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平台职称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7 22:24:01

平台职称论文

平台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职称申报 评审 管理系统 综合性无纸化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35-02

1 引言

遵循广电总局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范,立足于无线局对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建设经济适用、安全稳定、符合无线局工作实际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提高无线局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职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无线局事业管理的创新和信息化发展做贡献。

1.1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无线局有数千名基层技术人员,每年有大量的职称评审工作任务,动态变化的数千人的职称管理工作任务,随着职称申报人数的不断增长,申报评审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利用WEB2.0互动性很强的特点,创建一个方便快捷的申报评审系统,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工作改进方案。

1.2 传统评审的弊端

基层台站每年都要进行职称申报评审,统计申报人员,填报各种表格资料,邮寄资料,评审…步骤繁杂,费时费力!

传统的评审方式一般是成立专门的评审小组,在这其中可能产生差旅费、招待费等费用,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多向投入。

传统的评审方式,没有办法保证评审的公平、公正性、不能很好的解决信息的及时和全面,并且可能要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显性成本。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用网络的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简化这些工作是十分容易的一件事。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会为职称评审管理者和基层台站带来很多的便利!

1.3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依据广电总局《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以及无线局《安全播出管理与自动控制平台可研报告》,无线局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内网建设以及局台两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之后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为系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无线局信息化平台为基础,以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科学化规范化职称管理工作模式。无线局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已经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过程管理体系。

因此,从业务、设备、技术、人员、规划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来看,基于无线局内网平台,建立一套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实现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完全可行的。

2 实现职称网络申报评审的优势

(1)可以充分的利用我局的内网系统,实现职称的网络申报、网络评审,减少纸质表的打印,不用再邮寄,符合国家提倡的节俭精神;(2)减轻职称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易于管理,方便管理;(3)专家评审方便,快捷高效,不需要额外的投票工具;(4)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快捷!只要可以登录系统,有相应的账户权限,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审操作!

3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产生的效益

建立无线局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具有以下效益:

(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络申报,网络评审,进行跨部门、跨区域申报和评审,可以节省申报和评审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交互式的数据信息管理,提高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效率;

(2)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工作压力。利用自动化手段,降低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对人的依赖,提高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劳动强度,减轻工作压力;

(3)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对职称申报评审能够实时了解和掌握;能够综合分析数据,科学管理。

4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特点

4.1 实用性

无线局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本着实用、可靠、经济的原则,利用成熟技术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系统在建设中根据局人事处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做到简单、实用、易操作、易维护。

4.2 先进性

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原来很难实现或不能实现的系统目标成为可能,因此在系统建设中尽可能利用一些成熟的技术手段,使系统有更强生命力。运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成果,体现适应当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提高职称申报评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4.3 安全保密性

建立完善可靠的系统访问权限、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做好数据的安全保安密性。

4.4 评审工作更加简洁、公正

评审时,可以通过本系统随时方便而快捷的调出关于此人的其它相关信息,如工作经历、论文情况、主要工作业绩、获得的奖项等;

评审时,系统自动统计被评审者的个人得分,并进行适当的排名。

4.5 系统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系统设置在局端服务器上,只要是处在可以连接到服务器的网络中,不管何时何地,随时可以登录系统,随时参与申报或评审或更新自己的资料;而不用像传统的方式那样,填写职称申报表格再邮寄。

5 申报评审系统介绍

5.1 系统全局介绍

系统全局拓扑图如下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所包括子系统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主要对申报人员信息、评审人员信息等进行管理。

论坛著作管理:对申报评审的论文著作进行管理。

申报管理:此模块又分为若干个申报资料提交模块,可以对申报资料进行填写并在线提交。

评审管理:评审人员使用指定账户对申报的资料进行评审。

系统管理:此模块主要用来设置系统的一些参数信息。

通过这些子模块所收集和提供的数据,可以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系统中有记录的任何一个人员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将为评审者提供全面而详细的评审参考依据。

5.2 系统的子系统――论文著作管理

论文著作管理拓扑图如下图2所示。

由图2可知论文著作管理子模块主要包括。

论文分类:对论文的类别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论文管理:对论文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

著作分类:对著作的类别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著作管理:对著作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5.3 系统的子系统――申报管理

申报管理拓扑图如下图3所示。

初中高级申报又分为不同的申报表和申报资料。

5.4 系统的子系统――评审管理

评审管理拓扑图如下图4所示。

初中高级评审的为对应职称的申报材料。

评审账户可以是现有的实名账户,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匿名账户,主要用来进行评审用。

5.5 系统的子系统――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拓扑图如下图5所示。

由图5可知系统设置子模块主要包括。

账户管理:对系统的使用账户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角色管理:将系统的操作权限进行分组。

权限管理:可以对不同的账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

部门管理:对部门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职位管理:对职位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管理。

6 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应用于展望

职称申报评审系统属于B/C模式,即将浏览器作为客户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客户端软件,只需要可以访问本系统的电脑的IE浏览器中输入一个访问地址,就可以使用本系统;

利用计算机程序与数据库系统管理技术,建立集职称项目信息申报、处理、贮存、审批于一体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开展网上申报评审模式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评价。因此,开展基于B/S结构的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1 通用性强

(1)本系统的申报评审模块兼顾了无线局所有的职称申报类型:初级职称申报、中级职称申报、高级职称申报;(2)在不同等级的职称申报里又分为职称外语免试申请表、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申报表、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情况表、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破格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推荐表等,并且本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扩展出更多的要申报的表格项;(3)申报评审的范围可以任意指定,申报人员和评审人员也可以任意指定;(4)评审的方式可以是打分式、单选式、多选式、投票式。

6.2 系统权限分配灵活而严格

每个用户对应一个角色组,每个角色组拥有不同的权限操作模块,通过此方式来达到权限控制的目的,系统的权限模块已经被固化,但组可以随意添加和修改,从而达到给每个用户灵活的分配不同的权限的目的。

平台职称论文篇(2)

