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农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4 16:50:02

绿色农业论文

绿色农业论文篇(1)

1.1综合效益更高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其发展目的主要是将地方农业经济水平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相结合,从而实现3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同时,绿色农业经济还能推进我国综合效益增长型农业建设的整体进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1.2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绿色农业经济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遵循农业生态的发展规律,利用清洁、节约的新型农业技术,对多种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相较于传统农业发展而言,可以更高效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1.3产品成本较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降低农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最大限度地降低处理污染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使产品的整体成本水平显著降低。由此可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成本,间接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2绿色农业经济的现状及其问题

2.1发展现状近几年,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可将其发展现状所表现出的特点总结为2个方面。

2.1.1实现规模化生产自2004年我国首个绿色农业经济生产基地在黑龙江省试点并取得良好成效后,各地相继在自身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主要依托,发展优势最为明显的绿色农业经济。目前,我国已有592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年收益超过2.5×107万元,且农民合作社已逐步成为近年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主体,绿色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2.1.2品牌效应日益显著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我国绿色产品种类与数量不断增多。有调查显示,我国的绿色产品不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其品牌注册范围也已扩大至芬兰、英国等多个国家,全方位的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模式正逐步形成。

2.2存在问题

2.2.1市场体制落后由于有关经验的缺乏,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销售、流通渠道等市场制度均存在较明显缺陷,不同地区间的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差异显著,整个市场的发展水平低下。政府的有关监督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绿色农业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产品良莠不齐,容易出现未达标产品,给顾客造成较严重损失。

2.2.2后继动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层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由于缺乏有利政策和充足资金的支持,造成不同地区绿色农业经济的市场投资和综合技术水平出现明显偏差,从而导致我国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出现明显发展停滞现象。

2.2.3带头作用不明显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年限短,不同地区或企业间尚未形成较大差距,各绿色农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基本相似,产业间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单位,使企业间的生产、经营过程缺乏规范性,进而导致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低下。此外,相关企业领导人缺乏较高的品牌意识水平,也是导致高实力龙头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3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绿色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有利改革的主要动力。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针对我国现阶段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和有关文献资料,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归纳如下,以期实现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整体腾飞。

3.1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科学的产业发展结构在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有:对农作物种植业、林木种植业及家禽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可扩大烟叶、药材等较高经济效益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加强生态林、经济林等林业种植模式建设,并在家禽畜牧业方面增大财政投入,提高水产品等农产品在整体农业产品中的比例,更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一体化产业链,例如水果产业链、药材产业链等。产业链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的资金损耗,间接地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此外,产业链的成功构建还能显著提高整个生产销售过程的规范性操作,从源头上减轻环境污染,很好地实现绿色农业。

3.2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研究绿色农业技术是绿色农业经济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的根本保障,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势在必行。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技术需要,构建全方位、层次化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通过政府直接投资和社会联合投资的方式加大技术科研投资规模,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应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广新型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实践,可先将某一农业生产基地作为绿色农业技术的试点地区,取得良好效益后将这一试点地区作为农业发展范例,鼓励各地区在发展农业经济时积极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区域绿色农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应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项目,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和理论知识,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相关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过程更为顺畅。

3.3进一步完善法规建设法规建设是确保整个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健康、正常运营的根本基础。因此,政府应针对当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在现有法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相关政策,使绿色农业经济实现规范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绿色农业经济法规,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渠道宣传方式,向农业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宣传绿色农业政策及相关技术知识,更好地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绿色农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

3.4提高产业集中效应龙头企业的带头效应可有效提高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市场的竞争力度,实现各绿色农业相关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地方基层政府应鼓励农民形成合作社等组织,使地方绿色农业实现集中化发展,形成龙头产业,带动周边企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地方农业的整体绿色农业经济水平。龙头企业在发挥带头作用的过程中,也应严于律己,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产品质量监督体系,进一步确保各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符合售出要求,不仅可为农民提供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技术等资源,还能为农民提供更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为农民自身利益提供更可靠保障,真正实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

绿色农业论文篇(2)

