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导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4:34

大学生导论论文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1)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进.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就业途径和机遇:同时.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准确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作为大学教师的特殊群体.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他们熟悉学生的情况,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理应在当前的就业指导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班的事,一些低年级辅导员对就业工作甚至不关心。即使有的辅导员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对就业指导目标的深层思考,把提高就业率看作唯一目标,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满足于一般的就业信息服务、求职技巧等,而忽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

(二)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指导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较为简单。

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会开展就业指导,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的指导。形式和内容比较分散、单一、针对性差;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协助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机构开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接近学生.广泛收集第一手学生就业动态的优势,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进行生涯规划和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全程化意识薄弱。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纷繁复杂,很难有大量时间花在就业指导工作上面,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所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只能“临阵磨枪”.没有形成从入学到就业全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诚然,出现以上现象与辅导员事务繁杂的工作性质和辅导员队伍年轻、缺乏经验等自身特性不无关系,然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认识不到位。如果说整个高等学校就业工作是一个有机系统网络的话.那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个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找准结点、准确定位是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道德的引导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亟待转变,职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有了新要求,就业所引发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这些都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首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择业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择业过程中求“满意解”而非“最优解”,避免选择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他们的创业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这样一旦机会来临,学生就会抓住机会进行创业,并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其次,指导学生了解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对个人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另外,辅导员应强调就业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教育学生在就业中避免违约、毁约、伪造材料等不诚信现象。

(二)就业形势、政策的宣传者。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每年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信息等也需要毕业生们及时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将会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差错。辅导员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一线直接责任人,应该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

学生一进入大学,辅导员就应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可从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四)就业心理问题的疏导者

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引发焦虑、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问题。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完善自我。

(五)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者。

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包括: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以便用人单位了解情况时及时调阅: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其他相关渠道为学生采集有用的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学生本人的有效沟通:为毕业生做好个人自荐和集体推荐的材料:帮助学生策划面试:开展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讲座活动。等等。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辅导员如何发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丰富就业指导知识

辅导员要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必须丰富自身的就业指导知识.包括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求职择业技巧及相关心理知识等。要做到这些,就应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建立健全学习机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训,即多听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学者开设的辅导报告和专题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参加就业指导相关培训,特别是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的相关培训并争取取得资格证书:二是多实践,即把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的同时检验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贯穿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认真地思考找出在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和理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再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树立全程化意识,突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树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意识。辅导员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大一应侧重于指导学生适应和规划大学生活。教育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概念,培养职业意识。大二应侧重于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塑造和完善自己,激发专业兴趣,建立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大三应侧重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大四应侧重择业技巧指导,调整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教育学生把个人成才同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2)

第二,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各种就业创业信息繁多,但是大学生能够把握的有用信息较少,所以辅导员要善于利用相关力量,广开就业渠道,广收就业信息,搭建学生就业创业的信息咨询平台,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搭桥铺路。同时,通过亲身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实地巡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第一手宝贵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统计工作,把学生的个人简历整理好,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学生。

第三,重视大学生就业,担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责任。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创建个性化职业咨询体系,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的各项工作。自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包括外貌特征、身心健康状况、个性特点、技能特长、兴趣爱好、家庭住址、家庭收入情况及贫困程度、家庭主要成员及职业、主要社会关系、校内人际关系等信息建立学生数据库;以学生职业心理测评、职业课程作业及实践报告为依托,创建包含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职业能力测试与咨询档案、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体系的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档案,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职业指导。[1]让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教育、求职面试训练、顶岗实习,到采集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求职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参加“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洽谈会、签订就业协议书、上岗试用等环节都得到指导帮助。

辅导员要全面指导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一,辅导员要通过德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大学生也从“天之骄子”变成“天之焦子”。辅导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可以通过讲座、交流、课程培训等多样的形式,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确立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就业观念和心态,准确定位,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摆脱传统的就业观念,看清大城市、大单位的职业前景,避免片面追求报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积极宣传中央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在不断积累经验、增长阅历、历练心智,拥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和人脉关系之后,再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缓和我国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第二,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创业意识,通过“五进”活动提高就业能力。我院邝邦洪院长提出的“进课室、进图书馆、进体育场、进实验实训室、进社会”的五进活动理念,对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培养就业能力的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形式,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成为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人,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介绍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让学生明白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培养独立思辨、实践的能力以及如何让自己成为雇主青睐的人才。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进教室、进图书馆”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考取各类对就业有用的从业资格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择业能力。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篮球赛、毽球赛、羽毛球赛、校运会等阳光体育活动,既能劳逸结合强健体魄,又能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辅导员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海通杯”、“用友杯”、“银行技能”、“模拟沙盘”等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实践性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辅导员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就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如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模拟经营节”、人才市场招聘、创业项目推介市场、网上市场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就业经历、创业历程,了解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再如,鼓励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暑期“展翅计划”实习见习行动、社区探访等活动,围绕专业和兴趣到社会中去实践体验,这样既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受挫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产生学习动力,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方向,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有效地为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

