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音乐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7 01:33:27

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3-0108-01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达到喜爱音乐。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一、解决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乐,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二、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三、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四、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五、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六、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音乐基础知识篇(2)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有的特点、技巧、风格,历史等,这些元素对于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不同时期的艺术家通过演绎让这种艺术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生活,推动了艺术向前发展。现代社会对于音乐的追求也是非常热衷的,演奏家的演奏与富有感染力的创造做背景,通过优美的旋律传达到了每位听众的心中,一起共鸣,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钢琴教学中,也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钢琴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对钢琴演奏的热爱源于生活的热爱,这种情怀促使他们对钢琴的基础知识烂熟于胸,经过自己无数次的训练,不断修正最终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这并不是意味着钢琴演奏技巧不重要,相反演奏技巧是否掌握到位是衡量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音乐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则是体现的是学者的一种音乐素养,这种素养应该是与技巧训练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这也是目前钢琴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偏训练弱基础,这种教学方式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1]。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一)乐理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

任何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入门阶段必须掌握的,作为钢琴教学更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学习的钢琴的出发点在美轮美奂的钢琴弹奏给予人的震撼,通俗的讲,就是钢琴曲非常动听使得爱好者想进一步学习。钢琴教学是一件系统性的事情,每位钢琴教师甚至钢琴家都是通过无数次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今天成绩,对于初学者更是如此,如果想要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弹奏能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进行钢琴的教学首先是需要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乐理知识学习,这是最基本的,对坐姿的纠正和琴谱的识别应该是基础知识中最简单的部分,同时也是做容易被忽略的环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从琴谱到高音谱表,然后对中音与次中音进行熟悉,把这写基础乐理进行系统学习才能为今后的钢琴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对钢琴历史的学习,培养音乐情怀

作为“乐器之王”,钢琴在音乐家心里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从古钢琴到现在钢琴,钢琴的演变其实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体现。在古代的欧洲,古钢琴在那时的欧洲大陆非常流行,以巴赫为代表的钢琴大师创造出了不少优秀作品,纤巧的音色是这类钢琴曲的主要特色,也带给音乐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乐器的概念。现代钢琴逐渐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古钢琴,现代钢琴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带来明显的力度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当时社会大众的音乐需求不谋而合,也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色,深受大众欢迎。

(三)剖析与解读名家作品有助于完善知识体系

上文提到过,优秀的钢琴曲都会后人以各种形式模仿,并会结合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再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视听感官。在钢琴的教学中,这种试听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试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钢琴基础知识的在运用,也从侧面印证了学习基础知识对于创造曲谱的重要性。另外,剖析名曲也是一种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钢琴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帮助。剖析作品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理解钢琴曲透露出来的作者情感和意图。任何钢琴曲的创造对于作者而言都会带来一定的感彩,这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通用法则,在听之前,引导学生去翻阅有关作者那个年代的社会现状以及作者的经历,这样能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创造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2]。在多听的前提下,尝试去解读作者的运用的技巧、风格、和声等等。结合自己掌握的演奏技巧,充分对比,对技巧进行修正。

(四)掌握基本的钢琴保养知识,减少损坏

其实音乐基础知识中,对硬件的保养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之一,而在目前的钢琴教学中,人们对于钢琴保养问题大多没有认真研究,而只是把自身当作使用者。其实钢琴的保养与弹奏出来的效果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平时我们再联系的时候,要注意对一些关键部件的检查,以免硬件带来的声音的失真。钢琴由于特殊的结构,在摆放的时候要注意选择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免对钢琴造成损坏,因为通风的条件会引起温度与湿度上的变化,从而导致琴键与内部部件的损害。其次,钢琴外壳大多以木质结构为主,所以在摆放时还需注意不要与热源过于靠近,引起木质结构的产生物理变化。另外,保持定期清洁钢琴的良好习惯,在清洁的时候用软毛刷扫除附着在钢琴上的灰尘,以免长期附着对音色的影响。

(五)曲式与和声知识对于弹奏技巧的提升很有帮助

经过一些入门尝试的学习,接下来进入到就是一些有关弹奏技巧方面的运用,其中曲式和和声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曲式,就是对作品表现手法的研究,任何钢琴作品都有自己的曲式,而对于曲式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结构,提高对作品整体的把控力,同时也能加强对乐曲结构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而和声的联系会贯穿整个钢琴学习的始终,优美的旋律少不了和声的加入,对于加强对和声的学习和解构,能够丰富学生对钢琴文化的理解,并创造出更加悦耳动听的曲谱。