【论文摘要】 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具有表面上的合理性以及较强的隐蔽性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本文分析了绿色壁垒对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合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湖南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 绿色壁垒 农产品 区域经济合作 绿色营销 一、绿色壁垒概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一些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产业与市场的目的,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传统的关税、配额等农产品贸易保护措施被逐步削减,而各种复杂苛刻的技术法规、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名目繁多的进出口商品包装、标志、核对卫生环保等要求,形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应付的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关卡。 绿色壁垒,也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口国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规定或其他国际间各类协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为了保护本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或以此为借口保护本国的市场而采取的一种非关税壁垒。实质上,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境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简介 湖南是中部地区的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在全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鱼米之乡”。 近年来,湖南省农业在WTO规则下稳步发展,在价格和数量上基本保持增长的趋势。在十五期间,湖南农产品出口额达到9.95亿美元。其中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为2.74亿美元,2006年达到3.12亿美元(见图)。 (资料来源:长沙市海关、湖南省商务厅 2006.6-2007.3) 湖南省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生猪、茶叶、罐头、肉及制品、水产品、杂交水稻、植物提取物、藠头、蜂蜜、竹木制品等。主要出口市场包括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目前,这些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设置越来越高的绿色壁垒,阻碍湖南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湖南农产品出口一道难以逾越的“绿色屏障”。 三、绿色壁垒对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1.绿色壁垒对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客观地分析,绿色壁垒对湖南农产品的出口有着双重的影响:首先,绿色壁垒由于其所包含的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内容,对湖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生态环境保护、扩大出口和湖南农产品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 2.绿色壁垒对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另一方面,“绿色”压力对湖南传统农产品出口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也对湖南所有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海关统计,因为遭遇“绿色壁垒”,仅2002年1月~10月,湖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为1.24亿美元,同比下降2.6%,其中稻谷和大米出口853吨,下降96.6%,茶叶出口1.24万吨,下降9.1%;2011年1月~4月湖南全省被退运的出口货物共56单,价值100.55万美元,同比分别上升1.8%和5.7%。被退运的货物中主要是农产品,包括蔬菜、食品罐头、蜂蜜等,基本上都是受阻于“绿色壁垒”。2006年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随后又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湖南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1)绿色壁垒使湖南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品种增多 受阻的农产品从蜂蜜、稻米到藠头,进而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家禽肉)和水产品(洞庭湖淡水虾仁)等。2002年4月,湖南省惟一的蜂蜜出口加工企业——岳阳市野源蜂蜜有限公司申报100余吨蜂蜜出口日本,因受国际上“氯霉素风波”的影响,最后惨遭退运,湖南蜂蜜出口几乎停止,而以往每年湖南省都要出口蜂蜜3000吨左右;由于日本和欧盟是湖南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国家和地区之一,欧盟的新法规和日本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大幅抬高了其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对湖南的粮食类、豆类、茶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出口影响巨大,造成了较大冲击。 (2)对 湖南实施绿色壁垒的国家日益增多 对农畜等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湖南农产品对其出口额约占全部出口总额的90%。具体来说,从发达成员国欧盟、美国、日本延伸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3)检验检疫的项目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 比如2006年日本、欧盟食品安全卫生新法规正式实施,特别是日本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19000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0.01ppm(即亿分之一)的“一律标准”,一旦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 由于湖南仅制定了137种农药的477项残留限量标准,98种兽药的658项残留限量标准,与日本的标准相差较大;又如美国近年来又强制性地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HAGCP),湖南省出口的农产品很难达到它的要求;韩国在农产品的农药污染限制方面,就规定了202种农药残留量的许可基准。按照韩国国立植物检疫所的规定,向韩国出口的水果等农产品,其认证至少要过四道手续。 (4)商品标签限制进口的作用加强 2003年12月,美国农业部制定了一套全国统一有机食品标准,并同时推出了全新的有机食品标签。比如,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美国有关部门证明的来自无污染水源的标签;欧盟指令,要求其成员从2005年11月25日起禁止销售不符合标签规定的产品。为实施这一指令,欧盟修订了致敏性食品标签指令,要求食品标签必须列出多种致敏成分。这也是湖南农产品出口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 (5)绿色壁垒使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 2011年10月8日日本再次提高进口蔬菜门槛,增加抽样次数。该标准的实施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农作物。其中藠头是必检商品,一个标箱的检测费为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3000元。湖南是藠头出口大省,每年出口日本的藠头约2万吨,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前藠头在日本海关通关十分便捷,现在必须检验农药残留以及提供未含甜蜜素及糖精(磺胺酸钠)的证明,在日本海关的通关时间由平均3天延长到10天左右,企业成本大为增加。 四、关于湖南农产品出口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几点建议 1.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精、深加工农产品 我国国家统计局局长、经济学家谢伏瞻认为,目前我们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所以我国还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出口一些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 目前湖南农产品大部分是初级阶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在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与加工品的产值比例为1∶3左右,我国这一比例为1∶1,湖南省仅为1∶0.92。要改变这一模式,企业必须积极了解国际市场走势与需求,在出口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多样化上下功夫,通过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来拓展国际市场占有率。如在湖南出口的蜂蜜当中,主要以桶装为主,其出口依靠“低价量大”取胜,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而象英国虽然是蜂蜜进口国,却出口了蜂蜜酒。据估计,目前国外已有约14个国家在进行蜂蜜酒的酿造研究。如果湖南引进并改良蜂蜜酿酒技术,以出口蜂蜜酒代替出口蜂蜜,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的创新能力,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蜂蜜出口风险。 2.实施名牌战略,建设名牌龙头企业 近年来,湖南农产品的名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以隆平高科、唐人神、怡清源、湘酒鬼、金健米业等为代表的湖南农产品企业名牌。虽然如此,湖南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例如水稻、生猪、蔬菜、柑桔、茶叶是湖南的大宗出口农产品,但形成在国内、国际市场叫得响的有经济批量的品牌并不多。前面提到藠头是湖南出口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但从企业向海关申报的情况来看,湖南出口的藠头基本上都为中性包装或用日本、韩国的商标。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从而影响国际新市场的进一步推广,面对日本的农产品认证制度也是无所适从。 目前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已经由过去简单的商品竞争发展到名牌竞争。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湖南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打造湖南农产品名牌的主要途径有:(1)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 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湖南的特色;(2)各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配合当地行政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以及工商部门,参加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评选活动和国家知名品牌评比工作,并通过媒体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进行积极宣传,促进农产品名牌的形成;(3)联合各级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加大对名牌产品的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名牌农产品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湖南省农产品名牌偏少,主要还表现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数量太少,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强,名牌农产品数量不多。据统计,目前湖南省省级龙头企业中总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只有7家,仅占11%,年销售在2亿元以上的只有12家,仅占20%。所以,加大湖南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建设,对于提高湖南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是大有空间的。 3.实施重点市场和市场多元化并重的战略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开发传统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其他市场,实现市场的多元化,减少潜在的风险。要结合出口企业和商品优势,稳固发展香港、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拓展南亚、中东、非洲、东欧、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湖南的蜂蜜出口为例,湖南蜂蜜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等国家。2005年出口美国的蜂蜜有2.8万吨、出口额达2391万美元;出口日本的蜂蜜有4.14万吨、出口额达4369万美元。出口到上述两个国家的蜂蜜共计6.97万吨、6760万美元,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分别占全部蜂蜜出口的78.7%和77.1%。随着对美国市场的进一步集中,贸易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早在2002年5月,美国FDA宣布对中国出口的蜂蜜氯霉素残留检测标准为0.3PPB,并随时有可能将标准提高到0.1PPB。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蜂蜜对美国出口过猛、量升价跌、市场份额过分集中等情况进一步加剧,可能会刺激美国提高蜂蜜进口标准,设置新的贸易壁垒。又以湖南出口农产品生猪为例,湖南出口生猪市场主要集中在邻近地区。其中以港澳市场为主,部分冷冻分割肉出口到俄罗斯,但对日本、韩国的出口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欧美市场还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可以大大减低农产品出口的风险。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进口国绿色技术标准 近些年来,一些工业化国家在消费领域开始引进环境保护的新观念,国际市场上出现了环境标志产品,并逐渐成为消费的热点。标志获得者可把标志印在产品和包装上。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处置的整个过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所以,采用国际绿色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是国内企业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为此,厂家在生产阶段要严格按照进口国家的生产和加工标准来组织生产。比如日本、美国和欧盟,他们的标准不一样,厂家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来组织生产。同时,应积极获得国外权威机构的产品认证和安全认证,取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 5.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加强区域性合作 湖南出口的农产品由于很大一部分出口商品档次低、质量差,本来就缺乏竞争力,现在又受到种种绿色壁垒的限制,产品很难打入国际区域集团贸易市场。为绕开复杂、烦琐的绿色壁垒的限制,湖南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采取在国际区域经济集团成员国内部投资设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方法,打开集团的市场;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还可以通过参加国际上举办的规模较大的展会,接触大批的中间商、批发商,拓展营销渠道;还可通过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贴牌生产、合资、投资、并购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利用外商的技术、生产标准、品牌和营销渠道,有效跨越贸易壁垒。 6.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据美国克里兰夫市场预测公司的调查,目前国际绿色消费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长。这就是说,国际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所谓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包括市场营销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理论思想,到绿色营销理念;从绿色目标、绿色营销战略的确定,到绿色产品。绿色定价、绿色渠道、绿色促销、绿色服务,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绿色营销体系。 五、结论 随着湖南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绿色贸易壁垒”仍将成为以后湖南与世界各贸易国贸易摩擦的主要方面,制约着湖南的农产品出口。为了保护湖南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和规避绿色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道壁垒对我们的作用也不都是负面的。毕竟 绿色也是我们的长远利益之所在。只要湖南农产品出口企业积极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多方位多层次的增强自身跨越绿色壁垒的能力,积极化解绿色壁垒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可给湖南农产品出口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并且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王金南夏友富罗宏葛察忠: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第一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1 湖南省商务厅:我国出口蔬菜再遭绿色壁垒的挑战-我省农产品对日出口面临挑战,2006.12 海关统计资料:长沙:2006.10 湖南省商务厅:2011年和2005年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报告,2006.1 湖南省2001年——2005年度农产品出口情况统计.湖南省农业厅,2006.6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退运:中国出口贸易网[EB/OL].www.cnexpnet.com/html,2007.6 周珂高桂林王权典:突破绿色壁垒方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杨永华:突破绿色壁垒[M](第一版).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10

