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5 20:07:47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7-02

一、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优良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强化班”、“混合班”以“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人才”为基本目标。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钱学森力学班”六个班,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专业人才。南开大学设立 “伯苓班”和“省身班”作为试验班,在基础型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本硕博连读,八年学制(2+2+1+3)教学,为学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每年选拔八十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目前,与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高水平”综合类大学有差异的是,省属理工类大学的办学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地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为主;此外,省属高校的生源与高水平大学也有很大的差异;省属高校的综合教学资源弱于部属高水平大学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省属高校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生源以及办学条件的特点,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逐步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省属理工类院校,多年前就以成立理综实验班等形式,通过推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优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选拔程序、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为更好地实施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知行教改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开始正式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由校教务处统一负责指导,从当年开始每年在全校新入学本科生中选拔120名学生成立“知行教改班”。 “知行教改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对学生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阶段。西安理工大学经过各方多方论证,结合学校理学院的特点,将“知行教改班”第一阶段的主要培养工作放在学校的理学院实施,并由理学院协调和配合学生所在专业学院落实第二阶段的培养工作。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在“自强不信,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下,正向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一理念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并经过多方面严谨讨论后,我们将“知行教改班”的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于:通过本科两阶段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学术方面和承担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成为最有潜质的“毛坯”,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实际岗位锻炼,能脱颖而出成为相关专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们希望在这一培养理念下,从“知行教改班”走出去的学生,能有若干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人才。

三、“两阶段式”培养方案的设计

第一阶段,选拔优秀新生进入“知行教改班”,加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功底。在理论教学方面:针对进入“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制定数理化等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科基础知识深厚的育人课程新体系,以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坚实的理科知识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在数理主干课程夯实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理科知识,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工程物理讲座》、《工程化学近代实验方法》等选修课列入“知行教改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强化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方面:强化演示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课题研究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知行教改班”基础实验和选修实验的教学。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物理、化学实验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掌握和学会物理、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行理学院―专业学院共管的双导师制,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选修课方面:增加各个专业院级选修学分,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选修课,扩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科技进步的能力。

第二阶段,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各专业学科研究平台,激励教师用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成果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园地。将教师在研项目中的问题,引入学生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中,保证理论与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让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的梯度制。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开放学校各院全部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具体包括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专家、科学家访问和交流,做高水平学术报告,让学生参观研究院所等形式,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向“一流”学习,树立敢于向“一流看齐”的信念。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秘,体验学以致用、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理科导师与专业导师,使同学们在强化理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能够较早的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配合导师进入课题的初步研究,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乃至就业做好准备。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2)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62-02一、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背景

2009年,教育部为回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新世纪杰出科学家而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此计划主要针对国内拥有优势基础学科、拥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基础经验的高水平一流大学。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20所高校入选此计划,入选高校首先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基础学科专业进行试点。此外,财政部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此计划,经费主要用于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等。此计划的目的在于逐步建设出高水平的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努力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最大程度吸收最优秀的人才投入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使其成长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顶级人才,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1]

二、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状况

(一)总体情况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1所高校之一,于2009年首先在数学、物理2个学科进行试点,成立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数学试验班与物理试验班。为了更好地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由学校教务处、财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人力资源部、数学与统计学院、理学院共同组成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班工作组,并于2011年12月成立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负责学校拔尖试验计划的实施和各类教学试验班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在学校整体安排和部署下,从2012年起数学与统计学院也组建了以学院领导牵头、中国科学院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组,负责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目前,数学试验班已有第一届毕业生,所有学生均获得赴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数学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喜人成果。

(二)实施情况

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数学试验班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数学基础与实际应用领域的系统专业知识,立志于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学科应用,目标远大、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数学人才。[2]在结合四届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数学与统计学院不断地对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方案进行总结、修改,在学生遴选、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科研训练拓展、国际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第一,学生选拔流程。

1. 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保送生、自主选拔生和高考优秀生中录取20名学生;2. 面向全校新生,通过笔试、面试、专家综合测试等环节进行二次选拔,选拔20名学生,组成共40名学生的数学试验班。

在二次选拔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竞赛经历之外,更注重选拔对数学有浓厚兴趣,且基础知识扎实、心理素质良好、发展潜能突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另外,实行人性化的选拔模式与动态分流机制,如出现各别入选学生对学习环境不适应、学习进度滞后的情况,按照自由进出原则安排这部分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并补充选拔少量优秀学生进入数学试验班。

第二,培养方案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具有工科专业优势强的特点,因此,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工作的基调就是既注重理科基础,又注重应用和学科交叉特色;既要加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强化科研实践环节和个性化培养,重视人文素质熏陶;倡导按照“本、硕、博”整体设计,实行贯通培养;努力使学生在学好数学基础的同时,积极向某一实际领域深入发展,为今后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培养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数学试验班课程体系分为6个部分:A.核心基础课程;B.专业基础课程;C.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D.跨学科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E.数学讨论班(必选课);F.科研训练和前沿讲座(必修课);学制为4年,总学分需修满160学分。

(2)完善课程建设与师资梯队

学院积极聘请国内包括“”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数学试验班学生讲授课程和开展讲座。其中,陆续聘请了北京大学的李承治和丘维声、南开大学的定光桂、首都师范大学的石生明等四位数学教学名师领衔主讲《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核心课程;同时,还邀请包括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际知名学者20余人来访讲学,促进了学院与国际高水平团队及学者的合作交流,同时利用这一良好契机,组织院内青年骨干教师分别组建了核心课程建设小组,培养后备师资。

(3)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数学试验班采取了“单独编班、小班授课”的新模式,试验班授课教师也开展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讲课+讨论课(习题课)+口头报告”的新教学形式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研究的学习习惯。同时,区别于普通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表现+考试成绩+口试成绩”的形式,侧重于考察学习的整个过程,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

