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儿童诗歌大全11篇

时间:2022-04-06 18:32: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现代儿童诗歌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现代儿童诗歌

篇(1)

萧萍之诗是较内在的。读了她的儿童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我眼睛中出现的“词”、听觉中感受的“语音”,以及它们加起来所让人在心里产生的读诗和听诗的儿童诗现场“语境”,使我清楚地感受到她的童诗的艺术味道。

读她的诗,读得有点好玩,读得满目漂亮,读得不急不躁、细语慢调。当我“读”萧萍的儿童诗之时,我也感受到她所诉诸孩子们的“听”的状态。我曾主张,“听”的艺术其实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美学来源,如讲故事之中的“听”,它带来了两代之间、感性和感知,以及不仅作用于心灵而且作用于身体的现场艺术氛围。这让我们想到“音乐”和“戏剧”,诗歌艺术也能够具有“现场”之特性。

读萧萍这本儿童诗集,我便涌起了“幼儿园”的漂亮现场之感,这涉及到了低幼文学与生俱来的漂亮感、幸福感、童话式,甚至有点舞台演出的特质。她的诗句就像琴声那样明快而亮丽地蹦出来,时不时有特殊的字符敲进心里来,许多美丽的词叠加成了一场五彩缤纷的童话晚会和动物乐园。她像弹琴那样有着“节奏”的动作,时动,时停,一句话要怎么讲出来,全看她停顿的律动,控制着读者的心情一收一放,我们被她特殊收藏并款款释放出来的童话符号和童年物象包围着,充盈起无限幸福感。我使用“幼儿园”这种意象,就是为说明她的低幼儿童诗的纯粹。

萧萍的这本儿童诗集一眼看去是有点“洋气”。其实,正是它,拥有着“幼儿园”文学的儿童美学精神。就幼儿文学和幼儿文艺的中国传承而言,我们还很少能观照到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和童话剧所代表的幼儿艺术源头,而它的漂亮、表演性和童话景象正是“幼儿园”艺术的审美形态。萧萍及新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正在进入真正的现代儿童文学。我们那一代有必要承认自己所沉浮并曾搏击的时代还并非真正的“现代”。所以,《狂欢节,女王一岁了》的气质并不能说是“洋”,而是一种“幸福感”。它如此充盈,并较为自然地来临了。

实际上,幼儿文学也由此体现了一个规则:一个社会的富足、安乐、自由幻想和幸福感总是最先惠及最小的小孩。不管是什么社会,都愿意让最小的小孩先吃、先有、先做,事事先行。一个社会中,最小的小孩竟是最“先进”的。我由此思索,在儿童文学之中,低幼文学是否正是一种社会变迁和儿童观变迁的晴雨表?我注意到有不少新生代美丽的作家姐姐进入到幼儿文学。真希望这里有着一个象征意义,标示着与之前不同的时代来临了:“她们”美丽而盛装,在温馨而漂亮的场合,被同样调皮但已然礼貌了些的幸福小孩围成一圈;“她们”和小朋友、书、插图、故事、诗都已经整体漂亮而现代;“她们”都是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却进入到“幼儿园”。“她们”将怎样改变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气质呢?

语音与物象之美

如果只是简单地翻翻,我敢保证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本诗集的意象排列和现代句法高深和陌生。儿童诗,显然是要“读”的,一是要在现场来读,一是要在内心来默读。从“读”的层面去感受和还原儿童诗人的意趣、想象、律动,甚至是吐词方式和轻重之音等等,诗歌包括儿童诗的本质就在于特别的“处理语言”和“音乐性”的艺术感应。

对萧萍儿童诗的“读”,就让人想及“音乐”的艺术效应:那些艺术符号(音符或字符)在有意味地排列出现,它们弹出、组合、重复……我们别去执意追究每一个符号的精确含义,听诗的读者已经放弃释意,转而等待和迎接下一个奇妙的符号,我们将“听”下去并沉浸于那些符号之中,不断获得感应……我们会“听”出许多相近的音或词,会感应到这一系列的音或词营造的氛围,最终形成了回荡的节奏或是弥漫的旋律。

我在“读”这本儿童诗集时,会有一些相对“矛盾”的感受:华丽-白描、具象-空灵、童话-抽象、极现代的择字-儿童化的口气、对世界的认识-对色香味的感性……我被这些自由穿行和组合的“词语”和“视象”所吸引,可是再读一次,却已经从中感受到了诗行的背后所明显存在的那种现场感的语感和语式,那么活生生地,如在眼前,让人读出了其中纯粹的儿童亲和力――求你了,什么也别问/快跳上夜晚的大黑皮靴/用大力气的右脚们拼命踩水吧/好让那些溅出的星星/都刻上比蚊子脚还小的汉字:/精灵小龟宅急送/24小时竭诚服务,欢迎光临……

什么叫“夜晚的大黑皮靴”?两个很有色泽、很有质感的词这么相叠。什么叫“溅起的星星”?文法不对,艺术绝佳。

萧萍的这本儿童诗集之中,在各个篇目出现了很多这样漂亮的“词语群”,不用怀疑,诗人一定是精心使用着每一个字词,而且,也在上下左右的字行之间用心地“分布”着这些字词,使它们相互之间会有那么一点悄悄的连接或微妙的对冲――总之,我觉得萧萍儿童诗中这种童话感的“词语群”会让人产生极深刻的艺术感受,不但显示了作者突出的才情和美学素养,同时也令人体味出作者针对“亲爱的小孩”所特意使用这些词语的用心:这些表达了“童话景象”、“美丽心象”、“森林动物社区”、“温馨家庭”、“暖色友情”等的词语能有效感染孩子们的心灵,萧萍在诗歌构成的读和听的“流程”之中,用词语教导着、促成着、包围着和影响着孩子,同他们交流、互动,寄寓着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的某种暗示、抚慰,直至阅读治疗或词语滋养。

