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3 09:17:03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1)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2)

1、CDIO教育模式的内涵

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提出的一种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加入了CDIO合作计划。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四个环节: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代表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换言之,CDIO是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引导创新,并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承担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CDIO是一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弥补工程专业人才的某些不足,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CDIO培养计划中的项目设计

在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系统的精髓所在,功能、技术、经济的要求,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约束,都将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编制培养计划时,依据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为学生设置了I级、II级、III级三个级别的项目。I级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II级项目则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了对某项能力要求;III级项目则针对单门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III级项目设立的必要性、所涉及的能力要求等,均是根据课程的需要而定。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项目设计,整个培养计划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个层次的项目中,由于I级项目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因此I级项目是CDIO培养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3、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设置Ⅰ——Ⅳ级项目来进行课程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将“思科”和“微软”课程引入本教学计划,形成两个“1+1”的培养模式:核心专业课程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内容;合格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网络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

针对公司和企业对网络人才的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以网络核心知识为基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架构、网络规划、网络安全和网站开发的应用与理解。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企业案例素材的实践训练巩固基础理论,强化工程意识。

为了完成CDIO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们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鱼骨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鱼骨图

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的I级项目(毕业设计)为“基于**的网络规划和网站应用的设计与实现”,通过8个II级项目来支撑,分别是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架构实训、网络工程实战、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和网络安全设置实训。

I级项目——毕业设计是要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II级项目——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客户机的组装和配置能力。II级项目——局域网组建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和配置局域网的能力。II级项目——综合布线与设备调试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和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能力。II级项目——网络架构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构建和网络服务的配置能力。II级项目——网络工程实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网络的规划能力。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eb程序开发的能力,前台(用户界面)采用的网页模式,基于的网站。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indows程序开发的能力,后台(管理员界面)采用Windows模式,基于C#的程序;共同访问同一个数据库。II级项目——网络安全设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维护能力,设计网络的安全规划方案,设置选项防护服务器,防范网络入侵并进行检测,以及病毒的防御。1个I级项目和8个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I级和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

4、结束语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I——IV级项目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杨玥.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9):234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0-2309-02

国家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骨干校建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1 骨干校建设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对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3年建设期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2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要求

2.1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国家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要求院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建设,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改革建设重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引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在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要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是指在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依托学院的职业素质平台,组织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维建模制作员等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开发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要的项目,将岗位的工作任务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科学地将其转化为阶段学习的学期课程项目,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由浅入深选取项目进行教学,学习内容与工作岗位相结合,建立“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

2.2 人才培养模式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

在实施“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教师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岗交融”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要依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

“项目主导”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真实项目开发能力。“项目主导”中的项目是在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由校企双方共同开发,主导整个课程体系,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项目的序化、项目的教学设计是实施项目教学的保证。教师应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实际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序化项目的实施流程、设计项目实施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项目教学。

3 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根据骨干校双师建设任务及“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了相适应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

3.1 培养规划建设

1)制定专业双师中长期培养计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课程师资匹配情况,确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比例结构,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发展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及相应的实施措施。

专业双师培养规划中包含教师的达标要求、达标时间,培养途径,评估办法,要求取得中高级行业专业证书或技能级证书等情况。

2)制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对专业教师的需求,每位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在骨干院校建设期内的专业成长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规划)。个人规划应符合系部专业总体规划,满足系部专业总体规划要求。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应有阶段目标,纳入专业培训规划之中,教学办配合专业建设小组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教师个人成长计划的落实情况,使专业的规划落到实处。

3.2 培养措施建设

骨干校建设要求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围绕“订单班”、“工作室”、“接力培养”三种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打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平台。

1)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升教师项目开发能力。

校内实训基地的充分运用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基地融生产、建设、管理、教学、服务于一体,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达到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项目开发共同促进的目标。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尽可能地把教学与生产、开发实训相结合,把软件设计理念与实践项目开发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中。

校外实训基地同样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重要场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从生产、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多方面深层次进行合作,形成面向生产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师定期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锻炼,掌握实际岗位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实际工作任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积极和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鼓励教师通过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做"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训进修,更新职教理念,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的能力水平,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职业教育能力。

利用行业企业资源平台培训教师。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动态,派遣教师参与IT行业的技术培训,掌握IT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的更新反映到实际教学改革中。利用行业企业的员工培养平台及培养资源,培训教师掌握企业岗位需求、技能,将行业企业培训的优势与资源、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利用高职高专联盟师资培训平台培训教师。国家示范校工程使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通过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平台,派遣教师到具有相近专业的示范院校进行培训,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等经验,提升专业教师课程开发、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材编写的能力。

3)校企共建工作室,实现企业化运营,提升教师实践与科研能力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教师与企业共建工作室,以开展生产项目、科研研究为载体,通过企业化运营来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和科研能力。工作室的运行可以使高职教师积极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科研能力。

4)积极引进兼职教师

企业处于生产最前沿,拥有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专业的双师队伍建设,不仅要把校内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还要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也变成学院的“双师型”教师。

3.3 激励措施建设

1)职称评定倾斜。把下厂实践、企业顶岗轮训、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经历作为我系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现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引导。规定评职人员需要具备1年及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具有优先评职的待遇。

2)在聘级中,把参与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究等内容作为聘级的重要采分点。

3)在待遇方面,制定向双师教师倾斜的措施。被选派到企业学习的教师,享受在岗教师的一切福利待遇,并给以课时补贴;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时间可抵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年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双师素质教师优先;对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给予报销费用。

3.4 保障措施建设

1)认定标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制订了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规定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执)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训(验)室建设;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胜任本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主要参与是指除主持人外排名在前三名);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良好。

2)资金保障。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划拨专项双师培养经费,保障教师培训及下厂实践需要,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

3)条件保障。根据教学计划,在时间和制度上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条件保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保证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连续性;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寒暑假或者课程设计时间段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脱产到生产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

4 结论

建设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也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课岗交融、项目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完成骨干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建设任务的同时对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庆红.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特征与认定标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

[2] 陈胜利.“双师型”教师资格评价标准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3] 沈文娟.试论高职课改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1(11).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4)

[作者简介]吴之洪(1955- ),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李明辉(1981- ),女,江苏苏州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2011JSJG32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大课题“以‘项目’教学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JM2010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1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变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作为向生产、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高职教育,其社会吸引力、人才质量尚有待提高。麻省理工学院2007年开始实施一项工科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工程领导力计划,在能力培养、学习模式、企业参与、专业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项目式课程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目前,这项计划已引起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本科院校的高度关注,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尚未对此项计划给予充分重视。

一、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概况

近年来,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作为提高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工程教育,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才,这使得美国在工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受到挑战。美国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远超过其他国家,但美国本地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却相对短缺。这种现象引起美国政府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美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加强科研投资在“基础研究方面领先世界、在人才和创造力方面领先世界”①。这项计划得到美国工程院的积极响应,美国工程院在《2020工程师:新世纪工程学发展的远景》的报告中提出:“工程师必须理解领导力的原理,并且能够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地实践这些原理……高超的领导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坚持很高的道德标准,并且培养职业主义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领域纷纷行动起来。其中,作为美国最顶尖的理工类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多项以培养美国工程领导人才为核心目标的措施,工程领导力计划即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工程领导力计划是一项针对本科生的课程改革计划,其目标一是改革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置、学分结构等;二是提高工程和科技教育的质量,主要是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种的作用,延聘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三是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不仅仅是掌握知识和技术。这项计划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杰出校友伯纳德・戈登资助2000万美元,是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院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项目受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极大重视,制定了全面而详尽的实施流程和评价标准。由于这项计划取得的突出成绩和示范作用,从2010年开始,美国其他10所大学也陆续推出此项计划。

