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3:39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1)

一、稳步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0*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蚌埠市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蚌埠市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

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54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

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蚌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

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蚌埠市也成为全国65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蚌埠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2)

200#年,围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某某加快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对资信评级市场的监管,广泛开展征信知识宣传。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200#年征信管理工作情况

(一)继续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管理,促进了银行机构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债权,同时强化了对企业的信用约束,引导企业诚信立业。截至今年12月末,某某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录入xx余万户企事业单位的基本信息及信贷信息,包括贷款、担保、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等,月均查询xx余万次。商业银行普遍将查询该系统作为贷前审批的固定程序,有效地防范了信贷风险。根据对全辖区23个系统用户所在金融机构问卷调查汇总显示,至200#年12月末,通过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查询,共拒绝信贷申请1122笔,约占金融机构信贷受理笔数的1.82%,否定了有潜在风险的贷款302万元,约占金融机构受理信贷金额的4.6%。

(二)积极做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省的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省的成功运行,为推进个人信用管理建立了平台,初步形成了鼓励守信、制约失信的个人信用监督机制。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以来,我省商业银行对数据库查询量不断上升,通过查询数据库拒绝存在信贷风险的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不断增加,系统作用初步显现。据对全省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15家金融机构在7、8月份共受理个人贷款1394笔、金额2.1亿元,受理信用卡345笔。通过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拒绝存在信贷风险的个人贷款167笔、金额0.9亿,占受理的笔数和金额的12%、7.9%;拒绝信用卡81笔,占受理笔数的4.6%。

(三)在市场调研基础上探索开展征信市场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商业银行对外部信用评级需求的调查,研究如何结合商业银行需求开展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工作。通过推动商业银行与评级机构在融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方面的合作,为解决中小、民营、个体企业贷款难问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规范资信评级收费标准入手推动资信评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组织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评级业务成本费用构成的调查和测算,与省物价部门研究制定信用评级按资产总额收费的调整办法,规范资信评级收费标准,防范长期以来信用评级按等级收费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督促省内四家评级机构完成对资信评级指标体系的修订和软件开发工作,推动评级机构提高评级工作质量和评级产品公信力。

(四)配合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开通,积极开展征信宣传工作,推动“诚信某某”建设。今年以来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征信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10-11月,与某某联合在某某高校中开展了“某某”专题宣传活动。各地通过设立咨询台、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个人征信、助学贷款、信用卡及相关金融知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并珍惜自己的信用记录,取得良好效果。

二、2006年工作计划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3)

一、 银行会计电算化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长期以来,会计操作主要是以算盘作为主要计算工具,靠手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随着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数据的要求日益提高,会计职能和有了新的发展,相应的会计数据处理量大大增加,手工处理会计数据的方式逐渐暴露出速度慢、效率低、准确性差等弊端,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操作技术逐步地由手工操作过渡到机械化操作,进而发展到电算化操作。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会计中的,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银行会计电算化,它是一门介于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现代会计学科之间的边缘性科学,正在逐步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概而言之,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诞生,是银行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银行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必将对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 银行会计电算化与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的统称,它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其主要包括: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置和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会计凭证的格式设计,取得,填制,审核,传递,保管等;会计账簿的设置,格式设计,编制,审核,报送要求等,会计档案的归档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续,销毁程序等,会计检查监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等等。应当说,银行会计基础工作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并且其范围也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必须结合银行内部管理的需要和会计职能的发展来理解和界定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银行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工作程序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报表文件统一化以及数据资料完整化和代码化等。会计工作程序化,要求制定一套会计工作的“工艺流程”,编制会计工作流程图,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分解和协调,规定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它们与有关业务操作的信息联系,通过流程图使会计工作的职责范围规范化、条理化、具体化。会计业务处理标准化,就是把会计业务按照银行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会计人员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规范成标准的工作程序的方法,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会计人员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报表文件统一化,要求设计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资料。数据资料的完整化和代码化:完整化是指要有一套完整准确的数据资料,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数据,银行本身的和与银行经营有关的其它各方的数据资料;代码化,就是要把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编制成统一的代码,以便于计算机的识别和处理,提高计算机运算效率,节约运行费用。概而言之,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是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又可以进一步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 银行会计电算化给银行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的变革及对策

(一) 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进行分类汇总反映的类别名称,是银行设置账户、归集和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根据。在银行会计工作中,通过设置和运用会计科目,可以将银行错综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从而保证银行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符合和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银行会计科目处于一种不规范、不统一的状态,与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极不相适应。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资料的统一和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

1. 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类别、名称、编码、核算内容应尽量统一和规范。

2. 为了减少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初始设置工作量,要求会计科目的层次、内容应尽可能统一,并尽可能稳定。明细科目的设置尽量考虑电子计算机系统处理的方便。

3. 会计科目的编码是银行会计电算化中的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科目代码要有扩展性并且位数要适当。银行会计科目代码使用范围广,一旦代码的长度或编码方式发生变化,对整个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但银行的经济活动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会计科目的数量(特别是明细科目)也会随之不断发生增减变化。这就要求银行会计科目编码方案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不改变原有编码体系的条件下可以很顺利地增减科目。与此同时,又要防止代码过长,造成记忆、输入、使用上的不便。

