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10-18 10:27:06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1)

员工年度职位工作计划1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业务发展。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学习。一年来公司组织了有关电脑的培训和医药知识理论及各类学习讲座,我都认真参加。通过学习知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工作理念,也明确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断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为自己更好的工作实践作好了预备。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药品招商工作

招商工作是招商部的首要任务工作。__年的招商工作虽无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们还是在现实中谋得小小的创新。我毛司的商比较零散,大部分是做终端销售的客户,这样治理起来也很麻烦,价格也会很乱,影响到业务经理的销售,因此我们就将部分散户转给当地的业务经理来治理,相应的减少了很多浪费和不足;选择部分产品让业务经理在当地进行招商,业务经理对商的情况很了解,既可以招到满足的商,又可以更广泛的扩展招商工作,提高公司的总体销量。

三、任劳任怨,完成公司交给的工作

本年度招商工作虽没有较大的起伏,但是其中之工作也是很为烦琐,其中包括了客户资料的邮寄,客户售前售后的电话回访,商的调研,以及客户日常的琐事,如查货、传真资料、市场销售协调工作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的完成。对于公司交待下来的每一项任务,我都以我的热情把它完成好,基本上能够做到“任劳任怨、优质高效”。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工作得失

反思本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药品招商工作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在招商的实践中思考得还不够多,不能及时将一些药品招商想法和问题记录下来,进行反思。

2、药品招商工作方面本年加大了招商工作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药品招商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招商工作中没有自己的理念,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药品招商的路子,为开创公司药品招商的新天地做出微薄之力。

4、工作观念陈旧,没有先进的工作思想,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百分百的投入,融入不到紧张无松弛的工作中。

“转变观念”做的很不到位,工作拘泥习惯,平日的不良的工作习惯、作风难以改掉。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公司新的补充力量,“转变观念”对于我们来说也是重中之首。

员工年度职位工作计划2一、微笑服务,补充商品

微笑是一种抚慰,它可以对他人“一笑值千金”。如果把这种微笑与友善、热诚的目光、训练有素的举止自然地融为一体,那实际上就是一道令他人赞不绝口的“美味佳肴”。所以要全心全意的为顾客服务,以礼待人、热情服务、耐心解答问题。

每天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根据销售规律和市场变化,对品种缺少的或是货架出现数量不足的商品,要尽快补充,做到库有柜有。续补的数量要在考虑货架商品容量的`基础上,尽量保证下次报计划前的销量。还要尽可能地将同一品种、不同价格、不同产地的商品同时上柜,把毛利高的品种陈列时突出摆放,以利于顾客选购。

二、掌握技巧,提高意识

当顾客走进本店,首先要根据__的原则,往往要对营业员提出有关商品的种种疑问,这就要求营业员具备一定的__知识,对顾客热情作出对症释疑。只有当顾客的疑虑全部消除以后,明白商品的性能,以及有关使用方法后,顾客方会由购买欲望,转向为购买行为。顾客来本店购物是为了买到需要的商品,而营业员也希望做到这一点,说明商品质量确实好,这样就能留住一定的顾客群。加强__类商品的销售,对每月下发的__明细单要认真的查找。对毛利高的品种种类要全,避免有断货的情况发生。填好缺少商品登记记录,及时与采购部联系。每月会员日,提前做好宣传工作尽可能通知到每一位会员。

三、人员管理,店容店貌

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团结好店内员工,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了解每一位员工的优点所在,并发挥其特长,做到量才适用。增强本店的凝聚力,使之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

为了给顾客创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为公司创作更多的销售业绩,带领员工做好每天的清洁工作,为顾客营造一个舒心的购物环境;积极主动的为顾客服务,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需求;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并以发自内心的微笑和礼貌的文明用语,使顾客满意的离开本店。认真填写__的相关资料,陈列的时候按照种类的不同进行摆放。整理好商品购进记录、库存记录、陈列商品的按月检查记录及近效期商品的催销记录。

员工年度职位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指导思想,坚决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二、具体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学校工作计划,坚持小计划配合大计划,具体作好每项工作。

(一)图书馆工作

1、配合计算机管理人员做好师生的图书借阅工作,督促教师按时归还,不损坏图书。

2、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做好阅览室阅览工作。

3、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方便,服务于广大师生。

4、做好学生阅览工作,保证学生阅览图书的质量和数量。

5、对学生阅览作出相应指导,为学生提供有益的书籍,指导他们做读书笔记

6、备好读书活动教案,定期开展读书活动,记录好学生的阅读情况。

7、做好图书的编码录入工作,用中图法进行图书采编,确保图书管理现代化。

8、保持图书室整齐干净,定期整理书架,将图书按标准摆放。

(二)校门值周工作

1、按时到岗,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坚守岗位。

2、配合门卫值周时杜绝陌生人进入校园,杜绝学生走出校园。

3、做好值周学生的培训工作,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从而完成好值周工作。

4、配合领导检查班级卫生情况,督促值日生按时打扫,不拖拉,铃声响后回到教室。

5、做好清校工作,督促各班按时让学生离校。

员工年度职位工作计划41、认真履行国家、行业和省市有关标准、法规,按照公司《质量手册》规范公司内部质量、环境等管理体系有关的日常工作。

2、对公司的质量体系管理工作负主要责任。

按ISO9000:__、YYT0287-__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得到建立和保持;负责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之外部联络。

3、负责体系文件控制,审核质量手册、质量方针、目标;

指导各部门负责人对相关文件之使用、保管、收集、整理与归档。负责对现有体系文件定期评审。

4、审查各部门编制之质量记录在案格式,并审批;

负责监督、管理各部门之质量记录;指导各部门对质量记录之整理和保管。

5、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制定管理评审计划、收集并提供管理评审所需之资料,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协助、协调、监督实施管理评审中相关纠正、预防措施。

6、评审、设计开发验证报告,协助审核试产报告;

为工程部经理批准项目建议书、量产报告提供质量方面参考意见;指导采购部对所需物料采购之质量检查工作,市场调研或分析,市场信息及新产品动向;指导研发质控部负责新产品检验和试验、新产品的加工试制和生产。

7、负责协调、协助工程部设计、开发产品之组织、协调、实施工作,设计开发、策划、确定设计、开发组织之技术接口、输入、输出、验证、书、下达设计开发任务书,设计开发方案设计开计划书、设计开发。

8、指导生产部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设施之维护保养、编制必要之作业指导书、负责产品防护,指导生产主管对《月生产计划》之审批;

指导工程部编制工艺规程;指导质检部进行了产品验证和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负责对设施采购的质量审批,指导销售部在各方面售后服务之工作。

9、协助总经理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

全面负责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选定审核组长及审核员,并审核年度内审计划、审核实施计划、审核报告。

10、指导质量体系办公室编写《年度内审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组织、协调内审活动之开展;指导审核组长编写内部审核报告。对内审或管理评审提出的纠正预防措施之指导、跟踪、监督、验证。

员工年度职位工作计划5为加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更好地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服务,依据集团公司有关文件精神,宿松风电__年档案工作计划要点以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档案管理的组织建设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国资委、国家档案局、国电集团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和项目公司的档案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明确项目筹建处和项目公司的第一责任人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综合管理部为档案管理工作机构。在岗位配置、职责、经费、设备设施等方面予以落实和保证。根据岗位情况有计划的选送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满足岗位工作要求。

二、做好档案管理的体系建设基础工作

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和集团关于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以档案的完整、齐全、安全和利用为目标,制定和完善各项档案管规章制度,构建科学、合理、配套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档案编目、台帐资料分类等基础性工作,确保归档资料账实相符,同时按要求建立档案管理评价办法。

三、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根据岗位情况有计划的选送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满足岗位工作要求。积极参加集团内部及档案协助组的工作、业务交流和培训学习活动。

四、加强硬件配备和信息化建设

根据档案管理和集团公司相关要求,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及时添置档案柜及相关设施,做好档案资料的防盗、防光、防尘、防潮、防鼠、防火、防腐、防高温。同时根据项目工作进度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步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2)

一、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演变

政府是对外援助的主要行为体,在对外援助工作中起着主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开始进行对外援助活动。随着对外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援外管理机构也几经改变,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援助的工作主要是由商务部及其前身进行管理的。从商务部机构变迁的过程就可清晰地掌握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展过程。

(一)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初始阶段(1950―1960年)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提供援助,主要是物资及少量现汇和技术援助。当时,对外援助任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下达,交有关部门执行。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对外贸易部,从此,物资援助开始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组织下属各进出口总公司实施。财政部负责拨款并直接管理现汇援助。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同年,中国开始对外提供成套项目援助,由对外贸易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其中对外贸易部负责援助谈判和协议签订工作,国家计划委员会则按照专业分工原则将项目交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1956年对外贸易部下设技术合作局、成套设备局和对外经济联络部等,共同负责援外工作的执行。

(二)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发展阶段(1961―1982年)

1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1―1964年)

1961年3月1日设立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对外经济联络总局下设成套设备局和经济合作局,负责全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的归口管理,将原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负责管理的成套项目援助和由财政部管理的现汇援助改由对外经济联络总局负责管理。

2 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64―1970年)

1964年撤销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同时设立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总管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该委员会下设三局负责对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援助,并成立设备材料局和技术室负责对外经援事宜。1965年3月1日在华东、华北、东北和中南等四大区成立对外经济联络局,作为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派出机构,负责组织援外材料设备、派遣专家、培训外国实习生,以及接待外国代表团等工作。

3 对外经济联络部(1970年6月―1982年3月)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受援国的数目以及援助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增加。为了强化援外业务的功能,197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改为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济联络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和6个局,分别掌管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国家、外国实习生、计划财务和经济合作事务等。在地方上,除了青海、宁夏和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都相继成立了援外管理机构,如对外经济联络局、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援外办公室等等。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以及后来的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我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工作,主要职责为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对亚、非、拉国家经济援助谈判工作,对外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议定书,掌握协议、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了解援外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的工作进度,办理清算手续等;安排对外援款的拨款使用计划,编制援外计划;处理列席八国经互会各常委会的工作,办理国际间有关国家的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和农林电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工作;对外派遣技术援助专家,考察专家,推荐和派遣实习生,交换技术资料和实物样品等工作。

(三)援外管理体系化阶段(1982年至今)

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逐渐体系化,对外援助的主要工作由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务院直属部门承担。

1 对外经济贸易部(1982年3月―1993年3月)

1982年3月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归口管理我国的对外援助,其对外援助方面的主要职责为:拟定和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签署有关协议;编制和组织实施年度援助计划;监督检查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情况;管理援外经费、专项优惠贷款、专项基金等;推行援外方式改革。

2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3年3月―2003年3月)

1993年3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作为中央具体负责计划和管理外援的机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归口管理对外援助,负责对外援助工作,具体包括: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和方案;签署并执行对外援助计划,监督检查援外项目执行情况,管理援外资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专项基金等政府援外资金;推进援外方式改革。其下设的对外援助司是管理我国对外援助的专门机构,职能包括:拟定和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编制对外援助计划并组织;编制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一般物资、现汇援助、人才培训援助与决算,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具体管理成套项目资金的使用;宏观监督、管理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项目,并解决政府间重大问题;牵头制订对发展中国家人才培训管理办法,会同地区司及有关单位提出年度工作方案,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推行援外方式改革。

3 商务部(2003年至今)

