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月度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3 11:47:57

金融月度总结

金融月度总结篇(1)

附件:《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行1992年金融债券实施办法》

经人民银行批准,1992年建设银行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金融债券。为了做好金融债券的发行和管理工作 ,根据人民银行 (1992 )96号文 《关于发行1992年金融债券的通知》精神和有关规定,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建设银行是金融债券的债务人。金融债券由建设银行总行统一组织调运、发行和还本付息工作。

第二条 1992年全行金融债券发行规模为12亿元 .各分行的发行计划,由总行根据各分行兑付到期金融债券及发放特种贷款的情况分配下达(祥见附表)。

第三条  各分行要在总行批准的发行额度内,分配所属有条件的经办行、处发行。

第四条  金融债券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票面额分为500元、1000元两种,可以抵押,但不记名、不挂失、不得作为货币流通。

第五条  金融债券面向社会公开发行,城乡居民自愿认购。

第六条  金融债券发行期为一个月,即于1992年7月1日起至1992年7月31日止。发行期结束后即可溢价发行,并可进入证券交易机构转让。

第七条  溢价发行价格以金融债券票面利率为测算依据。从8月起,发行价在票 面 额基础上每月上浮8‰ ,即500元券8月售价504元 ,九月售价508元(祥见附表),以此类推。原则上,金融债券不跨年度发行。

第八条  金融债券溢价部分归发售行作营业收入,清算兑付本息一率按票面额为准。

第九条  金融债券采取固定期限、固定利率的形式,即债券偿还期限3年,年利率为9.5%,1992年7月1日起计息;1995年7月1日起一次还本付息,计单利,逾期不再另计付利息,利息收入免交个人收入调节税。金融债券票面背书第2条内容,按本条款执行。

第十条  1992年金融债券到期后,全国建设银行通兑。

第十一条  金融债券的调运工作由证券、出纳和保卫部门共同负责。押运人员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押运员守则》。

第十二条  金融债券调拨时,由总行开具金融债券调拨单,分行持调拨单和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到总行指定地点办理领券手续。

第十三条  各分行在发售金融债券以前,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公布债券发行条件,内容要准确、全面。

第十四条  金融债券只能在证券营业机构和有条件的储蓄网点对外销售,原则上不得设临时摊点。

第十五条  各行在发售金融债券前,必须全部查验、清点原封债券。如发现长短券,应将原捆、原把债券如数保管,清点人员写出现场清点情况,签名后连同有关材料立即逐级上报总行。

第十六条  金融债券视同现金管理,发行时不加盖发行戳记。

第十七条  金融债券票样和暗记原则上发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各分行可以根据需要分发所属后与债券反假工作有关的部门。下发票样单位均要建立票样登记薄 ,分别载清下发票样单位 ,收票样单位及经办人等内容。票样暗记要存放在保险柜里,要有专人保管,严防泄漏。管理人员变更时,要办理交接手续。金融债券票样禁止流通。

第十八条  金融债券的出入库及发行、兑付核算按建总发字(1992)第77号文 《关于印发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行和兑付债券会计核算手续”的通知》办理。

金融月度总结篇(2)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

货币市场回购交易平稳增长,拆借交易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回购累计成交65.0万亿元,日均成交34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拆借累计成交20.3万亿元,日均成交1077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交易份额分别为80.0%和87.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个和4.9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6%。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前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同比增长35.4%。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上年同期净融出转为净融入。受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持续扩张较快等多因素影响,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入资金为7.8万亿元,同比增加8.0万亿元。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受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趋于谨慎,融资需求同比下降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净融入资金同比分别下降23.4%和67.5%,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下降与其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2010年以来,受新股发行明显增多、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较上年有所上升,波动性也相应加大。继2010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1%后,2010年7、8月份逐月有所回落,9月份受中秋、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及季末监管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1.98%和1.90%,比6月份分别下降40个和41个基点,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72个和65个基点。2010年第三季度,各期限Shibor总体有所上行,3个月以内短端利率波动性相对较大。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逐季增加,远期品种交易量有所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量呈逐月增加态势,累计发生交易6984笔,名义本金总额7981.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46.0%。其中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4146.5亿元,占总量的52.0%。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一年期定存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8%、29.7%和4.5%。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731笔,成交金额2551.7亿元,同比下降46.6%。从标的债券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交易量占总量的55.8%。从期限来看,以2~7天品种交易量占比最高,为73.7%。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发生10笔交易,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名义本金额共19.5亿元。

(二)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44.7万亿元,日均成交237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1%。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11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买入8291亿元、507亿元和316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1320亿元,同比减少374亿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稳中有升。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0.2点上升至9月末的135.8点,上涨4.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2.3点上升至9月末的i26.7点,上涨3.6%。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平坦化趋势。以1月21日和9月29日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例,0.5年和1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41个和34个基点,而5年、10年、30年收益率分别下降26个、32个和24个基点。

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6.3%和81.6%。2010年9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为18.8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量为2754亿元。

短期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走高,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受2010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带动,并受市场对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短期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有所走高。以L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9月份发行的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1.87%,比3月份和4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高43个和38个基点。受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金融机构债券配置需求较多影响,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以30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8月份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3.96%,比2月份和6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低12个和7个基点。

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的指导性不断增强。2010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8只,总发行量为214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3只,总发行量为251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120只,总发行量为2051亿元,占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36%。

(三)票据融资小幅下降.票据利率震荡上升

2010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贴现18.1万亿元,同比持平;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贴现余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但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以扩大贷款投放等因素影响,票据融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9月末余额比上季末下降1574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3.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票据利率窄幅波动,总体水平较上季略有上升。

(四)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

股票市场交易量略有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5.1万亿元,同比减少3.7万亿元;日均成交1937亿元,同比下降8.%。9月末,沪、深两市流通股票市值为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

股票指数波动中有所回升。继第一季度多次震荡后,股票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快速下行,2010年第三季度在波动中有所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656点和i 169点,比上年末分别下跌19.0%和2.7%,比6月末分别上涨10.7%和23.7%。9月末,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0倍,低于上年末的29倍和47倍,高于6月末的19倍和32倍。

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倍。其中,A股融资5835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2010年第三季度A股融资2328亿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多增514亿元和635亿元。

(五)保险业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超过2009年全年。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人身险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1.9%;财产险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32.3%。同期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62亿元,同比少支出8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投资类资产和银行存款增长速度呈“一升一降”特点。2010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29.0%,增幅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29.9%,增幅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平稳发展,掉期和远期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外币即期交易额同比增长12.4%,其中,询价交易的市场份额超过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950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78.8%,其中,隔夜交易占掉期总成交量的59.5%,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2亿美元,日均同比增加38.5%。同期“外币对”交易额快速增长。1~9月,“外币对”累计成交折合448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61.2%,其中,成交额占前两位的交易品种分别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二者合计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1.5%。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新增11家即期市场会员、批准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4613.4吨,成交金额1.2万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1438.9吨,同比增加25.1%,成交金额3847.8亿元,同比增加58%;白银成交1.3万吨,同比增加173.9%,成交金额550.7亿元,同比增加234.3%;铂金成交12.6吨,同比减少18.8%,成交金额44.2亿元,同比增加0.9%。

2010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创历史新高。9月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盎司1307.5美元,国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克282.4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试点期间,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均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境外机构可在核准的额度内,以其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另外,该《通知》还从运作模式、关联交易、市场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范风险,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二)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黄金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该《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标准认定体系、仓储运输体系和清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相关政策,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和融资政策。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严惩地下炒金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结果,公开披露公司月度经营情况及主要财务信息等。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告,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2010年9月,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应依法配合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证监会派出机构履行辖区内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自律管理职责。

此外,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的决定》。

金融月度总结篇(3)

二、组织领导

成立以人民银行县支行党组成员、副行长王晓方同志为组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假币收缴“三无”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三无”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民银行县支行综合业务部宋军同志任办公室主任,综合业务部主管反假货币人员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三无”活动的组织、协调、督导、考评工作。建立“三无”活动联络员制度,由县人民银行和银行业金融机构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活动的监督检查、业务指导及情况反映工作。

三、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发现假币无一漏缴、假币收缴无一违规、假币线索无一漏报”为主要内容的假币收缴“三无”活动,彻底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假币“零收缴”问题,净化人民币流通环境。

四、活动时间

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

五、实施步骤

整个活动分为“排查摸底、动员部署、全面推进、总结评比”四个阶段。

(一)排查摸底阶段(2011年1月1日-1月30日)

