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2 15:01:37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1)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农产品产业体系、多功能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特征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把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分为起步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基本建成阶段、比较完备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不同产业可以形成不同的产业体系,不同的产业又可以相互联系成为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概括地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经营组织化、产品生产标准化、产业开发一体化、产业功能多样化、利益分配均等化、要素配置高效化。

二、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状

(一)农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升。2015年全疆农业增加值达到1538.6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1409亿元,2015年全疆人均可支配收入15097元,年均递增10.45%。“十二五”期间,新疆粮食生产能力跃上千万吨大关,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1万吨。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棉花生产能力超过450万吨,棉花亩平均单产达到11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6%。优质特色林果基地面积超过1700万亩。建成了年产肉120万吨以上、奶120万吨以上的优质畜产品基地。设施农业面积已经突破110万亩,年蔬菜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吨。水产养殖加快发展,水产品产量达到14.4万吨,居西北五省之首。

(二)特色产业竞争优势逐步显现。新疆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9000多家,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全区建成部级、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300余家,销售收入达530亿元,五年内实现翻番。全区有60%以上农户从农业产化经营中受益。目前新疆已经创建和打造了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新疆著名商标33个、新疆名牌49个、新疆农业名牌18个,品牌效应不断显现。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新疆围绕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全面提升农业科技能力建设,“十二五”期间先后安排补助投资6736万元,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快了常规技术普及,突出高新技术推广运用,组装配套并推广实施了一批增产、节本、增效的重大成熟技术,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普及了“吨粮罔”栽培模式、“两早配套”等多熟高效种植技术、棉花膜下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林果和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和畜禽养殖技术,一批农业生产、加工转化、贮运保鲜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三、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1、自然资源丰富。全区农用土地面积6308.48万公顷,耕地412.46万公顷,园地面积36.42万公顷,林地面积676.48万公顷,牧草地面积5111.38万公顷。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年径流608.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153.23亿立方米,人均5500立方米。光热资源十分充裕,年总辐射量5000-6490兆焦耳/平方米,其中太阳有效辐射量,北疆1700-1800兆焦耳/平方米、南疆2000兆焦耳/平方米,年均日照时数2600-3600小时。年积温较高,气温年均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特色生物资源繁多。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番茄、啤酒花、枸杞等特色农产品饮誉国内外。作为全球最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区之一,与美国加州河谷地区、地中海地区并称全球番茄种植与加工的三大中心,番茄酱出口量占到国际贸易量的1/4。

(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和地缘优势明显。新疆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是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全疆有17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11个二类口岸,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十分便利,具有与中亚、西亚、俄罗斯发展贸易经济合作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是我国西部的国际商贸大通道和国际商贸中心,特色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明显。

(三)具备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础和环境条件。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新疆发展,支农、惠农举措逐年加强,全疆“三农”工作成为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科技援疆的战略重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0年底新疆自治区党委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新疆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全疆上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创新精神正在兴起。

四、加快新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建设农业生产开发体系。要突出抓好优势产品产业区和产业带建设,强化产业功能区划和农业板块经济规划建设。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加快形成粮、经、草三元结构;加快提升设施农业和区域性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大力开发农业功能多样化,大力拓展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产业功能。

(二)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抓强势龙头企业建设,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环境,建设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特定区域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领域相互联结的农业集群优势。要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与基地、龙头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基础。

(三)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要不断提升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水平,积极拓展新疆农产品在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展销展示活动范围、层次,大力开拓华中、西南等区域性市场。继续实施农产品品牌名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品牌名牌整合,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确保新疆农产品快捷进入区外、国外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服务体系。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先进农业技术的创新集成和组装配套,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制定、完善与新疆农产品质量有关的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标准,形成健全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做到依法管农、依法治农、依法促农,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化保障。

(五)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落实相关部门发展责任,加强相互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实际成效纳入各级干部工作考核内容,实行动态评价,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敢于打破常规,转变政府职能,更多地用市场、经济和政策等手段指导和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 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宏观经济管理(J),2007(9)

[2] 刘奇.21世纪农业的新使命一多功能农业,安徽人比出版社,2007(6)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2)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亲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精神,就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结合园区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办法。

一、坚持质量第一,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大力宣传农兽药、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从源头上减少非法添加、滥用乱用现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园区现有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农药化肥物资企业,加强对其监管,杜绝有危害的产品流入市场。

二、坚持效益优先,不断提升农民收入。运用科学手段,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淘汰“僵尸”企业,科学化集约利用土地,尽量使村村之间形成小规模化耕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优先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农机补贴。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发展休闲农业,支持盘活闲置农房等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三、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优化生产布局,实施绿色养殖活动,建设一批大棚蔬菜养殖基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半加工,提高农产品利润。推进产业园区和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走出去,让农产品销出去。同时,政府要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及时掌握和了解农作物发展动态及市场营销情况,为农民的经营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此外,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增加农技部门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和推广人员,培育和引进新型农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全面完成园区内土地确权工作,让农民放心干、踏实干、有劲干。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3)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1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批准号:2011013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9日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足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涵义、构成和特征

目前,学术界还未能就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做出统一界定。成新华(2001)、刘成林(2007)、曹利群(2007)、卢盛羽(2007)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这些解释也有其共同点,即均认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产业(行业)所共同构成的有机经济整体。

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较有影响且多为研究者所采用的是丁力(2001)在考察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后所做的概括:即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纤维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资源产业体系。此外,刘涛(2011)从农业的多功能性角度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归纳为农业生态产业、农业加工产业、农业服务产业、农业创意产业四个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具有变动性,对其进行研究,应着重把握两个视角:科技发展与多功能性。

