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声乐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2-28 15:47:14

声乐教学论文

声乐教学论文篇(1)

2.选曲要广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选曲应兼顾“幼儿歌曲”与“艺术歌曲”两种。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那么幼儿歌曲教材里有什么作品,我们就得学什么作品,要让每一个学生所了解和掌握幼儿歌曲的演唱方法和音乐风格。幼儿歌曲就其总的音乐风格来说是单纯天真,充满情趣的。从音域角度来看,通常在一个八度内,真声较多,音色明亮,音区统一。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十六分音符处应唱的灵活连贯,用气息把声音连起来,保持喉部的稳定,注意腰部肌肉的力度和对气息的控制。再有学习艺术歌曲有助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嗓音特点发挥声乐演唱的潜力,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例如《桑塔露琪亚》诗一首意大利民歌,应注意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出船歌的特点,还要注意声音整体的统一,以音色的变化和声音的张力来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前四句声音柔美舒展,托出星夜宁静的意境,后四句声音饱满明亮,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歌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锻炼,不但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学过程,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成功完美的声乐必须是技巧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充分结合,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展现自身的表演魅力。启发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让学生在演唱中能够达到放松、自由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去。将视听教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听觉刺激,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声乐教学论文篇(2)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声乐教学论文篇(3)

二、创新研究

从上述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虽然对电声乐队的论证不乏文献资料,但是现阶段在独立学院领域,对电声乐队教学与实践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可见,电声乐队在独立学院办学机制下的关注度不高,其应用价值与市场地位还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个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仍未得到开发。即使是非独立学院的电声乐队研究,其分析的点较少、面较窄。笔者正是以此为切入口,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做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横向,致力于探索现代电声乐队多种乐器音效扩展的可行性;纵向,致力于分析演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互通性。这对开发市场效应、提升办学特色、增强竞争力无疑将具有相当明显的创新优势。

三、研究意义

(一)为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办学提供新方向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高校办学新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以来,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借助母体学院的教育资源、良好口碑以及民营运作的机制优势,再加上新型的办学理念而迅速崛起。独立学院能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办学,将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独立学院专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学的音乐专业办学特色尤为突出。但是,如果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只能是在母体学院的教学模态下重复发展。那么,另辟蹊径、寻找一条新的专业发展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电声乐的组建将为音乐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方向。

(二)为探索新型的办学之路提供理论支撑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种新尝试和新模式,经历了一个自由发展、调整治理的过程,目前已进入了规范办学和重视提高质量的阶段,而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成为独立学院办学的重点。而音乐专业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之路,也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电声乐队的组建与教学模式的研究,能为探索这条新型的办学之路,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做出理论性指导。

四、研究价值

(一)增强独立学院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应用

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要积极发展,必须管理规范,并且重视改革创新。而改革创新必须与市场动态保持紧密的联系。纵观音乐市场的运作,非常重视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实际音乐技能的学习与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电声乐队的设置无疑将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学习的实效性,从而做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电声乐队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丰富、提高舞台表现水平,从而达到优化专业实践能力的效果。

(二)促进各专业的互通、交流与合作

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贯通可以由电声乐队来完成。电声乐队的组建能够带动音乐专业的声乐、器乐、理论等教学的灵活运转。乐队的形成,可以加入主唱。主唱的选拔能在声乐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声乐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电声乐队的教学曲目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原创,需要和声、曲式、作曲和配器等理论课程的支撑。另外,电声乐队还将极大丰富学院音乐剧课题班的表现形式。

(三)优化学生的从业能力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音乐教学应更注重专业学习的实际操作性,积极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道路谋求发展和出路。电声乐队的组建为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舞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演水平,有利于学生优化从业能力。社会就业环境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苛刻、严格且全面的,而组建电声乐队提供给学生的这个平台,创造了许多实际的演奏经验和接触各类新型乐器的机会。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比赛、表演经验之后,可通过创作歌曲来获取更多的专业认可度,为以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通过一些商演和义演获取更多宝贵的演出经验,而实践演出的经历将会成为音乐专业学生未来从业的宝贵经验。因此,电声乐队的组建将十分有利于音乐专业学生优化从业能力。

声乐教学论文篇(4)

1、现代中国的声乐教学

总的来说是沿袭欧洲的音乐教学体系,这套教学体系有自己成熟系统的培养模式,声乐标准,并且从声音开发的角度来说还是有其很高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没有更好的很合适的中国风格体系来代替的情况下,还是要考虑把学院派的声乐教学做到规范到位。因此,无论哪种唱法起步的学生,爱好哪种唱法的学生,对美声发声,美声作品的了解和学习,都是增加音乐声乐文化全面修养,打下声音基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设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

2、在此基础上相对地进行大的唱法分类学习的必要性

鉴于学生的条件、爱好以及社会需要的实际状况,对每个学生进行唱法的分类,是无法避免的具体教学需要。虽然这在教学上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考验与要求,但也是作为声乐教师必须去面对和努力的方向。音乐教育及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师面对的学生状况和工作状况,决定了他们必须像中医或者门诊医生,要有解决各种病症的基本能力;而无法像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师,更深更高的研究某一个很专业的门类。

(二)针对各地方学生的集中教学措施

1、新疆地区的学生

首先是要肯定新疆学生的声乐才能和声乐学习才能,但是要对新疆学生进行声乐学习目标上的明确清晰制定,并且设置计划及完成时间。然后反复检查、要求。如果有疏漏和散漫情况,要态度明确坚决地指出。抓住新疆学生喜欢幽默和表扬,容易逆反的特征,要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表扬加批评再加表扬鼓励的“三明治”教育方式下敦促学生努力学习、主动学习。多举例,用激情和宏观思维去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再辅以微观的具体要求;此外多提供上台的机会要求学生多上台,以激起学生紧迫感和严肃感,这就会很好地刺激新疆特征的学生,通常学生就能在很好的状态下完成教学任务。

2、甘肃学生

对甘肃学生,鉴于总得来说声音概念都比较单一模糊不确定,因此先要在声乐审美听觉上、声乐的判断分析上加强学生的认识。让他们听大量的美声艺术歌曲和歌剧作品,给他们做声音上的分析,并且进行音乐及文化内涵上的讲解,以加强音乐素养的完整性。在声乐的练声中更多的要求他们带录音设备,耐下性子反复感受声音的状态,寻找正确的发声感觉;加强朗诵,读歌词训练以纠正歌唱中的口音问题;作品布置上增加艺术歌曲、古诗词歌曲、古典歌曲、及歌剧中小的曲目,如中国的《春晓》、《春思曲》、《阳关三叠》,意大利的《阿玛莉丽》、《尼娜》及德国的《暮春》、《致音乐》;这对他们而言非常难于把握,声音的极高控制能力和艺术内涵表现力,外语语言和中外文艺术歌曲咬字的细腻精致,虽然会让学生在一开始找不着北,但是会慢慢磨练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快的走到高校声乐教学要求的高度来。另外,针对很多天赋高,原生态唱法很到位的甘肃学生,要肯定和鼓励他们以前在生活中已经不知不觉学会的唱法,并给他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梳理,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原生态能演唱的更高程度曲子,如原调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赶牲灵》、《二月里见罢到如今》,在歌曲中训练,不断提高声乐演唱能力也增加了自信心。

3、对来自山东河北的学生

这两个地方的学生是比较容易进行教学延续的,先是摸索观察互动一段时间,明确唱法和声部特征,而后进行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正规高等师范作品集,以及其他规范的各种作品,形成完整的曲目基调和演唱能力拓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涉猎和浏览各种其他声乐作品,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使用的《声乐曲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作品都有),要让河北山东地域学生多一点这些曲目浏览量,此外新作品及新疆风格的作品及咏叹调都能够比较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演唱激情,也适合更多地要求这些地域的学生来演唱,通过演唱学习过程中的内容挖掘与情感启发,相信能够更多的刺激这类学生的音乐激情和兴奋打开状态,使他们的演唱水平更快的达到更高境界。

4、对四川安徽籍的学生

保持他们的声音清丽及民族化的审美基础,并且要通过很有特色的作品不断提升这方面能力,在作品难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灌输正确的声乐意识;同时巧妙地加入美声审美认识和作品布置。让他们在达到更高审美感知和理性认识后自发选择一个更合适确定的演唱方法。而针对南方籍特征的学生,要多进行声乐发声的理论分析,多做基础发声,先让他们对发声状态有很清晰的了解,在简单基础发声中找到自信和乐趣,同时选择小而有趣的作品,甚至流行歌曲、音乐剧歌曲:如《踏雪寻梅》;朝鲜族的《道拉基》;日本《樱花》、《北国之春》;美国的《音乐之声》中的《雪绒花》、《doruimi》、《孤独的牧羊人》;《红河谷》、《月亮河》等等,让他们用原文演唱(朝鲜语、日语、英语),突出自己的学习能力优势,增加乐趣自信,渐渐进入到高难度发声及高深宏大的歌剧以及大作品表现的认知学习中去。

声乐教学论文篇(5)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声乐教学论文篇(6)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主要是从属关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处于主要的地位,是学生的管理者,所以会在某些方面刻意地树立师道尊严的严厉形象。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愉悦的、活泼的声乐学习氛围,从而严重削减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浓厚兴趣,继之严重阻碍了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实,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一样,师生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学生的良好配合及教师的努力,则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对我们的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教学中做到态度和蔼、话语亲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表扬学生的成绩,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好的保护。当然,假如我们的声乐教师懂得运用期待效应引导学生学习声乐,那么效果会更佳: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待,又充分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声乐的原驱动力;既提高了学生学好声乐的预定目标,又增强了学生学好声乐的自信心。

(二)教师应跟上新形势,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古人言:“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对于高师学院的声乐教学亦然。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声乐教师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声乐专业素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声乐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声乐演唱技能促使声乐系的学生不仅“昭昭”于其高深的声乐理论和高超的声乐演唱技能,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教师应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效果声乐教师不但要懂得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达到艺术性的教学效果,在目前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尤其要求声乐教师具有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采取多样的教育手段,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来制定教学措施。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情况是未知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树立一面红旗,指出前进的方向,让他们以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每名高师的声乐教师,都应树立严谨的教学观念,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培养出声乐方面的人才。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师声乐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教学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型中小学音乐教师。所以,在高师声乐系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外,还必须培养学生下列诸多方面的能力:

(1)分析理解声乐作品的能力;

(2)演唱声乐作品的艺术实践能力;

(3)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声乐理论和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能力等。

总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是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轮流讲课,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互听讲课,以此取长补短。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后,学校必须为之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并配置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给予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证明:设置专门的“声乐教学实践课”,可以有效培养高师学生的教师素养,初步培养高师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同时,学生能够通过教课来增加声乐学习兴趣,知悉哪里是学习的重点,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二)增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增进只凭在学校教学是难以达到目标的。要想使学生的演唱水平、表演水平等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进行舞台艺术实践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它能够使歌唱者对音乐有更好的了解,还可以使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现阶段,学校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艺术实践机会,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演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都没进行过艺术实践。因此,今后,高师院校要多给学生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比如每个月为学生举办音乐会,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互相对唱、独唱,成绩普通的学生可以进行合唱、重唱等。另外,声乐教研室还可以定期举办声乐比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以及课外音乐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声乐作品、分析声乐作品、处理(演唱)声乐作品的技能。因为每一首声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独特的文化意蕴,但是中小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声乐知识储备,不可能具体深入地理解音乐教学中每一首声乐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声乐作品中下列诸多方面的内容:

(1)声乐作品的作者;

(2)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3)声乐作品的歌词内容;

(4)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5)声乐作品的人物形象;

(6)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7)演唱声乐作品时的情绪、音色、语气、强弱、速度、伴奏等,

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必须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唱示范能力。故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的能力。

三、强调“师范性”,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声乐教师

声乐课具有如下特点: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因为准确的再创作是声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高师声乐教师往往忽略我们要培养的是中小学声乐教师,而往往习惯于将自己的声乐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事实上,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等同于高师的声乐教学:虽然二者都是在声乐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用人的声音对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再创作,但是,音乐专门院校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优秀的歌唱家为教学核心的,而高师的声乐教学则是以培养具有下列“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为核心的:

(1)能对声乐作品进行正确的二度创作;

(2)能够准确理解声乐作品中蕴含着的内容及情感;

(3)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

(4)具有一定的生理解剖知识;

(5)掌握声乐科学演唱的技巧;

(6)具有准确识别演唱声乐作品时发声是否正确的能力;

(7)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8)有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

(9)具有准确讲解声乐作品、准确示范声乐作品的能力。

高师培养具有上述“师范性”综合素养的中小学声乐教师,必须遵循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原则,制定具体而详尽的授课计划,加大培养学生上述综合能力的力度。此外,在声乐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高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一教学理念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已不再是以教会学生歌曲为目的,而是要求更深层次的对音乐进行理解,提高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鼓励学生学习多种音乐类型,重点掌握地方音乐类型

当今,中国唱法与西洋唱法是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时常用的两种教学方法。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声乐教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下列几种音乐类型:

(1)地方民族音乐作品;

(2)西方现代声乐作品。

地方声乐在各师范院校几乎是个盲点,学生对自己本土的音乐了解的甚少,这样逐渐使地方音乐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学中成为一个软肋。2000年以来,在现代音乐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代之以全球各种类型的多元音乐文化。如此,不仅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了,音乐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此等态势之下,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上日益丰富,而且各种类型、各种风格、各个民族的音乐也在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纷纷闪亮登场。而此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建设上特别强调了地方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的运用,使音乐由以往的以艺术作品一统音乐教育的局面,扩展为既保留了经典的艺术作品又加强了音乐与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模式。高师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吸收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吸收当地的戏曲,让师范学生从接触、认识地方音乐,逐步发展到了解、喜爱地方音乐,然后将中国地方音乐传承下去。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具有下列几个基本特征:

(1)教学方面,不以年级学进度;

(2)考核方面,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

(3)声乐的教学与声乐的考核都以学生的学习程度划分等级。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的循序渐进和因人施教方针。从教学层面而言,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依据为每个学生不同的声音条件和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

声乐教学和声乐考核模式,可以划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中(低)音、女中(低)音、民族男高音和民族女高音等八个级别六大声部。每个声部和各个级别均按中国声乐作品6首、外国声乐作品5首的标准来设计训练内容,目的在于体现声乐教学中所选择的声乐作品的典范性和代表性。选择中国声乐作品和外国声乐作品,一般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体系中普遍选择的流播广远、脍炙人口、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优秀的歌剧选曲、艺术歌曲和中外传统民歌。因为这类经典声乐艺术作品经过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它们既有鲜明的声乐专业艺术特征,又有极高的教学示范价值,是声乐作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统一体,是高师音乐专业声乐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声乐技巧训练和迅速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技能时不可多得的典范性声乐教材。从考核层面而言,高师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考核学生的声乐成绩:

(1)学生所掌握的声乐理论;

(2)学生所进行的声乐训练效果;

(3)学生演唱的声乐曲目的内容及形式;

(4)考察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综合知识的程度,

具体考察方式为: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根据学生不同的声乐知识储备对学生进行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具备不同声乐技能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树立信心。

声乐教学论文篇(7)

(一)对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不足

众所周知,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同样,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声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但我国现阶段关于声乐教育的专业书籍还比较少,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深入的研究课题,没有形成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利于更好地指导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先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声乐学习理论,才能更好地实现声乐教育的目标,再运用具体的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理论继续为实践活动服务。这是检验真理,也是指导实践的理想状态,久而久之,理论会更完善,实践也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三)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四)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声乐教学论文篇(8)

一、情感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综合了心理学、物理学、语言学、表演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特征。作为一门研究科学发声方法及延长技巧的学科,自十七八世纪兴起以来,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经久不衰。我国的声乐教学源自高等专业院校,由于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已被人们普遍地运用到教学中。声乐演唱发于声、及于情,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地融入到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联系的纽带。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差别,但情感的表达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健康向上的情绪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习的效果,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通过情感培养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保持并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具备坚持不懈和永不满足,自尊和自信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目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声乐教学不能纵容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急于求成,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难把握。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目前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态度。

2.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但不能说对自己有益的办法就对谁都有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在教学中寻求对该学生最有效的办法。

3.教师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她那里的学生就都唱成民歌。而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4.对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唱得好的教师不一定能教好,这是从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来论的,但也不能说唱不好的老师都能教好学生。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声音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以往的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的这个模糊概念,总结提炼成“三个体验”:

1.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

把这三个体验贯穿于我们的每一节声乐课,给学生仔细讲解歌词的含义、旋律的含义,讲解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用教师对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在将来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

声乐教学论文篇(9)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一个“情”字,以情绪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在声乐教学中,虽然学生自身的条件有差别,但情感的表达是可以激发和培养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会送出情感的信息。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课外发生什么事情,在课堂上都不能把消极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以免影响正常的声乐教学情绪状态。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境,让健康向上的情绪压倒消极落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正面影响学习的效果,达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通过情感培养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保持并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具备坚持不懈和永不满足,自尊和自信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目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声乐教学不能纵容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更不能急于求成,甚至违反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很难把握。它与教师的能力、经验、判断、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目前对声乐上循序渐进的说法也持有不同态度。

2.由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估量不准,缺乏有效手段完成其声音上质的转变过程,这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如授课时的发声、演唱示范会给学生极大影响,教师自己掌握的歌唱技术的声音概念也会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教师掌握的歌唱技能是针对自己的机能而驾轻就熟的,但不能说对自己有益的办法就对谁都有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在教学中寻求对该学生最有效的办法。

3.教师的主观兴趣和欣赏角度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自己是唱民歌的,所有到她那里的学生就都唱成民歌。而教师自己是唱美声的,就很少使用民歌教材,所以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汲取与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有关的所有文化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广博的知识会让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教学能力。

4.对教师艺术实践能力的片面理解阻碍了声乐教学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有些教师认为唱得好的教师不一定能教好,这是从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方面来论的,但也不能说唱不好的老师都能教好学生。声乐教师应该在教学和艺术实践两方面提高自己,所谓“教学相长”,既有利于不断充实自己,也有利于培养更出色的声乐人才。

三、如何培养良好的情感,以推动声乐技能的提高

教师在感情的培养中起到了积极和主导的作用,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声乐演唱运用的是很难把握的“自己的身体”。声乐课绝对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对声音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而应该意识到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从而提高我们的声乐教学水平。任何只注重“声”或“情”其中一方面的声乐教学都是不完整的、不科学的。声乐教学应该从过去的只重视技能、技巧的学习转变到重视由情感体验引发出的声音技巧与精神表现相结合的轨道上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以往的让学生兴奋起来歌唱的这个模糊概念,总结提炼成“三个体验”:

1.歌词的情感体验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密切。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

2.旋律的情感体验

声乐作品中的词作为一种情景的表现,自然是为曲调的抒情功能奠定基础的。词情是曲情的导向,而曲情又是词的深化和发展。词的喜怒哀乐引导着曲的走向,使乐曲的非确定性得到比较明确的情感基调,从而调动和发挥音乐特有的抒情功能去施展曲调的艺术魅力。旋律是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任何一首歌曲,其旋律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旋律本身的魅力,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介绍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3.丰富的生活体验

声乐艺术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是紧密交错的。声音、语言固然都很重要,但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感动人,不能感动人就不足以称之为艺术。“情之相通,美寓其中”。

把这三个体验贯穿于我们的每一节声乐课,给学生仔细讲解歌词的含义、旋律的含义,讲解这首曲子的内在思想感情。用教师对歌曲的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演唱的激情和力量。

声乐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总结经验并将其付诸实践,才能在将来的声乐教学中更好地阐释声乐艺术的魅力!

内容摘要:在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体验,让情感成为学习声乐技能的强大推动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艺术水平。声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在教学中,情感心理占据了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个声乐教学来说,情感是声乐教学的核心,它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位声乐教师应该去关注它,让它更好地为声乐教学服务。

关键词:情感培养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广州:三环出版社,1989.

声乐教学论文篇(10)

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是发展的动力。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教育也不例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艺术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不断变小,教学压力不断增大。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创新声乐教学成为广大声乐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融入创新理念

1.教学过程民主化、个性化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自由,只有自由的思维者才可能进行教学创新。首先,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心理接触,而不能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姿态面对学生。其次,建立课堂民主气氛。教师应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投入歌唱。最后,鼓励个性化处理。歌唱是一种二度创作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文化素养、理解能力、嗓音条件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演唱个性和审美个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维护其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现代化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进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能有效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劳动强度大的现状,并且尽量减少主观因素,使教学更加直观。例如,利用电子数码器材,使学生能亲耳听到自己训练或演唱时的声音,亲眼看到声音的波形和同步的五线谱,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声音调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若条件允许,教师可以把上课的情况进行录音录像,并让学生课后观看练习,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不断优化教师素质