人民银行县支行对辖区2010年以来假币“零收缴”的所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排查摸底,对连续六个月未发生假币收缴业务的网点进行统计,填写《县银行业金融机构2010年假币“零收缴”网点信息表》(表1),于1月25日前报中心支行货币金银科。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本系统范围内2010年以来假币“零收缴”的所有营业网点进行排查摸底,对连续六个月未发生假币收缴业务的网点进行统计,填写《县银行业金融机构2010年假币“零收缴”网点信息表》(表1),于1月23日前报人民银行县支行综合业务部。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全力配合人民银行的排查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要对统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人民银行县支行将结合“反假货币信息系统”有关数据对金融机构统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本系统情况,制定假币收缴“三无”活动实施方案,于2011年1月20日前报人民银行县支行。同时要根据各自制定的假币收缴“三无”活动实施方案,对本系统假币“零收缴”网点建立档案,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

(二)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2月1日-2月28日)

人民银行县支行将召开由相关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有效分解,提出具体要求,破解假币“零收缴”难题。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3月1日-11月30日)

人民银行县支行将按月对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三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度、督导,通报有关情况,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对领导重视、成绩突出的单位和网点,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并对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见谈话。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具体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搞好反假培训,增强收缴意识,规范收缴程序,及时报告假币犯罪线索。同时,加大考核力度,跟踪检查督导,特别要求假币“零收缴”网点必须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每月1日前将上月《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假币收缴“三无”活动进度统计表》(表2)上报人民银行县支行。人民银行县支行负责辖内金融机构的汇总上报,每月3日前将上月《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假币收缴“三无”活动进度统计表》(表2)上报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四)总结评比阶段(2011年12月1日-12月31日)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本系统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于2011年12月10日前报人民银行县支行。

活动结束后,人民银行县支行将对假币收缴“三无”活动进行总结表彰。

六、有关要求

(一)人民银行县支行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对辖区和本系统假币收缴“三无”活动的组织领导。一是人民银行县支行分别与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假币收缴“三无”活动目标责任状》,明确活动期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反假货币工作的职责和目标。二是建立假币信息报告制度,县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现新版假币、大额假币、以及假币犯罪线索的,必须及时登记,并报告人民银行和公安机关。三是严格假币上缴制度,人民银行县支行督促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上缴假币,做好相关数据的归集、整理和分析,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上报。四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的管理职能,从动员部署到检查督导、工作调度、总结考核,做到领导亲自抓,部门靠上抓,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金融月度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8-0052-04

2008年10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生产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工业出口明显收缩。但是,我们必须对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各地区开放度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的冲击是不对称的,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分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实现由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制造业大国,2008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9%。因此,从工业角度衡量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而衡量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因此,我们以各省(市、区)2008年10月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主要参照标准,根据我国各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不同,将各省(市、区)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受金融危机影响非常大,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负增长的省(市)。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我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主要是:山西、北京、上海、浙江和海南等省市。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省(市)的工业增加值基本呈现负增长的态势。从这些省(市)的地域分布来看,除山西属于中部地区外,其它的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北京市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7.6%、-8.1%、-6.9%和-6.4%,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11月份开始呈现持续的负增长,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3.1%、-0.7%、-11.8%和-12.4%。浙江省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在0左右波动,总体呈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其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2%、0.9%、1.1%、-8.2%。海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比国内其他省市总体较慢,受金融危机冲击,其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仅分别为-0.1%、-6.5%、-0.4%和0.2%。而山西省在这些省(市)中又是受影响最大的省份,其工业增加值从2008年10月份以来下滑速度非常明显,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山西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9.9%、-24.5%、19.2%和-20.5%,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态势。

第二类: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低于两位数的省(区)。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省(区)主要有:河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东、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等。这些省(区)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低于两位数。从这些省区的地域分布来看,既有东部地区的省区,也有中西部的省(区)。

东部地区的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2008年10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到低于两位数增长,如福建省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7.4%、8.1%、5.1%和8.45%。而广东省则是在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降幅非常明显,2009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只有0.8%,比2008年的12月份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省区主要是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其中,河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08年9月的21.7%下降到2008年10月份的14.8%,下降了6.9个百分点,2008年10月份以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进入持续的低于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只有8.1%、5.3%和2.1%,相比2008年9月份以前的20%以上的增长速度,降幅较大。黑龙江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也从2008年9月的17%下降到2008年10月的9.5%,虽然2008年11月略有回升,但是2008年12月以后增长率又持续降低,2009年1-2月累积增长率只有0.8%,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较为严重。

而西部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省(区)主要有: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等。贵州2008年2月份由于受严重冰冻天气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下降到-20.7%,但是从2008年4月份开始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10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显著降低,2008年10月、11月和12月增长速度分别只有4%、0.7%和5.1%。其他的西部省区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的情况类似,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2008年9月以后基本呈现低于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宁夏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更是呈现负增长。

第三类: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金融危机以来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区、市)。从2008年10月份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受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省(市、区)主要有: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这些省(市、区)从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工业增加值基本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增长速度较高。从这些省(市、区)的地域分布来看,既有东部省区,也有中西部的省区。其中天津市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9%、20%、23%和18.4%,与2007年10月、11月、12月和2008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18.1%、19.1%、18.3%和20.5%相比,增长速度还略有提高,表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辽宁省在2008年10月份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增长速度由2008年10月份以前的高于15%下降到2008年10月份以后的低于10%左右,但是总体上比较平稳,在2008年12月份以后增长速度略有回升。安徽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增长速度由2008年10月份以前的20%左右增长速度下降到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的18.2%、14.7%、13.8%和19%,但是总体上仍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江西省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4%、19.8%、13.5%和13.8%;而湖南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基本维持在20%左右的高增长速度,2008年10月、11月、12月和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1.5%、19.5%、18.5%和20.6%。广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虽然在2008年10月下降到6.7%,但是2008年11月份后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2008年12月份增长率更高达22.9%。四川省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2008年10月份后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1-2月份增长率达到16.8%。内蒙古自治区的工业在金融危机冲下,从2008年10月份有所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2008年10月份的20.3%下降到2008年3.6%,但是2009年后工业增速明显,2009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9.6%。

二、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差别原因阐释

上述分析表明,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省(市、区)既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上海和浙江等省市,也有山西、甘肃等中西部资源型省份,而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省(市)如安徽、湖南和四川等总体上受到冲击较小,形成这种地区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1. 外需大幅下降是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省(市)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主要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挑战是外需下降,不仅美国外需下降,金融危机还造成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外需普遍下降。例如,目前欧盟对我国的进口增速也显著放缓。由于外需急剧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从2008年11月开始,我国出口月度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出口急剧减少导致外贸依存度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必然受到巨大的冲击,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而我国各省区之间的外贸依存度又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表1是2007年全国各省(市、区)的外贸依存度。从表1反映的结果来看,广东、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北京等沿海省市是我国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地区,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国的八成以上,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进出口拉动,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发达国家需求急剧减少,必然导致外贸依存度高的沿海省(市)经济出口的急剧下滑,对这些省(市)工业造成巨大冲击。

2. 基础原材料市场供求发生大逆转,价格大幅下跌,是中西部资源型省区经济受到巨大冲击的主要原因。从表面上看来,中西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开放度和贸易依存度比较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较小。但是正如上面的分析表明,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部资源型省区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受影响程度超过外向型经济的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区。其主要原因是,资源型省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抵御市场风险风力比较差,如山西省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95.55%,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四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的84%。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口需求萎缩影响到出口产成品的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沿海地区经济减速导致对能源与初级产品的需求下滑,导致基础原材料市场供求发生大逆转,价格大幅下跌。进入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增长趋缓影响,基础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价格的大幅下降导致企业的大面积减产或停产。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停产达到1 771户,比上年同期增加815户,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39.2%,加上半停产企业,估计全省停产、半停产企业在五成以上,全省中小企业已有8 000多家停产、半停产,约占总数的10%。伴随着企业停产、减产行为,工业企业用电量增幅出现负增长,全年工业企业用电量1 102.75亿千瓦时,增长-4.57%,比上年同期下降29.82个百分点。而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甘肃省,由于有色金属、钢材、石油价格持续暴跌,金川、酒钢、白银、兰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大幅下滑。

3. 近年来持续的产业转移为中西部部分制造业省(市、区)增强了抵御危机的能力,使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近些年来,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和重庆等中西部制造业省(市)区省区(市)以产业转移为契机,通过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工业生产获得迅猛发展,有效地增强了其抵御冲击的能力。因此,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影响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三、不同地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建议

1. 对沿海外向型省(市)而言,应利用金融危机对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附加值,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地区长期实行的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但是事实上,截至目前方方面面的证据表明这种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已经难以为继。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升、要素市场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能源与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新劳动法的推出、将环境成本内部化等措施的出台,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优势已经被显著削弱。沿海地区出口行业需要通过收购兼并、产品结构升级换代来实施多元化以及提高产品附加值。但由于出口行业吸纳了太多的就业,造成出口企业利益集团在我国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只要我国出口商品还有价格优势,出口企业往往就缺乏进行调整的动机。当前,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一方面降低了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商品的外部需求,另一方面造成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将显著恶化我国沿海地区出口的外部环境,这就给了我国政府对沿海地区出口行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带来机会。

2. 对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省(市、区)而言,应利用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制造业造成巨大冲击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承接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国际产业转移的突出特点是呈现明显的梯度性、阶段性规律和趋势。可以预见,此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势必再次推动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和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制造业省(市、区)应利用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时机,承接东部的转移产业,拓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当地工业化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对中西地区的资源型省(区)而言,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发展。以山西为代表的中西地区资源型省区的突出特点是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如山西省2008年轻工业比重只有4.45%,比上年下降0.67个百分点,这种超重的结构导致工业发展脆弱,经不起大风大浪的考验,发展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省以外),导致这些资源型省区虽然不是外向型经济区,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却超过外向型经济的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因此,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是资源型省区必须考虑的主要战略问题,应紧紧抓住国家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扩内需促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重要设备,实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淘汰关闭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传统产业产能扩张,利用这次经济回调机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的发展,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7).

