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12-26 14:57:26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

为了解决《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系统知识不连贯的问题,结合药物分析及制药相关行业在该地区的发展,以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为当前需求,将《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实践。

以前的课程旨在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学习的具体课程只是枯燥理论知识的堆砌,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药物化学》和《药物检验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知识点重复,所以教学内容的整合,删减十分必要,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之更适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期需求。

课程整合后,将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十四个项目。第一模块是药物检验分析的概况和药品的质量标准;第二个模块是用于药物分析检验的技能,包括四个项目,分别为药物的性状观测、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和药物含量测定;第三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药物分析技术技能,其中包括八个项目,即芳香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芳香胺类药物的分析,巴比妥类分析,杂环药物分析,生物碱类药物分析,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维生素类药物分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模块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第三模块是综合实训。其中,穿插了十五个实训项目,分别为实训一:《中国药典》查阅实训;实训二:葡萄糖的旋光度测定;实训三:药物的一般鉴别试验;实训四: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实训五:枸橼酸的砷盐检查;实训六:重量差异检查;实训七:电位滴定法确定酸碱滴定终点;实训八:阿司匹林片的质量检验;实训九:对乙酰氨基酚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苯巴比妥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一:异烟肼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二:维生素B1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三:维生素C片的质量检验;实训十四:盐酸小檗碱片的检验;实训十五:黄体酮注射液的检验。

因为制定了三维的教学目标,故相应的采用三维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倾听和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学生知识评价和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通过检查、指导,或学生演示,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采用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教室学习和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情况,检验原始记录填写,数据处理和分析,以确定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相互促进,互补,共同发展。利用教师评价的方式,及时诊断学情,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纠正,以确保达到学习目标。

传统的课程形式,由于偏重于理论学科,一味追求表面知识原理,因此割裂了知识和技能能力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现在要将课程整合,挖掘理论和实践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和技能相整合,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实现的过程,而且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落实。

参考文献: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2)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药物分析课程都是药物分析技术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高等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采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系统、扎实,但是学生往往在技术应用能力上即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对高职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现结合实际教学,就我院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实践情况。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如果按学科型 “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的理念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同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那么其结果是面对要检验的样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完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药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因此,必需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需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与技能要求,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及各项检验技术为主线的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思路

完成一个化学结构已知的药物的质量检验任务与质量分析工作,无非是按照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成分之外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查或安全性检查,如果是制剂还应进行各剂型项下的检查,同时能理解检验中的相关现象、方法及原理。因此课程内容不能像学科型那样,重点放在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上,应转变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转贴于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 《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使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与本科的有所区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3)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药物分析课程都是药物分析技术等药学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高等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采用物理学、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全面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化学组成、测定药物组分含量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药物分析课程基本上都是参照本科确定的,只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定删减,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结构没有改变,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与研究各类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杂质检查方法及其差异性,培养学生具有根据药物的结构特点,建立药物的各种分析与质量控制方法、解决药物及其制剂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问题能力,或配合生产工艺研究创新质量控制方法、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等能力。参照本科的压缩形式组织高职药学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虽然学生的理论知识会比较系统、扎实,但是学生往往在技术应用能力上即根据药物质量标准进行检验以及对药物的质量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比较差,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药学类专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对高职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现结合实际教学,就我院高职药学类各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改革,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实践情况。

一、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如果按学科型 “以掌握并区别一系列同类药物的分析方法”的理念组织教学,教学目标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同类药物的各种分析方法,那么其结果是面对要检验的样品,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完全不能将所学知识与药物检验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因此,必需首先从高等职业教育目的及医药行业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需根据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药物检验相关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与技能要求,学习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有关的各项技术,能根据相应的药物质量标准,准确无误地进行检验,从而完成检验任务,并能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检验中的现象及原理,培养分析与解决药物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成为医药行业中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根据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确立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及各项检验技术为主线的高职药物分析课程的设计思路 完成一个化学结构已知的药物的质量检验任务与质量分析工作,无非是按照质量标准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有效成分之外的组分进行纯度检查或安全性检查,如果是制剂还应进行各剂型项下的检查,同时能理解检验中的相关现象、方法及原理。因此课程内容不能像学科型那样,重点放在系统讲授同类药物的质量分析方法及差异性等理论知识上,应转变为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工作任务构建药物检验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相关内容;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药物检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及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高职药学类专业课程《药物分析》更名为《药物检验技术》,并“以完成药物检验真实工作为载体,以药物检验所涉及的性状检查、鉴别、杂质检查、各类制剂常规检查、含量测定等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再结合一系列具体药物的质量检验与分析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药物质量检验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在专项技术学习时设置相应的单元实训教学环节,在具体药物质量分析学习时设置药物检验综合实训教学环节。这样将检验技术的教学融合在药物检验具体工作任务中,突出了本专业课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真正满足药物检验职业岗位要求,实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事实表明,通过这样的调整与教学,学生能很快适应药物检验岗位实际工作。面对需要检验的样品,学生能够应付自如地进行检验工作了,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三、根据药物检验工作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由于自身受学科型教育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难免带有明显的学科教育痕迹。如果不在课程内容上进行细化与要求,那么即使提出了以检验工作任务及检验技术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容易迷失职业教育的方向,即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为了突出药物检验职业能力的培养,规范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药物检验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通过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各项检验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指引教师在教学中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表1 《药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节选(略)

