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个人可行性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10-20 20:18:40

个人可行性报告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1)

中图分类号:f2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75-05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xbrl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方面的应用,通过对信息数据赋予唯一的标记,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和交流的速度、质量和效率。随着2010年10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及其技术规范的,发现仅有少数企业在实施xbrl技术规范层面出现了错误,却在通用分类标准及其编报规则层面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错误[1],这类错误将直接关系到xbrl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因此,有必要对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展开研究。

作为xbrl应用非常活跃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对xbrl财务信息鉴证业务的研究不断修正,于2009年了sop09-1[2],即对xbrl财务报告履行完整性、准确性与一致性鉴证程序进行了规定。

目前,学术界对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概念框架研究。srivastava和kogan(2010)[3]首次探讨了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概念框架。他们认为应从商业事实、数据标签和元数据的可靠性出发,来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为纸质报告的真实反映进行鉴证。高锦萍(2011)[4]提出在纸质报告和xbrl财报二者并存环境下,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是确定被鉴证单位管理层对xbrl财务报告中商业事实、元素映射和元素拓展的认定是否恰当;在替代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应对管理层关于xbrl财务报告中财务信息和xbrl实例文档的认定提供鉴证。林琳和潘琰(2011)[5]则构建了由关于xbrl实例文档数据的认定、关于xbrl实例文档元数据的认定以及关于xbrl分类标准的认定组成的鉴证概念框架。(2)xbrl财务报告的鉴证程序和方法研究。boritz 等(2009)[6]采用utc公司的案例研究了鉴证人员需要实施的鉴证程序,包括软件测试和人工检验。欧阳电平和张真真[7](2007)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先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鉴证,再对电子数据进行收集、转换、整理、分析和验证来实现鉴证目标。

本文与上述研究成果的不同之处在于:(1)鉴证框架的设计思路不同。本文综合考虑了xbrl财务报告应用的并存环境与替代环境,并从xbrl财务报告元素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由总体鉴证目标、具体鉴证目标和各管理层认定所构成的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主体框架。(2)鉴证框架的验证方式不同。本文采取了双向追踪法对现行xbrl财务报告进行了鉴证,而现有的研究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构建了一个鉴证理论框架,并未采用数据进行验证。

二、xbrl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鉴证框架

xbrl财务报告主要由xbrl分类标准和xbrl实例文档组成。而xbrl实例文档是基于分类标准所定义概念的事实值的集合。

(一)鉴证目标和鉴证层次

不论是在xbrl财务报告和纸质报告并存的环境,还是在xbrl财务报告替代纸质报告的环境中,xbrl财务报告都应该真实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事实。因此,无论是在并存环境还是在替代环境,xbrl财务报告的总体鉴证目标就是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事实进行认定。只是由于在并存环境中,注册会计师已经对纸质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进行了鉴证,即纸质报告已经是企业经济事实的真实恰当反映,注册会计师只需对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纸质报告提供合理保证即可。

xbrl规定了企业信息的表达方法,规范了信息披露的途径[8],因此,基于xbrl生成的财务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技术规范和编报规则,即xbrl财务报告需具有合规性。除此之外,事项法会计理论表明会计的目的是为不同的可能决策模型提供可能相关经济事实的信息,而不是直接为不可知或假设知道的决策模型提供价值输入[9],即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

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实信息进行决策。因此,xbrl财务报告中的经济事实应该是可靠的,即客观、公允、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客观经济事实,否则将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恰当性。综上所述,在xbrl财务报告总体鉴证目标的指引下,其具体鉴证目标就是对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进行认定,而与这些具体鉴证目标相关的具体内容就构成了管理层认定的层次,由此就形成了由xbrl财务报告总体鉴证目标、具体鉴证目标和各管理层认定所构成的xbrl财务报告鉴证的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本文将对具体鉴证目标包含的内容(管理层认定层次)进行阐述。

(二)管理层认定层次的构成

如前所述,具体鉴证目标是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而具体鉴证目标又可以分解成以下管理层认定,其中:

1.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

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包括了如下两个方面的认定:

(1)分类标准的有效性:是指企业编制的分类标准遵循技术规范(xbrl 2.1)和分类架构(frta 1.0)的规则。 (2)实例文档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的实例文档遵循技术规范(xbrl 2.1)和实例标准(fris 1.0)的规则。

2.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xbrl将数据的定义、内容和表现相互分离[8],即xbrl财务报告元素由元素标记和元素数据两部分组成,因此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包括元素标记的可靠性和元素数据的可靠性。

(1)元素标记的可靠性组成内容。1)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企业的经济事实都已经用元素标记表示。具体来说,它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认定:基本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包含企业的经济事实所对应的所有基本元素标记;扩展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包含企业的经济事实所对应的所有扩展元素标记。2)元素标记的匹配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标记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的实质是匹配的。3)元素标记的一致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的属性及其间关系(展示、计算关系等)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一致。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的认定:属性一致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的属性(借贷、时间类型属性等)和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一致;关系一致是指xbrl财务报告元素标记之间的关系(展示、计算关系等)与企业对应经济事实之间的关系一致。4)元素标记的存在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标记均用来表示企业的经济事实,没有多余或误导性的元素标记存在。

(2)元素数据的可靠性。1)元素数据的准确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数据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是一致的。它包括:金额准确:是指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金额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一致;符号准确:是指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符号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一致;上下文、单位准确:上下文是元素数据的背景信息,包括报告主体、报告期间和报告场景的信息。单位是元素数据的计量单位。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数据的上下文、单位应与企业对应的经济事实保持一致。

2)元素数据的存在性:是指xbrl财务报告的元素数据均来源于企业的经济事实,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已发生的、且与被鉴证单位有关的数据,即没有多余或误导性的数据存在。

三、基于xbrl财务报告鉴证结果的实证研究

利用上述鉴证框架,采取双向追踪法对xbrl财务报告进行鉴证。

(一)样本选择

随机选取了2011年深沪两市12年基本行业内的5个样本行业共120家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

目前在中国,xbrl财务报告与纸质报告处于并存环境,因此,该环境下的总体鉴证目标是xbrl财务报告是否真实恰当地反映了纸质报告。由于这些上市公司均使用了各证券交易所提供的xbrl财务报告报送软件,其财务报告基本上都满足合规性的要求,只需对样本公司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鉴证。

由于对重大错报的判定不是本文的重点,将把所有发现的错误算作错报。在鉴证程序的选择上,本文采取了双向追踪法。

(二)实证结果分析

在所有的样本中,总共存在了433个错报,平均每个报告出现3.61个错报。将从错报类型与报表类型两个角度来探讨错报原因。

1.按照错报类型统计的结果分析。

按照违反认定的类型(错报类型)对发现的错报进行统计(表1)。发现现有xbrl财务报告中存在三大类错报,其中,违反元素标记完整性的错报个数最多,为282个,

占比高达65.13%;其次是违反元素数据准确性的错报,为150个,占比34.64%;最少发生的错报是违反元素标记匹配性的错报,只有1个。

(1)在违反元素标记完整性的错报中,违反基本元素标记的完整性(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常出现的错报,占比高达57.28%,这说明一些企业在编制xbrl财务报告时,没有选择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标记来表达纸质报告的某些经济事实。比如,纸质报告中列示了“应收股利”或“应付股利”项目,而xbrl财务报告中没有出现该元素标记。这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对通用分类标准的不熟悉所致。而违反扩展元素标记的完整性(扩展元素标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xbrl 财务报告中元素标记的信息粒度粗于纸质报告对应的经济事实,即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标记所表达的事实较纸质报告对应的经济事实更具有概括性。例如,纸质报告中列示了“取得融资租赁收到的现金”项目,而xbrl财务报告中对应元素标记为“收到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它表达的信息概括性较前者强,不能完整地反映纸质报告中披露经济事实的实质。因此,为了保证完整的信息披露,企业应该基于通用分类标准中的元素标记来创建扩展元素标记。

(2)在违反元素数据准确性的错报中,发生次数较多是违反金额准确性的错报(金额错误),达到了33.95%的比例。比如,纸质报告中“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的金额为4.29亿元,而xbrl财务报告中该金额为14.29亿元,差异高达10亿元。这类错报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人员的疏忽所致。而违反符号准确性的错报(符号反向)都发生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比如,纸质报告中“专项储备”的子项目“本期使用”的金额为“-2.02亿元”,而xbrl财务报告中该金额为“2.02亿元”,差额高达4.04亿元。这些错报同金额错误一样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疏忽所致。

(3)唯一的一个违反元素标记匹配性的错报(元素标记不匹配)也发生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即在纸质报告中,“利润分配”中少数股东所减少的权益是由于提取盈余公积而形成的,在xbrl财务报告中却把这种减少的权益归于对股东的股利分配。这可能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人员对某些元素标记的含义不了解所致。