第三,辅导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协助解决就业心理问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面临挫折和失败,从而产生自卑、焦虑、茫然、嫉妒、盲目攀比、消极依赖及失落等心理压力或障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首先,辅导员可以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如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尽量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以后的职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方法,为求职挫折做好准备;引导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从小事做起,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并在就业过程中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态度和作风,从而顺利实现就业目标。其次,对已出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个性化咨询服务和调试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消除就业难毕业生的习得性无助,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在就业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主动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通过个别交谈、电话咨询、邮件咨询、个案研究等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有关简历的准备以及求职的技能、技巧、策略等方面的个性化就业指导,适时给予学生正面引导和积极评价,调整他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让他们树立就业的信心、制订符合自己的就业方案、学会求职面试的技巧,沉着、冷静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困难,以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辅导员可依托学生组织,立足宿舍阵地,发挥朋辈教育影响力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3)

作者:张旗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大学生没有将学习到的法律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机会,了解到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很难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无法树立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大多数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是由德育教育人员,甚至高校行政人员担任或兼任的。他们大部分并未受过系统化的专业理论训练,也没有解决法律问题的实践,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时期,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和自主。普及法律基础课程,虽然能使大学生短时间内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这种浅层次的法律知识的灌输并没有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的精神和价值并没有被学生完全理解,其思想意识中缺少公平、正义等基本法律理念,更谈不上对法律的信仰。当这些问题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发生矛盾冲突后,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和排解,就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法制教育尚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很少有高校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恶性极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引发了社会对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和质疑,没有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原因之一。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承,而是对于大学生求知、做人、做事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法制教育,实现精神道德和科学知识的均衡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法律基础课程包含法律知识和法律知识的运用两部分。根据法律基础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必须加强并且重点突出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突出学生在该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式教学,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追求真理和善良的品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学校园,而经过长期沉淀的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和浓厚的感染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民主和法治精神,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错必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在校园建设和问题处理时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同时,应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可以与司法部门配合,请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法制讲座或专题讨论,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加强法律课教师的培养法制教育是一项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要求很高的综合性教育,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基础课程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法律基础课程教师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还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适合本校教学发展实情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准。

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当今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复杂多变,人们受到多元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的冲击。由于大学生活而导致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又更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法制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方面,与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高校能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大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疏导和排解,就能预防和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等而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有效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果。当然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不能单单靠几堂法律基础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高校学生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教育人员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4)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既是新时期历史任务的迫切要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殷切希望,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团结和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坚持了党员的先进性。只有坚持党员的先进性,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有坚实的基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有保证。

中国共产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全党正在深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根据《中国共产程》、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中共贵州省委高校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这里仅谈一下在高校如何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

一、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学生,坚持标准,严格程序,切实做好发展学生党员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培养学生党员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做好教育培养工作。要积极组织要求人党的学生认真学习并全面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实质及深刻内涵,以此武装头脑,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另外,还必须积极认真地选拔要求人党的学生优秀分子进人党校学习,让他们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纲领,了解党的性质、组织制度及党的组织纪律等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以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学习生活,使这些要求人党的优秀学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应要求他们在学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社会组织能力,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加人中国共产党。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和慎重发展的原则,近两年来,我院党总支做了大量的组织培养工作,发展了学生党员129人,其中在校生党员79人,在校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19%,基本上达到了低年级班班有党员,二、三年级班班有党小组,四年级班班有党支部的目标。除此之外,学院还成立了学生综合党支部,由作风素质好,思想觉悟高的年轻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强化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实践证明,所发展的学生党员都能按“三个倪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维护稳定,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加大力度与时俱进地做好学生党员中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工作