四、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目标,努力达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学习效果评价的一致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 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检验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性内容,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实际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卷考试中,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使高职药物分析课程与本科的有所区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必须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组织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4)

前言

随着改革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话密集程度的加深,原有的种植工艺早已无法满足日渐膨胀的人口数量,而且在原有的种植技术当中,病虫害作为主要灾害,深深的影响着农作业植物的发展,所以农药的诞生势不可挡,作为主要防止病虫害的手段,其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加深,近年来有毒蔬菜、有毒水果,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在了大家的餐桌上,由于农药的副作用,癌症、高血压、帕金森等病症也纷纷来袭,导致许多人重伤甚至死亡。而且在我国农药残留技术一直都为得到系统的完善,致使许多发达国家都不引进我国的蔬菜水果,从而导致农作物对外出口贸易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进一步导致这些无法出口的农产品以低价回流,造成国内市场混乱,国人内部消耗有毒农作物的现象此起彼伏,归根结底在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不完善,设施设备的不精良,理念重视程度不足够,发展进程方向不明确,所以本文当中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国内外的技术作为根本论点,对其农药检测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出阐述,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这一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

1.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1.1国内外农药样品的预处理

在国内外农药残留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约有六种,即:索氏提取器法、消化法、微波萃取技术法、超声波提取法、浸渍漂洗法、振荡法等。而在种六种提取方法当中,微波萃取技术法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农药样品预处理方式,其设备简单、适用范围广、提取快速,已经渐渐的成为了国内外主流的提取方法,所以我国要多加学习并掌握这项技术。

1.2国内外样品的净化方法

国内外的样品净化方法大约有九种,柱层析法、基质固相分散、超临界流体萃取、凝胶渗析萃取、低温冷冻净化法、固相萃取法技术、薄层层析法、固相微萃取技术、加速溶剂萃取技术等,所以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制定不同的净化方法至关重要,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切不可一概而论,盲目的选取一种净化方式作为主流。

1.3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分析

以现在来看,农药经过多年的发展,种类繁多,已经形成了农药体系,针对不同的农作物都有这不同相应的农药,所以在国外进行农药残留分析时,都把其当做一项复杂混合物的分析技术,对其分析时的特异性、微量操作手段、灵敏度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很多,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农药残留的生物测定技术、理化检测方法和快速检测法。

(1)农药残留的生物测定技术

生物检测技术的概念是,通过生物实验,观察其生理反应以及正常指标的波动,从而检测农药残留的状况。这个方法的有点在于简单、快速并且对实验农作物不需要进行额外处理,但是对指示生物要求较高。弊端在于不能具体的确定农药的成分以及品种,有时会出现错误,在国际上,这种方式方法已经渐渐的被淘汰

(2)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

现在国际上最为常见的是多种方法联合技术,比如气相、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技术,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等。这些技术不仅有着快速简单的特性,而且能够准确的确定农药的成分以及残留农药的覆盖率,以及残留农药的性质,从而针对性的做出控制治理,减少残留农药对食用者的伤害。

(3)快速检测技术

采用现场快速初筛检测和实验室验证性检测结合,对结果阳性的样品用准确、可靠的色谱法进行验证,可大大减少分析工作量,提高分析效率,有利于加强农药残留监控的力度。这也是目前国际上各国所共同研究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农药检测最为有效、快速的方法,各国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我国也已经开始对这项技术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套技术能够完善的应用到我国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当中。

2.国内外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2.1突破在线检测技术

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烦琐冗长的样品前处理过程,一直困扰着检测工作的进展。样品前处理产生误差的机率最高,欲获一个快速、准确、规范的分析方法,必须省去转移、浓缩等容易造成损失的中间步骤。各种在线联用技术可避免样品转移的损失,减少各种人为的偶然误差,将是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的重点。现已有公司研发出包括用于样品处理和用于在线分离色谱的自动化装置。如SPE-HPLC、HPLC-GC、SPME-GC联用的完全自动化的在线系统。但目前研发的在线检测系统只是有成功的个例,还存在许多技术上有待突破的地方。

