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01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1)

二、教学方式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对老师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性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就越快,信息交流量越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建筑规范

教材与建筑规范结合的力度较小,就我们学校而言,一些老师在进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局限在对教材的说教,缺乏和建筑规范的有机结合,导致一些学生对这一块的思考缺乏逻辑性。如2006年,我们开始实施《住宅建筑规范》,教师在讲授“房屋建筑学”这门课时,可以和这个规范相结合,但是一些教师却按照书本循序渐进,没有把这一规范穿去。我国建筑专业在建筑规范应用教材方面还处在空白阶段,缺乏一些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可以直接使用和应用的教程。这使得毕业生尽管进入了建筑单位,但由于对规范不熟,无法尽快进入实际工作,阻碍了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还要进行建筑规范的学习和培训。

2.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上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建筑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等仪器的基本操作,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建筑CAD》这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建筑专业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简单绘图打好基础,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3.课堂外教学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广阔空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如教师可以建立图文并茂、资源丰富的网咯课程教学网站,把PPT,建筑规范,试题,补充知识放到网站上去,以便学生查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资料。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学生参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提高教学实效。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QQ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将答疑空间移到校外。

三、实际操作

建筑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以实践课为重点,实践题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际应用相贴切的工程任务之中。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1:1,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提高建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操作,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践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2)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地位亟待改变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加之语文教学脱离实际,造成了学校不重视、教师观念旧和学生没兴趣学习的现象,语文在中职学校俨然成了“副科”。中职语文教学要改变这种尴尬地位,就必须与专业学科有机结合,使语文学科具有专业特色,增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这不仅能改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能使教育部门重视语文学科。从而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地位。确立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地位。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必然要求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原则,但传统的语文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切合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因此,语文课程也应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突出中职专业特色,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突出职教特色,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需要

中职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突出职教特色。职教的语文教学应具有操作性强和职业化的特色。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基础薄弱,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不高,但是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动手能力也很强,因此,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时间紧,语文也仅有一年的课程,时间紧迫、任务重,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尤为重要。通过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融入专业学科知识的措施

(一)教学贴近专业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调整,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教材变为学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添生动实用的情景训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性。只有把教学的课程内容贴近专业需求,符合本专业学生需要,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作用。

(二)调整语文课程内容,分专业细化教材内容

首先,确定语文教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各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学习的这部分内容。这是构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其次,可按照文理科将语文知识分为两大模块,根据每个学科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凸显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的特点。比如文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可在这部分多加入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而理科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在学习好核心模块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其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职业素质。第三,根据具体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活动

传统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新课改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必须对每一节课认真编排,加入一些课堂活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且,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这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语文和专业知识。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具有巨大的力量,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中职烹饪专业学生以男生为主,他们往往对语文、英语之类的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更无法提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在小学与初中没有打好,因此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稍有困难便会选择逃避,在这种情况下,兴趣难以被激发,还会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学生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各行其是,无法营造安静、奋进的学习氛围,即使是想要好好学习语文课程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也会被影响、感染,最终语文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老师教学困难。另外,缺乏学习语文兴趣与习惯,学生就不能主动地将语文知识运用到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当中,进而产生“语文无用”的错误认识,学习热情渐消,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语文厌学生。

1.2教材相对较难

当前职教版教材与普高人教版教材对于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来说,适用程度低。对绝大部分烹饪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度偏高,并且内容缺乏针对性,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难以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学得十分吃力,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老师也难以推进教学进度。改善这种情况不能一味降低教材难度,而是应该根据烹饪专业学科特点,编纂出适合本专业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与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材。

