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职生学习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02

中职生学习计划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路径

Key words: network engineering major; career planning; access

中图分类号:F27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01-02

0引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实现、破解就业难问题的策略之一,然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对学科、专业的差异、培养计划以及职业发展的内在结构与要素关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与行动方案的实施。尤其是对于近几年刚刚起步的新专业如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仅注重自我认知、环境认知上的职业目标定位,而在实现方式上结合专业特点、职业组织供给、职业发展内在要求关注不足,导致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从而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获取与职业实现。因此,关注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该专业学生职业实现,而且有利于高校职业生涯指导向纵深转向。

1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职业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决策等生涯管理理论,已逐步成为系统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在现实的职业实践活动中,职业生涯管理既是组织引导成员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指导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寻求职业成功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1.1 组织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管理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目的是组织为获得自己的发展,需要对成员从事的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有效结合。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关注的是组织职业生涯,着眼的是个人要服务于组织发展的需要。如果个人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组织中所从事的工作无关的话,个人就不会为组织绩效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组织为使成员更好地服务组织的职业发展,使成员不断实现职业生涯期望,在有效的双向互动中,达到组织与个人的双赢。

1.2 个体角度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生涯,源于自己的生命历程。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Super)以年龄为标准,将一个人可能经历的主要职业阶段大体划分为“成长期(出生-14)、探索期(15-24)、确立期(25-44)、维持期(45-64)和衰退期阶段。”[1]从总体上看,舒伯的理论既考虑到个体的年龄阶段,也注意到了分析自身与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所有角色,将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以自我认知为主,凸显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等作用,在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对个人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现实状况,客观评估并形成合理的职业发展道路规划。包括选择什么行业、从事何种职业,职业组织的地理分布和职位,职业组织中的晋升阶梯路线等等。个体职业生涯规划以“探索期”为起点,在充分评估自我认知与环境认知的前提下,制定出自我职业发展目标,以及选择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相应的学习、培训等计划,并按照生命历程规律而设计的近期、中期、长期规划方案,以期达到自己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自己进入职业组织后如何面对挑战及发展为归属的方案预期设计。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质严格意义上说,个体职业生涯的开始阶段,是基于个体进入职业组织,也称之为职业生涯早期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早期”前的准备阶段,不仅要在自我认知、专业认知、环境认知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体现职业发展的预期规划与设计,更要在大学阶段建构与职业目标相匹配的相关能力要素。其重点应放在“相关要素”的建构上,这种要素也称之为雇佣能力。所谓雇佣能力,“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需要的能力。”[2]可以说,雇佣力已成为大学生职业实现的关键要素,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把握“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过渡这个特定环节,进行雇用能力塑造。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实质就是立足于大学阶段,提升就业竞争力,并为职业实现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包括专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职业组织需求要素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围绕目标定位而采取的行动步骤。

2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归因分析

网络工程专业相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学生在就业竞争力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该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缺失不无关系。

2.1 对培养计划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培养计划认识不到位,课程设置之间的相关联系认识模糊,导致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不知道自己“学什么”,学了的课程不知道“怎么用”,被动学习明显。尽管入校期间进行了专业教育,但是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导致其依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习,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不到位,严重影响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合理建构。

2.2 专业学习计划缺位从观察与了解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明晰的学习计划,而是按照课程表按部就班。虽然学生管理机构在要求学生做人、塑造与发展自己的个人品格以及培养自己的服务社会等方面作出了诸多要求,但是基于管理者受自身专业制约,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指导力不从心,因此,专业教研室与学生管理机构未达成有效的合力,导致学生学习计划形同虚设。

2.3 工程实践平台不到位职业技能是职业获取与实现的主要通道,但大部分该专业的职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组织过程中的实验课完成。而实验课教学所完成的深度与广度的实际收效与培养计划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差距制约了该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向纵深度发展。

2.4 职业生涯指导失位首先是指导教师参差不齐,没有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是未将专业特点、个体特点与职业环境结合起来,结合职业组织供给的现实状况制定出属于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机械地采用不分专业的学模式组织教学;最后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定性为帮助学生分析就业的形势和政策、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了解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没有把促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建构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作为该课程的目标。

3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路径

3.1 加强专业培养计划认知高校内的专业设置都有其严格和慎密培养计划架构,彰显其专业优势与培养目标价值,并为专业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要素。尽管专业不等于职业,但是大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是以一定的专业学习为先决条件,并为学生个体获得专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技能提供职业发展的基本事实不容置疑,因此,学生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回归对专业培养计划的认知。

3.1.1 重视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之间的逻辑联系从学生入校始,发挥各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变专业教育为培养计划认知,力求将专业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中的课程设计与一定的合理知识结构的收益关系,讲清楚、讲透彻、讲到位,克服以专业教育代替培养计划认知教育。

3.1.2 指导学生在培养计划架构下制定学习计划专业教研室与学生办公室的合力达成,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可行性的关键。教研室在指导学生学习计划上,重点侧重于指导学生知识学习,包括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生成的路径,指导学生发挥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实自己,选择与学业及自己兴趣有关的书籍,辅之于其他指导;学生办公室侧重于学生学会做人指导,塑造与发展个人品格以及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认识到在大学学习仅凭勤奋和刻苦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规律,相应地制定出学习计划,才能有效地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首先要立足培养计划,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总目标制定出基本计划,也就是预设出自己在大学里所要达到的目标,知识结构、学完课程科目后所要到达的能力要求,制定阶段性计划,如一个学期、一个月或一周的安排并根据其情况适度安排学习的重点、学习时间分配、学习方法调整、选择和使用什么样参考书等。

3.2 注重优劣势盘点与机会识别职业发展认知包括自我认知与职业环境认知。目前,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指导课程的理论依据采用了西方职业生涯管理论为基本架构,因此,如何将西方职业生涯管理移植到基于我国现实文化背景中,进行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以及职业定位的确立,成为大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针对性与有效性、科学性的基础性环节。

3.2.1 综合权衡自我认知与个人的优劣势对于进入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中,基本上都要进行职业兴趣测评,寻找与自己兴趣爱好较为一致的职业发展选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制定出自己的近期、中期、长远发展规划。兴趣是个体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兴趣不能替代职业发展所需的内在动力。因此,在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时,既要考虑个体的职业兴趣,更要关注自己职业价值观、能力倾向和优劣势盘点。尤其是要针对个体的劣势,评估自身劣势转变为优势的预期与可能,并实施必要的措施与方法加以提升。基于此,每个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价值主张不一致,自身的所蕴含的能力差异,以及自身优劣势判断等,都会影响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能力倾向和优劣势盘点,还要结合自己的所学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与个体自身相符合的自我认知结构。

3.2.2 将职业需求的共有要素与个体优势相结合对于大多数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对于职业环境认知方面已取得较为理性的认识,关键是要对职业需要的共有需求要素做一归类与解读。诸如: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人际能力、合作能力、职业气质等,并将这些职业需要的共有要素与个体的情况、专业特点结合起来,作出合理的职业预期。

3.2.3 面向组织职业供给确立自身发展定位这里的组织供给不仅仅指网络工程专业所对应的网络开发、网站技术支持方向、网络IT产品营销方向、IT外包方向、网络管理员等职位,而是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进入职业生涯的组织供给分类:企业组织、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自主劳动单位以及研究生报考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行业、职位和职务梳理,并结合个体的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并按照确立的定位目标采取相关的行动步骤。

3.3 立足于大学过程修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等于职业实现与获取,而是要将自己的职业目标统一于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立足于大学过程修为就是基于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习时间设计的有效区间,将职业组织共有的需求要素与个体的职业发展定位目标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雇用能力。