从2013年起,西安交通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两大一小”的三学期制,数学学院利用一、二年级学生暑假小学期安排试验班学生以“双向选择、自由定位”的原则选择个人或团队的科研训练导师,跟随导师进行科研训练或小课题研究。新学期初,学院专门组织专家评委对学生提交的论文或综述报告进行评定,由学生制作PPT统一面试答辩;最终评定为优秀的科研论文将整理汇编入《数学试验班学生科研训练论文集》。

目前,数学试验班学生已在中外期刊上正式,其中,2010级学生在北京大学李承治教授指导下撰写的论文《Journal of Applied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已正式发表;其他论文也将相继在国际期刊上刊出。此外,试验班学生在2012年度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6人、二等奖9人;2011级学生获得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分析单项铜奖和代数单项优胜奖的历史佳绩,实现了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参加国内最高水平数学竞赛零的突破;2012级学生获得2013年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前八名……这些成绩展现出试验班学生不仅在专业学习、科研方面表现突出,而且综合素质也十分过硬。

第三,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如何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思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高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使其融入国际高水平学术团队,未来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

2013年,西安交通大学数学试验班首批毕业生25人已全部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继续攻读学位。其中,11名学生以优异成绩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等10所世界一流大学深造;2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人保送、1人考入);4人保送中国科技大学直博;8名学生保送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硕、博学位。为了继续深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目前学院已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商讨或签订了交流协议。截止2013年12月,数学试验班派出了40余名优秀学生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半年或暑期学校的学习交流。

三、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遵循“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大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拓宽培养渠道,努力把拔尖人才的培养与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统一起来,探索突破拔尖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形成拔尖人才新型培养模式,为尽早实现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3)

第三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的范围为本县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限制,主要在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包括工、农、医)、管理(包括科技、经济、财政、审计、金融)、教育、新闻、文艺、体育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重点选拔在工、农业生产中直接从事科研、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第四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应坚持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确保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第五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应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事业心强,专业技术成果突出;

(四)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五)奉献社会,在同行业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

(六)年龄在50周岁以下。

第六条符合前款基本条件,近3年来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荐为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

(一)获得过省(部)以上或市三等以上、县一等以上科技进步奖(科技技术奖)的主要技术完成人;

(二)获得过国家发明专利或两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技术完成人,其成果转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在引进、消化、开发、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其技术处于市内领先水平,并取得显著效益;

(四)在县以上重点工程、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科技攻关项目中,担任研究、设计、施工的主要技术完成人或负责人,研究成果处于市内领先地位;

(五)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显著,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全市教育系统中有较高知名度,所创建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且在同行中产生较大的影响,承担市级以上的课题,并有两项以上相应的成果,获得市级以上教育行政等部门荣誉称号的人员;

(六)主持县以上医学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医疗技术精湛,多次成功诊治疑难病症,成绩突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全市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在市级以上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的人员;

(七)在文艺、体育、新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中,专业技术造诣较深作出较大贡献,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在市内有较高知名度;

(八)在专业技术管理(包括科技、经济、财政、审计、金融)等工作中有重大改革和创新,达到市内先进水平,所领导管理的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在全市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本人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员;

(九)在其他专业技术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在全市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并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人员。

已被评为市级拔尖人才,获得省级专家荣誉称号和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不再作为县级拔尖人才推荐人选。

第七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具体组织实施。选拔程序为:

(一)公布条件。下发通知,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推荐条件、办法和程序。

(二)逐级推荐。人选的产生,一般首先由个人向所在单位申请(自荐);所在单位核实材料,征求单位职工意见;经单位党政领导集体研究确定推荐人选后,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3天;如无异议,由推荐单位和被推荐对象填写《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人选呈报表》,连同被推荐者的成果证书复印件、实绩材料等,经业务主管部门(乡镇的由乡镇党委)审议同意后,由业务主管部门(乡镇的由乡镇党委)上报县委组织部。

(三)资格审核。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对上报的推荐对象进行资格审核。

(四)组织考察。县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专家组成考察组,对经审核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选进行考察,了解其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工作实绩和业务技术水平等情况。

(五)专家评审。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审委员会对参评人选进行分组评审,评审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评审会议必须有2/3以上成员出席才能召开,人选获得评审专家2/3以上的赞成票方为通过。

(六)社会公示。专家评审后入围的初选对象名单经县分管领导审定后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公示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

(七)组织审批。经公示后的人选名单,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

(八)命名表彰。县拔尖人才由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证书》。

第八条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有下列待遇:

(一)参政议政。各级党代会代表中专业技术人才代表,应优先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党员中遴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应注意从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中遴选;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对拔尖人才要量才重用,对适合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要大胆提拔;积极组织拔尖人才建言献策,发挥其在规划管理、项目论证等宏观、微观决策中的咨询作用。

(二)参与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人才群体优势,提高组织程度,让拔尖人才直接参与重要科研课题、技术攻关的具体指导,发现并培养一批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加强重点行业、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三)县级拔尖人才申报的科研项目,在同等条件下,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应优先安排,科研经费确保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和所在单位对其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应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优惠和支持。

(四)保证县级拔尖人才办公、科研开发等必需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单位可以为他们配备工作助手,提供必备的办公设施及图书资料。

(五)拔尖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不受本单位岗位数限制。

(六)拔尖人才在管理期间,每人每月发给100元技术津贴,县财政负担1/2(由县委组织部统一发放),拔尖人才所在单位负担1/2(随工资渠道发放)。

(七)拔尖人才在管理期内,由单位每月补贴50元宽带上网费。

(八)对拔尖人才实行医疗保健和休假疗养制度。由所在单位办理有关医疗保健手续。县有关部门在3年管理期内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健康体检,因病需要疗养的要优先安排,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每年可安排1到2周的学习考察及休养时间。

第九条每届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期为3年,其主要管理措施为:

(一)协调服务。县委组织部会同县人事局、科技局对县拔尖人才进行综合管理服务,包括提出拟订和修改有关政策的建议,检查、督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有关待遇,组织推荐、选拔、考核、报批等工作。县发展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等部门协助做好有关管理服务工作,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二)建立档案。县委组织部建立县拔尖人才业绩档案和计算机信息库。业绩档案包括:人员登记表;从事专业工作简要情况;获奖情况(证书影印件);著作及论文目录;组织、人事部门考核材料;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情况;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奖惩等情况。并将所在部门和单位上报的其政治思想、业务工作、进修学习等方面情况及时存档,更新计算机信息库。