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归口管理我国对外援助工作,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主要负责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订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计划,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并组织实施等。商务部援外司是国家援外工作的归口管理机构,负责拟订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和方案,签署并执行有关协议;编制并执行对外援助计划,监督检查援外项目执行情况,管理援外资金、援外优惠贷

款、援外专项基金等我国政府援外资金;推进援外方式改革。

从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主要是由商务部及其前身主管的,这与其他国家对外援助主要由外交部主管有所不同。商务部及其下属的援外司在主管援外工作比较侧重对外援助的经济层面;而外交部主管则更多地考虑政治和外交利益,视援外为外交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外援助管理体制

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涉及国内大量物资、人力、资金的筹集和组织,需要中央和地方许多部门、单位的协作配合;同时,还必须同受援国政府协调行动,密切合作。纵观五十多年来对外援助的发展,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总交货人部制、承建部负责制到投资包干制、承包责任制、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一)总交货人部制(1958年―197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刚开始对外提供成套项目援助,经援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向中国提供成套设备项目的做法。1958年,进一步确定实行总交货人部制,即为了确保援外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国家计委按援外项目的专业性质,指定中央有关部担任总交货人。总交货人部应该根据承担的项目,负责选调人员,搜集资料,勘察厂址,编制和审定设计任务书,编制援外预算,供应设备和材料,进行设备安装、调整和试运转等工作,并且负责培训受援国家的生产技术人员。中央总交货人部可以根据地方的工业特点和生产能力,委托某一个省、市、自治区负责完成援外项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任务。总交货人部和有关地区必须加强协作,共同保证任务的完成。

在总交货人部制的管理体制下,可以由总交货人部调集力量,直接组织援外项目实施;也可以由总交货人部委托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业厅(局)(总称为筹建单位)来执行,这些执行单位作为筹建单位,此时的总交货人部仅负责审定项目建设方案和设计,以及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出国考察组、专家组的工作。一些援外项目中包括的土木建筑、广播、电信、动力等工程,如果总交货人部没有这类专业单位和技术力量,则委托有关专业部门协作完成。接受协作任务的部门称为协作交货人部,它们大多也把协作任务委托其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或地方专业厅(局)(统称为协作单位)执行。

1961年以后,由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0―1964)和后来的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64―1970)负责协调各总交货人部和协作交货人部的工作。总交货人部制管理体制如下表所示:

50年代和60年代,对外援助的国别和经援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但总的援助规模还不大。总交货人部制基本上同当时的援外任务和国内经济体制相适应,有效地保证了经援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二)承建部负责制(1971年―1980年12月)

随着受援国的增多,援外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五六十年代实行的总交货人部制已经不能适应对外援助工作的实际需要。1971年放弃总交货人部制,开始实行新的援外管理体制――承建部负责制。

承建部负责制的出发点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由承建部对经援项目的实施负经济和技术责任,而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交由地方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国家对外承担的经援项目,按行业分工,确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作为承建部。承建部根据项目要求,征得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确定项目的筹建单位、设计单位、协作单位;然后由对外经济联络部(1970―1982)代表国务院正式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项目筹建(协作)任务。项目的土木建筑、广播、电信、动力等工程,仍可由承建部直接委托有关专业部门(称为协作部)负责。协作部在获得地方政府同意后,也可将协作任务委托给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地方专业厅(局)负责完成。

承建部负责制的运作,主要依靠各承建部、协作部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由于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对经援项目进行管理,因此承建部和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中缺乏必要的自,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项目实施单位责任不落实、经费实报实销等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避免承建部负责制的缺陷,对外经济联络部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开始探索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经援项目。

(三)投资包干制(1980年12月―1983年12月)

1980年12月,对外经济联络部颁发了《关于对外经援项目试行投资包干制的暂行办法》。所谓的投资包干制,就是国家把实施某一经援项目的全部工作,承包给某一特定部门或地区,由其负担全面经济技术责任,并对项目实施的管理享有自。

(四)承包责任制(1983年12月―1993年)

经过三年的试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3年12月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布《对外经援项目承包责任制暂行办法》,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具体做法是将原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承包单位,改为由其所属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或其他具有法人地位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作承包单位,实行政企分开,有利于真正实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部分项目通过招标确定国内承包单位,使承包单位的责、权、利相结合,增强了经济核算和质量与效益观念,调动了它们完成援外任务的积极性,缩短了一些项目的建设周期。

(五)企业总承包责任制(1993年至今)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到1993年,根据政企职责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的原则,援外工作由行政和事业单位分段管理的体制,改为行政部门集中行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政府部门运用行政规章和经济手段对援外工作实行规范化的宏观管理,同时建立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由总承包企业作为中国政府指定中方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援外任务,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援外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的转变折射出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具体管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交货人部制、承建部负责制到逐渐市场化阶段的投资包干制、承包责任制、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的变化过程。建立合理的、同国内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施对外援助的管理体制,对于保证各项对外援助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中国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援助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外援助管理

体制开始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除主管部门商务部外,中央政府各机构和部门中,负责对外援助事务的主要有外交部、财政部等23个部委,以及地方省区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等也共同参与了对外援助的管理体系。现阶段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机构按层级可以划分为国家归口管理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地方管理机构和驻外管理机构四个层次。

(一)国家归口管理机构

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归口管理我国对外援助工作,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商务部下设援外司,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援外司的具体职能包括: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定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负责政府间援助谈判,商签援助协议,处理政府间援助事务,办理援外项目对外移交,负责援外贷款偿还和债务重组工作;核准各类援外项目实施企业的投标资格,组织援外项目决标,下达援外项目任务,检查监督各类援外项目的实施;负责编报对外援助资金预决算和援外统计工作;负责使用援外经费,监督和管理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基金项目,并解决政府间重大问题;指导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的相关援外工作等。

2003年3月,商务部成立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援外司将原由其负责的援外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交由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承担,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在工作中接受援外司的指导。

(二)部门管理机构

除商务部外,国务院所属各有关部委也负责承担和管理一些对外援助事务,参与对外援助工作,按行业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各与对外援助有关的部门,一般都设有管理对外援助的机构,有的由对外联络司(局),或外事司(局)兼管,有的专设援外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对外援助的各项工作。商务部及其下属的援外司在制定和执行具体的援外项目时,比较侧重对外援助的经济层面;外交部在制定与外援有关的政策时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利益的考虑,往往视援外为实现外交总体战略的一个载体,对援外的原则和导向等做出规定;财政部负责财政援助,部内财务、人事、纪检和地区司等单位与商务部、外交部以及技术专家建立了对援外项目的巡检制度;卫生部负责援外医疗队的选派和管理;商务部国际司负责国际多边组织间的援助事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与多边开发银行的联系;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优惠贷款项目;科技部管理中国对外科技援助工作;农业部承办政府间农业涉外事务,组织有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教育部、全国妇联也承担部分援助事务。

(三)地方管理机构

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一定的对外援助的归口管理,在对外援助中发挥协调管理职能,一方面,协助商务部做好各方面工作,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另一方面对援外实施主体的监督管理、推荐属地援外企业的工作、参与与属地企业相关的援外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情况。

(四)驻外管理机构

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驻外管理机构是驻外使馆经商处(经济参赞处或经济商务参赞处),或中国派驻受援国的经济代表处。中国驻越南大使馆1956年5月设立的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是中国第一个驻外管理对外援助的代表机构。

驻外使馆经商处是中国与受援国发展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协助商务部对援外物资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并根据商务部授权处理有关的政府间事务。驻外使馆经济参赞处或经济代表处在管理中国对外援助工作方面的职责包括:执行国家援外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关于援外工作的指示。重视国别研究,加强与驻在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疏通和拓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渠道,促进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根据国内主管部门的授权,及时办理政府间协议(包括协定、换文、会谈纪要、交接证书、账务处理细节等)的有关事宜;加强对各类援外项目的管理与协调。要将项目中方人员纳入援外人员管理,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好对受援国的人才培训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培训需求和对中国培训项目的反馈意见,审核受训人员,研讨新的培训方式;及时反馈受援国援助要求,如认为可行,应报国内主管部门研究;做好中国援外工作的对外宣传工作,以增进了解,扩大影响,促进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

经过逐步的调整和改革,中国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政府到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援外管理网络,形成了由商务部牵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国内外相互配合的援外工作格局。2006年,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契机,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与中央各有关部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部门沟通与协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援外管理机制,提高援外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各机制的建立和强化,对外援助工作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援外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三、对外援助执行机构

对外援助包括成套设备项目、一般物资援助、现汇援助、人才培训援助、援外合资合作、政府优惠贷款等,根据对外援助方式的不同我国对外援助的程序及执行机构也有所不同。

(一)对外援助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历来是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受援国政府提出项目要求后,两国政府签订政府间援助协议,由中国专家组成的考察组考察受援国提出项目的可行性;若项目可行,则两国政府办理立项换文手续,选择中国国内的设计咨询机构与受援国签订设计合同,对项目进行设计;再通过招议标方式选择中国企业与受援国签订施工合同实施项目;项目完成后,由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各自派专家组成项目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并签订交接证书。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简称中成集团)成立于1959年11月。在此后的三十四年间,公司受中国政府委托,作为我国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唯一的专门执行机构,对内行使政府职能,统一组织管理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建设工作,对外作为我国援外项目的总实施单位,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组织实施了1400多个大、中型成套项目,在我国成套项目对外援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中成集团进行改组,改组后的中成集团在实施我国对外援助中成套设备和技术进出口中依然具有优势。

(二)技术合作项目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在中国已在受援国援建成套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受援国政府请求,我国可对已援建成套项目进行技术合作。双方政府办

理换文手续,对技术合作的内容、派遣人数、专业、合作费用、合作期限及提供项目所需维修零配件等加以规定,由中国商务部选派中国企业(一般为原项目实施企业)承担项目的技术合作。在项目技术合作期间,受援国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援助的中方企业必要的生活条件,办理所需物资进口,派遣合格人员参加培训等。

(三)政府贴息的优惠贷款项目

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始于1995年5月,是我国对外援助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该项贷款的唯一承贷行,负责优惠贷款的项目评审、贷款协议的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本息回收等工作。商务部为该项业务的政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政策和计划及与受援国商签政府间框架协议,并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优惠贷款项目。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我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建设、经营的生产性项目,或提供我国生产的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等。根据受援国的要求和我国的可能,我国政府同受援国政府就提供“优惠贷款”的额度、主要贷款条件、使用范围、承贷行、转贷行等签订政府间框架协议。我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在两国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前可以先行探讨项目供我国向受援国提供“优惠贷款”时参考。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审核由受援国政府或两国合资企业或中国企业提出的拟使用优惠贴息贷款项目,并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同受援国政府指定银行对项目进行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对确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受援国政府指定银行或政府部门签订借贷协议。在借贷协议签订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会同受援国银行选择贷款使用企业实施项目,并规定监督贷款使用,以及收回到期贷款本息。

以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形式的对外援助实施过程涉及到较多部门,商务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主要管理机构,财政部提供贴息资金,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督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每年的贷款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外交部、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

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起到较大作用,尤其表现在协助商务部对申请援外优惠贷款项目企业资信进行审核。而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须参加由属地企业承担实施援外成套项目的检查验收及重大援外工程联合检查。

(四)援外合资合作项目

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是用于支持我国企业利用受援国当地资源和我国设备、技术,与受援国企业在受援国经营有市场、有效益并以生产性为主的中小型合资合作项目的专项资金。

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由商务部和财政部统一实施管理。商务部负责援外合资合作项目的立项审批,对外签订协议,向财政部报送“基金”的年度使用计划和“基金”的年度决算,负责项目借款合同的签订、拨款和借款催收,并根据财政部核准的“基金”年度使用计划、决算和有关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国务院有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外经贸厅、委对申请基金的项目进行审核,合格后转报商务部。我国各驻外使馆经商参处配合企业做好境外项目的考察和当地市场的调研工作,并根据驻在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对项目进行审核,合格后向商务部出具项目建议书。援外司负责对项目进行审核、计财司负责审查借款单位财务状况并核定借款金额,对于借款金额超过(含)1000万元人民币或等额美元的项目,由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共同审核并确定借款金额。

(五)援外人力资源项目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援外支出增长近五倍,且培训领域和专业范围不断扩展。援外人力资源项目的实施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部委、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全国性行业的推荐,并由商务部最终评审确定。

2000年,我国面向非洲国家设立的“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等,该基金的使用根据培训专业的数量和非洲国家学员报名的情况而定,不设固定限额。由商务部负责以经济管理官员研修活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项下的专业技术培训、双边培训、派专家“走出去”培训等方式为非洲国家进行人员培训。

(六)一般物资赠送

受援国政府提出物资赠送要求后,两国政府签订政府间协议。受援国国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所需物资清单,并与中国商务部根据协议金额确定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中国商务部选定中国企业负责物资的组货和发运,如有必要即提供售后服务,如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等。

(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在海啸、地震、飓风、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向受灾过提供紧急救灾物资、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以及现汇资金等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实施过程中涉及外交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地震局等,各部门按各自职能,协调配合,落实救援事项。

对外援助项目通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单位的密切合作,对于保证各项对外援助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法律法规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开展,特别是1994年对外援助改革以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管理办法等,对援外活动进行协调管理,这些部门法规对援外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管理、援外人员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对外援助法律、法规。现有的对外援助工作主要是在由部门规章为主体,由一系列规范文件和部门规章构成的援外制度体系下进行的。

(一)援外资金使用

关于援外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对外援助支出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对对外援助支出的范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财务监督和管理做出了相对较为具体的规定。援外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委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管理本部门的援外资金。

关于援外专项基金的管理,1992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和经贸部共同管理,并对专项资金和借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1998年用新的《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管理办法》代替原管理办法,加强对援外专项资金的管理,并制定《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细则》,加强对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财务管理。

(二)援外项目管理

1998年以来,外经贸部以及后来的商务部在援外项目管理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援外物资项目、成套设备项目、人员培训项目工作。1998年对外经贸部制定了《对外

援助物资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对外援助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办法》、《对外援助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办法》;1999年又颁布了《对外援助项目奖惩办法》;2004年商务部又出台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对外援助物资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2005年商务部全面启动各类援外项目合同标准文本的协定工作,并开始起草《援外成套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办法》《对外援助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制定并了《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对外援助实施进度的意见》、《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内部暂行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2006年商务部正式颁布了《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援外成套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考察设计评标办法(暂行)》和《商务部关于对外援助项目评标结果公示和质疑处理的规定(试行)》。由此逐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援外项目法规制度,明晰了援外项目的分类管理,规范了援外项目招标制度和实施企业的资格认定,并加强了对援外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商务部2008年第18号令)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援外人员的管理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3)

一、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演变

政府是对外援助的主要行为体,在对外援助工作中起着主导、管理和协调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开始进行对外援助活动。随着对外援助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援外管理机构也几经改变,但总的来说我国对外援助的工作主要是由商务部及其前身进行管理的。从商务部机构变迁的过程就可清晰地掌握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展过程。

(一)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初始阶段(1950—1960年)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提供援助,主要是物资及少量现汇和技术援助。当时,对外援助任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下达,交有关部门执行。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对外贸易部,从此,物资援助开始由对外贸易部统一管理,组织下属各进出口总公司实施。财政部负责拨款并直接管理现汇援助。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同年,中国开始对外提供成套项目援助,由对外贸易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归口管理,其中对外贸易部负责援助谈判和协议签订工作,国家计划委员会则按照专业分工原则将项目交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1956年对外贸易部下设技术合作局、成套设备局和对外经济联络部等,共同负责援外工作的执行。

(二)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发展阶段(1961—1982年)

1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1—1964年)

1961年3月1日设立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对外经济联络总局下设成套设备局和经济合作局,负责全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工作的归口管理,将原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负责管理的成套项目援助和由财政部管理的现汇援助改由对外经济联络总局负责管理。

2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64—1970年)

1964年撤销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同时设立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总管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该委员会下设三局负责对社会主义国家、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援助,并成立设备材料局和技术室负责对外经援事宜。1965年3月1日在华东、华北、东北和中南等四大区成立对外经济联络局,作为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的派出机构,负责组织援外材料设备、派遣专家、培训外国实习生,以及接待外国代表团等工作。

3对外经济联络部(1970年6月—1982年3月)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受援国的数目以及援助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增加。为了强化援外业务的功能,197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改为对外经济联络部。对外经济联络部下设办公厅、政治部和6个局,分别掌管社会主义国家、非洲国家、外国实习生、计划财务和经济合作事务等。在地方上,除了青海、宁夏和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都相继成立了援外管理机构,如对外经济联络局、对外经济联络办公室、援外办公室等等。

对外经济联络总局以及后来的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负责我国对亚、非、拉国家的经济援助和经济技术合作工作,主要职责为在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对亚、非、拉国家经济援助谈判工作,对外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议定书,掌握协议、议定书的执行情况,了解援外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的工作进度,办理清算手续等;安排对外援款的拨款使用计划,编制援外计划;处理列席八国经互会各常委会的工作,办理国际间有关国家的铁路、交通、民航、邮电和农林电等方面的经济技术合作工作;对外派遣技术援助专家,考察专家,推荐和派遣实习生,交换技术资料和实物样品等工作。

(三)援外管理体系化阶段(1982年至今)

我国对外援助管理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已逐渐体系化,对外援助的主要工作由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务院直属部门承担。

1对外经济贸易部(1982年3月—1993年3月)

1982年3月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合并,成立对外经济贸易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归口管理我国的对外援助,其对外援助方面的主要职责为:拟定和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签署有关协议;编制和组织实施年度援助计划;监督检查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情况;管理援外经费、专项优惠贷款、专项基金等;推行援外方式改革。

2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3年3月—2003年3月)

1993年3月16日,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作为中央具体负责计划和管理外援的机构,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的职责之一就是归口管理对外援助,负责对外援助工作,具体包括: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和方案;签署并执行对外援助计划,监督检查援外项目执行情况,管理援外资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专项基金等政府援外资金;推进援外方式改革。其下设的对外援助司是管理我国对外援助的专门机构,职能包括:拟定和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编制对外援助计划并组织;编制对外援助成套项目、一般物资、现汇援助、人才培训援助与决算,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具体管理成套项目资金的使用;宏观监督、管理企业实施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项目,并解决政府间重大问题;牵头制订对发展中国家人才培训管理办法,会同地区司及有关单位提出年度工作方案,负责项目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推行援外方式改革。

3商务部(2003年至今)

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归口管理我国对外援助工作,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主要负责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订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计划,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并组织实施等。商务部援外司是国家援外工作的归口管理机构,负责拟订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和方案,签署并执行有关协议;编制并执行对外援助计划,监督检查援外项目执行情况,管理援外资金、援外优惠贷款、援外专项基金等我国政府援外资金;推进援外方式改革。

从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主要是由商务部及其前身主管的,这与其他国家对外援助主要由外交部主管有所不同。商务部及其下属的援外司在主管援外工作比较侧重对外援助的经济层面;而外交部主管则更多地考虑政治和外交利益,视援外为外交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外援助管理体制

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涉及国内大量物资、人力、资金的筹集和组织,需要中央和地方许多部门、单位的协作配合;同时,还必须同受援国政府协调行动,密切合作。纵观五十多年来对外援助的发展,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经历了从总交货人部制、承建部负责制到投资包干制、承包责任制、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一)总交货人部制(1958年—197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刚开始对外提供成套项目援助,经援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向中国提供成套设备项目的做法。1958年,进一步确定实行总交货人部制,即为了确保援外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按期完成,国家计委按援外项目的专业性质,指定中央有关部担任总交货人。总交货人部应该根据承担的项目,负责选调人员,搜集资料,勘察厂址,编制和审定设计任务书,编制援外预算,供应设备和材料,进行设备安装、调整和试运转等工作,并且负责培训受援国家的生产技术人员。中央总交货人部可以根据地方的工业特点和生产能力,委托某一个省、市、自治区负责完成援外项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任务。总交货人部和有关地区必须加强协作,共同保证任务的完成。

在总交货人部制的管理体制下,可以由总交货人部调集力量,直接组织援外项目实施;也可以由总交货人部委托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业厅(局)(总称为筹建单位)来执行,这些执行单位作为筹建单位,此时的总交货人部仅负责审定项目建设方案和设计,以及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出国考察组、专家组的工作。一些援外项目中包括的土木建筑、广播、电信、动力等工程,如果总交货人部没有这类专业单位和技术力量,则委托有关专业部门协作完成。接受协作任务的部门称为协作交货人部,它们大多也把协作任务委托其下属企业、事业单位或地方专业厅(局)(统称为协作单位)执行。

1961年以后,由对外经济联络总局(1960—1964)和后来的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64—1970)负责协调各总交货人部和协作交货人部的工作。总交货人部制管理体制如下表所示:

50年代和60年代,对外援助的国别和经援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但总的援助规模还不大。总交货人部制基本上同当时的援外任务和国内经济体制相适应,有效地保证了经援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二)承建部负责制(1971年—1980年12月)

随着受援国的增多,援外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五六十年代实行的总交货人部制已经不能适应对外援助工作的实际需要。1971年放弃总交货人部制,开始实行新的援外管理体制——承建部负责制。

承建部负责制的出发点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由承建部对经援项目的实施负经济和技术责任,而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交由地方来完成。具体做法是:国家对外承担的经援项目,按行业分工,确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作为承建部。承建部根据项目要求,征得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后,确定项目的筹建单位、设计单位、协作单位;然后由对外经济联络部(1970—1982)代表国务院正式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下达项目筹建(协作)任务。项目的土木建筑、广播、电信、动力等工程,仍可由承建部直接委托有关专业部门(称为协作部)负责。协作部在获得地方政府同意后,也可将协作任务委托给有关企业、事业单位或地方专业厅(局)负责完成。

承建部负责制的运作,主要依靠各承建部、协作部和各地方政府之间的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由于这种管理体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对经援项目进行管理,因此承建部和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中缺乏必要的自,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项目实施单位责任不落实、经费实报实销等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避免承建部负责制的缺陷,对外经济联络部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开始探索用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经援项目。

(三)投资包干制(1980年12月—1983年12月)

1980年12月,对外经济联络部颁发了《关于对外经援项目试行投资包干制的暂行办法》。所谓的投资包干制,就是国家把实施某一经援项目的全部工作,承包给某一特定部门或地区,由其负担全面经济技术责任,并对项目实施的管理享有自。

(四)承包责任制(1983年12月—1993年)

经过三年的试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83年12月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布《对外经援项目承包责任制暂行办法》,全面实行承包责任制。具体做法是将原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承包单位,改为由其所属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或其他具有法人地位的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作承包单位,实行政企分开,有利于真正实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部分项目通过招标确定国内承包单位,使承包单位的责、权、利相结合,增强了经济核算和质量与效益观念,调动了它们完成援外任务的积极性,缩短了一些项目的建设周期。