3.3.1 落实专业学习计划专业学习是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与合理途径,要将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与个体的收益预期统筹起来,实现一年级过网络基础关,二年级过网络工程认知关,三年级过专业设计基础关,四年级过职业技能关,即“四年过四关”的专业学习收益。

3.3.2 务实行动步骤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专业学习成绩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做事、做人、做学问“三位一体”质量的高低。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既要切实关注职业组织共有需求要素,还要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人际能力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步骤中,并在行动中满足职业定位所需要能力要素。

3.3.3 加强工程实践训练促使该专业学生认识到网络工程专业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它是网络、软件、硬件知识结构的合理组合与应用。因此,激励学生考取职业技术资格证的同时,架构工程应用训练、竞赛、立项等平台,促使其创新与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并在实践训练中提升其他职业能力。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既要立足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还要根据专业特点与个体优劣势与职业组织供给,达成与职业需要的要素相适应的雇用能力。“规划”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职业获取与实现,而是要将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具体的行动步骤上,尤其是落实到雇用能力的培养与建构上来,凸显“做事、做人、做学问”的能力,这样的“规划”才有实际效益。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课 学习单元 教学设计

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人们自觉主动的行动,是学习者社会化的全部过程,学习既表现为接受和掌握,也表现为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究。现代学习观强调主动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学习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职学生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目前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高职学院的生源质量不理想,高职学生不愿意学习、不能规划自己的高职生活的现象相当普遍。所以,做好高职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意义重大。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

一、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规划、高职生活规划组合成一个单元

心理健康课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通常将学习心理与职业规划分开教学,并且两部分内容没有关联,职业规划的内容通常放在课程的最后,而学生的高职生活规划往往不作为教学内容。其实,学习是高职学生生活的主要部分,学生学习是否有动力,与学生是否有职业规划、学生生活是否有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通过努力探索,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生活目标有思考、有认识,就能够更充实、更高效、更有活力地度过自己的高职生活。因此,将学习与职业规划、高职生活规划组合成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课的作用。

二、把学习单元放在课程的优先位置

心理健康课在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时,通常将学习心理安排在课程进度的中间位置,而把职业规划安排在课程进度的最后。其实,高职学生进入新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适应问题,学习与规划的问题是伴随着适应问题产生的,如果不能解决好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在高职阶段怎样学习等问题,学生就很难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愉快充实的高职生活。学生在高中阶段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那就是升学,而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新目标尚未建立,因而容易困惑、彷徨。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还有必要探讨要不要学习的问题。当学生进入到高职学院后,发现学习仍然是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时,就容易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所以,高职心理健康课在首先安排适应单元的教学后,紧接着就应该安排学习单元的教学。

三、引入必要的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学习动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好而厌烦学习,害怕学习中的困难,对学习缺少自信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劝说、教导。所以,在心理健康课学习单元的教学中,延续说教意义不大,不妨从心理学角度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认识。比如通过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马太效应等,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建立目标推动自己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肯定很重要。

四、先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再指导学生进行规划

学习单元安排两次课进行教学为宜,第一次课的重点是树立现代学习观,了解相关学习理论,培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讨影响学习的因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二次课的重点是规划高职生活。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3)

第一,从经验中学习。

建议中的职业导向教育基于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计划为教统局及学校提供广泛而深入的意见及回馈,逐步实践多元课程的理念,为2009年推行的“三三四”学制奠下基石。

试点计划于2003年推出,当时有来自64所学校约600名学生参加;至2005-2006学年的第三届计划,参与学校已增至133所,学生人数近3000名。

第二,评鉴结果令人满意。

试点计划推出以来,我们一直就两个重要方向评鉴课程成效,即对学生学习动机和过程的影响和如何有效地支援施行模式及细节安排。我们定期向参与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和课程提供机构等主要持份者收集意见,结果显示有关计划反应理想,各方皆认为课程能够:

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应用学习的环境下发展个人兴趣;

有助学生个人成长;

协助学生发展未来升学及就业取向;

认识相关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亦更了解工作场所的要求。

我们很高兴看到约有八成学生、家长和学校认为,参与学生对职业导向课程感到兴趣,课程亦有助学生开阔视野;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课程有助学生发展更清晰的升学和职业取向;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课程有助学生增加对相关行业的认识。

此外,评鉴亦发现:

若参与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法、课堂设施,和与行业相关设施感到满意,课程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较大;

若授课期间安排的活动种类较多,学生对课程会较满意。

第三,职业导向教育与新高中。

建议中的职业导向教育是新高中课程的一部分,为学生建构平衡的课程架构,让他们获得系统的学习经历。

职业导向课程可为学生提供晋身创意工业的门径,吸引学生报读如时装、设计、食品制作和多媒体等课程。

第四,在校园以外的学习。

职业导向教育希望延伸学生的学习环境、创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无疑是对认为学习应该在校园内进行的传统观念的重大挑战,这需要校方整体运作上的配合。

试点计划试行了两种授课时间及地点的模式:模式一由课程提供机构人员教授,并在课程提供机构场地进行;模式二在学校上课,由教师及课程提供机构导师协作教授。评鉴结果显示,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模式一:

能符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对参与学校造成较少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压力;

学校在课程讲授和管理上的参与空间较少。

模式二:

对有意提供应用学习的学校,将职业导向课程纳入课程,能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

参与学校能更密切地监察课程讲授及管理;

学生的选择较少;

对参与学校造成较大的财政和人力资源压力。

第五,毅进/中学协作计划。

毅进/中学协作计划是与职业导向课程同期进行的试验计划,其中取得的经验,对新高中课程应如何兼顾所有学生的需要,发展有效学习方面,尤其宝贵。

第六,诚邀各界回应建议。

基于评鉴结果,我们于刚发表的《策动未来――就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作进一步咨询》文件中提出下列建议:

课程及评估架构应该更着重应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环境,以更配合学生的兴趣;

作为新高中课程的一部分,职业导向课程发展应以补足其他科目为原则,并坚守宽广而实用的发展方向,避免演变为职前训练;

建议设立六个学习范畴,包括: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制造、媒体及传意和服务等;

确立质素保证程序,确保课程达致此学习阶段应有的水平及严谨程度;

为职业导向课程争取清晰的认可资历及进修途径,鼓励修读学生继续升学;

为中学和专上院校教学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发展专业,加强协作。

第七,资源调配。

教统局已预留11560万港元,作为发展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至2009年的开支;初步估计,第四届(2006-2008学年)试点计划参与学生将以倍数增加。到新高中学制实施时,我们亦预留资源作多元学习发展津贴,支援学校提供多元学习机会,包括在新高中引入职业导向教育。在余下几届试点计划中,我们会积极建立最符合成本效益的资助模式。

第八,满足学生需求。

职业导向教育的发展是令学生雀跃的尝试;试点计划亦证明符合年轻人的需要。可是,若有意修读的学生不断增加,可能会加重对课程发展及质素检定的需求。教育界正合力打好基础,为实现课程多元化而努力;各界对职业导向教育发展的意见,将有助令课程更加能符合香港年轻一代的需要。

二、香港高中职业导向课程与应用学习

在香港教育统筹局的高中课程改革进程中,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高中职业导向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其主要课程被称为“应用学习”。

1.应用学习是什么

“应用学习”这个全新的名称将由2006-2008学年度的试点计划开始,用作涵盖所有职业导向教育课程。应用学习课程的试点计划,以前称为职业导向课程,已在2003年展开。

应用学习课程的设计理念与其他学校科目一样,需要知识、技能和态度并重。课程的目标是透过真实情境,让学生从应用和实践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理论,从而培养他们的共通能力。

