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11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1)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1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特点

1.1 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包括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必要的个性因素的参与,体育学习就失去了基础的中介。特别是学生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必须以心理为先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渗透,重视学生健康人格和学力的形成,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广泛性。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后者仅着眼于心理健康或针对学生的某种心理缺失来进行辅导或训练。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的,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及智力教育等。通过情景体验、身体练习、讨论分析、互助合作、教师和同学的激励引导、自我调节等多种形式,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3 整体性。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的整体活动,体育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不仅有技能知识,而且还有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和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信息,心理也产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在未受控制的情况下,既可向积极的方面变化,也可向消极的方面变化。不利于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方式,会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劣化。由此,体育教师要具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师德风范,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教师整体的良好教育。

1.4 渗透性。体育课堂是师生交往的场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作为教育载体的教材,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而且还包括了各种心理信息,如球类项目富有集体对抗性,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互帮互学的心理品质。

2 体育教学中心理教育的途径

2.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此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赖的心理关系,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都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这样可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2 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2.3 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学习的潜能,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内心世界,发展心理素质。主要的方法有: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即确立目标后,由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尝试中认识自己的心智潜能,形成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②组织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加强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提高交往交流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③恰当安排游戏,合理组织竞赛,通过公平竞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耐挫能力。

2.4 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鼓励、追求进步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是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整合课堂教育中的各个要素,使教学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1-000-01

一、前言

中学体育课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它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体育教育与体格训练,传授科学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全面提高学习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学过程的许多心理特点,都是由此产生的。体育运动不仅是一项娱乐性活动,而且具有一定的紧张、困难,甚至危险性的活动。这些特点不仅可能会造成身体损伤,而且还可能引起心理障碍。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做事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则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下的练习,会影响到教学训练效果,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其心理特点去激发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体育教学

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难免有顺利和曲折、成功与失败,而不同遭遇的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同学则能及时调节自己的状态,把自己从困难中摆脱出来,想办法去解决好难题,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而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则表现出垂头丧气,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什么事也不敢做,什么事也不愿意去做。在上体育课时,心理素质良好的同学都乐于参与各种活动,课堂练习很活跃,精神状态较好,掌握内容较快。相反,心理素质较差的总躲在人群后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跑也不想跑、跳也跳不远,对体育课也不重视,认为体育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对这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个性发展,对艰苦的体育锻炼也会有影响,再加上体育的教学内容多,教学方法不同,场地多种多样,气候变化无常等因素,更是增加对体育运动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这样的心态,不仅对体育训练不认真,甚至由此还可能发生责任性事故。结合以上几点,说明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极大的影响。

三、体育教学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的作用

当体育教师了解了班上学生的心理特点后,要掌握了哪部分学生能自觉刻苦,哪部分学生怕辛苦而偷懒等具体情况,由此根据不同的学生定下不同教学计划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防止出现“合格就算”的懒惰心理。当然,如果忽视了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特点和体育教学心理特点的关联性,就会产生不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中可能只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练习、盲目性练习,而忽视进行心理、品德和非智力性的教育。特别是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向师性心理突出,练习时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将来,甚至一生。

我们在上课时应注意教学心理特点,无论是知觉、感觉、情绪、意志、运动感知,还是心理因素和特点等,都跟我们体育教学的知识传授有极大的影响。在练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形成新的运动概念之前,视觉起主导作用,学生是直观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因此,尽可能形成准确、完整的动作知觉,激起学生求知心理欲望。但在实践练习时,多余动作往往较多,不能正确练习。例如:初学背向滑步推铅球,滑步动作、滑步后的最后用力环节往往是较难掌握,动作不协调,顾此失彼,我们体育教师应明白此阶段的特点,做到示范讲解相结合,详细说明动作的要点与难点,多点表扬学生的进步,不能嘲笑和讽刺学生,多给点自信给学生,让学生多点成功感,特别是中学自尊心强,对言语比较敏感,教师应诚心帮助解决问题,学生就能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安排,继续学习其余的动作。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学心理特点起到较大的作用,体育教师应了解心理特点的各个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四、利用心理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理解体育教学心理特点的同时,我们体育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巧妙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利用体育心理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促进其人格完善和身心全面发展,把锻炼身体与教书育人密切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对中长跑的“极点”现象的克服不仅是对体育的挑战,更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利用接力跑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利用游戏和竞赛来培养学生公正、诚实态度和竞争意识;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对学生进行作风培养;通过安排学生当小老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等等。