1.3思想意识方面轻视文化课

思想意识决定学习态度,当前中职烹饪专业学生厌学语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专业课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认为自己到中职的学习目的就是学习一技之长,视野过于狭窄,不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促进作用。除以上原因外,从教育者角度分析,一方面一些中职教育工作者从思想意识层面也重专业轻文化,不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他们所掌握的语文教学模式僵化,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将烹饪专业学科特点融合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2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对中职烹饪专业语文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讨,要综合考虑学生厌学语文的多方面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将语文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把握专业脉搏,提高语文课程的工具性,适当将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加人生活化元素,还要构建起科学、系统、有效的语文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不断改进烹饪专业语文教学。

2.1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中职烹饪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具相当强的目的性,必然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浓厚兴趣,然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相对薄弱。因此,为促进学生学习语文,首要是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起学习自信心,这可以从专业角度来考虑,把语文教材进行改进、创新,将内容与烹饪专业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多方面、立体化实训,课堂上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多一点师生的互动生成;少一点理论性的阐述,多一点鲜活事例的剖析;少一点课堂的坐而论道,多一点实地的情境教学。例如通过“听”的训练来使学生记忆烹饪过程中的要点并能够复述,通过“说”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介绍菜品等,通过“写”的训练让学生写操作程序报告、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求职信等很切合中职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需要的形式来检测他们语文的学习情况。

2.2鼓励积极参与,让学生体验快乐

当前基础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中职教育亦当如此。烹饪专业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以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活动并亲身参与,例如创新菜品并取菜名,由全体同学来讨论评价,在思想的碰撞中找寻灵感的火花,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2.3教师深人专业,共同把握专业脉搏

教师要重视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联系,通过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更新现有专业知识库,与学生共同把握专业脉搏,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与内容,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专业学习。

2.4提高课程工具性,拓展课堂内容

语文实则是我们认识世界、体悟生活的工具,在烹饪专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将课堂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菜系历史、营养等方面,通过对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开拓他们的视野。3.5构建科学的语文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与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重发展性评价,轻诊断性评价。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采取现场演示、即兴演说等多种评价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技育旨。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4)

目前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堂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座位上却昏昏欲睡。“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考试,你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播知识,注重的是讲课最后所落在的结论上。却轻视了教授的方法。对学生,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乖乖听话。却并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慢慢沦为了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故此,我们教师要汲取经验和教训,敢于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旧有的授课体系。在教学中应该敞开心扉,多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更多的倾听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意见。只有走进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知其所思,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欣赏的。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意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达到推行创新性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允许学生产生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授的内容产生合理的质疑。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大胆的突破陈规、敢于摆脱对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式的禁锢。结合自己实际,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安排,在打破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束缚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改革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刺激学生加深学习的欲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教师绝对化的课堂模式,逐渐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形式启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引导深入,循序渐进的实现教师“教师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各具特色,与众不同。因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综合考量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自身的教育经历状况,旨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该打破常规,不要在把学生看做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应该明晰学生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学习习惯等。有针对性的教学,因势利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有效引导配合才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三)发展激励式教育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5)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是摆在我们会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会计教育观念,加强和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特点。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会计教育的重要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就无从谈起。作为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实践性教学的好与坏,是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中职会计专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尽管中职会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培养出的人才,在实践技能方面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强烈不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会计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面对接受直接会计经验为目的.强调按照职业活动体系来组织会计教学强调会计知识的实践性、需求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

(二)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实践性课时偏少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理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度。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上仍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要求。

(三)在会计实践技能的训练方式上,采用封闭式训练很多学校都配有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室.采用封潞式的训练形式。即按着教学进度计划,首先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然后期中、期末或基础理论全部学习完毕后,利用一段时间在教室或模拟实验室完成所谓的实践技能训练,造成会计专业理论与会计实际严重脱节,结果是既满足不了社会需求,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光。

(四)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教师队伍的现状使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部分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三、改进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会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获得良好的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当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中职会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综合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是提高会计教学水平的关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实习.建立教师实践基地。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运用已学知识等能力。比如,可以由教师限定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者阅读后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引导等方式,达到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的。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经济业务,如企业债券,可先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比较,最后教师参与,从而让学生分清区别和联系,正确处理经济业务。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一是将教材中抽象说法具体形象化;二是将难记的概念进行分解,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6)

二、中职园林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切合学生实际水平,设定新的教学计划

现在的多数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不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还是不差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技能作为重点培养。授课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逐个章节逐一划分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两类内容,而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关注本地区的园林工程特点,在综合采用其施工技术、施工设备及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合理扩充施工细节上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园林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紧密,也确保学生学习到最实用的贴合实际的知识,从而培养出学生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课开设前,授课者要充分斟酌各个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把一些重复交叉的部分做好整理,合理有效分配课时。此外,对实践技能进行实地训练是必要的。例如,为学生提供园林场所的实习环境,通过实践学会识别花卉和苗木,或者利用校园园林为学生提供学会育苗、移栽、扦插、嫁接等基本技能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的课时比重要进一步加大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多数学校还是偏重于前者。其实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是理论知识能否灵活掌握的强有力的支撑与补充。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只有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才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的工作岗位。实践证明,在课时安排时,实践课占总课时三分之一以上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三)改变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辅,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能独立探究问题的答案。此外,要为学生提供仿真性实习的机会,为学生营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环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多园林植物的养护方法,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奠定基础。

(四)利用学校校园为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园林专业的理论知识毋庸置疑是学习的基础,而实习实践活动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园林专业的好机会。学校可以引导园林专业学生自觉担负起校园绿化养护工作。利用成立一些绿化兴趣小组,植物养护社团,平时负担学校花草树木的养护工作。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增加大家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此对学生做出水平评定,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做出准确定位。

(五)改变传统考核办法,利用技能考核进行评价

改变原来传统教学模式的笔试考核方式,将考核的重心由考试向实践技能的考核转变,并可以不断完善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园林专业的技能大赛,对学生的插花、水培、盆栽等园林设计和养护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并正式记入成绩档案。另外,学校应该和劳动部门联合,多为学生提供获取社会承认的资格证书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7)

2.师资力量薄弱。首先,“双师型”、“双语型”护理及英语教师人才短缺。从事护理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丰富,但英语教学及口语能力有限,课堂无法实现英语教学。而专业英语教师并不具备医护专业知识,少有出国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缺乏针对英语教师进行的跨学科培训、交流,教学上的观摩和评估也很少,难以站在医护专业的角度由表及里的教学,运用英语情境教学更是力不从心。其次,西部地区难以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及聘请美国注册护士外教授课。

3.教材选用不合理及教学改革滞后。由于中职涉外护理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国内教材2000-2014年出版的护理英语相关教材有二十余本,但几乎没有一本能够涵盖国际临床护理技能和护理理念,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教材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并且护理院校所采用的护理英语教材仍是医学教材,其中词汇量大、拼写复杂。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最终是与将来的服务对象和工作伙伴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真实场景的医生、护士和病人之间的英语对话。

4.中职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1)近年来,中职校扩招,入学门槛降低,成绩均在同龄人中处于偏下位置,尤其是西部地区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偏低,阅读、写作能力偏差,听说能力几乎缺失。(2)在口语方面,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最初始状态,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许多农村孩子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仍习惯于教师课堂讲解语法、记笔记等被动性学习方式。(3)由于一直处于低分段造成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对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习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逐渐使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5.大班授课,影响教学质量。语言教学中基本以小班教学为主,因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非常重要,但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在很多中职学校涉外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以50-80人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进行互动教学的涉及面不广,难以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教学效果欠佳。

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构想

1.改进涉外护理招生制度。涉外护理专业最主要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发展潜能。在招录涉外护理考生时,一方面,应了解生源的英语学习程度和考试成绩以及其对英语的兴趣和要求,把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和相关要求告知报读此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中考外语考试成绩应作为录取的一项硬指标,除考生总成绩达到录取线外,入校实行口语面试,切实把好考生入口关。

