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24 09:10:14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1)

2005—2007这三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98.2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41324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2062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9262万人次),年均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1704万美元,年均增长79%。接待国内旅游者2187.18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97亿元,年均增长18%。仅2007年这一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由此,旅游业以逐渐成为湘潭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湘潭市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城市。旅游业在近几年虽然稳步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办旅游”的观念仍旧不强,普通市民大众参与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笔者两年前曾经到过安徽黄山和广西桂林,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业起家的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城市建在风景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自然是无法比拟,但另一点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市区或景点停下来问路,市民都会给与你最诚挚的帮助,为你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情况。而在湘潭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恐怕是没有时间耐心为你导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能有好的开端。

2.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现有的管理体制条块分隔,相对封闭,部门之间整体意识不强。后者则不适应产业化趋向,尚未抛弃旧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学,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但由于旅游区分属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迄今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仍未出台。(3)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除个别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绝大部分普遍存在小(规模小,企业集团少,单兵作战多),散(分散经营,目标市场分散,针对性不强),弱(资本不雄厚,家底薄,竞争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差)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精品路线单调。湘潭市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种类齐,人文特色鲜明的特点,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手法上大同小异,没有突出景点的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景点和路线尚未形成,一些原本十分著名的景点也因为没有进行包装和提升品位,缺乏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4.旅游促销宣传力度不大,整体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对象没有细分,还是传统的“一揽子”宣传,旅游宣传缺乏了必要的针对性,既浪费了钱财又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湘潭虽有韶山等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观,但从整体上看,将湘潭市众多的旅游景区作为整体进行宣传还比较薄弱,长株潭一体化在旅游宣传方面力度还不够;在宣传策略上,缺乏灵活多样,覆盖面广,辐射度大和持续时间长的促销方式;促销宣传投入不足。上述问题使得本市的整体旅游品牌形象不够清晰,从而影响到旅游市场向广度,深度的拓展。

5.民俗饮食旅游开发程度尚低。只注重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不健全的开发,民俗饮食的深度开发也可带来更多潜在效益。目前,湘潭民俗饮食产品开发精度不够,缺少参与性,公艺性,文化性,产业性,湘潭的名优特产也很多,最有名的恐怕要数龙牌酱油和灯芯糕了,早期的名牌发展到现在,在市场上很难再看到龙牌酱油的身影,缺乏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三、对湘潭市今后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府主导,强化市民意识

政府主导是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核心。湘潭市政府和湘潭市旅游局要针对湘潭特色,制定出适合湘潭市现状的整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各级领导对外开放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号召全市人民围绕“我是主席家乡人,我做文明湘潭人”的主题,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工程,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在全市各行各业大力弘扬“花枝精神”,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加强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业是一个竞争激烈,其覆盖面广,关联度大,涉及到众多的类型的企业,如宾馆饭店、旅行社都是直接与游客打交道的窗口企业。这要求我们加强旅游企业的管理,顺应时代要求,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深化企业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开展行业竞赛,提高企业美誉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强化旅游产品建设,发展特色精品旅游产品

1.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湘潭红色旅游的品牌目前已在国内旅游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是,隐山湖湘文化区和白石文化产品的开发仍未完善。其中,隐山湖湘文化区的深入开发可以通过纪念馆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来带动隐山的开发,进一步挖掘湖湘文化源的文化内涵。湘潭市为白石文化的建设在前几年也付出了努力,建设齐白石纪念馆和白石文化广场,举办了两届“白石国际艺术节”。但是,这些工作并没有深入,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同类的名人纪念馆在全国有十七家,按个人历史地位和影响,齐白石当排首位,但按现状来看,该馆却排在末位,导致了宝贵的文化资源长期闲置和流失浪费,使金字招牌的“含金量”有所下降。

2.不断创新,开发新型特种旅游产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些熟悉的线路已不能满足游客日渐增长的猎奇心理,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都要充分考虑到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湘潭目前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农业等资源优势,开发出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例如,丰富湘潭农博园的农业旅游项目,带动城郊游和乡村旅游;开发槟榔加工生产现场和反映湘潭文化的工业旅游项目等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培育市场

宣传促销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有重要作用。国际旅游市场促销要坚持以周边国家,地区为主体,以欧美为两翼,重点抓好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市场开拓。国内要重视省内一些地区及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增加市场开发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各种促销活动。旅游、文化、外事、侨务、新闻等部门和单位要共同配合。

(五)高品位开发民俗饮食旅游资源

全方位研究客源市场的民俗饮食心态,一些游客喜欢了解民俗产品的来龙去脉,那么可以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从而提高游客参与性,趣味性,在进行民俗饮食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合理确定民俗食品开发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对不同类别的民俗旅游食品给予正确定位,适时举办民俗饮食文化节,保护有特色民俗食品制作工艺的传承。

(六)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必经之路,也是湘潭市做大,做强旅游业应牢牢把握的原则。湘潭市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人文资源和生态休闲资源为主,如果旅游资源开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已经出现了因过度开发而被黄牌警告的反面教材。所以,笔者认为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防微杜渐,科学,环保地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为我们谋福利。只有这样,我市的旅游业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到,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换言之湘潭市旅游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湘潭市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完善自身建设,增强市民有关旅游发展的意识,旅游产品开发注重精品路线,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城市,从而把湘潭市的旅游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玲艺,袁亚忠.试论湘潭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R].潭社科研[2006]7号.

[2]刘双娥.试论湘潭民俗因是自愿的深度开发[J].学术纵横,2008,(5).

[3]谭业.试论湖南红色旅游的开发:第7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3).

[4]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办编.漫话湘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5]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EB/OL]./cyfd/.

[6]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湘潭[EB/OL].湘潭旅游网,/Class.aspid=534.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2)

黔东南自治州古生物化石丰富,从震旦系至第三纪均可以发现化石。例如从江、黎平一带的震旦系地质剖面,迄今8亿~6亿年,化石层中有丰富的微生物化石;丹寨南皋地区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1];岑巩县侏罗纪古动物化石等。有的成群分布,如寒武纪台江古生物化石群、凯里古生物化石群、杷榔动物化石群、凯堂—翁项—虎庄志留纪化石群、渔洞—万潮石炭纪化石群、凯里江口二叠纪化石群等。其中,台江和凯里化石群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宝库,早寒武纪的台江古生物化石群含有9个门类,50余属,以及一些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其中的化石wiwaxia属于珍稀的化石;中寒武纪的凯里化石群包括11个门类100多个动物化石[2],以及一些分类位置未定的化石;杷榔动物化石群,其中发现的迄今5.25亿年前的始海百合动物化石,是目前全球在下寒武纪地层中唯一发现的棘皮类动物古生物。

2.地层及地质剖面

黔东南州地层从元古代的四堡群和下江群到第四系均有出露。贵州是研究中国震旦纪的地层(称为震旦系)的重要地区之一,震旦系主要分布于黔东。在黔东南州,震旦系分布在自治州西部的丹寨及台江—三穗、岑巩等地,黎平、从江一带亦有成片分布。贵州的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泛,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是中国寒武系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3]。而寒武系地层在黔东南州境内分布较广泛,镇远—凯里—丹寨以西有大面积出露。境内有凯里翁项剖面、台江番召剖面、隆里剖面等国内典型地层剖面。同时,有八郎中下寒武系国际层型剖面,且凯里古生物化石群被确定为国际寒武纪中下阶“金钉子”。另外,有丹寨南皋地区寒武典型的剖面、雷公山变质岩剖面、沉积岩剖面、从江火山岩剖面等。