(五)企业总承包责任制(1993年至今)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到1993年,根据政企职责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的原则,援外工作由行政和事业单位分段管理的体制,改为行政部门集中行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政府部门运用行政规章和经济手段对援外工作实行规范化的宏观管理,同时建立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由总承包企业作为中国政府指定中方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援外任务,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援外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的转变折射出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具体管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总交货人部制、承建部负责制到逐渐市场化阶段的投资包干制、承包责任制、企业总承包责任制的变化过程。建立合理的、同国内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实施对外援助的管理体制,对于保证各项对外援助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援助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外援助管理体制开始形成。目前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机构除主管部门商务部外,中央政府各机构和部门中,负责对外援助事务的主要有外交部、财政部等23个部委,以及地方省区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等也共同参与了对外援助的管理体系。现阶段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管理机构按层级可以划分为国家归口管理机构、部门管理机构、地方管理机构和驻外管理机构四个层次。

(一)国家归口管理机构

商务部是主管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归口管理我国对外援助工作,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商务部下设援外司,负责对外援助工作中政府层面的事务管理和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援外司的具体职能包括:拟定并执行对外援助政策,起草对外援助法律、法规,拟定部门规章,研究和推进对外援助方式改革;编制对外援助计划并组织实施,拟订国别援助方案,确定援助项目;负责政府间援助谈判,商签援助协议,处理政府间援助事务,办理援外项目对外移交,负责援外贷款偿还和债务重组工作;核准各类援外项目实施企业的投标资格,组织援外项目决标,下达援外项目任务,检查监督各类援外项目的实施;负责编报对外援助资金预决算和援外统计工作;负责使用援外经费,监督和管理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基金项目,并解决政府间重大问题;指导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的相关援外工作等。

2003年3月,商务部成立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援外司将原由其负责的援外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交由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承担,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在工作中接受援外司的指导。

(二)部门管理机构

除商务部外,国务院所属各有关部委也负责承担和管理一些对外援助事务,参与对外援助工作,按行业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各与对外援助有关的部门,一般都设有管理对外援助的机构,有的由对外联络司(局),或外事司(局)兼管,有的专设援外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对外援助的各项工作。商务部及其下属的援外司在制定和执行具体的援外项目时,比较侧重对外援助的经济层面;外交部在制定与外援有关的政策时主要是出于政治和外交利益的考虑,往往视援外为实现外交总体战略的一个载体,对援外的原则和导向等做出规定;财政部负责财政援助,部内财务、人事、纪检和地区司等单位与商务部、外交部以及技术专家建立了对援外项目的巡检制度;卫生部负责援外医疗队的选派和管理;商务部国际司负责国际多边组织间的援助事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与多边开发银行的联系;中国进出口银行负责优惠贷款项目;科技部管理中国对外科技援助工作;农业部承办政府间农业涉外事务,组织有关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教育部、全国妇联也承担部分援助事务。

(三)地方管理机构

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一定的对外援助的归口管理,在对外援助中发挥协调管理职能,一方面,协助商务部做好各方面工作,执行对外援助的政策、规章、制度和援助方案;另一方面对援外实施主体的监督管理、推荐属地援外企业的工作、参与与属地企业相关的援外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对外援助项目的实施情况。

(四)驻外管理机构

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的驻外管理机构是驻外使馆经商处(经济参赞处或经济商务参赞处),或中国派驻受援国的经济代表处。中国驻越南大使馆1956年5月设立的中国驻越南经济代表处,是中国第一个驻外管理对外援助的代表机构。

驻外使馆经商处是中国与受援国发展经贸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协助商务部对援外物资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并根据商务部授权处理有关的政府间事务。驻外使馆经济参赞处或经济代表处在管理中国对外援助工作方面的职责包括:执行国家援外方针政策和国务院关于援外工作的指示。重视国别研究,加强与驻在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流和沟通,疏通和拓展经济技术合作的渠道,促进双方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的发展;根据国内主管部门的授权,及时办理政府间协议(包括协定、换文、会谈纪要、交接证书、账务处理细节等)的有关事宜;加强对各类援外项目的管理与协调。要将项目中方人员纳入援外人员管理,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好对受援国的人才培训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培训需求和对中国培训项目的反馈意见,审核受训人员,研讨新的培训方式;及时反馈受援国援助要求,如认为可行,应报国内主管部门研究;做好中国援外工作的对外宣传工作,以增进了解,扩大影响,促进双边关系和经贸合作。

经过逐步的调整和改革,中国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从政府到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援外管理网络,形成了由商务部牵头,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国内外相互配合的援外工作格局。2006年,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契机,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与中央各有关部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部门沟通与协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援外管理机制,提高援外管理水平。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各机制的建立和强化,对外援助工作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援外管理体系总体框架基本形成。

三、对外援助执行机构

对外援助包括成套设备项目、一般物资援助、现汇援助、人才培训援助、援外合资合作、政府优惠贷款等,根据对外援助方式的不同我国对外援助的程序及执行机构也有所不同。

(一)对外援助成套项目

成套项目援助历来是我国对外援助的主要方式。受援国政府提出项目要求后,两国政府签订政府间援助协议,由中国专家组成的考察组考察受援国提出项目的可行性;若项目可行,则两国政府办理立项换文手续,选择中国国内的设计咨询机构与受援国签订设计合同,对项目进行设计;再通过招议标方式选择中国企业与受援国签订施工合同实施项目;项目完成后,由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各自派专家组成项目验收组进行项目验收,并签订交接证书。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简称中成集团)成立于1959年11月。在此后的三十四年间,公司受中国政府委托,作为我国对外援助成套项目唯一的专门执行机构,对内行使政府职能,统一组织管理我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建设工作,对外作为我国援外项目的总实施单位,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组织实施了1400多个大、中型成套项目,在我国成套项目对外援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中成集团进行改组,改组后的中成集团在实施我国对外援助中成套设备和技术进出口中依然具有优势。

(二)技术合作项目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是在中国已在受援国援建成套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的,应受援国政府请求,我国可对已援建成套项目进行技术合作。双方政府办理换文手续,对技术合作的内容、派遣人数、专业、合作费用、合作期限及提供项目所需维修零配件等加以规定,由中国商务部选派中国企业(一般为原项目实施企业)承担项目的技术合作。在项目技术合作期间,受援国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援助的中方企业必要的生活条件,办理所需物资进口,派遣合格人员参加培训等。

(三)政府贴息的优惠贷款项目

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始于1995年5月,是我国对外援助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政府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该项贷款的唯一承贷行,负责优惠贷款的项目评审、贷款协议的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本息回收等工作。商务部为该项业务的政府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订政策和计划及与受援国商签政府间框架协议,并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推荐优惠贷款项目。

“优惠贷款”主要用于我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建设、经营的生产性项目,或提供我国生产的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等。根据受援国的要求和我国的可能,我国政府同受援国政府就提供“优惠贷款”的额度、主要贷款条件、使用范围、承贷行、转贷行等签订政府间框架协议。我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在两国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前可以先行探讨项目供我国向受援国提供“优惠贷款”时参考。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审核由受援国政府或两国合资企业或中国企业提出的拟使用优惠贴息贷款项目,并推荐给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同受援国政府指定银行对项目进行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分析,对确有经济效益的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受援国政府指定银行或政府部门签订借贷协议。在借贷协议签订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会同受援国银行选择贷款使用企业实施项目,并规定监督贷款使用,以及收回到期贷款本息。

以政府贴息优惠贷款形式的对外援助实施过程涉及到较多部门,商务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主要管理机构,财政部提供贴息资金,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督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每年的贷款规模,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商务部、外交部、中国进出口银行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

政府贴息优惠贷款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起到较大作用,尤其表现在协助商务部对申请援外优惠贷款项目企业资信进行审核。而且地方商务主管部门须参加由属地企业承担实施援外成套项目的检查验收及重大援外工程联合检查。

(四)援外合资合作项目

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是用于支持我国企业利用受援国当地资源和我国设备、技术,与受援国企业在受援国经营有市场、有效益并以生产性为主的中小型合资合作项目的专项资金。

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由商务部和财政部统一实施管理。商务部负责援外合资合作项目的立项审批,对外签订协议,向财政部报送“基金”的年度使用计划和“基金”的年度决算,负责项目借款合同的签订、拨款和借款催收,并根据财政部核准的“基金”年度使用计划、决算和有关规定进行帐务处理。

国务院有关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的外经贸厅、委对申请基金的项目进行审核,合格后转报商务部。我国各驻外使馆经商参处配合企业做好境外项目的考察和当地市场的调研工作,并根据驻在国的经济、政治情况,对项目进行审核,合格后向商务部出具项目建议书。援外司负责对项目进行审核、计财司负责审查借款单位财务状况并核定借款金额,对于借款金额超过(含)1000万元人民币或等额美元的项目,由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共同审核并确定借款金额。

(五)援外人力资源项目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的援外支出增长近五倍,且培训领域和专业范围不断扩展。援外人力资源项目的实施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部委、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以及全国性行业的推荐,并由商务部最终评审确定。

2000年,我国面向非洲国家设立的“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用于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等,该基金的使用根据培训专业的数量和非洲国家学员报名的情况而定,不设固定限额。由商务部负责以经济管理官员研修活动、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项下的专业技术培训、双边培训、派专家“走出去”培训等方式为非洲国家进行人员培训。

(六)一般物资赠送

受援国政府提出物资赠送要求后,两国政府签订政府间协议。受援国国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所需物资清单,并与中国商务部根据协议金额确定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中国商务部选定中国企业负责物资的组货和发运,如有必要即提供售后服务,如设备安装、人员培训等。

(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是指在海啸、地震、飓风、旱灾等自然灾害发生后,我国政府向受灾过提供紧急救灾物资、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以及现汇资金等的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实施过程中涉及外交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地震局等,各部门按各自职能,协调配合,落实救援事项。

对外援助项目通过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单位的密切合作,对于保证各项对外援助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法律法规建设

随着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开展,特别是1994年对外援助改革以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行政法规、管理办法等,对援外活动进行协调管理,这些部门法规对援外资金使用、项目管理管理、援外人员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相应的对外援助法律、法规。现有的对外援助工作主要是在由部门规章为主体,由一系列规范文件和部门规章构成的援外制度体系下进行的。

(一)援外资金使用

关于援外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对外援助支出预算资金管理办法》,对对外援助支出的范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财务监督和管理做出了相对较为具体的规定。援外资金由财政部按预决算制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主管部委根据职责分工具体管理本部门的援外资金。

关于援外专项基金的管理,1992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多种形式援外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和经贸部共同管理,并对专项资金和借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1998年用新的《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管理办法》代替原管理办法,加强对援外专项资金的管理,并制定《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管理办法细则》,加强对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的财务管理。

(二)援外项目管理

1998年以来,外经贸部以及后来的商务部在援外项目管理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规,用以规范援外物资项目、成套设备项目、人员培训项目工作。1998年对外经贸部制定了《对外援助物资检验管理办法(试行)》、《对外援助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办法》、《对外援助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办法》;1999年又颁布了《对外援助项目奖惩办法》;2004年商务部又出台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对外援助物资项目实施企业资格认定办法》;2005年商务部全面启动各类援外项目合同标准文本的协定工作,并开始起草《援外成套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办法》《对外援助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办法》,同时制定并了《商务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对外援助实施进度的意见》、《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实施管理内部暂行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2006年商务部正式颁布了《对外援助物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援外成套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考察设计评标办法(暂行)》和《商务部关于对外援助项目评标结果公示和质疑处理的规定(试行)》。由此逐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援外项目法规制度,明晰了援外项目的分类管理,规范了援外项目招标制度和实施企业的资格认定,并加强了对援外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商务部2008年第18号令)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三)援外人员的管理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4)

本着长久服务公司发展、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职业目标的原则,本人现就公司正在招聘的“项目拓展”岗位公开竞聘。为方便各位领导对本人的应聘思想、潜力方向、职业规划及对拟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有较全面、详细的审查,特陈述如下:[找文章到范文搜 --

一、应聘缘由及思想

1、响应企业号召。

公司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公开招聘此岗位。作为公司员工中的一员,有义务积极响应公司招聘需求,增加企业甄选到合适人选的机会,同时可促进被录取人员的质量。

2、实现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需要。

早在公司上半年针对部分员工开展的职业规划调查时,本人就对自己在企业未来发展做了初步的规划: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利用2到4年的时间吸纳和学习各种行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由专业技术性岗位向复合、管理性岗位过渡,实现向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变。从目前的现状分析,通过2年来在营销企划中心的实际工作、学习,本人基本对中心的各类工作岗位及流程有了比较详尽的掌握,同时对门店的经营管理工作、业务招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工作有了基本的认知,因此希望在现阶段能够借助公司给员工提供的晋升机会争取实现更大的跨越和提升。

3、对自我能力的考评。

虽然能否被录取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但能力是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希望借助本次竞聘机会、借助领导们的考评,能正视自身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4、争取更大的价值回报。

更高级的岗位,体现在经济上的回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承担更大的管理及社会责任,我希望借助这种赋予的责任和权利为企业和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个人优/劣势

1、优势:

①历史经验

2001年3月—2002年4月,于合肥诺雅集团下属的新方舟国际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担任AE一职。服务客户:摩托罗拉、新飞电器、科龙电器、荣事达、汇源果汁。主要职责是跟踪分析上述品牌及竞争品牌在安徽市场的销售状况,定期提供市场报告和媒介监测报告,参与制定针对本地市场的媒介投放计划、新品上市计划、促销计划、品牌推广计划等相关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协调内外部配合事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广告知识、媒介知识、传播知识及品牌知识。为后期进一步从事手机行业的市场运作和现在的商业企划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002年4月—2004年9月,于安徽银利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担任市场专员、产品专员、销售助理一职。公司摩托罗拉、三星、联想、菲利蒲、海尔等品牌部分型号手机在安徽、江西、海南市场的销售工作。期间主要负责上述品牌型号手机在安徽市场的市场管理及推广工作,并协助销售总经理管理渠道、制定对销售经理考核管理制度、与上游厂商及移动运营商的业务沟通。期间独立负责工作有:争取上游厂商的市场政策、渠道激励方案的制定、促销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促销员绩效管理、市场费用支出管理等工作。此阶段工作经历,为本人了解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行业认知

商业营销企划是资源统筹性、整合性、前瞻性工作。营销企划工作紧密链接商品经营、现场管理、业务招商、顾客心理、市场运作等。这对于未来的项目拓展工作将是十分宝贵的沟通资源和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营销企划工作不仅体现在微观操作上,也体现在宏观分析上。项目拓展工作也将更多的决胜于宏观分析。

③外部沟通

未来项目拓展工作更多是和物业开发商、城市规划/建设等外界部门沟通、谈判,这些沟通对象多为知识渊博、社会及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精英人物,无形中决定了沟通的技巧和质量。本人在营销企划中心努力做好本岗工作的同时,积极与新闻媒介、边缘行业等其他外部行业保持积极的业务沟通,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在曾经的工作经历中与众多名企接触频繁,也同步积累了一定的沟通经验。

2、劣势:

①缺乏拟应聘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项目拓展涉及地产开发、商业投资及运营、金融分析、资本运营、投资效益分析等诸多方面知识,需要多方面学习及寻求帮助。

②社会经验不足。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5)

1库存现金的定义

流通中货币,或者称之为现金,是立即可以投入流通的一般等价物,起着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作用。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的发行机构,而居民、企事业单位是货币的使用者,商业银行则是货币从发行到使用的媒介。在电子货币快速发展的今天,现金仍然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商品交换媒介,现金的使用需求依然巨大。狭义的现金,是商业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商业银行作为现金流通的媒介,维持有序的货币流通环境,保障单位、居民的现金使用需求,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备付一定的现金库存。

2库存现金管理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现金库存的来源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满足单位或居民取款需求,而从货币发行机构领入的,用于投放的现金;二是超出社会使用需求,由单位或居民存入的,用于回笼的现金。因此,只要现金仍然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社会还有现金使用需求,商业银行依然是社会现金流通的媒介,其现金库存就会存在。但是,无论是商业银行主动备付的现金还是被动滞留在商业银行的现金,都未存入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不能获得人民银行给予的准备金利息,不能用于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总额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属于非生息资产,产生经营成本。此外,现金由于其特殊属性,在收付、整点、调运、交接、保管等商业银行内部以及银行体系间流转的各环节中都包含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一旦出现风险事件,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在保证现金支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现金库存规模,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也可以控制操作风险。

3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库存的因素

现金这种一般等价物由于其特殊的属性和作用,在银行内部流转时不仅受到银行内部管理能力和内部管理模式的影响,更要受到外部监管要求的影响,还要受到客户需求、业务发展、成本效益等因素的影响。

3.1外部影响因素

(1)人民银行人民币流通政策。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发行、管理的机构,其制定的人民币流通政策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金运营模式和管理措施。自2010年以来,人民银行着力提高票面质量,打击假币、反宣币犯罪,改善人民币流通环境,开展人民币流通“满意工程”,实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要求营业网点从客户收入的现金和用于向客户付出的现金分“两条线”管理,收入的现金必须经过“全额清分”才可以用于支付。这相对于以往商业银行从客户收入的现金经过柜员整点即可用于付出的要求要严格很多,增加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运营环节,降低了库存现金的周转效率,导致现金库存较慢增长。

(2)人民银行投放回笼制度。现金存在印制、调拨的过程,因此人民银行的现金投放、回笼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并对辖内商业银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商业银行每年要向人民银行报告投放、回笼计划,并按计划向人民银行办理现金领、缴。甚至在现金旺季(元旦至春节)要制定月计划、周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此外,人民银行还会下达小面额现金投放计划和残损人民币回笼计划,要求商业银行限时完成。人民银行计划性较强的现金投放、回笼制度和较为严谨的考核要求,造成商业银行为方便计划执行,制定较为宽松的投放、回笼计划,导致现金库存的增长。

(3)人民银行(同业)现金缴领制度。商业银行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者同业进行库存现金的缴领。目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般要求领、缴现不能在同一天进行;解缴必须同面值、同套现金成袋;领、缴现必须提前1天预约并经过人民银行审批。向同业缴款的,同业会要求缴存现金必须经过同业清分确认后才能入账。人民银行(同业)现金缴领制度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现金调拨工作,降低了库存现金的周转速度,导致现金库存的增长。

(4)现金使用习惯。社会的现金使用习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存取款业务规模。现金需求大的地区或时间段,存取款需求和业务规模较大,商业银行备付的现金库存也相对较多;现金需求小的地区或时间段,存取款业务需求和规模相对较小,商业银行备付的现金库存也可以相对较少。

(5)城市交通及网点位置。城市交通状况和网点地理位置直接决定了日常现金调拨的速度。城市交通状况差,网点设置分散,现金调拨的用时就长,每个网点为保证现金支付,备付的现金就相对较多;城市交通便捷,网点集中,现金调拨用时短,网点备付的现金就可以相对较少。

3.2内部影响因素

(1)商业银行内部现金管理水平。内部现金管理水平是现金管理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各级银行现金管理人员成本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强,管理积极主动、紧急事件反应、处置快速,工作计划合理、有效,银行的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低;反之,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高。

(2)商业银行现金管理模式。不同的内部现金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管理成本,但也决定了不同的内部现金周转效率。在人民银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的要求下,实行网点自主清分的现金周转速度就比实行清分中心集中清分的现金周转速度要快的多,但相对的要为每个网点配置清分设备,分配清分工作量,运营成本又要高的多。内部现金管理模式导致现金周转速度快的,银行的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低;反之,现金备付水平会相对较高。

(3)业务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现金存取款业务发展情况及渠道建设情况决定着现金存取款业务规模。业务快速发展,自助设备及网点增加,客户数量提高,银行备付的现金会相对增多;反之,备付的现金会相对减少。

(4)客户类型。不同客户类型的现金使用需求不同。单位客户现金存取次数较少,且大额取款都要求预约,现金存取相对不活跃;个人客户现金存取量相对较小,但较为频繁,其中老年客户更是如此。因此,个人客户较多、对私业务量较大的银行,备付的现金相对较多;反之,备付的现金相对会较小。

(5)现金业务类型。现金取款业务规模大于存款业务规模的,商业银行要从人民银行(同业)领取更多的现金,用以满足客户取款需求。现金存款业务规模大于取款业务规模的,商业银行要向人民银行(同业)存入更多的现金,而客户取款需求则可以通过清分客户存入现金来满足。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现金投放的环节少于现金回笼,因此现金取款业务规模大的银行,库存现金周转的速度快,降低现金库存的难度低,备付的现金相对较少;现金存款业务规模大的银行,库存现金周转的速度相对较慢,降低现金库存的难度大,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

(6)现金清分能力。在人民银行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的要求下,付出的现金都要经过现金清分的环节,因此现金清分的效率也是影响银行内部现金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现金清分能力强的商业银行,清分后现金回笼或者再投入使用的速度较快,备付的现金可以相对较少;反之,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

(7)额外的运输成本。满足客户取款需求,避免营业网点发生现金挤兑是银行现金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日常发生营业网点现金库存不能满足客户合理现金需求时,紧急的现金调运是必须的,但紧急的现金调运涉及现金押运和交接人员,需要安排额外的押运车辆、押运人员和提解人员,押运公司也会对额外的现金押运进行收费,且收费标准较高。为避免紧急的现金调运,银行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多;反之,备付的现金会相对较少。

4库存现金管理的建议

影响商业银行现金库存规模的因素有外部监管部门方面的,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还有社会形态、金融环境方面的。对于现金管理人员来说,能够主观介入乃至掌控的只能是提高自身现金管理的水平和优化内部的现金运营模式。商业银行库存现金的流转主要体现在中后台现金服务保障业务上,因此现金服务保障的效率高低决定了现金在银行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决定了现金备付水平。

4.1提高现金管理水平

(1)完善现金管理评价指标。商业银行备付现金库存的规模直接反应了其现金管理水平。目前,商业银行评价现金库存合理性的指标为现金备付率,即通过现金备付率历史数据的比较体现现金备付的是否合理,现金管理水平是否提高。现金备付率=现金库存余额/存款余额。存款余额不仅代表了客户取款需求总量,也体现了商业银行总体现金业务规模,因此现金备付率体现了为满足客户现金业务需求而需要准备的库存现金水平。现金备付率考虑的是总体现金业务需求,随着支付渠道的拓展,实际现金业务规模会远远少于存款余额代表的总体现金需求,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客户种类、不同业务种类对现金存取款业务的偏好也不同,因此现金备付率已经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现金库存的合理性和现金管理水平的高低,需要在现金备付率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业务数据比较,对商业银行现金运营指标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合理地判断备付的库存现金质量。