绿色农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欧洲率先掀起绿色环保运动以来,相关的绿色环保法规、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及标志、绿色包装要求、绿色补贴措施等相继在整个发达国家蔓延,且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表明,绿色环保的种种规定和要求已逐步成为继反倾销之后影响国际贸易的另一主要措施,并呈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本文论述了绿色壁垒的含义和形成过程对我国农产品产生的影响,目的在于为我国农业外贸持续稳定的发展开辟一条长远可行的道路。 【论文关键词】 关税壁垒 非关税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 贸易壁垒 绿色护照 非歧视原则 我国加入WTO以后,在关税壁垒(tariffbarrier,NBs)逐步取消后,绿色标志、环境原则将成为最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non-tariff barrier, NTBs)--“绿色壁垒”,这将严重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一、绿色壁垒的含义 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法规,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壁垒(protection and barrier of trade)。 绿色壁垒从具体内容看,具有以下特点: 1.较强的技术性,即对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过程的鉴定都包括较多的技术性成分。 2.较大的灵活性。由于各国的环保标准不统一,可选择的余地大。 3.较高的隐蔽性。许多国家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往往难以预见具体的内容及其变化,难以适从。 4.一定的歧视性。有些国家往往根据自身与其他各国的具体贸易状况采取不同的手段,使国民待遇原则受到扭曲。 5.影响的严重性。绿色壁垒一旦生效,其效应较之关税壁垒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措施容易从一个国家扩散到多个国家,产生连锁反应。 6.争议性大。由于涉及面广,标准又不统一,隐蔽性与合法性相互交织,往往容易产生分歧,难以协调。 “绿色壁垒”的种类包括:(1)绿色关税制度;(2)市场准入制度;(3)绿色技术标准制度;(4)绿色环境标志制度;(5)绿色包装制度;(6)环境卫生检疫制度;(7)绿色补贴制度。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押金制度等等。 总之,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1)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2)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3)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4)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工业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已经扩展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绿色壁垒的形成 绿色壁垒形成的初期,主要是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安全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全球绿色消费运动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发展。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作为主要贸易壁垒形式的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出口的余地已经很小,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需求,绿色壁垒逐渐背离了其初衷。于是,贸 易与环境两个原本不相干的问题被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一起,绿色壁垒就出现了。 20世纪的最后5年,以1995年世贸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着绿色外衣的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不再扮演年轻的配角,而是跻身重要行列。到了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世贸组织第3届部长会议上,各成员国就环境与贸易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环保这道绿色的贸易壁垒已是世界贸易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绿色壁垒的形成虽然只近10年的事,但目前已日趋全球化,并呈加快发展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绿色标准。截至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160多个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各国制定的环保法规也越来越多。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日渐突出起来。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是消除贸易障碍,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市场的失败,其中包括自由贸易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保护和改善环境。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健康,在生活中积极呼吁政府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在消费上则更多地关注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一股绿色消费浪潮悄然兴起。这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中的力量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也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出现,这对有野心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们要想在以后更好地掌握好他们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正所谓经济决定政治。由此,发达国家积极迎合这股绿色浪潮,纷纷出台了贸易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达到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的目的,在实质上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手段。 三、对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人们对于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果品、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的加工、出口却普遍认为前景光明。然而,入世后这些农产品出口所遭遇的技术封锁,令许多业内人士始料不及,仅仅几个月时间,他们就发现当初的梦想在发达国家一个接一个无情的“绿色壁垒”打击下,变得支离破碎,不但企业出口量锐减,有的面对技术封锁更是无可奈何,经营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法应对的地步。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管理观念与手段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我国出口农产品生产仍然沿用传统生产方式,标准不严,农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了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有的种蔬菜时大量使用禁用农药、肥料;有的养殖畜禽时添加激素,而生产水产品时则时常喂食各种药物,致使出口产品不仅存在化肥、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有的甚至有安全隐患。这往往在安全性指标上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致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及瓜果进不了日本;牛肉进不了欧盟;猪肉、牛肉、龙眼、苹果、香梨等进不了美国。我国绿色食品无论从生产标准上,还是从检查、认证管理上都不被国际所认同。在绿色食品中,只有大约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相当于国外的有机食品,才与国际标准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被国外广泛接受,难以领取“绿色护照(Green passport)”,这样致使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绿色农产品出口受阻。 从对农业整体的影响来看,具体表现为: 第一,农产品受阻的品种增多,受阻产品从蜂蜜到冻鸡,进而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和水海产品。 第二,对中国畜牧产品实行“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从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延伸到到部分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 第三,中国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中,中国占同期的9.48%,居受阻国家和地区的首位。 第四,对中国进口农畜产品检验项目增多。如欧盟对中国茶叶检验项目已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的检验增加到62种。 据估计,2002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壁垒”给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在100亿美元左右。 四、针对绿色壁垒提出的对策 针对现在 琳琅满目的“绿色壁垒”,中国农产品要想走出国门,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和农产品自身的优劣势,指定适于农业发展的长远策略,在此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1.将绿色贸易制度建设纳入贸易体制改革中,并调整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 2.积极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 3.积极加强国际合作,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有效的农业环境管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利用外资发展环保型农业,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我们应在加强环境管理的同时,促进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环境技术合作,结合我国现有的环境技术、管理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进行双边谈判,争取签署相互承认协议,减少因为环境标准的不同而形成的贸易壁垒。 4.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环保技术与资金支持,发展“绿色产业”。要抓住我国已加入WTO和国际上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并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多领域、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5.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多元化。目前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国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他们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发源国,其环境保护标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6.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人才。由于绿色壁垒所具有的技术性、灵活性和隐蔽性,仅仅一般了解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国际型的专门人才,进行国际贸易伙伴国的法规技术标准和WTO有关技术壁垒协议的研究,及时扫描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建议,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国际多边协定中贸易与环境条款的谈判,按照WTO的非歧视原则(the principle of un—discrimination),运用外交手段正面反击各类绿色壁垒。 五、结语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环保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伴随着种种障碍。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大力提高环保意识,规范标准,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同时,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统一认识,减少摩擦,为我国外贸持续稳定的发展开辟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绿色农业论文篇(4)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色农业论文篇(5)