(三)目标管理。组织县拔尖人才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所从事专业和单位、个人实际,在单位党政组织的指导下,制定个人3年工作奋斗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措施,所在单位应为他们完成奋斗目标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

(四)跟踪考核。县委组织部对县拔尖人才进行日常跟踪考察,了解掌握其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和工作目标完成等情况,管理期满时,对拔尖人才进行全面考核。各单位、各部门每年对拔尖人才进行1次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工作目标取得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并以书面形式向县委组织部报告。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要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拔尖人才及其所在单位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走访联系。建立联系卡,完善县领导联系专家学者制度。县委组织部、所在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也要与县拔尖人才建立联系制度,经常交流思想,掌握情况,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县委组织部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把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列为领导干部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内容。

(六)宣传表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学习、宣传。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县拔尖人才,宣传新闻部门及所在单位要及时组织总结采访,采取多种形式及时表彰奖励,宣传他们的事迹,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4)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造就大批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市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但也存在着青年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以及人才断层等问题,与*市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建设创新型城市对青年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就是要营造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明星专项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围绕*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或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团队,为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提供人才支撑。

二、建立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管理机制

(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条件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严谨学风,关心太原发展,立足太原实际,重视应用技术、高技术、新技术研究开发;

2、有强烈的事业心、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创新能力,重视产学研合作,有较强的企业合作意识;

3、具有正高职称,年龄在*周岁以下;

4、主持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或获得省科技一等奖以上,或拥有发明专利,或受到国家、省部、市特殊表彰;

5、在应用技术、高技术、新技术方面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在工业科技、农业科技、技术服务、自然科学研究和哲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二)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

由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公开、公平、择优、德才兼备原则,经个人申请、单位推荐、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进行选拔。要重视在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和技术服务机构中培养和发现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把立足发展、服务太原,重视应用技术、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作为选拔的重要依据。

(三)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管理

市科技局及有关部门建立以创新业绩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其工作业绩、考核结果等情况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三、鼓励和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

(一)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市科技发展计划优先安排、重点支持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主持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设立科技明星专项,每年支持30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主持的与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项目。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在本市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给予科研经费资助;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组织实施的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太原实际的产业化科技项目优先给予科技风险投资。

(二)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来并创新创业。组织、编制、人事、公安、教育、税务、工商等部门要优先为其办理工作调动、户籍迁移、企业注册等相关手续;各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要积极为其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对于引进人才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科研经费和科技风险资金资助。市政府设立引进国外智力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外专家来并国际旅费和生活补贴)。

(三)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的发明专利申请给予重点资助;市科技发展计划专利转化专项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在*市实施的专利转化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探索

Key words: top-notch creative talents;personnel training;explor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65-02

0引言

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为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培育拔尖创新人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本,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验班依托学校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科研环境作为学生培养的优势资源,不断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在全新的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灵活化的管理模式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实验学院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改革试验基地,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和日常管理工作。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1.1 成立教育实验学院,统筹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我校于2003年为本科教学改革尝试而成立理论实验班,理论实验班由各专业学院管理,学生在完成正常教学计划内容外,利用周六时间强化数学、英语教学,夯实学生理论基础。2007年,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学校成立了3个教学改革试验班,共招收90名学生,以学校管理为主,由教务处统管。为全面细化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我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校于2009年3月5日正式成立教育实验学院。教育实验学院成立后,从学校教务处接管2007级、2008级教学改革试验班162名学生,并将教学改革实验班更名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教育实验学院成立以来,2009年招收学生92名,2010年招收学生150名,2011年招收学生220名。目前,学生数已达到580人的规模。

1.2 明确了指导思想及培养目标为加大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优才优育”的原则,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本科新生组成石化类、机械类、信息类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验班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并通过宽厚扎实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根据学校对实验班学生的培养思路,学院规定了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现代石油石化产业需要,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生产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 确立了培养模式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2+2”的两阶段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阶段培养和专业阶段培养相结合。

基础教育阶段是指本科一、二年级阶段,该阶段强调宽基础的通识培养,强化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精深教育,并为各大类学生统一搭建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生进入二年级按学科大类进行重点培养,突出其学科基础及应用的教育。此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打好理论基础,使学生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数学、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阶段是指本科三、四年级阶段,实验班学生第五学期转入相关专业学院进行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学籍仍保留在教育实验学院。该阶段加强专业理论和技能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创新实验和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

1.4 制定了学生选拔及管理制度学生选拔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尽可能将那些高考成绩优秀、具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热爱科学、在学科方向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挑选出来。选拔过程包括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初选在新生入学后由各学院按既定标准组织实施考核,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复选。复选进行数理化综合、英语课程的选拔考试,择优选拔通过面试后,方可进入教育实验学院学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动态选拔机制,使首次没能入选的优秀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制。在第五学期,教育实验学院为学生配备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导师,实现“一生一师”。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后续的选课计划和实施进程,指导参加科研实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从2001年至2013年,我国GDP由世界第七位跃升至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二者相互推动发展,缺一不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正在成为未来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教育部于2010年正式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旨在立足于中国的未来,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拔尖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多次提到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将拔尖人才的培养列入到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于培养我国的拔尖人才至关重要。

1美国高等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概况

在当今世界发展格局中,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化为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开发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各国对拔尖创新人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己经达成共识。美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形式主要是荣誉教育,它是为优秀本科生设计的个性化教学形式。荣誉教育是美国高校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时代之后,鉴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专门为具有高水平高能力优秀本科生制定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美国荣誉学院的办学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条件和选拔标准。荣誉学院招生的主要对象是即将入学的新生,要求成绩排名在高中毕业所在班级里的前5%;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总分超过30分,或SAT(seholastie Assessment Test)总分至少1360分,以及一份ACT或SAT的写作部分作为选拔参考。荣誉学院招生委员会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进行排名,并对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略微降低要求。新生入学之后如果第一学期的GPA(Grade Point Average)排在各学院的前10%,也可以再次申请进入荣誉学院。

(2)课程培养方案。荣誉学院课程一般包括通识课程、荣誉课程和研讨课程。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书面写作、人文和艺术类课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但是荣誉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研究生课程来替代通识课程学习,由荣誉学院学术专家审核之后记录在学生的学术进度计划(the Academic Progress Plan)中。

(3)导师制。由于荣誉学院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都体现了个性化培养要求,所以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开展学习。荣誉学院导师由27名荣誉学院专职工作人员和来自各学院的200多名导师构成,荣誉学院的专职工作人员中有四位专职学术导师主要为学生的学业提供相关建议,并帮助尚未确定专业方向的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专业。已选择专业方向的荣誉学生则在一名学院的导师指导下学习,包括选修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等,充分发挥荣誉学院个性化培养的优势。

(4)服务学习。服务学习强调将社区服务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荣誉学院认为荣誉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教导学生要以所学回报社会,所有的荣誉学院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术研究方向,自由地选择一项与科研相关的社区服务,完成后可以获得荣誉选项(H―Ptions)中的非课程类荣誉学分。学生要先询问导师是否愿意监督自己这项社区服务活动的进行情况。导师在确认这项社区服务活动可以计入学生所在学院规定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学分之后,同意学生的建议并帮助学生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的实施计划。如果这项社区服务活动规模较大,学生也可以组成团队协力合作。在学期结束时,导师为圆满完成计划的学生填写一份活动表现评价表,在得到部门主席、提供课程的学院院长助理、荣誉学院院长批准之后,学生可以获得学分。美国越来越多大学的荣誉学院已经接受服务学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成立的Schreyer荣誉学院(sHC)作为一个研究案例,证明有效的、制度化的服务学习是复杂的。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让学生参与并得到锻炼。服务学习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荣誉学院的一门课程。

(5)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荣誉学院学生可在每年的3月1日前和10月15日前申请去与荣誉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其他大学学习并获得奖学金资助,这些大学分布在全球各地,比如浙江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等。天才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是荣誉学院的一个部门,它为这部分学生设置了多项海外学习项目,包括中国探险(china Adventure)、探秘非洲(Explore Africa)、密西根――志贺交换学习(Michig-Shiga Exchange)等等。其中中国探险项目为期3周,是对中国文化及语言的一种浓缩体验,学生(下转第10页)(上接第6页)先有一周时间在MSU校园学习中国的语言、历史和当代文化等课程;然后前往中国北京、济南、西安、苏州、成都和上海进行为期14天的旅程。这项计划要求申请人应持开放态度,愿意接受新的挑战,并对中国文化具有强烈兴趣。

2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探析

2.1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观念创新

首先高校必须坚持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办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思想品德好、科学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有用之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拔尖人才的培养要切实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其次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高校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拔尖人才培养是授人以渔的工作,高校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达,而是让学生在其指导下, 不断探索创新成为学习的主人。

2.2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

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考虑教学手段、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结果等各方面因素。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思路来源于以学生为本、为社会服务、学校发展等方面。一般而言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拔尖人才培养方法创新可分为显性的方法创新和隐性的方法创新但以显性的方法创新为主。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显性的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人才培养目的的各种非间接的教学手段。具体体现在:课程及专业设置、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激励措施等方面。而拔尖人才培养隐性的方法具有渗透性和间接性,不会直接以某种方式呈现会依托另外的一些媒介间接地达到目的。如学生参与实践互动、媒体对优秀人物事迹的宣传与引导这,些能为拔尖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和感化。

2.3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教学载体创新

教学载体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事物,是教师实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具。科学合理的教学载体的设置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效用。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根据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需要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学载体进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教学载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教学载体有无形和有形之分。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有形载体是可视和可感的。高校必须利用现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以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教育团队,搭建校内外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实践合作,培养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7)

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实施创新驱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调整培养计划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的创新拔尖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高校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的原始的创新动力;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辐射社会中实现知识的价值,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效的战略支撑;高校在深度国际友好交往与合作中发挥制高点的作用,促进创新文化积淀,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实施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探索高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协调发展途径。高校现是知识和创新的主阵地,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为学生知识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渠道;高校成为主动参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紧密地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展开。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重中之重,其目标是高等教育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积极反应,依靠创造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前进,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在创新驱动下,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思维方法和现代教育手段,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在运行过程中各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的具有科学结构的培养方案。高校依据办学特色、目标、质量和定位的不同,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的专业有着不同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观念层面主要指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方向。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人才培养是根据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以“高素质、厚基础、重创新、强实践”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挂科淘汰、分流培养、按比例择优推荐硕士研究生和交换留学生的培养模式,达到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理论、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的实践技能。学校充分利用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结合生产实际,设计、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可以扩充更新教学内容,传递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真实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使得教学与实践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校企合作创造教学实践基地,使学生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另外,鼓励优异学生参与各种创新竞赛小组,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研究、服务、合作项目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

三、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东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区域发展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着眼于为国家驱动创新战略的实施,特开设五个优势学科专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其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搭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平台,拓展平台内涵,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精神,充分利用我校的行业传统优势和资源,建立课堂教学、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体,每年分期分批到佳木斯常发佳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黑龙江勃农兴达机械有限公司、黑龙江融拓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直接参加产品工艺设计、模具设计、零件加工、组装等生产流程。借助农业机械化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特色专业优势,拓展途径提升学生工程的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管理机制上,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到联合培养体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及课堂教学实际培养链中,继而提高青年教师的解决工程实际技术科研能力。