应用学习是新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个学习范畴包括:(1)应用科学;(2)商业、管理及法律;(3)创意学习;(4)工程及生产;(5)媒体及传意;和(6)服务。

2.背景及理念

(1)背景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终身学习全人发展》(2000年)文件及《学会学习》(2001年)中均提及为回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建议设计宽广及均衡的课程以配合他们的兴趣、学习模式及倾向。为此,教育局正探讨在高中引入多元学习机会的可行方法,而应用学习的试点计划(前称职业导向课程)则首次于2003年试行。

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2005年)报告书中,阐明职业导向教育是新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为配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而设。而《策动未来――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2006年)咨询报告书则综述了各界人士就职业导向教育在新高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课程设计、课程提供及学生辅导、资历认可及质素保证、专业发展及拨款安排等各方面的关注事项及意见,同时勾划出职业导向教育的未来发展蓝图。我们已由2006-2008学年的试点计划开始,使用“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这个全新的名称来涵盖所有职业导向教育课程。

(2)目的

应用学习的目标是:

为拥有不同兴趣和取向的学生提供现时学校课程以外的多元学习平台;

为学生提供机会,去探究和了解个人终身学习及职业的取向;

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让学生获取有关的职业知识及技能,并了解不同职业环境的工作需求;

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机会取得资历认可,为继续升学及就业作好准备。

(3)目标学生

应用学习是为配合来自不同类型学校的全日制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设计。为配合学生不同的兴趣、志向和能力,学校应为有兴趣选修应用学习课程的学生作出适当的安排。

(4)课程特色

应用学习的六个学习范畴包括:应用科学;商业、管理及法律;创意学习;工程及生产;媒体及传播;服务。

应用学习课程的设计要兼顾平衡需要、课程协调、衔接出路、与时并进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可藉修读六个学习范畴下的应用学习课程,发展基础技能、思考能力、人际关系、价值观及态度和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为未来进修、工作及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5)质素保证

为确保应用学习课程的水平及质素,让学生日后继续升学及就业,建构中的质素保证机制将严格检视有关课程、授课和评估调控的情况。筹备委员会于2006年3月成立,以审视及改善试点计划的安排,为未来落实应用学习作好准备,及编订相关的课程及评估架构。长远而言,此委员会将会重组,成为课程发展议会辖下的功能委员会,称为应用学习委员会。它会就每个学习范畴成立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委员会,由课程发展处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共同支援;成员将来自学校、香港学术评审局及相关行业与专业。

(6)认可及衔接

为促进学生继续升学及就业,应用学习课程的认可至为重要。为此,教育局及香港学术评审局已完成首两届试点课程的质素保证,评定其水平为相当于一科香港中学会考(会考)科目合格的水平。

相对于第一届(2003-2005学年)的试点计划,第二届(2004-2006学年)的资历认可安排已由一个课程增加至两个课程。学生成功修毕一个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在报读于2007-2008学年开办的各项课程时,其资历将获认可为相当于: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最多可计算两科),以作为报读有关课程提供机构的进阶课程的资历;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每科可相当于一个积点,最多可计算两科,即两个积点),以作为报读中六及其后作为报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的资历;

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中文科及英文科除外),每科可相当于一个积点及最多可计算两科,以作为报读副学士先修课程的资历;

成功修毕两科毅进计划选修单元(如学生成功修毕一个或两个相关的试点课程后报读毅进课程,有关学生在毅进课程下只须修读七个必修单元及一个选修单元,而无须修读三个选修单元)。

除此之外,学生成功修毕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在报考政府职位时,公务员事务局将根据教育局及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建议,接受其资历为相当于一科香港中学会考科目合格(中文科及英文科(课程乙)除外)的水平,最多可计算两科。成功修毕通过质素保证程序的试点课程的申请人与其他申请非学位政府职位的人士一样,需符合所申请职位的其他入职学历及语文能力要求。

长远而言,学生在应用学习课程上取得的成绩,将同时反映在香港中学文凭将及资历架构上。

(7)将应用学习课程纳入主流课程中

学校可参照现行开办高中科目的情况,将课程纳入高中课程架构中。学校可因应情况与课程提供机构商讨以不同的施行模式推行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修读各种不同的应用学习课程;或在校内与课程提供机构携手合作,提供校方选定的应用学习课程。

3.发展进程

应用学习课程试点计划(前称为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首次于2003年试行,所累积经验将有助筹划在建议的新高中学制中有效地推行应用学习。

(1)过去

2003-2005届别

第一届(2003-2005学年)试点计划共有12个试点课程,及2个伙伴计划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两个,包括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约60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600人次。

2004-2006届别

第二届(2004-2006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去届的2个课程提供机构,即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仍继续为此届试点计划提供课程。共130多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2000人次。

2005-2007届别

第三届(2005-2007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4个。除了由首届试点计划开始已开始提供课程的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及职业训练局外,香港财务会计协会(前称香港会计员协会)及香港演艺学院亦加入成为课程提供机构。共130多间学校参与此届的试点计划,学生参与人次达约3000人次。

(2)现况

2006-2008届别

第四届(2006-2008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2个试点课程。(见文后附表)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下列8个。

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演艺学院

香港财务会计协会

香港教育学院持续专业教育学部

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职业训练局

2007-2009届别

第五届(2007-2009学年)试点计划共提供31个试点课程。课程提供机构共有下列13个。

明爱社区及高等教育服务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

香港演艺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

香港财务会计协会

香港教育学院持续专业教育学部

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及香港工程网络资料管理中心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

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

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

职业训练局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4)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着互联网时代迈进。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毕业时,一方面,面对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从事各种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工作的机遇。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针对性的整合资源,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加充分的准备,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材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相关组织的配合与互动。从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我国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是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最容易取得实质效果的场所。因此,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大学生本人、高校、家庭、社会,在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从各个方面予以推进。随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和岗位要求的进一步专业化,计算机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更应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和学生本人,都应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投入足够的资源,围绕有计算机专业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展开工作和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大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蓝图规划和职业生涯合理定位,是学生在计算机行业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起步。帮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他们奠定通向成功的基石。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各学科专业增开计算机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缺少自己对计算机行业职业发展路径的清楚认识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明确规划。而计算机行业创业机会相对较多,很多企业都会希望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挑起专业技术的担子之余,有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成为企业将来的管理人才储备。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无法完成很好衔接的情况下,会频繁更换工作甚至转行。因此,高校有责任帮助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掌握专业技术、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在树立做一名计算机行业领导者的坚定信念。 

 

二、实践中充分积累 

1.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计算机专业时处于被动状态,仅仅因为高考分数较高,刚好能够填报某个知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或者是因为家长对计算机行业就业形势的初步判断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该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前景、自己今后如何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知识,如何在计算机行业中发展,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等知之甚少。 

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之一,低年级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时期。有没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合理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从长远来讲,更加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是今后在计算机行业发展是否顺利。针对计算机专业的低年级学生,最好由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老师对计算机行业的过去、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前景都比较了解,知道各类不同的计算机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的计算机行业相结合,方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规划并付诸实行。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系统的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点和基本流程以后,可举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进一步认知和对计算机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也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信息渠道、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拓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引导学生在规划自身职业生涯的同时,把体现自身价值与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相结合,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作为一促进自己成长成材的具体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把书面的规划蓝图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将来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努力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包括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等,一般拥有各自领域内丰富的计算机行业从业经验,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计算机院校应该经常邀请这些专家给学生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计算机行业情况,引导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为弥补这些差距做好积累和准备。 

学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学生的自身素质都会发生变化,计算机行业的更新速度更是快于其他行业。因此,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报告,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子行业环境的动态,并针对这些动态变化,重新对自我进行剖析和评估,对职业生涯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进行及时的修订,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合理调整各阶段的具体计划和目标。 

 

三、时间上恰当把握 

在学生大学4年的学习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把握好时间节点,抓住几个关键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以外,单位实习前后以及大学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重中之重。 

1.在单位实习中分析思考,合理调整目标 

单位实习,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今后可能的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理解。各级院校一般都会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中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涯,从而更好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培养吃苦耐劳的意识,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尽快形成专业的职业素养,以更好的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实习结束后,学生通过对实习中发现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对自己原先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合理的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2.在大学四年级明确差距,及时查漏补缺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学生在大四对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都有了大致的理想规划,再通过之前的单位实习锻炼,也了解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环境,此时可引导学生对之前的生涯规划准备做一个回顾:首先,审视是否已经确立了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还存在哪些差距;其次,需要个性化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如可邀请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人才需求,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接受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培训,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最后,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德、智、勤、技等多个方面。针对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与探索.现代教育管理,2009,(7). 