3.喀斯特地貌

黔东南州总面积30337Km2,喀斯特出露面积占23.1%[4]。喀斯特主要集中分布于镇远县焦溪、台江施洞、凯里挂丁、丹寨的复兴这一线以西北地区,此线以东南地区也有喀斯特零星分布。著名的有:舞阳三峡、渔洞、黎平天生桥、金瓜洞、飞云洞及大峡谷等。这些可以进行形态成因、喀斯特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喀斯特水文景观、绿色喀斯特地质生态景观等科普教育。例如,州内石灰岩石漠面积28126ha,白云岩石漠面积19894ha,共计48020ha,占贵州石漠化总面积的4.8%[5],这些石漠化景观有的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价值;又如绿色喀斯特地质生态景观如云台山、飞云洞景区等喀斯特森林植被,可以作为研究喀斯特发育的基本理论、喀斯特生态环境及重建喀斯特区生态平衡的基地。

4.地质构造地貌和奇峰异岭

从地质构造看,黔东南自治州地跨扬子准台地与华南褶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黔东南地区构造复杂,划分为顺层韧性剪切带、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过渡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及地垒—地堑式构造等组合类型[6]。主要形态有断裂谷、断层盆地、背斜等。例如革东—台烈断裂谷、施秉断陷盆地、榕江断陷盆地、西江断陷盆地等。背斜如雷公山复式背斜[7]。另外,还有施秉马号构造窗、飞来峰等。奇峰异岭主要有雷公山、云台山、月亮山等。

5.土壤景观和农业生态地质

黔东南州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黄红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11个土类。农业生态地质环境如丹寨硒米产区、银球茶产区等均与地质关系密切。所以,可以进行地球化学科考和农业生态地质环境旅游科普教育。

6.金矿矿址地质

黔东地区是贵州金矿的重要产地。黔东地区处的构造位置为江南造山地带,属于雪峰山多金属成矿带之南西段。含金层位有番召组、清水江组及隆里组[8]。其中,天柱—锦屏—黎平地区及从江地区金矿为变碎屑岩中脉型及蚀变岩型金矿床,丹寨地区金矿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天柱—锦屏—黎平地区的变碎屑岩中脉型金矿床(点)暴露表生环境后可形成冲积型砂金矿床[9]。可以利用废弃的矿点及金矿址,增强金矿地质科普知识。

7.地质灾害遗迹

黔东南州地质灾害遗迹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遗迹。另外,还有台拱冰川遗迹。据目前了解,地甲病主要分布在贵州的南半部,特别是黔东南和黔南两个州就有29个县、市有地甲病[10]。据资料统计,重病区有17个县、市,黔东南州有7个,约占41%;轻病区有12个县、市[11],黔东南州有7个,约占58%。地方性氟中毒在黔东南州局部地区存在[12],以及氟斑牙等。可以进行地质灾害考察与科普教育,培养灾害意识。

8.差异明显的区域地质生态景观

黔东南州地质属于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区域。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大,喀斯特地区往往植被覆盖少,有的石山,旱地遍野;非喀斯特则是郁郁葱葱杉松林,水田波光粼粼,所以可以获得地质环境分异方面的知识。

9.人文地质景观

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名山大寺地,如黄平的飞云崖、施秉的云台山、镇远的青龙洞、岑巩的鳌山寺、三穗的圣德山、天柱的金凤山、锦屏的回龙庵、黎平的南泉山等;佛教道场如凯里香炉山的观音洞、黄平的飞云洞、施秉的华严洞、镇远的青龙洞等[13];革命遗迹:如“五一广场旧址”、隆里“红军墓”、剑河“红军纪念碑”,以及红六军团黑冲战斗遗址;凯里“烈士陵园”[14]、旧州烈士陵园;还有与农民起义有关的黎平太平山、榕江八宝山、黄平太平洞、黄飘大捷遗址以及雷公山;纪念抗清将领何腾蛟的“浩气常存”摩崖;侗族石雕墓、中木召古庄园遗址、马家寨陈圆圆墓地、清朝思州宣慰司副使刘贵墓地、冷神圣婆碑、圣婆墓、周治群墓等;思州石砚;台江古生物博物馆;另外,还有“天人和一”苗岭梯田文化景观。

二、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已经有初步的开发,例如,台江古生物博物馆被全国科协确定为200家科普基地之一。1999年4月30日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多达20万人次的参观,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

1.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意识差,开发度低

例如,专家们认为,寒武纪古生物化石群保护区有望成为国家和世界级地质公园,但由于不够重视,2000年还是错过了申报部级地质公园的“头班车”,至今还不是部级地质公园。目前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主要停留在商业价值的开发,除台江古生物开发外,其他地质景观的科普价值开发很少。并且开发理念落后,例如,台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陈列室的化石不齐全,同时没有电脑动画展示等,八郎山的古生物化石遗址基本没有开发。

2.宣传促销不足

当前宣传促销主要集中在苗族侗族风情及乡村旅游,而地质科普旅游宣传很少,例如八郎山古生物化石,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大众宣传少。例如目前主要局限于地学尤其是科研工作者,而广大的普通观光游客和中小学生对其知之甚少。

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差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2004年民间资本投入8.65亿元,国家投入3.2亿元[15],投资相对较少,而投资到旅游地质科普的开发则更少,基础设施配套差。目前境内没有国家地质公园,未得国土资源部等的资金支持。同时,严重缺少地质科普导游资料和科普说明。黔东南州旅游局2000年组织有关人员编写了《黔东南旅游导游》一书,客观上解决了这一空白,对黔东南的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黔东南旅游导游》涉及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别人文方面比较多。除少数用神话传说等对其进行兴趣性的解释外,都没有科学的解释,并且没有单独的地质科普旅游的导游书,没有系统地对有科学价值的地质景观编写导游词,故对地质景观的成因等不能进行科学讲解,导游培训中又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培训。

4.开发管理和科普水平低

经营管理人员普遍存在地学等科普知识欠缺,绝大多数对有关的地学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例如现有的解说系统的科学含量低,地方导游的科普素质低,景区管理者的科普意识差。导游词中有神话、传说、诗情画意成分多,如姜太公钓鱼、仙人田、恋人接吻、癞蛤蟆谈恋爱等。台江古生物博物馆虽然有了地质专业的人员讲解,但不能够满足需要,故严重影响科普开发。

开发管理科学性差,破坏原生态比较大,例如:调查发现,有的岩溶洞穴中布设有各种彩灯,故掩盖了沉积形态的真实色彩,易造成误导;又如,太平洞的开发中,有的石笋、石钟乳、边石堤等形态被破坏或者被游客敲走,如不加保护,很多的形态将消失;八郎山等的保护不到位,游客随意采集古生物化石等。

5.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和商品稀缺

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黔东南州地质科普旅游商品很少。例如,剑河八郎、施秉云台山根本没有地质旅游商品。

6.区位优势差

由于所处的区域没有大城市如北京这样的高文化素养人群的城市支撑,加上是民族贫困地区,区域文化较落后,所以对其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三、开发对策

1.提高认识,适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黔东南州的旅游是政府主导的开发发展模式,所以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提高认识。科普旅游的开发可以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16],并且可以提高旅游的层次,故必须提高这一认识,并应该具有超前意识。同时,适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面向大众宣传,积极加强寒武纪古生物等的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工作,以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利用科普旅游地质资源,加强地学科研,提高影响力。