2.按照报表类型统计的结果分析。

显示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错报比例依次由高到低分别为51.04%、29.79%、9.93%和92.4%。这说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都是容易出现错报的报表,这应是cpa鉴证要重点关注的。

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最多的错报类型是金额错误,共有67个,达到该报表错误总数的51.94%,其次是基本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发生了48次,占比37.21%,最少发生的是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仅有14个。在利润表中,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容易发生的错报,共有200次,达到该报表错误总数的90.50%。在现金流量表中,只发现了33个金额错误,7个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存在符号反向和元素标记不匹配的错报,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不同报表进行鉴证时,应着重关注各报表中容易出现的错报类型。

(三)实证结论

根据错报统计的结果,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三点提高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1.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实证结果表明,在xbrl财务报告中出现的主要是基本元素标记缺失的错报,这是由于编制xbrl财务报告的会计人员对通用分类标准的不熟悉所致。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通用分类标准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加快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工作。同一行业的企业披露内容具有相似性,因此,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仅能大大降低xbrl财务报告中扩展元素标记缺失等错报的发生率,也能增强xbrl财务报告的标准化程度。

3.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以及完善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金额错误和符号反向错报的出现会影响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除了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外,完善xbrl财务报告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从源头上降低xbrl财务报告的出错率。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xbrl财务报告元素的角度,本文尝试构建了由总体鉴证目标(xbrl财务报告真实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事实或者纸质报告)、具体鉴证目标(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和可靠性)和管理层认定组成的xbrl环境下财务报告的鉴证框架,

并在总体鉴证目标的指引下,将xbrl财务报告的合规性分解成与分类标准的有效性和实例文档的有效性相关的认定,将xbrl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分解成与元素标记的可靠性和元素数据的可靠性相关的认定,这些内容组成了管理层认定。并采用了双向追踪法对上市公司xbrl财务报告进行了鉴证,发现了基本元素标记的缺失是最常出现的错报。针对现有xbrl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推进通用分类标准的贯彻实施、加快行业扩展分类标准的制定、加强对xbrl财务报告质量的人工校验以及完善编制流程的内部控制来提高xbrl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推进xbrl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http://mof.gov.cn/pub/kjs/zhengwuxinxi/kuaijiguanlidongtai/201108/t20110810_585875.html.

[2]aicpa. statement of position 09-1:performing agreedupon procedures engagements that address the completeness[m].accuracy or consistency of xbrltagged data. aicpa.org, 2009.

[3]rajendra p.srivastava, alexander kogan. assurance on xbrl instance documen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sser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0,(11):261-273.

[4]高锦萍.xbrl财务报告审计模型及实现机制:一种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1,(3):74-80.

[5]林琳,潘琰.xbrl鉴证业务理论基础构建[j].当代财经,2011,(8):110-118.

[6]boritz j.efrim, no won gyun. assurance on xbrlrelated documents:the case of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23):49-78.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2)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104-07

从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来看,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并且,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都在迅速增加。相对过去而言,行政单位预算盘子也越来越大,行政单位对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增加预算透明度有其客观的需求。因此,必须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或方式来提升对财政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但是对企业研究较多的内部报告这样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行政单位得到有效使用的还很少见,理论研究则更加显得滞后。

构建的直接目的是为行政单位内部管理者决策和控制提供相关信息,提高财政透明度和执政公信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和效果。在行政单位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有其客观的需求,也是会计学理论向前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从理论意义来看,不但完善和丰富行政单位会计的基本理论内容以及基本方法,而且拓展和丰富了内部控制理论。从实用价值来看,在梳理和优化行政单位内部信息传递流程的同时,有助于全面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收支,加强预算控制。

本文拟从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出发,以报告目标为导向,阐明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并在分析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一个构建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框架思路,从而为构建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

“内部报告”一词是被人们常用,但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文献资料不多见。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指出内部报告是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但没有定义内部报告。目前学术界对内部报告的内涵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文通过考察大量关于企业内部报告的内涵,并其对“内部报告”进行了语意分析,最后本文对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内涵界定如下: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指的是行政单位内部编制,并且在行政单位内部传递,为行政单位各级次管理者和职员所使用,以满足行政单位运转的需要,特别是满足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收支情况以及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实现行政单位目标的正式的信息报告,其中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和各式各样的统计报告在内。

这一界定反映了如下四个关键特征:(1) 行政单位内部;(2) 正式地报告;(3) 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人;(4) 内部报告的使用者除了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外还包括其他员工。

二、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从这个目标来看,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应研究的方面,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相联系的问题。

(一)报告主体和对象

内部报告的主体是指内部报告信息的提供者。内部报告信息的需求者构成了内部报告的对象。内部报告的主体和对象都是相对的,即具体到行政单位中的某一级次或者某一个人,既可能是内部报告信息的提供者,即内部报告主体,也可能是内部报告信息的需求者,即内部报告对象。因此,根据行政单位管理职能层次,内部报告的主体和对象通常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和全体员工。

(二)报告内容

由于行政单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范围,因此预算控制作为行政单位主要的管理手段。预算控制和内部报告系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前馈控制,后者是反馈控制,因此预算控制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内部报告的内容,所以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内容应当根据行政单位预算内容来编制。

(三)信息质量特征

内部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内部报告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报告目标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内部报告信息质量特征是为内部报告目标服务的,同时也是衡量内部报告质量高低的标准。它是联系内部报告目标与内部报告之间的桥梁,对内部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起着约束作用,是提供信息符合内部报告目标的要求。要实现内部报告的目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以下八个基本要求,即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及时性、灵活性、级次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①相关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与控制和决策相关,有助于对行政单位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②可靠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以行政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为依据,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项收支情况及其结果。

③重要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要与内部报告使用者的关注点联系起来,对于重点关注的信息属于重要信息,内部报告应当充分反映。

④及时性 。内部报告所承载的相关性信息必须及时处理和传递。

⑤灵活性。内部报告的形式、格式应当具有灵活性,可以不拘一格,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⑥级次性。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区别不同级次的管理层和员工表现出一定的级次性。

⑦可理解性。内部报告应当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符合阅读习惯,便于行政单位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

⑧可比性。行政单位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应该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报告,同类信息的指标口径应当一致,相互可比。

(四)报告的使用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使用是指内部报告的功能加以利用,以满足行政单位运转的需要。为了实现行政单位的预算目标,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员应该充分有效利用内部报告,及时全面地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要加强绩效考核,并实施问责制度以保障内部报告的有效使用。此外,由于行政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性,使用内部报告时要恰当处理信息披露和保密的关系。

三、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报告意识淡薄,信息得不到有效传递

长期以来,作为领报经费的预算单位,行政单位只是按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按照开支标准简单地进行管理,这将使得会计信息偏向于满足预算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对其本身的财务状况信息披露不足。目前,行政单位编制的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多是为了编表而编表,编制的目的不是为了例行公事就是为了最终完成对外决算会计报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报告系统,更不用说利用内部报告为单位决策、控制、评价、激励而服务了。

(二)内部报告目标太狭隘

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反映其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主要集中在项目执行情况、项目支出明细、经费支出、交通使用明细、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另外,有些报告的信息非常零散,不完整。总体来看,上述内部报告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行政单位各级管理层对日益增长的信息的需要。

内部报告目标太狭隘,在一定程度上说,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目标定位不全面有关。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的会计目标的界定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单位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应当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这种目标定位只考虑了上对下的要求,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对财务信息的需要。

(三)内部报告工作机制不健全,人员及职能不落实

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主体和组织一般限于财会部门,其他部门内部报告的意识淡薄,参与程度非常低,并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报告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特别是监督组织的缺失,使得内部报告可有可无,或者不按照规定的期限报告,甚至不报告,从而导致内部报告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一问题不仅在行政单位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企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内部报告工作质量的提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可能与我国内部报告研究比较滞后有关,表现在内部报告的理论还很不完善,理论上探讨出的内部报告在实践中缺乏应用和检验;第二,可能与领导对于内部报告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关,虽然单位存在着内部报告制度,但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等活动时,根本没有很好地执行内部报告制度。

(四)报告频率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报告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

行政单位内部报告规定的报告频率没有得到一贯执行,报告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这种情况很普遍。有些报表规定是月报的,有的月份则没有进行月报。相比较而言,上报报表(外部报告)报告频率执行较好,可能与外部监督有关。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出,内部报告如果需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内部监督机构。

(五)时间滞后,内容不全,缺乏监督

另外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报告报出时间相当滞后。此外,内部报告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抓住重点。例如,某些重大项目没有进行报告,不利于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要与内部报告使用者的关注点联系起来,对于重点关注的信息属于重要信息,内部报告应当充分反映。造成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由于内部报告执行组织和内部报告监督组织的缺失,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使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内部报告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的使用。

