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药物不良反应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8:10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篇(1)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不同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给临床治疗造成不良后果【1】。本文通过分析某医院2010年全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的药物总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月~12月所有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资料,共269例,其中男128例,女141例,年龄8个月~74岁。其中急诊6 9例,门诊78例,住院部122例。

1.2 方法

统计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单中的信息,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药物种类、主要临床表现。药品-ADR因果关系的评价采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的药品-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判断【2】。

2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本组研究对象共269例,其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74岁。我们按每20岁为一阶段,共分为4个阶段。其中≤20岁者50例,占18.6%,~40岁者104例,占38.7%,~60岁者53例,占19.7%,>60岁62例,占23.0%。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20~40岁年龄组。见表1。

2.2 主要的药物种类

药物不良反应涉及临床各个科室,所涉及的药物种类也较多,本文根据药物功能主治、作用系统分类。主要以下几类:抗生素类、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泌尿系统类、心血管系统类、神经系统类、解热止痛类等。其中抗生素类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最多,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最多,达到108例,占40.1%,其次为中成药类,共56例,占20.8%。见表2。

2.3 主要的临床表现

本文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的统计主要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系统进行归类总结。主要包括: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最常见的损害系统是皮肤及附件,占38.3%(103例),神经系统,占18.6%(50例)、心血管系统,占16.0%(43例),消化系统12.3%(33例)。见表3。

2.4 药品-ADR因果关系评价

肯定有关30例,占11.2%;很可能有关153例,占56.9%;可能有关79例,占29.4%;可疑7例,占2.6%。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人体质等。药物方面的原因【3】:(1)药物本身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不不良反应;(2)药物的杂质,如抗生素类;(3)药物受到污染;(4)药物用量过大;(5)药物不同剂型;(6)药物的质量不合格。机体方面的原因:(1)种族差别;(2)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4)个体差异;(5)病理状态;(6)血型;(7)营养状态。给药方法的影响:(1)误用、滥用、医护药人员处方配伍不当,病人滥用药物等;(2)用药途径。其他如长期用药、药物相互作用、减药或停药产生反跳现象。而联合用药、怀孕、某些疾病等均可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从药物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常见药物种类、主要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显示20~40岁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更高、抗生素类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比例最高。

综上所述,药物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通过分析其临床特点,能够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从而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篇(2)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61-02

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本文对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院收集的17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以引起安全用药的重视。

1 调查结果

1.1 一般情况

171例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113例,女性58例,年龄最小4岁,年龄最大81岁。以40~60岁居多,占56%。

1.2 药物分布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所涉及到的药物有79种,其中抗生素占首位(47.36%)。

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血液系统药物。见表1

1.3 不良反应发生率前7位的主要为抗生素药物,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克林霉素(德宝生)10例(5.8%),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斯坦定)10例(5.8%),依诺沙星9例(5.2%),阿奇霉素9例(5.2%),阿莫西林/舒巴坦(舒萨林)8例(4.6%),舒血宁6例(3.5%),葛根素6例(3.5%)。

1. 4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各种皮疹和瘙痒,其次为神经、消化系统反应和药物热等。见表2

2 讨论

2.1 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

17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81例(47.36%)由抗感染药物引起,共涉及24种药物,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因此,应重视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原监测,并加强对该类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

2.1.1 对特殊人群应加强不良反应原监测

我院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中出现过敏反应的占多数,有一部分患者是由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因此过敏体质的患者在同等情况下,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增多,它与药物的的用量无直接关系,主要是患者的个体差异。提示临医生对高敏患者要特别注意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

在不良反应报告中,40~60岁年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度较高。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容易诱发原患疾病,使病情加重,如治疗延误可引起严重后果。值得提示的是中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呈明显的增高趋势。

2.1.2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发生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由于中药制剂的原材料成分复杂,其降解产物及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等均可能致不良反应。许多药物中还含有鞣质、蛋白质,均有致敏作用,因此提示在使用中药注射剂前,须认真观察注射液的色泽及澄明度,若发生变化则应禁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是抗生素所致。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随着国家对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大,全民安全用药意识也日益提高。临床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与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篇(3)