2.适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解说系统

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开发。积极开展地质科普资源调查研究,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挖掘每个旅游地质景观的科普价值,编写地质景区有关的地质结构、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地质介绍资料,并可在门票上、地质体边立牌、碑进行说明。完善科普旅游解说系统,解说词是一个景区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一个好的解说词可以大大提高景区的品位和档次[17],且不能过多用神话故事和传说讲解。这方面还将与其他相关部门相结合。

3.完善旅游法规,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地学科普知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旅游法规,加强开发管理规划,保护好科普旅游地质资源,地质科普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所以开发应避免遭到破坏,同时,开发要科学、自然化、乡土化、生态化,做到开发与保护紧密相结合。

应积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地学知识,可以通过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甚至对特殊的地质景观要配有地学专家进行导游,用现代地学理论加以解释。同时,应该引进地学专业人员进入旅游部门系统,并且提高开发管理水平。

4.适度加大区域合作,积极进行市场研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地质科普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设计

应当扩大视野,加强区域协作,联合拓展市场,实现各方面共赢,将区位劣势转化为优势。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分析等相关的研究,协调好价值定位和市场定位的关系,进行旅游地质科普的开发、线路的开发设计、促进其科学健康的发展。可以开发产品:地质奇观科考观光旅游的产品、教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旅游产品、自然地理考察旅游产品等。要重视开发矿泉水、地质科普图书及音像制品、古生物玩具模型等旅游商品。同时,更进一步加大雷山银球茶、丹寨富硒米、思州石砚等的开发。

5.开发应以八郎古生物化石群为龙头的层次综合开发模式

凯里生物群、台江古生物群等寒武纪生物群的影响力大,已经在世界地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现已初具规模,所以,开发应该以其为龙头的开发模式,加大开发深度,应该在古生物博物馆和遗址方面下工夫。例如寒武纪古生物旅游开发,应该增强其知识性、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使之成为学习地学知识、体验环境情景的场所。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演示。同时,加快古生物的收集和馆(所)的建设。同时,使科普旅游更好地融入民族风情与乡村旅游中,主次开发,开发应该综合,不能一味开发科普,而降低旅游的愉快性。

参考文献:

[1]王约,张海军,等.贵州丹寨南皋地区中寒武统甲劳组的遗迹化石[J].地质通报,2005,(4):475-481.

[2]赵云龙.贵州——古生物王国[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1-80.

[3]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贵州省地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5-6.

[4]苏维词,朱文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1):19-24.

[5]张竹如,李燕,等.贵州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初步研究——贵阳黔灵山的启示[J]中国岩溶,2001,(4):310-314.

[6]戴传固,杨大欢.黔东南地区构造特征[J].贵州地质,2001,(1):1-6.

[7]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8]黄培.黔东地区金矿找矿前景初步分析[J].贵州地质,2003,(3):132-134.

[9]陶平,王尚彦,戴传固,王敏.黔东地区金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贵州地质,2005,(4):229-235.

[10]廖莉萍,等.贵州碘缺乏病区生态地质环境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报,2005,(1):104-108.

[11]黄仁海,何敬.贵州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与地甲病现状分析[J].贵州科学,1994,(3):68-75.

[12]杨正昌,林有忠,杨再贵,等.贵州省黔东南州地方性氟中毒调查报告[J].中国地方病杂志,2005,(1):111.

[13]王路平.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的定位及品牌形象——提高黔东南旅游的文化内涵的几点构想[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0-13.

[14]潘笑云.找准黔东南旅游资源开发的切入点打造旅游品牌[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8-29.

[15]姚友贤.构建和谐黔东南的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7):43-44.

[16]李晓琴,刘开榜,覃建雄.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7):269-271.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3)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是旅游者活动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的魅力所在,与旅游资源有着水乳交融的关系[1]。早在1978年,Ritchie&Zins就提出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区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Costa(2001)发现,在现代旅游中,旅游者更多地追求文化感受而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欣赏[3]。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文化性的观光旅游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在国际上最有优势的资源[4]。

江西省抚州市,古为临川郡,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旅游论文,出自初唐时期王勃《滕王阁序》中,道出了古临川的辉煌。所谓“临川文化”是指以临川古治属为核心,辐射而涵盖现今抚州市十余县(区)的区域性文化[5]。临川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临川文化资源优势是抚州最大的特色,是抚州旅游魅力之魂。在文化已成为旅游发展核心元素的今天,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却明显滞后,相关研究几乎仍为空白。因此,如何抓住建设文化旅游名城之契机,制定系统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对策,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一、临川文化资源特色

临川文化资源构成了临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临川文化资源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独具特色:

1、才子摇篮

抚州,古为临川郡免费论文下载。抚州自古就是“才子之乡”,涌现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词坛巨匠晏殊晏几道父子、“百世大儒”陆象山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在近代,物理学家饶毓泰、文学史家游国恩和萧涤非、革命家李井泉、书法家舒同等临川才子群星灿烂。现今临川教育闻名全国,每年有一万多名学生从这里走出,四五十名学子考进北大清华,已经成为全国教育界著名品牌。

2、戏曲之乡

抚州素称“戏曲之乡”。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临川四梦”,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临川不仅是汤显祖故里,而且是汤显祖创作地。汤显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抚州戏曲的繁荣,而且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抚州是江南地方戏曲出现最早和最兴盛地之一。宜黄“二黄腔”、广昌孟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抚州采茶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得到戏剧界的青睐。

3、红色故土

抚州是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主战场,经历了几十次激烈战斗。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等都曾多次在这里领导和指挥革命斗争。这块红色故土涌现了李井泉、舒同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牺牲了赵醒侬、傅烈等无数革命先烈旅游论文,留下了第四次反“围剿”东陂和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 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4、宗教胜地

宗教活动场所遍布抚州市各地,其中临川圣若瑟天主大教堂规模名列全国第三;宜黄曹山寺被列入江西省重点寺庙,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信徒遍及海内外;金溪疏山寺为千年古刹,至今保存完好;临川金山寺规模宏大,钟声悠扬,香火较旺,香客众多。

二、临川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缺乏合适的形式或载体展示临川化精髓。开发层次低,缺乏对临川文化内涵深层次挖掘,很多景区局限于原生态景观展示,大部分景点是纯粹的观光旅游。缺乏有感召力的节庆民俗活动,不能把临川文化动态激活,营造鲜活新奇文化氛围。临川文化现在尚未真正形成含金量高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开发力度还不够,没把临川文化的理念融入到景观建筑上来提高品位,展示临川文化精髓的建筑雕塑还有待开发。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系统规划和整体开发缺位。旅游资源的多元整合是文化旅游开发的必然选择[6]。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分散,遍布抚州十余县区,没能很好优化整合和整体开发,形成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内容不丰富、主题不鲜明。由于抚州未系统做临川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亦未进行过临川文化旅游资源专项普查,致使不能很好战略定位、统一规划、区域分工和制定出开发对策。另外旅游论文,开发项目普遍存在开发资金有限、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第三,宣传力度不够和没有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推介资金紧缺,宣传推介方式比较单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资源景点分散,各县区各自为政,未能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临川文化特色,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不能形成临川文化整体形象。抚州名人众多,但没能打好名人牌发挥名人效应,不能更好地为促进抚州经济发展服务。