四、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明确了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和基本问题之后,针对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主要问题,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首先需要确定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需求内容及其需求程度。这可以通过查阅有关行政单位会计报告方面的文献、对行政单位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途径来确定需求内容和程度,然后着手构建以目标为导向的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行政单位资金运动的特性决定了行政单位与国家预算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分配关系,从而明确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总目标,即最大限度地为行政单位预算控制提供有用信息。在把握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基本问题后,基于预算管理的要求构建三大类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即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经营支出报告和对应关系报告。最后的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实施策略。这可以从内部报告制度建设、内部报告组织机构、内部报告编制和内部报告体系评价四个方面来研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实施问题。

(一)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的构成

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 。预算控制是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反映。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在预算标准准确的前提下,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预算执行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的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并且反馈给有需要的人员(可能是各级管理者,也可能是基层员工),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合理配置财政资金,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追求支出绩效。所以,如果说预算编制是前馈控制的话,那么内部预算执行报告则是反馈控制,两者相互作用。因此,内部预算执行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费支出报告的构成

经费支出报告,着重从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反馈各单位经费项目的使用情况,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单位经费支出表,包括单位经费支出总表和单位经费支出明细表;第二类是处室经费支出表,包括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总表、处室(科室)经费支出明细表和经费支出明细记录表;第三类是经费控制表,包括重点经费额度控制明细表。经费支出报告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反映经费支出的信息,从而实现对经费支出额度全面的追踪和反馈。

(三)对应关系报告的构成

就勾稽关系而言,对应关系报告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与企业内部报告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区别,也是行政单位内部报告比较具体特殊的地方。这是由于政府与企业运作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不同所导致的。对应关系报告分两类:一类是国库与内部预算对应分配表;另一类是预算指标与经费支出关系表。

(四)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实施策略

由于内部报告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领域,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的内部报告研究均显得很滞后,理论研究还没有跟上实践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从引入内部报告制度到健全完善内部报告制度需要一个过程。行政单位实施内部报告制度也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逐步完善。

五、 结语

本文从行政单位内部报告的内涵出发,以报告目标为导向,阐明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并在分析目前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行政单位内部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个构建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的框架思路,以期为建立适合我国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做一点有益的探索。

本文认为,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完善理论基础,解决内部报告理论的基本问题;其次,需要结合组织的特点和信息的需求构建内部报告体系;最后,评价内部报告体系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报告体系。另外,下列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它们为系统研究行政单位内部报告体系提供有益的经验、新的思路和视角: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的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集团公司形式出现的公司日益增多,一个集团公司下面少则有十几家分子公司,多则有几十家分子公司,不断增加了集团公司层面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工作的复杂性和工作量。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是以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子公司的个别财务会计报告为基础的,个别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着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个别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个错报或者漏报等问题可能要导致合并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部,甚至是整体重新编制。因此,通过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考评来提高财务会计报告整体编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考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同一报告主体同类的编报问题重复出现。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考评对象起不到足够警示作用,同样一个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主体经常会出现重复性错误,即自己出现过的错误重复出现。

2.同样的编报问题在不同的报告主体中重复出现。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各个报告主体的联动机制,经常会出现同样的编报问题在不同的报告主体中重复出现,一个报告主体出现的编报问题,不能有效地传递到其他报告主体,引起其他报告主体的注意,即他人出过的错误自己重复出现。

3.同一报告主体由于编报人员的更换,新上岗人员频频出现新问题。在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轮岗过程中,由于工作交接不充分,导致新上岗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人员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不高,不断出现新问题,即移交人让他人重复出现新问题。

4.不同报告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难度不同,同样给财务会计报告的考评带来了困难。不同的报告主体,在合并单位数量、涉及业务范围、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不能对不同的报告主体采取同一考评标准对待,即要针对不同编报难度的报告主体区别、合理对待。

二、考评目标

基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面临的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通过发挥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导向性作用,达到“三不一统一”编报考评目标,即 “自己出现的编报错误不再重复出现,他人出过的编报错误自己不再重复出现,不让他人重复出现新编报问题,并且在同一平台上对不同复杂程度的报告主体进行统一考评。”

三、考评机制设计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机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关键点和具体内容的设计,以达到“三不”的考评目标;第二部分主要是对不同编报复杂程度报告主体得分根据难度权数进行修正,以达到“一统一”的考评目标。

1.考评关键点和具体内容的设计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的关键点主要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四大方面,在这四大方面下可以再次根据各个报告主体的实际需要增加若干考评具体项目,每个考评项目根据重要性赋予一定分数,并且将各个参与考评的报告主体的编报问题和扣分情况置于同一考核表中,如下表:

表1 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考评评分表

在编报考评过程中,每月将各报告主体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应所扣的分数填写在考评表中,下发给各报告主体,使各个报告主体都能看到各自和其他报告主体在编报中出现的问题。

在考评标准设计上,对于第一次出现上述编报错误的报告主体,按照相应分数扣分;如果某报告主体重复出现本报告主体出现过的编报错误,按照相应分数三倍扣分;如果某报告主体出现重复出现其他报告主体出现过的编报错误,按照相应分数双倍扣分;同时对当月更换报告编制人的报告主体进行重点考评。

在以上考评标准计分设计的引导下,要求各报告主体在编制过程中:第一,每月需要认真填报,尽量减少财务会计报告编制错误的发生;第二,需要深入分析上月编制过程中出现的编报错误并举一反三,避免自己再次发生本报告主体已经发生过的编报错误,否则将三倍扣分;第三,需要仔细分析其他报告主体编制过程中的出现的编报错误并引以为戒,避免自己再次发生其他报告主体已经发生过的编报错误,否则双倍扣分;第四,在更换编报人员时,移交人和接交人要做好编报资料和编报方法等方面的移交,如果移交不充分,在移交当月可能会因为编报问题多并且由于是重点关注的编报对象而受到严格的考评扣分。

2.对不同编制难度报告主体得分根据难度权数进行修正

基于不同报告主体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复杂程度不同,在综合考虑不同的报告主体在编制难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考评经验,确定各个报告主体的难度系数。在本文中,假设结合报告主体在合并单位数量、涉及业务范围、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结合历史考评经验,确定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和其他公司的难度权数分别为0.85、0.75、0.80和0.95,则在年末根据各报告主体的基础分数和全年各月的扣分情况,可得到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和其他公司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最后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如下表:

表2 财务会计报告考评年度得分及排名表

通过难度权数对得分的修订,使不同难度层次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主体可以在一个水平基准上进行考评,解决了不同报告主体考评基础不统一的难题。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4)

首先介绍述职报告的定义。根据国家有关公文写作的规定,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属于行政公文中议案、报告和请示三个上行文之一。《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是社会组织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己某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履行职务情况的口头报告。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又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

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特点

(一)个人性。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是积极安全生产责任人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回顾,按照上级规定在一定时间进行,要从安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结论。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本岗位,或所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二)规律性。述职报告要写事实,但不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得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理性很强,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必须进行“扬弃”,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而继承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以前工作中好作风、好的方法,去掉不好的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即今后工作计划,是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重点内容。

(三)通俗性和专业性。安全工作既面向群众,又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因此要在保持相当的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通俗性内容要尽可能明晰准确,结构是格式化的。如果需要在面对听观宣讲,则必须口语化,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三)艺术性。述职报告的艺术性是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整个报告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述职报告必然联系整体的讲话活动特点来进行。“述职报告”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述职”,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报告”,是呈现表像而又整体的艺术生命体。报告者要两者并重。写作述职报告,最好从上述总的认识出发。

安全述职报告的主题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5)

值得称道的是,《今报》在创刊后短短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盈利,这在新的报业竞争环境里,确实是一个奇迹。她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中在创刊之际就果断实现行业广告制则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此作些探索。

广告招标

2007年8月,《今报》正处于紧张的创刊筹备期。新的报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实现广告经营的突破,这一媒体的生命线在拷问着每一个今报人。而这其中,作为《今报》总编辑的宁向东先生无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办一份既叫好又叫座的报纸,尽可能早的收回投资、甚至获得利益回报,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绝非易事。正是此时,广告制进入了他和今报人的视线之中。

广告制,其原意是指广告主把自己的广告业务委托给广告公司去完成,广告公司站在客户的角度,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客户提供完成广告活动所需的一切服务。广告媒介通过公司承揽业务,公司处于中间桥梁地位,为广告客户和广告媒介提供双向服务。

刚创办的《今报》需要更多的曝光频率、需要一个良好的广告平台去不断提高质量和竞争力、需要专业的经营团队出现在广告主的面前、需要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需要更多的资源进入……广告制的优点如此明显,今报人心动了,其后便以“今报速度”展开了行动。

在离创刊还有一个月的时候,2007年8月25日,《今报》在希尔顿酒店召开广告招标会。宁向东先生当时提出了句口号“让有胆量有智慧的广告公司共同见证今报的诞生和成长”。80多家广告公司莅会,房产、商业、金融、美容、食品饮品、家居、医疗、旅游、教育等十个行业纷纷被广告公司投标。在报纸还没有创刊,10个行业的广告却被出去,广告招标会取得圆满成功。这就好比产品还没制造出来,却被销售公司认购,不能不说是今报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引用央视CTR媒介总监姚林的评价:“这在中国媒体广告业未见先例”。