(1)师风师德计分标准不严。在教师的职称评审过程中,师风师德应是衡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的教育业绩,具体表现为对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先进事迹,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突出的事迹,在科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先进事迹等,但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这方面的计分标准有点宽松,让大多数人钻了空子,一是人为美化,没有先进事迹的老师也美化虚构了很多先进事迹;二是媒体报道把关不严,没有把握好是否受到表彰奖奖励或在校园甚至社会产生较大反响的关。(2)没有突出技能主体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技能没有专门的考核制度与考核标准,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虽从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技能竞赛、教师作品或产品参展参赛上有所考虑,但比重过低,没有突出技能主体地位,在计算双师型教师资格量化分时也比较随意。(3)教育教学量化计分偏向理论研究。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教育教学的量化计分本应突出教学成效,但根据实际情况,教学成效不完全掌控在某一个教师身上,因素很多,很难去确定,很难去衡量,然而目前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教育教学量化计分偏向理论研究,比如对教研教改课题、教研教改论文看得很重,没有突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装备研制,甚至在实际评审操作过程中忽略了一些教师确实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装备研制而做出的项献与成绩。(4)科研量化没有打假措施。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科研量化是衡量一个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目前社会环境下,如果没有打假措施,无法比较出教师间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为某些人员留下了投机取巧的空隙,甚至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评审组织及评审专家对某些教师在短时间内发表大量论文或成功申报大量专利的现象也不质疑,这对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二、以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措施

(1)实行高职教师专业技能标准化考试。高职院校既然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那么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也应突出专业技能的主体地位,只有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进级过程中,如果实行专业技能标准化考试,每进一级,先必须通过相应等级的技能标准化考试,这将会在高职校园内形成一种重视专业技能的氛围,也就大大提升了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2)高职院校科研应侧重于应用技术,制定并实施严力的打假制度与措施。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可以做理论研究,但更应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在其职称评审过程中也是如些。党和政府已经意识到校园腐败问题,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打假制度不严,措施不得力,这不仅影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对以科学技术、技术技能提高产品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内涵发展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参评对象科研成果造假,对评审专家不质疑科研造假的要有相应的处罚制度及具体的实施方案。(3)建立网络公开化评审平台。建立网络公开化评审平台,按专业建立评审群组,每个参评对象按专业群组把相关佐证材料上传到公共评审平台中,一方面可提高评审的透明度,增强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激励高职教师的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4)提高高职教师基础工资,拉大职称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提高高职教师基础工资,拉大职称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引进优秀人才,也会无形中提高高职院校内部反腐与打击学术造假的意识,以便形成良性循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只有内涵式发展才能服务于企业,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职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突出技能主体地位,制订科学、严力的学术打假制度与具体措施,是引导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致关重要因素,既需要政府的宏观政策约束和引导,也需提高全民的监督意思,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认识意识和自觉尊守意识。

作者:刘理云 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平台职称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1-0124-04

“台阁”一词,在史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关于宋代“台阁”之涵义,长期以来,学者们或模糊不清,或依汉制而解释为尚书台(省)① 的别称。龚延明指出“台阁”一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涵义,关于宋代“台阁”则称:“(唐宋)三省官与御史台官之别称”;“(宋)秘书省、馆阁官的略称。”[1] (P260) 这一解释颇有见地,但惜未能展开讨论;辨正之余,似乎还不够确切。笔者欲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存文献记载,再对宋代“台阁”之涵义作些探讨,并略索其源流。

史载:【元三年(1088年)十二月,将范镇所定之乐】下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焉。[2] (P10790)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侍从官指诸阁学士、待制以上和皇帝亲近之官。此处既将“三省”、“侍从”与“台阁”并列,“台阁之臣”显然不能包括三省官,当然,亦不包括侍从官。那么,“台阁”具体何指?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工部郎中、知制诰苏颂曾上言:“国朝近制,进补台官,皆诏御史中丞、知杂与翰林学士更互于太常博士以上,中行员外郎以下,曾经通判者中奏举充三院。其未历通判者,即许特旨,方许荐为里行。倘非其人,或至连坐。所以慎重台阁之选也。”[3](1092册,P242) 苏颂的上疏中,御史中丞、御史知杂、御史里行皆为御史台的官员。御史台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官,“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2] (P3869) 则其官员人选的选择亦必然引起皇帝和朝臣的重视,即便是不及资格而除台官的里行也有相当严格的选拔条件。而苏颂言此,恰是因为此前王安石要破格提拔其学生、前秀州军事判官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一事,而苏颂本着“三院御史须中丞、学士荐举朝臣”的典故,决意封还该词头。之后,苏颂仍拒绝草拟诏命,并言:“今朝廷清明俊并用,进任台阁,动有成规。而定以远州幕官,非有积累之资,明白之效,偶因召对,一言称旨,即授台官”,“渐不已”。且不论苏颂等人在此事件中的态度,仅在其上言中,“台阁”一词就出现了两次,而且都非常明显地代指御史台,则宋代“台阁”的意思在这里有了很明确的注脚。那么,“台阁”是否只是御史台的别称呢?有记载云:【范纯仁】兄纯佑有心疾,奉之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宋庠荐试馆职,谢曰:“辇毂之下,非兄养疾地也。”富弼责之曰“台阁之任岂易得?何庸如是。”[2] (P10282) 从中不难看出,台阁与馆阁还有着一定关联。关于此事,《宋名臣言行录》的记载较详,言“【范纯仁】知襄城县,伯兄久病心疾,公承事照管汤药、饮食、居处、衣服,必躬必亲,如孝子之事。严父贾文元守北都,辟掌机密;召编校秘阁书籍,皆以兄病辞,不赴。富文忠公责之曰:‘台阁清资,人岂易得?小官出常调亦难事,何必苦辞?’”[4] (P251)“编校秘阁书籍”正好交代了“试馆职”的具体内容。宋代的馆阁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亦称“三馆”,合称“崇文院”)和秘阁(端拱元年建于崇文院内)的总称,是“典掌禁中图书之府,编书、校书、读书之局,储养名流贤俊、备咨询访问之地,更是培养两制、执政以至宰相等高级官僚之所”。[5] (P145) 三馆秘阁四局各置官职,而带此贴职者,不惟有赏劳嘉善之义,亦备候选。在宋人的心目中,“馆阁”不仅“清要”,而且有一定的品式典宪,置身其中者往往需要有较高的修养。当范纯仁以兄病辞馆职时,富弼责之曰:“台阁清资,人岂易得?”很显然,馆阁当在“台阁”的范围之内。

