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3 08:22:48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考核和评价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教育和培养并逐步提高广大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医学生课堂上的实际收获和学习态度对于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量。在考量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同时这也是判断医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对于当中有关人文素质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考试的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与医学人文素养精神的有机结合,从侧面考察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和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0]。对实践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于医学生而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的提升,同样会对他们的实践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理论的掌握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必须要高度重视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理论素质水平提高了,人文精神素养提高了,这才能为在实践中实施和运用这些人文精神和思想理论,培养合格的具有人文素质精神的医疗卫生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除学生的课内学习考试成绩外,课堂内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对其进行人文素质考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学生学习是否有积极性,是否主动学习和研究课程的相关内容,是否认真按时完成课堂作业,是否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回答,是否注意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不随意出入,不随意接打电话,不玩手机,不大声喧哗,保持课堂安静,创造良好有序的学习环境等,同时在对医学生学习态度考核中还应注意考核学生是否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也是衡量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其学习态度的一个最直观最真实的反映。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的考核者,也必须不断地强化自身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提升国内人文素质理念和精神,并以此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够以身作则,形成榜样的示范作用,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合格师者[11-12]。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医学生之间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互相评价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2)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3)

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相关概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针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教育群体的不同,又可将其内涵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对全社会的人民进行生态文明相关方面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专门针对在校学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目标的实现。”[2]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高校德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指导下,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增进大学生生态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拓宽大学生生态文明视野等方面,涉及到环境、伦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意义

1、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人才则是教育衍生出来的结果。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以高校为起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来增加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体系提供实践素材,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3、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能够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能够为自身的文明素质注入新的活力;“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而言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能够让自己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存在滞后性,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发展。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状

1、高校生态文明课程普及度低

尽管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生态文明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部分高校也开设了生态文明的相关课程,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纵观目前全国各高校生态课程的开展情况,除了一部分农林高校重点加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其他一些院校,除了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则很少开设专门的生态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由此可见,在高校开设生态课程,亟需打破专业、非专业的限制枷锁,让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扩大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受众范围。

2、教师生态文明理论基础薄弱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有的是环境专业的,有的是地理专业的,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未能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3、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参差不齐

文明素质是一个养成教育,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进而来规范和约束自身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由此可见,文明素质高低因人而异,生态文明素质自然也不能例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在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甚至是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下,具有不同的个体表征。比如有的大学生积极拥护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自身行为上却不能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存在理论与行为相背离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对他人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予以指责,但自己浪费水源、乱扔垃圾时却不以为然,存在于人于己,认知有失偏颇的状况;还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环境现状有个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一些具体的生态科学知识则一知半解等情况。

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

1、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生态课程体系改革,即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出发点,全面普及生态文化课程,无论是环境等相关专业还是其他非专业。不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公共课上注入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还要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基础知识,并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一些延伸的知识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大生态知识储备量。此外,高校生态课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媒体等平台,发挥其便捷性、及时性、分享性等特点,省时、省力的开辟“第二课堂”,利用高校论坛、在线课程、电子图库等方式传播生态文化知识,激发大学生生态文明兴趣,进而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2、师资力量培养

一方面,建立健全教师生态文明素质考核。这是一种较为强制性的规范制度,旨在提高专职于生态文明教育这一课程的教师能够提高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完善自身理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切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生态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而不是敷衍应付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效果。

3、教学模式转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用,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充耳不闻,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学困境,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益,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4、个人行为养成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其中,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总之,要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并用来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例如:不浪费水电、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涂抹乱画、不使用一次性物品、不用塑料袋等,通过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约束自身的行为。此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如看到他人有上述违背生态文明的行为也应该积极制止,并利用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陈述利害。

五、结语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未此要统筹一切力量,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J]2012.12.8

[2]路琳,付明明.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综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15-16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4)

1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4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5)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07-0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体育素养如何?怎样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10级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35份,回收率93.5%,其中有效问卷862份,有效回收率86.2%。其中男生473份,占54.9%,女生389份,占45.1%。(2)数理统计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平时在体育方面养成的修养。体育素养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构建及行为培养应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侧重于个体保持身心健康所要具备的有关体育方面的修养。本课题选取了以下四个体育素养的指标进行调查:体育知识、健康意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

1.体育知识

体育知识是多方面的,有体育理论知识、体育专业知识、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安全知识等。具体地说,就是了解人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基本的生理常识,了解体育活动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作用;能有计划、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并了解和掌握相关体育人文知识,具备体育赛事的欣赏能力和初步评价能力,对重大体育事件有所了解,懂得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从表1可以看出:本校学生体育知识普遍较差。其原因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以技术实践课为主,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并且,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忽视了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滞后的教学观念和简单的教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基础体育教育的质量。

