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生记叙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6 15:58:57

中学生记叙文

中学生记叙文篇(1)

城乡的差别很多人都知道,但那只是表面。我和一位乡下女人的一次相逢,至今让我感觉到阵阵暖意。

我有一个婆婆,她身体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有胆结石。那年暑假开刀,我在医院里和妈妈一起陪婆婆,和婆婆同一病房的是两个患贫血症的女人,一个城里的,一个乡下的。

乡下女人得知城里女人患得也是贫血症时,很是感叹:“不用问,你跟我一样,也是个苦命人。得这个病的,都是劳累过度加营养不良。我丈夫死的早,留下3个孩子给我。这些年,我差点被他们累死。你有几个孩子?”

“就一个,孩子18了,在寄宿学校读书。为了供他,我白天上班,晚上再出去打工……”

“你孩子一定有出息,再熬几年,你就可以享清福了。”

城里女人被乡下女人说得很高兴,问:“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乡下女人撇撇嘴说:“出大力呗。老大在家种地,老二在城里干活,老三跑广东打工了。”

深聊下去,两个人居然是同一天生日,三天后的七月初五就是她们50岁生日。

转眼间就到七月初五了。早晨起来,乡下女人泡了两碗方便面,递给城里女人一碗,说:“孩子都不在身边,咱们吃碗自己的长寿面吧!”她们还没把方便面放进嘴,就闯进来一个黝黑的汉子,他手里拎着一个保温盒,满头是汗,一进门就说:“妈,都吃上了呀!”乡下女人一下子就笑了说道:“你不在家忙秋收,跑到这来干什么?”汉子憨憨地笑道:“今天不是你生日吗,我媳妇一大早就做了长寿面,我赶紧给您送过来,妈,祝你长命百岁!”不一会,乡下女人的二儿子从附近的工地赶来了,远在广州的老三也打电话来祝母亲生日快乐……

城里女人在旁边默默看着这和和美美的一家,心里酸溜溜的。

把孩子们赶走之后,乡下女人对城里女人说:“别急你儿子不会不记得你的生日的。”傍晚城里女人的一个同事来医院探望她,一进门就举起一个包裹,说:“你儿子给你快递来一个包裹,我给你捎来了。”乡下女人说:“我就说你不用急嘛!”乡下女人三下五除二把包裹打开,里面有一包衣服,上面有一张纸条,她抓起来,高声念道:“妈妈祝你生日快乐。”然后她把纸条递给城里女人,抖开最上面的一件衣服:“咦,你儿子怎么寄给你男人的衣服。”

眼泪像珠子一样,大颗大颗地从城里女人的眼里掉了下来。

一年之后,我才从婆婆口中得知那个乡下女人不识字,那句话只是她顺口说的,事实上那张纸上写的是:妈我没衣服换了。

时至今日,再有人说城乡有别时,我总会想到那一幕。其实温暖来自人心,又何须分城里还是乡下呢?

学生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有许多难忘的事,它们就像颗颗闪烁的星星,点缀着我的生活。有一件事,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那是一次英语口语竞赛,也是我第一次上台面对同学、家长的时候。由于紧张和害怕,我的心怦怦乱跳,好像怀揣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子。我脑海里不停地想,会不会搞砸了?忘词了?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还没等我细想,比赛已经开始了,我的心跳得更厉害了,脚不停地抖动。等到我前面那位同学上台演讲时,我更加不安,面红耳赤,身体不安地躁动着,手心也出了汗。我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脑海里一遍遍背着台词……“24号,黄子骏。”当老师清脆的声音在我耳畔响起,我才恍惚站起来,走向讲台。当我站在台中央时,我看到台下几十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向我投来。这下,我更加不安,脊背上直冒冷汗,手也不自主地握成拳,心里对自己说:“要冷静,要冷静,你一定行!”我开始演讲了,但慢慢地,我发咽的声音变得柔和,僵硬的表情变得舒展。大家的目光是赞许的,这使我信心百倍。

几分种后,我的演讲完毕,心中又是激动又是兴奋,像打翻了五味瓶。

“23号,刘樱,93、5分。”快报到我的成绩了,我紧握双拳,万分激动。“24号,黄子骏,97·5分。”啊!我高兴地差点蹦起来,这可是最高分啊!

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是深秋,凉风习习,我却抑制不住兴奋。不仅仅是因为我夺冠了,而更重要的是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慌张,要沉着、冷静,才能做到最好!”

学生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闷热的盛夏,火一般毒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只有对面一排拆迁的民房中传来推土机嗷嗷的叫声和高楼外墙上向外热腾腾排着热气的空调“轰轰”声,才让这灼人热浪袭击的大地有了一点生气。

窗外没有一丝风。

我小心翼翼地把窗帘拉开一条缝,吓了一跳,一群被晒得黑黝黝的农民工在小区的外墙上粉刷,爬上爬下。他们顶着烈日,可谁也没有试图在阴凉地里歇歇的迹象,都只顾着拼命干活。

我想,这些农民工真的干活要钱不要命了。渐渐地,屋里变得燥热,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四处查看,才发现是我家的电线出现故障了。这可把我急坏了,加上天热,我很快涨红了脸,就像吞了个太阳,被烧得眼冒金星。

不一会儿,我全身上下就都湿透了,我急得不知怎么办。我只好试探性地朝着窗外的他们发出请求,没想到,竟然有人和我搭话。在我说明缘由后,其中一个人二话没说,将梯子搭在了我家窗前,开始检修线路。不一会儿耳边传来空调运转的声音,我也感到一丝凉意,我抬头,发现空调恢复运转了。我正想着怎么这样快就修好了,“噔噔”,有人在敲窗子。我拉开窗帘,有着一排发黄的牙的笑脸印在一张黝黑的脸上,就像个土树根。他说:“你家空调又开始运行了吧,我在这再等会看看是否正常运转。”我怔住了,只顾着点头说“谢谢”,过了好一会儿,一切正常我也忘了给他回话。不知何时他已经走了。当我抬头眺望时,发现他又回到了那弥漫热气的高楼大厦间。我大声喊道:“谢谢!”他回过头,又露出那排发黄的牙,笑道:“没事,这在我们只是举手之劳。”

这只是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说话的人也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并不像外表那样普通,虽然只是出卖着廉价劳动力,但他们每天从上到下地在为精心打扮这个城市日夜奔波,用自己的一身脏、一身累,换来了城市的干净、美丽、整洁,换来了市民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满意与赞美。人们往往只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只看到市容环境的美丽与繁荣,却没有看到农民工们在背后所付出的大量辛劳、汗水与心血。

其实,他们才是这纸醉金迷间的伟大,他们才算是这座城市的主人。

农民工,这是一群伟大而平凡的人!