上文所引史料之文义,明白地昭示出宋代的“台阁”已经不是“尚书省”的古称,而更可能是对某些机构名称关键词的抽取和组合。有宋一代,严格意义上说,称“台”的中央机构只有御史台,而最直接称“阁”的则是“馆阁”,“台阁”应可理解为御史台和馆阁的一种合称或别称。如《宋史・戚同文传》有云:【戚同文】“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腾涉皆践台阁。”[2] (P13418) 此7人均师从于戚同文,其后也在宋廷担任过不同的职务,成为台阁重臣。宗度是咸平元年(998年)前后的“侍御史”,[6] (P6462) 许骧至道二年(996年)曾“迁御史中丞,”[2] (P9436) [6] (P26) 陈象舆则于雍熙四年(987年)前后作过“御史知杂”,[7] (P109) 高象先端拱元年(988年)[7] (P136) 任过“监察御史”,王砺则在庆历四年(1044年)[6] (P3842) 之前担任过“监察御史”。郭成范与腾涉的仕宦过程虽暂无法完整考出,但7人中至少有5人在宋代监察系统(具体说即御史台)的经历上显示出了相当的一致性,所以有理由相信,史籍中“皆践台阁”这样的说法是暗有所指的,此处之“台阁”即包括御史台。

《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载: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礼部尚书温仲舒知开封府,“以繁剧求罢,又面陈不堪外任,愿优游台阁”。[8] (P1133) 此请求得到了朝廷的同意,“知开封府”一职由寇准代之,而“诏仲舒兼御史中丞”。[8](P1133)“优游台阁”的心愿得到实现,温仲舒此条史料再一次提供了有力的旁证,即“台阁”包括御史台。

“台阁”包含馆阁,亦有例证。北宋的馆阁不仅是一个藏书、编书、校书之所,同时也是储才之地,是宋代士大夫入仕的终南捷径。因此,当时中进士高科的人都向往馆阁之职,也对能身处其中而感到荣幸。太宗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左正言、直昭文馆王禹上言中提到:“臣本自草莱,擢居台阁,虽罹谴放,寻沐甄收。每欲酬恩,恨无死所,智小谋大,惟俟诛夷,报国捐躯”。[8] (P771) 在王禹的心目中,能“擢居台阁”显然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考察王禹在淳化五年之前的仕宦历程,他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进士乙科及第;七月,授成武(县)主簿;九年(984年),由成武主簿改大理评事、知长州县;端拱元年(988年),拜右拾遗(后改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直史馆,参与编修日历;次年三月,擢左司谏、知制诰;但两年后因事贬商州团练副使,到淳化四年(993年)八月,才由解州被召还朝,拜左正言;十一月,直昭文馆。[9]五年正月即有前述上言,其间并不见历御史台之仕任。其仕途的顺畅与否暂且不论,他在遭遣放之前的“直史馆”、“编修日历”的馆阁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他抒发“擢居台阁”这样一种特殊情感的原因。此外,他在被贬之后再次入馆,更使人无从怀疑他“恨无死所”,“报国捐躯”志向的分量。王禹早年的仕宦经过是他“本自草莱,擢居台阁”之言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为“台阁”之包含“馆阁”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

又因“朝廷羽仪,皆出台阁,非清介自立,加以该博,则不能弹压多士”,[8] (P1939) 所以,皇帝也会不时地询问“当世台阁人物”。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曾“召翰林学士梁颢夜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梁颢当时就举出“笃于词学”的晁迥和“敏于吏事”的盛元。[8] (P1242) 很明显,晁迥和盛元在此时或之前一段时间内均应跻身于台阁之列。盛元见于史籍的记载不多,现只知他于至道三年(997年)和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都为“直史馆”,[6] (P4563、4565) 而景德恰在这两个时间段之间,则有理由相信盛元此时也应该担任“直史馆”一职。晁迥亦同于至道三年(997年)“直史馆”,[6] (P4756) 此间虽为知制诰,但景德元年(1004年)亦依然有“直史馆”[6] (P2230) 的职务。如果说,梁颢列举之二人是他心目中显要的“台阁人物”的话,则二者在至道三年(997年)到景德初于“直史馆”此职位上这样相似的经历则不难使人相信,“台阁人物”确有包含“馆阁官”。

行文至此,宋代“台阁”的指代,应该比较明朗了,即是指御史台或馆阁。宋人在使用该语时,或会因为场合的不同和表达的需要而侧重于某一方,但有时亦可并举。如天圣七年(1029年)复置书判拔萃科时,翰林学士章得象曾言:“伏详判铨官并是朝廷选任台阁臣僚看详。”[6] (P4412) 尽管有关书判拔萃科考的要求只是一时的规定,但在此前后判铨官的身份至少是可以确定的,即所谓的“台阁臣僚”。今所见,天圣六年(1028年)有“直史馆”[2](P9884) 的孔道辅判吏部流内铨,天圣七年(1029年)负责看详的有“侍御史知杂事、权同判吏部流内铨”[2] (P9887) 的鞠咏,“【天圣】八年(1030年)十月二十八日,御史中丞、权判吏部流内铨王随言事”,[6](P4674) 等等。如果说,他们凭借这样的职务而入选了判铨官行列的话,则此处所言的“台阁臣僚”指御史台和馆阁(三馆秘阁)官,更是可以确定。需要说明的是,宋初,秘书省职事归三馆秘阁,元丰改制后,以崇文院为秘书省,秘书省仍有“三馆秘阁”之称。龚先生认为宋代“台阁”包括秘书省官,亦是有道理的。

但以上均是北宋时的情况,到了南宋,“台阁”之涵义似乎又有扩大。《乾道临安志・行在所》“台阁”条明载:“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在和宁门里;御史台在清河坊之西;秘书省在天井巷之东。”[10] (P3215) 则“台阁”一称除包括御史台、馆阁(秘书省)外,还包括收藏诸帝御书、御制文集和其他典籍、图画的诸阁。遍索北宋之例证,则“台阁”之称,未见有包含诸阁之义者,则包含诸阁可能是南宋时始有之。由此知“台阁”一词之涵义,虽在宋朝一代,亦有前后之变化。

判定了“台阁”的涵义,却还有一些疑问:为什么“台阁”之涵义至宋代会与以前有所不同?宋代御史台和馆阁,一个是监察枢纽、执法机关,一个是文学高选、储才之地,何以宋人会将此二者并称呢?考察一下汉代以来“台阁”涵义之演变及宋代御史台和馆阁的特殊地位,或许能够获得一些启示。