(二)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留存查考的重要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银行会计核算操作的起点和基础,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就不能处理业务、记载账务,就不能向电子计算机系统输入数据———这是银行会计核算的一条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定。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受手工操作方式的影响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会计凭证的处理一般都要经过由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环节。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后,记账凭证主要有三个来源:(1)手工编制的零星业务的手工凭证;(2)其他业务子系统在对业务处理后自动生成的机制凭证;(3)账务处理系统自身产生的固定凭证。记账凭证分为三类:手工凭证、机制凭证和固定凭证。其中,手工凭证是人工编制、手工录入的,后两者都是机器自动编制、自动转录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账的工作量大小,而是凭证的来源。因为这时所有的记账凭证都存储在计算机中,如果不能从中明确地区分出凭证的来源,银行会计以及审计工作就会非常困难。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记账凭证按其来源而不是按会计科目进行分类,是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外,会计凭证也将由以实物凭证的传递为主转变为主要传递“电子凭证”的方式(实行“票据载留”制度)。

(三) 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所组成,是用来分类记载各项经济业务事项的记录薄册,是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依据。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银行会计账簿按其性质和用途可以分为序时账薄、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按照“双线核算”原则的要求,会计人员要根据审核无误码后的记账凭证,平行登记分户账和总账。其中总账和分户账的相互核对即总分核对是保证账簿记录正确无误的关键所在。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账簿的登记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集中自动化处理来完成的,总账和分户账之间不存在相互核对的问题,总分核对已无实质性意义。在账簿的格式问题上,限于打印机的条件,传统账簿的输出在软件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使用中也存在浪费纸张、成本较大的问题,因此,账簿格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否一定要打印输出账簿呢?从信息保存的角度来看,存储于磁介质和存储在纸介质上的效果是一样的。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打印账簿,也只是多一种各查的会计档案资料而已,但这种做法的代价则是费时、费力、成本增加。目前不少实现了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平时并不打印账簿,只在会计期末或检查时才予以打印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所谓账簿只不过是根据记账凭证按会计科目进行归类、统计的中间结果,而在计算机内部不存在手工意义上的各种账薄;此外,将会计账簿分为日记簿、总账及明细账的价值和必要性已经不大。会计电算化以后,只要给出一个会计科目,计算机就将涉及到该科目的所有业务全部筛选出来形成所谓的账簿,而不管这个科目是存款科目还是贷款科目,是总账科目还是明细科目,而且所有的账都可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形式。在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一旦发生错账,应根据不同的错账情况,在分清错账类型的基础上,相应的采用“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兰字反方更正法”等进行更正。而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的条件下,输入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性校验,如会计科目逻辑性校验、借贷发生额平衡校验等,因此,不需要用划线更正法来更改账簿记录。如果账簿记录有问题,那么一定是合法性问题,往往采用输入“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它类似于“红字更正法”,以便留下错账更正的线。

(四) 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叫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或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报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填制方法。具体内容是指从受理或编制凭证开始,经过记账、结账和对账,直至编制会计报表、轧平账务为止的全部处理过程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手工会计方式下,围绕如何减少登账,特别是登记总账的工作量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形式。如常见的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等。在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时,各单位可以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在保证既能准确、真实、及时、完整地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又能简化会计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适应本单位的账务处理程序。银行会计则采用的是科目日结单账务处理程序,它属于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的一个变形。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账务处理程序,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简化转抄的工作量,而不能完全避免转抄。无论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从填制记账凭证到编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中,转抄错误和计算错误都难以避免。为了保证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根据复式记账原理,“账核对”、”试算平衡”等账务核对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这种通过低效率、重复处理来换取账务处理的正确可靠,是银行会计手工账务处理程序的一大特点。在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流程中,记账工作完全由电子计算机系统自动进行,其内部的账务处理流程根据数据流来设计,调整和取消了银行会计中因手工操作或内部控制的需要而人为增加的诸多重复性环节的内容。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整个数据处理过程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等三个基本环节,其控制的重点是在输入环节。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其一切中间过程都在电子计算机系统内部自动完成,而需要的任何信息资料,都可以通过“查询”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处理不会发生遗漏、重复记录和计算差错等手工操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故某些手工操作方式下的账务核对环节将不复存在。总之,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中,银行会计的账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将有新的变革和发展。

(五) 财务报告

财务会计报告是定期反映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有关未来经营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组成,其中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编制会计报表是一件费时、费工、费力的事情。在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反映活动的会计数据以一定的结构存放在会计核算数据库,财会人员只要定义好报表格式、取数公式,机便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复杂的劳动简化了,工作效率得以较大提高。由于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会计报表编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也使得财务会计报告在披露的时间、、方法等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革。此外,会计报表的报送渠道和报送方式上可依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报送报表、报送磁盘或联网传递等不同方式,以随时满足各有关方面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

(六) 会计档案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档案主要是以纸张的形式存放。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档案发生了巨大变化:纸张介质改变为光、电磁介质。磁性介质一般体积小、存储密度大、易于传递、复制和保管,具有纸张无可比拟的优点,类似手工的各种账簿种类、格式在计算机中并不完全存在或并不永远存在,当需要输出这些账簿时,会计人员只需告诉计算机会计科目、日期,计算机就会自动、准确、迅速地生成所需的账簿并显示在屏幕上或从打印机输出。但是,由于磁性介质不能直接识读,数据删改容易且不留痕迹,将会给银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带来新的课题。

(七) 会计工作组织体制

在银行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相互之间通过凭证的传递、交换,建立联系,相互牵制,从而保证银行会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将手工会计对数据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记录的操作方式,改变成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式。银行会计工作组织体制的确立,将主要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依据,手工会计中的岗位划分将被新的岗位划分所代替,如数据录入、审核、维护等。很显然,手工会计工作岗位与电算化工作岗位是截然不同的。具体说来,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工作岗位可划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主要包括:会计主管、出纳、核算各岗、稽核、档案管理等,各基本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的各会计岗位相一致,基本要求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一致。电算化会计岗位指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银行要根据计算机系统处理的特点,结合会计工作的需要,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大型银行和使用大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设立如下电算化会计岗位,即电算主管、软件操作、审核记账、电算维护、电算审查、数据、会计档案保管以及软件开发等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其它中小银行和使用较小规模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银行,可根据本银行的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必要的电算化会计岗位,一些岗位可以由一个人担任,但要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和要求。

(八) 会计内部控制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会计工作中为了维护数据的可靠性、业务经营的有效性和财产物资的安全性等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措施、管理方法和业务处理手续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银行会计手工操作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是通过会计凭证的传递及账务处理程序,规定每个工作点应完成的任务,并在账务处理程序中选择关键控制点,在进行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中,相互校验,相互核对以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时,在账务处理过程中,还通过对账、检验账证、账账、账实各自是否相符等内部控制方式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堵塞漏洞。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电磁介质不同与纸张介质,它能不留痕迹进行修改和删除。此外,计算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环境要求、文档保存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会计电算化下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必然具有新的内容。原来手工会计操作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方式将会被部分的取消或改变,如原来的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表核对等内部控制方式将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更加严格的输入控制;原来通过签章等方式实现的控制,而代之以密码、权限控制实现;控制的方式也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总之,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将由原来的人工控制转变为“人—机控制”。控制的要求更为严密,范围更加扩大。

(九) 会计职能实现

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随着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银行会计职能将会出现转换和扩展,其工作重点由过去的主要是对外编送会计报表,转向利用会计数据加强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过去单纯事后检查和分析,转向全面核算;由过去会计部门只是反映财务情况,提供财务信息,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充分发挥会计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软件逐渐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其管理职能将会进一步加强。各种专业管理系统将会综合成一种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管理信息,为银行进行正确地决策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分析和解决实际,揭示出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挖掘银行内部潜力,为进一步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依据。由此看来,银行会计实现电算化过程中,其支撑环境,包括硬件、软件、技术的选择、技术人员的培训与配置,以及相应组织机构的安排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十)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组织银行会计核算和加强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处理银行会计事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我国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主要是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实现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情况下的一些特定的规则和要求。因此,变革现行银行会计制度,制定融手工银行会计制度与电算化银行会计制度为一体的银行会计制度体系则成为必然。

(十一) 会计人员素质

银行会计手工操作条件下,从事银行会计工作的主要是银行会计专业人员,其业务骨干主要是会计师。在银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所需人员应由银行会计专业人员与计算机人员等组成。对从事银行会计人员的要求是: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而且还要熟悉电子计算机,其骨干应是精通电子计算机的高级银行会计人员。

(十二) 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4)

正如许多其他的国家一样,我们可以了解到,M1和M2的变动相对密切,而M0的变动则具有偶发性并且不同于M1和M2。M2中不同成分的增长率也不相同。对于中国普通储蓄家庭来说,以家庭存款为例来说,从1986年的2201.5亿人民币到2013年的约430000亿人民币。不同于传统的驼峰型曲线,中国的储蓄曲线是U型的。换句话说,在我国更年轻的和稍年长的家庭拥有最高的储蓄率。另外,对于经济增长来讲,Chamon和Prasad用其他的原因解释了我国的储蓄线图。例如,对教育、医疗和住房服务的公共提供下降,这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并且,在我国金融管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借贷金融工具的缺乏,因此,普通家庭可能会建立缓冲库存储蓄,而不是通过在年轻时借钱消费。

在1984年以前,我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来控制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和信用可以视作中间目标。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充当我国的中央银行职能,货币和银行贷款一直作为主要的中间目标,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93年。在这期间,国有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直接融资数量较少。银行提供的信用基本上等于货币总量。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发行信用的提供,鉴于此中央银行控制了整个经济。1994年以后,中央银行开始管理和发行货币总量,并且在1996年M1被作为官方中间目标。

二、货币供给量与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

名义GDP的增长与M1有关,相关检验显示出M1会导致NGDP的变化。例如,在1989年M1的数量触底,与此同时NGDP一年多以后也触底。在1993年M1达到历史高点38.78%以后逐步下降。而NGDP在1994年达到峰值。但是剔除通货膨胀的实际GDP的增长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较弱。另一方面,M1的变动仍然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

传统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总量会引起实际GDP的增加。然而,但是我们从数据中可以得出较高的GDP增长通常在未来会引起较多的货币供给。

如果传统的观点正确,那么人民银行的主要目标就是NGDP的增长,NGDPt和Mt+j在J期是小于零,这意味着货币导致主要产出的变动。接下来,要分析货币总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通货膨胀用CPI进行衡量,当实际GDP较高时候与此相关CPI也较高。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对于预测价格水平更加有用,而不是预测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显示出货币总量与经济增长有及其密切的相关性。但是,货币供给似乎滞后于实际GDP增长并且导致通货膨胀。由此可以看出,内生的货币供给这个思想是由数据支持的。

通过实证检验,ADF检验在置信区间1%的条件下,残差数值是-3.6891.另一方面,RGDP、M1、CPI,在分别取对数之后进行实证,结果显示三者是共同体。怀特检验表明可能有假设等式存在。由此,怀特标准误差被用于修正标准错误。运用总-分策略,解释变量在ECM模型中被缩小。虽然,ECMM1的系数有预期的作用,但是这个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断点测试表明,在经济改革之后会有一个结构断点。同样的方法运用于M2,结果显示:ECMM2的系数在5%的置信区间下显著。ADF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M1、lnCPI并没有协整关系。因此ECM等式是成立的。总之,钱的流速处于下降趋势,货币总量与产出仍然保持稳定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民银行为什么将货币总量作为重要的官方中间目标政策。

三、中国货币总量的可控性

货币供给通过三种方式增加,第一种通过存款乘数;第二种是外币的净流入,例如贸易增加;第三种是从公司获得的外国通货收入兑换成本币。因此,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第三种方式的增加主要通过政府借款。中央银行可能不会直接控制货币供给,但是它可以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货币创造的三种渠道。传统的三种方式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这三大工具影响基础货币或者是货币乘数。下文,即将对其中的两个进行分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如何控制货币总量。

货币政策的基础包含通货的流通和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1978年改革之前,人民银行经常不得不被动的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或者用来促进生产。因此M0增长率波动十分严重。在经济改革之后,基础货币中货币资金的比例下降,增长也趋于稳定。基础货币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存款准备金。从央行借来的资金对于央行本身来说是提高基础货币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这种方法,货币发行和存款准备金,央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基础货币。但是这种机制会随着时间而减弱。近些年,特别是四大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流动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借款依赖越来越小。

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导致外币大量流入,取代了中央银行的借款。这些成为中央银行扩大基础货币的最重要途径。伴随着货币和资本大量盈余的出口导向型增长策略引起外币的大量增加,与此同时,与外汇汇率挂钩。在汇率控制下,央行代表政府控制汇率。企业要把其收入存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将其储蓄存到中央银行。购买外币兑换本币或者增加存款准备金已经成为央行扩大基础货币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抵消央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人民银行采取两种措施。第一种是减少央行贷款。然而,随着这些贷款总量的锐减,从相对和绝对时期来看,这种方式逐渐失去效果。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是发行央行国库券。从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央行在较短时期内大量发行国库券。然而,央行通过发行国库券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能部分的使其失去作用。基础货币不可能由央行完全主导,至少被目前的传统理论认可。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5)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与证券持有人进行证券买卖,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市场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已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灵活有效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运用这一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而我国中央银行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本文针对我国中央银行十几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和实际效果,将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公开市场业务运行的一般规律,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央银行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历程

1.公开市场业务的启动与恢复期(1994~1998年)

199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于1994年3月启动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6年4月又启动了买卖短期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当时交易对象只有14家商业银行,交易工具只有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交易品种只有正回购一个,交易方式非常单一,每次的招标数量很少,只有1~2亿元的规模。1997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基本上停止了。

随着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推行,以及1998年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1998年5月央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并实行了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并能进行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交易对象从1996年的14家增加到29家,同时把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纳入了交易工具之列,增加了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和底价价格招标两种交易方式。当年人民银行共进行了36次公开市场操作。至此,公开市场业务开始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

2.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期(1999~2001年)

1999年至(整理)2001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谷,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中央银行除了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到6%外,还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1999年9月以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加大了对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的现券买入力度。1998年和1999年,我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基础货币2600多亿元,占两年基础货币增加总额的85%。2000年底,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为1804亿元,占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新增基础货币的63%。2001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走出低谷,随着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全年外汇占款增加3813亿元。全年开展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54个交易日,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年末净回笼基础货币为276亿元。

这一阶段的公开市场操作改变了过去以回购交易为主的方式,增加了现券交易方式。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只净回笼了276亿元的基础货币。2001年公开市场操作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也标志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

3.公开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期(2002~2005年)

2002年至2005年我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中央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开始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调节基础货币投放。这一时期公开市场操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大幅增加。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银行间外汇市场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从银行间外汇市场大量购买外汇,外汇占款大幅增加。2003年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11459亿元,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6098亿元。

(2)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以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为主。中央银行针对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的情况,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占款、财政库款及现金等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的基础上,适度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从2002年6月25日至12月10日,中央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2003年共开展59次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公开市场债券交易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3186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0492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2004年共开展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9971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3281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2005年累计回笼基础货币35924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22076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量相当于2004年的2倍多。

(3)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方式,加大基础货币回笼力度。2002年9月24日,将2002年以来(6月25日至9月24日)公开市场业务未到期的正回购转换为中央银行票据,实际是将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央行持有债券为质押的正回购债权置换为信用的央行票据债权,转换票据总额1937.5亿元。2003年4月22日中央银行直接发行了期限6个月的50亿元中央银行票据,之后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全年共发行63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为7226.8亿元,发行余额为3376.8亿元。2004年共发行10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亿元。2005年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2788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20662亿元。4年共转换和发行央行票据的总量为52118.3亿元。

(4)采用交易品种与期限的组合,保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从2003年起,中央银行针对市场变化,采用短期逆回购与发行央行票据、发行央行票据与买入现券等不同交易品种与期限的组合,既体现了央行坚持基础货币稳定增长的政策意图,又有效缓解了偶然性、季节性因素引发的短期流动性问题。此外,2004年中央银行还进一步完善了公开市场业务决策制度、交易制度和一级交易商管理制度,推进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操作品种和技术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创新。

4.公开市场业务的逐渐成熟期(2006~2009年)

2006年以来,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现实状况,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了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1)坚持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回购操作为辅的原则,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2007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07万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3,4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00亿元。2008年7月份起,逐步调减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3万亿元,其中各季发行量分别为1.78万亿元、1.17万亿元、9810亿元和3710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5万亿元。2009年共发行央行票据1.3万亿元,9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3.9万亿元。

(2)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2007年初,中央银行灵活掌握正回购操作期限和规模,缓解商业银行春节前的支付清算压力;特别是国债发行后,逐步加大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力度,全年共开展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年末余额6200亿元,比年初增加5600亿元。2008年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进一步提高了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全年累计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年末正回购余额为3622亿元。2009年开展正回购操作8700亿元。

(3)创新操作工具,优化操作期限结构,促进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2007年,为缓解中央银行票据集中到期投放流动性的压力,于当年1月末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较为深度地冻结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并实行市场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多次针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定向发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共计555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2008年,为了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和微调作用,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此外,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新情况,研究创设了短期招标工具(TAF),及时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境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4)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2006年上半年,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中有升,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从年初的1.90%上升到6月末的2.64%o;下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加大,中央银行适时灵活选择价格招标或数量招标方式,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稳定在2.80%左右,对于稳(整理)定市场预期、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7年,通过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如当年3个月期、1年期和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上升90、126和155个基点,进而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2008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步下行,如1年期、3个月期央行票据和28天正回购操作利率,分别较年内峰值累计下行约180个基点、240个基点和230个基点。2009年,为了适应新股IPO重启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加大且有所上行的新变化,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由小步上行到逐步企稳,如28天期正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操作利率分别企稳于1.18%和1.33%o,较年初分别上升28个和36个基点;1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企稳于1.76%,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发挥了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二、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日趋发达,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以及货币供给调控模式的转化,公开市场业务作为适应市场调控的政策工具,将是我国央行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佳选择之一,其发展将会呈现如下趋势

1.操作规模扩大化

随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市场化的发展,拥有证券资产规模也逐渐扩大,截至2009年12月,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为15661.97亿元人民币。另据测算,2009年,23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总计2669亿元,发行量为上年的3.7倍,这也可以作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再加上近几年来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条件。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已增加到50家,今后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一级交易商行列。因此,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满足金融机构体系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其交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2.操作工具多元化

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广泛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其交易工具已经涉及到金融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工具(如政府债券、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商业票据、存单、外汇、外汇基金票据、政府指数债券、货币市场债券等)。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工具也已扩展到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中央银行票据、外汇等多种类型,今后随着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金融市场的日益发达,尤其是货币市场的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工具越来越丰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余地将会更大,各种操作工具的合理搭配和组合已成为可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种类会越来越多样化,交易方式也会更丰富。

3.操作价格市场化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6)

一、当前基层金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地位有待提高

因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地位弱化,对统计工作的定位基本是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无法充分体现金融统计本身具有的信息、咨询、分析、监督等职责。统计部门如仅作为数据报送的主管部门,其地位和作用在商业银行内部已呈边缘化。

(二)基层银行统计工作基础薄弱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许多基层银行没有配备专职统计人员且存在一人多岗情况,对统计报表工作疲于应对,没有建立统计制度或统计制度不完善,无法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统计人员频繁换岗或离职,不仅容易造成工作脱节、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且造成历史统计资料缺失。

(三)基层银行与上级总分行之间的统计信息传递不畅,影响数据质量

商业银行总行的统计部门是全行的统计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行统计系统的管理、数据源和报表口径的编写等,各基层行在总行的管理下开展工作,如果总行对基层行数据情况了解不充分,仅单方面的要求基层银行执行,单向的信息传递关系很容易压制下级行的能动性,造成统计工作上下不通畅,容易出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四)数据录入质量不高,报表上报不及时

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已得到了广泛运用,银行业务在基层网点办理,如果在业务数据录入环节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质量,就不能保证金融统计报表内容的准确、完整。目前基层金融统计工作已实现上机操作,但是手工采集统计数据要录入到计算机中,难以杜绝数据的录错、漏录现象;而且,在数据上报过程中也常出现人为的延误报送时间,不能体现出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也影响金融统计报表汇总与统计信息的。

(五)基层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银行统计人员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熟悉银行业务,还具备必要的沟通协调能力。但在基层银行,有的单位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不愿意把综合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放在统计岗位,常常让新人、不熟悉业务的人去从事统计工作,严重影响了金融统计工作质量。

二、改进基层金融统计工作的对策

(一)重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基层银行统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金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做好统计人员配置和内部协调工作,要配备满足金融统计工作需要的统计专职或兼职岗位,分工明确,职责要清晰,实行A、B角,加强数据的复核。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未经岗前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经考核不适宜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进行调整。

(二)建立健全基层银行统计管理制度,依法进行统计活动

为提高统计服务工作质量,保证金融统计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基层银行应建立全面、科学和有效的统计管理制度,例如:统计管理办法、统计考评办法、统计现场检查办法等,加强对数据质量的约束和激励。为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还应做好内部审计把好数据关。在日常工作中,应以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依法开展金融统计活动,严格查处、打击各种违规违法行为,落实各环节责任,将基层银行金融统计监管执行落到实处。

(三)加强统计资料的报送、应用和存储

基层银行金融统计工作中,应加强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认真复核,减少迟报、漏报和数据差错。可以先建立数据报送流程管理和报送联系人制度,对基础工作中统计数据的采集、录入、调整、汇总等都进行严格检查,对于因责任心不强或统计知识水平问题造成的差错,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及时加以解决。总行与分支行之间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提高基础金融统计工作的质量。再者就是实行数据共享,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框架,为本行经营决策提供参考,发挥金融统计分析的决策作用。最后要做好统计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存储,对基础金融统计资料做好“双备份”,分类存放和专人管理,当人员变动时,做好交接存档工作,保证统计资料的连续性,以提高数据的研究和使用价值。

(四)提高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因统计工作及时性的特点,统计人员经常是节假日加班加点的工作,因此要为基层统计人员创造宽松的工作、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在薪酬方面不能低于其他岗位人员,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相对稳定。要提升信息系统对金融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把基层银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统计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把主要精力放在统计分析等高附加值工作上,充分发挥统计的预警、决策作用。

(五)提升基层银行统计人员的素质

新金融经济形势下对统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重视对基层银行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习新业务、新制度、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金融统计人才。还应定期对基层银行报送的数据质量进行考核评比,评比结果与奖金挂钩,以达到激励目的。

三、结论

综上,做好基层金融统计工作,不仅可以提升基础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为银行经营活动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还能为我国宏观调控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快速、准确和全面的统计信息。因此应尽快解决当前金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辉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10(26).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7)

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起点,货币资金的管理责任重大。自在市局从事出纳工作以来,我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现金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关于各单位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规定,办理市公司的日常费用报销业务。为作好现金的管理,并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我坚持日清月结,作到每日库存数与现金日记帐余额核对,确保帐实相符;月末现金日记帐余额与现金总帐余额相符。作为银行出纳,我认真把握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办法》和财政部关于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到了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在单位财务制度范围内办理银行存款、取款及转帐业务,对不符合制度的资金业务坚决不予办理。同时,我还注重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及单据管理。结合市公司资金活动的特点,单位银行户头达30多个,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及注销等环节我都要一一把关,确保不发生因票据引发的资金安全问题。每月结束后定期主动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确保了单位资金的安全与会计核算的准确。XX年年6月至2014年9月我在市公司投资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出纳工作。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现金及银行结算制度和公司的资金使用要求进行资金结算活动,确保了在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三个项目的资金作到了专款专用。

2、深入学习《会计法》,积极参与会计基础规范工作。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8)

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起点,货币资金的管理责任重大。自在市局从事出纳工作以来,我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现金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关于各单位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的规定,办理市公司的日常费用报销业务。为作好现金的管理,并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我坚持日清月结,作到每日库存数与现金日记帐余额核对,确保帐实相符;月末现金日记帐余额与现金总帐余额相符。作为银行出纳,我认真把握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办法》和财政部关于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到了严格按相关规定和在单位财务制度范围内办理银行存款、取款及转帐业务,对不符合制度的资金业务坚决不予办理。同时,我还注重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及单据管理。结合市公司资金活动的特点,单位银行户头达30多个,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及注销等环节我都要一一把关,确保不发生因票据引发的资金安全问题。每月结束后定期主动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确保了单位资金的安全与会计核算的准确。xx年年6月至XX年9月我在市公司投资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出纳工作。在此期间,我严格按现金及银行结算制度和公司的资金使用要求进行资金结算活动,确保了在个人职责范围内的三个项目的资金作到了专款专用。

2、深入学习《会计法》,积极参与会计基础规范工作。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9)

11月10日,工作总结:完善客户石松项目调查报告,出具反担保清单,盖章交银行。整理客户流程表,梳理客户操作流畅。跟进银行客户进度情况,更新客户进度表。制定客户周再银,个人资产证明。传真银行。方利群客户石松交接工作,客户石松申请表格盖章。助理崔冲,祝:工作顺利

11月11日,工作总结:去客户尹建军水产市场取客户提供资料,10月份出库单据,尹海青资产证明房本,送方庄民生银行。搜寻各个银行最新贷款政策学习,了解最新政策导向,询问公证处客户陈耀胜的合同公证情况。询问客户周再银个人资产落实情况,制定客户石松的委托贷款合同。助理:崔冲,祝:工作顺利11月14日,工作总结:邀约周再银客户下周签约公司委托贷款合同。撰写芮海平客户项目调查报告,整理,复印客户叶胜勇基础资料。撰写整理客户周再银委托贷款合同,公司领导签字。跟进银行客户石松审批进度,客户高云箭部分房款,更新客户进度表。助理:崔冲。祝:周末愉快11月18日,工作总结:1、电话通知客户周再银中午具体时间,来公司签约委托贷款合同,告诉其所需要带基础资料原件、公章、公证费用。2、电话邀约客户沈则龙,去客户公司面谈,因客户茶楼装修时间定在下午。3、撰写客户沈则龙项目调查报告。4、客户周再银来公司签约委托贷款合同,告知明天打保证金到我司账户,尽快为其开通额度。5、客户沈则龙因没有时间,电话沟通贷款流程收费项目介绍,因感觉额度太少,房本只能覆盖200万。公司收费太高,在考虑一下。6、整理客户石松资料,为明天客户上会做准备。助理:崔冲。祝:工作顺利。11月20日,工作总结:1、告知客户石松,让其紧跟银行审批进度。告诉其利弊关系,争取尽早签订公司委托贷款合同,公司出具相关文件,尽快为其放款。2、客户周再银来公司缴纳保证金,保证金总共15万元,由于账户钱不够,昨天晚上打款14万元,今天送现金1万元缴纳财务。3、指定客户尹建军委托贷款合同,告知银行已经审批。邀约合同签订时间。由于涉及人员较多,合同就较多。提前通知客户,让其提前准备。助理:崔冲。祝:工作顺利11月24日,工作总结:1、复印客户尹建军等人的基础资料,客户尹建军合同较多,签约人员就较多,因签约客户不能一次性来齐,需要分阶段签约,出现部分瑕疵,上午修改公司合同。2、撰写客户叶啸项目调查报告。客户叶啸浙江人,在京从事镜片销售工作,年流水400万,借款100万。反担保物足值。客户基础资料现在还未补齐。银行客户经理说尽量公司审批后在补充。缺少资料不是太多,问题不是很大。3、跟进客户石松审批进度,从客户石松那了解到,周五银行客户经理告知为需要几天。继续跟进。助理:崔冲。祝:工作愉快11月27日,工作总结:1、客户郑向平保证金发票让财务开了,邮寄个客户,告知客户尽快把保费壹拾万零仟元打公司账户。客户告知收到发票后就打款。2、跟进客户石松进度,客户告知由于前期在西二环做的贷款,由于到期还款后银行再次放款需要扣除半分之三十不能重新放出。银行为客户做的流程,银行有多少钱的额度让客户还款多少,然后再马上放出。此方法最终导致客户石松在一个月内有连续6次逾期。需要银行开具证明。具体事宜继续跟踪。3、新增客户连正林做服装生意,年流水2-3千万,在永清购买13亩地,想做300万左右贷款。目前客户还在考虑之中,通过调查认为基本符合公司所担保条件。助理:崔冲。祝:工作顺利11月31日,工作总结:1、催促客户周再银,缴纳保费,保费金额四万伍仟元。客户告知今天给工人发工资,没有时间,明天上午给打入公司指定账户,并电话通知。2、催促客户郑向平,缴纳公司保费,保费金额一十万伍仟元。上午已经缴纳到我公司账户。3、整理尹建军委托贷款合同,由于中间有部分合同字样错误,合同较多。客户签约人员不能一次性到期,还有部分需要补签字。3、跟进西单支行介绍客户连正林资料准备情况。客户打算先操作但暂时可能不需要用款。准备玩资料给电话联系。助理: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网。祝:工作顺利

工作总结

2011年11月份工作完毕,总结如下,请领导给予指正。

目前跟进客户进度如下:

客户叶啸民生方庄支行100万三年期贷款,调查报告已经撰写完毕,反担保清单已经完毕,等待公司上审贷会。

客户连正林民生西单支行300万三年期贷款,客户正在准备资料。

目前操作客户3笔,总贷款金额:560万元。

以上是师傅欧阳安排并目前自己跟进客户进度,请领导审阅。

个人总结:

11月份已经过去,来公司四个月的时间,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感受着公司大家庭的和谐共处,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公司业绩的突飞猛进。通过来公司三个多月的学习,目前对公司贷款流程业务操作已经熟悉并开始运用到实践中去。目前在师傅欧阳的安排下已经开始独自接洽银行业务,独立操作公司小额贷款客户的办理工作。在操作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及时和师傅欧阳沟通并加以改进,以便更好的服务客户。目前自己独立操作的客户有两笔。正在沟通当中的有一笔。通过这三笔业务的实践,个人总结如下:

1、 在银行接洽过程中还稍微有些生疏,通过后期接洽不多增多会有所转变

2、 在独自去面谈客户时,基本几个大的原则性方面问题,不会出现问题。目前感觉面谈客户,条理性还需进一步改进

3、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以便在于客户沟通过程中能够游刃有余

4、 继续深化专业知识,掌握各个银行贷款流程以增加客户洽谈时贷款方案选择

5、 顺利操作好这三笔业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10)

1 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1)严密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银行的组织结构是对银行经营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因此国外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做到职责分工合理,使银行能顺畅地运行和有效地执行领导者的管理意图。为防范各部门和银行员工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产生隐瞒欺诈行为, 一般还专门设立了独立于其他部门, 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

(2)完善的会计控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部门是银行内部的第一监控部门, 因此国外许多商业银行都赋予会计主管或财务总监以特别的权力和地位。

(3)相互独立的业务部门和明确的职责。银行业务的性质要求银行每一项业务至少应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因此, 各职能部门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以达到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效果。

(4)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银行以安全经营为本, 每一项交易一定要有不同的人进行审查和批准, 任何人的权限都不能是无限的。为此,国外商业银行都设计了一套控制资产风险的授权审批程序,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管理和外汇交易控制上。

(5)高度的电脑化管理。随着金融工具的日益现代化, 国外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电脑在内部管理上的应用, 以改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手段。

(6)合理有序的内部检查制度。一是总行业务部门对分行的检查,包括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专题报告,以及召开分行长座谈会听取汇报等等; 二是总行审计机构对分行的定期全面检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三是银行内部的自我日常检查以及聘请外部会计师查帐。

2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水平

(1)重构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务院局级企业法人,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实行一级法人制,在现行体制和经营机制下,改造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一定难度。但近几年新成立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应根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总经理) 负责制,保证董事会是全行最高权力机构,切实发挥董事会在银行发展方向,重大业务决策和宏观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在此基础上,改革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稽核体制,实行对总行法人负责的内部稽核制度, 加强总行对稽核工作的垂直领导。

(2)商业银行要有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一是严格岗位分工, 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二是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三是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授权审批机制, 保证资产运用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一直未能有效解决银行内部审批程序和分段授权问题, 以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权力过大, 资产风险不易控制。

银行基础工作总结篇(11)

企业是一个经济、技术和心理的复合体,而企业文化则是这个复合体的“灵魂”。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环境里,企业文化的作用不仅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制约着商行发展战略的选择,并影响着商行发展目标的制定,左右着发展战略的实施。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各地支行网点的不断增加,国有商行总行的母文化在从上而下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不打折扣的全盘保留,并且各地的分支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有多少行为观念受到了当地地区亚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国有商行的分支行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较总行机构更加的复杂化。如何能够将总行的母文化与当地的地区亚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便成为分支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建设银行SX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例,来进行母子文化融合研究。

一、建行母文化的发展

自中国于2002年加入WTO后,国内放开的产业中,金融业也是最被担心受国外金融资本冲击的产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优势,企业文化的建设也越来越被领导者所重视。建设银行的管理团队,从建行的实际出发,结合建行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总结了在改革中的经验教训,针对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难题,适时的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以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家园文化”的要求,标志着建设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家园文化”的重点是:坚持一核心,抓好两基础,遵循三原则,着重四过程。

(一)一核心

一个核心就是以“以人为本,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核心”。现代企业的发展已经不能仅靠物质利益来吸引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还必须有对员工精神层面的关怀因素,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激励员工为企业、为组织、为家庭、为个人奋进。

(二)两基础

两个基础分别是指,一是以继承建设银行特色的中华文化为基础;二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为基础。建设银行作为传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在成长的土壤里自然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改制后的建设银行作为股份制企业,必须结合现代的管理科学理论,才能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足够的实力迎接来自外资行以及国有区域性商业银行崛起所带来的压力。

(三)三原则

一是“家园文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体现先进性原则;二是“家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继承性原则,建设银行作为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国有商业银行,它在过去年代中培养出的一些优良文化元素依旧值得保留;三是“家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简易可行“逐渐深化”的原则。

(四)四过程

“家园文化”的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主要分为四步来进行,从初始的策划和设计,到第二步的组织建立,第三步实施过程,最后再是总结和评价。

二、SX地区亚文化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基础分机构的企业文化总是受到上级母文化的影响,分机构的企业文化总是在对母文化的分解、选取、吸收、固定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其吸收的内容与程度大小又受到当地地区的人力资源环境以及亚文化的发展的影响。因而,考虑地区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非常中重要的,在发展过程中,地区亚文化会随着基础机构以及当地文化的变化而慢慢的文化产生作用,从而形成自己具有独特性但是有事产生与母文化的企业文化。但是要分析地区亚文化的研究现状,我们必须从当地的历史开始。

SX市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城市,但是它一方面是一个全国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但是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SX市的革命性活动一直延续到中国新中国成立,由此可见,奋起拼搏、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一直是SX人们为之信奉和推崇的亚文化,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在如今激励的市场环境下,银行的市场竞争激励程度也日益白热化,而具有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是保持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文化又是影响员工行为与思维的决定性因素。因而,银行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建设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能反应当地的地区亚文化的特点与精髓。一方面能够被员工所认识并且很好的接受,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内部高凝聚力,提高员工在竞争过程中的竞争力。

在同系统中,其他同等规模的基础分机构银行相比,SX分行存在着一下差距与不足:业务规模较小、发展速度慢、机构网点较少及人员总量不足等。因而,如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寻求一条稳定快速发展的经济道路成为了SX分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SX分行首先充分考虑到SX当地鲜明的红色文化背景,其次根据所在地区并深受人们坚信的并引以为豪的奋勇拼搏、不畏强权的奋斗精神,建设性的提出了“狼性文化”的想法。

三、建行母文化与SX地区亚文化的融合

基层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基层单位的特点,基层企业文化建设大同小异,甚至是简单的重复与抄袭,基层单位的独特性不能够得到有效体现,影响到企业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从而影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二是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有些基层单位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需要随着本地区的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创新,从而使企业文化由原来的积极作用转变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由于基层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当某一区域的优秀企业文化移植到另一区域时,并不一定会出现积极的效果,相反可能会阻碍当地企业文化的创新。

建行SX分行并没有将母文化在基层地区中完全复制,而是在充分领会建行母文化中“家园文化”内涵的情况下,结合当地亚文化的特色,学习和研究狼的特性,创新出具有SX分行特色“狼性文化”,并将狼的特性总结归纳为“团结、协作、攻击、忍耐、坚持、彻底”。

(一)团队建设

以“狼性精神”开展团队建设。在员工层面上,启发员工在市场营销上的“狼性”,以“狼性精神”审视业务拓展、检验团队合作、衡量工作力度、看待工作成绩;在领导层面上,以狼性精神建设加强领导团队建设,倡导“团结、拼搏、务实、专业、清廉”十字原则,切实贯彻建设银行总行的战略及经营意图,打造优秀团队的“火车头”。

(二)部门设置

以“狼性精神”推进部门设置上的优化整合和战略转型。2008年,SX分行作为建设银行“内设机构、营业网点和人力资源”三项优化整合的试点行,积极精简本行部门和人员,将12个部门精简为5个,重新布局营业网点,将人力资源配置重点向一线倾斜。2009年,SX分行作为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岗位设置的试点行,继续深化三项整合工作,推进区域责任主体行建设,实现SX城区8个营业网点对公业务横向集中工作,完成全行14个网点岗位人员的标准配置工作。

(三)业务发展

以“狼性精神”推进业务发展。一是贯彻落实“存款立行”的战略,2008年一般性存款新增6亿元,2009年前三季度一般性存款新增9亿元,2010年底全口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二是贯彻落实“贷款强行”的战略,协助建设银行省分行与SX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融资总额为200亿元的银政合作协议,向SX市城建项目投放8.7亿元贷款,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为全行的价值创造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贯彻落实“中间业务发展兴行”的战略,依托资产、负债业务大发展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大发展。

四、小结

伴随着企业逐步的全国化甚至全球化,由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塑造过程越来越受到挑战。面对着众多的跨越各个地区的基层分支的企业文化建设,统一的标准化文化建设已经不复存在。在总公司母文化的框架下,结合当地地区亚文化的特色,构建出适合本地基层企业的文化开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新的探讨方向之一。本文以建设银行SX分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为例,介绍了SX分行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母子文化融合过程。如何考虑跨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对基层机构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则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范福泉,张勇.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初探[J].国际金融,2002(05).

[2]陈伟.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问题探索[J].辽宁经济,2003(09).

[3]陈晶平,蒋雪.花旗银行与中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比较分析[J].金融经济,2008(08).

[4]林芳莉,陈光美.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5(01).

[5]于晋萍,田耕荣.建立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J].现代商业银行,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