五、结论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3)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识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6.009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5)

1、前言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体育”的内涵是让学生在校能学到基本运动技能,培养一两门兴趣体育活动,自愿参与终身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转折点,它要将“健康第一”的思想渗透到每一个学生中,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6)

与一般的舞蹈不同,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运动项目,它既包含了舞蹈的文化娱乐功能,又具有体育的竞技、健身锻炼功能。体育舞蹈与音乐之间更是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体育舞蹈离不开音乐,无论是体育舞蹈中的风格呈现、进程编排、动作节拍等等都必须依靠合理的音乐搭配类展现出来,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感受。可以说体育舞蹈的灵魂之美是由音乐呈现出来的。为此,对于体育舞蹈教学的研究就离不开对音乐运用情况的分析。只有从艺术角度对体育舞蹈做出综合性的分析,才能够真正了解体育舞蹈的内涵。

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舞蹈教学开始在学校中进行推广,但是由于当时并没有与音乐结合进来,因此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随后,开始将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进行应用,本文总结了目前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及应用原则:

1.1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点

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音乐都适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经过本文的总结得知,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音乐的节奏感比较强,无论是舒缓优美的音乐,还是热辣的音乐,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才能够使得体育舞蹈中的动作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特点,不仅能够降低体育舞蹈的编排难度,而且有利于增强体育舞蹈的欣赏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第二,能够与体育舞蹈教学很好地进行搭配,音乐能够与体育项目和舞蹈动作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选择音乐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精挑细选,促进三者之间能够相辅相成,从而形成统一的整体。

1.2体育舞蹈教学应用音乐的原则

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在应用音乐时,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些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的原则,体育舞蹈教学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包括:竞技性体育舞蹈和大众性体育舞蹈,而且每种舞蹈又可以细分为多个类型,所以在进行音乐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体育舞蹈的不同类型来选择合适的音乐;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虽然体育舞蹈教学在我国的学校中开展了很多年,但是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的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也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2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知,在将音乐融入到体育舞蹈教学中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推广。所以说,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本文的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促进舞蹈的编排和设计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应用了音乐之后,能够极大地促进对舞蹈动作的编排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舞蹈编排教师在音乐的氛围中,能够将音乐和肢体动作相互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创造能力的发挥,能够编排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新颖的舞蹈动作,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将音乐融合到体育舞蹈的编排中,可以利用音乐的节奏感,更好地促进舞蹈动作之间的连贯性,使得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美感。例如: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得动作节奏变得缓慢,而热辣的音乐可以促进舞蹈动作的迅速变化,能够使得体育舞蹈动作向着多样性方面发展,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2.2能够更好地激发人的情感

音乐寄托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人们在欣赏音乐之后,可以使得内心的情绪得到疏解。因此,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抒发相应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对于体育舞蹈教学也非常重要,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加入到学习中,能够提高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情感加入到教学的内容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从而更好地进行互帮互助,提高体育舞蹈教学效果。

2.3有利于意境的展现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在学习和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境界和氛围。而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更加有利于意境的展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合适的音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动作,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使得身体动作与音乐更好地进行协调,从而达到统一的境界;第二,学生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会在最终的考核阶段进行表演,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能够烘托出相应的表演氛围,从而能够使得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能够对体育舞蹈进行整体的欣赏。

3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于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3.1培养学生的乐感

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的应用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的应用,需要对学生的乐感进行一定的培养,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对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相应的讲解,能够让学生了解音乐的相关背景,以及表达的基本感情,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认识音乐。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音乐更好地与体育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第二,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利用打节拍的形式,让学生跟着节拍做出相应的体育舞蹈动作,有利于学生动作的统一和协调,从整体上突出一定的美感;第三,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音乐,学生通过欣赏这些音乐,从而理解其要表达的主要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音乐营造的情感氛围。

3.2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

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的动作协调性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学习相关的动作,并且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而动作协调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节奏,从而更好地将音乐融入到相关的教学中。所以,为了更好地将音乐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第一,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对相关动作的控制,帮助学生将一些困难的动作做到极致,能够进一步体现体育舞蹈教学的美感;第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自身的动作进行引导,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会从一个动作转变为另外一个动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动作的引导,从而促进动作之间的连贯性和美感;第三,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其自身的协调性比较差,所以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特殊的训练,促进学生体育舞蹈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有助于将音乐更好地应用到体育舞蹈教学中。

3.3选择音乐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中,需要对体育舞蹈动作进行编排,同时还需要对音乐进行慎重地选择。因此,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音乐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于体育舞蹈教学来讲,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学生开展。所以,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征求学生的意见,例如:当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某种类型的音乐时,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意见选择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教学;如果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类别音乐的学生人数差不多,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对学生进行分开教学,使得不同学生跟着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学习。第二,遵循体育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利用音乐来进行教学,应该使得音乐能够表达相应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选择与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可以融合的音乐,同样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4小结

总之,音乐对于体育舞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和明显的,只有在体育舞蹈中运用合理、生动的音乐才能够将体育舞蹈所要表达的内涵完美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观看体育舞蹈动作美的同时,在聆听音乐美的作用下,使观众对舞蹈做出全方位的感悟。我们只有对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应用的原则和重要作用做出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探究出音乐在体育舞蹈当中的应用路径,以此来促使我国体育舞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许昌,陈飞,林碧英.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2]向娟.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J].考试周刊,2007(38).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7)

高中生

体育

心理

教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不少,但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主、客观两方面,而客观因素又是通过学生主观因素起作用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引起的。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生心理特点,搞好体育教学,本人就高中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作一般性的探讨,与同仁共勉。

1、高中生体育活动的心理特点

1.1学生动机更加高尚,深刻而稳定。

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而,那种比较高尚而深刻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联系的间接动机,常常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动机。他们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理想的追求和较为理智的学习锻炼态度,又希望得到某种现实的快感和满足。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动机的水平又有程度高低的差别。

1.2兴趣更加深刻,稳定并具有更大的选择性。

在正确教育影响下,高中生对上体育课和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更加深刻而稳定。许多学生养成了自觉坚持锻炼的习惯,能妥善地安排学习、锻炼、休息时间,积极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锻炼。

高中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更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般更喜欢竞赛性活动,但不及初中生狂热。女生多喜欢动作轻快、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有些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或体育基础太差的学生,则对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产生了消极态度。女生由于性特征的明显变化,动作变得不太灵巧,对技巧性强的活动产生顾虑,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女生由于爱美但又存在着错误的审美观或由于缺乏毅力等原因,怕晒、怕出汗、怕脏、怕累而不愿上体育课,对课外锻炼更是持消极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不喜欢或讨厌上体育课的人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体育不感兴趣者。女生多于男生。究其原因,除上面已经谈到情况之外,主要是升学的大力大,负担太重,无暇顾及体育活动,另方面是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现状不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等原因。而不少高中生对放羊式教学很不感兴趣。可见,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并不都是没有兴趣,而是对当前体育课的现状不满或不适应。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方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1.3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但未完全成熟。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高中生能离开现实进行思考,所以他们能提出假设,进行论证,这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和成熟的表现。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提出的假设往往缺去充分的根据和正确性,其论证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是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不完全成熟的表现。但是,因为他们曾经认真思考和进行过论证,所以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已见,这也是高中生思维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再现。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掌握,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以及这些动作对身体的实际锻炼价值等。但他们不喜欢教师详尽而繁锁地进行讲解,而乐意在老师的启示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动作的实质和规律。他们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常试图以技术专长、教学技巧、品德作风、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但却会影响着对教师本人和对教师的教学所持有的态度。所以,体育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1.4爱美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高中生逐步产生对自己和别人外貌方面的审美体验。小学生不太注意自己的外貌,到中学阶段这种体验逐渐加强。高中生向往美,追求美,突出地表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体态、仪表和打扮,有的高中生开始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女生担心身体发胖,男生顾虑自己长得矮小、瘦弱、脸上长粉刺等。他们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向体育教师、校医请教防止和改变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诚心诚意地按体育教师、校医的指导或为之开的运动处方“去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或治疗”。教师应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心灵美重于外表美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1.5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开始进行职业选择。

高中学生对人生往往怀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充满着希望和激情,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设计美好的图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大多懂得毕业之后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不仅要有好的思想品德,过硬的本领,而且必须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适应学习或参加社会建设的需要。他们逐步地认识到了健康的身体与个人生活、学习、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关系。因而,他们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讲求体育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的学生还想认真学习和掌握一两项适合于自己身体实际情况和未来职业选择特点的运动项目。把体育活动与个人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职业选择等联系起来,是高中,特别是毕业班学生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当然,高中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判断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还需教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根据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职业选择发展的特点,应认真改革教材教法。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体育卫生,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技术的问题可以适当讲得细一点,语方要生动,形象、简炼,注意准确地使用体育名词术语。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原则上,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他们一些符合我国民族传统的,简便易行的,可以长期坚持锻炼的项目内容和锻炼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终身受益。