2.2提高测定复杂样品的能力

随着使用农药的转型,高毒小分子化学农药的退出和生物农药的兴起将使其应用更加广泛,今后分析重点将转向与生物组织成份很难区分的生物大分子农药,生物农药的检测将提上日程。农药分析样品污染源的未知性,注定了检测应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检测工作者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如核磁共振(NMR)是最强有力的测定未知化合物结构的方法之一。HPLC-NMR-MS可以进行复杂混合物的分离和检测,分辨率很高,并且可以测定未知物的完全结构。目前已有HPLC-NMR联机技术的报道,但在农药残留方面的应用尚不多见,在将来,HPLC-NMR和HPLC-NMR-MS等系统化的处理复杂样品的测定技术仍是今后农药检测的趋势。

结束语

就国内外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来说,一定要做到农药样品的预处理上一丝不苟,在样品的净化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农药残留检测分析依靠强而有利的数据,在残留的生物测定技术上准确的把握其生理,在农药残留的理化检测完美的配合所适用的不同种类方法,只有先认真的做到这五点,才能不断的在技术上求发展求突破,而其发展的方向不仅要完善检测制度、提高在线检测能力,还应重点提高复杂样品的检测能力,使其检验技术向多元素性全面性发展,所以笔者在此呼吁,作为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人员,不仅要完善自身的理论技术,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基础,并加以详细的交流与实践,降低农药残留的“软污染”吧不合格的产品拒之门外,让我国的百姓可以放心的食用食物,为祖国的蓬勃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5)

近年来虽然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校在校人数大幅增加,但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下降,与此同时,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高职化工类、制药类甚至一些工科院校毕业的学生,用人单位更重视其动手能力、综合素质。高职类工科学校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调整,变原来以老师灌输理论知识,外加几个基础实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为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以项目化导向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尝试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即为其中一种。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检验项目,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过程的实施、项目评价方案的制订。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笔者在他人经验基础上,探索在药物分析技术课程中尝试项目化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课程性质与定位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药物制剂生产和药物质量控制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在药物质量检验岗位上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服务于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各级药品检验所的各类检验岗位、药品质量验收岗位、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岗位、药品质量管理岗位等。就业的拓展岗位为药品生产和药品销售岗位。

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综合了药学体系中各学科的学科知识,是研究药物及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愉快合作的职业心态。熟练掌握药物质量检验与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能根据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并具备分析与解决药品质量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药物检验、质量控制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依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1]。该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按工作任务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做到三个“一体化”,即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融为一体,同时将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药品检验室)融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2]。对药物分析技术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进行尝试与实践,首先要对企业的药品检验岗位的有关工作和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全面调研,并确定课程内容和组织框架后进行试运行,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应和企业的评价进行改进。

2.1工作过程分析

典型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邀请来自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和药品检验所等行业专家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对药物检验岗位的工作任务(项目)和完成这些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其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典型的工作过程,以及完成这些任务和工作过程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药物检验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对药物生产的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和工艺用水等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检验与判断。典型的工作过程包括药物检验依据与程序、药物鉴别、药物检查、药物含量测定及典型药物质量检验等。

2.2教学内容的选定

参考国家职业工种鉴定考试内容,针对本校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专家对本课程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针对岗位,必需够用,突出技能”。以此确定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药物检验依据与程序的相关知识、药物鉴别技术的相关知识、药物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药物含量测定技术的相关知识、典型药物质量检验技术的相关知识、职业素养的有关理论和操作技术。

2.3项目化设计

项目的选取和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药物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了任务驱动、技能为核心、理论为支撑的课程内容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学科型向项目型课程的转变(见图1)。

图1 项目课程结构与学科课程结构对比图

在项目进行中,各模块的理论知识点是导入部分,即药物检验工作过程的理论基础。按照药物检验工作的典型工作过程单元的顺序组织,教学主要在传统教室进行。各模块的实践是主体部分,即药物检验工作任务驱动的技术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块。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教、学、做,并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以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时间,从而强化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效果。项目的组成主要把各模块中典型药物分析技术的实践操作为一个项目,形成本课程的项目序列。

3.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实践

3.1设置一体化教学场所

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是践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场所和条件保证[3]。在实训室的布局上,我们尽量按照药物检验场所的功能分区、布局和设备配置等设置教学场所,也考虑设置理论教学区及讨论区并配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在管理上,参照制药企业药物质量检验的相关运行和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3.2实践项目化教学