学生人党后,要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按时过好党组织生活,不断组织他们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现实的各项方针政策,使他们了解政策、知道法规、遵守纪律、审时度势,在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使自己无愧于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时,要教育他们必须认真刻苦地学好各门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我们旅游学院的专业知识课中,要求学生要加倍学好大学英语、旅游经济学、旅游写作、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概论、管理学原理、法律基础,以及旅游民族学等等。为了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要求,我院还开设了形体课、礼仪礼貌课和饭店前厅运行与管理、饭店营销实务、客房运行与管理、客房和餐饮操作、旅行社经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毕业时要有英语过级证、计算机中级证、导游证、普通话证、毕业证、学位证书及有关荣誉证书,让广大学生及新培养的党员学生为旅游业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繁荣增强实在的本领和具体能力,否则就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那样,心想为人民服务,但没有实际才能和本事,不但不能服务,反而带来副作用。在教育培养学生的工作中,由于我们注重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我院自1993年创办以来,已为贵州旅游战线培养了2200余名学生,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从我院先后毕业出去的250多名学生党员,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锐意开拓创新、发挥才干。他们工作在贵州全省各地、州、市、县的旅游局、规划局、建设局、省商专、黔东南师专、黔南师大、铜仁师专,以及旅游学校、贵州各大旅行社、酒店及旅游景区等。这些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单位部门的骨干及领导,普遍受到了社会和单位的好评。

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发展独特个性空间

为了使广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我院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组织和教育学生党员及广大同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对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我们尤其重视组织和安排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大型社会活动,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人群众。一是组织学生党员和广大同学参加学院的田径运动会,近年来曾获得团体总分一、二名的好成绩;历年组织参加学院的歌咏比赛和舞蹈比赛均获团体总分一、二名;在黑板报的评比中获第一、三名;在网络比赛中获第三名;我院根据专业上的要求,还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未来十佳导游的评选,并于最近成立了旅游协会和礼仪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二是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开始考导游证,我院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有25%的学生已获导游证,并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时间由学院与旅行社联系后推荐到旅行社带团,对饭店专业的学生则推荐到酒店实习,让同学们熟悉、了解和掌握旅游服务行业中的各种技术技能。同学们在实习中主动把贵州的大好河山及民族风情介绍给游客,热情服务,既受到实习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同时也为今后走出校门进人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通过组织同学们参加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真正知道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差什么和应该补什么,不少同学都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得来的钱买书和买电脑带回学校,使党员学生和广大同学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本领,提高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使他们在复杂的大千是中适应社会的变化及其发展的需要,使党员学生及广大同学具备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树立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观点和大局意识,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从而树立起时刻依靠人民、处处不忘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为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贡献。超级秘书网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5)

引言

在就业指导上应坚持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就业指导课为契机,以专业讲座为补充,以网站为平台,以学生社团为纽带,以学院媒体为重要阵地,以“先进学生”为示范典型,以职业素质教育讲座系列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资源,多管齐下,多项并举,创新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与职业指导工作。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工作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需要。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有的是因为不了解政策,有的是因为没掌握信息,有的是因为方法不当,但更为普遍、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转变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被动接受安排的就业观念。

2)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适应就业新形势的需要。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严峻,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

3)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用人单位的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已占据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强势地位,但许多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还定位在“高薪、白领、大城市”。

4)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扩大就业渠道,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2.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模式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排专人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及就业工作理论研究,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课,能够对大学生实现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择业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就业指导工作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2.1就业政策指导

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学生就业必然要受到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制约。通过就业指导,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走出择业的“误区”,使毕业生根据国家需要并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

2.2就业信息指导

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它是择业的基础。就业信息指导就是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通过整理、归纳和分析,预测就业动态和人才的供需矛盾,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以对他们的求职择业及自我塑造和发展起到帮助和导向作用。此外,在学生就业中,往往存在收集信息不全面,容易被假象迷惑的现象,通过就业信息指导使学生学会全面准确地收集就业信息,并结合自己情况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去伪存真。

2.3就业观念指导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是不相同的,择业标准也是多样化的。通过就业观指导,首先,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较强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的思想;其次,通过就业观指导,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无论对用人单位或作为竞争对手的其他同学,都应该采取诚实正直、实事求是、与人为善的态度。

2.4就业技巧指导

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求职择业技巧对于学生能否成功择业影响极大。一般来说,面临就业的学生,普遍思想准备不足,有恐慌感,缺乏择业技巧。通过就业技能指导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个f生特点,诸如专业、爱好、特长志愿、身体状况、实际能力等,确定最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最符合自己心愿的择业目标,以便使他们在不同的需求形势下选择适宜或比较适宜的工作;其次,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择业的能力,掌握自荐、应聘和面试的技巧;再次,帮助学生在择业时树立竞争意识和把握机遇的意识,以便使其在求职择业中保持主动。

2.5就业心理指导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6)