[2]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4]石垒,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5).

[5]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7).

The Region Difference Analysis Affected by the Finance Crisis

Bai Ye1Wu Sanmang2

金融月度总结篇(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简单的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促进经济增长模式不能持续,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我国改变了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施了稳健货币政策,在保持货币供应总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金资源,出现了融资规模投放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状况,资金供求矛盾加剧。

2.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一个逐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进而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不断优化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对于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资金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也出现了金融机构间的业务竞争加剧和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增大和稳步上升的现象。

3.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深度调整

稳健货币政策减少了金融机构放贷规模,利率市场化挤压了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利润空间。为适应新挑战,促进自身健康发展和效益提升,金融机构调整了经营策略,经营过程更加注重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并按照企业综合贡献度大小决定资金投放规模,发电企业与金融机构博弈的难度不断加大,信用融资方式和低成本取得资金的难度显著增加。

二、公司融资管控模式的构建

1.公司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面临的外部融资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司部分资产负债率偏高、赢利能力不强的发电企业融资出现了额度不能满足经营需要、到期借款不能接续、取得优惠利率借款难度增加、资金使用成本上升和采用质押、抵押和担保借款比例升高等问题。

2.公司融资管控模式的构建

公司从抓好资金收支预算入手,构建了总部、分公司、子公司三级融资管控网络各施其职的融资模式,三级网络之间按专业实行对口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总体协调衔接,重点根据资金收支情况协调解决融资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及时总结融资管理过程中的成绩和亮点,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公司内推广实施。公司构建三级融资管控网络,在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成立融资管控网络,实行三级管理,设融资管控网络专责人,涵盖资金收支、融资、账户、资金管理和资金分析等相关工作。公司层面:公司总部融资管控网络为一级,由财务总监任组长,财务资产部牵头,包括战略管理部、市场管理部、计划发展部、工程建设部、安全生产部、人力资源部及燃料部等相关业务部门参与。分公司层面:所属分公司为二级,负责区域子公司融资管控相关工作。子公司层面:子公司融资管控网络为三级,由财务部门牵头,包括企划、生技、基建、人事、燃料等业务部门。

三、公司三级融资管控网络的实施

公司融资管控网络的实施以相关决策机构批准的年度资金预算为依据,采取自下而上反馈问题,自上而下监控、协调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好融资管控工作。子公司融资管控网络运行:每月23日,由融资管控网络工作组组长主持召开融资管控网络例会,副组长、各成员部门参加。主要分析上月资金收支情况和融资工作开展情况、本月及后两个月的资金收支计划和融资工作安排;研究、制定为完成资金计划应采取的融资方案和措施;月度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财务部门负责会议纪要的整理和下发,并于24日前向分公司上报融资管控网络会议纪要,重点反馈本月及后两个月融资和资金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本月融资管理工作好的做法和亮点。分公司融资管控网络运行:各分公司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融资管控网络会议纪要召开分公司融资管控网络会议,重点分析本区域融资管理的运行情况,及时总结融资管理工作中的亮点,发现融资管理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协调解决;在各单位融资管控网络会议纪要基础上编制成区域融资管控网络会议纪要,审核后25日前报公司总部,需要解决的问题由公司总部召开资金管理网络会议制定措施解决。公司融资管控网络运行:根据分公司上报的区域融资管控网络会议纪要和公司所属部门的资金收支计划,每月26日之前,由财务总监或财务资产部负责人主持,财务资产部、安全生产部、计划发展部、工程建设部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参加,公司召开融资管控网络会议,对总部和分支机构三个月的资金收支计划和融资方案做出安排,对各单位融资管控中的工作亮点进行总结,如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时指导其他区域进行实施,对融资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指导,需要协调各各金融机构总行的,由公司总部汇总情况后统一协调解决。

金融月度总结篇(6)

(一)欧洲或会摆脱债务危机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企业和消费者信心回升程度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升至一年高位,表明欧洲或能摆脱债务危机,且经济形势复苏态势或正在稳固。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经济景气指数为91.3,为2012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分项数据中,欧元区6月企业景气指数为-0.68,除了服务业外,所有区域的信心都有所改善,欧元区五大经济体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市场的信心都有所上扬。欧盟委员会称,工业信心上扬源自订单和产出预期增加,而消费者信心连续第七个月上扬。

(二)美国制造业指数小幅增长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6月份美国ISM制造业活动指数从5月49%的上升至50.9%,表明相关行业处于增长的状态。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失业率较前月上升0.1个百分点至7.6%。失业率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更多劳动力进入市场寻找工作,显示美国经济继续温和复苏。

(三)世界贸易活动逐渐活跃

6月,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报收于1151点,较上月末提高342点,涨幅为42.27%,显示世界贸易活动逐渐活跃。

国内宏观经济总体良好

(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

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4.9%,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2.6%,服务价格上涨2.7%。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4%。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其中,城市持平,农村上涨0.1%;食品和非食品价格均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2%。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

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0.5%。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4%。

(三)采购经理指数(PMI)小幅回落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8%,比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

(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

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以下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见图1)。从环比看,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62%。1-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

图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

(五)进出口数据同比负增长

6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215.1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1743.2亿美元,同比下降3.1%;进口1471.9亿美元,同比下降0.7%(见图2);贸易顺差271.3亿美元,同比收窄14%。

图2 进出口贸易总额增减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http://)

金融市场保持稳定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环比增长

截至5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8%,环比增长1%;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22%,环比增长1.51%(见图3)。5月存贷比为67.68%。

图3 金融机构存贷差(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二)货币供应量环比增长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9%,环比增长0.92%;狭义货币(M1)余额为3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0.8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5.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06%,环比减少2.33%。

货币市场利率

6月,在理财准备金备付、国内外流动性收缩、财政缴款延后及季末因素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流动性持续紧张,隔夜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曾分别一度飙升至30%和28%,在月末逐渐回落。全月来看,货币市场利率呈M形态,R07D品种月末收于6.18%,较上月末上行137BP;R01D品种利率月末收于5.44%,较上月末上行204BP(见图4)。

图4 6月主要货币市场利率品种(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开市场操作本月整体表现为资金的净投放,其中正回购到期、央票兑付和利息支付合计为3598.38亿元,央票发行和正回购操作为460亿元,本月共实现资金净投放约3138.38亿元(见表1)。

表1 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投放与回笼测算表

日期 货币净回笼 央票发行(亿元) 央票兑付(亿元) 正回购操作(亿元) 正回购到期(亿元) 逆回购操作(亿元) 逆回购到期(亿元) 利息支付(亿元)

2013年1月 3000 0 0 0 0 4840 7840 0

2013年2月 2530 0 0 550 0 8600 10580 0

2013年3月 1530 0 0 1980 450 0 0 0

2013年4月 -1008.78 0 1050 2350 2280 0 0 28.78

2013年5月 -1386.26 920 2300 2530 2450 0 0 86.26

2013年6月 -3138.38 220 1280 240 2230 0 0 88.38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Wind资讯

债券市场价格走势

(一)中债收益率曲线大幅上行

6月,在流动性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各品种收益率均有所上行。短端收益率在资金面的影响下上行幅度较大,长端收益率在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相对稳定。整体来看,不考虑隔夜收益率,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AAA)和中短期票据(AAA)各关键期限点收益率较上月末分别平均大幅上行30.95BP、41.01BP、55.78BP和60.26BP(见表2)。

表2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AAA)曲线、中短期票据(AAA)较上月涨跌情况

(单位:BP)

期限 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 企业债(AAA) 中短期票据(AAA)

0 -29.00 -29.00 41.00 41.00

3M 129.20 146.29 136.70 136.25

6M 97.38 111.14 128.35 126.83

9M 37.65 55.93 122.48 121.52

1Y 61.30 77.10 108.54 107.14

3Y 14.26 32.90 38.40 39.07

5Y 13.36 18.35 23.57 19.74

7Y 4.06 14.82 -3.76 -3.75

10Y 7.26 11.88 8.06 7.99

15Y 4.11 9.12 7.56 7.07

30Y 0.88 2.57 2.64 --

平均(不含

隔夜收益率) 30.95 41.01 55.78 60.29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