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教师事先整理项目的理论知识点,再根据项目的工作量、难易程度和涉及的设备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2~3人为一组,个别情况下3~5人为一组。每组按照“任务布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教师审核—实施方案—检验操作、出具报告—项目总结”的流程完成该项目。同时要求在实训中参照制药企业对药物质量检验的格式要求,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分析及处理,并出具规范的报告,编写检验记录。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中,教师应从旁指导并监控项目实施的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3.3考核评价教与学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激励学生、促进教学的功能,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4]。本课程的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药物分析工,中级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推进“双证书”制。在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衡量指标,以知识的积累为辅。具体实施时,整个课程的考核以项目化模块的考核为主,而项目的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课程总成绩由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综合而成。每个项目的考核和评价以方案设计、原始记录、过程记录、结果报告、操作过程、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实验习惯(包括安全、卫生等)、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的总结与反思等作为依据。

4.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课程项目化教学中,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而项目则根据工作过程进行,即通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创设“学习情境”,使技能训练职业化;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自主化。这种教学模式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理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达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的。[5]

4.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逻辑重构教学内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远离职业工作任务和生产实际的弊端,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贯通,通过项目有机地融为一体。

4.2引导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项目化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沟通能力;通过真实药品检测实训使学生掌握药品的检测方法及检测技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和积累,并通过对项目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项目化教学所凸显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使学生可以明确了解自己未来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职业化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认识到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树立了工作信心,培养了对自己职业的热爱。

4.4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来自生产岗位一线教师的介入,使项目化教学有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引入了对生产极为关键的操作经验和生产经验,在更深层面上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5.课程项目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一年来对上述方案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动手能力、职业素养显著提高。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实训室与制药企业的药物检验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训操作要求无法与制药企业真实情景契合。②只经过小改小革,教学区与试验区混杂,实验区域较小,学生人数较多,仿真性检验流程无法开展。③由于实训教学时间偏少,部分项目需分段进行,导致项目实践缺乏连贯性;④药物检验实训设备不足,且与制药企业的药物检验室实际配置现状有很大的差距。实训材料配置不足,且药物原料、标准品购置不便。⑤暂时只能使用原有教材与自编讲义相结合的方式。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拟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学校和系科真正按照制药企业检验要求,对实训室在硬件条件上重新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改造;其次,与各相关专业、相关部门协调,对教学时间的安排作更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调整,以便有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和更长的实训室开放时间,保证项目的实施;再次,编写配套的教材并争取出版,与职业技能鉴定作更加紧密结合。最后,改进工艺参数,选择普遍适用又价廉易得的药物原料,并在原料配置及标准品购置方面采取高效快捷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4(20):14-15.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22(7):59-60.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6)

我国目前的中药制剂行业,存在着化学药品添加现象,并且这一状况较为严重,这不仅仅对于患者造成了生命威胁,还对于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因此,探寻更加高效、精确的质量检测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说,相关的检测方式实际上就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该方式所呈现出的精确度虽然有所保障,但是所需检验时间过长。在目前科技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红外光谱分析法,能够切实有效的满足高效率、高精度的检测需求,但是在实践方的经验并不丰富。下文主要以黄连药材作为试验药品,来对于红外光谱法所呈现出的优劣与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所使用的试验品,主要是将黄连药材作为对比的检测对象,整个试验过程共计使用10g黄连,均从某药房购买,无论是批次还是生产时间都完全一致。黄连试验品划分A、B两组。由于B组在检测过程中是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所需要的对照品从某药物制品鉴定所所购买。

1.2检测方法。

1.2.1仪器及制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购自专业公司,泵型号为LC-10ATVP,紫外检测器型号为SPD-M10AVP,色谱柱选用Kromasil C18柱(250×4.6mm,5μm),色谱纯选用乙醇;红外光谱仪型号为Spectrum Gx,检测扫描器选用DTGS型,红外光谱设定在中能量区,即4000~400cm-1范围内。试验用水均为双蒸水。

1.2.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步骤。

对B组黄连药物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具体步骤为:①制备样品,粉碎药物,并过40目筛,形成合适粉末,移至圆底烧瓶中,一并加入无水乙醇8倍量,持续加热半小时,回流两次,滤液、干燥,行乙醇再溶解、微孔滤膜过滤处理即可;②以3∶7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将流动速度控制在1ml/min,控制柱温为常温,将检测波长设定在345nm上进行检测;③先后去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进行检测,得出高效液相色谱图,进行对比。

1.2.3红外光谱法检测步骤。

对A组黄连药物行红外光谱法监测分析,具体步骤为:①制备样品,粉碎药物,并过40目筛,形成合适粉末即可;②去适量待检测样品与溴化钾混合、研磨、压片;③将压片标本按规范放入红外色谱仪进行检测,将光谱结果与标准光谱进行对比。

1.3统计项目。

统计项目主要为检测准确与否及检测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检测准确度。

A组所呈现出的检测结果和相应的图谱进行对比,B组试验品则是和高纯度的对照品相对比,从对比的结果来看,A组结果与图谱峰值位置以及强度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而B组结果仅仅只是在出峰段相近,而峰面则是相似。由此能够看出,两组试验结果都是较为精确的。

2.2检测耗时。

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可见,A组方案在检测总耗时与检测前样品处理时间上均明显优于B组方案,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检测方法耗时对比

3 结论

针对中药采取相应的定性检测措施,实际上是对压迫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关键,当前医药行业中所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就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该技术本身所呈现出的相应优势极为明显,例如在检测的精确度方面。但是从本文的试验结果来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所呈现出的检测结果虽然说是极为精确的,但是该技术本身的缺陷也较为明显,那么就是在检测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过长(在上文试验中总计花费88min进行检验),并且在正式开始检测工作之前,还要经过长时间的预备处理(上文试验中共计耗费82min进行预处理)。此外,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药物检验期间,最终的结果得出,还需要检测过程中,引入相同的高纯度药物,如果说这一高纯度药物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那么实际结果也就必然受到影响。

上述的相关问题出现,实际上对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验措施推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从红外光谱技术中,所能够明显看出的是,该技术具备了替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优势所在。从上文的试验检测结果来看,A组检测的结果实际上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精度近似,但红外光谱技术所需要的检测时间更短,在上文的试验中仅仅只耗时42min,并且药品的预处理程序也比其他方式更加简便,这直接使得整个检测工作的总计耗时大幅度减少。而从红外光谱技术本身不仅能够保证精确度,还能够极大的提升检测效率,其优势极为明显。此外,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还无需使用高精度的对照品,只需要有药典图谱存在,便能够对于其中所呈现出的相应精确度加以对比。总体来说,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推广性要超出当前所普遍使用的复杂检测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从上文的试验结果能够明显的看出,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保证检测结果精准度的情况下,促使检测所需时间大幅度减少。而从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所具有的各方面优势来看,该技术值得大力在药品检验行业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聂黎行,鲁静,林瑞超.红外和近红外光谱法在中药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5):541-544

[2]王宝庆,金哲雄,布现立等.红外光谱技术在传统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仪器,2010(8):37-39

[3]张晓慧,刘建学.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连翘产地[J].激光与红外,2008(38):342-344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5-02

培养与医药企业发展相适应,具有较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分析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能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原辅料、原料药、制剂的分析检验以及药品生产过程质量监控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适应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要求,本课程组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开发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本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对于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一、以药物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课程内容

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对药检所、制药企业的走访,了解药物分析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校企共同确定以具体药物的检验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来学科体系的以讲授类经典药物的分析,以理论为主,在讲授完理论后再安排此类药物分析的实验。课程改革后,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本课程设计维生素类原料药,巴比妥类原料药,抗生素类药物制剂,芳胺类药物制剂4种学习情境,25个具体任务为教学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基本囊括了目前生产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容量分析法、光谱法、色谱法、基本涵盖了药物分析所涉及的检测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具体见表1。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模式的设计。①项目引领,以具体药物的质量检测作为实训项目,在此项目的引领下完成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课前准备—课上分组讨论、解析质量标准—教师提问、归纳,共同确定具体检测方案—教师讲授、操作示范—学生动手实践—检测方法以及结果评价—教师将此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分析方法联系起来讲授、提炼相应理论知识和拓展知识—师生互动小结。学生通过对分析标准解析,理清了思路,操作过程严谨有序。从具体药物的检验过程中,深刻体会药物结构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分析能力的培养。②工作过程真实模拟,实训室完全模拟真实的药品检验场所,从检验工作每一环节的文件资料到实际操作,与药品检验工作完全相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解析后列出的实验用品清单进行准备,自己动手配制试药,配制的试药量,既保证够用又不能浪费,这一方面严格要求。增强学生的成本意识,改变其环保行为。便于学生日后工作中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对于分析仪器,由于学校的仪器型号、工作软件与企业仪器的差别,所以要求学生注重仪器的构造、原理以及应用知识的学习,在仪器操作过程中,感受有关原理是如何在仪器中实现的。特别注重每一类仪器的整个工作程序的掌握,便于工作后尽快适应不同企业的仪器。

2.教学方法的运用。“原料药和制剂品质检验”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下面的主要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①讨论法,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以五人为一小组,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带到课堂互相讨论,对检验质量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做好讨论记录。通过解析,确定执行标准的具体分析方案,包括一些不了解的药品的性质、毒性、称量,试剂的具体配制过程、试剂的用量、仪器、具体操作细节、实验注意事项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②实例法,从大家熟悉的日常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开始,以三聚氰胺事件的分析方法,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事件问题为例,引入实训项目,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质量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③师生互动,实训前的质量标准解析过程,师生互动讨论,实训项目结束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总结和探讨实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药物结构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作总结归纳,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课程考核,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过程性评价中,既有学生在完成具体检验任务中的自我表现性评价,也有对分析结果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自我鉴定。还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闭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有关药物分析基本理论、原理等。开卷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完成具体检验任务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真正意义上的高职职业教育目标,我院的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8)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是药检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药厂化验室从事药品的生物安全检验工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生物安全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无菌操作、正确进行菌检、正确进行培养基配制等的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有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要想上好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认清教学对象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高职学生,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简单岗位操作工,而是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将本门课作为本科教学的压缩版,也不能将中专教学盲目扩充,应该注意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

二、完善或改进实验教学条件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的生物活性检定、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检定、药品的有害物质(安全)检查、药品卫生学(无菌与控制菌)检查、基因工程药物检验等。由此不难看出开设该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具备药品生物测定和进行药品药理、毒理试验的能力。因此,实验实践课不仅能很好地促进这门课理论内容的消化和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想让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必须根据主要检查项目的要求,进行实验室改造,将基本仪器设施配备完整。由于部分检验要求实验条件较高,可以考虑带学生去药厂车间或药检所参观、见习等,或者将药检所的标准操作的示范片以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总之,要以各种方式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以加强学生的技能学习。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堂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教师上课也不例外。几乎每门课程第一章都是绪论,而对于绪论,许多学生认为是最没有意思的一章,因此,能不能使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在讲绪论时吊足他们的胃口。所以,我在讲第一次课的时候,并没有仅仅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讲解,而是通过介绍一些发展较迅速的生物制品,以及进行生物检验的必要性,联系到我们这门课程,让他们初步产生学好药品生物检定技术的愿望,并了解今后的学习方法。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板书交替使用)。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的“一支笔、一本书”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上课的需要了,采用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教学给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这门课增添了生机。比如,在药品的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操作性极强的章节,我先将理论内容按照操作流程方式进行理论讲解,然后找来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操作规范片给学生观看。由于学生们在理论上已经有所了解,再加上他们一边看、我一边讲解,因此他们看过之后印象深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由于该书理论性很强,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在讲解每章节试验的操作方法时,通常会将其制作成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识记和加深印象。

3.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授课过程中,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可使他们将已习惯的被动思维的学习方式转换到主动思维,让他们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比如第一章中讲解“生物检定”这一概念时,对于概念中提到的生物体、特殊反应等概念,让大家思考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当他们答出一些相关的内容时,继续让他们解释,最终在经过了一步步的思考后,学生便能很清晰地理解这个概念,而避免了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把概念直接讲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自己记忆,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多半是把概念死记硬背。再如,讲解培养基制备过程的注意事项时,有一条为“糖类成分要在所有成分都加完,琼脂熔化后再加入”,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加?作为一道小的思考题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等下次上课时,有些学生的确花了功夫,查出了答案。虽然有些学生答错了,但是我仍然通过适当的加分给以鼓励。经过多次的这种发问,一向对上各种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慢慢地听课,有时还会主动想出一些问题来问我。

4.可以将项目教学方法引入其中。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药品生物检定技术》课程比较适合进行项目教学,这门课程能够满足项目教学法实施所应具备的条件:(1)本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而且都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2)本课程进行项目教学,将理论课也搬进实验室。(3)本课程所包含的几个检验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需要学习运用新知识才能完成任务。(4)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遇到困难能在教师有限的指导下独自克服处理。(5)该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对最终的成果进行评价。(7)学习结束后,师生共同总结,同时还可以把项目进行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

整个药品生物检定课程按照项目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1)维生素C注射剂的无菌检查。(2)板蓝根颗粒剂的微生物总数检查。(3)链霉素眼药水的效价测定。(4)葡萄糖注射液的热原检查等试验项目。可以采用主要教学过程:提出任务模块;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方案,定稿;进行整个试验过程。

采用项目教学能够突出强调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工作任务来引领理论讲解,使理论从属于实践,更好地满足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当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276-02

0 引言

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完成药物分析技术课程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的一项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综合实训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包括中国药典、药物检测技术教材、科研论文)研究报道等资料,学习各类制剂的药品质量检验知识,设计操作流程并按其进行,掌握药物检查的基本技能,规范原始数据记录,完成药品质量检验报告。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药物检测、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构建有效实训教学的基本条件

1.1 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之中,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注重能力的培养。

1.2 先进的实训设备及场所 要实施有效实训教学,必须要有与其相适应的场所、教学设备和相关设施来支持。

1.3 教学计划经过企业的系统论证 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应以现有教材为中心,而要依据完成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需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参与。学校为此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了连云港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药检所等单位专家与本专业任课教师对本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较好的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的接轨。

1.4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 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在企业专家、任课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质检中心集体编写了《药品质量检验仪器操作实训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职教理念,在平时的课程中由本校现有的实训仪器的学习向其它不同型号的仪器进行拓展,使得枯燥的仪器的学习变得简单、容易。

1.5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能否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对教学效果及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功底普遍薄弱,但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将课本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体验并加以强化,这样抽象的知识得以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做到对技能的真正掌握和熟练应用,同时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明显提高。

1.6 评价方式多元化 技能考核打分由教师根据学生随堂考核结果及上课时的态度、纪律等方面表现来确定,小组评价主要由各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分工中完成任务的情况及表现作为依据,教师则根据全班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对小组长进行综合评价。

2 药物分析综合实训的性质

本次综合实训的对象为08级高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根据2008级药物分析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第7学期第十三、十四两周为本专业的药物分析综合实训周,分为8组,共计7天,56学时计2学分。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药物分析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完成药物分析技术课程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的一项专业综合实践活动。

实验时均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分组参考化学成绩的高低进行,使成绩均衡,5-7人为一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内部的各种问题及向教师汇报小组的进展情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项目小组需要考虑以下三点:首先,分组应以“组内求异、组间求同”的原则。其次,项目小组的规模要适中,一般5-6人为宜。再次,小组成员一定要配合默契,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互补短长,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3 项目内容说明

药物分析要涉及到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2010版药典有关药物的含量测定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虑到学校对学生使用贵重精密仪器的限制,项目内容选择经典的滴定分析法。本次综合实训共有4个项目供选。各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1个实训项目作为本次药物分析综合实训内容进行实训操作。项目也可由指导教师拟定(建议教师和学生讨论后拟定),但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按照考核评价要求进行考核,各项目参考学时如表1。

4 项目实施计划安排

实训基本思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效果评价。

将本次综合实训分为三个阶段,如表2。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1]。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项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与学生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项目的实施,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项目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整个过程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

5 总结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从自我评价(20%)、小组评定(20%)、教师评定(20%)、数据处理(20%)、实训报告(20%)五个方面综合评出每个小组的成绩。通过此次综合实训,培养学生注重操作细节、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并且通过完整的项目检查将所学的药物分析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在此次实训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经过反复的实验,纠正了自身的实验细节的不对之处,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6 今后的打算

随着科学的发展,药物分析技术手段也日益增多,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在药物检验中使用越来越频繁,需要仪器设备与企业的接轨,在平时的教学中仪器的学习也尤为重要。因此,在最后的综合实训中,选取的实训项目也要不断完善,做到既要结合今后的质检岗位,又要将学校的现有资源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02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然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而医药卫生类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从《卫生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十年规划》获悉:

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标1单位12009年12015年1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1万人1778195311255执业(助理)药师1万人135.8155185注册护士1万人1176.91232.31445中药1万人13.916.65113.3医学检验1万人15.7110.1117.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1/千人口10.5310.6810.83

可见,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而给求学者提出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未来学习医药卫生类专业,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1护理专业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因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护理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课程设置:开设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专业课设有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护理人员不仅局限于对住院病人的疾病护理,还担负着对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进行疾病护理咨询、健康教育、家庭访问,社区群体保健等;现有护理人员显然难以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护理人才的培养日显迫切。日前,在教育部等六部委推行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护理专业名列其中。胜任新时代要求的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护士紧缺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辽宁中医学院附设卫校、辽宁省人民医院附设卫校、沈阳医学院卫校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检查,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其专业就是学习检验的方法、原理、结果分析等技术的专门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医学中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课程设置:开设英语、计算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人体寄生虫检验技术等。