[2]游静,卢莹,徐守坤.从就业形势看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计算机教育,2009,(8).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5)

大学阶段是生涯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面临着很多重大抉择,如,课业、职业、婚姻家庭等。在我国大学的招生和考试制度下,很多大学生的生涯选择由父母或老师帮助甚至替代其作决定,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普遍缺乏自主决策意识,更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而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发展更加多元化,职业不仅仅是保证人们衣食无忧的手段,更多的是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而进行职业选择则是一种重要的人生管理的能力。

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职业目标越清晰的人,其成功的几率越大。台湾有学者研究表明,“职业成熟度愈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强,能够做出最适当的职业选择,进而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反之,职业成熟度愈低,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欠缺愈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一、当前计算机类学生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这门课程以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为基础,其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引导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合理调整职业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以及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自我分析与实际不符。很多学生期望到“三大”(大城市、大企业、 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对自己职业定位不准确。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还有些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路径之间也缺乏内在联系,规划过于理想化,没有立足实际和对自身估计不足,造成与实际脱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二)盲目参加过多实践,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为了增加“工作经验”,不少学生选择了兼职,做家教、促销员和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做业务员等,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少学生选择考证来 增加“筹码”,还有的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或者参加各类协会, 以期望参加更多的协会来增加自己的实际经验,但这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其兴趣广泛而缺乏社会实践缺乏职业方向性,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应该多参加相关公司的实习锻炼。

(三)坚持追求所谓的“最佳规划”,职业规划缺乏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讲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没有重点,缺乏最相关事情的取舍抉择,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就盲目等待不知所措。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是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周围条件的变化和就业环境的改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

二、计算机类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界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国内学者认为所谓体验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境,让参加者在参与过程中观察、反思和分享,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和环境,获得新的感受和认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生涯规划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即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体验,唤醒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体验的过程。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包括三大主要因素,即生涯探索的活动与情境是教学载体,学生的参与、体验、分享是核心,学生的应用与升华是结果。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生涯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创设探索生涯问题的情境,设计具体的生涯探索活动,并在课堂上组织和管理生涯规划活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并切实提升生涯意识和能力。在体验式生涯教学中,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在生涯探索活动中亲身体验反思,尝试为自己生涯发展作规划,从探索的过程中了解进行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总的来说,在生涯规划的教学中,教师是生涯探索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习者是参与者、自我规划者。此外,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特别鼓励小组合作的学习,通过在小组中的对生涯问题的探讨、沟通协调的过程,达到意义的分享,r值的澄清,能力的建构。在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中,不强调学习者系统的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而强调学习者的生涯规划意识的激发,自我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增强。以下用列表的方式对体验式教学和讲授式生涯教学进行分析区别。

(二)有目标的参加社会实践。进入大学,应该分阶段来规划好大学的几年时间,大学生涯规划的成败,将决定自己今后大学学习的方向并决定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在计算机类大学生,可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出发,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打造自我就业竞争力。

大学普遍都有很多社团,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性地加入一些社团。通过参加社团,会认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学,使自己对其它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社团与有共同兴趣的人交流,也会促进自己的人际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还可以尝试去竞聘学生会的职务,参加学生会的一些工作,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大学里还会常举办一些计算机专业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在有空的时候尽量多去听听。特别是一 些学长们的经验和现身说法都很值得学习。还有一些计算机方面最新的知识讲座,大家通过这些交流,及早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做好该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内化” 使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客观地评价自我,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是该课程老师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来半分,张建国.基于体验式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0(01)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6)

(一)建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统一,其关键的一步是分析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将其转化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学过程。为此,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何谓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然后再分析、归纳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对工作过程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作过程指的是旨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狭义的工作过程则是指向物质产品生产的顺序即“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善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将工作过程解释为“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系统”,是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从开始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工作成果期间,在时间上是一个变化和流动的过程,在空间上有人和物的位移,在行动上有人操作和物体的运动,在这个“流动”、“位移”和“操作”中所运用的工作方式、采用的手段和使用的工具都是遵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有序的在运行,即工作过程的基本结构与环节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结构。从表面上看,工作过程在不同企业中,存在同一个职业岗位其工作过程采用的方式、手段和工具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对不同企业相同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发现无论工作任务的大小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还是企业规模的大小以及产品类型的不同,其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实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不同企业的同一种职业工作岗位其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是基本相同的。运用职业分析方法,就是要找到和发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共性部分、关键环节和固定结构。运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方法,在研究了大量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的基础上,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以企业某一职业岗位为例,对技术工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职业行动可以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以及工作过程的四要素(四要素是指:目标、工具及辅助方式、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来实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本文作者结合我国企业生产过程的具体情况,参照德国职教专家(Sonntag,K)总结的职业行动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建立了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见图1)。即企业的职业岗位中,技术工人接受一个工作任务后,第一步需要明确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第二步对具体任务做主观的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纳,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寻求帮助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从外界获取有关信息,做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第三步对工作任务完成进行规划,制定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第四步依据实施计划,协调工作过程的要素,包括工作目标、使用工具、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协调好工作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工艺流程和规则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第五步检查和评价工作任务,出具书面检测材料,调整工作过程与操作方法。

(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获得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不是目的,还需要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即对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型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论意义上的研究和归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基本模式为样本,参照企业中技术工人从接受工作任务到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将其归纳成五个重要的阶段:明确工作任务与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验和评估工作任务。并对这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论意义的设计,将其转换成适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形成“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决策与计划、实施计划、检查与评估学习任务”这样五个步骤,构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见图2)。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学习性工作任务”是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教学化”处理的学习任务。为此,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一)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又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它是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任务,反映了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够促进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3]。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是职业岗位中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它是根据一个职业中可以传授的工作关系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具有以下特征:1.典型工作任务不是具体的职业工作过程或工作任务,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这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计划制定、任务实施、结果检查和评价等步骤。2.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表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容和形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是一个将现实的、客观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主观标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过程。3.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在整个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即通过它能够理解该任务在员工成长发展中的内容、功能和意义。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是源于企业实践,是针对一个职业而言的。通过对职业岗位分析获得的典型工作任务不能直接引入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需要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即通过二次开发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1.运用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法,开发“学习性工作任务”。要想把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需要职业工作系统(即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与职业教育系统(即职业学校、学校中的专业课、实训教师、课程专家等)共同合作和开发才能实现。职业工作系统的有关人员要依据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职业学校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和技术要求变化通过调查、访谈、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方法,分析、归纳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和开发的依据和参考。职业教育系统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特色,依据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自身的结构和教学条件,将职业工作系统分析、归纳出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对其进行“教学化”的处理。教学化处理的涵义是以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有关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导向为宗旨,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这样专业教学就可以展开了。学习性工作任务获得是需要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整合形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形成过程如图3所示。2.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职业教育教学论是与职业教育教学有关的理论,包括职业教育的教学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问题等。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实施教学。因此,需要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到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但是需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将职业岗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可以进行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而这种转换是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再设计,这个设计过程需要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专业教学阶段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的要求进行,还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办学机制和教学资源等因素对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的影响。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一般由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为学生设计,要求设计出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应含有学习任务题目和内容、引导性问题、完成任务的信息和线索、对学习者或团队工作的指导、用于检测和评估的指令等等。以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及影响因素(见图4)。

(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打破以知识和单项技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专业教学过程,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学突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专业教学过程应按照“确定学习任务、收集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估”这样5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教学。

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核心教材《数控加工实训教程》中的实训项目螺纹轴零件为例,将其作为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课教学的中的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实施过程。螺纹轴零件如图5所示[5]螺纹轴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过程实施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确定和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基本的设想,清楚所采用的学习资源、途径和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学习方式要有安排。通常需要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最终确定学习任务。本案例中,学习任务是螺纹轴零件的数控加工,螺纹轴零件为轴类结构,结构元素包括圆柱面、锥面、阶梯面、槽、螺纹等,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数控编程加工的专业教学要求,要完成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学习任务,掌握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教学中需要完成螺纹轴零件的“结构与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加工工艺分析设计”、“加工程序编制”、“数控加工操作”和“加工质量检验”等学习阶段,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既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又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相符。

(二)收集获取信息学习任务确定后,需要学生独立收集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资料和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途径有: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料;到现场进行参观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资源和经验,为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知识或提供一些资料。同时学习者应根据学习任务说明和学习任务的资料,设想出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行动的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条件。本案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在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学生要去学习和查阅有关轴类零件数控加工的知识,掌握数控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螺纹轴零件进行零件功能分析、结构分析、尺寸与公差分析、加工技术要求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分析结果记录在零件工艺信息分析卡上,如表1所示。

(三)决策和制定计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决策出完成学习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预测可能达到的效果。再按照决策的相应环节制定完整、可操作的完成学习任务的工作计划,包括:学习小组制定计划和学生自己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必要时教师和学生可共同讨论计划的可行性。本案螺纹轴的数控加工,在决策和计划阶段,有学生小组共同制订出螺纹轴零件数控加工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的内容包括学习任务的工作步骤、所需工具清单、材料清单、人员分工(工作要求与工作目标)、经费预算、成本核算、工作时间安排等。工作计划内容见表2所示。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7)

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档案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习者通过对自身个性特点及环境资源进行探索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立生涯目标,并达到生涯适应和自我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方法很多,其中生涯规划档案是一种将就业目标和学生学习联系起来的有效手段。生涯规划档案是学习档案的一种,主要记录学习者的成长历程,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成长经历、职业目标及修正记录表、成就感事件等,能够为检验职业规划辅导的实效性提供参考,并为学习者的职业规划提供自我对比和借鉴的依据。

在学校尤其是大学中,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由学生、职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学单位等多个单位或个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因此需要各个方面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及时反馈。传统的纸质档案难以完成,以至于生涯规划档案袋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相比而言,电子档案袋将档案袋的数据放在数据库内,用动态网页的方式呈现,具有存储量大、易携带、易保持、管理方便、易于交流共享和展示等特点,能够克服传统纸质生涯规划档案的缺点,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发挥作用。

电子档案袋及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适应

与传统的纸质档案袋相比,电子档案袋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优势收集组织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活动、学习作品、学习业绩)、学习反思、学习评价等内容,并应用超链接将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①。电子档案袋注重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立足于长远培养目标的评价,注重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能有效促进学习者自我反思和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成长②③ 。

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档案袋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记录手段,让学生将学习历程记录下来,内容包括在学习期间的各种学习成果,例如作业作品、考试成绩、社团活动照片等,同时电子档案袋还允许学生对各阶段学习进行反思总结,以及教师等各方对学生进行反馈评价,并将学生目前的学习成果和成绩与事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比较,促进学习者的个人成长。具体来说,电子档案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帮助学习者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应就业市场:

记录并评价学生的成长。电子档案以强大的存储能力和时间序列的记录方式,可以记录下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完成的作品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成为学生自我观察的窗口,可以培训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是一种融合了终身学习观念和人才长期评估的教育评价。

反思就业目标和能力现状的关系。电子档案袋让学生能够始终明确未来的就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了解从事某种职业的素质要求,认识专业学习或社会活动与职业要求的关系及评价标准,据此来设计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不断记录其学习经历,使他们可以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并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修正或加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展示学生获得求职机会的能力。电子职业规划档案可以帮助学生向其他人尤其是用人单位展示或证明自己的能力。

电子档案袋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思路

电子档案袋的内容。根据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和使用方法,我们将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包括: 1、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性别、照片、自我介绍、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这些内容大多数由学生自己上传,可随时修改。2、职业要求。这部分内容这属于电子档案中的“培养目标”部分。教务部门和专业教学单位在制定某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时,需要确定该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和能力要求。教学单位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环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然后,学生根据教学单位给出的相关资料,在就业指导部门的帮助下,制定出自己的阶段性学习计划表,确保在未来学习和实践始终能围绕职业能力要求为中心,以培养未来就业所需要的能力。3、课程学习经历 。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完成之后,将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反思等方面的资料上传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以此证明自己的学习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相关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能力的获得情况给予反馈评价。4、社会活动经历。社会活动经历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通用能力。学生将自己的社会活动经历上传到电子档案,并在反思总结中分析自己通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能力。5、作品展示。这部分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所产生的能证明其能力的作品,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多媒体文件、照片、视频录像等。6、生涯规划。这部分内容由学生和就业指导部门完成,在一个阶段(如一学期)之后,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检查,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目前的就业能力状况表。就业指导部门根据这份就业能力状况表,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出阶段性的诊断,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报告,学生根据诊断结果,对自己的目标和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

电子档案袋的实施步骤。根据以上六个部分的内容和使用方法,用于职业规划的电子档案袋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这是电子职业规划档案的设计阶段,主要由教务部门、专业教学单位组织,就业指导部门指导,学生参与,三方共同完成。其中教务部门和专业教学单位主要设计培养目标,并明确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关系,以及确定评价标准。学生则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和相应的学习计划。实施阶段:实施阶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学生自行收集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产品,包括课程学习经历、社会活动经历和作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学习发展状况。学生还需定期对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定期按照评价标准给予评价。反馈阶段:反馈阶段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导,学生参与。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目前的状况和目标状况进行评价,并给予反馈,学生根据反馈来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本阶段适合每隔一个学期开展一次,因为学生需要不断对学习目标进行调整,但又不能过于频繁,以免对实际的学习活动产生干扰。以上三个阶段是循环进行的,在反馈阶段,学生将根据当前的情况和对未来的期望变化,来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然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实施。同时,教学单位也应该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定期对培养目标、其与学习内容的关系、评价标准等进行调节,以使学生的就业规划与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更加一致。

电子档案袋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电子档案袋的主要完成人,电子档案袋的效果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因此建立和使用电子档案袋要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上传到自己的电子档案袋,并参与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反思、归纳总结、分析职业目标与现状的关系等等,充分发挥学生在电子档案袋制作中的主体作用。

多方协作原则。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的电子档案袋是建立在电子档案易于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电子档案袋是否能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务、专业教学和职业指导中心等单位能否通力合作。但目前我国大学各部门的整合协作意识不强,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学校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各方合作的顺利开展。

过程性和发展性原则。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断根据对自身特点和对职业的了解,调整自己职业目标和学习计划。因此,电子档案袋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致力于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分析其在某领域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一步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

真实性评价原则。面向职业的培养过程必须建立在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之上,电子档案袋的评价标准、作品收集方式、评价方法都要尽量与真实的工作环境一致。例如,在职业环境中,团结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是大多数企业非常重视的员工素质,因此,在电子档案袋中,必须让学生能有机会记录他们这方面能力水平的发展情况并获得相应的评价,例如课程学习中小组活动的反思总结、课外社团活动的记录和反思、团队活动的视频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本文系北京市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PHR201108388)

注释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8)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64-04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帮助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⒂胍庠浮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每个成功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国家都需要有良好的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人才,新加坡就是其中的典型。新加坡独立建国仅50余年,就将一个贫困落后的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发展神速的现代化国家,用新加坡人的话说:科学务实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既超前也现实: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但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会扫地的人[1]。

新加坡“小国寡民”,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同国家对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的高度重视不无关系。政府不仅重视中小学教育,而且非常重视国民的技能培养,投入大笔经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增强国民的就业保障,并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当时的教育部长杨玉麟宣布:“教育计划必须伴随经济计划,为国民提供技术教育和训练必须被看作是取得经济成功的基本要素。”政府相信,椭失业人群最好的方法不是为其提供财政资助,而是帮助他们增进自身技能来促进其就业。

1991年,新加坡工业与贸易局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计划,亦即在30~40年内将新加坡建设成为高科技、高工艺、高产值集约型产业的一流发达国家,具体目标是在2030年人均国民总产值赶上美国的水准。为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家工艺教育学院代替了工业与职业训练局,推行了包括“工读双轨计划”“产业训练者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见习生计划”等在内的系列计划。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资讯科技革命、环境变迁等趋势,为了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于2014年9月成立了未来技能委员会(SkillsFuture Council),成员包括政府、产业界、教育和培训机构的代表。委员会主席由副总理兼经济及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担任,劳资政学联手推动国民的职场技能提升。委员会的四大核心任务是:帮助个人在教育、培训和职业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应产业需求构建完整且优质的教育及培训体系;与雇主联合设计技能架构,依据员工个别潜能进行培训,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文化。

新加坡副总理尚达曼说:“未来技能的目的不是告诉年轻新加坡人须在某个阶段就锁定某种行业,但我们得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强项与兴趣,选择教育道路时不是被截分流,而是在获知各课程与他们的职业发展机会后做出明智选择。”

二、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具体内容

新加坡未来技能委员会自2015年起,陆续针对理工学院与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在职员工以及企业推出不同专案,以协助其提升竞争力,包括: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未来技能进修奖、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未来技能导师计划等。

(一)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新加坡政府于2015年4月在物流、零售、食品制造业与餐饮4个领域率先推出“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学生通过面试与适合的雇主配对,获得在职培训机会。毕业后到企业工作并接受系统化在职培训与指导,同时还能修读获领域认可的课程。通过这项计划受聘的学生可获得5000新元的奖励。为支持企业在栽培人才方面所投入的资源,雇主也能获得最高15000新元的津贴。

在此计划下,学生毕业后加入所配对的企业,雇主须为对方提供在职培训与指导,毕业生则可边工作边进修,通过实习工作获得企业认可的技能,同时报读专科文凭、高级专科文凭等课程提升技能。政府的目标是到2025年,让1/3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参与这项未来技能在职培训计划。

(二)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

政府于2016年投入10亿新元推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计划。该计划将定期补助年满25岁的新加坡公民参与技能培训课程,预计超过200万名公民可获得500新元补助,且不限使用期限。该项补助可用于在职进修技能课程,亦可累积补助金额,用于未来更适合为技能增值的培训课程。

(三)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

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挑战,未来技能中途职业加强津贴鼓励40岁以上新加坡公民提升现有技能或学习新技能,以在就业市场上保持竞争力。40岁以上符合申请条件的员工将获得高达90%的学费补助。

(四)未来技能进修奖

有意进一步自我提升的公民,可以申请未来技能进修奖,奖项的目标是促进事业处在初期和中期的新加坡人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形成一个健康的技术生态系统。成功申请者每人将获得5000新元现金,协助其发展与提升专业技能。未来每年将颁发2000个进修奖,涵盖的课程从短期技术培训到博士课程,范围广泛。例如,为了鼓励物流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计划在2016年为从事物流工作的公民颁发50份未来技能进修奖,鼓励他们掌握这方面的深层技能。

(五)未砑寄芰煨渑嘤计划

要使员工成为一个领导管理者,除工作经验与能力外,还需与区域或全球市场接轨,并担任关键职务。政府提出未来技能领袖培育计划,协助企业通过工作轮调或到海外工作等方式,培养具有潜力的员工成为企业领导人。为此,政府持续与企业合作,提供相关优质的领导管理课程。

(六)未来技能导师计划

为协助中小企业培养管理阶层指导下属的技能,政府与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共享的未来技能导师人才库,使中小企业得以接触不同专业领域之导师资源。该项计划由新加坡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SPRING)指派企业伙伴,协助感兴趣的中小企业招聘和管理导师。导师来源涵盖不同领域之技能高深且经验丰富的退休者,或具备高级管理经验的专业在职人士。

三、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的特色

新加坡未来技能计划期望使国民不管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通过学习和训练发挥潜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包容作出贡献。

(一)以职业生命周期为主轴,为不同阶段的职业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务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新手,或是人到中年的专业人士,以及银发苍苍的退休人士,都可以从该计划中受益,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并提升技能。比如,“在职培训计划”使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的毕业生将实习项目与工作配对两个环节衔接起来,促进学生的实习与工作匹配,并达到边工作边培训的目的;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而言,则可以选择同技能需求相匹配的课程模块,申请课程研修奖金,定制个人职业发展路线图。对于步入中年的职场人士,政府则提供继续深造技能的补助金,并为他们提供跨部门轮换或导师制等服务。退休人士则可以修读许多满足其个人兴趣的课程,以丰富其晚年生活[2]。

与此同时,该计划还提供了在线授课、晚间和周末课程,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选择。政府还推动各类机构对这些课程学分的认可,以使它们得到更广泛的承认,并为人们进一步深造提供凭证。

(二)政府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资金支持,并确保人人受益

政府过去每年平均投入6亿新元用于技能培训,而在2015年至2020年间,政府将每年平均投入10亿新元,大幅增加培训开支。正是依托这些资金,修读课程的公民需要支付的费用不高。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政府和社会组织还会额外提供培训补助金,以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并改善生活状况[3]。该计划的口号是“你的技能,你的资产,以及你的未来”,这极大鼓舞了每个人的参与意愿。

(三)组织架构清晰,并鼓励多部门协同合作

目前,未来技能计划由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负责实施,但为保障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将在2016年底前成立“新加坡未来技能局”和“新加坡劳动力局”两个法定机构。其中,未来技能局隶属于教育部,承接劳动力发展局目前负责的技能培训项目,主要负责推动与统筹未来技能计划。劳动力发展局将重组为劳动力局,仍然隶属于人力部,负责发展劳动力队伍,与企业携手精简和优化人力结构。在政府部门之下设立法定机构,可以更灵活地招聘人员和使用经费,并使这项计划得到强有力的组织支持。