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实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绿色、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起涵养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等作用。自从有农业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日益加剧。然而,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在最近50年来迅速扩大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在建设生态省的工作中将保护黑土地,合理退耕作为一顶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在现代农业的架构下,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50多种农业模式。现行的这些农业模式有各自的特征和不足,都是从某一方面、某一技术层面上提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绿色农业则站在现代大农业的高度,用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相互和谐的理念贯穿到绿色农业的全过程之中,因此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一、绿色农业的内涵

绿色农业具有“三先三保一个提高”的鲜明特征,并且强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三先”就是将先进的工业装备、先进创新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绿色农业的概念融合;“三保”就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确保生态安全、确保资源安全;“一个提高”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绿色农业主导模式具有三大内涵。一是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追求的是清洁生产、绿色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要求控制和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对农业野生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二是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数量充足的食物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功能,绿色农业强调安全但不拒绝农药、化肥的合理应用,符合我国食物安全战略。三是积极倡导和贯彻农业全程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把优质、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作为终端产品的生产,转化为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控制。同时,也注重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的发展。

绿色农业核心理念是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绿色农业将市场、资源、生态等约束变量内生化到农业体系,变事后监督为过程控制,强调农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标准化,注重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多功能性。

我国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模式是在总结国内外可持续农业、有机农业以及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比较全面、科学、内涵丰富。

二、积极推动绿色农业模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绿色农业是真正的贸工农一体化。绿色农业把农产品按产业关联度,拓展为一个系列,在绿色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方面实行一体化经营。既强调产前的环境监测,又强调产中投入品的标准,还强调产后的绿色加工、销售,既具有种养业的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又有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的生产标准和环境标准,通过企业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加工原料的品质划一,质量达标。

其次,由于绿色食品的收购价明显高于常规农产品(一般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40%左右),绿色农业具有高增值性。

第三,由于绿色农业倡导以保护优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质产品为核心,坚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农业的良性互动而不是恶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一是源于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需要;二是基于现代农业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严酷现实;三是农产品安全性不够等问题凸显。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农业人口多,资源少,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已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农业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来解决。因此,大力提倡的绿色农业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模式。只有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结合,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只有将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加符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途径

生态示范区,就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建设为主要对象,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的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又对外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1、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自然优势包括有利于开发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丰富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是不断加重的,为此从“九五”开始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对造纸、乳品、糖甙、制药行业的污染以及医院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水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使排出的烟、放出的水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污染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促进”三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以来,人们先后制定了四作物包括土壤、水源、空气、种子、化肥、农药及产品质量、运输、储存等内容的《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22项;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四大作物化学灭草,防治病虫害的26种二元、三元配方。规定了节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制定了高温堆肥的卫生标准,化肥的使用标准,对空气、水、土壤污染物浓度作了具体规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色农业论文篇(6)

1、政策扶植力度不强

政府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大。如在现代农业园区企业的税收优惠、三农财政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仍不够完善。同时,在引导上、下游联动方面,没有形成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且在给予绿色产品的绿色通道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2、人才储备不足