三赢市场

如果把行业广告制简单地理解为将行业标上价格进行贩卖,那就大错特错了。

广告公司与《今报》的合作是建立在对《今报》媒体特性和独特价值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的。

报纸市场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报纸的功能由原来的信息性为主过渡到信息性、服务性、审美性、知识性相融合。信息性依然是都市类报纸的首要功能,而作为城市周报的《今报》,服务更显重要。都市类日报以新闻性为主,《今报》以资讯性见长。

资讯性,是《今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显著特点,也是经营重点。功能性,是《今报》优于其他报纸的重要部分。立足生活服务内容的《今报》,各种功能性版面既是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报纸经营的特色单元。功能性版面对于广告的吸附效果明显,时尚、房地产、汽车、化妆品、旅游、潮流消费等功能性版面成为《今报》广告增长最快的部分。这类功能性专版,与其他主流日报比较,在内容深度以及对于行业的亲和力,以及版面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受到了市场的认同。

按专业分工的原则,《今报》将广告业务委托给广告公司去做,从而集中人力、物力办好版面,提高媒体的质量和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与读者,而且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更为重要的是,有这些广告公司和今报共同开发市场,有效地降低了一份新办报纸的风险,增强了今报的现实竞争力。

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今报》摸索出了与广告公司合作的新颖模式和思路:从市场定位和产品特性上,服务性是今报的鲜明特色和内容特质。这种服务性,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服务,更强调媒体的全方位服务。体现在报纸内容上,编辑中心与公司紧密沟通,共同策划各种专辑或特稿,力求达到读者、广告主和报社三赢的目标,这就从源头上使内容为读者和广告主“量体制作”,使服务性得到了深度体现。

实行行业广告制,并不意味着《今报》的经营完全外包。《今报》广告中心还要承担着与广告公司的业务对接和服务工作。要做两个工作,一个就是流程上对接服务,协调广告与版面;第二个是服务广告公司,主要是针对广告公司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服务。我们的客户不是具体的广告主,而是广告公司。

广告制的实行,使《今报》在创刊的第一年里规避了广告经营风险。因为其在招标确定广告公司时要求广告公司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广告任务,同时要交纳保证金。如果广告款逾期不到,广告中心就要向广告公司预警,扣掉其保证金作为滞纳金,这对规避《今报》的广告经营风险尤其是广告到款风险有着极大的好处。

探索思考

实行广告制一年来,可谓大浪淘沙,一些对《今报》特性有着更深理解、善于经营《今报》媒体价值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他们和《今报》一同成长,并对今报的未来发展前景抱有极大信心。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今报》所实行的广告制也将必然地做出适合报纸自身发展的调整。

环顾国内的同行,全国的城市周报的经营方式呈多元化,既有以广告制为主,又有以自主经营和广告制相结合的运行形式。

广告制推行较为完全的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的城市周报,如《申江服务导报》和《精品购物指南》等。这些城市的广告市场较为成熟,广告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较高,容易和报社达成报纸经营的战略共识。

但在具体运行中,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也在显露。比如双方在媒体的市场战略认识上以及对于报纸长期培养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处理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容易对于报纸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许多城市周报,包括《精品购物指南》等运行良好的报社,在广告运行中也逐渐采取几家公司分包的方式,选择若干家公司,分行业广告业务,并留下部分行业自主经营,这样,就使报社的经营自主性大大加强,有利于报纸的长期发展。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6)

内部报告,是指在管理控制系统运行中为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以定期或非定期形式提供用于企业沟通、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的格式灵活的各种报表、图表和说明。不涉及企业给股东、债权人、政府或其他外界的报告(这称之为外部报告)。内部报告系统是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以内部报告为载体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以便企业进行沟通、控制、决策以及业绩评价。

内部报告的目标决定了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这里的有用性是指沟通有用性、控制有用性、决策有用性和业绩评价有用性。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在这最基本的质量信息特征的前提下,内部报告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其他质量特征,他们可以看成是信息质量的分层次的要求。比如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行性和可比性等。这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对于构建合理清晰的内部报告提出了最直接的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所生成的内部报告,形式可以多样:文字表述和图表分析可视具体情况不同而灵活应用,基本的质量特征应反映其中,这是对内部报告有用性最基本的遵循。

内部报告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就会形成不同的体系。如从业务流程角度可分为采购相关的内部报告、生产相关的内部报告、销售相关的内部报告、价格相关的内部报告、新产品开发相关的内部报告等;按报告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年报、半年报、季报、月报、旬报和快报;按报告的内容划分,可分为资金报告、成本费用报告、生产经营报告、收入成果报告以及汇总报告;按内部报告的编制主体划分,可分为投资中心报告、利润中心报告以及成本费用中心报告。我们认为,按内部报告的编制主体,即责任中心来建立内部报告体系比较清晰,每一责任中心围绕自身的核心责任目标及其分解建立相应的报告体系。因此,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可以此为依据,形成投资中心内部报告、利润中心内部报告和成本费用中心内部报告。

二、内部报告设计的原则

内部报告是保证财务报告(外部报告)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必要条件,是连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利益的桥梁。同时,内部报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预算控制系统(现在通常称全面预算管理)关系甚密,在企业的管理控制中有重要的地位。有效的内部报告在设计及应用时必须符合以下各项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对决策者拍板定案,或对责任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将会构成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确定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能够定量的数据(如视其金额的大小或重要的控制比率);但实际上判明信息对决策者是否重要,还应视其本身的性质是否属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定。内部报告的设计应与企业组织架构配合,每个管理层主管都可接获一份内部报告,列示其责任范围内所有直属下级单位的绩效资讯。此种报告遍及整个企业组织,每个主管都可定期收到内部报告,上下层报告亦可相互连接。这样,当上级管理人员在报告上发现重大差异时,可迅速透过此报告体系与组织结构,追查相关责任人。提供给各级管理者的内部报告应将报告项目划分为可控制及不可控制两大类。可控制项目,是指该管理者的决策行动可直接影响的项目。管理者不应对不可控制项目负责,否则将使其认为考核不公平。此外,对于可控制与不可控制项目的划分方法及原则,应力求合理且一致。

(二)着重例外报告。现代企业规模与交易量迅速扩大,管理者常面对资料却难以理解其中含义,亦难找寻其中隐藏的重大问题。未避免管理者时间浪费,报告内容应以有用的信息为限。内部报告的设计应能引导管理者的注意力,使其集中于少数重大例外事件上。所谓“例外”是指与原定计划不同者。这样可协助管理者有效率的运用其有限的时间,使其以充裕的时间来解决问题,而不必浪费大量时间在找寻问题上。内部报告提供管理者所有的差异项目,管理者可自行判断差异的重大性,然后就所选定的重大项目查验详细附表,并追踪发生原因。为协助管理者判断何项差异为“重大”,可事先制定控制界限。控制界限可用金额或比率表示,当差异额超过此限额或差异幅度超过此比率者,均视为重大,应以追查;否则视为随机误差,免予追查。内部报告的设计可将这些重大差异特别标明,以便加速管理者的反应行动。

(三)说明扼要原则。内容力求简明。相关报告使用者通常并非会计人员,故在不损害报告完整性的前提下,各项数据应尽量列表汇总,并多用文字加上说明。同时,对于那些报表中没有列式但需要考虑的项目,报告要能够引导报告使用者对那些排除在外的具体项目做出分析。报告的使用亦应注意其相关性,即报告的内容应根据其报告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报表格式清晰适当。报表格式设计应考虑下列各项要求:考虑报表的性质与可读性;根据使用者的层级决定所列金额的详细程度;将实际发生额与绩效标准并列比较,并显示其差额或差异率以及累计差异额和累计差异率;区别报表的用途或紧急程度;用图示法增进数字的传达能力。

(四)适时提供原则。由于管理决策对于经营结果具有立即及持续性的影响,故应尽量缩短“作成决策”与“报告提供”之间时间差距,这是因为不利的情况与问题在发生当时最能引起管理者追查与更正的兴趣,在此时间之后,管理者将较注意新发生的事件,而对过去的问题较不注意。而且不利的情况持续越久,公司所受的损失越大。随时间经过,管理者将倾向于视此不利情况为正常现象。因此,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应适时的向各级管理者提供内部报告;有时在正确的实际数字尚未完成前应以合理的估计数代之;一般情况下,企业多按月编制内部报告;遇有特殊问题时,可就所涉及的部门或领域编制周报或日报,以满足加强控制的需要。

(五)协助而非批评原则。报告中若采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代替消极而有破坏性的批评,则可使内部报告发挥激励作用,激励员工的工作情绪,引导管理者改善自身的工作情况。最理想的情况,是要使阅表人能将其视为协助执行任务的有用工具,而非指责他人缺陷的负面报告。因此,内部报告的设计与编制应考虑其行为面的影响,报表中应以事实分析说明取代批判性的意见评估。

三、内部报告在预算控制中的应用

预算是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的一种系统方法,具体地讲“预算”是指企业对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及使用其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它是以数量形式表示的未来的计划。预算控制是指企业通过预算的形式来规范各级管理者的经济目标和经济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控制系统是一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是与整个公司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人力资源流的要求相一致的经营指标体系;是与日常经营管理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是与期终总结相关的业绩评价与奖惩体系。预算控制不但与企业整个经营流程密切联系,而且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内部报告系统与预算控制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预算编制是前馈控制的话,那么内部报告则是反馈控制,两者相互作用。即有什么样的预算编制,就有什么样的内部报告。一方面内部报告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信息的反馈,而预算正是它所要依据的最有效的标准(当然这是以预算标准的准确性为前提的),即预算控制系统为内部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标准;另一方面内部报告系统为预算控制系统提供其执行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执行过程信息和执行结果信息),将预算控制的过程和结果形成面向企业内部管理层的内部报告: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一)内部报告在预算编制中的应用。预算为内部报告提供最有效的控制标准,而在预算控制过程中,其最重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预算”这一控制标准的确定。预算控制标准的确定过程就是预算编制过程。预算编制是一个前馈控制过程,预算编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算执行结果即内部报告的实际业绩,进而影响对预算执行者的业绩考评。那么如何使预算控制标准制定得更为准确呢?一是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问题,预算编制方法包括: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以及滚动预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关预算编制方法的论述很多并趋于成熟,在这里不再累述。各个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编制方法;二是从人的行为因素讲,预算的编制过程是参与和协调的过程。预算编制过程的参与,即允许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编制发表意见,而不是将预算强加给执行者们,这样一方面能够大大降低管理者与预算执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使预算执行者产生责任感并激发起创造性。由于预算执行者参与预算编制,就很可能使预算目标成为执行者的个人目标,由此也产生了更大程度的目标一致性。预算编制过程的协调是指各个责任中心的部门预算在企业最高管理者审议通过之前,各个管理层次的预算都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谈判和协商才能确定。预算编制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这样才能使最终的预算既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又适应基层的单位的具体情况,避免由于高层管理人员的主观决定造成脱离实际的结果。预算编制涉及到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它需要企业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二)内部报告在预算执行中的应用。预算执行即预算的具体实施,它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此它在预算控制系统处于核心环节。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一种动态控制,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作业核算和现场观测获得信息,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变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通过事中控制可以有效地抓住控制点,及时发现差异,衡量绩效,纠正偏差,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预算执行的过程也就是内部报告开始发挥作用的过程。内部报告是预算执行过程的逆向过程,伴随着预算的执行,内部报告作为一种反馈控制方式或反馈控制手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及时将预算执行的过程和最终执行的结果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层进行反馈。一是可以有效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以及责任辨析和业绩考核;二是可以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企业的资产和收益,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管理的协同效应。

(三)内部报告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在企业实施预算控制过程中,企业各阶层责任单位、责任人执行的进度与效果综合反映在各自的责任内部报告中,这些责任通过自下而上的逐级汇总,清晰的将各责任层次直至企业整体某一时点或阶段预算执行的进度与运行状态显示了出来。通过这种显示,可以发现预算执行的实际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环节及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环节与不同原因,开具相宜的诊治处方,进行修订,进而保证企业预算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内部报告的作用不仅在于使企业最高管理层对整体预算以及各责任层次的管理者对本责任层次及下属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责任预算执行的进度、变动状况及问题偏差加以了解与诊治,同时也包含着责任辨析与业绩评价的过程。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照责任目标通过责任评价,掌握预算的运行状况、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环节,并借助责任辨析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为协调矛盾、堵塞漏洞、纠正偏差提供思路;二是通过业绩评价与责任辨析活动,确定各责任单位、责任人责任目标及各项责任标准值的实现水平,以及不同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对整体预算目标的贡献差异,进而为兑现惩罚提供依据。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7)

正文(从经济、政治、地理、人文等方面论证该项目的优势、缺点、问题等)

结论和建议(写明该项目的可行性的理由、存在问题的对策等)

附件 1:分报告

附件2:图片

附件3:参考资料

______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组负责人: 年 月 日

文书要点

(1)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知识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方案和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根据需要研究的内容确定形式。一般来讲,主要的框架结构应当包括封面、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参考文献以及附件十个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封面,没有固定的要求,但是项目名称、报告单位、报告时间等内容不可缺少。其中摘要、目录、图表目录、术语表、参考文献与附件等项可根据报告的需要进行选择。前言部分一般包括项目的来由、目的、范围以及本项目的承担者和报告人、可行性研究的简况等。

(2)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内容就是报告的正文部分所要体现的内容。它是结论和建议赖以产生的基础。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当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完成了所有系统的分析之后,应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由一个总论和几个专题构成。

第一,总论。总论即项目的基本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中,这一部分特别重要,项目的报批、贷款的申请、合作对象的吸引主要靠这一部分。总论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的历史、项目概要以及项目承办人四个方面。总论的实质是对项目简明扼要地做一个概述,对项目承办人的形象和思想作相应的描述。在许多情况下,项目的评估、审批、贷款以及对合作者的吸引,其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总论写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写作时一定要尽心尽力,既要保证总论的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又要注意与后面内容相照应。

第二,基本问题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问题研究,是对各个专题研究报告进行汇总统一、平衡后所作的较原则、较系统的概述。项目不同,基本问题研究的内容也就不同。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有三个:工业新建项目的基本问题研究,技术引进项目的基本问题研究和技术经济政策基本问题研究。其中,工业新建项目的第一方面是市场研究,着重解决项目新建的必要性问题;第二方面是工艺研究,着重解决技术上的可能性问题;第三方面是经济效益研究,着重解决项目的合理性问题。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人们常把这三个问题分成十个专题来写。这十个专题为:市场情况与企业规模;资源与原料及协作条件;厂址选择方案;项目技术方案;环保方案;工厂管理机构和员工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方案;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

特别提示

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8)

(一)财务报告理论上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1、关于计量。财务报表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表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表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表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2、关于确认。早期财务报表的确认仅研究收入的决定和费用的分配。在股份企业出现以前,往往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收入和费用。那时确认的唯一标准是看有无现金流入(收入)和流出(费用)。后来,由于出现委托和关系,为了正确反映和评估在某一期间的受托责任,就产生并广泛运用了权责发生制。然而权责发生制仍然是针对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来说的。它提出了确认收入和确认费用的新标准。这个新标准不再是看有无现金收付,而是看权利与责任是否发生。为了实现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又形成了应计、递延、分配和摊销等四个特殊的会计程序。权责发生制使财务会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较前复杂,当然所获得的收益数据也较前更为相关与可靠。人们主要关注收入和费用确认的另一解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左右,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表被普遍认可为第一报表。财务报表使用者所共同关心的主要信息是一家公司的收益(盈利)。收益是怎样决定的呢?从收益表的构成可以看到:通过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决定收益。这就是流行于当年的收入/费用观。然而收益也还可以由净资产(不包括业益的变动)的期末与期初的余额对比来求得。后一决定收益的方法称为资产/负债观,因为这可不依赖收入与费用而单独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直接进行确认。若根据资产/负债观,权责发生制就不能构成全部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基础。于是fasb发展了会计确认的理论。在1984年12月发表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企业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和计量"中第一次提出确认的完整定义,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根据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报表要素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的定义,而把确认的过程分为"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种类型。fasb第5号概念公告关于会计确认的见解如同它强调现值技术的运用和大力提倡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样,为把各种创新经济业务(典型的是衍生金融工具,可确认而尚未实现的有关收入项目等)在表内予以确认、计量或者在表外进行披露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新思路。由此可见,财务报告理论与实践的这一发展,不是凭空而来。它们同样是竞争技术与全球化等环境因素发生作用的结果。

3、关于报告。早期的财务报表,是直接根据日常记录所编成的。报表的内容就是表内的项目。项目只不过是会计科目的重新分类、汇总和排列。后来由于经济业务日趋复杂,表内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会计上的术语而不易为广大投资人所理解。为了提高报表的易懂性和可使用性,于是增加了表外附注和附表,这一部分的出现,同证券监管机构(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提出补充的披露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虽然表内和表外的区分,人们已习见为常,但多数人并不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不同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fasb于1978年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提供了一个非常明确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当前实务中的财务报表应当称为财务报告;财务报告= 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财务报表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则可以请企业以外的会计师或专家审阅,有的甚至可以既不审计,也不审阅。在讲到财务报表和附注的关系时,fasb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则反复强调:在财务报表表内表述是确认;用附注(包括表内旁注,表外底注)、其他附表、其他报告手段进行表述,不是确认,而是披露。这样,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形式和是否量化表述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

(二)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与变化回顾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60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再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sfas财务会计准则公告》95),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企业可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在此以前,英国已在asb(《会计准则公报》的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中提出"全部已实现利得和损失表"作为第四报表)。

第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不论是否实现)。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批评

尽管企业的财务报告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改进,并根据使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作了若干创新。但迄今为止,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是很不满意的。有人则对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似乎在加速地降低而表示担忧,早在1975年,英国assc(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发表的"公司报告"和1991年英国icaew(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和icac(国际会计合作委员会)联合发表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模型",就先后相当深刻、全面地揭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缺点。1994年美国aicpa(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改进企业报告--面向报告用户"中也指出了现行财务报告的不足。概括各家的看法,特别是针对新经济的要求,财务报告有待改进的方面主要是:

第一,由于环境的加速变化,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面向未来经营发展的关键性信息。但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在确认方面有苛刻的要求,对于计量,也主要限于货币量度。这样就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这些信息大部分属于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广义无形资产,如一家企业的员工、客户、知识基础和该企业的声誉。

第二,由于交易、事项、情况要得到会计的确认,从而在财务报表内表述,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它们必须是已经完成,至少是已经发生的。每一项符合确认要求的报表要素,在它们的定义中都明确规定属于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带来的结果。这样,整个财务报表的信息--这是财务报告中的核心信息,必然面向过去,而不可能面向未来。

第三,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告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现代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人)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资本市场的股价涨落,反映的也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现在,财务会计与财务报告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它们只能用盈利和现金流量两个会计信息间接地作为替代变量。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当前人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关于这一点,fasb在2001年关于"改进企业报告--对增进自愿披露洞察"这一研究报告中进行了描述。该报告分析了可能正在改变企业环境的关键作用力量。从经济因素上具有全球化、所有权分散、竞争、着眼于财富的创造、企业资产构成的变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今天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也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主要是:

1、应当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需要在财务报表之内对确认和计量方面有所创新,使之可确认更多的有用信息;

2、应当提供不一定用货币量度,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

3、整个财务报告在维持有用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更多地披露预测信息,特别是关系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信息;

4、成本信息固然是可关与相关的,但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变化的信息、可能更为有用。

面对竞争、高新技术和全球化的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适应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信息提出的新需求。笔者认为在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加以改进时,一定要解决好继续和发展的问题。要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与会计环境不相适宜的部分。总的来说,对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应是一种扬弃;具体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并不意味着对之完全否定,相反,在gaap没有改变之前,构成财务报告核心的应还是财务报表,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即它们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等四项标准。并将它列为财务报告的第一部分,但是建议将这三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而对于非核心的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尤其应该注意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能够表明投资报酬、财务弹性和变现能力的会计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做法,在损益表的下端附加披露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

2、对财务报告中可采用的计量属性不以货币量度为限,并进行广义解释。这一点,其实并未动摇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以货币为计量基础的假设。因为货币仍然是财务报告特别是其中的财务报表的基本量度。只是,应当同意,甚至应当鼓励同时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总有可以量化的属性。问题仅在于量化的精确程度有所不同。现代企业具有如此复杂的经济活动,会计在计量问题上若不跳出货币度量的框框,恐怕很难在确认和披露上有所前进。

3、要充分发挥披露在财务报告中的作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另外,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

4、在其他财务报告中,着重披露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经营活动重大的不确定性--存在的显著风险和报酬机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和关于企业"软资产"(如人力资源)以及评估的商誉的信息,并尽可能披露关于竞争对手或同行业其余相关企业的信息。

5、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如采用季度财务报告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简化年度财务报告等。

6、对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的企业,应该单独予以披露并进行核算。

7、若存在着多个企业分部,应尽量按照行业分部或地区分部编制或提供分部报告。

8、鼓励企业进行适当的自愿披露,包括披露一些有一定依据的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和管理当局的意图等。

9、鼓励企业披露关于履行社会责任和关于企业增值的会计信息,并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采用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叙述性披露、在现有财务报表中添加某些项目或单独披露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等形式。

10、要尽量注意"效益>成本"这个普遍的约束条件,在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之间进行权衡,要尽量避免会计信息披露过载现象。要根据会计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兼顾财务会计的固有特征,并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9)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65-02

一、会计信息化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财务数据的收集、加工、处理、披露都可以适时进行,不仅迅捷,而且可以双向交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得到极大提高;甚至报表阅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以财务会计的原始数据为基础进行再加工,获得更深入的信息。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从结构到内容均需要进行变革,以形成会计信息化下的新型财务报告即网络财务报告。作为会计发展的新兴领域,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它还将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呐容、模式以及对财务报告的审计都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

(一)财务报告质量要求的转变

在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信息可以从网上披露。网上披露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其时效性与信息含量。从时间上来看,企业可以将会计处理程序以及编报程序在网上连成一体,将整个会计的核算流程,从原始凭证的信息输入到最后的会计报表数字输出在同一时间完成。从信息含量上来看,网上信息不受任何限制,不仅可以披露规范的报表信息,而且可以披露内部管理的信息;不仅可以披露财务信息,还可以披露非财务的信息,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大大提高。外部信息使用人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自己所关心并需要的有关信息,从而使整个会计信息市场更加有效,社会资金的流向及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二)财务报告模式的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下,随着会计目标的转变,人们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向。为满足这些需求,财务报告的模式应是多元化的。

1、经济事项报告。指在披露通用信息基础上进一步披露企业的经济事项的明细项目的报告模式。所谓事项,是指可观察的,亦可用会计数据来表现其特性的具体活动和交易。现行的财务报告信息多为一些综合数据,使用者往往有不同的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财务报告应包括足够的明细数据,同时将数据综合的任务交给用户,以便信息用户能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件。事项报告模式强调编制明细一些的报表,它将计价和对信息及会计方法的选择留给用户。

2、专用报告。指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它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别,有选择地和重点地对特定用户披露特殊信息。这样,企业既可以满足特定用户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披露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3、外部报告。将财务会计交给外部专业机构可节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设置,取得规模效益。同时,还有利于改进报告质量,降低使用者的成本。外部特别适合小型企业。但外部报告模式在保守商业秘密的方面尚未有切实的解决方案。

4、在线报告。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在线报告的显著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适时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报告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询的数据库中供用户随时查询。在线实时报告系统使交易和事项在发生时就可以记录、处理和报告,用户可随时获得实时报告信息告。

5、多栏式报告。现时提供的单一信息不便于比较不同计量和确认方法下得出的结论,也不便确认不同信息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样所提供的信息通常与决策无关,并且无法实现真实和公允原则,还会产生会计数据固化。于是,人们提出了多栏式报告模式,即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使得单一信息转向多元化信息。

(三)财务报告内容的变化

在会计信息化下,信息是多元化的,财务报告既要反映货币信息,又要反映非货币信息;既要反映财务信息,又要反映非财务信息;既要反映历史信息,又要反映现时信息。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需求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为此应拓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财务信息为核心,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这是会计的本质特征。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也相当重要。非财务信息具体包括:(1)背景信息:主要披露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情况、市场动态,关联企业交易状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等;(2)前瞻性信息:主要提供公司发展前景规划,公司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公司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公司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及信息;(3)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包括公司对员工的责任信息、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责任信息和对生态环境维护责任信息。

2、在用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来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西方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都较为普遍地使用了公允价值概念,我国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也引入了这一计量属性。将来在会计信息化下的财务报告中,公允价值将全面取代历史成本。

3、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必须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加剧对技术与人才的开发、利用和争夺,以创造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市场价值,并确保竞争优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对此,会计必然要转向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随之,财务报告的重心也必然发生转移,即能及时准确地报告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价值。在开发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模式时,重点要解决好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问题。

4、增加相对值信息的揭示,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以绝对值信息表述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是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特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相对值表达的信息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决策的需要。随着财务信息决策用途重要性的进一步加强,会计主体范围的逐步突破,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会演变成会计信息化下财务报告发展的主流。

二、会计信息化下重要的财务报告模式――在线财务报告

在线财务报告主要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它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

(一)在线财务报告的特点

在线财务报告与普通书面报告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兼容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实时报告系统可以很好地兼容不同使用者的信息处理方式,如利用超文本链接,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由总括性信息转入明细信息,而且这种明细信息可以细至每一项具体的交易;利用超媒体技术,使用者可以读到各类文字与数字信息,也可以使用各种直观的图表与图像。

2、信息容量大,信息冗余度低。由于在线报告是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贮,因此突破了书面报告所含财务信息数量上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在线报告所特有的交互性,同一个数据可以被不同使用者以不同的方式引用,但是它却可以只存贮一次,这就大大降低了数据的冗余度。再者,由于在超文本中引入信息链接,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不同报告之间相互切换,查询信息,多个报告都涉及到的信息就可以只在其中一个报告中作详细说明,其它报告中只要注明索引位置即可,避免同样的信息在多个报告中重复出现,减少了信息的冗余度。

3、阅读方便。在线报告中的信息链接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分布在不同报表内的数据,也可以是以前年度报告中的财务指标,甚至可以是互联网上其它站点上的相关信息。因此,超文本和信息链接的引入使得财务报告所含信息量无限扩大,财务报告的读者在阅读报告时可以随时追踪信息线索,无形中提高了阅读财务报告的效率。

4、传递迅速、更新及时。在线报告大大缩短了财务报告传递的时间,提高了会计消息的价值,迅速的传输速度就使企业有可能随时更新在线报告的内容,信息使用者也因此可能获得有关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即时报告。同时,在线报告最大程度的缩短了会计期间结束日与财务报告公布日之间的时间间隔,这将有助于防范内幕交易,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5、更具个性化。在线报告所提供的人机对话,使财务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一改以往财务报告使用者被动地接受统一格式的财务报告的局面。在线报告可以按照使用者指定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信息,并可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报告所含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提供相关的财务指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使用者分析财务报告的工作量。目前,大多数在线报告都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点设置信息搜索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设定关键字来控制信息获取的数量与内容。

(二)在线报告对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影响

由于在线报告与书面报告相比具有其独到之处,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既对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提出了新问题,也为今后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

1、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结构。书面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有顺序的线性结构。在线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由于建立了信息链接,呈现出一种相互交叉的网状结构。阅读书面报告时,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减少信息搜索花费的时间,报告使用者总是依照报告编排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使用者是遵循着报告提供者预先设定的思路来阅读报告,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信息获取过程。在线报告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于前者,阅读者可以借助信息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信息,不再因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信息搜寻上而中断阅读的思路,从而实现按照自己的思路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在线报告的出现突破了财务报告只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局限,同时也打破了财务报告与其它企业经营报告之间的界限,使它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络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由于上述信息披露方式的改善,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读者在阅读财务报告时可以通过信息链接直接到其它经营报告上获取相关的信息。

3、在线报告的出现对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将这种新的财务报告形式进行规范,只有通过规范,会计和其他信息系统人员才能据此设计控制程序,并运用信息技术预防、检查和纠正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线索。实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规范,必须使披露的信息符合实际经济现象的本质,信息披露控制的主要规范和控制程序,应同时嵌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在线报告的出现使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更加重视事前控制和实时控制。在线财务报告的信息涉及面广、影响大,需要会计和审计人员十分重视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协同合作,并提前参与系统设计和控制会计和审计人员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修改阶段积极介入,帮助提出实施控制,使信息技术为新的服务方式提供机会。这些服务方式包括:验证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以及检索信息时查询信息结果的准确性。只有会计师、审计师、系统开发者一起努力,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质量,更加有效地控制在线财务报告的风险危机。

5、在线报告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审订观念。目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都只是针对原始财务报告的。在线财务报告中,个性化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对这些个性化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比较困难。审计师可能不再根据公认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而是根据公认控制准则,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收集、储蓄及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控制程序发表意见。可以猜测,未来审计报告不仅要针对信息披露方式,还要针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发表意见。

(三)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及形式

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信息量大,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各种管理、控制、预测、分析和决策所需的各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尤其应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加以详细披露。这些信息主要包括:(1)知识性资产的信息,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2)金融工具信息,包括金融工具的范围和性质、关于利率风险的信息、信用风险的信息、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信息和预期交易的套期保值信息。(3)履行社会责任信息,包括社会资产、负债,社会贡献率与社会积累率,环境的破坏及改善情况,人力资源的培训及安置情况和公正商务情况等。(4)分部信息。这种信息是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按行业和地区分部,从多角度提供企业的各种信息。(5)预测性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

在线财务报告应披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会计频道与各种形式的信息集成――原始分类数据、特殊目的数据、分析数据和预测数据,多种不同的集成形式;(2)实时信息查询系统――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和其他查询;(3)网络热线――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而专设;(4)留言板――灵活的交流场所,进行各种特殊信息的交流。

三、结束语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财务报告在质量要求、模式、内容等方面也要进行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满足不同类型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作为会计人员,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潜能,及时有效的引入和利用IT技术,适时变革会计信息系统,探索出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发展的崭新模式。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10)

随着人们对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深入,是否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作为难题之一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历史上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而争论的焦点在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出具是否会降低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财务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表明,年度财务报告仅仅是债务和权益投资的部分决策因素,而对季度会计信息、内部控制、预测等信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注册会计师进入这些领域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并使用问卷表来调查公众对此的态度。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53年出版的《注册会计师手册》中指出一个新建议: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意见中,应包括一个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意见。这个建议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指出:对内部控制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评价容易引起误解。到60年代,《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内部控制的报告》把在审计报告中是否需要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利交给了管理当局。这使得如何表达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见成为一个更加突出的问题。1980年,《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取代了《审计程序说明书第49号》,《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指出:为了表示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审查既可独立进行,也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进行。可见,《审计准则公告第30号》采取了折中的态度,这也反映了实际中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二者关系认识上的转变。

在长期争论的基础上,人们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认识于80年代末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988年,《审计准则公告第60号--审计师对关注到的内部控制结构相关事项的传达》被颁布,该公告要求注册会计师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中存在的重大不足与审计委员会进行沟通。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利用法(FDICIA),这一法律规定:所有资产大于2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管理当局必须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声明。该法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报告进行验证。2199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了《鉴证业务准则第2号--财务报告外的内部控制报告》及《鉴证业务准则第3号--符合性鉴证》,对企业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评价并表示意见提供指导。至此,对于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以职业规范对内部控制评价及出具报告的认可而告一段落。实践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单独评价及报告是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是独立审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确选择。

(二)关系重新定位

虽然对于内部控制报告与审计报告关系的争论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否影响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到底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靠性?二者的关系到底如何定位?笔者试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这里的会计报表是企业管理当局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财务信息的手段。一般地,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注册会计师以第三者身份,对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报表进行检查,并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作出独立鉴证,以增加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被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声明书发表评价意见的书面文件。内部控制声明书是企业管理当局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所作的认定。按最新理念,企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个要素。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企业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声明书中的认定进行鉴证,并发表评价意见,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此信息的需求。

从审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审计报告仅仅是对企业年度财务信息的鉴证,范围较小,时效也较短;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则是对"……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的鉴证,范围广,时效也较长。正因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过程的鉴证,审计报告是对结果的鉴证,所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对注册会计师的报表审计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表面上的意见类型的一一对应,即不能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无保留意见,则审计报告也应该是无保留意见。由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某个时期的全过程的鉴证,而审计报告是当年度财务信息发表意见,故财务报表所示财务信息的合法、公允及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贯并不表示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定是完整、合理及有效的;同理,企业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合理性或有效性上存在重大缺失也不等于企业当年财务报表一定不可信。内部控制对财务信息的影响是一种基础性的影响,是一种过程性的影响。

审计报告侧重于向信息使用者传递被审计企业当年度或短期的信息,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映出来的信息则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对审计报告所提供信息不足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增加证券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及有效性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卡罗·A·沙勒著刘明辉胡英坤主译.《审计概念与方法--现行理论与实务指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香港会计师公会.《高级审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超越企管出版研发组.《内部控制制度作业要点及实务--公开发行公司自我评估规范》.超越企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新闻局局版.1999

4.文硕.《世界审计史》.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第二版

5.王光远等编著.《会计大典第十卷--审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个人可行性报告篇(11)

一、 引言

企业通过CSR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所以,CSR报告在推动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沟通的重要工具(Chapple et al.,2005)。然而,2010年度,在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中,了CSR报告的企业仅有274家,接近一半的企业没有CSR报告。此外,已的CSR报告质量也参差不齐。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企业CSR报告数量和质量呢?近些年来,一些研究已经从企业规模、企业类型等方面对CSR报告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相关研究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可以影响诸如企业CSR报告数量、慈善行为等结果(沈洪涛,2007)。

以往的研究发现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所在行业、领导层群体特征与CSR报告数量有关(Tarca,2001)。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国有控股企业了更多的CSR报告;企业规模和CSR报告成正相关关系;相对于非污染性行业,污染性行业了更多的CSR报告;臧伟等(2010)从高层领导群体的视角探讨了高层领导者群体特征与CSR的关系,发现CSR报告数量与高层领导者群体的平均年龄及平均受教育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此外,现有研究关注了着企业类型、企业规模、企业所在行业对CSR报告质量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行业特征对CSR报告质量具有正向影响。然而,就经营者个人特征对CSR报告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还没有展开专门的研究。由于CSR信息披露对推进CSR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企业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经营者个人特征对CSR信息披露的影响,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对CSR信息披露产生怎样的影响,不仅如此,还要从经营者的个人层面和企业所在行业层面,分层次仔细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并检验,经营者个人特征对企业CS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行业间是如何变化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本研究填补了已有研究还未讨论经营者个人特征对CSR报告数量和质量的影响这一空白;在实践上,本研究结果为企业如何提升企业报告的数量和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 经营者身份特征对CSR信息披露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是自我决定理的一个分支。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朝着有利于自己决定的环境定向发展的倾向,并且越是具有自主定向的人越勇于承担CSR(Fogarty et al.,2004)。Patton(1992)发现自主定向不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后天学习的影响。

因果定向理论对于理解经营者个人特征对CSR信息披露的一个主要贡献可能是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的影响。许多社会心理学上的研究已经直接或间接的证实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自我定向的程度也越高。一个接受过较高教育的经营者倾向于自己做决定,而不是让其他群体成员来做决定。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经营者往往倾向于倾听群体成员的意见。产生这些结果背后的原因是由于心理因素决定的,当经营者受过较高的教育后,就会对自己的判断、决策、看法更有信心。相反,当经营者受的教育层次较低的时候,往往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判断,因为经营者会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受过更高教育水平的人提出的意见会更稳妥或更准确。根据因果定向理论,越是自我做决定的人越勇于承担CSR。

受到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愿意自我做出决定,进而越倾向于承担CSR。例如,当一个人独自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会首先考虑到做这件事情的后果以及需要为此承担的责任;相对而言,而当一个人通过其他人的看法做出决定,他会认为对这件事情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要小,因为他可能会认为提出这一看法的或意见的人也应该承担责任。

CSR信息披露被定义为企业通过公开的文件来说明企业履行了哪些方面的CSR(Wood,2007)。企业CSR报告是近年来CSR信息披露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企业CSR报告是CSR信息披露的方式,但对于不同的企业的CSR报告质量却有很大不同。高质量的CSR报告能更好的披露企业履行CSR方面的信息,从而企业能更好地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因此,应从企业是否CSR报告和CSR报告的质量衡量CSR信息披露情况。基于以上推理,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经营者受教育程度越高,企业披露的CSR信息越好,这反映在企业更多CSR报告(H1a),以及CSR报告的质量越高(H1b)。

2. 行业特征的调节效应。现有的研究对于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和经营者自我决定倾向关系的研究相当清晰。然而,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信息披露的关系则并非想象中的那样明确,虽然从直觉上觉得这种关系是正确的。虽然,已有研究注意到企业所在行业会对CSR报告产生影响。但没有研究关注行业划分可能对经营者个人特征和CSR信息披露之间关系的影响。Delmas和Toffel(2012)的研究指出,在污染性的行业里,企业受到更多的外界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媒体、舆论、公众监督、政府等。这样高污染性行业的行业特征就会限制个人特征的作用。例如,由于受到媒体、舆论等关注,污染性行业会更重视CSR信息的披露。从这个角度来说,污染性行业的行业特征会限制经营者个人特征对CSR信息披露的作用。

如前所述,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信息披露的影响是出于自身原因,其特点是内在的动力导致企业经营者重视CSR履行。由于污染性行业的特征对企业CSR信息披露的影响是出于外在压力。所以,我们预期行业特征对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由此提出本研究第二个假设:

H2:行业划分(污染性行业与非污染性行业)调节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越是污染性强的行业,越会降低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数量(H2a)和质量(H2b)的正向性。

三、 变量测量

本研究对象均为2010年度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的CSR报告。选取500强企业作为我们的研究样本是因为,从这些企业所获得的数据更为客观与真实,并且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1. 被解释变量。本研究测量了2个因变量,分别是CSR报告的数量和CSR报告质量。CSR报告的数量通过一个虚拟变量进行测量。其中0表示没有CSR报告(如前所述,这里不包括了强制的CSR报告),1表示了CSR报告。精确测量CSR报告质量对本文非常重要。我们参照由北京大学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0》CSR报告质量指标体系,得到每一份CSR报告得分,我们通过正态性检验发现CSR报告质量服从正态分布,为节省篇幅,这部分结果没有列出,如需要可从作者处获取。

2. 解释变量。经营者个人特征。我们测量了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选择这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而不是其他经营者个人特征变量,如年龄等人口统计特征。主要是通过理论分析,我们认为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企业披露CSR方面的信息影响关系更直接或更强。从接受教育程度推算出受教育的年数(小于三年=1;3年以上,但未完成小学教育=4;小学教育=6;初中教育=9;高中教育=12;技校=13;大专=15;本科=16;硕士=18;博士=22),现有的研究很多把受教育程度作为分类测量。但是,本研究认为如果把受教育年数作为间距测量会更有优势,这主要因为(1)报告与否作为离散因变量,那么受教育的年数就可以作为教育对于报告数量和质量的边际作用来解释。(2)将受教育程度作为一个间距变量只有一个自由度,从而最大化利用样本的信息。此外,采用虚拟变量来测量行业划分。其中1表示污染性行业。0表示非污染性行业。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行业划分作为调节变量纳入解释变量之中。

四、 研究结果

假设1的实证数据结果总结在表1中。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报告数量和质量均具有系统性关系。从系数的符号上可以看出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与假设H1a、H1b的方向相同:即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数量和质量具有正效应。所以,假设1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

γ00是条件总体均数估计;γ01是行业划分的主效应;β1表示经营者年龄主效应;β2经营者服务年限主效应;β3表示领导层的平均受教育水平;β4表示领导层中党员比例;β5表示企业类型的主效应;β6表示行业内财务排名的主效应;β7表示领导层平均服务年限;γ10表示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的主效应;γ11表示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企业行业划分间的交互作用。Var(u0j)是随机截距的方差,相当于组内相关系数ICC的显著性检验。

表1还报告了假设2的检验结果。行业划分(污染行业与非污染行业)对两个因变量(CSR报告数量、CSR报告质量)都具有系统性的关系。即使引人了所有控制变量,这一关系依然是显著的。行业划分的系数符号为正,这表明相对于非污染性行业,污染性行业对CSR报告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更大。此外,相对于非污染性行业,污染性行业的CSR报告的质量较低。调节作用的结果显示,行业划分对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报告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然而,就CSR报告的质量而言,行业划分并不具有调节作用。这些结论支持了假设2中关于行业划分对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报告数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但不支持经营者受教育程度与CSR质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我们通过找到受教育程度的中位数,对低于中位数和高于中位数的两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图1,从图1上可以看出,对非污染性行业而言,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数量的影响较大;对污染性行业而言,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数量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支持了H2a,但不支持H2b。

五、 讨论与结论

1. 经营者身份特征的主效应。本研究主要贡献是发现了经营者身份特征对于CSR报告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对企业CS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具有正向的影响关系。这些结果支持了我们之前的预计。除此之外,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对人存在的影响主要有政治影响、经济影响、文化影响。这些可以看成是教育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使人更加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因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这种社会功能就越强,越有利于个人对CSR的重视。此外,在一个企业中,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教育的社会功能所导致。目前,大多数高学历的经营者都接受了CSR方面的知识,并从中感受到了CSR的重要性,这无疑对CSR报告产生重要的影响。

行业划分主效应及调节作用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行业划分对受教育程度与责任报告数量的调节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划分调节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数量的关系。这表现相对非污染性行业,污染性行业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对CSR报告的影响较小。这些结果符合我们之前的预计:污染性行业的行业特征对经营者个人特质的作用起到抑制效果。一般污染性行业对环境的影响更大,同时对公众的生活影响也会更大,污染性行业受到了舆论、媒体、政府、公众等更多的监督,对污染性行业而言,它们受到了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压力(马连福和赵颖,2007)。对任何企业而言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污染性行业受到的外部环境压力远远高于非污染性行业受到的外部环境压力。在污染性行业中,企业CSR报告更多的是受到了社会舆论、媒体、政府的影响,这些会限制经营者个人特征的作用,比如,无论经营者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污染性企业由于受到社会的约束,都希望CSR报告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声誉。相反,在非污染性行业中,企业受到的外部压力较小,经营者个人特征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一发现同时也表明,尽管污染性行业了更多的CSR报告,但从报告的动机方面却和非污染性行业有区别,即污染性行业CSR报告的动机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而非污染性行业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利益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Chapple, W., Moon, 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in Asia.Business & Society,2014,44(4):415-441.

[2] Delmas, M., Toffel, M.W.Stakeholder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 Inst- itutional Framework.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2,13(4):209.

[3] Fogarty, T., Rogers, R.Financial Analysts' Reports: An Extended Institutional Theory Evalu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 ociety,2014,30(4):331-356.

[4] Kakiley, E.An empirical study of CSR reports of UK, Society and Cultural,2013,23(10):13-22.

[5] Patton, D.M.Intra-Industry Environmental D- isclo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Alaskan Oil Spill: A Note On Legitimacy Theory.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2,17(5):471-475.

[6] 臧伟.高管团队特征与CSR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马连福,赵颖.上市公司CSR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7,(3):78-80.

[8] 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CSR信息披露.会计研究, 2007,(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