(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政府谋划政策并提供资助,市场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服务,而雇主、雇员和学生享受服务。目前该计划提供超过1万门课程,种类达到57个,它们都是由政府认证的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学、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等专业培训机构也提供种类繁多的课程。比如,律政部与教育部和新跃大学合作开设刑事和家事法律方面的培训课程,建设局与工艺教育学院合作推出计划以培养建筑人才。

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参与其中,比如人民协会在2016年1月推出了“未来技能@人协”计划。新加坡全岛15所民众俱乐部和联络所(类似于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参与该计划,共有超过200项课程开放报名,种类超过45个,包括插画、糕点、按摩、手机、社交媒体等课程。新加坡人可以使用未来技能培训补助,修读这些简单易用的课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并多管齐下,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助推该计划实施,激活了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关注、参与和投入。

(五)政府将推出一站式网络平台

在未来技能计划下,政府将推出一个全新的一站式网络平台,让新加坡人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为自己的技能培训规划方向和进度,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从小向新加坡人灌输持续提升技能的重要性。这将协助年轻人发掘并培养个人兴趣,掌握职场所需的重要技能,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人才,并将人的终身学习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劳动力大军的技能水平,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关乎未来竞争力的重点。无论是每年大批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各个城市流动的农民工,或是职场中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更新和提升,以赶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工作需求。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更加强调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着力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打通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可用之才。

(一)政策先行,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终身学习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轻视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的倾向,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从政策上向职业教育倾斜,采取多种措施扶持职业教育:强化劳动准入制度,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成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评审机构,规范管理职业资格证书等等。同时提倡终身学习理念,重视持续教育和继续培训,解决人力和技能差距,以支持企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认识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途径得到提升。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技能提升的持续性

在经费供给方面除了中央财政拨款,还可多渠道筹措资金,使职业教育投资主体与资金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可以鼓励调动企业、个人对职业教育投资,甚至可以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集资,支持保障职业技能培训。新加坡政府鼓励各种捐赠,凡是有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按1∶1配套,并且按1∶2.5的比例给予免税,比如企业捐赠100万元,政府将配套100万元,捐赠人同时可以得到250万元的免税单。

(三)鼓励职业学校为社会学习者定制课程模块、开放实训资源

充分利用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鼓励职业学校提供在职人士不断学习和终身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社会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的课程,比全日制课程要更为紧凑,持续时间要短,开设时间要灵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块灵活地接受培训。同时鼓励职业院校开放实训基地(实训室)资源,为社会学习者技能训练创造条件。

中职学校可提供兼职证书课程,修完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技能资格证书。高职学校可提供兼职文凭和后文凭课程。兼职文凭课程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提升机会。后文凭课程满足持有文凭或学位的在职专业人士,以迎合成年人寻求扩大和深化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或为成年人改行提供不同的专业培训。

(四)开发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供网络课程

考虑到社会学习者业余学习的便利性,建议政府开发设计继续教育网络培训平台,鼓励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发网络在线培训课程,政府认证后给予一定资助,扩大学习者的选择范围,为成人有工作经验者提供更灵活和方便的学习机会。

参 考 文 献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9)

职业规划教育也称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是指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与理论、程序与方法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设计自己人生的意识、能力和行为。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认知职业世界,形成职业意识;认知自我,树立自信;学会自主、合理选择职业与创业;培养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的能力;自我潜力的挖掘和自我完善;学习、工作及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知识、程序、方法和策略,更是个人的实际行为。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要对高职生进行生涯设计实践,落实到高职生的行为习惯上,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地安排和支配时间,主动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自觉地进行提升和完善自己的行为,运用比较灵活和弹性的方式,以达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就业和工作更趋于自主化和多样化,这给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日趋激烈,使高职生就业及职业生涯面临挑战。高职教育如何使学生成为市场所需的、能适应较长时期社会发展同步的职业人才?职业规划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正视了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

1.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应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科技发展的加速度呈指数性增长,知识的更新愈来愈快;社会变化的节奏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升级,其周期越来越短。这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今日的教育如何适应明日的市场,高职培养的学生毕业及将来能否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人才观,不仅在于其已有的与市场相适应的知识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知道如何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努力去实现,自主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素质,并保持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习惯。职业规划教育将使学生学会设计人生,善于设计人生;使学生尽早的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与素质优势、职业距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成人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具备挑战变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塑造学生积极个性、形成主动、独立、自信的人格特质。

1.2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是引导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考分数差异的背后是高职生与本科生发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适应新环境能力方面的差异。高职生适应学校生活环境能力方面比较强,但适应学校学习环境所需时间较长。学习适应滞后主要表现在:①对自由时间的计划上: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不能自主地做一些学习上的计划、安排,或想了、计划过但未去实施,不会管理自己支配的时间;②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在众多的学习内容前,不知如何选择、取舍;③对学习途径或方法的利用上:不能主动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未能有意识地利用非课堂教学资源;④对学习结果的获取上:注重言语信息的学习,轻视智慧技能的学习,忽略学习策略的学习,而大学学习更主要的是后两种结果的获取。

二是目标追求方面的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理想、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高职生虽然没有本科生那样的雄心壮志,但也是有理想或有追求的青年。但高职生的这种理想或者追求与本科生相比却有自己的特点:理想或追求未转化为学生内心的欲望、需求,像是附在他们身上的物品;理想或追求不切实际,与学校的学习脱节,即实现理想的台阶不清,未意识到现在的学习可以作为其实现理想的一个台阶;还有些学生缺乏理想,认为上高职即混日子,父母需要我拿张文凭。

三是自我意识方面的差异。自我意识的本质在于使人更为主动积极地调节自己,其水平在于能够使人设计最适合自己的路线发展。高职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但很少主动深入地认识自己,表现出依赖性、他律性。他们正在走向心理自我,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意识不强,还未产生实现自我目标的内驱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处在心理自我这一阶段,即渴望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四是思维水平方面的差异。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认为高中生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将发展辨证思维能力。高职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或者处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思维的这种发展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知其然”,很难“知其所以然”,更难“知其必然”。

因此,受个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及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高职生缺乏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及自身特点来规划自己生涯的意识和能力,以致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后没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进行构想、设计并实施,随着时间的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学生们塑造内在价值、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就这样在他们的彷徨、盲目、苦恼和焦虑中失去了。

为此,高职教育需思考:怎样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学习,怎样使学生的行为指向于学习、有动力有成效地自主地学习,怎样使学生形成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怎样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兴趣,提高自主抉择的能力,怎样促使学生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完善的能力。职业规划教育非常适合高职生的发展特点,能激发、满足高职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加快高职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他们成熟。因此,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且能超越市场所作的努力。

2 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过程

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有效地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重点放在高职生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高职生规划教育分阶段进行:低年级侧重学业规划教育,高年级注重职业规划教育。学业规划教育是引导学生就大学阶段的学习进行设计,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和学校及其环境的资源,为自己确立发展目标、选择发展道路,为自己实现大学期间及毕业后的目标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分析,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实现人职匹配;学会搜集职业信息,提高求职技能;学会面对现实,寻找合适的职业并不断地发展。

2.1 新生入学后的学业规划教育

新生职业规划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即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形成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知道有效学习(有目标有效率)、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每个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行动力有提高,主要反映在:《自我发展规划书》的修定趋于合理,能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结合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而进行;努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积极主动参加能增加职业能力的各种校内外实践。帮助学生在规划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找出自己与职业所需的差距;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院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为高职三年学习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树立自信。