三、结束语

音乐基础知识是钢琴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每位学习者都应该认真研究的,而目前在钢琴教学当中,市场会忽略对基础知识的介绍,而只是对一些弹奏技巧的传授,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会对枯燥的学习过程产生厌烦学习,其实,音乐基础知识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大有帮助,所有在钢琴教学中需要加大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

作者:杨万春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基础知识篇(3)

音乐基础知识是引领学生进入音乐殿堂,感知音乐、享受音乐、提升音乐审美境界的助跑器,是促进学生音乐实践顺利进行、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有力武器。因此,它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重视、渴求程度。

中、小学音乐教材改革后,我们欣喜地发现诸如视唱练耳、和声知识、音程知识等一些冗长、艰深枯燥的内容已从教材中消失,音乐课变得不再玄妙、难懂,学生对音乐课不再望而生畏。这正是落实音乐教学大纲,重视基础教育实践的表现,是一件大好事。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不少音乐基础知识也由原来的显形呈现转为隐形呈现或零散呈现的方式。这种呈现方式是好是坏?是喜是忧?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感受到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虽然摒弃了旧教材专业性太强的弊端,但同时也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有弊大于利的倾向。

首先,我们来看它有利的一面。随着音乐基础知识的隐形呈现,教材中的显性内容大幅度减少,课本毫无疑问会给人一种简洁、清爽之感,另外,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知识的隐形呈现,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无词歌”、“速度”、“力度”、“旋律线”、“重复手法”、“无伴奏合唱”、“变拍子”等音乐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联想去找到正确答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练习涉及“协奏曲”知识,教师就可以一改过去先念定义、解说,然后欣赏体验的老办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屏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协奏曲”的演奏形式。再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有一个知识点“前奏”,第四单元有“间奏”,在课本中它们都以显形呈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但我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看它们非常容易理解。因此,每当上第二单元时,我通常会先提问:什么是“前奏”,然后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定义,再告诉学生,有些歌曲有“前奏”、“间奏”、“尾奏”。那什么是“间奏”、“尾奏”?由于有前奏作为铺垫,很多学生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准确作答,然后结合欣赏谱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前奏”、“间奏”、“尾奏”有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且不易忘记。这不仅可以避免教学方式的单一、枯燥,可以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可以改变教师一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富有创意,以上有利因素可见教材编辑专家的良苦用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它不利的一面:

1 增加教师负担

课改后,我们在人教版的课本中再也看不到常用音符表、休止符表、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等音乐基础知识,然而在教学中,又常常与这些基础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调式知识,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每册都涉及,这些知识理论性较强,企望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理解,恐怕难以如愿。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欣赏《好花红》就提及歌曲采用五声音阶(do、re、mi、sol、la)为羽调式,那五声音阶为什么不是(do、re、mi、fa、sol)?什么是羽调式?羽调式有何特征?如何分辨?而第四单元音乐欣赏《大森林的早晨》小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选择调式(大调式、小调式、五声调式),那什么又是五声调式呢?面对这种蜻蜓点水、遮遮掩掩的知识呈现方式,如果教师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如管中窥豹不得要领,到头来往往还是不知所云,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就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说和板书说明,并结合一定量的谱例进行分析讲解,然而这种以听、看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积淀的知识是有限的,五声调式知识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并不过于深奥。如果能把基本概念明明白白地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一个单元的谱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验证,不但学习目的明确,而且学生能更深刻而全面地理解,还不易遗忘。另外,有时为了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教材涉及而没有呈现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课前花费不少时间查阅相关资料,以便课堂上正确传授给学生,否则就会出现象高水准的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一位小学教师给“二重唱”下的“由二人演唱的形式叫二重唱”这样不够完整、不够科学的定义。

乐谱知识就更不必说了,每单元的歌曲演唱、音乐欣赏中的主题视唱等都离不开它。众所周知,小学阶段学生掌握的乐谱知识是很有限的,再则由于音乐知识贯穿的零碎,很多乐谱常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能牢记在心,加上很多教师在识谱教学方面基本上采取模唱或随琴、随录音跟唱的听唱形式让学生学唱新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是基本不识谱的。本人就曾对本校两届初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97%以上的初一新生分不清最常用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这种连最基本音符都不认识的情况下,别说让学生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合唱、合奏活动,就是要完成《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3-6)年级学生能够识读简单乐谱的任务,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达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让(7-9)年级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这样的目标,更是天方夜谭。升入初中后,随着歌唱教学比例的锐减,加上课本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常用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就更为模湖不清了。

在教授旧教材时,如果学生对常用音符、休止符记忆不清,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复习音符常用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视唱练耳训练,学生的识谱水平还是不错的,而如今删除了单纯音符、附点音符、休止符表,初一的歌曲往往节奏比较复杂,说太多乐谱知识学生难以消化。这时教师还要板书罗列各种不同音符进行识辨复习,学生必然失去继续学习的耐心,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乐谱知识。此外,由于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对不少学生来说,上一周讲的知识,下一周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这种无效率的学习既让教师付出巨大的劳动,也使学生陷入迷茫无知的境地。

2 滋生学生不良习惯

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现行的音乐课本,尤其是初中、高中音乐欣赏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欣赏体验中渡过的,期间适时出现的隐形音乐基础知识,常常唯有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讲授或多媒体展示解说,才能获取,如:交响诗、交响音画、节奏、音色、音乐剧等知识,由于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于接受,通常需要教师激情引导、传授,学生才能领会,如:曲式知识,实际上小学一年级下册就有随音乐感知乐段的练习,然而当我给学生做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曲式练习时,很多学生似乎从未接触过曲式知识,问我什么是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知识虽然隐形呈现,然而,为了让学生弄懂,我还得从常见曲式结构、乐段常见对比手法、结束感等展开说明,并结合谱例进行分析,学生才能慢慢接受。又如:演唱、演奏形式在小学课本中也比比皆是,打开小学课本我们常常都能在乐曲或歌曲的曲名下方看到标有演唱、演奏形式,如:女声二重唱、男声四重唱、领唱与齐唱、钢琴独奏、民乐合奏等,相信这些知识小学老师不止一次讲解过,然而当我要组织学生完成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旋转舞台》竞赛练习四:“将所听到的歌曲与相应的演唱形式画连线”时,不少学生竟然问什么是演唱形式?什么是二重唱?轮唱?更有甚者以为合唱就是齐唱。又如:初一下册第六单元音乐欣赏《敢问路在何方》有一练习,要求学生找切分节奏。什么叫“切分节奏”?小学四年级“五――环球采风”中《木瓜恰恰》曾提到第二部分用连续的切分节奏,表现喜悦之情。也许是时隔多年,学生早已忘却,而且由于专业性太强,无从猜测,在课本中也找不到答案,我还得从强弱规律开始讲起,辅以板书举例分析,听辨感受、印证,再让学生做练习,但很多学生还是水过鸭背,下周复习这些知识时,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由于在课本中找不到这些知识,不懂的学生还得问老师或同学,遇到一些内向的学生不懂也不敢问,加上长期以来音乐课没有升学压力的影响和不被重视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懂干脆不问,慢慢地,课本就失去它存在的意义,从近年来学生不带课本上课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可见一斑:过去上音乐课一般只有个别学生不带课本,同样是切分节奏,学生看看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很快就能够领会其中的真谛,完成练习,即使忘了,打开课本又能找到答案。如今初、高中学生不带课本上课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为此,我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给不带课本上课的学生扣分、给带课本上课的学生加分等,然而收效还是不尽人意。从第九届中南六省区音乐教育协作交流会上没有一位教师提供课本、只有部分教师提供歌谱、个别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这一现象不难看出根源所在,歌谱实际上也已成为一种道具,因为,不少课件上已显示了完整的歌谱或所要学习的歌词,学生并不能从课本中获取更多需要了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依赖教师讲解、看视频,不愿看书、丢弃课本、不懂得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不良习惯。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音乐基础知识隐形呈现有它可取的一面,如:一些简单易懂、富于联想的知识以隐形呈现的方式出现,更能激发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剌激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但是,复杂难懂、难记、多用的音乐基础知识,采取隐形呈现的方式,不仅会给教师教学带来不便,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从书本中吸取营养、巩固知识的参照物,令学生丢弃课本,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鉴于上述原因,建议编辑教材的专家们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多进行实地调研,使音乐基础知识能以更好的方式呈现于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如饥似渴而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为塑造新一代高素质人才作贡献。参考文献

音乐基础知识篇(4)

笔者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乐理测验:其中一项是填空题,即把《歌唱祖国》一曲的空白处填写上:

(附图 {图})

……

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竟然把这首电台经常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辨、识别、默写不下来,可见基本知识和技 能还未过关。

另一题是背写《国歌》的曲调。今天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及曲调听了十几年,但测验结果表明,在节拍、节 奏、音高等方面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背写出来,这可说是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悲哀。

中学生的语文默写能力可说是惊人的,可以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不丢的原样默写出来。我们在乐理教学上 是否象语文学科那样,以感知为先导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脱离基础知识系统深入的教学,而去片面 追求以“器乐或欣赏、律动”等为主的分割式教学,就必然会造成上述现象发生。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教学 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中学阶段,要在小学初步接触音的长短、高 低、强弱诸基本概念后,又能因势利导地向纵深发展,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作为基础知识课,是有规律可循 的。以下十种练习策略可供选择使用。

1.以拍为单位进行组合练习,(均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拍为单位的方法,并且了解一拍之内有哪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如:

(附图 {图})

等十几种以上。

2.划分小节、掌握节拍的概念

单个的音符并不表示音的强弱关系,也没有旋律起伏的走向,只有在节拍意义中才展示了它在旋律中的强 弱位置及作用,所以必须以拍为单位进行

(附图 {图})

3.掌握音符的时值

学生对于音符的长短(时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音符在小节内处于什么位置,该唱多少拍,则需要 认真计算,如4/4拍,它的每个小节并不都是全音符,只是相当于全音符时值的几个音,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音 符的换算能力。如:

(附图 {图})

个四分音符=5-加八个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相等关系必须学清楚,否则,学生对于一小节内为什么有这样多 的八分或十分音符的概念不清。这看来是在做数学游戏,而这一关必须过,能够自如的运用音符,才能处理好 音的长短、强弱。

4.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需通过练习来巩固,可做改错练习,一是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附图 {图})

5.听写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 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

6.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如:

(附图 {图})

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7.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附图 {图})

这种练习可演变出十几种样式,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使曲调更富于表现力。要求学生将 自己编出的曲调演唱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在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有欢快 、跳跃、宽广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投入,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与情绪联想能 力。

8.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可以在教学中作改编曲调的练习。如:《北风吹》选段,

(附图 {图})

(附图 {图})

改编后的曲调有力量,与原来曲调风格气质反差较大,感受到节拍的不同,便会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9.背写曲调练习

音乐也要背写?最初学生会感到惊奇;好象只有语文、外语才能背写,难怪有些学生曾经用汉字背读法, 背了一晚上的“五五五 五五五三五 六五 三二三五”(即《卖报歌》的曲调)结果一事无成。事实上,如 果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完全可以从背写乐句发展至背写乐段,要使学生有自信的 能力感。

10.听词记谱(熟悉的

歌曲)练习

这个综合性练习,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已知的乐理知识。只给学生一个歌曲的主音唱名,其余旋律的音高、 长短、强弱,可由学生凭记忆去根据歌词填写出旋律。这练习可建立起对大小调式概念的理解。最初,学生会 感吃力,但如果注意了乐理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学生是会有这个能力的。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 认为,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 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 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 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 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1.解放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 乐呢?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 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2.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 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 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3.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 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 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4.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 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5.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 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 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 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6.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 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 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 ,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 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 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 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 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音乐基础知识篇(5)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主要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需要。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导,主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走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这种“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贯彻,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现实需求。二是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又是建立在大量文献资料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的厚积薄发的过程。更何况音乐课程教学信息资源较少,教学资料建设相对欠缺,导致教师和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单一,拓展学习的空间比较狭窄。这就使得“如何引导学生学”成为课程教学目的实现的关键。三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的需要。在传统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中,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作为该学科中的主干课程,对教学质量要求较高,具有教学内容技术强、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的音乐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导致学生在相对枯燥学习中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根据学科特点,理顺学科内容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整合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四是落实音乐基础理论实践性教学的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每门课程教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目前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实践性教学内容容易被忽视或简单化。学生的实践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为数不多的小比赛、小观摩上,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打好理论基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为不利。五是解决以往教学存在问题的需要。以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尽管在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参与度明显不足,课程学习仅满足“过得去”的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教学手段单一,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大多依靠传统乐器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对多媒体技术和软件辅助等教学方法应用不多。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考核不够,缺少相应的激励促进措施,导致教师责任心、积极性难以得到最大程度挖掘。上述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探索,重新构架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目标

针对目前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应遵循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为根本,以先进教学理念贯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以“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重点围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其基本构想是“基础知识自学、重点内容精讲、难点问题导研、关联知识拓展”的全过程导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其中,全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全过程的参与教学,以及全过程的教学考评。导学式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思想,重点解决“教会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采取“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法进行。多元化主要是采取“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大作业+教学视频”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师德师功过硬、教学方法灵活、整体素质较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础知识扎实、参与教学主动、问题意识强烈;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率较高。

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再构架的要点

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明晰定位,以突显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的存在价值,谋求长远的发展空间。

(一)着眼课堂教学“含金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知识存储量息息相关,也与教师的教学内容整合与传授艺术密不可分。教师只有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千方百计地使自己满腹经纶,才能使学生收获良多。为此,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是确保课堂教学含金量的关键。一是教?W组在要求每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任务制订读书计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研讨日”组织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广泛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实现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理论素养的全面提高相融合。二是采取“课前集体准备、课后集体反思”的方式,在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每名教师必须落实教学日志制度,做到“节节有反思、课课有提高”,并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做法,及时纠正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三是落实“相互听课、集中讲评”制度,就是在整个教学课程中,教学组内相关成员应随堂听课,以有效补充自身的不足和及时发现其他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以及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特点,为切实达成“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构建“导学式”教学模式,也就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一是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导学案”,明确各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拓展延伸”等内容,并于课前发放到每名学生手中,使学生明确每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按照“自主预习、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的方式,巩固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二是课堂教学组织本着“精讲、讲精”的原则,采取“理论提示―研讨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三是针对教材内容易读懂的现实,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掌握采取“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方式,即教材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以作业的形式呈现,以保证有限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

学科体系的构建应本着“宽口径、挖深井”的思想,在教材选用、内容设置上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又要让学生“吃得好”。为此,我们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学科体系,整合优化学科内容。一是整合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课程。着眼解决学科课程整合不够,教学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加强对新时期音乐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的研究探讨,搞好理论与技能课程的融合、结合。为此,因根据综合类院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学期所开设的课程,打破以往教学课程按照教材体系的“平推”的模式,深入拓展全新的课程形式。在设置课程时,要着重关注提升课程设置的弹性和自由度,尽量整合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理论学习与技能练习相互贯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各类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二是优化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中西音乐技术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不同,以新变化、新观点为牵引,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进一步充实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增加中国传统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形态学知识等内容,丰富音乐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先锋―点描派、现代十二音序列技法、不确定性音乐、机遇音乐和偶然音乐、电子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和声功能网的相关知识等,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

(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音乐基础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26-01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基础知识

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李重光先生曾在他的书中指出:“想学音乐,不管你是有兴趣还是没兴趣,不懂一点音乐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就是唱一条简单的视唱,没有音乐理论为指导,也要发生问题。”只一句话,就道出了学习音乐理论的必要性。我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的老年学生对学习乐理的态度还是积极地,但对于学习视唱的态度就截然不同了,这直接影响了视唱的学习效果。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找出原因想办法让老人们对视唱感兴趣。一般来说很多人对视唱的功能和作用缺乏了解,所以会导致出现两种情况:其一觉得唱视唱没用不如多唱几首歌,其二不知该如何唱视唱。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视唱的概念。视唱,就是看着谱,立即把乐谱上所标记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准确地唱出来。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唱让学生感受到视唱的美,也就是说视唱曲也可以唱的很好听。再次教师在视唱曲目的选择上应尽量突出风格、地域的多样性,使学生通过小小的视唱曲领略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进而达到喜爱视唱的目的。

二、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内容

音乐基础知识包括乐理和视唱练耳,目前市面上的乐理和视唱练耳书很多,大多是针对音乐高考生和音乐院校大学生的,对于老年大学的学生而言由于接触的是简谱,因此乐理知识和视唱的学习内容可以选择简谱乐理和简谱视唱。简谱乐理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节拍与节奏、调号与变音记号、常见装饰音记号、常用提示记号等。视唱练耳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不分家的一门课程,但在老年大学的声乐课中我建议只选择视唱教学。理由有二:首先,老年大学的声乐课一般是一个半小时,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练耳教学;其二,练耳教学需要学生课后自己反复练习,老年大学的学生在能力和条件上要自己完成练习是有一定困难的。老年大学的简谱视唱内容可以包括:基本音阶与音程的练习、2/4、4/4拍子及基本节奏练习、附点节奏、休止符、切分节奏、3/8、6/8拍子与三连音、弱起小节、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装饰音、变化音、转调及较复杂的节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

前面提到老年大学的声乐课学习乐理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简谱,以及谱中的符号术语。乐理的内容虽说是固定的,可每节课教授什么知识点的主动权还在老师手中,不一定按照书上的目录按部就班地教。教师可根据学唱歌曲的情况,适时地加入相应的乐理知识,便于老年学生的理解。例如在学唱歌曲《花非花》之前教授力度记号,学唱歌曲《长城谣》之前介绍反复记号等。每节课的知识点不必贪多,要尽量做到讲一个会一个。很多老年人的接受能力本来就不强,切不能像对待高中生或大学生那样,一两节课就讲掉一章的内容。

教授视唱的顺序不同于乐理,教师必须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必须强调视唱与乐理相结合的原则,在练唱中加深对乐理的理解,反过来又以乐理指导视唱的练习。另外,前面提到在视唱曲的选择上要注重多样性,我们学唱的歌曲也可成为视唱的素材。例如歌曲《跑马溜溜的山上》,旋律中涉及了前八后十六、小附点、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教师可选取其中的一个乐句,先唱节奏后视唱,这样既学习了视唱又学会了歌曲,真是一举两得。

四、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要让老年朋友们在声乐课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享受快乐的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是保持愉悦心里的必要条件。教师应想方设法地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少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多地运用大家身边的形象词语讲解理论知识,使学员感到亲切易懂,轻松领悟教学要点。例如:在讲解三连音时,教师可以把三连音的概念简单地解释成把一拍平均分成三份,其音响效果就像是重复地念三个字的名字。我的名字就是三个字,可以让学员重复地念“牟晓娟、牟晓娟、牟晓娟”。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小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基础知识篇(8)

音乐理论基础简称“乐理”,包括旋律、节奏、节拍、读谱、记谱及和声等内容,是学习音乐的一门基础知识,是音乐专业的必修科目。基本乐理知识阐释了乐谱上的符号,解释乐谱把音乐记录下来的原因,或者记录乐谱的国际统一标准。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提高音乐修养,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高及乐谱的理解能力。

一、基本乐理知识传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上升到基本理念的高度予以重视音乐课程是面向我校全体高一、高二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属于学习音乐学生的基本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的过程中,力求使学生最大效果获得知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音乐实践与基本能力相结合。

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就如同找到了音乐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会开启音乐殿堂之门。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希望学生能在掌握基本音乐元素及其基本组合后获得音效。学生有了音乐感觉,不仅能看懂乐谱,听懂音乐,通过想象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联系,从而加深对某一音乐作品的理解,还能创新,转化为自己的作品,甚至能自如运用音符表现内心的情绪波澜。

二、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设计课堂教学

大多数高中生认为乐理知识难学且枯燥。因此,教师应一改以往乐理教学中以概念为主导的做法,缩短与实际作品之间的距离。在理论教学中,要与生动具体的实例相结合。例如,在音乐鉴赏中让学生唱音乐主题,第一单元第一课中欣赏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此曲为一段主题加四段变奏结构,曲式分析是乐理中较为复杂的环节,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变奏曲式结构是尤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在这里应当尝试让学生唱出或记住主题音乐,并请四组同学分析四次变奏和主题音乐的关系、情绪的变化,理解变奏曲式结构特点。

赋予“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能科学地规划教学进度,同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用熟悉的流行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详细讲述实用型乐理的技术化应用,使乐理知识在他们兴趣盎然时潜移默化地进入脑海且牢记不忘。

三、重视音乐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经过五年的音乐基础教学,在针对学生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中发现,基本乐理知识并非纯理论,传统乐理课有重视概念轻视实践的倾向,会使学生在脱离实践的理论中学习,这一问题不仅削弱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还影响日后音乐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需的能力培养。例如,简谱与线谱的互换,在教材中乐曲大多选用线谱而歌曲选用简谱,间接造成学生习惯简谱忽视线谱。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艺术音乐实践,设计有效教学环节,锻炼简谱与线谱的互换练习,提高识谱能力,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理解多元文化