(2)优化现金计划制定方式。现金业务包括前台的现金收付、假币收缴、货币兑换,中后台的现金清分、现金调拨、金库管理、自助设备运营等工作。前台现金业务面对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实时处理,而中后台现金业务则是对前台已经发生的或预计发生的现金业务进行的服务保障。因此服务保障工作需要一定的计划性,即在统计已经发生的现金业务量和测算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现金业务量的基础上,确定前台需要服务保障的需求量。现金业务计划主要包括现金调拨计划、现金清分计划、自助设备运营计划等。目前的现金业务计划一般都是根据固定的频率和固定的数量开展,如清分中心设置每天清分定额,清分人员每天完成定额工作量;将自助设备固定分为不同路线,清机人员每天完成固定路线的清机任务;对营业网点设置固定的现金限额,日终营业网点现金库存超出现金限额就缴现,低于限额就领现。这种固定的现金计划易于执行,但这都是从中后台的角度出发去安排的服务保障计划,期望这样的计划能够覆盖所有下一日或未来现金业务需求的可能,因此固定计划往往会导致现金备付高于实际现金业务需求,不能优化现金库存。对固定现金计划进行简单的优化就是动态的现金计划,即根据每天日终统计的需要服务保障的实际情况对下一日制定动态的工作计划,这种计划考虑到了历史的现金业务的变化情况,能够确保已知的,必须要完成的服务保障需求列入计划。这种计划要么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经验进行调整,而产生较为合理、有效的现金业务计划,但这会给管理人员带来更多的工作压力;要么不考虑未来与历史的现金需求差异,简单、直接执行该计划,造成实际的服务保障不能有效满足下一日或未来的现金业务需求。最为优异的现金业务计划应该是从前台现金业务实际出发,在既能够全面统计历史数据,又能够合理预测未来数据的基础上制定的现金业务计划,这单凭管理人员工作经验是难以完成的,需要通过专门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因此,建立、完善智能化的现金计划制定系统可以更加合理地制定现金业务计划,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更能有效地控制现金库存,满足现金业务需求。

(3)改进业务事件处置流程。客户的现金需求在前台实现,但满足现金需求的服务保障却在中后台,主导现金运营管理的人员再也后台,前台、后台的分离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是前台甚至客户发现了现金业务出现的问题后向管理人员汇报或投诉,管理人员对汇报或投诉的事件进行处理。例如客户投诉自助设备缺满钞了,后台管理人员安排清机、加钞;前台发现某一票面没有了,后台管理人员安排次日调拨;前台反馈有不成捆的残损币长期压库,管理人员安排集中收缴等。后台的管理措施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甚至有时因为后台受到人力、物力限制或者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前台事件的处理会有较长时间的滞后甚至忽视,这不仅影响现金库存和前台业务开展,甚至导致银行声誉风险,因此改变现有的业务事件处理模式刻不容缓。要做到前台、后台信息流的同步,就需要对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设置事件风险等级及处理时效,对风险事件实时提示,并跟踪事件处理流程,对超过事件处理时效的进行督办,以便最快速的响应前台业务事件,提高中后台现金服务保障的处理效率,有效控制现金库存。

4.2优化现金运营模式

(1)实施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一个城市一般都会设置一个管理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就设置金库、清分中心用于现金业务的服务保障。因此在同一城市里,为方便操作,管理机构往往采取同一种模式开展对前台现金业务的服务保障。传统的渠道建设模式,每个营业网点都是同一种营业模式,同一种人员、设备配置,管理机构可以采取同一种服务保障模式。但在商业银行渠道转型阶段,营业网点已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营业网点虽然都会有现金这一基本业务,但营业模式和涉及的业务种类不同,人员、设施设备的配置也不同。例如社区银行尽管会提供现金业务,但全部通过自助设备实现,不设置办理柜面业务的柜员,不提供柜面服务;零售型网点虽然也设置了柜员办理柜面业务,但柜员人数配置少,现金业务主要通过自助设备完成。因此,仍然使用同一种服务保障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不同类型营业网点的现金业务需求,需要对不同类型、不同现金业务量的营业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服务保障模式。如根据不同的柜面业务量为综合性网点配置不同类型清分机,让人员较多的网点进行自主清分;对人员配置较少的特色网点进行现金集中清分,只配置最低档清分机用于应急;对没有柜员配置的社区银行进行自助设备集中运营,避免现金调运;对自助设备后场相对独立且有对外通道的,进行自助设备集中运营等。精细化的管理,分类设置的服务保障模式,可以最大限度调用后台人力物力资源,有效降低现金运营成本,压降现金库存。

(2)提高现金清分能力。在现金收支“两条线”和收入现金“全额清分”政策要求下,现金清分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周转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金清分效率的高低,现金清分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现金在商业银行内部滞留的时间长短。现金清分是一个集中作业的过程,分拆捆、拆把、清分、扎把、复点、打捆等多道工序,有着严格的作业流程。因此,在相同工作要求和工作计划下,决定现金清分能力的因素就主要体现在清分机具的好坏及数量和清分人员的素质及数量上。提高清分机具配置标准,使用高档的清分设备及辅助设备,不仅清分的现金量可以增加,现金清分的差错也能够减少。但设备是需要人员操作的,清分机具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专业能力,清分人员不足,水平不高,清分效率也会大幅下降。目前,商业银行对内部人员管理较为严格,在后台增加操作性员工较为困难。因此,当清分机具满足业务需求,而清分规模仍然不能达到现金服务保障的要求的,就必须要进行现金清分外包,使用专业化的业务外包团队,打破人力资源瓶颈,保证现金清分效率。

(3)减少业务操作环节。现金的服务保障业务流程都较为复杂,在交接、调运、密码钥匙管理等很多业务环节都涉及双人操作,金库现金管理还需要账实分管,自助设备清机加钞甚至涉及三个人在自助设备现场和后台同步操作。复杂的现金服务保障流程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内部现金周转效率的提高。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利用科技,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尽量减少业务操作环节。例如使用动态密码锁对自助设备、金库、上门收款等现金业务进行管理,不仅避免了密码钥匙的保管、交接,在锁具开启、闭合上也比密码、钥匙便捷;在自助设备清机加钞时候联动进行账务处理或者在现金交接时联动进行记账,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现金的转移交接,并且可以实现实物与账务的同步;将现金业务的审批流程由线下转为线上,通过在线审批提高现金审批的效率,提高现金调拨、差错处理、客户取款等业务的办理流程。减少业务环节,优化业务流程能够加快现金周转,也可以降低现金库存。

(4)集中清理现金库存。人民银行(同业)现金缴领是商业银行现金周转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由于人民银行缴领制度的限制,往往金库会剩余大量不能成袋的老版纸币或人民银行长期不收缴的残损硬币。这些现金长期不能上缴人民银行,也不能用于支付给客户,只能留存在库房,导致现金库存的长期占用,且商业银行没有现金的销毁权,这些现金长期存放后,只会霉烂造成损失。如果商业银行可以对所有辖内金库现金明细分类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了解金库现金库存,将多个金库长期压库的现金进行汇总成袋,并清点后上缴,这些无用现金就可以存入人民银行,不仅降低了现金库存,也盘活了无效资产,避免了库存现金的损失。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6)

尊敬的公司领导:

本着长久服务公司发展、提升自我能力、实现职业目标的原则,本人现就公司正在招聘的“项目拓展”岗位公开竞聘。为方便各位领导对本人的应聘思想、潜力方向、职业规划及对拟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有较全面、详细的审查,特陈述如下:

一、应聘缘由及思想

1、响应企业号召。

公司因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内部公开招聘此岗位。作为公司员工中的一员,有义务积极响应公司招聘需求,增加企业甄选到合适人选的机会,同时可促进被录取人员的质量。

2、实现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需要。

早在公司上半年针对部分员工开展的职业规划调查时,本人就对自己在企业未来发展做了初步的规划: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利用2到4年的时间吸纳和学习各种行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由专业技术性岗位向复合、管理性岗位过渡,实现向职业经理人的角色转变。从目前的现状分析,通过2年来在营销企划中心的实际工作、学习,本人基本对中心的各类工作岗位及流程有了比较详尽的掌握,同时对门店的经营管理工作、业务招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工作有了基本的认知,因此希望在现阶段能够借助公司给员工提供的晋升机会争取实现更大的跨越和提升。

3、对自我能力的考评。

虽然能否被录取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但能力是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希望借助本次竞聘机会、借助领导们的考评,能正视自身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期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4、争取更大的价值回报。

更高级的岗位,体现在经济上的回报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需要承担更大的管理及社会责任,我希望借助这种赋予的责任和权利为企业和自身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个人优/劣势

1、优势:

①历史经验

20xx年3月—20xx年4月,于合肥诺雅集团下属的新方舟国际广告有限责任公司,担任AE一职。服务客户:摩托罗拉、新飞电器、科龙电器、荣事达、汇源果汁。主要职责是跟踪分析上述品牌及竞争品牌在安徽市场的销售状况,定期提供市场报告和媒介监测报告,参与制定针对本地市场的媒介投放计划、新品上市计划、促销计划、品牌推广计划等相关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协调内外部配合事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广告知识、媒介知识、传播知识及品牌知识。为后期进一步从事手机行业的市场运作和现在的商业企划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0xx年4月—20xx年9月,于安徽银利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担任市场专员、产品专员、销售助理一职。公司摩托罗拉、三星、联想、菲利蒲、海尔等品牌部分型号手机在安徽、江西、海南市场的销售工作。期间主要负责上述品牌型号手机在安徽市场的市场管理及推广工作,并协助销售总经理管理渠道、制定对销售经理考核管理制度、与上游厂商及移动运营商的业务沟通。期间独立负责工作有:争取上游厂商的市场政策、渠道激励方案的制定、促销员队伍的建设管理、促销员绩效管理、市场费用支出管理等工作。此阶段工作经历,为本人了解营销、渠道、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行业认知

商业营销企划是资源统筹性、整合性、前瞻性工作。营销企划工作紧密链接商品经营、现场管理、业务招商、顾客心理、市场运作等。这对于未来的项目拓展工作将是十分宝贵的沟通资源和实际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营销企划工作不仅体现在微观操作上,也体现在宏观分析上。项目拓展工作也将更多的决胜于宏观分析。

③外部沟通

未来项目拓展工作更多是和物业开发商、城市规划/建设等外界部门沟通、谈判,这些沟通对象多为知识渊博、社会及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精英人物,无形中决定了沟通的技巧和质量。本人在营销企划中心努力做好本岗工作的同时,积极与新闻媒介、边缘行业等其他外部行业保持积极的业务沟通,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的经验。在曾经的工作经历中与众多名企接触频繁,也同步积累了一定的沟通经验。

2、劣势:

①缺乏拟应聘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项目拓展涉及地产开发、商业投资及运营、金融分析、资本运营、投资效益分析等诸多方面知识,需要多方面学习及寻求帮助。

②社会经验不足。

三、对拟应聘岗位的工作设想

1、对商业发展趋势的理解

未来商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三种态势:以mall、情景商业、步行街为代表的休闲商业;以关联品类、窄定位为代表的主题商业(如奢侈品/名品店、女性店、育婴用品店);以社区便利店

项目拓展竞聘演讲稿第2页

为代表的大社区配套化商业。 ①休闲商业

休闲商业的市场定位倾向于群体性消费,包括家庭群、朋友群等。在这种业态下,能适合不同成员的各种需求,以大众化休闲、娱乐为主,兼顾低端和高端需求。消费者愿意消耗较长的时间逗留在市场内,不仅因为购物需要,更多的是为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享受轻松、惬意、完整的休闲方式。此类商业不会选址在城市的繁华商业区,但立地一定是交通便利、停车方便的开阔之地,周边生活居住相对成型且稳步发展。

②主题商业

主题商业的市场定位针对性较强。因为主题二字本身就对这种业态进行了经营范围的界定,这种商业多为满足特定的需要而发展的。特定环境下的特定需要,决定这种消费趋向理性和现实性。因此相对于休闲商业而言,它不会吸引消费者逗留较长的时间,也不能提供完整的配套服务。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体现在“专业”二字上。这种业态的选址呈现两极规律性。一极是选址在繁华商业区,目的为提供足够的便利;另一极则呈现出休闲商业相近的选址倾向:交通方便、人流/车流量高即可,此举则因“专业”导致的消费者选择倾向性。

③配套商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规模化发展、人居条件的改善,未来的居住社区将会进一步扩大,呈现出城中城的态势。城市规划面积的放大,城市居民将逐步离传统的商业繁荣中心越居越远,但因城市均衡发展的需要,政府必然会针对性建立多个商业圈,形成城市商业网。而政府、地产开发商、新闻机构等部门的一系列引导,必然会改变居民选择老商业中心购物的传统思想,演化为“就地取材”。因此,社区商业将是未来发展迅速的业态之一。社区商业经营商品以居民生活必须品、易耗品为主,主要功能是方便本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而它也就成为一个或多个相临社区的重要配套设施,故为配套商业。

2、对商业地产发展的理解

①市场趋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xx年以后,我国商业地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33%,超出住宅投资增长率6个百分点。20xx年全国商业地产投资总额达到1723亿元,比20xx年增长32.35%,新竣工商业营业用房面积增幅16.16%,分别高出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竣工面积增幅2.76个百分点和5.73个百分点。进入20xx年,我国商业地产呈现出更快的发展势头,仅20xx年1月至5月份全国商业地产项目开工面积达1.34亿平方米,投资同比增长38.7%。从上述数字可看出,全国商业地产至少表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虽然其中含有不少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失败之笔,但总体上是积极的、发展的。按照国际惯例,一个中等城市的商业总面积应相当于城市居民总数,按照合肥未来10年左右城市人口达到300万计算,则意味着需要相应的300万平方米商业经营面积,按70计算,也需要约210万平方的商业面积。

②商业地产投资的各个环节会趋向专业

综观目前全国各个城市的商业地产,均出现难以避免的败笔。显然造成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规范,只要不是投机的投资商、开发商均会考虑避免商业地产的投资失败。而这各种方式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节点的专业化运作。这里所谓的“节点”理解为地产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决定地产价值的商业部分的的规划、开发、运作一系列程序则要请专业的商业公司进行管理运作。而这一点正是未来商业管理公司的发展市场导向空间。

2、对项目拓展工作的初步设想

项目拓展或者品牌输出,物业开发商对商业品牌的认知非常重要。未来商业的发展,像合肥这样的城市,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mall,类似新店定位的主力店无疑将是主流定位。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我们的团队是具备一定的招商、管理和运营优势。但我们的商业一直遵循着自我稳固的发展模式,在开店经验和掠夺式营销经验上较少。就这种环境下,拟做如下工作计划:

①协助总监设计、完善部门整体的流程、制度、作业规范等。

②设计“商业拓展&管理”的品牌形象及软性推广计划,加深商业地产商对“瑞景商业管理”的认知及了解。

③设计项目拓展、规划、立地分析、建设、招商管理、运营推广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说明书,在做实质性投资项目接触的同时,拓展单纯顾问项目。

④了解并熟悉省内主力城市规划及商业网点规划,积极接触来本地投资的各家合适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及住宅开发商(住宅开发商的经营必然会向商业地产投资过度),以建立广泛的业务联系网。

⑤积极借助自身建立的人脉资源及可利用的各种渠道,做实质性项目接触。

⑥其他各项关联工作的同步开展。

四、对现任岗位衔接的思考

依据部门领导朱经理对部门职责的重新划分后分析,原企划主管融合门店促销与品牌推广(非促销性推广)的两大类工作将被分离成独立的两块。分离后的构架为企划主管单纯负责门店整体促销的设计,新设立品类主管(相当于品牌营销主管)负责门店的品牌营销。如此,企划主管的职责便会相对简易和程序化,在人员安排上选择性变的宽泛。目前品牌营销主管已经到位,至于企划主管的衔接会相对方便。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7)

二、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内容

第一,从信息系统建设角度分析。

首先,建设一级部署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对采购标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及质量监督管理功能。新增和扩大电子商务平台对电能表采购、电网建设工程服务类采购、总部直接组织实施、专家管理系统功能应用。

其次,完善ERP系统的物资业务应用。继续深化完善ERP系统的计划属性管理、采购计划管理、协议库存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库存管理功能应用。新增ERP系统对超市化采购、仓库管理、手持终端应用、物资调度管理、配送管理的支撑。

再次,完善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在辅助决策系统完善计划、合同、仓储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及应用。新增物资调度管理、电子商务平台规范业务应用指标,采购、供应商、质量监督、废旧物资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

最后,完善主数据平台功能。实现直属单位物料主数据接入、完成供应商证明文件存储方式调整,提供对物资业务主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维护功能。

第二,从物资集约化业务角度分析。

标准化管理。结合2011年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情况,对采购标准的结构化部分进行重新梳理,并完成技术规范书提报(在线功能、离线工具)、采购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功能调整;固化采购标准,对于全国范围内可以统一技术的物资,建立固化采购标准(固化内容,无可选参数);固化技术规范,对于可以在省内相对固化技术参数的特定物资,建立各省的固化规范。

计划管理。完成基于采购模式转变的计划申报功能调整的方案设计、开发、实施;进行针对“总部统一组织,网省具体实施”采购计划参考价格、合理供货周期更新机制的设计方案,并完成总部端的开发、实施;实现协议库存、超市化采购、基建项目需求预测等功能涉及总部直投直管业务相关ERP系统功能调整的开发和实施。

采购管理。实现电能表招标采购全流程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应用,包含需求计划提报、招标管理、供应商应答、开标管理、评标管理以及合同授权的完整采购过程;完成电网工程服务类采购管理服务主数据的梳理和接入,实施计划管理、采购管理、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的系统开发及实施工作;完成基于总部采购模式调整,为支撑总部直接组织实施招标所引起的采购功能调整,并完成系统试点应用;完成采购管理标准功能在直属单位的推广应用。

专家管理。实现对包含评标专家、评标细则制定专家、资质业绩核算专家、绩效评价人员、质量监督专家、采购标准专家和监察与督查人员在内的7类专家在内,专家的分级、抽取和选取、评价等系统功能的建设和应用。

合同管理和采购执行。完成合同模块功能完善与性能优化,提高对总部工程物资供应保障能力,提高签订效率,并展开合同管理功能的技术架构演进;实现合同履约产能分析功能;开展网上合同大厅的系统建设工作;配合物资调配管理完成合同履约功能调整。

供应商管理及质量监督管理。基于原有供应商资质业绩核实功能,调整核实结果的展现方式及与招标模块的集成;开展绩效评估与其他业务模块的集成方案的研究工作;实现对设备质量抽查策略的高级功能的系统功能应用。

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对物资供应链过程中的“五大诚信主体”(记录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评标专家和监督管理人员)诚信行为的记录与管理,实现系统对诚信体系的功能的建设和应用。

废旧物资管理。完善废旧物资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废旧物资管理对回收商等功能的开发和实施。

仓储管理。制订统一的ERP库存地点编码规范,完成省公司库存切换实施工作;进行W M模块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完成分部及省公司系统实施工作;实现物资一本账系统实施;开展寄售、供应商代保管、联合储备功能的研究工作。

物资调配管理。完善合同履约协调功能,实现系统功能在省公司的广泛应用;进行手持终端功能开发,完成系统功能在省公司的应用。

电子商务业务应用调度。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协调调度功能、业务监控功能的系统建设工作,实现关键业务指标、阶段性业务开展指标与辅助决策系统的集成。

在线支付与B2B交易互联。开展电子商务平台网上支付方案的研究工作,进行业务功能分析、技术路线对比及总体设计,并结合总体工作安排进行功能的开发和试点;基于当前主流B2B集成技术标准制订全面的电子商务平台B2B集成规范,并完成试点开发实施工作,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供应商电子目录的集成和互联交易。

物资辅助决策分析。配合物资调配体系建设,集成接入电子商务平台和ERP系统业务环节(如合同签约、履约、仓储和配送)信息,实现对物资供应过程的监测预警支持;进一步梳理物资供应链全流程指标,新增采购、供应商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范围,完善计划、合同、仓储等模块辅助决策分析指标;完善总部工程监控预警辅助决策相关内容,提高总部工程物资供应统计分析能力。

三、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工作原则

第一,提升完善、继承发展。基于新的管理需求,在现有系统建设基础,进行完善提升,深化集成与应用,实现信息化持续提升。

第二,应用融合、平台集中。完成多业务应用集成,全面支撑业务融合发展。推进集中化,提升承载能力,建设集约柔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

第三,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完善项目的统一管控,加强统一协调。结合新的需求,修订完善统一信息标准和典型设计,统一组织开发和试点、推广。

四、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组织结构

物资部和信息通信部联合成立物资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建设物资信息系统,制定系统建设和应用目标,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组织和流程变革进行决策和提供支持。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负责项目进度管理、协调项目建设:工作组下设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物资供应管理、供应商和质量监督管理、标准化管理和专家管理等五个业务组以及一个SG-ERP架构管控组和一个项目管理组。

五、电力物资集约化管理建设要求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8)

㈠划入职能

承担原市经济贸易局的反倾销、反补贴、产业损害调查的职能。

㈡转变职能

⒈工作侧重点于全市招商引资,加大力度开展对外商企业的引进、谈判、审批和管理工作;

⒉研究中国加入WTO后,我市外贸与国际市场接轨问题,努力开辟外贸国际市场,实施大经贸大集团经营策略;

⒊实行外经贸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主要职责是:

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外商投资的政策、法规,参与草拟地方性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

㈡拟订市外经贸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对市外经贸形势和进出口状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等宏观调控建议;研究推行各种新贸易方式(含电子商务)。

㈢参与制定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审批(非配额、不涉证)或核报国家规定限额以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外商投资项目的合同、章程及其变更;检查监督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管理招商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分析外商投资情况,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送有关动态。

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有关加工贸易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核准属市管理权限的加工贸易业务,宏观指导加工贸易工作;检查监督加工贸易企业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情况;分析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定期向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有关动态。

㈤负责对外贸易经济业务统计,提供有关外经贸信息咨询服务。

㈥协助办理来料加工企业银行结汇。

㈦协助对外贸易经营者办理备案登记手续,协助有关企业办理加入外经贸行业有关商会、协会的手续。

㈧综合协调我市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事务的具体工作;负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产业损害调查;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应诉及相关工作。

㈨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设5个职能股(室):

㈠办公室

负责会议的组织和会议决定事项的督办;协调机关政务,负责拟定局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综合性文件的起草;政务业务信息的综合上报;负责公文处理、秘书业务、机要保密、文印通信、行政管理以及车辆使用等工作。

㈡外资企业审批股

负责对“三资企业”合同审批和原材料进口、成品出口合同审批、核销,以及外资企业统计、报关工作;宏观管理加工贸易工作,负责对来料加工合同审批、项目签订以及加工企业生产指导、结汇统计和协调外贸企业结汇等工作;负责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参与制订招商计划;指导和协调招商引资工作;参与组织全市的大型外商洽谈会、招商引资、展销等重大活动;分析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情况,定期向市政府和局领导报送有关动态并提出有关建议。

㈢外贸企业管理股

负责对全市进出口企业业务指导,提出对外贸易发展建议,制订进出口计划,检查、管理、落实进出口任务的完成以及申报发放进出口物资许可证;依照法律、法规核报或核准各类企业的进出口经营资格;协调指导参与交易会、展览会等工作。

㈣财审股

负责对全市外资企业财会工作指导、协助办理外汇结算和本局财会、财产管理。

㈤政工股

负责局机关党的建设和政工工作。包括党务、人事、劳资、社会保险、专业职称、纪检监察、宣传、工青妇、老龄老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消防、普法教育、征兵、群众来信来访和思想政治工作。

四、直属单位

**市招商局

**市招商局是**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主管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办事机构。

㈠主要职责

⒈根据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参与拟定全市招商引资的管理办法,指导、协调、管理全市外来投资项目的规划,并组织检查、监督实施。

⒉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招商引资政策。宣传、推介我市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项目,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咨询服务。

⒊代办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的各项手续,安排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项目选址等投资前期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办理各类配额、许可证服务。

⒋代表市人民政府受理外商投诉,调解纠纷。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

⒌负责统筹、组织、指导我市在国内外参与的各类综合性、专业性招商引资活动;参与组织、指导招商、产品推介、商务考察、技术交流等活动。直接参与重点招商项目洽谈,检查督促项目意向的执行,跟踪项目落实的情况。

⒍负责全市与国(境)外经济事务、招商顾问联络,收集整理、汇总招商引资信息、数据、经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⒎承办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㈡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能,市招商局设3个职能股(室):

⒈办公室

负责机关公文处理、秘书业务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全市招商引资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地方的管理办法;负责收集、整理、报送、统计、总结、推广有关招商引资信息、数据、经验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咨询;负责我市招商顾问的联络、咨询、服务,招商网络建设。

⒉招商股

负责招商引资宣传、政策咨询、项目谈判;参与制订全市招商引资项目规划,指导市属单位及各镇引进项目的洽谈工作,检查督促项目意向执行,跟踪项目落实的情况;负责协调、统筹、组织实施全市在国内外综合性或专门性招商活动。

⒊投资协调股

代办外来投资企业设立的各项手续,安排重大项目的联合审批,提供可行性研究、市场调查、项目选址等投资前期服务;为外来投资者办理工商、税务、外经、海关等有关部门备案及其它服务;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对外来投资企业进行联合年检;受理外来投资者投诉、调解纠纷,并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企业和产品展示等有关服务。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外商外资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9)

工商管理是以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对企业经营战略、经营决策以及内部行为进行管理,主要涉及经营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企业在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系统使用率、信息共享程度以及信息化集成度偏低的问题,阻碍着企业长远持续发展。为此,企业应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手段,创新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一、创新协同办公自动化发展模式

协同办公自动化(COA)是指在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对接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用以实现各项工商信息协同管理,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一种信息化管理模式。COA系统集成了OA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生产标准化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有助于企业借住COA系统强化对各基层单位的管理,提高企业决策水平[1]。COA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决策支持COA系统中的决策支持模块可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结果,辅助管理层做出决策。决策支持模块既包括企业订单、库存、生产能力、财务状况等内部信息,又包括企业所处行业的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同行竞争动态等信息。该模块采用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方法,结合定价模型、生产调度模型、库存模型等各种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信息智能分析COA系统整合集团内部各单位经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能够在系统上随时查看下属单位的经营情况,包括财务运行状况、销售量、年产量、现金流、重大项目等信息。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COA系统对下属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测,通过专题分析下属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而识别下属单位可能存在的合同风险、投资风险、资产风险等,找出产生风险的原因,便于企业强化对下属单位的风险管控。

二、创新财务共享中心发展模式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特点,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借助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强化企业内部财务集中管控,降低企业管理运行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为促进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打下基础[2]。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应实施以下变革:

(一)统一会计政策企业应在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中统一下属各单位的会计政策和制度,消除各单位在会计处理中的差异,促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流程化、信息化开展。具体措施如下:企业要统一下属各单位的会计科目、核算方法、结算方式等具体的会计工作事项,形成企业内部一套账,确保下属各单位的会计数据来源统一,在基于会计基础、会计政策、会计工作环境相同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对各所属单位的财务分级管控。同时,企业还要在内部执行统一的会计流程,要求所属单位和部门在财务共享中心上完成报账、结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财务工作,便于企业集团总部强化财务集中管控。

(二)变革财务职能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下属各单位开展独立的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增大了财务人员配置数量,使得财务组织机构较为臃肿。同时,企业将财务管理职能局限于会计核算职能方面,未能发挥出财务管理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借助财务共享中心对财务职能进行革新,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由会计核算职能变革为财务决策职能。企业财务共享中心可自动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这使得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全面开展财务分析、财务风险管控、成本管理等高层次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由会计核算职能变革为财务业务职能。财务共享中心为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运作提供了支撑平台,这使得财务人员可以参与到企业投资、筹资、销售、采购、物流等管理环节,实现业务流与资金流的统一管理。

三、创新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发展模式

新时期下,企业工商管理应着眼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基于供应链、价值链的角度开展信息化建设,将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均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以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为此,企业应加快建设ERP系统,以ERP系统为支撑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流程运作效率。

(一)各部门协调运作企业可利用ERP系统实现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质量等方面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及时收集和交流市场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物流信息,进而为制定生产计划、运输计划、作业计划提供依据,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模式下,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后,应及时在系统中输入销售数据,组织开展采购、生产、运输、账务处理等各项工作,进而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

(二)生产管理信息化企业可利用ERP系统实现精细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由ERP系统完成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任务下达、生产活动监测、生产信息控制、生产流程动态分析等工作,增强生产管理对各种可变条件的灵活应对能力。同时,为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企业还可以利用ERP系统建立起主生产计划模型,为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实现物料精准采购以及实施ABC库存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要重视工商管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提高工商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中,企业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COA系统、ERP系统和财务共享中心平台,辅助工商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效益,促进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1-0172-02

随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逐渐清晰,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大势所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如何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提供一个互动、智能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已成为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现以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提出的构建“网络商务技能提升”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及“大网商”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功能实用的网上专业人才培养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

根据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大网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方式。第一学期就安排《市场调研》等课程,同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帮助、要求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鼓励、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创业计划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撰写创业计划书时也可参照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中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和相关要求。经专业指导教师审核完成的创业计划书上传至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个人空间中,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就以此为主要内容。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需要按照创业计划书的要求绘制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选择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硬件以及进行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等;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需要按照创业计划书的要求设计、开发网站;在《网络营销》课程中应按照创业计划书的要求进行网络推广、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就是为“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支持、监控的,以使学生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得到切实提升。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

最初,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将课程的电子课件等教学资源简单、零散地到网络上,以便师生浏览。教学资源只是被简单地展示,没有真正体现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含义,难以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后来,随着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重点从最初的课程内容简单展示转移到资源平台的建设上,如将智能技术手段应用到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中,创建出了智能网络教学资源库。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已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更多的是对某门课程的教学辅助,帮助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某门课程的内容,完成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网络教学平台是对多门课程的教学辅助,但更多的只是课程内容的堆积,课程之间是凌乱的,没有从专业出发,或者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据设计课程之间的主线,也即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层面上没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各门课程没有相对呼应地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设计都是各自为政,每门课程的教师独立整理、管理本课程网络教学材料,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学习情况等。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

原有状况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是建立了《电子商务运作》、《商务网站组建与管理》等课程的课程网站。课程主讲教师将课程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展示。学生利用课程网站自主学习课程相关内容。但从整体上看,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以下不足:(1)网络教学平台是对多门课程的教学辅助,但课程之间的关系不明确,没有以专业人才培养为依据设计课程主线。(2)课程资源的组织由各门课程主讲教师自行确定,随意性较大,没有建立教学资源的生产标准,每门课程无法与其他课程有机衔接,给资源的交换与更新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改进举措 根据“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方式(见图2),第一学期就安排《市场调研》等课程,同时指定专业指导教师,帮助、要求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整个专业相关课程的设计、教学以学生的创业计划书为依据。每门课的任课教师都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了解学生前序课程的完成情况、掌握本门课程教学的执行情况(见图3)。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课程项目和任务要求、步骤规范、优秀学生模板放置于网络教学平台,以便学生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事先知道整个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相关课程体系。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阅读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指导自己完成课程要求。在整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指导教师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始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指导学生完成课程任务和要求。专任教师也可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包,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能方便地就生产、工作流程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根据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提出的“大网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求,我们对电子商务专业“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个综合性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层次模式,其功能涵盖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集成了教务子系统、教师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考试子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教务子系统包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等功能模块。教学子系统包括教学任务管理、考试管理、辅助答疑等功能模块。学生子系统包括教学任务查询、信息公告、习题练习等功能模块。平台以满足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目标,旨在为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标准化、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工具。

综上所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以我们积极创建了在线互动、实时教学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潜力,拓展和延伸电子专业教学范围,以使我院提出的“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方式得以顺利实施。我们还将结合“三年一项目”人才培养方式设计课程组织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内容和标准,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平台,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洪波,钱乃余.国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10(36).

[2]卢飞跃.高职玩具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3]程宇,娄峰阁,薛海峰.公共卫生专业课案例教学资源库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1(11).

[4]殷霏霏.构建音乐教学网络资源库的设想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商务助理管理工作计划篇(11)

ERP不仅是计算机系统,更代表了一整套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ERP必须与不同行业的管理高度融合。

物业ERP是将物业服务企业的人事、财务、采购、行政、质量、市场等专业管理和多个物业项目的房产、客服、设施设备、环境和秩序维护等物业服务管理集成到一起,对总部的职能部门和各分公司的物业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实现异地项目的远程管理及实时业务处理的集团化管理系统。

提高管理水平

可以说,ERP几乎覆盖了所有现代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

客户关系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根据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物业ERP系统首先要实现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客户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对客户需求的掌握和及时处理,为物业公司提供对客户服务申请登记、流转处理、服务质量跟踪、客户回访和满意度调查等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设施设备的零配件、保洁的耗材等物资采购,电梯和消防系统保养的委外工作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因此物业ERP系统应把客户服务处理、设备计划保养、日常保洁、秩序维护等专业工作和物资供应商、委外供应商的管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并通过采购供应管理、委外供应商、合同管理和质量管理专业检查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

信息共享与集中管理的思想随着物业服务企业布局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在整个企业实现跨地区、跨项目的资源共享,及时进行信息传递,实现有效的沟通,已经成为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增长的要求。借助大型数据库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物业ERP系统能够帮助物业服务企业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总部各职能部门对多个(异地)项目的集中管理。

事前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计划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物业ERP中的计划管理体系包含:财务预算与执行计划、重点工作计划、集中采购计划、设备保养计划、委外工作执行计划、专业检查计划、物业应收款计划、人力资源计划等,借助信息集成技术,企业的计划体系可以实现逐级制订、汇总与下发、执行和验证功能,保障了计划制订过程的科学性、正确性,以及对各专业计划执行情况的及时掌握和考核。

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