(二)中债净价指数悬崖式下跌后迅速反弹

6月,债券市场净价指数在临近月末悬崖式下跌后迅速反弹。全月来看,净价指数从上月末的101.7168点调整到本月末的101.0674点,下跌了0.6494点,本月净价指数最低跌至100.4578点。财富指数从上月末的150.4796点调整至本月末的150.0084点,下跌了0.4712点。

债券市场的发行情况

6月份,债券市场新发债券189只,发行总量为5021.5亿元(见表3),同比下降34.62%。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新发债69只,发行量共计3147.9亿元,同比下降49.48%,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62.69%;上海清算所登记新发债券104只,发行量共计1480.5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29.48%;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共计16只,发行量393.1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7.83%。

表3 2013年6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发行量(亿元) 发行只数

本月 本年累计 本月 本年累计

全市场 5021.5 41914.34 189 1840

其中: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3147.9 27507.31 69 741

上清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1480.5 12833.83 104 950

短期融资券 315.5 4475 37 473

超短期融资券 289 3481 8 106

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 523 3205.48 36 270

中期票据 83 83 7 7

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5 49.43 3 20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0 35.92 0 3

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 255 1464 9 56

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 10 40 4 15

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 0 0 0 0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393.1 1573.2 16 149

公司债 388.5 1488.55 11 85

中小企业私募债 4.6 84.65 5 64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债券市场的存量结构

6月末,全国债券市场总托管量达到27.96万亿元(见表4),同比增加4.53万亿元,同比增幅为19.33%。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总量为2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3.42%,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9.45%;上海清算所托管总量为2.24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8.01%;中证登托管的公司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总量为0.71万亿元,占全市场托管量的2.54%。

表4 2013年6月全市场余额情况(按托管场所)

余额(亿元) 托管只数

全市场 279582.5 6404

其中:中央结算公司登记托管的债券 250145.51 4116

上清所登记托管的债券 22376.09 1683

短期融资券 9388.1 924

超短期融资券 4212 118

非金融企业定向融资工具 7363.78 513

中期票据 83 7

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91.47 36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206.74 21

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 834 33

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 97 29

资产管理公司金融债 100 2

中证登登记托管的债券 7060.88 605

公司债 6844.25 432

中小企业私募债 216.63 173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债券市场的交易结算

6月,债券市场18个交易日共发生交易结算18.55万亿元(见表5),其中在中央结算公司登记的债券交易结算量共计13.14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70.84%;在上海清算所发生的债券交易结算共计0.52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2.8%;交易所债券成交共计4.88万亿元,占全市场交易结算量的26.31%。中央结算公司的债券本月交易结算量环比减少了21.93%,同比减少35.01%;本月交易笔数(不含柜台)为54663笔,环比减少了17.02%,同比减少28.67%;日均结算量7300.59亿元,环比减少4.56%;日均结算笔数3517笔,环比增长17.47%。

表5 2013年6月全市场交易结算情况(按市场)

结算量(亿元) 结算笔数

本月 本年累计 本月 本年累计

全市场 185482.08 1424785.77

其中: 中央结算公司小计 131410.6 1098294 63304 517710

银行间 131409.04 1098284.90 54663 457229

柜台 1.59 9.35 8641 60481

上清所小计 5234.49 72377.57 7313 77993

现券交易 1660.85 42740.61 4323 60917

回购交易 3573.64 29636.96 2990 17076

交易所小计 48836.99 254114.2

现券交易 765.07 5135.83

回购交易 48071.92 248978.4

数据来源: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Wind资讯和财汇

(1)6月份,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债券的现券交易结算量达9976.47亿元,比上月减少13613.03亿元,减幅达57.71%,同比减少48932.48亿元,减幅为83.06%。从交易活跃程度讲,6月活跃的机构类型包括证券公司、全国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基金类和城市商业银行,交易量分别达2225.69亿元、1942.39亿元、1826.12亿元、1445.31亿元和1308.1亿元。从债券机构买卖净额的角度讲,基金类、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主要为现券的净卖出方,净卖出量达到465.73亿元、74.5亿元、51.3亿元、29.74亿元和25.43亿元;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则表现为现券的净买入,净买入量分别为400.15亿元和69.03亿元。

(2)从中央结算公司登记债券的换手率来看,6月当月的合计换手率是4.06%。其中,较为活跃的债券包括中期票据、企业债和政策性银行债,本年累计换手率分别为255.20%、249.96%和118.53%(见表6)。

表6 2013年6月各券种换手率 (单位:%)

券种 6月 去年同期 与去年同期相比活跃度增加 本年累计

记账式国债 2.24 10.63 -8.39 53.62

地方政府债 2.28 1.83 0.45 24.71

央行票据 4.18 46.34 -42.16 102.14

政策性银行债 3.99 25.99 -22 118.53

政府支持机构债 2.51 0.28 2.23 116.50

商业银行债券 1.31 7.84 -6.53 17.21

非银行金融机构债 1.36 4.83 -3.47 9.58

企业债 9.13 44.53 -35.4 249.96

中期票据 7.16 65.28 -58.12 255.20

集合票据 9.08 30.86 -21.78 105.54

国际机构债券 0.50 ―― ―― 644.75

合计 4.06 27.17 -23.11 117.53

注:1.换手率=当月现券交易结算量/月末托管量×100%;

2.政府支持机构债券:目前包括汇金公司发行的债券及2013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

金融月度总结篇(7)

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上半年我市金融业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继续增强。

(一)我市银行业继续实现平稳增长,资产质量良好。

截止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5050.88亿元,同比增加312.76亿元,增幅为1.26%。存贷款平稳增长。截止年5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16022.86亿元,比年初增加1767.98亿元,增长率为12.40%。从存款来源来看,企业存款7446.02亿元,比年初增加737.88亿元,同比多增287.98亿元。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增加222.22亿元,而定期存款减少76.16亿元;储蓄存款5629.42亿元,比年初增加509.82亿元,同比多增173.55亿元;其他存款2841.83亿元,比年初增加574.05亿元,同比多增427.70亿元。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表明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经济活动趋于活跃;而股市持续向好调动了居民投资的积极性,储蓄存款有所回落。

我市银行业本外币贷款14289.45亿元,比年初增加3101.08亿元,增长率为27.72%。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2777.3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4亿元,同比少增211.99亿元;中长期贷款7780.20亿元,比年初增加610.73亿元,同比多增89.99亿元。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5月末,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913.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5.58亿元,分别占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55.98%和51.67%;票据融资3063.03亿元,比年初增加2344.91亿元,同比多增2269.54亿元。不良贷款保持“双降”。5月末,深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05.09亿元,比上月减少4.16亿元,比年初减少16.94亿元;不良贷款率1.44%,比上月下降0.09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分机构来看,5月份大部分中资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外资银行继上月8个月首次下降后本月又小幅反弹。其中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分别减少3.08亿元和0.74亿元;外资银行增加0.42亿元。

(二)证券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深圳上市公司已达102家,中小板上市公司数量(26家)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辖区有4家公司已经通过发审会即将上市,有近百家企业正在辅导期内或已经完成了辅导,深圳上市公司的后备资源充足。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速趋缓,但总体仍保持盈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辖区上市公司年一季度共实现营业收入为1316.9亿元,同比仅上升0.98%,但同期全国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36%;共实现净利润119.1亿元,同比下降了37.53%。

证券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截至年4月末,辖区共有证券公司17家,居全国各城市第一,证券营业部193家,总资产3697亿元,净资产1077亿元,实现股票基金交易量54167亿元。1-4月深圳证券公司仍总体保持盈利,但盈利额同比下降。深圳辖区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8亿元,同比下降26%;17家公司中有16家实现盈利,净利润61亿元,同比下降24%。

基金业在全国继续保持比较优势。深圳基金管理公司有16家,其中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8家。深圳基金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强。截至四月末,辖区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54只基金,深圳基金总规模(8159亿份)占全国比例为34.95%。基金资产净值(6926亿元)占全国比例为33.66%。在市场大幅波动中未出现巨额赎回,一季度辖区基金公司共实现净利润8.2亿元。

期货公司安全运行。截至年4月末,深圳有12家期货公司,67家营业部。深圳期货公司累计交易额为29498亿元,占全国的10.21%,手续费收入总额1.35亿元,实现净利润约0.36亿元。

(三)深圳保险业保持稳定增长。

1-5月,深圳保险市场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10.69%。其中,产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39.77亿元,同比增长7.99%;寿险公司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76.01亿元,同比增长12.16%。与全国相比,深圳保险市场增速高出3.1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市场增速高出6.82个百分点,产险市场增速低6.7个百分点。