就业关乎民生,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入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师范专业就业市场已成为理工、综合院校竞相抢占的目标,种种因素导致这一市场的竞争口趋激烈。在新的形势,如何让毕业生沉着从容地选择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真正实现“毕业了就基本就业”,确实是一个必须面对而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站在“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这一高度来思考就业指导工作,以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创新工作内容、方法与途径,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充分认识和克服就业指导工作的误区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信息提供,忽视教育引导;重视技巧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择业心理调适和引导、创业教育、职业规划、艰苦奋斗教育、诚信教育、爱岗敬业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和创业精神,个人主义和享乐观念仍很严重;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误区或问题,从而难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形象设计、面试模拟等手段的作用,而且应注意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有关大学生职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教育、管理、研究和服务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使就业指导能够真正受大学生欢迎,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深入开展全过程就业指导,分阶段落实就业理想

我国大多数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始终的观念。

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就业竞争力。。不能仅仅局限在毕业班,如果只是在临近毕业时才把现实问题交待给学生,恐怕他们一时就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我们应把工作做在前面,前置到新生刚入校,实施在全过程,构建以职业生涯辅导和学习职业角色技能为主线的就业指导模式。

1.从新生一人学就实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成才教育。抓住新生刚刚进入高校成才意识强,而对专业知识肤浅、就业观念模糊的特点,教导他们认识到成才与就业、创业的道路必须从现在开始,引导他们从就业和职业的角度思考如何成才,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培养自我塑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正确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做哪些素质准备,才能在毕业时取得理想的职业,把成才理想和就业观念结合起来。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一方面,应针对某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在测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技能、爱好、社会需要和专业,进行差异性的就业咨询辅导,使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都不同于他人。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以及职业分析,使其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知,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促进学生对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学生寻求与其自身特征相一致的职业适应范围,进行人职匹配的自我评价,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制定短、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各项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如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文化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2.大二、大三时,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使学生在稳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与就业相联系的知识面,明确就业方向,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角色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多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肴贡培养科研和实践教学方而的能力,实行考研和就业学生的人体分流,使之以良好的心态,确处理社会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关系。

此时,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大学生的教育实习中,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敬业爱岗的精神,强化岗位角色训练;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聘请校外在岗人士作职业素质相关的系列报告;利用专业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职业要求,拓宽职业专业知识。总之,通过各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以及实践技能的考核方法,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优良品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大四时,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和求职技巧的训练,把重点放在招聘的模拟训练和角色的转变上,使其完成从一个“校园人”向“职业人”的心理转变,为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应根据毕业生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和心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战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确定择业定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就业的自主性。在指导方法和手段上,可通过集体辅导、分类辅导、个别咨询、模拟讲座、演练实习、技能实践、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各种适合自己大学的职业模拟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就业指导

(一)深入分析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的指导

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和指导可以使每一位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认真分析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和基本能力,有意识地找准适合自己的岗位,避免就业选择时的盲目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就业机遇总是青睐于职业素质高的人才。据对找到工作的学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毕业生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综合能力以及素质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对是否担任过学生卜部和是否党员也有一定的要求。被用人单位录用的最重要因素是“专业水平”(26%);其次是反映一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的“面试的第一印象(19%);再次是“社会实践经历(14%)此外,“外语水平"(13%)和“计算机水平”(9%)也是用人单位较为看重的,而这两项也可以视作专业能力。显然,专业水平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它是大学生所有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强化就业观念指导,树立就业信心

就业观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就业观念指导应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在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1一帮助毕业生转变“四个就业观念”,即转变“铁饭碗”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到私立民办教育单位就业;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辈子”的旧观念,鼓励他们先生存后发展;转变“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到真正伸展自己手脚,发挥专业优势的地方去工作,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转变“我最向往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的幼稚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准确估量自身条件,去找“最适合我的工作”,不好大喜功。要努力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自我实现观和“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培养正确的义利观,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发展。近几年我系就有相当比例的毕生到山东西部、河南中西部、河北和苏北等地区的中学任教,有的毕业生在这些学校担任了非本专业的英语、生物甚至宿舍管理员等教育教学几作,实现了就业,赢得了社会的承认。

2.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态度和自信心,树立自我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要使学生首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再就是自尊自信,它是就业应聘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还得谦虚有度;谦虚过度,给人以缺乏自信的感觉,自信过度,又让人感到狂妄;在应聘中还要积极主动,勇几推销自己,勇于竞争,变被动的就业为主动的创业,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做好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在求知择业过程中,由于主观上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加客观上的诸多制约因素以及就业压力和困惑,容易在择业时产生矛盾心理,如:急躁焦虑、临阵怯场;患得患失,难以抉择;缺乏自信,自卑自弃等;同时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几种心态:一是以经济实惠为条件的急功近利心态;二是对大城市的追求和对基层及厂矿艰苦条件的冷漠心态;三是担心不正之风冲击平等竞争的忧虑心态;四是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五是自己的社会背景和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而引发的依赖心态等。