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学界也进行了研究。刘成林(2007)认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产业功能多元化、利益分配市场化等5大特点;曹利群(2007)从生产要素、市场、产业组织、相关支持产业等角度进行了阐述;齐荣生(2008)从生产要素、从业人员、生产经营活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现代农业作为与传统农业相区别的产业形态,必然在生产主体、生产要素、生产手段、生产经营、产业功能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征,即生产主体组织化、要素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生产经营专业化、产业功能多元化。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协作促进。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政府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者,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中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管理与服务。

(一)管理。管理包括宏观层面的农业法律政策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微观层面的良性干预。

1、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通过制定相关的支持性法律来保护和促进农业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在美国,形成了以《农业调整法》为基础的近百部农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国颁布了《农业指导法》、《农业合作社调整法》、《农业现代化法》等众多支持与保护农业、农民利益的法律;日本与其《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相配套,制定了200多部农业法律,涉及农业投入、农户权益保护、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业保险和灾害救济等众多方面;韩国也有100多个农业法律和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如《农业基本法》、《农村振兴法》、《农业现代化促进法》等。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均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借鉴这一经验,在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也应加强农业立法,如就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检制度、生产记录可追溯制度、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2、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信贷、税收、保费等。

信贷方面,银行对投资于现代农业产业的贷款应给予降低利率、延长还款期等具体优惠,银行的利息差额由政府财政补贴,政府对银行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给予债务担保。我国政府亦可借鉴巴西的做法,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铺底资金投向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扶植上。

税收方面,政府应减免对现代农业产业的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征税;对下一年投入现代农业产业的资金可从当年收入中扣除以减少税赋;还可对现代农业产业产品收入延期纳税。

保险方面,保费优惠主要是政府为农民投保提供保费补贴。鉴于现代农业投资大、经营风险大,国外对农民所交保费补贴一般在50%~80%。我国各地方政府也应依据自身的财政状况,对现代农业产业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3、编制科学的产业规划。编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的一种体现,规划主要包括主导产业确立、生产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建立与完善等方面。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正是在它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有序展开。在优势主导产业的确立上,政府应因势利导,以当地的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劳力、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比较优势,同时结合本地的产业传统,确定有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生产基地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特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农户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各地方政府应遵循“结合当地实际,融合成熟技术,突出地域特色,合理布局产能”的原则进行规划。

做好市场体系的发展规划是政府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履行的职责。市场体系的发展规划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市场主体的改造和结构优化等。

4、行使有效的政府干预。政府的直接干预主要包括对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和转移支付。由于价格支持会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各国逐渐将支持重点转向转移支付。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政府应将获得补贴的条件与产量脱钩,而与保护环境、食品安全等标准相关联。如,对不用或少用农药及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生产户给予补贴;对转向多年生植物及绿肥等作物的种植户给予补贴;由普通种植转向发展温室种植的农户给予补贴等。

(二)服务。农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低的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更是强调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农业的这一外部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前提条件。农村公路、大型水利设施等应由政府完全投资建设;土壤改良、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主要农业机械购置等,政府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即使由农户承担的费用,政府也应在贷款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于田间道路、电力、通信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政府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2、发展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体系。农业科技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推动力,政府应担起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工作。由政府牵头,组成由农业院校、涉农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站构成的完整的农业科教推广体系;在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中,规定投入农业科技的最低比例;从财政预算中拨付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农业推广组织建设和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及待遇;政府应鼓励社会兴办农业教育,在土地、资金上给予支持;农业院校开办的各种农民培训班、农业科研机构免费为农民提供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政府应给予全额补贴;加强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建设,激发农户自觉学习、运用科技的动力。

3、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资源。一方面政府是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另一方面信息又是政府服务社会和公众的主要内容。因此,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别和的任务,建立农业信息咨询交流平台,及时、准确、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产品价格、供求、交易的最新信息,主动提供市场行情预测及农业科技情报等。

4、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它架起了农民与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成为政府管理与服务农业的有力助手、维护农民自身利益和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组织力量。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贷款、税收、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予以支持,是许多国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普遍经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企业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生产经营专业化,这些都需要由农业龙头企业来实现。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

(一)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在其经营过程中,通过分析和研究市场,可以将相关的市场信息择优传递给农户,使农户能够按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资金、技术、设备的资助者。龙头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以“双赢”的思维方式,秉持互利互惠原则,通过向农户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三)农产品较高附加值的创造者。龙头企业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层次越多,对市场的适应性就越强,其附加值也越高,可大大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按照共同利益原则,农户亦可从中得到利润分享,使农户能够有资金投资于需要较高投入的现代农业。

企业上述功能的发挥有两个条件。一是龙头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这就需要龙头企业做好自身发展,如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优质的工商金融资本加入;提取专项资金加强技术改造、研发和引进;发现、培养和使用营销人才,建立健全自己的销售网络;实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等;二是企业拥有社会责任感,做现代社会中的企业公民。企业不仅仅要营利和守法,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懂得服务于利益相关者并与其分享利润,这样企业才能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中的社会

在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两者都存在缺陷。因此,除政府与企业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一)教育科研单位的参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离不开对教育科研单位拥有的技术、方法等知识财富的利用。第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面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需要,应以实用技术培训为着力点,加强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第二,采取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解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发实用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第三,利用自身的技术、信息等优势,收集现代农业发展信息,提供相关的生产、管理决策咨询。