2.健康意识

从体育意识调查统计情况看见表2,有76.7%的学生体育意识较高,有23.3%的学生体育意识较差。其中男生的体育意识较高的,比例为90.1%,比女生的60.4%高出29.7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我校学生的总体体育意识较强,其中男生的体育意识相比女生而言,体育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传统体育教学思想,死板的教学模式扼杀了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重技术,把考试结果定为体育教学目标的追求,忽视了锻炼过程和各种体育能力的培养,再加之男、女生生理及运动能力的差异,导致女生消极地上课,被动地应付考试,造成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较差。因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学生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造成男、女生体育意识差异较大的原因。

3.体育技能

体育技能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身锻炼的能力,并掌握基本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具有运动技能较好的人数比例为84.6%,表面上看学生整体的运动技能较好,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运动技能较好的运动项目多以休闲体育类为主,其中包括:轮滑、街舞、台球、保龄球、棋类等,球类项目中多以小球类为主,其中羽毛球、乒乓球为学生较多的活动项目,三大球方面,学生中篮球技能所占比例最大,足球、排球较差。田径方面学生普遍存在较差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已无法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所学内容与现代生活方式连接不紧密,导致了学而无用的现象发生,从而难以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放弃了体育锻炼。

4.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主要分为健康素质和运动素质两个方面,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人应具备强健的体魄,较强的耐力、反应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健康素质,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才能迎接严峻的挑战。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校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或一般的学生占所调查学生比例的49.2%,也就是说,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一般或较差的状态。大多数学生并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究其根源,主要应归咎于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视学习成绩提高,对体育锻炼漠视,客观上也没有多少时间去锻炼身体,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进入大学以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多数学生不得不再次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一如既往地忽略体育锻炼。在这种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更难对体育锻炼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结论与建议

1.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坚持每学期安排10%的理论课教学。理论课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主渠道。理论课上,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另还可通过开设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向学生传授观看和欣赏体育竞赛的知识,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做到丰富多彩,开阔学生的眼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以上易学、易练、实用、有效的运动技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体系

课外活动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之一,仅靠两周一次的体育课来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是不可能的。体育工作的责任不仅在课堂之内,应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知识得以再实践和提高,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大学生应具备的体育素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7)

关键词 高校健美操 女大学生 身体素质

一、前言

健美操运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氧运动,由美国人Kennth cooper博士开始推广。由于健美操运动融合了音乐、体操、舞蹈等多种元素,这使得健美操运动不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很快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对象:辽宁大学健美操选修班4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健美操、高校体育课程方面的文献作为理论依据。

2.实验法。实验过程:在辽宁大学健美操班随机选出40名女大学生,经过一学期健美操课程,经过前测数据和后测数据对比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健美操基本步伐、身体素质练习、新大众健美操一级规定动作。

3.研究指标。第一,力量素质:一分钟屈腿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蹲起;一分钟提踵练习。第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第三,耐力素质:800米成绩。

4.数理统计法。运用Minitab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比较实验前测数据和后侧数据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最后根据统计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三)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对力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正好符合健美操的运动特点,在音乐伴奏下成套动作的反复练习,能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背阔肌、三角肌,腹背肌,臀大肌、大腿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及小腿腓肠肌等充分的得到锻炼,对女大学生力量素质有着较大的提高。

2.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柔韧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是全身性的有氧练习,它有较好的增强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作用。通过一定强度的健美操练习后,有效地锻炼到身体各部分的肌肉、骨骼和韧带,使身体可以更好的参与拉伸练习。在健美操成套练习中大多要求身体和四肢最大幅度的伸展,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肌肉和关节的延展,使女大学生的柔韧素质得以提高。

3.健美操课程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健美操练习时间较长,有时甚至有连续上千个动作,长达一个小时以上,这对于学生提高对抗疲劳的意志力也是大有好处的。通过长时间的有氧练习,使女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得以提高。

(二)建议

1.健美操对改善女大学生身体素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一定的条件,加强教师技术水平的培养,逐步普及健美操并丰富教学内容。

2.进行科学指导,努力推广健美操运动。健美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安排运动量及动作内容,运动应从易到难,运动量及强度逐渐加大,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

3.健美操课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健美操运动成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4.加强教师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能力,各高校应加大师资选拔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加强其科研工作能力,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其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 王申申,等.辽宁省竞技健美操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3.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8)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9)

一、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家兴起素质教育之风,已经有十多年了,伴随这股“劲风”,国家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行素质教育的初衷,是为了在丰富学识的同时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关节都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全面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得出,素质教育的四个内容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国家需要法律规范行为。高等教育的法律专业就是为了向社会上输送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起到传承中国法治社会的作用。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席卷而来,社会对法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需要法律人才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秉公执法维护法制社会的建设。

根据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认真学习素质教学,以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以此成为优秀的高端法律人才。

二、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建议

高等素|教育包括四个部分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所以讨论法律专业教育与其的关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2.1 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良药―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特指人在道德方面的内在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道德也有十分深刻的理解,提出“德者,国家之基也”,“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德乃做人之首,道德是文化最基本的内容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社会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法制社会约束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公正执法造福社会。树立与法治社会相同的价值观、认同法律所起到的社会作用。

从这样的关系中看出,我国高等法律专业教育中,实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社会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及法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前者是依存于社会形态,后者则是针对法律专业进行。针对这两部分可通过树立道德理念、坚定法律意义、培养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三个部分进行。

2.2 综合素质的基本组成―文化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对文化素质有多重定义,一是人生理上表现出的原本的特点,二是事物自身所具备的性质,三是人在进行或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而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文化素质,是指的第三种定义: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时所具备的的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不仅仅是体现在专业技能,更多的还有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像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通过学习这一类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通过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展现综合素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其主要的展现形式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看似独立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相互融合。一般是对两者进行教育教学时,会运用到多种表现手法: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教学;将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相互融合;将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结合。不论是哪一种表现方式都可以帮助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外,完善自身的文化素质。

2.3 法律专业学生核心――专业素质

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之下的法律专业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是责无旁贷的。我国非常重视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各大院校针对不同的法律类别也建立了诸多的专业,以此分门别类的进行针对性学生培养。高等教育中法律专业具有专业性以及目的职业性的特点。不论是那一个法律专业,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将培养专门的法律人才为目标,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该计划符合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施教的老师,再根据整体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细分,通过不同的课程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渗透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

近年来,国家快速发展对法律社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深化,作为法律社会的监督者,从事法律的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更加细化深入的了解法治社会。法律专业素质其主要内容,不仅仅指的是知识的积累,还有法律的实践能力。在实际的执法过程中,看到现象,可以此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专业的法律知识,思维重建得出最终的具有法律效应的结果。按照这样的实践过程,就要求培养法律专业素质,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2.4 法律专业学生的保护伞――身体心理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因为在真实的执法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挑战专业技能和逻辑思维同时,对身心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锻炼。身心的健康是法律工作顺利进行的保护伞。

因此,高等院校需要跟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和认知能力。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态对待事故,用坚强的意志力学会处理危险、困难的时期。

总结:法律专业实行素质教育是国家的社会形态决定的,素质教育包括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我国高等教育设立法律专业,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法律人才,以此来传承法制国家的理念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平等。通过分析四部分内容,明确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中可根据相应的方式进行法律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汉东. 试论法律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 法学家,2003,06:14-19.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0)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

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

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

(3)渗透性。

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篇(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不是专门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所以,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毫无疑问,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尽管就主流和整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协作理念弱化、心理素质脆弱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以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我们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的是主渠道作用。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基,对于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实现人的价值目标需要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社会。自我完善除了知识和技能方面外,还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作底蕴。尤其是在理工农医等非文科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忙考证、疏修养的现象。如今又不可能过多增开人文类课程,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目前,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无关紧要,可开可不开的课,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意义重大,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青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人的发展,而不是单纯技能教育导致的“单面人”的发展。同专业课的学习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对其意义进行宣传倡导,以期引起人们对其价值的应有重视。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人格、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社会关怀等方面。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相一致的。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还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主法制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些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经济、政治、伦理、法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这充分印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3.方法论的培养功能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哲学原理部分就以提供方法论见长,其中蕴含着大量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哲学思维的学习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法,进而提高鉴别和主动吸取优秀文化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强抵制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文、史、哲等知识的融入,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取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格、情操和人文精神。进一步而言,就是学会为人、做事和生存,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处理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从基本功能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于灌输思想、形成意识、塑造人格、指导行为。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正确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展开,理论层面上的研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更为重要和艰难的环节在于如何把理论探索转化为教学实践,这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决定性环节。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任课教师的作用便突显出来,任课教师素质这个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1.加强使命感,提升自我意识

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其中,除了专业技能培养外,其他诸多方面的素质,如思想政治、人文精神、身心健康、法律道德观念等等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使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重技能轻修养的单项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责任重大。为此,

必须提高自我意识,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门普通的知识性课程来传授,在自我意识中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素质教育课程来对待。

2.增强责任感,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甚至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尤其是在目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才能够在言谈举止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积累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同一个内容,对有的专业学生可能较有好感,而对另外专业的学生则可能味同嚼蜡。对此,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授课中应该结合现代经济学内容。以有利于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面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就该尽量联系现代科技的相关信息以及使用自然科学的案例,以利于增强授课内容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对此,任课教师唯有拓宽视野充实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任课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以自己言行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做人典范。

3.提高技能,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其一,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灌输方法,充实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

其二,凝练教材内容和框架结构,补充专题讲座方法。结合国内外大事,就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组织专题学习,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说服力。

其三,根据专业差别调整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学生,若忽视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自然会影响教学针对性。为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