1.借助学科交叉优势,构筑研究平台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趋势下,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在双方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和紧密性的合作关系。目前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部分课程采用聘请研究院、企业的高级别技术人员讲授和座谈形式完成,相关学院选派教师深入研究院、企业参加调研、设计、安装、加工和组装等生产活动。同时,学院与企业广泛合作,要求教师将科研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加大科研反哺教学的力度,提供学生更多的直接参加科研活动的空间。涉及的部级、省级、校级的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寒地现代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教师科研实验室等对拔尖班学生全部开放,建议和鼓励学生利用优质的资源开展创新设计、创新实践活动。

2.依据创新教学理念,建设课程体系平台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根据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特殊性,考虑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体系,制定课程设置体系,勾画拓扑图,以此为主线展开课程的设置。

拓宽专业基础和方向,针对农业工程的特点,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在英语课程设置上,农业工程拔尖人才培养班除了大学英语外,还增设了雅思听说读写、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文化英语、商务英语等;数学类课程增设了实验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增设了统计分析、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与实践课程。英语、数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总学时为1176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35.79%。只有在宽口径的专业面上打好知识基础,才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取、运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获得成功。

减少专业课程门类设置,留出足够学识强化基础,保证实践,能力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的培养方案中,设立了几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专业课,占课内总学时的27.94%。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两大类,专业课体现专业内涵和特点,占课内总学时的9.62%。限选课则根据分流特点进行选择,选择具有模块化,即根据分流方向选择课程,避免了选课的盲目性,也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上,保证学生既能够将基础课学得深入,又为学生任性发展留出一定的自由飞翔的思索空间。

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高度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了人文社科、政府管理、中华文明与民族传统、形势与对策、应用写作、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占课内总学时的6.82%。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结构体现出综合性和现代性,达到文、理、工科相互交叉,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

3.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构建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平台

按照多元化人才培养培养的理念,加强中外联合培养,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对学生进行国际化培养,构筑国际交流平台。采用双语教学,将外语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重,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以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上,借鉴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经验,充分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的、前沿的学科知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近年来我校选拔出国归来的优秀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引导学生科研思维锻炼。

4.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基地为平台,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让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的成效

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是我校于2011年创建的专业,经过3年的努力实践,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成果:

1.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农业工程拔尖人才班的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软件着作权2项。三界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全部参加了科技创新小组,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部分学生参加科技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培养1181班共有学生15名,有2名学生参加了2013年“挑战杯”竞赛,获得了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

2.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工程拔尖人才班每名学生均配备导师,导师选择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题目让学生来完成。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并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与团队中的教师和研究生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在科研课题研究时,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实施,参与课题成果申请鉴定、申报专利和申报科技奖等,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如:农业工程类拔尖人才班共有学生15名,分别由15名导师指导,15名学生加入到4个科研团队。在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团队中,拔尖人才班的学生参与某项课题10%的研究工作,申请发明专利1件,软件着作权1项。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8)

总体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加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目标,以中青年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聚集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加速人才智力高地建设,为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工作目标:到20010年,全市知识分子总量达到2万名以上,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00名;受到专门技能培训的企业、农业劳动者分别占到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50%、30%以上;全市以专家、科技副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使“技术参与分配”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专家咨询服务团

以国有、集体企业转轨改制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管理,完善机构,注重实效,重点突破,增强专家咨询服务团自身活力,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

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定期做好专家服务团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积极吸收新当选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加入服务组织。

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专家服务团成员每年要为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联系一个贫困村或一家亏损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或咨询服务;推广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服务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决策、企业改制和重点工程项目论证,不断强化专家咨询服务团参与领导决策的服务内容,办好《专家建议》内刊。

按照XX市委组织部要求,根据我市实际,以“科技帮扶百村转化”和“百家企业咨询服务”两项主体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专家团成员下乡下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个人,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有偿服务,或以智力、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开发服务实体,促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使“按知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参加服务组织、参与服务活动。

2、拔尖人才

推进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修订完善《市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好中选优,选拔对象向生产一线青年优秀人才倾斜。实行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公示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探索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实施量化目标考核,逐步使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挂钩、与个人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市管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好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局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范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严格上级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申报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注重拔尖人才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把市管拔尖人才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拔尖人才培训班,并通过起点较高的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鼓励拔尖人才在职自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对贡献突出或掌握紧缺技术的拔尖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创业绩、出成果,五年内力争2--4名优秀人才进入XX市管拔尖人才行列。

3、乡土人才

按照省委下达的乡土人才开发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XX市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乡土人才选拔的标准、程序,科学制定乡土人才选拔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到2005年,入库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各乡镇要深化乡土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培养计划,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乡土人才在场地、经费、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其技术特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好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名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要联系2--3名乡土人才,保证每名乡土人才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4、科技副职

科技副职作为所在乡镇、村科技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科学配置,严格管理,保证充分发挥作用。要重视科技副职的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对其别优秀的要提拔重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副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专职专用、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发挥好科技副乡镇长上引下辐的纽带作用,加强市、乡镇(区)、村三级的科技副职网络建设,推进“长、家”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新项目、新工艺特别是高、精、尖项目的引进。

进一步健全以乡镇科技人才工作站为基础的科技机构建设,保证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和设备的落实,确保科技副职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要科学安置,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做到智力资源与乡镇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挂职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5、引进、外聘人才

进一步加强人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机制,以京津石和外地工作的XX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XX市人才信息网”,坚持“聘、引”结合的原则,实施“借智兴藁”、“引智兴藁”工程和“技术联姻”计划,由市人才办牵头,各部门配合,使我市生产企业在京津石找到技术依托单位,促进企业发展。

对外聘、引进的科技人才,各部门要在其子女配偶就学就业、住房安置、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接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重点照顾。

6、青年人才

进一步加强全市3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青年人才库的建设,依照“边充实、边选拔、边培养、边使用”的原则,每年从青年人才库中选拔30--50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五年内把全市优秀青年人才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年推荐2--4名杰出人才进入XX市管青年拔尖人才行列,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要把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努力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分工

完善和规范知识分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切实担负起对全市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职责。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起草有关政策、文件和措施,对全市知识分子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统一管理、指导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事宜。