(四)深圳资本市场交易活跃。

截止年5月末,与年初相比,深证成份指数升幅56.16%,收报10127.92点;综合指数升幅为59.37%,收报881.77点;B股指数升幅为55.31%,收报421.33点。股票累计成交金额60165.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8%;基金成交110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25%;权证累计成交214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4.62%;债券成交金额321.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5.44%;股票平均市盈率32.11倍。

截止5月末,深交所上市公司总数736家,比年初减少4家;上市公司总股本3554.88亿元,流通股本2277.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28%和12.55%;上市公司总市值38449.26亿元,流通市值22986.55亿元,分别增加59.44%和78.08%;投资者累计开户总数7828.07万户;今年前5个月股票累计筹资169.8亿元,比上年减少536.06亿元,减幅达75.94%。至5月末,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总数273家,总股本672.34亿元,流通股本301.57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9730.10亿元,流通市值4171.08亿元。今年前5个月中小企业板股票成交金额14835.93亿元,同比增加77.93%;累计筹资49.77亿元。

二、年上半年我办主要工作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金融机构,促进金融机构积聚。金融危机中,各金融机构纷纷控制业务扩张节奏,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我办加大了工作力度,多方引进金融机构,取得了良好成绩。今年以来,我市新引进金融机构5家,其中1家法人机构,4家分支机构,保持我市金融机构数量的平稳增长势头。

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帮助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我办加大了协调力度,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办会同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银监局、市民政局等部门举办4次“银企融资洽谈会”。有25家行业协会,近1000家企业及我市40多家银行参加,取得了良好效果。先后召开5次协调会,解决市百人服务小组调研中50多家企业反映融资难具体事项。

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我办先后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指引等文件。对原有的9家小额贷款公司按规定进行整改,对7家新申报的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了联合评审,其中4家已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正式开业,另有20余家公司申报审批过程中。

三是研究制订《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给我市金融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后,我办联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对纲要进行解读。我办参与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总体方案》出台后,我办迅速召集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交所起草了《关于建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上报市政府,方案从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健全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深圳率先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试点、推进货币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在深圳设立本外币债券市场、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壮大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深化深港金融合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推动我市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思路和具体措施。

四是积极推动深莞惠三市金融业合作。按照三市签定的《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我办和东莞市金融办、惠州市金融办经过沟通,于6月5日签署了《深莞惠加强金融业合作协议》。三市将在建立金融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拓展异地业务,为中小板、创业板培育上市资源,建设共通的信用体系,加强三市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携手合作,不断提升三市金融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积极推进深港金融合作。我办积极配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市贸工局、国税局等单位积极开展对港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有关工作现已就绪,待国务院有关部位出台正式试点工作方案后即可正式实施,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有望迈出步伐。6月份,围绕发展香港商品期货交易所问题,我办与香港商品交易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证监局,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召开了会议,就香港商交所深港双方股权合作、产品开发、在深圳设立保税仓设施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深港双方表示,将根据深港两地市场的需求,深入探讨在商品期货方面的合作模式,提出具体合作思路和方案,经深港双方政府评估后,深港双方尽快自行落实解决有关事项。需中央有关部门支持的,深港双方可共同向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上报寻求支持。

六是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和改造升级,打造一流的金融核心商务区。加快推进福田金融中心区以深交所为核心的多批大型金融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目前,深交所营运中心施工较为顺利,周边4个金融机构项目联合招标已经完成,力争年内动工。中心区第二批金融用地已经奠基开工。尽快启动南山后海深圳湾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吸引总部级大型金融机构入驻,目前金融商务区详细规划已经出炉,将尽快结合金融机构的需求启动招商入驻工作。

加快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先进的金融后台聚集区。完善龙岗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一期的“七通一平”配套工作,目前基地一期已经基本具备了招商入驻的条件,基地二、三期的土地整备和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已初步拟定了基地的入驻标准、开发建设及管理运营方案,并调查汇总了金融后台机构的入驻需求,力争年内落实几家大型机构的入驻工作。推动南山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支持该基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打造新型的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平台。

七是大力打造金融思想高地。今年上半年,我办成功组织举办了第十一届全国创业投资论坛、第三届中国私募基金峰会等重大金融活动。经我办争取与协调,第三届中国风险管理与保险国际论坛于6月16日在深圳成功召开,并从今年起,该论坛永久性落户深圳,为深圳金融业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牌。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我办将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修订完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我办牵头制订的《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实施方案》已经上报市政府,待市政府上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是大力推进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深交所推出创业板,做好创业板的宣传和上市培育工作。配合深交所推动中小板制度创新,推动有关方面适当加快中小企业发行上市节奏,保持中小企业发行上市的合理比重,尽快扩大中小企业板市场规模。在总结2008年金融创新奖评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年金融创新奖的评选、颁奖及宣传工作,促进深圳金融创新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加快推进保险创新试验区建设,不断丰富深圳保险创新试验区的内容。积极配合深圳保监局等有关部门稳步推进火灾责任险试点工作,争取在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开放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推动科技保险,推进商业车险定价机制改革,开展保险营销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推动深港金融合作。积极推进人民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推动香港建设成为我国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推动并配合中央驻深金融监管部门、深港两地金融机构互设异地金融数据备份中心。充分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及两地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以深港共建前海现代化服务业示范区为平台,支持两地金融机构在对方辖区开设分支机构及参与金融机构收购、兼并、重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并吸引部分在港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或后台业务迁往深圳。加大深港保险业合作力度,积极争取中国保监会支持,加大深港两地保险从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力度;探索适当放宽香港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限制,允许香港保险中介公司(主要是优秀的保险经纪各公司)进入深圳市场。推动深港两地保险业在承保、理赔等方面开展业务合作,吸收和借鉴香港保险业在产品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经验。

金融月度总结篇(8)

>> 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2013金融市场终结者谁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中)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上) 中国金融市场20年的独特规律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下) 金融市场假说:2013诺奖得主的分歧及其弥合 金融市场 锌期货首度登场上海期交所等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期证合作 链接: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2007年4月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六大趋势 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金融市场 2013年26期 金融市场 2013年26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光大证券受罚逾5亿元

【本刊讯】(记者 王晓璐)8月30日,证监会就光大证券“8·16”事件处罚决定,光大证券被裁定罚没5.23亿元,停止从事证券自营业务(固定收益证券除外),暂停审批光大证券新业务,责令光大证券整改并处分有关责任人员,并将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报告中国证监会。

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等四人被各罚60万元,并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因信息误导被罚20万元。

证监会认定光大证券及相关责任人在事件中构成内幕交易、信息误导、违反证券公司内控管理规定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证监会调查结果显示,“8·16”事件是因光大证券自营业务套利系统存在的技术设计缺陷,而导致的异常交易。

在异常交易出现后,光大证券根据公司内部制度的规定进行卖空期指,此后公司总裁徐浩明,助理总裁、策略投资部负责人杨赤忠,计划财务部总经理、光大期货董事沈诗光,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紧急商定,决策当日13时起继续卖空期指及ETF基金,以对冲风险。

证监会认定,当日14时22分公告前,光大证券知悉市场异动的真正原因,但公众投资者并不知情,明显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

光大证券8月16日13时(公司高管层决策后)至14时22分间,转换并卖出50ETF、180ETF基金以及卖空期货IF1309、IF1312合约,构成内幕交易。光大证券董秘梅键在当日轻率地否认市场上“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元乌龙指”的传闻,对投资者造成了严重误导。

此外,证监会表示,对于投资者因光大证券内幕交易受到的损失,投资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声音 银行退出机制正在酝酿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目前各项金融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处置和银行退出机制等也在酝酿中。这些改革将深刻影响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一方面积极推动和支持金融业改革,另一方面密切关注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加强风险监测和应对,促进改革顺利实施。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国务院已批复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日常化。未来将从加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促进金融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等五个方面履行职责。 清迈协议规模扩大至2400亿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与本地区金融合作,积极参与东盟+中日韩(“10+3”)框架下的区域货币合作,提高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的可操作性,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总规模将扩大至2400亿美元,在东亚及太平洋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框架下推动成立货币与金融稳定委员会。 快报 美银出清建行股票

金融月度总结篇(9)

房地产业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各种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面向全社会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二是社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业进行引导,以利于房地产业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后者在国内常常称之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在所有房地产业调控的方法中,金融政策是较容易以低成本的方式执行,并且调控迅速,效果较好的措施。日本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

1 日本催生房地产泡沫的三大金融因素

1.1 贴现率与利率调整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扩大为房地产泡沫提供资金源头

在金融市场上,中央银行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核心,后者一般追随前者变动,进而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CD)的变化。在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过程中,贴现率的调整有着重大的作用。日本1985年9月之后的货币供应量呈不断扩张的趋势,1987年2月日本银行下调贴现率后,货币供应增长量超过10%,特别是1987年1月达到12.4%,创下了高增长率的纪录。在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的同时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却很低。1987年的货币流通速度是1.059,1988年是1.043,1989年是1.034,1990年是1.01。流通速度变化慢说明了货币供应量相对增加。没有转向流量的过剩流动性自然就会被用来购买存量,具体地说就是进行土地投机。