同时,萧萍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曾译介过八卷本的《儿童情绪管理绘本》专业图书。我虽未读过,却可以从她的儿童诗中体会到一种应对儿童心理的技能。这种“如何诉说”的技能,也可能同萧萍曾参与过美国儿童语言教学节目《芝麻街》的制作有关系。我想,这些都会影响到她对儿童诗的“读”和“现场感应”的美学意识和言语把握。

当萧萍采用“诗”的时候,她想要带给孩子们的更多还是一种艺术感受吧?不是释义(那她可以写小说),也不是观念(那她可以写散文)。孩子们在作家、老师、妈妈的读与听的儿童诗现场,将获得的是语言的氛围,以及词语和语音所带来的物象叠加,如像《狂欢节,女王一岁了》诗集之中那些重叠又复叠的种种“词与物”的词语印象。小孩子,不懂什么意象,但小孩子却能感应五彩缤纷的词语印象,甚至因一系列词语群的“印象”包围而融入其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萧萍儿童诗中的这种“词语印象”,以及她所触及到的一系列儿童能够感应“词与物”的基本类型。

比如“食物”与词语。这是一类萧萍运用得最好而往往被旁人冷落的儿童时代经典“物象”,略加辑集,可见:小鸡蛋饼干/老苹果冻/米糕/煎饼/热烘烘的面包/香喷喷的果酱/一小罐罐头咸鱼/羊角面包/有椰子味道的雪白/有青瓜味道的淡绿/香肠一样整齐的小腿和胳膊/把风当成了饼干轻轻咬了一口……

比如“晚会”与词语。萧萍这本儿童诗集中竟有好多首长诗都具体表达了这种非常童话化和狂欢节化的“晚会”状态,富有幼儿文学特色的化装、演出和各种装饰的情调。这可以在她的《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洞洞里的蚂蚁》《在一本书里旅行》和组诗《四季歌》之中的《秋/华宴》等通篇看到。

上述这些被萧萍用童话感觉浸泡了的“文字”真的可称瑰丽,这些童话词语的“汉字”因为诗的简练而异常地突出,它们有着对应的物象,因而能够被儿童感应。我相信,儿童诗对于孩子们的审美作用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词语的“听”的现场感应,一个是词语的“看”的组合效应。儿童从诗中获得的是特别的、瑰丽的词语群所营造成的一片“奇境心象”。萧萍这本儿童诗集的确是充满了奇境般的儿童心象。它不是童话或幻想文学的奇境,而是由词语造成的奇异感觉。

事实上,我又有点诧异。我没有用“幽默”甚至“快乐”这样的词来简单地表达,而是觉得似有一种叫做“喜感”的东西,或者像小孩子说的“很有劲”。同时,萧萍儿童诗的对话式语态,也令人颇为感动。这是一种真的幼儿文学的姿态,而不是假的。这也是一种平等到能与亲爱的小孩同气息、共心性的状态。来看看诗中的交谈语态:

悄悄告诉你吧,米高/真的不需要请柬/门口的蚂蚁小兵都很和气/你只需要/脱掉袜子/让他们看看……

就是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儿童诗歌的现场讲述者与现场的小朋友听众的感应关系。从中也就体现出了“故事诗”的现场讲述语态――有点叙事的语调,有点事件的场面,有点人物的出场,有点问与答。

“立体”阅读儿童诗

对于这样的儿童诗,我建议要“立体“地来阅读,这是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些含有现场交流、沟通和感应氛围的现代儿童诗创作。不知是否是我多虑,我感觉很多的儿童诗包括萧萍儿童诗,如果只是纯纸面、纯文本的阅读可能会减弱其言语表达方式的效应,以至于硬把一个原本具有呼吸、停顿方式、语气掌控和音乐效果的儿童诗歌给“印刷”成为了静止的文字。所谓的“立体”阅读,我想到两个建议:

第一,儿童诗的幼儿图书要附录诗人的诵读以及作者照片。其实这早已有之,就是为了带来一些现场感。只要有了语音,对于诗歌来说就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词语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面对幼小儿童。儿童诗是不可脱离现场演绎的,这应当可以成为中国现代儿童诗的一个进取方面。

篇(2)

大量的吟诵,孩子充分欣赏到儿童诗的意境美、音律美以及无处不在的童真、童趣,更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平凡的事物,只要加上丰富的想象和真情实感的流露,就可以变得那么美丽、动人、绚丽多彩。

二、仿写,表达美好的想象

现代儿童诗中,也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在我们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就选用了许多现代儿童诗,如《小小的船》《柳树醒了》《两只鸟蛋》《四季》等。这些诗歌是孩子仿写的最好范文。在“依葫芦画瓢”的摹写过程中,学生窥探到诗歌创作的技巧,得到启迪与灵感,打开诗歌创作的大门。

此外,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下子能勾住孩子心灵,让孩子动心、动情的优秀诗歌,为他们的仿写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儿童诗《数字9》“在妹妹的眼里/9是一枝又香又甜的棒棒糖/ 在爸爸的眼里/9是一根无烟草的烟斗/ 在农夫的眼里/9是一把万能的锄头/ 在我的眼里/9是个被老师罚站的我”。当孩子们读完这首诗时,忍不住笑了,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仿佛是自己在诉说心声。