针对以上矛盾心理、心态,就业心理指导要因势利导,努力帮助毕业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应帮助毕业生从自我素质方面做客观评价,帮助他们分析客观社会环境和他们将要从事工作的有利条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应试心理和技巧,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各种正常的反应方式;同时对落选的毕业生要引导他门重新评价自己,分析落聘的原因,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树立信心。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7)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仅仅把问题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不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补救性模式逐渐转向发展性模式。[1]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内地,它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2]通过采取团体辅导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并积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让团体来陪伴成员在人生路上克服种种难题和障碍,积极快乐地踏上成长路,充分发挥潜能,迈向丰盛人生。实践证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促进普通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增进心理健康。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相比,团辅更符合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体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3]总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客观环境的需要

1、高校中团体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高校中自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团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人必须作为团体的一份子,需要和期望才能满足。即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有类似问题及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提供的发展性团体内容形式多样,并针对不同团体的不同需要。

2、受教育者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有共同要面对的发展课题和成长困扰

“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心理辅导员如果把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仅局限于个别辅导的话,他也就限制了自己可以提供服务的范围(Gladding,1996)。”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就是为参加者提供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处理他们所关心问题的情景。例如生涯决定、认同问题、男女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建议

在团辅中,团体可以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由于团体的参与者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可以增进信心,有助于班级的归属感、凝聚力及团结。

4、团体心理辅导使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更富有成效

在团体的场合认识老师,或者体验到与老师友伴一样的愉快经验,过去的疑惑戒心可以消除,不再避开老师。学生与辅导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迫感,改进自己的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所在,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团体中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辅导员,必然可以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个人。经过团体讨论,交流分享,将使学生对学校的各项活动感到更有意义,能够认识更和谐的关系。

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心理教育效率的需要

1、团体心理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就像是一个浓缩了的微型社会,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将家庭、学校或社会生活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角色假设、心理剧、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在模拟交往中,团体成员学会了许多社会生活经验,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并且在各个生活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

一般说来,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一对一地个体辅导,这样大大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是面向全校学生,通过调查筛选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由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将学生分组,组建不同主题的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二是以院(系)为单位,根据各院(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团体规模扩大到班级,就班级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心理辅导,这种模式比较符合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特点,效果较好。[4]

3、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容易巩固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同一个主题的团体辅导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活动及表现形式,活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同学们的体验角度和感悟的深度也有所不同,但同时达到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这使得辅导效果在多次却不单调的辅导中得以巩固。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展的需要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者在对心理健康标准加以界说时,倾向于社会适应标准(或称生存标准)。在大部分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大多只反映了个体良好适应社会生活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求[5]。生存标准显然强调适应,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基于这一基本的心理健康观,使得学术界开始关注心理健康的发展标准,并在界说心理健康标准时,已经在尝试生存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的结合。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两大基础标准。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具体体现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

大学生进入大学,经历着重要的人生转折,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成长、心理素质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都得到实现的冲动。”因此,马斯洛认为,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帮助一般常态心理者(心理基本健康,无明显的心理冲突,能基本适应环境),而不是严重患者,那么少量的时间就会有更大的收获。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代年,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把为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援助、支持、矫正、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远远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发展性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在高校开展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

四、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含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作为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全部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其他素质不可能培养起来。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6]。而团辅正是培养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工具,在这方面它具有个体心理辅导所无可比拟的功能。因此,开展团辅是高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对帮助学生改变和成长有其独特的效能,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在其所得到的帮助是在个别辅导中不能获得的。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易暴露,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等。所以,我们在大力推进高校开展团辅的同时,还要兼顾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开展,真正发挥出为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封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模式探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

[2]苏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探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8)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性[作。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和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向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诸多因素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态势不容乐观,明显滞后和不完善的就业指导制度难辞其咎,因此适应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进行改革迫在眉睫。

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加州工艺学院在1984年就开始推行就业指导丁作。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是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他于20世纪初提出了“职业指导”概念,1903年他在波士顿进行职业指导的宣传,并于l908年在波士顿创设职业局,他撰写并于1909年出版《选择职业》(或《职业的选择》)一书中,对职业指导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911年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课,将职业指导纳入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从此,职业指导就为人们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研究与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职业指导利率经历了从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阶段刮关注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阶段。

