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政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7 03:33:45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篇(1)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因此,在实践活动中,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都对于引导人们重视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促进我国社会土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

(一)为经济发展保证正确的方向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及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强对人们主导价值观的引导,使经济发展走良性健康发展道路。具体而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导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偏离社会土义的轨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认识和觉悟,为市场经济建设建立相适应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可以澄清和纠正各种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念,以此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培育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

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强调了科技的重要性。,而劳动者作为提供科学技术的最具活力和潜能的主体动态变化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主要有两种功能,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主体有着调动和激发其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能够加速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提高劳动者的思想品质,调动劳动者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劳动主体迅速解放思想,从而更积极地变革生产工具,最终使得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而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三)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这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更新人们的意识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产生能动的作用。艾伦˙布坎南在《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指出:“市场的批评者一直认为,毗邻效应(或外差因素)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是市场不能取得有效结果的关键所在。”所以,负面消极的外差因素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符合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唤醒人们对负面消极的外差因素的重视,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来克服无效率的毗邻效应,以新资源观、发展观代替原有资源观、发展观,从而形成对经济的发展价值。

思政教育篇(2)

微博注册和使用门槛低,它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几乎可在任何通信设备上读取。注册微博账户后,可以在有手机信号的任何地方阅读、微博。这个优势是目前任何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同时,它的匿名性和随时随地记录、表达和传播的即时性特点非常适合充满怀疑、抗拒和速食的网络时代。它成为不同层次的人们表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最好空间。微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趋势。对微博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不能忽视、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微博甚至已经开始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并改变着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融入这新的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妨通过微博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届时,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等,都有机会得到突破。微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微博时代的挑战。

二、平等、开放和自媒体特点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珍惜一切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手段

在微博空间,社会地位的悬殊、经济收入的差距、文化层次的高低等等,已不再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因素。每个微博主都可以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遵循信息共享原则的微博,允许任何一个人在微博里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访问其他人的微博空间,去和微博世界里的任何人进行交流;任何一件事,只要在微博里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网络和现实世界。同时,微博是一个内容自创和传播的平台,每个人都是新闻和观点的制造者、评论者和传播者。在微博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自己的受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的。这些方式都具有可控性的特点,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向教育对象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收到教育效果。在微博时代,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失去了可控性,比如微博世界。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无法确定“问题者”的真实身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明显降低,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微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和手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微博时代在呼唤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在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交往式的实践活动。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微博?简言之,因为要了解社会、了解教育对象,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自身的思想禁锢,研究、探索并善于使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习惯微博式交流,充分利用微博、空间、“说说”等。总之,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珍惜和利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微博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严格说来,每一个人,乃至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伙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救助拐卖儿童”“微博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微博主们通过拍流浪儿童或者乞讨儿童的照片,在微博上,大量的网友以转发的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媒体对其密切关注,警方也介入其中,并解救了一批被拐卖儿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案例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育素材。

三、互动和人群效应使社会热点问题更加突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巩固网络阵地,加强微博监管

思政教育篇(3)

第一,要了解什么是美?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些丰富多彩之后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美的本质,它决定了这些各不相同的东西为美。这就涉及到一个哲学的范畴本质-现象。

第二,我们还要知道美的出现是与感受美的主体有关,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够被阐述,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又进一步在情感和感性中定位,这个感受美的主体就叫审美主体。美感它不是审美主体的认识,而是审美主体的体验。王夫之一再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2]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第三,我们要明白审美要有审美心胸,有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称之为“平常心”,有的称之为“童心”,有的称之为“闲心”。宋代大儒程颐有首诗中“,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人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经。万事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颐的意思是说,有了“闲心”,人才能从天地万物、风云变态中获得一种精神享受,使自己超脱贫富贵贱等实用功利的烦恼,达到“从容”、“自得”的境界。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文学家都认为一个人的“闲心”,即审美心胸乃是他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前提。有了“闲心”,就有了审美眼光,那样他才能在很平常、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

综上所述,审美的内核就是审美主体在了解什么是美的基础上,以审美的心胸去进行审美体验的活动。

美育的特点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以美学为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育具有以情感人的特点。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说服是通过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在痛苦、欢乐、爱和恨的波动中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情感是师生间沟通的良好桥梁,作为教师更应借助情感投入来打动学生的心,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美育具有给人以精神享受的特点。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填压式”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给学生以压抑感,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而靠美的力量、用美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为他们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会让他们在精神享受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问为什么,去探究他们所不熟悉的陌生领域的知识,从而把所学知识内化。

再次,美育具有润物无声的特点。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逐步熏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来使人的思想或认识逐渐发生改变的教育方式。孔子特别重视审美教育,他认为个人的情操修养和国家治理的理想境界都最终取决于乐教。孔子认为一切说教比不上乐,其他艺术的美的教育也比不上乐。孔子想通过这种特殊的美感教育,使人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从而使人因心境美而达到道德的最高层次———仁。

最后,美育具有提高人的人生境界的特点。美学精神的内涵在于追求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审美的人生境界,因此,美育具有提高人生境界的提点。

关于境界的释义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指人的学问、事业、的阶段、品味。正如王国维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147

境界的第二种释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审美意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的“境界”的概念,多数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需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3]173

第三种释义,是指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的精神境界具有导向性,对于他的生活和实践具有指引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意味着他会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实现什么样的人生价值。

一个有着最高审美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人生。审美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用审美眼光和审美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回到人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蔡元培所说的“享受人生”。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创造力高度发挥,甚至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才充满活力。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与‘自我实现’是同义词,‘创造性’与‘充分人性’也是同义词。”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利用和开发能力、潜能为社会、为他人贡献力量。爱的人生: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的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欣喜,从而使他热爱人生,从此之后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每个人和万事万物,使他产生“实践如此美好的感悟”,同时他也就具备了一种崇高的责任感。

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等,而美育是进行以上诸方面教育的重要手段。美育是熏陶、感发,就是孔子所说的“兴”,使人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从而在精神上达到自由的境界。美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道德教育等,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育内容是抽象的,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又是以教育灌输和学生接受为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从而就影响了教育的效果。美育的过程是通过熏陶和感发,用美的事物(即美育的形式: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情,以实现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它能使学生在对美的事物进行鉴赏和体味中,理智上得到满足,情感上又得到享受。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第二章讲授爱国主义,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叶问》,其中有一情节:叶问在打败十几个日本武士时,一位将军非常震惊于叶问的武功之高,便问他叫什么名字,叶问却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个中国人”。同学们看到这个情节,无不鼓掌。这个影片塑造了一个拥有高尚武德的爱国武术宗师的形象,用他的爱国主义行为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们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内心都是激情澎湃的,并自发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演讲,他们大声朗读的《沁园春•雪》,集体起立共唱国歌。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什么是爱国主义,他们能不爱听吗?他们能学不会吗?因此,寓教于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才能做到以美引真———使学生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做到以美引善———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第二,美育可以使大学生心境平和。从心理学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是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不成熟,因此他们的心理更容易受到上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学分至上等错误思想对学生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造成的压力等,使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断的产生。美育通过以情感人、通过以美的事物陶冶人,可以为人营造一种宁静的心境,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第三,美育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邓小平曾指出:“现在我们国内形势很好。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中国共产党。“五讲四美”不仅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而且也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从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重视把美育作为提高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美育通过广播、影视、网络、音乐、美术等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善的向往和追求,唤起学生对他人高尚行为的崇拜,从而唤起他们效仿他人良好道德行为的愿望,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尤其是对那些心理意识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90后大学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我们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思政教育篇(4)

1、有助于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对人进行道德的教化,鼓励个性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顺应人的本性要求,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完整发展,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而培养真正的社会人、全面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从哲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进行反思和考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效的有效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对更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援。