2.强化教师护理知识培训,探究涉外护理人文精神(1)要提高教师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的水平,应培养一支具有英语教学科研能力和护理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首先必须培养我校涉外护理老师的“知学”“好学”“乐学”层层递进的学习态度。英语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之间经常协商,精诚合作进行跨学科的相互学习、相互协作,要求承担涉外护理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每周听4-6节的护理课程,参加该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教学研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融合。建立长效的教师继续培训机制,选派教师参加知名培训机构举办出国培训班,参加新知识更新培训班及医护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医学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合格涉外护理人才的目标。(2)语言是人文精神渗透,学习英语的过程是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所以英语教学不能单纯“就西论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通过对照中西方文化,汲取不同的文化精髓。在基础英语教学中体现护理专业特色,读物可增补护理英语阅读如护理程序、护理诊断、临终护理等内容。涉外护理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每篇对话及文章均具有一定的人文内涵,教师应抓住所学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尝试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排演英语话剧等,使护生了解国内外的文化差异,鼓励护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此外,从事护理教学的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体验医院护理实践,培养护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充分挖掘涉外护理本身的人文内涵,渗透国内外护理行业发展的新内容特别是人文关怀,亲生体验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对护理行业的热爱之情,开阔护生视野,使接受双重文化熏陶的学生成为既了解人文知识,又极具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3.设计情景,优化学习环境。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只有“语言”和“文字”,常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但如果创设直观形象的情景教学能为学生形成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护理操作课外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打消其畏难情绪。依托学校团委,每周开展护理专业英语角活动,组织学生用英语自由交流和会话,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胆量、能力和英语听力,让学生体会真实涉外交际场景;邀请护理专业教师主持专题与学生交流,体现课外师生自由沟通。并且定期举办护理英语技能比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历练演讲和朗诵技巧,锻炼表现能力。每周周末在礼堂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8)

2.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先辈们的不断研究、总结、改革、实践出来的,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不能一概弃之。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明确其辅助地位。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的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不应只是计算机的操作员,而要“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以达到教学为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

3.可接受性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计多媒体内容的深度、难度、演示的节奏等。注意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画面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突出重点,减少干扰,在色彩、音响、内容的设计上应简约。4.直观性原则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逻辑思维仍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利于学生记忆知识。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尽量使画面美观、逼真、流畅,实现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统一。要充分应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这些元素,寻学生提供多重刺激,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中职建筑专业课教学所体现的作用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才能愉快有效地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事先安排好要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技能、内容、策略、方法、步骤,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多媒体可以把视听功能、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立即反馈,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2.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5%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1.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就是说,学生对于同时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听老师讲课要多得多。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学习知识,教学效果明显。

3.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知识面更广。在动感学习环境中,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中,随时可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步骤、指导学生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中,既能学习到“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能做到省时、高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效提高学生实训水平职业教育实训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块,而实训基地往往不足以满足需要,存在很大矛盾。现今建筑专业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方法的出现,模拟实训室由于能实时便捷地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模拟实训,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如,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BIM技术应用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建筑工程仿真实训室等,这些都是和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新产物,将有效地提高生实训水平,促进教学改革。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9)

2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实践,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四个环节来实施。