在我国,清华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着手准备就业指导这项工作,并于1923年正式成立了职业指导委员会,拉开了我罔就业指导工作的序幕。1949年新中闷成立后,我同实行计划经济,高等教育采用的是按计划招生、统一一分配的制度,毕业生完全由政府统一分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分配。当时的毕业生缺乏就业自,也没有就业压力,对其也无需进行就业指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问采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高校才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工作。尽管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被重视,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现将中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比较分析如下,以便从中获得若干启示。

一、机构设置与经费来源的比较

美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每一高校都有专门负责就业指导的机构。这些就业指导机构的名称不一,有称之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有的称为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抑或称为大学生安置办公室。尽管就业指导机构的称呼多种多样,但其主要任务与主要工作大体是一致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和短期实习计划;编办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报刊和杂志;与用人单位联系,组织招聘活动;组织校友会;讲授就业指导课等。就业指导机构的_丁作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评估、有效地开始及实施就业计划”,也就是向学生传授教育技能并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工作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能力、价值和职业目标,最终获得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它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学校按学生学费的5%拨给和社会捐赠两部分构成,前者约占60%,后者约占40%。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的经费是150万美元,在这些经费中,除去工作人员的工资,约有50%左右的经费直接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我国最早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丁l作的是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一般隶属于各高校的学生处。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个高等学校在原国家教委的要求下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以一名学校领导为主任,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与毕业分配办公室一起办公,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功能不断完善,但其仍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就业指导机构的经费主要由学校拨给,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经费很少。而且,即使由学校拨给的就业指导经费也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其数额尽管逐年加大,但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要求之间的缺口仍很大。

二、就业指导内容与服务对象的比较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专业咨询、就业咨询和就业安置三方面的内容组成。专业咨询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正确评价自我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志向与兴趣,处理好自身发展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就业咨询和就业安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确定未来目标,拓宽工作与生活范围,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能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除了这三面的主要工作,就业指导机构还非常重视日常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咨询工作。美国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是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这一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业指导机构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接触社会的就业状况;在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与特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就业市场需求,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和招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及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全校学生,也包括已经毕业的校友。

在我国,多数高等学校还没有建立起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既是因为我国对就业指导内容的体系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和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也是因为教育管理模式、国情等方面的原因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的做法。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是整个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指导制度的完善不可能独立于整个教育管理制度之外。因此,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我国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出发,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制度,既不能停滞不前,也要避免操之过急。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在校的毕业生。

三、就业指导队伍的比较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的人员一般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或咨询学等方面的知识背景并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如就业指导中心的主人一般具有辅导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或咨询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2)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书,才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3)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4)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配备足够的专职与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人到40人不等,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大都在1:200左右,这能保证毕业生能得到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从毕业分配办公室工作人员直接转移过来,或从其他岗位交流过来的。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就业管理工作经验,但对有关的就业指导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科学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其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都有待加强。现阶段,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很难开展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效果很差。

四、硬件设施的比较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大,一般都有十几个到几十个专门办公室。就业指导机构设有专门供学生查询就业资料的图书馆,建有功能齐备的就业网络系统。在我国,就业指导机构在场地没施、就业年经费、就业指导的信息化、专门化与网络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尽管近年来有些地区和高校建立了专业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平台,相对于规模巨大的毕业生来说,其发挥的作用仍微不足道。

五、法律保障的比较

美国从1971年起就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1970年制定《紧急就业法》,1973年制定《康复法》,1978年制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80年制定《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2年制定《工作培训伙伴法》,1983年制定《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6年制定《就业年龄歧视法》,1988年制定《家庭支持法》,2000年制定《劳动力投资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就业指导T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与保障。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一部专门适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法律或法规。

六、就业指导模式的比较

美国高校实行的是“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发展为核心的。这一模式把就业指导定位于大学生个人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咨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与接受自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的需要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这一模式具有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与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等四方面的特点。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经历了由“统包统分”到“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在这种就业制度的支配下,我国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程序性”就业指导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指导理念上,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视为谋取职业或工作的指导;第二,在指导内容上重视政策性和程序化的指导;第三,在指导方法上重视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第四,在就业指导机构上注重与各级行政部门的对应。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立法工作。美国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完备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法律地位,保障了其经费投入,规定了就业指导的工作要求,使得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国也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规范与指导,改变目前就业指导经费投入的人为性和就业指导人员流动的自由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减少随机性和盲目性。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9)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大致表现如下: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这种群体性的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往往会造成一些恶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失宠感。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

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客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更要关爱有加,耐心引导,鼓励为主,使这部分学生慢慢的摆脱心理障碍,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的途径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要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同时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一直以来,学习、读书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学生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10)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尚不如人意,距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因而客观认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和改进我国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毕业生就业形势是就业指导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善,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种新型的“国家不包分配、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自主择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正在形成。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毕业不等于就业”的观念已逐渐为社会所接受。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下:

(一)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1.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而毕业生就业空间相对缩小。199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创历史最高峰;1999年为101万;2000年为107万;2001年为ll5万。今后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仍将继续攀升,毕业生人数的逐渐上升无疑加大了就业的竞争。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不容乐观。据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8%上下,全国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是800万个。这其中,用来满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岗位需600万个,解决政府机构改革分流人员需310万个,另外安置干部需50万个左右,这样所剩下的可供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相对减少。

3.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但从这两年的实际情况看来,主渠道接收毕业生的能力受到了限制。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到了关键时刻,减员增效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事业单位面临人事制度改革,编制从紧控制;省、市(县)国家机构改革已经启动,人员需要分流。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使一部分毕业生失去了一定的就业机会。

4.社会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结构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人才结构上,低层次人才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本科以下毕业生仍占较大比重;从专业情况看,社会需求较旺的机械类、电器工程类、计算机类等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而财经类、管理类、文史类、医学类毕业生虽有所下降,但人数依然偏多。这种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导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又造成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所需的毕业生。

(二)存在机遇,毕业生就业潜在市场仍很广阔

1.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从表面上看,这几年我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并不表明我国大学生太多了,社会需求已经饱和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人才缺乏和严重不足的国家。我国目前的科技力量和人才队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每一万人口中的大学生人数,美国是我国的20多倍,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是我国的3倍多。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稳步上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更是给中国的产业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国家宏观调控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基本到位,各类用人单位将更加自主地吸收毕业生。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教兴国、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力量。国家和各省有关部门已经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规范就业行为,突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

3.毕业生就业观念大为改观,就业眼界更加宽阔。造成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除了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用人观念之外,也同一些毕业生的错误择业观有关。市场充满竞争,竞争是无情的。经过人才市场严酷的挑战,我们毕业生已能冷静的面对现实,客观的分析评价自己,比较实际的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和期望,开始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道路。

要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就要正确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只有以对就业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方针政策。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实行的“统分统包”制度在人们的头脑中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严重的制约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搞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要破除这些陈腐、僵化的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责,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变“安置”、“派遣”为“指导”;变“应急性”教育为“全过程思想”教育。高校要根据“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情况,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认识,要真正当作一门科学来关注。在观念上和行动上,要把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行政管理型转变为指导服务型,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在人员经费上,办公条件上予以保证。就业指导不仅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工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因此,在招生咨询过程中就要宣传“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的道理。向新生宣传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对在校生开展人才评价的试验,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任课教师、职能部门在各个教育环节中都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特长、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便于学校择优推荐和用人单位择优录取。2.要树立大学生是就业主体的观念。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毕业生分配活动的主体是学校,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代表国家安排大学毕业生就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主题是大学毕业生,由他们根据市场规则自主择业。在两种体制下,学校都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责任,但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服从国家的分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在人才市场中自主择业。

3.要树立服务的观念。在计划分配体制下,分配毕业生主要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职能,为毕业生服务的观念不强。在市场竞争体制下的就业指导是对择业主体的一种服务。因此,大学毕业生工作部门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

4.要积极运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必须改革国家对高校的投资体制和计划体制。政府以办学经费和招生计划为杠杆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通过计划和拨款来调节高等教育。为了有效利用这个调节机制,笔者以为要在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基础上建立高教拨款体制。把过去“包”下来改为“引导”,将“定员式拨款”改为“质量效益式拨款”,使高校从争计划、争设备、争地位转为比质量、比效益。而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益、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因为就业率是判断一所学校竞争力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指标,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家对高校投资的依据除考虑招计划外,还应把就业率作为重要依据。这样,必然会促使高校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率。

三、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指导的保证

需求信息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重要基础.加强信息就业指导的主要方法。对面临求职择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能及时获得较多的就业信息。从一定意义上讲,谁拥有更多、更有效的就业信息,谁就得到了择业的主动权。尤其是在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体制处于转轨阶段,信息沟通渠道不是很畅通的情况下,就业信息的搜集就显得更为重要。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就业信息不仅仅指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需求信息固然是重要的就业信息,但是.诸如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法规;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势头;某一人单位的性质、人员结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工作环境;毕业生就业的一般程序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就业信息。

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与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单位保持经常、密切的联系,国家和地方有关就业政策、规定,各地举行“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的介绍材料及需求信息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掌握并,这应该是获得就业信息主渠道。