知识分子工作实行部门分工制,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科技局、科协、劳动人事局、人才中心、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市委组织部要深入调查研究,给市委当好参谋,把知识分子工作同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局面,推动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优秀知识分子、杰出科技人才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

团市委负责做好XX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考察工作,并协同组织部做好青年优秀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科协、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市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奖励计划,并抓好科技副乡镇长、农村科技副主任、科技副厂长的岗位培训。

劳动人事局负责做好全市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转干、晋升工资奖励等工作,对外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才中心负责为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并做好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入库管理工作。

经贸局、乡镇企业局负责做好国有、集体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干部、科技人才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做好本部门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

教育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的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文体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义演、义诊等活动,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财政局负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专项经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及体检费用的落实工作,并协助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工作中牵涉到的有关问题。

3、优化环境

各乡镇、市直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及我市制定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好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相关待遇,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每年定期召开知识分子表彰会,对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设立“XX市科技奖励基金”,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重奖;在《XX报》、电视台开辟专栏,对他们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以激励、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才献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全市社会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单位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及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慰问等形式,与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感情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环境,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

4、强化自身建设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9)

工作目标:到20__0年,全市知识分子总量达到2万名以上,中高级职称人员达到3500名;受到专门技能培训的企业、农业劳动者分别占到工、农业劳动者总数的50%、30%以上;全市以专家、科技副职、乡土人才为主体的三级科技人才网络体系逐步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管理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文秘站网通过健全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措施,使“技术参与分配”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1、专家咨询服务团

以国有、集体企业转轨改制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管理,完善机构,注重实效,重点突破,增强专家咨询服务团自身活力,延伸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服务质量。

本着“优化结构,增强活力”的原则,定期做好专家服务团换届工作,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积极吸收新当选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有一技之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加入服务组织。

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位专家服务团成员每年要为领导提一条合理化建议;联系一个贫困村或一家亏损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或咨询服务;推广一项新成果、新技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服务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信息灵通的群体优势,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重大问题决策、企业改制和重点工程项目论证,不断强化专家咨询服务团参与领导决策的服务内容,办好《专家建议》内刊。

按照XX市委组织部要求,根据我市实际,以“科技帮扶百村转化”和“百家企业咨询服务”两项主体活动为载体,动员组织专家团成员下乡下厂,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专家服务中心和专家个人,开展科技开发、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有偿服务,或以智力、技术、成果入股的形式,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开发服务实体,促进产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为社会提供服务、作出贡献的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等经济收益分配机制,使“按知分配”逐步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增强服务组织的经济实力,激励更多的科技人才参加服务组织、参与服务活动。

2、拔尖人才

推进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规范化。修订完善《市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自下而上、层层筛选,好中选优,选拔对象向生产一线青年优秀人才倾斜。实行市管拔尖人才选拔公示制,增强选拔工作的透明度。

努力探索市管拔尖人才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实施量化目标考核,逐步使考核结果与单位年度目标考核挂钩、与领导班子工作实绩挂钩、与个人经济待遇挂钩,充分调动市管拔尖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做好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局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规范局管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

严格上级庄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申报与管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注重拔尖人才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把市管拔尖人才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拔尖人才培训班,并通过起点较高的专家报告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鼓励拔尖人才在职自学或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对贡献突出或掌握紧缺技术的拔尖人才要进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鼓励他们创业绩、出成果,五年内力争2--4名优秀人才进入XX市管拔尖人才行列。

3、乡土人才

按照省委下达的乡土人才开发目标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修订《XX市关于加强乡土人才开发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乡土人才选拔的标准、程序,科学制定乡土人才选拔规划和年度计划,健全乡土人才管理体系,完善市级乡土人才库建设,到20__年,入库人数达到2500名以上。

各乡镇要深化乡土人才管理工作,制定培养计划,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对乡土人才进行培养,提高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乡土人才在场地、经费、设备、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其技术特长的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发挥好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的“传、帮、带”作用,每名专家团专家、市管拔尖人才要联系2--3名乡土人才,保证每名乡土人才至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

4、科技副职

科技副职作为所在乡镇、村科技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要科学配置,严格管理,保证充分发挥作用。要重视科技副职的成长;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对其别优秀的要提拔重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科技副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科学规范、专职专用、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

发挥好科技副乡 镇长上引下辐的纽带作用,加强市、乡镇(区)、村三级的科技副职网络建设,推进“长、家”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强化新项目、新工艺特别是高、精、尖项目的引进。

进一步健全以乡镇科技人才工作站为基础的科技机构建设,保证人员编制、场地、经费和设备的落实,确保科技副职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挂职科技副乡镇长要科学安置,规范管理,加强培养,提高素质,做到智力资源与乡镇经济资源的最佳结合,促进乡镇、村的科技进步和挂职干部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5、引进、外聘人才

进一步加强人才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人才引进、聘用和管理机制,以京津石和外地工作的XX籍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重点,建立“XX市人才信息网”,坚持“聘、引”结合的原则,实施“借智兴藁”、“引智兴藁”工程和“技术联姻”计划,由市人才办牵头,各部门配合,使我市生产企业在京津石找到技术依托单位,促进企业发展。

对外聘、引进的科技人才,各部门要在其子女配偶就学就业、住房安置、工资待遇、人事关系接转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紧缺行业的专门人才,要实行特殊政策,重点照顾。

6、青年人才

进一步加强全市35岁以下、本科学历以上青年人才库的建设,依照“边充实、边选拔、边培养、边使用”的原则,每年从青年人才库中选拔30--50名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形式,五年内把全市优秀青年人才轮训一遍,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每年推荐2--4名杰出人才进入XX市管青年拔尖人才行列,并对有特殊贡献的青年人才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加强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有关知识分子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要把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听取汇报,定期进行研究,努力把知识分子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明确分工

完善和规范知识分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市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切实担负起对全市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队伍进行全面规划、管理的职责。其下设的办公室负责起草有关政策、文件和措施,对全市知识分子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统一管理、指导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一切事宜。