2.1合理的情境创设——前提实现任务的情境,是直接影响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胜”?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并发展能力。因此,教师在建筑专业教学中如果能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色,通过创设一系列与教学课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效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许多,较常用的有:方式一:以教学现场创设真实情境。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为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这样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观察一下天天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教室,有谁知道它的建筑平面图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它的主要绘制步骤有哪些吗?方式二:以建筑(或实物)模型创设情境。对于一些建筑结构而言,多呈现立体形态,且构建层次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仅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让学生参观模型则能弥补这一缺陷,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基础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建筑实训工场中的基础模型,然后请学生动脑思考:基础的工程量如何计算?方式三:以解决实际问题设置情境。如《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中,知识点是墙柱面装饰工程量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引入:最近,老师家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墙面想做涂料装修,你能帮我算一下客厅、卧室墙面涂料的用量吗?方式四:展示图片(或视频)创设情境。如《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物承载力的计算,教师可这样创设:首先展示一些新闻中报道的建筑物坍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然后在抛出问题:建筑物需要多大的承载力才能保证安全?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厌学现象较普遍,因此情境的设计要新颖、多变,尽量创设贴近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将学习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应用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培养其综合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2.2精心的任务设计——关键任务设计成功与否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任务,通过创设的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其中,“任务”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设计的任务要有趣味性。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脚手架搭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脚手架模具,把学生分组,并假设成某建筑公司的几个脚手架施工班组,要求合作完成一个4层砖混建筑的脚手架搭建任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能力。(2)设计的任务要有层次性。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任务的难度应具有层次性。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钢筋的加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钢筋、扳手、卷尺、扎丝等工具,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先制作纵向钢筋和箍筋,熟悉制作方法后,再要求绑扎完成一个简支梁的钢筋笼骨架。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就不会因为新知识的增多而对完成任务失去信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新任务的同时,对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3)设计的任务要有开放性。在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教师只需明确任务的前提和提供完成任务必需的条件,但是不要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如《建筑制图》课程中,知识点是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教室平面图的绘制,在任务布置之前,教师提供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如钢尺、图板、铅笔、装有绘图软件的计算机等,至于如何把教室的平面图测量绘制出来,则让学生自己讨论商定和执行,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3高效的协作学习——途径协作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重要途径。任务设计好后,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执行,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采用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在建筑专业教学中采用协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协作学习是指通过组内成员的协作和沟通,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知识主体的意义建构,让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开阔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协作学习较常见的模式是竞争式的合作。所谓竞争式的合作模式是指由多个协作者组成协作组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而不同的协作组间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木模板的安装,教师可以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协作组,通过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让学生自行设计装配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步地理解各配件的作用,安装的顺序,共同定出最合理的安装方案,最后再根据设计图动手安装模板,圆满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组内不同的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组间的竞争又同时促进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个体差异的包容能力。

2.4及时的效果评价——提升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必要环节,它既是总结、提高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与成就感的良好时机。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需要教师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分析和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筑专业教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例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知识点是砖墙的砌筑,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规格为长3米高1米的一砖墙砌筑。当学生完成任务后,从中挑选出几个较好的作品进行展示,以示鼓励。在展示过程中,可以由本组成员自己来说明其制作过程,也可以由其他组成员提出质疑和改进措施,而这时学生往往会争相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使问题豁然开朗。当然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应该适时控制,既肯定学生提出的建议,又指出建议中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做好总结点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过程中值得推广和需要改进的做法。这样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3任务驱动教学在建筑专业中职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近几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教学面貌较以前大有改观。“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是得以大幅度提升。笔者在欣喜之余也颇有体会:(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师很难把握每一组的探究程度和进度,有的组提前完成,可有的组只能草草“收兵”,影响效果。今后需采取一些措施,要既能保证探究效果,又不影响进度。(2)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应多花一些心思,尽可能与建筑行业及社会生活相贴近。要做到这一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成为当务之急,“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应落在实处。(3)在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地调整任务内容,及时地降低或提高任务的难度,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个性特点得以充分的发挥。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10)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对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2000.3.21)中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因此,编写、选择和补充适合中职学生口味的“教材套餐”,既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精耕细作,精心打造,同时也是中职学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源质量较以往下滑教育学论文,出现了实验教材偏难,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脱钩现象。以往的中职生录取是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段,而今是在普通高中分数段以下,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生源质量下滑,而教材内容和形式变化少,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近年来,这一问题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更加突出。

二是实验教材和理论教材的风格接近,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特点,难以实现实验教材的创新。课程总框架上理论课重而实践课轻,而且专业课也是重专业理论而轻技能训练;授课模式上仿效理论教学,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造成实验课成了理论课的附属。