从“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11] (P450) 到“魏与吴蜀,多依汉制,晋氏继及,大抵略同”,[11](P436) 再到隋朝的“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12] (P773)“台阁”始终是“尚书台(省)” 的一个代名词。唐代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又有多次官职的全面改名,故“台阁”一词开始突破“尚书”的局限,其示意范围有所扩大。今所见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即位赦文》曰:“业既惟新,事宜更始,可改大周为唐。社稷宗庙、陵寝郊祀、礼乐行运、旗帜服色、天地等字,台阁官名,一事已上,并依永淳已前故事。”[13] (P206) 中宗此举,旨在消除武后改制的影响,恢复唐朝旧制。而其中“台阁官名”欲“依永淳已前故事”,大抵是因为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武后曾改百官名:“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14] (P6421) 尚且不论中宗时所欲依照的是永淳(唐高宗年号,682-683年)之前的哪个时期,单是要改的“台阁官名”,就肯定不惟尚书省,“台阁”的涵义已有外展。但无论如何,“台阁”之显赫贵要在人们心中已经固定下来了。

进入宋代,严格意义上说,称“台”的只有御史台,称“阁”者首推“馆阁”,二者又非常特殊。

御史台作为宋代中央监察系统的核心,确是一个十分活跃、地位显赫的机构。在很长时间内,它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与“二府”鼎立的皇帝“耳目之司”。宋人章如愚在《群书考索》中说过:“御史过于宰相、翰林。仕宦有三荣,秉钧当轴,宅揆代工,坐庙堂以进退百官,为宰相之荣;瀛州妙选,金銮召对,代天子丝纶之命,为翰苑之荣;乌府深严,豸冠威肃,得以振纪纲而警风采,为御史之荣。就是三者而轻重之,则御史之荣为尤甚。”[15] (P1123) 此处对御史作用的总结不免有夸张之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仕人对于跻身御史行列的荣耀之感。

宋代的馆阁则是培养高级官僚的场所,是通向显贵高官的终南捷径。如范仲淹曾言:“我朝崇尚馆殿,目为清华,辅相之材,多由此选。”[16](P59) 洪迈亦云:“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17] (P206) 太宗时,李、吕端都是经由馆阁出身而升任宰相的。治平、熙宁年间,公卿侍从,由馆阁出身者,更不胜枚举(如韩琦、富弼、曾公亮、吴充、王等)。仁宗时,范镇直秘阁,司马光作诗贺他:“延阁屹中天,积书云汉连。神宗重其选(谓太宗也),国士比为仙。”[17] (P619) 可知,与御史台一样,宋代士大夫亦把在馆阁任职视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诸阁之职为诸阁学士、直学士之类,虽多为文官之贴职,地位看似不及御史台和馆阁官更为实际,但同样属于荣宠之名衔。《宋史・职官志》载:“宋朝庶官之外,别加职名,所以厉行义、文学之士。高以备顾问;其次与论议,典校雠。得之为荣,选择由精。”[2](P3818) 尽管诸阁学士等职名(含直学士、待制、直阁)之授受制度多有变化,但皆是授给要职之文官,以示恩宠。其中亦包括御史台官和馆阁官。南宋以后,“学士率以授中司(御史中丞之别名)、列曹尚书、翰林学士之补外者,权尚书、给谏、侍郎则带直学士、待制焉。”[2](P3818) 仍为对要职文官之恩宠。大概就是因为诸阁学士等职名与御史台、馆阁官一样为荣耀之任,则“台阁”一词之涵义又扩大到名称带有“阁”字的龙图、显谟、敷文诸阁。由此更知宋代“台阁”一词已成仕宦显赫之重要标志。

其实,《宋史・职官志》总叙开宗明义地就提到宋代“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因御史台和馆阁及诸阁之非比寻常,仕人皆以“登台阁”为显宦。至此,宋代“台阁”涵义及其演变过程,应该较为明了了。

注:

①尚书机构在西汉末开始设置时,是以“尚书台”的名称出现的;南朝梁时,才正式改称为“尚书省”。

[参考文献]

[1]龚延明. 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脱脱. 宋史[Z]. 北京:中华书局,1985.

[3]苏颂. 苏魏公文集[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4]朱熹. 三朝名臣言行录[M]. 四部丛刊初编本.

[5]龚延明. 宋代官制辞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徐松. 宋会要辑稿[Z]. 北京:中华书局,1957.

[7]钱若水. 宋太宗实录[Z].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8]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Z]. 北京:中华书局,1979-1995.

[9]黄启方. 王禹年谱简编[J]. 幼狮学志(第15卷第1期).

[10]周淙. 乾道临安志[Z]. 北京:中华书局,1990.

[11]马端临. 文献通考[Z]. 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魏征等. 隋书[Z]. 北京:中华书局,1973.

[13]董诰等. 全唐文[Z].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司马光. 资治通鉴[Z]. 北京:中华书局,1956.

平台职称论文篇(4)

其中对湖北省人社厅的质疑中前几条分别是:文学专业职称升级的条件是什么人、以什么样的准则制定出台的?有关省作协(或文学类)的职称升级在出台前有没有征求过文学专业人员意见?省作协高职定额指标的决定有什么样的标准?决定权是什么人?一个鲁迅文学奖,可以反复用来评职称,这个规定是谁制定的?

由一条微博引发的讨论

此微博一出,关于作家评“职称”的话题在众多媒体间展开了讨论。

《京华时报》题为《作家要职称有用吗?》一文中借以此事称公众衡量一位作家的作品标准主要是其文风、题材,而与职称关系不大;并举出很多优秀作家是没有职称的,比如王朔、郑渊洁,这些作家当中,不乏以自由写作者身份自豪的人;职称却可以特别鲜明地区分作家在体制内地位的高低,甚至为这些离开职称以后的作家活路做出担忧。显然,此文对作家评职称是持反对态度的。

腾讯文化网的评论一开始就将作家评职称论为“酸腐之事”。语言客观犀利,抛出讽刺现状:“当你称自己是几级作家时,何曾赢得过几许尊敬?报以“呵呵”已算客气了。”称除了作品本身、读者褒贬为标准之外,其他与数量、学历、经验、时间全无关系,职称制度只会进一步衍生文坛腐败。

《人民日报》报道著名作家“铁流”(著有中国第一部反映“城中村”农民生存问题的报告文学《支书与他的村庄》)真实的职称故事:12年来天天趴在电脑前备战职称考试,却屡战屡败。计算机和英语,就像是两道高不可逾的门槛,无情地把他挡在副高职称门外,因而占据了他大把的创作时间。但是看着同辈作家大多已经跻身一级作家(正高级职称)行列时,铁流依然只是中级职称――三级作家,心中难有不平。

“同样的例子,让人想起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当年范进连续考了多次,直到54岁才考中一个秀才。但相比之下,范进是幸运的,因为铁流能否跨过计算机和英语这两道门槛,成功获得副高职称,还是个未知数。”《福建日报》对于作家职称并没有完全否定:认为亟待解决的是对职称评定系统的改革、修改和完善,让它能够在对作家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不耽误作家文学创作,耗费过多的时间精力。那样,无疑是本末倒置,失去了职称评定的本来意义。

同样,《北京晚报》也认为关于作家职称评定关键应改变职称评定制度。可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其他的考核方式,比如实践能力测试的部分,即兴创作文章等,同时也要求评审人更加的公平、公正。

综上,各家媒体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作家评职称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家职称作什么用?