1.2 信贷总量膨胀为房地产投机资金大开方便之门

1984年末,日本全国银行业对不动产的贷款余额为16.7万亿日元, 1989年末上升到超过40万亿日元,1991年年底时,借款余额上升至45.5万亿日元(含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部分),其中的一半为城市银行贷款。除了银行界加大对不动产的融资以外,以长期投资著称的寿险公司对土地和建筑物的投资也有明显增加。寿险业1988年度对土地和建筑物投资总额达到5.5万亿日元,1989年进一步扩大至6.5万亿日元。寿险公司历来将其收入的一半以上用于对企业的融资,泡沫经济期间企业融资需求大量减少后,寿险业对不动产贷款激增。据统计,1989年9月,日本生命、住友生命和第一生命三家寿险公司分别居日本拥有出租楼宇面积排名之第2、第3和第5名。

1.3 信贷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房地产业投机

1984年末,日本全国银行业对不动产的贷款只及制造业贷款的27%,而1989年则上升到约相当于制造业贷款的74%,房地产业信贷迅猛增加,整体信贷结构失衡。表1列出了银行业向房地产业贷款的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在泡沫时期以年增2位数的速度增加,而对制造业的贷款1984年以来增势趋缓,1987~1989年3年间,竟出现了负增长。

2 日本政府针对房地产过热采取的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

1986~1990年间,针对与土地有关的融资上升过程过猛的现象,日本大藏省曾采取了行政上的干预措施。

1986年7月和1987年4月、12月,大藏省曾先后三次要求各家金融机构自行控制不动产融资,以免诱发投机性土地交易。大藏省要求银行界的行业团体———全国银行协会的成员对投机性土地交易采取慎重的态度,同时还加强了与土地有关的交易的专项报告制度。

对不动产融资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大藏省自1990年4月1日所采取的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所谓总量控制措施,就是对不动产融资增长速度的一种直接管制,以此达到将不动产融资余额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的目标,该直接管制措施曾在1973年付诸实施过。此次实施,前后时间将近两年,实施对象除银行外,还包括信用金库、寿险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它具体要求有关的金融机构将每季度不动产融资余额,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以下。日本银行利用窗口指导,积极配合大藏省的行动。1989年7~9月后,连续四个季度要求金融机构减少对不动产投资的增加额。1990年9月开始,要求城市银行第四季度的新增融资额较上年同期减少30%。

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的干预很快奏效,1990年第二季度城市银行贷款额减少了16.7%,这是10年以来的首次减少。

由于针对泡沫经济的上述政策干预性极强,因此其执行期间都不是很长,随着资产价格下跌以及实体经济方面的向下调整,金融政策从1991年7月开始转为缓和,当年连续三次对官方贴现利率作出向下调整,同年底还取消了对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

3 总量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3.1 政策漏洞,资金仍通过间接融资方式流入房地产业

日本大藏省1990年4月1日所采取的不动产融资总量的控制措施不包括农林系列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因此,在泡沫期间,有大量的资金通过住宅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迂回融资”方式贷出,以此回避大藏省要求减少与不动产相关的融资的措施。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当时并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生存。1984年末,全国银行业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5.1万亿日元,1985~1991年间,累计增加了25万亿日元,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占了总增加额的六成。据大藏省对占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70%的前200位公司的调查,1989年3月~1990年3月的1年间,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额增加了47%,而同时银行贷款只增加12%。大藏省推算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将融资的60%投入了不动产。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的迂回融资,成为土地价格在股价崩溃后得以继续维持的重要原因。

3.2 企业融资方式变化是总量控制措施失效的又一原因

在企业自有资金比率提高的同时,日本银行多次降低贴现率,致使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股票、债券的筹资成本低于银行贷款,促使企业积极寻求低成本的筹资渠道来筹集资金。1986年以后,企业改变了以往向银行借款的方式,转而利用权益融资。所谓权益融资就是伴随可调换公司债券、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的发行来发行新股票从而筹措资金的方法。然而通过权益融资形式以极低的利率筹集到的巨额资金并没有完全用于企业的设备投资上。从1986~1987年间,企业设备总投资额在5兆日元水平上,而且由于此时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够,实业投资利润不大,而房地产市场趋升。因此,通过权益融资而筹集到的大量资金投向了房地产市场,以期获得投机利润。

4 对中国的启示

4.1 制定金融政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全盘考虑货币供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利润率低下,新的高利润行业有待开发,社会游资增加的情况下,更应该考虑金融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是投机资金较好的选择,很容易因为投机资金的作用而畸形发展。一个明显的循环如下:社会中其他行业利润率低———长期投资减少,游资增加———因为房地产具备资产特性,理论上可以在任何价格达到市场出清,游资进入房地产———房地产价格上升,房地产投资利润上升———更多游资进入房地产———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升———……进入恶性循环。日本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相当平稳的时期,再加上日本政治文化体制总的来说依然缺乏创新活力,社会各行业利润率逐渐下降。而此时政府已采取了金融缓和措施,调低了银行利率,替房地产投机资金来源拓宽了渠道。

4.2 控制金融系统对房地产业贷款的过快增长,密切关注信贷结构状况,采取措施避免信贷结构畸形

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但金融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业不仅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往往对整体经济产生巨大的危害。尽管日本政府在1985年、1986年房地产业增长率达到22.1%和31.6%时成功地意识到信贷结构的畸形,房地产业应该加以干预,并且采取了窗口指导的措施,但仍未有效制止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如果日本政府更早采取有效的手段,日本经济所受危害将大大减轻。

4.3 制定金融政策时,要有清晰的政策目标,防止出现政策漏洞,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不断修正

日本在执行总量控制措施时,本来的目标是控制金融系统风险和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升,但在执行过程中又怕打击房地产业,整个过程中摇摆不定,政策执行者决心不坚定,目标不明确,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出现系统漏洞,并且没有及时弥补,造成了更大的损失。目前我国政府面临与日本当时相似的处境,在其他可以进入发展的行业已经成熟,社会利润率降低,国内社会经济相对而言缺乏创新,新的高利润行业极少出现的情况下,大量游资正进入房地产业,试图利用其资产特性获得投机利润。

4.4 金融政策的制定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于不断出现的新的变化,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目标得以实现。日本政府在面对企业融资方式改变,权益融资及自有资金比率提高的情况下并未采取任何措施,使得整个金融体系风险依然进一步扩大,为经济崩溃的后果又加上重重的一笔。结合中国目前现状,自从央行121文件颁布实施后,房地产资金来源明显紧张;但与此同时,也催生出不少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最近以房地产信托为代表的融资方式迅猛发展。对于这一新生事物,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加以抹杀,也不能放任其自由发展,最终造成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增加;而应该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按照降低金融系统风险和减少房地产投机的目标对其进行规范、指导。

金融月度总结篇(10)

2013年底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阶段性贬值通道,人民币汇率弹性日趋增强,双向波动常态化,单日波幅明显提高。受此影响,人民币单边的升值或贬值预期已被打破,升值预期和贬值预期交替出现成为新的常态。在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新常态下,微观主体的市场预期开始改变,并对自身的外汇资产(主要以美元为主)和人民币资产的配置进行优化调整,而这种调整就直接反映在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外汇占款新增量上。从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时间看,2003年之前我国的基础货币主要由央行主动吐出,2003年之后,基础货币不再由中央银行主动吐出而改由通过外汇占款来提供。最近的新变化是,随着2013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阶段性贬值通道,从2011年四季度以来,新增外汇占款出现急剧下降,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规模增速总体下滑,外汇占款作为流动性释放主要渠道的作用有所减弱,央行的外汇资产余额增速也逐步趋缓,由此导致中国货币供给机制发生了趋势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今由双顺差累计的外汇占款占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即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至2005年4季度,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持续快速上升,最高时超过110%,外汇占款开始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要渠道;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始终保持在120%以上,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形成了严重的掣肘;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4季度至今,外汇占款/基础货币开始出现趋势性下降。截至今年2季度末已降至105%,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贡献开始下降,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由此提高。此外,以2011年3季度为界,我们可以将2003年以来新增外汇占款与新增基础货币数据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3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第二个阶段是2003年1季度至2014年2季度。相关性分析表明,2003年1季度至2011年3季度,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48;而2003年1季度至2014年2季度,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则降低至0.21。这充分表明,2011年3季度以后,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的相关性大幅下降,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影响的重要性发生了趋势性下降。

(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新特征

在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的背景下,央行持续推进货币工具创新,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调控货币供给的主要手段。央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及金融市场状况,综合使用央票、回购、逆回购、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Liquid-ityOperations,SLO)、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Sup-plementaryLending,PSL)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以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金融市场流动性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从衡量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角度来看,利率无疑是最合适的指标。具体来看,金融市场利率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货币市场利率,反映的是基础货币层面的流动性状况,主要包括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利率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利率;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代表性利率是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反映了无风险利率水平;三是存款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反映的是货币信贷供给层面的流动性状况,主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和温州民间综合借贷利率。具体来看,金融市场流动性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货币市场利率波幅明显加大。我们回溯了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利率有记录(2004年5月)以来的货币市场利率运行状况,可以发现货币市场利率波幅明显加大。2007年9月、10月和12月均发生过货币市场利率大幅飙升的情况,但此后的2008、2009年货币市场利率运行相对较为平稳。然后从2010年12月开始,货币市场利率出现大幅飙升的频率越来越高,波幅也越来越大,由此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发生了明显的上移和下移。特别是在2013年中的“钱荒”事件中,银行间市场同业隔夜拆借加权利率一度飙升至13.83%,成为我国货币市场运行以来的历史性事件。2014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保持平稳运行,8月末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17%,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24个和0.27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3.11%,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低0.30个和0.34个百分点。2、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无风险利率水平居高不下。为便于分析,我们分别选取3个月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观察短期和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基准。从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的2012年初开始到2013年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一直呈现平坦化发展,直至“钱荒”事件发生,利率中枢开始上移,然后从2013年末逐步下行,至2014年中开始又呈现平坦化运行态势。相比之下,3个月国债收益率曲线波动较大,但从2014年7月份开始也走出了平坦化运行轨迹,目前基本保持在3.8%左右的水平上。通常来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近似为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目前这一利率水平保持在4.25%左右,虽然较2013年末4.6%左右的高点下降了35个基点,但仍较高于2013年全年平均水平,更是远远高于2013年6月前的水平。由此可见,当前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已较以往上了一个台阶。3、存款市场和信贷市场利率总体下行。当前,我国存款利率仍然存在上浮10%的限制,因此真正能反映商业银行存款竞争的利率水平是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总体来看,2012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运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2年初至2013年中,理财产品收益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呈现逐步下降并趋于平稳的态势;二是2013年中至2013年末,理财产品收益率呈现快速上行态势;三是2014年初至今,理财产品收益率总体呈现下行态势。从信贷市场利率运行情况来看,我们主要观察了两个指标:一是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这反映了正规信贷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二是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这反映了民间借贷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具体来看,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走势基本与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走势一致,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总体呈现下行态势,这表明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之间有着高度一致的联动性。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则呈现了不一样的走势,2012年四季度以前总体和存贷款利率轨迹一致,呈现下行态势,但自2013年1季度大幅飙升至20%以上后,再也没有发生较大幅度的波动,总体呈现平稳运行且居高不下的运行态势。

二、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概况

我们使用央行货币统计概览中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来分析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从图1来看,2006年以来,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变化特征。图1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结构

(一)贷款资产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06年以来至今,除了2009年为了配合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比出现回升以外,总体上看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比总体上呈现回落趋势。截至2014年6月末,商业银行贷款资产占比为51.3%,较2006年5月时56.5%的最高点下降了5.2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商业银行为了适应经济转型、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等趋势的影响,主动压缩了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

(二)同业资产占比持续上升

2006年以来至今,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占比总体呈现持续、明显的上升态势,已从2006年1月11.7%上升到2014年6月末的23.7%,累计上升了12个百分点,这基本上是顺应了我国金融改革深化背景下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另外可以看出,贷款资产与同业资产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两大资产业务,二者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总体上呈现同步的反向变动关系。这说明,在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在压缩信贷资产配置的同时,相应增加了对同业资产的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业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规避资本监管、提升盈利、快速提升资产规模、加快结构转型的利器。

(三)资产配置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

除储备资产以外,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和对中央银行债权在所有资产业务中属于风险最低的业务。但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呈现持续回落的趋势,从2006年1月的5.9%下降至2014年6月的3.9%,累计下降1.8个百分点。2014年6月末,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债权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为0.6%,创下历史最低水平,较2007年4月8.2%的最高点累计下降了7.6个百分点。目前,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和对中央银行债权在总资产中的合计占比仅为4.5%。并且,二者与同业资产占比的运行轨迹也呈现了同步的反向变动关系。考虑到当前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模式中有相当大比例是以短期的同业负债对接长期的、高风险的非标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总体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

三、金融市场流动性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

前述分析指出,由于外汇占款不再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出现了趋势性转变,央行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在此情况下,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也将对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将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计量分析。

(一)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来实现的,而生息资产是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主要部分,主要包括贷款资产、同业资产、债券资产、储备资产为进一步了解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计量分析之间,我们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与商业银行各生息资产同比增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便获得一个初步的理解。为充分反映2011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带来的影响,我们将数据分为两段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第一个时间段与样本期一致,即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第二个时间段从2012年1月开始到2014年6月。这四大类。从金融市场流动性指标来看,考虑到近年来回购操作已成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手段,且回购交易量大,与同业拆借利率也有着一致性,因此我们选择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月度)作为衡量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同时,我们选择央行货币统计概览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同业资产、债券资产、储备资产的月度同比增速数据作为测度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指标。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择的数据范围是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根据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初步得出几个结论:第一,2012年开始,金融市场流动性与银行同业资产增速之间的负相关性明显提高,从全样本时期的-0.22提高到-0.42。这说明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后,商业银行明显加大了对同业资产的运用,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第二,与全样本时期相比,2012年开始,金融市场流动性与银行储备资产增速之间的正相关性有所提高,这表明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后,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加大的趋势,适当提高了对储备资产的配置;第三,与全样本时期相比,2012年开始,金融市场流动性与银行贷款和债券资产增速之间的负相关性大幅下降,这表明在货币供给机制发生趋势性转变后,在生息资产总量占比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和债券资产的配置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VAR模型分析

下面,我们将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HGRATE)、贷款增速(LOAN)、银行同业资产增速(TYAS-SET)、债券增速(DEBT)、储备资产增速(RESERVE)纳入一个VAR系统中,并以此为基础综合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时间序列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各变量是平稳的,否则容易造成“伪回归”现象,那么通常的统计推断标准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首先用ADF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稳定性,检验的滞后阶数由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如表2所示,各变量水平值的ADF检验值均大于其相应的临界值,因而是不平稳的,即各存在一个单位根。但各变量一阶差分形式的ADF检验结果却表明,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而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由此可见,所有变量的水平值都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均为I(1)序列,因此上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下面就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进行分析。2、Johansen协整检验。根据表3,上述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因此,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它们是联合平稳的。所以为避免差分带来的长期效应缺失和模型的自由度损失,我们直接使用上述变量的水平值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由AIC和SC信息准则并综合考虑模型的自由度后确定为6,通过对模型的滞后结构进行检验后(图3)发现其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均小于1,即特征根的模均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模型是稳定的。图4~7为银行的生息资产变量———贷款增速(LOAN)、银行同业资产增速(TYASSET)、债券增速(DEBT)、储备资产增速(RESERVE)对用来描述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质押式债券回购加权平均利率(HGRATE)一个标准差偏离的脉冲响应函数,它们描述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动态影响。图中实线表示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虚线则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的偏离带。下面我们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图逐一分析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1)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同业资产增速的影响。由图4可知,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同业资产产生了即时的负向响应且达到响应的峰值,此后负向响应力度逐步衰减,直至第7个月才开始恢复增长。这表明,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银行同业资产增速立即放缓且达到最大值,并且这一影响持续了6个月;6个月后,随着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的影响逐步消散,商业银行开始调整资产配置结构,适当提高对同业资产的配置以对冲前期调整带来的影响。(2)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贷款增速的影响。由图5可知,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贷款在最初的3个月内产生了微弱的负向响应,从第4个月开始才开始逐步加大,在第7个月达到最大值并几乎保持到期末。这表明,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由于贷款资产期相对时限较长且流行性差,银行在期初只能小幅减少对短期贷款的配置,此后才能逐步减少对期限较长的贷款的配置以缓解流动性冲击带来的压力。(3)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债券资产增速的影响。由图6可知,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债券资产增速产生了即时的负向响应但这一响应很快消失了,从第2个月开始,负向响应才开始持续加大,并到第5个月达到峰值,此后这一负向响应力度逐步衰减直至期末。这表明,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银行立即减少了对债券资产的配置,以缓冲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即时冲击,并在此后根据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逐步减少对债券资产的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和同业资产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的响应时间体现出了明显的资产组合效应:由于债券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但收益率相对较低,商业银行一般通过进行债券投资以作为“缓冲存货”(bufferstock),这种资产配置使得银行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能够通过变卖债券以维持对高收益资产———同业资产的配置,从而避免利润损失,这实际上是一种债券对同业资产的融资效应,即从第6个月开始,商业银行继续减少对债券资产的配置,以支持其对同业资产配置的增加。(4)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对储备资产增速的影响。由图7可知,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储备资产从起初开始就产生了持续的正向相应,并从第2期开始以几乎均同的响应力度一直保持到第6个月,从第7个月开始才转变为负向响应。这表明,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商业银行通过减少对同业、贷款等资产的配置来加大对储备资产的配置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储备,用于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这一效应同样持续了6个月。从第7个月开始,当商业银行完成对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后,其对储备资产的配置也开始逐步减少。