(二)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非营利社会中介组织包括各种志愿者组织、基金会、行业协会、非营利的律师事务所等等。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它们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帮助及政策、法律、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但目前,这类组织参与到农业领域的还不多,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以及农业产业行业的主动接洽。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支重要力量。它可以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入手,搞好土地规划、供种、灌溉、植保、收割、贮藏、运输等系列化服务。特别是在农业产业规划、农田水利和道路基本建设、农田生态保护方面,能够发挥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推动。培养农民自身力量,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重要经验。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首先是农民与政府、教育科研单位、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桥梁。它协助政府实施相关农业发展计划,实现对传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它推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孵化出的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它代表农民接受非政府组织的帮助,降低这些组织与农民的交易成本。其次,合作社是农民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借助组织的力量,提升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谈判地位,变分散农户由只能作为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参与者和主动竞价者,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新华.我国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与重建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1.6.

[2]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

[3]曹利群.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J].宏观经济管理,2007.9.

[4]卢盛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

[5]丁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关于美国农业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1.8.

[6]刘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抉择――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1.1.

[7]齐荣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提升方法[J].河南农业,2008.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产业体系;对策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dustrial system;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028-02

0引言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突破口。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全省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农户规模小,不能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与大市场相适应,有组织、大规模的经营体系,而秦皇岛市平均每个农户的耕地规模只有0.27公顷左右;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小规模生产方式既对农产品产量有很大约束,也对农产品质量尤其是质量安全有很大约束。

1.2 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没有按照利益分配市场化、要素配置高效化、生产主体组织化的方式运行。在秦皇岛市134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仅占20%,企业规模偏小;并且布局不合理,134家龙头企业中昌黎占32%,有的县区不足5%;普遍缺乏名牌产品支撑,特别是国内、国际品种支撑。在企业投入上,在如何搞好银、企、保对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上,仍是一个企业解决不了、市场解决不了、银、企、保解决不了的问题,亟待政府强化这方面的组织功能,以形成投入要素的聚集能力与规模。

1.3 科技水平低,生产手段科技化落后多数农民仍然沿袭传统的种养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化生产意识薄弱,难以生产出独占市场鳌头的过硬产品,一些地方农民缺技术,信息不灵,经营方式粗放,结构调整滞后,向市场提供的多是初级产品或初级加工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同时很多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

1.4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能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化现有市场在市场容量、交易规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集散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少、小、弱的问题,最大的海阳市场交易额在省内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中仅排位在5名之后,尤其是远未形成联结东北、华北地区农产品集散中心,秦皇岛市的区位、港口、交通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竞争有序的大进大出、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

1.5 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实现生产手段科技化全省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以下劳动力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约占20%。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可能有现代农业。

2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根据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1 科学规划布局,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化根据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同时,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逐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2.2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经济规模化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发展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10大优势产业带。主要包括粮油产业带、生猪产业带、肉鸡产业带、酿酒葡萄产业带、水产养殖产业带、蔬菜产业带、毛皮动物产业带、水果产业带、干果产业带、林板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

2.3 壮大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采取支持措施,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来秦皇岛市投资,兴建一批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创新型、环保节能型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向农业领域投资;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加速资本聚集,促进资源开发能力和品牌整合,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2.4 建设基础设施,实现发展可持续化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要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2.5 科技研发与推广,实现生产手段科技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促进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不断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2.6 加强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升级依据适宜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秦皇岛市8条优势产业带和6个新兴产业布局,通过典型示范、效益拉动、市场机制等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对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在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专业化水平高、区位优势明显的主产区形成和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实现生产经营无公害化,形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

2.7 专业合作经营,实现生产主体组织化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是推进“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转变。加快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行业协会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5)

“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科学技术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对于有效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破解当前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3]。2009年顺昌县被福建省列为试点县之一,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系健全,措施有力

(1)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乡镇农技站站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站各项工作的领导,围绕项目目标任务,认真审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

(2)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由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为组长,县植保站站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以各乡镇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小组,负责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与展示工作的技术方案拟定、组织实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集成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机械)。

(3)组建技术示范骨干队伍。由农民自行推荐项目区内农技员、种田技术高的农户3~5人成立技术示范小组,负责指导本村农户准确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以科技成果转化率,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2加强培训,坚持核心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举办3期优质稻相关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相关示范户21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20份,让“五新”技术进村入户,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1)建立“仙潭村垄尾洋千亩核心片”,展示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天优673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做好新品种展示示范片(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

(2)每个乡镇建立一个6.67hm2的示范点,在全县共建立12个6.67hm2的示范点。

(3)建立一个666.67hm2示范区,包含大干镇大干、白石、来布,埔上镇埔上、河墩、土丰,洋墩乡路马头、田溪,仁寿镇桂溪、仁寿。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面,把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速新品种推广进程,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3大处着眼,重点做好农业“五新”的集成推广

(1)推广新品种。主推品种有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宜优673、两优航2号、乐优94、宜优1577、川优673、ⅱ优673、天优673 等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品种有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福建省种子总站和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后备品种52个,以为筛选可推广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服务。

(2)应用新技术。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湿润灌溉技术、秧苗期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技术、水稻根线虫防治技术、直播稻栽培技术、机械插秧技术,应用省区域病虫测报网的病虫情报指导病虫防治技术、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统一配药、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3)选用低毒、高效的新农药。用金好年防治稻飞虱,用好劳力、速灭抗防治螟虫、卷叶螟,用爱苗防治纹枯病,用龙克菌防治细条病,用扫弗特进行直播稻化学除草。

(4)施用新化肥。根据测土结果,配方施用由化肥厂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生产的水稻专用肥,大力推广紫云英、沼液等有机肥。

(5)使用新机械。用拖拉机耕耙农田,用插秧机插秧,用收割机收割。

在核心示范片,突出抓住壮秧的培育、配方施肥、湿润灌溉、及时烤田和病虫防治等环节,培训、组织一支专业防治队,立足保苗、保根、保叶、保穗4个环节,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在秧苗期抓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环节;分蘖盛期抓稻根尖线虫病防治,保根防早衰环节;螟虫及卷叶螟发生危害期防治保叶护苗环节;破口期防治穗颈瘟、螟虫白穗、纹枯病保穗环节,确保稻苗健壮生长,为实现水稻高产提供保证。

4开展竞赛,调动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

为鼓励农民创高产,充分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项目领导小组在核心示范片建立了高产评比奖励制度,在水稻成熟期组织领导小组、指导组、示范骨干10人,对示范片田块进行目测,筛选出前10名进入第2轮实割测产,凡进入前3名的农户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第1名奖励1 500元、第2名奖励1 000元、第3名奖励500元,并发给荣誉证书,要求获奖户总结高产经验,向其他农户推广。通过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5邀请专家指导,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实施

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岗位专家主持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头检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通过向农民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变粗耕粗种为精耕细作,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8年以前的不到6 300kg/hm2提高到2009年的8 250kg/hm2以上,增幅31%。

6几点体会

(1)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4]。

(3)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7参考文献

[1] 张鸿.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四川农业科技2009(11):3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6)

“建设现代农业水稻产业科学技术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对于有效整合科学技术资源,破解当前存在的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3]。2009年顺昌县被福建省列为试点县之一,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体系健全,措施有力

(1)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乡镇农技站站长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综合试验站各项工作的领导,围绕项目目标任务,认真审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促进项目建设有条不紊地推进。

(2)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由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为组长,县植保站站长、县农技站站长为副组长,以各乡镇农艺师为成员的技术小组,负责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与展示工作的技术方案拟定、组织实施、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集成推广应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化肥、新机械)。

(3)组建技术示范骨干队伍。由农民自行推荐项目区内农技员、种田技术高的农户3~5人成立技术示范小组,负责指导本村农户准确实施各项技术措施,以科技成果转化率,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2加强培训,坚持核心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举办3期优质稻相关栽培技术培训班,培训相关示范户215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20份,让“五新”技术进村入户,切实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1)建立“仙潭村垄尾洋千亩核心片”,展示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天优673等十几个主推品种,做好新品种展示示范片(点)的标牌明示工作,便于农民自行参观选种。

(2)每个乡镇建立一个6.67hm2的示范点,在全县共建立12个6.67hm2的示范点。

(3)建立一个666.67hm2示范区,包含大干镇大干、白石、来布,埔上镇埔上、河墩、土丰,洋墩乡路马头、田溪,仁寿镇桂溪、仁寿。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扩大新品种展示、示范覆盖面,把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建在农民家门口,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加速新品种推广进程,让新品种、新技术切实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

3大处着眼,重点做好农业“五新”的集成推广

(1)推广新品种。主推品种有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有限公司的宜优673、两优航2号、乐优94、宜优1577、川优673、ⅱ优673、天优673 等优质稻新品种,示范品种有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福建省种子总站和中种集团福建农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后备品种52个,以为筛选可推广的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服务。

(2)应用新技术。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湿润灌溉技术、秧苗期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技术、水稻根线虫防治技术、直播稻栽培技术、机械插秧技术,应用省区域病虫测报网的病虫情报指导病虫防治技术、机械防治病虫害专业队统一配药、统一防治病虫害等技术。

(3)选用低毒、高效的新农药。用金好年防治稻飞虱,用好劳力、速灭抗防治螟虫、卷叶螟,用爱苗防治纹枯病,用龙克菌防治细条病,用扫弗特进行直播稻化学除草。

(4)施用新化肥。根据测土结果,配方施用由化肥厂根据测土配方结果生产的水稻专用肥,大力推广紫云英、沼液等有机肥。

(5)使用新机械。用拖拉机耕耙农田,用插秧机插秧,用收割机收割。

在核心示范片,突出抓住壮秧的培育、配方施肥、湿润灌溉、及时烤田和病虫防治等环节,培训、组织一支专业防治队,立足保苗、保根、保叶、保穗4个环节,对重大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在秧苗期抓治黑尾叶蝉,防普矮病环节;分蘖盛期抓稻根尖线虫病防治,保根防早衰环节;螟虫及卷叶螟发生危害期防治保叶护苗环节;破口期防治穗颈瘟、螟虫白穗、纹枯病保穗环节,确保稻苗健壮生长,为实现水稻高产提供保证。

4开展竞赛,调动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

为鼓励农民创高产,充分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项目领导小组在核心示范片建立了高产评比奖励制度,在水稻成熟期组织领导小组、指导组、示范骨干10人,对示范片田块进行目测,筛选出前10名进入第2轮实割测产,凡进入前3名的农户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第1名奖励1 500元、第2名奖励1 000元、第3名奖励500元,并发给荣誉证书,要求获奖户总结高产经验,向其他农户推广。通过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农户学科学、用科学、创高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5邀请专家指导,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实施

为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实施,省、市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岗位专家主持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多次到田间地头检查指导,促进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通过向农民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变粗耕粗种为精耕细作,使项目区内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平均产量由2008年以前的不到6 300kg/hm2提高到2009年的8 250kg/hm2以上,增幅31%。

6几点体会

(1)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充分利用本省农业科技资源,促进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对接,能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2)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优化配置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从科研到推广、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科学家到农户、从科技成果到转化为生产力等环节紧密衔接的有效机制[4]。

(3)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能突出研究重点,突破技术瓶颈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综合试验示范,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的转化率。

7参考文献

[1] 张鸿.长江上游片区现代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讨会在成都召开[j].四川农业科技2009(11):3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7)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16-02

随着国家对农业研究新模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各种农产品启动了种质创新与育种、作物栽培与管理、病虫害防控、土肥、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与贮藏、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研究,并需要对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农业科技传播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关键。现就农业科技传播技术在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应用农业科技传播总体概况

农业科技传播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是科技传播最早的起源之一[1]。农业科技传播的目的是将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受众,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将“私有知识”转化为“社会共享知识”的方法,最终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2]。农业科技传播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最主要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农业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农业科技需要。因此,要从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可行地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4]。

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建立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覆盖了60多种农作物,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自2008年加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承担了谷子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与示范、丘陵旱薄区谷子糜子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谷子糜子大众化食品加工技术研发、谷子糜子特异资源创新和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谷子糜子主要病虫害动态及防控技术研发示范、谷子糜子抗旱耐瘠薄栽培生理研究、谷子糜子产业信息与政策研究等多项任务。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及示范县技术骨干,结合各示范县农业局的培训活动,根据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特点,采取集中会议培训、田间现场观摩会、专题讲座、座谈会、田间巡回指导、现场指导、入户培训、科技下乡、印发宣传资料、出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宣传、网络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共同对试验站的服务区内对象进行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法律法规、谷子糜子新品种介绍、轻简化栽培、抗旱播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加工贮藏等。农业科技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农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负责人、技术骨干、乡村干部、部分农业主管部门。

2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应用农业科技传播的机制创新

农业科技推广是关系农业、农村、农民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科技推广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运行正常、能够基本满足需求的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体系,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另外,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实践,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宝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河北的“农业科技传播站”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播模式。在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农民需求、促进农业发展的前提下,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农、科、教统筹,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培育了一批典型,如各种类型的技术经济服务组织建设、行业学会(协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总之,这些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不但满足农民的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丰富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农业科技传播学科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5]。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公益性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也逐渐出现,并发展壮大。先后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等成功事例,对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体系进行了很好的补充[6]。

近几年,吕梁市着手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建设,进行绿色认证,提升吕梁以谷子为首的绿色杂粮产业,汾阳试验站本着为地方谷子产业提供技术支持的思路,以市政府和各县农委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搭建的基地建设和农技推广平台,做一些具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指导工作,重点在基地内示范推广“谷子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负责技术培训和谷子生长阶段的跟踪技术指导。

借助各示范县农委的行政优势,布置“绿色谷子”及“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配合试验站的品种和技术优势,完成农业科技传播和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汾阳试验站在各县的绿色谷子基地集中搞26.7 hm2的“谷子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通过技术培训,向全部基地辐射推广。各县通过行政指导基地农户与当地的合作社和杂粮加工企业签订优质优价收购协议,吕梁市政府和各县政府给予谷地1 500元/hm2的种植补贴,鼓励农户参与绿色谷子的种植;构建质量追踪体系,使“绿色谷子”从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现质量安全。在推广过程中,其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汾阳试验站各示范县的技术骨干都是各县农业局局长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或植保站人员,技术示范与当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以及农民需求紧密结合,与各示范县农委协作,按当地需求规划基地,具体落实到进村入户,适当集中连片。二是以试验站站长为技术总指导,以团队成员、示范县技术骨干为主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制定技术方案,开展优良品种引进、配方肥配置、耕种机具选型及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全过程技术培训和指导。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将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统一,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农业科技传播方式及应用情况

3.1 现场传播方式

主要包括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新闻会、广场宣传与咨询、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以及各种农业节庆、农业成就展示等大型现场活动等方式。现场传播的方式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获得较好的现场展示效果,直观生动,辐射和带动能力非常强。但现场传播的方式对资金、技术、组织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多用于重大技术的推广。汾阳综合试验站将谷子新品种、轻简化栽培技术、无公害、绿色谷子种植技术传授于示范点、示范村,然后辐射到其他村,周边人群十分羡慕并学习项目示范村农民的种植技术,周边村民反应项目村村民的种植技术和收益要比其他村子高的多。媒体的报道在当地周边起到了很大的宣传和推动作用[7]。

3.1.1 集中会议传播。在专业合作社、涉农公司、家庭农场、企业、基地负责人、技术骨干、乡村干部、部分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农民等群体内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汾阳综合试验站每年冬、春农闲季节协同吕梁市、汾阳市、孝义市、交口县、柳林县、石楼县、临县、兴县等地方农业委员会组织大型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会等,传播内容涉及谷子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轻简化栽培技术及加工储运等,这种依托当地农业生产单位合作组织的农业科技传播能最大限度地组织种植户,使原本分散、不易组织的农民坐到一起,在这种规模较大的培训会上,能把农业科技知识更广泛地普及,并能接收整合大量来自基层农户的信息,有利于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广大一线种植户间进行面对面交流,使科技直接落实到田间、农户,也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直接反馈给科研人员。这种大信息量、集中式的交流互动,为农业科技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了一条有利的途径。

3.1.2 现场指导传播。在春种、夏管、秋收季节,根据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等需求对除草剂的应用、播种机的调试、免间苗栽培技术、绿色谷子栽培技术、小米加工贮藏等科技,直接到现场指导,并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等方式进行技术跟踪服务,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3.1.3 针对特性问题传播。在生育期发现有病害、虫害、倒伏等实际问题,利用岗位人员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性传播。

3.1.4 针对特殊阶段传播。遇特殊阶段或极端气候条件,如苗期干旱谷子不扎根,后期雨水多、低温等,及时指导农户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3.2 媒体传播方式

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多媒体、电话、网络、邮件等多种媒体传播方式,为确保农业科技能快速进村、入户、到田,汾阳综合试验站人员多次利用媒体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技人员及广大农民,有针对性地展示新品种与先进农业技术,处理解决眼前的切实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地区村委会采用喇叭传播、逐户通知的方式,解决好农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保证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农户[8]。

自体系成立以来,在吕梁市举办集中会议培训和现场观摩等传播活动时,应用了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传播,主要有吕梁市各示范点轻简化栽培技术、绿色谷子栽培技术等技术培训会;汾阳坡头示范点农民素质培训会;柳林西垣示范点技术培训会;汾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日培训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日观摩活动;院推广处及吕梁市种子现场观摩会;柳林西垣示范基地现场观摩会;吕梁市各示范点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等现场观摩会[9]。

3.3 书面传播方式

书面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印发的小册子和宣传资料,是在乡镇农民中传播农业技术等信息的材料。成本低廉,传播的信息针对性强,适应性、可操作性强,能进行深度介绍讲解,效果显著,相比其他传播媒体,此种的重复阅读率及传阅率最高,能反复传播。如山西省谷子区划及新品种介绍、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谷子的营养与食品、糜米苦荞黄酒、谷子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谷子杂交种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宣传资料,内容精炼,方便实用,印刷成本低,发放效果快。还有针对特殊阶段、特殊问题编发的应对措施与方案,如:抗旱播种应急方案、谷子病虫害防治方案、汾阳市示范基地大风冰雹灾害调查和应急补救方案、秋旱的预防及田间管理指导等,都及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结语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与发展,以及传播新技术、新方法、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传播学科得以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实践证明,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汾阳综合试验站按照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传播原则,建立起上下联动、协调运作的传播机制,既能冲破传统农技推广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形成大农业、大科技工作格局,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农业科技传播规律,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10]。

试验站团队成员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途径主要是同农民加深理解,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与农民打交道中尽量学会用农民的语言,运用清楚、简练的语言表达,在表达和理解上找到共同点。主动地向农民敞开思想,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活动必须有农民参与,是一种每个参与者都对结果的取得有影响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团队成员与农民之间不是劝服与被劝服的关系,不是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信任的关系。应努力避免出现控制型沟通的问题,提倡理解型沟通[11]。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应用应当是多元化,不能是一个模式,应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手段,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应以网络为主,着重拓宽科技提供的范围与提高科技质量等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有线广播、小册子、村喇叭等渠道将科技送到农户,应用不同方式传播科技,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赵晓春.农业传播学[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 董成双.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250-9251,9341.

[4] 王征国,杨建锋,李海瑞.浅谈我国农业科技传播与体制创新[N].科技日报,2004-03-03.

[5] 李思经,赵庆惠,黄家章.农业科技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10(5):41-44.

[6] 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1(1):516-518.

[7] 赵惠燕,胡祖庆,杨梅,等.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传播网络及传播模式创新与实践[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9,9(4):14-18.

[8] 刘琼.探究农业传播技术在植保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09(17):158-159.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8)

[中图分类号] F6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三农”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面对这样的现实国情,国内学者可以说在研究解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问题上,不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农村金融领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林毅夫,李永军(2001),在农村中曾经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逐渐遇到发展难题,就是出现融资困难,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大银行主导,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韩俊(2003)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农业银行的对农贷款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要高于一般贷款,据统计,涉农贷款不良比率比全部常规贷款不良率高出约八个百分点。周小川(2004)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来看不仅包含国家对涉农资金的配置,还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丁志国,徐德财和赵晶(2012)也同样指出,旧有的农村金融组织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必须要因时因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通过对许多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多是关注农村金融组织(资金供给端)存在的问题,较少关注农村产业化发展(资金需求端)。建立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才是解决“三农”应问题的出路,也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农村金融领域需求端与供给端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

二、“三农”融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三农”问题中的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现实需求和政策需求。所谓的现实需求就是农村建设需要资金,农业产业化需要资金,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资金。依据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是走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是产业化发展,商业化运作,这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来支撑这一模式。所谓的政策需求就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激发出的资金需求。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我们需要打开国内潜在的消费市场。要让我们的发展从出口型向内需型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注重农村消费市场。缩小贫富差距,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完成相关目标。另外,扶持农民和农村企业创新创业实现增收是有着多方面效益的方案,其不仅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还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还能增加农村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

另外,当前的城乡二元体系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加剧了“三农”资金需求的缺口。当前的城乡分离的市场体系造成农村和城市金融也为二元的结构。城市相对于农村有着更多的商业机会以及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这就使得资金进入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商业资本在风险偏好和获利机会等方面权衡,加剧的“三农”资金的缺口。农村资金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最主要的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以税收为主)。