仿写的过程,就是在规范语言的过程。看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恰当的数量词及动词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篇(3)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节奏感强。学生容易把握句子间停顿,读出节奏。同样,儿童诗语言优美,词语锤炼准确恰当,通过韵脚的变化,句式的错落有致,形成全诗的回环整齐的音乐美。在教学中要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用饱满的感情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意境。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曾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字意义反在其次。文字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只有在读准字章后反复诵读,读得有韵味、有节奏、有情境才叫吟诵、吟诗,才能真正地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受诗歌字字机杼和丰富的内涵。

二、品析语言,感悟儿童诗童稚而优美的意境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用凝练、形象、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形象。儿童诗富有童真、童趣,取材于儿童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内容浅显易懂,韵律感强,学生都喜欢,是儿童学习驾驭语言的良好载体。儿童在这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既丰富了词汇,提高鉴赏语言的能力,又得到美的享受。对于诗中的精妙之处,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品词析句,抓住诗中诗眼,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判断、比较这些关键词句的用法与妙处,从而深刻地感知诗的意境美。如:四年级下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作者抓住自然界人们熟知的景物,大海、沙漠、夜空、草地,通过对比写出战争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教学中就应该品词析句,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对比分类,感知儿童诗的表现形式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儿童诗,绝大多数是安排在第一学段,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减少,如在四年级上册只在第三单元的日积月累中出现《雨中的树林》一首,四年级下册只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首。这样安排旨在通过这些儿童情趣盎然,想象大胆丰富,语言天真精粹,构思巧妙新颖的儿童诗将学生从幼稚的学龄初期逐步向学龄中后期过渡。如果从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进行分类,这些儿童诗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如果从押韵、分行的角度,可分为韵律体诗和散文体诗。如果从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上分,可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等等。教学不同题材的诗,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如:柯岩的《帽子的秘密》抒情诗,这种诗往往不凭依人物行动或故事情抒发胸臆,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抓住情感浓厚的语言进行诵读,体会主人公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又如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童话诗,是童话和诗的结合,是以诗的形式叙说富于幻想夸张色彩的童话故事。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6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内容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儿童诗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具体措施,而且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儿童教学质量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1.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儿童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逐渐升高,数量不断增加,并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这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相吻合,也是小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例如:大自然、生活风貌等,通过诗歌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见识,还能够培养小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1.2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被忽视,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而儿童诗歌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影响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相比较发达国家儿童诗歌教学,我国缺少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势在必行。

1.3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小学生处于身体、心理发育阶段,对文学的接受能力一般是以生理器官的感觉等为基础的,儿童诗歌的韵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小学生的听觉等器官的和谐发育,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提高小学生阅读等各项能力方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儿童诗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提高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2.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2.3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篇(5)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们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我们多方面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地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以画配诗,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还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时中调剂,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编创活动。

4.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这两个刊物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有关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诗教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凸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等“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是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开发实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学校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儿童诗校本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篇(6)

诗韵的承载,不能简单地化解为技术语言的给予,儿童对诗韵的获得更具感性。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神韵的最佳方法。

(一)广开途径,共同收集,营造读赏氛围。

给学生介绍大量的儿童诗人和他们所写的优秀的儿童诗,以此给学生指明阅读儿童诗的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著名儿童诗人圣野、金波、任溶溶、鲁兵等都曾写下丰富的儿童诗,是阅读的大宝库;报纸杂志、校刊、书籍、网站,到处可以发现童诗的踪影。身边的同学、老师写的儿童诗,带给孩子亲近、触类旁通的感觉。内容收集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辟班级儿童诗园,每天更换一首;坚持每日一诵,日积月累。

(二)指导赏读方法,感知诗的语言特点,让诗的情感、诗的艺术逐渐深入。

儿童诗的篇章结构相对还是整齐的。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儿童诗的行数,字数有什么特点;观察每一小节每一句的句式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分析各小节之间的规律等。在这一点上,小学语文第二册的《插秧》一文就是范例。

另外,中国诗歌在韵律上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现代诗歌虽然没有平仄的讲究,但押韵却很普遍,可以说押韵是符合汉语音韵规律的一种自觉选择。诗歌中想象丰富大胆,表现在修辞上就是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特点。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赏读活动。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孩子多欣赏儿童诗,日积月累。

从具体的赏读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媒体解读和纯文本诵读。巧用多媒体解读,既拉近孩子与诗意境的距离,又有利于更多孩子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更多的感官享受,激起孩子的赏读欲望。而纯文本的诵读课则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利于个性化的解读。

从组织形式上分,可以分为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比如学校开设儿童诗欣赏课,成立儿童诗社,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宣传窗等地开设“童诗飞扬”栏目,举办儿童诗节,开设“儿童诗书市”“儿童诗论坛”等,努力营造儿童诗教育氛围,增强儿童诗活动情趣。

二、在想象的空间里寻觅灵性

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用比拟、比喻、夸张、对比等众多修辞编织出富有童趣的诗。在林武宪的笔下,大大小小的鞋如同温馨的一家人;在杨唤的眼里,午夜的水果店正在举行盛大的晚会;在韦娅的心中,妈妈的眼睛是孩子的安乐窝;在罗英看来,小鸟是树的“孩子”,是树的“风景”。这精巧的比喻,奇异的比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诗是用想象和智慧编织出来的,而丰富的儿童式的想象更是儿童诗最本真的特点。

三、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捕捉情感

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先生说过:“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儿童诗的本质应该是抒儿童之情,儿童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同,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接近天然,是纯真的,是洁净的。可见,纯真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发现诗,学会表达诗意。

四、把握方法表达诗意幻想

没有方法的指导,儿童的表达必定困难重重,即使想象再丰富,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呈现。

(一)仿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儿童诗佳作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做练习;也可以选取一些课外读本上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诗进行赏析,让他们体验诗人的快乐,通过对经典诗作的诵读、感悟、内化,领会情感,并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

(二)续写。根据儿童诗的内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模仿原诗结构,独立进行诗歌续写,让学生体会到小作家的快乐与满足。

(三)自由创作。生活是儿童诗创作的源泉。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教师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使它们相互撞击而重构新思路,让儿童尝试写出完整的属于儿童自己的诗歌。

1.寻因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这种创作方法常以疑问的形式如“为什么……”“是不是……”“是……还是……”等来表达。

2.夸张法。儿童诗要写出童趣,要写出天真,可以写得,夸张一点,含糊一点,儿童诗才会更可爱。

3.阅兵法: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串联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把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以自然段的形式表达出来。

4.比喻法: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例如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形象的比喻推动了优美小诗的形成。

5.拟人法: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蚁蝼,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和感情的事物。

篇(7)

20世纪初,是思想界发生重大变革的年代。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维新变法运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中,改革者们提出“启女智”和“重幼教”的观点。同之后周作人提出的“妇女”和“儿童”问题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妇女和儿童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民初是“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时期。

梁启超作为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力图以文学为工具“新一国之民”。于是儿童作为未来之““国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此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由自发状态向自觉状态的转变。梁启超关于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卢梭学案》、《少年中国说》、《论幼学》、《蒙学报演义报合叙》、《教育政策私议》、《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等文章中。本文将主要从他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及其理论实践等方面入手分析梁启超在儿童文学走向自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等改革者超越了洋务派在器物层面对西方的学习,转而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卢梭的社会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所提出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在民等主张,不仅成为梁启超的政治理想,而且引发了他在儿童观上的觉醒。”[1]《卢梭学案》是梁启超宣传卢梭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他直接继承了《社会契约论》中的“人是生而自由的”的观点,认为“彼儿子亦人也,生而有自由权,而此权,当躬自左右之,非为人父者所能夺也。”梁启超一方面批判了“父为子纲”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儿童的地位和价值。

在《少年中国说》中认为:“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文中认为儿童精力充沛,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儿童的自由和人格的尊重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以来的儿童的地位。 “这种对儿童生命特点和精神个性的认识,为人们谈论儿童的独特的精神需求,为人们谈论和思考儿童文学的种种话题,提供了最直接而现实的文化动力和理论起点。”[2]

据此,梁启超在《论幼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的教育主张。梁启超是从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的宏观角度建构自己的儿童教育观。与西方相比,尽管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文字符号,但是文字教育并没得到普及,多数人没有接触文字的机会,更谈不上阅读了,因此导致了国人创新能力的缺乏。因而儿童没有阅读文字的机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儿童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要改变国民的素质,必须从儿童教育入手。儿童教育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这种说法与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和创作的著名人物曹文轩的观点不谋而合,“孩子是民族的未来,儿童文学作家是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儿童文学作家应当有一种庄严的神圣的使命感。”[3]

长久以来,儿童生活在“父为子纲”封建观念的层层桎梏下。梁启超正是深刻认识到了封建旧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摧残,才对旧式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旧式教育对儿童的体罚,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如同女子缠足一样,是对儿童身心的巨大伤害。这种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导致儿童视学校如牢狱,畏老师如狱吏。体罚是不尊重儿童的表现。这从反面确证了梁启超认为儿童是有情感、有自尊、有主体性的存在这一观点。因此不难发现他的思想中孕育着儿童本体论的雏形。

他进一步指出,封建社会中以记诵为主的儿童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其课学童也,不因势以导,不引譬以喻,惟苦口呆读,必求背诵而后已。”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打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相比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存在着先后顺序严重颠倒的弊端。凡此种种都表明了旧式教育方法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不能激活儿童心灵中潜在的灵性。这种过分理性化的方式也被许多研究者所批判。如卢梭和别林斯基都承认理性的能力是人的一生中最难发展的一种能力。在儿童期,应该主要致力于儿童感性能力的开发。再如朱自强教授所说“对于幼儿来说,他的理性能力还处于蛰伏的状态,因此,他的感性的能力就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认为地、超前地发展孩子们的理性能力,这个理性能力当然就和一些知识的能力是有直接的联系的。如果在幼儿阶段,我们过早地发展他的理性、知识这方面的能力的话,教育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就只能起到负面作用。”[4]因此,不得不说,梁启超的观点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近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自梁启超始。”[5]毋庸置疑,梁启超为儿童文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不但是一个儿童教育理论的倡导者,还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他的理论是深深根植于实践中的。他在《蒙学报演义报合叙》中表达了对“俚歌”的重视。1902年,他在《新小说》上开创“杂歌谣”栏目。

他率先以“少年中国之少年”的笔名发表了儿童诗《爱国歌》四章,受到了日本留学生们的喜爱。此后,他又创作了《皇帝歌》四章。“不久,他又创作了《终业式》四章,这组诗的儿童性稍为明显,比前两首容易理解。虽然有着宣传改良思想的目的,但其表现形式大致可以为少年人理解和接受。正如梁启超所说:“今欲为新歌,适教科用,大非易易。盖文太雅则不适,太俗则无味。斟酌两者之间,使合儿童讽诵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国文学之精髓,真非易也。”[6]梁启超已经看到了在儿童诗歌中处理雅俗关系的重要性。从中不难发现梁启超儿童文学前意识之端倪。

同时,梁启超还在自己创办的刊物上呼吁更多的人从事儿童诗歌的创作。例如,他在新小说上曾经发表过张敬夫的《警醒歌》四章、剑公的《新少年歌》、自由斋主人的《爱祖国歌》、珠海梦余生的《劝学》、黄遵宪以笔名“岭东故将军”发表的《出军歌》四章和黄遵宪以笔名“人境庐主人”发表的《幼稚园上学歌》四章等。

