学典礼上,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国旗下讲话,在开学典礼上,有校长的发言、教师代表的发言、学生代表的发言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的奉献,体验了奉献。

4、31日开学第一天,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奉献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在课上,各班的活动形式多样,有以班队活动的形式开展,有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开展,有以观看教育片的形式开展使学生更进一步陶冶了情操,丰富了视野。

5、9月3日9点,以班为单位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全校师生认真观看,认真做好笔记,高段学生并写出了观看感。学校并组织专人负责,将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及开学第一课的收看的信息及时发送到了网上,并取得了好的效果。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并力争使各项工作都取得好的成绩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影活动工作总结

为迎接抗战胜利x周年纪念,学习党的艰苦廉洁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更好的为祖国做出贡献,XX小学于20xx年x月x日观看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并由团总支对到场班级负责人签到。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英雄不朽

分为四个课时:爱国,勇敢,团结,自强

第一课:爱国战争年代里,爱国就是为祖国和同胞贡献自己的一切,今天,就是把祖国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它,建设它,就是爱国。

第二课:勇敢在战火中,勇敢就是不怕牺牲的出国奉献精神,今天,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就可以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三课:团结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时候,只有同心协力,并肩战斗的团队才能克敌制胜;今天,团结表现在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合作共赢。

第四课:自强今天,同学们是未来的主人,只有自信、自主、自强,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综上,此次活动宣扬了我们老一辈抗战英雄的精神风貌,使同学们学习到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观影活动工作总结

20xx-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如期拉开序幕,新的学期在小朋友们翘首盼望中来到了。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是送给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礼物,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了x月x日晚上20:00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CCTV-1)首播的《开学第一课》节目,此节目正当开学和纪念抗战胜利x周年之际,并以此作为开学教育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开学第一课》是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合举办的大型公益节目,已经初步形成了教育品牌,受到学校和师生的欢迎,接到通知后,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学校实际,研究有效的活动开展办法,并依据文件精神印刷了《至学生家长一封信》将通知下发到各班,以确保将本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 英雄不朽 为主题,将分为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个篇章,汇集了各个年龄段的嘉宾,上至九十多岁的抗战老兵和老艺术家,下至十几岁的少年儿童,通过一个个英雄故事,共同来缅怀这段历史。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4)

在开学之初,召开08级各班班干部会议,关于新学期计划及如何班班级管理的更好等内容;

4月份进行了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培训等工作.主要是第十三期入党积极分子的推优工作,经过班主任老师的推荐,组织部人员下到基层的调查了解,通过对个别同学的询问记录,最后通过我们的评比和总结,最终将一批优秀团员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继而对其进行了长期的培训,使其对党的知识有了加强,对党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入党动机更加明确,并对它们的自身建设作了详细的考核.相信他们定会为当输入新鲜血液.

5月份在”情系奥运,心连五四”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中,我系学生积极参加,06级建筑工程技术(6)班荣获院二等奖;

6月份举办各种活动喜迎奥运;

9月份, 团总支学生会对08级的新生的招聘和选拔工作;

举办“迎国庆 庆奥运”的黑板报评比活动 ;

随着08级新生的到来,本学期的开始,对个班新生团员档案的收缴和统一存档以及团组织关系的转入.与此同时,接到上级团委的指示,主要以各班团支书为中心,以各班委为支点,对团费进行了统一收缴.,工作较顺利.对此吸取了很大经验,在进行的工作中,我们会采用这种统一部署相互协作的工作制度,定会使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接下来就接到了院团委的指示为组织增加新鲜血液,为当增加助手和后备军,进行团员的发展工作,经过对一批先进青年的考核上交到上级组织等待发展;

10月份,对建筑工程系团总学生会08级新成员,以各班团支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党团知识团学干部培训,提高了新成员对党团知识的了解,并对培训成员进行了结业考试;

对08级各班下发《南昌理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团支部考核明细指标》,并指导08级团支书了解团支部考核;收集整理各班班干部通讯录与各班团员档案资料;

我系积极响应学员号召,在院摄影大赛中08级建筑工程技术统招(2)班,荣获院二等奖;

第八届“it”杯运动会的筹备和选拔工作和开幕式方阵表演的策划设计训练以及红花操的训练.为运动会的开幕做准备,我系团总学生会06级干部组织08级新生积极参与其中,06级干部精心策划了开幕式的”方阵”表演和”红花操”表演;

11月份,我系在运动会开幕式上的方阵表演,队形新颖造型独特,荣获全院三等奖的好成绩;

红花操表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系运动员在运动会中发挥较好,总成绩在全院第六;

为深入党的“十七大”精神 激励广大青年,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一批勤奋学习 不畏困难勇于进取的先进典型,引导更多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了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

在运动会期间的摄影大赛中,我系取得了优秀组织奖;

运动会期间,对团总支学生会新成员加大了考核力度,

为丰富同生们的课余生活 活跃校园气氛,开拓思想 体现大学生朝气蓬勃 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培养和发掘辩论人才 本着“公平竞争 力争第一”的精神,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视听、演讲能力 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我系学生积极参加院“航天杯 ”辩论赛的同时,我系团总支学生会也组织举办了第三届“建筑杯”辩论赛,取得了较好成绩;

我系同学积极参加院团委组织的第二届时尚“杰克杯”礼仪模特大赛,08级建筑工程技术(5)班学生取得了男子组第一名的好成绩,我系社团部配合其他系部为社团文化节的开幕做了较好的场地策划;

12月份完成了10月份和11月份的团支部考核,并解答了各个团支书与班主任对于”团支部考核”的询问;

经过面试、笔试培训考试和两个月的实践考核月初第三届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教管委员会和宿管委员会成了;

第十四期的入党积极分子的推优和考核,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作了详细的组织和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党团知识竞赛’我系组织了培训考试选出了成绩优秀的成员作为参赛选手,经过他们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和平时的积累,在初赛中我系以全院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决赛,在决赛中,经过四位选手的优异表现,拿倒了团体”优秀组织奖’为系部赢得了荣誉.在初赛的过程中,认识到我系和其他兄弟系部的不足之处.

“青马工程”工程的启动我系部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学习;

我系组织参加院里举办的寝室文化节评比活动;

“航天杯”男子篮球赛我系代表队在打了四场之后顺利进入小组赛;

在我系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系被评为优秀先进单位’

寝室装饰大赛的筹备工作; (1) 团总支2010年度工作总结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在院现场书法绘画大赛中 ,我系学生积极参加其中;

“红歌会”的选拔筹备工作.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江西红色文化,广泛传唱红色歌曲,继承和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红军长征精神,让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同时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我系团总支学生哈会积极参与组织选拔筹备节目参加南昌理工学院第二届’红歌会”.

12号,建筑工程系06级团学干部组织08级团总支、学生会、教管委员会和宿管委员会全体成员参加了党团知识二次考试;

教室装饰大赛的筹备工作;

为元旦文艺汇演筹备策划选拔彩排等工作;

各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建筑工程系年度总结暨表彰大会的筹备工作;

各部门进行下学期的工作计划;

在工作和参加活动中,提高了个人的活动积极性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在团总支学生会这个大家庭中真正的学到东西,锻炼自己,提升自我.在工作进步的同时,学会融入社会的方式方法.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修养,为做到在校是骨干,进社会是精英的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一年过去了,这一年每个人都有很大收获,以上为建筑工程系团总支学生会本年度的大概总结,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系部全体成员,吸取上一年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下学期的工作做好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利用今年的经验和教训,把工作做的更有效,更完善。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5)

初二年级学年未表彰会主持讲话稿范文1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一分耕耘,定有一分收获。经过学校严谨有序的组织,经过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期中考试工作已胜利结束。为了鼓励先进,鼓舞斗志,我们特举行里仁中学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总结表彰会。大会共有四项议程,下面分别进行。

会议进行第一项:请里仁中学荆常新校长作重要讲话;

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学生代表初四二班王佳怡同学作经验交流;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教务处李其静主任宣读表彰决定;

会议进行第四项:颁奖。

同学们,人活着是需要有点精神的,生活对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很公平的。因为你给生活多少懒惰,生活就会回敬你多少苦涩;你为生活付出几分耕耘,生活就会回赠你几分收获。生活如此,学习概不例外。希望通过本次表彰会,能激发同学们争先创优意识,掀起新一轮学习高-潮。希望全体受表彰的同学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进步,再攀高峰;更希望其他同学,能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顽强拼搏,奋起直追,刻苦努力,争创一流。以自己的汗水赢得热烈的掌声,以自己的勤奋赢得更多的喝彩!

今天表彰大会到此结束,各位同学请把家长带到教室内参加家长会。散会!

初二年级学年未表彰会主持讲话稿范文2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对家长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因为我觉得,这次会议的真正意义可能不在于我们交流什么,而在于给学生鼓劲,只要自已的家长参加其中,对他们就是骄傲,就是幸福,就会转化为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不觉间这一学期已走过了一大半的路程,一路走来让我们有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经历失败的痛苦。在上个星期,我校举行了本学期期中考试,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分析考试得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胜利完成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今天我校隆重召开“期中考试总结表彰暨家长大会”。

今天的大会有5项议程:

一、杨主任对期中考试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学生、进步学生进行表彰

二、优秀学生代表四年级及五年级发言

三、班主任代表一年级陈老师、六年级张老师发言

四、周主任做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五、赵校长与家长交流教育的理念、方法

1、现在,我们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有请教导处的杨主任宣布表彰决定并颁发奖品,表彰先进事迹,大家掌声欢迎!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习任务结束了,并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希望通过本次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激发同学们争先创优的意识,掀起学习高-潮。希望全体受表彰的同学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期末考试中再创新高。同时我也希望其他同学以受表彰的同学为榜样,顽强拼搏,奋起直追,刻苦努力,争创一流

2、大会进行第二项,优秀学生代表发言

(1)、首先有请四年级同学传经送宝,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同学的精彩发言!

(2)、下面掌声有请五年级同学发言

谢谢同学的精彩发言

3、大会进行第三项,班主任代表发言。

(1)、首先有请一年级陈老师讲话,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的讲话!

(2)、下面掌声有请六年级张老师讲话

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奖品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最热烈的用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向半个学期来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4、大会进行第四项,有请政教处的周主任做养成教育工作总结,大家掌声欢迎!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周主任语重心长的教诲。

周主任全面系统的总结了我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欲成才,先做人。”希望每一个同学从小养成好习惯。

5、大会进行第五项、有请赵校长做家长学校的教育理论、方法,大家掌声欢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你们在孩子的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在座诸位共同的愿望。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达到什么目标,永远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研讨的话题,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实现家校联动是目前教育的大趋势。刚才赵校长就孩子教育的理论、方法进行了精彩的讲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孩子也应有的放矢,大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多听听群众的呼声,家长的意见。我们决不会“讳病忌医”。让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和学校及教师达成共识,让每一孩子都能健康发展和顺利成长,

我坚信,只要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加巧干,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感谢各位领导和代表的精彩发言,相信通过这次大会,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会更为密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进步,为了孩子的美好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愿我们的学生、你们的孩子都能成“龙”成“凤”!在这里顺祝各位合家欢乐,心想事成!

初二年级学年未表彰会主持讲话稿范文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期中总结表彰会,表彰在上半学期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表彰会,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团结和动员全体同学以更加崭新的思想观念、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做一名全面健康发展的好学生。

下面宣布:20--年--期中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第一项请孙校长做上半学期学校工作总结

第二项请董助理做上半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第三项请朱主任宣读表彰学生名单

第四项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颁奖的顺序是从一年级开始

1、第一组请一年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2、第二组请二年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3、第三组请三年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4、第四组请四年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5、第五组请五年

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6、第六组请六年级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和获优秀学生干部的同学上台领奖。

7、第七组请在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同学上台领奖.

第五项请学生代表张梦月同学上台发言。

第六项请张主席做半期班级管理工作总结。

总结发言:学校领导对同学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学,继续发扬优点,总结经验,在新的一年里再做新贡献。希望全校学生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刻领会学校领导的讲话精神,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再创我校教育教学成绩的新辉煌!

初二年级学年未表彰会主持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经过学校严谨有序的组织,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期中考试工作已-结束。为了鼓励先进,鼓舞斗志,在这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期中考试表彰大会”。

本次参会的领导有:

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宣布:--九中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半个学期来,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大批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进步较大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有请赵主任为我们宣读优秀生、优秀班集体、单科状元、进步生获奖名单。

大会第二项?有请领导为获奖的同学颁奖。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奖励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会第三项在这重要时刻,请胡梦娇同学给我们传经送宝,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胡-同学的精彩发言

人们都说,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奖品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老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们,向半个学期来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会第四项请教师代表田文娟老师发言。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田老师的教诲

半个学期来,为了让期中考试起到加油站,检修站的作用,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下面

进行大会第五项有请赵主任对本次期中考试的情况做全面系统的总结

赵主任对这次期中考试进行了全面总结,望各个班级、各位同学也要认真总结,扬长避短,努力拼搏,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

一句简短的誓言代表了我们的决心,一句简短的誓言代表了我们的态度,让我们释放出心底最坚定而呼喊:

大会第六项请各班宣誓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习任务结束了,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通过本次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我们将不再彷徨,不再迷茫,掀起学习-,在知识的天空翱翔,让我们青春的生命怒放!

下面进行大会第七项齐唱《怒放的生命》,全体起立

请坐

大会第八项?下面有请年级组长王老师对本次表彰大会作点评

感谢王主任的精彩点评。

结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加巧干,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表彰大会到此结束。最后,祝老师们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谢谢大家!

初二年级学年未表彰会主持讲话稿范文5今天我们级部167名同学相聚在这里,共同对两个月以来学习优异的同学进行表彰。今天我们召开总结表彰会,表彰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表彰会,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团结和动员全体同学以更加崭新的思想观念、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做一名全面健康发展的好学生。下面宣布:------年汶阳中学六年级c级部总结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一、大会进行第一项有()宣读获奖名单1班级优秀生

2班级进步生

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二、大会进行第二项有-------班()发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中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因此,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大会进行第三项有-------班()发言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必要因素,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于成功了一半,当然只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要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否则也难以把学习搞好。

四、大会进行第四项有-------班()发言

有人曾给过一个形象的比喻:5+2=0。这个算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双休日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合理利用好双休日,那么在校五天的所接受的教育效果将在短短两天内大打折扣。所以希望,大家在双休日里都有一个学习的计划安排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6)

一、 引言

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演进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研究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大量学者在考察和研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产业结构更替的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借以指导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经济发展。

二、 shift-share method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1. 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通常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又称为区位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解解释。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由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因此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 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3年~2010年相关数据概括近8年以来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状况。统计数据根据江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整理得来。

1. 江西省经济发展概况。2011年,江西省经济实现了12.5%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起连续9年保持了12%以上的增长水平,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GDP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突破万亿大关,达11 583.8亿元,首次晋升全国“万亿俱乐部”行列。比2003年翻了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突破1万亿元,达11 020亿元,增长25.6%。“两个过万亿”标志着江西省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实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发展活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江西省近8年来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人均生产总值,在2010年达到了21 210元,比2003年增长了近3倍。工业增加值达到4 286.76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7倍,生产总值达到9 435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8倍多,江西省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将继续呈增长趋势。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缓慢上升趋势,由2003年最低的2 357.5元上升到了2010年的最高5 784.2元,增长了1.4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得更快,由2003年的6 674.0元增加到2010年的16 238.7元,增长了1.4倍。收入的增加使得居民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2. 江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加快经济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数量的增长,更要看产业格局的变化,因为产业结构化才是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长期保障。

江西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位的比重从2003年的19.9%、42.9%和37.2%分别发展到2010年的13.8%、51.6%和34.6%。第一产业下降了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看似理想的“三、二、一”格局变成了“二、三、一”格局。江西的工业化水平比之前提升了,工业化进程也获得明显的提升。

虽然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的所占比例最小,但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重却不是最小的,平均比重达到40%,也就是说全省有五分之二的人从事第一产业生产,不过,其比重还是有所下降,从2003年的42.0%下降到2010年的35.4%,下降了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在平均水平上下轻微波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从2003年的31.8%上升到2009年的35%,上升了3.2个百分点,并且自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的距离在拉近,而且将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继续上升,第二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3. 江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数据选择。在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某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时可采用两类数据,一种为生产总值;一种为就业人数。本文是在就业人数数据的采集基础上,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进行分析。SSM时间区域选取2003年~2010年为考察期,再分别以4年为一时间段,分为2003年~2006年、2007年~2010年两个时间段,分别求出江西省三大产业和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的SSM分析。

(2)三次产业的shift-share分析。先来分析2003年~2006年的江西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

从表1、图1中可以得出,2003年~2006期间江西省的第一产业变化率呈现负增长,但其负增长要小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变化率。

关于份额分量:图1中份额分量,其是以全国考核的所有产业的平均增加率为标准,计算出的江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指标按全国整体平均速度增长速度所应有的同步增加额。图1中江西省产业部门的增长量,其与份额分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图1中江西省第二、三产业的份额分量,都小于Fij,可得出江西省这些产业如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要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

关于结构分量:图1中结构分量,它反映了一个区域以全国的产业为评价标准的优势程度。该差异越大(差值0),表明该产业为优势产业。江西省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分量为正数,说明这两次产业均为优势产业,但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为负数,说明该产业为劣势产业。

关于竞争力分量:图1中竞争力分量,它反映了一个区域产业的自身的发展程度同全国该产业的平均发展程度的比较。该差值越大说明该区域该产业领先全国的发展速度越快,反之越慢。江西省第一、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分量均为正值,说明这些产业在2003年~2006期间内对江西省发展影响的比重大,尤其是第一产业。

综上所述,江西省在2003年~2006年期间内第二、三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平稳的增长率,虽然江西在以往是以农业为主,但在该期间其增长速度有所减慢并且优势不大。

再来分析2007年~2010年的江西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状况。

从图2、表2中可以得出,2007年~2010年期间江西省的第一产业变化率如同第一个时期一样呈现负增长,其负增长也要小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变化率。并且江西省第二产业的变化率要略高于全国相应产业变化率,约高于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变化率要低于全国的第三产业1.6%。

关于份额分量:江西省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高于Fij,即-13.2,可得出江西省第一产业如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要低于全国的增长水平;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低于Fij,表明其变化量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小于Fij,说明该产业变化率要高于全国的增长水平。

关于结构分量:江西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远远小于0,表明该产业为劣势产业,第二、三产业的结构分量分别为47.758、55.58,说明这些产业为优势产业,

关于竞争力分量:江西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为负数,但是其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数,这也就可以得出虽然江西省在该时期该产业为劣势产业,但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大于0,说明该产业在2006年~2010年期间内为优势产业并且对江西省发展影响的比重大。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虽然大于0,但其不具有竞争力,因为其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

综上所述,江西省在2006年~2010年期间内,第一产业已不再是优势产业,第二、三产业正平稳发展。

四、 江西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方式应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低能耗、高效率、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好绿色生态江西建设的规划,随着近年江西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当前,江西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引导、科学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比较优势,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优先发展生产和科学教育等基础性战略产业。培育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第三产业市场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结构升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构筑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建立优化资源配置的竞争机制,营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引导资金使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马洪,孙尚清.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 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2004.(下转第104页)

3. 杜军,鄢波.基于“三轴图”分析法的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优化分析.生态经济,2014,(1).

4.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工业经济,2012,(5).

5. 付加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预测及其结构效益评价.经济地理2009,(6).

6. 王丽华,俞金国.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化及机制分析.理论探讨,2005,(6).

7. 任盈盈,刘思峰.江苏省产业结构演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商业研究,2006,(14).

8. 程玉鸿,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三次产业演变及广州区域地位的变化,2003,(5).

9. 阎小培.90 年代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趋向时空差异分析.经济地理1998,(3).

10. 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7)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13-05

服务区域经济是高等职业教育重要职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重要前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苏城院)成立于2006年,8年来学校从江苏区域经济特点出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目前基本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要求且相对稳定的专业结构。

一、苏城院专业设置状况分析

(一)专业设置及变动

苏城院2011和2012年招生19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2013年招生23个专业(其中,有一个专业分两个方向),增加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5个专业,停招了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从专业分布来看,苏城院的23个专业中,没有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7个(其中,建筑业4个,制造业3个),占比30.43%;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14个,占比60.87%;其他专业2个,占比8.70%。

(二)专业招生状况

2013年苏城院23个专业共招生1964人,比2012年增加了291人,增长率为17.39%,在生源趋紧的条件下,招生人数的增加显示苏城院获得了考生与家长的认可,办学声誉进一步提高。

在2013年招收的1964人中,从专业指向来看,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800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0.73%;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697人,占比35.49%;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5.24%。而2012年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招生587人,占比为35.09%;明确指向建筑业的招生人数为440人,占比26.30%;其余为指向制造业,占比8.79%[1]。苏城院招生专业及人数在第二产业内的分布情况见表1。

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14个产业开展统计。苏城院的招生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共招生838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2.67%,苏城院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共涉及8个行业,具体行业分布见表2。

通过表1和表2可知,2013年苏城院的业设置中有60.87%的专业指向第三产业,但这些专业的招生数只占该年度苏城院招生数的42.67%;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虽然只有7个,占比30.43%,招生数却达到40.73%,并没有明显的向第三产业倾斜。

二、区域内专业设置状况比较分析

(一)总体分析

至2013年江苏省共设立高职高专院校82所,基于2012年的招生数据分析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招生数分布的合理性。

由于全省招生数据过于庞大,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单用2012年在宁高职高专招生院校的招生数据与苏城院2012年的招生数据进行对比,具体数据对比见表3。为了更好地看清苏城院分行业招生占比与在宁高职招生单位分行业招生占比的差别,制作图1。

由表3和图1可知,苏城院与在宁高职招生院校分行业招生比例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部分行业存在放大和收缩,体现出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招生相对集中,利于做大做强相关专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明确指向建筑业专业招生数占比远远高于建筑业产值占比,这和2000年以来持续十几年的房地产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合表3发现,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总体趋热,招生占比为11.59%,远高于建筑业6%的产值占比,而苏城院面向该行业招生占比又远高于在宁25所高职院校面向建筑业的招生占比水平。结合表1发现,这一趋势在2013年进一步加强,招生占比高达35.49%,蕴含较高风险,随着近年来房地产业的降温,建筑业将会受到冲击,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 T]

(二)分专业招生数分析

苏城院2012年招生的19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10个专业,见表4。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造价、会计专业是在宁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的前5个专业。

分析表明,苏城院的专业设置与专业招生数分布与在宁高职院校总体招生数分布有共同之处,也有自己的个性一面,反映出苏城院已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2012年苏城院明确指向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招生占比明显低于对应产业的产值占比,体现出对制造业与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合表3发现,整个在宁高职院校对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均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对比表2,2013年苏城院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弱化,批发零售业的人才培养力度有所加强。

(三)新增专业分析

2013年,苏城院新增了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物联网应用技术等5个专业,从区域内来看,新增的环境工程技术在南京高职院校中属首次开设,其余4个专业其他高职院校均有开设,不属首设。同时,新增的5各专业招生状况并不理想,具体招生情况,见表5。

在宁高职院校2011-2012的招生数据表明,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招生数持续增长外,其余3个专业招生数都在减少,考虑到2012年与2011年相比,招生总人数有所下降,可以认定除电子商务外的2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基本稳定,苏城院新增专业区域内招生情况见表6。

对比表明,苏城院新增的5个专业在区域内招生状况基本稳定,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没有问题。

三、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是检验高职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苏城院的专业设置结构与江苏区域经济结构对比,见表7[2]。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苏城院专业设置与江苏省区域 经济的吻合度,制作图2。图2显示苏城院招生分行业占比与江苏省区域内分行业占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苏城院的招生分行业占比与区域经济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苏城院作为一个招生个体的理性选择,毕竟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可能涵盖区域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

(二)新增专业与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具体增速见表8[3]。

2012年,面向第三产业的投资获得大幅度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苏城院2013年新增的5个专业,环境工程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2个专业的新设,是苏城院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对区域内制造业增长而产生人才需求的应对;软件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增设体现了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苏城院在近8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结构,一些专业已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重视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建立比较有效的专业增减机制,新增专业契合经济的未来发展;重视考生与家长的专业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招生计划;办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重视与其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差别化。但也存在对制造业专业与人才培养重视不足,面向第三产业专业实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新设专业创新性不足等问题。

(一)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

苏城院的专业设置已经面向第二、第三产业18个行业中的10个行业,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竞争力存在差异,从而造成专业招生人数的分布不均。

1.发展制造业类专业群,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区域经济特点,构建重点专业群,提升专业竞争力。如,可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生产专业群;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构建化学与化工类专业群,进一步可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群,提高学校对江苏区域内产值占比高达41.40%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能力。

2.跨系部整合,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群

苏城院目前设有传媒艺术系、城市科学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财经系、外语系、公共管理系等7个系及公共课管理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师资资源丰富,专业背景多样。学校应该打破系部之间藩篱,构建面向第三产业的跨界型专业群。如,构建有财经系主导,跨越多系部的市场营销专业群,与建筑工程系共建房地产营销专业,与城市科学系共建化妆品营销专业,财经系可自主开发金融与理财产品营销专业等。构建以传媒艺术系主导的艺术设计专业群,包括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园林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专业。

(二)扩大招生规模,构建合理专业招生结构

苏城院目前有两个规模较大的专业群:一是建筑类专业群,2013年招生697人;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群,2013年招生615人。两个专业群的招生总人数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66.80%。这样的招生结构压缩了其他专业的生存空间,其他14个专业的招生总人数为652人,只占学校招生总人数的33.20%,平均每个专业招生46.57人。

苏城院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一直不大,使得专业招生结构调整空间不大,存在做大做强专业及专业群与风险过于集中的矛盾。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可以扩大专业招生结构的空间,培养出若干实力强大的专业群,专业招生结构也将会趋于合理。

(三)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

2013年,苏城院虽然完成了招生总计划,但有多个专业没能完成计划招生数。这些专业近几年在专业、师资等方面建设成果丰硕,而2013年的招生却意外滑坡,主要原因在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苏城院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在各市开展的现场招生宣传,并建有招生网站。但是,这两种传统的宣传手段显然不能满足考生与家长对学校专业的认知需求。在招生过程中,要利用一切可用的网络推广工具,宣传学校及专业;同时,也要广泛关注网络中关于学校及专业的问题及反馈,在网络中树立学校及专业的良好形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研究》,编号:12SEW-Y-023,主持人:徐永兵)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8)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9)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家对西部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的影响,出现了中东部产业西进、人才西流现象,这将促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再次加速。西部地区开始借调控契机,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展现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潜力,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理论界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测度方法做出了大量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统计模型以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模型。

一、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及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概述

1、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其代表作《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了现代经济增长问题,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生产总值、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等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条件、方式、内容、趋势和规律,见表1。

2、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结构演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中,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的“标准结构”最具影响。钱纳里利用101个国家1950―1970年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构造了“世界发展模型”,并以此模型求出一个经济发展的“标准结构”,即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经济结构的标准数值。从而为分析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组合提供了参照规范,同时也为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产业结构转换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见表2。

二、研究区概况

按照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等共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71.5%,人口36298.0 万(2007年底),占全国的27.9%(如图1)。

西部地区各省近年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2954.7 亿元,占全国的16.9%,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306元;到2007年底,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47864.1亿元,占全国的 17.4%,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12元。5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约108.5%,而人均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109.5%,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如图2)。

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

本文将利用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框架,并结合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具体分析西部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具体数据资料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2008》。

1、人均收入水平

西部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以人均GDP排名计算,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和重庆,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贵州、甘肃和云南(见表3)。

西部人均GDP按当年人民币汇率计算为1738.42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490.01美元。根据表1中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标准,对照分析可知西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显然这并不符合西部地区的现实。这是因为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人均收入的数据是1985年的标准,没有做相应的调整。但根据钱纳里的统计标准,西部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综合分析,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库兹涅茨模型中的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以及西部开发带来的机遇,加上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作为内陆的西部很好地承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各省区根据自身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得以不断调整优化。

如图3,1998年以来,西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由1998年的25.4%下降到2007年的16.0%,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升,由1998年的41.0%提高到2007年的46.3%,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由1998年的33.5%提高到2007年的37.7%(如图3)。总体上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序列。

2007年,西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864.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645.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2172.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046.9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见表4),第二产业比重为46.3%。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模型中的数据,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即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3、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

伴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各省就业状况逐步好转,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变化(如图4),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最大,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63.6%下降到2007年的51.4%,下降幅度1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最小,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1998年的13.3%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17.9%。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但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23.1%上升到2007年的30.7%,提高近8个百分点,并且从1998年起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依然过大,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小,劳动力产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序列。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看,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很不协调,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2007年,西部地区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为51.4、17.9、30.7,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为51.4%,根据表1可知,低于库兹涅茨统计分析模型中的工业化准备阶段的63.3%,处在46.1%~63.3%之间。2007年城镇人口比重为36.96%,高于表1中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的32%,处于36.0%~49.9%之间(见表5)。因此,通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构成和城市化水平综合分析,对照库兹涅茨统计模型的经验数据,可知西部经济发展已经突破了工业化前的准备阶段,处于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四、结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正确认识西部区域经济增长阶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成为确定未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对于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保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10)

[作者简介]赵磊(1989- ),男,安徽阜阳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刘晓明(1959- ),男,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 金华 32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SB093,项目主持人:刘晓明)

[中图分类号]G7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21-03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个体发展和学校发展等三方面的需求。其中,产业发展形成的职业群和工作岗位与专业设置的关系最为紧密。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强省,其产业构成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具有代表性。研究浙江省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联性,对其他省份和地区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状况和趋势

探究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和趋势是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将通过对比2010年、2012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数量情况,专业数、专业点数,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第一,高职院校数量状况分析。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高职院校数目逐年增加,同时开设的门类和专业也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浙江省高职院校由2002年的25所增长到2012年的46所,实现将近两倍的增长,并且占到了浙江省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43.8%,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第二,高职院校专业数及专业点数状况分析。根据2010年和2012年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统计,对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12年底浙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了19个行业(专业)大类,共设置了304个专业,覆盖全部532个专业的54.14%,共计1487个专业点数。与2010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统计结果①相比,除了都覆盖19个行业(专业)大类外,在专业设置的个数(264)、点数(1011)及覆盖率(49.62%)上都有所增加。

2.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笔者将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总结推断出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一,专业设置覆盖率逐渐提高。虽然各专业大类的专业数有多有少,但已经覆盖全部19个专业大类,专业设置的总个数、总点数都处于增加的状态,覆盖全部523个专业,覆盖率从2010年的49.62%增加到2012年的54.14%。可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覆盖率逐渐提高,专业设置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专业设置目标趋向于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从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数量情况的阐述中,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职招生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是学校没有形成特色专业。因此,在走访调查中,各高职院校在突出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了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护理专业,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等。

第三,相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比例逐渐降低。从22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2012年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的个数、点数占当年总数的百分比,较2010年有所降低。可见,相关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设置比例逐渐降低。

第四,逐渐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从专业设置总数上来看,2010~2012年初,除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量减少外,第二、三产业相关专业总数量都在增加,但从专业占有率上来看,第一、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数占当年专业总数的比率降低,而第三产业则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从65.1%增至69.41%。可见,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已经逐渐形成。

二、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和趋势

探究目前浙江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阐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

1.浙江省产业结构总体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2012年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606亿元,位列全国第四。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2008年、2010年与2012年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比分别为5.1∶54∶40.7、4.9∶51.6∶43.1和4.8∶50∶45.2②。虽然这几年内三大产业结构都有所调整,即第一、二产业比例降低,第三产业比例有所上升,但是三大产业结构皆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可见,浙江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少的“二三一”结构。比较浙江省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可以发现,浙江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于全国第一产业的平均比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比重,而第三产业比重与全国的平均比重基本保持平衡。这说明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基本符合全国发展的趋势。从国际发展过程来看,浙江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产值比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浙江第三产业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偏差。

2.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了解三大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分析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重要环节。通过上面内容的阐述,笔者总结出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如下:一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由2008年的5.1%降到2012年的4.8%,平均每年降低0.07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不断降低,但产值却持续增加,这说明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性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动摇。二是第二产业发展稳定,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363.7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2657.78亿元,工业所占第二产业比重为89.11%、88.53%。三是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从2008的40.7%增加到2012年的45.2%,增加了将近5个百分点。可见,第三产业正逐渐成为与第二产业一起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中也为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它指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以下四个重点发展行业,即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

三、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专业设置应面向产业需求,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关联性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此,笔者将根据目前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探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一产业分为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农业在浙江省第一产业中占主导地位,2012年其产值突破1200亿元,占第一产业中的比值达45.4%,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行业,从业人员也是最多的。而目前浙江省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农业相对应的专业共有7个(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园艺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检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点数19个。与渔业、牧业(畜牧兽医、特种动物养殖、动物防疫与检疫)、林业(林业技术)相关的专业设置分散,专业数较少。这与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极为不符,远远不能满足第一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下降,且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减少,这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总数和专业总点数是相吻合的,即关联性是一致的。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数的29.7%,但就读于相关第一产业专业的学生仅占到总学生人数的2.33%,两者之间相差近28个百分点,存在着较大差距,呈现出不相关联的一面。综上所述,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关联性甚大,但缺乏与牧业、林业及渔业的关联性,甚至专业设置与渔业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2.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二产业是浙江省的主导产业,2012年的生产总值达到1730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然而高职专业设置中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的点数仅占到总点数的25.15%,相关专业学生数也远远低于第二产业所需人员数。可见,浙江省高职院校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关联性欠佳。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资源投入包括实训场地、实训设施及资金不足。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如制造大类、土建大类等对教学场地以及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往往要求有实训基地或者大型机械设备供学生练习使用,属于资金投入较高的专业。二是与人们的职业选择倾向有关。人们往往会将工业与较差的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认为是一线工人没有多大出息。综上所述,浙江省高职的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整体相关性欠佳,但相关建筑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大类切合,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40.7%,到2010年的43.1%,再到2012年的45.2%,其增长速度居三大产业之首。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数、专业点数都不断增加,由2010年的264个和1010个增加到2012年的304个和1487个。而比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和学生人数,两者的比例分别为34.21%和66.77%,前者比后者低32.56个百分点。可见,高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发展失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数量和人数都大大超过了与第三产业相适应的比例。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校设置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时,投资少、收益大,也就是说办学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学生毕业出路宽;二是此类专业涉及面广,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且工作环境优于第一、二产业。

从以上分析看出,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有较强的关联性,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结构合理性弱。从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专业的分布点数很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浙江省高职专业在一些专业设置上存在重复性。如22页表所示,2012年浙江省高职专业分布点数超过100个的专业是:土建类、制造类、文化教育类、电子信息类、艺术设计传媒类和财经类,而电子类与财经类的专业布点已经超过了200个。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性,只看重专业设置的短期效益;二是当地教育部门缺乏对区域专业设置的合理规划。第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弱度相关。通过对三大产业结构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浙江省目前仍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以第二产业为主,努力向“三二一”结构转变。随着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变,未来对服务业相关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此外,《浙江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重点,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被列入其中。这就要求高职专业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结合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人才。但就目前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涉及新兴产业的专业布点不多,且开设的院校也少之又少,因此,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调整、升级的相关性不高,不能满足市场对新兴行业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

前面已经阐述了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关联性,总结出造成关联性不高的一些问题及原因。本节将对如何加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联合当地高职院校,科学规划区域专业设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较为紧密,因此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率高、冷热专业设置显著差异、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结合“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统一规划、指导。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统筹区域内的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状况(重点是对专业建设的考察),根据各高职院校特点进行专业调整。基于合理规划区域人才发展战略的角度,以地方产业结构的特色为出发点制定高职专业发展规划。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由注重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通过对浙江省高职专业设置点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热门专业的设置数量逐年增加,如财经类。正是由于热门专业能给学校带来可观的短期效益,因此近几年来,热门专业建设的数量成为高职院校招揽学生的法宝,专业建设质量也大打折扣。浙江省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薄弱专业的设置和建设,由开办高重复率专业的套路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思路转变,并且能够迎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专业需求,从而使专业设置由数量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

3.企业、行业协会应提高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2005年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③可见,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不仅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的事情,还需要企业、行业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参与。但就调查研究表明,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动力不足④。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企业、行业应响应政府的政策引导,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深化校企合作,参与高职专业建设。行业协会应该完善其职能,分析预测未来所需人才规格,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将信息反馈给高职院校,并参与到相关专业的设置中。

[注释]

①严新根,金嘉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及思考――浙江省的数据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57.

②资料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局的《浙江省统计年鉴(2008)》和《浙江省统计年鉴(2010)》.

大学第一年个人总结篇(11)

公司总结表彰大会程序及主持词,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表彰总结大会主持词范文1主持人:各位领导、同志们,下面召开公司--年--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会议主要有四项议程:第一项,宣布公司、公司党委关于表彰--年--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第二项,举行先进单位、班组颁奖仪式;第三项,总经理---作重要讲话;第四项,党委书记---作重要讲话。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副总经理---宣读《----公司党委关于表彰--年--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大家欢迎!(鼓掌)

(宣读完毕)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议程:举行先进单位、班组颁奖仪式。

首先,请总经理---、党委书记---为先进单位-------颁奖。请----派代表上台领奖。(音乐声起)

(先进单位颁奖完毕)

接下来,请公司领导为先进班组颁奖。请以下单位负责人分别代表先进班组按顺序上台领奖。(音乐声起)

----、----、----、----、----……。

(音乐声停)

(先进班组颁奖完毕)。

颁奖仪式完毕。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议程:请总经理---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完毕)

刚才,-总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总主要从-个方面的标志总结了公司今年--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并总结出了-点经验体会,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体现了丰富内涵,这对于指导今后春运工作很有借鉴意义。面对当前严峻的安全稳定形势,-总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切实抓好安全工作,以压倒一切的工作力度抓好维护稳定这项政治任务。面对今年严峻的经营压力-总要求我们明确目标,开拓思路,努力增运增收,大力节支降耗,开创新局面。-总的讲话,客观实际,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

下面,会议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党委书记---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完毕)

刚才,-书记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张书记主要从党委工作的角度对今年--工作的成绩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分析,具有一定的高度。关于后阶段的重点工作,张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稳定工作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张书记的讲话,态度鲜明,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会后,各单位、部门要抓好对两位主要领导讲话精神的传达学习,并以此为指导、为动力,团结和带领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坚决夺取公司今年安全稳定、经营工作等各项工作的全面胜利。

会议议程到此进行完毕。

下面,发一个通知:请全体与会人员,点分到准时就餐。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表彰总结大会主持词范文2同志们:现在开会

钟声嘹亮辞旧岁,金鸡报喜迎新年。在鸡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县局今天在这里召开大会,总结~年工作,表彰先进,部署~年工作,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县委等上级机关对粮食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大会主要有四项议程。

1、--局长作工作报告;

2、--副书记宣读表彰决定;

3、发奖;(按颁奖顺序上台领奖)

4、--县长作重要指示。

(大家鼓掌)

下面进行大会的第一项议程,请-局长作工作报告(大家欢迎)。

现在请--副书记宣读表彰决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

现在举行颁奖仪式(按颁奖顺序上台领奖)。

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作重要指示(大家欢迎)。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现在号令已经吹响,目标已经明确,让我们发扬只争朝夕,闻鸡起舞的精神,立足当前,着眼全年,奋力开拓,勇于进取,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努力奋斗!

关于当前工作。

1、安全工作。

(储粮等)

2、春节慰问、值班等。

表彰总结大会主持词范文3同志们:

现在开会。

这次全区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民营经济工作,表彰先进,兑现奖励,研究安排今年的全区民营经济发展任务和工作重点,确保完成民营经济--计划,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为“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出席和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区几大家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民经委、工商所、土管所、税务分局、派出所、信用社会主要负责人;区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部分骨干民营企业负责人,村(居)负责人代表及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十强”、“十优”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强村主要负责人。

今天会议的议程共有四项:1、--传达全市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精神;2、--宣读区委《关于表彰--年度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3、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奖;4、--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传达全市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精神。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区委--宣读区委《关于表彰--年度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奖。

首先,请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镇(街)------上台领奖。

下面,请“十强”民营企业法人代表上台领奖。

--

--

下面,请“十优”民营企业代表上台领奖。

--

--

下面,请民营经济强村代表上台领奖。

--

--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作重要讲话。

同志们,今天会议的议程到这里就全部进行完了。以上,--传达了全市民营经济总结表彰大会精神,--宣读了区委《关于表彰--年度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颁了奖;最后,--作了重要讲话。--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就下一步工作作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的讲话,非常具体、非常全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几年来,全区各级党政全面贯彻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进服务,整个民营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自己与自己比,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无论是民营企业数量,还是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发展的潜力、增长的空间都非常大。全区上下一定要进一步思想,充分认识到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推动结构调整、特别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带动广大人民群众致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的潜力、希望所在,进一步增强发展民营经济的坚定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更宽广的眼界、更新的思路、更扎实的办法,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跨越。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今年是“民营经济--”计划的最后一年,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对照目标,把握重点,逐项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完成“--”计划,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民营经济是典型的“洼地经济”,哪里的环境好、服务优,哪里的民营经济发展得就快。各级要认真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全面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在投资标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现同等待遇,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要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收费行为,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全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要积极营造适合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关心民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培养壮大民营企业家队伍。民营企业家是加速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各级要努力培养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包括党员企业家和团结在党的周围的企业家,这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家再接再厉,志存高远,瞄准大目标,找准切入点,敢于向知名民营企业看齐,敢于向国际国内大企业看齐,争取在区域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地位;要自学遵守国家的税收、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法律法规,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报效社会、富一方百姓的意识,树立民营企业家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民营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政策协调的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各级各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落实责任,以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加快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散会。

公司总结表彰大会程序及主持词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员工、同志们: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召开公司--年总结表彰大会。主要目的是:对--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就--年公司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同时对为公司各项工作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

今天的会议议程有五项,一是由总做《--年工作总结暨--年生产经营工作主要思路》工作报告;二是由--总宣读“关于表彰--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的决定”;三是颁奖;四是先进代表发言;五是请公司总经理--总作重要讲话。

为保证会议的有序进行,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我提两条要求:

1、请所有与会人员暂时关闭手机,不要接打电话;

2、不要在会场内、外来回走动,大声喧哗,或与人交头接耳;

现在正式开会,

下面进行第一项:请--总做《--年工作总结暨--年生产经营工作主要思路》工作报告。、

第二项:请--宣读“关于表彰--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的决定”。

第三项:请公司领导颁奖,

首先,请“先进单位“上台领奖;

请先进班组代表上台领奖。

请先进个人上台领奖;

请优秀共产党员上台领奖;

请工会积极分子上台领奖;

这些单位和个人在去年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努力,创造了优异的成绩,是我们每位员工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奖金、奖品会后领取。

第四项:先进代表发言

首先请先进单位代表同志上台发言

请先进班组代表同志上台发言

请先进个人代表同志上台发言

第五项:请总经理--总作重要讲话。

各位员工,今天的会议议程已经进行完毕。今天上午的会议开的很圆满,也很成功,刚才,--宣读了“关于表彰--年度的决定,公司领导对--年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进行了表彰。--总的总结报告,既对公司一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客观、公正的总结,也提出了公司--年的生产计划和发展思路,描绘了公司美好的未来。--总的讲话站的高、看的远,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司的前景光明,更加坚定了我们每个人的信心,是一个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

会后,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的精神,在公司高层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要继续坚持“--的企业精神,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务实开拓,不断创新,全力实现--生产任务目标,共同为公司的美好未来贡献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最后,祝大家节日愉快,家庭幸福!

请公司领导和全体先进单位代表、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工会积极分子留下,会后合影留念。

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公司总结表彰大会程序及主持词5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召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的工作,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今年的任务,表彰先进班组和先进个人,进一步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扎实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和-谐中心库的建设。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全体干部职工,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对于今天的会议,处党委给予了高度重视,处主管领导在百忙之中也亲临会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处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今天的会议规模大、气氛好,既是一次总结会、表彰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鼓劲会,会议内容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自觉遵守会场纪律,关闭所有通讯工具,不要来回走动,不准交头接耳,认真听、认真记,集中精力把会议开好。

下面会议正式开始:

1、大会进行第一项:鸣炮奏乐。

…………

2、大会进行第二项:请主任作工作报告。

大家欢迎!

…………

3、大会进行第三项:请健副主任宣读年度先进班组和个人表彰决定。

…………

4、大会进行第四项:进行颁奖。

首先颁发学习型班组奖,请上台领奖。

…………

下面颁发优秀管理者奖,请上台领奖。

…………

下面颁发十佳奖,请上台领奖。

…………

下面颁发科技创新奖,请上台领奖。

…………

技术操作能手奖。请上台领奖。

…………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5、大会进行第五项,请领导讲话,大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