四、结论与建议

(一)分析结论

根据前述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可初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金融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配置产生了即时且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前述分析表明,同业资产增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一个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冲击的卡莱斯基分解效应在期初即达到最大值-0.025。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监管趋严、信贷规模控制等多重负面因素的冲击下,近年来低成本、低资本占用的同业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转型方向。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模式,主要是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主动负债来对接同业资产来实现。但同业资产尤其是其中的“类信贷”业务,通常期限较长、风险较高,而同业负债一般期限较短,受金融市场资金拆借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商业银行会立即加大对同业资产配置的调整力度。2、金融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配置的产生了较弱且较为滞后的负向影响。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贷款增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一个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冲击的卡莱斯基分解效应的最大值还不到-0.005,这一最大响应值出现在第7个月。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效应还比较弱,商业银行对贷款资产的配置调整更多取决于存贷比、信贷规模控制等外部监管政策,以及资本充足率、信贷政策等内部因素。因此,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商业银行并不能立即对其贷款资产配置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而是要等到其他容易即刻调整的生息资产如同业、债券等调整后再进行调整。3、金融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债券资产增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债券和同业资产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的响应时间体现出了明显的资产组合效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债券资产增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一个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冲击的卡莱斯基分解效应在第5个月达到最大值-0.016。从第6个月开始,商业银行在继续减少对债券资产的配置同时,开始增加对同业资产配置,这体现了高流动性、低收益的债券资产作为“缓冲存货”(bufferstock)对高收益资产———同业资产的融资效应,而这是商业银行面临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时做出的一种主动性的资产组合反应。4、金融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的储备资产产生了即时的正向冲击。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储备资产增速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一个标准差新息(innovation)冲击即可产生了正向响应,并且其卡莱斯基分解效应在第5个月达到最大值0.005。其主要原因在于,储备资产主要是商业银行存放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及超额存款准备金,而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是商业银行出于对未来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预测而主动持有的额外的储备资产,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时,商业银行会通过减少对同业、贷款等流行性较低的资产的配置加大来加大对储备资产的配置,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储备,用于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5、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后,商业银行能够在六个月内完成对自身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后,商业银行同业资产增速从第6个月开始恢复增长;储备资产增速从第6个月开始下降;贷款和债券资产增速均在第6个月左右达到最大的响应值。从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对四类生息资产配置的调整时间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当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发生后,商业银行能够在6个月内完成对自身资产配置结构的调整。

(二)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金融监管及银行业实际运行情况,我们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1、持续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协调,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避免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前,货币政策、监管政策及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行为通过金融市场的枢纽作用,产生了非常紧密且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金融市场流动性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资本监管、信贷规模控制、存贷比、同业及理财业务监管等监管政策约束下,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也将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产生影响,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其赖以实施、传导的微观基础。建议当局在制定政策时,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将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纳入政策分析和决策框架,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避免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为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提高商业银行快速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能力。欧美等发达市场的银行业发展经验表明,随着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提高,商业银行在其资产负债结构中逐步降低了存贷款业务的比重,盈利模式也实现了从高度依赖利差收入到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转型。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账户开放等领域金融改革的深化,依托金融市场发展起来的投行、资金市场、同业等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转型方向。但当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占比最大的资产仍然是风险权重高、资本占用高的贷款资产,具有典型“重资产”特征。因此,建议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发展低资本占用的资金市场、同业等业务,以实现资产结构的“轻型化”。这样,不仅能够为商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提供良好的市场基础,同时也能够提高商业银行面临金融市场流动性冲击时快速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能力。

金融月度总结篇(11)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13-02

资金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和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决定资金运动规模和生产经营发展程度的重要环节。工业走廊要想达到规划的目标,解决企业投融资问题至关重要。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资金使用现状分析

工业走廊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除了部分依赖企业内部资金之外,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和资金来源包括:国家和地区政府财政专项资金、银行资金贷款、利用开发银行政府信用贷款和政府担保、世界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

截至2008年11月末,哈大齐工业走廊已经启动建设29个园区,开发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742个,竣工投产项目461个,实际完成投资489亿元。协议入区总投资3亿元以上的项目80多个,其中28个项目2008年已开工,占全省3亿元以上工业开工项目的25.9%。

1.利用外资总量方面

工业走廊的建设,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工业走廊中三个主要城市从建设初期到现在使用外资在逐年增多,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2005年三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绝对数还是比较高的,较前年度有20%以上的增幅。2006年,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较前年增幅降低,但降低幅度不大,而大庆市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3.8%,说明在吸引外资的工作上下了较大的功夫。2007年,大庆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翻了一番还多,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09.2%,而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利用外资总额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哈尔滨增幅只有12.9%。因而,在吸引外资的方法、外资渠道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2.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初期外部投资和民营资本利用情况

建设初期投资资金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企业自有资金、国家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为主,而外省资金、外资和民营资本在投资总额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表2列出了截至2006年3月底,哈大齐工业走廊所属五个城市利用外资、外省资金和民营资本的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建设初期外资占总投资3.57%,外省资金占15.9%,民营资本占47.38%,民营资本利用比例不高,外省资金的比例也低,原因可能在于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或者外省对工业走廊还认识不足,而外资方面就更加少,主要以国家财政和银行资金为主。比较五个城市,在利用外资方面,大庆和安达在建设初期运用外资为零,而肇东做的最好,齐齐哈尔初步有所动作;在利用外省资金方面,齐齐哈尔和大庆市做得突出,齐齐哈尔外省资金达到了近40%,而大庆也有26%,肇东这个县级市外省资金利用占总投资比例15.94%,还是不容易的;在利用民营资本方面,哈尔滨和大庆做的突出,这有利于减少政府负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截至2008年,各月份工业走廊主要城市总投资资金结构

从图1中可以看出, 2008年各月份资金来源构成中,民营资金所占份额较大,说明随着工业走廊建设的进一步深化,资金结构有所优化,有效地利用民营资本来建设工业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资本的份额还在逐渐增加;从中还可以看到,外资虽然总额增长不明显,但是从绝对数上还是有一定的增幅,吸引外资方面的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另外,国有资金绝对数也在增加,但增幅同民营资本的增幅相仿。总体来说,资金结构在逐步优化,民营资金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利用,而外资方面的不足也凸显出来。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齐齐哈尔截至2008年各个月份的总投资资金来源构成中,对比哈尔滨的情况,民营资金运用效率较高,所占总投资的比例更高,充分调动了民间资本的使用效率,使得民营资本有效地融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为经济发展服务,值得其他四个城市效仿和学习。但是也看到了一些问题,由于齐齐哈尔是制造业的基地,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比较薄弱,在外资的利用上明显地有待于提高和开发。

从图3中可以看出,大庆民营资金绝对数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且数额呈现逐月增加的趋势,份额上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也有一定量的外资,但问题是国有资金所占份额居高不下,一方面说明了大庆市地方政府对哈大齐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没有有效地盘活和吸引更多的民营资金介入。还有,外资逐月几乎没增幅,吸引外资和外资招商上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从图4中可以看出,肇东民营资金份额占到了绝对的优势,民营资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用效率高。但民营资本逐月的增幅不明显,或者说增幅较低,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化民间资本的可持续利用上面。从图中看到,有一定的外资,但也存在外资增幅停滞的问题。

从图5中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比较小的县级市,安达截至2008年各个月份的投资总额的资金构成方面,外资为零,即没有吸引到外资的加入。因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吸引外资投入的方法和渠道。另外,民营资本利用比较好,并且逐月递增还是比较明显的。

二、政府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现代融资渠道的支持措施

首先,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建立专门协调机构,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建立有效融合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区域金融体系,充分利用刚刚成立了的龙江银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

其次,注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除了中小企业IPO、OTC市场之外,大力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以信托机制汇集民间资金投资于经济建设。设立区域产业投资基金,采取措施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建设。

再次,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引进西方经济强国的外来资本。大力发展股票市场,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的已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推进工业走廊内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尽快上市。组织发行企业债券,培育、支持和引导优势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还有,各级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开发金融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加大对投资和消费的信贷投放力度。对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项目提供快捷便利的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信贷平台。

最后,提供财税金融支持,采取BOT、TOT、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工业走廊开发建设。综合利用银团贷款、担保融资、企业债券、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等多种金融手段,加强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采取多种方式的招商模式。

参考文献:

[1] Ronald C.Fisher, 州和地方财政学(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