绿色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园区运作的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不多,经营管理机制滞后。高校、科研机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不多,对农业园区的经济模式、生态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园区的生态链和产业链比较短,也还没有形成相关得理论知识,这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产业工人、农民、政府公职人员、消费者等都缺乏对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学习。

3、没有形成区域特色

衡阳城区、城郊结合部的城中村以及周边衡南、衡阳县等农村地区,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制定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目标,园区建设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科学的总体布局,项目建设重复较多,布局的随意性太大,甚至项目因人而定,造成同质产品泛滥,市场差异化程度低,竞争力低下,造成了区域性的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发挥优势。

4、服务体系不完善

相关软、硬件服务体系不完善,硬件建设不多,软环境建设较差,招商引资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密切的相关产业服务体系还尚未形成,行业间、部门间、企业间的沟通不畅,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不长,难以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二、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衡阳市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方面,积极探索并尝试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户主导型等模式。

1、政府主导型

政府在总体规划、发展方向、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委托完全市场化的主体开展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工作。此模式的优点在于农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稳合,农业开发区可以摒弃眼前的利益,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衡阳市各县区设立的农业开发区是由有关职能部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的市场主体,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各项事务。

2、企业主导型

依托由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立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政府部门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紧紧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安排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一手抓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一手抓扶持产业化经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如祁东县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等。此模式是比较适合于资源丰富、旅游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园区。

3、农户主导的合作生产模式

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的主要方式,或者提供自己的劳动力。此模式农户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土地使用费及经营管理,通过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把其他周围农户的土地使用权租赁过来,实现规模经营,既保证了农村土地在农民自己手中的流转,又保证了生产效率。例如,衡阳县角山镇的水稻园区生产的水稻,该品牌以水稻农业合作社为依托,将20亩以上的大户和零散的农户相结合,以农业合作社为平台,打造“角山米”这一大米品牌,促进水稻的销售。

三、绿色经济视角下衡阳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策略

1、完善软环境与硬件设施,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

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充分利用衡阳市及县市区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现代农业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乡一品,一县数品”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避免项目重复、恶性竞争发生。运用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给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流入,对于区域内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人才吸收机制。政府、企业搭建现代农业的公共行政信息平台,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实现全方位、零距离。

2、注重产品多样化,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应根据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吸引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企业或机构,实现企业规模和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建立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联结机制,以一家核心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产业链设计,带动其上下游产业聚集和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通过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将某种环节以某一利益主体,而又不与其他利益主体在某一功能环节以合同契约进行联结。如衡阳市雨母山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区域的整体产业链及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3、加强市区与周边郊县的良性互动

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进行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城郊、县域地理环境不同的农业区域的比较优势,现代特色农产品在城市的商业规划、行政管理、企业发展、产业一体化中,系统地进行规划,重视市区和周边区县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避免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的重复建设,以防出现同质产业园,同时避免恶性竞争导致本地区经济利益受损,应当发展本区域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和农业园区的双赢局面。

绿色农业论文篇(7)

针对现代人们对绿色食品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人们认为只要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蔬菜都是绿色食品,这种对绿色食品的理解是错误的。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一种食品,具有一定的安全、营养的一种食品。无污染不仅是指在生产中不受到污染,而且对生态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绿色食品就是不使用化肥农药的食品,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概念模糊,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绿色食品是一种农业的生产过程。众所周知,农业生产过程通过使用化肥、农药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现如今的社会经济中,由于农业生产缺乏对绿色食品产业的认识,对绿色食品的生产不重视,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而且还制约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生产绿色食品的同时,滥用激素的现象越来越多,改变了绿色食品的概念,不仅影响了食品的安全性,而且还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1.2绿色食品的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没有一定的安全和质量上的保证,在生产绿色食品管理中缺乏一定的监管力度,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虽然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由于对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都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中滥用绿色食品的标志,假冒绿色食品,不仅对人们的身体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不利于本企业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导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绿色食品数量较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规模比较小、产品较为单一,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1.3生产绿色食品成本过高

在现代的经济社会中,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但是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过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想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不使用农业化肥,对土壤、气温等各种要求比较严格。绿色食品的包装,必须要进行单独包装,还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虽然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但是还要申报绿色食品产品的标志,在申报过程中,需要花费过多的费用,就会造成了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成本过高的问题。

2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要想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1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色食品产业就是在无污染的区域内,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生产出无污染的安全绿色食品。在绿色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如今社会发展中,绿色食品产业是一种有着非常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现当代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符合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农业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是趋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还能由传统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还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所以,在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肯定是安全无公害的,能够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术。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由于对生产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对生态环境和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

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力度,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绿色食品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在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对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能够使得绿色食品的质量达到标准。只有绿色食品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进而推动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3加强政府的调控

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宏观调控。生产绿色食品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政府要建立环境保护机构,通过一定手段来加强环保管理,能够把环保责任制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绿色基地,能够保证绿色食品产业良好地发展。还要加强环保意识,政府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宣传绿色食品的优点,还要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一定的宣传,这样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还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4提高市场营销力度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要越来越高,大多数的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渠道进入市场。需要拓宽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市场,能够有效保证绿色食品流动的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的流通率,保障绿色食品的安全、质量等,同时还要杜绝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构建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平台,能够极大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而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论文篇(8)

从生态用水研究的意义及水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天然植被生态系统用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少数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径流补充。大气降水首先被天然植被利用后形成地表径流或地下水资源,才能被人类管理利用来满足经济水量和生态水量需求。它直接参与水资源的分配与调控,用于工业、农业等经济水量。

1各试验区生态用水量核算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农作物生态用水量可采用气象因素计算各试验区参考植物蒸散量,蒸散量乘以用水系数,可以求算各阶段林木、草地、农作物耗水量。采用桑斯维特公式来计算潜在蒸散量通过计算各阶段潜在蒸发量PE,然后利用具体林木的植物需水系数Kc和耗水系数K进行修正,便可得到该林木的需水量和耗水量,即:式中:ETc为林木需水量(mm);ET为林木耗水量(实际蒸散量,mm);Kc为相应时段林木需水系数;K为相应时段林木耗水系数;

1.1月潜在蒸散量根据襄阳市气象局提供的各区实测气象资料,得到多年月平均温度T,结合襄阳市的地理纬度推测出襄阳市各地区的月时间改正系数K,再用公式计算得到的热量指数H、指数A求得襄阳市各级生态区在各月的潜在蒸散量PE,详见表2。

1.2林草植物需水系数与耗水系数的确定根据襄阳市林地面积及林种组成,通过综合分析,按乔木林、灌木、经济林、作物、草地分类,根据气候条件权衡加以调整,确定计算不同类型林木、作物、草地需水量的植物系数和耗水系数。

2森林植被生态用水量

该值为植物实际耗水量的重要参数,随植物种类、同一种植物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季节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情况下,它随不同地区的湿润、干燥程度而发生变化,具体情况见表3。根据表3的结果,通过各县(市、区)月平均潜在蒸散量计算出襄阳市各主要生态区的森林生态用水量,详见表。

3草地生态用水量

通过各地区月平均潜在蒸散量,计算出襄阳市各主要生态区的草地生态用水量,详见表5。

4农作物生态用水量

农作物耗水量包括水田灌溉用水和旱地灌溉用水资源量。根据确定的作物系数,得出襄阳市各县(市、区)农作物生态用水量,详见表6。

5襄阳市农作物、林木、草地生态总用水量

襄阳市农作物生态用水、林木生态用水量、草地生态用水量、总用水量见表7。

结论与建议

襄阳市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生态用水量18.58亿m3,占54.55%;林木生态用水量15.30亿m3,占44.92%,襄阳市所辖的保康、南漳、谷城三县由于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所占林业生态用水量比重较大;草地面积较少,用水量只有0.18亿m3。

据《2009年襄阳市水资源公报统计》可知,襄阳市2009年总供水量28.5亿m3,地表水供水量26.4亿m3,占供水量的92.61%;地下水供水量2.1亿m3,占供水量的7.39%。在供水量中蓄水工程供水10.1亿m3,引水工程供水10.7亿m3,提水工程供水5.62亿m3,地下水工程供水2.1亿m3。

由襄阳市各县(市、区)、各行业用水的供需分析结果可知,2009年襄阳市农业灌溉用水量最大,达18.19亿m3,占用水量的63.9%;城镇公共用水0.27亿m3,占用水量0.9%;生态环境用水0.014亿m3,占用水量的0.049%;农业需水比例最高,其次是工业。目前,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持平,随着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水量减少,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将长时间存在。

根据襄阳市各县(市、区)用水量的情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统一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确定各水政部门的权限,并充分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发挥水资源在各区域、各行业的综合效益。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农业节水的途径包括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渠系利用系数,降低单位灌溉用水,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实施作物节水、高产、低耗栽培技术方式。

绿色农业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2010

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2004~2015年,连续12a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绿色农业,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的相关研究,系统分析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文献,对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绩效评价以及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未来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帮助。

1 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绿色农业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依托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围绕资源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绿色农业发展阐述。刘鳎2013)提出绿色农业发展是依靠科技环保技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融二者为一体的经济模式。[1]孙一鸣(2012)阐述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农业为出发点,利用高新“绿色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绿色农产品,有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过程中避免对自然造成伤害,以便树立民族绿色意识,开辟国内外绿色农产品市场,最终保障食品安全的一种体系。[2]张海翔(2011)提到绿色农业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将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确保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生产、生态和经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3]

根据绿色农业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满足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4个方面。持续性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超越环境的有限承载能力和牺牲未来资源为目标的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开放性是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发展;高效性是以采用集约型增长为目标的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发展;标准化是以农产品实行“从田间道餐桌”的标准化全程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发展。党银侠(2008)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基础,提出绿色农业发展中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综合效益、区域发展基本路径。[4]晁团光(2009)围绕依靠科技、资源环境、农产品标准化,提出发展的基本特征。孙一鸣(2012)围绕公平性,阐述了绿色农业发展是在满足代际公平基本要求下的发展。[2]刘雁(2014)围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提出了绿色农业专注于农业经济发展,注重推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5]

2 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

对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是在建立绿色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价,对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纵横比较,寻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

国内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较多地围绕资源节约和综合效益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任运河(2006)围绕绿色农资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营销和绿色文化五个方面,从理论上构建了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四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取脂定价、渗透定价、组合定价方法来进行绿色营销产品定价,以期分析山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6]张新营、佟连军(2006)围绕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支持四个方面,构建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建设初期(1999~2003年)的发展水平。[7]崔元锋、严立冬等(2009)在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中,通过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绿色农业、食品安全以及绿色农业效益,从生态效益水平、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打分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2006~2007年样本点环境质量状况和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水平[8]。李静静(2011)在对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中,采用理论分析法和频度统计分析法相融合,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筛选指标,建立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生态农业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嫡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9个省级生态县2007~2009年间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寻求四川省生态绿色农业发展中的阻碍因素。[9]谢沂希(2013)在研究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中,运用综合集成赋权法,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方面构建三个准则层,建立了一套能够综合反映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对江油市2001~2010年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0]。王俊杰、王娟娥、方金(2014)在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以资源节约型农业内涵为出发点,运用层次分析和专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水、土地等各类资源的丰度与利用两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山东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水平及趋势和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支撑度,对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进行评估[11]。

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围绕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标准化主要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特征,需要增强绿色意识,加强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普及力度,促使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江治贤、康超勇、陈波(2014)围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广元市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为依靠广元山区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寻求具有生态优势和低碳路径的特色品牌;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2]。陈淑艳(2013)结合吉林省舒兰市实际状况,制定绿色农业统筹发展规划,依据资源优势,由东向西分区分片建立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基地,综合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发展[13]。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开放性特征,需要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任洪伟(2014)以东北省大石桥市为研究对象,明确提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运用生物、信息等农业高新科技,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及运用,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高附加值低污染,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发展路径[14]。赵硕(2013)围绕技术支撑,从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方面,提出提升绿色农业发展路径[15]。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高效性特征,需要寻求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径。胡鹏辉、田牧野(2014)围绕从事农业生产者、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三个方面,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向职业农民和专业化的现代市场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增长动力必须向投入现代化农机设备装置转变;农业生产对象必须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以便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人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16]。曹艳双(2014)围绕加强绿色农业经济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要加强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民组织化,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来提高绿色农业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17]。

为体现绿色农业发展的标准化特征,需要严把质量标准制定与实施关卡。王慧娟(2013)在分析沈阳市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认证,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体系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18]。刘琴(2014)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绿色农业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围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监管体系,各环节各部门实行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舆论力量来监督体系运行,引导绿色农业参与者共同创建和维系绿色市场[19]。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绿色农业发展中,需要满足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有效地体现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根据绿色农业发展基本要求,进行绿色农业发展绩效评价可以有效地衡量绿色农业发展程度和判定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围绕持续性、开放性、高效性和标准化的特征,寻求适应其研究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以明确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内涵功能、必要性、现状问题、模式与路径等方面的宏观层面,对其发展中的绩效评价研究较少,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进一步总结和研究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

[2]孙一鸣.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3]张海翔.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与绿色农业的升华[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2):1-4.

[4]党银侠.我国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晁团光.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6]刘雁.山西省广灵县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任运河.山东省绿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

[7]张新营,佟连军.吉林生态省建设中的生态农业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1).

[8]崔元锋,严立冬,陆金铸,屈志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6).

[9]李静静.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的绩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谢沂希.江油市生态农业综合评价及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11]王俊杰,王娟娥,方金.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4).

[12]江治贤,康超勇,陈波.广元市发展绿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

[13]陈淑艳.关于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及建议[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3):12-13.

[14]任洪伟.大石桥市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

[15]赵硕.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3.

[16]胡鹏辉,田牧野.农业绿色转型:意义与道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1): 46C49.

[17]曹艳双.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4,34(11).

绿色农业论文篇(10)

一、相关理论方面的概述

1.绿色营销概念

(1)产品中心论

众所周知,产品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产品对环境方面的影响,其作为市场营销中心点。其强调改革意义,构成实质产品及在产品消费后废物处理相关生产工艺。

(2)环境中心论

环境中心论是通过研究绿色营销是需要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分析。这一观点是促进绿色产品使用焦点问题,但并不是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3)利息中心论

利息中心论认为,“绿色营销是提升企业自身利益、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环境效益方面也能够做到统一,同时对产品服务、概念、规划、促销以及分销过程,同样突出企业绿色营销的落实问题,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也要达到获利的目的,并符合环保要求长期发展的目标,从而能够正确对待消费者需求、企业及环保之间矛盾,保持利益平衡。

(4)发展中心论

发展中心论使绿色营销及企业可持续管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认为绿色营销是一种可预期、可识别的,并符合消费者及社会需求,而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管理过程。

2.绿色农产品的产生

绿色产品指的是由化肥、农药及其他物质产生对人体危害较小,满足某些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标准。绿色营销基本内涵是绿化产品价值链:将市场营销及无公害、安全、营养、无污染、舒适、温暖绿色消费及自然和谐相处有机结合。在“绿化”农产品价值链里,需要按照生产过程清洁要求。也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无污染水、土、气、热等自然条件的情况下,输入无公害生产资料,生产有助于自然界生态平衡,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农产品。但绿色农产品往往是初级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并购买市场上作为一个商品流通的通常是初级加工或者深加工后绿色食品。

二、农产品绿色营销中存在问题

1.宏观调控不协调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面的观念,通过对企业协调、消费者以及社会利益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能够做到执法不严、立法不严、有法难依、违法难究情况方面的出现,如在环境保护的立法。目前我国环境立法仍不是非常完善,在仍有很多立法空白,及部分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的情况出现。在地方保护主义方面执法质量较低,环境执法力度达不到要求,违法现象普遍存在。政府部门方面应该加大运用方面的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但经济手段标准模糊实施过程中显示出很多问题,比如,收费相对较低的情况,拒绝支付拖欠。行政干预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环保意识较弱,以权代法的现象是很难的改变。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活动中政府有诸多漏洞,导致政府保障作用发挥不充分、无法从宏观上对农产品绿色营销企业调控。

2.绿色意识及环保意识薄弱

在我国有很多农业企业中,绿色意识较低,在绿色农产品开发方面重视不够,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不够。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方式落后,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农药或化肥来提升农产品质量,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埋下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这样导致绿色消费市场不平衡。

3.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技术问题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绿色技术指导。在绿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和绿色农产品的包装和运输的问题应该有相应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绿色科技发展和重视程度较低,对工人技术素质也不是很高。绿色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不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地域特色不突出,产业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生产和松散连接的市场,生产企业收入的不稳定影响生产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营销法规是各种食品安全,绿色营销活动的农业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前,在法律法规,出台了“食品卫生法”,“中国第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其他政策和法规,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自然保护区已初步收到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在法律法规方面,中国需要继续改进,加强执法力度,规范绿色市场失当行为。推广绿色文化通过绿色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意识到行为的指导思想。各级政府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的认证工作,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同时,通过残留标准,质量标准等方面,提高农业产品的测试标准。达到国际标准的协议,标准的国际化研究国际各类农业标准,尽快农业标准的修订,对中国其他国家认证标准,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相关的管理,监督机制,实现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中国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我国著名的基地和种苗繁殖基地认证和一定的理论依据,标记,间隙,GMP,HACCP,1s0900系列的具体实施,IS01400系列标准的认证标准和相关的管理工作;政府应加强农产品和管理工作的监督,防止绿色农产品经理诉诸欺骗,绿色农产品是非周期的采样,达不到质量检验标准,不符合标准的绿色企业和经营者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恢复绿色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增加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信任。