2.2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情境,它不仅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的丰富发展。高中生觉得自己以经长大成人,希望教师把自己看成大人,尊重自己,他们也尊重、热爱自己的师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尊敬信任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对教学内容积极的态度倾向,师生之间会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的变化,常常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经常采取命令,批评和训斥的态度要学生顺从自己,那就往往使学生处于紧张,被教训的状态,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不会尊重他们,有一定教育方法的教师,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2.3重视学生个性民展,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教育是各门学科教学方法所应提倡的。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教育,往往比其他学科较容易进行。同样的学生,人个性不同。无论纪律上,还是技术技巧上都应注意个性教育,因材施教。不同性别,年龄,体育基础,健康状况,接受能力等都各有不同,有的差别甚至很大,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既要全面地指导课程一般进行,更应根据学生实际注重个别教育。在课前,教师必须解学生情况,尽可能掌握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8)

前言

普通高中是高中阶段的一分支,不像职业高中那样注重技术性,而普通高中是强调专业文化性的高中。在普通高中里,学生不但要学习基础课程(包括语文、英语、数学等),而且还要学习各类文化知识课程。普通高中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就是因为是重点培养文化性和专业性的人才。

在中学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与职业高中的有着类似的一面,也有其本身特殊性的一面。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特殊一面主要是因为它所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的方面的差别。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普通高中的体育教育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育对象和培养方向,特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来对其教育对象进行培养和教育。

一、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特点

1.1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方面

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健身意识,也要培养竞争意识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比较侧重于田径。田径的乐趣在于利用走、跑、跳、投等动作,实现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速度高度远度和难度,从中享受身体和心理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此外,体操和武术也是普通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两个运动项目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培养和增强了学生身体灵活性。笔者在教授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根据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原则,加上考虑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在一年级时,以田径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二年级时,以体操和武术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意识。在三年级时,以球类为主,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综合素质.这样使教学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2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专业取向

因为普通高中的教学是面向大学的,所以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必须使教育面向学生未来的方向,把体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培养。这样的话,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体育的感兴趣,而且还能提高普通高中的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里,体育都不太受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关注的是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培养,轻视了体育教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更要重视把体育教学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形成普通高中色的体育教育模式,在普通高中让体育这门课程起到应有的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策略

2.1增加多种运动项目,以增加美的教育。

在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不仅要以锻炼身体、竞技排名为目的,也要注重以让多数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为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优雅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基本姿势,将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有能力展现自己美的姿态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普通高中中,开设瑜伽、健美这些体育内容不但可以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仪态,而且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运动全身,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脱颖而出。

2.2丰富授课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参加体育课程。

一直以来,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和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都没有明确规定体育课程的内容。导致老师和学生的态度也比较懈怠,经常以“自由活动”为内容,发挥不了锻炼身体和丰富技能的作用。如果,可以开设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运动项目,加上开设素质拓展性的这种以团队协作达成目标为内容的新兴运动,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勇于拼搏的思想品德,以丰富授课内容和提高学生兴趣。

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技术引入教学。

目前,多媒体设备等现代技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有效且生动的教学辅助方式。其实在体育教学中,现代技术同样也有其用武之地,譬如,在遇到不宜运动的天气或室内必修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相关的比赛录像,也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再结合教师现场授教,把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当遇到不适合进行户外锻炼的体育课时,经常会被取消。如果引进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可以继续体育课程,给师生都带来方便。

结论

总之,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普通高中中体育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提出、制定相应的可实施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水平。这样以求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学生感受到学体育的乐趣,掌握应知的体育技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科学地运动,以及欣赏拥有美的能力。这样可以让普通高中中的体育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军宏.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J]. 职教天地,2011,(3):55.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9)

一、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情绪偏激,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努力,不能把握机遇,组织性、纪律性和行为习惯差,自控能力较差;有创新意识,接受新生事物快,善于交往,但不能持之以恒,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出人头第,但往往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学习健康和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不足,对体育兴趣仅停留在对表面形式的需求上。缺乏体育与健康知识内涵。

2、缺乏自主:由于生理原因,导致体育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不能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感觉不到体育的乐趣,只能感受到参与体育活动只是一种负担。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努力不够,体育效果不明显,得不到成功的快乐,感觉不了健康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3、意志品质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缺乏毅力和斗志,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缺乏勇气和探索精神,忧心重重,担心练习中会出伤害事故,练习时束手束脚。

4、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学困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不愿勤奋努力,知难而退,以静制动。

5、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薄弱,自控力差。

二、转化“学困生”的一些教学策略

减轻“学困生”心理压力,就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教育他们勇于追求,自强不息,做一个诚实、自尊、自重、富有责任心和创造心的好公民。可进行如下尝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典型事例教育法。“学困生”在自卑的同时也有着强烈的自尊,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平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恶劣”行为。只不过是他们为寻求表现自我而采取的一种消极对抗的方式。采用案例教育,针对差生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他们不加以直接的训斥、讥讽,而是运用典型事例来诱导启发他们,为他们保留了“面子”,可达到心理共鸣,进而引发“差生”的自尊,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评价法。多数“学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否定自我,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往往是非不明,看不到自己的行为给集体、他人所造成的损害。自我剖析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正确分析自己,懂得如何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容易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行为激励法。“学困生”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很少对所处的环境实施积极的影响,难以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自我感觉他是一个失败者。采用体会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挥其优点和特长,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快乐。以此使他们逐渐走出自卑、恐惧的心理阴影,产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采用此种方法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遵循反复渐进的规律,抓住教育的时机,润物细无声,促其转化。

2、注重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进步,合理评价,降低期望:“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与一般学生相比的确存在差异,与好学生相比就越发显得不如人,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认为自己的无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不能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贡献。他们对自己丧失了学习信心,很容易地放弃任何努力。教师应该根据他原有水平,确定他所能达到的目标。善于发现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对他们身上不起眼的变化都要有意去扩大并强调其进步,帮助他们重建失去的自尊感和成功感。

把握时机,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教师有时往往为了“学困生”的某些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马上就能改进提高,致使大家注意力都对准了“学困生”不足的方面,这给他们很大伤害,容易使他们自暴自弃,再也不想有好的表现了,于是他们依旧一副我行我素,毫不在乎、无关紧要的样子,而教师也越发恨铁不成钢,使得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矛盾亦更加尖锐,每当教师在冲动下训斥学生时,应提醒自己是否给学生以伤害,是否另有途径?其实,退让一步海阔天空;冷静撤离避开冲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一段冷却期后,掌握时机,再行教育。

营造关爱氛围,多方配合,真正关爱“学困生”:爱护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也是依法执教自我保护的好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对弱势群体尤为重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师爱是促进学生成功的动力,只有当他们真正信赖教师,爱戴教师时,才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育指导,而友爱的氛围、真诚的情感,能够温暖“学困生”的心,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为此要告诫同学,对“学困生”不能歧视,不能冷嘲热讽,而应积极热情的关心,耐心帮助。应培养积极分子开展“希望工程”,帮助“学困生”搞好学习。另外,有条件的还应经常与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工作.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营造良好氛围,领导重视,班主任严格管理,家长配合,社会协同,本人积极努力,科任教师齐心协力共同关爱,树立信心,把工作做深做细,会卓有成效。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关爱是教师组织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宗旨;转化是教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途径。时代要求教师富有更多的能力、更高的技能、更丰富的学识、更能适应各个体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10)

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靠灌输传授形成的,只有在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选择与自我体验、经过自我内化的过程方能形成。体育活动是德育的最好载体,更是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体育能使学生通过有趣的、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的形式能动地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我们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型为主的德育模式,通过体育活动来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

1.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特点

1.1直接参与性。直接参与是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完美发展[1]。一般来说,其他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而体育教学则不然,它是让学生亲身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通过其内在的独特教育性,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长跑项目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跳马、跨栏可以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精神;艺术体操和各种健美操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美的情操;各种球类活动可培养学生机智果断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其育人的作用也各有所长,它是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特点之一。

1.2动态性。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动态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体育运动,使寓于其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动态性[2]。这一动态性特征,可使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并且容易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如天气、场地、车辆)的干扰和影响。这样,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注意力、情绪、意志、自觉性、积极性、纪律性等心理活动和思想问题都非常容易显露出来。于是,便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机会,体育教师应善于把握这些“机会”,因势利导,教书育人。

1.3身心合一性。身心合一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运动心理负荷(如紧张、独断,对器械的畏惧等)同时作用下才得以实现的。这是由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完美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完美发展,就必须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而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也就必然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生理负荷。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1.4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是在学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进行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化的过程。所谓特定的“社会”是对体育运动而言。因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参加者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需要担任某种角色(从事某种职业或工作),承担某种职责与义务,且要按照各种社会道德准则,进行和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3]。所以人们把体育运动看作是“社会的缩影”、“小社会”。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规则与道德标准担任某种角色和履行某种职责与义务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学习或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成为良好公民的过程。

2.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优越性

体育在激发学生道德潜能,提高学校德育质量等方面,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4]。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指出,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他指出,运动场上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能产生迁移。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往往情绪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体育比赛规则、体育精神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动机、兴趣表现等来及时教育学生,这比其它课程更具针对性,更显实效性。从教学方式与形式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的关系有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的“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克服了硬性的灌输,变“说教型”为“参与型”、“灌输型”为“渗透型”、“封闭型”为“开放型”,调动了,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从教学内容看,体育教学内容广泛,每个项目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性。这样学生在参与各个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避免了人为割裂知、情、意、行这一完整的统一体,克服了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的倾向[5]。从学生的特点看,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较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模范行为具有强烈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体育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效仿空间。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不仅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主观需求。近些年来,由于受升学体制和就业环境的影响,学生及家长过分重视文化课学习,而不重视体育课学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对体育教育的内涵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上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重视体育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坚持全面育人的宗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体育多功能育人的有利因素,让学生在各项体育活动中亲身感受德育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更加重视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及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燕.新时期高校德育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2006(5):7.

[2]须晓东.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3(12):89―90.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篇(11)

摘要:探究性学习在体育教育中主要有五大特点。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出发结合体育教育中的事例,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旨在今后在体育教学中,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使体育教学更加深透。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体育教学;特点

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如何选择体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在学校的条件合理选择。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能,增强自觉参与性,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各种学习方式中,我们尤其要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堂中选择和确定探究的主题,主动获得知识,并用运所学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进入状态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现发挥阶段。探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过程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重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什么价值,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体育技能,但并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参与、体验、学习、发展自己对体育课的兴趣,并付诸于行动。

探究式学习可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一是更加重视参与,每一项运动,学生都必须有自身的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更加重视实践,学生在接受体育运动教学,更能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比赛,运用所学的运动技能,体验成功。三是从中能增强自信心、进取性、毅力等,对自己更有信心。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及时了解学生在以展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做出努力而取得的进步。

二、实践性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学生要分析动作技能的重难点,寻求更快掌握动作的途径;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亲身体验,荻得运动技能掌握方法;三是通过学生间的比赛,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如在学习“站立式起跑”这一动作时,我采用几种特殊的起跑方式让同学们按要求做:下蹲后听口令跑出――背对起跑线听口令转身跑出――俯卧,两手撑地听口令跑出――最后采用站在起跑线前听口令跑出。在做完以上几种起跑方式后,我让学生讨论、比较,采用哪一种方式跑出去最快,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思考,很快就找到了站立式起跑的最佳方法,学习效果很好。

三、自主性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究性学习,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和内容,学生都可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探究性学习,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学生的个性可得到张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

课堂的大气,开放与和谐,源于教师对学生、对教材的埋性把握,课堂源于教学,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还为发了丰富学生精神境界。要把自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去决定。让优等生满足更高的求知欲;让后进生消除压力,增强自信心;让中等生鼓起勇气,大胆地跳起来摘果子。

四、创新性

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究性学习来说,教师可灵活运用异质分组的友伴分组的形式进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主张创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学、自教、自练的能力,为了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常言道:熟能生巧,其巧就带有创新的成份,如在篮球教学中,当学生对篮球达到酷爱的境界时,他们此时不仅想用自己所学的基 本理论进行实践,在人们面前展示,还希望有美国NBA篮球赛的风采的偿试,更渴望自已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队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合作性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成功,发展学生团队精神。

例如:在游戏“运伤员”教学中,我根据这一游戏的特点,要求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员运到目的地。要求提出后,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寻找合作伙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齐心合力,结果,全班很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用于21世纪的复合型的有用人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

[2]《体育与健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