三、“三农”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需求方的原因

首先,农业自身性质的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是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林业为主,又有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结构组成。由此,我们将农村的经济主体分为农户(包含农户合作生产的团体)和乡镇企业。农户经济主要是依托家庭组织形式,是分散化,非机械化的小规模生产,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和受自然影响属性。另外农户生产获得的产品也具有不宜保存,难以运输的特征。这些因素就使得农户经济相关的金融活动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区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缺少抵押担保品;信贷规模小。农村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与农业积极密切,所以导致其产生的金融活动也有与农业生产高度相关的金融融资的特点。

其次,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一般农户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家庭这种组织即作为生产团体又是一个消费主体,它也就需要用于生产的借款和用于生活的借款,比如农户为更新或购买较贵的生产农具,子女上大学,家中老人遇到重大疾病等情形。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农村金融贷款主体也是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更新重大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所需的长期贷款;购买季节性的生产原料所需的短期贷款。

最后,农户缺乏相应的借款抵押担保品。现在我国农村居民一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二没有市场认可的宅基地所有权证明。这两样资产本应该是农民最有价值的资产担保品。因此,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就受到极大地抑制。

(二)资金供给方的原因

首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能应对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偏向城市金融。其在农村的金融业务一般是接受存款为主而向农户放款的业务十分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助农作用弱化。目前我们在农村建立的农村信用社经过政府改革后更像是商业银行。所以农信社的助农作用大打折扣。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政府专门农业发展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通常的贷款对象是符合政府政策目标的企业机构,而且这类贷款多是数额巨大,使用受到较严格的管理限制。民间借贷组织运行欠规范,还不能对正规金融机构有较好的补充作用。这种情形下民间金融就会运作不透明,极容易陷入非法融资的陷阱。。

其次,涉农的资金数量和品种的有限性都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产品出售或者来自于进城务工所得,而且这两种收入是彼此替代的。这就需要农户的生产不能发生突发性事情(例如重大疾病),否则农户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储蓄来解决这样的突况。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时需要较多贷款也得不到。有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购买季节时若资金不足,这也许会引发企业对农户的违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三农”融资还存在金融品种难以满足农村中各种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的困难。各种金融机构在向农村投放贷款时由于担忧风险偏大往往没有进行金融品种创新的动力。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品种单一,人为抑制着农村金融需求。

四、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是弱势产业经济部门,因此需要各国政府提供形式各样的政策扶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农村和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处于让位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的地位。这使得农业金融活动并不活跃,甚至抑制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提供包括法律支持、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政府可以组织相关行政部门牵头建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筹建本网络体系,还可以推出特别的农业金融扶持政策来吸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农户之间建立资金自助组织。这样的互助组织就是有限个彼此信任的农户自愿自发组织并只对内部成员贷款的封闭性的民间机构。它有着三方面的优点:即使发生信用风险不会冲击整个社会金融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成的弊端;管理成本小,贷款效率高。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有限个股东出资建立,不接受社会存款。一般而言,这类公司不必须有很高的成立资本门槛,只要求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足额且一次性缴纳公司成立资本。这样中小性的贷款他都可以满足,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使得农村中的金融供给产品多层次化。

最后,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各种农村金融服务性公司。农村中各种资金供给主体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服务性组织机构的配合,由此,农村金融才能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系化道路。

(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所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依托现代科技,面向市场需求,由单一农产品生产向集农产品生产,资源开发,文化服务,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经济体系。这种多元化、复合型经营可以最大化利用农村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更高级的市场竞争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发展,农户增收。只有实现这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经济才能摆脱效益低下的困境,农民才有可能获得收入增加。我们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优先扶持当地农业中的龙头企业。要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必然要发展工业企业,引进工商业优秀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通常是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一定的资金储备和技术,在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优先扶持这类企业难度更小,收效更快更好。俗话说,农民增收快,全靠龙头带。农村企业可以和当地居民或村集体达成协议租赁农田创办自己的农产品基地,也可以直接和农户签订供给采购合同。

2.引资增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极大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我们需要向农业经济系统引资增智。“引资”就是利用农村金融体系把各种资本引入到农业经济,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或者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增智”就是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以及吸引大学生或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村就业创业。政府应鼓励农民利用当前良好的国家扶持政策在农村创业,比如利用小额贷款种植药材,养殖野生动物等。政府也应该引导农村村集体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一村有一品,一乡有一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1)

[2]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9)

中图分类号: F323.3;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 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 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 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 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10)

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新常态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今年工作完成情况

1.不断优化农业发展机制。为理清我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及思路,促进全镇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邀请大学有关专家教授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反复征求意见,编制并出台了首个乡镇级以“健康农业”为发展理念的农业专项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为区健康农业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先行探索,引导和争取了区级重点工程布局、重点项目倾斜。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镇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挖掘新潜力,出台了《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扶持镇内农机化发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推动、激励全镇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2.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今年全镇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20亩,高效规模设施园艺项目3个。新增家庭农场1个、市区级“五好”示范合作社4个,成立1个土地股份合作社、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植保专业化服务合作社,培植服务能力1500亩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3个,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防治覆盖面达75%以上。全镇分4个片区进行集中规模育秧98亩,机插秧面积12355亩。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科学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粮食平均单产达483公斤。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完成138万,完成任务的92%。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测达16887元,同比增长12%。

3.大力发展林业绿化工程。全镇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及经济林果产业,全年绿化造林面积约780亩,招引市长生园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成290亩美国核桃生产基地。沿泗白路南延打造高标准绿色通道3.5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林网5580亩,其中采取割灌除草、补植修枝等抚育措施的达1500亩。累计栽植中山杉、水杉、广玉兰、女贞、紫薇等树木1.9万余株。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个,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区交绿化任务。

4.全力夯实物质装备基础。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省级高沙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市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各1个,累计获批财政投资1300万元,项目区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建设机耕桥9座、排灌站2座、涵闸25座、衬砌渠道3.89公里、硬质道路13.81公里。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全年推广各类农机具83台套,农机化水平达到85%,较好地完成了区交农机指标。加大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力度,组织实用农民技术培训5次,累计培训382人。

5.强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全镇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立体覆盖”的农产品质量三级网格化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全年上传速测数据7200个以上,监管巡查45次,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积极组织“三品”认证工作,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6个。组织做好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动物免疫率达100%。平稳协调关停生猪屠宰场,强化肉食品市场安全,严厉打击非法电捕鱼现象,确保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扎实推动建设新农村。全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暨禁烧禁抛工作,夏秋两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有效改善了人居生活环境。全镇通过“一事一议”筹资 28.31万元,总投资149.31万元修建道路9条,总长4.6公里,路灯181盏,绿化广场1座。大力实施全面小康“十百千”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申报创建小康示范村5家。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有利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长效管护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

7.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继续扶持绿篱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认真抓好电商进农村试点工作,成立社区电商综合服务站,主推牛肉、芋头、虫草鸡蛋、三福江蟹等10多种特色农产品。整合农业、气象、水利等方面的资源,利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平台,结合农情农时及时天气、植保、科技、市场等各类信息,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回顾全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机、农技、农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二是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制约还未完全破解,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占比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科学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高效农业占比不高;四是村居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多,增收渠道不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较少。

三、明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一是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主城区、中国医药城的辐射作用,围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等方向招引投资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带动潜力足的大项目。继续加快江苏中药科技园二期智能温室、中药养生馆等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开园,尽早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认真组织实施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土地整治项目、省级高沙土综合整治项目,强化项目管理,提升农业农田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强做优农业。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实权、颁铁证”,引导老百姓放心流转土地,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利用中药科技园平台,沿泰镇高速、泗白路两侧种植特色中药材,培植稀有珍贵的中药材品种,提升药材生产的档次和品位。积极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在园区周边鼓励并扶持建设农家乐及采摘园,打造观光旅游、科教科普、种苗繁殖、产品展示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拓宽农业发展的新领域。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小农场为平台,引导传统稻麦两熟向经济林果、中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特色种植转变,发展特色农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主、种粮大户等发展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支持其参与良种示范、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农资经营等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篇(11)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一)合理安排,避免重复。按照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合理安排专项资金在产业发展各环节、各产业和各区域的投入,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地方政府资金和建设依托单位资金等有机衔接,避免重复交叉。

(二)稳定支持,动态考评。建立稳定支持、有益于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建立年度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绩效考评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

(三)围绕目标,科学预算。围绕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的目标,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四)规范管理,专款专用。专项资金应当纳入建设依托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四条基本研发费是指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等费用。基本研发费的开支范围包括:

(一)材料和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以及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

(二)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外支付(包括建设依托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三)燃料动力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四)差旅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差旅费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会议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人员培训、咨询以及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六)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七)劳务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支付给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八)管理费:是指在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过程中对使用依托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基本研发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基本研发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建设依托单位管理和使用。

(九)其他:是指除上述费用之外,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生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的其他支出。

第五条基本研发费预算的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基本研发费的定额标准,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确定各产业技术体系中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人员岗位的数量。

(二)按照对各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根据定额标准和相关岗位数量进行测算的预算总规模,由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提出本体系内各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下一年度基本研发费的建议下达额度,经农业部审核报财政部审定后,由财政部按照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隶属关系,通过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基本研发费的年度资金预算。同时,由农业部将下达的预算方案抄送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单位和首席科学家。

第六条仪器设备购置费是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需要新增的单台(件)价值5万元以上专用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费。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新增的仪器设备购置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50%。

第七条仪器设备购置费预算的申报和下达程序:

(一)各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组织执行专家组在制定未来五年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的同时,结合相关建设依托单位的现有基础条件,制定本体系未来五年的仪器设备购置规划和分年度购置计划,一起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二)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中央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三)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由建设依托单位会同体系内人员共同编制新增仪器设备购置费的年度预算(含中央和地方各负担的50%),按相应程序报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通过相应预算渠道报财政部。

(四)财政部会同农业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预算评审评估。

(五)财政部根据预算评审评估结果,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根据财政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地方财政部门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下达地方财政应负担的其余50%的资金预算,并抄报财政部。

第八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如果由于建设任务调整、人员或依托单位变更等因素确需调整,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上报财政部核批。

第九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及其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资金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专项资金严禁用于开支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工资、奖金、津补贴和福利支出,严禁用于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十条产业技术体系内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单独设账,单独核算。

第十一条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应当负责协助首席科学家按要求汇总分析产业技术体系资金安排与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

第十二条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资金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各建设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专项资金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并按照相应的预算渠道上报。首席科学家应当将年度内包括专项资金在内的、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各项资金的来源、规模、执行及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变化等情况上报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由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汇总上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年度结余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专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建设依托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建设依托单位应当优先保证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专项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专项资金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

第十七条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建设依托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单位)或地方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财政部、农业部委托各产业技术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负责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报财政部、农业部,同时抄送管理咨询委员会办公室。建设依托单位隶属于地方的,同时抄送地方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财政部根据产业技术体系的绩效考评结果,相应调整专项资金预算。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取消相应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