3、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取得论文长足和发展。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在一些问题,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不高、忽视受教者的利益、个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现实脱节现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下,从哲学的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解决理论教育与现实教育脱节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哲学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有着自身严密的一套逻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规定、认识论构成和方法论形态三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内容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研究,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根基问题的哲学研究,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存在”,从而揭明“人的存在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之维,是其存在的现实根基,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建立在人学立场之上,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具有自觉性、先进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思想教育过程具有决策与实施功能、说理与管理的功能、言教与身教的功能、输出与反馈的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其主体构成、外部环境、方法结构等等都必须立足于现实这一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又统一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建立良好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相融一致,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构成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用在于道德教化和政治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基础,是社会意识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对“社会人”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政治价值观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即对人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塑造。透过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改进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更新人们的思维观念,通过说理使教育对象理解、接受并认同道理,进而转化为相应的实践活动。方法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连接着主体和客体,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灌输式与启发诱导式相并举方法。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发诱导诱导式方法,重视教育对象主体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有效良性互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偶范畴,就必须实现灌输和启发的有机融合,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果。层次分类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方法。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要对不同层次类别人员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求有所侧重。层次分类法,是指注重从不同层面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根据社会群体的不同,开展普通民众教育与社会精英教育,区分层次、分类施教,建立不同教育对象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特殊与一般相统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教育方法是指对一个人或者较少一部人进行单独教育,需要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分别加以解决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教育方法,主要是进行有共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一般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教育篇(5)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论发展需要进行知识体系上的再造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论的突破。在日益分化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系统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自足的社会空间与职业空间,它有系统的内在结构、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转换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理解方式,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认知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社会形势的剧变,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程度在不断地加大。尽管很多人并没有自觉地将很多社会问题的肇因与解决思路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但当下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之下才能够完满地加以解决。社会的变化让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遭遇关节点”,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挑战,迫切地需要一门立足社会、关注社会、解读社会乃至进入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成员需要的产物,它的出现对于提升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水平、解读社会现实以及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当下处于转型的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开放出的知识效应、现实效应以及学科效应将会是十分明显的。笔者在此将重点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以及学科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社会功能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最接地气”的一门知识体系,它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功能。具体来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以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社会。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方式,用自身学科的话语来描述、解读当前的社会,尤其是当下复杂的中国转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是一种基于思想交往的方式,它从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流动的角度看待这个社会。当社会学家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展开的社会互动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者应该看到的是社会流动背后人们的思想交流。当下中国社会中发生的很多现象,尤其是思想领域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寻求解释。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社会。所谓“回应社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社会表达出某种价值态度。对于社会现象或社会实践,尤其是新兴出现的事件或社会事物,我们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还是反思的或是认可的观点呢?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回应社会的价值立场的。“影响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态度(取向)转向,实现人的思想解放,为着正义而自觉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当下,很多人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未能有效地介入社会空间,表达自己的态度或立场是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立足于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它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深嵌于社会系统并发挥其对社会系统的回应功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解读存在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刺激—反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人们才启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种是“挑战—应答”模式,认为只有当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对之作出回应。这两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动的消极性与被动性。第三种模式是社会互构模式,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塑造,社会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塑造社会的形态与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它可以通过思想的力量和观念的力量来引导乃至改变社会。就当下的社会转型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应该要把握主动的地位,不能是简单的本能性反应或者是被动的应答,而应该是和社会之间相互塑造,为塑造出一个稳定、健康、和谐、美丽的中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所具有的这些社会功能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社会语境之下显现出绚丽的理论活力与实践生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笔者在此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功能主要针对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发挥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它的“母体”学科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最为突出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有些人会质疑:当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独立性都成问题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是否成为可能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或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展开后续的研究。诚然,人们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时候,必然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的知识、原理以及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熟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才能够展开。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可以做到同步研究、协调发展的,这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在当下,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发展存在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学科独立性的质疑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学科的合法性可能会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如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那么,人类社会实践究竟如何会生发出思想政治教育呢?这样的实践在什么时期,到了什么阶段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才出现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政治性思想交往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到底是什么样的实践?这样的实践有什么样的特征,它是如何展开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分析,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发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当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作为一种方法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知识体系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时候,我们便能够清晰地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的论证。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政治性的社会实践,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将会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打开另一个窗口。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效应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还是对社会学都具有拓展学科视野的意义。这与现代社会很多问题的复杂性相关,因为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事件都具有社会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事实的双重性质。只不过,笔者在此处更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论证功能,这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遭遇的学科合法性质疑有关。

三、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学科联姻的产物,但不能认为它是两者之间的简单叠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究竟是一门什么特质的学科呢?社会学家涂尔干关于社会的分析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的理解一直存在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两者的焦点在于社会究竟是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物,它究竟是人为建构出来的,还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如孔德、斯宾塞、韦伯等人,将社会看作是个体简单叠加的结果,是人为虚幻地建构的结果。然而,涂尔干却认为社会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事实,这类事实有自己特殊的性质,“这类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

社会固然是由单个个人组成的,但它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自身独特的结构特征与运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但它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应该有独立的学科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超越于两者之上的学科特质,我们将它的这一学科特质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突生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建立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提供的经验事实、理论、原理、方法等知识基础,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两者的学科突生性,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基础之上的、具有独立学科特质的分支学科。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又表现出超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之上的突生性品格。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超越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背景式”的研究。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作一出戏的话,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这出戏做出“场景化”的揭示,帮助我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会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必然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语境和条件等背景方面的理解。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偏向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依赖的社会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基础与社会条件。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立场与学科价值。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一套观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即用一种社会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观察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详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的社会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社会系统之中考量,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察视角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是缺少方法论自觉意识的。

思政教育篇(6)

(二)各方协作不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某一部门或是某一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该门学科的教学,需要多部门统一协作,方能获取良好的效果。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学校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部门与部门之间、教学活动的衔接以及系统管理与组织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可见,这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显然不会很高。教学效果难以获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在学校开展有效的教学互动中,评价体系势不可缺少的一部门。学校依据评价体系获得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其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激励机制。在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方面缺乏必要的妥当。思想政教育开展的评价体系,不仅是鼓励教师的实行教学的有力手段,也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有效方法。但是,当前高校的评价体系明显显示出不健全。

(四)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机制。但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缺乏也就无法确认所获得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无法获得保证,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缺乏保障。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

当前,在大学生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令人乐观。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人们接受教育与获取信息的途经已经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多元模式。在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途经较为单一,所收到的干扰较少,容易掌握所获取的信息。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型的重要时刻。过去凝聚人心的社会价值已经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符合人们心理状态的核心价值已经转变为了困扰人们的思想。在此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过去的那套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正是基于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正面临着眼中的挑战。

(二)受到当代大学生年龄的限制大学生的胜利素质已经发育的较为成熟,其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现如今,大学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其认知水平、阅历经验有限,在看待问题方面难免会出现片面与偏激的情况。他们在看待事物时完全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心理感受,很少从社会角度与他人的视角方面考虑问题。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情感方面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正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面临着心理多变的人群。因而造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偏差当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因素并不仅仅出现在学生身上。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偏差。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出现了问题。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看出,专职任职教师较少,多以兼职的形式存在。同时,教师的任职时间较短,人员调动较为频繁。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其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味采取灌输模式,不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此项教学。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推行过程中,高校只有认真分析、着力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推进该工作的进行。从思想和观念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育人理论,将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全方位的进行实践工作。将思想政治育人模式进行到底。高校在开展该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领导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唯有领导人员对此项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认识,就能够更好的做好该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要性,协助当代大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建设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还能够促使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各高校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创造一支思想坚定、业务优秀、思路明朗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就能够很好的开展下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能够依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中能够显现出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保驾护航。

(三)健全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机制的完善,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进行的过程中,机制的健全,是该工作进行的基础。学校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说明学校对该工作的重视。因此,机制的建立具有其必要性。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高校就可以依据学生生理素质与心里情况,结合高校开展该门学科的情况,有效的开展此项教学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育人模式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四)引导学生树立人格魅力在我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各类成员树立相应的人格精神。有学者曾经就说过。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是成为人的品格最起码拥有的权利与义务。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应当渐渐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勤奋、谦虚性格,并协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在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后,不仅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更有助于学生自身性格的完善。为保证大学生的成长更贴近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首先,树立学生责任意识与诚实的优良品质。其次,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创新的勇气。最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唯有从多角度引导学生独立的人格魅力,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添加色彩。

(五)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实行创新,其创新的主要模式就是育人于实践。在教育工作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应当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此,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语于制度的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一种高效的运作机制。原作机制主要包括了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以及保障机制等等。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体效果运行的畅通性。因此,在高校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思政教育篇(7)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思政教育篇(8)

2贯彻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思路

2.1以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

2.1.1重视大学生的根本需求

需求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原始动力之一,因为需求是人们的本性,马克思主义指出需求是人类生命最本质的特征之一,也是生命的原动力.人类不仅能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能按照人的需求进行改造,所以人才能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使生存的条件不断得到完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瓶颈,要从大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关注着大学生,多为大学生着想,帮助大学生、尊敬大学生,使其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为大学生的生存以及发展奠定基础.

2.1.2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的阶段,情感欲望日渐加强,并且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价值.他们需要各种情绪的宣泄、人性的拷问、情感的安抚、信仰的追求、心灵的寄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等,这些均需要教师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关怀与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追求人类的终极目标,从而实现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建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该针对大学生自我的社会地位、价值、角色、义务与归属等问题的研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育者要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质疑等,合理、适当地引导大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将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明白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现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变革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使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所以,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加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清除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增强对大学生选择就业和就业决策能力培养的力度.

2.1.3正视大学生的基本利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是遵循客观规律,其基本规律是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性和根源性.人们在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需求,人们的利益之所在就是让这些需求得到满足.需求及其满足是人们生活的源泉,也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在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对利益问题的关心的前提下,用科学的利益观以带领学生鉴别多种利益诉求,让所有大学生能关心国家利益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追求,由此凝集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考虑,重视其自身的发展、生活、健康、安全等各种问题,把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2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2.1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在《论语》中孔子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其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的模仿能力又很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师的模范作用,因而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注重自身思想政治修养的培养,以身作则,应将言传与身教二者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只有以自己的思想、行为以及人格作用于其教育的对象,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规范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自主建构,塑造大学生的灵魂.

2.2.2引导与灌输相统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生塞硬灌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误解,甚至是反感.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在坚持理论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层次,改善理论教学模式,增加理论教学过程的艺术性以及互动性,如通过课堂提问并引导学生作出回答,或者由学生自行讲课,教师在对讲课内容进行评价等,将理论灌输与引导疏通相结合结合,提高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性.

2.3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2.3.1坚持理想信念教育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各种对立思想体系并存.党政府对这种形势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并且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因此在面对这种考验时,党的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其结合当前的党情及国情,把理民族凝聚力发展与想信念教育提高到同等地位.我国仍处在和谐社会构建初期,加大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校学生“树立在我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共同理想”,与此同时,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更高的人生理想,确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念.

2.3.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一个健全的人而言,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必须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在各大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使其能冷静面对各种挫折以及变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方面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得变革,帮助大学生在观念、心理以及能力上适应转型关键时期的发展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发展的重要时刻,由于情感、学习以及就业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其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使其心理存在诸多问题.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开导,有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承受不了压力而作出无法挽回的行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大学生承受压力及挫折的能力,及时消除各种心理困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关注并主动了解大学生,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动走进大学生的心理世界,与其进行深刻交流,使大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

2.3.3结合政治教育

新时期的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根本出发点,开展各种形势政策性教育、党的基本纲领、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经验教育以及路线教育,开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等,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水平以及理论水平.在复杂的环境下,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识别不同的错误思想,识破各种反动图谋.提升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以及政治敏锐性,并通过政治敏感性的培养来认清西方反华思想.

2.3.4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三个方面的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应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法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规范教育.深入开展“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大学生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2.4拓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2.4.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思政教育篇(9)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

(来源:文章屋网 )

思政教育篇(10)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经验对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且在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隐性教育是突出特点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各种传媒、文学、艺术等喜闻乐见的手段之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1.教育内容隐蔽

爱国主义教育是美国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很丰富,如美国会将许多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演变为著名的古迹供人参观;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

2.教育途径隐蔽

通过课堂活动进行隐蔽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隐形课程也叫“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以美国文化和人文社科类为主,包括哲学、政治学、文学等。美国高校不仅重视社会科学的渗透教育,而且还特别重视自然科学的间接性渗透作用,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样化

1.学校是当代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场所,美国没有专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但在学校有很多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

2.借助社会文化力量和利用公共环境资源, 全力营造思想教化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接受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

3.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美国教育将对母亲的素质教育成功地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形成优良的气质、品德。

4.宗教教育在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扮演着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通过广泛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利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有丰富完善的理论指导

为了使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科学”和“有效”,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教育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第一,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柯尔伯格强调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的巨大作用。第二,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着眼于应付环境,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功利和效用。第三,以里考纳为代表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

丰富的理论指导使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这有利于美国的长远发展。

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急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诸如多学科的整合,理论与学科体系的完善等。第二,我国隐性教育注重不够。我国教育往往未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如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相结合。第三,我国教育途径不畅通。我国目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学校教育中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忽视了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共同育人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第四,我国教育方法不科学。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眼前效应轻长远目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当今,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丰富和发展需要积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表现出旗帜鲜明,政治倾向明显的特色。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必须进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要大胆跳出单纯依赖正面灌输的传统做法,把隐性教育理念及各种渗透式的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二)多种途径并用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多种途径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系统而严密的有机整体,这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启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多途径,在学校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改变单一的课堂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社会公共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调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强化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这样,把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系统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学校、社会和家庭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丰富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和美国相比,显得不成熟。我们需要大胆地吸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来补充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还有里考纳的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将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共性,也各有特性。我国的思想教育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立足于我国的实情,不断地创新以外,还需要不断地对外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进行必要的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借鉴美国的经验,不断地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在未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思政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61-05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到现在已经历90多年。90多年来,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对外开放事业广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问题,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良好氛围,是摆在我党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伟大任务。因此,科学地挖掘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于2005年的设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继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在今天的学术界,思想政治教育又成为了热门话题,似有成为某种特别的“显学”的倾向。然而,在这种貌似学术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这样一种陷阱。即某些研究者急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进行淡化处理。或试图以某种价值中立的名义来祛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的政治色彩。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认真地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问题,“名正”方能“言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都应该依据于某种恰当的理论逻辑起点与深层的概念内涵。唯有特定的理论梳理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实效性”与“长效性”方可得到逐步的解决。而为了求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名”真实意蕴,我们首先需考察学术界对何为“思想政治教育”都作了哪些定义。

通过我们对国内十二种文献综合比较分析。发现这些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展开论述:有以功能角度而言,如陆庆壬、王勤、苏振芳主张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的转变与指导实践行为”为核心;有以内容的角度而言,如陈秉公、邱伟光与教育部思政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以目的的角度而言,如袁礼周认为“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以主客体价值关系而言,如张耀灿、仓道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于主客体需要的满足;有以目的与内容相结合的角度而言。如孙其昂认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议题。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从多维度展开了争鸣,没有形成绝对一致的意见,但这并不代表着这个领域研究的弱化。恰恰相反,多样化的探索正说明学者们对基本概念,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问题的充分兴趣。正所谓“名正言顺”——展开对这个学科的本质内涵的探究,离不开概念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与“政治”的“教育”抑或“思想”的“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