全世界范围内,职称都是某一特定领域内对专业技能水平的客观认证体系。一个领域内从业人员应获得何种等级的职称,通常取决于专业技能水准,当然也会参考从业时间、经验等等从属因素。通过职称大致可以判断其业务能力,以及他可以享受何种工资福利待遇。建立职称体系的另一个目的,是让一个专业团体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有序合作,不一定所有行业都适合评职称。单就文艺创作而言,给作家评定职称,是表明对其文学创作的肯定,象征身份和荣誉。

但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也代表了社会地位,同时对应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比如评选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津贴,职称必须副高以上。职称上一个台阶,工资即福利待遇也跟着提升。

综观世界文坛,似乎只有中国大陆文坛有此制度,这与我国特殊的政体、国情是分不开的。

从本质上来讲,评职称要参加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考试,是一种行政许可,是人才管理、评价行政化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劳动者的资质,没有通过职称考试,就无法获得相应的中、高级职称,由此影响聘任。

在反思中前进的“作家职称”制

古往今来,多少传世名作被我们所钟爱。有多少传世名作是依靠职称写出来的?当然,那个时候也没有职称之说。但是,却没有因为一部书的作者是朝廷官员而成为名著。能够流传开来的恰恰是草根作家书籍。蒲松龄一生多次应试,可是屡屡受挫。正是因为他的草根身份,才有了《聊斋志异》。没有身份的作家,没有名头所指望,他们不能与其他人比名气、比身份,能够比的也只是手中的笔。

恰恰是没有了很多可比性,才让他们的创作少了功名利禄的骚扰,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写作,才是真性情的写作,真性情的写作也就有了群众基础。

他们虽然不能像有身份的人那样刻印更多书籍,使用更好纸张,可是他们的书籍却都成了名著。说到这里,还不得不说写出了《西游记》的吴承恩。由于一生贫寒,他的书籍多散落民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刻版印刷,却比那些刻版印刷的豪华书籍还有受众。

现代职称体系非常精细,偏偏遇上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个三级作家又怎么会心服口服于跟一个二级作家存在一级差距?即使把此制度放在古代,估计也会有不少文人志士“就范”吧。何况中国人好面子,为了面子不择手段者不计其数,中国文人也不例外。现代的职称考试与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人才的工作能力到底有没有必然关系,比如,当作家的应该由作品说话,与他能不能说英语,会不会计算机,有什么关系?一个能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因为不能通过计算机考试,就不能评高级职称?该不该加入一些文章即兴创作之类的考量?这都是需要反思的地方。

整个文坛需要反思

平台职称论文篇(5)

教师职评“零距离”        我市今年开始实行“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必须都经过市评委专家组面试”——“零距离接触”职评做法。笔者对此拍手赞成!      以往职评常是纸上谈“评”,职评材料弄虚作假的多,评出的“南郭先生”不少,给人的感觉是“熬到年头职称不愁!”,职称评定是名副其实的“论资排辈”代名词。现在好了,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我们知道,对教师高级职称评定,除了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很难面试之外,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主要指标当数课堂教学基本功和教科研能力。无疑,这两个方面大概就能反映一个教师是否具备高级教师的资格。在现阶段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公正的、并能完全反映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职评标准。因此,这种对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的面试——“零距离接触”,是有效地减少职评中仅凭申报材料而定“称”这种有失公正现象的最佳途径。通过专家组面试,即现场授课、解答教育教学问题,进行论文论著答辩,更能识别真才实学的教师人才。我们经常抱怨教师职评中重论文轻教学,导致教师为论文而论文,花钱买论文等弄虚作假现象。为此有的强烈要求取消职称评定论文要求。其实一个高级教师绝不应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个“教研者”(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相对较强的人)。     参加高级职称申报的教师都统一面试,他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科研能力强,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假论文、假材料也上不了面试的“台面”。此外,对教师平时工作中踏踏实实搞好课堂教学、认认真真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也有正确指导作用。  

    

平台职称论文篇(6)

1.1取消转正定级制度

转正定级制度是一直沿用的初级及部分中级职称的晋升政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满三年,且经考核合格,可直接转正定级为中级(主治医师、主管药师、主管护师、主管技师);大学本科毕业见习期满一年,或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者,可直接转正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职称;中专毕业,见习期满一年,可转正定级为员级(护士、药士、技士),任员级资格满5年可转正定级为助理级(医师、药师、护师、技师)。

自2001年开始,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参加执业资格考试或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消了沿用多年的转正定级制度。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须参加医师执业考试,护理人员须参加护士执业考试,这是医疗和护理人员从事临床工作的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根据学历、任职年限和工作年限的不同报考相应级别的任职资格,博士毕业、硕士研究生任助理级满两年、大学本科毕业任助理级满四年、大专毕业任助理级满六年、中专毕业任助理级满七年可报考报考中级资格考试;硕士毕业、大学本科毕业工作满一年、大专毕业工作满三年或任员级满两年、中专毕业任员级满五年可报考助理级资格考试;大专、中专毕业科报考员级资格考试。

1.2外语免试制度的变迁

外语合格证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必须首先过外语关。2001年以前,外语免试制度相对比较宽泛,具有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中级职称可免试外语;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等条件的,晋升副高级职称可免试外语。2001年开始,取消外语免试制度,凡需要晋升的人员,全部需要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并且外语合格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高级的有效期为4年,中级的有效期为3年。自2005年开始,增加外语免试,针对高学历、高层次以及中医药等特色专业的人员免于外语考试,同时外语考试合格证取消有效期,直到晋升为止一直有效。

1.3增加计算机能力测试

为适应现代社会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将计算机能力测试列为职称晋升的一项必要条件。计算机能力测试分为全国考试和青岛市两种考试,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专业技术人员可按照职称晋升的级别参加相应的考试。

1.4晋升中级职称实行以考代评制度

以往晋升中级职称也需要参加评审,申报材料中要有体现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的论文、科研等。在转正定级制度取消的同时,人事部也出台了中级职称的以考代评制度。自2001年开始,晋升中级职称不再参加评审,只要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即可取得中级资格。

1.5晋升的条件有所放宽

晋升上一级职称主要由学历和任职资格年限来确认,如果学历不够需要申报破格。对于学历较低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破格也是比较困难的事。在出台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政策后,对学历受限的人员适当放宽了条件。新政策出台后,晋升中级职称只要具备中专学历任初级资格满7年即可参加中级考试,考试通过即取得中级任职资格。

1.6高级职称实行网络化评审

以往晋升高级职称,每个人申报的材料用2个材料袋才勉强装得下,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表格就要装满一个评审袋。实行网络化评审后,诸多表格、复印件不用了,既方便快捷又节约很多资源。只要每个参加晋升的人员将自己的材料通过评审软件一一录入,再通过网络向上传输至评审部门即可参加评审,所有材料直观清晰、一目了然,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

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1量化赋分表

由于岗位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晋升条件的人员都可以参加高级职称的评审,必然要根据岗位等额推荐相应的人数,量化赋分表的使用,将每个人的业绩以分值的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具有说服力。但是,量化赋分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专著、论文一栏,限提交三篇论文或专著,满分为15分,这一点所有人都能达到满分,无法真正体现专业技术水平,论文不分级别、不分类别、不分性质,“豆腐块”跟大篇幅的论著只要是发表在同一级别的刊物上一律一样的得分,显然欠缺公平性,容易挫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建议保留专著、论文数量的限制,取消上线封顶,专著、论文的量化分值细化,以不同的级别、类别、性质区分开计分。

2.2刊物、论文级别的界定

在进行量化赋分时,往往会遇到对各种刊物、论文性质的界定,现在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哪种刊物属于部级、省级、市级,哪种论文属于论著、综述、短篇、个案等等,量化小组的专家也仅仅是凭经验来判断,难免会出现主观因素的干扰。建议制定规范统一的标准,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

平台职称论文篇(7)

第二,要完成职称评审需要主管部门、评审专家、人事部门、基层单位、个人等共同参加,因此,职称评审工作覆盖面较大。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职称评审材料一般情况下是对申请职称评价人的结论性和综合性的审核看法,对未来机构或企业任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第三,获得职称的主要方式是资格考试和申报评审相结合,或者申报评审和资格考试相结合。因为职称的获取方式不一样,所以职称评审、职称申报、职称审批发证的手续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因此?称文件的形式具备多样性、管理过程复杂等特点。

二、职称档案管理

(一)设立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数据档案,使职称档案单独立卷。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档案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业务,而是一种复杂且耗时的工作,针对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对职称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强化,使其能对评聘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现阶段我国职称档案大致可以分为评审简表、任职资格表,同时还包括不同时间段内发表的论文、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而学科组人员对申报人专著、论文的评价意见具备较高的威信。因为职称档案的重点是对专业人员业务方面的情况进行记录,所以人事职改机构按照不同的年份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不同职称档案进行整体的编目、收集、整理并单独成卷,从而建立独立的职称档案。

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档案进行单独成卷、单独管理,可以实现职称档案与现行人事档案相互完善、相互补充,从而对档案内容不断完善并推动档案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二)完善人事档案,补充职称档案。传统的职称档案管理单位是个人,并按照人数立卷,之后在同一整体保存。但是传统的档案中不具备专业人员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方面的材料,所以传统的档案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学术地位、学术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也不能正确进行人才间的对比和整体衡量标准,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如果想要人事档案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就应该对传统的人事档案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工作,使其成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相关领导对人才和干部的任用及选择提供公正、公平的数据资料。因此,对职称档案进行增补并对人事档案进行完善是现阶段人事档案最关键的问题,而这一点也是职称档案的根本性质。人事档案管理的一大发展就是将职称档案融入到人事档案中去,使其对相关管理决策人员增强了准确度,为人事部门、相关机构选择人员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提高了人才选择准确性、公平性、公正性等优点。

三、职称评审网络化发展

我国职称评审工作程序中的每个节点都是由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标准的职称信息工作网络平台进行职称信息的统一,使职称审批处理、信息评审、上报、采集等工作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最后达到不再使用人力办理职称评审工作,从基础上保障职称档案的收集、形成等程序有效开展和管理。因此增强建设职称评审网络化为职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有一定帮助,也是改变传统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职称评审工作发展是从纸质开始,之后是电子化,最后实现网络化。

(一)对职称档案信息查阅新机制建立起着推动的作用。当职称评审网络化信息体系实施后,当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档案将密集存在其中,同时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也将加入到这个体系中去,职称评审网络化覆盖的面积包括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工作业绩、申报人员基本情况等内容,使其形成高效、巨大的档案资料库。而职称评审网络化之后,使其信息查阅范围和利用率得到提升,从而为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提供准确的帮助。

平台职称论文篇(8)

事业单位取消编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同工同酬,增加社会公平,是为了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增加社会活力.纵观关于北京高校这次事业编制改革的文件,却是回避了高校中最严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职称工资问题.上海中 公整理

因为教师的职称和财政经费、养老保险、住房补贴、出国交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职称工资不进行配套改革,其他的改革都会流于形式

【2015关于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加工资最新消息2015调整方案】

首先,在高校内部,有编制的教师和合同制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毕竟教师的待遇取决于职称.职称上去了,工资才会上去.而职称对于教师来说却相当于有“编制”的,名额有限.教师从讲师到教授,其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但是待遇却相差不少.这说明教师当前的职称工资和当前的事业单位“工勤岗”等其他岗位一样,属于新型的“同工不同酬”,并且更具有隐蔽性.上海中 公整理

其次,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高校关于教授的认定条件并不一致,而且动态变化,这就导致了某些学校的讲师水平甚至远远高于某些地方的教授水平.而职称工资导致了跨学校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我们现在的人才流动大都还只是看当前职称,这种职称制度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再次,在在编教师的退休工资里面,职称是决定性作用.哪怕是退休前一天获得教授职称,退休金也会大幅度增加.这和当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多缴多得”是相违背的.对于其他教师的付出也是不公平的.更何况现在诸如“住房公积金”等很多分配方式都合职称挂钩,这更加剧了校内教师间的工资待遇差距,加剧了“同工不同酬”的程度.上海中 公整理

最后,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教师无论是否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都是需要财政拨款,讨论教师在编与否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这几年合同制教师的探索也证明了这一点.对高校影响最大的并非教师的编制而是职称岗位的多寡和职称工资的公平性.高校行政编制的控制、工勤岗和服务岗推向社会可以减轻高校负担,使得高校能够轻装上阵,但是教师编制和职称的改革却可以激发高校教师们的创造力,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所以,没有高校教师职称岗位和工资的编制改革,是不完善的改革.上海中 公整理

核心内容:2015年教师工资改革方案教师工资将取消职称是真的吗?教师工资改革方案2015年最新消息暂未出台,小编搜集整理了一些信息给大家了解,仅供参考.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人社部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爱阅读更精彩】

#大家还在看#

平台职称论文篇(9)

一、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广播电视台现有人数557人(含内退和其他人员、不含部门和栏目聘),在岗人数516人,其中在岗的事业编272人、企业编65人、台聘179人。

从业人员学历:研究生6人(均为党校在职研究生);本科218人;大专173人;大专以下119人。

专业技术职称:高级20人(其中正高1人);中级94人;初级179人。

年龄:30岁以下128人;31-40岁229人;41-50岁119人;51岁以上40人。

二、制约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广播电视台拥有三个电视频道、三个广播频率和一个网站,内设21个部门,涉及记者、编辑、导演等十多个岗位,自办栏目共有30多个。随着节目栏目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从而出现人才匮乏、事业发展受阻的现象。剖析当前我台人才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制约因素:

(1)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人才年龄结构偏高。我台大专以上学历约占全台人数的71.3%,整体素质正在不断加强和提高,但在这些人员中大多数是非广播电视相关专业毕业的,有许多一线记者、编辑是专业不对口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制约了节目质量精品化;

(2)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缺乏,高层次广告经营人才、高级文艺编辑、非线编优秀技术人才、大型节目撰稿人、大型文艺晚会主持人等方面人才空白。电视新闻男播、男主持已空岗两年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台实属罕见;

(3)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不足,占总人数的52.6%,副高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比例偏低,仅20人,且45岁以上占多半,不少同志已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其中正高职称的只有1人,这在省会城市台中是少见的。并且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合适的专业技术人才放在合适的技术岗位方面考虑不多,做得不够;

(4)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竞争、流动的机制和相关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解放思想,建立科学的人事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直接影响到能否为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媒体市场竞争力显得十分重要。

1、要创新观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

要突破“有高学历、有高职称才是人才”的局限,重新认识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人才,把凡是能够为广播电视事业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的人都视为必需的人才。对有较高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强的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际经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对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在编人才与台聘人才都一视同仁。按照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岗位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才而用,用其所长、挖其所能,实事求是地善待人才,合情合理地使用人才,使职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职工个人的利益与单位集体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树立起台兴我荣、台衰我辱的思想观念和敬业爱岗、以台为家的主人翁精神,为建立科学的人事人才机制奠定思想基础。

2、要完善制度,逐步形成一整套健康科学、行之有效的人事人才制度体系

人事人才管理依靠制度来规范。多年来,××广播电视台注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创新,在重大工程技术项目建立总工程师负责制,相关栏目推行制片人制,重要节目(栏目)实行首席记者、责任编辑和主播制度,优秀主持人实施年薪制,行政管理方面也实行了主管制。在广播旅游频率(广播95.4频率)试行总监负责制运营,下放权力,总监对节目质量、广告效益、人员调配等负总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营,为人事人才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下一步要积极稳妥地根据广播电视知识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通过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与创新,取消原有的工资发放渠道,积极推进二次分配,实行岗位管理与收入分配相挂钩,同岗同工同酬,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质加薪,搞活内部分配,打破传统分配模式,逐步建立起积极畅通、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局(台)对工资收入实行总量上宏观监控,微观操作上下放分配权限,鼓励能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的业务部门实行第三次分配,收入上不封顶,下保最低工资(以××市最低工资标准为准),对优秀人才、关键岗位人员和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分配倾斜,做到政策留人,待遇留人。

3、要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评聘分开和聘用合同制管理

要进一步深化干部选拔任用竞争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扩大干部竞争上岗的层次和范围,允许台聘人员竞聘中层干部,把工作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作为评价和任用干部的重要条件,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优秀中层干部。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事业单位要实行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增强职称评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动员更多人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专业技术职称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过少、技术含金量低等局面。同时,专业技术职称聘用要与岗位管理有效结合起来,科学设岗、按需设岗,唯才是用、唯能重用,通过公开竞岗,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对于高学历低能力或高职称低水平的同志要实行“低聘”,对能力强、业务精、业绩突出的底学历或低职称人员实行“高聘”,彻底打破光看学历和职称、不管水平能力的传统模式。

为了使干部使用和专业技术人才管理进入长效的科学发展轨道,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和团队合作精神,配套建立分配制度,做到职务职称能上能下、工资待遇能高能低,激活人才使用机制。要全面实行聘任制,《劳动合同书》签订率努力达到100%,确定双方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实现由身份管理和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度,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打破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安全感和创造力,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4、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平台职称论文篇(10)

一、什么核心消费者

要搭建核心消费者互动平台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核心消费者。 通常来说核心消费者必须具备三大条件:第一,具备较强的购买能力,没有购买能力的消费群,即使有很强的购买意愿,但也不能称之为核心消费者;第二,要有较强的影响力,比如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由他们将信息传递给受众,意见领袖未必都是大人物,相反,他们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人,如亲友、邻居、同事等。正因为他们是人们所了解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也就更有说服力;第三,还要愿意帮助酒厂做宣传,当然这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但可以先从小圈子做起,逐步扩展。

二、核心消费者互动平台的职能

1、信息交流 通过消费者互动平台的建立,可以即时更新消费者的认知,及时向消费者传递企业最新消息,包括优惠、促销、阶段性活动等等; 2、规范操作 通过对消费者认知的及时更新,同时可以规范团购人员的操作手法,更加公开、透明,避免一些企业红线外的销售政策变通而导致的市场管理混乱和价格混乱;

3、职能分工 通过消费者互动平台的建立,把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效分工和组合,把一人多责变成职能流程化运作,由单兵种作战转变为多兵种作战;团队间形成互动和配合,由单兵作战向转变为兵团作战;

4、集中资源 建立消费者平台还能够集中企业优势资源和有限资源对阶段性活动进行针对性的传播;