知识分子工作实行部门分工制,组织部、宣传部、团市委、科技局、科协、劳动人事局、人才中心、经贸局、乡镇企业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教育局、文体局、卫生局等部门各负其责,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知识分子工作。

市委组织部要深入调查研究,给市委当好参谋,把知识分子工作同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抓班子、带队伍的局面,推动知识分子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宣传部负责做好优秀知识分子、杰出科技人才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工作。

团市委负责做好XX市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推荐、考察工作,并协同组织部做好青年优秀人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科协、科技局负责做好全市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人才奖励计划,并抓好科技副乡镇长、农村科技副主任、科技副厂长的岗位培训。

劳动人事局负责做好全市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转干、晋升工资奖励等工作,对外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其配偶子女的就业安置工作。

人才中心负责为全市各乡镇、部门(单位)、企业提供人才信息,为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并做好优秀大中专毕业生的入库管理工作。

经贸局、乡镇企业局负责做好国有、集体及个体私营企业管理干部、科技人才的管理、培训等工作。

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负责做好本部门科技人才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对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推广、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等进行统筹安排。

教育局负责抓好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队伍的岗位培训和任职资格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文体局、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义演、义诊等活动,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财政局负责做好知识分子工作专项经费、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及体检费用的落实工作,并协助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好工作中牵涉到的有关问题。

3、优化环境

各乡镇、市直各部门都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委及我市制定的有关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措施,尤其要落实好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相关 待遇,对他们开展工作必需的经费、场地和设备等要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予以解决。

每年定期召开知识分子表彰会,对优秀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设立“XX市科技奖励基金”,对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人才进行重奖;在《XX报》、电视台开辟专栏,对他们的模范事迹大力宣传,以激励、激发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献才献智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在全市社会进一步浓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各部门、单位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汇报会及定期对贡献突出的优秀知识分子进行慰问等形式,与广大知识分子进行感情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状况,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优化知识分子工作环境,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关怀。

4、强化自身建设

根据省、市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和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十五”期间,建成“XX市知识分子工作信息网站”,负责各级各类人才信息的交流、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专业技术难题的征集、有关政策文件的等,促进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推动知识分子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10)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是教育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我校瞄准社会发展趋势和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领军和领导潜质的人才”,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针,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发展,富有创新潜质,具备团队精神,善于学习实践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在此基础上,学院本科教务秘书已从单纯的处理日常事务向参与教务和教学管理的转变,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一系列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学院教务秘书基本工作内容

学院教务秘书平时的工作琐碎而繁多,包括协助院系领导制定培养计划、落实日常教学和实验实践工作、各类教学考核工作、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工作、毕业设计工作,学位资格审核工作等。若教务秘书只满足于做这些工作,那就是简单的操作者、执行者。要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做出特色,不但要与学院其他部门和外校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还需要考虑学院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式,对教务管理有宏观把握并对高校教育政策改变有所研究。

二、 我学院教务秘书的工作特色

我学院共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和化学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调“牢固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化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工程力学、机械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等现代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加强“出色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本科学生要在大一大二两学年学完自然基础类课程(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和部分学科基础类课程,大三大四则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学习,打破专业限制,允许跨小专业选课;理论课合并减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增多20%,每年实验实践类课程达到46800人学时。同时我学院还承担了全校的《大学化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大师与化学发展》课程,其中《大学化学》实验年教学学时总数为66000人学时。

面对这样庞杂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学院教务秘书不但要了解学院四大化学等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还要了解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熟悉本学院的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从全局上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三、 教务秘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起的作用

1、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改革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上,对于教务秘书而言首先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理念上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学院教务秘书在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初期协助各个专业主任调研了美国工科排名前十所大学化学、环境工程学科以及国内知名工科院校(专业排名前十)的教学体系,并进行汇总研讨。

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上述大学和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深厚的数理基础,拓宽专业基础的学习,注重科研实践能力的训练。各个学校均有各自的特色,比如哈佛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培养计划,并崇尚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牛津则推崇导师制,学生以跟从导师研习为主;MIT则强调整体环境的教育作用,提倡课堂内外学习并重,认为有意识,有节制地减轻课堂学习负担,可以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用于计划和思考。与之相比,面对化学、环境专业发展日新月异,结合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但要参考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还需要加大培养过程的改革力度,加快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通过广泛调研,学院教务秘书对学院人才培养理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修订审阅培养计划过程中,学院教务秘书结合本学院人才培养计划运行的实际情况,汇总授课学生和教师对培养计划的建议;熟知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把握学校对人才培养规划和未来实行完全学分化、弹性学制引入而产生的变动;及时和教学督导组、培养计划审阅组做好沟通,并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解说。

2、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我学院学生在入学后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兴趣可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低年级进行以数理化基础为核心的自然基础类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类课程学习,采用导生制加以配合(优秀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培养。高年级则利用学院及中关村地区优秀的教师教学资源,实施创新团队导师制,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利用导师的实验室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对学院教务秘书而言需要组织大量的实验实践活动,协同教学院长和各专业教学主任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保证学生能得到全面的科研训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实验实践活动安排

学院的实验平台在服务全校《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和部分外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实验的同时,面向全学院3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基础实验,以及交叉学科自主创新实验。此外,所有实验室面向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每年为约140余名学生进行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冯如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提供实验平台。

这就要求教务秘书在实验实践活动安排时充分协调各个实验室的开放能力,时间编排上要灵活。《大学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涉及院系多的实验可以在课表上安排具体实验时间;专业特色、自主创新实验在学院教学网站上可进行预约,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实验、实验内容,做到延长开放时间,全面开放实验室。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安排出足够的时间,也充分考虑学生个人需求,形成多元、开放的拔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更符合目前提倡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②学生创新科研活动组织与实施