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人才交流中心。每年教育部都要制定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也要相应制定实施意见;国家教委和各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开展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这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3.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个学校和多校举办.有的是由一省和几省联办,也有的是由各市县单独举办。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毕业生不仅可以直接获取就业信息,而且可以抓住机会,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是一种比较简捷、有效的途径。

4.有关新闻媒介。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也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就业政策,热门话题讨论,招聘广告等也常有报道。此外,教育部学生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及各地有关的报刊、杂志等,都为毕业生提供相当多的就业信息。

5.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信息。要利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如家人、亲朋好友、同乡、校友、老师、同学等,获取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

大学生导论论文篇(11)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较多不足:在对就业指导内涵的认识上,一般定位于“指导”就业,以致“前松后紧”,甚至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突击完成;指导内容单一,以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程序指导为主;指导形式单一,以校内各级领导和相关教师进行大会报告和大课辅导为主;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不足,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普遍较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成为一般信息会和基本程序指导会,其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全面实现就业指导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强化就业意识、做好职业规划。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创新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转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原有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相应的工作重点排序为: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研究。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就以提供事务与管理基本就业信息为主,对就业缺乏研究,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其指导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临时性,仅在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集中突击开展工作。受指导的学生仅能掌握少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程序常识,对就业方向的确定、就业意识的增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等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必须从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转变开始,要对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准确定位,将其真正确定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机构,利用成熟的研究成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管理服务。这一职能转变使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排序转变为:就业研究——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再是毕业生,而是全部大学生;工作重点不再是行政管理,而是就业研究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和临时性被工作的一贯性和持续性所替代,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我国高校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体制还难以彻底消除。目前,除用人单位市场意识较强,特别注重人才选择权外,高校管理者、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保留着许多旧的就业、职业理念,更愿意进行和接受择业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重点真正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在思想和意识上进行必要疏导和引导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精神及各种职业技能。

1.就业工作前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特点设计职业生涯,实现“人职匹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辅导的有序和有效,必须实现两大改变:一是就业工作前置,从招生计划的编制和专业的设置开始关注就业工作,根据就业现状和就业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和设置专业,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职业选择余地,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并随着影响就业新因素的出现,不断修改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二是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后,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的相当部分来源于大学期间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积累。因此,就业准备要从大一开始,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实现文理有机交融等均可为大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提供平台和渠道;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提高重点学科业务素质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供坚实基础。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聘请熟悉就业指导的校内教师和社会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2.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切I计划。一年级的就业指导教育应通过开设“就业形势分析与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告诉他们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和素质,旨在让大学生准确认识社会和充分认识自我,促使他们化就业压力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动力;二年级的指导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课和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和就业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竞争和挑战;三年级的指导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熟悉就业政策和有关法律问题,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强化诚信意识;四年级的指导教育应以求职技巧辅导为主,在提供丰富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聘请校内外各类专家向学生传授求职和应聘的技巧或经验。

三、多形式指导教育和个性化指导是提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手段笔者认为,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就业指导需求,必须丰富指导形式,激发学生接受指导的热情,具体可在如下形式中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有所侧重:

(1)本校熟悉职业规划的专业教师或辅导员进行以理论为主、适当结合实际的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其特点是内容较为系统,形式规范,不足是联系实际较少或案例导向作用不够;(2)人事管理部门熟悉政策法规的专门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剖析就业形势变化趋势及当年就业最新动态,介绍大学生就业最新政策,特点是政策性强、综合性强、针对性较差;(3)知名高校对口专家作创业和成才途径专题讲座,特点是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此有逆反心理;(4)重点专业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管理人员作人才需求分析和合格人才素质分析报告,特点是联系实际紧密,具体生动,但适用面较窄,组织大型活动存在困难;(5)专业对口就业后成功发展的知名校友作成才经验交流,特点是成才经验虽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每人总结和概括的思路不一定相同,内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需要;(6)未按对口专业就业而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做创业成功经验交流,这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个人的经历及各项素质、生存环境、家庭背景各不相同,适用性不一定很强;(7)开办政策咨询服务日活动,除选派本校熟悉就业政策的管理人员现场提供咨询服务外,还可聘请部分人事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一起提供现场咨询服务;(8)设立就业指导咨询办公室和建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要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新台阶,有效性取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仍然是重要手

段之一。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首先要进行分类指导,每个学生的现状、目标等存在差异,指导教师也是各有所长,用其所长指导对口需求的学生,其效果会更好。当然,分类也不宜太细,否则指导资源会严重不足。就目前看,可以分成4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1)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2)求职心态调试;(3)就业政策与流程咨询;(4)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具体形式包括集中分类指导会、预约咨询、指导信箱、在线咨询、网络留言板、报纸杂志专栏等。超级秘书网: