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诚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07 15:21:20

大学生诚信论文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1)

    大学生要对党和国家忠诚热爱。作为新时代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诚信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而且表现在理想、信念层面的坚定。“诚”不仅意味着诚实,更代表着忠诚;“信”也不仅是守信,而且包含着对自身信仰的承诺和实践。大学生要建立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热爱党、热爱国家,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并拥用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

    大学生要求知求真求实。学习求知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生活的重心。学习中的诚信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学习刻苦努力。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在求知学习中要勇于寻求发现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要求青年大学生能不懈地追求真理;要求青年大学生能够认真、严谨、实事求是地用实践检验理论;要求青年大学生不盲从权威,用批判的态度审视一切;要求青年大学生认真对待作业、考试,实实在在求学。

    大学生要建立真诚和谐的关系。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学习考试,而且要自己独立生活,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诚信状况体现的重要阵地。诚信在人际关系中集中地体现与人交往的真诚、平等、信用以及责任意识,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恋爱问题、网络人际关系等方面。同学朋友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抱着一颗真诚之心,以兴趣、爱好、性格等标准选择朋友,同学之间关系真诚和谐。师生关系上,诚信要求青年大学生尊敬教师,同时又不盲从,敢于对教师的权威挑战,真实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恋爱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具有端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恳切地追求纯真的感情,在恋爱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在网络人际关系上,诚信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中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对于网络中人际交往,既要具有自己的认识和诚意原则,又要预防网络陷阱,不要在不了解对方真实情况前,把自己的家庭、经济及个人隐私告诉网友;不轻信网友的自我介绍,不要将网友带入现实生活;不约见网友或赴约。

    最后,大学生要树立虔敬务实的工作观念。工作是大学生的终极目标,工作问题是考验大学生诚信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体现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一个重要场所。择业问题上,诚信要求大学生赞成并积极追求敬业精神,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从现实出发,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给自己一个科学正确的定位,而不能不切实际地随大流,片面追求高薪、中心城市等。在择业过程中,诚信要求大学生积极务实,真诚面对用人单位,重信用、讲效率,踏实认真进行选择。

    做诚信人,说诚信话,办诚信事,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诚信首先要求大多数对大学生对实践活动具有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各项活动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要塌实认真、虚心求教,注意交流,坚持在其中发展和提高自己,而不是仅仅讲求形式而忽视实效。

    中国自古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不胜枚举,诸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几千年来,有关“一诺千金”的佳话更是不绝于史,广为流传。时代的进步也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更多的时代内容。“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时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代表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这一群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下一阶段的成败。笔者就当今大学生诚信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当今大学生诚信的状况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 2 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 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 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2)

知行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问题,也是伦理学的问题,知行是对立统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谈,行而不知是盲动。社会的转型,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一些大学生的诚信存在知行背离,许多大学生在停留在道德层面,没有形成强烈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学生知而不行,他们虽然知道伦理规范的行为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诚信行为,以至于在物质诱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线,难以坚持诚信道德标准。正如万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中所说:“知而不行是我国道德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经过几十年的道德教育,社会倡导的许多伦理规范为公众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认同,但并未成为多数人的行为准则。”

(二)诚信教育虚化

人有别于动物不仅在于其社会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质需要外,还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不仅是社会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成员安身立命的需要。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诚实守信之德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必须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追求人文知识之必须,《礼记•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气息缺乏,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工程,重技术,轻文化。学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虚化,教育方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多种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开展诚信教育,诚信签名,诚信宣誓等没有内化于大学生内心的活动,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诚信存在问题,言教与身教不相符,抄袭论文,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既破坏了科学教育的严肃性,又给大学生树立了不守诚信的“榜样”。

(三)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是学校实现诚信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各个高校重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而忽视了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在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许多高校的诚信管理制度要不没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无人使用,无人执行,成为空架子。部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空泛,没有操作性,往往是对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变复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诚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简单粗暴,单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墨子曾经以“素丝比喻人的品格,认为人的品格如同白丝一样”,“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以此道理用于大学诚信问题,表明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其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论灌输的层面上,还需要建立一个维系诚信道德的社会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信用制度体系

制度作为环境结构状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避免人为干扰,明确每个人的权利义务,禁止错误行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学的“个人诚信档案”。在高校学生入学之时就要建立,对他们的诚信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由班干部、辅导员以及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联合,统一协调,对学生的诚信进行收集,及时记录学生所受的奖励与处罚信息。其次,要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定性评价以及公开化、透明化,学校要高度重视,不能让诚信档案流于形式,要与教育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和银行等机构联合,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到诚信的重要性,使个人信用档案真正成为学生的通行证。2.科学系统地完善学校诚信规章制度高校诚信制度体系是一个完善的体系,环环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贷款制度、诚信监督制度等等。考试管理制度要加强对考试作弊行为类型的具体归纳与描述。更要对考试作弊形式细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处分做出详细的处罚措施,使得处分有所依据,规定合理。目前各个高校的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已经开始加速运行,但是大部分内容空泛、单调,缺乏可操作性,震慑性不大,学生造假行为比较突出,健全学术诚信规章,要建立相应的专门惩治学术腐败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强学术严密性和可操作性。这需要细化学术诚信制度的相关内容。对于违背学术诚信的大学生,要做出具体的处罚条例。完善贷款制度,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贫困大学生上学,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帮助大学生贷款,使得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没有养成诚信习惯或者故意不还贷款,导致大学生贷款诚信出了很多问题,高校在积极帮助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完善贷款条件的审核,使真正的贫困学生能够获得资助,减少以致避免作假行为,细化贷款和还贷规定,大学生要恪守信用,对大学生贷款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

文化价值的选择和价值导向决定着大学生诚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接触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会对学生形成诚信道德压力,不诚信的校园文化只会助长学生的不道德行为,大学生即是诚信文化建设的接受者,也是诚信校园文化的创造者。校园诚信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诚信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在有形物质方面,加强校报、学校官方平台,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对诚信文化的宣传活动,在教学区和学生宿舍等适当的位置设置诚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开展诚信团学活动月,将诚信活动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实在学生中。其次要开展隐性教育,以另一个看不见的手进行诚信教育。在校园诚信文化建设之中,开发隐性课程教育,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诚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3)

引言

“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但“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就。诚信教育得到不断加强,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展,新载体、新途径不断得到拓展。在这些措施的有力推动下,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电脑网络的普及,新时期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薄弱环节。以兰州某高校为例,通过调查,学生在诚信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学习方面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粗制滥造等方面。“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是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句话。据调查,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外语等公共课则高达40%。此外,作业抄袭、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在论文写作中,大量引用摘抄资料中语段的同学占39%,拼凑现有论文的占13.7%,还有部分找人的现象。

1.2经济方面的诚信缺失这几年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各类奖助学金等种类繁多,数额巨大。很多同学为了获得资助,谎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原因等。调查中,当问及如果要申请减免学费,对自己的家境会如实汇报的占68.7%,虚报夸张的占3.4%,基本照实说,稍微有所改动的占32.1%;如果自己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选择有钱就还,没有就不还的占6%,能拖就拖的占2.8%。

1.3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在高校校园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现象。据调查,身边同学在交往中常常会说谎的占22.1%,偶尔会说谎的占69.8%。部分同学时间观念淡薄,迟到、早退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朝秦暮楚,脚踩几只船,对待恋爱态度不够真诚。在恋爱动机中,自我确认、自我证明、性满足、情感亲密的动机比结婚的动机占有更大比例。

1.4就业方面的诚信缺失为了获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学生挖空心思编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证书,编造自己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经历等。调查中,在如何对待求职简历时,有61%的同学选择会稍微美化一点,尽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个好印象;有9.6%的同学选择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能进去最重要,其它以后再说。

1.5网络行为的诚信缺失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看新闻、聊天、交友等。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遵守网络道德,讲求诚实守信,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盗看别人的电子信件、虚假消息、浏览黄色网站、制造病毒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网络秩序。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2.1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把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管理之中。诚信教育管理是根据一定的诚信德育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引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各种诚信德育要素,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学生服务。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我们必须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把着力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来,讲道理、办实事,做到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

2.2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特征和发展规律来安排诚信教育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思想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里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说了十个弟子的特长。这种教育思想在今天的诚信教育中任然有着启发借鉴意义。诚信教育要适应青年学生的思想层次,制定多样性的教育目标,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3监督与引导相统一高等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成立诚信监督机构,学生评议,投诉举报等途径,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力量,推进校园诚信建设。同时,加强正面引导,要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渠道加强主导性信息的,选树先进典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占领高校文化宣传阵地,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潮流。

2.4他律与自律相统一“他律”强调个体的品德由他人通过种种方式方法来进行培育,“自律”强调个体的品德要由个体本人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培育。诚信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诚信、诚信教育不是约束人、限制人的异己力量,而是一种与个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相一致的力量。大学生诚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诚信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把诚信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形成大学生诚信需求的理性自觉。

2.5灌输与渗透相统一列宁指出:“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灌输原则。新时期开展诚信教育,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在灌输中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的实际、教育环境、教育的时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列宁还主张德育的渗透性,“德育要渗透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诚信教育要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并自觉地身体力行,必须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的渗透。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优雅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染。

2.6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斯曾在资本论理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强诚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诚信素质。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主题演讲,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亲身考察和积极投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而使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诚信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诚信观的积极认同。:

诚信道德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民族诚信水平,将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时期诚信教育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需要文化、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高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教育、督导、评价、奖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教育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育人目标,努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雅芬.诚信的内涵和机制的建立[C].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8期.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4)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2诚信危机形成之因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所形成的,我想应来自以下方面:

2.1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领域的阴暗面、使得高校学生受拜金主义等思想的腐化较为严重,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的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这无形的也影响了尚未踏入社会但渴望了解社会的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这个变革过程,给我们带来了蓬勃生机,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人民逐步富裕,生活丰富多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而另一方面,市场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商品交换的法则容易侵蚀到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道德失范。虽然做人要讲信用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类的古训也未曾少见。我们的社会在诚信建设方面还存在种种问题,信用缺失引发的矛盾经常发生。从市场反映出的情况来看,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一。

2.2学校教育的弊端

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很多漏洞。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只要把成绩搞好,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论,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而且在我国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从而导致诚信教育淡化。另外,科研浮躁,高校老师到处兼职,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诚信教育者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信服。当前社会的信用缺失,既与诚信教育不够有关,也与法规的滞后、政策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相连。完善而合理的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各种无诚无信行为,有利于诚信美德的巩固和弘扬;比如有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找到了工作等等,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一个直观的感觉—不诚信反而得到了便宜。在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这些个例往往直接冲击着他们,令他们心理转变进而效仿。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二。

2.3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期处于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不少在娇纵中长大的大学生,这种小太阳似的教育造成的结果就是当今大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许多不诚信的做法,他们常常不认为是错误的。“这是独生子女一代人身上普遍存在的通病”,这也是导致学生诚信观不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家长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家长的做法不尽人意,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少榜样的示范引导。沧州师专大一新生体检时,发现了几例该校招生章程上明确规定不得报考该校的“病号”。细问才知,其实,学生对自己的病情早就完全知道,且一直都在吃药控制。但在整个过程中,家长一直都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演绎着“失信”伎俩—先是借助各种社会关系弄来假冒的身体检查单,然后教唆学生隐瞒病情。从家长在大学生诚信问题上所扮演角色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学生诚信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此为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原因之三。

3大学生诚信教育之措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大学生如果丢掉了诚信的美德将会给我们社会以及我们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所以诚信教育势在必行!.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中倡导的“谁诚信谁光荣”,通过正确的教育导向、舆论导向、制度导向、利益导向的推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时尚。只有建立全社会的诚信风尚,只有建立了一个完备的人才平价体系,诚信问题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诚信宣传教育才能使诚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2创建和谐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和谐、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呼唤诚信,文明守纪,共建和谐校园”的学生文明诚信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文明守纪、诚实守信意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的意义和重大的诚信教育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5)

当前,高校在德育上虽然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和投入,但在德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模式陈旧、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德育不仅过于简单,而且缺少实效性,同社会发展相脱节。首先,在教育观念上,即使开展了德育类的课程,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发自内心地认真对待德育,仍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专业学习上,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将德育和政治教育画等号,德育内容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培养,以致政治化和抽象化,缺乏实际应用效果,并且忽视了诚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再次,在教育方法上,当前高校仍然存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侧重观念性、理论性的灌输,使一些诚信的案例仍然停留在“过去时”,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相符合,不能引起共鸣,进而也就不能获得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2.从现行教育体制弊端角度看

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体制起着直接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过于重视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论英雄,导致德育评价一直被低估,进而造成诚信教育的效果被弱化。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没有全面改革的前提下,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会造成学校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不高等问题,进而导致德育和教学相分离。同时,德育考核标准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语时,仍然侧重于校规校纪、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之类,这些套话根本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当前高校在学生考试作弊等问题上也没有严格的规范措施,存在学生认错就放一马的态度;或即使有作弊等违纪处理相关规定,执行力度也不强不硬,治标不治本,致使诚信教育得不到充分重视,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普遍不高。

3.从大学生自身素质缺陷角度看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过分溺爱的环境中成长,整体上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心理脆弱,责任意识淡薄。在具体行为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奉献少、索取多,严以律人,宽于待己,特别是在利益和诚信之间,当二者出现矛盾时,不少大学生宁愿放弃诚信也要获取利益。此外,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辩证分析,容易受到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动摇自己长期养成的诚信观念,甚至放弃诚信原则。

二、加强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诚信”作为传统的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构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石,是现代民商法律的“王法条款”,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诚信不仅是道德的基石、社会的法则,也应当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力量,职业精神。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典故不胜枚举。随着时代的发展,诚信的内涵也相应地扩充,其基本内涵除了诚实、真诚外,还包括了诚恳、诚笃等,并且没有丝毫功利倾向。“诚信”二字,“诚”体现了向善的心灵追求,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信”则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向真的心灵追求,主要表现为讲信用等。“诚”和“信”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体现出言行一致的价值倾向,所谓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教育是以掌握诚信的内涵,认知诚信的基本要求,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勇于担当培育的过程。感受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必然途径,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思辨能力,为人处世与社会生活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诚信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而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基石,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净化高校教学环境,助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而言,可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我国传统道德来说,诚信的意义比较广泛,大致可以归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说,诚信不仅是天道,亦是人道,是国家治理中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第二,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这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就有明确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诚信教育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是市场秩序维持的保障,更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诚信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必将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此外,诚信教育也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一致。为了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诚信教育必须被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范畴内,以此实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针对以上原因可以看出,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因素的复杂性和提升大学生诚信素质的紧迫性。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背景下,结合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本文从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让诚信档案发挥应有作用,健全诚信评价体系等三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1.让诚信教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牛鼻子”

目前,高校在诚信教育中偏重道德层面、轻法律范畴,造成大学生不能全面、科学地理解诚信的含义。而相对道德范畴,法律范畴内的诚信教育更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因此,高校应在诚信教育中有机融合道德含义和法律含义,促使学生可以深入全面地掌握诚信的内涵,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单单是一种道德义务,更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义务。诚信是法治的本质。法治不仅具有保障、促进和维护诚信的要求,而且只有诚信才能建立起法治。如果只从道德角度看来阐明诚信含义,很可能导致诚信教育和传统德育趋同,也就是绝对地看待利和义之间的关系,甚至在部分学生心中形成讲诚信就不能追求利益的观念。这种将利和义对立起来的教学思想,不仅会让诚信教育陷入到死胡同,更会导致高校的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冲突,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这就需要发挥法律范畴教学的作用,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合法权益的追求是正当,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就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高校必须结合诚信在法律角度上的含义,促使学生明白诚信和合法利益是不相冲突的,讲究诚信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后,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来达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相结合的目的,二者一内一外,共同提升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法律旁听、案例教学、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诚信者的保障,哪些失信行为会触犯法律,法律后果是什么等。

2.让诚信教育走进教学主阵地,塑造大学生的健全

人格首先,应当在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增强学生对诚信的全面深刻理解,鼓励学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重要平台,充分体现诚信理念。处理好道德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之间的融合,如充分利用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开展诚信为主题的诚信活动,促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新的道德认识,在寓教于乐中感悟诚信的重要价值。最后,不断更新诚信教育内容和方法,既要保留传统道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精华,又要吸收现代诚信内涵中的法理内容,并且重视课堂教育中知、行、情、意的协调统一,塑造大学生诚信人格,让诚信贯穿课内外、室内外、校内外。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6)

2大学生诚信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1大学生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讲,诚信是由各方面诚信组成。而大学生诚信是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它社会诚信就不健全,完整的诚信风气就不能形成,而且会影响诚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大学生诚信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学生诚信建设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2大学生诚信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诚信建设的受益者又是诚信建设的参与者。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努力创造的过程,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更需要通过一定群体在建设过程中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大学生有其优越的自身条件,具备了成为推动社会诚信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稳定性又有必要决定对其进行规范和教育。

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构建的途径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大系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因此应从大学生诚信内在体系和外在体系两个维度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

3.1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3.1.1注重诚信教育的时代性。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既要汲取我国古代传统诚信教育的精华,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诚信教育内容,使诚信教育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更充分体现诚信教育的时代性。大学生诚信教育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就业等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诚信问题,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为导向的诚信教育内容。

3.1.2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诚信教育。高等教育是学生步入社会最关键的教育阶段,与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最为接近。高等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上,除了对所学专业的具体理论和知识加以讲解外,要结合学科特点及课程内容,适时地融入诚信教育内容,使专业技能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又提高了诚信意识,增强了法治观念,既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诚信意识。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7)

大学虽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实践过程中更重教育、研究专业知识,而对“道德”“素质”教育较为淡化,忽略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受就业压力大及社会风气等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高利润、高回报、高压力的“三高”社会环境下,只有通过提高专业能力水平,才能证明自己有价值,故而当前大学生教育亦重于培养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鲜少提及诚信道德、职业道德。而大学生缺失职业道德与诚信又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带来更大就业压力,导致恶性循环。校方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并不合理,没有将大学生有关职业道德与诚实守信的教育很好地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二)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创新性的缺失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还是以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税法为主要课程。本身较为严谨,严肃。有关职业道德与诚信的课程内容上课形式较为枯燥,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一本书,一枝笔,临到期末交论文。这种枯燥的“填鸭”教育较易引起学生反感,没有更好地引起学生对会计专业诚信道德问题的关注,使学生明确诚信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文明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曾子杀猪”、“范仲淹封金不贪”等的诚信典故,但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们仍存在着一些扭曲的诚信意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古语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缺乏诚信意识。诚信的基本要素是“诚实”“信任”,即取信于人,同时给予他人信任。而这些格言古训恰好违背了这些诚信的最基本要素。这也说明,历史残余观念还在持续影响着当代年青人,当代大学生。

(二)家长、老师的教育因素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老师应该是诚信的模范。“言传不如身教”,更充分说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老师的言行是否诚实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养成诚实的品行。未及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批评教育或在承认错误时利用契机奖赏的各种做法,都容易导致孩子(学生)的诚信缺失。只有当父母与老师把孩子(学生)当成朋友,主动与孩子沟通,少进行大道理灌输、说教,耐心倾听,重视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的氛围。

(三)社会大环境诚信缺失的因素

社会诚信缺失,存在多方面原因。不仅有历史层面的原因,也包含现实层面的原因;既有体制层面的原因,也不能忽略管理教育层面的原因;除去外部环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个人自身的原因。会计从业人员做实账、替企业纳足税,却可能面临失业、被穿小鞋风险。选择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反而可能好处多多。久而久之,社会诚信就自然被破坏了。会计虽自产生之初就把诚信问题看得非常重要,但却是一直局限在道德层面上,强调了要注重个人、企业地自觉、自省,却并没有投入相匹配的资源给不上市的公司,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对实践层面、社会约束层面的要求与设计的不足,导致了诚信教育苍白、无力,长期缺乏生命力。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不甚深入的泛泛空谈,流于形式,并且没有实质内容,没有针对性,更谈不上有力、有效的措施。一些会计从业者出于或为企业胁迫,或拜金以及自我膨胀等方面的原因,为追求一己私利投向了弄虚作假的泥沼,并因此产生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与选择违背伦理道德观念的选择,大大冲击了社会诚信制度。

(四)学生自身因素

生活经历地简单,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偏于感性,使大学生被自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所局限与牵制是责任感弱化的主要原因。独立意识,自我膨胀主义的泛滥又使部分大学生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少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社会考虑,没有做好本该拥有的担当社会责任的准备。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如何做诚信教育

(一)良好社会诚信体系地构建

想要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仅把问题纳入道德领域,突出诚信问题需要进行专项教育及整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将其归入政府保障和提高民生质量的社会管理问题中去。同理,社会诚信的确立,也不单是社会诚信教育与相关制度建立健全的问题,我们更应注重政府权威和实效性等问题。如果制度本身不管用,缺乏权威,那么制定再多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当政府有公信力,人们有坚定地信念、信仰,诚信的社会才会出现,人与人才没有芥蒂。“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当社会风气转正,假账、漏税行为减少,才能让学生踏入有良好秩序的会计行业,才能更好地遵守会计从业基本道德准则。

(二)诚信教育实践环境地优化

传道授业,是教师工作之本。一般说来,“授业”是指,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开发学生的智能;“传道”则是指,通过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或显性或隐性的德育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的是:要为社会挑选、培养不仅具备优良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心理品质,而且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与会计技能的“德才兼备”的会计类人才。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作诚实守信的良好榜样,不做学术造假,不为领导检查突击准备等,事事时时讲诚信;其次,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做好诚信教育。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效果,增强其传道的强大能力,落实诚信教育;最后,学生课外活动亦有其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想要将书本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实战能力,必须让大学生走出课堂,在接触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的实践环境优化包括对典型场景参观、对典型人物进行访谈和教育的过程。在一系列的实践中,将感性认识抽象为理性认识。依靠各种学生自治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潜移默化使学生建立诚信思维。有益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也促使教育者加强自身诚信教育。同时不妨考虑增加一些到对口单位实习、组织参加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环境优化,以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重视程度,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诚信的重要性。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8)

一、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失信行为表现

用人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刻意地对自己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失实包装,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无法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兑现的承诺。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的时间与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甚至有一些用人单位为了骗取毕业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虚假的招聘信息。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无疑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的不诚信行为在就业市场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某些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行为。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的不诚信主要表现在:个别毕业生为了获得面试机会,找到一份满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简历、自荐信上“添油加醋”;还有的为了增强竞争力,涂改成绩单,隐瞒不及格记录,冒用导师的名义写推荐信;更有甚者,为了达到用人单位的聘用条件,不惜制造假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考级证等证件。另外,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而不履约。

就业市场存在的这些不诚信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经扰乱了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情况真假难分,选不到合适的人才,也使毕业生对择业无所适从;对社会公共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污损了大学生的心灵,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学习,一心想着弄虚作假、投机钻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业市场主要表现为买方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形势使很多学生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为求职成功,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弄虚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单位选拔的方式不利于毕业生,导致诚信缺失现象。一方面,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往往仅限于个人提供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绍,并以此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活动或者社会工作经验,甚至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程序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得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第三,从制度层面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从而不能用制度来保证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完全负责。有专家从经济学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诚信的缺失,一是因为不讲诚信的成本过低,二是因为追求诚信的利润过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诚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应该有高利润,失信行为须付出较高代价作为补偿。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中,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较多的实惠,相反某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并不会付出较高代价,甚至能得到一时或眼前的好处。当然这种经济学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经济的后果考察的。从长期效应来说,诚实守信的人终究是不吃亏的,我们应当有这种基本信念。

第四,学校对诚信教育不够,学生的诚信观念树得不牢,行事过程中诚信意识不强。虽然各高校都要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诚实守信观念的养成也重视不够,只是作为德育课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讲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样,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过问,使得不少毕业生不以虚伪失信为耻,不以诚实守信为荣。

三、提高大学生择业诚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高诚信素养。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则之一。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着眼点不能仅限于就业环节,而是要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结合贯彻落实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建设文明校园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经常对大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展针对性教育,使大学生切实提高诚信素养。

第二,引导广大教职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广大教师、职工。要明确要求教职工树立诚信观念,并在教学、管理服务工作中以身作则,处处讲求诚信,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严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认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和批评学生中发生的不诚实、不守信行为,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在严格管理中使大学生增强诚实守信的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学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在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开、公平、公正就业环境的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严格的就业管理体系。比如,要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确保学生人手一份。对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并在学校就业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去,供用人单位参考。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基本信息、推荐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核实。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9)

1.现象:诚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大致包括:就业前就业材料的“注水”,避实就虚,夸大其词,各种就业证书的“克隆”、作假,各种职务的“加官进爵”等;就业过程中的“骑牛找马”,“一女多嫁”,重复签约,恶意违约等;就业之后的频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毕业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单位和就业体制造成的。(1)主观方面: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对就业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有时甚至曲解“自主择业”,放任自流;对就业形势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估计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就业心态盲目自信或自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的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高校诚信教育薄弱,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3.影响与危害。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二、就业诚信现象之评价

1.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这种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目的,旨在通过诊断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为不断深化的就业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以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方法: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评价类型,就评价的基本模式来讲,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为,诚信如同其他的品质一样都是抽象的、内在的,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所以,其评价方法,也同评价其他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过外界的行为得到表现,可以通过就业行为来观察了解,见徽而知著,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面到内在。具体来讲,“刺激—反应法”、“现象一本质法,“效应—本体法”等几种方法可供评价就业诚信时选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

2.两个观点。(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应法”等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诱导或假设条件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应该用鉴定的标准反复核对,问他的理由和意图是什么,这种鉴定方法涉及到真实性和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下面仅举一例:假设我们要评价S们的诚实,并将他们置于可以欺骗的情形中。S1欺骗是因为他无论如何看不出欺骗有什么错;S2欺骗以获得一点好处;S3欺骗是因为不想遵从权威;S4没有欺骗是因为周围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没有欺骗是因为他是一个绅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环境之外,“绅士的儿子是不欺骗的”;S6没有欺骗是因为对他来说信守规则更有趣,等等。现在,我们可以说S1—S3欺骗了,而S4—S6没有欺骗,S6的没有欺骗仅仅是对诚实感兴趣,这一点也远远是不够的。其他无法作更进一步的鉴定。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显然是不同诚实的人,不同不诚实的人,因为他遵循不同的规则和推论。由例子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如果我们预先将道德领域如诚信限定为一些特殊情境(以诚实、讲真话为“公共标准”),我们将容易忽视不同类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们能发现“的头脑中在想什么”,否则我们将容易忘记在行为中使用什么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可见,我们对道德的评价,同样包含对诚信的评价,都必须注意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来源于任何关于“心理结构方式”的理论或假设,而只是简单地来源于对道德的思考和行动是什么意思的考虑,来源于这种考虑所必然包含的东西,而这些来源都是动态的。(2)第二个观点由第一个观点启发而来。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一种不合理的、无法容忍的、有偏见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确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把一个人扮演一种特定角色如就业角色时的功过和他的信仰的正确性区分开来。不言而喻,对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加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但对诚信缺失的不同情况应区别看待。就业前就业材料的制假与欺骗、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和就业后的跳槽等来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础,所以,诸如就业中的善意违约、跳槽等就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首先,毕业生违约可以理解。当今就业市场并未真正市场化,就业市场不够规范。有的毕业生违约是现行就业体制造成的,违约自然在情理之中。协议的签订,基本功能在于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但有的行为预期长达几个月,过长的行为预期,可能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改变对用人单位的看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业生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毕业生违约是一种权力。就业协议与其他协议一样,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就一定会赋予签约人违约的权力。违约是对义务的违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权改变原有的意向,双方均可以选择履行协议,也可以选择违约。我国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可见,解除合同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应聘者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只要毕业生不是恶意的,没有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且由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后,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解除就业协议。最后,毕业生违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部分毕业生违约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利于毕业生寻找到更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毕业生迫于无奈暂时不解约,但“身在曹营在汉”,工作时不专心,不忠诚于用人单位,迟早也会改行跳槽。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优配,带来的不仅有直接成本的损失,而且还有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诚信成本的损失。

三、应对与措施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10)

第二,诚信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是缺失。虽说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会生活的基本修养,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日益向高校渗透的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社会影响的间接结果,但却又是高校诚信教育迷茫的具体表现。

第三,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渗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信念动摇,立场不坚定。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集群化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困境的解决办法

第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同步发展,简言之就是既要使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在思想上认识诚信教育,了解诚信的本质意义,又要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切实做到诚信。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时诚信,不偏废。思想诚信和行为诚信共同发展,相互影响,达到互补目的。最终使得诚信能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鉴于当前诚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会道德约束的层面上,集中在喊口号的阶段,针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的局面,为了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社会功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日后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施力度。切实使高校诚信教育在横向和纵向功能上都有延续。

第三,积极关注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诚信向校园的渗透,最大限度的扩大校园诚信对外环境的积极影响。扩充高校环境对诚信教育的内涵解释维度。

第四,扩充诚信教育的范围,优化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确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学业诚信、资助诚信、就业诚信等诚信教育活动成为诚信教育的支撑手段。不断夯实、扩大诚信教育成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第五,分类引导、层次化教育、个别针对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工作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可以接受或应当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容。继续深入优化诚信教育的积极作用,扩大诚信教育的接受范围。

第六,坚持对不诚信行为的零容忍。把诚信教育扩展到上课、作业、实验、实践等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做好高校诚信教育的引导工作,坚持适宜的高校诚信教育原则:不容忍不诚信,鼓励诚信。努力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诚信论文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危机逐渐变得严重。其中大学生的知识与文化层次较高,所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诚信既是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更是在社会中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体系不但十分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及不诚信的原因

(一)、目前大学生诚信问题现状的调查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对广西某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81.6%高收回率的诚信问题调查过程,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问题有认为较好的人占15%,认为一般的人占72.3%,人为不容乐观的人占8.3%,认为很差的人占4.2%。而其中所存在的诚信问题中有关交友失信的占47.6%,有关论文剽窃的占46.6%。可见,大学生不诚信的问题已相当的严重。[1]

近日,笔者也对本校的100名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做了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关于考试中的诚信问题,有99%的同学坦言自己周围存在着作弊想象,81%的同学自身或曾经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或者动过作弊的念头,而对于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有88%的同学不愿意主动举报。关于论文写作的诚信问题,存在抄袭现象的同学占98%,同时99%的学生希望学校对抄袭毕业论文的同学根据抄袭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罚。在同学交往方面,99%的同学都遇到过不诚信的问题,其中74%的同学是因为朋友借钱不还。对于高校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有54%的同学认为是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诚信的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极为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论文抄袭为例,在调查过程中45.5%的同学抄袭论文是因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42.4%的同学认为资料来源丰富,相关文章唾手可得;12.1%的同学抄袭论文则是抱着老是难以明确判断,学校无法进行有效管理的侥幸心理。而高校老师论文剽窃对学生的影响,49.5%的学生认为老师论文剽窃是导致学术腐败等行业性的职业道德危机;26.3的同学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对学生诚信素质的养成产生了恶劣的影响;23.2%的同学认为此现象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会引发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

社会环境对诚信缺失影响的同时高校对学生诚信教育成为了学生不诚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有92.9%的同学认为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完善;认为社会道德伦理氛围影响了学生诚信问题的学生占到了67.7%。[2]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中的得益分析

(一)、诚信的含义

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尤其博弈论作为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博弈论来分析大学生的诚信问题,那么首先必须要了解诚信的含义。

诚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础性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诚信被认为是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原则之一,更多地用来规范职业道德。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在中国传统信义原则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管理制度的一些经验形成的全新理念。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活动的顺畅进行,各方在诚信原则的协调下都能获得利益,从而达到一种“双赢”或“多赢”的态势。

因此,只有付出“成本”才能够得到诚信,有了初级的诚信后还要付出维护诚信的成本和扩大诚信的投资,才能获得回报和收益。大学校园里的诚信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有了较高的诚信度才能在学习生活、同学交往和社会交际等方面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无论是经济生活中的诚信还是学生的诚信,要想投资与收益成正比,还要考虑到客观因素,如投资和收益所参与的诚信环境。

(二)、大学生诚信问题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得益

信息不对称必定会导致信息优势方为牟取自身的利益而对信息劣势方利益造成损害。同样这种现象也适用于高校校园,由于平时学习的认真程度和知识结构等不同信息常处于不对称状态,为了自身更大的利益,信息的不对称引发了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

1、逆向选择。在大学中间经常会出现学习不用功而且贪玩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认真学习的同学高的现象。不认真学习的同学知道自己的能力,而监考老师和任课老师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这些同学选择在考试中作弊,出现了学习差的比学习好的学生成绩高的结果。因此在综合测评中学习差的同学因为其“高成绩”而得到了国家奖学金。这时学习差的学生并没有花费与学习好的学生同等的时间去学习,仅因为在考试中选择了不诚信而得到了比学习认真的学生更大的收益,进而损害到了学习信息优势方的利益。

2、道德风险。在论文写作中学习好的同学无疑充当了信息优势方,相反学习不好的同学就成了信息劣势方。如果在写论文时,信息优势方由于某种原因在写论文时抄袭了并且隐瞒了抄袭论文这一事实。这时对信息优势方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他们学习好并且很认真一般来说老师不会怀疑。但是,一旦被老师发现其论文抄袭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劣势方的利益。信息劣势方不认真学习各方面也表现的不突出,客观方面本来就没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既然好学生都抄袭了,学习不好的学生即便论文是自己写的,老师也会怀疑。这样一来,因为信息优势方的不诚信直接影响了信息劣势方的得益。[3]

由此可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的优势方还是劣势方,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旦选择了不诚信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在博弈论中的得益

用信息不对称来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得益,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运用了信息不对称的相关理论,并没有引入诚信选择方的主观因素。而运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在选择诚信或不诚信时,会对自身选择的得益情况在内心有所分析,进而选择一个收益最大化的策略,因此影响了最终的得益结果。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班级里有一个很强壮且脾气暴躁的同学,我们暂且称呼他为小武。班里面的同学如果不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小武马上就会发火,全班同学都知道小武的脾气,于是大家都小心翼翼生怕小武生气而顺着小武。小武便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但事实上,如果有同学不顺从小武,小武就会动武,但是动武对小武来说代价是很高的,因为被小武打的人可能会还手,而小武也可能因为打人被警察抓起来。但是如果小武的坏名声有足够打的威慑力,他可能就不用动武就会使别人顺从他。于是,小武故意彰显自己的暴躁脾气,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自己是一个专横的人并且不能忍受别人的摆布,进而将“不顺从自己的意志”“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扩大为在任意摆布自己。小武的这种性格通常被称为侵犯型人格,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理性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种策略,小武便会越走越远超过了限度,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很明显,小武在做选择时没有分析清楚什么是最优利益,一味的只看到了眼前一点小的得益,而使自己陷入无法回头的困境。

其实,每一个学生在面对诚信问题时都是故事中的小武。考试作弊、抄袭论文、借朋友钱不换,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只会带来暂时的收益。如果考试被老师抓住,抄袭的论文被老师发现,向朋友借了好多次钱不还后,有没有想过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考试一旦被老师抓住就会面临没有学位证的危险;抄袭的论文被老师或是学校发现,论文答辩就不会通过,同样影响毕业;而当多次向好友借钱不还之后,朋友还会再借钱给你吗?甚至连朋友都做不成。这样一来选择不诚信的成本就会大于收益。

从这一方面看,或许你作弊不会被抓住,抄袭论文不会被发现,借钱不还朋友会原谅你。但是,这种侥幸仅存在于作弊抄袭的人极少、借的钱也很少的情况下。要知道所有的好运不会仅向着你一个人,看到你作弊、抄袭、借钱得到了好处,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时危机感就来了,因为不诚信的人逐渐增多,造成的影响也会增大。因此,学校乃至社会都会高度重视这种不诚信的不良风气,所有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都会增加。[4][5]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无论是信息优势方还是信息劣势方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损害到另一方的利益,正是被损失掉的这一部分利益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选择不诚信。通过一个小小的博弈论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选择不诚信的成本是远远大于收益的。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措施与设想

(一)、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抑制高校中的信息不对称。组织学校管理者从不同角度收集整理信息,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对影响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各种信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正确的认识。

(二)、加强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就目前来看,各大高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还远远不够,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诚信体系的建设,应该将诚信教育搬进课堂,使诚信教育更为具体。[6]

(三)、无形中优化高校学生的诚信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老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建立自己的诚信威慑力,来影响学生。[7]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的诚信管理档案。应该在入校的第一天就签订“诚信协议”,学校将学生大大小小的不诚信行为均记入其诚信档案,来约束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五)、加快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8]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黎海珍、卿臻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探析 [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2] 陈文婷 透视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2)

[3]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

[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5] (美)戴维.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赵学凯 王建中 施丽南译,中信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