三是实验教材建设未与市场需要接轨,与用人单位需求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实验教材建设没有邀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对市场了解不多不深,出现了编写实验教材所选素材的“信息孤岛”现象。

四是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慢,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相比存在滞后的现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实验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实验教学教材和实验教学环境不一致的情况,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中职生的实验教学,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学论文,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选择好的实验教材,不断完善教案、讲义,进行模块化整合,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本满足专业要求、学生爱不释手的实验教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并配套相适应的三类实验教材

由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选择或编写三类教材,即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版本级别的实验教材来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验教学,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开发性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学生按不同层次分组,使用不同教材,自主学习,并分别接受教师指导与训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分类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实现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编写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的编写从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教育学论文,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革创新。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内容,以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总体来讲就是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和做好“三个结合”。打破“三种思维定式”其实是先洗脑。具体来讲:一是打破高教系列和中职系列实验教材一体化混编模式;二是打破将理论教材的编写模式应用于实验教材编写模式之中;三是打破单一实验教材版本,不分层次。做好“三个结合”就是要与时俱进。具体来讲:一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二是要将实验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实现与企业对接,与社会融合;三是要将实验内容与计算机软硬件更新结合起来,实现实验内容与实验环境同步。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团队,有科研院所参与,有企事业精英加盟,通力合作,把中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材编写好,既要有内容丰富和适合实验教学的纸质教材,也要有各种风格的视频和音频教材,同时辅之以虚拟实验室,为中职学生奉献教材精品和提供访问友好的虚拟实验室平台,促进中职教育又好又快良性发展。

如何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北大青鸟从教材到教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洪恩集团计算机教学软件使很多人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等等,我认为构建和完善适合中职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首先要从实验课程教学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监督评价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和规范对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监控和全程监控反馈机制教育学论文,同时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就是引进、学习一些知名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加以消化吸收,构建适合本地学生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就是加强职业教育校际间的交流,联合编写教材或讲义,通过实验教学研讨会、教师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竞赛等活动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本地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3.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一定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技术技能的计算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职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中职专业教学论文篇(11)

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会现象的体现,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承,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而言,通常涉及的领域和范畴包括生活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娱乐领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一切与人类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包括进去。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因素,它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髓,准确运用语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体现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既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基础,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三、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渗透的意识不够强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本身对跨文化理解不到位,接触英美文化不够多,因此,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汲取的文化知识就非常有限。目前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以讲单词、讲句子和语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改变,对外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外国文化的讲授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不能深入和扩展。

2、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方法学习语言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试学习是当今学生学习的一大观念问题,从上学初始,老师和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为考重点高中、考大学而学习,考上大学后,又有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在拿证书,为考证书而学习。证书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学习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虽然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也涉及到了阅读与写作,但是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掌握上,很少去关注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人物、经济、地理、文学作品等方面,学生几乎答不上来,知识面窄,不理解文化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语言学习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语言,就不得不关注语言的语用性。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教学以语言的形式为主。以语用学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则注重语言的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要避免“语言准确”而“语用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有文化的参透。

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J.Schumann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的策略是:

1、英语教学目标中要增加文化性、社会意念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学生本族语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差异大的,例如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项目。文化行为项目又为分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必文化行为项目。属人际关系的介入性文化项目,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守、帮忙、送礼、告别等,是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用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

2、注重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差异性。如社会价值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竞争与顺从、等级与平等;伦理价值观以及文化信念和民族心理,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

3、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如思维差异,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又如教育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环节上。教师通过所教教材内容渗透不同领域的文化差异性比较,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从而更加正解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4、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阅读、翻译、比较、对比、注释、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如跨文化语用、思维、心理、判断、推论等交际知识和技能;又如跨文化谈判、经营、贸易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五、结语

文化渗透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