2.培育绿色文化意识

首先,政府需要完成的是绿色文化宣传各种宣传渠道,公共使用,绿色包装的企业文化意识,绿色文化的培育,加强产品包装设计及其他方面的更新,让消费者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性,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绿色营销观念的形成,使普通人所接受;其次,在学校教育中需要关注的绿色文化教育,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绿色文化的宣传,使人们能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转变观念,通过宣传,鼓舞,消费者教育,明确的文明消费观念。

3.加大绿色技术开发的力度

绿色农产品的研发投资的增加,提高产品的质量,并在同一时间,提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动力,加强科学技术的产品创新,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绿色技术的能力培养。为了改变现状,可以打破由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实施科技兴乡推广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等,直接应用于绿色生产工艺流程的生产和质量技术循环运输,用于产品的深加工延伸加工技术。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引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绿色科技;同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农民参与培训计划,组织,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Davis. Ethics and Environmentalism Marketing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3):58-62.

[2] Woodruff and T. Here come the Green mobiles [J]. Business week.2012,(9):48-49.

[3]严力蛟.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J].今日科技.2010,7(8):57-60.

[4]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第二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5:37.

[5]李显军.绿色营销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45-46.

绿色农业论文篇(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在中部崛起思路中提出的“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的建议,湖南正抢抓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而发展绿色农业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沿点,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此,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做精做大绿色品牌,才能使湖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经济强省的转变。

1.绿色农业的含义及特点

绿色农业是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形态与模式。具体地说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并结合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产业。其基本内容包括生物的多样性,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三个方面。打造绿色农业,不仅要着眼于自身,更要将农业融于社会的整个领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

绿色农业强调四个良性循环:一是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利用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种养模式,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二是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科技论文。农业产业内部协调,结构合理,布局有序;农业与相关产业尤其与环保产业协调。三是农业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备,农田沟、路、渠、林配套,用地养地结合,稳产高产的标准农田比重大,综合生产能力强;对土地等要素占用合理;污染少,对环境损害轻或不构成破坏,且农村水体、大气、土地都要符合环保要求。科技论文。四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要求农业人口结构趋于合理,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增加;农村贫困消除,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业发达;农民居住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健康。因此,绿色农业具有4个鲜明的特征: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标准化。

2.湖南推进绿色农业进展情况

2.1形成了鲜明的绿色农业区

一是以长株潭为核心的都市绿色农业区。主要开展城郊结合的环保、观光休闲型农业,妥善处理城市垃圾等废弃物,建立节能减排的高效型设施农业。二是环洞庭湖绿色农业区。着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利用湖区水资源,实现粮、油、麻、渔等农产品优质、高效生产。三是涟邵中部丘陵盆地区。利用该区地势平缓、排水良好、光照充足和交通、城镇、劳动力之便利,大兴油茶、烤烟、猪牛生态养殖,建立了种、养、运一体化流程。四是大湘西绿色农业区。该区自然环境相对洁净,建立了柑橘、有机名茶、猕猴桃、百合、鲜食玉米、无公害草食畜禽产品等名优特色农产品带。五是大湘南绿色农业区。主要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为重点,开展烤烟、黄花菜、临武鸭、东江鱼等品牌优质农产品种植(养殖),建立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高效利用的绿色农业。

2.2农业示范县建设初见成效

全省已建成长沙、慈利、南县、浏阳4个部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和桃源、冷水滩、沅江、衡山、邵东、新化6个省级绿色农业示范县,基本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建设工程化、工程模式化和生态效益化,产生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2.3绿色农业技术与复合模式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在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农业专家研究并探索出了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如丘岗资源保护性开垦利用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一批实用技术,建立了丘陵区茶园生态系统优化技术体系和生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了适应湖南绿色农业区新的发展方向。

虽然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湖南绿色农业建设仍旧突出,表现为:农业资源供给不足,农业增长过度依赖农用化学物品的大量投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态结构脆弱,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对策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选择绿色农业模式,才能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生产和保护相结合,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结合。目前,对湖南而言,绿色农业还刚刚起步。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3.1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宣传力度,让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力度和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围绕湖南的农业优势产业如水稻、柑橘、生猪、茶叶、水产等,确定重点项目集中攻关。要注意解决从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瓶颈性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绿色农业立项、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和企业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开拓绿色食品市场。

3.2以实施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加大绿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推广

要依托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用绿色农业的生态意识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生产现代农产品。科技论文。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结合农业信息网络、农技电波入户、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绿色生产意识。同时发挥典型示范的推动作用,选择生态环境好、无污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率先向绿色农业转换。

3.3注重调研,做好区划

“十一五”时期,是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养业绿色食品基地。各地要在原有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基础上,采用GIS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继续做好绿色农业资源调查,建立绿色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库,对农产品原产地自然条件(土壤、大气、水等)进行科学检测,对产地社会经济条件、耕作习惯、区域优势进行调查,在综合分析、科学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绿色农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3.4扶持一批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

要选择一批质量好、市场潜力大、产品特色突出、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和项目,从各方面予以扶持,使生产要素向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集中,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的关键是要在项目、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资源环境有优势的地区优先安排。依托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通过优惠政策扶持,新建或改建一批大中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吸引湖南一些名牌企业加入开发绿色农业的行列。

3.5做精品牌,做大市场。

绿色食品是在优良的产地环境,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装备手段生产出来的产品,其品质是一流的。因此,必须大力培育绿色优质品牌,靠优质品牌打开市场,带动产业,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要坚持质量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强对“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维护绿色食品的精品形象。要充分利用绿色食品的竞争优势,加快绿色产品开发,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要采取措施,鼓励和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成为外向型企业,同时还要引进国外大公司来湖南投资绿色农业,建立外向型的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展示展销、物流配送、超市服务、连锁经营、电子交易、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手段,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领域,开辟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秋跃,田艳丽.构建“两型”社会背景下绿色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2]李祺,刘凌峰.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J].农业科技管理,2008,(12).

[3]周洁.关于山西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