其中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语言生动活泼,自然流畅,易于上口,适合儿童吟唱,不失为一首优秀的儿童诗歌。全诗一共十节,诗人对幼童渴望知识的急切心情和幼童初上学校时欢呼雀跃的形象做了形象的描绘。这首诗在当时的儿童中传唱甚广,后来又被辑入《最新妇孺唱歌集》和《改良唱歌教科书》。“在晚清为儿童创作的诗歌中,如此具有儿童特点的诗作还属凤毛麟角。”[7]梁启超对这种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同时寓教于乐,又不失艺术性的儿童诗歌是极为赞赏的。

除了倡导儿童诗歌的创作之外,梁启超还进行关于儿童诗歌的文学批评工作。他在《饮冰室诗话》的第78则中全文引录了黄遵宪《小学生相和歌十九章》,称其为“一代妙文也。”同时,他高度评价了杨皙子(杨度)所创作的《扬子江》、《黄河》等儿童诗歌,认为它们是斟酌雅俗之间、适合儿童吟唱的诗歌。他十分欣赏《江苏》(清国江苏籍留学生1903年在东京创办的反满革命刊物)上刊载的儿童诗歌,如《游春》、《秋虫》等,认为其是中国文学复兴的先河。“将儿童诗歌的地位提高到如此的程度,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5]

此外,梁启超对于儿童文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他的翻译工作上。他用章回体的形式重新翻译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十五小豪杰》,连载于自己主编的《新民丛报》。考虑到少年读者的理解水平,译文采用的是白话文,他还以“饮冰”的笔名译述了“科学哲理小说”《世界末日记》。陆续在《新小说》上发表了南海卢籍东与东越红溪生合译的“科学小说”《海底旅行》、周桂笙译述的《水底渡节》和《神女在世奇缘》、南野浣白子的“冒险小说”《二勇少年》等。他称赞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寄思深微,结构宏伟。”由于梁启超的翻译工作是为了实行“小说界革命”,所以包括儿童文学作品在内的翻译工作不过是他“新一国之民”的手段。虽然他并没有儿童文学的文体意识,也没有以儿童为读者的意识,但是这些从异域引进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利于儿童冲破封建文化的屏障,已经开始为儿童文学的自觉松动着久久压在其上的板结的土块。

四、结语

总之,梁启超的儿童教育观中固然存在着资产阶级改良的思想和工具论的倾向,但他主张尊重儿童的尊严和个性,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无疑在儿童文学前意识的萌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显现出现代儿童观的些微征兆。梁启超还是中国儿童诗歌和翻译小说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为了儿童文学的诞生做了准备,有利于儿童文学的本体自觉。

参考文献

[1]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116.

[2]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77.

[3]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09.

[4] 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9.

篇(8)

笔者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平时特别喜欢带着学生阅读,尤其喜爱读诗,古代诗、现代诗。《静夜思》《满江红》《致橡树》《雨巷》……当我和学生徜徉在诗歌的优美旋律和意境中的同时,又不免感叹这些诗距离儿童的生活太远太远,远得让我们“望诗兴叹”。不信,我随便找一个学生问问,你喜欢诗歌吗?“诗歌?好了不起的东西哟!”不知何时,诗歌在他们心中被神话了。

其实,我认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大人为了让咿呀学语的孩子跟着发音,自然而然地运用了韵律和节奏,一旦有了韵律和节奏,孩子就非常容易地跟着发音了,韵律和节奏不就是诗吗?孩子最为亲近的文学形式就是诗歌。因为在孩子认字之前就会念诗歌了,比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不在,叽哩咕噜滚下来。”这就是很了不起的诗歌。像这样的诗歌,我想,孩子们还会脱口而出,吟诵很多。

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就是诗,就是你们一直认为高不可攀的诗歌,学生惊诧,原来诗歌竟和我们近得触手可及。当然,你们不仅可以吟诗,还可以写诗,写出你们的诗句。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我萌生了带学生与儿童诗来一次亲密接触的构想,我要把诗歌带进小学语文的课堂,我要给学生一个有诗的童年。于是,我把我的这节初次尝试诗歌写作课叫做――《亲近诗歌》。

首先是找诗,我教的本册教材中就有两篇短小的诗歌:《我不期望回报》和《秋》。

《我不期望回报》

给予你了,我便不期望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

如果,你是湖水,我乐意是堤岸环绕;如果,你是山岭,我乐意是装点你姿容的青草。

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秋》

湖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在课堂上读着这两首诗,真的感觉是美的享受,同时也感受到这两首诗的精妙。学生有的说,语句蕴藏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有的说,作者的联想很丰富;有的说,诗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我说,是啊,这就是诗的特点。她是美妙的,韵律优美,节奏和谐;她是精练的,意境美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她是含情的,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情意。

但是这两首诗是名家名作,学生不容易模仿,得找一组亲近儿童的儿童诗。找一组什么样的诗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触动学生的心灵,萌发写作的激情呢?一首小诗跳入我的眼睛:

《叶子的眼睛》

山上的早晨,雾气还迷迷蒙蒙, 阳光就走进森林,脚步,很轻很轻,不小心把树叶摇醒,哇――水灵灵,亮晶晶,露珠儿是叶子的眼睛。眨呀眨的好像说:天亮了,真高兴!

叶子的眼睛不就是孩子的眼睛吗,在孩子的眼里,大自然是多么美妙,多么灵动,在他们的眼里,大树是年长的爷爷,月亮是美丽的姐姐,他们会同情整天待在天上的太阳,会担心小鱼夜里睡在哪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要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着感悟美的童心,点燃一份创作美的激情。于是我选择了一组短小的儿童诗,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我把这一组诗印发给他们,立即引起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因为这些就是他们心中的诗,虽然浅显,但是极富童趣,与他们是那样的亲密,学生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们。你读《云》;我读《鱼儿》;这一组读《小雨点》;那一组读《会飞的星星》;我们一起读《风阿姨》……

我们体验着阅读的乐趣,感受着儿童诗的韵味。

课堂上经历了几次赏读,灵动的诗句碰撞着学生诗情,点燃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大家也想试着写一写。为了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我又播放了一组画面,有蓝天白云,有雄鹰展翅,有云海日出,有彩虹,有星星,有露珠,有野花……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于是自然而然,他们的无穷尽的想象与令人神往的意境借着诗的形式,喷薄而出,一首首生动而活泼的小诗产生了:

《鸽 子》

鸽子是蓝天的使者,她用那一双雪白的翅膀,为蓝天描绘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愿变作你,在蓝天中尽情地翱翔,满足我那对自由的渴望!

《彩 虹》

下雨了,雨停了,天晴了。你笑着露出身影,红、橙、黄、绿、青、蓝、紫,是谁为你织的彩衣,披在你的身上?你是――那么活泼、漂亮。飘呀飘,飘呀飘,忽地,就飘进我的梦里……

这些小诗来自大自然,表现了学生最有趣、纯真的一面,天真的口吻,浅白的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抒发着真切的感情。听着孩子们读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感觉是那样亲切,这是最美妙的声音。虽然这些诗有的还略显青涩,还那么稚嫩,但我觉得这就是童心,这就是儿童的心灵与大千世界的对话,是孩子与自然的对话,是孩子与生活的对话,是最真、最美、最纯朴、最感人的对话。这次与儿童诗的亲密接触是快乐而又充实、甜蜜而又难忘的旅程。

篇(9)

这些年来,我很少关注儿童文学的问题,虽然偶尔还写点儿童诗,但是却看得很少,原因是自己不想看这些诗。这并不是说没有好的儿童诗,而是充塞在报刊上的不少儿童诗,不是作者无病或是内容浅薄,就是让我这大人也像猜谜似的不知所云。究竟当前的儿童诗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儿童诗的存在、发展以及如何为小读者接受和喜爱的问题。但是,在我们整个儿童文学领域中,却似乎并不被重视,也很少举办类似的儿童诗的研讨会。汪习麟甚至对我这么说,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恐怕这辈子再也没有机会了。但是,我希望这次研讨会开个好头,既要把各种不同意见和看法提出来,也要以各种方式加以解决,以利于儿童诗的创作,推动我国儿童诗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最近,从《文学报》读到刘绪源的《童诗复兴线路图》,使我联想到 2006年4月22日《文艺报》刊出的王宜振的《儿童诗的创新之路》,可以说,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儿童诗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轨迹。刘绪源似乎也发现了儿童诗冷落的局面,他归结为要“打破儿童诗与儿童阅读相隔绝”的状况,而王宜振则强调儿童诗要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追求“一种新异的感觉”,认为这才是“儿童诗的创新之路”。我认为,刘绪源针对当前儿童诗的创作实际,提出了解决儿童诗创作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但是,如果按王宜振的创作主张,更拉开了儿童诗与儿童阅读的距离,从而把儿童诗引入形式主义的、唯美的、脱离小读者的死胡同。

我国的成人诗在发展,儿童诗也要发展,自然应该学习、借鉴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诗歌及其表现技巧,但是,不管如何学习、借鉴什么“主义”、什么“流派”、什么表现手法、什么修辞方式,都离不开儿童诗的特定读者对象,应该努力做到使他们能够接受和喜爱。我们许多儿童诗作者,谁不是学习、借鉴优秀诗歌及其创作经验而开始写儿童诗的?以我个人来说,也是从读了普希金、莱蒙托夫、马雅可夫斯基、海涅、哥德、希克梅特、凡尔哈伦等许多诗人的大量诗作,然后才写的。不管学习什么国家、什么诗人的诗,总不能学了那些诗的技巧和手法,却忘记了儿童诗的阅读对象,以至把诗写得晦涩难懂,让读者难以接受吧!

我们应该有汇集当代儿童诗人的儿童诗选本,以提供广大诗作者学习、借鉴、研究,可是,现在出版那么多选集,哪本选集能够反映我国儿童诗的真实水平,或者是真正应该收集的有影响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呢?我认为至今还很难找到,这丝毫也不奇怪,究竟以什么标准来编选呢?我手头就有两本诗选,一本是梅子涵主编的《红色秋千》,这是《少年文艺》50年的精华本。我怀疑这不是梅子涵亲自编选的,他只不过挂个“主编”的名义而已。这本选集中选了我的《脚印》这首诗,奇怪的是我多次被报刊、书籍选载的诗、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或是为小读者推荐获得好作品奖的诗,却没有被选进去,恰恰是连自己都认为是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的儿童诗中最差的一首入选,这不是奇怪的事吗?另一本是谭旭东主编的《中国最美的童诗》,承主编的“好意”也选了我的两首诗,但是,我读了选集中的诗,如果这些诗也都称得上“最美”,恐怕我国的儿童诗不仅没有发展,而且倒退了不知多少年。我想,编者是考虑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关系才选的这些诗,自然也无可厚非,但怎能称之为“中国最美的童诗”,不管读者如何评价,我却实在感到有点汗颜。

我认为,既然作者选择给儿童写诗,是否获奖、是否编入选集、甚至是否能够发表,都是无关紧要的。凡是从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欣赏习惯考虑,让自己的诗走近读者,为他们接受和喜爱,这才是最大的褒奖。我去年参加一所小学的作文节,写了一首献给作文节的诗,这首诗并没有在报刊发表,可它却在小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比发表它更使我高兴。去年,在作协和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的朗诵会上,我第一次朗诵自己写于30年前的《献给老师的花》。这首诗至今还被许多网站转载、许多小读者在各种场合朗诵它。恰恰相反,那些标榜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出来的诗,就以王宜振的《一片鱼形的树叶》为例,究竟带来什么“奇异的效果”呢?我从网上查找,根本看不到它的影子,更别说在广大读者中流传了,唯一的是留给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这样的儿童诗究竟有何价值呢?

归根结底,以上说的是儿童诗的一种成人化创作倾向,成人化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如同著名诗人雷抒雁2007年在给我的信中指出的那样,他说:

为孩子写诗,更不易。除了善心、爱心之外,还得有童心。作为一个成年人,历经人生沧桑,感情的许多地方已经钙化。为儿童写诗,就要不断筛选感情,把那些坚硬的、有杂质的东西去掉;另外,还要不断还原和体味童心,让作品符合孩子的心理,充满真正的童趣。

这里最可怕的是:假童心。即成人面目化妆成孩子。二十四孝中有老莱子装作孩子,愉悦父母事。因为假和造作,这些故事并未真正为孩子所接受,只是一种道德说教。现在,许多儿童文学都是“假面文学”,是成人化妆成孩子给孩子装嫩。甚至童谣,一张口都是政治概念,道德说教。那些只有语言趣味的东西消失了,所以新童谣行不远,传不开;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就把古典诗词拿来“恶搞”,依其音韵,编些“坏话”。这一切,都是假的儿童文学所造成的负面效果。

篇(10)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孕育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十分注重诗意环境的打造。比如,在“好玩儿精心之家”布置了名诗、名画、名星、名曲、名著,让学生耳濡目染名家风采,激发学生努力进取;教学楼三楼栏杆的铝塑板上,则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儿童诗和一些书籍的介绍,让儿童诗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花园中、楼梯口、水池旁、教室里,随处可见以儿童诗形式出现的提示语或警示语,让学生在驻足欣赏,徜徉诗海的同时,也接受着思想道德的教育。学校还把花草树木与师生特点结合,赋予其诗意的解释,如红花酢浆草具有花开遍地,纯真浪漫,生机盎然,乐观向上的特性,就像咱们平小学生的写照,而雪松具有厚重伟岸,四季常青,志存高远,虚怀若谷的特点,确如平小的教师们。而校园雕塑上,则镌刻着学生的成长宣言:我是一名学生,在诗意的平小成长。我知道,选择了蓝天就要去展翅翱翔,选择了大海就要去乘风破浪,在这里,我愿用生命写下诗行,让梦想张开翅膀。旁边还镌刻着教师的宣言:我愿用诗温暖学生的心灵。校园里还有四个学生吟诗品诗的好去处,那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而在分高中低三段的开放式阅读书吧里,学生既吟诗品诗,又培养阅读的习惯。诗苑是诗意校园的重头戏,在其北边的木板上,刻着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美景,有深情,有壮志,意蕴深远;有人物,有故事,有哲理,芬芳童年。诗苑的南边,则是有关儿童诗的各种活动展示:有校园首届十佳小诗人介绍,有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的诗作,有参加小诗人夏令营活动的精彩瞬间……古代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辉映,构成了学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和智慧空间。诗苑既是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又是渲染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佳所。

二、诗意课程的研发――丰富人

为了创造诗意的校园生活,学校在充分发挥品德、晨会、班队等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科渗透的同时,着力打造了六大系列课程,即以金钥匙竞赛、纵横码、电子小报为主的小院士科技系列课程,以儿童画、油画棒为主的小达人艺术系列课程,以学謇弘謇为主的小状元弘謇系列课程,以《种太阳》为主的小精灵诗书系列课程,以球类、运动会为主的小龙人体育节活动课程,以绿色环保为主的小天使好玩系列课程。此外,还重点打造童诗校本课程,开设的儿童诗地方课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使他们形成了美善的情感,增厚了道德情怀。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以新公民道德教育为重点,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收集并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诗歌,还增加了图像诗、寓言诗、数字诗等各种有趣的童诗体裁。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诗教,将收集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童诗佳作,按学生年龄、认知发展、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短及长、由今至古,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并精心筛选出其中的两百多首儿童诗按年级分成六段,编印成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种太阳》,师生人手一册。每位语文老师每天带领班上的孩子晨诵经典诗作,开启生活的第一道曙光。同时,我们还在班本课程中融入童诗元素,在诗歌诵读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诗中美的形象、美的品质和美的意境。

三、诗意活动的渲染――发展人

学校把“每月一事”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品德教育、传统节日等有机整合。每一个活动都从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等环节,精心设计,各年级组长再在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年级方案,形成阶梯式系列活动。学校每周举行班主任培训、沙龙,对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策略、方法等进行指导,解答教师们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分享经验。

(1)培养环保意识。学校利用创建省绿色学校的契机,围绕植树护绿组织学生搜集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之后组织学生评比、诵读、感悟,感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意义,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形成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绿色校园创建、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氛围。

(2)抒发爱国热情。结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教育活动,举行了月儿圆圆话中秋活动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重阳节活动,开展了朗诵、剪报、绘画、诗歌创作等活动。许多学生把自己的童诗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十多篇童诗发表于《中国童诗》杂志。

(3)弘扬传统美德。组织师生参加了“学謇、弘謇,争做常乐新人”的师生书画作品大赛,同时组织学生收集张謇“思故乡”的诗歌,通过吟诵、创作、表演张謇的诗歌,学习他“爱故乡,报祖国”的精神;编排的情景剧“老师告诉我”在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文艺演出中,得到来宾的高度赞誉,并获海门市“学张謇爱家乡报祖国”校园剧比赛二等奖;六(4)中队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少工委联合授予“张謇中队”的光荣称号。由“好玩儿”诗社成员组织开展的“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志愿者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和主人翁意识,活动还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4)倡导身心健康。学校围绕六大系列课程,倾力打造魅力六节,即小天使好玩节、小龙人体育节、小状元弘謇节、小精灵诗书节、小达人艺术节、小院士科技节六大节日,每个节日都精心策划、筹备,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诗意少年卡。每年通过全校师生、家长、离退休同志共同投票,评选师生中的十大超越,努力培养学习优秀、性格开朗、身体健康的诗意学生。

这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活动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童诗为元素,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体验、有效评价,让每一个活动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

四、诗意成果的采撷――激励人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99-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童心,在他们的脑袋里,永远盛开着诗的花朵。儿童诗,抒儿童之情,寄儿童之意,和儿童的天性丝丝相扣。如何将儿童的天性发挥出来,化为诗性的语言,让“无忌的童言”自然地流淌,无暇的童心淋漓尽致地写真呢?我在儿童诗的创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欣赏优秀诗作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刘勰也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因此,想要打开儿童的诗性,必先从欣赏开始。让孩子们多读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品,让诗和他们亲密接触,他们就知道其实诗就在他们的身边,日月星辰是诗,花鸟虫鱼是诗,生活学习是诗,玩耍游乐是诗,甚至连穿衣睡觉吃饭也可入诗。

刚开始,我重点让他们欣赏了一些名家的作品,比如金波、高洪波、邱易东,薛卫民等的诗歌,在名家作品中畅游一番后,我引导孩子把目光转向报纸、杂志、网络,只要碰到好的儿童诗,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优秀的诗篇不但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写童诗的欲望。

二、模仿经典童诗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写童诗亦是如此。指导孩子们模仿并不是机械照搬,而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发展为个性。因此,“仿”是一座通向“创”的桥梁,是提高孩子们童诗创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孩子们欣赏了一首《秋季远足》,我便顺势带领他们近游了春天的校园,一路游览下来,他们诗情大发,回来的模仿水到渠成,一位小朋友写出了他的所见所感:爱这风和日丽,爱这春暖花开,近游同把歌儿唱。沙堆阳光灿烂,小河水草茂盛,枫叶聚集,露出红脸蛋,草伴松土生长,叶陪花儿撒娇,兴尽归来,落日已黄昏。

三、创作心灵之曲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总是会有许多新鲜的、新奇的想法,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他们是多情的,好奇的,在他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猫一狗,一山一水,一桌一椅……都变得知冷知热,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吐出很有韵味的话来。但是,孩子们缺少写诗的经验。那么怎样引导孩子进行儿童诗创作呢?我觉得初始阶段意在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必太在意技法和技巧的灌输。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的。

(一)把亲身体验写成诗。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其实童诗创作未尝不是如此,生活是源泉。指导学生写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到亲历过的事情,回想有意义的内容,在以诗的语言、诗的格式、诗的形象去表现它,那样的诗才有内容可言,才有真实的情感。

如在植树节那天,我动员孩子们每人种一棵树,并和小树比赛谁长得快,一位小朋友种树之余,创作了——《植树》。

大家一起来种树,拿起锄头挖个洞,小树进洞站直身,捧起双手把泥盖,拎起小桶把水浇,拿来肥料撒一撒,大家来跟小树比一比,看看谁长得快?

这首小诗把植树的过程描写的一清二楚,充满了童真,且写得极富童趣,孩子们阅读之后面带惊喜,豁然开朗,原来这样的事情也可以入诗。于是,孩子们的双手被解放,思维被打开,一幅幅劳动的画面被写进了诗,热烈的劳动场景,浓郁的生活铺面而来。

(二)把大胆想象写成诗。德莱登说过,想象力犹如一只灵巧的犬狗,蹦跳着疾跃过记忆的原野,最终扑向它所狩猎的猎物……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童诗也是一种创造,它的诞生也依赖于丰富的想象,儿童的想象是非凡的,他们的思维未经打磨,最会奇思妙想。一切事物,经过他们的大脑过滤,就会变得充满诗情画意。

一些小朋友在做操时看到天上如棉絮一样的白云,回来写成了这样一首诗——《假如》

假如天上的白云,像小船一样滑下来,那该有多好呀!世界上的小朋友,都会跑上小船,然后向风婆婆借点风,请小白船飘上天空,让小朋友看看天空,是多么美丽多么广大。

在欣赏一位小朋友的《太阳》——

太阳公公哭,小花喝凉水,太阳公公笑,小花晒被子。

在孩子的眼里,太阳会哭,太阳会笑。多么可爱的想法,多么奇思的妙想。

(三)把所见联想写成诗。孩子的眼睛是明净清澈的,孩子的眼睛是好奇憧憬的。在他眼里,一切景物皆美丽,一切事物皆可爱。他们看到乌云,就会联想到它生气皱眉;听到小鸟的叫声,便把它当作了歌声;看到每天背的书包,就联想到了家,里面还住着铅笔盒、卷比刀,还有书本兄弟呢。教师只要适当引导,让孩子就看到的事物展开联想,他们的脑中就会时刻闪现灵感的火花,一首首美妙的小诗也就流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