面向全体学生是高中音乐教育的课程观。高中音乐教育普及基础乐理知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使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得以开发,为音乐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发展。基本乐理是音乐特长生的必修课。音乐是一门体验性学科,是施展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只有熟练掌握乐理知识,才能为音乐特长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讲授基本乐理知识时,应该体现其内容的多样化,并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音乐基础知识篇(9)

在音乐教学中, 基础乐理作为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前提。深入了解基础乐理有助于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艺术院校在教学方面不仅起到直接指导作用,还要起辅助作用,比如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在音乐的学习中,基础乐理只是最基础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表演、和声、乐器的使用等,但是掌握好基础乐理是不可或缺的。乐理教育能纠正学生对音乐不是十分正确的观念, 让他们不是想当然的去理解音乐,而是从理论知识出发去理解。

二、乐理教育的教学创新

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都是运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在音乐教育上也是如此。音乐教育不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开发学生的音乐才能、培养音乐审美,然后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到的基础乐理去开创属于自己的音乐。在音乐这种需要靠理解、靠灵感的知识领域,光靠自己硬背显然是不行的。可是因为目前教师还是以应试教育方式授课,教师主要是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论。在课堂中,学生只能循规蹈矩的听课,仅凭教师多年累积的教学经验去理解音乐。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虽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但是实际对音乐理论的运用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让教师明白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学生也能告诉教师自己哪里不懂,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经过研究得出,在教学不能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这种授课方式,同时不能抱着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的心态。老师要关心学生的想法,尽量用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教学,这样才能勾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困惑时稍作引导,这样能有效的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姿态摆的太高,这样会造成学生与教师关系的疏离。在教学中,师生关系很重要,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就会更认真的听课,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程度,积极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发展学生个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和尝试,为他们创造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课上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不约束学生的发言,这样他们就会逐渐的习惯抒发己见。不管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耐心对待,然后用合适的方式去给学生分析对错。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也能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将学生分组,然后教师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开展讨论学习,这可以考察出学生的个体表现力、团队合作力。并进行小组比赛,比赛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培养竞争意识。倡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使得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模式的整合优化: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学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内在联系

在音乐这个学科领域里, 不仅只有基础乐理这门基础学科,视唱练耳也是基础学科。顾名思义,基础乐理主要是音乐的理论知识教学, 通过基础乐理的学习让学生能分清各种音乐旋律和声音。可以借助旋律的节拍节奏,还有编谱的和弦、转位来分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视唱练耳主要是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听觉。在音乐方面,乐感对一个音乐人来说尤其重要, 直接关乎这个人是否适合音乐发展与发展前途。视唱练耳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乐感,因此视唱练耳对音乐的学习和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了基础乐理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视唱耳练就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基础乐理为视唱练耳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只能让学生从理论文字中感性的认识音乐, 可是视唱练耳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直观的认识音乐。二者之间紧密联系,只有理论知识没有视唱练耳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哪怕理论知识掌握得再牢固,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学生既要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懂得运用到视唱练耳中去,再将视唱练耳灵活运用到音乐实践中去。

(二)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合并教学

虽然基础乐理和视唱练耳这两个学科在音乐实践中是紧密相连的,可是在教学中是分作两门独立的课程,由专业的老师分别进行授课。因为教学是分开的,造成课程进度不一样。但是在练习中,是需要这两门课相互结合运用的。尽管两门课最后的作用对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在教学中,两门课程内容上教学目的和任务有所不同,就造成了视唱练耳教师在授课中,没有结合基础乐理知识,这增加了学生对乐理知识学习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视唱练耳与基础乐理合并为一门课程,在授课中,就能保持一致的进度。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视唱练耳实践中去,同时在视唱练耳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这不仅能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乐理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对乐理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立体化:音乐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现在属于信息技术时代。因为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基础乐理的教学发展。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乐理和声乐、器乐、音乐欣赏相结合,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关于音乐方面的视频、音频、图表等,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多媒体音乐课件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概念转为音乐的方式以立体化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之后,给学生上课会轻松许多,因为课件可以根据同学的意愿进行慢动作播放或者反复播放, 就不用教师亲力亲为的示范给学生看。而且利用课件能够准确每个音调的高低和频率的快慢,不会对学生造成误导教学。

音乐基础知识篇(10)