我学院拥有强大的科研资源、汇聚了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前沿的科研课题,把科研资源融入本科学生创新科研活动中,是我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从我学院组织申报及评审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起,全院公布项目名额,并帮助学生联系导师进入实验室加入科研团队。在形式设定上,教务秘书邀请督导组和相关方向的骨干教师担任评委,投票决定立项项目并上报学校预备外院专家函评;在组织立项、中期和结题答辩工作中,经过实践证明采用项目团队形式进行答辩更为科学,可做到项目组全员参与科研训练;此外所有答辩均采用背靠背模式,创新训练团队导师不担任评委,教务秘书根据提交的科研方向邀请相应评委,保证了评审的公平性。

通过全员覆盖的学生创新科研活动训练,我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突出,共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二等奖1项,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北京市化学实验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与三等奖10余项、校冯如杯一等奖6项的优异成绩,并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5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6人次,北航金质奖章1名。

3、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①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

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为核心,重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学院教务秘书重视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定期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教材选择、实验教授等方面进行不记名评价,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汇总评价结果和授课意见并直接反馈学院教学院长、专业教学主任、督导组和教代会。

协助院领导成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制定学院督导组工作条例,邀请校院两级督导组共同参与教学质量与教学规范管理,对每位新进教师和学生评价分数较低的课程进行听课督导,对学院的本科教学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协助组织学院专业课程教学法研讨交流会、申报奖教金和教改项目、讲课竞赛,示范教学、等活动,保证学院整理教学质量提升。

②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国际化是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国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而搭建的平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院开放所有学术报告(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引智平台首席科学家、科学家、Science杂志国际出版总监等享誉国际的科学名人来访进行讲座),由教务秘书及时通知学生各项学术活动情况,并吸纳学生作为学术活动志愿者,为学生营造开放、多元的教育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人才培养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此外组织学生申报与欧美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生交流互换项目,互认课程体系;要求参加对外交流的学生回国后提交国际交流感想、国外学校培养计划,相关课程教学大纲、试卷等教学资料,丰富学院教学资源。

③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收官之作

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毕业设计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收官之作,也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

在毕设动员之初,教务秘书要先行面向全学院教师征集毕设题目,并上报督导组审核,并公布学院毕设题目并通知学生开始选题(毕设题目总数应超过学生人数即超额选题,保证给学生选题留有充分的余量)。在选题中采用师生互选的人性化管理,需导师亲笔签字确认并上报汇总到教务秘书手中,最后上网公示后按最终意见上报教务处。

在毕设实施过程中,学院教学秘书结合以往毕设工作经验,采用毕设小组教授负责制,将毕设题目按照科研方向进行分类,针对每个科研方向组成由2-3名责任教授、3-5名副教授、多名讲师组成的毕设小组。开题环节检查研究主题、文献依据、实验方式选择和数据准备等方面保证学生毕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中期检查环节根据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具体的研究指导,特别就研究过程的严谨与表述的规范提出指导意见。结题答辩环节考察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案论证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科研汇报和科研论文撰写的能力。

总之,化学与环境学院本科教务秘书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持续、深刻、系统和务实的探究,形成了一套具有学院特色、时效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管理经验,为下一步学院发展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师资队伍优秀、实验平台一流的理工科本科专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屈滨,赵延军,教学秘书在学院创新式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李容荣,探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秘书的服务意识[J],教育实践研究,2011

专业拔尖人才工作计划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83-02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刘秉权(1970-),男,黑龙江肇源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教学研究;吕子燕(1972-),女,黑龙江富裕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政策研究。目前,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正在高等教育领域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拔尖计划”旨在使受该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行列。其中进行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试点高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它在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迫切需要上述试点高校在培养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方面有所作为。

一、 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计算机学科通过建立模型并在计算机上模拟物理过程来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涉及信息描述和变换算法的理论、效率、实现和应用等[1]。该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相结合的特征,在学科的发展中呈现出科学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并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地被推出。而拔尖人才是指具有高尚的品德、精深的知识、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在学术、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精英人才[2]。笔者认为,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1.深厚的知识基础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拥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一定量的物理学知识;第三,要掌握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相关的某一学科知识,如生物学、管理学、电子信息学等学科知识。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知识面不一定过于宽广,但在某一个专项上一定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独到的见解。

2.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拔尖人才的标志性特点,因此拔尖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尤其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此外,还要具有计算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形式化、模型化描述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的能力;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的能力等。

3.良好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等。科学家钱学森曾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给予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使人将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更好地统一到创新工作中来。

二、 计算机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环节

1. 遴选学生

拔尖学生自身要有坚定的目标、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这是对其进行培养的基础,因此要慧眼识才,将有培养价值的学生遴选出来。要坚持“高校自主,不唯分数,重视素质能力”的选才理念,通过优中选优、特别选拔、多次选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选拔,要不拘一格选人才。在选拔中,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兴趣浓厚。近日,引起媒体关注的中南大学学生刘路的事例就很好地说明了兴趣和执著的追求是人成才的根本动力这个道理。二是素质优秀。三是有创新意识。学生遴选可以分初选、考察和面试三个环节。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推荐和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志入选“拔尖计划”的学生进行初选。经初选合格的学生可以参加“计算机科学专题研讨”班,遴选专家组可以根据学生在研讨班的学习表现,进一步对其进行筛选。最后,经过专家组面试决定入选者。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各试点高校对学生的遴选应带有本校特色,并且要对入选学生进行动态管理。

2. 打造一流的师资团队

拔尖学生培养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组建了以姚期智先生为核心,由国内外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一流学者组成的讲席教授团队,为学生进行授课和科研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因此,试点高校应以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导向,建设一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够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传授给学生。

试点高校应挑选一些有创新能力、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师德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拔尖学生的指导教师,尤其要发挥学科领域带头人在拔尖学生培养方面的作用,鼓励大师、名师参与到拔尖学生培养工作中来。

3.创设良好的培养环境

很多大师都指出,拔尖学生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良好的培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首先要营造追求真理和潜心学术研究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熏陶来促进拔尖学生成长。其次要因材施教,鼓励自主成才。拔尖学生的天赋较好,对他们的培养要因材施教。这种因材施教不是要为他们开设更多的课程,而是要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地学习知识,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深入探索。第三要确保有充足的经费,为他们配备一流的科研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