5、竞争壁垒 消费者互动平台的建立还可以设立竞争壁垒,一可以对竞争品牌形成阻击,二可以在对手的优势区域,实施侵扰;

6、市场倍增 消费者互动平台的建立,以酒为媒,建立核心消费者口碑传播,以市场倍增的效益滚动发展核心消费群,增加产品销量;   三、如何建设核心消费者互动平台

1、建立企业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营销推广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三大运营中心。

营销推广中心:其职能是开拓新客户、推广品牌、宣传企业、销售产品等;信息中心:主要是负责信息的搜集、信息的反馈等,同时还要建立统一的呼叫系统,能够及时传递信息;物流中心:主要职能是及时性、准确、安全的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配送人员也要体现专业,统一着装、统一形象,这样不仅展示企业形象,更让客户有面子,让客户有尊贵感;

2、建立培训和控制系统

建立系统的联动需要多职能的配合,必须通过建立培训和控制系统,对多个职能的联动做详细的培训,同时要进行良好的管控,保障各个职能之间衔接和工作传递的紧凑和高效;

3、建立针对竞争对手的管理系统

提升销量的三大基本原则是提高自身份额、降低对手份额和增加市场容量;在面对竞争对手时,如何瓦解竞争对手的核心消费群?降低对手的份额?这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竞争对手的管理体系,竞争对手也是需要管理的,这个体系包含对竞争对手的品牌的了解、渠道的了解、核心消费群的了解、社会资源的了解等,形成竞争对手资料库。本土中小酒厂拥有当地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不对称竞争优势,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建立互动平台管理系统 与核心消费群实现互动沟通的方式是以产品为媒介,通过多种互动性平台管理的方式,与核心消费群增加感情,让他们体验尊贵,感受荣耀。 与核心消费群沟通的平台可以是酒会、研讨会、VIP俱乐部、品鉴会、风景胜地游等等,这种活动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每次的活动都需要有详细的方案,详细的操作步骤,同时注意细节,力求每次沟通都是成功的沟通,并牢牢拴住核心消费群,而且要形式多样,给客户新鲜感、快乐感、尊贵感,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真情、企业的活力。 关于互动平台管理系统八部营销也有专门的研究,详见《不对称营销之互动平台管理系统》; 5、建立VIP管理系统 中小酒厂在做好内部系统管理和扩大核心消费群的同时,如何管理这些消费群就显得很重要。 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的VIP管理系统,包括对客户信息的管理、积分的管理、VIP卡的管理、价格的管理等等,同时还要对定向沟通的平台模式做好管理。 VIP系统的建立,是针对客户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关于VIP客户管理,八部营销策划有一整套的理论系统和实战经验,详见《不对称营销之VIP客户管理》。 6、建立绩效管理系统 由于核心消费者互动平台的操作需要多职能联动,多兵种作战,因此完善的绩效考核是重中之重;绩效管理体系要涉及到各个联动职能的人员,这些联动人员的人员如何考核,如何计发他们的工资,而又能够让他们觉得公平合理,这些都要在绩效考核系统里做到详尽完整的规定。 7、建立推广系统 核心消费者互动平台的建立,还需要建立周期性的主线推广活动(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如大型的公关活动、公益活动、温情服务等等,与主题活动相辅相成,实现呼应,让核心消费者经常性感受到品牌的活力,感受到品牌的魅力,感受到企业的态度和责任心。 8、建立流程管理系统  多职能联动会导致流程的繁杂,因此流程管理系统的建立是保障系统运营的基础,流程管理系统包括企业内部多部门联动的流程系统,也包括消费者平台活动的流程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通过对流程的系统管理和完善,才能够保障操作的规范性、统一性,才能使这一部门独立于企业,有续经营。

四、注意事项 核心消费互动平台的打造,还要注意几个原则: 1、需要有详细的年度营销规划,做到重点突出,有本可参;

2、要先易后难,从容易的入手,熟能生巧,逐步完善;

3、要能够锁定核心工作,主次分明,打好攻坚战;

4、要注意团队协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5、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专业性,给客户留下深刻美好印象;

6、要能够做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即不对称营销思想的体现,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不对称竞争优势,以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不断瓦解竞争对手的消费群,扩大自身消费群体。

因为有你所以我们更强大。有这些核心消费群体的消费,同时与他们形成“亲密”对接,帮助他们之间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再通过他们形成倍增效应,向更多的消费者传递、传播,不断发展壮大,本土中小酒厂也必然会逐步打造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团购团队和销售模式,帮助企业越做越大,路越来越稳。 来源>>: 原创 栏目>>: (未填写) 行业>>: 食品/糖烟酒 姓名>>: 陈旭 性别>>: 男 联系电话>>: 13866784549 电子邮件>>: chenxu6666@sina.com 所在省份>>: 安徽 所在城市>>: 合肥 单位名称>>: 安徽八部营销策划公司 职务>>: 总经理 在网站随文章发表我的邮件地址>>: 是 附加发表文字>>: 陈旭 安徽八部营销策划公司 战略运营专家 总经理

平台职称论文篇(11)

2008年度,技术中心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公司发展相结合,以服务工程施工实际情况为工作要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审查,在建工程技术监督、检查和服务、指导,技术标编制,技术交流与培训,专项方案评审与讨论会,信息化运行及完善,工法的研发与申报,专利的研发与申报,标准编制等。具体工作如下:

一、企业技术管理方面的情况

根据集团实际施工情况和发展需要,08年度,技术中心共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约389份,现场技术监督与指导约395人次,协助各项经部 或直属项目部解决各类施工难题约35次,组织或参加各类专项方案评审会约28次。确保在建工程项目基本正常,没有发生一起由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工程技术质量和技术安全事故。在经营配合工作中,编制技术标书51份,其中轨道交通工程11份;市政公路工程30份;房屋建筑工程10份,成功协助公司开展自主经营与外地市场的开拓。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及运行情况

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依托公司已部署的网络平台,主要从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安全及制度保障等基础设施方面进行完善。

08年度,公司开始运用宏润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技术中心作为其中一部分版块,充分利用宏润OA平台。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技术方案、技术标电子版文件上传,实现公司内部信息的交流,达成资源共享,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中心已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单独的板块,作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分别设立:中心简介、科技要闻、项目管理、科技成果、研发动态、培训研讨、论文专著、工程实例、案例分析、交流论坛等内容。

三、企业在技术中心人才策略方面的情况

1、人才储备方面另外,在技术中心的带领下,集团2008年度城建建工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级职称通过评审人数68人,高级职称人数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