学生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

初中生活,已成为回忆,面对高中生活,我们在憧憬,回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却也成为了我们在憧憬路上的动力,曾经的失败,我们不能挽救,但我们也不能如此下去,曾经的微笑,我们不能骄傲,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有太多的悲欢离合。

三载春秋,一晃而过,我们只能回忆着,你是否还记得刚上初一时的我们,我们在别人背后的小动作,我们会搭帮结派,针对某某同学。有一年,我们过去了,这时的我们,长大了一岁,是的,我们团结了,我们的课程增加了,科任老师也成为了我们针对的对象,我们会对班主任接电话的动作进行模仿,我们会对老师批评我们而憎恨,我们会团结起来整蛊老师。到了初三,我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会比以前更加团结,对老师的依依不舍,就这样,我们一起走过了从懵懂到成熟的日子。

那是初一的我们,一个下午,因为第二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要准备节目,我们需要大扫除,我们去逃跑,对班长说坏话,会不理班长,那时的我们多么可笑,多么幼稚。

中学生记叙文篇(2)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一般来说还是遵守“我手写我心”的原则,写生活中的体验,写所见所闻所感。农村高中学生,面对自然界中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周围是周而复始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画面,加上学校、家庭、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的生活素材是贫乏的、单一的。例如苏教版选修教材《写作》的第一章,写作要求让学生写一个最尊敬的人。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农村高中学生写最尊敬的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究其原因,这一代农村高中学生很多从小就是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长大的,学生的父母为了生活远走他乡打工维持家庭。学生心中最尊敬的人当然是爷爷奶奶等亲人。试想,农村学生远离父母、面对农村,哪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素材?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学生作文的素材来源接近枯竭,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走出乡村、体悟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才能写出新鲜的、活泼的记叙文。

语文教师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与学生一起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面对以上宜兴市农村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困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研究宜兴市“陶的文化”,研究紫砂壶的文化艺术;带领学生游玩善卷洞,让学生研究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宜兴市素有“教授之乡”的美誉,让学生每年走访一名宜兴籍教授,写人物报告文学。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才智,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让农村学生的记叙文有东西可写,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二、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太少,记叙文写作受到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干扰

写作需要人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的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写作能力。一个学生的阅读史,也是一个学生的精神发育史。农村高中图书馆建设比较滞后,在数理化学科高压的氛围中,语文学科课时不多,大量的课外阅读已经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最起码的阅读时间没有保障。还有,阅读与写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阅读是基础,阅读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还需要语文教师精心指导。针对农村高中学生阅读量少的现状,有必要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加大农村高中图书管建设力度,增加学生阅读课时,有条件的农村高中图书馆增添网络阅读。有阅读材料,有阅读课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针对性指导。例如,定期举办阅读报告会,研究读写转化的途径,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架起一条阅读与写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渴望阅读,如此良性循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大有益处。

三、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目前的记叙文写作

虽然评分标准有一条“文体不限”,但是实话实说,新材料作文还是从议论文角度切入比较方便。例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主旨,然后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再采用并列式结构或者递进式结构议论,最后强化观点,自然收束全文。如果审题不错,那么作文的切入分肯定会得到。笔者在基层高中学校调研时发现,有很多高三语文老师平时让学生积累很多素材,作为备考的“论据”,而且每种观点都有不同的素材佐证,可以说议论文备考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而记叙文的写作备考难度就很大,而且在高考的评价标准方面,文章“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中,很明显,记叙文的要求难度比议论文要求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校干脆放弃记叙文写作,专门训练学生用议论文写作对付高考的考场作文。

中学生记叙文篇(3)

一、 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0 年代初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 Krashen)教授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 Input Hypothesis) ,从此为第二语言学习及外语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自该理论引入我国后,在一定程度上为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的语言输入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家更加关注如何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现代化的英语教学。即使是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记叙文中的语块研究赋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灵活运用,其对英语教学及英语学习还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 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第二十个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语言在本质上呈现的是公式化。人们并不总在逐字的基础上利用语法规则相援助;相反,它们则是存储在心理词典的词组合作为整体快速检索。(贝克尔,1975;辛克莱,1991;Nattinger &交际,刘易斯,1992;埃利斯,1993;1996;1999;schimitt Wray,和卡特,2004)。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学生记叙文中的词块知识和语言表现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结果一致显示,这些知识对提高外语学习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写作的能力与词汇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在本土语块发展的重要作用上达成共识,学习如何利用词汇组成语块,使之有效地保持一种开放的并成为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学习研究词汇组块之间的输入输出方法。

中国英语专业关于学生记叙文中的语块知识这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曾经被众多英语教学工作者及学习者所使用。国内外许多的学者把语块都看作是语言能力的重要部分,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对于中国英语专业的学习者而言,尤其是大学英语学习者语块使用发展模式的纵向动态对其研究。通过研究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以及使用词块采用定性分析,英语专业的学生记叙文词汇输入输出的取得的成果进行研究。

三、语料库记叙文的实验研究

对于中国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语块的研究,从著名的艾宾浩斯曲线中可以分析得到,所有被系统地处理过的素材,都能够记忆的更加牢靠。使用图表法分析课文是一种有效、新颖的手段,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繁杂的,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象化、系统化,让课文的内容可以清晰可见,在学习者的意识中保留一下清楚地画面,可以对记忆形成巩固。语料库包括平时作文与考试作文,语料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几种体裁类型。

四、英语专业学生对记叙文词汇研究讨论

作为任何一门外语考试,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外乎检测一个外语学习者的词汇量、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听说写译)以及语言的纯正性(语音语调、文化习俗)的研究。简单而言,就是考察一个人对外语的输入(听、读)和输出(说、写、译)能力,而这一切都是以词汇为基础的。学生们学英语的过程,对学生吸取语言、文化知识和培养交际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是两个影响深远的、相互关联的二语习得理论,它们能给中国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将输入与输出结合起来,以加强学习效果,使英语专业学生能真正发挥其听说能力,流畅地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五、记叙文语块的研究发现

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研究发现,语块作为语言产生的建筑块和新颖性和创造提供现有的模型,它减轻了我们的语言生成机制的压力,我们在一个复杂的句法结构系统的要求选择任务中解放出来,寄存器和词汇。语块很少表达一个给定的想法,无疑也是很经常的首选或正常的方式。语块有一个务实的优势,因为他们对听者识别和解码是容易的。

此外,英语专业学习者利用图表的方式细化记叙文,把握记叙文的系统结构,深入理解记叙文的内容,以想象力勾画课文结构。然后,再利用图标来复述记叙文,这样就能自然地形成记忆,熟练地掌握课文内容。图表就是记叙文的内在结构的具象化表示,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思想,是帮助学习者记忆的枢纽。教学者在准备课程的时候就应该设计好结构图表,让图表可以清晰地展现记叙文的结构与思想,还要让图表的外观看起来清晰、简单、灵活,呈现出板书的独特艺术。背诵课文就是为了熟练地运用记叙文中所传达出来的知识与能力,唯有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真正物化到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成。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好一门外语,记叙文中语块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真正物化到实践过程中,才可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成。这种方式是语言学习的必然路径,是语言输入的必要方式,可以增强语感。这仍需我们在语料库中进一步的探索,进行更深的研究以及剖析。唯有加倍勤奋,在此等领域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更好的把握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记叙文中的语块知识。

参考文献:

[1] 高翔 . 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15-17 .

[2] 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1982 .

中学生记叙文篇(4)

文体类型不同,其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就不同。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记叙文写作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我国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教材内容的问题。教材内容的设置强调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为了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教材中经常出现针对同样的主题反复训练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教师的问题。教师侧重于学生在写作技巧和审题等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较为传统,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反而会打击学生的写作自信,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2]。第三,学生的问题。学生是记叙文写作学习的主体,但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于记叙文的文体类型与其他作文类型的认识不清,导致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文体混乱的情况。此外,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采用背诵范文的形式进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

二、初中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材内容

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优化教材内容,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脱离教材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500字的记叙短文写作训练[3]。又如,在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课本中的内容,如《观潮》,或让学生欣赏其他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秋天来到我家的院子里》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在以亲情为主题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亲情的可贵,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传奇人物的一生,然后让学生以记叙文的文体进行写作。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求,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着明显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提问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还要让学生对记叙文的文体和写作重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要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包括字词句知识、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等,从而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写作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是“父亲的背影”,而线索是记叙文中的重要因素;对比《变色龙》一文,它的线索则是主人公对狗咬人事件的处理。综合二者可以看出,线索的分类有多种,如中心事件、人物、事物以及时间和空间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直观看出记叙文与其他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散文以及诗歌等体裁的不同,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认识[4]。如对比《敬畏自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以发现,《敬畏自然》属于散文文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属于议论文文体,这些文体在写作要素、结构等方面均与记叙文明显不同,如此可以加深学生对记叙文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其写作水平。

三、结语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优化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采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德彦.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以2012年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57,159.

[2]郑小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J].求知导刊,2015(14):19-20.

中学生记叙文篇(5)

 

福克杩明确指出,“文学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早已出现的记叙学已经演变了很多分支,比如音乐记叙学、女性记叙学、社会记叙学、互联网记叙学等。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希冀在一全新方向与范畴之内,在文化研究此大环境之下,提出一记叙学分支之想法,这就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由更广泛范畴来讲,审美文化记叙学依然隶属于记叙学这个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说,其不是对记叙理论的那种重新构建,也不是对记叙理论进行全面的改变,而是在其原来的发展基础之上,做一些适应性之调整,就是对记叙学作一个全新之“变形”。 

一 

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形势在21世纪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文化之共荣和相互对话早已是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电影作品从“辅助文化”产品向目前文学表现形式繁荣的“主要产品”,并被人民群众所接纳。在此种语言环境下,构建电影文学的审美文化记叙学是迎合时代潮流的。(1)建构原则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需要注意记叙理论整个前进方向,应用目前记叙理论之中现有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对记叙电影作品或记叙文本来深入分析。此主要方向不能改变,不然的话,记叙学研究的那么多特点与机制会逐渐消失。可是,与以上那些记叙学的分支相同,审美文化记叙学一样有着试图增加它的研究范畴且构建其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之意图。(2)从研究范畴来说,电影文学之审美文化记叙学不但要以电影文学作品为根本,且要突破原来单纯意义上的记叙电影作品或者记叙文本,从而把它的范畴顺延到“文化国际化”语言环境中文化意义上的记叙作品,不管此种记叙作品是用何种媒介形式展现的。(3)从研究方式来说,对电影文学此特殊的研究目标,也就是记叙文本作某种东西方文化类比意义上的审美研究,这就是所提到的审美文化记叙学的重要步骤。也就是说,这要由审美意义角度对形式繁多的文化产品作记叙学研究。从此介入点审视,可把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简要叫做审美记叙学,来强化它的审美价值意义。 

我们都知道,在原来的记叙学研究之中,学者被要求要用一种较为客观的心态去研究所研究目标,对那些记叙作品的构造形态、记叙语法等进行客观描绘。此种描绘肯定要忽视决定所有作品艺术价值的主要因素,肯定会规避对作品所做的审美的价值评判。原来记叙学试图回避有关作品之价值意义等文学形而上学层面,且试图来规避对那些有关价值意义的问题的纠缠不清,肯定和它的学科理论特点有关。可是这样,它便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有关社会价值的、审美的、心理的这些文化意义之元素随处可在,若没有这些要素,文学将会丧失其魅力,电影文学作品也就不会是文学作品。若全部舍弃审美价值评判之文学研究,不但会让研究的价值逊色,让研究之路径越来越狭窄,且会让所研究成果慢慢变得枯竭。 

二 

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不要有片面的、机械枯燥之观念。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在对研究目标作记叙学研究的时候,不但不能逃避对记叙文本之审美价值评判,且还专门探索记叙文本中所存在的此种审美价值意义,还有透过形式意义以外的那些内心的、思想意识的、社会的意义。如此一来,就能够在注重记叙学研究透彻的状况下,让此种研究显得更加深刻、透彻,不但在形式上有价值意义,与此同时也有较大范畴之内审美文化上的意义。此种研究能够在记叙学的框架中,从互相联系的各个层面去对目标进行把握,与此同时,把这么多互相联系的层面当作一个统一整体,它可由下面一些层面去对目标作审美文化意义方面的解析与探讨。 

(一)从形式上 

形式美乃是审美研究之中的有机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文学作品之形式“具象”比别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加直观。记叙学深入记叙文本内在的组织构造,研究它具备的形式上的构造和组合,所有部分怎样起作用,所有部分融合在一起怎样有功效。此种研究,自身就有形式审美之重要意义。仅仅是在原来记叙学研究之中,此种研究被当作研究目标和终点,而在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中,它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可不是惟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的时候,唯有切实落实到较为稳固的文学形式上,才可以描绘一个阶段的文学演进规律和它独有的审美内容。例如,史诗是古代的文学形式之一,对《奥德赛》之记叙研究早已是后来人研究文学形式的一个典范: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话剧。所以,在研究此种特殊的记叙作品时,形式方面自身一样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形式一直就不是某种表面的文学象征,而是在较深程度上展现社会历史的原有本质。通过记叙文本形式审美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从里面挖掘出审美意义上愈发多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我们能够在形式方面的基础之上,把有关探究持续下去并且进一步发扬。 

(二)从历史角度 

所有记叙文本,都是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时空之中,它不但是被人类创作,也是为人类而创作、为人类所存在的,然而人类是历史地存在的。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具备永远的审美艺术之价值,也是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乃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我们不用故意割断记叙文本和诞生其社会历史关系以及和历史上的人相互间的联系,可以把对记叙文本之中的形式审美逐渐拓展,在研究它“怎样说”的时候,再去研究它“为何这么说”此类的问题。例如,在说起我国传统小说作品的时候,众所周知,所说零聚焦记叙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统天下。记叙作品里的记叙者大都是以第三人称展现,经过那种先知先觉的记叙者来进行记叙。就是那种自传性的记叙文,大都也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第一人称。在古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很多小说作品中,记叙者常常在结束时用作者自身身份和语气发表意见,此时的记叙者一样不用第一人称这个形式,把自己叫做“异史氏”,用“异史氏曰”当做引语。此种状况的出现是和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道德观是不能分开的,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种事实真相只可以作暗示而不可以直露展现的思想观是相连在一起的。把此种哲学和道德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寓意着所有方面要适当;把此种思想观念应用到美学之中,就说明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展现得如何翔实,而是运用细节能表达出怎样的启示。开诚布公地、直露地、详细地谈论自己,和我国传统思维和美学方式不相符合的,与我国的传统思想道德观不一致,这也是我国传统继续作品之中运用第一人称比较少,但第三人称记叙者非常流行的重要原因。

在现今电影文学作品中,记叙角度也就包括“全知形式”“限制性形式”和“认为角色形式”三种。全知记叙者几乎都用第三人称,比如《西雅图夜晚》等。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运用“我奶奶”这样的称呼开头,《铁达尼号》也用第一人称运用限制性形式记叙。并且,当今电影文学中也类似卡夫咖、武尔福、福克纳、乔一思等现代主义大家的那种没有结尾、不去做结尾或结尾很多的相关作品,如《人之本能》《天使过界》等。因此,电影文学的记叙是极具有现代时代特点的,是原来人类全部记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 

(三)从心理角度 

在心理角度可以由两个方面来做研究。一是与作者文学创作的内心因素有关,二是与读者对记叙作品所接受的心理因素,它基本和审美体验有关。在记叙学研究之中,长时间以来都试图割断作品和创作者之间联系。展现在记叙作品之中,这些观点长时间处于核心地位,这乃是非主观的、非人格化的彰显此种记叙方式要比别的让作者或者其可信的记叙者直接出现的方法要高。可是事实上不管作者选取何种方式来讲故事,他或者她和作品的密切联系都不能割舍,“尽管作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挑选其伪装,可他不可能一直选择回避”。“无论一位非人格化的作家是暗藏在记叙者之后,还是观察者之后,犹如《尤利西斯》一样的多重视角,还是犹如《青春时代》或康浦盾———博内特的《爸妈和孩子》相同的非主观表面性,作家不是一直默不作声的。”虽然我们不能把记叙作品的讲述者和作者有联系,乃至把讲述者和作者画等号,可是作者和作品创作者的联系是毫无疑问的。在进行记叙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者运用何种形式,应用何种讲述者,用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但和特殊时代有关系,也和创作者的内心因素有关。对于欣赏人在阅读记叙文本时所感受的审美体会,也一样局限于记叙作品的特殊形式。例如,记叙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一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还是一位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讲述者还是一位加入到故事之中的人物讲述者,对于人们来讲,会有不一样的内心感受与不一样的审美体会。 

(四)从文化积淀上 

所有文学艺术形式全是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长时间文化积累的产物,在电影文学记叙作品之中也是一样。此种文化积累导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会出现那些特殊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或一种表现形式大行其道而别的表现形式却被钳制。因此,人们常常能够看到各个地区、各个文化背景下所展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记叙文本。 

三 

电影审美文化记叙学还能由别的有关的各个层面对记叙文本作研究,在研究之中让此种新的记叙学愈发完善、愈发具有科学性。所有理论不但都有它特殊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此理论自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包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文化记叙学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除了表现形式之外,都在削弱原来的经典记叙学得以生存的二元对立法则的根基,还有一些人故意设计之限定。唯有去除这么多组成原来记叙学理论中必备的根基与限定,才有可能让记叙学理论与研究在理论之大潮中能够高效而又有成果地持续进行下去,而记叙学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早已在其众多“变体”之中被确认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在目前跨文化研究此种理论大潮的情况下,电影文学审美也需要在记叙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中有其小天地,且慢慢展现出它自己独有之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中学生记叙文篇(6)

福克杩明确指出,“文学一定要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早已出现的记叙学已经演变了很多分支,比如音乐记叙学、女性记叙学、社会记叙学、互联网记叙学等。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希冀在一全新方向与范畴之内,在文化研究此大环境之下,提出一记叙学分支之想法,这就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由更广泛范畴来讲,审美文化记叙学依然隶属于记叙学这个整体框架之中。也就是说,其不是对记叙理论的那种重新构建,也不是对记叙理论进行全面的改变,而是在其原来的发展基础之上,做一些适应性之调整,就是对记叙学作一个全新之“变形”。

东西方文化融合交流形势在21世纪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文化之共荣和相互对话早已是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电影作品从“辅助文化”产品向目前文学表现形式繁荣的“主要产品”,并被人民群众所接纳。在此种语言环境下,构建电影文学的审美文化记叙学是迎合时代潮流的。(1)建构原则是,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需要注意记叙理论整个前进方向,应用目前记叙理论之中现有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对记叙电影作品或记叙文本来深入分析。此主要方向不能改变,不然的话,记叙学研究的那么多特点与机制会逐渐消失。可是,与以上那些记叙学的分支相同,审美文化记叙学一样有着试图增加它的研究范畴且构建其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之意图。(2)从研究范畴来说,电影文学之审美文化记叙学不但要以电影文学作品为根本,且要突破原来单纯意义上的记叙电影作品或者记叙文本,从而把它的范畴顺延到“文化国际化”语言环境中文化意义上的记叙作品,不管此种记叙作品是用何种媒介形式展现的。(3)从研究方式来说,对电影文学此特殊的研究目标,也就是记叙文本作某种东西方文化类比意义上的审美研究,这就是所提到的审美文化记叙学的重要步骤。也就是说,这要由审美意义角度对形式繁多的文化产品作记叙学研究。从此介入点审视,可把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简要叫做审美记叙学,来强化它的审美价值意义。

我们都知道,在原来的记叙学研究之中,学者被要求要用一种较为客观的心态去研究所研究目标,对那些记叙作品的构造形态、记叙语法等进行客观描绘。此种描绘肯定要忽视决定所有作品艺术价值的主要因素,肯定会规避对作品所做的审美的价值评判。原来记叙学试图回避有关作品之价值意义等文学形而上学层面,且试图来规避对那些有关价值意义的问题的纠缠不清,肯定和它的学科理论特点有关。可是这样,它便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在众多文学作品之中,有关社会价值的、审美的、心理的这些文化意义之元素随处可在,若没有这些要素,文学将会丧失其魅力,电影文学作品也就不会是文学作品。若全部舍弃审美价值评判之文学研究,不但会让研究的价值逊色,让研究之路径越来越狭窄,且会让所研究成果慢慢变得枯竭。

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不要有片面的、机械枯燥之观念。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在对研究目标作记叙学研究的时候,不但不能逃避对记叙文本之审美价值评判,且还专门探索记叙文本中所存在的此种审美价值意义,还有透过形式意义以外的那些内心的、思想意识的、社会的意义。如此一来,就能够在注重记叙学研究透彻的状况下,让此种研究显得更加深刻、透彻,不但在形式上有价值意义,与此同时也有较大范畴之内审美文化上的意义。此种研究能够在记叙学的框架中,从互相联系的各个层面去对目标进行把握,与此同时,把这么多互相联系的层面当作一个统一整体,它可由下面一些层面去对目标作审美文化意义方面的解析与探讨。

(一)从形式上

形式美乃是审美研究之中的有机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影文学作品之形式“具象”比别的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更加直观。记叙学深入记叙文本内在的组织构造,研究它具备的形式上的构造和组合,所有部分怎样起作用,所有部分融合在一起怎样有功效。此种研究,自身就有形式审美之重要意义。仅仅是在原来记叙学研究之中,此种研究被当作研究目标和终点,而在电影文学审美文化记叙学中,它被当作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可不是惟一方面。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文学现象的时候,唯有切实落实到较为稳固的文学形式上,才可以描绘一个阶段的文学演进规律和它独有的审美内容。例如,史诗是古代的文学形式之一,对《奥德赛》之记叙研究早已是后来人研究文学形式的一个典范: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话剧。所以,在研究此种特殊的记叙作品时,形式方面自身一样是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形式一直就不是某种表面的文学象征,而是在较深程度上展现社会历史的原有本质。通过记叙文本形式审美这个层面,我们能够从里面挖掘出审美意义上愈发多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我们能够在形式方面的基础之上,把有关探究持续下去并且进一步发扬。

(二)从历史角度

所有记叙文本,都是存在于人们所生活的时空之中,它不但是被人类创作,也是为人类而创作、为人类所存在的,然而人类是历史地存在的。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具备永远的审美艺术之价值,也是和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乃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产物。我们不用故意割断记叙文本和诞生其社会历史关系以及和历史上的人相互间的联系,可以把对记叙文本之中的形式审美逐渐拓展,在研究它“怎样说”的时候,再去研究它“为何这么说”此类的问题。例如,在说起我国传统小说作品的时候,众所周知,所说零聚焦记叙在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一统天下。记叙作品里的记叙者大都是以第三人称展现,经过那种先知先觉的记叙者来进行记叙。就是那种自传性的记叙文,大都也是用第三人称替代第一人称。在古代小说家蒲松龄的很多小说作品中,记叙者常常在结束时用作者自身身份和语气发表意见,此时的记叙者一样不用第一人称这个形式,把自己叫做“异史氏”,用“异史氏曰”当做引语。此种状况的出现是和我国传统的“中庸”思想道德观是不能分开的,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种事实真相只可以作暗示而不可以直露展现的思想观是相连在一起的。把此种哲学和道德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寓意着所有方面要适当;把此种思想观念应用到美学之中,就说明最重要的不是艺术家展现得如何翔实,而是运用细节能表达出怎样的启示。开诚布公地、直露地、详细地谈论自己,和我国传统思维和美学方式不相符合的,与我国的传统思想道德观不一致,这也是我国传统继续作品之中运用第一人称比较少,但第三人称记叙者非常流行的重要原因。

在现今电影文学作品中,记叙角度也就包括“全知形式”“限制性形式”和“认为角色形式”三种。全知记叙者几乎都用第三人称,比如《西雅图夜晚》等。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运用“我奶奶”这样的称呼开头,《铁达尼号》也用第一人称运用限制性形式记叙。并且,当今电影文学中也类似卡夫咖、武尔福、福克纳、乔一思等现代主义大家的那种没有结尾、不去做结尾或结尾很多的相关作品,如《人之本能》《天使过界》等。因此,电影文学的记叙是极具有现代时代特点的,是原来人类全部记叙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与运用。

(三)从心理角度

在心理角度可以由两个方面来做研究。一是与作者文学创作的内心因素有关,二是与读者对记叙作品所接受的心理因素,它基本和审美体验有关。在记叙学研究之中,长时间以来都试图割断作品和创作者之间联系。展现在记叙作品之中,这些观点长时间处于核心地位,这乃是非主观的、非人格化的彰显此种记叙方式要比别的让作者或者其可信的记叙者直接出现的方法要高。可是事实上不管作者选取何种方式来讲故事,他或者她和作品的密切联系都不能割舍,“尽管作者能在某种程度上挑选其伪装,可他不可能一直选择回避”。“无论一位非人格化的作家是暗藏在记叙者之后,还是观察者之后,犹如《尤利西斯》一样的多重视角,还是犹如《青春时代》或康浦盾———博内特的《爸妈和孩子》相同的非主观表面性,作家不是一直默不作声的。”虽然我们不能把记叙作品的讲述者和作者有联系,乃至把讲述者和作者画等号,可是作者和作品创作者的联系是毫无疑问的。在进行记叙作品创作的时候,创作者运用何种形式,应用何种讲述者,用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但和特殊时代有关系,也和创作者的内心因素有关。对于欣赏人在阅读记叙文本时所感受的审美体会,也一样局限于记叙作品的特殊形式。例如,记叙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一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还是一位不让人相信的讲述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讲述者还是一位加入到故事之中的人物讲述者,对于人们来讲,会有不一样的内心感受与不一样的审美体会。

(四)从文化积淀上

所有文学艺术形式全是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下长时间文化积累的产物,在电影文学记叙作品之中也是一样。此种文化积累导致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会出现那些特殊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或一种表现形式大行其道而别的表现形式却被钳制。因此,人们常常能够看到各个地区、各个文化背景下所展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丰富的记叙文本。

电影审美文化记叙学还能由别的有关的各个层面对记叙文本作研究,在研究之中让此种新的记叙学愈发完善、愈发具有科学性。所有理论不但都有它特殊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此理论自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兼容并包的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文化记叙学研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除了表现形式之外,都在削弱原来的经典记叙学得以生存的二元对立法则的根基,还有一些人故意设计之限定。唯有去除这么多组成原来记叙学理论中必备的根基与限定,才有可能让记叙学理论与研究在理论之大潮中能够高效而又有成果地持续进行下去,而记叙学理论与实践实际上早已在其众多“变体”之中被确认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在目前跨文化研究此种理论大潮的情况下,电影文学审美也需要在记叙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中有其小天地,且慢慢展现出它自己独有之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中学生记叙文篇(7)

(一)心灵润色技巧

心灵润色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种技巧,它是将情感渗透到写作中,来为记叙文的写作润色,这需要初中生心灵的参与,将自己的感情寓于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使记叙文的每一部分都充盈着情感的流露,能让读者体会到记叙文所孕育的真情实感。如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的作文,教师可以引导男生关注生活中或愉悦,或痛苦,或焦虑,或甜蜜的时光,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与宣泄,将内心世界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生可以通过记叙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教者也可以此来了解初中生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记叙文写作如同一座桥梁,既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又能对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做出相应的帮助与指导。

(二)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是中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初中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路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初中男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相对较弱。一是初中男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是运用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并将相同的句子反复应用于不同的作文中;二是初中男生的素材选择单一,从初一到初三的难忘事情甚至是同一件,不能从生活的细微处发现新鲜的素材;三是初中男生在写作时没有个人情感的参与,套话太多。原因既有初中男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教师的原因,依据初中男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其心理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女生,男生更凸显出成熟与幼稚之间的冲突,这无疑会干扰他们对知识、事物等方面的理解。另外,初中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多于感性,这使得他们在写作中感情渗透比较滞后,不能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思维等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男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心灵润色的引导。

二、心灵润色技巧在初中男生记叙文写作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一)增强叙述情节的心灵润色技巧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质量与记叙文开展的线索紧密相关,一般而言,记叙文的写作会以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或以事情展开的先后顺序为线索,很多时候是两者融合。记叙文写作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语言,粉饰的句子,而是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叙述,即使语言朴实无华,只要能够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实现心灵的交融即可。因此,教师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初中男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创设多彩的故事情节,依据记叙文的写作主题,充分发挥想象,将情感渗透到记叙文写作中,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能凸显自己的真实体验。如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的作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画面:温馨的亲友团聚、闲适的书画相伴、热烈的运动竞技等,从而迅速打开思路。

(二)提高叙述语言的心灵润色技巧

记叙文的写作是通过语言的文学性来表达心灵的感触的,因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心灵润色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句段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又要引导初中男生用心灵来关照自己笔下的人或物,将自己的情感与经历寄托于叙述文中,寓情于文,充分表现自己的心灵世界。如《幸福是什么》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引用诗句来增添文采。

(三)深化叙述情感的心灵润色技巧

中学生记叙文篇(8)

一、等述。等述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吻合,比如常见的叙事中的人物对话,大体上能体现等述的特点。等述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画面的逼真性等特征,它主要用于表现人物在一定时间、空间里的活动,构成一种戏剧性场面,因此,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又称等述为“场景(scene)”。例如:

外面的妈妈听到了房间里的动静,悄悄地走了进来,弯腰捡起地上的试卷,把它展开放到桌上,关切地问我怎么回事,我没好气地回了一句:“不高兴写作业了!”妈妈轻轻地笑着对我说:“傻孩子,学习上怎么可能没有困难?自己要摆正心态,别赌气了,快点来把剩下的做完,实在不会的,留着明天去问老师。”我看了一眼桌上皱巴巴的试卷,又看了看妈妈。(《就从现在开始》)

在这一场景中,人物动作、对话历历在目,事件仿佛在眼前发生,叙述者未加任何评述,而读者却能从人物的言行中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等述具有形象性和客观性,在由人物动作、对话构成的一系列具体事件中,等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等述”是叙事文中最基本的叙述形式,它构成了叙事作品的主干,因此,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等述的作用和特点,多采用片段训练的方法,训练学生学会“等述”的方法,从而提高叙事能力。

二、概述。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称之为概述,它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快速叙事。其具体表现为用几句话或一段文字囊括一个较长的叙事时间,它具有加快叙事节奏,拓展叙事广度的功用。如:

“长大了我要当律师”。幼小的我有着这样的梦想。现在想来,只觉得有些可笑,记得那时的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全是因为平日里我那看似很强悍的辩论。

不记得有多少次,也记不清是为了哪些事,但我永远无法忘记的是,在我如连珠炮似的反驳之后妈妈的哑口无言,几欲跺脚或举起手掌,以武喝止的情形。虽然有些害怕后果,但那自豪的、飘飘欲仙的感觉总是让我义无反顾地冲入那激烈的辩论战场。

曾天真地以为,我站在高高的塔顶。直到……(《辩论的境界》)

上例中,用两段话的叙述时间,叙述了从幼小到现在的若干年相对较长的故事时间。可见,对故事的某些部分作整体的简要的述说是概述的基本功能。概述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用俭省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容,增加叙事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大容量的内容的积累,为下文的其它方式的叙述内容蓄势,在内容上造成一种铺垫或突转的效果;同时,概述还会改变文章的叙事节奏,使文章错落有致。

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在掌握等述的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概述的特点和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叙述语言更简洁,同时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

三、扩述。扩述与概述相对,是指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扩述其实是一种慢速叙事,叙述者缓缓地描述事件发展的过程或人物的动作、心理,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如下例:

风裹挟着淡淡的花香轻轻吹拂,吹过脸颊,吹过发丝,吹过我生命的彼岸,拨动心弦。雨后的花,别有一番雅致,娇嫩的花瓣上缀着几滴清泪,却在风中含笑,微微地浅笑,那么璀璨却又有几分羞涩,那么柔嫩却又有几丝灵动。淡淡的笑颜像婴儿沉睡的脸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微怔,注视着花,注视着花的一颦一笑,我感觉她是绿色的,镶嵌了希望,这就是我生命的色彩。(《生命的色彩》)

在表现叙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时,叙述者往往采用扩述的方式加以渲染,上例中,作者要通过写雨后的花来展示生命的一种色彩,因此,对花的情态采用了扩述的手法加以渲染。

在记叙文写作中,对文章的一些重要环节,比如人物活动中的关键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学生学会扩述,能使记叙文的主体段更加出彩,更易发挥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记叙文的档次。

“在文体不限的应试作文中,记叙文好写但不容易得高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让自己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出上乘的记叙文,除了丰富的人物阅历、广博的知识积累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也很重要”。在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引入“时距”的概念,让学生学会几种主要的叙述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叙事的基本能力,还可以形成记叙文不同的结构模式,比如,概述(快速叙事)与扩述(慢速叙事)相结合的结构模式,同时还能改变全文的叙述节奏,获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中学生记叙文篇(9)

如何建立序列化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呢?

一、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的建设也是如此。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强,同时理性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广泛接触到各类知识,认识到更多的人,会更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学生的认知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能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就辩证思维发展来讲,初一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三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但是辩证逻辑思维尚未处于优势地位。从想象力来看,初一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二到初三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因此,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年级认知发展水平,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关注点的教学课例。

二、将写作教学目标逐步分解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作文写作目标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提出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等8条目标。

但这只是一个整体的大目标,这些目标是针对学生“写”的目标还是针对教师“教”的目标,没有明确指出。同时,初中3年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没有明确划分出来,这些目标总体上混在一起,缺乏序列性。这使得教师不知道具体怎么进行教学,也不清楚每一学段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写作水平,教师以其昏昏如何能使学生昭昭。因此,笔者提出要将写作教学目标逐步分层,将新课标提出的8大点总目标中有关记叙文写作的要求分解到初中各个年级、各个学期、各个月,甚至各个星期之中,这样才能将记叙文写作训练得更为扎实有效。

下面,是笔者对初中3年每学年、每个学期教师做些什么,对学生训练哪些记叙文知识技能点做出的一个规划:初一上学期,了解记叙文基本特点与章法结构,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初一下学期,掌握记叙文的叙述顺序,能灵活运用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初二上学期,理解不同的抒情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并能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抒情方式;初二下学期,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及主要的几种记叙技巧,并能在写作中加以灵活的运用。初三上学期,学会审题、立意和创新使用素材;初三下学期,学习记叙文的多种创新文体,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三、整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这样的经典文章就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文。初中阶段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出现,且里面的记叙文大多属于写人记事的,写景状物的,还有两者相结合的。同时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主题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进行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学的单元主题,来相应地安排记叙文写作教学。

中学生记叙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007-03

新闻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纯理论学科,它与新闻实践紧密相连。但是“新闻无学”的观念是错误的,新闻传播是一种意义行为,它就必然落在符号学的视野之中。在符号文本理论指导下,新闻报道记者、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等的教学与实践,就与理论息息相关。只有明白这一点,才不会把电视新闻教学变成一种职业理论训练。

一、叙述文本与新闻记者主持人

赵毅衡认为,文学叙述学中叙述文本可以分化出两种无形态的经验性文本,即底本与述本。底本(fabula)是叙述者进行叙述加工之前的文本存在状况,无形态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叙述文本中则呈现为基本的故事内容,是与叙述事件有关的集合。述本(syuzhet)指叙述者通过易位、限制、挑选、删节等各种叙述加工行为,把底本中的事件讲述出来的特殊形态,也是阅读者感知这些事件的方式。

底本与述本在叙述主体、范围等各方面不同。从叙述主体角度讲,底本无叙述主体,无人赋予底本疆界和文本形式;述本则产生于叙述者的叙述行为。从范围上看,理论上讲,底本的范围无限广大,大至整个现实或非现实世界的存在本身。但就叙述实践而言,可将底本范围相对缩小,以便于学术讨论。述本的范围,则为叙述者截取底本普遍联系网络中的部分事件元素。因而,底本与述本在“时间变形”、“空间变形”、“细节量”等各方面的不同。[1]

将此叙述学理论运用到电视新闻学中,则出现新闻底本、新闻述本与新闻节目播出文本(简称节目文本)三种不同形态的新闻文本。新闻底本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现实生活本身,即具体、真实的新闻事件现场;新闻报道文本是指新闻记者亲临新闻现场,通过新闻采访工作,以客观公正立场对新闻事件进行如实准确地叙述加工而形成的新闻报道;节目文本是指记者、主持人以新闻事实为核心,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在电视台演播厅制作并播放的新闻播报节目或新闻评论节目等。

这三个文本中,新闻底本即新闻事实是基础,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所在。新闻报道文本即新闻报道是中心,是新闻记者以为公众服务为己任,将社会生活事件从初始的泛形态化文本,叙述加工为事件的具体化、新闻化形态的文本。新闻播报或新闻评论等节目文本,则为节目流程终端公众所真正观看到、阅读到的文本。这是对前两个文本的总结或深化,较之前二者更加明确具体;同时,更能深入到新闻事件的背后,追踪事件发生的真实缘由、动因及其社会影响等。

在以上不同的新闻文本形态中,各文本的叙述者不能笼统地被认为是新闻记者主持人的人格主体。实际上,新闻记者、主持人与不同新闻文本叙述主体的关系是不同的,具体而言呈现如下状况:

新闻报道记者<新闻底本的非叙述者

=新闻报道文本叙述者

(新闻报道文本)

新闻播报节目主持人<新闻报道文本叙述者

=节目文本叙述者

(新闻播报类节目文本)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新闻报道文本叙述者

=节目文本叙述者

(新闻评论类节目文本)

根据上述几种不同主体关系,可从新闻报道、新闻播报、新闻评论三方面展开电视新闻学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二、新闻报道记者=新闻报道文本叙述者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记者应及时针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真实、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以服务公众利益为己任,实现公众知情权,以建立平等、民主的公民社会为目标。从前述理论可知,在新闻报道文本的形成阶段,新闻记者与叙述者的角色职能是一致的。叙述学认为,述本来自于底本,叙述者对底本的加工所产生的结果是述本。因此,对学生新闻报道的教学训练,实际上就是对叙述者进行“叙述加工能力”的训练。新闻记者需对新闻事件加以判断,并进一步展开具体采写、编辑、报道等新闻实践活动。此新闻报道文本的建构过程,从叙述学的角度讲,是由叙述者完成。新闻文本的叙述者需要对底本进行截取、选择、提炼、加工等工作,由此形成具有新闻价值和意义的新闻报道文本。

可见,叙述加工过程非常重要。首先,新闻记者(叙述者)要判断社会生活中的哪些事件具有报道的意义,根据新闻价值原则,[2]从浩如烟海、无限广阔的社会生活底本中,划定相应的新闻述本范围,确定新闻主题,确定哪些事件需要报道,哪些事件需要深入报道,哪些人物为采访对象,哪些人物为重点采访对象,并由此整理出相应的采访提纲。

其次,新闻记者(叙述者)的叙述行为应当极为严谨。与小说叙述的虚构性、情感性、非时效性相反,新闻报道文本的叙述是一种非常严格地叙述,必须遵守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理性平衡、时效新鲜等基本新闻原则。

中学生记叙文篇(11)

文学叙事学中的叙事人是相当复杂的。正如有学者指出,“它往往包裹在谜一样的雾中”。文学中的叙事人理论尚且如是,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新闻叙事学的叙事人理论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在新闻叙事学里,更需要的是厘清叙述主体与叙事人的关系,或者说是厘清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谁是新闻叙事人,才能更好地分析新闻文本和理解新闻话语。

对叙事人的研究历来不是文学叙事学研究中的重点,正如何纯教授所言,它“一般只是作为‘话语’的一个较细微的组成部分约略论及;就‘声音’而言,甚至只是‘视角’的一个组成部分”①而作为文本的作者,更是被悬置起来,避而不谈,用叙事者代替作者,西方文论中更一再出现“作者已经死亡”的论点。这种把叙事者和作者的分离看得高于一切,过分夸大二者之间的区别,不考虑文本生成过程中外部因素的作用,不符合文本在传播过程中意义生成和交流情况,使人们有可能“一叶障目”,从而不能对文本的产生情况及文本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阐释。这一思想方法,随着叙事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出其狭隘与不足,早有学者对这样的分离进行过批判。

其实任何具体的叙事都是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等诸多力量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作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事的新闻报道,新闻叙事人的研究与叙事学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迥然不同。新闻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叙事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新闻叙事文本的话语主体的新闻叙事人,是新闻叙事研究的重要环节。新闻的本质就是对客观事实的叙述。这个客观事实由谁来叙述往往会决定新闻事实的呈现。“因为这个‘谁’是由一定的意识形态控制的,是由国家利益控制的,也是有权利和市场控制的;‘谁说’决定着说什么和怎么说”。②所以,对于新闻叙事人的分析应是新闻叙事研究的开端。厘清新闻叙事人的身份,厘清作者与叙事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与文学叙事中对写作主体和叙事主体加以区分相反,在新闻叙事研究中,必须将叙事者与写作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对新闻叙事人进行科学的分析。

人类社会因交流而存在。交流就是传者将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叙事的过程。“叙述可以报告过去发生的事件,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或预报将来会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实际发生的,也可以是只在叙述者的想象中发生的,亦即是虚构的。”③而作为人类重要交流手段的新闻传播,由于其新闻的“本性”,它叙的“事”只能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动的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信息。而不能像文学叙述那样理所当然地存在虚构的信息。这是新闻叙事学和文学叙事理论最本质的不同。叙述的真实性是横亘在新闻叙事与其他叙事之间的分水岭。这就决定了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并不能只简单地与文学的叙述者研究类比,不能生搬硬套文学叙事理论的那些“套路”。这是它的特殊性所在。

“叙述者,是叙述本文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所谓‘声音’。”④也就是说叙述者也就是在文本中发出“声音”者。文学中的叙述者的存在情况十分复杂多元,只要发出“声音”,传达了信息,皆可谓叙事者。“作者、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内的各类人物等都可以是叙述者,都在‘说话’。”⑤在新闻文本中,其“声音”的发出者既有新闻源主体,又有新闻传播者。

新闻源主体,指的是“新闻信息资源的拥有者,即了解、掌握一定新闻真情实况的人。这种‘人’可以是个体、群体,也可以是一定的组织机构。”⑥尽管组织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但是在实际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在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中,接触到的还是个体性的主体,组织只能派出“代言人”、“发言人”来与记者交流。很多情况下,新闻文本中直接引用新闻源中人物的话语,让他们说话,让新闻收受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声音”。所谓的新闻职业规范和专业主义的“客观性”就是这个道理。很显然,新闻源主体在文本中发出了“声音”,他们理所当然是叙事者。但这是否排斥和否认了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人呢?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新闻传播者,这里主要指记者和编辑。其在新闻文本中也发出了“声音”,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新闻的信息构成的分析得到证明。新闻信息的构成中最基本的信息自然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化状态、存在状态的信息。还包括构成新闻事实信息的意态信息。意态信息指的是“新闻传播者在新闻文本中表达的个人对于报道对象的主观意见和看法,或者说是指传播主体在新闻文本中表达的对新闻事实的意见和看法。”“属于纯粹的主观信息,不属于客观的新闻事实信息”。⑦我们通过对具体的新闻报道分析发现,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表达意态信息有时是直接的、显在的、强烈的,有时是间接的、隐蔽的、缓和的。但是无论其表达意态信息的方式如何,新闻文本中的主观信息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试图剔除新闻文本中的主观信息、意态信息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性现象。”因为“每个人都以完整的自己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都在用自己的价值模式、认识图式、个人心理去感受对象、把握对象、能够彻底超越自我的人就不再是他自己,不再是人。”⑧编辑有时通过“编者按”发出自己“声音”,我们必须承认他们也是叙述者。

新闻源与新闻传播者究竟谁是新闻叙事人?笔者倾向于把新闻传播者也就是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叙事人。其实二者多有重合之处。即叙述文本的写作者与叙事文本的讲述者重合。这样新闻记者自然就是新闻叙事人。即使是二者不重合,新闻源的“声音”和记者的“声音”各说自己的话,都在文本中生成话语。二者的“声音”并不能并驾齐驱。就是说二者发出的“声音”在新闻文本生成中地位是不一样的。新闻源的“声音”是供新闻记者即文本的写作者所选择的,所“摆布”的。新闻是选择的艺术,怎么选,选什么,完全是写作者的事。即使有人认为“新闻源才是新闻话语的真正主体”,也不可否认新闻源的“声音”必须通过写作者的“声音”所代言,来“传声”。就是说新闻源的“声音”要想在文本中“说”,首先就得“被说”。这些自然是文本写作者的事。即使在文学叙事中,也有学者指出“实际上文学叙述中的叙述者无法发出信息,发送信息的是作者,叙述者只是叙述信息发送的一个中间环节。”⑨这里的叙述者指的是新闻源的“声音”,作者就是文本的写作者即记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有的新闻报道中,文本通篇都是新闻源的话语和“声音”,记者在文本中一直是“无语”的,我们是否还能说记者是新闻的叙事人呢?且不说“它只可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叙述段中,而就整篇或整部叙事作品而言,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叙述者躲在文本的那一道篱笆之后,都不能完全消失不见。”⑩即使是这样的,文本中新闻源的“声音”的立场、态度和倾向也是与新闻传播者的立场、态度和倾向是一致的。它们还是“靠”记者选择的。记者还是借貌似客观的“引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还有学者认为在新闻叙事里也有类似文学文本中的“隐指作者”。“新闻叙事也有一个隐指作者,这个隐指作者与文学叙事的人格不同,人格可以是个体生命,是个体生命的表现,而新闻不是。”摆在受众面前的新闻报道或新闻文本,“其中,既有采写报道的记者,也有被记者所选择的采访对象和被选择了的采访记者的陈述,还有编辑以及审阅签发的报台负责人等,也就是说,一个新闻叙事文本的隐指作者总是一个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才是真正的新闻叙事人。”⑾ 笔者认为这个说法虽然考虑到了新闻生产过程的复杂性,但对于理解新闻叙事人过于宽泛和模糊。“因为新闻从业者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媒介管理者、技术人员、发行人员,等等,他们都参与了新闻叙事吗?显然不能这么说。”这“完全抹消了记者这个新闻文本最明显最常见的叙述主体的存在,并不妥当。”⑿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对新闻叙事人的众说纷纭的状况,是因为模糊了叙事人和叙事主体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学中叙述主体的指涉范围远远大于叙事者。1978年,美国学者查特曼以符号学的交流模式说明叙事文本的交流过程,把主体分化为隐含作者、叙述者、真实作者、受述者、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六个部分,而叙述主体涉及前三部分即: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在文学叙述中,这三者往往是不能等同或者合一的。把这一概念引入到新闻叙事的分析,我们认为同样不可把三者混淆。纵观在新闻叙事学研究的诸多文献中,对新闻叙事者这一重要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并不多。有的称为叙事人,有的称之为叙事主体,大多时候则是在混用。笔者认为,新闻源主体、写作主体和隐含作者这三者都在文本中或多或少、或隐或现的显露出“声音”,但我们认为其中只有写作主体即记者这一叙事主体能成为新闻叙事人。其他二者只能称其为叙事主体。沿着这条思路,我们或许可以就新闻叙事人达成某种共识。

参考文献

①②⑤⑾何纯:《新闻叙事学》,岳麓书社出版社,2006:10、27

③⑨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5

④⑩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0、69

⑥⑦⑧杨保军:《新闻活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