二、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特点

作为对美国工程技术人才急切需求的回应,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具有鲜明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工程领导”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是工程领导力计划的目标。首先,该计划对其核心理念“工程领导”做了界定:在工程概念、设计、实施等方面能够引领技术变革而且较有影响力的组织领导者,其中涉及多个领域比如产品制造、工业流程、项目管理、材料科学、分子科学、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等②。其次,该计划将“高效能工程领导”分解为六项能力:一是领导性格,即领导者在工程管理中具有果决、责任感、忠诚、自我意识、奉献的精神;二是理解认同,对下属和团队成员能够倾听不同意见,实现有效沟通和认同,凝聚优秀的企业文化;三是意义建构,即对工程具有深刻的理解能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准确把握工程前沿,具有系统性的思维,对工程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和甄别;四是目标愿景,了解产品和工程的制造与设计过程,运用创新思维对产品进行规划,提供解决方案,对产品概念进行实物化;五是实现愿景,能够带领员工进行团队组建,进行有效的团队领导,整合有效资源,实施项目运作与监管;六是技术知识与批判性思维。最后,该计划明确了本科阶段的工程领导培养目标。由于该计划的实施周期仅为1~4年,仅从人才养成的全过程来看,如此短的本科学习时间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更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工程领导,但是该计划为工程领导人才的后续或接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的初始阶段,核心价值或工程领导的理念非常重要,这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2.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工程领导力计划注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点,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各种能力进行有效整合。该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项目课程模块。具体而言,第一层次是普及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专业认同感和奉献精神,具体的做法是工程学院所有本科学生(约600人)学习完全相同的工程项目课程模块,培养团队合作。第二个层次是选择不同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工程创新和发明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做法是为部分学生(100~200人)开设选修课程,包括一些学习模块和内容丰富的工程实践,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戈登”工程师证书。第三个是层次最高的精英课程,对通过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模块化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学生(通常为20~30人)进行选拔。旨在通过更加个性化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真正的工程领袖,并颁发“Gordon ELP(工程领导)”证书。至此,三个层次的领导力培养计划课程全部完成。

3.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领导力离不开实践,因为在高效能工程领导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很大程度上具有隐性知识的特点,无法通过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进行传授,必须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锤炼而成。因此,该计划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这些工程实践活动由教师和企业专家指导,让学生亲自领导和管理,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发产品,而工程领导力实验室则提供与现实项目中相同的设备、资金等生产环境。学生围绕产品生产体验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这些项目既有实验室精心设计,也有来自企业的现实需求。为此,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宽松的环境和设备,比如学生可以24小时进入实验室,使用仪器、设备和材料,遇到技术问题时会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不同院系的学生也可以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的大项目研究。③

同时,该计划还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项目的真实性。比如,与企业签署协议,由学生定期完成企业交付的产品订单,从而为学生提供后续研发的资金支持,同时也是对学生管理和研究的项目提出高于实验的质量和工艺要求。由于企业面临市场销售的压力,对质量要求很高,学生需要领导自己的研发团队,经历完整的工艺流程,包括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制造、组件供应、生产与质量管理、整机调配、营销与财务管理等。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直接提供给企业销售或者作为重要组件使用。

4.专业化的组织管理。工程领导力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对所有项目统一管理,从而确保计划顺利进行。负责管理团队的员工具有丰富的管理或研究经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亲自参与管理。整个计划的管理团队由专家、教授负责项目设计和管理。这种公司化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整个计划得到顺利开展。

在三个层次的工程领导力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成绩与实践考核也有详细的要求与标准流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考核要求。项目实施前,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计划和项目预算,比如资金要求以及对成本、时间和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产品交付给企业以后,学生需要针对自己参与的工程实施进行答辩,从事先规定好的六个方面逐项陈述,最后由工业界领导和校方代表进行联合评判和鉴定,给予相应等级的成绩,并颁发证书。

三、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等。④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许多院校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计划过于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不重视,实践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时数严重不足。二是根据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操作流程简单,技术含量低。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动力。尽管中美两国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作为一项人才培养计划,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先进的组织和实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使命感。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领导潜质的工程人才,目标非常明确。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但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传统研究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着某种程度的依赖。一是在教师管理与激励方面,重视理论教学与科研,轻实践技能与操作,在教师年终工作量考核时,除了完成规定教学工作量,还要求必须和承担科研任务;二是高职院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往往通过为期几天的短训拿到所谓的“双师”素质资格,而不愿意去企业深入学习生产技能;三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兼职队伍,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要求必须有硕士文凭或高级工程师职称。

2.优化高职生能力的结构,突出岗位垂直迁移能力。目前,尽管国内不少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个性拓展课程”等。这种课程划分方法极为笼统,职业、岗位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很模糊,更没有层次性和多样性,而且对学生的岗位垂直迁移能力关注不够,造成目前高职生“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的奇怪现象。笔者曾对某专业47名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超过60%的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以后会选择离开,其理由是“不甘心做一辈子操作工”。从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意见看,高职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表现与企业从人才市场招聘到的人员基本相同,专业素养乏善可陈。由此可见,我国高职教育在校期间即应制定一些像工程领导力计划那样的项目,不仅培养高职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也通过特别训练,提升他们在承担一定时期的操作工作以后往更高职务升迁的能力和机会。

3.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升项目式课程的质量。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校企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许多来自计算机、网络、建筑、医疗仪器、材料、能源等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和企业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真实项目或产品设计与生产,为学生带来全真的学习经验。⑤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行项目式课程,但由于重视不够,项目式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更接近于理论教学或简单的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严重脱节。这也是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流于形式的真正原因。因此,应借鉴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力计划,投入充裕的资金,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吸引企业参与,尤其是招聘企业工程师作为项目式教学的兼任教师,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项目管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4.

②雷庆,巩翔.本科阶段工程领导型人才培养方案特点分析――以戈登-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领导计划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9.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5)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即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的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两部分,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时间(包括毕业设计)累计均要达到一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1年的企业学习可以在4年中的某一年集中完成,也可以是4年累计达到一年。从实践体系的完整性、持续性、深入性和效果方面考虑最好是集中一年完成,但从课程前后衔接性、实践能力多样性、不同实践环节差异性的角度考虑有必要将一些实践项目分配到4年的不同学期。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汽车专业人才,科学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按“卓越计划”的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本科工科生将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5个本科专业对1年的企业学习模式设计思路是以集中深入企业学习为主,以分散到各学期进入企业学习为辅。按照顶层设计的原则,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校内学习+0.25年的分散于各学期的企业学习+最后0.75年的集中企业学习。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11级的5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是于第7学期前10周设计为理论教学,第7学期后10周与第8学期整个学期共合0.75年均为集中深入企业学习环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紧密合作,建立有效的互动机制,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之一就在于如何设计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并保障其质量。本文紧紧围绕高校-企业人才联合培养问题,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

二、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校园内打造工程环境

构建“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紧密接触工程实际,更新教育理念。为此,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校内创办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建立实验室,先后与日本丰田、德国博世、中德威帝电子有限公司等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合作,建立了丰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中德威帝汽车电子实验室、哈飞汽车技术培训中心、美国PTC工程软件公司PRO/E技术培训及认证中心、中国安邦保险公司汽车理赔员培训基地等,从而形成了校企一体、互惠共赢、紧密合作的新机制,在校园内打造了工程环境,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校内实践平台。

三、送生入企,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型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想达到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一目标,除了通过上述引企入校的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引生入企,即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协议,形成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接受学生到企业去学习。根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企业,由企业按照企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如图2所示。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企业和学校双方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企业所指派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受过由实习管理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以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安全管理。学校带队教师也应该是在企业得到过锻炼,并获得工程师资格或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是源于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是双方受益、共赢的有效载体。对于学校,应在已有的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以“产学合作、做学融合、研学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依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基础,把实习实践基地的功能进行扩展,从单纯的输送学生到企业实习,变为企业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对于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其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输送的有效渠道,同时可以培训企业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再教育。

四、送课进企,在学训工结合的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

按“卓越计划”要求,实施“卓越计划”的工科生将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实习”。这意味着在一年的企业学习中,不仅仅是企业实践环节,也有可能会有一些更适合在企业完成的理论课程的授课环节。譬如我们车辆工程专业的汽车制造工艺学和汽车试验学等课程就更适合在企业环境下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将这样的一些课程送入企业,在工作、学习、训练相结合的真实工程氛围中完成理论教学任务,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利用纵向或横向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与行业单位联合打造具有工程氛围的科研、创新平台,并相互开放和共享平台资源,是实现产学研深入发展,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又一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提高对企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引导学生进入项目组,在项目组的工程环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譬如智能车大学生竞赛项目、节油车大学生竞赛项目、现代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机构创新研究室每年都利用自己浓厚的工程氛围培养了大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入社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誉。

六、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校企合作的“3+1”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校企联合培养是大势所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关键是双方在课程设置和一线锻炼方面要“无缝对接”。本文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我们所构建的校企深度融合、学训工结合的3+0.25+0.75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高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的4种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引企入校、送生入企、送课进企和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就在于如何保障一年的工程实践质量,因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合培养如何得到有效实施还需更多的从业人士不断摸索与探讨。

[参 考 文 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2]齐晓杰,赵雨旸.引企入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J].中国冶金教育,2011(11)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6)

作者简介:陈荣(1963-),男,江苏大丰人,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的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

按照规划要求,“卓越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0年6月和201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别公布了第一、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盐城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专业是第二批公布的卓越计划实施专业。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公布了江苏省实施“软件类”专业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卓越计划。

本文根据盐城工学院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及具体实施情况交流实施卓越计划的做法、看法与体会。

一、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专业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培养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卓越计划能否正常实现的关键。自从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实施的学校之后,学校便组织相关专业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成立专门从事卓越计划实施的教学管理机构“卓越学院”,组织学校、合作企业有关管理和专业人员组成卓越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卓越计划教学进行协调、研讨、指导。学校首先组织各专业的骨干教师,联合各专业实施载体的企业人员到有关学校、企业进行调研,交流企业、行业对专业技能、学生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仔细研究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结合卓越计划的框架文本,以原来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研究卓越计划实施的专业培养方案。

在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为使培养方案符合专业培养规范及合作企业(行业)的基本要求,校企合作双方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给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以明确定位

我校是以工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办学60年来一直致力于建材、化工、机械等工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建筑材料及建材环保机械相关领域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颇有建树的工程技术人员,并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进入21世纪,我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办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办学定位仍然保持不变,仍然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原则和要求,结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的专业基础以及联合培养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知识,能够参与大中型软件开发项目,从事专业化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工作,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实用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定位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等工作,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2.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本专业的专业培养规范,课程配置及教学内容需要涵盖本专业需要的知识点——校内培养方案的制订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主持下,大多数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在一批热心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专家教授研讨下编制了相关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以对各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给予指导、规范。各专业规范阐述了该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的最基本要求,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满足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其办学定位、自身条件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卓越计划的加入正是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原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造就一批致力于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运营工程师的基础上得以加强。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然应该在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上下功夫。

在进行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各专业均根据本专业培养规范对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约束。在满足专业培养规范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我院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背景情况,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对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点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内容及课程知识点的前后关系进行整合,在满足专业规范知识点要求的前提情况下着重研讨、构建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

对于通识类课程,学校组织专家探讨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法,将部分课程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行调整,通过灵活多样的调研、读书活动、群团活动等实施课程教学,并获得学分。将少数课程改成具有必须获得学分的自学课程,采用提交学结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这些方法的采用有效压缩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保证了后续基础、专业课程的正常开展。

对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对照本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根据课程教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确定各知识点前后的衔接关系,编制课程体系拓扑图。经过课程整合,该两个专业原来在两年半内完成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被压缩在两年内完成,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1-3]

本专业的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包含了许多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前两类课程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部分设计性实验,其课程的教学总时数均包含了课程实验教学课时数,采用实验室的开放保证学生实验教学的完成,这些教学环节也大多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让学生课后有事做,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专业课程实验大多容易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工程背景,其实验性质基本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这些实验部分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部分结合校企合作在企业完成,或者结合企业特定生产过程完成课程实验、设计教学内容。因此,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有一部分属于实验的教学内容在校内实施,有一部分在校外合作企业中实施。至此,完成了卓越计划校内培养方案的制定。

3.研究专业培养方案与合作企业的对接,使学生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对应的实习、实训机会和条件,保证到企业的实习时间——校外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合理制订卓越计划的校外培养方案,结合专业培养规范,将合作企业中具有代表性、通识性的技术、工艺培训材料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并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道,深入探讨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内容、实施的方法、考核的要求等具体细节,以保证培养方案实施的可行性、科学性。由于我院的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专业不像有些专业那样具备强烈的行业背景和优越的企业人脉资源,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考虑实施卓越计划学员的容量、地理位置、环境及后备支持等因素,以保证卓越计划实施的质量与效率。

在与企业联合制订校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合作培养的时间和培养项目载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按照要求,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在企业完成的教学总时间不得少于一年。针对企业培养时间的保证,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系统项目实习、岗位实习、毕业实习,甚至包括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系统项目实践、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岗位实践、企业开发实战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放到企业中完成。对于毕业设计,由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未必能保证到位,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实施教学,保证实际教学的时间,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校外实践教学项目的选择,需要考虑实施项目对专业的涉及面,让实施项目很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是专业从事示波器生产的厂家。大家知道,示波器是电子测量仪器中一种比较典型的检测、调理、信号处理、信号显示及其相关电子线路综合运用的电子设备,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承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许多的知识点。因此,本着以示波器生产为载体,从示波器的设计、分析、工艺流程到元器件的组织、插件、焊接、组装、调试、联调,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其中,学生通过参加示波器生产整个过程的实训参与,对本专业的目标、对象、就业的方向等建立了比较清晰的影像,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就业、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软件工程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中有一家企业是面向电力、线缆、汽配等行业提供先进成熟的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的企业。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在企业实施大型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经过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细化分解,让学生分组进入到单元软件的编制过程中,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通过企业方软件架构、设计师的现场讲课通盘了解工程软件的结构、需求分析、框架搭建、项目分解、项目协作等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得到进入工作岗位前的综合训练,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培训。

在校外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找准项目、找准现场教学的载体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的自身需求情况,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项目作为实施教学的载体。如果生产企业没有很合适的项目载体,也可以分解组合各个生产过程,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满足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将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插入到不同项目中,甚至是不同的企业中去。

4.保证实施卓越计划软硬件条件,包括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学师资、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资金准备

卓越计划的实施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在实验、实训基地上加大投入,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一般情况下,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专业的基本教学条件均已经具备,卓越计划的实施实际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部分予以强化,对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上更多地考虑生产对象的需求,更多地考虑具体的实际生产过程。因此,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更多地借鉴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更多地将涉及专业技能方面的内容编制到实训环节中。实训项目的设置必须是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仅仅满足个例企业的需要,以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面比较广,就业门路通畅。

实施卓越计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配备专业培养所需要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创办以来,我院一直重视年轻教师的工程化培训。从2008年以来,对年轻教师提出的要求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必须参与以工程项目为背景的项目实训,项目实施的周期不限。要求教师参与整个项目的调研、需求分析、软件架构、程序编制、软件测试、调试与运行的全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必须参加以实际生产对象(电子装置)为依托的生产过程,参加整个生产过程的组织、外协采购、工艺过程编制、项目的分解与组合,承担实际生产对象某个功能环节,完成该环节的设计、工艺、制作、调试,参加整个系统的联调、编制装置设计与调试报告。教师所参与的项目完成之后,要求编制完成项目总结报告,包括该教师所完成的部分内容及其运行情况。请校外专家评阅,给出评阅结果,并作为教师获得年度考核等及获得校内津贴档次的主要依据。通过四年多的实际操作,我院的年轻教师均轮岗轮训一次,极大地丰富了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师的实际工程能力。在教师轮训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师资源,我院聘请企业里具有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水平、善于表达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兼职教师,以外聘兼职教师的编制管理,预先和他们交流教学环节、教学要求,使兼职教师顺利承担并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为充实卓越计划的教师资源,实施教学过程中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工程背景的教师加盟卓越计划的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逐利的进一步强化,企业逐步失去原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但是,卓越计划需要企业的全程参与,需要企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企业技术人员的额外投入,或多或少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行,需要学校对此工作有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资源保证卓越计划的实施。而教育部、教育厅在给予学校以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的“头衔”时,并没有额外给予高等学校以经费支持。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企业人员参与卓越计划教学过程的人员学校需要给予适当的报酬,以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为此,学校针对参与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均给予了适当的经费支持,学院内部则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包括省、市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企业所属产品的更新换代、装备的技术改造、技术或新产品开发等,增强学校实施卓越计划教学活动的造血功能,维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赢合作关系。

5.实施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多次反复,不断完善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后,经过校内、校外、企业专家评审这三个环节多个回合,吸纳校友及合作企业方的意见,修改培养方案与专业培养规范相抵触的教学内容,修改并筛选与专业培养规范不能很好吻合的实训教学内容,调整与企业运作不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环节,以使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得到校企双方的一致认可,保证卓越计划后续实施的可行性。[4]

卓越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校内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娴熟有加。校外的实践教学因为是企业的额外事务,需要校内、外教师的广泛沟通、深入交流教学环节的各个细节,甚至包含实践教学过程中每天的安排、学生的住宿、吃饭等生活的琐事均要考虑到,毕竟学生要离开原来有一批服务人员为其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的环境,到一个相对陌生而又需要更多自理的场所中,进行一个比较新鲜教学过程。如果原计划的教学环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冲突,就需要校企双方探讨教学环节的调整及实施的调整方案,以保证教学环节的如期实施。

二、项目的实施及实践的意义

软件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于2012年秋学期如期实施。目前,两专业涉及到与校企双方合作进行的教学项目主要是一些前期的基础项目,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识实习、单元项目实习、软件工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训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尚不需要企业更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项目的进展情况、考核情况良好。今年春学期,学校安排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的专业认识实习及2周的单元项目实习,安排了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到企业进行了为期1周职业生涯规划和2周的课程实训。因为预先计划比较周密,学生在现场实习教学工作比较紧凑,工作量比较饱满,实习效果明显,学生收获颇丰,企业老师、学校老师评价及学生的反映良好。

目前正在规划今秋、明春两学期的校企合作培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工作。随着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后续合作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时间比较长,势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需要合作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承担并高质量地进行卓越计划教学过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卓越计划才实施了一年,后面的路还很长、很艰辛,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解决、协调,毕竟校企合作进行卓越计划培养涉及到两个独立的体制、群体,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双方协调后才能进行,出现问题也需要校企双方坐下来交流才得以解决。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合作给双方带来的一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学生的成人成才、专业技能的提高是不言而喻,具有在学校无法用黑板、多媒体传递的很多信息,对学生的专业规划、个人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的许多环节实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随后的合作教学过程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与提高。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逐步建立与完善、丰富与发展,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还需要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建立,实践、实训场地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总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逐步展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梁万用,江泳,等.面向卓越计划的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85-86.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7)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迅猛变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在更高的层次上取得进展,乃至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创造性的创新人才?国内外高校围绕这一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其中在校内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即SRT)被普遍认同为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一、国内外SRT开展情况

最早在大学生中开展科研训练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1969年,MIT创设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简称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一项目的实施为促进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创了先河。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有数据表明,80%的MIT毕业生至少参加过一个UROP项目。80年代,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始系统支持本科生科研。目前,UCLA设有2个“本科生研究中心”,分别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生命与物质科学范围内组织本科生科研。1990年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项目越来越多。斯坦福、加州伯克利两所大学分别于1994、1997年专门成立办公室,对本科生研究进行组织并提供服务。尤其是伯克利大学由于其众多开创性的举措,在本科科研训练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

在我国,清华大学在考察了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于1995年提出了SRT计划,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项本科科研训练计划,SRT在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SRT。其他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也陆续设立了正式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本科科研训练的开展在我国已成为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加入这一行列。

2003年4月,南京农业大学把SRT作为一项重要教改措施,通过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以及调查研究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前沿,从而培养科研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创新意识,以实现从单纯“教学型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二、大学生开展SRT训练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大学生的培养已从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化,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SRT项目,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只有从基础实践做起,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研究。在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SRT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接触,在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国教育,过分强调严谨认真,按部就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近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RT训练让学生通过直接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通过SRT项目实施,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进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更为关注。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改变了以往教师上课时间讲课,下课就走师生间缺乏交流的状况。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常会提出一些新问题和新见解,教师在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在沟通交流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SRT训练计划的实施

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的实施,已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制定出了《南京农业大学SRT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并写入《学生手册》中,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SRT训练计划由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实施,设有校院两级组织机构。校级SRT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校教务处聘请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其具体职责是: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对各院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验收,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举办系列讲座,对学生科研项目的开展给予一定的指导。院级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小组由院级教学管理部门负责组织,由一名组长和若干名成员组成,其职责是:全面规划本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安排指导教师,组织导师将科研项目及时转化为科研训练项目;负责院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推荐、审核、监督、实施、评价和验收。

2.执行程序。SRT训练计划执行过程分为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几部分。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一次,由各学院进行宣传、组织、发动。项目的申报以课题组为单位,设项目主持人一名。主持人填写项目申请书,经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推荐,通过学院SRT工作小组审核后,提交校SRT工作组审批立项。对立项的研究课题,校教务处发文并要求项目主持人签订项目执行合同。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学校将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考核,由项目主持人填写中期检查报告,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总结,并由指导教师签字。同时主持人向学院SRT项目工作组汇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研究进展情况,工作组对主持人的科研进展情况要审核并给出指导意见。在课题项目研究结束后,学校将对SRT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结题验收,课题小组填写结题报告和工作总结,并由学院统一组织向院SRT工作小组进行汇报和答辩。对按时完成项目研究验收合格的同学,学校颁发合格证书。

3.项目要求。SRT计划资助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项目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SRT计划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研方法的训练,因此选题不宜过大过深。

4.相关政策。学校对于批准立项的SRT项目,每项给予800―2000元的课题经费,用于支持计划的实施。对结题验收合格项目的参加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如研究成果得到应用,发明专利取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等,可再另行申请奖励学分。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也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SRT训练的成效与思考

南京农业大学实施SRT计划到目前已近四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受SRT资助,我校有30多篇在核心刊物上。2005年我校立项资助项目383项,参与学生达1500多人。从反馈的信息来看,该计划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SRT计划实施以来,校园里学术氛围显得比以前浓厚了,计划的实施是以项目组形式合作完成,有些项目组成员是跨班级、跨专业的,在开展研究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更好的效益,我们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以使这项工作更加完善:

1.拓宽SRT项目的覆盖范围。以我校为例,虽然SRT项目参与的学生人数在逐渐扩大,但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来说仍显不足,目前只有1/3左右的同学在大学四年中接受了SRT训练。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科研训练。另外从项目的内涵上来讲,也应该提倡开展交叉性跨学科的研究。

2.加大重点项目资助的力度。目前学校对立项的SRT项目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但由于资助的金额有限,会对学生深入的进行某一课题的研究带来限制。建议学校对每年立项的课题中,有研究或应用价值的某些项目,可给予重点资助。除了争取学校的支持力度外,还应大力争取教师科研经费和企业的委托项目经费的支持。

3.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我校目前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学生必须获得160个左右的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获取这些学分已占用大学四年大部分的时间。在美国,同类院校的学生只需120个左右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士学位。建议学校建立更加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科研训练。如可将SRT计划和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结合、毕业班的学生将SRT计划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等。

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SRT计划的实施是这种能力培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虽然较晚,但这些年发展很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做进一步探索,从而丰富我们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建中.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第5期.

[2]杨慧.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第5期.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8)

“卓越计划”提出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4]。“卓越计划”特别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二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是:以“卓越计划”目标为引领,结合专业认证标准,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确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加大工程实践比重,建立开放的、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发适合教学的工程型实验项目,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建设与项目实践相适应的工程型实践环境;深化校企合作教育,引入企业资源(包括人力、项目和平台资源),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

2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工程实践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5-7]。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指出,“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补充标准要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也要求“具有面向工程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各类课程设计与综合实验、工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践)等。”“卓越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8]。我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有“3I”特质工程师后备人才。三种特质中的“Initiative”是对工程师职业操守品质的要求,必须从知识、能力和品德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Industrial”指工程师应具有的工程专业知识和工程伦理知识等,是对职业胜任能力的要求;“Integrative”指工程师应具有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根据工程内在属性和工程师分类标准提出的工程师职业胜任能力要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在制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嵌入式系统应用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软件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中,坚持“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体现“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工程训练为基础、综合运用为特色”培养思路,坚持“注重实践、注重能力、注重创新”教学理念,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与工程结合,工程与能力结合”教学方法,实现“素质教育,实践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能力培养,应用优先”培养方向,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立开放、分层次、模块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认知型、验证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等实践顺序渐进,实现工程应用、设计、创新能力由易及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在横向上,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项目、科创项目等逐级推进,达到“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实验(工程认识实践)、工程基础实践及综合运用实践等三个层次实践环节组成,如表1所示。通过基础实验(工程认识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作风。通过工程基础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工程素养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通过综合运用实践,提高学生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企业项目实践,为今后从事项目开发、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打好基础。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达到了30.8%,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达到了31.4%。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教育的手段和环节之一,对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担负着重要的作用[9]。针对原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项目训练偏少、实验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在“卓越计划”123模式的基础上,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以工程型实验环境为依托,以工程型实验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是一种实施探究式方法的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一种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业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项目分析、方案论证、系统设计、系统调试、项目答辩等环节,通过“做中学”自主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因此,“项目驱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工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2013学年,“卓越计划”的二个试点专业共开设42门实验课程276个实验项目,其中基于项目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178个,占68%。在三个层次的工程实践环节中普遍施行了“项目驱动”、“任务驱动”或“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工程认识实践中,针对对工程实践缺乏了解的大一学生,在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工程环境认知等实践环节,通过参观SMT生产线、自动化柔性装配生产线、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实景式项目,使学生了解基本工程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概念,激发对工程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工程基础实践中,针对具有一定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大二学生,设立课程设计、学年设计(论文)、校企合作课程、工程师能力水平(资格)认证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基础实践能力。如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通过完成“数控恒流源的设计与调试”、“运算放大器在波形变换中的应用”、“双积分A/D转换电路的设计”、“简易数字频率计的设计”等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一般设计、制作与调试方法。在工程综合实践中,针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设立进阶型学年设计、企业项目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嵌入式企业项目实践,通过分组完成“基于数据采集、网络/无线通讯、图形用户界面显示以及嵌入式数据库存储系统等多种嵌入式技术的视频采集终端”、“基于LINUX环境、TCP/IP协议、广播多播协议、rtp实时流传播协议、视频AD驱动、linuxforbuffer、linuxforvideo2等技术的视频监控系统”、“基于嵌入式Linux/网络的会议投票系统”、“基于无线感应器的家庭安防网关”等项目,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开发和协同工作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的了解,强化学生编写项目概要设计文档与详细设计文档的能力。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验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实验”向“主动实验”的转变,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项目实践由“虚拟仿真”向“真刀真枪”转变。

4建设工程型实验环境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学校能够提供达成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为此,我们在实验环境建设中注入工程元素,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条件保障。实施“卓越计划”以来,与试点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共投入经费1200余万元,工程型或者情景式实验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院已建成的工程型实验室如表2所示。通过与通用电气(GE)合作,采用模块化方法搭建实景式工业自动化控制训练环境,建成了GE自动化系统实验室。应用GE现场总线控制器,可实现PAC基础实训、运动控制实训、总线控制实训以及对各种控制对象实训;通过与专业从事SMT加工的公司合作,建成了与企业表面贴装生产线完全一致的SMT实验室,实验室采用合作运管模式,企业提供工程师,保证每学期按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SMT元器件认知、SMT印制板设计与制作、SMT生产线装配调试与测试、钢网制作及编程、生产QA检测、SMT各道工序工艺等项目实践及指导。与此同时,企业将大量SMT加工业务植入平台,既保证了SMT组装线的正常运行,又营造了一个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进行项目训练,企业在学生进行项目训练中仍然保持生产;通过与Labcenter公司与广州风标公司合作,建成了开放式Proteus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和相应的硬件平台构成一个从虚拟到实际,从软件到硬件,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项目设计的多功能实验平台,学生只须登录即可进行网上远程实验,它可用于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嵌入式系统、单片机应用以及ARM应用系统等课程的项目实践;通过与中国联通合作,在校内共建了信息安全实验室,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业界最新主流设备,体验电信企业的先进设施与良好环境[10-11]。另外,学院还建成了软件工程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通信系统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微机与控制实验室,NI虚拟仪器实验室、射频测试技术实验室、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仿人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嵌入式创新应用实验室。这些工程型实验室的建成,为“卓越计划”开展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也为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自动化控制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创新实践提供了优越的工程实践环境。除了校内实验环境,我们也注重有实质性合作内容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与中软国际共建了部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与达内科技共建了软件类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宁波三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智能电表与通信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宁波柯力传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传感器与检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杭州华嵌信息有限公司共建了嵌入式实践教学基地,与广电银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ATM实践教学基地。另与十余家规模企业、二十余家中小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

5开发工程型实验项目

缺少了工程型实验项目,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将成为“无米之炊”。工程型实验项目开发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程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工程型实验项目越具有代表性、先进性、真实性和教学适应性,训练效果就越好。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自制实验设备为抓手,开发了大量工程型实验项目,优化了实验项目的结构与内容,促进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推动了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的建设[12]。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市场上或者原有实验设备存在的“功能多而杂”、“傻瓜式”、“黑匣子”、“集成式”、“扩展性差”、“实验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不一致”等缺陷,根据“宁波工程学院自制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先后有13个自制实验设备项目获得学校100余万元专项资助,累计开发研制696套(台)实验设备,其中电路实验平台45台,模拟电路实验平台45台,数字电路实验平台45台,单片机技术实验平台50套,电子线路设计实验平台45套,传感器与检测综合实验平台225台,计算机测控系统实践平台50套,C8051F实验平台50套,基于实时操作系统的ARM嵌入式系统平台50套,典型工程项目实训平台1台[13]。这些自制实验设备具有以下特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发理念与实验技术先进,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单价低于市场价1/3以上,质量、性能、实验项目优于同类产品;具有模块化、开放化特点,便于功能扩展;实验项目大都是设计型、应用型、工程型项目。表3所示为典型工程项目实训平台开设的工程型实验项目。对每个实验项目,开发项目的教师均制作了样机,以供项目教学示范与陈列,同时编写了“工程项目实训案例设计教程”,教材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原理、技术方案、技术参数的分析与确定、软硬件设计、系统调试。另外,还附有齐全的工程设计资料,如原理图、PCB版图、器件的数据参数、源代码、调试方法等。这些自主开发的项目均已用于校内工程项目实践。

6深化校企合作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从政策方向上确立了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趋势。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也指出,“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强调了企业实习实践的重要性。“卓越计划”更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全过程参与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当前,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对于校企合作都有很高的认同和期待,都认为校企合作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卓越计划”将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要发挥企业在工程型人才、项目案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与优势。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如系统全面的合作模式、模块化的合作模式、基于项目的合作模式、订单式的合作模式、顶岗实习的合作模式、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以及课程置换的合作模式等[14]。以201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为例,依托我校已有的“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培训中心“软件与服务外包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引进了微软、IBM、CISCO、Oracle、RENESAS、中软国际、达内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在联合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软件工程师试点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又共同制定了“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明确了合作课程、企业项目实践及企业实习的任务与目标,确保了校企合作教育质量。学生三年时间在校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基础实验和实践训练,一年时间在对口企业中完成合作课程、项目实践、企业实习,参与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软件设计与软件评测等实践训练。第六学期的1~8周,在校内与企业合作开设J2ME、ASP.NETWEB等应用开发方面的合作课程。后八周及暑假期间,学生在企业项目经理指导下开展企业项目实践。第七学期的1~8周,在学校继续与企业合作开展网络、JavaEE和.NET等应用开发方面的合作课程。8~10周,学生进企业实习。校企合作教育内容安排如表4所示。通过合作教育,学生了解了知名软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规范管理,开拓了学习视野;通过仿真商业案例,掌握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和管理方法;通过在项目中扮演不同角色,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职业操守,为日后成为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软件测试师等行业精英打下了良好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实践项目的实施得到了我校“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的鼎立支持。每个试点专业每年教学改革的经费支持额度约为50万元,主要用于课程建设、企业项目实践以及学生海外实习等软性投入。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9)

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标准制定

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的培养目标: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业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平面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商品包装设计、CI设计、商业广告设计与作品制作、广告策划创意等项工作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面向职业岗位:各广告公司、文化传媒机构、印刷装潢公司、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广告设计、制作、策划、创意工作岗位,从事商业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会展广告设计与制作、商业橱窗广告设计与制作等工作,成为设计师助理、设计师。按照广告设计师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专业标准。构建基础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按照广告设计师工作业务流程重点建设业务核心技能课程,制定标准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利用校内外资源条件,建设真实的广告公司学习情境;实行毕业证书、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健全“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的管理机制与制度;加大力度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骨干教师;提高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把本专业建成有实力、有前沿意识、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重点特色专业。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广告行业“有素养、懂艺术、善策划、会设计、能制作”的人才需求目标,坚持广告人才定位与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创建“技艺兼融,学做一体,一岗多证,三创并举”的高职广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要求是:技能艺术融合:以广告设计师职业技能为本位,通过校内教学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习与社会需求研究结合等教学形式,学生集多门类艺术的应用为一身,成为技艺兼融的广告专门人才。教学做一体化: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把学生对专业技能知识学习情境、专业业务流程学习情境以及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中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融为一个整体的能力训练;把学生对“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的体验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建有利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真实工作情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结束,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作品完成。岗位证书对接:毕业条件要求,学完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考核合格获得广告设计师证书(三级)或平面广告设计证书(中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创意创新创业:广告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学习与工作过程就是创意过程。要求学生全面具备专业岗位应有的素质、知识、能力结构,在学习领域里有创意思维、项目实施中有创新成果,毕业就业时有创业精神。“技艺兼融,学做一体,一岗多证,三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校内广告实训室”基础上,建立市场化经营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深度融合,采取课堂内外的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意创业创新能力。

四、建设“三师”结构教学团队

“三师”结构教学团队:老中青相结合的艺术师(美术师、书法师、工艺师)、职业师(广告设计师、助理广告师、广告师)、教师职务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力争一年建成院级教学团队、三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

1、培养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制定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培养标准和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带头人和负责人各1名,首先成为“三师型”,带领专业教师完成专业建设任务。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到企业锻炼或专业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素质,明确骨干教师培养要求,确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实施培养计划确实培养出多名“三师素质”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的建设、教学设计和主讲;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或下企业顶岗实习半年以上,并与企业合作完成主讲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骨干教师参与企业课题;骨干教师学习培训,掌握课程体系开发、设计手段、最新的教学方式。

3、以“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书画艺术研修会”为平台,积极举荐教师加入州内相关艺术团体。不断提高作品鉴赏与创作能力,创作艺术精品,产生社会效应。

4、以“广缘艺术设计公司”为平台,鼓励老师参加“广告师”专业职务考试或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5、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按照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的比例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地聘用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材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参与实训室建设并承担教学任务,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地聘请实习指导教师。使兼职教师队伍的规模适应教学需要,兼职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体系结构改造

以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明确广告设计与制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完成项目所需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有素养、懂艺术、善策划、会设计、能制作”为目标,构建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项目任务导向”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内容完全按照广告公司“设计业务项目”流程为依据,具体安排设置课程及课时。广告公司的“设计业务项目”的主要流程为拉定单、客户沟通、创意和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与印刷、作品提案等,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广告设计项目”。

1、设置广告设计岗位业务核心技能课程体系。广告业务核心课程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紧紧围绕广告公司业务流程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策划、字体设计、电脑美术(设计软件)、图形创意设计、版式设计、广告摄影、网页与网络广告设计、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包装设计与制作、CI设计与制作、型录设计、广告客户与媒介、毕业展示设计与作品制作、设计师业务流程实训、广告市场拓展等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建设。学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广告业务核心课程相结合。课程系统开发与广告职业技能证书开发相结合。广告业务核心课程课时占50%,每门课程课堂实训50%、企业顶岗实习50%,实行课堂实训与企业顶岗实习一体化学习与管理。

2、推行“多证书”制度。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需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包括: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证的“广告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普遍认可的“CIW网页制作专家”证书和“PHOTOSHOP平面设计专家”证书等。

3、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现有课程体系尚未完全按照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进行构建,需要进一步加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力度,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六、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改革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把企业的真实业务项目引入教学中,按照公司的实际业务流程,完成项目的立项、调研、设计、制作、成果提交;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广告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是广告业务工作的先导。教师应依据服务于“恩施州加快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型工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5]的原则,从企业项目中精心挑选典型工作项目,加工后形成教学项目库,并运用于课程教学过程。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做到真题真做,即毕业设计作品就是企业的真实设计项目。尽力把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模式,现有课程体系中项目教学偏重于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尚未完全把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每一门课程设计中,尚未完全做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把“真实的工作”和“雇员情境”真正落实到以技能培养为目的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按照广告设计师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重点建设“工学结合”的广告策划、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网页与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与制作、CI设计、字体设计等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并确定教师负责项目化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

七、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全面展开深度合作

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校企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突出项目教学中工与学的结合,把以项目为导向教学模式做真、做实、做深、做透,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必须规范校企合作管理,全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完善校企共建专业的领导体制

在2003年艺术类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基础上,调整充实专业建设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教学管理,重新构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领导体制。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定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检查;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师资互动,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为企业提供服务;吸纳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承担合作项目等。

(二)制定校企合作年度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

1、校企合作年度计划实施:一是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二是为企业培训员工;三是用设计技术为企业服务;四是聘请企业专家讲课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2、稳定和发展校企合作企业。延期州内规模以上上广告企业合作协议;与州外多个广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三)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

1、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体制。落实校企合作政策措施,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2、按照学院校企合作的文件,规范校企业合作行为。

3、规范校企合作协议文本,由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并在主管部门备案。

(四)加快适应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力建设

1、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教材开发。

2、增加与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现有实训室的利用率。

3、学习先进的典型经验,加强校企合作的人员培训和经验总结。

4、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依据学院的校企合作政策,增加实习、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类型,在时间上给予更多的灵活性。利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等搭建校企业合作服务平台。

(五)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加快专业改革和创新

1、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入,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技能;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把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有机结合起来。

2、以校企合作的长远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专业“三师”教学团队建设。

3、以校企合作的互利为目的,主动寻求专业教师为企业服务的项目。

4、以校企合作宣传为依托,让广告及相关行业认识广告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业合作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

八、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一)有效利用校内实训室创建真实职业环境整合资源,构建“公司+实训室+教研室”运行机制。成立“广缘艺术设计公司”。在公司内设置相应机构,艺术教研室全体教师为各部门负责人,在校学生为公司员工,师生融“教、学、做”为一体,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

1、艺术设计作品制作室为公司业务机构。拥有喷绘机、写真机、条幅机、冷裱机、割字机等生产型设备。承担广告喷绘、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实训(工作)项目。

2、图像处理实训室为公司业务机构。拥有高配置、高性能计算机生产型设备。承担电脑美术设计、CI设计、型录设计、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网络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实训(工作)项目。

3、建立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与应用成果展示室。

(二)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10)

一、我国会展行业发展及从业人员培养状况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分工越来越深入,许多新型产业与行业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会展行业近些年在我国发展很快,既是国际经济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国际化的结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进出中商品流通、 技术交流、 信息沟通及经贸交流等活动。我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谈及中国展览业发展前景时指出: “展览业成为我国服务业中增长快、 发展潜力大、 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世界各国已成为一个集商品展销、 经贸洽谈、 信息交流、 文化交往、 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功能,正在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和概括:会展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发达国家为1:9 ,我国会展业尚处于发展阶段,效益系数预计为1:6。我国至2008年底,国内展览项目已达5800个,展览收入总额达320亿元,带动的经济增长不可忽视。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会展专业人才需求数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从事会展业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与能力总体偏低,专业出身的人才比例很低, 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业培养, 半路出家, 缺乏经营管理和现代会展运作方面的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会展产业是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会展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发展的同时,会展教育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会展人才紧缺,或会展人才素质极待提高的状况,有资料显示,我国各大会展城市高薪待遇招募不到合适的会展人才,广州会展人才需求势头迅猛,每年需要3000名以上会展人才。会展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国内知名媒体2008年的调查,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 11∶1、 北京9∶1、 广州 8∶1; 据估算, 全国办展单位多达几千家, 今后一段时间, 我国会展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至少需要 20万;可见会展业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的严重滞后。

二、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会展人才的缺乏,高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高校培养的会展人才主要分布于三个层面,并有各自的特点。 一般而言, 研究生层次会展人才主要侧重于会展学科的科研, 本科层次既要求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也需要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当然两相比较, 理论上有较强的优势,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会展人才要求理论知识适度和实践操作技能较强, 尤其重视实际操作,也就是应用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会展人才培养是我国会展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会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缺乏办学经验,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外延过泛,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不够全面等问题,其中,明确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关键。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会展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与能力分析密切相关,会展企业在工作中需要哪些岗位及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通过调研发现,一般会展企业有四个方面的人才需求,即会展管理人才、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对其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会展管理人才对应会展企业的经理岗位,要求其有较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与管理能力。从事本岗位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较强的工作经验,会展理论与实践都较丰富,高职院校培养的会展人才要在会展企业的基层工作多年并积累一定经验后方可胜任本岗位的工作。会展策划人才在会展活动中主要负责项目创意、市场调研、 方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人员,他们主要负责会展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起草会展项目的策划书,编制预算等;会展营销人才主要从事会展招商招展、市场营销、 宣传推广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直接与市场打交道,通过电话、 网络、 邮件、 登门拜访等形式和会展企业的客户、 新闻媒体、 广告商取得联系,推销自己的展会,此类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销售技巧,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较为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从事会展现场布置,展台设计,对会展策划、 会展营销等一线工作部门的服务,会展活动项目中的后勤接待服务工作等。以上工作对应会展企业的基础工作,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以上岗位及能力紧密相关。结合高职院校与会展企业的实际,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从事会展策划,调研,营销及服务等基础工作,既掌握会展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又具有现代管理知识 ,能对会展及相关活动进行设计、 规划与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展会现场管理、展会设计与搭建、市场调研、会展营销、 广告策划及服务等相关岗位工作。

三、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决定了会展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决定着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及其体系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充实是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是否能完成的保证,因此,要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还要象前面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一样,具体地分析会展企业的岗位及能力要求。会展业是一项集全局性、 专业性、 操作性和政策性于一身的系统工程, 会展活动涉及了很多岗位与行业领域, 因此, 会展高职人才属于多种技能人才的集合, 如从事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的项目经营型人才、为会展活动提供专项服务的专业服务人才、 场馆建设与营运的场馆管理型人才等, 不同类型的会展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亦有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内容的完成来达到以上多种能力的塑造。

会展管理人才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是会展行业的核心人才。这类人才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会展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会展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其具有的水平和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会展水平的高低和会展的效果。这种人才培养一般需要的周期和时间较长,其不仅需要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还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懂统筹懂规划,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般是难以胜任的,这样的人才不是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对象。但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要设置一些体现会展管理思想与理念,体现市场预测与判断,体现会展设计与规划等课程,使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职业的积累,全面拓展综合素质打下基础,这些课程有:会展概论、会展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能为高职学生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为其以后通过几年的职业积累实现向会展行业核心人才的转化,也能为学生开展具体的会展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会展策划人才、会展营销人才和会展组织与服务人才在会展行业中属于会展务工作环节的操作与实施人才,是会展行业的与行业支撑性人才。这些人才属从事的工作主要体现为会展工作的具体任务的完成,根据工作的流程其任务可以有:参展企业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某个展会的市场推广与营销,会展项目的计划与编制预算,展会现场布置与搭台设计,具体展会活动的后勤服务等。在会展公司中,以上工作任务的完成基本由刚毕业的高职生完成,所以,为对应以上工作任务,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应开设如下课程: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

会展专业高职人才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有关会展的核心专业技能,如会展前期的市场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的组织及服务管理等技能,而且与核心技能相关的综合素质也十分关键,从前面所分析的会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可以看到,从事会展工作的高职学生要有纵深的专业技能储备,同时要具备宽泛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会展相关工作。根据会展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达到的目标不同,以上课程可以分为两大模块课程,即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和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前者主要是指会展英语、 英语口语、 商务礼仪、 计算机、 文案写作、心理学等课程,后者主要是指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经济学、 会展业法规、会展设计、会展信息管理、会展项目策划、会展物流 、会展旅游等课程。专业项目模块课程又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及项目实践课程,其区分标准在于专业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而项目实践课程主要为完成会展工作而设定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理论课程主要在一年级开设,项目实践课程主要在二年级及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开设。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可以根据会展工作的流程及工作项目的设立在前五个学期中分别开设。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除了以两个模块课程之外,还应该在三年级开设毕业实习等培养学生会展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相关课程,此类课程应以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报告等方式体现。

四、会展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依据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这要通过高职人才的实训教学途径才能达到以上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展高职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要从整体上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从技能认识与掌握的程序上可以分为认识性实训,基础性实训及工作项目性实训三个实训环节。

认识性实训的目的在于:学生开始进行会展专业的学习时,通过一些实训内容的设计与教学使学生认识会展行业及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会展工作的性质及人才的要求,从而让自己树立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认识性实训从校内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学生生日聚会、学生迎新晚会等学生自己参与并实践的会议形式,并规定以上会议的内容与程序,让学生进行会议计划的制定及相关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工作,使学生对会展专业的学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认识性实训从校外实训来看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的新产品现场会及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等参观与学习,使之了解会展工作、市场策划工作等的实际情况,对会展专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基础性实训的目的在于:结合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大量会展基础项目的技能实训与掌握。本类型的实训项目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相结合,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性实训项目主要体现为各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的内容、为某一专业技能而设置的专业实训项目等,如市场策划方案的拟定与撰写、会展现场的设计与搭建等。以上实训内容的实施要依赖校内专业实训室功能的完善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来完成,校内实训室主要是为会展工作的各过程而专门设置的专业实训室,如会展模拟实训室、广告策划实训室、市场调研与推广实训室、会展现场搭建设与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主要由教学硬件与教学软件组成,通过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完成学生对会展专业的模拟实训,实现专业技能的培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基础性实训的完成也起重要作用,其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企业或行业的基础性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工作项目性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的真实工作平台,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会展工作流程来得到真实有效的工作能力。这种实训体现工作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这可以借助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其表现为当企业有某一具体工作项目时,如新产品的展销,通过会展专业学生组成一个工作项目团队的方式,在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真实地完成这一工作来实现专业技能的获得与累积。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浅谈我国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9

[2]张翠娟.《浅谈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网络财富》2008

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篇(11)

一、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中国企业普遍希望工科大学生毕业时就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的企业甚至希望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就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判能力。而基于现有工科高校的培养模式,绝大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这样的高标准和高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需对现有的工科培养模式进行深层次的突破与大胆的革新,而“卓越计划”恰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卓越计划”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计划”若想获得良好的实施效果,仅靠高校培养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借助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实现“卓越计划”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培养卓越人才的主体,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一直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较多高校教师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仅依靠高校培养是难以完成“卓越计划”的,需寻求企业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对于“卓越计划”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具发言权。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都会进入企业,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而一个项目需要学生多种能力的体现,如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有的国际项目甚至需要掌握外国文化和外语应用能力。不同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企业最有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卓越计划”对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显著作用。

2.企业能够把握未来人才需求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重大项目参与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一些重大项目而言,以前所学的一些既有的工程知识有可能难以适用,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的是全新的项目技术攻关。因此如何引领未来的工程师们具备参与新时代大型项目的能力,站在工程项目第一线的企业更有发言权。

3.企业的真实环境对于高校而言具有不可复制性。以前几乎所有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均设置了校内实验课、课程实习以及到企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但是由于企业并未真正参与进去,从而使得这些实习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到这些企业完全以一种凑热闹的心态走马观花,并未有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校企合作较多也是靠院校与企业负责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来维持的,并未体现校企双方双赢的机制。实际上无论是校内实习还是校外实习,并未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环境,而这种环境对于高校而言是难以模仿的,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可以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知识与能力,从而对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弥补。

三、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可以采取“3+1”的联合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3年时间内完成学校理论教学和简单的实践教学,剩下的1年时间在企业完成相关的实践学习[3]。在“卓越计划”中的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模式是指“卓越计划”不仅需要高校老师的参与,同时也需要企业师傅的参与,由老师和师傅共同培养学生。老师主要讲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师傅主要传授实践技能。为了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企业的师傅需与高校的老师一同制定学生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案。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以高校老师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同时鼓励企业师傅进课堂,通过较短课时的讲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以企业师傅为主,但在必要的时候需要高校老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传授会让学生掌握的更深更牢。通过双导师制可以发挥校内外导师各自优势,弥补相互不足,从而保证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更好的结合。

2.订单式培养模式。由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进入企业,从而参与工程实践服务于社会。企业对于未来不同类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发展趋势均比高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且企业对其本身未来的人才发展规划了然于心。因此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各种类型人才的数量,把人才当作产品一样来定做,从而与高校在原有通用培养标准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附加培养方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企业的工作,还可以保证企业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3.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高校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企业的优势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企业的目标在于创造价值和追求利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的将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目前较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均把企业产品的科学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科研而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监控、研究成果的产品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切均是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优势,因此让学生和教师参与高校的科研对于维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学—企业研究—企业生产三阶段的合作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企业的科研事业均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高校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将自己实践的经历和体会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可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措施

“卓越计划”是一个全新课题,几乎所有高校均在探索之中。要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个人认为应从政策保障、机构保障、师资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人才输送保障几个方面着手。

1.政策保障。钱学森先生的老师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涉及经济、劳动人事、知识产权、劳动保护、税收等方面的工作[4],仅靠国家教育部门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为了保障“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从大的方面讲应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呼吁全社会的加入,利用社会可利用资源。如对于参加“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的企业,国家在企业发展政策上应有所倾斜,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提高其积极性。从小的方面讲,高校本身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参与教师一定的激励。目前工科高校较为注重教师参与纵向课题,考核的重点也是教师理论成果的突破,如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学术专著的撰写,对于教师参与应用型的横向课题或者是工程实践并未给予足够的考虑,因此高校现有的考核政策与绩效机制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

2.机构保障。“卓越计划”中的校企合作分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对于校内学习而言,很多高校轻车熟路,因此校企合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一年的企业学习。为了保障企业学习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需建立由高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领导可由高校校长或者教学校长与企业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担任,委员可由相应专业的学院院长或教学院长与企业的高层以及高校教授、副教授、博士与企业高工组成。委员会下设立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协调工作。

3.师资保障。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成功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需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工程学科自身的实践性及创新型要求高校教师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后一种能力正是目前高校工科教师最为缺乏的。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提出一些刚性要求,如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至少应有一定年限参与工程实践的经历,对于不满足要求的教师,学校应安排他们去企业进行实践。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除了培养校内专职教师以外,也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校内授课,从而弥补目前专职教师不足的状况。

4.资金保障。在企业学习阶段会涉及到组织管理、场地提供、食宿安排等事务,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经费开销。而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为主要目的,在较大的开销面前可能会降低其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政府应为高校提供经费支持,从而保障高校有专项资金用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另外对一些参与“卓越计划”积极性很高、实施效果较为显著、校企合作成果丰富、对于人才培养起到很大作用的高校与企业,政府除了给予名誉嘉奖之外,也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从而保证“卓越计划”向长期纵深更好地发展。

5.人才输送保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难免存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等负面情绪。为了校企合作长期有效地进行,人才输送保障可能是提高企业积极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人才输送保障,是指在校企合作之初,高校与企业签订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的协议,培养的方案按照企业的规格要求开展,并且在协议书中双方承诺,若最终联合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参与合作的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如此企业则会感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为企业自己培养人才,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以后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人才输送保障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双方合作长期开展下去。

“卓越计划”是保证我国人才能够满足未来工程要求的关键,而校企合作又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于“卓越计划”是个新兴的课题,如何成功地实施“卓越计划”可谓见仁见智,但研究者对于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惊人的一致。本文研究了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如何保障校企合作在“卓越计划”中的实施。对于“卓越计划”的其他方面,笔者将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