(二)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模式的更新

在新时期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其他国家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推进现代音乐教学的快速发展。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注重音乐情感的培养,发挥学生自身的音乐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音乐专业知识。传统音乐基础教育应该借鉴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模式,使音乐基础教育得到长远的发展。传统的音乐基础教育都是以示范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受,把教师的音乐思想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音乐是通过自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学习的一门艺术,所以学生的自身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了音乐教学的这种本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音乐中的含义,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音乐中的情感,不断积累音乐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专业素质。老师也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的感受,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舒适温馨的教学环境,建立相应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中放松自己,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乐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身的体验,另一方面还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音乐知识,并不是一味地传授,而是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自我学习方法。所以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教师对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可以为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供良好的保障。教师不光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好的专业素质,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较强的综合技能,应该被学生当做好的学习榜样。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艺术家,可以为学生带来艺术上的感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对音乐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深刻了解音乐的内涵以及其中的感情,把这些感情内涵正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音乐感受和审美观上得到双重的提升。音乐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音乐学习技巧,辅助学生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对音乐进行学习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四)对学生音乐个性特征的培养

在传统的音乐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理念就是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理念的要求,应该不断更新音乐基础教育的观念在学习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特征。由于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和对技能的学习方法不同,导致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差距,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设不同的音乐课程,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的学生在读谱方面很有优势,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项特殊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有的学生有天生的好嗓音,老师应该为这一类学生布置多种类型的歌曲演唱练习,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天生的好嗓音,加强声带的练习使自己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歌曲演唱。有的学生则是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特别强,这类学生往往是感情非常丰富的人,所以老师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布置多种情景的音乐练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心情感,用他们敏感的音乐感受能力更好的诠释音乐中所表达的感情。针对这些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老师应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在音乐方面的个性特征,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个性特征开展音乐基础教育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师应该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提高自己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

音乐基础知识篇(11)

如何处理音乐课的教学特点与音乐审美教育特质关系,成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中的焦点。音乐审美教育与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的范畴中是一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观点。传统的音乐课是以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为中心,这与提倡素质教育的观点背道而驰,所以音乐教育应当进行改革,首先要简化音乐课教学内容、改革音乐课教学形式,其次要更新音乐课教学方法、丰富音乐课教学手段,使学生热爱音乐学习、掌握音乐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在音乐教育中到底有何区别。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则是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在高校中开设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以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为最终目标。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是任何学习音乐的人都不能或缺的部分,当然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有深有浅,这就要以教育对象决定知识的教授程度。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音乐基础知识的应用,而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离开了音乐审美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任何价值,音乐基础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提高音乐素养服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如果抽取音乐基础知识这一块基石,就好比空中楼阁;真正意义上的、富有人文内涵的音乐审美活动也就无法进行,音乐审美则成了一句空话。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就必须先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一定要打好,但很多学生反映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是枯燥乏味,所以,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必然过程,音乐审美教育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兴趣培养过程中的绊脚石,学生们往往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就对音乐的学习产生畏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音乐基本能力,音乐学习兴趣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应当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消弱两者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和音乐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同时使学生获得音乐学习源源不断的动力,增加音乐兴趣的持久性。

加强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教授过程中,要根据对人才的宏观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微观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让他们了解我国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寓教于乐、乐中求学,以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历史文化等全面的素质教育。音乐审美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旋律。其次,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音乐审美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领悟,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塑造完美的意志品格。

音乐教师应具有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深厚感情,这是教师悔人不卷的动力,也是感动学生使其乐于接受教育的力量。音乐是情感的“独白”,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丰富的情感是艺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音乐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音乐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支配自己,把情感教育寓于音乐教育之中,用真实、诚挚的情感去启发、感染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歌唱、演奏、表演、创作;用情感丰富的语言,准确的把握课堂情绪的变化,认真分析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发展,引导学生领悟音乐情感的真谛。只有这样,我们的音乐教学才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和愿望,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音乐教师应有正确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还应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一部交响乐、一部歌舞剧、可谓是一个博大的情感海洋;一堂音乐课、一场音乐会一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意志趋向,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学生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艺术观,这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提供优秀的音乐人才有着特殊的意义。教师只有敞开爱的胸怀,才能为学生打开充满阳光和鲜花的音乐圣殿大门。如果有那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如何能推脱责任于“冗长难懂的乐曲,枯燥乏味的乐理”。最后,还应提高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大规范音乐教育教学的力度。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搞好音乐艺术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被认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终身教育的内容,是全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一名音乐专业大学生,我们当不断探究、竭尽所能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