随着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化医院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应停留在只要求学习检验技术而脱离临床的学习方法,而应把临床与检验密切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医学检验人员。医学检验将以独特的高科技风貌,成为21世纪医学界的主导力量,应该说医学检验专业是求学者不错的选择。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3中药专业

中药即中医用药,主要起源于中国,少数中药源于外国。中药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并可以从事中药经营管理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从事中药调剂、制剂、饮片加工、市场营销、质检、管理或中药材生产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药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方剂与中成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事法规、中药商品经营管理等。

中药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中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中药学人才比较青睐,需求正在增加。我国的中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许多中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中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设学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4助产专业

助产是为使胎儿顺利娩出母体产道,于产前和产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照顾好产妇,认真观察产程,并指导其正确配合产程进展以及接生(接产)。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妇女保健知识、熟练掌握助产专业和护理基础的理论、技能;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助产工作中的问题;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和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妇幼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助产、产科护理、妇幼保健、妇幼健康教育与咨询、家政服务公司(母婴保健)等工作。

课程设置: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专业课设有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产科护理学等课程(重点是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专业)。

目前和今后几年中我国人才紧缺专业,该专业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开设学校:沈阳医学院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5口腔修复工艺专业

口腔修复工艺是以口腔医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冶金学和美学的有关知识为理论基础,用符合生理的方法制作义齿、各种修复体及矫治器的专门技术。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接受口腔各种修复体的材料选择、设计制作、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修复技术的独立操作能力的口腔修复工艺学中等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到综合性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加工中心、医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工作。

课程设置:疾病学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预防保健、口腔内科学、眼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医学美容基础、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口腔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口腔专业人才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如日本为1∶600,德国为1∶1600,而在我国城镇仅为 1∶50000,广大农村差距更大。特别是近年来牙科诊所及齿科加工技术中心快速增加,社会急需实用型口腔专业人才。

开设学校:沈阳医学院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6药剂专业

药剂是一门跨化学、药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药剂专业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中级应用技术人才。毕业后从事各类医疗机构药房、制药厂和药物营销部门的工作,胜任药物调剂、营销、用药指导、药材养护与仓储管理等工作。

课程设置:解剖、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基础、药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事管理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药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9年,国内从事执业(助理)药师工作的人员有35.8万人,到2020年,药剂专业人员需求量达到85万人。总的来说,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药物检验技术论文篇(11)

海南医学院是地方性医学院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学专业建设不能像综合性大学一样,而应该从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入手,在专业方向上选择由生物科学衍生的相关实用技术性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技术型人才。从应用的角度来认识,生物科学是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提供服务的一门学科。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科学可行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和管理体系。目前这三个体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物化工与材料;(2)环境与环境生态;(3)农业生物技术;(4)生物医学医药工程;(5)食品生物技术;(6)能源生物技术;(7)生物制药;(8)基础生物技术;(9)生物工程技术仿生;(10)生物战剂及其防御;(11)生物检测检验技术。从以上专业方向发展分析,适合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应用技术型的专业方向有生物医学医药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检测检验技术。其中适合我校生物科学发展方向的是生物检验检测。综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科定位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是理工管结合,以理为主的新兴复合型专业。通过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生物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基本实验技能,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检验检测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扩大基础课教学,增加选修课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前提。基础课程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宽的适应性,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增强毕业后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根据生物科学毕业生去向和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我们在构建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大量增设选修课,主要涉及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化学,生物技术制药,微生物检验等。通过增设选修课,可以增加专业基础知识,加强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使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改革课程结构的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编好教学大纲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对规范课程教学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内容的改革要从教学大纲着手,通过调查,研究和讨论,对每门课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强调突出重点,难点,加强了实践环节,强调实验,实习基本技能的掌握。细化各章内容,明确课程交叉内容所属,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课程已讲授,后面应用的课程时就不再细讲,确保课程内容不重复,实验内容不雷同。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教学需要培养和引进理工结合的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下,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对年轻教师特别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建议全体在岗教师加速知识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该学科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实习及毕业环节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素质教育是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观念,提高学生的素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习及毕业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制定生产实习的动态监控措施及成绩评定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它不仅是对生产实习进行评价的依据,而且会对实习教学环节中的各项工作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应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还应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上述原则,我们设计了生产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修改,制订了详细而具体的生产实纲。摒弃了传统的提纲式指导大纲,改为具体的以车间或工段为单位的实习要求内容和指导,让学生充分明确实习的内容和要求,同时,可起到督促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2)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毕业论文之前,充分明确该课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进度和技术指标等内容,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公开的,正规的开题报告,给该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活跃学术气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批改方案,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栎 李冬娜 唐历波 单位:海南医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