实施创新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竞争本质上是教师素质的竞争。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首先要观念新、知识新、富有创新精神。实施声乐创新教学的过程,也是要求声乐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的过程。声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民主教学,开拓多样化教学模式,学习现代教学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魅力,做一名德才兼备、“技”“艺”兼通、教研相融的声乐教师。

二、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1.以疑激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从破除习惯定势和思维惰性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评意识,去大胆地追求发散思维给人带来的种种创新意念。这就要求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倡个别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思维框架变为多层次、多角度、多因素、多变量的思维体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声乐个别课学习的基础上,要阶段性进行小组课,把同水平、同类型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编为小组进行单兵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中对一些相互矛盾或两难判断的问题,可采取发散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使教学形成一种敢于质疑、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寻求答案中,不仅获得新的知识,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形激思,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声乐以人体自身为“乐器”,发声器官看不见、摸不着,必须通过听觉思维、内心体验来调节控制发声机能,来完成整体的艺术歌唱。在教学中会遇到很多发声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教师应通过对一些具体形象的联想,用简练的语言、生活中最常有的感觉、形象的比喻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概念变得清晰可辨。比如,著名的德国声乐教育家莉莉·雷曼在谈到高音的感觉时也曾形容说:“声音立在喉咙里的一根气柱或喷泉上”。恰当生动的比喻能启发学生对声音要求的理解。

三、培养审美能力,强化创新效果

1.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一般来说,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先天存在的,但是对于音乐感受的分解体,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分辨感等具体形态,有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比如,某些学生天生具有良好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但是对于和声的感觉和音色的辨认却反应迟钝;有些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于它的节奏及情感的把握不是很理想。因此,面对复杂多样的音乐作品,仅仅只有主观的形式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都要有所认知。比如,教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海涅词、门德尔松曲)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体会那轻盈流畅的旋律和大幅度的音程跳跃,去领略那种对理想、梦境的向往和追求,想象歌曲所表达的那种安详、舒适和快乐,歌唱时要善于运用深沉、均匀的气息,柔美的音色。2.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音乐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音乐来自生活,因此审美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生活回放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画面也会因此而得到展现。比如,《想家的时候》这首歌,要把自己融入到那种思念之情中去演唱,那么此时的演唱就更具魅力。在二度创作的声乐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作“灵感的萌发”。

3.挖掘学生独特的音乐理解力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一个多角度不断积淀的过程,是指人们在音乐感知、(转第35页)(接第44页)想象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与多种音乐类型的接触,都与音乐理解有着密切关联。此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也将有助于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想达到更高的审美层次,必须将理性认识真正融入到音乐的感性体验中,达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境界。

四、运用多种模式,实践创新教育

1.双向教学法

双向教学是指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歌唱水平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了解教师的授课特点和个性风格,学其所长。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熟悉声乐作品和授课内容,同时要周密地安排和设计好整个教学过程,既要考虑整体性,又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使学生的活动能力、思维能力随着自己的要求而互动,采取歌唱状态“会诊”的形式给学生讨论和评价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与评价要有引导、启发和总结。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歌唱思维的培养,为学生主动地调整声音特点提供条件。双向声乐教学具体的方法可以是课堂讨论、相互提问、自弹自唱、课后相互交流等。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声乐教学不仅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更应围绕“综合素质”,即素质教育这一核心,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从教师和书本上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答案,而是通过对情境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和发现尚不了解的内容和规律。学生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和基本掌握歌唱理论知识和大量的声乐作品。教师要有计划、有条理地将声乐作品进行分类,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泛唱、精唱和梳理,这样能调动学生追求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兴趣,而这种动机和兴趣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力。

3.学生自主学习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承担起“导师”的职责,对学生的学习、科研和课外活动给予全面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能力,为学生提供阅读书单、曲目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会给声乐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导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对其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术与艺术修养。

总之,声乐教师应发扬创新精神,把“创新”因素融入声乐教学,使“教”与“学”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展,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必定会开辟出声乐教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声乐教学论文篇(11)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

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