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1 16:24:50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1)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7―0175―03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2)

所谓消费心理,就是指消费者在社会总体消费环境的影响下,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1]。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如何,不仅反映他们当前的生活质量和个体素质,也对其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已有的相关调查研究结论不一致,也缺乏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消费意义的认知、家庭熏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问题对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本调查的目的就是摸清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实际情况,并对上述几个问题做出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在山东省的3所综合性大学,选取大一到大四学生作为样本,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48份,其中有效问卷821份。男性398名,女性423名,年级、专业分布人数基本相等,平均年龄21岁,69%来自农村地区。

1.2工具以自编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调查问卷为工具。问卷共29个题目,包括家庭情况(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及父母对其教养方式)、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家长及本人所属消费类型、消费者个性心理(主要指人生观、价值观)、对消费作用的认知情况、消费的原则、消费的理性决策程度和理财智商情况等8个维度。本问卷先抽取60人作为样本,进行预备性调查,结果发现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39~0.81,重测信度0.45~0.87。我们又针对问卷是否真实测量了所要测量的内容及可靠程度进行了访谈,访谈结果与问卷评定结果的相关在0.69~0.87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另外随机抽取有效问卷的5%进行访谈。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生活学习费用的主要来源与消费内容、消费水平的情况统计表明大学生生活学习费用主要来源81%的为父母供给,其余有12%的学生其该项费用来自助学贷款,5%的靠亲戚朋友赞助,只有2%的为勤工助学。见附表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消费结构基本合理,并没有出现娱乐游戏过度、恋爱支出过高的结果(注:谈恋爱的占29%,恋爱支出平均每月38元)。大学生入学伊始就倍感就业的压力,虽很郁闷但较清醒,只有极少数存在消费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平均月消费321元,其中基本生活费为188元,占消费总额的59%,说明大学生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主。

统计中还发现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较大,最高为1100元,最低仅为135元;但整体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呈纺锤形,属正常状况。具体统计结果为:月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2%,低于平均基本生活费,这一部分学生全部来自贫困家庭;160~299元的占22%,300~499元的占36%,500元以上的仅占10%。这些消费高的学生在个人衣着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占了大部分,对一名大学生而言,这并非必要,也无助于个人的发展,只会助长消费欲望的膨胀,导致消费心理的扭曲。

统计还表明,82%的大学生拥有手机(注:学生间用于购买手机和使用手机的费用差别较大);53%有MP3(MP4);二者兼备的占39%,21%的拥有电脑;前三者同时具备的占15%,5%的有数码相机。闲暇消费的内容统计表明依次为家里(寝室)、书店(图书馆)、逛商场、游玩、网吧、其它。大多数同学想出去旅游,但因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有的即使旅游几次也大都在方圆几百里之内。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为现实生活。

此外低年级学生消费相对较少一些,高年级消费高一些;男女总体消费额差别不大,女生在服装、零食方面消费大一些,而男生在饮食、娱乐、人际交往方面大一些。这跟访谈结果一致。

2.2大学生整体消费原则、决策理智情况统计表明,大学生基本认同务实,反对超前。盲目、从众、攀比等社会上流行的病态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表现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大学生所受的教育使其有较为完善的人格,消费决策较为理智。衣食住行标准:经济实惠占63%,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占33%,尽量追求高标准占1%,不清楚占3%。日常花钱原则:能省则省占57%,该花就花占40%,不花白不花占2%,不清楚占1%。经济拮据时,朋友来访如何接待:节俭一点花占10%,尽力而为占85%,面子不能丢,借钱也得花占5%。看到同学的服装或物品时尚漂亮时你有何想法:感觉很美,但自己并不想拥有占50%,想要但没钱占31%,也去买一个占2%,不清楚17%。

统计情况还表明,消费倾向大的学生又分2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花钱无度、追求享乐主义的一类:本身消费水平很高,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抱怨缺钱花;另一种情况是消费水平很低,这一部分学生大都为贫困生,因购买力严重不足而压抑消费,导致消费饥渴症。属于这2种情况的大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引导,都可能会产生扭曲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病态的消费心理,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

2.3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和理财智商情况被调查的大学生100%希望能自食其力,愿意打工补贴家用甚至养活自己,表明大学生追求经济独立的愿望非常强烈,都具有急于摆脱其经济来源依靠家庭的心理状态。但统计结果也表明,大学生的整体理财智商一般,普遍存在上半月花钱松、下半月紧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消费计划性不强、攒钱意识差,只有24%的大学生表示正在攒钱。反映了大学生欠缺理财意识,也反映出家庭与学校对大学生理财教育的缺失。

2.4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性统计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性。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高端的形成原因为: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女性的情绪易于波动,即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这一点跟统计结果明显吻合,月消费额500元以上的女性85%属于冲动型消费类型,其消费状况跟情绪有很大关系;二是女性天美,对能表现自己美的物品有较大消费倾向,从而形成消费高的一端。

2.5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的影响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问卷调查表明:只有2%的大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价值就要追求即时享受;2%的同意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调查问卷同时表明这部分学生中95%的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证明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6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情况对消费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消费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大学生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表明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不是十分清楚。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可能会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认知的不正确会导致心理的不正常,进而表现出行为的异常。调查的具体统计情况为:10%的大学生认同只要满足消费欲望个体就会有幸福感;约20%的认为只要消费就一定能促进经济增长;17%的认为消费与环境保护没有联系;竟然还有22%的认为中国的国情适合采取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虽然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只占20%左右,但因为被试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今后国家各项建设的主力军,所以这种比例是极不正常的,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

2.7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与家庭熏陶、父母对其教养方式的相关性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的消费支出跟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的相关性并不如所预期的那么大,而跟家庭熏陶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却高度相关。例如:父母同为个体职业者的学生,消费状况却两极分化严重,消费类型截然不同――消费支出高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多为忽视型或溺爱型,而支出低的学生,其父母教养方式多为权威型。另外,在统计消费类型时发现,与父母属于相同消费类型的竟高达56%,这都说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与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高度相关。

3结论与建议

此次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比较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体表现为:消费结构基本合理,消费水平不高;能够比较理性的进行消费决策;追求经济独立的意识较强。相比较而言,女性较男性在消费上更显得情绪化一些。大学生整体理财智商稍欠缺;存在消费盲目、攀比、从众、超前等病态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只是少数,但是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有约20%的大学生对消费意义的认知不足,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对消费意义的认知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容易产生病态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一阶层上的学生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主要跟父母对其教养方式、家庭熏陶高度相关,其次受社会大环境(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影响。建议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方面应发挥各自的作用。父母身体力行,使孩子形成节俭、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切不可以为只有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消费就是疼爱。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重任,不可以为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而予以忽视相关教育。虽然具有不健康消费心理的大学生只占极少数,但病态消费心理具有很大的传染性、弥散性。建议高校适当开设有关消费方面的课程,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这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不在于消耗了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为社会贡献了多少,提倡节俭、科学、文明、适度的消费观,反对并抵制病态的消费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为社会输入高素质的人才。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3)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作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等也在日益变化着。在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于家庭的给予,消费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也正因为此大学生对自己辛苦赚钱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所以相对于花钱时可能就不会有太多长远的顾虑。大学生消费问题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入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靡攀比之风日益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否合理发人深省。

由于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因而在同龄人中就会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重视大学生消费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对社会消费行为及消费观的正确引导,也必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只是此次调查提出的又一依据。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及统计分析

此次调查采用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口头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做出分析。问卷设计的着眼点在于了解在校(主要是郑州航院)大学生消费的各方面情况,以及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因素。问卷主要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接受问卷人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被调查人的消费行为;第三部分是被调查人的消费结构;第四部分是被调查人的消费观念。所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是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对所得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到样本资料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

三、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分析

(一)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性别与年级交叉分布及家庭所在地及家庭经济情况背景情况的交叉分析。受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54.81%和45.19%,男女比例基本处于均衡状态,没有太大偏差。由于社交及课业的繁忙程度等受限,大一的比例为0,大二占25.00%,大三11.54%,大四63.46%,受访者基本上都是大四的人,这也在情理之中。

受调查者来自农村的比例是69.23%,城市的是30.77%,其中82.69%来自一般的家庭,26.91%来自贫困家庭,没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受调查者,关于家庭的经济背景这一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是根据自己的客观感受来认定的,因为对于何为富裕或者贫困这一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来自一般家庭所占的比例偏大是合理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所致力想要到达的一种理想状态,中等收入者占较多。要读一个大学,家庭条件还不致太贫困,因为大学学费虽不致高昂,但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贫困家庭比例较低。符合中国的家庭分布情况,说明了数据的有效性。

(二)消费行为分析

1.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及家庭每月所提供的生活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的给予,其比例为94.2%,当然也有家庭情况没那么好的同学,是靠奖学金的支持,其比例为11.5%,其次是在校外课余打工的比例为9.6%,再有就是学校为家庭贫困的同学所提供的校内的勤工俭学机会,其占7.7%,还有其他的一些诸如亲戚给予和贷款等方式,占5.8%的比例。每月家庭所提供的生活费在400-700元之间的人最多,比例占所有的53.8%,其次是700-1000元,比例为32.7%,400元以下的比例为9.6%,1000-1500元的比例为3.8%,1500元以上的没有。

2.每月的平均消费及每月生活费的使用状况。每月的拼接消费在400-700元的比例最高为59.6%,在700-1000元的比例为26.9%,在400元以下的人为9.6%,在1000-1500元的人为3.8%,1500元以上的没有。而且从表中可知,相对于大二、大四来说大三的消费水平略高些,这是合理的,因为大二、大四的人的交际费用相对于大三来说都较少。大学生还是有部分人比较节俭的,每月生活费还有剩余的占全部人数的32.7%,基本上的人都够用,每月基本用完的人占比例53.8%,也有部分人每月的钱不够用,其比例占13.5%。而且从整理问卷的情况看,不够用的人占总数的13.5%,其中女生就占了9.7%远高于男生的比例,其实这也是合理的,女生尤其是家庭环境较好的女生在自身的投资是较多的,这个会在接下来的消费结构方面着重分析。

(三)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分析

通过上面对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找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家庭情况、家庭月供生活费,通过对性别、家庭情况、家庭月供生活费与月消费的相关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出他们的相关性。

1.家庭情况影响的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情况与月消费的卡方检验P值为0.00,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家庭情况与月消费有显著的相关性,家庭情况影响月消费。来自一般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明显高于来自贫困的大学生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对家庭的依赖严重。

2. 家庭月供生活费* 每月消费交叉列联表分析。家庭月供生活费与月消费的卡方检验P值为0.04,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认为家庭月供生活费与月消费有显著的相关性,家庭月供生活费影响约消费。并且分析得到,家庭月供越多,学生消费的越多。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4)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5)

【关键词】

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

0 引言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根据刘珊和风笑天的统计表明,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化。从内容上讲,有研究消费结构的,有研究消费内容的,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从方法上讲,有从经济学出发的,有从社会学出发的,更多的从教育学出发,还有从体育学等等角度出发。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而,在大学生个体越来越个性化,以网购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男女大学生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也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伟平课题组在成都市范围年内二十余所高校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致力于分析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样本抽取

本研究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综合考虑类别、层次和区域,从成都市高校中抽取24所高校,并采取纸质和网络问卷方式,向抽取的高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93%,其中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9份,回收率为99%,网络问卷发放202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79%。

1.2 问卷的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构都分为基本信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三个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杂费和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和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分析采用方法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2 消费行为

2.1 经济来源

根据调研情况,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分为以下几大类:家庭提供、社会或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兼职、奖助学金和其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4%的大学生以家庭提供的经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1.2%大学生的主要依靠社会或亲友资助;0.6%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勤工俭学;2%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兼职;2.3%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奖助学金;剩下0.4%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其他方式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比较男女生在经济来源的差异,笔者发现:92.6%的男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95.5%的女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这一数据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经济独立性较强,对家庭、社会和亲友的依耐性更弱。5.8%的男生通过勤工助学和做兼职获的经济收入,对比之下女生的比例为1.2%。此数据再次印证了男大学生更强的经济独立性。而奖助学金一项的对比中,男女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和2.6%。该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可以转为经济优势,因此,更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大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并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

2.2 消费结构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分为:饮食消费、学习消费、服饰护肤品消费、社交娱乐消费、恋爱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下表(表1)是调查得到的数据:

由上表可以得知:

在第一选择当中,饮食消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男女比例分别高达87.5%和88.6%,说明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来说,日常消费当中最主要的部分都是用于饮食。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大学生经济条件的理性选择。这也印证了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都首先选择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第二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饮食以外的其他几项消费项目所占比例的提高,说明在保证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男女消费差异最明显的两项是服饰护肤和社交娱乐。在服饰和护肤消费一项中,女生高男生14.9个百分点,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男生的社交娱乐比例比女生高14.7个百分点,则显示男生在社会交往和游戏娱乐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学习消费、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比例的提高,展现了男女大学生丰富多样精神文化生活。

在第三选择当中,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比例持续增长,则表明了这三项消费作为更高级的消费方式,也是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三项消费项目中,男生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5.3%、11.3%和4.9%。从中我们可了解到男生对交通通讯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在电子产品方面和恋爱方面更舍得投入。

2.3 消费方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此为背景的网络购物已经发展为普通百姓最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如何使用网络购物以及男女生在接受和使用网络购物存的差异。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65.2%的男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与之对应的是68.2.6%的女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男女生的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说明大学生群体在接受和利用网络购物上的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则显示了女生在选择购物方式上相较于男生的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利用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男女生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将大学生群体网购物品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男生更倾向于网购电子产品、虚拟产品、运动装备等,而女生则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她们更加倾向于网购洗护用品和化妆品、学习用品、交通通讯类用品和服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男女生消费结构数据相吻合,男生在电子产品方面投入更多,而女生在洗护化妆和服装等方面更舍得花钱。

2.4 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于高校教育和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将消费心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笔者将对大群体消费决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初步男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类型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消费决策的过程当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都是价格和质量,两者在男女的决策因素中所占比例均超85%,说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消费心理类型都是属于求实型。同时,时尚性和品牌因素在男生决策过程的当中都略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消费过程当中更容易被前卫时髦的商品和品牌商品所吸引,相较而言女生显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实际。

3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就为研究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研究男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男女大学生的在经济来源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生更强的独立性和女生更好学习成绩。其次,男女生对网络购物的偏好则表明大学生这一活力群体对新技术的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男女生网购内容的不同直接反映了男女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再次,我们应该欣慰的看到绝大多数的男女大学生的都是属于求实型的消费者,他们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这正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最后,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客观差异要求社会、家庭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行为教育和引导时应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珊,风笑天.对1988一2004年大学生消费的研究――共169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连理工大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1).

[2]甘伟平,喻荣强. 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趋势研究――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J].消费导刊,2014(09).

[3]宋刚.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1).

[4]文英玉,邵英姿.“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服装网络消费行为[A].经济与管理,2013,(08).

[5]董慧慧.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6)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7)

截止2012年底,淮安有在校大学生超过7万人。大学生因为人数众多,求知欲强,潜在消费能力旺盛而成为重要的旅游细分市场。研究他们的消费行为和特征能为旅游企业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市场的繁荣,并为今后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和对象

本次调查方法主要利用问卷调查为主,对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进行调查,并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调查时间为2013年5月10日-12日和2013年10月12-14日两次,调查地点为各大高校餐厅门口、宿舍门口和校园主干道。调查内容包含旅游时间、出游动机、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消费等。前后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8份,回收率为94%;其中有效问卷181份,有效率为96%,基本满足调查需要。

(2)调查区域基本情况

淮安位于江苏北部地区,在全国属于三四线城市,总人口546万,其中市区人口95万左右。2012年淮安 GDP总量达到1920.9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80位;人均GDP为41000元。在全国消费水平而言位居中上游,在江苏处于欠发达经济水平。

二、调查情况分析

(1)调查显示,在出游次数上有35%的学生一年中出游次数为1次;45%的达到2次,有13%的学生达到3次(含3次)以上。说明大学生对旅游持欢迎态度,希望能增长见识,丰富人生体验,拓展自己的“第二课堂”。同时,笔者还发现本科院校如淮阴工学院等本科院校出游频率次数(2.1次)明显高于周边的高职院校(1.95次)。

图1 出游次数

(2)在出游动机上,37%学生认为是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的学习型动机,24%学生认为是为了异域文化的体验,18%学生是为了放松身心,休闲娱乐,13%的学生是出于社会交往的动机,还有8%属于康乐、宗教等其他各种原因。

图2 旅游动机

(3)在旅游消费上,大学生能接受100元消费的占12%,100-200元的为23%,200-300元的为37%,300-400元的为16%,400元以上的为12%。这说明大学生目前在旅游消费上能接受的消费区间为200-300元,且旅游距离为离淮200-400公里的5小时都市圈内,这也符合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即随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图3 消费比例

三、淮安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及实证分析

(1)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调查发现,淮安大学生出游市场目前主要以一日游、二日游短程线路居多。高校大学生主要经济收入大多数依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其他为奖学金、助学金或打工收入。一般月生活费维持在800-1000元,去掉正常的衣食住行开支外,所剩不多,因而多数选择花费少的经济型项目。况且淮安高校生源结构以本省为主,即使是五一、十一等长假,离校回家居多。经济条件和休闲时间决定了飞机团、出境游等长线选择机会不多。即使在支出结构中,位居前列的是交通、门票和住宿,这反映大学生旅游活动可选择机会较少,既与自身经济条件有关,也与所处的特定旅游发展阶段有关。

(2)空间消费行为特征

目前淮安大学生旅游时空距离多为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活动。散客出游较为频繁,经济条件、出游偏好、地理区位、以及淮安资源条件决定了目的地市场为环安徽、浙江、山东等省市五小时都市圈,尤以名山大川名胜、主题公园为主。

四、问卷引申分析

(1)大学生知识面广,精力旺盛,对新生事物有强烈兴趣,在对旅游产品或线路制定过程中,尽量做到薄利多销,减少购物、加点等环节。作为90后特点明显的他们,对新生事物如梦幻主题公园兴趣较多,注重求知、内心精神世界和自我情感体验。

(2)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较多的口头违约行为。笔者在行业实践和调研中经常发现,大学生与旅游企业基本达成协议时或默认协议时,经常没有下文。使旅行社与商联系好门票、订好交通方式后经常措手不及。这种低成本、高风险违约使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时经常心有余悸。

(3)大学生旅游市场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作为90后大学生,其消费观念较为前卫。对时尚产品的消费跟风仿效,如学习驾照的热情和主动性远远超过如考证培训、外出旅游的投资。

(4)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市场的信息比重大大提升。非常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尝试和利用。

五、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策略

(1)产品开发策略要因地制宜。 在大学生旅游产品或线路进行开发时可采取小包价或半包价,在解决交通、门票等价格批发惠同时,在住宿、餐饮方面可弹性安排,既能降低产品的直观价格,以价换量,将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又可以满足个性化要求。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增加体验旅游产品。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喜好追逐非主流价值,在保障旅游安全情况下,酌情开展体育、攀岩等活动。

(2)充分发挥校园销售、校园的作用。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培育应在产品内涵、质量上下功夫,决不能因为消费能力不足而不以为然,甚至出现有损行业形象的“蝴蝶效应”。因为这种潜在旅游市场在几年后会转化为重点市场。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在高校网点开设校园、销售的方法,利用优质低价以及薄利多销的口碑效应为自己寻找客源,在符合相关旅游法规前提下招揽客源,吸引“回头客”,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3)选择多样化的营销渠道。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具有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企业必须走多渠道营销策略。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应多尝试线上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微博、贴吧、校园网、校园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以期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4)加强学校、社会、学生三方协调共管。大学时期是学生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在出游方式、心理特征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学校、政府、社会应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看待大学生旅游行为,要重视其智力投资,从制约大学生旅游的客观瓶颈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鼓励企业、高校积极参与大学生旅游的政策倾斜。尤其是要客观看待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引导信誉良好、有强烈教育情节、公信力较好的企业参与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和经营中去。

参考文献

[1]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

[2]90后大学生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郑清宗,赖正均.基于推力―拉力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旅游动机实证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4]张朝枝,等.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1998(4)

[5]蒙睿,赵文丽,刘嘉维.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旅游科学,2004(6)

[6]乔光辉.行为特征视角下的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分析[J].现场商业,2006(5)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导

90后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当前经济社会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状况、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都会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的构建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90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一)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并存

在我国,95%以上的大学生完成学业都是靠家庭供给,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体会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与不易,消费行为较为理性;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不能理性的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大众传媒广告的诱惑或身边同学朋友的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二)实用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并存

实用消费是指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生存性消费及用于购买学习资料等的发展性消费,这些消费是合理的。但现在很多大学生用于旅游、KTV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已成为较大的支出项目,把本应用作学习辅助工具的电脑却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消遣,大学生本身属于无收入人群,过多的享受型消费无疑加重了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

(三)现实消费与超前消费并存

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基本上能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匹配,不去购买自己暂时不需要或超出经济承受能力的商品,但在信息膨胀的网络经济时代,很多大学生本着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观点,热衷于网上购物,刷信用卡超前消费或透支消费,上演着从月初时的“富翁”到月中的“平民”再到月末沦为借钱度日的“负翁”的悲情剧。

(四)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并存

如今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已不仅仅局限在伙食支出、购买生活日用品等传统消费方面,而是更多的向其他消费领域拓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手机、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消费项目,同时,大学生中人情消费、旅游休闲、运动健身及考级培训等其他新型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

(五)实用消费与品牌消费并存

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取向偏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商品或服务,消费更注重实用性。但有一部分学生却受到如今浮躁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在消费上不甘落后,以追求高档为荣,以低水平消费为耻,更倾向于选择明星所代言的品牌,甚至崇洋,买衣服、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只买进口不买国产,导致消费成本的大幅上升,入不敷出。

二、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教育引导

在90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上,我们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出评价,更不能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来抑制大学生的消费。我们应该从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来共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一)家庭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最初环境,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对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着敏捷的领悟性和极强的模仿性,每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往往具有“遗传性”。因此,形成家庭良好的消费环境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1、家长应以身作则,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消费观起着直接熏陶作用,只有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为子女树立好榜样,引导他们健康消费。

2、家长要时刻关心并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家长作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权利也有义务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并对其消费行为给予指导,让他们明白哪些是可以消费的,哪些是不可以消费的,提高其独立、理性的消费能力。

3、家长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科学消费观的培养,要家长改变过去那种有求必应的被动模式,要供给适度并做到适当限制,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

(二)学校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长期以来,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常抓不懈的,但在消费教育及其引导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正确的消费教育和引导,致使不少学生在消费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种种误区,导致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消费教育这一内容。

1、专题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高校应将消费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定期开展消费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既懂得宏观消费在整个国家经济运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懂得在微观上如何科学安排自己的消费。在日常的教育中,对正面积极的消费行为加以宣传,树立学习的典型,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行为给予批评和指导,同时,学校要重视制度的约束,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使学生学会拒绝奢侈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2、净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大学生消费误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环境息息相关。现在大学基本上都处于经济发达、商业繁盛的街区,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各种消费的集中地,这在方便和丰富大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眼花缭乱,管不住自己的钱包,陷于不良消费。所以,应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抵制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消费场所,为大学生健康消费提供良好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它对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塑造和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开展一些高雅的、高品位的艺术展、音乐会及文学影视欣赏等,一方面把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正确的方向上,既改进了消费结构,又提高了消费质量。

3、拓展社会实践领域和渠道。高校应转变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给学生更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中体验生活、体验人生。具体来讲,就是高校要重视各种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假期实习、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活动,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让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体谅父母赚钱的不易与艰辛,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三)社会引导大学生科学消费

作为社会,不仅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同时还要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做到科学的、适度的消费。

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科学消费观的引导作用。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极度开放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积极宣传主流的消费观,宣扬以艰苦奋斗、勤劳简朴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产生对大学生群体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价值取向,坚持新型节约观和科学消费观,自觉抵制西方各种消极社会思潮影响。

2、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要发挥政府力量,政府从自身做起,建立廉洁型政府、低碳政府、节约型政府,坚决抵制自身三公高消费的腐败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严重影响社会的奢侈风气、拜金主义风气、享乐主义风气,严肃处理那些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消费行为。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典型塑造,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以政府为核心形成一个辐射范围,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形成提供环境支持。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90后大学生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地对待金钱,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不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强对90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指导大学生科学消费,满足合理的消费愿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士安.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者洞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汪彤彤.消费者行为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卢思锋,何耐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苏晓玲.90后大学生消费状况浅析[J].中国商贸,2012.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9)

消费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体育消费是现代人在满足基本生存消费基础上追求发展和享受等高层次需要的一种消费行为。体育消费心理指的是人们在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与无形的体育劳务用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调节、控制自身消费行为的心理现象。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体育消费行为在现代人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已居世界第一位,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强烈主体意识的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更为突出,可见我国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规模十分巨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心理,不仅有利于构建更加合理的体育经济市场,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行为。

一、现代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消费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发挥调控、指导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的市场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受当代经济、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影响,普遍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但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比较单一,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对有形的体育产品的消费上。

2.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要

大学生正处在由学校向社会、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的体育消费需求与行为具有从众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从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在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中尤为普遍。体育消费作为人类生存资料之外的非必需品消费,属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部分,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仍显得较为陌生,因此大部分同学缺少体育商品的知识和体育消费的经验,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从众便成为他们自然的选择。此外,他们的从众性,还与他们的攀比、模仿、跟风、追随等心理和行为有关。另一方面,每个大学生自身条件不同,个性心理存在差异,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消费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消费行为的个性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他们在进行体育消费时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3.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