本文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1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6年上半年门诊及病房收集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6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别以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病人基本情况及ADR发生率168例发生ADR的病人中,男性患儿99例(58.93%),女性患儿69例(41.07%),男性患儿与女性患儿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43∶1。各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不同,其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2.2不良反应涉及药品种类及例数168例不良反应中,单一用药133例(79.17%),联合用药35例(20.83%),联合用药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引起ADR的药物共计74个品种,其中中药制剂3种,其余均为西药制剂;口服药品25种;按其药理作用分13类(见表2)。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占首位,122例(72.62%),涉及39种药物(见表3),其次为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为9例(5.36%)。

2.3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较多,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最多,病例127例,占75.60%,提示皮疹是临床最常见的ADR;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次之(见表4)。表1年龄分布及构成比表2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病例数及构成比表3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品种及例数表4不良反应分类及临床表现

2.4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5例,占总数的2.98%。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肝功能损害及严重药疹。注射用阿奇霉素(齐宏)、头孢呋辛(达力新)各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拉莫三嗪片(利必通)引起严重药疹1例,布洛芬口服液(美林)引起肝损害1例,这4例严重不良反应经过抢救治疗均恢复正常。另外1例为外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穿琥宁引起过敏性休克来我院抢救,因多器官脏器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谨慎。

3讨论

3.1本组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占首位主要是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广泛大量应用,使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多,提示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用药后认真观察,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3.2从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来看,以皮肤过敏反应最多这可能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是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二是药疹是变态反应所致,目前临床上的一些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等,它们的抗原性较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治疗症状即消失。其中1例为严重药疹,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3.3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本次调查中,联合用药占20.83%。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也可能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引发ADR,对病人造成损害。临床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但潜伏巨大安全隐患。ADR的发生率常随着联合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高,当联合用药超过4种时,ADR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1]。提醒临床医师给病人开处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3.4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唯一1例死亡病例为外院使用中药制剂穿琥宁注射液所致,来我院急救中心抢救无效死亡。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发生[2],另外,剂型的改变容易导致成分发生变化,很有可能也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示临床医生,儿童应用中药注射剂应慎之又慎。

3.5尽管一些ADR具有不可预测性(B型ADR),但是多数的ADR是可以避免的,要求临床医生用药前问清病人的ADR史,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等,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把安全用药放在合理用药的第一位。

药物不良反应篇(4)

药物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但是要正确判断这些反应是否与所用药物有关,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主要的症状,可供鉴别。

1.出现了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而且出现的时间与服药的时间有“因果”关系。

2.出现的反应与该药说明书中(或医生交代)的不良反应相符。当然,若不相符,也不能完全排除嫌疑,也许是新的、未被发现的不良反应。

3.用药后的反应不能用本身的疾病或其他影响因素来解释。

4.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后,反应减轻或消失。

5.再次服用同一类药物后,出现同样的反应。一般来说,对已怀疑会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不主张再次使用。但无意中再次用药可给判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怎么办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治疗。

1.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尿量明显减少、黄疸、乏力等,可能是药物引起了肝肾功能损害、血细胞减少等,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医生会给予必要的保肝、升高血细胞的药物。对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暴发性肝炎等,医生会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抢救。

2.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由于遗传因素造成的特异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药疹、磺胺药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因为这一类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而且反应的严重程度难以预料。

3.若不良反应的产生与服药剂量有关,而且反应较重,难以耐受,则需减量或改用其他药物。例如,一种抗高血压药物服用剂量较大时,可以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若改成联合用药控制血压,每一种药物剂量都不大,可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程度。

4.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较轻,按病情也不允许停药,则可继续用药,同时作对症处理。例如为了避免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可改在饭后服药;服用容易在尿中形成结晶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可以减少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防范措施

为了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使得用药既有效又安全,患者在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自行到药店购买非处方药,应针对具体症状,选择有效药物,避免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如患病毒性感冒,不要随意滥用抗生素。

2.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因为药物的疗效和剂量并不成正比,用药过量都会产生毒害作用,且损害程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重。

3.服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所有不良反应和禁忌证。使用对肝肾功能、造血系统、血糖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要向医生咨询或定期作化验检查。

药物不良反应篇(5)

只给绝对必需的药,对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用量应从小量开始。

对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如氨茶碱、地高辛等进行必要监测,根据测定参数调整给药方案。

服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注意病情变化,及时检查肝、肾功能。

每次诊治时询问用药史和用药情况。

慢性病治疗应稳步进行,用药简捷,达到效果,防止滥用药与长期用药。

了解每一个药物的问题所在,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或疗法。

理解患者的特殊需要,倾听患者意见。

教育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用药种类要简化。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出自处方,并与剂量有关,处方以及监测不当是最常见原因。药物用量越大、疗程越长、每天服药次数越多、服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就越大。所以,对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选用药物应反复权衡利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慎选主要药物,以选用最少药物的最低有效量为上策,一种药可治多种疾病更好。如需同时合用药物时,以不超过3~4种为宜。近年上市的许多控释剂、缓释剂,多数每天只服1次,可供选用。

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尤其是门诊及住院的老年患者,有时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用另一种药物去治疗,但这又可能发生新的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开始用药时就应合理选择,尽量消除或减少开始时的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计算机处方系统有助于预防笔迹潦草、剂量不当、相互作用、过敏等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应该常规询问药物和非药物的症状,使用计算机不良反应检测系统发现处方错误,并鼓励写不良反应报告。

考虑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药物类型影响老年患者的依从性,据统计,精神药物的依从性只有45%,镇痛药只有21%。影响老年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因素如下。①病态和失能:如行动不便、视力不良、理解和记忆缺陷、抑郁症或精神病。②用药复杂:用药过多、给药时间过多、给药方法复杂、给药装置难用。③药品性质:味道、价钱、不良反应、胶囊或片剂大小等。

药师

严格处方审查

准确调配

细心指导

药物不良反应篇(6)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 ADR 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明确开展 ADR 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 2012 年 1 月 1 日 - 2012 年 12 月 31 日上报的 568 例有效 ADR 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查阅我院于 2012 年 1 月 1 日 - 12 月 31 日报告ADR 共 568 例。

 

1. 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药物种类、ADR 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患者年龄与 ADR 发生的关系 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 60岁老人( 180 例,占 31. 69%) 和小于 14 岁儿童( 103 例,占18. 13% ) 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共占发生 ADR 的一半( 共 283 例) ; 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 严重或新的 ADR 共 10 例,占 71.43%) 。见表 1。

 

2. 2 给药途径与 ADR 发生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起 ADR 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 占 72. 89%) ,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 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口服给药有3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 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

 

2. 3 药物种类与 ADR 发生的关系 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出,568 例 ADR 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 排名前 20 位中占 8 个品种) ,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 30 例) 、头孢呋辛( 20 例) 、头孢他啶( 19 例) 。见表 3。

 

2. 4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对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68 例 ADR 报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 282 例( 49. 65%) 和胃肠道 260 例( 45. 77%) ,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 某些药物 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 。见表 4。

 

2. 5 合并用药情况 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 例,占 77. 1% ,合并用药 130 例,占 22. 9% 。

 

2. 6 报告级别分析 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 例,新的不良反应 3 例。

 

3 讨论

 

3. 1 ADR 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ADR 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 ADR 监测,不仅可以发现 ADR,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2 ADR 的诱发因素

 

3. 2. 1 年龄 年龄因素是诱发 ADR 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 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 ADR 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 ADR 报告中,ADR 发生的主人群是大于等于 60 岁人群( 31.69%) 及婴、幼、儿童群体( 18. 13%) ,但我院14 岁以下儿童 ADR 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 ADR 总例数的一半( 49. 82%) ,因此,提醒医药护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 2. 2 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 ADR 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 例 ADR 报告中,引起 ADR 最多的为静脉给药( 72. 89%) 。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 值、渗透压等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 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 ADR 的发生。

 

3. 2. 3 药品种类 在发生 ADR 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 ADR 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 ADR 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 ADR 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使用。

 

3. 2. 4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 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 568 例 ADR 报告中,ADR 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 49. 65% ) ,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 45. 77%) 和全身性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功能,防止 ADR 的发生。

 

3. 2. 5 合并用药 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 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 ADR的发生率。

 

3. 2. 6 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 2012 年度全院共上报 568 例不良反应报告,其中严重的 11 例、新的 3 例,占总报告数的2. 46% ,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 ADR 关注不够和对新的或严重的 ADR 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 3 处理原则 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 ADR 知识,加强 ADR 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 的发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EB/OL]. 2005-09 /2008-04.

 

[2] 秦 松,于 浩,孙晓阳. 某市 2005 ~2007 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 5) : 331-334.

 

[3] 杨丽君,邓剑雄,林国良,等. 323 例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08,5( 2) : 108-113.

 

[4] 周云山. 重视老年人的用药安全[J]. 长寿,2004,( 12) : 10-11.

 

[5] 李志华. 静脉输液滴速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 3) : 223.

 

[6] 黄金敏,周本宏. 抗生素滥用现象及预防对策浅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 16) : 74-75.

 

[7] 廖明阳,马华智. 紫杉醇的临床毒副作用分析[J]. 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 5) : 25-26.

 

药物不良反应篇(7)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药物不良反应篇(8)

虽然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处远大于它们的不良反应,但以下列出的这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确实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分几大类介绍如下:

1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排钾利尿药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增加Ca2+的重吸收,形成高钙血症。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长期应用本类药物可增加血浆胆固醇含量,男性尤为明显。

2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发热、味觉消失、粒细胞减少、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临床常见的 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洛沙坦为血管紧张素系统Ⅱ受体阻滞剂,它的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仅偶见头晕和与剂量相关的性低血压。

3钙通道阻滞剂

氨氯地平、非诺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除硝苯地平常用于临床降压外,其他药物很少应用。

4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是哌唑嗪,常见头晕、头痛、无力、恶心、性低血压。β受体阻滞剂代表是普萘洛尔,此药临床差异很大,长期用药者不可突然停药,以避免停药综合症的发生。

5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可乐定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突然停药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出现头疼、新机和血压骤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恢复给药或用 α-受体阻断药可以取消这个不良反应。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

6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的药物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胃酸分泌过多、肠运动增加,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该停用。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看医生。有些这类药物由于不良反应大或者服用方法特殊,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

7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和外周神经炎。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硝普钠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不良反应有呕吐、头痛、心悸、出汗等,长时大量滴注可使血中硫氰化物蓄积,导致中毒。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篇(9)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8-2732-0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为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现将我院监测到的57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07年12月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有效报告57例,按患者自然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用药情况,ADR所致器官损害,ADR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57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占54.35%,女性占45.65%,男性略高。患者年龄5~72岁,各年龄组ADR发性情况见表1。

2.2 用药情况与ADR的关系:合并用药39例(68.42%),单独用药18例(31.58%),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位居榜首,为50例(87.72%),肌内注射3例,口服给药4例(12.28%)。

2.3 与ADR有关的药物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其构成比见表2。

2.4 ADR临床表现:见表3。

2.5 ADR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根据我国ADR监测中心的判断标准进行评价:肯定19例,很可能26例,可能10例,怀疑2例。ADR的转归:治愈36例,好转21例,所有病例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ADR症状均得到控制,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

3 讨论

3.1 ADR与个体因素:老年人内脏功能减退,从而使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发生改变,或对作用于某些器官的药物敏感性增强,以致出现ADR。另外,老年人常患有几种慢性病,且病情复杂,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药物相互作用也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之一[1]。伴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应加强对老年患者ADR的监测工作,制定合理的老年人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老年人ADR的发生。

3.2 合并用药和给药途径:57例ADR中合并用药占68.42%,用药品种增多,势必会增加ADR发生率。据统计,当联合用5种以下药物时,ADR发生率为4.2%,而联合使用20种以上药物时,ADR发生率可升为45%[2],建议临床减少不必要的合并用药。

在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起的ADR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且产生ADR的成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微粒、渗透压、给药速度等。因此,护士给药时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久、滴注速度快等引起不良事件,同时应加强临床监护[3]。另外,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只有在口服无效的情况下采用静脉给药方式。

3.3 抗菌药物:该类药物中以头孢菌素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见,其次是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这一结果与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有关。因此,临床上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慎重选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的出现,以减少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4 中药制剂:我院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发生率仅次于抗菌药物而位居第二位。由于中药制剂杂质较多、成分复杂、分子量大,且含有多种致敏原,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4]。与其他药物混合,使其不溶性颗粒增加,也会诱发过敏反应。此外,还需要注意静脉滴注速度,因中药制剂ADR多以速发性为主,出现ADR的时间多在30 min内。我院中药制剂引起的10例ADR中,有7例是与其他药物混合静脉滴注,3例发生在开始的5~30 min内。

3.5 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临床上的常用药物,如抗感染药物、中药注射剂等,它们的抗原性强,最易引起该类反应。另外由于个体的过敏体质,都会增加药疹的发生率。

做好ADR监测工作,可减少ADR重复发生,避免重大药害事件。我院ADR监测工作刚刚起步,报告的主体是医师,报告总数偏少,医务人员报告ADR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部分报告还存在填写内容不完整、ADR症状及处理情况描述过于简单等问题。今后还应不断完善ADR监测上报制度,同时加强ADR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从事ADR监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报告,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钟劲松,张彦东.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86.