2.2 高年级的职业素质教育

对于商科类专业来说,自信心、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心理素质。心理训练采用心理学方法,提高自信心,学会自我管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能提高未来职业所需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其次,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学生潜能。积极的心态对于开发学生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学生对未来和个人的评价比较消极,在学院学生事务和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况,不相信自己的努力能改善自己的处境,因此在学习活动和公共事务中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能力。在高年级开设《心理训练》、《沟通技能训练》等课程,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团队精神训练,个人行为矫正训练,自我放松训练,意志与情感教育与训练。使学生领悟到自己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体会成就感,从而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开发自己的潜能。

2.3 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

进入大三的学生很快就面临毕业实习与就业找工作,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围绕着职业相关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资料,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积累提供信息,同时,通过组织和设计管理游戏、角色扮演和模拟面谈等来发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个性倾向,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找准职业方向,明确职业定位。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与过渡,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了解就业形势、政策法规,使学生能围绕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合理进行心理调适及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计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确定正确的人生定位,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3 对高职院校强化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考

高职教育创新研究的重点应是创新高职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课程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把职业规划融入高职教育,提出高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并把高职生生涯设计教育的重点定位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行动力上;把学习与职业、职业生涯联结起来,使职业规划教育起始于刚入学的新生,终于三年后的就业。

3.1 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

现在的教育内容过多地强调显性知识的短期效果,缺少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隐性知识。它是智力资本,对人的职业生涯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培训,即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很少讲述理论与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紧张激烈的训练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获得印象深刻体验的一种实训方法。公关素质训练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技能,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它开发出最具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公关知识,它并不是明白的反映在教材图书文献上,而是将教师拥有的公关经验和特长通过提炼活化后所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案和新观点,并予以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编写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校本教材或训练材料,以引导学生进行公关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创新。通过对其强化训练,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3.2 注重教育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思想上严防死守,在知识学习上死记硬背,满堂灌,技能实训时也是应试操作、单项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公关素质培训把“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全息思维,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即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工作实践中,转化为工作能力,在能力培养中,解放学生的头脑,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双手,教学生学会做事,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的本领。

3.3 注重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大量的企业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介上要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拓展性能力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与社会需求相衔接、职业特征相适应的完整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评价体系。提倡多证多能,要求高职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持有多种能力证书,如专业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营销师证书等资格证书。为了确实保证学生的“多证多能”,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完全贯通,可以采用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考核重在过程,重在“应会”。

时代呼唤着高职教育的改革,未来的高职教育必将从职业岗位培养扩展到职业生涯的培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好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的最佳匹配,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顺利成长,充分发挥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夏罗生,朱树红.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职教育探新[J]. 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5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大学新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契合点,是迎接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重要前提。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而言更是较为淡薄,以致于大学期间未能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到了毕业时仍然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给出合适的定位,不仅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且对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茫然。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看,针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1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环境下,由于角色的转换、学习重点转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人际关系相对变复杂,大学新生往往出现自我认知错位、学习目的模糊、生活不适等等各类难题。通过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系统的认识。在指导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以往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其合理之处来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修正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阶段成长计划从而使大学新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1.2促进大学新生实现个人理想同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需要客观现实,只有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理想才能开花结果;相反,如果脱离这个世界,个人理想就无从谈起。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社会实践越来越深入全新领域延伸,社会生产方式和职业产生必然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必须与时展相符合。作为未来建设者,大学新生应该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己任,使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在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下,大学新生能够全面审视与评价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性格、兴趣等,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发展作出准确定位,朝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不懈努力力。而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大学新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经过努力奋斗,必然会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1.3有利于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均成为我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凸显着无序性和不均衡性。厘清问题的实质,人力资源配置的症结不在于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在于高校学科发展的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不能自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设定自身发展方向,更没有做到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目标,达不到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因此,从入学伊始即加强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发展计划,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2、当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还较为落后,培养方式和进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具有很大局限性

大学新生在崭新的校园环境下,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各方面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存在误解。(1)认为在世界多变的形势下刚进入大学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尚早,等到即将毕业时再作规划也不迟,没有认识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学习生涯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大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2)以偏概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有的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涯规划,又有的新生把其等同于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3)对学历和技能的混淆,认为大学学历就代表着高的就业能力。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他们毕业后难以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能方面的欠缺,就业素质亟待提高。(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确定职业发展路线,只是把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考量因素,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师资匮乏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少部分的学术型专家和大量的兼职教师及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来组成。这样的队伍构成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与职场要求相符合的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另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有抵触情绪,他们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把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好,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担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表现。综观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其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仍表现欠佳,远远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师资匮乏严重限制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2.3高校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多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来加强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导致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系统性,意味着高校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还磨灭了他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积极性。其次是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功能健全的教育组织,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大学生对自身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没有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

3、紧抓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特点下的培养途径探索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正处在人生经历中一个全新起点,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思维模式尚未成型,正因为如此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紧抓实际切实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前瞻性

很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自身的认识和未来的职业追求很多时候停留于当前,止步于片面。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大学新生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清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既不能忽略当前社会环境下特有的时代要求,又以顾及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作为前提,结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职业需求进行大学学习和相应的社会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充分准备,使自己的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走向要求相契合。

3.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注重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说到底是大学新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类型等前提下,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追求的合理匹配,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事关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他们独立实践的初步尝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切不能因为认为大学新生思想尚未成熟而把家长和学校的职业意愿强加给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大学新生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

3.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强调针对性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针对性。(1)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级别层次的大学新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如普通类本科大学新生要注意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而高职高专类的大学新生更应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2)作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也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另外,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需要学生本人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需求。这些必须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

3.4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战略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学生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计划,目的是使他能够准确定位,明确职业意向,涉及到学生整个人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有步骤实施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计划。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含大学期间学习计划以及以后从事职业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要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依据,在深刻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毕业后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这就要求把大学生毕业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各阶段发展目标纳入计划之中,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

参考文献:

[1]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

中职生学习计划篇(11)

笔者通过两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来看,许多中职生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指导、提升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势在必行。

1.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自我认知不清。中职生的年龄大多为15D18岁,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的试探期。试探期内个体的特点是:通过学校活动、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作出暂时的决定,选择职业时有较大的弹性。但目前中职生在生涯规划中对“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等问题认识不清。

1.2职业认知不明。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性与实践性突出的教育,学生进入职校学习是对职业的第一次认识和接触,是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次思考和探索,有60%左右的学生不了解将来要从事职业的工作热荨⒐ぷ饕求,对职场的真实状态更缺乏体验。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与企业实习环境也存在一定差距。

1.3职业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虽认同专业,但对职业深层次的涵义与内在要求认识模糊,不能很好地回答“为什么立业”、“怎样成就大业”等问题。职业意识缺失,职业主动性、适应性明显不足,是影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的一大障碍。

1.4职业目标模糊。大多数中职生没有测试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从而导致职业目标模糊。调查显示,一大半以上的职校生是中考的失败者,在中职学生中,自卑者、盲目者、好动者、贪玩者居多。其主要表现,一是得过且过,经常从事一些与职业探索无关的活动,逃避研究自我、探索自我、开发自我。二是对自己的兴趣、素质、性格、能力等评估不足。据调查,有近一半的中职生不能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对于避免职业生涯设计目标的盲目性特别重要。

2.提升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主要方法

2.1认真自我评估,形成正确定位,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职业认知能力。中职时代是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学生在职业倾向方面并没有完全定性,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他们的性格优势和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教师还应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力、兴趣爱好、社会和现实的需要进行审视,不断完善自己,及时修正自己的目标。

2.2分阶段施教,深化学生将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可以职业类型测试、专业介绍、职业前景、讲座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厘清学生发展思路,定位学习目标,为中职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教育应以分析人职匹配、制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推动他们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而进行探索;第三阶段,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职业道德、入职教育等展开,让学生尽早实现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