三、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战略

1、挖掘内涵,展示精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站在旅游的角度看,抓住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7]。全面梳理和再现临川文化,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突出文化主题, 是文化旅游市场品位日益提高的要求。文化的优势体现在内涵。临川文化的内涵和主题是影响临川文化旅游形象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挥文化的功能,为旅游开发服务。临川文化遗址和景点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我们就必须组织专门机构、专门研究专家下大功夫对分散的旅游景点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 抽象出反映区域特色的文化主题。再从文化主题着手,将这些分散的景点合理配置形成特色,有效地整合。我们除了要挖掘出临川文化内涵,还要通过合适的形式或载体营造氛围展示临川文化精髓,从而使游客更好感知,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第一,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由静转动,营造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氛围的动态激活,使这些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事物让游客亲身感知。我们要切实办好汤显祖艺术节、国际戏剧节、南丰国际蜜桔节、广昌国际莲花节、临川文化旅游节五大活动旅游论文,使它们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游客能够亲身感知鲜活的临川文化。第二,通过雕塑、建筑等物质载体, 由虚转实,充分彰显临川文化内涵。雕塑,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而且一些可以成为城市地标形象。建设具有文化品味的民俗一条街、文化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和亭、台、楼、阁等建筑,拓宽和优化城市的文化实体空间。我们要重点建设临川文化博览园、才子文化园、中国教育博览园、拟岘台、文化生态名人园、文昌阁。

2、优化整合,全面开发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整合文化要素,把散点化的旅游文化因子“聚合”成特色突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8 ]。我们要发挥文化对旅游开发有“点化”和“整合”的功能,把一种文化理念贯穿于分散的景点,做到“ 景散意连”,使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使旅游开发发挥整体效应[9]。第一,开展临川文化因子专项旅游。根据各景点的实际情况,遵循“文化—品牌、名牌—产品”开展专项旅游。着力开发才子摇篮修学游、戏曲民俗休闲游、禅河中心朝觐游、红色故土体验游、生态农业观赏游等专项旅游精品。第二,构筑临川文化精品线路。重点打造抚州探古访幽之旅、丹山碧溪之旅、秀美乡村之旅、信众朝觐之旅和红色经典之旅五条精品线路。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免费论文下载。要进一步重视与周边省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南昌合作区、闽粤赣十三市、浙赣闽皖十四市、赣粤闽三省十市、海峡西岸二十市等旅游区域合作平台,主动融进“泛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合作圈。在合作区内旅游实施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品牌同塑、联合促销等活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联动效应,真正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3、精心规划,加大投入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要在全面普查临川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系统开发为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旅游论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和知名专家,广泛征询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专项规划,明确开发目标和发展内容,明确产业发展总体定位、形象定位、市场定位、空间布局。第一,规划要将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从而实现市政建设与旅游开发一体化、商旅互动发展的新格局。第二,规划要根据临川文化资源秉赋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以临川文化为魂,突出特色,做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打造精品线路。第三,规划要利用先进科技技术,导入现代时尚元素,进行文化创意,将临川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给游客,满足游客追求“新、奇、特”心理。第四,规划要眼光长远,拓宽发展视野,融合对接海峡西岸旅游区规划与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应加大投入和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设立临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专项基金,以战略眼光,高起点、高投人、高标准建设临川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千方百计整合各类资金投向旅游业。利用临川文化旅游优势,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和包装重点项目旅游论文,通过招商,积极吸引多种形式资金投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开拓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投资临川文化旅游开发,推进抚州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4、名人搭台,旅游唱戏

抚州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这些名人闻名中外,旅游文化背景广阔,人、事、物相联系,旅游文化品位很高,具有一定的垄断性[10]。我们要名人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更好地发挥名人效应。名人效应的发挥,能更好地提高抚州旅游知名度,能更好促进抚州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名人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名人事迹整理和名人文化的研究。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与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提高名人文化研究的水平,充分挖掘名人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二是打临川名人牌,举办一些国际性、全国性文艺赛事和节庆活动,拍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人影视作品。三是将临川名人文化运用在城市建设中,使名人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通过开发建设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具有名人神韵名人和名人事迹雕塑、名人陵园、名人文化广场等物质载体,彰显名人文化,使它们可视、可感,扩大名人文化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容量,从而吸引更多游客。例如:重点谋划建设才子文化园、王安石故居、汤显祖故居、以“临川四梦”为主题的中国戏剧博览园、兴鲁书院、半山书院、牡丹亭景区。四是开发、推出临川文化名人旅游专线, 进行景点优化组合,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产品包装,搞好“组合营销”。五是开发研制临川名人文化旅游商品。可设计名人或名人事迹纪念品、发行纪念章、纪念币、便于携带的名人铜像、名人字画墨宝。

5、大力宣传旅游论文,突出特色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和推广临川文化旅游形象,形成强大的、多方位的视听效应,提升抚州旅游形象和影响力。首先,塑造整体旅游形象,大力宣传促销免费论文下载。由于临川文化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在旅游宣传促销中要进行临川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整体形象。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围绕知名度高旅游景区和旅游品牌,抓住临川文化中精髓,对临川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只有这样才能使抚州旅游整体形象更突出和鲜明。各地应联合宣传促销,将抚州整体旅游形象作为广告,在各大媒体大力进行宣传,使之成为抚州形象的靓丽名片。其次,突出临川文化特色,打造临川文化演艺品牌。借鉴“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等大型演出的成功经验,积极鼓励临川文化创作创意,高标准策划临川文化演艺品牌,突出鲜明的临川文化特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能迅速提升旅游城市和企业的品质,其本身也形成新的旅游吸引力。再次,完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高素质导游人员。导游人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把旅游点的深层次文化底蕴传播给旅游者旅游论文,努力给游客以知识、乐趣和美的享受。因此,要高度重视旅游形象宣传第一线,设置完善的临川文化旅游解说系统,培养一批有素质、熟悉临川文化的导游人员。最后,建设牡丹亭影视城,拍摄众多的影视作品。抚州生态良好,山水如画,文化底蕴深厚,为建设影视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影视作品可以反映临川文化的内涵,对外传播临川文化,带来巨大的文化传播效应。牡丹亭影视城的建设,可以使抚州的风光和人文频频在镜头前光顾和表现,是传播临川文化极佳途径,也使影视旅游成为当地旅游的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诗图,袁本华.论文化与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3,23(3):405-408

[2]Ritchie J RBrent & Michel Z. Culture as Determinant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TourismRegion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8,5(2):252-267.

[3]Costa C.An EmergingTourism Planning Paradigm?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owm and Tourism Plan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3):411-425.

[4]魏小安.旅游区(点)的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01—08(B1).

[5]周世泉,廖应生.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二题[J].抚州师专学报,1994(4):1-7

[6]章怡芳.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资源整合策略[J].思想战线,2003(6):58-61.

[7]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5(3);319-323.

[8]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6):89-92.

[9]郑耀星.打名人文化牌,加大两岸“五缘”旅游吸引力[J]. 经济地理,2003,23(1):135-138.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4)

1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分析

1.1类型多样且数量丰富永顺县地处中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貌景观、水域景观和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不仅有数量众多、规模不等和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石林、温泉等景观,还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森林。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自然景观:河流(猛洞河、司河、酉水)、山峦(福石山、紫金山等)、瀑布(哈呢宫瀑布、落水坑瀑布等)、名泉(不二门温泉、间歇泉等)、峡谷(龙头峡、二门峡、鸳鸯峡等)、溶洞(大龙洞、小龙洞等)、石林(不二门观音岩石、八阵图石林等)、森林(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永顺县不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人文旅游资源也多姿多彩。境内拥有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遗物和浓郁的土家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据不二门出土的文物考证,商周时期就有土家族先民在永顺县境内生息劳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在土司政权长达800多年的统治期间,该地区相对稳定,使得土家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存。1.2品位较高且价值突出(1)猛洞河部级风景名胜区。其总面积255km2,包括王村景区、“老司城”景区、平湖景区、司河景区、海螺景区等。猛洞河漂流,被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誉为“天下第一漂”;千年古镇“芙蓉镇”,历史悠久,民族特色浓厚,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街和土家族民居,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闻名;“溪州铜柱”,建立于后晋天福五年,镌刻有楚王马希范与土王彭士愁订立的盟约,被誉为第一部成形物化的民族地区的自治法典,是研究中国土家族论文格式历史、军事、政治及文化的活化石;“老司城”,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800年土司政权时期土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保存较好的有祖师殿、土司祠、古墓群、古城墙等,已被列入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小溪部级自然保护区。以“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世纪冰川侵蚀而唯一幸存的亚热带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森林”而著名,有珙桐、红豆杉、伯乐树等部级重点保护植物43种,有云豹、苏门羚、穿山甲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8种,被誉为“天然的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3)塔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二、六军团设立的湘鄂川黔边区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等在此战斗过,具有较高的革命活动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1.3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永顺县的旅游资源广泛地分布在境内的王村镇、龙寨镇、塔卧镇、灵溪镇、西岔乡、小溪乡、麻岔乡等地。其分布还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即以猛洞河风景名胜区为载体的旅游资源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包括猛洞河漂流、“老司城”、不二门石林、王村古镇、溪州铜柱、二门峡、鸳鸯峡、司河、小龙洞、小溪原始次森林等。

2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开发现状永顺县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猛洞河漂流、猛洞河平湖游、王村古镇采风、不二门游园等旅游产品。猛洞河漂流推出以来深受游客的青睐,已被列为湖南省14个重点专项拳头产品之一,已成为永顺县旅游吸引力的核心;王村古镇已开发有青石板街和土家吊脚楼观光,成为游客的必游之地;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以石林、石刻、温泉而著名,现已开发了洗心池、观音岩古刹、八阵图、仙人洞、不二门温泉等景点;对革命老区塔卧、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小溪原始次森林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还没有起步,旅游资源尚处于原始状态,未能形成旅游产品。2.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景区(点)开发不足。猛洞河等传统旅游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而新的景点开发跟不上,造成境内有“卖点(旅游点)”,却没有“卖线(旅游线)”的尴尬局面。从永顺县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难看出,目前永顺县的旅游产品仍旧是“一镇一漂”,即“芙蓉镇”和猛洞河漂流,大部分游客到永顺都是冲着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而来,而猛洞河漂流加上青石板街观光不需花一天的时间,这样一来,游客在完成“一镇一漂”的游览项目后,只留下门票开销和一顿饭的开销便匆匆离开了永顺县,到了不可漂流的季节,猛洞河和“芙蓉镇”便要同坐“冷板凳”。此外,王村作为目前永顺县接待游客的中心,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且处于永顺县的边陲,旅游线路难以进入永顺县域内部。从不二门石林公园乘车到王村至少要1h,路况欠佳,可进入性不强。猛洞河上游的“老司城”品位高,开发潜力大,由于缺乏资金,目前还处于原始状态。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难以发挥品牌的带动效应。(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文化旅游产品挖掘深度不够。永顺县历史悠久,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且个性突出,但目前除了王村古镇外,以“土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品却很少。王村古镇作为电影《芙蓉镇》的拍摄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再加上古朴的青石板街和特色鲜明的土家吊脚楼建筑,观赏性大大提高,但目前王村古镇的旅游开发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对其制定科学、完整的旅游开发规划,保护力度不够,使王村古镇的本来面貌有所破坏。永顺县可供旅游开发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较多,如土司王故都“老司城”,土家族的舞蹈、民歌、戏剧、音乐等民间艺术。但目前还没有得到有力的开发,未能形成特色旅游产品。(3)

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旅游是集吃、住、行、娱、购、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旅游购物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永顺县地处山区,天然生态绿色山货资源丰富,有中草药、茶叶以及大城市人难以品尝到的玉米棒、野菜、野果等。同时土家族的服饰、蜡染、织锦等工艺品极具特色,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投资环境欠佳,造成引资不力,缺少专门从事土特产加工、开发的旅游企业,开发出的旅游商品极为有限,缺乏特色。只有“芙蓉镇”上有零星的购物点,不成规模,且购物气氛不佳。(4)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丰富、多样、专项、灵活的旅游产品。目前永顺县的旅游产品仍然是以观光型为主,如猛洞河观光、“芙蓉镇采风”,难以满足大多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要,游客参与性不强,能上档次的旅游产品不多。超级秘书网

3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战略和对策

3.1战略思考(1)实施“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开发战略。永顺县旅游资源开发不能只站在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角度思考,要树立“大资源”和“大旅游”的开发观念。一是要正确理解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漂流”为主线,并充分挖掘其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的内涵,打造“历史文化”辅线,如游“老司城”可结合“老司城”的历史、建筑等研究土家族的起源及发展;游王村古镇可以结合当地土家吊脚楼建筑及《芙蓉镇》的电影拍摄地,开展民俗风情游;游不二门石林公园,则可以结合公园的地质、温泉等开展地质考察和温泉度假游。这样一来,可弥补“猛洞河漂流”的后劲不足,增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吸引力。二是要突破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实现大区域资源共享。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能只盯在自己的旅游资源上,而要以张家界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况为背景,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步入周边景区的阴影区,应主动与周边景区联合,化竞争为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2)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旅游精品是旅游地特色的载体,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打得响的产品很难在市场上立足,更谈不上发展,没有“卖点”的地区永远成不了“热点”地区,发达旅游地的吸引力之所以持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其拥有奇特的旅游精品,旅游精品不仅包括旅游精品点,还包括旅游精品线、旅游精品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紧紧围绕旅游精品而设论文格式计。永顺县的“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的开发较早,拥有一定的知名度,确实是永顺县的两张“王牌”,但从全国旅游的大环境中来看,其深层次的内涵明显的不足,个性不够突出,综合吸引力不够强,还没有达到旅游精品的标准。永顺县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必须要有精品意识,以现有的旅游产品为基础,深度挖掘其内涵,使其个性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3)实施旅游市场战略。永顺县由于经济文化长期落后,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市场开放与管理方面、在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和融资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旅游开发方面,缺乏市场观念,没有充分运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吸引境外资本、民间资本,争取国家投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投资,使之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来,从而解决永顺县目前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二是完善其主要功能,增加其辅助功能,吸引不同类型的旅游者,争取更多的客源市场机会。三是大胆实施国家所有权、行业管理权与企业经营权三权分离,规范旅游行业管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以便解决政企不分、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3.2永顺县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对策(1)塑造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新格局。猛洞河风景名胜区是永顺县旅游的龙头,但目前猛洞河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带动功能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区内拥有“猛洞河漂流”和“芙蓉镇”两张王牌,但区内并没有形成旅游精品线。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加快对土司王故都“老司城”的开发和完善“芙蓉镇”这一王牌旅游产品,在猛洞河风景名胜区内构筑“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指猛洞河漂流、平湖游,“两翼”指猛洞河上游的“老司城”和下游的“芙蓉镇”,改变传统的“一镇一漂”的旅游格局,从而形成“老司城”—猛洞河—“芙蓉镇”黄金游览线,延长游客在永顺县停留的时间。(2)整合优化旅游产品。根据永顺县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大旅游”的基本开发思路,永顺县的旅游开发在空间上可整合一条以“世袭三十代的土司王朝,悠悠千年的神秘文化”为主题的土司文化专线。此旅游线的开发应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狠抓“老司城”的保护性开发,挖掘土司文化,以猛洞河为依托,加大对“老司城”的宣传,把“老司城”建成该旅游线的核心。其二,外引内联,大力开发小溪原始次森林探险、度假、猎奇旅游项目。小溪境内层峦叠嶂,山高林密,森林植被至今未遭人为破坏,空气新鲜,拥有众多的美味野果和飞禽走兽,适宜开发猎奇、探险、度假旅游产品。但这些项目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为加大其开发力度,可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3)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只有建立和完善吃、住、行、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特色旅游商品是旅游地吸引力的构成部分,能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永顺县拥有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独特的土家族工艺美术品,旅游商品开发潜力大,优势突出。笔者认为,永顺应在现有旅游商品的基础上,拓宽旅游商品的范围,以特色突出和制作精美为开发原则,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品。一是加快土家族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包括土家族服饰工艺品,如“土家织锦”“土家蜡染”“挑花”“土家刺绣”等;土家族标识品,如“溪州铜柱模型”“土家吊脚楼模型”“土家小背篓”等;土家食品,如原汁原味的土家腊肉、酸鱼、苞谷烧酒、山野菜等。二是以绿色农业为平台,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农产品,如以永顺黄牛为依托,开发特色牛肉食品系列,以优质猕猴桃为原料,开发猕猴桃果汁果酒等。(4)深化土家文化主题。永顺县历史源远流长,土家族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这就为永顺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永顺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5)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6)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转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17.4%,“住”占25.8%,“行”占19%,而“游”仅占8.6%,“购”占14.4%,“娱”占6.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1968.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1994.714—718.

[2]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7)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八大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 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 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8)

一、台州道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一般认为起源于东汉时期张陵(又称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据南宋章安人陈耆卿主纂的《嘉定赤城志》载,道士之住台州,较早的数三国时吴国的高道葛玄(人称太极葛仙翁)。葛玄曾于临海盖竹山修炼,并于丹邱驿结茅修炼“九转金丹”。汉魏两晋南北朝时,居台州修道的著名道士有平仲节、王玄甫、邓伯元、葛洪、陶弘景等,修道地点多为天台山、括苍山、木榴山、委羽山等。上清派的创始人陶弘景同时还游历了括苍山和玉环的木榴山,并于临海灯坛山建灯坛观,且居观修炼多年。隋唐五代,台州道教进入鼎盛时期。上清派日臻兴起,先后有大批知名道士相继入住天台山、委羽山、盖竹山等地。两宋时期,台州道教有很大发展,所居亦多著名高道,其中最有影响的为张伯端(紫阳)和他所创立的金丹派南宗。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地位的不断下降,台州道教也呈衰微趋势。至明末,台州的道教宫观日趋败落。不过,明清时期还是新建了一些宫观。

二、台州主要道教文化资源及其旅游价值

(一)道教名山与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道士在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唐代司马承祯在《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并序》中将天下所有洞天福地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以此来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其中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

洞天福地大多以名山为主景,或者兼有山水,皆为远离尘嚣、幽深僻远之名山洞府, 环境清幽秀美, 云雾缥缈缭绕。这些名山洞府多为高道名士修炼之地, 被赋予了浓郁的仙境内涵, 有瑰丽的神仙传说和丰富的仙真遗迹,至今绝大多数仍是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之所,不少名山洞府已经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地。

据司马承祯在《洞天福地天宫地府图并序》记载,台州洞天福地有十二处之多,黄岩委羽山洞,天台赤城山洞,仙居括苍山洞为十大洞天之一;临海盖竹洞,天台金庭洞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天台天姥山、黄岩东仙源、西仙源(今属温岭)、玉环玉榴山、黄岩清屿山(今属温岭)、天台灵墟与司马悔山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二)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主要是指宫观庙宇, 多为道士修道、供奉神仙及举行祭祀活动之所, 多筑于名山胜水之间。其特殊的建筑布局、装饰手法及艺术风格,所蕴含的独特哲理,供奉神仙造像的关联故事及一些神仙题材之装饰等共同构成了特色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

历史时期台州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历史上曾有36宫、72观以及108座主要宫观坛台,但大多数已经毁灭,仅有部分保存下来或者得以复建。台州的道教宫观以位于天台山的中国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最为著名。三国时,高道葛玄来天台炼丹,唐时在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观。五代后梁桐柏观升为宫,宋祥符元年改

名桐柏崇道观。桐柏宫历代御赐极为丰厚,道业大兴,这里曾是道教第一部藏经“桐柏宫小道藏”的汇集编撰之地,现有的桐柏宫为重建。此外,位于黄岩委羽山的大有宫和东极宫历来香火旺盛,皆为浙江著名道教宫观之一。道教建筑的门类还包括殿、堂、庙、亭、台、舍、轩、斋、廊、阙、门、坛、塔等。这些道教建筑生动地反映了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而这些道教文化资源在台州的道教建筑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三)神仙文学

神仙文学是指以慕仙游仙、修道成仙及神仙出道等思想及反映神仙生活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散文传记、戏曲小说等。神仙文学或为道士所作,或为文人墨客所留,体裁多样。文以景传,景以文名,这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可增加相关名胜的奇幻色彩和迷人魅力。台州最早的道教神话传说当推天台山。《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曾载轩辕皇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道藏》载周灵王太子晋王乔修道于桐柏山金庭洞,控鹤吹笙而升天,是天台山最早道家人物。至今,桐柏山一带众多王姓人家繁衍生息,依然供奉王乔为祖宗。发生在汉明帝年间剡县的两位青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山遇仙思返的传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爱乡思家、和合团圆的情爱。唐代二仙寒山、拾得之间精诚相处、互敬互让的传说,展现了朋友间“和合”的情谊,清雍正皇帝御封他俩为“和合二仙”。“和合二仙”是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此外,天台山等道教名山尚留有八仙踪迹,至今流传着八仙游览天台山的传说。

(四)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的功能。

以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为代表的台州道教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在台州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羽山大有宫鼓手班所演奏的道场音乐属于全真道派系,用于修道、庆祝、祈祷和度亡仪式,修道仪式。委羽山道教音乐继承了古代音乐的传统,吸收了庙堂音乐的成分,还受到了江南丝竹、黄岩民歌等音乐形式的影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它保留了道教全真派十方韵的音乐特色,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天台山佛道音乐以庄严、肃穆、典雅、平和为风格,在音乐史上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中,分布在以桐柏宫、东岳宫为代表的道教南宗洞经音乐是天台山佛道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庙会等民俗

道教对我国古代风俗习惯影响极深,岁时节日、民间祭祀、日常生活以及琴棋书画、茶道酒品、商市社戏、庙会等许多方面的风俗都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庙会文化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利用道教仪式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传说,融入现代高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新内容,集宗教、经贸、旅游、文艺于一体,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台州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间传统庙会活动兴盛。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活动的深入开展,台州地区的庙会等民俗活动得到挖掘和传承,如温岭的泽国三月三、白云观庙会、大溪潘郎东岳宫三月廿八庙会、大溪四月廿三庙会等。另外,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仙居县溪港乡清音寺七夕民俗文化节、天台山旅游体育庙会等民间节庆活动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传统庙会已成为展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道教文化的大舞台。

(六)道教养生术和饮食

为了达到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最终目标,道家非常注重对养生、医药学的研究,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技术,创造了诸如导引、饮食(包括酒和茶)、行气等许多修炼方术和养生方法。从现代科学和医学观点来看, 其中存在着某些糟粕和迷信, 但相当一部分还是具有科学价值的,至今仍为人们所利用和采纳,并且对现代养生保健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道家这些养生理论和方法,依然可以为旅游开发所利用,是宝贵的保健养生旅游资源。

台州临海盖竹洞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一。据考证,盖竹山的葛仙翁植茶园遗址已有1800年的茶史,这是台州迄今有确切记载的最早植茶遗址。唐时,在盖竹山以西几十里至百里方园已盛产茶叶。五代时,盖竹茶名誉东南。明洪武初年盖竹山芽茶已被列为朝廷贡品,嘉靖年云峰茶成为浙江13种名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蟠毫、勾青等茶叶已被列为全国名茶。道教名山盖竹山丰富的茶文化底蕴为弘扬道家茶文化、开发道家养生名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三、台州道教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一)加强道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和开发力度

台州道教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如十 大洞天中的赤城山、委羽山、括苍山等仙山,自然风景优美,远离尘嚣,宛如世外桃源,但除少数人对它有一定了解外, 大部分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对道教名山与宫观的宣传,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景点和产品, 是开发道教旅游文化资源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可利用道教自身演绎的迷人传说和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有关诗文名篇为载体,策划一些庆典活动,利用媒体宣传, 提高道教名山宫观的知名度,并与台州其它旅游产品开发捆绑起来,实行整合营销和开发。

(二)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与弘扬“和合文化”结合

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劝人为善,保护环境、崇尚自然、养生健身等内容,都同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宗旨相吻合,具有积极意义。台州因天台山得名,天台山是我国各派各宗义理修持、相学共修的儒释道圣山,不仅山神水秀,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植根于天台山的“和合文化”源远流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在我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三者互学依存,互相融摄,充分呈现睦居“和合”的情景,与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现代社会倡导的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台州“和合”文化集中体现在以寒山、拾得的交往为代表的“和合二仙”的传说上,进而影响到台州的民间文艺、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台州地区的婚喜寿庆、府第民居、祠堂庙宇,诗文书画、雕塑联匾、歌谣谚语等等无不折射出和合”文化影子。因此,将道教文化资源开发与弘扬“和合文化”结合,科学阐发其内涵,取其精华,从中得到启迪、借鉴和教益,可以使之成为构建和谐台州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挖掘道教文化内涵,突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台州的道教文化资源在浙江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能创新理念,科学规划,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依托文化产业项目,台州完全可以打造文化内涵深厚、经济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道教文化旅游品牌,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道教旅游文化景区。灵活利用道教旅游资源, 充分挖掘道教文化内涵,努力营造浓郁的宗教旅游氛围, 在良好的宗教旅游环境中, 使香客、游人达到朝圣、旅游的目的,是道教旅游开发中所必须注重的。在道教旅游线路开发中,除了让游客参观殿堂楼阁、壁画彩饰、神像雕塑、炉鼎香烛外,还可以让游客观看道士们诵经奏乐,上表化疏,步罡踏斗,食素菜斋饭和野菜药膳, 住宫观式的旅馆, 买配套的道教旅游商品。此外,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游客参与性的项目, 如在道教重大节日, 邀请善男信女、游客, 参加祈祷庆祝活动, 让游客研习道教医药、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书法和气功等。

(四)重点打造四大道教文化旅游产品

1.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游。道教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都与当今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旅游潮流旨趣相吻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普遍感到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渴望回归自然,享受无拘无束的生活,而生态旅游则可以使人们的身心暂时得到放松与回归自然,符合道家所提倡的“自然归一”的思想。因此,利用道教文化这一理念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大有潜力可挖。台州的天台山、赤城山、委羽山、括苍山等道教名山植被覆盖率高,生物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符合开展生态旅游的环境要求,具备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

2.传统体育健身游 。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进为指导思想,强调对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均加以锻炼。道教的健身思想对体育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武术中的动静、虚实、刚柔、进退等,无不在阴阳理论下衍生,道教的太极图更是演变为中国体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将道教文化和体育文化紧密结合,开展具有传统健身思想的体育旅游,让游客以“游”修身,做到调节心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具有较广阔的客源市场。例如近年来天台山举办了几次体育庙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道教养生游。道教医学吸收和融会了中医药学的全部内容,历代道医以宗教虔诚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对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将道教文化与养生理念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旅游者服务。例如,让游人体验 “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生活方式;开发道教药膳以及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道家酒和道家茶;在疗养院、度假村中开展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服务;从精神愉悦、生活体验和身体运动、饮食养生等方面进行养生健身游组合式产品设计等。

天台山桐柏宫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道教南宗主张“先命后性,性命双修”,以人体为“鼎炉”,以人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达到精气神的合一,从而延年益寿。随着桐柏宫的修复,深刻挖掘道教南宗的养生术,将天台山的琼台仙谷与桐柏宫道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在桐柏宫附近兴建以养生、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会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4.道家历史名人游。名人文化是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挖掘、整理、展示名人文化,把名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打造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已成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台州历史名人众多,其中道教历史名人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如三国时高道葛玄、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唐代高道司马承祯、中国隐逸文化以及和合文化的象征人物寒山、拾得以及北宋本土高道张伯端(紫阳真人)等。但台州名人文化研究和保护缺乏合力,投入不足,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缺乏内涵的深入发掘,难以引起游客的文化兴趣和名人情节。台州道教名人资源开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加强道教名人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与道教旅游景区开发有机融合,充分挖掘道教神仙传说的内涵,建设道教名人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文化广场以及名人雕塑,研制道教名人文化旅游商品、推出道教名人文化旅游专线等。

参考文献:

[1]李 一, 周琦.台州文化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联

出版社出版,2002.

[2]杨丽霞.道教神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民族大

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3]孔令宏.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9)

一、音乐旅游概述

(一)音乐旅游的概念

音乐旅游在国内是一项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一门新的学科。音乐旅游是音乐与旅游相结合的修身养性方式。音乐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音乐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音乐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音乐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音乐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音乐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音乐旅游的特点

1.依附性

音乐旅游产品一方面依附于音乐的创作活动,同时又依附于音乐的文化引导和传播效应。

2.参与性

音乐旅游最主要的旅游经历是感受音乐。音乐是极富感染力的东西,随着音乐的律动,人们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很少有人会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而无动于衷。

二、音乐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

(一)增添旅游情趣

音乐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有人把音乐比喻成艺术的灵魂,因为它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可以治愈人们的小情绪,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音乐不光与人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与人们所处的大自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给风光秀丽的大自然赋予了特有的艺术内涵和神秘韵味,给游玩观赏大自然的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和情趣。旅游现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休闲活动,人们通过旅游释放心灵。而音乐恰好也有这种作用,它能调节人们的情绪。当音乐与旅游相结合时,人们在旅途中便不再孤独寂寞,还会增添各种乐趣。

(二)突出旅游文化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的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有人说音乐是文化基因的载体,基因的不同导致音乐的风格表现形式也会有所差异。音乐又像是一串无言的符号,对应着不同的文化密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不同的音乐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音乐作为一生的事业来经营。如今市场上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音乐在其呈现给观众的方式和形态上都会有其独特的特点。发展旅游文化,最重要的是将音乐文化这个角色扮演好。

(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域文化利用与否以及利用程度如何已成为吸引更多游客和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音乐文化是最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不同民族或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其中最具地域特色代表的民族乐器,如西北的锣鼓、江南的丝竹、黄土高原的唢呐、内蒙古草原的马头琴等,都体现了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在旅游行业,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好奇,促使他们想一探究竟。我国地大物博,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音乐自然文化是吸引游客最重要的原因。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异地风情的音乐文化,增强审美体验。

三、深入挖掘旅游中的音乐文化资源

(一)加强音乐文化旅游的研究

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还没有明确统一音乐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广大旅游公司以及旅游爱好者也没有对音乐旅游有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对于目前音乐旅游的意义和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等相关研究在学术方面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我国要发展音乐旅游产业,在学术方面要加强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风土人情的音乐旅游体系,在实践中要不断摸索创新,改进完善体系。在发展音乐旅游过程中,可以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音乐旅游界的相关学者对音乐旅游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完善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理论,建立音乐与旅游良性互动机制,更好地指导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资源

我国能够开发音乐旅游资源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我国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在开发音乐旅游资源时,要注重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推出能够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音乐文化、歌舞表演、特色纪念品等。在音乐旅游资源的传承和创造方面,首先要对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再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还要进行对市场进行调研,加强品牌创新,加强旅游行业与艺术行业的融合,进一步促进音乐旅游产业的发展。一个产业要想长期发展必须依靠产品的策划。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旅游产品,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将音乐旅游产业做得更好。

(三)注重打造特色品牌

音乐旅游作为中国旅游业的一支新生力量,目前还显稚嫩,还没能显露出音乐旅游所应具有的繁荣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各相关部门注重音乐旅游的品牌化建设,把音乐旅游建设成为观众喜欢、旅游者认可、国家支持的旅游品牌。比如,由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主营的大型民族歌舞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由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执导的山水实景演出、魔幻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受到了游客的广泛好评,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欣赏。品牌化建设是音乐旅游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概念清晰的音乐旅游品牌产品可以提升音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音乐旅游知名度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推动品牌化建设,使音乐旅游逐渐走向正常、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雁.论客家音乐文化与旅游开发[J].音乐大观,2013(08):68-69.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10)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备的应对变革和竞争,并取胜于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仅仅是培养开发新产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或者企业品牌,更来源于核心产品的生产者员工素质的构建。

关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包括:1.文化中心论。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以企业的系统管理作为辅助因素来构建和完成,以徐虹(2004)提出的“洋葱”模型为代表。2.知识创新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认为缺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3.综合因素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旅游企业的服务竞争力、企业策划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构成,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

服务型企业竞争优势正是凭借这种系统能力体现在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旅游服务生产者是形成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优化、产品创新以及营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建立以人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素质模型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工作分析要看的是完成了“什么”,而素质模型要看的是目标“如何”达成和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即能力素质模型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熟练程度。素质胜任模型代表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这就要求对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等三方面来构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专业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化、建筑园林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第一,讲好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词汇生动,表达贴切。第二,外语素质。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

(2)协调组织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从线路选择、车辆配备、酒店安排、景区门票、景点讲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导游的综合协调。员工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职业道德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引导游客进行“黄、赌、毒”活动等;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3.思想观念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心理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2)学习能力。旅游企业员工人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3)自我激励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善于不断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等方法,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素质模型的研究将逐渐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素质模型就具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素质为整合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手段、一种沟通工具、一种实现变革和人力资源整合的途径;对于员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明确高绩效的标准,为员工提供清晰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对于教育者而言,素质模型提供了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旅游教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1.设计合理的素质模型为组织提供甄选、绩效考核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素质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任职者提供反馈。

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人员的招聘、筛选、晋升,到培训和开发,绩效的考核,薪酬体系的制定,都应遵循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保持企业内部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以它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指向标,从而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从表层和潜质来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晋升和学习提供依据。

员工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从表层素质到潜质、由外显到内隐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潜质提高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3.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在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职业化学习与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直接手段,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是对旅游教育的目标导向。第一,课程体系的开发。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对素质模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价值观、旅游职业道德以及旅游专业素质。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等课程。第二,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能力素质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教育与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济南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批准文号:09CE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4]朋震、孙敏,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8.

旅游资源开发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74-02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贵州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目前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但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待进一步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规划。政府应做好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注重提高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贵州正逐步重视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亦早已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但将二者有机融合尚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之下,贵州确立以“生态立省”、“旅游立省”战略。而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故发展贵州旅游业必须开发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统筹贵州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使贵州特色饮食开发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注重打造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鲜明特色。如民族风情旅游应是贵州旅游业的重头戏之一,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规划就应注重与当地的民族节庆相结合。

二、树立文化战略意识

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每个地区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应注重结合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当然,要充分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包括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对贵州饮食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突出贵州饮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如贵州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末明初。贵州有土司大大小小上千个,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土司。土司制度留下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饮食文化,应对土司菜系进行整理和包装。另,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打造贵州屯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使贵州饮食文化借乘屯堡文化之东风走出大山。再如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充分抓住红色旅游的特点,开发长征特色系列菜肴、“忆苦思甜”系列菜肴、红色之旅特色系列菜肴等,并注重与相应地区农村的素食文化相结合。

把饮食与贵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贵州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要对贵州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恢复和整理,加大力度整理贵州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故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三、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贵州旅游餐饮品牌名店。贵州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贵州应该有自己的餐饮知名品牌。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贵州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政府应指导、授权相关机构或商会对绿色餐饮企业、餐饮名店、名师、大师、名菜、名点等进行认定,并结合贵州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及主要城市,由政府相关机构或相关组织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定期评定“贵州特色餐饮特色名店——旅游餐饮接待推荐单位”。针对贵州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餐饮特色名店发展战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餐饮特色名店除了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外,国际化和专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当然相关评审应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可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适当地注重官方、专业机构的评定意见与民意相结合。评定应是非终身制,评定后定期还要进行复核评审,对已获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对违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摘牌,同时不断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企业的开发。

在树立名牌战略思想,打造当地餐饮名店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致力于贵州特色餐饮美食业的文化传承、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

四、设计推出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和欣赏需求。我们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贵州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百万千升产量、千亿元产值”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白酒产业。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贵州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注重与贵州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如仁怀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当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更应是旅游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重头戏之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加入主题鲜明的酒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贵州旅游业乘贵州酒之美誉而名气大增,而且有利于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贵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其实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即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陆羽《茶经》说:“(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贵州可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凤冈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明确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结合,通过对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茶产业知名度。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共赢。

除了可打造贵州酒文化、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外,贵州还有诸多饮食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如亦可打造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2005年9月28日,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在遵义县虾子镇隆重开幕。同日,遵义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之都”。总之,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五、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贵州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茅台酒、老干妈、酸汤鱼系列、花江狗肉、丝娃娃、玫瑰糖、牛肉干、都匀毛尖等。仅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素粉(酸粉)、夏家麻辣烫、洋芋粑粑、酸汤鱼、水城带皮黑山羊米粉、豆花面、刘二妈米皮、贞丰糯米饭等等。

应将上述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种档次的旅游商品,从而促进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如修文县近年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县已成功开发出猕露—猕猴桃饮料、有机兔—兔大哥系列、桑椹果系列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扎佐蹄膀、萝卜干、蜈蚣桥豆腐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该县还大力发展了以桃源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屯乡独山村、扎佐镇大河村农家乐,以六广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广镇滨江村农家乐,以春赏花、秋品果为主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谷堡乡折溪村农家乐[1]。

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外乃至国外推介贵州饮食文化、贵州旅游业。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文化和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随着多彩贵州商标的全面注册和推广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是“多彩贵州”的重要内涵。

2011年8月1日起,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今后将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中。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于8月18—20日在贵阳举行。据报道,讲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专题片由4集系列节目组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介绍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4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吃遍黔山秀水”是节目主题之一[2]。在立足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从而使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