体育消费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因,是直接促使一个人进行体育消费的内部动力。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更多的男大学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锻炼并显示自己能力的一种手段,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则主要是对审美的追求,她们之所以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为使自己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仪表,这和女美的天性有关。另外,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常常会感到身心疲惫,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大学生们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二、大学生科学合理进行体育消费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体育活动具有的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等独特功能,已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大学生,更加需要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懂得花钱买健康的道理,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进而确立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克服攀比、炫耀等不良的体育消费动机,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

2.在校内实行有偿体育活动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健身环境。另一方面可结合全民健身运动,以高校体育场馆为依托,办成全民健身活动基地,以获得体育主管部门更多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资助,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的设备更新。在保证学校各项体育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定时、定期向社会开放各种体育活动场所,举办各种体育健身培训,从而带动在校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

3.高校体育课同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大学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健身效果的,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养成课外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健体和娱乐身心的效果。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经济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可以用月卡或健身登记卡!俱乐部会员卡的形式适当收费,保证使学生花少量的钱,玩得既开心又满意。因此,体育课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宽体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同时促进发展学生科学的体育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高守贵: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2004,(2)

[2]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10)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据其消费偏好,取得一定的消费资料并进行消费行为的总称。大学生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群体,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前消费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随着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新的趋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一)消费支出的差异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差异性,家庭消费结构的不同,导致消费支出的不同,一般意义来讲,月均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大城市的大学生,其次是县城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贫困生,地区间的差异是影响消费支出最为重要的因素。

(二)消费结构的多样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增加,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消费主要有基本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互联网消费等,大学生消费水平一方面受来自家庭收入影响,另一方面受来自个人消费偏好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个人需求的多样性会影响多元化的趋势,追求消费的多样化是由个人对需求层次的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而形成的,消费多样化外在的背后是恩格尔系数的作用,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就越高,消费也就随着增加。

(三)追求时尚和个性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性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追求的是时髦,他们希望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示自己,在很多时候存在着盲目的消费心理,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观还没有形成,在其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还有大学生在购买衣服时,一个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只看外表的华丽,往往是花了很高的成本去买了一件衣服,而实用性却不尽人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影响,“手机分期购”“贷款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无疑在考验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四)消费行为趋向于理性

理性消费应该成为当前大学生的最主要的品质,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就应该考虑的是质量和价格,因为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里父母的给予,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的物品,另外由于交际的需要,他们往往想在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面前显得有面子,穿着打扮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追求品牌是大众一种共同的心理趋向,因为品牌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也能体现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表现,面对形形的商品更多的是倾向于客观的心理,而不是主观的判断其质量的优劣。但是,从宏观方面来说,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正在不断的趋于理性化。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误区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盲目心理

从众,通俗的讲就是随大流,在社会群体中,自己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偏离自己的主见而采取和别人相一致的行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品牌,还有就是喜欢买各种各样高档奢侈品,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无比的荣耀,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获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大一的新同学为了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有面子,宁愿打肿脸充胖子,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这样严重影响了自己正常的消费规律。

(二)消费支出的不科学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以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和学习为主,以文化娱乐、交友消费为辅的体系,在基本生活消费支出中,饮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很多大学生为了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宁愿自己在食品支出中少消费点,也要在攀比行消费方面化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

炫耀性消费行为是一种不理性的消费,这种行为往往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而做出的具体消费行为,炫耀性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其实都很一般,由于大学生处于象牙之塔的环境,大家又是一种集体的生活环境,同学之间不免会相互比较,所以,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甚至有些同学碍于面子,就会形成不良的消费竞争,最后使自己负债累累。还有的学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大肆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目的是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中的一些攀比之风和奢糜之风在校园里面充斥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内外各种思潮不断的输入我国,各种新的消费理念也在冲击着国民的消费理念,尤其是以“微商、支商”为代表的新的消费方式的出现,更是对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学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后,把节约当做寒酸,视奢糜为一种高雅的生活消费方式,追求超前消费和时尚以成为大学生奉行的准则,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思想正在向大学生蔓延,追求超前消费的价值观正在成为艰苦奋斗的负面力量,成为阻碍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重要一环,在这种环境和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彻底失去了艰苦奋斗的动力和信心,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希望,产生一种悲观的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容易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更为严重的是迷失自己,这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象。

(二)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孩子消费欲望的满足,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是百依百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家长脑海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在苦也不能苦孩子,他们把孩子看的特别重,多数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长又不在身边,对孩子的消费也不能很好的掌握和分析,另外,学生自身的消费意识淡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大肆的消费,他们反倒觉得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有的孩子为了和别的同学进行攀比,甚至在一件衣服的支出达千元,严重的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

(三)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的影响

当前社会,来自大众传媒和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巨大的影响,很多商家正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大学生正是对新奇事物最敏感的群体,他们的心理会或多或少受到传媒的影响,商家也就是抓住大学生的这一弱点,不断的进行这方面的思想灌输和引导,他们会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加上一些优惠活动的吸引,从而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盲目消费。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消费理念

由于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性和从众性,对大学生进行适度的消费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适度消费就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决定消费层次,在不超出家庭支出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的消费,它主要表现在既不抑制消费也不超前消费。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第一,加强思想教育,以典型示范为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他们懂得科学、理性的消费,注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彻底改变奢糜之风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没有节制的消费,从而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消费意识。第二,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学习,把合理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在大学生的思想里,在学校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观。第三,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田野,进行劳动实践,让他们感受幸福来之不易,这样,就可以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进行盲目的消费,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为学校,这个环节应该常抓不懈。

(二)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把握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理财观念建立在大学生对自己生活方面有规律的支出,主要是要对金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界定,培养多渠道的理财方式,这就在于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通过对理财知识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从而提高实际技能,通过实际的演练,把握规律,最后做到有的放矢。

(三)切实提高大学生消费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具有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消费的不理智性,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引导,大学生自身应该提高消费素质,完善消费行为,加强对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消费素质和消费心理,另外,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进行消费。总之,大学生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只有去深刻了解他们的偏好和欲望,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才能培养他们科学的消费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消费素质,从而建立有节、有度、理性的消费心理。(作者单位:民族大学财经学院)

本文系民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论大学生消费文化与高校德育[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篇(11)

0.引言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网络购物这一便利的购物形式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双11”购物狂欢节最早起源于淘宝商城(天猫)在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促销活动,之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各大电子网站打折促销,提高销售额度。作为网购大军中主力之一的大学生们,尤其是在“双11”期间,已经出现不理智的消费行为,非理性的消费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合理消费,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双11”大学生网络消费不理智行为的表现分析

1.1熬夜买单

“双11”购物活动是在11月11日零点正式开始,而大部分的学校都会定时熄灯断网,平时学生在晚上11点左右就已经熄灯就寝。但早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营造出疯狂抢购、秒杀和紧张的气氛,给消费者带来了“时间压力”。有些学生为了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只好借着楼道灯光,浏览着手机。此外,“双11”参加购买活动是必须等到这一天的凌晨才可以付款,这使得参加购买活动的学生在11号天还没亮,宿舍刚一通上电,就已经打开电脑开始购买自己收藏好的商品。这种通宵购物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其他不打算购物的同学的休息,还会导致白天上课时无精打采,并且长时间盯住显示器超负荷用眼,也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1.2突击花钱

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消费过程中还算比较理智,有需求才会选择购买。但在“双11”这一天,看到琳琅满目的打折商品,就不免会为了追求价格便宜,哪怕这件东西并不实用,不适合自己,却还会选择购买。有些同学在“双11”期间购买了五百元左右的商品,占了月生活费的二分之一,也有些同学甚至花了一、两千元,这远远超过了大学生平时的日常消费。超额的消费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容易使大学生在高消费的环境下失去对金钱的准确感知,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1.3无法及时偿还贷款

部分学生平时大量购物已经使个人财政出现严重的问题。为了迎接“双11”,有些学生已先后在银行、电商平台以及大学生分期购物商城办理信用卡、个人贷款等业务。很多学生把父母提供的生活费用于支付贷款,生活上捉襟见肘。甚至有些学生每月的生活费还不足以偿还当月贷款,可想而知生活的窘迫。假如不能及时还贷,则会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用。但是,不少大学生意识不到信用危机对他们将来的实际生活带来的影响,个人信用认知度较低。如果贷款发生逾期未还,必定会影响贷款人的个人信用记录,未来再获贷款就会更加困难。从长远利益来看,不合理的信贷不仅会导致稀缺资源配置的扭曲,而且会阻碍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

2.“双11”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双11”期间,大学生作为消费者面临着降价折扣、促销氛围、时间压力、繁杂信息等,在这种独特的情境下的消费者行为,与平时悠闲自得的购买行为有很大不同,影响的因素较多。

2.1个人因素

2.1.1年龄易接受因素

网上购物是一种新的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而大学生群体具有年轻、高学历等特点,对于网购的新形式更为容易接受。

2.1.2职业易喜欢因素

“双11”期间,大量的商品打折必然会吸引许多同学参与购物。因为大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的身份,没有真正的走向社会,在消费上缺少经验。再加上课业繁重,部分学校离市区较远,路途也不方面,逛街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在这一天购物。

2.1.3心理不成熟因素

(1)缺乏主见,盲目跟风。“双11”期间,大学生疯狂购物体现出“羊群效应”,说明大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存在着从众跟风的心理。受到“双11”打折的影响,看到其他同学疯狂的购买,自己也可能会选择购买,采购了许多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2)利他行为因素。节假日期间,消费者的利他性购买需求就会增加。利他需求通常是指给他人购买礼物,这样可以减轻人们内疚感或负罪感。所以,很多大学生也会选择在“双11”期间,会给自己的家人、朋友购买礼物。

(3)图方便心理。到实体店购物,需花大半天时间不说,还得自己大包小包的扛回家。而网络购物,只要在手机上点击就能够完成购物交易,而且快递还能送货上门。并且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做出购买决策,不受他人或环境干扰。

(4)预期后悔的心理状态。预期后悔就是指消费购买商品并不是因为真的想要购买,而是担心不在这个特殊时候购买商品就会后悔。“双11”期间,各大商家打出秒杀、限时抢购的广告,不断营造易逝感、稀缺感,就容易让很多消费者进入“预期后悔”的这种心理的状态。

2.2环境因素

2.2.1人造节日的文化因素

“双11”并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是人造的节日,但由于各大电商的声势浩大的宣传引起全民狂欢。“双11”购物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流行文化,很多大学生觉得即便没什么要购买的商品,但受到就气氛的影响,也会选择在“双11”这天,凑凑热闹。

2.2.2价格优惠因素

价格是影响消费行为一个重要因素。网络销售商利用网络降低了成本,因而网络商品价格普遍低于传统实体商店。期间各大卖家纷纷打出“全场五折包邮”、“满减”等活动专区。大学生一般没有过多的闲置资金,正好通过“双11”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大学生习惯在网络购物中追求便宜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心理。

2.2.3社会因素

(1)参考群体。在“双11”期间,网购有大量的销量排名,还有许多买家评价,很多同学会依据其他同学的推荐,或者选择好评率较高的商品来购买。但其中有些卖家的好评和销量都是请网络“刷手”刷出来的好信誉,他们也很难分辨。商家在网上造势,热闹非凡,而且中国人总喜欢在人热闹的气氛中做出购买决策。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在“双11”期间购物会受到参考人群的影响,导致盲目的跟从,以至于购买大量可有可无的东西。

(2)政策支持。近些年,国家对电商大力扶持,例如降低准入门槛、合理降税减负、加大金融服务支持、促进电商创业、推进内贸流通现代化等政策,促进了各大电商的发展。“十三五”规划更是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后,国家不再强制控制消费,使得人们的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3)大众媒体宣传。2015年的“双11”更是开创了“互联网+电视合作新模式”,天猫借助湖南卫视媒体的力量,通过娱乐晚会的形式融入了综艺内容、明星游戏、移动购物于一体的消费共同参与。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收集等平台,实现“边看边玩边买”。在“双11”之前,大部分人会刻意压制自己的购物需求,打算在“双11”当日购买。而各大商家在“双11”制作的广告,会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自制力释放,很多同学会把这些信息当作生活的主要渠道,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会受到传媒的导向。

3.理智购物与健康消费心理的建议

大学生盲目、过度的网络消费不仅会影响到自身健康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到自身理性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形成。通过对大学生在“双11”期间不理智购物的行为分析及影响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因素分析,提出几点科学、合理的消费建议,以期望能够提高大学生在“双11”期间网购购物的理性消费。

3.1个人应学会理性消费

3.1.1以需定购

很多商家在都会在“双11”之前就打出商品优惠的广告来吸引消费者的参与,其中有不少的商家也存在着先提价后降价或虚构原价在打折的现象。如果大学生没有提前做好市场比较的准备,很容易受到打折优惠的冲动去而去购买。建议学生经常使用、容易消耗的商品可以一次性多购买,留着备用。一次性多购买不仅可以节省运费,还可以因为量多在网上与卖家砍价。在网上有些类似于消费者社区相关帖子,大学生在可以在购买商品之前去社区、市场走走看看,对所需的商品出个清单,经过反复考虑,再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购买,避免盲目选购,造成浪费。在购买一些高价值耐用消费品时,可提前到实体店详细咨询或试用后再行决定,而不是盲目的跟风购买,对于不需要的商品,避免不必要的积压和浪费。

3.1.2以廉定购

在“双11”期间,大学生在购物过程中,尽量选择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名牌或奢侈品。可以提前列个购买清单,再对比价格,如果价格跟实体店差距不大,就可以放弃网购。大学生可以通过返利网、折八百等网站购买到打折的商品,甚至有些商品还会返还一定金额的,返还金额大概在商品价格的1%到50%不等的比例。正是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没有完全独立,所以,他们更应该学会勤俭节约,绿色消费,购买价格便宜并且自己需要的商品。

3.1.3货比三家

在实体店购买商品的消费者会货比三家,在网上购物同样也可以货比三家。消费者可以把自己打算购买的商品的列表按照类别、地域、价格、品牌等条件限定分类。作为消费者,大学生应该要提前了解、浏览各大电商的活动信息、规则以及售后服务等。可以在网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选择按销量排名或者选择信誉度较高而且经常光顾的商家。同时,应仔细分辨卖家的商品照片是否是实物,是否符合自己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是实际要求。如对商品有疑问可以及时与卖家联系,与卖家的聊天记录也可以通过截屏的方式留为证据,一旦商品不符合标准,可以通过支付宝等第三方介入解决纠纷,遇上欺诈或其它受侵犯的事情可以在网上找网络警察进行处理。此外,在“双11”期间购物容易出现物流配送速度较慢,收货等待的时间可能会明显延长。对于打算购买新鲜程度高、保质期较短的商品的同学,应该提前预估配送延误的时间,以及由于配送时间较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再决定是否购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3.2政府应加强网络购物的监管

3.2.1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购物监管法律法规

我国关于网络购物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规范网络市场行为的法律。工商部门是我国的传统的经济监管部门,信息产业、商务、公安等众多部门对网络购物的监管都有一定的职责,应共同参与到网络购物监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3.2.2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相关部门必须要严格把关电商的经营的资格及规模,依法规范和维护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网络购物市场规范经营的指导。其次,强化对经营性网站的广告监测,规范网络广告行为。再次,要及时受理消费申诉和举报,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店主如果拒绝支付赔偿,可由网站向消费者先行赔偿,这有利于降低网络购物消费者的损失风险,同时,对网站产生了约束力,促进了网站的经营的自律。

3.2.3定期网络消费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