[2]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

药物不良反应篇(10)

哪些药物会引起血压升高?

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用药不当引起的血压升高称为药源性高血压。可引起药源性高血压的药物常见有以下几类。

一、非甾体消炎药 长期或大量服用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消炎药,可引起血压升高或加重高血压的危险。这是因为非甾体消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目前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醇系统是体内的升压系统,而激肽-前列腺系统是体内的降压系统,二者相互制约,共同调节机体的血压平衡。所以当长期大量应用非甾体消炎类药物致使前列腺合成受到抑制时,机体的血压平衡便会失调,引起血压升高。

二、口服避孕药 在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发现有些人的血压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这是由于口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雌激素可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长期大剂量使用时能升高血清甘油三脂和磷脂,引起水钠潴留,促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其他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还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利他林、多虑平及中药甘草等。另外,某些降压药也可引起高血压,如常用的甲基多巴、胍乙啶等,当静脉注射时就有引起高血压的可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服用降压药物优降宁时,如果进食含有酪胺的食物,如干酪、动物肝脏、巧克力、牛奶、红葡萄等,血压不但不降,反而会大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而突然停用某些降压药物,如心得安、氯压定、甲基多巴等,也可引起同样严重后果。

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经常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有升高趋向,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停药,或加用其他降压药。服优降宁时应忌服含酪胺食物;对于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已正常的高血压病人,可逐渐减量,切忌骤然停服降压药,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如何减少感冒药的毒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感冒可在1~2周内自愈。这期间不必加用抗生素,只有当出现继发感染时,才加用抗菌药物治疗。要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服用抗感冒药,切忌超量、长时间服用。

禁止同时使用含有同类药物成分不同商品名的多种药物,以免超量。小儿、老年人、有出血疾病的人,应慎用感冒通。

从事驾驶、高空作业和精细操作的人员禁用含有扑尔敏、苯海拉明成分的泰诺、力克舒、感冒通等,以免引起嗜睡、头昏而肇事。

高血压、心脏病、甲亢、青光眼、糖尿病、前列腺肥大患者,慎用含有伪麻黄碱成分的泰诺、白加黑等感冒药。

哺乳期慎用速效伤风胶囊,以免引起闭乳;孕期头3个月禁用抗感冒药,全程避免使用速效伤风胶囊。

有溃疡病的病人不宜选用含有阿斯匹林、双氯芬酸等成分的药物,以免引起或加重溃疡出血。

易引起声音嘶哑的药物

当患了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声带外伤、手术或咽喉部长有息肉、小结、癌肿以及用嗓过度时,均可能使声带充血、水肿而影响发声,并可使声音变得嘶哑。

可是,服药也可引起声音嘶哑却鲜为人知。例如临床上用以治疗胃肠平滑肌痉挛的解痉镇痛药,如复方颠茄片、胃疡平等,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副作用,那就是抑制唾液等消化液的分泌,使声带振动缺乏必要的"油"。这样一来,口腔、咽喉部位的黏膜就会变得很干燥,以至影响发声或使发出的声音变得沙哑。

药物不良反应篇(11)

ADRreports analysis of 56 cases

QIU Xue-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Hui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By a retrospective study,56 ADR cases reports collected in the hospital in 2008~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 of administration,category of the drugs,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ADR.Results The ADR were more likely caused via intravenous dip(51 cases,91.07%);ADR wa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drugs(24 cases,42.86%),secondly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n drugs for infusing energy.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jecting liquids were the major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result in ADR(15 cases,26.79%).The main presentation of the ADRwas damage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erythra and pruritus etc.Besides,ADR causes the damage to digestive system and immanity system.Conclus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andard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drug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nitoring ADR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ion of analyzing related repor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rdiovascular drugs;Reports and analysis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药安全,避免ADR的发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本文对我院2008~2009年发生的56例ADR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急诊和住院部2008~2009年上报的56份ADR报告。

1.2 统计方法 依照ADR报告表,分别对发生ADR人群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56例ADR中,男25例(占44.64%),女31例(占55.36%),男女之比为1:1.2,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为6~87岁。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1。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

年龄(岁)病例数(例)

男女合计构成比(%)

18~6014183257.14

>6010122239.29

合计253156100.00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引发的ADR最多,有51例(91.07%)。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项目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推注肌肉注射外用

病例数(例)511211

构成比(%)91.071.793.571.791.79

2.3 药物种类分布 56例ADR中,涉及药物18个品种,其中心血管系统用药引发ADR最多,为24例(42.86%),其次为抗感染药物与能量、输液类药。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药物种类病例数构成比(%)涉及药物种类构成比(%)

心血管系统用药2442.861344.83

其中中药注射液916.07517.24

抗感染药1017.86413.79

能量、输液类药712.5026.90

神经系统用药35.3626.90

消化系统用药11.7913.45

解热镇痛抗炎药11.7913.45

激素类药11.7913.45

合计5610029100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在56例报告中,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4.64%,临床表现为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34.82%,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累及免疫系统的占7.14%,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器官或系统病例数构成比(%)主要临床表现

皮肤及其附件2544.64瘙痒、皮疹、斑丘疹、药疹、荨麻疹、红肿

消化系统1933.93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

免疫系统47.14发热、寒战

心血管系统35.36胸闷、心慌、心悸、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23.57头晕、失眠、烦躁

呼吸系统11.79呼吸困难、咳嗽、气喘

泌尿系统11.79血尿、少尿、无尿

其他11.79肌肉酸痛、关节痛

合计56100

3 讨论

3.1 性别因素 本次调查的56例ADR报告中,女31例(55.36%),男25例(44.64%),这可能与女性肠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有关[1]。

3.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浆蛋白与药物结合能力、药物代谢速度及肾排泄速度不同,致使发生ADR的概率、严重程度及结果均不尽相同。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以18~60岁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2例,占57.14%),这主要与我院就诊人群年龄分布有关。其次是60岁以上老年患者发生ADR数占总数39.29%,远远超过了同年龄段人口构成比。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肝、肾等器官功能减退,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且多数老年人患有数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使老年人发生ADR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药者,应特别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ADR重点,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

3.3 用药途径因素 静脉给药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更易引发ADR[2],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引发ADR。这就提醒医师在为患者用药时多首选口服给药。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另在静脉给药前注意询问过敏史,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表2显示,56例ADR报告中,有51例为静脉滴注用药引起,其是ADR发生的主要途径。除了药物的内在因素外,还与药物配伍、药物浓度、药液放置时间、滴注速度、人员操作、工作台的净化度等密切相关。提示临床必须注意确保正确的静脉药物配制及各种操作,尽量减少静脉给药方式,严格掌握应用指征。目前,滥用注射剂已成为继滥用抗生素的又一个严重危害健康的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之一[3]。同时,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报告例数虽少,但也不可忽视,这只不过是由于患者对ADR的认识不够,在家使用药物即使发生ADR也没有报告而造成漏报而已。

3.4 药物种类因素 调查中发现,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共9例,占总例数的16.07%,这与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关[4]。中药注射剂ADR的高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中药注射剂中所含有效成分复杂,人们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疗效等方面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在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下极易引发ADR;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的主要成分绿原酸和黄芩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却也有致敏原样作用;中药注射剂中的微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微粒在体内无法正常代谢,可引发静脉炎、过敏反应、热原反应等,其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为主[5]。另外,药物配伍应用可改变溶剂性质,使药物的溶解性改变而引入微粒,临床应用中应避免其与西药注射剂的配伍。由此可见,中药注射剂杂质、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稳定性等对ADR的发生均有直接影响。

3.5 脏器因素 从表4中ADR的临床表现来看,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发生频率最高,占ADR构成比的44.64%,与国内文献报道[2,3]的排序基本相似。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与临床易于发现和诊断有关。尽管皮肤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者给予抗组胺药等药物后症状即消失。引起严重ADR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全身重症皮疹、昏迷、高热等。故用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药史,并在用药过程中多巡视观察。

目前,我院的ADR报告主要来自住院病房,门急诊报告量较少。在收集的ADR病例报告中,临床易于观察的(如皮肤损害、胃肠反应及发热等)及患者短时间内反应较为明显、强烈的ADR,上报数量较多。而那些不易观察到的反应(如隐蔽、潜在以及慢性的ADR)漏报较高。总之,要加大不良反应报告的宣传力度,增强医务人员和患者对ADR危害性的认识,以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及患者的ADR报告意识,同时加强药学服务和生化项目的检测,及时发现隐蔽、潜在的ADR,尽力减轻ADR的程度,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展开,确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君,黄仲义.我院184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房,2005,16(6):455.

[2] 林建华,郭涛.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6(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